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历史“魔灯”课的反思

一节历史“魔灯”课的反思
一节历史“魔灯”课的反思

一节历史“魔灯”课的反思

上南中学王如海

继“课件设计”(MCAI),“教案设计”,“教育叙事”(Blog)等促进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的技术手段之后,“魔灯”来了,“魔灯”是Moodle的音译, Moodle这个词本是 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通俗的讲,“魔灯”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在线“课程设计”的概念。

2008年11月20日下午1点30分,我为全区历史老师及山东地区历史老师开设了一堂运用“魔灯”手段进行的高三新课教学。课后,专家和老师们就“魔灯”教学的优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课后反思进行了一个小结,欢迎大家拍砖。

“魔灯”课的设计思路

由于“魔灯”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建设的网络学习平台,因此,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作为讲授者,学生作为接受者的传统课程范式,“魔灯”课程强调的是,教师作为指导者,学生作为问题的解决者,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范式,“魔灯”课程平台拥有包括论坛、投票、在线测验、互动评价、短消息、问卷调查、WIKI在线共同协作等等大量的互动模式,课程是在不断地生成和发展的,教师不能一味按照事先设计的教案照搬,这就决定了“魔灯”课程所强调的“做”中“学”,教学过程是动态而非静态的。

如何把师生“异地异时”的百分之百在线课程结合到课堂教学,我做了一番思考:首先,课堂教学是师生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教学环境,所以要避免在机房上打字课,很多交流已经不需要键盘,师生直接对话就可以解决;其次,也不能上成传统的多媒体课,那样PPT 就可以解决,不需要更高成本的“魔灯”平台。

为了突出“魔灯”教学的特点,最后我决定重新设计课程范式,把课堂教学由“讲授式”转变为“问题解决式”,具体如下:

1、预习自学,“功”在课前

我事先把高三文明史第45课“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设计成在线课程,也就是学生通过网络就能获得教案、学案和课件、课文解读等在线资源,通过网络自学,在线测验和讨论就能完成学习任务,老师通过网络即可监控学生的学习,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魔灯的课前建设确实耗费甚大,但是其后续效益也是有目共睹的。过去,我通过和川沙中学的徐向利、程晔馨、育民中学的杨霞蓉和市实验学校的史颖芳等老师在吴广伦老师的关心下,共同建设了华师大版新高一历史教材的在线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益,目前,我的教学任务已经转到高三,但是高一的历史魔灯课程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

图1是高三文明史第45课的在线课程大致设计,课程分课前教学资源区、问题讨论区、课后拓展区,还设计了在线测验的动态公示板块,方便师生时时掌握学习情况。

图1

图2

图2反映了基础知识在线测验的情况,每位同学在什么时候,用了多少时间,怎么做题的过程以及测验成绩等等,在魔灯上都一目了然。可以这么说,学生在课程平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被电脑忠实的记录下来,形成分析报告,包括学生看了哪些资源,甚至还能判断题目的识别率,信度、效度等等。

下图3反映出学生在讨论区的学习情况,表格中红色字体的第1、5、7三个问题显

在课前安排

预习材料

知识检测

课后评估

并在讨论区

设计了六个

一般性问题

课后还可以对一

定难度的拓展问

题进一步深入

测验成绩动态公示

张晓丹同学共做了三遍 金雯同学做了两遍

示出同学掌握不够透彻、不够完整或不够全面的问题,而蓝色字体的第2、3、4、6等问题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已经基本掌握,这些情况,老师了解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适时调整,对1、5、7三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而其他问题则可以适当简略,不必多费口舌,这样可以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图3 2、 教学互动,“力”在课外

下图4是魔灯课程讨论区的学习情况,魔灯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多元化评价,改变了过去师评的单一模式,在网络上实现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师师互评。学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过去仅仅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思考其实是在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中不断升华的,魔灯课程其实就为课前课后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如果说,课堂教学实现了微观教学设计,那么借助魔灯可以实现课程的中观教学设计。使学习延伸到课堂内外。

