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成分测定与分析

醋酸成分测定与分析
醋酸成分测定与分析

食醋成分分析

俞中锋,陈以满,霍东娟,朱吉

氨基酸成分的测定

采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及脉冲安培检测法分离并测定了食醋中多种氨基酸。用不同比例的氢氧化钠溶液、乙酸钠溶液及水组成的混合溶液作为淋洗液,以梯度淋洗方式将分离柱上的氨基酸先后洗脱并测定。用提出的方法分析了4种不同品牌的食醋样品,共测得18种氨基酸,此方法毋需柱前或柱后衍生化操作,对18种氨基酸的检出限在1.7"---20.0,ug/L范围内。根据测定每种氨基酸中所得保留时间值算得的相对标准偏差(竹一6)均小于1.2%,作标准加入法测定了各氨基酸的回收率,其值在84%~108%之间。

1试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Dionex ICS 2500 BioLC离子色谱装置,包括GSS0四元梯度泵,LC30柱温箱(30℃),AS50自动进样器(25 pL进样),ED50A电化学检测器。Chromeleon 6.5色谱工作站。氨基酸标准(生化级)储备液均为0.01 mg,为防止微生物生长,用20 mg叠氮化钠溶液稀释配制工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用球状的氢氧化钠加水配成浓度为19.3 tool·L_1溶液,静置24 h后,取13.1 mL用水稀释至l L,配成浓度为250 mmol·L-1溶液。乙酸钠溶液:1 mol/L,称取乙酸钠820 g,用水溶解后稀释到l L,用0.20m尼龙滤膜过滤。水为去离子水。为防止淋洗液(氢氧化钠溶液和乙酸钠溶液的混合溶液)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淋洗液瓶上方需要施加大约40~50 kPa的氮气进行保护。

1.2分析条件

色谱柱:AminoPac PAl0分析柱(250 mm×2 mm)和保护柱(40 mm×2 ram)。定量环体积25肛L,柱温箱温度设为30℃。淋洗液由去离子水、250 mmol·L-1氢氧化钠溶液和l mol·L叫乙酸钠溶液按照一定的梯度程序混合得到(表1),流速0.25 mL/min。电化学检测器:金工作电极,Ag-AgCl参比电极。

2结果与讨论

2.1分离和检测条件的优化

以氢氧化钠和乙酸钠为淋洗液,选择合适的淋洗液梯度,18种常见氨基酸可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柱上实现分离。其中,氢氧化钠溶液淋洗能力较弱,用来洗脱弱保留的碱性氨基酸和脂肪族氨基酸;乙酸钠溶液洗脱能力强,用来洗脱强保留的酸f生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如组胺酸、苯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胱氨酸和酪氨酸可以从色谱柱上洗脱。为了保证每次进样分析时色谱柱状态一致,每次分离结束后需要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平衡色谱柱25 min,从而提高测定结果的重现性。电极电位会影响金电极的使用寿命以及测定结果的灵敏度和精密度,试验选择的电位波形见图

表一:氨基酸分离中梯度淋洗所用淋洗液的组成比例弱,用来洗脱弱保留的碱性氨基酸和脂肪族氨基酸;乙酸钠溶液洗脱能力强,用来洗脱强保留的酸f 生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如组胺酸、苯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胱氨酸和酪氨酸可以从色谱柱上洗脱。为了保证每次进样分析时色谱柱状态一致,每次分离结束后需要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平衡色谱柱25 min ,从而提高测定结果的重现性。

2.2线性范围与精密度

按优化的分离和检测条件,测定常见的氨基酸时方法的灵敏度高,检出限在1.7~20.0 Pg/L 之间;平行6次进样时各组分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2%。

2.3样品测定与加标回收试验各品牌食醋均从超市购买,测定前先用0.20 pm 的尼龙膜过滤除去溶液中的悬浮颗粒物,适当稀释后直接进样分析。加入1 mg/L 叫氨基酸标准溶液于食醋样品中,按试验方法进行测定,各组分的加标回收率为84%----108%。

各品牌食醋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见表2。

氨基酸名称 样品中氨基酸的测得值 ρ/(mg/L)

白醋 1号食醋 2号食醋 3号食醋 精氨酸

— 13.25 11.50 16.67 赖氨酸

- - - - 谷氨酰胺

- 2.58 3.80 5.90 丙氨酸

- 4.36 3.60 5.25 苏氨酸

- 0.17 0.10 0.08 甘氨酸 - 7.05 0.80 0.89

淋洗时间

t/min

淋洗液提及组成比 曲度 H2O

250mmol/LNaOH 1mol/LNaAc 0.0 84

16 2.0 84

16 12.0 68 32 凹性曲线梯

16.0 68 32

24.0 36 24 40 凹性曲线梯

40.0 36 24 40

40.1 20 80 线性梯度 42.1 20 80

42.2 84 16 线性梯度 65.5 84 16

结氨酸- 0.72 - -

丝氨酸- 0.57 0.20 0.30

脯氨酸- 0.56 0.40 0.35

异亮氨酸- - - -

亮氨酸- 0.98 0.50 0.59

蛋氨酸- - - -

组氨酸- 0.46 - -

苯丙氨酸- - - -

谷氨酸- - 0.70 0.53

天冬氨酸- - - -

胱氨酸- 0.66 - -

酪氨酸- 0.50 0.40 0.33

氨基酸总量- 31.86 22.00 30.79

从表2中数据可以知道:白醋的主要成分为水和乙酸,基本上不含对生命活动非常有用的各种氨基酸。发酵食醋由各种粮食作物发酵后酿造得到,其中含有一含量的氨基酸,如精氨酸、谷氨酸、脯氨酸以及亮氨酸等,这些氨基酸对产品的气味、味道等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所测定的发酵食醋样品中均含有异亮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蛋氨酸食醋中香气成分测定。

香气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固态发酵食醋、液态发酵食醋和配制食醋因其采用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制造工艺制作而成,故其内在质量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本章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醋样中的香气成分,对样品的稀释倍数、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加盐浓度、解吸时间等条件参数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了用85}tm PA萃取头,将样品稀释20倍,在10mL稀释样品中加入39固体NaCl,萃取温度40。C,萃取时间45min,在进样口2300C下解吸时间3min为最佳分析条件。用HS.SPME—GC.MS 在食醋样品共鉴定出59种的香气成分,对其中24种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醋的香气成分分析可以准确的识别不同制造工艺的食醋。

序号醋样主要原料质量等级发酵工艺

1 陈世家醋高粱、大曲、大米一级固态发酵

2 上海白醋酿造食醋、食用醋酸一级配制食醋

3 小米白醋酿造食醋、食用醋酸一级固态发酵

4 龙门白米醋大米、食用酒精一级液态发酵

5 镇江白醋酿造食醋、食用醋酸一级配制食醋

6 四眼井高粱、大米、麸皮一级固态发酵

7 恒顺白米醋大米、白砂糖一级液态发酵

8 燕京白米醋大米、食用酒精一级液态发酵

9 北京米醋高粱、大曲、大米一级固态发酵

10 药制黑醋高粱、大麦、豌豆一级液态发酵

11 精制白米醋大米、食用酒精一级液态发酵

12 恒顺香醋大米、白砂糖一级固态发酵

13 燕京白醋大米、食用酒精一级液态发酵

14 山西老陈醋高粱、大曲、麸皮一级固态发酵

15 陶大米醋高粱、大麦、豌豆一级液态发酵

1.1.2主要试剂

1.1.3主要仪器

1.2实验方法

1.2.1醋样品的处理方式

取5mL醋样品用双蒸水定容到100mL,然后取10mL稀释的醋样品到20mL顶空进样瓶中,并加入39固体NaCl,用微量进样器移入O.1mL浓度为175.8mg/L的乙酸正戊酯(内标)溶液,加盖密封垫和铝帽,密封后在磁力搅拌器下搅15min后用固相微萃取装置将萃取头手动插入进样瓶中,萃取头距样品液面约5mm,在400C恒温水浴中保温45min后,直接将萃取头注入气相色谱仪进样口解吸3min。

1.2.2 HS—SPME—GC单因素试验分析

影响顶空固相微萃取效果的因素很多,本试验借鉴HS.SPME萃取酱油中香气成分的分析方法对食醋中香气成分的分析进行优化,同时考虑到酱油和食醋的基质不同,必须对萃取条件进行重新的优化,包括样品的稀释倍数、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盐浓度和解吸时间,并选择化学性质稳定、灵敏度高和在醋的香气成分中起重要作用的D一苯乙醇的峰面积为指标,作正交试验,对各试验参数进行优化。1.2.3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盐浓度、解吸时间为考察因素,取三水平进行正交试验b(34),以B一苯乙醇的峰面积为作为参考指标,筛选最佳分析条件。设计表4—2如下所示,正交试验的结果列于表4—3,同时对结果进行了极差分析。

