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第九章第一节 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教案(扫描版)北京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化学 第九章第一节 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教案(扫描版)北京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化学 第九章第一节 对酸和碱的初步认识教案(扫描版)北京北京课改实验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 ——《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初步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熊大和熊二吗?今天它们也来到了课堂上,这里有4块月饼,它们怎么分呢?生:汇报。如果给熊大3块月饼,熊二分一块月饼可以吗?如果有2块月饼,每只熊分几块?生汇报。我发现大家分月饼时,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什么?生:叫平均分。现在只有一块月饼,熊大和熊二该怎么分呢?老师这样分行吗?生:不行。为什么?生:没有平均分,不合理。 二、动手操作,认识几分之一

师:现在请你来帮忙,拿出学具代替月饼,动手分一分,看看每只熊得到多少月饼? 生:动手分一分。 师:谁分好了,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把这块月饼对折,这样两边就一样大了。边汇报边展示。师:你的分法真好!看,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分)谁像他这样分的把你的作品举起来,(你们真了不起!)收好学具。 师:我们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熊大和熊二,每只熊得到多少月饼?生:每只熊得到半块。 师:半块用我们以前学过的1、2、3这样的自然数还能表示吗?生:不能。 师:这就需要数学王国里的一位新朋友来帮忙了,你想认识他吗?板书(贴条):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半块月饼用什么分数来表示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学习之前先看看老师给大家的自学提示: 1、请打开书90页。看看小天使是怎样说的?把你认为重要的词画出来。 2、想一想,怎样用你找到的几个关键词介绍“一块月饼的二分之一”?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学时间3分钟。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 生:我找到的关键词有“平均分”“每份”“它的”

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个生活中的情景和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来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比较角的大小。 2、在生活中学会辨认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辨认角 教学难点: 1、会用尺子画角的图形。 2、能在图中找出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来加深对角的认知,让学生去感受角就在生活中,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师:出示三角板问:“知道这个叫什么吗”? 生:三角板 师:“那为什么我们叫三角板”?而不叫一角板、两角板、四角板呢?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谁能指出角在哪里?(学生来指) 生:······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角?比如我们的教室。 生:门(四个角)、黑板(四个角)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师:对于“角”你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上在“角”的身上藏着很多的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角”的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故事。(补充完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觉现实中的角(直观感知现实中的角) 师:打开课件

师:观察课本38页图,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引导一个如老伯伯剪树 师:还有······· 生:老师、踢球的同学、做操的同学 师:那我们找一找这里面的角。 生:球场的边角线、老师的手里三角板上的角、老伯伯手里的剪刀······如果说出很多角来,还是主要引出几个关键的角。 如果没有足球门的话,老师进行引导:还有足球门。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很认真,准确的将叫找到。 老师将找到的角标记出来。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角的存在。那我们在观察一下,这几个图都是什么? 生:剪刀、吸管、水管 师:那你们能不能找到他们身上的角?试一试 生:剪刀口、吸管弯弯的那里、水管玩玩的那里(只要合理就可以,不要过于要求) 2、折一折(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师:同学们你们太优秀了,太棒了。我们能把生活中的角找到,现在我们一起来折一个角,老师先示范给大家看,先折一下,在折一下。看看这个是不是角了? 生:是 师:老师已经折出来自己喜欢的角了,大家动手试一试。老师会找同学们展示。 师:大家都折好了吗? 通过老师的示范折角,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纸片,折出角。展示两名同学折的角。 师:他们折的是角吗?

