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城市(资料和描述)

中世纪欧洲城市(资料和描述)
中世纪欧洲城市(资料和描述)

世界城市史之中世纪欧洲城市

一、中世纪城市的起源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

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完全可以说,近代西欧工业文明的诞生,其源流不能不溯之于中世纪时代的工商业城市;也可以说,工商业城市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正是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或东方相比较而具有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正是西欧较快实现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因素。

西欧城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能普遍而又迅速地兴起,原因当然有许多,几个世纪来也有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流行的说法有“手工业起源说”和“商业起源说”。

10世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及封建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给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促使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之达到了专门化的水平;商业活动开始活跃,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这样在主教驻地、城堡周围、修道院附近和一些交通便利、比较安全,能够获得廉价原料与可以顺利出售产品的港口、交通要道等地,一些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其后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于是城市兴起。城市居民大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奴,他们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成为城市市民。“从中世纪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这种发展方式即是称为城市的“手工业起源说”。

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的则是“商业起源说”,它是由皮雷纳提出的。他的基本思想是:8世纪时,由于阿拉伯人的征服,导致商道堵塞,造成地中海贸易的衰落;到11世纪,随着商道的畅通与商业的恢复,最早城市便作为商业据点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尤其是意大利;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城市得以兴起。他写道:地中海的全部商业活动,东面通过威尼斯,西面通过热那亚、比萨汇流到伦巴底,伦巴底异乎寻常地蓬勃发展起来了。在那个令人神往的平原上,城市像庄稼一样茁壮成长。商业促使那里工业的出现,随着商业的发展,所有古罗马的“城镇”、“自治市”,重新出现了新的生气,比之它们在古典时代更加蓬勃。他又描述北欧的城市兴起:像威尼斯的商业很快将伦巴底卷入它的活动之中一样,斯坎的纳维亚的航海活动激起佛兰德尔海岸的经济觉醒。佛兰德尔的地理位置确实使之成为北方商业最好的中转站。佛兰德尔还有一项传统的呢绒工业,1000年左右,在伦敦市场引人注目的是佛兰德尔的呢绒。这样商业和工业的结合使得佛兰德尔地区自10世纪起经济越来越活跃,在11世纪时,佛兰德尔所取得的进步是惊人的。最后,他得出结论:商业的扩展发端于两个地方(威尼斯和佛兰德尔),像一种健康的时尚传遍整个欧洲大陆。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最早从9世纪就开始了;10世纪时是大规模地、普遍地开始,12、13世纪达到了高潮。与国际贸易相联系,城市最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依次有影响的城市有阿莫菲、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热那亚以及伦巴底城市,

同时有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法国的马赛等。

在西北欧如法国北部有一些罗马时期的城市复兴,如图尔。鲁昂、兰斯、阿腊斯等,同时在佛兰德尔出现了一大批新城市:杜埃、伊普雷、里尔、布鲁日、根特以及布鲁塞尔、列日等。

二、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特征

1、与古代东方城市的比较

城市当然不只是西欧有,东方有,中国更多。与中国或东方的城市比,西欧城市有不少相同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点。

最基本的不同点有四个:

其一,城市的概念有所不同。从地理意义上说,西欧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同时,西欧城市还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组成一个市民阶级。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主要就地理空间意义上说,指的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它包括了各类人等,有官员,有地主,也有工商业者,有农民,但不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没有一个有共同利益的市民阶级。

其二,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业中心发展起来的,尔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政治职能。而中国封建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是官员的驻地,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明确的经济职能。

其三,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住在城堡里的封建领主统治城市,经济上是城市剥削农村,城市通过商业和高利贷等形式剥削农村居民。而在中国,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统治农村,住在城市里的封建地主和政府官员统治和剥削农村。

其四,在西欧,城市拥有自治权,享有许多特权。这种自治权是市民斗争的结果。中世纪的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领主是城市的所有者。城市的行政管理权和司法权掌握在领主手里,领主统治着城市。他向城市居民征收租税,强迫他们取劳役和进行各种各样的摊派勒索,有时甚至公开抢劫市民财物。所以,在11至12世纪。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往往通过赎买获得自治权,但许多城市却依靠武装斗争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自主。如法国的琅城、康布雷、亚眠等。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米兰等,不仅取得了自治,而且控制了城郊的农村,最终发展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德国一些“帝国城市”也拥有完全的自治权。自治城市的市长、法官和市议会

由市民选举产生,市议会有指挥军队、发行货币和监督行会等的权力。

其五,西欧城市规模较小。中世纪只有数量众多的中等城市。从13世纪到14世纪,出现了大约十多个同样大的城市,面积为300-60公顷,人口为5万到15万。

在此,列举一些中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城市及最后建造的城墙内所包含的面积(单位,公顷):

威尼斯(城市及周围的岛屿)约600

米兰(在15世纪的维斯孔蒂城墙内)580

根特(在14世纪建的城墙内)570

科隆(在1180年的城墙内)560

佛罗伦萨(在1284年的城墙内)480

帕多瓦(在15世纪建的威尼斯城墙内)450

巴黎(在1370年卡尔五世建的城墙内)440

布鲁塞尔(在1357年的城墙内)415

博洛尼亚(在13世纪的城墙内)400

勒文于河(在1357年的城墙内)395

维罗纳(在14世纪的城墙内)380

布吕格(在1297年的城墙内)360

皮亚琴察(在14世纪的城墙内)290

蒂勒蒙(在14世纪的城墙内)250

那不勒斯(在15世纪的阿拉贡城墙内)200

比萨(在12世纪的城墙内)200

巴塞罗那(在1350年的城墙内)200

锡耶纳(在14世纪的城墙内)180

吕贝克(在13世纪的城墙内)180

伦敦(在中世纪修复的罗马城墙内)160

纽伦堡(在1320年的城墙内)160

马利内茨(在14世纪的城墙内)160

法兰克福(美茵河畔)(在1333年的城墙内)150

阿维尼翁(在1356年的城墙内)140

关于这些城市的人口数目没有确切的资料,按面积来推算居民数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每个城市最后设置的城墙内建筑密度的差别很大,从而使人口密度也木尽相同。人口最多的米兰和巴黎,约有20万居民,威尼斯有15万,佛罗伦萨有10万,根特和布鲁日有 8万,而西奈只有5万。没有一个中世纪城市能达到当时阿拉伯在欧洲的统治区首府的规模(巴勒莫有30万居民,科尔多瓦有SO万),按规模和人口而言,也远远地落后于东方的大中心,如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都各有100多万人口。

2、城市的结构特征

1)中世纪城市具有与伊斯兰城市类似的、走向不规律的道路系统。杂乱的街道同建筑结成一张奇形怪状的蛛网,很多中世纪的城镇发展了随意性而非有规划的建设。凡是交通方便、工人技术熟练、治安好并有充足食品和水源的地方,城市就迅速发展,市民领袖们缺乏长远规划。很多中心城市,包括伦敦、佛罗伦萨、科隆和米兰都是在原来罗马的居民区发展起来的;不过,除了有一些仍维持着古街道的十字交叉形的核心地区外,它们在中世纪的发展毕竟同罗马城镇格式大相径庭了。街道往往符合干粗略的中心集中模式,但时而有些突然发生的迅疾转变,且街道走向往往为山脉、巨石、河流所左右。尽管如此,当宽广、笔直的街道还普遍受到人们的赞赏时,阿尔贝蒂就在他的论文中承认那些不合规则的城市规划的诸多好处。有弯曲的街道使城市看起来大了,它也扭转了冬天强风的风向,造成了阳光和背阴均匀的分配,使每一所房屋都具有了不同的景观。这种弯曲和拐弯处使侵入的军队感到陷于迷宫之中。公共区和私人区并不像古典城市那样严格地互相隔离。一个人人可达到、错综复杂而又统一的公共区延伸到全城,利用附属的内院和花园作为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间的隔离带。

两种区域之间的这种新平衡是为了调和公共法规和私人利益间的矛盾而出现的。因此,公共规范中对同时触及到公共区和私人区的有关内容作出了极为准确的规定,特别是在两区的交错重叠之处,如:伸展在部分街道上空的建筑突出部分和阳台,柱廊和室外楼梯等。

2)城市公共区的结构十分复杂,因为所有的权力中心都必须相互毗邻地安排在这里,其中包括:主教府邸、城市行政机构、宗教团体和各种行会。所以,较大的城市往往有几个中心:宗教中心,有大教堂和主教府邸;政治中心有市政府;一个或几个商业中心;带有回廊的行会及商人协会的建筑。各个区还经常相互交融,但宗教权力与世俗的对立越来越清晰可见,而这种对立在古典时期是不存在的。

每个城市都有各具特点的不同城区,有自己城区的市徽,还往往有自己的政治

行政机构。13世纪,当城市越来越大时,在城市边缘、原有中心的附近形成了新的小中心:新宗教团体的修道院(化募修道士、多明俄会修道土、圣母玛利亚会修道土),教堂和属教堂所有的广场。

3)在中世纪的政治背景下,城市有着特殊的地位,尽管从 11世纪初到 14世纪中期城市的市民阶层始终只是一小部分,但却不断地、迅速地发展,直至成为全体居民。由于法律对于集中在城市的居民十分有利,因此,市中心意味着是最为令人渴望的区域:富裕居民生活在中心区,贫困者则在城市边缘。市中心建有全城最高的建筑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构成城市的轮廓线,从而使城市的总体景观在高度上失去了统一:市政厅的塔楼,教堂边的钟塔或教堂塔楼。

为了防御外来的侵略,每个城市必须设有一道城墙。随着城市的扩展,又需设置新的城墙。城墙的建造耗费了公共事业支出的绝大部分,大多数城墙呈不规律的抹平了边角的圆形,在建造时尽可能用最小的费用来包括预先确定的面积。