1.2.4食醋香气成分的定性分析

1.2.5食醋香气成分的定量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HS .SPME .GC 测定食醋香气成分的条件的优化

2.1.1食醋样品稀释倍数的选择

由于乙酸在醋中含量较高,在萃取头上会发生竞争吸附现象,抑制了其它香气组分的吸附,因此需要对醋样品进行稀释,降低乙酸的浓度。本试验分别将醋样稀释O 倍、5倍、10倍、20倍和25倍,在第二章2.4.3.2的条件下萃取,然后在气相色谱中解吸。分析发现在稀释10倍之前,乙酸色谱峰拖尾比较严重,其前面的3-羟基-1一辛烯和后面的糠醛都被覆盖了。当稀释20倍时,乙酸与两者则能完全的分离,并发现样品中的B .苯乙醇、2一乙酰基呋喃等化合物的灵敏度提高了,其峰面积比稀释10倍时的分别增加了11.2%和9.8%;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的峰面积则略有下降,乳酸乙酯减少的最多,下降了4.5%,分析原因可能是在稀释过程中破坏了酯类的水解平衡,使得酯类的含量有所下降。当稀释到25倍时,许多含量小,响应值低的化合物则检测不到,如甲醇-4-乙基愈创木酚等化合物。因此,以稀释20倍为最佳。

2.1.2萃取温度的影响

在六个梯度的水浴温度下(30"C 、35"C 、40"C 、45"(2、50"C 和55"C)对样品进行 30min 的固相微萃取后,再进样气相色谱分析,对每个萃取温度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30"C"---'40"C 时,样品峰面积随着萃取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40"C'、一55"C 的萃取温度下,色谱峰面积几乎没有变化;图4—1反映了不同萃取温度的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情况。

表4-2正交实验设计表 the design of orthogonal test 水平 因素

序号 A 温度 B 时间/min C 盐浓度/g D 解吸时间/min 1 30 35 2 3 2 40 45 3 5 3 50 55 4

7

2.1.3萃取时间的影响

在40。C的水浴温度下对样品分别进行为时25min、30min、35min、40min、45min 和50min的固相微萃取处理,进样气相色谱分析,对每个萃取时间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萃取时间在15min,、,45min时,样品峰面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萃取时间在45min"--'50min时,色谱峰面积没有明显变化。综合考虑试验时间及试验效果,认为在409C萃取温度下萃取45min可以达到最佳萃取效果。图4.2反映了不同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情况。

2.1.4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

向每10mL样品溶液中分别加入Og、lg、29、39、49的固体NaCl,在磁力搅拌器下搅拌15min后,在40"C的水浴温度下对样品进行为时45min的固相微萃取处理,进样气相色谱分析,对每个无机盐浓度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加入无机盐量在Og~39时,样品峰面积随着无机盐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无机盐处于饱和状态时,色谱峰面积将不再有明显变化。因此,当无机盐的添加量在39时,获得最佳萃取效果。图4.3反映了不同无机盐添加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情况。

2.1.5解吸时间的影响

分别解吸lmin、2min、3min、4min和5min,对不同解吸时间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解吸3min时,则基本上解吸完全。考虑到长时间高温对萃取头涂层有损害,因此最佳解吸时间为3min,图4_4反映了不同解吸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情况。

2.1.6其它因素

除以上条件影响萃取效果外样品pH、搅拌效率、样品体积、顶空体积、进纤维位置、解吸温度等,都会对萃取效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结果的重现性。因此,在萃取过程中要保持试验条件的一致性。

2.1.7正交试验

为清楚了解各影响因素作用的大小,采用b(34)正交实验比较了萃取温度(A)、萃取时间(B)、盐浓度(C)、解吸时间(D)四单因素对p一苯乙醇响应值的影响

实验结果见表4.3,并对结果进行了极差分析。

由表4—3可知,RA>RB>RD>Rc,即影响因素顺序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解吸时间>盐浓度。最佳萃取条件组合为A382C2Dl。虽然这里得到的萃取最佳温度是50。C,但是考虑到酱油的香气成分比较复杂,萃取温度太高会导致部分不稳定的化合物相互之间发生反应,故选择40 oC为最佳萃取温度。

2.2 HS.SPME—GC重现性试验

取某食醋样品萃取6次,分别进样,选择相对含量较大,出峰时间间隔较大的多种香气组分,对其保留时间和相对含量进行重现性分析。结果表明:各香气组分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表44),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0.1%(表4.5),样品回收率在88.3%~100.9%(表4—6),说明出峰时间稳定,定量结果的重现

性良好,样品回收率满足试验的要求。

2.2.1相对含量的重现性试验

从表4_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各组分的重现良好,其中标准变异系数最大的组分是辛酸,达到9.73%,这可能是因为其含量比较小,碳链较长挥发性差的原因造成的。

2.2.2保留时间重现性试验

2.2.3样品回收率实验

2.3 HS—SPME—GC测定食醋香气成分的结果分析

2.3.1食醋香气组分的定性分析结果

食醋的香气成分来自原料及其乙醇发酵、醋酸发酵和熟成过程。经HS—SPME—GC.MS分析不同发酵工艺的醋样品,色谱图分别见图4.5、图4—6和图4—7,色谱峰对应成分见表4.7,共鉴定出了59种香气成分(选择相对峰面积>1%的峰),包括14种酸、10种醛、14种醇、12种酯、5种酚、3种杂环类和1种含硫化合物,并对其中24种与食醋质量密切相关的组分进行了定量分析。

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比较固态发酵食醋、液态发酵食醋和配制食醋香气成分之间的差别,从图4.5、图4—6和图4—7中的可以直观的看出,配制食醋中香气组分最少,一般有20多种,且含量相对较少;液态发酵食醋中香气组分比配制食醋中的多,达到30多种,含量较多;固态发酵食醋中香气组分最多,达到50多种,相对含量最多。

2.3.2食醋中香气组分的定量分析结果

本试验选取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可以重复、能够准确地定性、在样品中又可以检测到、对酱油的独特风味特证有一定贡献和成分较稳定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其组分包括7种醇类、4种酯类、4种醛类、4种酸类、2种酮类、2种酚类和1种吡嗪化合物24种组分(见表4.8)。

2.3.3主成分分析

本试验利用SSPS 12.0中的主成分分析对食醋中的24种主要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新变量,从而达到降维分析的目的,为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聚类分析)做铺垫。

632.3.3.1计算全部解释方差表

根据全部解释方差表4—9中的方差累计值(Cumulative%),当方差累计值>80%时提取主成分的个数,前4个主成分的贡献占总方差的81.253%>80%,说明提取前4个主成分是可取的,由此可以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为4个。

主成分分析结果的碎石图4—8。碎石图的Y轴为特征值,X轴为特征值序号,特征值按大小进行排序。在碎石图中有一个明显的拐点,本例的拐点为4,可以得出保留前四个主成分将能概括原数据的大部分信息。

2.3.3.2主成分载荷矩阵表

从主成分载荷矩阵表4.10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与双乙酰、异戊醛、4一乙基愈创木酚、乳酸乙酯等组分的载荷系数较大,所以第一主成分与这些因子关系密切,主要代表着酯、酚和羰基化合物的信息,且其贡献率最大达34.438%:与第二主成分因子载荷系数绝对值大的变量有p.苯乙醇、乙酸异戊酯和异丁醇,所以第二主成分反映了酯和醇的信息,其贡献率在21.817%;丁酸、正丁醇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与第三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其中正丁醇起负相关性;戊酸在第四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与第四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四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1.253%>80%,说明这四个主成分因子能够概括原始数据中的绝大部分信息。

2.3.4聚类结果分析

本试验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见(表4.11),选择第一主成分中的双乙酰、异戊醛、4.乙基愈创木酚、乳酸乙酯、p.苯乙醇、乙酸异戊酯、异丁醇、丁酸、正丁醇、戊酸作为聚类要素,对表4—1醋样品进行聚类分析,为了得到最好的聚类效果,本研究中分别尝试了不同聚类的方法。最终选择组内平均连接法(within.groupslinkage),用此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并将数据按照Z-Scores进行标准化,最终的聚类结果如下图4.9所示。

按照制醋的工艺方式,将样品分成三类,分别是液态发酵食醋、配制食醋和固态

发酵食醋,具体结果见表4—12

我们知道,食醋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醋酸,其它风味物质的含量极其微小,仅占食醋总量的1%左右。但是不同制造工艺的食醋风味的差别主要在这些微量成分上,由表4—13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别:

1)液态法食醋中香气成分的种类少于固态法

经分析,固态法食醋中微量成分的种类比液态深层发酵食醋的丰富,在固态发酵食醋中香气成分骨架峰有20多种,而在液态发酵醋中共有成分只有10几种左右,异戊醛、正丁醇、正丙醇、仲丁醇、4.乙基愈创木酚、4.乙基苯酚和乳酸乙酯在液态发酵食醋中没有检测到。

2)液态发酵食醋中酯的含量少

酯类多数是具有芳香气味的挥发性化合物,是食醋香气的主要组成部分。酯类的单体香气成分,以其结构式中含碳原子数的多少,而呈现出强弱不同的气味,含

l一2个碳的香气弱,且持续时问短;含3.5个碳的具有脂肪臭;含6—12个碳的香气浓,持续时间较长;13个碳以上的酯类几乎没有香气(包启安,1995)。从色谱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食醋香气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有乙酸乙醋、乳

酸乙醋、乙酸异戊酯和乙酸苯乙酯四大类,它们占总酯量的93%~97%。在这四大类酯中,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呈香能力差,具有香蕉、苹果香,含量太多则带苦涩味;乙酸异戊酯和乙酸苯乙酯含量虽少,但是香气较好,是形成食醋特征香气的重要成分。在液态发酵食醋和固态发酵食醋中,乙酸乙酯的含量都是最高的,一般为17.8mg/L~1 10.9 mg/L,占据总量的50%以上;乳酸乙酯在液态发酵食醋样品中没有检出,这可能是因为液体发酵醋中不挥发酸含量仅为固态发酵醋的15.7%,其中乳酸仅为固态发酵醋的25.6%,因此,液态发酵醋中很难生成乳酸乙酯。固态发酵食醋中乳酸乙酯的含量在3.4 mg/L~19.7mg/L,其中恒顺香醋中乳酸乙酯的含量最高为19.7mg/L。乙酸苯乙酯在固态发酵食醋中含量为13.3 mg/L-17.1 mg/L,在液态发酵食醋中含量为1.5 mg/L~3.6 mg /L。乙酸异戊酯在液态发酵食醋和固态发酵食醋中含量基本相当,都在10 mg /L~20 mg/L之间。

3)除醋酸以外,液态法食醋中其它有机酸的含量较少

酸类是形成香气的重要物质,它与其它呈香物质共同形成食醋特有的气味。酸类还是形成酯类的前体物质,没有酸一般就不会形成酯。有机酸含量的多少是食醋好坏的一个标志,在一定范围内,有机酸含量高,食醋质量好;反之则质量差。挥发酸有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己酸、辛酸等。挥发酸,从丙酸开始有臭

昧出现,丁酸过浓呈汗臭味,而戊酸、己酸、庚酸有强烈的汗臭味,但这种气味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又会逐渐减弱,辛酸的臭味很少,反而呈弱香气。食醋中酸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尤其是在固态法自然菌种的发酵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酸类,它们伴随乙醇而生成,并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蛋白质和脂肪也能分解为氨基酸和脂肪酸。液态发酵食醋中醋酸的含量一般为52600 mg/L~73900 mg/L,固态发酵食醋中醋酸含量要低于液态发酵的,一般为34000 mg/L-50000 mg/L。除醋酸外,其它有机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的含量则以固态发酵醋的含量高。在固态发酵醋中丙酸的含量可达到15.0 mg/L,己酸的含量达到51.7 mg/L。在液态发酵醋中丙酸的含量小于2.7 mg/L,己酸的含量小于20 mg/L。

4)液态发酵醋中醇的含量少

醇类在食醋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它们是醋中醇甜和助香剂的主要物质,也是形成香气物质的前体物质。醋中的醇类,除以乙醇为主外,还有甲醇、丙醇、仲丁醇、异丁醇、正丁醇、异戊醇、正戊醇、己醇、庚醇、辛醇等。通常讲的高级醇主要为异戊醇、异丁醇、正丁醇、正丙醇。食醋中含有少量的高级醇可赋予食醋特殊的香气,并起衬托酯香的作用,使香气更完满。高级醇在口味上弊多利少,味道并不好,除了异戊醇微甜外,其余的醇都有苦味,有的苦味重而且长。因此它们的含量,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醇类中的D一苯乙醇,是构成食醋香气的必要成分,给醋带来类似玫瑰的香气,持久性强,但过量时可带来苦涩味。从表4一13中看出,乙醇在固态发酵食醋和液态发酵食醋中的含量基本一致,都在

1679.1mg/L一4856.1mg/L之间。除乙醇外,从不同醇类在食醋中的相对含量上分析,正丙醇在固态发酵食醋中含量较多,最高含量达54.9mg/L,而在液态发酵食醋和配制食醋中则没有检出。其次,异戊醇是醇类含量甚多的醇,在固态发酵食醋中的含量为12.4mg/L一26.5mg/L,在液态发酵食醋中34.1 mg/L一37.3 mg/L,是液态发酵食醋中含量较多的醇类。p一苯乙醇在食醋中含量虽不多,但是却是食醋重要的呈味物质,固态发酵食醋中一般含14.3 mg/L一37.6 mg/L,占各自总醇量的0.3%~0.4%,其中以固态发酵食醋中的恒顺香醋中含D一苯乙醇最高达37.6 mg/L,占总醇量的O.7%。液态发酵食醋则少一点,一般含量在6.8 mg/L一13.5 mg/L。

5)3-羟基-2一丁酮和双乙酰在固态发酵醋中的含量要高

3-羟基-2一丁酮和双乙酰有令人不愉快“馒饭”味,因此要尽量降低它们的生成。3一羟基-2一丁酮和双乙酰在固态发酵食醋中含量超过

986.6mg/L45.6mg/L。而在液态发酵食醋中3一羟基-2-丁酮少于792.66mg/L,双乙酰的含量少于23.3mg/L。这是因为3一羟基一2一丁酮和双乙酰被认为是有丙酮酸转变而来的,乙酰乳酸是它们的前驱物质(李幼筠,2002)。固态发酵醋中能产生大量的乙酰乳酸,而液态发酵食醋中产生的乙酰乳酸则少的多,所以固态发酵食醋中3-羟-基-2-丁酮和双乙酰的含量比液态发酵食醋的要多;在生产过程中适量的控制乙酰乳酸的产生则能降低3一羟基一2-丁酮和乙酰的生成。

6)液态发酵醋中醛的含量较少

醛类在食醋中也是重要的,有许多醛具有特殊的香气。由于醛类富有亲和性,易和水结合生成水合物,和醇产生缩醛,形成柔和的香气。它还能引起发酵过程及储存过程中食醋的各种化学反应,很多有益的化合物的生成需要醛的参与。总之,醛类在食醋中是非常活跃的,它起着助香的作用。但是,过多醛会给食醋带来辛辣味,影响食醋的质量(贺铮怡,2004)。从表4.13来看,固态发酵食醋中醛的含量相当的多,这与固态发酵食醋工艺密切相关,固态发酵食醋多使用含五碳糖的麦麸为原料,戊糖加热则形成糠醛,而液态发酵食醋则不使用麸皮等填充料,所以,液态发酵醋中几乎不含糠醛。固态发酵食醋中总醛量一般在222.6 mg/L-330.9 mg/L,其中以糠醛含量最多,达71.9 mg/L-252.1 mg/L,异戊醛含量最少,在1.7 mg/L-3.9 mg/L。液态发酵食醋中仅能产生少量的醛,其醛类总量最高达39.2 mg/L,约为固态发酵食醋的10%,其中5-甲基糠醛含量最高,达29.8 mg/L,糠醛仅有O.1 mg/L-1.5 mg/L,异戊醛则没有检测到。

7)液态发酵醋中无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在食醋中含量极小,但是呈味作用很大,它在百万分之一,甚至千万分之一的情况下的情况下,就能使人感到强烈的香气。在酚类中目前发现与食醋相关的物质主要有4一乙基愈疮木酚和4一乙基苯酚(萧风岐,1989)。4一乙基愈创木酚含量在lmg/L.2mg/L就能呈现香气。在固态发酵食醋中4.乙基愈创木酚含量在O.4mg/L一6.8mg/L,4一乙基苯酚含量在2.0 mg/L一4.3mg /L;在液态发酵醋中没有检测到酚类化合物。这是因为酚类主要由小麦及其胚芽、麸皮在加热处理及制曲过程中产生的香草酸和阿魏酸等经曲霉及球拟酵母转化而成的。而液态发酵食醋的原料主要是淀粉或酒精,不加麸皮等填充料,又利用纯菌种进行发酵,因此,没有生成酚类的客观条件。