北京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总结:碱

碱 一、常见的碱及碱类 1、氢氧化钠,化学式—NaOH 俗称:火碱、烧碱或苛性钠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并放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份而潮解,有强腐蚀性,有涩味及滑腻感。 (2)化学性质: ①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紫色石蕊试液呈蓝. ②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生成盐和水. Ca(OH)CO CaCO H O 2232+→+↓ 澄清石灰水通入CO 2,变浑浊,此反应用来鉴定气体二氧化碳 2NaOH CO Na CO H O 2232+→+ ③与酸的反应: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 NaOH HCl NaCl H O 2+→+ 2NaOH H SO Na SO 2H O 24242+→+ NaOH HNO NaNO H O 332+→+ ④与某些盐的反应:生成新酸新盐 2NaOH CuSO Cu(OH)Na SO 4224+→↓+ 3NaOH FeCl Fe(OH)3NaCl 33+→↓+ Cu(OH)Fe(OH)23:蓝色絮状沉淀:红褐色絮状沉淀?????均溶于酸 (3)用途:重要的化工产品及原料:用于石油、纺织、选纸等工业,是制肥皂,洗涤剂的原料。 2、氢氧化钙,化学式—Ca(OH)2 (1)物理性质:白色粉末,微溶于水—其水溶液称石灰水。 生石灰加水搅拌即得石灰水—氢氧化钙,此过程放热,有腐蚀

性。 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 (2)化学性质: ①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②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Ca(OH)CO CaCO H O 2232+→↓+ 生成盐和水。 ③与酸反应: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 Ca(OH)2HCl CaCl 2H O 222+→+ Ca(OH)H SO CaSO 2H O 22442+→+ Ca(OH)2HNO Ca(NO )2H O 23322+→+ ④与某些盐的反应:生成新盐新碱 Ca(OH)K CO CaCO 2KOH 2233+→↓+ Ca(OH)CuCl Cu(OH)CaCl 2222+→↓+ 3Ca(OH)2FeCl 2Fe(OH)3CaCl 2332+→↓+ (3)用途:制漂白粉、三合土、波尔多波的重要原料也可改良土壤的酸性。 二、碱的通性:pH 。 1、碱溶液的导电性 事实:NaOH KOH Ca(OH)Ba(OH)22,,,等几种碱的水溶液均能导电。 2、碱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电离方程式: ①电离: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碱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氢氧阴离子。 ②电离方程式: NaOH Na OH KOH K OH Ca(OH)Ca 2OH Ba(OH)Ba 2OH 2222→+→+→+→+?????? ?+- ++-+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 -—阴离子。 特点:和酸的电离相似—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均可自由移动,阴,阳离子

三年级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执教者:何琰 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小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2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 3.情感要求:促进学生提高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四、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五、教具准备: 圆、长方形、正方形、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老鼠妈妈做了4张饼,要分给2只小老鼠。同学们帮他们分一分吧,怎样分最公平! 生:每人分2张饼子。(拍手表示饼子的个数) 师:现在有2张饼子,这回他们怎么分最公平? 生:每人分1张饼子。(拍手表示饼子的个数) 课件:出示1张饼子。 师:现在怎么分呢?怎么听不见拍手声音? 生:每人一半,不够1。 师:像同学们说的数字:2、1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整数,无法表示这“一半”,我们就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 这种数就是分数。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饼子的一半是怎么得来的? 课件演示:将一张饼子平均分成两块。 问: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分的,得到的是这个桃子的一半呢?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适当师,关键是认识“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把这张饼子平均分,也就是使分得的两块大小相等,这样就得到这张饼子的一半。那这张饼的一半还能 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 学生会回答:不能。 师:像这样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了,就要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了 师:二分之一,用数字可以怎样写呢?老师在黑板上写,看和你想得一样吗? 教师板演。 问:谁看清了老师是怎样写的?指导学生书写,适当指 1的意义。 导,并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2 (二)、凸现主体,顺思导学 1.创造图形的。 师:看来大家对分数了解得还不错,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请你想 办法表示出它的。 学生自主尝试。 指名汇报、展示不同的折法,强化认识。 1。重点理解: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2