应该尽量推迟新城墙的建造,直至旧城墙内确实不再存在多余的空间。因此,中世纪城市十分密集,建筑尽量向高处发展。只是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才建的大型城墙,如:佛罗伦萨、锡耶纳、博洛尼亚、帕多瓦和根特的城墙显得过于庞大,因为14世纪时,人口不仅不再增长,甚至还下降。在城墙内留有大片的空余绿地,直到19世纪才被利用起来。

4)中世纪城市建筑形成风格。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是通过对普遍流行的风格所具有的鉴赏力来保证的,这种鉴赏力的特点是:相信未来,并且不会转向过去的风格。在城市刚兴起时,教堂建筑时兴罗马式(9至12世纪),随后转变为哥特式(12至15世纪)。哥特式准确地代表了国际上传播的建筑风格。

罗马式建筑:

罗马式建筑脱胎于罗马长方形会堂建筑,它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相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被称为罗马式。罗马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坚实、庄严和肃穆,其基本形象是坚厚

的石墙、狭小的窗户、半圆的拱门、灰暗的厅室、粗矮的柱子和圆矮的屋顶;另外还有配登于建筑前后的碉堡似的塔楼。教堂建筑俯视呈十字形,半圆形屋顶置于中央。从外观看显得朴实、滞重,没有希腊式建筑那种细纤、流畅的美感。这种建筑以教堂居多,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阿耳大教堂和普瓦提埃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教堂、美因斯大教堂和意大利的圣安布罗索教堂、比萨大教堂及周围建筑群。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比萨斜塔是教堂的塔楼,但与教堂本身是分开的。

哥特式建筑:

从12世纪末起,西欧的建筑风格出现了变异,哥特式代替罗马式成为建筑的主流。哥特一词来自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哥特人,入居罗马境内前,他们是处于原始社会解体阶段的蛮族。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崇尚希腊、罗马而鄙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因此用哥特这个词来称呼这种建筑风格,含有轻蔑、鄙夷的意味,意思是说这是一种蛮族的建筑。哥特式建筑虽然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但这种建筑风格并不粗野,毋宁说是中世纪建筑的一大成就。哥特式建筑最突出的风格是高直细尖,有尖拱门、尖高塔、尖屋脊、尖房顶和尖望楼。具体而言,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就是用尖形拱门代替罗马式半圆拱门,力求增加建筑物的高度,减少内壁、内柱和支柱的厚重度;外部有许多高耸的尖塔,墙壁较薄,窗户较大,并饰有彩色玻璃图案,室内光线充足,门前饰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由于教堂加高,墙壁变簿,且多开窗,就需要用飞券(飞扶壁)来支撑墙体,因此飞券也成了哥特式风格的一大标志。哥特式教堂用巍峨飞耸,直刺青天的小尖塔代替罗马式建筑中的半圆形屋顶,别具韵律。尖塔最高达百米以上,把人的目光引向深通的苍天,使人产生向上升华、天国神秘莫测的幻觉。教堂内部装饰有各种雕刻、彩绘、挂樟。高大的窗户上镶着彩色玻璃,阳光透射到教堂内,与祭坛上的金银器皿、鲜花、十字架和烛光交相辉映,使教堂更显得富丽、威严。哥特式风格的代表性建筑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兰斯大教堂和亚眠教堂,德国的科伦大教堂,英国的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

从14世纪起,哥特式建筑开始衰落。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人文主义者反

对神权,哥特式建筑被看作是野蛮、原始的象征而被摒弃。人文主义者崇尚希腊、罗马,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武器,在建筑方面出现了以希腊的住廊和罗马的圆顶板结合的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

三、几个中世纪名城

1、威尼斯

鉴于其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发展,威尼斯不仅在中世纪,而且在今天,都是一个不寻常的城市。威尼托平原上的居民害怕“野蛮人”从北方途经阿尔卑斯山朱利希向意大利进攻,而波河及塔里阿门托河入海口之间的环湖礁对防御从海上和陆上来的侵略者是很有利的,因此,在分散的岛屿上建了一些居民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威尼斯,它位于布伦特和皮亚韦河入海口之间,处在最大的环湖礁上,它占据着通向海湾的河道。威尼斯成功地摆脱了大陆统治者的权力控制,只是在形式上仍列为君士坦丁堡的统治范围。由于威尼斯建城以来就实行自治,故不像其他城市那样,因诸侯或其他封建统治者而陷入纷争。威尼斯这座东西方转运中心便发展成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城市的最终形式于11世纪形成,并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几乎毫无变化地被保留下来。比较一下1346年的、最老的规划图——这不是中世纪普遍流行的。风格化了的图画,而是一张准确的总图和现代地图,就能看出这一点。

威尼斯是城市化了的环礁湖,位于许多河流的交汇处,这些河流通过陆地、海滩流入公海。其中有一条被称为格兰德的运河以明显的S形流穿城市。在它的人海处形成了城市的政治中心圣马可区,在河流的中部形成了经济中心里亚尔托。通过当时仅有的一座桥使两个中心紧密相邻,在它们的周围形成了老的市中心,即:圣马可区,这是威尼斯的六个城区之一。较小的运河分支可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与格兰德一起形成贯穿整个城市的水路网,用来解决所有的客运、货运。城市本身如同东方城市,是统一而又致密的机体,其中除了原有的圣马可和里亚尔托周围的中心外,还有一些次要的中心,大多数围绕着教区礼拜堂和带有接收饮用喷泉水水池的广场。在最靠近海的城区中设有

最大的国有造船厂。

露出水面的建筑虽然确定了这个城市的面貌,但与德尔菲相似,这些建筑是建造在水下天然基础之上的,正如 14世纪地图上所表示的。市内最重要建筑的体形在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已经具备。1060年开始建造圣马可大教堂,其平面仿效了君士坦丁堡圣者耶稣信徒教堂的希腊式十字形,于1094年落成。格兰德河岸边的两个里亚尔托市场于11世纪末建成,两者间通过用船只相连而成的桥来联系。总督府在1105年大火之后用石头重建。城市的行政管理机构划分为城市(当时威尼斯为城市国,亦称国级)和地方两级,产生于1083年。

12世纪开始了威尼斯的繁荣时期。13世纪初,城市的政治结构及外表形象已完全形成。总督塞巴斯蒂亚诺·齐安尼(1172一1187)拆除总督府的围墙,新建了拱廊,使宫殿与大教堂之间形成了“L”形的开放性广[1177年在此隆重地举行了巴尔巴罗萨和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会见]。他还委托数学家尼科洛·巴拉蒂耶里在广场和环湖礁交接处立两根纪念柱圣马可往和圣泰奥多勒斯柱。根据巴拉蒂耶里的规划还建了第二座里亚尔托桥,这是座固定的木桥,中部可以升起,以便让大船通过。

总督尤里克·丹多洛作为君士坦丁堡第四“十字军”的首领占领了威尼斯,并带来大量的战利品,其中的四匹铜马,被安置在圣马可教堂的立面上。1207年到1220年制订了威尼斯共和国的立宪制度,并于1297年最终确定了法律,称作“大议会议长法”。整个城市越来越富强,政治法规也很稳定。13世纪中,开始在城市边缘设立宗教的托钵修教会。以后于 1330年,多米尼加人和托钵修教会建造了风格简朴、没有装饰的圣乔凡尼与圣保罗教堂和格罗利奥萨托钵修教会教堂。从1294年开始铸造杜卡特金币,直至1797年仍作为正式流通的货币。

13世纪开始时,“伟大的功能机器”——勒·柯布西耶对水、陆间精确平衡的城市形态所给予的称呼——已完美元缺了。以后才“出现了‘艺术家’;但是那里的城市景象实际上已经确定,并与环境相适应”。

圣马可教堂于IO94年落成,并在以后的三个世纪中继续用马赛克、塑像和铸金

制品加以装饰。总督府在1340年到15世纪末之间完全以哥特式加以改建。圣马可广场于16世纪后半叶由莫洛·科杜西出、尚苏维诺和尚米歇利进行新建。石制的第三座里亚尔托桥是1592年由安东尼奥·达·蓬特建成的。1570年到1580年担任威尼斯公共事业部主任的帕拉第奥在圣马可广场对面小岛的岸边建了两个大礼拜堂:圣乔治教堂和救世主教堂。为了庆祝瘟疫的结束,隆盖纳于1631年让在格兰德河的入海处建圣玛丽亚一德拉萨卢泰教堂。

为了保护与城市生活有关的环礁湖景色,使其不受破坏,共和国的建筑大师们在此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变流入环礁湖的河流的河道,以免环礁湖被淤塞;挖掘运河,使得受到疟疾威胁的沼泽地区的水能保持流动,并使大型船只易于通航;环礁湖与海之间的狭窄沙石地带及海滩用护岸来加以保护。

这种无与伦比的、易失去均衡而又经久不变的组织结构基于来自东方的完整的建设规划,从根本上来看,它与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和阿拉伯城市的相似多于与中世纪其他欧洲城市的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大师们的建筑作品也影响了城市的面貌,并且由于无数画家的艺术作品而使其更为丰富。画家们常以城市本身作为创作的题材。15世纪后半叶,威尼斯成了欧洲著名作家的会聚地点。1475年,安托内洛·达墨西拿和乔凡尼·贝利尼在此相会。1495年,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也搬进此城。威尼斯成了最新艺术技巧的试验地和先进经验的交流场所:油画、大画面绘画、凸版印刷术和铜版画。贝利尼和维托雷·卡尔帕乔画家家族在画中表达了威尼斯的生活情景。雅各布·德巴尔巴里于1500年用六层版画完成了规划鸟瞰,从南面来表现环礁潮中的城市。从凸版印刷领域而言,阿尔多·马努锡奥可算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佳的印刷艺人。以后在16世纪,威尼斯又出现了乔尔乔汉、提济安和韦罗内塞的绘画。他们对整个欧洲的绘画产生了长达三个多世纪之久的影响。