8)配制食醋与发酵食醋相比

配制食醋中微量成分种类最少,其骨架组分峰不超过lO种,除乙酸外其它组分含量低。在配制食醋中5-甲基糠醛含量在1.5 mgm-3.1 mgm,其它醛类则没

有检测到,如异戊醛和糠醛;酯类也仅含有乙酸乙酯,且有的配制食醋中乙酸乙酯的含量达到408.7 mgm,这可能是人为添加的增香成分;除乙醇外,高级醇类在配制食醋中没有检测到;酚类中4一乙基愈创木酚和4一乙基苯酚也没有检测到。综合考虑各种香气组分在不同发酵工艺食醋的含量,本试验选择异戊醛、双乙酰、正丙醇、3一羟基一2一丁酮、乳酸乙酯、糠醛、己酸、4一乙基愈创木酚和4一乙基苯酚作为评价三种酿造工艺食醋的指标,具体指标参数见表4—14。

9)不同地域食醋有不同的特点

以山西老陈醋和镇江香醋为例,两者都属于固态发酵食醋,但是在香气成分上也存在的明显地差异。一个特点是山西老陈醋中乙酸的含量比镇江香醋中的含量高,山西老陈醋中乙酸的含量在4.Sg/L以上,而镇江香醋的乙酸的含量在3 g /L~49/L之间;乙醇的含量则低于镇江香醋的,乙醇在山西老陈醋中含量在2000左右mg/L,在镇江香醋中含量在4000mg/L,说明山西老陈醋中乙酸的转化率比镇江香醋的要高;另一个特点是镇江香醋中酯的含量比山西老陈醋的多,镇江香醋中有乙酸乙酯的含量一般在100m#L以上,而山西老陈醋中乙酸乙酯的含量在lOmg/L-20 mg/L:镇江香醋中乳酸乙酯的含量在19mg/L左右,而山西老陈醋的则低于lOmg/L,表4—15详细介绍了两者的区别。

3小结

1)通过对影响HS.SPME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样品稀释倍数、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加盐量、解吸时间等条件参数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了将样品稀释20倍,用851amPA萃取头在10mL稀释样品中加入39固体NaCl,萃取温度40。C,萃取时间45min,在气相色谱中解吸3min为最佳分析条件。

2)经极差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各因素对萃取效果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解吸时间>盐浓度。萃取温度对萃取结果影响最大。

3)本试验采用HS.SPME测定酱油中香气组分,方法简单快速,重复性好,定量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样品回收率在88.3%-100.9%之间。

4)在不同酿造工艺的食醋样品中共鉴定出了59种主要香气组分,包括14种醇、12种酯、14种酸、lO种醛、3种酚、3种吡嗪和3种杂环类化合物,定量了其中的24种主要组分。

5)对所测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这些主成分包括双乙酰、异戊醛、4-乙基愈创木酚、乳酸乙酯、B一苯乙醇、乙酸异戊酯、异丁醇、丁酸、正丁醇和戊酸等香气组分,它们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1.253%,能概括原始数据中的绝大多数信息。

6)从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上分析,不同酿造工艺食醋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固态发酵食醋的香气成分最多,共检测到50多种,含量也最高,故其风味明显优于其它两种工艺的食醋;液态发酵食醋中香气成分比固态发酵食醋的少,一般检测到30多种化合物,含量也相对较低;配制食醋中香气成分种类最少,仅有20多种香气组分,含量也最低。

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酿造工艺的食醋在香气成分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初步建立食醋香气成分的指纹图谱,选择异戊醛、双乙酰、正丙醇、3一羟基-2一丁酮、乳酸乙酯、糠醛、己酸、4-乙基愈创木酚和4一乙基苯酚作为评价三种酿造工艺食醋的指标,能够对食醋的质量作出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包启安.食醋风味的探索.中国调味品,1995,4:1-6

2.蔡木易,谷瑞增.我国酱油行业的现状发展及氯丙醇问题.中国酿造,2001,3:1—5

3.程传格,刘纪正,董福英,刘建华.济宁食醋香味成分分析.山东科学,1991,4(4):14—18

4.胡嘉鹏.中日酱油文化比较.中国调味品,2002,4:3-8

5.胡国平,谢韩.我国酱油行业需要巨人的崛起.江苏调味副食品,2002,5:7—8 6.陈驹声.生物新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中国酿造,1992,1:42—50

7.陈闽军,吴永江,范骁晖,程翼宇.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用于鉴别中药川芎产地.中国中药杂志,2003,28(7):606—609

8.陈华,郁志勇,朱国斌.中国白酒香型的化学模式识别一聚类分析.食品科学,2000,8:37.41

9.陈峰.主成分与因子分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317—319

10.陈宇.聚类算法研究.福建电脑,2007,7:27.30

1 1.黄恒君,项泾渭,刘晓梅.主成分回归分析的直接实现——基于SPSS二次

关于岩石矿物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摘要】矿物成分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矿物、岩石光谱特征与其物理化学属性的关联分析是高光谱遥感提取岩矿信息的基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就对岩石矿物的成分进行测定并做出分析。 【关键词】岩石;成分测定;光谱分析 引言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在矿藏的勘探过程中,对岩石中各种矿物成分进行准确的岩性分析与测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岩石矿物成分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但是风化了以后岩石里不单有矿物,还有许多岩石风化形成的盐类等其他物质。岩石抵抗风化能力的大小,主要由岩石中矿物成分来决定。一般地说,硅酸盐矿物的风化顺序与矿物从岩浆中结晶出的顺序有关。因此矿物也可以按照晶系来分类,晶系是矿物按着晶体对称程度分类的级别之一,它们按照对称点的不同可以分属于三个晶族。地下深处岩浆中最早结晶的矿物在地表条件下最先分解,而在岩浆中最后结晶的矿物石英抗风化能力最强。因而含铁镁矿物多的基性岩、超基性岩比含硅铝矿物多的中、酸性岩易于风化。 就岩石矿物成分而言,变质岩的矿物成分有两类,第一类是与岩浆岩或沉积岩共有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第二类是变质岩特有的矿物,如滑石、绿泥石、蛇纹石等,它们是在变质过程中新产生的变质矿物。 单矿岩全部或几乎全部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它们的颜色、导热率和体胀系数都较一致,不易为物理风化作用所破碎。而复矿岩中则相反,其中不稳定的元素易脱离晶格而移走,岩石的完整性就很容易遭到破坏。 2 岩石矿物的成分测定――以硅酸盐岩石为例 2.1 硅酸盐岩石的组成 所谓硅酸盐指的是硅、氧与其它化学元素(主要是铝、铁、钙、镁、钾、钠等)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它在地壳中分布极广,是构成多数岩石(如花岗岩)和土壤的主要成分。 硅酸盐岩石的分析项目 13项:sio2、al2o3、fe2o3、feo、cao、mgo、 na2o、k2o、mno、p2o5、h2o-和烧失量。 16项:上述13项去掉烧失量,加h2o+、co2、s和c。 依据组成和需要:f、cl、v2o5、cr2o3、bao及其它各种微量元素。 硅酸盐全分析的测定结果,要求各项的百分含量总和~100%: ⅰ:99.3~100.7%; ⅱ:98.7~101.3%。 2.2 硅酸盐岩石快速分析系统 2.2.1 碱熔快速分析系统 碱熔快速分析系统的特征是:以32cona、22ona或naoh等碱性溶剂与试样混合,在高温下熔融分解,熔融物一热水提取后用盐酸酸化,不必进过复杂的分离手续,即可直接分液进行硅、锰、钙、镁、磷的测定。钾和钠另外取样测定。 2.2.2 酸溶快速分析系统 酸溶快速分析系统的特点是:试样在铂坩埚或四氟乙烯烧杯中用hf或hf―hcio4、hf―h2so4分解,驱除hf,制成盐酸、硝酸或盐酸―硼酸溶液。硅可用硅钼蓝光度法,氟硅酸钾滴定法测定;铝可用edta滴定法、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测定;铁,钙,镁常用edta滴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锰多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钛和磷多用光度法,钠和钾多用火焰光度法、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

