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结构人物形象及主题分析
琵琶行 初中课文

琵琶行初中课文摘要:一、前言二、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三、诗文概述1.诗人简介2.诗文主题3.诗文结构四、诗文赏析1.景物描绘2.人物形象3.情感抒发五、艺术特色六、结语正文:【前言】《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
它通过琵琶女的故事,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文字、感人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初中课文中的经典之作。
【琵琶行的创作背景】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
诗中以琵琶女的故事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诗文概述】《琵琶行》以唐代诗人白居易与琵琶女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琵琶女的同情。
【诗文赏析】1.景物描绘:诗中通过对浔阳江头、枫叶荻花等景物的描绘,勾勒出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景图,为下文铺垫了悲凉的氛围。
2.人物形象:诗中的琵琶女形象丰满,既有高超的琵琶技艺,又有不幸的遭遇,使读者对她产生深深的同情。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3.情感抒发:诗中通过对琵琶女故事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生活沧桑的感慨。
诗人在诗中写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和沧桑。
【艺术特色】《琵琶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首先,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诗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既有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又有诗人的感慨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最后,诗中的情感真挚,感人至深,使读者产生共鸣。
【结语】《琵琶行》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叙事诗,诗中通过对琵琶女的故事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文字、感人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初中课文中的经典之作。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情叙事诗,描绘了琵琶女生活的不幸和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
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动荡和世态炎凉的感慨。
以下是《琵琶行》的赏析:1. 故事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7年),诗人当时四十五岁。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艺术家们的无奈处境。
2. 人物形象:诗中的琵琶女形象生动鲜明,她才华出众,容貌美丽,但却命运多舛。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迫害,以及艺术家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惨命运。
3. 艺术手法:白居易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抒情、叙事、描绘等,将故事娓娓道来。
诗中对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画细腻入微,如“似诉平生不得志”一句,揭示了琵琶女内心的无奈和感慨。
同时,诗中以音乐为线索,将琵琶女的命运与音乐相结合,寓意着她的命运如同琵琶声一样凄美动人。
4. 情感表达:《琵琶行》抒发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诗中既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社会价值:《琵琶行》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诗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总之,《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
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绘,诗人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瑰宝,也为后世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琵琶行短评赏析简短

琵琶行短评赏析简短《琵琶行》短评赏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琵琶和弹奏琵琶的女子为主题,通过描述女子的琵琶技艺和内心世界,表达了对逝去的爱情和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从诗的结构和形式来看,《琵琶行》是一首七言古诗,共有九十六句。
整首诗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开头,这种重复的结构使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流畅而有力量。
同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排比,使诗句更加优美和动听。
整首诗的结构和形式都非常工整,显示了诗人的高超写作技巧。
其次,从诗的内容和意境来看,《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和琵琶女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爱情和人生的感慨。
诗中描绘了琵琶女子在弹奏琵琶时的形象,她的琵琶技艺高超,能够把琵琶的声音变化得淋漓尽致,仿佛琵琶在她的手中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够表达出琵琶女子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琵琶女子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逝去的爱情和青春的怀念和感慨,诗人通过琵琶女子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的追求,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和激情。
再次,从诗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看,《琵琶行》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句更加生动和形象。
诗人通过对琵琶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琵琶成为了一个有生命的存在,能够表达出琵琶女子内心深处的情感。
同时,诗人还通过对琵琶声音的描写,运用了排比和对仗等手法,使琵琶的声音更加动听和悦耳,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
整首诗的语言优美动人,修辞手法巧妙,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最后,从诗的意义和价值来看,《琵琶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通过对琵琶女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的爱情和青春的怀念和感慨,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和激情。
《琵琶行》作品赏析及结构

《琵琶行》作品赏析及结构(2)《琵琶行》作品赏析及结构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
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
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课外阅读】琵琶行写作特点 (2)