图4

课后以小论文形式上

8、拓展: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

同学掌握不够全面 通过预习基本掌握 同学掌握不够完整 通过预习基本掌握 通过预习基本掌握 通过预习基本掌握 同学掌握不够透彻 7、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6、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探索 5、20世纪90年代中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4、计划经济对新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3、中国是怎样走向计划经济道路的? 2、说明建国初期中国为什么要选择计划经济? 1、理解“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3、跟踪分析,“思”在课后

下图5反映了学生在魔灯平台上的学习跟踪分析,该学生注册时是高一,目前是高三学生,从图表中可以查看她学习的情况,包括阅读、作业上传、测验成绩等等。柱状图表示她每天在线学习的时间。“魔灯”记录跟踪了学生在网络上的一切活动报告,报告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动态生成,为教师对症下药,找到了依据。同时让老师们更能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历程。

图5

“魔灯”课的课堂演绎

由于有了魔灯学习平台的有效延展,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更加注重针对性,我对课堂教学做了适时的调整,比如第一个问题理解“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同学们掌握不够透彻,

课本上表述的也不多,而这个问题又是本课的关键问题,一知半解将影响到后面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因此我在课堂上安排近10分钟(原计划2分钟)教学时间,还剪辑了《大国崛起》有关的精彩片段在课堂放映,帮助大家理解,增加课堂讨论分析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5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和第7问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共性与区别?,这两个问题仅仅

通过在线讨论,发现同学们掌握的不够完整和全面,需要课堂“回回炉”,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发表意见,各个小组讨论的结果综合起来就接近完整和全面,再结合老师的归纳、讲解和分析,就使问题能得到相对较好的解决,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觉得比较值。

通过课堂讨论和老师讲述方法,学生可以直观的接受回答比较综合性问题的技巧,课后,我在魔灯上设计了课后拓展问题: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让学生课后以电子论文的形式上传到学习平台上来,使学习得以在课后继续延伸。

“魔灯”课的课后反思

魔灯教学课是目前比较创新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从这堂课来看,事后听课老师觉得课堂讨论明显比常规课要多,耗时也长,历史课的连贯性和生动性似乎受到了影响,尤其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课不接触不熟悉的老师,感觉这课挺“跳跃”的,不太像“历史课”了。

课后对学生也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学习效率提高了,课堂重点更加突出了,一些不明白的问题通过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历史课不像过去那样像“故事课”了,好像研讨和交流的氛围更加浓些,课堂有了点探究的味道。图6为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从图中“知识点和概念掌握情况”、“对本课满意程度”、“本课教师讲授还须改进”以及“听课精神状态”等几个指标来看,课堂学习效率还是肯定的。

图6

专家点评(历史教师培训基地主持陆茂荣)

一、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

1、不同于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

2、不同于一般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方式

二、“魔灯”教学的特点(长处)

1、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动态发展状况的掌握

2、有利于老师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内容

3、师生互动更有效

4、有利于课后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

三、“魔灯”教学的必要条件

1、学生充分的预习和复习

2、老师对教材的充分把握

3、大部分学生家中有可以上网的电脑

四、“魔灯”在历史教学中的局限

1、课堂上没有知识的接受过程,只有研究过程

2、没有老师对事件、人物、过程的讲述,是否会影响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3、容易陷入集体订正的泥淖

五、一种有益的尝试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指正和批评!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

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浅析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

