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两 汉 文 论

合集下载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三章《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孔子谈到季氏时说:“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在他家的庭院中祭祀祖先(越礼),对于季氏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还哪些事情不可以容忍呢?”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翻译: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卿大夫,祭祀祖先时,按照天子的礼制唱着《雍》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诗经》上说,‘天子祭祀宗庙,天下各路诸侯都来助祭,天子庄重肃穆地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祀的庙堂之上,天下哪一个诸侯会来陪祭呢?”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翻译: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道理。

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辅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翻译:孔子说:“夷狄(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君主,不像诸夏(中原各国)这些国家没有君主(因为时代很乱,弑父弑君的事情时常发生)。

”不如:不像。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翻译:季氏要去祭祀泰山(违背了礼)。

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或:难道说泰山之神能够接受季氏这种不合礼的祭祀吗?)”7、子曰:“君子无所争。

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习题集(有答案哦)

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习题集(有答案哦)

中国古代文论彭玉平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目录绪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唐宋金元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五章明清戏曲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六章明清小说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七章近代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附录 2002年上半年《中国古代文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
3
分。 (二)刘勰用“本乎道,师乎
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来 概括《原道》、《征圣》、《宗经》、 《正纬》、《辨骚》篇的基本思想。 刘勰把“文”抬高到“道之文”的 崇尚地位很有深意。《辨骚》的主 旨是以“宗经”的原则去规范文变, 使之不离雅颂之正道。“文能宗经, 体有六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的是“情、风、事、 义、体、文”,刘勰“原道”“征 圣” “宗经”的根本用心在于对 “文”的弘扬。
(二)虚静观。老庄主张在认 识“道”的整个过程中必需排除一 切既有观念的干扰,只有通过虚静 养心、绝思绝虑以达到与“道”合 一的精神境界,才能创造出合乎自 然的最完美的艺术。
(三)虚实观。老庄从有无相 生的哲学出发,要求文艺做到虚实 相成,实际上他们更重虚的作用。 但因此忽视“实”的作用,就产生 了片面。
2
第一节 概述 (一)这个时期的文学,已经 进入“自觉的时代”,同时带来了 人们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陆机首 倡“缘情”说,肯定作家个人情感 因素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摆脱 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获得解放,人们 对创作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 (二)这个时期产生了一大批 有相当系统性的论文和论著,大都 着眼于艺术创作内部规律的探讨, 广泛涉及到创作规律各个方面的问 题。理论家们对作家情感活动规律 的探讨,对作家才思、个性、风格 的高度关注,其意义格外重大。 人们对作品形式美和审美特征 的认识和理论总结,突破了儒家传 统教义的束缚。 (三)魏晋玄学的兴起大大助 成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玄学家对言、 象、意关系的论述,成了这个时期 和以后的文学家追求言意之外的情 致旨趣的理论根据,由此也产生了 一系列重要的审美范畴和文学理论 批评新概念。 玄学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 力,这正是产生创造性理论成果的 必要保证。 还应注意由于佛教传人,佛家 的思辨方式,他们重逻辑的精神对 理论探讨的影响。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 文》和陆机的《文赋》 《典论·论文》通过对七子创 作的分析,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文学 理论批评观点。 (一)关于文学的价值和地位。 曹丕破天荒地把文学提高到“经国 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地位,也 大大提高了原本低下的文人的地 位,促进了文学发展。 (二)关于“文气”说。曹丕 主张“文以气为主”,能从作家的 个性特点去探索作品的风貌,寻求 作家风格答案。 (三)关于文体论。曹丕概括 出奏议、书论、铭诔和诗赋各体的 特征,总结了它们的写作要求。尤 其是“诗赋欲丽”,突破了“寓训 勉于诗赋”的传统束缚。 (四)关于文学批评的原则和 态度。曹丕的“文气”说和文体论 直接导致了他的文学批评原则的提 出。他反对“文人相轻”,“各以 所长,相轻所短”的积习,提出了 “审已以度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 原则和态度。 陆机《文赋》是总结了自己和 别人的经验而论“作文利害之所由” 的,理论内容更见丰富: (一)《文赋》产生的社会背 景,以及它的中心内容:缘情文学 的发展招来了传统观念的非议和攻 击,裴子野《雕虫论》列数六朝文 学的重要罪状就是“摈落六艺,吟 咏情性”。而“吟咏情性”正是《交 赋》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文赋》探讨“作文利 害之所由”,涉及到诸如创作修养、 想象构思、修辞技巧、文质并重、 文体辨析、重视独创、兴会感应等 各个方面的问题,而以艺术想象构 思为中心问题展开论述。陆机认识 到可以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来解决 创作中“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的 主要矛盾。 (三)如何解决“物”、“意”、 “言”之间的矛盾,是《文赋》力 图解决的问题。因为千姿百态的客 观事物“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文学创作,形象塑造又是“随手之 变,良难以辞逮”,所以没有固定 的模式可循,陆机提出“虽离方而 遁圆,期究形而尽相”的主张,只 有“因宜适变”,才能摆脱成规的 束缚,通过艺术构思达到“穷形尽 相”的艺术效果。因为主变,陆机 自然主张创新,强调“谢朝华于已 披,启夕秀于未振”,“虽杼轴于 予怀,怵他人之我先”,但他并不 因此排斥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 (四)从对文学本质特征的深 刻认识出发,陆机突出总结了文学 的情感因素、形象的概括力以及内 容与形式的美,都是具有时代特征 的可贵的艺术见解。 第三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 由于《文心雕龙》的体大思周, 见解精深,可以先从它的结构入手 了解它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其中的 主要观点和主张。 (一)《序志》篇把《文心雕 龙》分成“文之枢纽”(上篇前五 篇,是论述《文心》写作的指导思 想)、“论文叙笔”(上篇其余二 十篇,是全书的文体考察部分)、 “剖情析采”(下篇前二十四篇, 集中探讨了创作、批评、鉴赏的规 律)与“长怀序志”(全书最后一 篇,是《文心雕龙》的总序)四部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第一节我国散文的起源1、散文的概念与韵文相对(不押韵即散文),出现较晚概念: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鹤林玉露》2、散文的产生从文字记事开始(比诗歌出现晚,诗歌在文字产生前已经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文字产生前,两种记事方式A结绳记事B刻划符号记事甲骨文甲骨占卜:序辞、命辞、占辞、验辞钟鼎彝器周易(接近规范的散文)卦: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内容:1、表现行旅生活2、反映战争3、反映尖锐社会矛盾4、反映原始风俗第二节先秦散文的特点中国古代散文总体的特征1、强调实用2、浓郁的政治色彩(实用是为政治服务,与官方紧密联系,大部分散文都是官方文书)3、散文的理论稳定少变(文以载道、证道、喻道、明道)先秦散文的特点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2、文史哲不分3、我国古代各种文体文章滥觞第三节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式阶段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都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孙子兵法》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富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三、战国中期,唱主角的是诸子散文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四、战国后期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诸子散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春秋》一、《尚书》1、《尚书》的成书与真伪问题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关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晁错《古文尚书》——孔安国2、《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的文体:典、谟、训、诰、誓、命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最早的叙事文:《顾命》、《尧典》《尚书》文章特点语言特点:文字古奥、佶屈聱牙风格:质直古朴二、《春秋》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现存《春秋》乃鲁国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逐年记载这242年间鲁国的历史。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一章:清代。

