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一、脑卒中的定义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其中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且脑卒中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是最好的措施,把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知识利用各种途径传授给大家,使人人都了解和掌握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发病后的危害,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去除可能的危险因素,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二、病因

1、血管性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因素)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其他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4%。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另外,胶原性疾病、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心病或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动脉内膜增生和肥厚,颈动脉外伤,肿瘤压迫颈动脉,小儿颈部淋巴结炎和扁桃体炎伴发的颈动脉血栓,以及先天颈动脉扭曲等,均可引起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或因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中风。颈椎病骨质增生或颅底陷入压迫椎动脉,也可造成椎动脉缺血。

2、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因素(不可干预的因素)脑卒中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一般40岁以后开始发病,60~65岁以后急剧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是以前的2~5倍,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3、不良生活方式(可干预的因素)通常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比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肥胖、缺乏适量运动、过量饮酒等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三、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血管病是一种主要的致死、致残的常见病,它和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三大致死病因。最可怕的是,它的高致残率这一点要超过癌症、心脏病等疾病的危害。我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有500万-600万,其中四分之三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度致残的占40%以上。患者一旦患病,或生命不保,或瘫痪在床,不但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还给患者本人增加很大的痛苦。认识到脑血管病的危害性,我们就有必要针对脑血管病进行积极的预防,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脑卒中的预防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预防,这三级预防,恰似三道防线,其中一级预防效果最大,也最重要,其针对对象是全社会的高危人群。我国人口有13亿多,高危人群的数量相当巨大,因而预防的效益相当显著,且一级预防的重点是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投资很少,收益却极其可观的。

一级预防为源头预防,主要在发病前控制脑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也就是根本性预防或病因预防。

1、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卒中的头号危险因素,因此普通人群应半年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则应随时掌握自己的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40%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一级预防之一。

2、预防心源性脑卒中:①风湿性心瓣膜病及心肌梗塞患者,是心源性脑梗塞的患者的高危人群,应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以预防脑卒中,有手术指征时,应尽早手术治疗。②心房纤颤:非风湿性房颤是心源性脑梗塞的重要病因,多见于老年人。随老年人口比例增大,有房颤引起的脑栓塞也增多,主要栓塞大脑中动脉主干,引起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

3、防治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病变及促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患者、积极治疗,控制糖尿病。

4、防治高脂血症:高胆固醇可导致心脏病,从而间接地增加患卒中的危险性,降低高胆固醇可以减少患缺血性卒中的危险。轻度胆固醇升高可通过减少饮

食脂肪和运动来控制,中、高度胆固醇升高则需加用药物治疗。

5、饮食与生活方式。每日三餐应正常饮食,每餐保证七、八分饱。尽量少吃或避免油炸、富含动物脂肪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鸡皮、肥肉等。避免过咸、过甜的食物,以及腌制的肉、酱、菜等。同时注意戒烟、限酒,起居规律,并养成运动的习惯,每日运动至少30分钟。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二级预防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主要是针对已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发生轻型卒中在短期内(3周内)完全恢复者,防止发生完全性卒中。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对已患中风的病人,早期、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和治疗危险因素,预防其多发为三级预防。早期治疗是指病人发病数小时后的急性期的治疗;超早期治疗是指发病后6小时以内即实施的治疗,如缺血性中风,发病后6小时以内即开始溶栓治疗,针对性治疗措施的介入愈早,治疗效果就愈好,致残程度就愈低。