19世纪和20世纪的技术革新才使这座“机器”(指威尼斯城)取得平衡。拿破仑占领、并于1797年颁布宪法后,城市失去了独立性。以后,它又被奥地利人控制,最后受意大利人统治。在法国人控制时期扩建了圣马可广场,并在广场的西面和南面补

充了新建筑物。在圣米歇尔岛上设置公墓,还在圣埃利纳区内建造了公园。在奥地利人统治时,引入了煤气照明,完成了给水系统,又建造了一座长达八5公里的铁路桥,使其与陆地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同时,还在格兰德河的起点圣卢西亚区内建造了火车站。威尼斯于1866年陷人意大利的统治,以后,在圣卢西亚和圣尼科洛区之间建起了现代化的海港设施,其港湾为大船提供了泊位,船上的火车车箱能直接驶人码头。汽车可从平行于已有铁路桥的新桥直驶向城内,城市西部边缘的一个大广场上有停车场,1932

年在此建造了两幢多层停车楼。在当时的火车站及学院的旁边有两座较宽的桥跨越格兰德河,河上设有小蒸汽机班船,即:“法波莱特”。为了缩短其行程,新开挖了努奥罗运河。于是,从火车站到圣马可广场就不再需要沿着格兰德河呈锐角的弯道运行。以后,在利多新建了一个主要是为浴场游客提供的区域。玛格拉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工业区,而其周围又扩展成郊区,在郊区居住的人数是岛上市中心人口的两倍。

所有这些建筑都破坏了环礁湖环境的平衡:海浪使城市逐渐下沉,工业废气腐蚀着大理石,并将油画黄黑,为大型货船新开辟的运河使环礁湖的水循环陷于混乱。50年代时老市中心的人口为18万,从那时起不断减少,至今已不足10万。另一方面,还进行了各种尝试,如:整修和保留旧城,并给以经济上的支持,以此来拯救使全世界都感兴趣的文化遗产。然而,这一切的目的在于保护威尼斯城生气勃勃的机制——使它成为既包含历史性建筑,又含有普通居民生活所需的住宅的城市。这座旧的“机器”必须与现今的需求和新的技术尽可能地相适应。

2、布吕格

布吕格,作为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欧洲商业城,出现在9世纪末,由佛兰德伯爵建于雷耶河畔,以后称为奥德堡(旧城)。此地特别立于进行商业活动,因为雷耶河流入伸展到内陆很远的海湾。在伯爵宫殿和圣多纳蒂安教堂附近形成的小居住区于915年围建了城墙,并于957年在此举行了第一次交易会。以后距此以西几百米远处,在圣索弗尔教堂和圣母教堂的附近又形成了一些小居住区,这两个教堂在11世纪变成了独立的教区。第一批居民点都建在沙质地的小丘上,或建在沼泽环境之中。

11世纪时,人口的增长很快,市民就强行夺取了封建统治者的自治权,使布吕格成为自由城。此时设置了第二道城墙,其内所包含的面积约为86公顷,人口约1万。1134年,强烈的暴风雨改变了海岸的走向,并在原有海湾的上方出现了又宽又深的新海湾——斯温湾。布吕格的商人们马上意识到:这是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天然港口,离城仅1海里。他们在斯温湾的附近设了前置港口、海堤,并通过新运河将它与雷耶河及城市直接联系。现在,大船可以停泊在堤边,再将货物转到小船上,运往城市的中心。

从形式上仍属佛兰德伯爵的城市在此期间变得如此富裕而强盛,使其足以敢于抵御当时的强者。13世纪,城市继续扩展,最终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北海港口。1252年,它与参加汉萨同盟的城市汉堡、不来梅和吕贝克签订了贸易协定,并与为佛兰德纺织业提供羊毛的英国长期保持了贸易联系,直至1274年,按蒙特勒协定中的条约作了调整。英国国王使布吕格成为英国向大陆出口全部羊毛的必不可少的中转站。1277年,第一批热那亚的舰只抵达布吕格,接着是威尼斯的。从那时开始,转而尝试通过海路而逐渐与意大利建立商业交往。从1284年开始,隶属于法国国王统治的这座在传统上举行交易会的城市失去了独立。

在这一阶段中,布吕格城不断扩大:按当时法国国王菲利普的指示、于1297年开始建造第三道城墙,其内所包含的面积几乎达40O公顷。也正在此时,布吕格卷入了法国与佛兰德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在战争中的1305年,拆毁了防御工事,实际上从1328年到1338年,城市一直没有任何抵御侵略者的设施。以后又重建起城墙,直到1782年,根据皇帝约瑟夫二世的命令又再次被拆。

市政机构设在奥德堡内的“老厅”(老市政厅)之中;雷耶河另一岸边、城堡前的主要广场构成了城市生活中心。13世纪末,在这一河流相隔的两个中心之间,建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厅”,也被称为“水厅”,因为船只能直接驶入建筑物内来装卸货物。这幢不寻常的建筑于18世纪末被拆毁。今天,在其位置上恢复了19世纪省府大楼的原貌。1377-1420年,在主要广场的南面建起了辉煌的新市政厅,它那 100多米高的塔楼贝尔弗里德是从很远处都可看到的城市标志。

在这时期内,还以哥特式风格改建了城市的两所主要教堂:圣索弗尔教堂和圣母教堂。与其他城市相同,托钵修教会教堂设在外围的城区:多米尼加人来于1234年,弗朗西斯派来于1240年,加尔默罗会白衣修士来于1266年,奥古斯丁人来于1276年。同时期,又将1188年建的区医院约翰内斯医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在城市西部边缘,即今天的火车站所在地,以前曾是很大的公共广场,在广场上有传统的星期五集市贸易,一条船行航道靠广场的植树部分经过,这是中世纪时期欧洲最大的广场。

在13世纪最后十年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城市税收被用来建设城墙,街道及城市供水系统。私人的建筑活动必须重视一系列规章,如为了预防火灾,必须采用瓦屋顶,为此城市可提供三分之一的费用;任何房主均不得任意拆毁其住房,倘若拆了,则必须在四个月内将房屋重新建成;反之,凡是位于建造街道上的私人房屋,一定要拆除,而这些房屋的所有者因此而获得一定的赔偿。

14世纪和15世纪,布吕格仍处于发展和普遍繁荣之中。这个时期,建了许多私人住宅,其中有波提那利府邸(1451),汉萨同盟商人住宅和范·德·贝乌尔斯家族的府邸,市内的商人定期在此聚会,讨论共同的事宜,这房子就是第一座交易所。以后,在欧洲的其他城市也开始建造交易所。在布吕格富裕市民的周围,生活着15世纪最重要的佛兰德画家:简·范·爱克,于1441年去世;汉斯·梅姆林,从1465年到他1494年临终,一直住在布吕格。至今,在约翰内斯医院内还保存着城市最富裕市民委托汉斯为医院而作的画:圣徒卡塔琳娜·冯·亚历山大婚礼的三联画(1479年),三王圣徒朝拜的三联画(1479年),为死者克里斯蒂痛哭的三联画(1480年)和乌尔苏拉的圣物盒(1489年)。

布吕格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欧洲最重要的远洋港口。发现新航线,并将远方国家所生产的物资通过南部大西洋而输入欧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于14世纪后半叶与德国人、英国人和意大利人合作。但是,斯温湾开始被泥沙淤塞,因此,停舶地沿着海的方向,从达默向远处的斯路易斯港迁移。1378年,开始在达默和海洋间开辟一条直线

型的新运河,但很快就因内战而被迫中断。战争中,布吕格与海洋间的航线对于船只来说越来越危险。从历世纪起,斯路易斯的货物必须通过陆路而运往布吕格,从而使运输费用大幅度地增长。从1460年起,大船不再能驶向斯路易斯港;此外,布吕格基于与巨大的贸易势力有着特别关系而据有国际货物转运地的地位也受到某些城市竞争的威胁,因为这些城市允许商人有完全的贸易自由。1488年,皇帝马克西米连要求外商从布吕格迁居到安特卫普,于是,安特卫普便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而布吕格却逐渐退居为宁静的首府。

由马克·杰勒兹于1562年作的平面透视图为我们提供了城市当时的景象,既详尽又准确。上有哥特式建筑和15世纪、16世纪建造的密集住宅,同时还可看出:到那时止,城市并末全部占有15世纪形成的城墙所包含的面积。1580年的统计表明:在8129块建筑地段上,从16世纪到18世纪,居民数在3万到3万5千人之间波动。

迄今为止,布吕格几乎未发生变化,今天,它仍有着安静的市中心,没有大型交通线穿越。此外,某些新区还修复了当时的城墙。1914年,在泽布吕赫建了新港。市政当局将自己的职责规定为:保护建筑遗产,并在木破坏历史性财产的前提下,来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3、博洛尼亚

今日博洛尼亚的所在地,自古希腊、古罗马早期以来就有人居住,罗马人于公元189年在此建居民村。第一次拓荒浪潮中有3000户人家来到这里,其中仅约五分之一定居在村镇的中心,而绝大部分却安置在附近的周围。以后,城市迅速增长,并成为意大利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面积为50公顷到80公顷,居民数达数万。城市所必须的用水通过长达7O公里、通往塞塔谷的地下管道流入城市。

罗马帝国衰败后,博洛尼亚也衰落了。只有新的、建设得较好的城市东部仍利用第一道城墙防御,这道城墙可能是6世纪初在提奥德利希时期建的。在这块有四座大门的城墙所包围的土地上,以后形成了中世纪的城市中心。这里有最重要的建筑物:主教堂、市政厅、圣佩特罗尼奥会堂、巴雪利卡和围绕马其奥勒广场而建的恩佐国王的宫

殿。马其奥勒是个长方形的广场其大小恰好为罗马棋盘式城市中的一格。拉威克那纳东门的附近有两座斜塔,伦巴德族人就在紧靠东门处安排了自己的区域,并建造半圆形的城墙加以防御。