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册各话题的每课教学反思

2014年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册各话题的每课教学反思 Hunterchl topic1. SectionA 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要掌握的语言点较多,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完全掌握,因此,学生在课后做好复习,查漏补缺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复习习惯,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学习。 SectionB 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重点学习由名词构成形容词的变化规则,通过简笔画可以让学生直观清晰地学习形容词,但是,用简笔画很难呈现表示天气的名词,是用多媒体还是简笔画,这是本节课老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SectionC 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通过阅读内容,让学生掌握文段大意,从中抽取有用的信息填写表格,复述表格,最终学习并掌握阅读内容。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是构词法:由形容词变成副词,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此部分掌握得不太好,还需在课后通过练习弥补课堂上的不足。SectionD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主要复习了功能句、构词法和规则动词及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通过各种方式复习巩固句法和语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本节课掌握较好,说明学生对本课的复习任务完成地很好。 topic 2. SectionA 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掌握计划打算做某事的表达方式:... want to ... /...plan to .../… wish to .../…hope to... /...would like to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容易,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好,本节课在学生的配合下,能够顺利完成。 SectionB 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通过图片及表格猜测教学内容,继而学习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试图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不断渗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SectionC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继续学习有关提出建议的表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此为主线,展开各项教学活动,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好,能够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说明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但本节课在语音方面花的时间较少,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分配问题。 SectionD 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是本话题的最后一课,也是一节复习课。本节课重点复习了表达个人计划和意愿的句型:I want to ... /would like to ... /plan to ... /wish to ... /hope to ... 和表示建议的表达方式:You should/ shouldn’t / had better (not) ... /Don’t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结合学习效果评价表,评价自己的学习,及时查漏补缺,以便今后更好地学习英语。 topic 3. SectionA 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学习了中西方的着名节日,呈现的语法内容很简单。但是,学习本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西方的节日,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且要求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SectionB 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重点了解圣诞节的风俗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及图片猜测新单词,猜测短文的大意,学生们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口头描述圣诞节的细节,并注意句子连贯,说明学生已经成功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目标语言。SectionC 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重点了解了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万圣节。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描述庆祝节日的表达方式和一般过去时描述过去某个时间里发生的动作和状态(包括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的变化规律)。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学生能够通过图片简单复述节日的过程,对今后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SectionD 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的重点是复习本话题的语法和功能,难点是培养学生通过scanning查询具体信息的习惯,但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老师长期的培养和不断地探求。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王秀英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我通过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历史课程研修标准》,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搞好历史课改与教学需要抓住和理解的关键问题,也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认识中摆脱迷惘、走出困惑的指路明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的操作有可能是充满个性、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但只要是符合我们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其行为就应该肯定,否则,就应当反思与改进。 一:领会课程理念,改变旧观念。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一节历史课的教学反思

一节历史课的教学反思 舒兰十六中张忠芬 教学内容:八年下册第6 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这一课,是本册书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所以在讲解这课的新内容时,先说一说第二单元的整个概况,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个时期的阶段特征。这一单元是继新中国成立后,通过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给学生讲明,即已走上了社全主义道路,现在的任务就是如何走好这条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既然是探索,就很可能出现失误和遇到挫折。那么,在1956年底直到1976年这近二十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和遇到了哪些挫折呢?让学生心存这样疑问去朗读第二单元的单元引言,然后学生很容易的就找到了课本中写出来的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遇到挫折。 此时爱思考问题的好奇心强的同学就迫不急待地问:老师,“大跃进”是怎么回事呢?人民公社化又是怎么回事呢?还有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为什么是一场内乱呢?……这样的问题接二连三的就来了。好!我知道机会来了,也就是他们的兴趣被激起来了,我就顺水推舟把他们的思维引到新课讲授上来了,谈及到了中共“八大”的召开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里就涉及他们常听老人们谈起的一年代:“59年”,有学生就要求老师讲关于“59年”的相关历史故事。我根据资料记载的和自己听来一些故事讲给学生听,也邀请学生上讲台来分享他知道的.“59年”的相关故事,这节课在师生的互动中快乐的完成了。“59年”的故事,学生身边能找到人采访,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节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安排课后作业为“59年的故事”,学生采访自己身边的老人,写一篇采访

