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考试部分资料整理

普通心理学考试部分资料整理
普通心理学考试部分资料整理

第十章动机

动机理论

◆本能论

首先,本能论由詹姆斯和麦独孤提出。

该理论认为:①人类的本能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②所有的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③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种成分;④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的。

支持该理论的还有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的生本能与死本能。①“生的本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例如,饥饿的本能、生殖本能、害怕危险的本能等。②“死的本能”: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一种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它是愤恨的动机,侵犯的倾向,它在仇恨和侵犯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当对外界有所破坏的时候,死的本能没有必要来毁伤自我。但是,当向外侵犯受到挫折时,死的本能往往退回到自我内部,成为一种自杀倾向。人的每一种动机都是无意识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混合物。

还有马斯洛需要层次模型,认为人类行为是由生来就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所决定的。

劳伦兹印刻效应可以很好的解释本能论,所谓印刻效应指的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驱力减少理论

该理论由赫尔提出。其主要内容为:

(1)赫尔假定个体生存就会有需要,需要会产生一定的驱力,给有机体提供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所以寻求驱力降低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动机。

(2)赫尔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从经验中习得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即是由习惯来支配的。因此,他强调经验、学习,认为学习对个体成功适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3)赫尔认为,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驱力可以来自内部刺激,称为原始驱力;也可以来自外部刺激,通过学习得到,称为获得性驱力。

(4)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P=D*H。

◆唤醒理论

该理论主要是由赫布和柏林提出的。该理论认为:

(1)唤醒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一般来说,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刺激,它能带来最佳的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太低或太高,个体都会不舒服。

(2)该理论认为,个体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该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①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②简化原理,即重复刺激将会降低唤醒水平;

③个体经验对偏好有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刺激。

◆诱因理论

该理论是由赫尔提出的。主要内容为:

首先,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针对这种缺陷,赫尔提出了诱因理论:

(1)首先,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刺激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2)其次,诱因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称为消极诱因。(3)赫尔在考虑到诱因这一变量后,并把它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修改后的公式为:P=D*H*K。

(4)诱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它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其称为个体内在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动机的认知理论

一、期望价值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托尔曼,主要内容为:

该理论是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他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者反映与刺激的联系,例如,看见闪电,就期待雷声,这是由刺激引起的期待,再如,平时努力学习,期待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是由反应所引起的期待。期待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二、动机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是由:海德&韦纳提出的。主要内容为:

(1)首先,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2)海德指出,当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体验到成果或者失败时,就会寻找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人们一般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所谓内部原因是指,个体本身的一些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等,而外部原因主要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的难度、运气等。

(3)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把人们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种。内控型的人,认为陈宫或失败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成败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

(4)韦纳系统的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他在成就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的基础上,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将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5)韦纳把成败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内归因和外归因: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源性的,是内归因;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则是外源性的,是外归因。第二个维度是稳定的归因和不稳定的归因,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是稳定的归因;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是不稳定的归因。第三是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等原因是可以受个人控制的归因;运气等原因则是不能被个人意志控制的归因。

三、自我决定理论

该理论是由:德西提出来的。主要内容为:

该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动机。自我决定是人的一种选择能力。人们的行为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强化序列、驱力或其他任何力量。自我决定理论将人类行为区分为两大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前者指基于对人们需要的认识,其特点是设计和选择行为。这种行为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后者指行为没有真正的选择。它受外在刺激的控制,因而是无动机的。

四、自我功效理论

由班杜拉提出。主要内容:

(1)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2)结果期待是对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自我效能感,它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3)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

五、成就目标理论

代表人物:尼克尔斯&德韦克等人,主要内容:

(1)该理论对于如何评价成功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原则,主要分为三个:①任务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的要求;②自我标准:主要看个体现在是否比自己以前做的好;③他人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比群体中的其他人做的好。

(2)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另一种是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与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这种目标常常表现在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一般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表现。

(3)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

(4)近年来,艾略特及其同事将趋近-回避这两个古老的成就动机概念引入到成就目标理论中,把成绩目标进一步区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者旨在获得积极的活动结果,是一种趋近的目标状态,后者旨在避免消极的活动结果,是一种回避的目标状态。平崔克将趋近-回避状态引入到掌握目标中,将掌握目标区分为趋近和回避两种状态,进而把成就目标分为四种,即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并提出了这些目标的一些特性。

