中药处方的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正确用法

处方的用法包括煎药法、内服法和外用法。掌握方剂的服用方法,对于充分发挥药效有着重要作用,开中药处方时应当予以重视。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使用的一种剂型,历代医家对其煎煮方法颇为重视,并且很有讲究。如名医缪希壅说:“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餲,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徐灵胎亦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足见中医对处方正确用法之重视。

1?选好煎药用具

煎煮中药宜选用沙锅,因其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起反应,煎出汤剂质量可靠,加之沙锅传热性能好,受热均匀,价格低廉,故深受群众的喜爱,其他如玻璃、搪瓷等器皿也可选用。但切忌使用铁锅,虽然铁锅传热性能好,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如中药内的鞣质可与铁化合形成难溶的络合物,铁与有机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盐,均影响中药的效果。此外,铁锅煎煮中药还会使汤液颜色改变。如诃子、地榆、苏木等含酚羟基类化合物,与铁结合后变成深紫色或黑绿色、紫黑色等。由铁锅煎出的中药有铁锈味,易使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也不宜选用铝锅煎药。

2?煎药用水要适宜

古人常用泉水、井水、河水、露水、雨水、雪水等作为煎煮中药的溶媒,现在主要用自来水,但应避免使用含农药或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自来水煎药。煎煮中药应加多少水为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规定。由于药材的组织各异,吸水性能不同,加之水分的不断蒸发失散,若加

水量不当,会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因此,加水量之多少应根据药物的吸水量、煎

煮时间、温度及患者所需药量等具体情况而决定。根据实验研究认为,同一方剂的药量,在一定条件下,加水愈多,浸出物含药量愈高。一般平均每克药内需加水10毫升左右,对于吸水性较强的中药,还可适当多加些水,反之可少加些水。总之,应根据药物性质,适量适当增减。一般以水面高出药物约3厘米为宜,大约相当于每50克药加水250毫升,头煎放总量的70%,二煎放30%。

3?浸泡药物勿忽视

中药绝大部分为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若煎煮前不予以浸泡,即以武火煎煮,会使药物表面蛋白凝固,淀粉糊化,影响有效成分的渗出。

煎药前浸泡,可使药物湿润变软,细胞膨胀,或胀破使其有效成分溶解到药材组织水分中,再扩散到中药外部水中。实验研究证明,未经浸泡的茵陈汤,第一次煎出的有效成分仅占总量的16.05%,第二次占总量的7.69%,总计为23.74%。若同样条件下,预先浸泡1 小时,则第一次煎出的有效成分占总量的21.31%,第二煎占总量的

9.69%,总计为30.98%,较前者高7.24%。又如白头翁汤,浸泡20 分钟后,煎得的药液较未经浸泡者抑菌作用明显增强。浸泡生药的时间,一般花、茎、根茎、种子、果实等宜浸泡60分钟左右,用凉水,不宜用温水或沸水,以防药物酶解。

4.煎药火候要得当

煎药火候,前人有“文火” “武火”之分。慢火煎煮,使锅内药汁温度缓慢上升的火候,称为文火。急火煎煮,使锅内药汁温度急剧上升的火,称为武火。除特殊需要外,一般药物常采用先武后文煎法,即开始时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

5?两煎与三煎

一般药物经一煎、二煎后仅能煎出余下的20%?30%。除特殊情况,一剂药煎1次外,多采用一剂药二煎为宜,个别情况,如补益药或不易煎出的药剂可行三煎,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尽量浸出,充分发挥药效。

中药含可溶性和难溶性成分,易煎出的成分有苷类、多糖类、挥发油等,这些成分在第一煎中出量较多,而难煎的苷元、树脂、树胶、脂肪油等,只能在第二煎中浸出较多,为使两煎的有效成分均匀一致,故常将一煎、二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3次服用。

6?煎药时间与温度

根据药物有效成分浸出规律,一般认为温度愈高,煎煮时间愈长,则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愈高。但实践证明,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引起药物的分解与破坏。煎煮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当溶液浓度达到溶质平衡时,延长时间并不能增加溶出物,故传统的煎药经验“武火急煎,文火缓煎”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一般情况下,先用高温使药液煮沸,第一煎从煮沸开始计算时间,约煎煮20?30分钟,均用小火使之微沸;第二煎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解表药、理气药时间宜短,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药时间宜长,第一煎需30?40分钟,第二煎需25?30分钟。

7?煎药方法

先用武火(指大火,温度高)快煮,沸后再改文火(即小火,温度低)慢煮,这样既能防止药液溢出,又可减少水分蒸发,避免挥发成分的过多损耗和高温导致的有效成分的破坏。据研究发现,药物表

面有一厚层气膜包围着,浸出溶媒表面的张力愈大愈不易破坏气膜,使溶媒不易附着于药粒渗入内部,也就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因此,煎药过程应每隔7?8分钟搅拌1次,以克服气膜造成的影响,使底部浸出液逐渐增浓,迅速达到平衡,经搅拌使上下溶媒置换,造成浓度差,使煎出的药汁均匀一致。但不宜频频搅拌,以防挥发油耗损过多。若煎煮解表药时,宜在锅上冷敷多层湿布,使随蒸气挥发的有效成分冷凝在上,再随水珠滴落,重新回收到药液中,这样可以提高煎药质量与效果。煎好后应立即去渣滤汁,不宜久置,一是防止时间过久水分丢失,二是防止药汁酸败。过滤药液时,最好加压过滤,防止药渣中残留药液,可以提高煎出率。