一节课教学反思

一节课教学反思 为大家整理的一节课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篇一:一节课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作文教学利用了多媒体,想以此来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调动学生平日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话题中来。 教学设计时,考虑了这些因素,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唤醒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其达到情不自禁、跃跃欲试的写作状态。 并本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实例,并插有几首歌曲,如《游子吟》和电影《少年犯》主题曲,一方面增强了作文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另一方面这些经过精心选择的图片,实例,歌曲能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打心眼里体会到亲情在自己生活中的的存在。教学环节中设计的亲情细节的诉说发自于学生的内心,容易让学生对亲情的感受产生共鸣,这样就能引领学生走入这次作文教学的深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中学生却感受不到亲情。这时就要适时指出:学生如果对亲情都熟视无睹,那么他们在精神上是不会成人的。因此,教会学生将感受到的亲情淋漓尽致地加以传达,实现的是学生自身与自我精神的碰撞,与社会的对话;它是对其灵魂的烛照与洗礼,——当学生让亲情在笔底温暖地流泻时,他托起的何尝不是一个生花的世界通过心灵的深切反思,学生平时生活中的那些感悟就会入情入理,如文入段。 其次,这次作文教学安排了很多的学生活动,如:对亲情图片的

讨论,分析;对亲情诗文的欣赏感悟;对与亲情有密切联系的动情的歌曲欣赏。这样安排好处有三: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2激活了学生的思维;3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素材。这样组织教学,真正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不是瞎编,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平时留心生活,关注生活就是积累了作文的材料。 当然,这次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谈得亲情细节包括作文片段练习都是凡而不深,广而不透。可能这是家庭和社会忽视的重要问题。亲情和感恩教育的缺失,让学生面对有话可说的作文反而觉得无言来对。所以,面对“亲情”这一情感浓度极高的话题作文,过多的讲解写作方法势必会事倍功半。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很多很多的亲情印痕,平时生活中的那么多点滴,片段经历,不能只留在心中,要唤醒记忆深处的亲情,虽然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它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像阳光一样照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尤其是住宿生,背井离家,面对生活的困难,学业的压力,父母的嘘寒问暖在夜深人静之时,会更令他们倍感温馨、念念不忘。学生的周记中也多次写到父母接送他们的情景,而他们一想到自己考试的失败,就更加愧疚不已,甚至都有放弃学业,为父母分忧的想法。但是也正是那份亲情使年轻的心能够风雨兼程可以说没有亲人的关爱,没有亲情的温暖,生命是多么荒凉因此抓住作文契机,让学生尽情书写亲情,更能涌现出情真意切的美文。表现亲情时,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是生活中的细节,认为家庭活动太平常,以致不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如何评价一堂历史课

如何评价一堂历史课 组织、参与听课评课活动,目的在于考察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研讨课堂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怎样去发掘、整理课堂教学价值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入手: (1)从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的角度,去评判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方面有何独特的价值; (2)从横向、纵向对比的角度,去分析评判一位教师在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处理和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发掘上,有何独特的价值; (3)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几个部分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去分析评判这些环节的设计实施是否到位、是否简洁有效、是否有机衔接、是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4)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去分析评判是否关注到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否关注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否关注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针对了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5)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次数、人数、态度,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认识上,去分析评判课堂教学价值实现的深度与广度。 在新课程中,“一堂好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维目标清晰。 教师必须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需要重点讲解和解决的知识点,重点培养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学有所获。对教学难点,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透彻讲解。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主要是看“学生的表现,即学生能否在教师的组织下获得有效的学习”,而衡量学生有效学习的标准是看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历史知识目标是否完整、课题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师基本功扎实, 驾驭课堂能力强。 一般强调的教师基本功是:对教材熟练,讲课自然;语言准确精炼而有感染力、亲和力,沟通协调能力突出;板书规范,字体端正;驾驭课堂和教学应变能力强。尤其是语言和教态是否有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所以音量、语速要合适,语言要生动、清楚,有鼓动性。而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有亲和力的教态,能让学生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三、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揽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走向40分钟的高潮。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教师需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新颖、有趣多彩多样的导入语。但导入语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还必须是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要灵活多样,切记千篇一律;时间不宜过长。总之,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的导入语中,要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奥秘,领悟求知的真谛,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使能力得到提升,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流畅,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堂优秀历史课的教学思路应该清晰、目的性强,教学策略正确,教学内容充实,衔接自然。讲解条理清晰,明白易懂。历史教学一定要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体现“以史为鉴”的特点。能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获得一种享受,获得人生体验。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教 学 反 思 年级八年级学科历史任课教师张慧玲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通过教学三维目标的交融,实现情感教育探究体验贯穿始终。三维目标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实现来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受探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节课的疑难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适度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让历史课生动活泼、精彩、贴近生活,让死的历史变活的,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重现。如通过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学生体验林则徐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的高风亮节。让学生体验林则徐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吸纳新知的开阔胸襟。林则徐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放眼看世界的人。二、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中国东南沿海地理范围”和“英军侵略路线”这两个问题看《中国历史地图册──鸦片战争》。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