岩石矿物样品成分分析解析 法

岩石礦物樣品成分分析法 主要元素(major elements)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X光螢光分析(XRF) 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 Activation analysis-活化分析 Emission spectrometry-發射光譜 Flame emission, absorption or fluorescence photometry- 火焰吸收光譜 Chromatometer -層析儀 Mass spectrometry-質譜儀 Polarography and coulometry-電極、電量分析法 Spectrophotometry-分光光譜儀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X光螢光分析(XRF) 礦物鑑定、礦物化學 X-ray diffractometer-X光繞射分析(XRD)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電子微探分析(EPMA)

X-射線分析法 原理: 當原子接受外界能量後,原子成為激發態。當能量不大時,原子中最外層的價電子會躍升到較高的能階去;但當能量極大時,原子內層穩定的電子也會因吸收能量而移向外層或放射出去。當原子內層失去電子後,外層電子就會移向內層,填補空軌,當原子外層電子移向內層電子空軌道時,放出的能量是移動兩個能階的能量差,這個能量差所形成射線,就是X-射線。

X-射線分析儀器: 常用的X-射線分析儀器有: (1) X-射線光譜儀 (X-ray sepctrometer) (2) X-射線繞射儀 (X-ray diffratometer):XRD (3) X-射線螢光儀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XRF (4)電子微探儀 (Electron microprobe)

CWHO对家用卫生杀虫剂产品中有效成分和含量限量范围的新规定

W H O对家用卫生杀虫剂产品中有效成分和含量限量范围的 新规定 卫生杀虫剂主要应用于生活环境,防治有害生物,它也直接关系到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几年,卫生杀虫剂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产品增多,品种增加,但存在新问题。有些产品的含量在不断地增加,这并不完全是抗性问题,其实片面地追求产品“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会加速抗性的发展,并且对人和环境都不利。另外,多数家用卫生杀虫剂产品是不需要再稀释而直接使用的,加上它与人接触更密切,接触时间也更长,这就更应重视它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若药效结果基本相近,含量的选择建议最好是就低不就高,提高对人和环境的安全感,减少药剂的浪费,减少蓄积性的不良反应。同时也反映出目前药效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可能存在着一定缺陷,观念要更新和理念要沟通,要与国际接轨,能否考虑对各剂型的最高限量?这问题已摆在人们的面前。 我国法规规定原药为高毒、剧毒的不能用于卫生杀虫剂,即原药必须在中等毒以下,而制剂则多控制在低毒以下。现将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推荐的几种常用剂型有效成分和含量限量范围的 规定(表1,2),推荐给读者,希望今后在开发产品中做参考,以便生产出对人更安全、对环境更友好的产品,造福世界。 表1 WHO对杀虫气雾剂中推荐使用有效成分及含量范围* 产品类型有效成分含量范围 (%) WHO有效成 分 危害级别

气雾剂右旋丙烯菊酯 (d-allethrin) 0.1~0.5 右旋反式丙烯菊酯(d-trans allethrin) 0.1 ~ 0.5 S-生物丙烯菊酯 (S-bioallethrin) 0.04 ~ 0.7 恶虫威 (bendiocarb) 0.1~0.5 II 生物苄呋菊酯 (bioresmethrin) 0.04 ~ 0.2 U 毒死蜱 (chlorpyrifos) 0.1~1.0 II 氟氯氰菊酯 (cyfluthrin) 0.01~0.1 II 氯氰菊酯(cypermethrin) 0.1~0.35 II 右旋苯醚氰菊酯 (d-cyphenothrin) 0.1~0.5 II 精右旋苯醚氰菊酯 (d,d-trans-cyphenothrin) 0.05~0.25 溴氰菊酯 (deltamethrin) 0.005~0.025 II 四氟甲醚菊酯 (dimefluthrin) 0.002~0.05 NA 醚菊酯 (etofenprox) 0.5~1.0 U 氰戊菊酯 (fenvalerate) 0.05~0.3 II 炔醚菊酯 (imiprothrin) 0.04~0.3 NA 甲氧卞氟菊酯 (metofluthrin) 0.002~0.05 NA 氯菊酯 (permethrin) 0.05~1 II 右旋苯醚菊酯 (d-phenothrin) 0.05~1.0 U 甲基嘧啶磷(pirimiphos methyl)0.5~2 III 炔丙菊酯 (prallethrin) 0.05~0.4 II 残杀威 (popoxur) 0.5~2 II 除虫菊素 (pyrethrins) 0.1~1.0 II 胺菊酯(tetramethrin) 0.03~0.6 U 右旋胺菊酯0.05~0.3

重晶石矿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研制

2010年4月岩矿测试V01.29,No.2April2010ROCKANDMINERALANALYSIS175—178 文章编号:0254—5357(2010)02—0175—04 重晶石矿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研制 冯静1,王瑞敏2,张激光2 (1.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2; 2.国土资源部沈阳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研制了7个重晶石矿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其中,GSO一1为铁矿型重晶石,GSO一2、GSO一3为萤石型重晶石,GSO一4、GSO一5为石英型重晶石,GSO一6为硫化物型重晶石,GSO一7为黏土型重晶石。样品采用陶瓷衬里的球磨机加工,加工后样品粒度达到一0.074mm。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验了钡、铜、铅、锌、锆、铝、硅、铁和钙共9种元素的均匀性,并进行振动试验。8个实验室参加定值工作,提供了硫酸钡、氧化钡、三氧化硫和锶的7个标准值,全三氧化二铁的2个标准值,氟化钙的1个标准值及铜、铅、锌和水溶盐等标准值或参考值。2009年4月,7个样品已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编号为GBW07811~GBW07817。 关键词:标准物质研制;重晶石矿石;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P619.25l文献标识码:A PreparationofCertifiedReferenceBariteOres FENGJin91,WANGRui—min2,ZHANGJi-guan92 (1.ShenyangInstitute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Shenyang110032,China; 2.ShengyangTestingandQualitySupervisionCenterforGeologicalandMineralProducts,The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Shenyang110032,China) Abstract:Sevencertifiedreferencematerialsofbariteoresforchemicalcomponentanalysishavebeendeveloped.GSO.1isirOB.barite.GSO-2andGSO-3arefluorite.barite,GSO-4andGSO-5arequartz.barite,GSO-6issulfide—bariteandGS0-7isclay.barite.Processedbyceramic.1inedballmill.thesamplesizeis一0.074mm.-11lehomogeneitytestWBSperformedbyXf匝analysisofBa,Cu,Pb,Zn,zr,AJ,Si,FeandCa.r11levibrationtestwagalsoperformed.8laboratoriesparticipatedinthedatacertlficationandprovided7standardvKlue¥for standardvaluesfor’rFe203,1standardvalueforCaF2,a8well鹊thestandardorBaS04,BaO,S03andSr,2 referencevaluesforCu.Pb.Znandwater-solublesalt.Thesesevenstandardreferencebariteoreswereapproved船thenationalprimaryreferencematerials(serialnumberisGBW07811一GBW07817)byGeneralAdministrationofQualitySupervision.InspectionandQuarantineofChinainApril2009. Keywords:preparationofcertifiedreferencematerial;bariteore;componentanalysis 收稿日期:20094)7-07;修订日期:2009-09-20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资助(1212010560802—10) 作者简介:冯静(1957一),女,辽宁沈阳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实验测试与技术管理、标准物质研制等工作。E-mail:fen百ingSl8@163.com。 ..——175?-——万方数据

岩矿分析

《岩矿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岩石矿物分析基本流程》教案 课程设计者: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马强 一、设计理念 1、岩石矿物分析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化学分析是地质工作者的眼睛。 2、教学中,先介绍岩石矿物分析在地球科学系统中研究的重要意义,继而引出本节课的主 要内容。讲解主要围绕岩石矿物分析基本流程这一主线,逐层展开每个分析的环节,阐述各个分析环节的重要性。 3、在教学中,采用提问式和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在课程中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岩石矿物分析对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及岩石矿物分析各个环节的 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让大家明白岩石矿物分析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学习岩石矿物分析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祖国 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三、知识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岩石分析的基本流程。 2、难点:分析流程中每一步的重要性。 四、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是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研三的硕士生马强,我的导师是冯志刚教授,今天我要讲课的题目是:《岩石矿物分析流程》。希望大家多多指教,下面我们开始讲课。 【自述】岩石矿物分析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化学分析是地质工作者的眼睛。岩石矿物的分析对确定岩矿的种类,分析矿床的开采量,以及开采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能有效的提高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率;为解决工程地质、地震、火山灾害、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提供重要依据;更为人类更深入的认识自然界、探索地球、以及开发地资源提供最基础的

常用材料标准及化学成分表 (1)