8?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甲、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骨、磁石、生石膏等,因质地坚硬,难以煎出药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10?2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以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伏龙肝)、糯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植物药,如芦根、白茅根、荔枝草、夏枯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取其药汁代水煎其他药物。

(2)后下:气味芳香,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如薄荷、砂仁、

木香等,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放入,煎2分钟后即可,以防有效成分散失。有些中药有其特殊性,如钩藤不耐久煎,所含钩藤碱等有效成分在煎

煮20分钟后即大部分破坏,应后下煎2~ 3分钟。又如生大黄所含蒽醌衍生物能刺激大肠,增加蠕动而促进排便,但久煎后有效成分大部分破坏,泻下力大为减弱,应后下煎煮2分钟即可。

(3)包煎:某些对咽喉有不良刺激与易浮水面的药物,如旋覆花、蒲黄、车前子、苏子等,以及煎后药液混浊,如赤石脂、滑石等, 要用纱布袋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

(4)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煎时被其他药物所吸收,可将药物切成小薄片,放入加盖盅内,隔水炖1?2小时,或取锅加水另煎取汁服用,如人参、冬虫夏草等。对于贵重而有效成分又难以煎出的药物,如犀角、鹿茸等,还可用磨汁或锂粉调服。

(5)溶化(烊化):胶性、黏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用时应另行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汁趁热和匀,或微煮溶解后服用,以免同煎时在锅底煮焦,且粘附它药,而影响其有效成分的煎出,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饴糖等。

(6)冲服:散剂、丹剂、小丸、鲜汁,以及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应放入碗内,然后将煎好的药汁冲入碗中,和匀后服。如沉香末、肉桂末、三七粉、紫雪丹、六神丸、生藕汁、生萝卜汁等。

9?汤剂内服方法

服药方法是否得当,对疗效密切相关。古代名医徐灵胎云:“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所以,应加以重视。服药法包括服药时间与服药方

法。

(1)服药时间:一般来说,服药宜在饭前1小时左右为宜;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治疟药物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病则不拘时间;慢性病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另外,根据病情有的可1日数服;亦有的可以煎汤代茶不拘时服。个别方剂有特殊服法者,如鸡鸣散,在天明前空服冷服,效果为佳。

(2)服药方法:汤剂一般是1剂分为2服,或分3服;病情紧急的可1次顿服;同时还有根据需要采取持续服药,以维持疗效。目

前临床服药多为1日1齐腹分头煎、二煎服用,如遇特殊情况也可1 日连服2剂,以增强药力。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发热性疾病,余常常嘱患者每6小时服用1次,目的是维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提高临床疗效。汤剂一般多用温服。服发汗解表药时,除温服外,药后还宜加衣避风,使遍身持续微微汗出。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温服。但有时病症寒热错杂,相互格拒,可出现服药后呕吐难下,如系真寒假热,贝S宜热药冷服;如系真热假寒,贝悄寒药热服,属于一种反佐服法。一般服药呕吐者,宜在汤剂煎汁中加入少许姜汁,或用鲜姜擦舌,舌嚼少许陈皮,然后服药,

或用冷服、少量频服等服法。如遇昏迷患者,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给药。

全国首批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教授创立了“糊剂卧位

服药法”余学习后,于20年前即仿照此服药法,用于食管有炎症(包括食管憩室炎)、溃疡病病人,以使治疗性药物力求能在食管稍稍停留,使药物对食管黏膜直接起作用,发现确实有效。具体方法是根据病症而处方,汤药要求浓煎,头煎和第二煎各浓煎成150亳升左右。

每次药液中加入藕粉1?2勺。如无藕粉,可用山药粉、首乌粉或熟米粉代替,充分调匀后,文火加热,边煮边搅,煮沸而呈薄糊状半流质药,盛于碗中,置于床边。病人解衣卧床,左侧卧、平卧、右侧卧、俯卧各咽药1?2勺,余下的药可以仰卧时吞咽,服药毕,温水漱口吐出,卧于床上,稍稍翻身,半小时内不饮水,不进任何食品,若有晚间服药,按上法服完后即睡,作用尤佳。徐老认为,人在直立或坐位时服药,迅即经食管而入于胃中,所以改进为卧位服,加上粉糊的黏性,可有利于直接作用于“病所”。藕有清热凉血之功,藕粉性黏,兼能“护膜”。若患者胸骨后隐痛、刺痛,痛位固定,辨证兼瘀滞者,还可在药糊中调入参三七粉,每次1?1.5克,或云南白药,每次0.5 克。如诊断为食管憩室炎症,可按X线片上所示,卧位服药后向憩室突向的一侧睡,腰臀部稍垫高。10?20分钟后转向对侧卧20分钟。此时抽出枕头,使头部位置低20分钟后再用枕头。这样,可使药物