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

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2、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

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

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主脑”。

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闲情偶寄》)。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二是“巧者则有情中景”;三是还有一种“ 景中情”。

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8、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9、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

10、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其中的识处于核心地位。

11、王士禛诗学著作颇丰,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最为著名。

12、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

其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 神韵”说。

13、教材认为:王士禛“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沈德鸿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诗论著作《说诗晬语》。

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 格调”说。

15、教材认为,沈德鸿的“格调”指的是体裁和音节二者,二者兼美,即是他认为有“格调”的作品。

16、袁枚在他的论诗著作《随园诗话》中提倡“ 性灵”说,以与沈德鸿的“ 格调”说相抗。

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经”。秦始皇焚书的时候,有些人把书藏
在墙壁中或者埋在地下,汉朝建立,这些 书籍一批又一批被发现,它们是用战国文 字写的,称为“古文经”。按理说,今文 经和古文经本来只是书写时用的文字不同, 没有什么重大的差别。但是在当时却成了 对立的学派,互相攻击,争论不休。经过 了一段时间,形成了各自的研究风格。 今文经学派解释经典的特点在于阐明微 言大义,以便把经书联系到当时的政治, 解经是为了汉代的统治服务。因此常漠视 文本意义,着眼于阐述个人的见解,经文
于学官,给予合法地位。但他的这一建议
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的强烈反对,他们给刘 歆扣上了“颠倒五经”、“变乱师法”的 罪名。刘歆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他本人 也离开了首都长安。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两千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则由此开始, 刘歆也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之争主要表现在文 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一般来 讲,解经时,今文学派注重阐述经文中的 “微言大义”,而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
今文经学有欧阳高、大小夏侯(夏侯胜“大
经学则有孔安国《尚书》。 经学从西汉开始,两千年来书籍众多, 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派,即西汉今文经学、东汉古文经学、宋 学。
夏侯氏学”,夏侯建“小夏侯氏学”),古文