常用材料所用标准及化学成分表 标准牌号 元素质量分数%(除给出范围外为最大值) 序 号 标准 牌号 C Mn P S Si Cu Ni Cr Mo V Nb 备注 1 ASTM A216 WCB 0.30 1.00 0.04 0.045 0.60 0.30 0.50 0.50 0.20 0.03 … 铸件① 2 WCC 0.25 1.20 0.04 0.045 0.60 0.30 0.50 0.50 0.20 0.0 3 … 铸件① 3 ASTM A352 LCB 0.30 1.00 0.04 0.045 0.60 0.30 0.50 0.50 0.20 0.03 … 铸件 4 LCC 0.2 5 1.20 0.04 0.045 0.60 0.30 0.50 0.50 0.20 0.03 … 铸件 5 LC3 0.15 0.50~ 0.80 0.04 0.045 0.60 … 3.00~ 4.00 … … … … 铸件 6 LC9 0.13 0.90 0.04 0.045 0.45 0.30 8.50~ 10.0 0.50 0.20 0.03 … 铸件 7 ASTM A105 A105 0.35 0.60~ 1.05 0.035 0.04 0.10~ 0.35 0.40 0.40 0.30 0.12 0.08 …锻件②

标准牌号 元素质量分数%(除给出范围外为最大值) 序 号 标准 牌号 C Mn P S Si Ti Ni Cr Mo V W 备注 8 ASTM A182 304 0.08 2.00 0.045 0.03 1.00 … 8.00~ 11.0 18.0~ 20.0 … … … 锻件 9 316 0.08 2.00 0.045 0.03 1.00 … 10.00~ 14.0 16.0~ 18.0 2.0~ 3.0 … … 锻件 10 316L 0.03 2.00 0.045 0.03 1.00 … 10.00~ 15.0 16.0~ 18.0 2.0~ 3.0 … … 锻件 11 321 0.08 2.00 0.045 0.03 1.00 0.70 9.00~ 12.0 17.0~ 19.0 …… …锻件③

主成分分析法概念及例题

主成分分析法 [ 编辑 ] 什么是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也称 主分量分析 ,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 指标 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在 统计学 中,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 )是一种简化数据集的技 术。它是一个线性变换。 这个变换把数据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中, 使得任何数据投影的第一 大方差 在第一个坐标 (称为第一主成分 )上,第二大方差在第二个坐标 (第二主成分 )上,依次类推。 主成分分析经常用减少数据集的维数, 同时保持数据集的对 方差 贡献最大的特征。 这是通过保留 低阶主成分,忽略高阶主成分做到的。这样低阶成分往往能够保留住数据的最重要方面。但是, 这也不是一定的,要视具体应用而定。 [ 编辑 ] , PCA ) 又称: 主分量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在实证问题研究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考虑众多影响因素。这些涉及的因素一般称为指标,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也称为变量。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量较多。主成分分析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产生的,是解决这类题的理想工具。 同样,在科普效果评估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科普效果是很难具体量化的。在实际评估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选用几个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采用打分的方法来进行评估,故综合指标的选取是个重点和难点。如上所述,主成分分析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工具。因为评估所涉及的众多变量之间既然有一定的相关性,就必然存在着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根据这一点,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的关系研究,找出影响科普效果某一要素的几个综合指标,使综合指标为原来变量的线性拟合。这样,综合指标不仅保留了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且彼此间不相关,又比原始变量具有某些更优越的性质,就使我们在研究复杂的科普效果评估问题时,容易抓住主要矛盾。上述想法可进一步概述为:设某科普效果评估要素涉及个指标,这指标构成的维随机向量为。对作正交变换,令,其中为正交阵,的各分量是不相关的,使得的各分量在某个评估要素中的作用容易解释,这就使得我们有可能从主分量中选择主要成分,削除对这一要素影响微弱的部分,通过对主分量的重点分析,达到对原始变量进行分析的目的。的各分量是原始变量线性组合,不同的分量表示原始变量之间不同的影响关系。由于这些基本关系很可能与特定的作用过程相联系,主成分分析使我们能从错综复杂的科普评估要素的众多指标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以便有效地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进行科普效果评估分析,使我们在研究科普效果评估问题中,可能得到深层次的一些启发,把科普效果评估研究引向深入。 例如,在对科普产品开发和利用这一要素的评估中,涉及科普创作人数百万人、科普作品发行量百万人、科普产业化(科普示范基地数百万人)等多项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计算,最后确定个或个主成分作为综合评价科普产品利用和开发的综合指标,变量数减少,并达到一定的可信度,就容易进行科普效果的评估。 [ 编辑]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降维的统计方法,它借助于一个正交变换,将其分量相关的原随机向量转化成其分量不相关的新随机向量,这在代数上表现为将原随机向量的协方差阵变换成对角形阵,在几何上表现为将原坐标系变换成新的正交坐标系,使之指向样本点散布最开的p 个正交方向,然后对多维变量系统进行降维处理,使之能以一个较高的精度转换成低维变量系统,再通过构造适当的价值函数,进一步把低维系统转化成一维系统。 [ 编辑] 主成分分析的主要作用

浅谈岩矿分析鉴定及评价

浅谈岩矿分析鉴定及评价 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存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国力的增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对岩矿的分析鉴定,然后对其进行开采,从而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加快对地质工作的开展,因为地质工作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即是对岩矿分析鉴定。本文从岩石矿物的种类、特征、鉴定取样入手,分析了岩矿分析鉴定的基本程序,并进一步对地质工作中对岩矿分析鉴定的评价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标签:岩石;矿物;岩矿鉴定 我国地大物博,地下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要想使这些矿产资源得到在经济发展中进行利用,则需要通过地质工作实现对岩矿的分析鉴定,从而使其岩矿及时的被发现,被对其进行开采,从而使其在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对岩矿分析鉴定在地质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不权作为地质工作的基础,同时也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是目前我国地质工作者的一项首要任务。 1 岩石矿物的种类和特征 岩石矿物是一种自然聚合体,其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产物,由于其组合方式的不同及地质作用的复杂多变,所以岩石矿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种类繁多,当前已知的岩矿种类就多达三千余种,被我们所熟知的大概有面余种,在我们常见的岩矿中,通常都是由多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如含氧矿物、碳酸盐类矿物、硅酸盐类矿物、硫酸盐类矿物及硫化矿物等。 2 岩矿分析鉴定取样 为了进行地质研究的需要,需要对岩及矿石进行系统或有选择的进行取样工作,这样样品直接或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对其质量进行确定,在取样工作中不仅需要对一般岩石進行取样,同时还需要对矿石和砂矿进行取样。 2.1 岩矿取样主要研究内容:一是矿石的矿物成分与共生组合,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次生变化及其含量等,配合以物相分析,用以确定矿石氧化程度,划分矿石类型,掌握其分布规律;编制矿床或矿体的矿物及矿石类型分布图;二是矿石中各矿物组分种类与含量,可以利用目估法,也可利用点、线、面统计法,后一种方法更为精确,可以更快的求也矿物含量。另外对于一些简单的矿石和矿物,可以直接通过换法的方法求得其中一种物质的含量或是岩矿的含量。 三是需要对矿物的物质性质进行测定,如晶形、粒度、硬度、磁性和导电性等,这些数据的测定,可以使选矿加工方法和合理技术指标等问题得到有效的确定,同时也为选矿回收率及矿石的综合利用提供可靠的资料。 2.2 砂矿取样主要研究内容:砂矿取样是为查明稀散或贵金属砂矿床中有用

生态系统的范围及成分说课稿(精简免改版)

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组成成分说课稿 一、说教材:《生态系统的范围及成分》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第1节。本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范围、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内容。本节课内容是这一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内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学生群落的概念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而生态系统的概念在必修1教材上也有简单的涉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生态系统的范围、类型、组成成分。学生已经认识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并不足以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且他们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也不清楚,但学生对捕食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食物链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1.能区分生态系统的类型。 2.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 通过对生态系统各种资料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辨别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很多,如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等,但本课时只讲解生态系统的范围、类型、组成成分,教学方法采用结合生活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兴趣盎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采用观察、讨论与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以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学法:本节课以发现与探讨式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联系实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约5min)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种群和群落定义与区分等知识,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 2、新课讲授(约27min) (1)介绍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范围、类型。 (2)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P895—1,并结合学校学海生态系统,讨论并回答下面问题:1、池塘中有哪些生物?属于什么组成成分?2、除了生物之外还有哪些成分?哪些成分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3、自养型生物有哪些?异养型生物有哪些?4、动植物的尸体、粪便、残枝败叶最终到哪里去了?设计意图:通过安排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阅读课文中相关的知识,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从心理上产生较强的可接受性,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结合熟悉的环境列出生态系统中存在生物,分析各种生物属于哪种成分,以及找出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由小组讨论之后选出一名代表与大家一起分享或到展台将讨论成果展示出来(约10min)。(3)教师系统介绍生态系统中的各组成成分的代表生物、作用,最后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 3、当堂小结(约5min) 4、课堂演练(8min)(1)连一连;(2)辨一辨;(3)选一选;(4)课外作 业