先作用于憩室部位,再使之流出。余遵照徐老以上服药法治疗食管炎症、食管溃疡的病人,确可提高临床疗效,可见国医大师经验宝贵之处。

丸、散、膏、丹等中成药,一般为每日2次,但也有少数规定为

1次或3次。对于剧毒药则必须按规定剂量服用,或遵医嘱服用。小儿和老年人服药,剂量当酌减。服用成药多用温开水送服,有的则要求以黄酒、白酒、米汤、盐汤及藕汁、萝卜汁、药物煎汁等送服。对小儿或难于吞咽的病人,可将散剂、蜜丸等用水或乳汁调成糊状喂服。一般用于治疗咽喉病症的成药,可将其含于口中,使其缓缓溶解,慢慢咽下,如六神丸等。凡属胶剂(阿胶、鹿角胶等)单独服用时,皆以黄酒(亦可加冰糖)隔水加热使之溶

化后服下。

(3)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 即服用某些药物或服药期间,对某些与病情有碍的食物,应注意避免或节制食用。现将部分临床常用中药的禁忌简介如下。

①人参:不宜同时服食萝卜和饮茶,以免影响药力。

②西洋参:服用西洋参期间不宜饮茶。因茶中含有的鞣酸,会破

坏西洋参的有效成分。一般服用西洋参3日后,才可饮茶。

③何首乌:服药期间忌食葱、蒜。

④天冬:古代有食天冬忌食鲤鱼之说,供参考。

⑤黑木耳:不宜与萝卜同用。

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鳖甲忌苋菜;薄荷、甘草忌甲鱼;茯苓忌醋;茯苓、使君子忌茶,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亦须注意饮食宜忌。如麻疹表证,不宜食油腻酸涩之物;疮疖肿毒、皮肤瘙痒,不宜食鱼、虾、牛、羊等腥膻及刺激之品;热证,不宜食辛辣膻腻等食物;寒证不宜食生冷瓜果等食物;经常头晕、失眠、性情急躁者,应忌食胡椒、辣椒、酒、茶;消化不良者,应忌食油炸黏腻物及生冷等。

(4)中成药内服药:内服丸、散、膏、丹和一些液体制剂等中成药,1日2次。少数特殊的中成药,每日1次或3次。服药时以温开水或凉开水送服,有的要求以黄酒、白酒、米汤、盐汤及藕汁、萝卜汁或药物煎汁送服,水剂或膏剂亦可用开水冲淡后服用。对小儿及难以吞咽的病人,可将丸、散、丹剂用水或乳汁或糖水调稀糊状喂服。治疗咽喉病的成药,如六

神丸、牛黄含化丸等,可将药物含于口中,使其缓缓溶解,再慢慢吞下。

中成药的外用,常有涂敷法、撒布法、调敷法、吹布法、点服法、堵塞法、外贴法等方法。

①涂敷法:是将患处洗净后,把药物均匀地涂抹患处。油膏剂与水剂多用该法,如癣药水、獾油、三黄膏等。

②撒布法:是将粉药粉直接均匀地撒在患处。收敛、生肌、止血、止痛的散剂多用该法,如生肌散、珍珠散等。

③调敷法:是将药物细末用茶水、酒、乳汁等液体调成糊状,敷布患处。外用粗散剂,多用该法,如九分散、如意金黄散等。

④吹布法:即取一质地较硬的纸片卷成细筒,一端剪成斜口,挑少许药粉置细筒内,以口吹之使之布于患处,多用于吹耳、吹喉、吹牙龈,如冰硼散、锡类散、消疳散等。

⑤堵塞法:即将药物制成锭剂,塞于耳、鼻、阴道及肛门,以治有关疾患,如痔疮栓、蛇床子外用片等。

⑥贴敷法:即将黑药膏加热烘软,贴于患处(橡胶膏剂直接贴用),如拔毒膏、追风膏、狗皮膏等。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老班教育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 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 (一)、用法 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如: 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如: 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如: 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二)、例说 的,一般用在名词和形容词的后面,用在描述或限制人物、事物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表示一种描述的结果。如:漂亮的衣服、辽阔的土地、高大的山脉。结构一般为名词(代词或形容词)+的+名词。如,我的书、你的衣服、他的孩子,美丽的景色、动听的歌曲、灿烂的笑容。 地,用法简单些,用在描述或限制一种运动性质、状态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结构通常是形容词+地+动词。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后面的动作。一般地的后面只跟动词。比如高兴地跳、兴奋地叫喊、温和地说、飞快地跑;匆匆地离开;慢慢地移动......... 得,用在说明动作的情况或结果的程度时,说明的词语与被说明的词语之间,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和说明前面的情况。比如。跑得飞快、跳得很高、显得高雅、显得很壮、馋得直流口水、跑得快、飞得高、走得慢、红得很……得通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动词之间)。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分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微课教案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 8分钟微课堂 六、教学适用对象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八、教学设计与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白勺“的”的结构是用“形容词或名词或代词+的+名词”来表示,而我们最常见,用得最多的还是“形容词+的+名词”的结构。 而土也“地”的用法可以用“形容词+地+动词”的结构来表示。 双人“得”是用“动词+得+形容词”的结构来表示 3、练习巩固 (1)形近区分 静静(的)河面静静(地)写字欢乐(的)山谷