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三、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总之,我在教学方面还需要改进:课堂语言还要适当简练,减少罗嗦、重复的话;语言的组织和逻辑性还需加强;同时,要和组里老师多讨论、多听课、多学习。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摘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思考、调查、体验、讨论、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本文从一堂课例教学,结合《新课程标准》谈谈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任务型教学有意识记协作学习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而此能力是依靠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而实现的。为了落实各项能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实践性强、任务明确的“任务型” 教学 (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 , 即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活动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课堂内,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 完成学习任务。 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英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正确处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贯穿于我们教学中的“纲”,而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工具。 在九月赛教月活动中,作为支教老师的我上了第一堂公开课,内容是Unit 9,Section A 的第一部分,初中英语教研组的同事都来听了,并且评了课在教学反思之前,我首先对这些兢兢业业工作第一线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是初涉教坛的老师, 对英语的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中遇到了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总) 本学期以来,我在教学工作和方面,有不少感慨。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自我感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顾教学工作和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觉得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历史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的:在导入新课上,让学生听大家较熟悉的《开元盛世》并提出问题,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要学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提出问题后,不再是教师给出答案,灌输知识,让学生单纯背诵,而是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动脑筋思考、归纳,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通过师生互动,予以分析、总结,找出答案。 在整个教学思路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阅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目标,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节课我较满意的是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和表演非常主动活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而本节课最后的相关练习又稍显少了些等,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 …