需要

◆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不平衡,表现在有机体对外部生活条件或内部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不平衡状态会暂时得到消除,但出现新的不平衡状态时,新的需要又会产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生理的需要: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也是最有力量的。它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保存的意义。包括食物、空气、水分、温度、睡眠和性等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是饥和渴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指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也包括工作岗位稳定、有一定数量的储蓄、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等(身体、经济和心理)。安全需要首先要求减低生

活中的不确定性。

(3)归属和爱的需要:前两种需要满足后,个体就会受归属与爱的需要所支配。归属就是参加或依附于一定的组织、融入一个集体、与他人建立感情、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爱的需要包括接受他人的爱和给予他人的爱,因此也是一种归属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它导致威望、地位和认可等情感;另一个方面是自尊,它导致胜任、自足和自信等情感。而如果一个人的尊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引起失落感和自卑感,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个性发展理论中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因此也叫做缺失需要,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因此这种需要的满足可以稍作延迟,所以,高级需要又叫做生长需要。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1)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有可能来自于个体的周围环境。当人们感受到这些要求,并引起个体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要求就转化为某种需要。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体或事件,即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中得到满足。没有客体或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都是不存在的。

(2)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对于这种内部过程,我们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间接地推断出来。通过任务的选择我么可以判断个体行为动机的方向、对象或目标;通过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我们可以判断个体动机强度的大小。

(3)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了人的动机。因此两者是紧密相关的。

意志

意志对动机具有调控作用。

◆意志的定义与特性

(1)首先,意志是指个体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性有:目的性,坚韧性,随意性。

◆意志的品质

构成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就是意志的品质,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1)独立性:是指个体不屈服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的品质。与独立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果断性:是指个体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现这些决定的品质。果

断性的相反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3)坚定性:也叫顽强性,是指个体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决定的品质,与坚定性相反的品质是动摇性。

(4)自制力是指个体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品质。与自制力相反的品质是怯懦和任性。

◆意志的行动过程

一般会将意志的行动分成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包括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并作出行动的决定。目标越明确、越自觉,社会意义、价值越大,它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作用就越大。

(2)执行阶段:是指执行采取的决定。意志强弱主要表现在:坚持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标的行动冲突。意志行动中动机斗争,是当意志行动中人们有两个以上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而引起的。

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观以及与动机的关系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对动机的调控和控制有着直接的影响,价值观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

第十一章能力

◆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指能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包括人们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指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知识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获得的动作方式或动作系统。

(3)能力是指。。。。。。。

(4)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知识、技能的提高;②能力的提高又影响知识、技能的提高。

◆简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含义和特点

(1)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是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与人的生理结

构和功能有关,即主要决定于先天的因素,而很少受到后天教育因素的影响。流体智力发展趋势是先提高后降低,一般在20岁后达到高峰,30岁后逐渐降低。

(2)晶体智力: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表现为语言、数学知识等能力,它是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教育和经验决定,是经验的结晶。晶体智力在一生中一直发展。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晶体智力的发展依赖于流体智力;另一方面,对于晶体智力的发展,只有流体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环境的作用。

能力的因素说

◆独立因素说

由桑代克提出,主要内容:

①人的智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②不同的智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③智力的发展只是单个智力发展。心理学家后期发现,人们完成不同的认知任务时出现成绩相关,这证明智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二因素说

由斯皮尔曼提出,主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①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即一般智力G和特殊智力S;②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要有两种因素共同参加。该理论的有点在于对理解智力有很重要的启发,为研究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缺点在于强调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区别,把他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多元智力理论

由加德纳提出,主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智力是由七中相对立的智力成分组成,分别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知智力。该理论还认为,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互相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的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产品。

(1)智力活动的内容: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

(2)智力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3)智力活动的产品:是智力活动的结果,包括单元、类别、关系、体系、转换、蕴涵。

由于三个维度和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理论上区分为150种,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了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由阜南提出,主要内容为:

该理论继承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智力层次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的结构是按照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为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做大因素群;第三层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等;第四层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阜南的能力层次结构理论像生物分类学的分类系统那样来设想能力的结构。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智力三元论

由斯滕伯格提出,主要内容:

斯滕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和智力情境亚理论。

①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个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在三种成分中起核心作用,可以支配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的成分。操作成分表现为任务的执行过程,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用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负责接受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

②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与环境拟合的心理能力,是有目的的适应环境、塑造环境与选择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环境决定着智力的内涵,要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去理解智力。一般来说,个体总要适应环境,力图在个体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

③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一个具体的行为是不是真正的智力行为,要看此时的任务在个体经验中占什么位置。任务、个体和情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二、智力的PASS理论