油漆的化学成分和使用的范围

油漆的化学成分和使用的范围 A 丙烯酸乳胶漆:丙烯酸乳胶漆一般由丙烯酸类乳液、颜填料、水、助剂组成。具有成本适中,耐候性优良、性能可调整性好,无有机溶剂释放等优点,是近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类涂料产品。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内外墙涂装,皮革涂装等。近来又出现了木器用乳胶漆、自交联型乳胶漆等新品种。丙烯酸乳胶漆根据乳液的不同可分为纯丙、苯丙、硅丙、醋丙等品种。 B 溶剂型丙烯酸漆:溶剂型丙烯酸漆具有极好的耐候性,很高的机械性能,是目前发展很快的一类涂料。溶剂型丙烯酸漆可分为自干型丙烯酸漆(热塑型)和交联固化型丙烯酸漆(热固型),前者属于非转化型涂料,后者属于转化型涂料。自干型丙烯酸涂料主要用于建筑涂料、塑料涂料、电子涂料、道路划线涂料等,具有表干迅速、易于施工、保护和装饰作用明显的优点。缺点是固含量不容易太高,硬度、弹性不容易兼顾,一次施工不能得到很厚的涂膜,涂膜丰满性不够理想。交联固化型丙烯酸涂料主要有丙烯酸氨基漆、丙烯酸聚氨酯漆、丙烯酸醇酸漆、辐射固化丙烯酸涂料等品种。广泛用于汽车涂料、电器涂料、木器涂料、建筑涂料等方面。交联固化型丙烯酸涂料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固含量,一次涂装可以得到很厚的涂膜,而且机械性能优良,可以制成高耐候性、高丰满度、高弹性、高硬度的涂料。缺点是双组分涂料,施工比较麻烦,许多品种还需要加热固化或辐射固化,对环境条件要求比较高,一般都需要较好的设备,较熟练的涂装技巧。 C 聚氨酯漆:聚氨酯涂料是目前较常见的一类涂料,可以分为双组分聚氨酯涂料和单组分聚氨酯涂料。双组分聚氨酯涂料一般是由异氰酸酯预聚物(也叫低分子氨基甲酸酯聚合物)和含羟基树脂两部分组成,通常称为固化剂组分和主剂组分。这一类涂料的品种很多,应用范围也很广,根据含羟基组分的不同可分为丙烯酸聚氨酯、醇酸聚氨酯、聚酯聚氨酯、聚醚聚氨酯、环氧聚氨酯等品种。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较高的固体含量、各方面的性能都比较好。是目前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类涂料品种。主要应用方向有木器涂料、汽车修补涂料、防腐涂料、地坪涂料、电子涂料、特种涂料等。缺点是施工工序复杂,对施工环境要求很高,漆膜容易产生弊病。单组分聚氨酯涂料主要有氨酯油涂料、潮气固化聚氨酯涂料、封闭型聚氨酯涂料等品种。应用面不如双组分涂料广,主要用于地板涂料、防腐涂料、预卷材涂料等,其总体性能不如双组分涂料全面。 D 硝基漆:硝基漆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木器及装修用涂料。优点是装饰作用较好,施工简便,干燥迅速,对涂装环境的要求不高,具有较好的硬度和亮度,不易出现漆膜弊病,修补容易。缺点是固含量较低,需要较多的施工道数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耐久性不太好,尤其是内用硝基漆,其保光保色性不好,使用时间稍长就容易出现诸如失光、开裂、变色等弊病;漆膜保护作用不好,不耐有机溶剂、不耐热、不耐腐蚀。硝基漆的主要成膜物是以硝化棉为主,配合醇酸树脂、改性松香树脂、丙烯酸树脂、氨基树脂等软硬树脂共同组成。一般还需要添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二辛酯、氧化蓖麻油等增塑剂。溶剂主要有酯类、酮类、醇醚类等真溶剂,醇类等助溶剂、以及苯类等稀释剂。硝基漆主要用于木器及家具的涂装、家庭装修、一般装饰涂装、金属涂装、一般水泥涂装等方面。 E 环氧漆:环氧漆是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类工业涂料,一般而言,对组成中含有较多环氧基团的涂料统称为环氧漆。环氧漆的主要品种是双组分涂料,由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组成。其他还有一些单组分自干型的品种,不过其性能与双组分涂料比较有一定的差距。环氧漆的主要优点是对水泥、金属等无机材料的附着力很强;涂料本身非常耐腐蚀;机械性能优良,耐磨,耐冲击;可制成无溶剂或高固体份涂料;耐有机溶剂,耐热,耐水;涂膜无毒。缺点是耐候性不好,日光照射久了有可能出现粉化现象,因而只能用于底漆或内用漆;装饰性较差,光泽不易保持;对施工环境要求较高,低温下涂膜固化缓慢,效果不好;许多品种需要

2 矿物与岩石鉴定--教案

2 矿物与岩石鉴定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介绍了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性质,认识了常见造岩矿物和常见的岩石,了解了常见岩石的鉴定方法;为岩、土工程性质的认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对常见造岩矿物和常见的岩石进行鉴定。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成分,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的自然产物。 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是由一种矿物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由于地质作用的性质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同的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内部结构也有所不同。 自然界的岩石的种类很多,按形成原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根据矿物组成将岩石分为单矿岩和复矿岩。矿物的成分、性质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发生影响。所以要认识岩石、分析岩石在各种自然条件下的变化,进而评价岩石的的工程地质性质,为工程建设服务,就必须先了解矿物的有关知识。 2.1 造岩矿物 矿物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它是在各种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体和化合物。其中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2.1.1矿物的一般知识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目前自然界已发现的矿物约3300多种,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有30余种。 造岩矿物绝大部分施结晶质的,结晶质的基本特点施组成矿物的元素质点(离子、原子或分子)在矿物内部按一定规律重复排列,形成稳定的格子构造,在生长过程中如条件适宜,能生成被若干天然平面所包围的固定的几何形态,但绝大多数矿物在发育时受空间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具有规则的形态,如蛋白石(SiO2H2O)、褐铁矿(Fe2O3.nH2O)等。自然界的矿物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型: 1.原生矿物(配图) 在岩石或成矿的时期内,从岩浆熔融体中经冷凝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 2.次生矿物 指原生矿物遭受化学风化而形成的新矿物,如正长石经水解作用后形成的高岭石。 3变质矿物 指在变质的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蛇纹石、滑石、石榴子石等。 2.1.2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决定于它的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掌握矿物的物理性质是鉴别矿物的主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一般用肉眼观察并借助简单的工具和试剂鉴定矿物。其物理性分为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其它性质。 (一)矿物的光学性质 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自然光的吸收、反射和折射所表现的各种性质。 1.颜色 矿物的颜色指矿物对可见光中不同光波选择吸收和反射后映入人眼的现象.它是矿物最明显、最直观的物理性质,常用标准色谱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以及白、灰、黑

主成分分析及二次回归分析的

基于主成分分析及二次回归分析的城市生活垃圾热值建模 1. 引言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和国家垃圾处理产业化政策的实施,垃圾填埋处理的弊端将引起重视、运营费用将大大增加,而垃圾焚烧处理的优势将逐渐呈现出来并最终获得人们的认可。以城市生活垃圾为燃料而建立垃圾电站进行电力生产,很好的实现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而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复杂,用作为燃料时稳定性较差,因此分析垃圾的成分、计算垃圾的热值模型是垃圾焚烧发电的工艺设计和运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因为我国不同地区人们生活习惯及生活条件差异较大,导致城市生活垃圾成分也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差异,因此,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对深圳市宝安区的生活垃圾采样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其计算模型。 2. 回归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理论 2.1.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数量分析方法。它用于分析事物之间的统计关系,通过回归方程的形式描述和反应这种关系。 2.2. 一般回归模型 如果变量与随机p 变量y 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通常就意味着当x , x ....x 1 2 p x , x ....x取定值后y 便有相应的概率分布与之对应,其概率模型为: = ( , ... ) +e (2-1)1 2 p y f x x x其中p为称自变量,y 称为因变量,为自变量的确定性关系,ε表示x , x ....x 1 2 ( , .... ) 1 2 p f x x x随机误差。 2.3. 线性回归模型 回归模型分为线性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线性回归又有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之分。当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的模型都称为线性回归模 型,否则就称之为非线性回归模型。当概率模型(2-1)中的回归函数为线性函数时,有: = b + b + b +e (2-2)p p y x ... x 0 1 1其中βi 是p+1 个未知参数,β0 称为回归常数,β1...βp 称为回归系数。 2.4. 主成分分析 上述的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前提是作为自变量的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即不