11世纪初期,博洛尼亚的人口开始增长,与当时城市的普遍状况相类似。在11世纪的进程中,原来建在城墙外的大教堂被迁移到城内目前的位置上。1088年,建造了著名的,也是欧洲最老的大学。在那里还保存有起源于拉韦纳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卡诺萨的伯爵夫人玛蒂尔德死后,即 1115年,博洛尼亚成了自由城,但仍然区分为罗马部分和朗戈巴尔登部分,它们在自由城中联盟。12世纪建造的第二道城墙所包含的面积约为120公顷,除了罗马城外,还包括了南部和东部的近郊区。

博洛尼亚在13世纪时持续发展。12OI年,市政当局迁往市中心,设在马其奥勒广场的西边。1246年开始在广场南边建造新的市政宫殿,1249年,国王恩佐·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儿子曾在此被抓获。城市超越了第二道城墙向各个方向扩展,在这些新出现的城郊中安置了宗教的托钵修会:多米尼加人在曾于1221年埋葬圣徒多米尼库斯的南部建寺院;托钵僧侣在西部,他们曾于1236年到1250年在那里建造了当时相当摩登的教堂,并被其他国家当作发展哥特式风格的范例。这些教堂都装饰着十分昂贵、且富有含义的工艺品。在圣多米尼科教堂中有存放着圣徒多米尼库斯遗骨的墓地,最好的意大利雕刻家都为此作出了贡献,如:尼科拉·皮萨诺,阿诺尔福·迪·坎比奥尼科洛和青年的米开朗棋罗。为了能更好地防御,环绕处在老防御工事外、迅猛发展的城市部分建造了第三道城墙,所包含的面积为40O公顷。

14世纪后半叶的经济危机削弱了博洛尼亚的地位。城市首先被米兰人维松蒂家族占领,以后又被教皇的部队所占。1377年,博洛尼亚市政当局与罗马教廷达成协议:保证城市的独立自治权。“政府600”成立了,由它来执行建造公共建筑的宏伟计划:1370年重建市政府厅,1380年完成第三道城墙,1390年开始新建巨大无比的市属教堂,即圣佩特罗尼奥教堂,但未能完成。

15世纪初,雅各布·德拉·奎尔恰受到委托,对圣佩特罗尼奥教堂的主要大门

进行装饰。为此,他用自己著名的大理石浮雕创作了文艺复兴早期的杰作。

15世纪中叶,本蒂沃廖家族成功地推翻了那时由许多家族共同领导的政府,独自接收了市政府。在此家族的统治期间所形成的城市结构没有很大的变动。新政府请佛罗伦萨的建筑师来建造一座大型的皇家宫殿,但在1505年城市被教皇吉里乌斯二世占领后,宫殿全部被破坏,至今还能看到壮观宫殿的废墟。教皇统治者没有终止对城市的控制,至19世纪止,他们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建设活动。城市变成了教是国的第二首都。年青的米开朗琪罗已加工了圣徒多米尼库斯的墓碑,创作了吉里乌斯二世的铜像。塑像于1511年人民起义时被摧毁。后来,维诺通过建造城东部的班契府邸而改变了马其奥勒广场的景观;此外,教皇查理·博罗梅奥又建造了阿西基纳希奥宫,并在其中设置了新的大学。

15世纪末,这座生活着大约5万居民的城市形成了最终的形式,直到意大利统一时都没有变化。

如果查看一下城市及其各个部分,正如 1582年地图所示,更确切地说:中世纪的城市建设是进一步按照罗马人已铺设的道路网来进行的,在市中心,还能辨认出居住区那种棋盘式的设置。埃米利亚街构成了纵轴,它那弯曲的走向与其他街道的直线走向相比之下,似乎说明了:埃米利亚街是在居住区形成后不久才铺设的。扇形与沿各个方向通往其他城市的道路的交点正位于城市两个出入口城门后。由多条街道组成的这种扇形确定了中世纪城市近郊区的结构。围绕这些新城区而设置的第三道城墙截断了作为郊区主要街道并通向城外的公路干线。城墙内各部分街道的长度取决于每个郊区或城区的重要性及其规模。由于周围不存在天然屏障,城市可不受阻碍地扩张,并能采用一种允许往外侵蚀的动态的城中心形式。因而,我们也可将这种城市形态看成是基于城乡间商业活动而促使城市发展动态的说明。从一张意大利地图上可以看出:自古罗马时期以来,博洛尼亚就是波河平原北部与从博洛尼亚开始的半岛南部之间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的形态是与它的功能相符的。

原先,几乎所有的博洛尼亚街道都围有柱廊。按照城市法则的规定,这些柱廊

的最小高度应为7博洛尼亚尺(即2.66米),使人能骑着马通过。中世纪时,大多为木构柱廊,几个世纪后才用石柱代替。从最早的城市景观中还能看到许多很高的塔楼,它们标志着中世纪第一道城墙内贵族家族的府邸。塔楼遭到破坏,或是继续被拆往拉威克那纳东门旁的两座塔楼之上,这两座塔楼至今仍为城市的标志之一。从北方流入城市的运河用来运货或作为驱动磨轮的能源。但现在已几乎看不到这些运河了,它们中的大部分已被埋入地下。

在各条街道之间留有大片空地,用来设置公园或花园。由于最近百年来城市继续发展,这些绿地中有一些已被用来建造房屋,但是,大部分仍被保留至今。处于第二道和第三道城墙之间的居住区很大,它们通常由许多不宽于 10到 16博洛尼亚尺(3.8米到 6米)的联排式住宅组成。这些被手工业者和工人所租用的住宅大多由大块土地的占有者来建造,如:寺院、互助会和贵族家族。每幢住宅后有庭院,从而使每个住宅街坊内都形成了一定的绿地。

19世纪中,博洛尼亚的发展超越出第三道城墙。当意大利于19世纪建设了铁路网、并在20世纪建设了高速公路网时,博洛尼亚作为意大利南北间交通枢纽的功能更为加强。新的郊区主要向北发展,因为南面的丘陵带是继续发展的障碍。

与过去中世纪的郊区相同,这些郊区在今天也被宽大的道路网切隔开。博洛尼亚作为一个大幅度扩展的城市,就以公路干线来划分区域,所以,它从来未能发展成一个封闭的统一体。

4、纽伦堡

皇帝海团里希三世于1040年在联系巴伐利亚。弗兰肯、施瓦本和波希米亚的公路交点处建了纽伦堡城。第一个居民点建在能控制河流与四周丘陵的佩格尼茨河谷之中,丘陵上原来已有一城堡。那里的第一批住房围绕着集市广场而的,此广场到后来还一直是城市生活的中心。

12世纪期间,弗里德里希一世在河岸对面又建了一个居民点,它位于圣洛伦佐教堂之后,故被称作洛伦佐城。被佩格尼茨河那潮湿河岸分隔开的这两个居民点起初是

各自用城墙所包围的,直到1320年才跨越河流,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城市,即所谓的老城。

到那时止,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南部和东部已陆续出现了新的居住区。14世纪后半叶,为了保卫这些郊区而扩建城墙。新城墙是中世纪后期最巧妙的军用工事之一。它由两道相互平行的城墙所组成,沿城墙而建的那一系列塔楼以及外部一条宽阔的壕沟加强了城市的防卫。城墙内的最大面积为160公顷,居民约为2万人。1348年,开始对城市的生活中心加以改造。旧城中建城初期建造的小屋被拆除,就在这块空地上建起新的集市广场。还建造了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它们属于德国后哥特风格最优秀的实例:集市广场上的圣母教堂(1355年),它是个正方形、由9个等高十字拱支承的、带很高木屋顶的厅堂式建筑;圣·塞巴尔杜斯教堂的新圣坛(1361年); 1385年在集市广场上建的著名喷泉。在15世纪,又做了重要的工作:美化已有建筑物。圣洛伦佐教堂设置了新圣坛(1439年)和隆重的礼拜活动用房。市政厅始建于14世纪,并于16世纪和问世纪多次以令人吃惊的、有延续性的风格进行了扩建。

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是欧洲北部。巴伐利亚和阿尔卑斯山通向整个陆路贸易的中间站。因此,它成了德国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市政当局处于商人家族。以后又在银行家的控制之下,如韦尔泽(Welser),他的商业活动涉及到全世界。

这种状况当然也为艺术和文化生活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纽伦堡成了最著名的雕刻家,如:法伊特·施托斯和菲舍尔家族的工场;并成了德国最著名画家的工作室,其中也包括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后来,它又成为金银制品手工艺、出版业和制图学的中心之一。纽伦堡也是“工匠歌手”的家乡,其中最著名的是汉斯·萨克斯(Hans Sachs),他们对德国文学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大型贵族府邪的主要建筑朝向大街,还有几幢辅助建筑围绕着庭院布置,这说明了从1350年到16世纪宗教改革期间城市贵族的华贵。

宗教战争后,纽伦堡起初只是一个独立小侯国的首府,后来才并入巴伐利亚王国。中世纪后期形成的城市面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没有变化,仅用新建的外部要塞以

及军事技术的进步来补充防御工事。19世纪和20世纪却相反,城市为便利交通而经历了新的繁荣。中世纪的小城市在二次大战开始时竟然扩展成具有42万人口的中心枢纽。法西斯统治时期,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每年在纽伦堡组织一次大规模的集会,还专门为此建造了用平台和台阶围成的广场,即:帝国党代表大会区。

在二次大战的空袭中,全城总计的125000幢建筑中有57000幢全部被毁坏,55000幢被损坏,仅有13000幢完好地幸存下来。古城中心也完全被毁(图742)。这座被摧毁了的城市成了闻名的、于1945-1946年对战争罪犯进行审判的内容,在这次审判中,第三帝国的政治和经济领导者必须在战胜国所安排的法庭上进行答辩。

在重建城市的过程中,人们尝试着尽可能修复古城中心和恢复中世纪的城市面貌,但还是用新建筑来取代大部分的旧建筑。对于最重要的历史性建筑,则根据当时的描绘,完全忠实于原有形式地进行重建。