主要内容: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PASS模型包含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①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②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成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③计划系统,系统最高层次,负责监督、管理、调节其他心理过程。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是智力活动最一般、最普遍的加工过程。三层系统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协调合作保证智力活动的完成。

◆简述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1)斯滕伯格认为,成功意味着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者互相联系。

(2)①分析性智力是一种分析和评价各种思想、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能力,指的是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对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②创造性智力是一种能超越已给定的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

的能力,它指的是能运用现有的知识、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③实践性智力是一种可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的能力;即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它能较好地预测个体未来工作表现,其中,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实践性智力的核心。

◆简述情绪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1)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2)情绪智力包括四个主要成分:①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②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③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④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简述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并举例说明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①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智力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智力发展几乎和年龄等速,以后逐渐呈负加速变化。

②人的总体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但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相同的。

③成年期是智力发展的最稳定时期,二十五六岁到四十岁之间,人们常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④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但晶体智力一生都在发展。

⑤智力发展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2)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具体展开参考2000题中P147)

①遗传因素:遗传对于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观和神经系统的特性。

②环境和教育影响:产前环境、早期经验、学校教育。

③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能力最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④人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智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遗传、环境、主观努力,在智力发展中缺一不可。

◆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智力的个体差异性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出现早晚的差异性、结构差异性、性别差异性上。

第十二章人格

◆简述人格的含义、结构和特征

(1)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成分主要包括气质、性格(核心成分)、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①气质与性格: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征所制约,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指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到个体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②自我调控系统: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当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消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3)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①独特性:不同的遗传、成长及教育环境,形成了人们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②稳定性:一时的、偶然的表现不能说是人格的特征。

③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④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⑤社会性:人具有生物性,更具有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的自然特性转变为以社会性为主的个体。人格是社会人特有的,是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不断习得与掌握的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而获得自我的过程。

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人格特征理论

(1)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2)共同特质是指在同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多数人或群体所共有的特质;个人特质是指某个体所独有的特质。(3)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个体身上所具有的最典型、最概括的人格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那些重要特质属于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身上不太重要的特质,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卡特尔人格特征理论

采用因素分析法,把人格分为四层,即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个别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有的特质;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群人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①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特质;②根源特质是指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安歇相互联系的特质,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③两者既可能是个别特征也可能是共同特征,是人格中最重要的一层。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根源特质又可以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的,而环境特质是由后天的华景因素所决定的。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这是人格的最下层特质,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情绪反应速度和强度的特质。三者既可能是体质特质,也可能是环境特质。

◆艾森克三因素模型

该理论是是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理论模型。他认为,人格的三因素分别是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其中,外倾性是指内外向的差异;神经质是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是指人格特征正面还是负面。

◆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进行了再分析,探究出最稳定的五个因素,被称为“人格海洋”。该模型也称为大五人格模型。麦克莱和科斯塔根据大五人格模型,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五个因素分别为:

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

责任心:胜任、公证、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

外倾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宜人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神经质: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主要是用来描述群体间人格差异的。

◆单一类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类型来确定的。佛兰克·法利提出了T型人格,这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法利认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两种。当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时,就是T+型人格。当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时,就是T-型人格。

◆对立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一、A-B型人格

由福利曼和罗斯曼提出,主要内容:

A型人格:性情急躁、成就欲高、缺乏耐性、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容易满足、内敛,有耐性。

二、内-外向人格

由荣格提出,主要内容:

他认为,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内还是外,决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人格。

(1)内向人格一般自我剖析、深思熟虑、交往面窄;

(2)外向人格一般情感外露、自主果断、善于交往。

后期,荣格还增加了心理机能维度,包括思维、情感、直觉和感觉。

多元类型学说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一、气质类型说

(1)希波克里特和盖伦认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巴普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把气质类型划分为四种类型:①强而不平衡的兴奋型(胆汁质);②强、平衡且灵活的活泼型(多血质);

③强、平衡而不灵活的安静型(粘液质);④弱的抑制型(抑郁质)。

(2)巴普洛夫还区分了两个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指非语言的现实刺激,第二信号系统指语言。

二、性格类型说

斯普兰格将人划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六种性格类型。

①经济型,这种人注重实效,其生活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和获得财富。

②理论型,这种人表现出具有探究世界的兴趣,能客观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尊重事物的合理性,重视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的目的。

③审美型,这种人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富于想象力,追求美感,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的价值。