英语语法课教学反思

英语语法课教学反思 更多0 分享本页将有机会获得最新IPAD2及其它奖品. 很多人认为我们从未特意学习过语法,却一样把中文说得自如、流畅,所以学英语也不用专门学习语法。殊不知,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接触和使用的机会很多,可以自然形成语感和习得语言,不必专门学习语法。而英语就不一样,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终究会影响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说,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才能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即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让其掌握一定量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我在的英语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更好地提高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实效性。 一、在点滴渗透中分散语法难点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如遇到语法现象,就要及时说明一下,如名词、冠词、动词、代词和介词等语法内容,要经常提醒、介绍;对于比较深奥的,一时还说不清的有关知识,如不定代词、序数词等。可就事论事而不作过多要求,本学期教材中出现的there be句型结构的就近原则,can加动词原形的用法以及like加动词-ing形式,这种平时点滴的渗透既分散了难点,又利于学生的消化。 二、在情境中运用语法 语言的学习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可利用真实的情境或设计模拟的情境进行语法教学,使语法教学更趋于形象化、直观化和真实性。例如:在学习互为反义的形容词时,我则是站在讲桌旁边比划着高、矮,边对同学们说:“I’m tall. The desk is short.I’m old .The boy is young.”再让班内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站到前面,此时学生就会仿照老师的话说:“… is tall, … is short ……”。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中,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三、在观察中比较语法 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法项目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就会产生“越学越糊涂”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我则是组织学生将所学的这些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启发他们找出每个语法现象的关键点,发现这些语法现象的差异点。如:现在进行时 be+ing , 句子中常有 look, listen, now作标志;一般现在时的句子中常有usually, always, often, sometimes等词作标志;一般将来时的句子中常有tomorrow, next week 等表示将来的时间作标志;一般过去时通常由表示过去的时间作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陈文敏)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陈文敏) 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感受、体会颇多。现在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与探索得来的心得付之笔端,与教育同行们探讨交流:问题一:我驾驭教材的能力有限,基本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觉得历史新教材以主题为单位,如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第二单元是近代化探索等,教材的编写者着重追求知识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不刻意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给教师和学生,有利于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造性。 我个人认为:教师应加强对历史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课程标准》的学习。教师之所以在备课时感到难备的原因很多。因此,在进行群体教研活动时,在集体说课、备课时,应对课程标准进行固定时段的周期性解读,将《纲要》、《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本组教师教研活动相结合,同步进行,以便圈定传授该课的知识,而不是什么都教。 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 活泼” ,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由于新课改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深,对新课程的本质认识还不够到位,加上评价方式的滞后,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只追求形式而不追求内容的突出问题。例如:我把“ 教学方式转变” 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在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特别将“ 自主、合作、探究” 作为重点倡导的教学方式,但对“ 自主、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到底怎样进行、“ 自主、合作、探究” 的本质特征和使

用范围是什么,我还是处在心中无底阶段。讲合作、探究,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难以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纪律也不好维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分组讨论,有可能使优秀生参与的机会更多,而后进生则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优秀生那里获得信息,致使后进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当然我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现存问题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我希望更多同行与我一起,为解决历史教学问题而共同努力。

一节英语语法课的教学反思

一节英语语法课的教学反思 在今年的凤凰杯教学比赛中,我们向郭春雨老师学习了一节被动语态的语法课。平时自己上语法课,总觉得上的不是很得心应手,听了郭老师的课后,让我茅塞顿开。她有效的改进了教学策略,优化了教学方法。从下面三点可以充分体现: 一、进行有效复习,夯实基础。 这节课是节九年级被动语态的语法课。被动语态一直是语法知识中的重、难点,学生不是很容易掌握其中的要点。课前郭老师先播放了最近的热门影片《功夫梦》的主题曲,富有青春气息的旋律一响起来,就引起学生的共鸣。影片是由成龙和好莱坞巨星威尔·史密斯的儿子贾登·史密斯共同主演的,贾登·史密斯和我们的学生都是同龄人,主题曲就是由他演唱。同学们听到熟悉的歌曲后都很兴奋。郭老师接着提问,Who sing this song?很多同学都回答Jaden Smith。郭老师再接着引出The song is sang by Jaden Smith这一被动句,直接而自然地进入主题学习。郭老师巧妙地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呈现了所要教授的新知识,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学生很自然的就能够总结出被动语态的结构:am/is / ar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一般现在时)。学生从中更理解了这一知识点的用法,夯实了基础。 二、进行有效授课,及时消化。 画面上出现了一辆自行车,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郭老师提问,The bike is/was…? 用学过的知识来造句,让学生互相竞争,为彼此的小组加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自然导入今天所要讲的语法――被动语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它的结构,更容易接受并掌握新授知识。老师详细讲解被动句的结构和知识点,给予学生一些例子,再给予一些相似的句子来让学生口头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解开了这一知识的面纱。给予他们平时接触较多的主动句改成被动句,反复练习,再出一些被动句,让学生改成主动句,如此反复,学生这堂课基本掌握了被动语态的用法。 三、进行有效的作业训练,减轻课后负担。