为了使老城中心在修复中获得中世纪准确的面貌,必须查寻二次大战前的照片。但事与愿违的是:今天的城市景观已是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混合,而这些建筑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相互和谐的。

5、佛罗伦萨

罗马农奴居住地佛罗伦蒂阿要比博洛尼亚小得多,也远不如博洛尼亚重要。它于公元前59年建在小溪年格诺内(Mugnone)流入阿诺河的汇合处。佛罗伦蒂阿周围的“百人

分地”的地块伸展成边长为2400英尺(约为700米)正方形网格,大体与河流平行。城市本身也由正方形相网组成,它的侧面沿着主要天相而扩展,这样,城的西门恰好与乌比里库斯的横轴和纵轴的交点相重合。以后,城市继续扩张,呈长方形,在ZO公顷的土地上约有1万居民。哈德里安(Hadrian)取直了卡西阿(Cassia)大街,并在现今的韦基奥(Vecchio)桥的下游处建一座横跨阿诺河的桥。

罗马帝国衰败后,城市又遭到敌人的入侵和蹂躏。拜占庭人将它加固成军事驻地,并用第一道城墙将当时大约只有1000人生活的市中心围起来。伦巴德族人统治下

的佛罗伦萨一直只是二等重要的城市〔当时公国的首府是座落在弗兰西根(Francigena)大路旁的卢卡(Lucca),这条大路经过吉萨普斯,将罗马与国家北部联系起来〕。以后被保留作罗马寺庙的圣吉奥瓦尼(San Giovallni)浴室成了城市起源的证明,它可能是7世纪初在伦巴德族人统治时期才建的。

卡洛林时期,城市人口重又达到5000,并建造了第二道城墙,它包括了罗马时期形成的矩形城市的南部和朝向阿诺河的三角形地区。城墙外位于北部的圣列帕拉塔教堂、浸礼堂和伯爵领地的政府所在地马格拉菲奥(Margravio)宫仍属于佛罗伦萨和菲索勒(Fiesole)。新建的一座跨越阿诺河的桥代替了已倒塌的罗马桥。11世纪,佛罗伦萨成了马克伯爵领地托斯卡纳(Toscana)的首府,伯爵夫人玛蒂尔德(Mathilde)于1078年扩建城墙,将浸礼堂周围的地区也包括进来。城市人口已处于迅速增长的阶段,城市不断发展,并赢得了重要的政治地位。11世纪中,佛罗伦萨已有2万人口,他们住在城墙[但丁(Dame)称之为“老城环”]内以及阿诺河两岸。

高耸而密集的带塔楼的建筑拥挤在一起,致使几乎不再有空余的角落,几乎也不存在公共广场,例外的只有教堂前广场和威特里斯(Veteris)广场,即老市场。广场仍然总是位于罗马道路网中两条主要街道的交叉口。当时的城市面貌已由一系列罗曼蒂克的宏伟建筑所确定,如:附有11世纪和问世纪前半叶建设的浸礼堂,1018年到1063年建的圣米尼阿托蒙塔(San Miniato al Monte)教堂和建于 11世纪中期的耶稣圣徒教堂。所有的这些建筑都在风格上严格地遵循罗马的和基督教范例的规定,以及按简化后的几何形规律来建造。它们成了以后佛罗伦萨向全世界传播新古典主义( Moderne Klasw Wsmuo)的开路先锋。

1115年,在伯爵夫人玛蒂尔德死后,佛罗伦萨有了自己的政府,并于1183年得到了皇帝的承认。从1173-1175年间,利用公共资金围绕城市修建了一道包含范围更大的城墙。这道新城墙包括了河岸两边新建的郊区,面积总计为97公顷。在1178年的大水后,建造了一座新桥,即现在人们所熟悉的“韦基奥桥”。城市法规对公共区和私人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控制,例如:阳台和挑楼等建筑突出部分的尺度以及是挑在街上

的状况。

在13世纪中,城市的繁荣加速了。居民数翻了一番,并在14世纪中期第一次瘟疫爆发前超过了5万人。佛罗伦萨成了欧洲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特别是银行业和毛纺业。

13世纪初,不同分支的商业和手工业联合起来:1206年,从已有的商人行会中发展出货币兑换商行会, 1212年成立了羊毛生产者和羊毛商行会,1218年出现了“圣玛利亚码头商人行会”(零售商行会)和以后其他较高级行会的协会。较贫困的行业成立了所谓较低级的行会,他们的特权则要少得多。由于不断爆发的归尔甫(Guelfen)派和吉伯林(Ghibillinen)派之间的争斗,使市政府从一个危机陷入另一个危机[1250年,归尔甫派和第一国民( Primo Popolo)政府获胜;归尔甫派在1260年的蒙塔佩提(MoltaPerti)战役中失败后吉伯林派的返回;1267年成立新的由大商人控制的归尔甫派新政府]。

每一次政权的更换都使战败家族的建筑遭受破坏,故在市中心出现了许多废墟。随着历史的进展,市政府通过共同确定的措施而使城市有控制地发展。横跨阿诺河建了三座宽大的桥:1218年建的德拉·卡雷阿桥,1237年建的阿勒·格拉齐亚桥和1252年建的迪·圣特里尼塔桥。在城市边缘和新郊区中安置了托钵修教会:1221年多米尼加人在圣玛丽亚·诺维拉;1226年佛朗西斯派在圣克罗斯;1248年圣母玛丽亚会修土在安农齐亚塔( Annunziata);1250年奥古斯丁人在圣斯皮里托和1268年加尔默罗会白衣修士在圣玛丽亚一卡迈纳。它们的寺院带有市政机关规划和设置的布道用的广场,并很快就成了这些新城区的中心。这些教会和其他私人或公共的机构建立了很多医院,似乎佛罗伦萨在14世纪时就拥有了1000多个床位。市政机关决定建造新街道,例如:作为圣特里尼塔桥延伸的马其奥雷街(Via Magginre),用石块铺设公共街道和广场,并加固了阿诺河岸。1255年,开始建造佛罗伦萨行政长官府郎以其高塔来控制市中心的外形轮廓,特别是自1293年以来,不允许私人的塔楼超过50埃勒(Ellen,大约相当于29米)。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西欧的城市以及其所有对将来的发展有意义的东西都诞生于中世纪。到1250年,不仅在地中海沿岸而且在西北欧都有着生机勃勃的城市。以下的叙述试图描述十三世纪中叶在一个新近复兴的城市特鲁瓦(Troyes)的日常生活。特鲁瓦是富裕的香槟地区的首府,大主教的驻地,更重要的是,它是两个著名的香槟集市的所在地。 早在尤利乌斯.凯撒在高卢和不列颠安营扎寨的时候,西北欧只有极少的地方可以成为城市。那时巴黎已经是个很重要的地方了,以至于凯撒的“高卢战纪”里记录了它被大火毁灭这件事。不过在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地方,政治机构很不发达,商业活动非常稀少,宗教极为原始,这些情况限制了比村庄更大的社团的产生。大片的地区仍然处于蛮荒状态。 罗马军团修筑道路,为当地的农业产品提供市场,并在他们设防的营垒里为商人提供了掩蔽住所。他们驻防的一个地方位于塞纳河和一条重要的军事大道Via Agrippa的交汇处的一个小村庄。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Marcus Aurelius)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塔楼,后来的皇帝,特别是奥勒良(Aurelian),将它作为一个基地。Tricasses以及其他的一些驻防的城镇开始呈现出一个永久定居点的面貌,驻防的士兵和当地的女孩结婚,养家糊口,在服役期满后在城墙外从事农业或在城墙内从事手工业劳动。在从一个军事基地演化为一个行政中心的过程中,这个市镇获得了石头建造的城墙,吸引了新的居民:税收人员、官吏、军队的伙食承办商、以及有技术或是没有技术的劳动力,包括从德国和弗里斯兰(Friesland)的蛮荒之地抓来的战俘。特鲁瓦跟南欧的富裕的城市无法相提并论,跟巴黎也比不了,巴黎在三世纪已经拥有三座浴场、一个剧院和一个赛马场。特鲁瓦也许有一个浴场,这使得它生活设施方面跟大多数的其他北欧的城镇不相上下。 基督教会为许多北方的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强大的动力,尽管最初的使徒并不总是为异教的城市和宗教当局所理解。跟其他地方一样,在特鲁瓦,坚守其父辈信仰的总督和皇帝造成了很多殉道者。但当教会把君士坦丁皇帝变成一个信徒后,接下来的事情便一帆风顺了。在四世纪和五世纪,主教区到处涌现出来。一个主教很自然地会把自己安置在一个罗马行政中心或是一个以前的军团营地。这种新的教会体制要求有一个世俗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口提供服务。一个新词被用来描述这些教会城镇——cite(city)——这个词是从拉丁词civitas演变而来,civitas的意思通常是一个有围墙的居住地方。 随着罗马帝国力量的逐渐式微,地方上的罗马官员丧失了他们的权威,造成了一个权力真空,这个真空便由基督教的主教来填补。到五世纪中叶,特鲁瓦主教的声望极为崇高,以至于当匈人(Huns)出现在邻近地区时,所有的人都投奔他以寻求保护。 特鲁瓦以前曾被汪达尔人洗劫过一次,阿提拉的匈人的名声跟汪达尔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卢普斯主教(Bishop Lupus)起先派遣了一个副主祭和几个文书去安抚敌人,不过一个不幸的事件使得这个使命在执行的过程中走了样。教士们穿的白色外袍使得阿提拉(Attila)的马倒立起来。这个匈人的头领认为这些来客是魔术师,便差人当场杀了他们。有一个文书逃回来报告了这个情况。阿提拉随即开拔去跟罗马人、哥特人、勃艮第人以及法兰克人交战,这些人暂时停止了他们自己之间的互相争斗来迎战阿提拉。阿提拉被击败,但损失不很大,他往东撤退,特鲁瓦正好在他撤退的道路上。这次卢普斯亲自出马去谈判,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阿提拉放过了特鲁瓦,带着主教一直远至莱茵河,然后再风光地遣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时间、方式和意义