④权力型,这种人倾向于权利意识和权力享受,支配性强,其全部的生活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就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

⑤社会型,这种人关注他人,献身社会,助人为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⑥宗教型,这种人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把信仰视为人生最高价值。

人格整合理论

代表人物:艾森克,主要内容:

(1)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结构的四层次理论,这种理论将类型理论与特质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

(2)①模型的最下层“特殊反应水平”是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②倒数第二层“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③倒数第三层是特质水平,是由习惯反应形成的,属于群因子;④顶层是类型水平,由特质形成,属于一般因子。

(3)艾森克还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人格,一个是内外向,一个是神经质倾向。神经质倾向表现为情绪稳定和不稳定。

(4)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将类型理论与特质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两种模式的特点互为补充,因而能更全面、更系统、更富有层次性的描述一个人的人格。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内容:

(1)该理论的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

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就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知识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潜意识和临界水面的前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①意识是指能够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②前意识指的是虽不能立刻回想起来和察觉到,但经过努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体验。

③潜意识是指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的童年时期的经历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与感情。

(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①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等,本我中产生需求时,需要立即满足,本我遵循享乐原则。

②自我:是个体出生以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果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它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得到需求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③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最高的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叨叨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的部分:一个是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另一个是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互相交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应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疾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人生的道路便是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但是未必每个阶段都是完整的。该理论认为,人们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合理化作用、反向作用等。

荣格的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论,荣格认为,一个完整的人格是由若干不同但彼此相互联系的系统组成,即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构成。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以“原型”的形式表现出来。

(2)人格动力论,荣格认为,构成人格结构的心理要素不能静止不动的支配人格,它们要在一定的心理能量作用下建构人格。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对闭合性的动力系统。

(3)人格发展理论,荣格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个性化的过程,即在意识的指导下,使意识的心灵和潜意识内容融洽地结合为一体的过程。人格发展分为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4)心理类型理论,荣格根据态度倾向,将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又提出了四种心理功能,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根据态度和功能的结合,人格类型分为八种: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直觉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直觉型、内倾感觉型。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此外还强调人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需要层次模型

(需要层次理论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同时也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马斯洛认为,缺失性需要是按照驱力或平衡调节机制形成动机作用的,当缺失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驱动人通过某种行为去满足这些需要。一旦满足了,紧张得到缓解,这些需要的动机作用便下降。缺失性需要是基本的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满足,人会屈从于缺失性需要,就会导致身心问题。成长性需要的满足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兴奋,要求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成长性动机是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人朝向未来,不断的自我超越。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论

自我是自我经验的产物,经过引导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是精神治疗与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的两种类型:①真实的自我:即主体的自我;②理想的自我:一个人期望现实的自我形象,即客体的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的发展以及能否形成健康的自我,取决于婴儿时代所受的爱抚。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中,儿童需要“爱的哺育”,罗杰斯把这种需要称为“积极性尊重”。

气质、性格

◆什么是气质?什么是性格?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1)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征所制约,无好坏之分。

(2)性格是指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到个体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3)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①形成方式不同。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到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性格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社会环境的熏陶、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②评价意义不同。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③人的气质类型总包含在性格结构里,性格体现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气质则使这种态度形成和表现带上不同的色彩。

例如,同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性格,有的人表现为活泼热情,有的人则表现为沉着冷静。同样的气质可以成为积极的性格也可以成为消极的性格。

(4)两者之间的联系:两者都是人格构成的重要方面。气质能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使性格特征带上鲜明的个体独特色彩;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气质。另外,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也叫认知方式,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代表人物:维特金。主要内容:

①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与人交往时,不够细心,不能体察入微。

②场依存性的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与别人交往时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③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两者间无好坏之分。

◆冲动型和沉思型

代表人物:卡根,主要内容:

①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精确性差;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多使用整体性的加工策略。

②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精确性高;面对问题时总是考虑周全以后在做决定,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多使用细节性加工策略。

◆同时性和继时性

代表人物:达斯,主要内容:

①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是,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多种可能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

②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一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顺序性。

③一般而言,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加工风格;男性擅长同时性加工,女性擅长继时性加工。

简述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最好的方法。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生子基因不同,跟我们一般的兄弟姐妹是一样的,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的相似性,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但是双生子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而且不能从根本上把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完全分开。生物环境对人格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点上:①遗传因素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实现。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

(3)家庭环境因素:此因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教养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①权威型,过于支配;②放纵型,过于溺爱;③民主型,这个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即所谓的和谐家庭。

