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儿化和轻声问题研究综述-模板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儿化和轻声问题研究综述-模板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儿化和轻声问题研究综述-模板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儿化和轻声问题研究综述

儿化与轻声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特殊音变,是现代汉语语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成为很多汉语学习者,尤其是非北方方言区学习者在语音学习中的难点。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教学对象、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目的等各方面的特殊性,使儿化与轻声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本文搜集了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与轻声问题的专门研究论文,对其进行归类整合,希望在能对今后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这一问题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

1、儿化

儿化是北京语音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李思静先生的研究考证,在汉语北方方言中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也吸收了北方方言中广泛存在的儿化词。由于儿化这一现象的复杂性,究竟在普通话中吸收多少儿化词汇,吸收到什么程度,在学界一直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位。李延瑞认为:“儿化韵本身所具有的区别词义、词性,表‘小’,表喜爱等特殊表达功能,也使它在普通话里不但不会轻易消失,而且有可能扩大使用面。”无论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来看,儿化都是现代汉语发展历程中不容分割的一部分,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不能完全忽视儿化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文献综述

早在1991年,钱学烈就对《汉语词汇等级大纲中的儿化词》进行了统计,指出可以通过语言规范化来人为对儿化词加以限制,让普通话能与北方方言严格区别,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和降低对外汉语教学难度。文章还指出儿化与语音、词汇、语法都有密切,建议在《语法等级大纲》相应位置作适当说明,指出其规律性,并将儿化词的口语和书面语形式统一起来。

20XX年,胡晓慧的论文《对外汉语教材中普通话“儿”化韵的规范问题》对当时流行的多本对外汉语教材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当时的对外汉语教材在应用儿化词方面存在着随意性强、规范性差的问题,分析了当前对外汉语儿化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在对外汉语教材处理儿化词原则上的看法。

徐越在20XX年发表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从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教学的现状入手,指出了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前人关于儿化现象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将儿化与特定的词语相

结合进行词汇教学,实行控制儿化词数量的定量教学。文章涉及了大纲、教材、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对原因的分析鞭辟入里,提出的对策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是对外汉语儿化教学问题的重要论文。

20XX年,纪正红发表了《对外汉语中的儿化教学》,对对外汉语教材中儿化的情况、产生的原因以及学界对儿化的语言性质讨论进行了总结。该文特别重视儿化在对外汉语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应采取的对策。

20XX年,徐越再次发表论文探讨儿化教学问题。文章《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的标音问题》认为《汉语拼音方案》中“原韵母+r”的儿化标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留学生掌握儿化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统计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了数据支持。徐越分析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化不采用“原韵母+ r”标写的原因,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也应取消这种标音方法,提出了两种可互相补充的儿化标写方法,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儿化最好采用实际读音标写。

此外,还有针对特定群体进行儿化教学的专门论文。杨刚在《云南方言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一文中在对云南地区儿化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与云南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适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在不同方言区进行对外汉语儿化教学的具体问题来

说非常重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而梁蕊则从教学对象的角度对儿化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文章《泰国学生学汉语的儿化偏误分析》基于泰国法政大学中文专业四年级学生的习作而建成的语料库,进行儿化的偏误分析,找出偏误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也为我们提供了从学生的国别进行分类儿化教学的新思路。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轻声问题

1、轻声

根据黄伯荣、廖序东所编的《现代汉语》,“轻声”定义为汉语音中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的调子。轻声的音变情况比较复杂,难以掌握,且学界对于那些词的轻声应归入普通话还没有定论,各色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也比较混乱,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因此,外国学生在学习到这个部分时时更加容易产生混淆,加大了其掌握的难度。但轻声又和儿化一样,属于普通话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部分轻声又有辨别词义的作用,不能取消这项教学。不但在本体语言学的研究中应注意轻声问题,专门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轻声问题进行研究也很有必要。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轻声问题文献综述

最早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探讨轻声教学的是米青。文章《普通话轻声教学刍议》发表于1986年,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缩小轻声词的范围,只教其中有规律的轻声词。而钱学烈在《谈谈(试行)中的轻声词和儿化词》中同样对《汉语词汇等级大纲中》的轻声词进行了统计与研究。指出可以通过语言规范化限制普通话中的轻声词,帮助外国学生理解。

1996年,郑秀芝发表论文《谈谈对外汉语课的轻声教学问题》,这是专门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研究轻声教学的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专门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探讨了留学生对轻声掌握不好的原因,介绍了自己在外汉语轻声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方法。这篇论文的发表启发了更多的学者进行对外汉语轻声教学的研究。