历史课评课稿

美中不足的历史教学 我首先从整体上去评价这一节课,这一节课算得上是一节好课,整体上适合高中教学的要求,从师生互动方面来讲,师生互动的还是不错的,从教学目标上来讲达到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结构方面也比较紧凑,但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过于拥挤,这可能是与课程比较急有关。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全面具体,切合学生实际。老师通过教师出示教学目标,问题导学,层层设问,及活动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体系,建立了知识树。教师语言表达准确、专业知识较丰富,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从老师课堂的讲解可以看得出对于教材是比较熟悉的,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的也很不错,可以看得出老师使拥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从这一点看是很不错的了,但是整一节课讲下来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把握可能不是那么准确,这与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特意指出有关,也与整一节课老师安排的内容过多有关,这一点可能对于很多老师来说都有可能犯错。把讲完当做是学生学完。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首先,从导入上讲,老师是从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讲起的,这一点很不错,可以温故而知新,但对于学生来可能就不是很好了,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这对于学生一节课的听讲,注意力的集中上来说不是很好。 从教学思路设计上来讲,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畅性比较流畅,用郑观应的一生来作为线索这一点把枯燥的历史课化为与一个人一生有关的事件,这一点比较新颖也比较好,值得倡导。老师用学案教学的方式来上课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一点值得表扬,但不倡导,因为要上好学案教学的一节课难度很高,在这一节课里老师这么安排使得课堂结构安排比较满,这样的话使得学生听得比较辛苦,老师讲的也比较费劲。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上来说是不错的,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不真实的,似乎是有演练过的,学生对于课堂眉宇之间似乎有点应付的感觉。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学科是初一新生刚接触的科目,他们还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的规律,所以我们在开头的两节课,老师讲的东西较多,个别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充裕,由于学生的疑问多,重难点的分析欠透彻。回顾两节课学习,对于第一课来说,基础知识大部分同学是过关了,但是有些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比如“能源”、“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等,个别同学的历史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欠佳,比如说“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有些同学不会写或者写成现代人的生活情景。到学完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我发现部分同学对古人类存在的时间、空间容易混淆,特别是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比如北京人用的是打制石器、摘野果、狩猎为生,而学到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是过着农耕生活,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比北京人进步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历史时间的过程,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的不断进化,对于初一新生来说确实存在很多疑问,今后在教学中要详细地考虑学生的学情。 期末考试结束了,回想在一中一年来的教学工作,不管是半期还是期末,每当看到成绩和那高低不一的分数, 还有孩子们考后不同的神情,我思索了很多。 要提高历史成绩,除了让孩子们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外,还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对学困生应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且建立帮扶对象,兵教兵,好带差。80分以上的作为培优对象,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好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自己给自己订一个可行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 3、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在书上作圈、画、勾、点、旁批,学会积极关注新闻、社会热点,把最新信息与课本联系起来,增加见识。 4、在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可以布置可供选作的自主命题。 5、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后期加大力度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过关,要求优生的正确率达99%左右。 7、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 今年我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结果碰到了问题。当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时,就有不少学生没有看书而是在说话。我很生气,并批评了那些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学生。虽然这堂课最终也上下去了,但我总觉得挺别扭的。下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卡在那儿,应如何改进。经过一番学情调查,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因为所学的内容离学生太久远。因此,对学生来说,缺乏亲切感,也就不能够吸影学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进行备课。怎样才能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与现实联系起来了?用什麽作媒介才能让学生对孔子、老子等人感兴趣呢?我苦思冥想——终于,我想到了:现代人特别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的古人产生兴趣,进而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第二天,在另一个班上这课时,我改变了方法。一上课,我就宣布: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场模仿秀,给孔子、老子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张名片,并模仿他们作自我介绍,比一比看谁模仿得最像。学生们一听来了兴趣。接着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模仿一位人物,并要求学生在先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我刚说完,学生就立即积极地准备开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况,也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学随地扔了一张纸,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各家学派会如何处理?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从各派角度提出看法。这样,不知不觉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信息技术以其直观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方便快捷的运用方式,有效激活了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强了课堂吸收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体会; 一、以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具体形象地展示出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它对提高学生兴趣起到促进作用。如七年级历史十一 课《伐无道、诛暴秦》主要介绍秦始皇的过失,引起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以及建立西汉,我考虑到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讲较久远,通过分析课文,能知道,但记忆困难,为了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准备了北京长城的图片,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对世界名胜古迹有