(4)早期童年经验:比如早期依恋形成期没有形成安全依恋,或者早期被剥夺了母亲照顾,容易产生不良的人格特点。

(5)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室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老师也有着不同的管理风格。例如:皮革马利翁效应,其次,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也有影响。

(6)自然物理因素:自然环境对人格起不到决定作用,但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例如:炎热的夏天,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7)自我调控因素: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又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总之,人格是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影响下塑造而成的,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也就是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

◆双生子(爬梯实验)设计

(1)目的

通过比较两类双胞胎(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在某一特质或行为上的相似性,可了解遗传、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高特斯曼提出了研究双生子的原则: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任何差异都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的相似性,因此,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2)方法:分别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配对,分别求他们的智商或个性品质的相关。

(3)理论假设:

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假定他们所受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而同卵双生子在遗传结构上有更大的相似性,如果遗传影响智力,他们的智商应该表现出更高的相关。

(4)局限性:企图完全分离遗传和环境两个变量,而实际上总是很难排除环境的影响。

◆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发展心理学中“关键期”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动物习性学研究。动物习性学家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鹅有追随运动物体的依恋行为,小鹅会把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运动物体当做自己的妈妈,这种现象叫做“印刻”。

心理学家受到印刻概念的影响,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概念。这一概念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

时期。生物学和逻辑学可以分别解释儿童智力和思维的起源和发展。

◆皮亚杰的发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质的和量的变化。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的每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指向于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①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②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什么是同化和顺应,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同化和顺应都是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

①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主体对自身的认知结构并未进行任何的调整和改善,但也不能将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对外界信息所做的不仅仅是感觉登记,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使其与当前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便于被接纳。

②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通过顺应,主体的认知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修正。

(1)联系:在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方面,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个认知活动中常常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同化占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支配地位。

(2)区别:二者适应的方式和结果不同,同化是外部的信息进行调整和转换,纳入主体的过程。而顺应是指改变主体自身的结构去适应外界的信息。

◆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制约发展的因素有四个:

(1)成熟:(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主要是指神经系统的成熟。儿童某些行为模式的出现有赖于一定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发生的机能。

(2)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可以分为两种:物理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物理经验是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如轻重、软硬、粗细等。数理逻辑经验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属性,它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产生的。(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教育、学习、语言等方面。皮亚杰认为社会环境不是发展的充分因素。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心理发展而已。

(4)平衡:也叫自我调节,这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的相互作用。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认为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初来自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得到改变,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建构出新的图式。

(2)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3)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皮亚杰认为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四阶段

(1)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儿童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行为)图式。借助这种图式,儿童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显著的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另外,还有儿童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儿童最初的动作都是无目的的,在儿童的通过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的分化,以后又扩展到动作与客体间的关系,使动作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这意味着因果认识产生了。

(2)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这一时期,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但是这时候儿童的心理表象还只是物的图象。此阶段的形象思维特征:具体形象性(凭借表象进行思维);不可逆性(没有概念的守恒性);思维集中化。

(3)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儿童开始出现“守恒”,它表明儿童的思维已经能够服从逻辑规则,达到运算水平。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这种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此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是去集中化。

(4)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15),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够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或命题方式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认识指向未来。

总结: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表明了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差异等,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④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⑤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交叉的。⑥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维果茨基认为必须要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①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指的是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②高级心理机能指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在于以“心理工具”,即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诸如思维、有意注意、逻辑记忆和高级情感等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

(2)发展的实质:维果茨基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有四个主要的表现: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质变的结果。具体原因有三: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②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性质的心理机能;③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

(1)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是指儿童现有水平与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教育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茨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智力形成的内化说

维果茨基是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之一,他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工具理论。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工具就是符号,符号的运用不仅使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而且在儿童个体发展中起着同样的作用。新的高级的心理机能首先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然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的、能够在头脑中默默进行的智力活动。他指出,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者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今儿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

◎维果茨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不同点:①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是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而维果茨基认为个体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性;②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而维果茨基则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智力发展的质量;③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而维果茨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绝对的阶段;④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而维果茨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这是其理论的核心。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的基本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最深处最难以接近的部分,但却是最强有力的部分。其活动的原则是追求快乐。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日益增加的需要和欲望。

◎自我:在个体和外界的接触中,自我逐渐从本我中发展起来。自我是意识的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它在现实的基础上满足个体的需要。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是超我中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自我理想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超我的活动原则是道德原则。