20XX年,张虹在《日本学生双音节词轻声偏误及习得分析》一文中以日本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他们在学习双音节词时产生的轻声偏误类型、偏误变化状况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化石化”等问题,分初级与中高级两类进行调查分析,立足课堂教学,思考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各项因素以提出相应对策。

20XX年,孙玉卿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应重视轻声词的注音问题》[11]一文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所收录的轻声词为例,分析了轻声词分必读轻声词和轻重两读轻声词两类,指出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对轻声词的注音应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轻声词采用不同的注音方式,以减少必读轻声词的数量,减轻外国学生学习轻声词的难度。

20XX年,山东大学黎小力的论文《面向二语习得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轻声词研究》[12]针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对双音节轻声词的形式与意义的进行阐述,判定双音节轻声词的必读与两读的分类,选择其中全部归属于双音节轻声词的复合趋向动词,进行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指出其产生偏误的主因:对语法意义的类型及立足点的不同缺乏认识及搭配限制的不了解。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漫谈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漫谈 程棠 汉语进修学院举办这个讲座,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问题,邀请我参加,我很高兴。那我就先说,跟大家聊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谈点看法,不一定有什么系统性。 一、学科和专业的正名及定位问题 关于我们这个学科的名字,目前意见不一。为了说起来方便,我还是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字。 上世纪80年代,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发生了几件大事。大事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大事之二,是在高等学校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这两件事,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科建立之后,“增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意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就成了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近30年的时间里,学科建设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不用我多说,在座的老师都能看得到。我也曾应邀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不过,今天咱们主要不谈成绩,而想说说还存在什么问题。年轻的老师对过去的事,没有我知道的多。我就讲讲老故事,可能对大家有点参考价值。 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学科和专业的名称问题。给学科起个名字,本来是很简单的事,但在我们这个学科里,却搞得非常复杂。这是开始没有意料的。 在1983 年以前,也就是“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之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一般是说“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或简单地说“汉语教学”。上世纪50年代,有过“外国留学生语文专修班”;周祖谟先生写文章,用过“非汉族学生汉语教学”这个名称。80年代初,开始酝酿成立学会。1982年4月在北京召开学会筹备会;会上讨论起名问题。有人提议把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叫做“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这是一个解释性的陈述,虽然能表明我们这个学科的外语教学性质,但用来作为学科的名字,觉得不怎么妥当,说起来也有点儿拗口。最后,大家决定采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学会的名称也就这样定了。学会叫“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学科自然也就叫“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了。后来又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还有一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是“国家汉办”。于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就被普遍使用,并深入了人心。 但是,在这个术语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有人觉得不妥。一是这个名字学科性质不明确,因为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不见得都是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二是在国外的汉语教学就不能叫“对外汉语教学”,只能说“汉语教学”,如后来成立的世界性的学会就叫“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曾有学者建议用“华语教学”代替“对外汉语教学”。可是,“华语教学”是指海外华人和华侨的汉语教学,用来代替“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妥。大家一时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名字,也就只好这么用着。反正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再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名字也不能随便改。 学科的名称,大家有不同看法,跟着专业的名称也很费思量。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正式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培养对外汉语教师。 本科专业的名称跟学科的名称一致,起初大家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后来遇到学科定位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对外汉语教学 (教案) 一、课型: 中级汉语词汇课。 二、教学对象: 掌握1500词左右的汉语进修生。(中级) 三、教学内容: 1、词组:越……越…… 2、量词:趟 四、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1)通过语法的学习,能够掌握“越……越……”的语义特征、句式特点和准确用法。 (2)通过量词的学习,能够准确掌握量词“趟”的意义和用法。 2、技能领域: (1)听:能够听懂含有“越……越……”句式和量词“趟”的语句。 (2)说:能够会用“越……越……”句式和量词“趟”来表达。 (3)读:能够会读“越……越……”句式和量词“趟”。 (4)写:能够会用“越……越……”句式和量词“趟”来写作。 3、情感领域: (1)学生有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愿望。 (2)学生有用这种词汇来描述自己经历的愿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生词“越……越……”和“趟”的词义和用法。 六、教学方法: 1、运用直观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听说领先,同时加强汉字的读写训练。 七、教具: 媒体类:图片、动画 八、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学习生词(6分钟) 1、领读。 2、讲解。 (1)越……越……/越来越……: PPT图片:他以前很矮,随着年龄的增长,所以现在他怎么样了? ——他越长越高。/他越来越高。