第四,汉代的客观条件也比较利于学术 发展。汉代社会比较稳定,政治环境也比 较宽松,物质生活也较前有所改善,这些 条件都比较适合各种学术(包括经学、小 学)的生存和发展。
《尔雅》是代表作。此外,《说文解字》
《方言》《释名》以及经书传注中都有辨 析同义词的资料。训诂学中的所谓“直训” (以字释字),基本上都是以同义词作释 的。 (四)方言研究具有开创性 扬雄的《方言》本质上属训诂学著作。 它开创了从地域角度观察、研究词汇的先 例,是汉语方言学史上第一部研究专著。

古代文学第三章《汉书》与其他史传散文

古代文学第三章《汉书》与其他史传散文

班固和《汉书》
3 文章风格上具有三方面的不同: (1)取材不同。《史记》是雅俗并收,其文 章更多带有生活气息,带有独创性。《汉书》 却重于尔雅之文,多收录各种经术文章和辞赋。 (2)语言不同。《史记》多以当时之语释古 时文字,兼取口语,行文多用散体。而《汉书》 好用古字,崇尚藻饰,倾向排偶骈俪。后汉范 晔说“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正反 映了这种差别。
《吴越春秋》简介
一、《吴越春秋》的作者与成书 《 吴越春秋》 的作者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东汉明帝、章帝时的学者。年轻时曾为 县吏,后止于厮役。当时盛行今文经学的“韩诗学”, 赵晔一心向学,并从习《韩诗》的名师杜抚在资中学习。 除撰写《吴越春秋》之外,还著过《诗细历神渊》等, 东汉文学家蔡邕读到《诗细》时“以为长于《论 衡》” 。 赵晔写作《吴越春秋》有以下有利条件:一是东汉 距春秋的时期不过500年,资料的散佚有限;二是他的 家乡在越国国都所在地,口头传说、遗文逸事等容易收 集;三是他个人才学很高,是儒家学说的真实奉行者。 四是家庭经济上与精神上的支持,使他能在资中读书 20年,并且一生从事著述。
《吴越春秋》简介
四、《吴越春秋》的版本情况 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元大德十年丙午(1303 年),会稽徐天祜音注本,万历十四年丙戊 ( 1586年) 冯念祖的刊本及之后的多种刊本, 均是元大德刊本的翻刻本。《四部丛刊》、 《四部备要》、《汉魏丛书》 等均收有本书, 说明颇受历代重视。
《吴越春秋》简介
五、《吴越春秋》的艺术特点 1《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书中许 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 载,但作者把它们写入本书时不是 原封不动地袭用,而是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 增加了许 多生动的细节。比如,对于伍子胥奔亡过程中的渡江、乞 食二事,《史 记·伍子胥列传》总共用了一百余字加以叙 述,其中乞食一事尤为简略。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曰: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这是记载伍子胥的 家人皆为楚王所诛,伍子胥由楚国逃至吴国途中所发生的 事。由于疾病严重,他只能中途而止半道而废,以讨饭为 生。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 美丑观




《淮南子》的美丑观亦受老庄思想影响。 a.以“无美无丑”之心达美丑“玄同”之境。发挥了 老庄美丑相对性思想,认为不要刻意求美逐丑,才能 顺其自然而有美有丑;以“无美无丑”之心,达美丑 “玄同”之境:“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求 丑则不得丑,求不丑则有丑矣;不求美又 不求丑, 则无美无丑矣。是谓玄同。” b.美丑各有质的规定性。《说山训》中说,美玉置于 污泥中亦不失其美,破笼甑带置于衻(ran)茵之上 也无法抬高其价值。 《淮南子》产生于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兼及儒家, 谈及的文艺审美思想丰富深刻,对后世亦有广泛影响。