(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是心理性与发展阶段的理论。他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力比多分别集中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形成性敏感区。根据性敏感区的变化,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

①口唇期:0-1,性敏感区在口、舌、唇部,儿童表现出的行为特点是力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

②肛门期:1-3,性敏感区在肛门,儿童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③前生殖器期:3-6,性敏感区在生殖器,男孩出现恋母情节,女孩出现恋父情节;

④潜伏期:6-11,无特定的性敏感区,此时会出现性发展停滞或退化,是一段相当平静的时期;

⑤青春期:12-18,性敏感区在生殖器,此时儿童会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并产生性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的满足儿童的力比多需要,儿童就能健康的成长。如果儿童的力比多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倒退;如果力比多需要满足过度,就会产生固着。这两种情况都会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1)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八阶段:

①婴儿期:0-2,面临的危机是信任对怀疑,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②儿童早期:2-4,自主对羞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③学前期:4-7,主动对内疚,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④学龄期:7-12,勤奋对自卑,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⑤青年期:12-18,同一感对混乱,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⑥成年早期:18-25,亲密感对孤独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⑦成年中期:25-50,创生对停滞,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⑧成年晚期:50以上,完善对绝望,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在埃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这八阶段中,前五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五阶段相对应的,后三个阶段则是他个人创造的。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

(2)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既考虑到生物因素,也考虑到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的、心理的与社会的三方面的统一体;

②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③每一阶段并不存在发展与不发展,仅存在发展的方向上有好有坏,充满辩证法的思想;

④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并且都可以用客观的刺激-反应(S-R)来论证。①否认遗传的作用;②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宣扬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③学习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包括情绪的习得,儿童发展过程是受到环境不断影响的过程。华生认为条件反射是整个习得所形成的单位。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思想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强化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强化要及时;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慎用惩罚。

(2)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斯金纳重视将其理论应用于实际。①育儿箱的作用,斯金纳从小白鼠按压杠杆到儿童的抚养,发明了育儿箱,育儿箱的作用在于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创设儿童发展的适宜环境。②行为矫正,这种矫正例如消退原理的应用。如,教师对儿童的寻衅、争吵都不理睬,不论何时,都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③程序教学,行为塑造:连续接近法。电脑辅助教学:小步子、知道结果、自主调控学习等。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而获得的。比如攻击性、性别角色的获得、亲社会行为等。

(1)观察学习的实质: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2)观察学习的过程:①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②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③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④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

(3)强化的作用: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替代强化或者自我强化。

①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②替代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③自我强化: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标准。

生态系统理论

提出者:布朗芬布伦纳,主要内容: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发展心理学生态化是指,发展心理学研究应当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发展问题的一种研究取向。他在其理论的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之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