PPT图片:杰克以前很瘦,可是因为妈妈做的菜太好吃了,所以他现在怎么样了? (2)S1越……S2越…… 如:A、汤姆特别喜欢吃辣的。 ——菜越辣他越喜欢吃。 B、天气越冷我们穿得越多。 C、你们的汉语水平越高,老师——(越高兴)——他越吃越胖。/他越来越胖。 (3)趟:V.+一趟 趟表示来回走动的次数,前面的动词一般是“来、去、跑、走、回”,强调来回的整个过程。 如:我去了一趟教室。 请你来办公室一趟。 他去了一趟上海。 3、齐读。 4、个别认读。 5、综合练习(7分钟) (1)图片展示:这是你们送给老师的生日卡片,老师看着这张卡片。(老师越看越高兴) (2)用生词填空。 她的钱包丢了,特别着急,我告诉他别着急。(越着急越找不到。) (3)问:你/他昨天去了哪? 可以答:我昨天去了一趟超市。 他昨天去了一趟图书馆 (4)用生词填空。 我刚去了一(趟)火车站。 爸爸去了一(趟)北京。 九、布置作业(1分钟) 1、各写一个“越……越……”和“趟”的句型。 2、预习生词。

最新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 教学对象:二年级下学期(中级二册教材) 教学内容: 1、“复杂”、“快人快语”、“打抱不平”、“耿直”、“沉默”、“得罪”“遭”7个生词以及它们的用法。 2、通过大声朗读以及问题提问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3、掌握“一……就……”的用法,能够灵活运用。 4、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沉默是金”、“打抱不平”等俗语的背后深意。 教学目标: 1、掌握一定的常用汉语词汇,掌握“复杂”、“耿直”、“遭”这几个生词的用法和意义。 2、操练语法点“一……就……”,了解其不同用法,并能熟练运用于社会交际生活中。提高日常的交际能力水平。

3、通过俗语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和风俗习惯,比较目的语的文化因素与学生母语的文化因素的差异。 教学重点: 1、“复杂”、“耿直”、“遭”这几个生词的用法和意义。 2、“一·····就……”的两个用法 教学难点: 1、生词的运用,特别是个别生词的使用情况分多种。 2、生词词性的掌握,特别是个别生词不止止一种词性。 3、俗语的意义及运用。 4、反义词和近义词的掌握。 教学方法: 1.对于生词和语言点的讲解,重点放在词义、语义以及用法上。在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语境对重点生词和语法进行操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达到会应用的目的。 2.在课文教学中,在掌握生词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领读和大声朗读使学生感知文章,对难理解处进行简单的讲解,力求掌握文章大意。3.围绕课文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地提问并小范围讨论,加深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