考点: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表现和意义 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城市衰落了。 2.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表现: 10世纪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意大利、法国、英国、德意志等都有许多著名城市。 3.西欧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 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 方式: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如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典型的例子。 4.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西欧重新兴起的城市比同时期中国城市先进性的表现:(拓展点) 中国尽管经济发达,但只是原地踏步走,在已经腐朽的封建关系中循环往复。而西欧城市的繁荣和工商业的发展,瓦解了封建经济。城市居民中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其中一部分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易错微析 对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原因的理解易错。 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例题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教会和世俗封建势力得到空前的加强 B.封建主日渐贪婪,加紧对市民的剥削

C.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D.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答案:C 解析: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故选C项。 例题2公元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铁质农具的使用 C.封建城堡的修建 D.交通事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原因的理解。这些城市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城市的兴起和当时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出现,故选A。 1.法国有一个城市叫做琅城,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11、12世纪的哪一史实() A.琅城市民的反侵略斗争 B.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C.琅城市民抵御了日耳曼人的入侵 D.这里是罗马征服时的古战场 2.10世纪初,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个阶级()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市民阶级 D.资产阶级 3.恩格斯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评价是“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城市的商品经济对西欧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B.在政治上,特别是那些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 C.城市中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 D.城市中种植着鲜艳的花朵 4.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小初高学习]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中世纪的西欧和拜占庭 第8课《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培优练习 川

《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培优练习 1.有专家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时说:“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而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下面对此叙述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大学的形成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B.大学的形成刺激了城市的贸易 C.大学的形成引发城市大规模起义 D.大学的形成使城市的影响力扩大 2.13世纪,西欧大学享有自治地位,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这主要体现了大学享有() A.免赋税特权 B.司法特权 C.教育自主权 D.教会法豁免权3.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A.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B.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4.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形成了地主阶级③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④形成了市民阶级⑤加强了教会和封建主统治的力量⑥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⑦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③④⑤⑥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典型的西欧庄园,和乡村一致,即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庄园。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直领地和佃户份地两部分。领主直领地由依附于庄园的佃户无偿耕作,其收获全归领主。小块份地则由佃户用自己的农具耕作,其收获用以维持佃户一家的生活。 材料二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最大的集市要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城市贵族。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作“世俗的拉丁诗”。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1)根据材料一写出庄园里的劳动者。

中世纪城市建筑特点总结归纳

中世纪欧洲建筑风格特征总结归纳 这学期学的是欧洲中世纪建筑文明,于是想把整个中世纪的欧洲建筑风格的特点归纳一下。中世纪欧洲城市建筑风格有三种,拜占庭风格,罗马式风格和哥特式风格。 首先是拜占庭建筑风格。拜占庭时代是指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首都从罗马东迁到到君士坦丁堡开始,一直到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将拜占庭帝国灭亡为止。而拜占庭的建筑在6世纪以后与拉丁西方的建筑形式拉开了差距。一般来说,从建筑形制来说,拜占庭人更喜爱集中式的建筑布局。这种集中式形制在帝国境内和东欧、西欧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变体,这些教堂规模虽不及巴西利卡那样大,但比例适度,造型完美。从材料与构造技术来看,拜占庭建筑是一种砖砌或砖石混砌的结构,这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所决定的。从建筑装饰来说,由于建筑物的墙体是以砖层与石板层相重叠的方法来砌造,表面较为粗糙,必须加以装饰,这就促使拜占庭的大理石与马赛克贴面技术发达起来。 就比如说在查士丁尼时代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325年始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后受损于520-532年的平民暴动。查士丁尼大帝在平定这次暴动之后重建,于公元537年竣工,成为了基督教的宫廷教堂。前后历时5年多,耗资巨大,它代表着东罗马帝国建筑艺术的顶峰。圣索菲亚大教堂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而是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的重量。教堂前部是一个华丽的庭院,周围有柱廊环绕,中央是水池。经过三联门便到了外前廊,其后就是宏伟的大前廊,分为两层,下层为新教徒与忏悔者使用,上层为教堂游廊的

一部分。 教堂的内部空间相当宏伟,既统一又富于变化,大小半圆顶错综变化。特别是中央大圆顶的支点,加之组成穹顶的40个柱子下部开设了40个窗子,当人们置身那幽暗的大殿中,斜射的阳光穿过窗户照到大殿中,这一圈窗子使穹顶宛如不借依托,飘浮于空中。 在建筑中最富有特色的是色彩的利用。圆顶用砖砌,外面覆盖着灰色的铅皮。墙身内部各处都贴上彩色的大理石,有白、绿、蓝、黑、红等颜色。柱子大多是绿色的,柱头镶有金箔,柱头、柱础和柱身的交界处有包金的铜箍。地面用马赛克铺成各种图案,拱顶与圆顶则为玻璃马赛克装饰,并用金子镶嵌了天使及圣徒像。整个大厅璀璨夺目,神奇非凡,使人感受到宗教的神秘色彩。 所以总的来说,拜占庭建筑的特点有四点第一点: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点: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点: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做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点: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而罗马式建筑可以说是公元4到5世纪早期基督教教堂的直接继承者,被罗马式建筑所汲取的是古罗马的拱券与拱顶构造技术,像筒形拱顶、交叉拱顶、圆顶等结构与构件在罗马式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般罗马式建筑具有巨大的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介绍 贸易的扩展,生产者和贸易者懂得,生产和销售过程可以从封建经济中解脱,成为集中于城市的独立活动。另一方面,古罗马时代的城市遗址,主教管区的城市,主教贵族庄园所在地,也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 二、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建立 (一)对领主的斗争 大体说来,11世纪和12世纪的各种城市典章制度,都是在反抗封建生活限制的斗争中形成的。原是领主农奴的手艺工匠和货物收购代理人,纷纷要求有权自己做买卖赚现钱。土地耕种者力求有权出售某些农产品来换现钱,用以购买在庄园里无从得到的商品和生活用品,亦即购买那些业已争得自由、摆脱封建体制束缚的买卖人和工匠正在出售的东西。在领主的领地以内开设的市场上出售货物,是要缴纳各种捐税的,对于这种捐税,不论是土地耕种者、手艺工匠、还是买卖人,都同样力图修订或者取消。为了自己的经济权利,他们开始和领主进行了一场持久的战争。 典型的作法是,由数十以至数百个手艺工匠、领主官吏、下级教士、自耕农民、逃亡奴隶、以及其他人等结合而成的集体组成公社要求能在一座城市的地域 1《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P.52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教师姓名李玲 单位名称 贵阳市白云区南湖 实验中学填写时间2020.7.24 学科历史年级/册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名称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难点名称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 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 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垦荒朝流,耕地面积突然增加,一些新兴 的城市建立起来,这些城市为了吸引足够多的开垦者而赋予他们不同于普通奴隶或自由农的权力,这 些优厚的条件促使他们逐渐在这些新兴城市定居,成了后来出现的市民阶级的雏形。城市兴起最早的 地区有两个:一是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是北海沿岸的佛兰德尔。这些城市多兴起在封建主的领地 上,因而受到领主权的盘剥。城市必须向领主交纳实物,货币和各种苛捐杂税,服劳役或军役。因此它 们在兴起以后采取各种形式、各种手段与领主进行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其结果有的城市取得某种 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自由城市又取得选举市政官员市长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 利,因而成为“自治城市”。城市的自由和自治的职得,一般都以从领主和国王处取得特权证书作保 证。这种证书--般赋予城市以人身自由和司法审判等特权,这样。西欧中世纪城市形成了一种习惯:农

奴逃进城,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取得自由人的身份,原来的领主不能迫使他回到农奴的地位。大规 模失去土地的移民,逃脱原本庄园主的控制而来到这些“新城”定居下来,充当工匠、雇工。这样的 发展为以后15世纪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小结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中世纪欧洲城市(资料和描述)