①微观系统:是处于环境的最内层,是个体直接接触的环境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包括家庭、托儿所、学校等;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 普通心理学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有六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 ) A. 心理过程和个性倾向性 B.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C. 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D.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2.心理是( ) A.脑的机能 B.心脏的机能 C. 脑与心脏协同活动的结果 D. 脊髓的机能 3.看到一面五星红旗,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视觉 B.知觉 C.感觉 D.记忆 4.一般说来,文艺工作者擅长( ) A.动作记忆 B.逻辑词语记忆 C.听觉和运动记忆 D.形象记忆 5.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是( ) A.逻辑思维 B.直觉思维 C.形象思维 D.动作思维 6.具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影响人的整个生活的情绪状态叫( ) A.激情 B.应急 C.心境 D. 情感 7. 期望理论是心理学家__________做的一个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提出的。 A.巴甫洛夫 B.罗森塔尔 C . 冯特 D. 马斯洛 8.下列哪一种是一般能力( ) A.记忆力 B.节奏感 C.曲调感 D.色彩鉴别能力 9. 小李是数学系的高材生,但李也喜欢外语、历史、体育、音乐、象棋,这是他兴趣的( ) A.持久性 B.效果性 C.倾向性 D. 广阔性 10.下列学生属于胆汁质的是( ) A.孤僻、敏感、情绪发生慢而强 B.轻率、敏捷、情绪发生快而多变 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结构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依存。 (一)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二)动机和情绪: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 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 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 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三)能力和人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叫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 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 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 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主观世界的情况不 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机体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 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 的外部行为反应。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 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 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 和测量来揭示人道心理过程的规律。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 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意识极其复杂因此有人称它是“人类最 后一个难解的谜”。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 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 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凭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 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心 理所不能及的。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 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 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 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 体”区别开来。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这是人的心理的 重要特点。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因而都没有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 阶段上才出现的。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 认为其中( ) 具有最强大的力量。A.本我B.自我C.超我D. 三者都是答案:A 2.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指人格具有( )。A. 独特性B.稳定性C.整体性D.功能性答案:B 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 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B.影响及决定人的行为的潜意识C. 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答案:B 4.()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 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 所在A.气质B.能力C.性格D.理智特征答案:C 5.()是指人在短暂时间里,能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观念A. 敏捷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答案:A 6.“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 ()A.应激B.心境C.焦虑D.激情答案:D 7.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 一现象称为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 蔽答案:A 8.提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 度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智力结构模型,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 以区分为150种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斯皮尔曼B.卡尔特C. 瑟斯顿D.吉尔福特答案:D 9.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A.智商B.韦伯分数C.情商D.感觉阈限 答案:D 10.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成分是()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 画板和语音回路B.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C.感觉 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 和中央执行系统答案:A 11.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 B.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 D.操作 性为和反应行为答案:B 12.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特征是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答 案:C 13.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A.联觉B.联想C.感 觉融合D.感觉起伏答案:A 14.()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A.不 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以上都不是答案:A 15.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帕德所 做的A.表象操作实验B.心理操验C.表象运动实验D.心理旋 转实验答案:D 16.情绪的()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A. 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过激反应答案:A 17.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A.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B.空 间分辨能力的指标C.运动分辨能力的指标D.对比度分辨能 力的指标答案:A 18.经典的“视觉悬崖”测查的是()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 C.大小知觉 D.距离知觉答案:D 19.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A. 扩大B.缩小C.膨胀D.消失答案:B 20.根据坎农-巴德情绪学说,情绪的中心位于()A.内脏B. 外周神经系统C.杏仁核D.丘脑答案:D 21.情绪与情感所反映的是()A.客观事物的本性B.客观事物 的外部现象C.客观事物间的关系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 间的关系答案:D 22.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A.感觉对 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答案:D 23.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A.需求B.动机C.兴趣D.理 想答案:C 24.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A.条件反 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C.强化物是 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D.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答案:C 25.容量为7+2个组块的记忆是()记忆A.瞬时B.短时C.形象 D.动作答案:B 26.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 理特征的总和是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答案:B 27.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 龄?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答案:B 28.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气质B.性格C.需要D.动 机答案:C 29.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答案:A 30.情绪情感的()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是一 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 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 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 时血管容积缩小等。A.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 过激反应答案:C 31.“忧者见之则忧之,喜者见之则喜之”,这是受一个人的 ()影响所致。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答案: B 32.粘合、强调、夸张、典型化是()所具有的特点。A.再造想 象B.记忆表象C.创造想象D.幻想答案:D 33.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 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答案:C 34.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是()A.系列位置效应B.正 迁移C.负迁移D.技能学习答案:B 3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些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 称之为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解决D.启发答案:A 36.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A. 指向与集中B.思考与斟酌C.观察与打量D.分析与综合答案:A 37..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 是A.弗洛伊德B.罗杰斯C.威特海默D.斯金纳答案:B 38.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都属于()社会知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法。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而产生的。 6.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 和三个方面。 7.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 9. 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和。 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 _______ 记忆。 13.表象是从过渡到的中间环节。 14.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为三种状态,即、中介状态和。 15.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愤怒和。

16.微弱而持久情状态是;强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是。 17.性格是一个人的对现实的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经过程的灵活性。 19.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 20.气质是心理现象,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基础。 二、单项选择题 1.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是()。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按语义编码 D.按信息的物理特征编码 2.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最少。这种现象称为()。 A.首因效应B.启动效应C.词优效应D.近因效应3.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称为()。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 4.当自行车不能正常骑行时,人们通常会检查自行车的相应部件,找出故障进行修理,这种思维活动是()。 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逻辑思维5.库泊等人(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主要说明了表象具有()。 A.概括性 B.可变通性 C.可操作性 D.稳定性 6.小张阅读《西游记》是,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的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7.耶基斯—多德逊定律反映的是()。 A.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B.动机与生理的关系 C.动机与目标的关系 D.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8.在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中,稳定的、内控的因素是()。 A. 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 运气 9.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 A.个性倾向性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0.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 C ) A.感觉 B.思维 C.需要 D.性格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北师大普通心理学期末总复习