欢乐(地)歌唱满意(地)点头满意(的)作品 (2)类别区分 1)跑(得)飞快飞快(地)跑 2)愉快(的)旅行旅行(得)愉快 3)强烈(的)渴望强烈(地)渴望 (3)综合杂糅 小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4、特殊情况 质疑:假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呢? 我从书包里拿出书交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跳起舞来。(出自二年级上册《日记两则》) (1)质疑:为什么这里要使用“得”呢? (2)释疑:原来这里强调的是心情,动词在后,形容词在前,相当于后置,“得”修饰“跳舞”而非“围”。现在你明白了吧? 5、小结归纳: 怎么样,你们学会了吗?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记住它们的用法,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口诀来帮助你们熟记三个“的”的正确使用方法: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

的得地的用法

结合实例,谈谈“的、地、得”的用法。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 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 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如: 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如: 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如: ⑤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⑥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三、“的、地、得”用法的常见错误 一般而言,在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来稿中常见的“的、地、得”用法错误,主要表现在该用“地”、“得”的地方全部用了“的”。如: ①这两年,该公司的职工不断的(地)转变观念。 我们说“地”是状语的标记,用在谓语的前面。此例中主语是“职工”,谓语是“转变”。很显然,用“的”是错误的,应该用“地”。

的地得的用法教案

“的、地、得”的用法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看视频知道“的、地、得”的用法区别。 2.能在小组合作中正确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3.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的、地、得”。 教学重点:通过看视频知道“的、地、得”的用法区别。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运用“的、地、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的、地、得”的用法“的、地、得”) 这三个字认识吧!虽然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读音de,但用法却不一样,可不能把他们用错了。究竟他们的用法有什么不同,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二、看微视频,学习“的、地、得”的用法区别。 三、小结: 1.孩子们,刚才看了视频知道他们是谁吗?(白勺的,土也地,双人得。) (1)白勺的是个杂货铺老板,她的店里都有什么?(彩色的毛巾美味的汉堡结实的帐篷舒适的儿童车捕捉风的网会唱歌的小树开个没完的花朵优美动听的歌曲飘来飘去的云……)还可能有什么? 你们一定会发现,白勺的的用法有什么特点?(后面是名词。)板书:名词 (2)土也地是个运动男孩,他喜欢?(悠闲地散步欢快地跳舞兴奋地跳跃开心地捕蝴蝶看图书踢球骑自行洗澡吃冰淇淋……)他还可能喜欢干什么呢?你发现了吗?土也地的用法特点?(后面是动词。)板书:动词 (3)双人得呢?她是个总喜欢评价别人的小妹妹。(球踢得真棒舞跳得精彩长得好高呀……) 她可能还怎么评价别人?(歌唱得动听饭吃得很饱人长得漂亮)你们会发现,双人得的前面通常都是——动词。板书:动词 2.小结:所以,他们的用法也很简单,区别就在这里。 (白勺的用在名词前面;土也地用在动词前面;双人得用在动词后面。)你明白了吗? 四、我来考考你们,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对又快! 1.菜鸟级练习 2.老鸟级练习 3.大虾级练习 五、总结

三个“的 地 得”的用法

三个“的地得”的用法 我经常发现学生在句子里不会用“的”、“地”“得”,我想就此问题说说对“的”、“地”、“得”三个助词用法的区别(不涉及别的用法)。“的”、“得”、“地”这三个字一般附在词或组后面,在句子中起结构作作用时读作“DE”,但在书写时却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混淆。用得对,意思表达就正确认。用得不对,就会产生意思的变化。所以要正确使用好“的”、“得”、“地”这三个字。 我用最简单的公式法来表示一下: 1、“的”:修饰﹢的﹢名词。 ()的+名词{美丽的花、可爱的小朋友、高大的楼房……}这里的“花”“小朋友”“楼房”都是名词,前面形容词的后边就要用“的”; 2、“地”:修饰限制﹢地﹢动词或形容词。 ()地+动词或形容词{慢慢地走、天渐渐地冷了、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这里的“走”“处理”是动词“冷”是形容词。前面就要用“地”,而不能用“的”。 3、“得”:动词﹢得﹢形容词 (动词或形容词)+得{写得好、说得对、干得漂亮冷得要命} 这里的“写”“说”“干”都是动词,“冷”是形容词。一般的都是表示“怎么样”“程度”的。不能用“写的好”“说的对”“干的漂亮”“冷的要命”。 更简单地说,就是名词前加“的”;动词形容词前加“地”后加“得”。

下面结合实例再讲一下 慢慢()走过来香甜可口()饭菜飞快()跑了 洁白()雪花大声()唱 歌圆圆()荷叶 透明()翅膀柔软()枝条开心()吃果子 小心()爬上去青青()小草清清()河水 轻轻()种树苗绿油油()树苗小小()沙包 用力()扔沙包金黄()落叶小心()捡落叶 漂亮()衣服迅速()收衣 服可爱()雪人 高兴()堆雪人亮晶晶()眼睛顽皮()眨眼睛 顽皮()孩子奇怪()声