世界城市史之中世纪欧洲城市 一、中世纪城市的起源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 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完全可以说,近代西欧工业文明的诞生,其源流不能不溯之于中世纪时代的工商业城市;也可以说,工商业城市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正是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或东方相比较而具有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正是西欧较快实现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因素。 西欧城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能普遍而又迅速地兴起,原因当然有许多,几个世纪来也有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流行的说法有“手工业起源说”和“商业起源说”。 10世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及封建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给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促使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之达到了专门化的水平;商业活动开始活跃,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这样在主教驻地、城堡周围、修道院附近和一些交通便利、比较安全,能够获得廉价原料与可以顺利出售产品的港口、交通要道等地,一些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其后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于是城市兴起。城市居民大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奴,他们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成为城市市民。“从中世纪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这种发展方式即是称为城市的“手工业起源说”。 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的则是“商业起源说”,它是由皮雷纳提出的。他的基本思想是:8世纪时,由于阿拉伯人的征服,导致商道堵塞,造成地中海贸易的衰落;到11世纪,随着商道的畅通与商业的恢复,最早城市便作为商业据点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尤其是意大利;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城市得以兴起。他写道:地中海的全部商业活动,东面通过威尼斯,西面通过热那亚、比萨汇流到伦巴底,伦巴底异乎寻常地蓬勃发展起来了。在那个令人神往的平原上,城市像庄稼一样茁壮成长。商业促使那里工业的出现,随着商业的发展,所有古罗马的“城镇”、“自治市”,重新出现了新的生气,比之它们在古典时代更加蓬勃。他又描述北欧的城市兴起:像威尼斯的商业很快将伦巴底卷入它的活动之中一样,斯坎的纳维亚的航海活动激起佛兰德尔海岸的经济觉醒。佛兰德尔的地理位置确实使之成为北方商业最好的中转站。佛兰德尔还有一项传统的呢绒工业,1000年左右,在伦敦市场引人注目的是佛兰德尔的呢绒。这样商业和工业的结合使得佛兰德尔地区自10世纪起经济越来越活跃,在11世纪时,佛兰德尔所取得的进步是惊人的。最后,他得出结论:商业的扩展发端于两个地方(威尼斯和佛兰德尔),像一种健康的时尚传遍整个欧洲大陆。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最早从9世纪就开始了;10世纪时是大规模地、普遍地开始,12、13世纪达到了高潮。与国际贸易相联系,城市最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依次有影响的城市有阿莫菲、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热那亚以及伦巴底城市,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优课教案_8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争取自由自治的过程和影响,知道城市的功能、城市居民的身份及其生活概括,大体了解城市中行会的产生及作用。 2. 了解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过程、特点和课程设置,认识和分析大学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图片和材料和乔治的故事,了解欧洲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与兴旺,分析城市争取自由、自治的原因,认识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影响,理解古代中外城市的不同,从而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2.通过解读博洛尼亚大学的相关文字材料,了解欧洲大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认识欧洲大学自主管理、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对近代产生的重要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挖掘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种种因素,理解西方走向自由、民主的历程,培养吸收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的优良品质。 2.通过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理解人类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包容理解、尊重的心态。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及其特点城市居民的身份中世纪大学的建立课程设置等内容。本课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乃至西方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开启了近代欧洲乃至整个近代西方文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对于认识中古欧洲历史发展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独立性增强,从学习态度来看,他们对世界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喜欢问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获取信息,探究问题,理解历史知识,生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兴起 难点:中世纪城市、大学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新闻联播的片头引出一段视频,用视频切入主题: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为什么中世纪城市会重新兴起?生活在城市里的又是那些人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讲授新课 情景模拟:教师展示一位生活在中世纪时期的农奴乔治的故事。 我叫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法兰西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我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大部分时间我都得跟着父亲去给庄园主做苦力,有时候还要忍受侮辱谩骂,即使辛苦劳作,我们生活仍旧十分贫困,今年我20岁了,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我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悲惨生活,我想逃离庄园,我想改变。 教师提问:同学们给乔治出出主意,他怎样才可以改变现状? 学生回答:逃往城市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一)城市的重新兴起 教师讲解: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长达400年的时间里,罗马时代的许多城市变成废墟,90%的人也都住在庄园,只有10%的人住在城市。那什么时候城市又重新恢复兴起?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2页第一段,完成课件展示表格 学生回答: 1、时间:10世纪 2、地区: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 3、原因: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教师点评:同学们归纳的十分到位,关于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过渡:城市在当时对农奴由具有吸引力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城市是自由自治的,那人们是如何争取城市的自由自治的呢?我们来看看乔治的故事。(三)城市自由自治斗争 教师展示情景: 我逃到了法兰西的一个东北部城市—琅城,本以为可以过自由幸福的生活,

2020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中世纪的西欧和拜占庭 第8课《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提高练习

《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提高练习 1.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2.下列关于大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①大学课程的设置受基督教影响②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③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着绝对的自主权④西欧的大学一开始就是指专门的教育机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西欧城市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封建主掌握着城市的权力 ②农民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 ③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④取得自治权的城市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③④ 4.城市的基本居民都包括() ①农奴②手工工匠③商人④封建领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西欧的旧城不断复苏,新城不断出现,主要原因是() A.经济的发展 B.其他地区相对落后 C.政治的稳定 D.文化的传播 6.中世纪教会支持创办大学的目的是()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扩大神学的研究和传播 C.开展世俗教育 D.为宗教改革准备条件 7.法兰西东北部的毛纺织业中心之一——琅城,经过200年的斗争,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而建立了公社。琅城人民最终获得自治权的主要方式是() A.采用金钱赎买 B.通过城市起义 C.利用舆论压力 D.得到教皇特许 8. 10世纪时,一位阿拉伯学者到西欧去旅游考察,他对西欧的感观,最可能是()A.对西欧的落后和民俗鄙陋大加批评 B.对统一西欧的强大政权印象深刻 C.对西欧经济和城市的繁荣赞赏不已 D.对西欧的大学林立感到惊讶不止 9.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历史人教九上)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本课时编写: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吴燕妮老师教学分析 西欧城市兴起以后促进了欧洲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市民阶级,与世俗文化,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增加了欧洲的财富积累,改善了欧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和近代科学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同时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活动,大学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一定意义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过程与方法】 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和图片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西方城市设计的演变

西方城市设计的演变 摘要通过对西方城市设计的发展做简要的阐明,了解西方城市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各种城市模式以及发展规律。 关键词城市设计西方纵向 城市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其形式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政治色彩。城市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构思,而更多的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相互呼应。在西方历史上,由于社会形态的频繁更替,社会思潮的不断改变,导致了城市设计模式发生多次演变。1城市设计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纵向研究城市设计模式的演变对于城市设计有很大帮助。 1 西方古代城市设计 1.1 古希腊城市设计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在城市精神、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开拓,与东方用高墙围起的、整齐划一的庞大都城相比,古希腊城邦具有规模较小和房屋低矮的特征。早期的古希腊城市,住宅是小的立方体,街道知识作为窄小的交通空间,广场是集会的地点,以后变成了市场和闹市区。古希腊时期强调的有限性就是永远不企图以城市和建筑去压倒大自然,相反,是要表现大自然本身的优美,把大自然作为组成城市的要素。城市本身处于整个自然背景之中。2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一个希腊城市中心有一个集中的宗教区域,但不一定非有神殿(或庙宇)不可。由于希腊的气候温暖,所以信徒常常在露天的祭坛祭拜各种神灵。城市还有公共建筑和公共地区,这些地方包括行政长官的办公地点,一个为议会而设的市政厅、一个体育馆、一个广场,或是为公民集会的公共场所。3古希腊的设计思想是,城市的面积大小是有限的,在视觉上是可以理解的,在政治上是可以控制的。当一个城镇达到了它的最大规模时,它的发展停止了,于是一个新城镇在另外的合适地点开始建设,这个新城镇被称作“新城邦”;于是原先的城镇便被称为“旧城邦”。一般说来,希腊城市是由一系列矩形街区和小空间组成的,城市由内向外发展,以陡峻的山坡或河岸结束。4 1.2古罗马城市设计 在城市建设上,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善于利用地形,而是强力地改造地形,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介绍 贸易的扩展,生产者和贸易者懂得,生产和销售过程可以从封建经济中解脱,成为集中于城市的独立活动。另一方面,古罗马时代的城市遗址,主教管区的城市,主教贵族庄园所在地,也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 二、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建立 (一)对领主的斗争 大体说来,11世纪和12世纪的各种城市典章制度,都是在反抗封建生活限制的斗争中形成的。原是领主农奴的手艺工匠和货物收购代理人,纷纷要求有权自己做买卖赚现钱。土地耕种者力求有权出售某些农产品来换现钱,用以购买在庄园里无从得到的商品和生活用品,亦即购买那些业已争得自由、摆脱封建体制束缚的买卖人和工匠正在出售的东西。在领主的领地以内开设的市场上出售货物,是要缴纳各种捐税的,对于这种捐税,不论是土地耕种者、手艺工匠、还是买卖人,都同样力图修订或者取消。为了自己的经济权利,他们开始和领主进行 1《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了一场持久的战争。 典型的作法是,由数十以至数百个手艺工匠、领主官吏、下级教士、自耕农民、逃亡奴隶、以及其他人等结合而成的集体组成公社要求能在一座城市的地域以内得享各种权利,包括立法和执行权利。他们要求有权主持正规市场,免缴各种过境税,并举办定期集市,让远方的商人不受阻碍地前来参加。公社成员同时还同意,如果由公社负责估税和征税,而且税率不是太高,则可以向领主缴纳某种正规赋税2。 最终,由手艺工匠、领主官吏、下级教士等组成的公社团体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在967年的法兰西城市特许状上面,仅仅给予居民免受奴役的自由。而在1007年一份法兰西特许状上面,那些“公社”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它们宣布在封建阶梯上取代了它们先前的领主,甚至根本不再负担任何封建义务。Bourgeois(布尔乔亚,城市居民)这个词也在这份法兰西特许状上面首次被使用。这是城市运动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3。 (二)城市的自治 在较小的城市里,市政组织体制取决于公社社员向领主或领主们争取到的各种让步。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成立市政议会权力的让步,即市政议会可经任何一种或多种方式选举产生,可制定法律和开设法庭,法庭可以作出对公社所有成员均具约束力的裁定。在某些情况下,议会往往是部分由各行会推举议员、部分按地域划区选举产生。行会由各个行业或专业成员组成,往往将一种生产过程(如织布)分为数种不同行当,每一行当各由不同专业承担。在地域上则是由城市各个“居住区”选出代表,从而可能会与行会的选举重叠,因为同一专业的从业者倾向于居住在同一区内。领主有时仍保留指派官员主持地方法庭的权利。而 2《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3《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基本构成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基本构成 ?一、中世纪欧洲商业贸易的特点与城市分布 中世纪与古代的贸易有本质的不同。古代的生产者是奴隶,生产出来的商品大都是相互交换的,而不是货币买卖,甚至连奴隶都是可以用来换取奢侈品、武器等,交易双方不存在经济上的同盟关系或者不受到经济规制的约束。而在中世纪,贸易的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贸易的对象有少数贵族、教会圣职人员扩大到一般的市民,商品也从奢侈品 延伸到家庭日常用品的范畴; ●贸易的方式不再是实物交换,而使用货币购买,因此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 规制甚至法规,比如兑换和支票等; ●贸易范围的大幅延伸,甚至跨国跨洲,从西方一直到东方,形成早期的常规 性国际贸易。 这样,几乎所有的中世纪城市都同时成为商业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出于对自己经济利益的保护,许多城市不仅制定出自己的城市法、贸易程序、市场管理制度等强制性手段,还往往结为同盟,以共同体的力量维护整个同盟内部的经济秩序与利益。所以,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并不是简单古代城市的复活,无论其规模还是经济、。政治的形态方面看,两者都有明显的区别。 同时,中世纪的商人并不是奴隶主,很多人甚至早先属于不自由的阶级。但随着贸易路线的开辟,他们穿越国界、领主界,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 对于极度渴望东方商品的西欧贵族、领主、国王还有主教们而言,这样远距离的贸易百利而无一害,因此他们主动庇护商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加之这些早期的商人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包括语言、货币、宗教、法律、地理与气象等,所以穿行于不同的文化区域和封建领地而游刃有余。从公元10、11世纪开始,在教堂、封建地主的城堡以及河湾、道路汇集处,逐渐形成了商人们囤积货物、转运货物的地方,成为“商人部落”。随后聚落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加强了防御、生活和服务设施,而且建设起各个聚落内的教堂,具有活力的中世纪城市的核心就此形成。当然,有些城市后来发展的很快,拥有了完备的城墙、中心广场(包括教会与市政厅)、市场以及商业行会的建筑等。 ?中世纪欧洲城市分布: 新兴的中世纪城市最先集中在意大利,特别是沿海地区,如威尼斯、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等。 随后兴起的是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罗纳河、莱茵河、美因茨河、鲁瓦尔河一代的城市,包括今天的法国北部、比利时、低地国家和德国西部,也包括一部分英国的城市。