普通心理学(辅)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心理学的定义 (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2.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辞典) (2)科学是由系统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3)实证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数据驱动;客观性;验证性和系统性 3.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是一门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的目的 (一)科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二)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或心理现象 三、心理学的分支 (一)基础心理学 探索人类行为与心理历程变化的原理原则 (二)应用心理学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哲学 1.理性主义(柏拉图) (1)一切知识由天赋而来 (2)真理来自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2.经验主义(亚里斯多德) (1)没有天生的观念 (2)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可以获得知识并通向真理 (二)生理学 缪勒: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说 赫尔姆赫兹: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费希纳:刺激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 布洛卡:大脑的语言中枢 (三)生物学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七大流派 (一)构造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确定构成心理活动(意识)的基本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合成为复杂心理活动的基本法则 3.基本方法:内省 (二)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卡特尔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如何帮助人们适应生存环境(心理的功能) 3.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对于应用的关注;对于个体差异研究的关注(三)格式塔学派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 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 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第一文库网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2 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C )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3.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无法相比) A.王方比李平高B.李平比王方高C.相等D.无法相比4.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一个人主要行为倾向,决定一类行为,而不是所有行为的特质是(C ) A.共同特质B.枢纽特质C.核心特质D.次要特质 5.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是 ( A )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记忆的作用B.思维的作用C.想象的作用D.联想的作用 6.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帕德所做的( B )。 A.表象操作实验B.心理操作实 验C.心理旋转实验D.表象运动实验7.遗忘最快的记忆材料是( A )。 A.无意义音节B.诗歌C.事物的形象D.熟练的动作 8.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在进行( C ) A.表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幻想 9.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达到了( C )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感觉阶段B.知觉阶 段C.思维萌芽阶段D.思维阶段 10.威尔尼克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 B ) A.表达性失语症B.接受性失语 症C.失读症D.失写症 11.具有片断性和简缩性,并具有较快速度的言语是( D )。 A.外部言语B.对话言 语B.独白言语D.内部言语12.即使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也会发生感觉强度忽强忽弱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 A ) A.注意的起伏B.注意的分 配C.注意的分散D.分心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整理_

习题 普通心理学(上)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和如何研究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心理 3、行为 4、观察法 5、实验室实验法 6、自然实验法 7、个案法 8、心理测验法 9、行为主义心理学 10、精神分析 11、人本主义心理学 12、脑成像技术 13、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二、简答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5、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6、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三、论述题 1、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时,能不能把对内隐的心理与外显的行为的研究割裂开来?为什么? 2、心理学的研究有那几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研究有什么特点? 3、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4、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产生中有什么作用? 5、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6、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名词解释 1、神经元 2、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 4、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5、神经回路 6、皮层的言语区

7、突触传递 8、反射 9、条件反射 10、大脑半球的单侧化 11、脑功能的模块论 12、均势原理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神经细胞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3、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4、脑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 5、大脑皮层可分为哪几个叶? 三、论述题 1、神经是怎样进化的?神经系统的进化有哪些一般的趋势?它与心理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2、试述大脑皮层几的主要的语言区及其功能。 3、解释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4、什么叫裂脑研究?它对揭示脑的秘密有何重要的作用? 7、什么是机能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关系如何? 8、什么叫神经—体液调节?各种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哪些影响? 第三章感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感觉的编码 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4、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差) 5、特征觉察器 6、视觉感受野 7、适宜刺激 8、三色说 9、对立过程理论 10、视敏度 11、感觉的适应 12、闪光融合 13、视觉掩蔽 14、声音的掩蔽 15、联觉 16、频率理论 17、共鸣理论 18、行波理论 19、神经排射理论 20、韦伯定律 21、对数定律

普通心理学课堂笔记及重点内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心理学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心理及行为 (1)心理及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及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及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发展;(5)心理及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为了达到研究内隐的精神过程的目的,我们通过刺激与外部行为共同进行推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 2.情绪、情感与意志 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 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能力与人格 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确的唯一标准。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伦理性:忌讳采取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及可能造成研究对象身心受到伤害或者有悖伦理性原则的方法 2.具体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适合以下情况使用: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其缺陷主要表现为:难以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自然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对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不出现需要研究的现象;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经验,目的,兴趣等取向和技能的影响。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具体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进行; 自然实验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 调查法:以大众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具体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方式进行。 (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影响: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笛卡尔(唯理论):相信理性真实性,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天赋观念 洛克(经验论):白板说,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经验中获得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感官和神经系统的各项发现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基础开辟了前景也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