浅谈社区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经验交流 浅谈社区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曹斐,黄艳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卫生;三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6 9771(2007)01 0099 02 [本文著录格式] 曹斐,黄艳.浅谈社区脑卒中的三级预防[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99100.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上海市居民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人民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尤以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120万~150万,其中死亡80万~100万,存活者中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1]。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脑卒中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和干预的[2]。上海市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以脑卒中为主要研究领域,探讨对其实施三级预防的工作模式。下面就社区脑卒中的三级预防的工作模式做一介绍。 1一级预防 所谓一级预防是指疾病发生的预防,是通过对高危致病因素的干预,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为最终目的。对于脑卒中而言,一级预防的重心是对社区内高血压人群的监控和改变居民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1对社区内高血压人群的监控 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社区内近5000名高血压患者为监控对象,对其进行3级高血压[3]社区管理:!对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坚持使用降压药物,使其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140/90mmHg以下。1mmH g= 0 133kPa);?对2级高血压患者,加大监控力度,做到每周1次随访,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对3级高血压患者,经服药后不能控制者,尽量收入院,通过个性化的治疗措施以降低血压;如仍不能控制,则转入上级医院,待血压稳定后再进行社区内监控;?对35岁以上人群进行首诊免费测血压,如发现新发病人,即纳入社区高血压3级管理。 1.2建立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为了更好地改变居民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必须改变单纯强调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把创建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和条件作为干预的主要目标之一。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对目标人群具有更广泛和更持久的作用,是促进健康行为改变和长期维持的重要条件,这主要通过医务人员深入到各街道、学校、工厂、家庭等长期宣传和教育,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患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我们给予以下建议:!控制总热能摄入,保持正常体重;?控制血糖;#戒烟;?生活规律化,防止情绪拨动;%力争避免严重的咳嗽,防止大便秘结,节制性行为;&膳食平衡;?保持一定量的运动。 2二级预防 基金项目:上海市医学重点社区项目建设计划(05I031)。 作者单位:上海市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200092。作者简介:曹斐(1970 ),男,上海市人,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康复医学和外科。 所谓二级预防是指疾病发生后积极开展临床治疗,以及早期和恢复期康复,以防止病情加重,预防器官或系统因伤病所致的残疾和功能障碍。 众所周知,脑血管后遗症主要影响患者的运动、认知、心理、语言功能及就业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以偏瘫最常见,危害最大。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资料,在经济发达国家,偏瘫患者经正规康复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工作年龄段患者中有较高比例可以恢复工作[4]。社区康复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方式[5],脑卒中发病后6个月内是患者功能康复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内脑卒中患者提供一系列个性化康复方案:!对首次发作的患者,在上级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经测评仍需社区康复病房服务的,转入社区卫生中心的病房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对首次发作的患者,在上级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转回家中康复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师进行综合测评,符合重点康复服务标准的,由经过康复专业培训的社区医生进行社区康复干预至发病后6个月。前1个月每周干预1次,后2个月每2周1次,最后2个月每月1次。#干预内容包括对患者高危因素的控制,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指导,卫生宣教和心理疏导等。同时对脑卒中患者家属进行辅导,并要求其督促患者进行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45min的功能训练。?建立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档案,做好每次服务记录,并及时将患者服务情况录入社区康复服务信息库。%开展康复服务综合测评:由康复专业人员进行社区康复服务对象服务期前后的综合测评,填写康复服务测评表。于服务前期和终期各评估1次,并将服务及测评情况记录在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档案中,定期录入计算机,实施动态管理;每年进行社区康复服务情况的数据分析和康复效果的总体评价。 3三级预防 所谓三级预防是指对疾病后造成残疾应积极开展功能康复,同时避免原发病的复发。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中国残疾人康复办公室在(十五)期间的计划对社区内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康复训练与服务)的综合治疗方法实施。所谓康复训练是指针对脑卒中后遗症致残患者功能障碍的情况采取现代康复技术和我国传统康复技术(针灸、推拿)相结合的方法,以康复机构为指导,社区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有组织、有计划地帮助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以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康复服务是指依托社区康复训练服务网络,为解决广大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而提供的综合性康复服务,其内容主要包括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普及、用品用具、咨询转介等方面。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一、脑卒中的定义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其中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且脑卒中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是最好的措施,把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知识利用各种途径传授给大家,使人人都了解和掌握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发病后的危害,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去除可能的危险因素,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二、病因 1、血管性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因素)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其他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4%。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另外,胶原性疾病、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心病或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动脉内膜增生和肥厚,颈动脉外伤,肿瘤压迫颈动脉,小儿颈部淋巴结炎和扁桃体炎伴发的颈动脉血栓,以及先天颈动脉扭曲等,均可引起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或因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中风。颈椎病骨质增生或颅底陷入压迫椎动脉,也可造成椎动脉缺血。 2、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因素(不可干预的因素)脑卒中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一般40岁以后开始发病,60~65岁以后急剧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是以前的2~5倍,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脑卒中的筛查和预防

第三节脑卒中的筛查和预防 一、脑卒中的定义 脑卒中是脑中风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及分类 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非常复杂,可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类。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其它心脏疾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合理饮食和营养过剩、饮酒过量、缺乏体力活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绝经后激素治疗、口服避孕药、肥胖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遗传因素(家族史等)。 四、脑卒中筛查 (一)筛查标准 脑卒中筛查的人群为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或者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 脑卒中风险评估包括以下8项: 1. 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 房颤和心瓣膜病; 3. 吸烟; 4. 血脂异常或未知; 5. 糖尿病; 6. 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时每周≧3次、每次≧30min、