课时安排: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2分钟) 1、稳定情绪,师生互致问候。(大家上午好) 2、检查出席情况。(我们先点一下到) 二、复习旧课:(14分钟) 1、听写生词老师有目的地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听写(写在黑 板的左边),其他人写在练习本上。每个词说两遍。师生共同改正写错的汉字。及时表扬鼓励写得好的或进步大的学生。(5分钟)姑娘翻译前年给 蛋糕访问照相是……的 2.快速问答(老师问学生答,复习语法“是…的”句型和介词“给”) (5分钟) (1)安娜是什么时候儿来北京的? (2)她是哪年毕业回国的? (3)安娜是一个人来北京的吗? (4)安娜他们是从哪儿去敦煌的?他们是怎么去的? (5)安娜的那张相片是在哪儿照的? (6)玲玲给安娜买了什么? (7)安娜给张正生看了什么? (转入实景问答)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综述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综述 前言: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 的完善,而词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内容,词汇教学的方法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研究。目前存在的词汇教学方法很少,绝大多数是一线的对外汉语老师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还不很系统,因此,我就目前存在的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和整理,以便方便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时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它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它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如此,比如说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学生已有的汉语基础,所选择的词汇的特点,词汇的义项等等。现在我就综合这几方面的因素,对词汇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正文: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教学首先就是要选择适合的教学词汇,这里综 合考虑汉语的词汇的特点,一,汉语从词性上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略讲,虚词详讲。我们知道名词、动词、形容词、叹词、象声词等,词义具体,所指对象明确,在课堂上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一带而过。介词、连词、副词等虚词,没有明确的词义,不容易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详细的讲。二,从文化角度上看,典型的文化词语应该教给学生。所谓典型的文化词语,是指那些由本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产生的词语,例如:“红娘、旗袍、月老”等,在学生所在国家中,没有相似的文化现象,也就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如“红娘”,原是《西厢记》里的一个角色,因为其热情地为男女主人公张罗婚事,而成为媒婆的代名词。这样的文化词还包括:文化上有特定内涵的词语,如:贫农;字面意义相同,但中外对比不等值的词语,如:情人等。在学习时,一旦遇到这样的词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不然学生就会望文生义,将词语的意思理解错。文化词语的讲解,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三,从词的意义出发来看,多义、反义、近义、同义词要讲解。词,是一个有意义的音义结合体,词所概括的意义就是词义。有的词义概括比较具体,就形成了实词,有的词义概括比较抽象,就成了虚词。教学中,对词义上有同义、等义、反义、近义等关系的词语进行比较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我们从众多的词语中,挑出应该讲解的词语,才能节约时间,增加练习词语的时间,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选词只是开始,怎样把这些词讲出来让学明白是最重要的,我们结合了汉语词汇的特点选出了适合的词汇,那接下来选择什么方法是重中之重。就目前存在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系统化。 一:是展示法:包括直观法、演示法。直观法又可以分为用图片或用图 画来展示,用实物来展示。展示法解释词语,教师不是通过言语说明,而是通过一些直观的手段来展示。在黑板上画出图画,用一些简单的图片,做一些简单的动作,用一些实物等。这种方法适用用户解释那些所指具体可感的词语,例如,“牛”“马”“鸡”“鼻子”“耳朵”“拿”关门“咸”“辣”等。这类词语的意义适合运用某种直观的手段来显示。 比如:解释“龙”,只要画一张画有龙的图片,就一目了然。直观法直接将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本文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具体方法以外的有关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总结性研究,目的是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标签: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综述 外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要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语言要素。其中,词汇习得是对外汉语习得的核心,贯穿于汉语习得的全过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和开端,而且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处于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的中心位置。近五年来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据统计,从2004年1月到2009年6月仅发表在四种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研究文章就有36篇。即《世界汉语教学》8篇,《语言教学与研究》13篇,《汉语学习》4篇,《语言文字应用》11篇。本文主要基于以上四种核心期刊的36篇相关文章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作一个综述。 一、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近五年来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章有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 在近义词、同义词等词汇方面:敖桂华(2008)阐述了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对策,揭示了近义词辨析的途径和方法,即辨析近义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区别词性,认知词性的语法功能。对教师教学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琳(2008)针对同义词教学的复杂性提出了运用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建立分层有序的同义词异同对比项目系统,这样同义词就有了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教起来更加方便。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还可以用来解决其他易混词语的教学,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材编写以及辞典编纂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春梅(2007)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单双音同义名词的应用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0.59%的单音词和30.23%的双音词在使用中有偏误,并且这些偏误分布是不均衡的;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的主要类型有语义差异引起的偏误、色彩的偏误、音节限制引起的偏误、受量词修饰引起的偏误等。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有教材、教师和工具书等。 孟凯(2009)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义属性词教学及相关的词汇教学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重视反义属性词语义与构词以及义项上的显著对应性;反义属性词中容易引起过度类推的语义与构词或义项上的不对应要着重强调;教师应帮助留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常用方法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常用方法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常用的方法有: (1)演示法——发音口形演示:如开口度的大小,舌位的高低,嘴唇的圆扁、收拢或突出等;实物演示:如用纸片表现气流的强弱,区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差别;图表演示:用图片展示发音器官的部位、声调的起伏变化情况。 (2)对比法——通过两种不同语言的语音对比,可以突出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可利用两种语言相同和相近的音,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汉语语音的一些音素。 (3)夸张法——在发某个音时,以夸张的方式展示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以加深学生对这个音的印象。 (4)手势法——通过手势形象展示某个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汉语声调的起伏变化同样可以通过手势来说明。 (5)拖音法——发某个音时,故意延长音素的发音时间,以加深学生对这个音的感知印象。汉语声调教学也可利用拖音法,帮助学生更好领会音高的变化。 (6)带音法——以学过的音带出新学的音,以较容易学的音带出较难学的音。如学生发ü时往往较难,可先让学生发i,然后延长i的发音时间,再将嘴唇逐渐变圆,就很容易发出ü的音了。汉语声调同样也可以采用这种带音的方法。 (7)分辨法——通过听觉、视觉来辨别一个音素发音的正误。例如不断发不送气的b和送气的p,并结合演示法,让学生分辩出其差异所在。 (8)模仿法——让学生(全班或分小组)一起重复跟录音或跟读老师的发音,也可单个学生跟着模仿发音,然后由老师及时纠正后,再集体跟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他们对语音的感知和分辨能力。 全球化时代,教师也要走遍全球,快来陕西师范大学City&Guilds考试中心参加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成为通行全球的国际教师!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一、综合课语音阶段教案1(“您好”,零起点学生,课时为100分钟): 课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模仿练习单个声母、韵母、词语、句子,在语流中纠音『F调;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复韵母、鼻韵母的发音特点,以及轻声、三声连读的读法。 3(能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运用所学的词语、句式进行问答、对话。 三(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2分钟):点名,问候。 (二)复习检查(14分钟): 1(巩固己学过的声母、韵母、声韵拼合。教师板书,学生快速认读。 2(检查前一天所学语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复习前一天所学课文,进行简单的问答或对话。 (三)学习新课(80分钟) 1(展示新课语音: (1)}教师板书并领读单个声母(j、q、X)、复韵母、鼻韵母…,学生跟读。 (2)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帮助纠音。 (3)声、韵、调拼读,在语流中进行练习。 板书:bao bai bian bie…一,,跑步、发音、英语、铁路、家庭、列车…… (4)辩 音辩调:针对某些声母、韵母或某个声调,用对比法让学生分辨。 板书:bao…pao 由于、爷爷、奶奶…一 (5)听写学习的新课语音。 2(认读新字、生词: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和个别读生词……纠正发音…… 3(学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分角色读)……纠『F发音……( (2)手势法讲解轻声的读法…一补充练习(如:爸爸、我们、朋友…一) (3)图示法讲解三声连读的读法……补充练习(如:老板、可以、语法…() (4)利用课堂语境设计情景,用课文中的短句进行会话操练。 (四)本课小结(2分钟):见板书上的重点,并再领读三遍。 (五)布置作业(大约2分钟):写拼音、写汉字,熟读课文。 综合课语音阶段教案2 1(语音教学(学习en—eng,an…ang,“是”字句) 1(教学目标:通过大量模仿,练习单个声母、韵母、词语、句子,在语流中『F 音正调。能运 用学过的词汇、句型进行问答、对话。 2(教学重点:如:en…eng,an…ang,“是”字句 3(教学方法:对比、声韵拼合 4(教学环节: (1)组织教学 (2)复习检查(三分之一的时间) 快速认读声母、韵母、声韵拼合……复习汉字读音……听写 (3)学习新课(三分之二的时间) 1(练习四个声调:写出音节后领读,如ren,再写出相应的汉字“人”后重读。 与以前学过的拼音进行对比,如in…,ing。 2(认读新字、新词:先借助拼音读出汉字,再擦掉拼音读汉字,再做扩展练习, 如“工人”,扩展为“他是工人。”