矿石中成分测定

分析化学 某一石头中硅含量的测定一.查阅相关资料知道,常见石头或矿石中的成分如下:SiO2Fe2O3 SO3CaO MgO AI2O3二氧化硅氧化铁三氧化硫,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铝Fe Li Mn Cs Mg Cr 铁锂锰碳钢镁铬 由以上表格可知,该石头中主要含有两个方面的成分:金属成分和化合物成分。对于金属成分我们可以通过原子光谱分析法来进行测定,而化合物可以通过相关试剂进行实验方法来测定。 二.主要实验方法参考 重量法:长期用于常量稀土总量的测定。该法分离干扰元素干净,准确度高,作为精确分析及标准分析方法被推荐。另外,稀土的常量水分和灼减量的测定也采用重量法。 容量分析法:用于测定常量稀土总量、铈量以及冶炼过程中所用原材料(盐酸、硫酸等)的分析。包括络合滴定法(EDTA 滴定稀土总量)、氧化还原滴定法(硫酸亚铁铵法测铈量)、酸碱滴定法(盐酸、硫酸等浓度的分析)。 分光光度法:用于稀土中微量杂质的测定,如硅、磷、氯根、硫酸根等这些非金属元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用于稀土成

品分析中,常采用测定非稀土杂质,由于大多数元素都是定量被解离为原子蒸气,所以采用原子吸收法可进行定量测定。 氧化钙: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钙 氧化镁: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镁 二氧化硅:四氟化硅挥发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 三.实验原理 4HF+SiO2 == SiF4+2H2O ,用氢氟酸驱硅时,反应产物四氟化硅和水都挥发跑掉,因此在这里并不是挥发的四氟化硅的重量等于二氧化硅的重量,而是驱硅后减少的重量等于二氧化硅的质量。由此来测定石头中硅的含量。 四.实验原理 将铂坩埚中测定过烧失量的试样,用少量水润湿,加入4~5滴硫酸及5~7mL氢氟酸,放在电炉上低温加热,挥发至近干时,取下放冷,再加2~3滴硫酸及3~4mL氢氟酸,继续加热挥发至干,然后升高温度,至三氧化硫白烟完全逸尽。将铂坩埚置于高温炉中,于950℃温度下灼烧30分钟,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重。如此反复灼烧,直至恒重。G1——测烧失量时灼烧后试样和坩埚的重量,g; G2——残渣和坩埚的重量,g; G——试样的重量,g; 若试样中SiO2含量在98%以下,采用上述方法测定SiO2将

岩矿分析与鉴定专业简介

岩矿分析与鉴定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520104 专业名称岩矿分析与鉴定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现代分析原材料及产品,岩石矿物成分分析、现代仪器检测鉴定基本知识,具备岩矿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岩矿分析与鉴定、工业分析、食品分析、环境监测能力,从事检测、检验、测试、鉴定、环境监测及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国土资源、冶金、化工、建材等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在分析测试、鉴定岗位群,从事分析仪器维护、技术服务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运用岩矿分析的专业知识,使用化学分析及仪器方法对不同矿产品等样品进行常量、微量的多种化学元素的检测分析的能力; 3.具备运用岩矿鉴定的专业知识,使用偏光显微镜对三大类岩石中的常见岩石进行正确的类型划分与定名的能力; 4.具备对岩矿分析与鉴定仪器的简单故障进行分析和排除的能力; 5.具备建立、保管和使用检测与鉴定仪器的原始档案的能力; 6.具备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产品质量及正当权益的能力; 7.掌握基本岩矿分析与鉴定实验操作技能; 8.掌握将计算机技术初步应用于分析与鉴定领域的技能;

9.掌握查阅专业手册资料,使用国家标准和检索文献资料技能。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地质学基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岩矿鉴定、分析化学、工业分析、仪器分析、岩矿分析、食品分析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镜下鉴定、化学分析、岩矿分析、工业分析与检验、应用化工、食品制药、生物、精细化学品、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环境监测等实训。 在国土资源、冶金、化工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化学检验工地质实验员岩矿鉴定员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工业分析与检验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地球化学

(整理)(真正的好东西)偏最小二乘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回归是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它与1983年由伍德和阿巴诺等人首次提出。近十年来,它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密西根大学的弗耐尔教授称偏最小二乘回归为第二代回归分析方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在统计应用中的重要性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偏最小二乘回归是一种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回归建模方法。 (2)偏最小二乘回归可以较好地解决许多以往用普通多元回归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普通多元线形回归的应用中,我们常受到许多限制。最典型的问题就是自变量之间的多重相关性。如果采用普通的最小二乘方法,这种变量多重相关性就会严重危害参数估计,扩大模型误差,并破坏模型的稳定性。变量多重相关问题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未给出满意的答案,这一直困扰着从事实际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在偏最小二乘回归中开辟了一种有效的技术途径,它利用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解和筛选的方式,提取对因变量的解释性最强的综合变量,辨识系统中的信息与噪声,从而更好地克服变量多重相关性在系统建模中的不良作用。 (3)偏最小二乘回归之所以被称为第二代回归方法,还由于它可以实现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 由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在建模的同时实现了数据结构的简化,因此,可以在二维平面图上对多维数据的特性进行观察,这使得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图形功能十分强大。在一次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计算后,不但可以得到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回归模型,而且可以在平面图上直接观察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观察样本点间的相似性结构。这种高维数据多个层面的可视见性,可以使数据系统的分析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又可以对所建立的回归模型给予许多更详细深入的实际解释。 一、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建模策略\原理\方法

岩矿分析项目的确定

岩矿分析项目的确定 一、基本分析(普通分析): 基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矿石中主要有益元素的成份,并依据分析结果计算储量,对矿产作出评价。分析项目依据矿种及矿石类型而定,应注意以下问题: 1.凡工业技术指标中规定的各项一般都应列为基本分析的化验项目,工业指标,规定的某些主要有害元素,经一定数量的基本分析查定,证明含量远低于指标规定的限量,不影响矿石质量或技术品级的划分时,可改为组合分析。 2.某些矿种虽然工业指标中没有规定,根据矿床地质成矿规律的研究,某些伴生有益组分含量较高,储量较多时,亦应列入基本分析项目,如黄铁矿型铜矿中的锌和硫。 3.当矿床中含有某些共生组分,可以按价值折算成主要有益组分时,共生组分亦列入基本分析,如铜矿中的共生金等。 4.直接与工业指标有关的物相分析,在有关地段亦应列入基本分析,因此,对矿床中某些矿石的化学成分,应根据矿石类型、选冶条件,难选难熔的有害杂质,伴生有益组分及分散元素等各种情况,在没有正式下达的工业技术指标以前,在评价阶段或初期阶段应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以便确定经济合理的基本分析项目,如铬铁矿不需选矿的矿石应分析Cr2O3、FeO、SiO2、P、S,需要选矿的矿石在基本分析

中只分析Cr2O3。 二、组合分析: 组合分析的目的主要为了确定矿石的综合利用价值,查明矿石中次要的伴生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减少基本分析项目,补充基本分析不足,如果有害组分对于划分工业品级。工业利用无重大影响,而有一定含量,或某些伴生有益元素、稀散元素等可以回收利用都应进行相当数量的组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计算伴生元素的储量,当组合分析证明矿石内次要的有害元素,含量不影响工业利用,伴生的有益元素,没有综合利用价值时,可减少组合样的数量,组合样的多少取决于伴生有益组分有害组分的变化。当伴生有益组分或有害组分很少或变化不大,很稳定时,组合分析的数量可大量减少。 1.组合样品编组的几项原则: (一)组合样一般按矿体,按储量级别,按矿石的自然类型,按不同的品级分别组合。如矿体较薄则可按剖面或按中段分别组合,样品组合时应考虑储量计算时块段划分,以便有效地使用组合样的成果。 在编制组合样时,以一个勘探剖面上的一个或几个工程,或几个勘探线所构成的同一矿体,同一储量级别,同一矿石类型的样品组合成一个组合样,当组合分析结果用来计算伴生组分的储量时,应按剖面或矿块组合样品。 (二)组合样品是在基本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来选择的,如遇有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应按以下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a、当边界工业品位的样品为矿体边缘时,应把这些样品除去不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