[历史随笔]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转载)

[历史随笔]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转载) [历史随笔]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 时间:2006-09-30 15:43:00 1、 中世纪的欧洲星罗棋布地散布着小的公国,每一个都依情况而定,由一个公爵、伯爵、男爵或主教管辖,并组织起来成为一支战斗部队。这些公爵、伯爵或男爵都笛宣誓效忠授予了他们“采邑”(“feudum”,即封建一词的由来)的国王,采邑作为他们忠实服务及向国王交税的交换条件。于是就形成了国王与贵族间的“封建契约”。而最著名的就是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在那个时代,旅行是十分缓慢的,交通工具极为落后。因而这些王家或帝国的管理者们享受着很大程度的独立,而且在他们自己行省的疆界内僭取了原本属于国王的绝大多 数权力。但如果你们猜想11世纪的人们反对这种行政体制,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他们支持封建制度是因为它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而且必要的体制。他们的封建主同时是他们的主人通常居住在建于陡峭巨岩顶端或深深壕沟之间的巨大 石头房子里,但处于他居民们的视线范围之内。遇到危险,这些居民便在堡垒的高墙内找到避难之所。这就是为什么他

们设法住得离城堡越近越好,而这也说明了许多欧洲城市都开始发展于一座封建城堡周围的原因。 于是,日耳曼首领,法兰克男爵,北欧公爵(不论他们是什么名称或头衔)占据了原本是伟大的罗马帝国一部分的那 份土地。他们尽心竭力地管理着他们的城堡及周围乡村的事务。他们和任何一个不免一死的软弱者所能希望做到的一样,忠实于教会的清规戒律。他们忠心耿耿地效忠于他们的国王或皇帝,与那些遥远却总是危险的君主保持良好的关系。总而言之,他们尽力正确公平地对待自己的邻居,而又不对自己的利益太不公平。 “契约式的封建”带来了统治的种种不便与漏洞,而中产 阶级、商业和自治也借机找到了机会,在权力的夹缝中艰难扎根、发芽。 2、 另外在蛮族大迁徙并接受了基督教后,罗马传统有两个不同继承人这一事实,将中世纪忠实的自由民置于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处境。中世纪政治制度赖以存在的理论依据既合理又简单。世俗的君主(皇帝)照管他臣民肉体上的幸福,精神 的主人(教皇)看护他们的灵魂。 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制度运行起来漏洞百出。皇帝总是试图干涉教会的事务,而教皇则给予回敬,并告诉皇帝该如何治国安邦。然后他们以极不礼貌的语言告诉对方管好自己

浅析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与封建主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0637776.html, 浅析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与封建主的关系 作者:白雪 来源:《卷宗》2016年第07期 摘要: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是处于西欧封建制度的体制下,经济发展,商业贸易复兴,封 建主对经济利益需求增加的基础之上,这一时期,城市与封建主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在供需关系上是相互依存的彼此。 关键词:西欧;中世纪;城市;封建主 1 城市兴起的背景 西欧中世纪早期以庄园制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并不发达,但这也不是意味着当时的社会中并不存在商业贸易。一些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城市以及意大利的部分城市都保有一定的对外贸易,巴黎、伦敦等城市也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对外商业联系。依据比利时学者皮雷纳的观点,从11世纪起,西欧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刺激了封建主贪婪的欲望,他 们希望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乌尔班二世在克莱门宗教会议上不仅宣称了宗教的仇恨,更鼓吹以色列“遍地流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丰富超过一切土地,是另一个充满欢娱快乐的天堂。”同时,在十字军东征的过程当中,“伊斯兰教对地中海的控制结束了”基督徒“在地中海掌握着经济控制权”,这就使得中世纪初期地中海中断的贸易再次得到了恢复,商业贸易进入复兴时期。远程贸易之所以成为城市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商人在贸易的途中需要在王室或教俗贵族的堡、府第周缘设置仓库和居住地,因此,堡的脚下、河流道路的汇合点等都成了城市兴起地方。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也是一个以采邑制为基础的社会,这样的制度决定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在这种依附关系之外的就是一种特权。商人之所以选择这些地方也是因为他们需要王权和大封建主给予他们特许权,只有商人拥有了这样的特许权,他们才拥有了迁徙的自由、拥有了商业贸易的自由。 2 封建主对城市兴建的参与及其原因 城市的兴起大多是修建于国王、教会等各级封建主的领地之上,而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谓是集各种权利于一身。城市是一个聚集人口的地方,同时西欧中世纪城市的修建城垣是必备的要素,可想而知在土地上如此的大动干戈,未得到封建主的允许,或者说是没有封建主的支持是很难进行的。因此,可以说,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都是在当地封建主的允许或者是支持下才建立起来的。 但尽管如此封建主对城市兴建过程的参与程度也不尽相同,一类是封建主仅同意在此修建城市,但并不给予城市任何的庇护或是支持。第二类是封建主给予居住于自己周围的各类居民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 的形成 欧阳学文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介绍 贸易的扩展,生产者和贸易者懂得,生产和销售过程可

以从封建经济中解脱,成为集中于城市的独立活动。另一方面,古罗马时代的城市遗址,主教管区的城市,主教贵族庄园所在地,也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 二、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建立 (一)对领主的斗争 大体说来,11世纪和12世纪的各种城市典章制度,都是在反抗封建生活限制的斗争中形成的。原是领主农奴的手艺工匠和货物收购代理人,纷纷要求有权自己做买卖赚现钱。土地耕种者力求有权出售某些农产品来换现钱,用以购买在庄园里无从得到的商品和生活用品,亦即购买那些业已争得自由、摆脱封建体制束缚的买卖人和工匠正在出售的东西。在领主的领地以内开设的市场上出售货物,是要缴纳各种捐税的,对于这种捐税,不论是土地耕种者、手艺工匠、还是买卖人,都同样力图修订或者取消。为了自己的经济权利,他们开始和领主进行了一场持久的战 1《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P.52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专业: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 学号:130403082 目录 一、摘要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三、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1、政治原因 2、经济原因 3、社会、文化原因 四、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1、定义的特点 2、教师的特点 3、国际性的特点 五、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一、 摘要:欧洲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76到公元1453这段时间。由C·沃伦·霍利斯特(C.Warren Hollister)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将欧洲中世纪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称为中世纪早期,时间约为公元500到公元1000,在此阶段,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开始基督教信奉,罗马由此皈依基督教,罗马古典文化开始与基督教文化融合,后野蛮民族诸如日耳曼人,高卢人开始入侵西欧,西罗马帝国日渐衰弱,渐渐出现欧洲。第二阶段即中世纪中期,时间约为公元1000到公元1300,此阶段为中世纪最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以

及进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中世纪晚期,约从公元1300到1500,在此期间,西欧一片衰弱颓败之势,朝廷四分五裂,英法战争长达百年之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政治、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社会瘟疫横行,人名苦不堪言,但是文艺过后,欧洲文化重现生机,生机勃勃。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早在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某些地方与其相似的人类高等教育早就存在,从古代东方的私塾、泮官到西方古罗马的法律学校,哲学学校等等。但这些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又与中世纪大学截然不同。“大学”这个词源于拉丁语“university”,university是行会的意思,在12世纪到14世纪经常被用于表示一些合作性的团体如手艺人行会,自治团体以及教师或者学生行会,一直到十四世纪才被用来指大学。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不可追溯了,因为许多东西都是逐渐形成的,产生时间与发展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难以界定的,而且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人们往往在口耳相传间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使真正的产生时间与所说的产生时间相距甚远。比如说大学,早期中世纪大学为了名声,生源,往往尽可能的将自己的历史往前追溯,就像巴黎大学认为自己是由查理曼大帝建立的。但是多数研究中世纪历史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中世纪大学大概产生于11世纪末或12世纪,且在11到15世纪不断兴起。 三、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1、政治原因 12世纪到14世纪时期欧洲集权国家仍然未兴起,当时的欧洲等于是一个一个的小封建领地,领主之间的争端不断。当时教皇权威至上,神权高于王权,正如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汤普逊评述的那样:“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教权与王权相互利用,又冲突不断。这样的政治格局促进了大学的产生。当时的欧洲社会尚且处于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社会,教会与封建贵族统治阶级之间矛盾的主要集中点在于土地,从而忽视了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十字军东征大大打击了当时的封建制度,使得封建体系渐渐崩溃,而这又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此后,自治城市开始发展,商人和手工业者日趋增多,渐渐形成了占据城市人口大多数的市民阶层,城市的管理权或多或少,或整个或部分的握在市民阶层的手上,市民阶级开始踏上历史的舞台,渐成为一支不容小视的政治力量并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