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学教案 执行人:王林慧(021) 一、教学对象:一年级留学生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内容:1、课文中汉字的读音结构写法; 2、全文内容。 四、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掌握,学会分析汉字结构,掌握课文的汉字字读音,以及课文内容。 五、教学方法:1、板书展示法;2、师生互动法; 3、课堂练习法; 4、朗读法。 六、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教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几个生字。 1.认识字形 (1)从结构认识字形 独体字:北京言比 合体字(部件》=2):怎样觉得法听说较容易但读写新屋班 (2)从合体字的结构认识字形 上下结构:怎容易写觉 乍心宀谷日勿冖与见 左右结构:样得法听说 木羊彳氵去口斤讠兑

较但读新 车交亻旦讠卖亲斤 半包围结构:屋(尸至) 左中右结构:班(王?王) 此外还有左中右(做——亻古攵)、上中下(意——立日心)、全包围(困——口木)结构。 (3)由歌谣认记汉字 北:匕东西北 京:一点一横小口京 言:一点三横扁口言 怎:乍心南北怎 样:木羊东西样 觉:三点一冖见惊觉 得:双人立于左寸字头上又一日 法:氵去化为法 听:口斤听 说:讠(言)兑说 比:两只匕首比长短 (4)词组搭配认记 北:北方觉:觉得觉醒 京:汴京()得:舍得得失 言:语言言语言论法:说法法律

怎:怎样怎么听:听说听话 样:样子模样说:说话胡说 比:比较打比方较:较真 容:容易容忍易:易容交易 但:但是读:读书朗读 写:书写写字新:崭新新旧 屋:房屋堂屋(古代民居)班:班长班级 2.笔画笔顺 汉字的笔顺是“先撇后捺”如:“容”的“人”先“丿”后“乀” “先横后竖”如:“读”的“十”先“一”后“丨” (也有例外,如“北”的左部,先“丨”再“一”) “从上到下”如:“写”先“冖”后“与” “从左到右”如:“较”先“车”后“交” “先外后里”如:“屋”先“尸”后“至” “先外后里再封口”如:“园”先“口”后“元”再“一” “先中间后两边”如:“小”先“亅”后“丿丶” 3.认识字音(跟读、带读) (Běijīng)语言(yǔyán) 怎么样(zěnmeyàng)觉得(juéde) 语法(yǔfǎ)听说(tīngshuō) 比较(bǐjiào)容易(róngyì) 但是(dànshì)读书(dúshū)