其二、“审乐以知政”。《乐本》云:“审声以 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又云:“知乐则几于礼矣”。知音即精通音乐之 理,即“声音之道与政通”之乐理,故知音者方 可知政,将音乐视为治政之手段。 其三、“致乐以治心”。《乐本》云:“先王之 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 而反人道之正也”,《乐化》云:“致乐以治心, 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 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音 乐是用来节制人的欲望,消除悖逆伪诈之心,使 人归于礼,达到治人心以治天下的目的。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产生了专制统治思想。董 仲舒向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说与 儒学结合,创立“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儒学, 将天神化,天子皇权神化,以利巩固帝业,强化 了君权。 汉武帝宏扬儒学,推广五经(诗、书、易、礼、 春秋),设立五经博士,在释经中出现了两派: 一是重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一是重名物训诂的 古文经学,两派之争达两百余年,至郑玄方告结 束。经学对文论的影响有四:
① 汉初道学对文论的影响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亡国的教训,倡无 为而治,让民众休养生息。于是陆贾等人 倡导发扬道学。

在文论领域,贾谊评屈原,刘安论美丑, 司马迁谈文,都有道家思想取向。就连司 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都不属儒家影响, 而是道家之不拘一格之真性情思想的影响。
② 汉代经学对文论的影响



a.它揭示了“愤”是一切立志传书于世 的各类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因; b.发愤而著书者,其书才能有较高价 值; c.发愤著书不同于“温柔敦厚”的“中 和”审美规范,既有对理想的执著追 求,又有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与批判, 故有极强的批判精神。


② 《史记》中的作家传之文学思想





《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对屈原及其作品 的评论中表现出司马迁对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 a.他认为屈原作《离骚》是因怨愤而作:“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分析了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给予高度肯定: “其文约,其辞微……举类迩而见义远”; c.对屈原人格和文章思想给予极高评价:“其志 洁,其行廉”; d.肯定了屈作的讽谏意义。
① 论音乐的产生

《乐本》篇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 形于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这段话说明了音乐产生的过程 和一般规律,主要有三个要点: a.音乐产生于人心的感动。“凡音之起,由 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都 旨在强调音乐是“人心”中的“情”被感 动的结果。


② 艺术欣赏观




《淮南子》中第一次系统论及艺术审美鉴赏 问题,要点如下: a.非“知音”莫赏。《修务训》中谈艺有规 矩方圆、准绳曲直,即有规律,只有懂得这 些规律,方可知音,方可鉴赏共鸣。 b.对人的审美能力的认识。人与鸟兽之不同 即在于人有知音之能力,人的欣赏能力又有 高下,故欣赏判断力也有别。 c.心理情绪影响艺术欣赏。心忧者听其歌而 泣,只有解除忧患,方可赏艺。

b.音乐具有审美功用。

《乐化》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 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 道也”。音乐是使人快乐的东西,也是人 情的必然需要,是人道之必然。这就充分
肯定了音乐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作用。
③ 论音乐作品之构成: “乐本· 乐象· 乐饰”

《乐记》对音乐作品之构成作出了杰出的 阐说,即认识到音乐作品是由“乐本· 乐 象· 乐饰”三要素组成。《乐象》云:“乐 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 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 后治其饰”。
第三章 两 汉 文 论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 高峰,雄强的国力滋养了丰富的文 艺文化。文学创作上有赋体为代标, 文论上亦有自觉的系统的发展,为 魏晋南北朝文论繁荣打下了基础。
一、两汉文论概述



1、两汉文化思想及其对文论的影响 两汉文化思想主要有: 汉初的道学; 西汉中叶董仲舒的儒学; 东汉的谶纬迷信学说; 王充的无神论;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等。



“乐本”:即“心之动”,即“情”,是乐 的内容。“情”又包括“仁”和“理”, 即“通伦理”、“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 理”;“情”还须真诚,不伪饰,“唯乐 不可以为伪”。 “乐象”:即音乐形象或意象,是由“和 以柔”、“直以廉”、“粗以厉”等不同 的乐音形式组成的不同乐象,以对应不同 的思想情感。 “乐饰”:即指节奏、节律、旋律、修饰 等音乐形式。只有乐本、乐象先成竹于胸 中,然后才能治其饰,做到情真而美。
其思想以道家为主,吸收了儒家思想成分,
其中也涉及一些文艺问题,主要有以下4点。
① 文艺的情感及创作观

《淮南子》中涉及情感与创作问题的主要 文艺观点有几个方面: a.“发乎词,本乎情”,“人之情,与物 接”:文词以情为本,情因外物刺激而动。 这说明:情因物而感,文章因而产生的观 点。深刻揭示了“物动情、情生文”的文 艺发生活动之规律。
② 汉代文论的主要内容