持续时间超过年。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有体育活动); 7. 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 8. 有卒中家族史。 注:每一项得1分。 (二)筛查与干预流程 脑卒中筛查与干预的流程是根据卒中的危险因素,按照规范的标准将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并针对可干预危险因素给予适宜性技术的治疗和严格的健康教育,预防卒中的发生或复发;对于非卒中高危人群,通过进行合理的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防止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卒中发生率。附:脑卒中筛查与干预流程(三)筛查方法与步骤 1、医师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重点询问有无脑卒中或TIA的症状,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史、吸烟饮酒史、饮食生活习惯、家族性心脑血管病史等,测身高、体重、腹围、双上肢血压、听血管杂音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 2、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史体征或既往有异常指标需进一步检查者,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四项、血液免疫检查等。 3、脑、颈血管超声 脑、颈血管超声是卒中筛查、术中监测、术后随访的最基本、最便捷的无创性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4、CT脑血管造影(CTA)或MR脑血管造影(MRA) 高度怀疑为脑血管病或血管超声检查提示有脑、颈血管病变时,为辅助诊断及进一步评估病变程度,可行CTA或MRA检查。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文章目录*一、脑卒中的三级预防*二、年轻人也要预防脑卒中*三、脑卒中后怎么预防复发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1、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是指对疾病后造成残疾应积极开展功能康复,同时避免原发 病的复发。康复训练是针对脑卒中后遗症致残患者功能障碍的情况采取现代康复技术和我国传统康复技术(针灸、推拿)相结合的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普及、用品用具、咨询宣教等方面,以尽可能恢复或补偿患者缺损的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脑卒中的三级预防可进一步提高居民(特别是高危患者)对脑卒中等慢性病的防治水平和能力,建立有利于脑卒中防治的 社会和物质环境,逐步降低社区人群中主要危险因素水平,减少 脑卒中发病、患病、残疾和死亡人数,提高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 和生命质量。 2、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是指疾病发生后积极开展临床治疗,以及早期和恢复期康复,以防止病情加重,预防器官或系统因伤病所致的残疾和功能障碍。 脑血管病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以偏瘫最常见,危害最大。 3、常做这几个小动作可以防脑卒中 空抓手防脑溢血:研究发现,脑溢血与患者的生活习惯、运动

方式有关,缺少锻炼的右脑血管壁异常脆弱,易发生破裂,因此患者应多活动左手。做法是:每天早、中、晚各做3次空抓手,每次各做400~800次。 按摩颈部少中风:按摩颈部可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减少胆固醇沉积,促使已硬化的颈部血管恢复弹性,并改善大脑供血,预防中风发生。做法是:双手摩擦发热后,按摩颈部左右两侧,速度稍快,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宜。 摇头晃脑防中风:专家从油漆工人很少发生中风的事实分析认为,这与工人劳动时摇头晃脑的工作特点有关。头部前后左右旋转,可增加血管的抗压力,有利于预防中风。做法是:平坐,放松颈部肌肉,然后前后左右摇头晃脑各做30~50次,速度宜慢,每天早晚各做3次。低血压患者平卧做。 年轻人也要预防脑卒中轻人预防脑卒中平时要注意7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稳定血压。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需坚持服药治疗。 二是保持乐观,淡泊名利。 三是戒烟戒酒。酒和烟都可造成脑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还会加速动脉硬化。 四是低脂低盐。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适量的瘦肉、鱼、蛋等。 五是防止过劳。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脑卒中的预防(宣传资料)

脑卒中的预防(宣传资料) 一级预防如果某个体只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一种或几种而没有脑血管的先兆或表现, 我们把其中列为一级预防对象, 即积极治疗存在的危险因素, 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级预防个体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中风先兆如若暂短性脑缺血性发作, 给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 其为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对已患中风的病人, 早期或超早期治疗, 降低致残程度, 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其多发为三级预防。所谓早期治疗则指病人发病数小时后的急性期的治疗, 所谓超早期治疗是指发病后数小时以内既实施的治疗, 如对缺血性中风而言, 发病后6 小时以内即开始溶栓治疗, 针对性治疗措施的介入愈早, 治疗效果就愈好, 病残程度就有可能愈低。 预防的重要性 控制脑中风发病因素、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知道中风的严重性,早期预防和治疗中风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中风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危险因素 中风的危险因素有:

1 、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 以下。 2 、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 正常范围。 3 、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 、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 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 、吸烟与酗酒; 7 、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 、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 、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 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