对外汉语教学——语音—易错声韵母-绕口令

b /p/ f: 1.Pánɡbiün de fánɡjiün zhùzhe yíduì pínɡfán de fūfù。 2.Ftnh?nɡqiánɡshànɡ huà fanɡhuánɡ,fanɡhuánɡ huàzài ftnh?nɡqiánɡ。h?nɡfanɡhuánɡ、ftnfanɡhuánɡ、h?nɡ ftn fanɡhuánɡ、huüfanɡhuánɡ。 j/q/x: Q? jiü y?,zài jiǎn y?,jiü wán jiǎn wán dtnɡyú jǐ?Q? jiü y?,zài jiǎn y?,jiü wán jiǎn wán hái shì q?。 zh/ch/sh: 1.Sì shí sì,shí shì shí,shí sì shì shí sì,sì shí shì sì shí,shuí n?nɡ shuō zhǔn sìshí、shísì、sìshísì,shuí lái shì yi shì。 2.Lǎosh? s? shì zhǐ,shìzhǐ biàn zǐzhǐ。 l: 1.Yǒu ɡa lǎnhàn btn xìnɡ ruǎn,tíɡa lánzi mài j? luǎn,“mài luǎn,mài luǎn”shǐ jìn hǎn,shuí n?nɡ bù lái mǎi j? luǎn,bú shì j? luǎn pín zhǒnɡ luàn,?r shì j? luǎn pí tài ruǎn。 2.Línɡ l?nɡ tǎ,tǎ línɡ l?nɡ,línɡ l?nɡ báo tǎ yǒu liǎnɡ c?nɡ。 ?: Shün qián yǒu ɡa yán yuán yǎn,shün h?u yǒu ɡa yán yǎn yuán,ar r?n shün qián lái bǐ yǎn,bù zh? shì yán yuán yǎn de yǎn yuán,hái shì yán yǎn yuán bǐ yán yuán yǎn deyǎn yuán?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 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 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 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 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 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 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 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 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 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 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 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 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 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 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 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 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 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 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 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

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文献综述

泉州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一、前言。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从形成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不算太长,学科基础还比较薄弱,理论研究也还不够深厚。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有它持久的社会需要。因此,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对这个学科进行研究?怎样帮助外国人学好汉字?怎样让留学生运用自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完成本论文,在写作前搜集了关于汉字教学的论著,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书籍以及汉字教学的相关新闻资料。 二、目前国内研究现状。 (一)汉字的性质 汉字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汉字教学的特殊性,刘巍在其《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中说到,“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结构规律。汉字的教与学必须建立在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上,即以字形分析为基础,沟通字音与字义,从而更好地帮助汉语学习者突破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障碍。从语言的认知规律出发,把汉字放到整个汉语的结构网络中教学。” 在胡文华的《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中向我们阐述了汉字的性质,要讨论汉字的性质,必须从汉字自身的规律和世界文字体系两方面考虑,从世界文字体系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表意体系只的是一个词只有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而表音体系的目的是要把词中的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出来。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由此可见,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的特点十分明显。 吕叔湘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可以按照文字代表语言的方式来分为三类,他在《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中提到:“一类是因素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又叫做音位),如英、法、俄语等;第二类是音节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就是辅音和原音的结合体,如日语的字母、阿拉伯语的字母等;第三类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单位是字,不是字母,字是有意义的字,汉字是这种文字的代表。也是唯一的代表,汉字以外的文字都只是形和音的结合,只有汉字是形、音、义三结合。” 朱德熙也有跟吕叔湘相同的看法,他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就汉字跟它所要记录的对象汉语之间的关系来看,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的语素。” (二)汉字教学中的难点 在张旭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与研究》中,分析了汉字教学存在的难点,汉字数量庞大,汉字理据教学不足,1.汉字因其特点,数量极其多;再加上外国学生不了解汉字的规律,不能理解汉字构造的理据和演化的变异规律,导致学生将汉字视为由一堆笔画毫无规律地组合起来的记号,在识记汉字过程中出现有规律性地添减笔画的现象。2. 汉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形似字,这给外国留学生识记汉字带来很大的障碍。3. 建立在英、法、德、意等印欧语系基础上的西方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拼音文字是单纯记录其音系的符号,只强调语音、词汇、语法,把文字排除在语言要素之外。因此西方语言教学理论就缺乏文字教学的理论基础。4. 在印欧语系中,“词”是基本的结构单位,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综述 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确立,然后系统地总结各家之说,附以笔者个人的观点和总结。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引言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且存在着是否需要体系、有无体系和是否形成了体系之争。争论也促进了研究的深入。本文主要对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研究进行综述,首先对这一体系的建立进行回顾。 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产生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是存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它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编写教材、进行汉语水平考试标准和等级大纲的重要依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随着1958年《汉语教科书》的出版而定型,它奠定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基本模式,被称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奠基之作。 此书完成于结构主义语法风靡中国之时,它吸收了结构主义语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语言研究同步进行,创造了“理论——实践”双向研究的成功范例,所确立的语法系统和对语法项目的选择、切分、解释、编排等注意到了外国人学习语言的特点和学习汉语的难点。基本上体现了合理性和实用性,然而这一新的体系也必然存在弊端。 随着新的语言理论和新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出,特别是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套语法体系的局限性也不断暴露出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对这一语法体系提出质疑,并提出要研究和修改现有的语法体系。 二、主要研究概况 对外汉语语法体系需要修改,相关学者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如何修改,是修改还是重建,各家的看法并不一致,以下是近20年来不同学者对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修改意见。 (一)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 崔永华(1990)认为,《汉语教科书》中的语法体系理论基础太陈旧,体系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教案