一是对《诗经》的研究评论; 二是对屈原及作品研究评论; 三是对汉赋的研究评论。
二、《淮南子》的道家文论和司马 迁的“发愤著书”说


1、《淮南子》的道家文论
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汉高祖
之孙。他召集门客编写了一部子书,名《淮
南子》,又名《淮南王书》、《淮南鸿烈》。


b.“文情理通”:内情与外文统一。《淮南 子· 缪称训》“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 欲发于外者也。以文灭情者失情,以情灭 文者失文。文情理通,则凤麟极矣。”即 言外文与内情应统一。 c.“曲得其宜”,“服习积贯”,“不传之 道”:出神入化之技艺在于技巧,技巧的 习得在于苦练,神化技艺不可传授,只靠 因心会神以修炼。这显然受庄子影响。 d.“中有本主”:艺术贵在独创,要有真切 而又独特的感受。
三是东汉时期,神学滋生,以迷信释文艺, 出现《白虎通德论》等神学文论,也有王充 等反神学文论。

① 汉代文论的基本特征



其一,从文本形态上看,有大量文艺专论,文论 意识走向自觉。有《毛诗序》、《楚辞章句序》、 《诗谱序》(郑玄)等文论序文;王充《论衡》、 班固《汉书· 艺文志》中都有文艺问题的专论,与 先秦相比,文论走向自觉。 其二,从论说范围看,已有扩展。文体论由诗论 扩展到诗、文、赋论。涉及诗歌本质与功能,创 作动力,政治与文艺发展之关系等。当然,有些 方面尚不及先秦全面深刻。 其三,文学观走向成熟。即将文学与经史著作分 开,认识到文学文体(时称文章、文辞)不同于 经、史、子类学术著作。
② 论音乐的作用


《乐记》论音乐的作用有二,与荀子《乐论》 之观点相通,但又有深入阐发。《乐记》中 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乐之用的命题,并将乐与 礼、刑、政并举,称为“礼乐刑政”。 a.音乐具有政治功用。 其一、“声音之道与政通”。《乐本》云: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是 将音乐看成是社会政治面貌的反映,而不是 纯个人的自由创造,其思路源于“物→情→ 乐”,物动人包括社会政治状况对人心人情 的激发作用(与季札观乐相通)。


b.人心之情是外物刺激的感应。人之心情又 是外在的物事的刺激下作出的相应反应,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物动人心人 情,于是表达出来就有哀乐之声,“感于 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就得出了这样一 个关于音乐产生过程的观念:物→情→乐。


c.音乐不是自然之声,而是艺术审美化之声。 乐则大呼小叫,悲则号泣不已,均不是音 乐,只有审美化或艺术化之声才是乐音, “声成文,谓之音”即谓此。




其一,经学促进了文论发展。如董仲舒论六经之 异同时,提出了“诗无达诂”命题,扬雄效经书 而作《法言》中有丰富的文学思想。 其二,释经带动了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及文论发展。 如释《诗经》产生了诗经学,也出现了《毛诗序》 这样的第一篇诗学专论。 其三,由于今文经学至东汉与谶讳迷信结合,有 浓厚神学色彩,亦将文艺神化。 其四,由于经学尚儒学,故束缚文论思想,逃不 出宗经、征圣之法。一方面使儒学文艺思想得到 巩固、系统化、权威化、正统化、神圣化,另一 方又因过分重文艺的实用教化功能而忽视了文艺 的审美价值。


b.文(形式、装饰)亦重要。《修务训》中以毛嫱西 施美人为例,若装饰丑陋则让人厌恶,若装伴精美则 能使正人君子都痒心悦色。

c.“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形 神统一而以神为主。形神是古典美学的一对 核心理论范畴,《淮南子》对形神有精当之 论。首先,人有“形神”二端,不可分割, “形”是基础,为“生之舍”,“神”是主 导,是“生之制”。其次,从绘画上看, “形似”不能离开“神似”,《说山训》曰: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画孟贲(ben、 bi)之目大而不可畏,何者?“君形者亡 矣”——神亡、无神的结果。
③ 汉代文学对文论的影响

汉代文学有赋和乐府诗盛名。但都未对文 论产生影响,既没有精采的赋论,亦未见 论乐府诗。倒是经学这一实用之学影响了 文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