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1

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 林贤静 2010年4月7日,第六周周三上午第四节,我上了一节校级公开课,内容是:Unit 1—2 八年级下册,复习课。 这堂课内容含量较大,需要复习的知识点语法点较多而时间有限,所以本堂课合理安排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复习任务是关键。所以,我把任务分成六个部分完成,一,复习本两单元的重点单词(25个重点单词)和词汇拓展(8个拓展要点),5分钟内完成。二,复习重点词汇20个,5分钟内完成。三,复习本两单元的重点句型10个,8分钟内完成.四,复习语法:情态动词的用法,冠词的用法,新句型:Why don’t you ……?的用法。5分钟完成。五,重点突破包括词汇点睛、句型透视、及语法聚焦等考题示例和拓展活用讲解和练习。12分钟完成。六,课时作业,当堂讲解,当堂批改,10分钟完成。 由于时间比较紧、内容多,所以上课时不免有疏漏。这堂课虽然按时完成了复习任务,但学生容易产生记忆疲劳。所以为了克服这个弱点,我故意安排了12分钟去讲练结合复习重点部分,有花10分钟时间去让学生动手做课时作业。我还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多、繁的知识点和面直观的呈现个学生。这些环节有效的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这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够熟练,不会添加一些有趣生动的画面或图片增强学生的记忆,还有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学生消化起来困难,但毕业班的复习课内容多是很难避免的,因为在

有限的时间内要复习完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时间有限对我们师生来说都是很无奈的,只能采取增强记忆的手段加以巩固了。 在英语的学习和运用方面,词汇很重要。所以,复习中,我很着重单词和词汇的拓展还有短语的运用。每堂课前和课后,我都要求学生坚持做一些单词或词汇的听写,天天加固词汇的掌握。在这一点,我觉得很有效,提倡同行坚持。以后教学中,我还会努力,坚持反思,把好的发扬,把不好的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七年级历史单元的教学反思范文

七年级历史单元的教学反思范文这学期我教初一历史,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第一单元的课程已经结束,反思如下: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只有使之形象化,才容易让学生理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没有应有的积极性,或者埋头写作业,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而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上的参与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今天,初中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尝试,那么,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健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初一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中一些古文材料,初一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应用计算机课件,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 (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作为教育者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会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历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文科课程。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本课程不仅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新课程、新内容、新理念和新要求,这对教师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新的挑战。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的探讨以及一些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其中案例研究比较重要。“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我在设计《生活在社区里》课堂教学时,首先自问:如何引出“社区”的话题呢?于是设计以“我的家在哪里”引出“社区”的话题。又问:在学习“社区”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和哪些意识和观念呢?又设计了对“多种多样社区”的介绍,其中包含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如学会阅读和绘制平面图、初步了解社区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关注身边小区的建设等。再问:怎样使学生的视野由自己熟悉的家庭导向身边的现实社会,启发学生关注自己及他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环境呢?在此过程中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和能力呢?于是设计了要求学生“画一幅你家所在社区的平面草图”,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描述所在社区的环境和生活”,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如何制图的情况下,每人画一张家庭所在地的平面示意图,并在课上进行展示,由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在讨论谁的地图看得明白、谁的看不明白的过程中,发现了地图应必备的三要素。这时,我再系统地对地图的绘制和阅读技能进行讲解和指导。 经过分析,我得出如下结论:在讲授地理事物时,其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其二,应将地理图表转换包括图文的转换、图表的转换、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