对外汉语语音教案 教学对象: 初级外国汉语学习者 根本任务: 教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会b,p,m,f四个声母和a,o,两个声母以及正确朗读声调的能力。 教学内容: 1、语音学习过程中以听说为主。让学习者多听老师的发音,并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声母、韵母的发音方法。 2、在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后,逐渐展开声调教学 教学重点: 1.学会b,p,m,f,四个声母和a,o ,两个韵母。 2.声调 教学方法: 1. 用房屋、雨伞、半圆的形状来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内容。 2.运用模仿法,演示法(板书演示)和简明的舌位图等教识声母、韵母和声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老师:右下半圆bbb 右上半圆ppp 两扇大门mmm 伞柄朝上fff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入新课:

声母、韵母学习 (一) 声母b p m f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发音时双唇紧闭,然后突然放开,软弱的气流冲破双唇的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声带不颤动。 P:双唇、送气、清、塞音。发音时双唇紧闭,蓄积气流,然后突然放开,让强气流冲破双唇的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声带不颤动。 m:双唇、浊、鼻音。发音时双唇紧闭,软腭下垂,鼻腔畅通。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形成鼻音;阻碍解除时,余气冲破双唇的阻碍,发出轻微的塞音。 f:唇齿、清、擦音。发音时上门齿轻轻接触下唇,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齿缝间挤出,摩擦成声。 (二)韵母a o a: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声带颤动,口形自然张大,可见上下齿,舌面中部(偏后隆起),舌位在单韵母中最低。 o: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发音时声带颤动,开口度比a小,上齿或可见齿尖,下齿看不见。两唇收敛,略呈圆形,舌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舌位比a高。 a o b → ba bo p → pa po m → ma mo f → fa fo 板书演示b﹢a →ba p ﹢a → pa 老师先领读,引导学生自己组合,并指定2—3名学生上前演示书写和读音. 二.声调 āáǎà ōóǒò 领读2遍,学生练习后,指定学生读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本文以第一届至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所收论文为依托,从重大的进展、明显的不足、乐观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

对外汉语教学部分教案教学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部分教 案

9月28 日----10月3日 主题:家庭与爱(家庭主要重点在家庭成员的称谓上的学习,爱主要是爱国----中国的国庆节穿插其中,爱家) 中文1及中文1A:家庭称谓核心家庭阶段,中文1B几乎全部称谓。 学生的学习情况:中文1班的家庭称谓还没有掌握好,中文1 a 和中文1类似,中文1B 的情况较好,可继续进行,而另外两个班还需要巩固复习。 主要内容: 称谓,先从核心家庭入手,并以小儿歌形式呈现,然后拓展到大家庭。在十月一日国庆节当天穿插“了解中国”的内容,十月二日(阴历九月初九)穿插重阳节的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教学步骤: 1. 家庭称谓儿歌:《我的家》 我的家, 有爸爸,妈妈, 哥哥,姐姐, 弟弟,妹妹, 还有我和它!(宠物,也看作家里的一员) 然后引出“家族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妈妈、妈妈,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姥爷/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姥姥/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阿姨。 以上的内容要反复操练,并制作了卡片帮助同学们记忆。 卡片游戏:1、先给同学们分配了数量均等的卡片,但是上面写有不同的称谓,或者有两个人的会有重复。老师说“爸爸”,持有“爸爸”的卡片的同学“出牌”,没出或者出错都会不得分。