【课外阅读】琵琶行写作特点1.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
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
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
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
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以情动人: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
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
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
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
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
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可见本诗在白居易生前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传诵极广。
3.画面精采,音乐的表现十分传神: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绝妙的“有声画”,画面非常精采。
⑴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
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⑵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白居易在叙事诗创作中独特的造诣,他笔下的人物,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无论是杨贵妃生前的娇媚,死后的孤独,还是卖炭老人辛苦苍老的形象,虽只三言两语,然其神貌特征无不生动准确地打上了各自的阶级地位、生活条件。
社会经历的印记,绝非其它阶级、阶层的人物所能代替。
《琵琶行》作为一首优秀的抒情诗,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氖、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诗一开头,诗人就以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索的秋景,江水之滨,枫叶芦苇摇动于瑟瑟的秋风之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洁的明月之下。
美丽而又凄清的景色,与全诗伤感悲苦的情调和谐一致,为诗歌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浓烈的气氛。
再如,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借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
诗人陈述谪居生活的苦闷,同样穿插以景物描写,如对浔阳贬所的描写(“浔阳地僻无音乐”到“往往取酒还独倾”)。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自然环境大大加深了作者对天涯沦落之感的'表现,悲凉的景境构成凄苦的氛围,衬托了悲凉的心境。
上述描摹环境的诗句在诗中虽然不多,但对于酝酿气氛,增添情韵,烘托人物,深化意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诗中细节描写,也颇传神,不少细节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感情,具有形神兼备,含意深邃的特点。
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十分准确传神,颇能使全诗增辉。
如琵琶女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细节描写,都是文字省净的传神笔墨。
《琵琶行》古诗解析

《琵琶行》古诗解析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以描写女子音乐家为主题的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苦闷。
本文将对《琵琶行》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主题《琵琶行》的主题是表达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诗中通过描绘琵琶女的苦辣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女子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女子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缺乏自由,甚至被束缚于琵琶的弦音之中,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二、结构与意境《琵琶行》由七言绝句组成,每一句都以响亮的句式开头,通过叙述琵琶女的境遇,引发读者的思考。
在全诗中,作者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琵琶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坎坷。
通过诗人对琵琶声音的刻画,产生了一种悲壮而凄凉的意境,使读者对琵琶女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同身受之感。
三、语言运用作者在《琵琶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突出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通过对琵琶女婉转悠扬的琵琶音色的描绘,运用了音的比喻,使琵琶与女子情感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感。
其次,通过对琵琶女丰富的手势形态的描写,运用了形的比喻,突出了琵琶女身体的动感与优美。
再次,通过对琵琶女命运坎坷的描绘,运用了寓意的手法,使琵琶女和整个封建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进而凸显出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困境。
四、艺术风格《琵琶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脱颖而出。
首先,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女子命运的关切与痛惜,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其次,作者通过对琵琶音色的描绘,使整首诗具有了鲜明的音乐美感和节奏感。
最后,作者通过对琵琶女命运的描写,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突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总结一下,《琵琶行》是一首描写女子命运的优秀古诗,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示了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苦闷与无奈。
通过对琵琶女的描写,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女子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同时也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整首诗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语言运用,将琵琶女的悲剧境遇表达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琵琶行》结构、人物形象及主题分析

江头送客闻琵琶 移船相近邀相见 东船西舫悄无言 又闻此语重唧唧
பைடு நூலகம்
月夜船上弹琵琶 千呼万唤始出来 曲终收拔当心画 整衣敛容叙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第一次(暗写) 醉不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主人忘归客不发 )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六幺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详写) (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 (点明主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点明主旨) 诗人述“ 诗人述“迁谪意 照 ” 应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 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江州司马青衫湿” 侧面烘托) 江州司马青衫湿
调弦校音,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 演奏名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 珠落玉盘,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 演奏琵琶曲 第二次) (第二次) 幽咽凝绝,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 铁骑突出,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 江心月白,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
(序曲) 序曲) (总写) 总写) 第一乐段)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第三乐段) 曲终) (曲终) 魅力) (魅力)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 歌伎。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 重色重利” 歌伎。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 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 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 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 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 曾经沧海” 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 格的成熟美。 格的成熟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 (点明主旨)
”
照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应
)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 (第二次)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 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 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 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 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 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 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体 会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 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 现实意义)
(序曲) (总写)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曲终) (魅力)
Hale Waihona Puke 琶女的形象诗歌的第三部分:自诉身世塑造了一个封建社 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 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 对比的手法。
少年得意 年轻貌美
老年失意 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
独守空船
昔日欢笑
今日辛酸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 伎。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 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 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 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 格的成熟美。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 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月夜船上弹琵琶 千呼万唤始出来 曲终收拔当心画 整衣敛容叙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 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 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 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 诗。
江头送客闻琵琶 移船相近邀相见 东船西舫悄无言 又闻此语重唧唧
题解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 “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 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gu 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 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歌、行、引 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开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 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