的得地的用法 答案

“的”“得”“地”的用法 一、在句子中,用在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前面的,要用“的”字。如: 1. 我爱勤劳的妈妈; 2. 公园里的景物美极了。 句中的“妈妈”、“景物”都是名词,前面应该用“的”字。 二、在句子中,用在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前面的,要用土也“地”字。如: 1. 他积极地回答问题; 2. 大雪纷纷地下。 句中的“回答”、“下”都是动词,前面应该用“地”字。 三、在句子中,用在形容词或形容用短语(用来描写人事物的词或短语)前面的,多数要用双人“得”字。如: 1. 地被扫得很干净; 2. 他在游乐园里玩得特别高兴。 句中的“很干净”、“特别高兴”都是形容词,前面应该用“得”。 3. 小弟弟笑得流出了眼泪。 4. 她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句中的“流出了眼泪”、“一蹦三尺高”作为形容用的短语,补充描写了前面的动作和心情等(笑到什么程度?高兴到什么程度?),前面应该用“得”。 补充1点: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为了便于记忆,请记住一个顺口溜: 名词前面白旁的,动词前面提土地,形容前面双人得,默记5遍脑开窍。 练习:一、选择“的、地、得”填空。 紧张(的)工作静静(地)流过 变化(得)真快明亮(的)月光 缓缓(地)流着熟练(地)操作 愉快(地)歌唱茂密(的)树林 美丽(的)田野暖暖(的)春风

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用力(地)踢仔细(地)看 开心(地)笑笑扫(得)真干净 笑(得)多甜考(得)好 觉(得)追不上五彩(的)泡泡 高兴(地)跳起来红红(的)花朵 香甜(的)面包辛勤(地)劳动 清澈(的)小河慢慢(地)爬行 跑(得)快采(得)多 唱(得)好跳(得)高 走(得)快些摔(得)很重 1. 小胖(的)同桌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故事。 2. 精致(的)玻璃球被小涛摔(得)粉碎。 3.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4.欢快(的)孩子们愉快(地)歌唱。 5.他(的)妈妈喜欢可爱(的)花儿。 6、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 7、天然(的)指南针8、忠实(的)向导 9、地上(的)树影10、川川走过去,奇怪(地)问。 11、波浪(的)足迹12、长满树木(的)陆地 13、更多(的)宝藏14、特殊(的)地壳运动 15、恐龙化石(的)骨架16、人物(的)对话 17、雨后(的)景象 18、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19、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20、渐渐(的),雷声小了。21、清新(的)空气 22、多姿多彩(的)画卷23、合适(的)材料 24、再评一评,谁(的)手巧,谁说(得)清楚、明白。 25、古代(的)能工巧匠26、五颜六色(的)裙子

的 地 得的用法

1、“的”后面跟的都是名词,如“我的太阳,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的”字一般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的”放在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例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因此在修饰限制它们时,都用“的”。 2、“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如“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的时候,描绘和被描绘之间、限制和被限制之间,往往用“地”连接。例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性的,因此在描绘、限制他们时都用“地”。 3、“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往往补充说明的部分改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这时两者之间用“得”连接。例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前边,而且都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词语,因此补充说明它们时,都用“得”。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的”+名词修饰限制+“地”+动词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 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 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的得地用法

“的、地、得”三个字的区别是: 的+名字(铅笔、尺子、小朋友。。。) 地+动词(跑、跳、笑。。。) 得+形容词(高、大、黑、美丽、可爱。。。)[“很”字前面的de一定是“得”] 这是这三个de 的基本用法,用哪个de ,要看紧跟着它的那个词。 “的、地、得”小练习 练习一: 1. 蔚蓝色()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助人为乐()小华被市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很开心。 4. 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特别出色。 5. 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收割麦子。 6.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点头微笑。 7.颐和园()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8.天渐渐()冷起来。 9.他们玩()真痛快。 答案: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助人为乐(的)小华被市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4. 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得)特别出色。 5. 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地)收割麦子。 6.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7.颐和园(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8.天渐渐(地)冷起来。 9.他们玩(得)真痛快。的、地、得”练习 练习二: 1.河边()草丛 2.肥嘟嘟()小鸭子 3.用软软()肚子轻轻()压在鸭蛋上 4.狐狸()四肢酸()受不了了。 5.长长()树皮绳子 6.把鸭蛋紧紧()绑在肚皮上 7.狐狸()小聪明 8.追兔子()时候 9.他自言自语()说 10.我怎么成了一只吃素()狐狸了 11.好吃()鸭蛋 12.狐狸玩()高兴 13.发明了很多用舌头玩鸭蛋()游戏 14.狐狸()美梦成真了 15.他激动()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16.狐狸()鼻尖,狐狸()头,狐狸()耳朵 17.狐狸疼()张大了嘴巴

的 地 得 用法辨析

的、得、地的用法:动词前提土旁、动词后双人旁、一动不动白字旁 (一)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 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 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二)“的、地、得”快板 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词都读de. 作文写话用不准,朗读往往会念错。 有趣的活动、绿的树,活动是事,树是物。 事物前面用的字,小朋友们都记着。 认真地想、快快地跑,想跑看摸是动作。 动作前面用地字,位置千万不要挪。 看得清,记得准,唱得好,飞得高。 动作后面用得字,补充说明要记牢。 (三)“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 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 当作助词都读“de”。 二、“的、地、得”用法小析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三、“的、地、得”的用法补充说明:

“的地得”的用法及练习

“的、地、得”的正确使用 一,“的地得”的使用: 1、名词的前面是“的”。 例:美丽的鲜花高大的楼房宽敞的教室圆圆的脸 2、动词的前面是“地”。 快速地跑伤心地哭开心地笑用力地拎起 3、“得”跟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补充动作或形容的结果。 难过得哭了开心得跳起来红得可爱白得像雪 练习: 1、刺骨(的)寒流蔚蓝(的)大海高耸入云(的)山峰 美丽(的)景色飞快(地)奔跑勤劳(的)人民 欢呼(的)人群跑(得)飞快优秀(的)成绩 抬(得)高高的努力(地)学习认真(地)思考 有趣(的)游戏雪下(得)真大跳(得)很远 难受(得)流泪巨大(的)轮船热闹(的)市场 积极(地)举手玩(得)开心平静(的)湖面 亮(得)夺目美(得)难以形容高高(地)站立 流动(的)羊群站(得)笔直累(得)无精打采 河水静(得)透明激动(地)欢呼起来安全(地)着陆 热情(地)鼓励快速(地)飞行欢快(的)孩子们 慢慢(地)升高淡淡(的)霞光甜甜(地)诉说 紧张(地)工作静静(地)流过愉快(地)歌唱 熟练(地)操作 变化(得)真快明亮(的)月光缓缓(地)移动 猛烈(的)北风胜利(地)到达惨痛(的)教训 愤怒(地)声讨鲜艳(的)红旗勇敢(的)战士 迅速(地)前进耐心(地)说服丰富(的)经验 热烈(地)庆祝巨大(的)变化积极(地)参加 分析(得)透彻服务(得)周到广泛(地)阅读 描写(得)生动贯彻(得)及时毕生(的)精力 观察(得)仔细感动(得)流泪 2、正确填写"的、地、得"。 清晨,可爱(的)多多兴高采烈(地)来到金灿灿(的)葵花园。她兴奋(地)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轻轻(地)摸摸,一会儿细细(地)闻闻,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 机灵(的)猴子在宁静(的)湖边尽情(地)玩耍,它高兴(得)忘了回家。平静((的)湖面多美呀!绿树(的)影子在水里晃来晃去,金色(的)阳光洒在水面上,像无数条可爱(的)银蛇在跳动。 的得地的用法 一、在句子中,用在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前面的,要用白勺“的”字。如: 1. 我爱勤劳的妈妈; 2. 公园里的景物美极了等,句中的“妈妈”、“景物”都是名词,前面应该用“的”字。 二、在句子中,用在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前面的,要用土也“地”字。如:1. 他积极地回答问题;2. 大雪纷纷地下等,句中的“回答”、“下”都是动词,前面应该用“地”字。 三、在句子中,用在动词后面的多数要用双人“得”字。如:1. 地被扫得很干净; 2. 小弟弟笑得流出了眼泪等,句中的“扫”、“笑”都是动词,后面要用“得”字。“得”字后面的词语补充说明了前面动作的效果如何(地扫得怎么样?地扫得很干净)。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一) “的、地、得”的用法和区别(一) “的”、“地”、“得”的用法区别本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常识,但在使用中也最容易发生混淆,再加上一段时间里,中学课本中曾将这三个词的用法统一为“的”,因此造成了很多人对它们的用法含混不清进而乱用一通的现象。 结合实例,谈谈“的、地、得”的用法。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 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 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如: 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如: 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如: ⑤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⑥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三、“的、地、得”用法的常见错误 一般而言,在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来稿中常见的“的、地、得”用法错误,主要表现在该用“地”、“得”的地方全部用了“的”。如: ① 这两年,该公司的职工不断的(地)转变观念。 我们说“地”是状语的标记,用在谓语的前面。此例中主语是“职工”,谓语是“转变”。很显然,用“的”是错误的,应该用“地”。 ②该项目不仅创下了该公司单项工程总产值之最,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地)闯进了上海的国际石油化工项目建设市场,踏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这个例句虽然比较长,但谓语“闯”前的“的”明显用错了,应该改为“地”。 ③各项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安全防范措施都落实的(得)很好。 补语一般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前面一句回答“做”得怎么样,用了“得”,很对;可接下来回答“落实”得怎么样问题时,作者却用了“的”。这个错误非常明显,可惜作者没有发现,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得”。 ④身体更不敢碰到被太阳炙烤的(得)滚烫的铁车梯。 如果我们问“炙烤”得怎么样,就知道例句里用错了,应该用“得”。

“的、地、得”用法(自主练习题)

“的、地、得”用法(自主练习题) “的、地、得”用法(自主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为了便于记忆,请记住一个顺口溜: 名词前面是“白勺”,动词跟着“土也”跑, 动词后面“双人(得)”到,默记5遍脑开窍。 补充两点: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用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美丽()景色飞快()奔跑勤劳()人民 欢呼( )人群跑()飞快抬( )高高的 努力()学习认真()思考优秀()成绩 有趣()游戏下()真大跳()很远 难受()流泪积极()举手玩()开心 平静( )湖面巨大()轮船亮()夺目 美()难以形容高高()站立热闹()市场 流动( )人群站()笔直累()无精打采 激动()欢呼起来紧张()工作静静()流过