游戏2、老师出示卡片,谁最先读出卡片上的字谁就得分。在熟练了之后逐渐加词,但是同学们复习不够及时,记住的效果不是很好。 文化部分:中国的国庆节和重阳节 介绍了中国的国旗、国歌、国徽,重阳节即阴历九月初九,又称老人节,通过视频和讲解介绍了重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还有重阳节的食物。 作业 写字:爸,妈,我。还有制作国旗(思亦可和涂一凡按时完成)! 10月6日----10日(10日,no school) 主题:中文 1 和中文1A班继续家庭称谓学习,开始几个数字学习并加上家的描述。 中文1B班复习家庭称谓,开始饮食方面的表达。 主要内容: 中文1:已经掌握了用一只手表达数字,但是书写方面再加强一下,可以用中文做数学题。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八课

第八课 【生词】 1.比价taux du change 2.上升monter;s'élever 3.运气fortune;chance 4.女士femme;madame 男士homme 5.优先priorité 6.天鹅cygne 7.国营national;étatique 8.货marchandises; articles produits 9.挑选choisir;sélectionner 10.衬衫chemise 11.丝绸(tissu de)soie 绸étoffe de soie 12.试衣间cabine d'essayage 13.牛仔裤jean 14.存conserver;garder; déposer de l'argent à la banque 15.受recevoir;accepter;subir;souffrir 受骗受教育受批评受欢迎受影响 16.后悔se repentir de; regret 17.吵faire du bruit;se quereller

18.影响affecter;influencer 19.朝en direction de;vers 20.墙壁mur 21.许permettre 22.所有tout 23.敢oser 【上升】 1.这几天气温上升得很快,看来夏天就要到了。 2.日用品的价格水平一直在上升。 3.因为经济发展得不错,中国的国际地位(position)在慢慢上升。 4.油价不断上升,我决定不再做汽车梦了。 5.水位还在上升,大家都很担心这座江边城市的安全。 反义词(antonyme):【下降】 6.最近你的成绩在下降,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 7.大夫,我的视力(vue)下降得很厉害,是什么原因? 8.飞机突然下降,把乘客们都吓坏了。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Qui, de son vivant, fait partie de l ‘élite, devient, une fois mort, un fant?me héro?que.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高峰阶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逐渐被发掘、认可,经历了从不被认识到认识,从忽 视到肯定,从百家争鸣到一致共识的几个阶段。这十几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关 于文化因素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欠成熟,尚须深入研究。 关键词:文化因素;文化教学; 一、文化因素教学的内容与分类 赵贤州在《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1989)把可以在语言课中导入的文 化因素分为12类,如: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无法对译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 景不同而产生词义差别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使用场合特异的词语;因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褒贬意义不同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潜在观 念差异;语言信息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含有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 词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词语中反映的习俗文化信息;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 的词语;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以及其他因价值观念、心理因素、 社会习俗等造成的文化差异。1992年赵贤州在《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中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循的原则: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科学性。 陈光磊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992)一文中把文化内容定位为习俗 文化、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汉字文化五个方面,还从语言结构、语 义呈现、语用性能三方面入手考察了相关的文化内容。 胡明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1993)一文中探讨了最有可能直 接影响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文化因素:受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语汇;受特定 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受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受精神文化生 活制约的语汇;受特定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制约的表达方式;受特定的认知方式 影响的语言习惯。同时,他也提到,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该考虑到外国 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组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 在语言教学中注人文化因素还应该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 周思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中认为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 化是外国人学习、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需要掌握的那种‘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除语音、词汇 和语法以外必须让学生掌握的语言要素之一”。 张英在《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2006)中谈到:德国的 人类文化语言学家洪堡特(1767- 1835)和美国的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1897- 1941)最早关注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人类理性地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在科 学的语言学诞生之后,但第二语言教学中涉及文化,却不是19世纪后才有的, 两次世界大战引发的社会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大大刺激了语言学特别是应用语言学 的长足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是存于语音、语法、语义等层面的文化, 而文化知识是存在于社会交际规约等方面中,也就是说文化因素涉及到的文化存 在于语言中,而文化知识涉及到的文化存在形态大于语言形式。文化因素与文化 知识,相关但不相同。一直以来,文化与语言教学没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李晓琪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2006)中提到:文化知识是语言之外 的东西,只有当文化知识进入了言语交际并且影响到交际顺利进行的时候,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