变化()真快明亮()月光缓缓()移动 熟练()操作愉快()歌唱茂密()树林 美丽()田野暖暖()春风欢快()孩子们 愉快()歌唱天然()指南针忠实()向导 地上()树影奇怪()问波浪()足迹 长满树木()陆地更多()宝藏特殊()地壳运动 恐龙化石()骨架人物()对话雨后()景象 古代()能工巧匠清新()空气多姿多彩()画卷合适()材料五颜六色()裙子大家()称赞 洁白()纸弯弯()小树斜斜()雨丝 长长()城墙茂密()枝叶绿色()凉棚 热情好客()维吾尔族老乡年迈()大娘 晶莹()露珠温暖()春风阳光灿烂()世界 静静()山谷清脆()歌声欢快()泉水 河边()草丛肥嘟嘟()小鸭子

的得地的用法

小学生“的、地、得”用法口诀、用法分析、用法练习 “的、地、得”口诀儿歌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左边两人双人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猛烈()北风、胜利()到达、惨痛()教训、愤怒()声讨、鲜艳()红旗、勇敢()战士、迅速()前进、耐心()说服、丰富()经验、热烈( )庆祝、巨大( )变化、积极()参加、分析()透彻、服务()周到、广泛()阅读、描写()生动、贯彻()及时、毕生()精力、观察()仔细、感动()流泪

用法分析: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二、的、地、得用法补充说明: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小学语文“的、地、得”的用法

小学语文“的、地、得”的用法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白字的、提土地、双人得”的用法。 “白字的、提土地、双人得”是我们在语文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三个词,它们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各自有着不同的读音,但当他们附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时候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他们在书面语用法上的不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首先我们来看白字“的”的用法。通常白字“的”的后面往往跟名词,我们用算式表示就是“的+名词”。名词包括哪些呢?人物,如:妈妈、老师、校长。动植物,如:小鸟、小草、苹果。景物,如风景、西湖、运河。事物,衣服、头发、球赛,等等。它们都属于名词。 现在我们来举一些例子,比如:亲切的妈妈、大大的窗户、红红的花朵、优美的风景、精彩的球赛、机灵的小鸟、漂亮的衣服、黑黑的头发、雄伟的长城。 通过这些短语,我们不难发现白字“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说明白字“的”后面事物怎么样。 白字“的”除了可以用在名词前外,句子的末尾也用白字“的”。比如: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一起来的。你是数不清的。 其次,我们来看提土“地”的用法。通常提土“地”的后面往往跟的是表示动作的词,也就是动词,我们用算式表示就是“地+动词”。 比如:仔细地看,大声地说,慢慢地走。看,提土地后面的看、说、走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现在我们再来举几个例子:快速地跑,用力地抓,认真地读,快活地游着,积极地参加,早早地离开,自由自在地飞翔。也就是说提土“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说明提土“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最后,我们来看双人“得”的用法。双人“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少数是形容词,我们用算式表示就是“动词(形容词)+得”。比如:玩得开心,红得发紫,吃得好,大得很,跳得高,急得满头大汗,“玩、吃、跳”这些是动词,“大、红、急”这些是形容词,后面都得用双人“得”。 现在我们再来举几个例子:玩得刺激,看得仔细,唱得好听,写得端正,举得高高的,说得真精彩。也就是说,双人“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双人“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同学们,三个de的用法你学会了吗?下面老师出几道题目考考你哦! 勇敢()农夫雪白()羽毛明亮()世界 清澈()泉水大声()唱歌积极()举手 奇怪()问仔细()看跑()飞快 急()团团转看()仔细做()好

的地得用法区别

“的”“地”“得”是三个结构助词,分别用于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中心语(述语)和补语。 1.在句子中“的”衔接在名词前面,“的”的前面是这个名词的修饰成分,主要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或相应的词组充任,表示领属关系或表示被修饰的事物的性质,做句子的定语。例如:“灿烂的阳光”,“灿烂”(形容词)是“阳光”(名词)的定语;“我的书”,定语“我”是代词;“又高又大的建筑物”,采用的是联合词组“又高又大”作定语.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 2.“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是用在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主要由名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充任,对中心词(动词)起限制、修饰、说明作用。例如:“果树渐渐地绿了”;“渐渐”是形容词,是修饰动词“绿”的,作“绿”的状语;“科学地总结了……经验”,名词“科学”是动词“总结”的状语;“……抓紧一切时间忘我地工作”,“忘我”是动宾词组,作动词“工作”的状语,等等.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 3.而在句子中用在“得”字后面的,是由形容词或词组(有时也由动词)充任,用来补充说明“得”字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程度、结果,作它的补语。例如:“牙疼得厉害”中,形容词“厉害”是动词“疼”的补语;“高得像一座山”中,“像一座山”这个词组用“得”连接,作形容词“高”的补语;“惹得大家十分生气”中,“得”连接“大家十分生气”这个主谓词组,以补

充说明前面“惹”这个动词的结果,起到了补语的作用.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得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快。香~很。 的 (1)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ic,-ve…]。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2)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of,'s]。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3)〈代〉pron.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4)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5)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①谁买的书?②他是昨天进的城。③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6)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7)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

“的、地、得”用法分析及练习(后附答案)

“的、地、得”用法分析及练习(后附答案) 一、的、地、得用法分析: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少数是形容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二、的、地、得用法补充说明: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三、的、地、得用法总结: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四、的、地、得用法例句: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五、“的、地、得”的读音: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各自有着各自的不同的读音,但当他们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时候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他们在书面语用法上的不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小学生“的、地、得”用法口诀、用法分析、用法练习(后附答案)

小学生“的、地、得”用法口诀、用法分析、用法练习(后附答案) “的、地、得”口诀儿歌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 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 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双人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一、的、地、得用法分析: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少数是形容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二、的、地、得用法补充说明: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三、的、地、得用法总结:

的、地、得用法(练习题)

用“的”、“地”、“得”填空。 1.清晨,可爱()多多兴高采烈()来到金灿灿()葵花 园。他兴奋()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轻轻()摸摸,一会儿细细()闻闻,情不自禁()翩翩起舞。 2.呀!怎么变成红色()天啦?明明兴奋()手舞足蹈,高兴 ()跳起来。他情不自禁()大喊:“我要飞!” 3.机灵()猴子在宁静()在湖边尽情()玩耍,它高兴() 忘了回家。 4.小明()心情好()不得了,他()嘴里哼着歌,脸上挂 着甜甜()微笑。 5.今天是个特殊()日子——祖国60华诞,看着激动人心() 阅兵式,我情不自禁()呼喊:“祖国万岁!” 6.他伤心()向前跑去,顾不得去看看追他()爸爸。 7.面对欣欣向荣()春天,我们怎能不投进她()怀抱? 8.他这次考()不错,所以,一路走()飞快,迫不及待() 想把这个好消息与妈妈分享。 9.今天()菜很合我()胃口,所以我吃()津津有味。 10.听到自己要和“冤家”同桌,我尴尬()傻笑着。 11.他脸上挂着甜甜()微笑,幸福极了。 12.他甜甜()微笑着,幸福极了。 13.小明()口袋里装着很多小玩具。 14.小明小心()在口袋里装了很多小玩具。

15.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 突然感到凉凉()寒意,摸摸自己()鼻尖,冷()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16.望着雄伟()天安门城楼,钱学森激动()说:“我相信我 一定能回到祖国,我现在回来了!”。 17.松赞干布高兴()穿上唐朝送来()汉朝服装。 18.胡媛和黄娟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紧紧的,全神贯注() 瞄准敌人射击。 19.大娘把蛋糕送到阵地上给战士们吃,战士们感动()留下了眼 泪。 20.焦裕禄急忙()向前奔去,渐渐()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21.月亮照进床子来,小茅屋好像披上了银白色()衣裳。 22.深深()水沟小鸟()爪印快乐()歌唱 23.勤恳()工作清澈()泉水诧异()看看 24.专心()听讲认真()劳动分析()很清楚 25.尽情()欢呼热情()招待宽广()马路 26.理解()很透彻结实()身体跳()真高 27.尽情()歌唱吃()太快积极()思考 28.遮挡()太严搅动()飞快欢快()嬉戏 29.长()真漂亮字写()真好勇敢()前进

“的地得”的用法

要正确使用“的、地、得”,首先必须掌握好词类、语法,要懂得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与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一般来说,在句子中“的”衔接在名词前面,“的”的前面就是这个名词的修饰成分,主要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或相应的词组充任,表示领属关系或表示被修饰的事物的性质,做句子的定语。例如:“灿烂的阳光”,“灿烂”(形容词)就是“阳光”(名词)的定语;“我的书”,定语“我”就是代词;“又高又大的建筑物”,采用的就是联合词组“又高又大”作定语。“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就是状语,就是用在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主要由名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充任,对中心词(动词)起限制、修饰、说明作用。例如:“果树渐渐地绿了”;“渐渐”就是形容词,就是修饰动词“绿”的,作“绿”的状语;“科学地总结了……经验”,名词“科学”就是动词“总结”的状语;“……抓紧一切时间忘我地工作”,“忘我”就是动宾词组,作动词“工作”的状语,等等。而在句子中用在“得”字后面的,就是由形容词或词组(有时也由动词)充任,用来补充说明“得”字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程度、结果,作它的补语。例如:“牙疼得厉害”中,形容词“厉害”就是动词“疼”的补语;“高得像一座山”中,“像一座山”这个词组用“得”连接,作形容词“高”的补语;“惹得大家十分生气”中, “得”连接“大家十分生气”这个主谓词组,以补充说明前面“惹”这个动词的结果,起到了补语的作用。总之,正确使用“的、地、得”简单地说只要记住三条: 1、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的”字衔接,作名词的定语; 2、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地”字衔接,作动词的状语; 3、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用“得”字连接,作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 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就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与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瞧,“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就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就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