小学一年级数学减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的意义.2.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正确进行减法计算.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会计算减法.教学难点正确确定被减数.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出示:学生填空,说数的分解.问:你能根据2和3的组成情况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吗?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1+1=2 2+1=3问:2+1=3表示什么意思?师:除了加法以外,你还知道有什么算法?生:减法、乘法、除法.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减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减法的初步认识)学习新知1.调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师:有关减法的知识,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你们知道得真不少!老师也想把自己知道的和你们进行交流,可以吗?学习减法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对,它就是减号(出示-),减号表示去掉的意思.有了它,我们就可以做减法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减法.2.建立减法概念演示动画减法的初步认识师:这个小女孩儿手里拿着几个气球?继续演示动画减法的初步认识问:她不小心,怎么样了?生:飞走了1个.问:还剩几个?师:小女孩儿原来有两个气球,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对!要用减法.边演示边讲解边板书:原来有2个气球,飞走了1个,就是从2个里面去掉1个,应该用2-1.问:2表示什么?师:是从总数2里面去掉一部分,所以要把2写在减号的前面.问:2个气球,飞走1个,还剩几个?生:还剩1个.师:所以2减1就等于1(板书:=1).问:谁会读这个算式?学生试读.问:2-1=1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表示从总数2里面去掉飞走的部分1,还剩另一部分1.3.进一步理解减法(1)继续演示动画减法的初步认识师:一共有几只小鸡?边演示边讲解:去掉了1只小鸡,虚线圈表示走了,去掉的意思.问:求还剩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谁会列算式?板书:3-1=2问:3表示什么?1和2呢?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2)继续演示动画减法的初步认识师:请你先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然后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问,你是怎么想的?4.摆一摆、说一说摆3个圆片,去掉2个,还剩1个,3-2=1.摆3个圆片,去掉1个,还剩2个,3-1=2.5.总结算法师:如果不摆学具、不看图,怎样想减法的得数?3-2=□想:3可以分成2和几,3可以分成2和1,所以3-2=1.巩固练习1.看图说图意,然后列式计算.问:为什么用减法?你是怎么想的?2.直接写得数2-1=□ 3-1=□ 3-2=□3.游戏:摘苹果(详见探究活动)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情况下要用减法?怎么计算减法的得数?老师引导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Vip免费]【北京课改版】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全册】 同步练习 打包下载

(北京课改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同步 练习汇总 第9章第1节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3小题, 共86.0分) 1. 下列物质放入(或通入)水里, 能形成溶液的是() A. 植物油 B. 碳酸钙 C. 氮气 D. 食盐 2. 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 将硝酸钾和植物油分别放入水中, 充分搅拌后都能形成溶液 B. 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 所有饱和溶液都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 溶液各部分的密度和浓度完全相同 3. 卡卡腹泻, 上网查到饮用质量分数约爲0.9%的生理盐水可以防脱水。下列关于该生理盐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生理盐水各组分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但又具有单一组分所不具备的新性质 B. 该生理盐水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因爲溶液中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C. 该生理盐水可用来除铁锈 D. 该生理盐水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爲9:100 4. 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液体, 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A. 氢氧化钠 B. 面粉 C. 泥土 D. 汽油 5.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 充分搅拌, 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 食盐 B. 橄榄油 C. 硫酸铜 D. 牛奶 6. 下列物质与水混合, 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酒精 B. 面粉 C. 蔗糖 D. 食盐 7. 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 矿泉水 B. 酒精 C. 碘酒 D. 白醋 8.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 充分搅拌, 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 汽油 B. 面粉 C. 蔗糖 D. 植物油 9.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 充分搅拌, 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 高锰酸钾 B. 植物油 C. 泥土 D. 面粉 10. 取少量以下调味品各放入水中, 不可能得到溶液的是() A. 食盐 B. 蔗糖 C. 白醋 D. 芝麻油 11.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 溶液中至少有两种物质 C.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D. 溶质都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剂里 12. 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 澄清石灰水 B. 油水 C. 泥水 D. 蒸馏水 13. 下列物质混合后, 可以形成乳浊液的是() A. 食盐和水 B. 花生油和水 C. 蔗糖和水 D. 面粉和水 14. 下列物质溶于水时, 溶液温度明显下降的是() A. 食盐 B. 浓硫酸 C. 硝酸铵 D. 氢氧化钠 15. 下列物质中, 属于溶液的是() A. 牛奶 B. 糖水 C. 蒸馏水 D. 豆浆 16. 将厨房中的白醋、白糖、食盐、花生油四种物质分别取少量, 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 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白醋 B. 白糖 C. 食盐高温 D. 花生油 17. 下列物质中, 不能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A. 鸡精 B. 胆矾 C. 蔗糖 D. 面粉 18. 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食品是() A. 淀粉 B. 辣酱 C. 香油 D. 蔗糖 19. 属于溶液的是() A. 汽水 B. 蒸馏水 C. 牛奶 D. 豆浆 20. 将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 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 泥土 B. 面粉 C. 白糖 D. 汽油 21. 下列物质在水中, 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味精 B. 淀粉 C. 食盐 D. 蔗糖 22. 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 能形成溶液的是() A. 二氧化锰 B. 葡萄糖 C. 碳酸钙粉末 D. 植物油 23. 属于溶液的是() A. 蒸馏水 B. 石灰乳 C. 矿泉水 D. 牛奶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公开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在家里或者学校,你们分过东西吗?这节课,老师也想请你们帮忙分一分月饼。 出示课件:

(1)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2)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板书:平均分 (3)有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师:这半个月饼该怎么表示呢?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吗?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二分之一是一种新的数,而且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认识1/2 (1)指导认识(课件) 师:这块月饼,两人就是每人一半,陈老师应该从哪里切?也就是把它怎么分?(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刚才我们把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 师: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课件) (2)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 师示范: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在线上写1。

三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北京市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四册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大兴区兴海学校 曹月娇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如红领巾、张开的剪刀和三角尺等,抽象出角,初步感知认识角的样子,认识角,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能够自己画角。 2、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这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大部分的同学在生活中已经对角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学生在理解上面会遇到一定的难度。

3、教学方式 本节课我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通过感知角,摸角,做角,画角,辨认角等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实践中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4、技术准备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1、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初步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子画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在动手操作、观察和相互交流中提升对角概念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2、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会用尺子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教学难点: 学生会自己制作角,并把生活中的角抽象成平面图形角,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角的特征。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 2、板书; 读作:二分之一。 3、带领学生分析意义。 三、举一反三 1、运用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形式。 2、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用其中一个分数,讲授并板书出分子、分母、分数线的位置。 四、折纸游戏 1、请学生拿出老师课前准备的纸,折一折,并用笔画出他的四分之一,老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起立展示,并总结方法。 3、让学生联系生活,并举例用分数表示。 五、课堂练习 闯关游戏 六、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教师引导完善。 作业布置: 用自己喜欢的形状的纸折出八分之一并用颜色表示出来。 板书设计: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2~133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读、写分数,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能熟练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1)做期末复习第4题。 (2)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3)以为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名称,并说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4)用分数表示图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复习第5题。 (1)学生做在书上,米、米表示什么?

(2)补充练习: 7分米是米;56分米是米。 6厘米是米;28厘米是米。 3、是()个,是()个。 米是()个米。 4、做期末复习第6题。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5、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1)做期末复习第7题。 (2)补充练习 2、(1)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铁路。甲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乙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两队共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分数哪些知识? 【作业设计】 补充 用分数表示下面涂色部分。 2、填空。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减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减法的意义,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并能用数的 组成正确口算5以内的减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的兴趣。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 趣。 教学重点: 会计算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含义,确定被减数。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和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师出一个数,一个学生出一个数,全班说组成 二、探究新知 1、看图说一说 (1)先回顾加法气球图,再看箭头左边的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使学生知道原来有4个气球, 接着看箭头右边的第二幅图,发生什么事情了?(飞走了1只气球)(2)原来有几只气球飞走了1只? 原来有4只气球,去掉了1只气球,还剩下几只气球? 2、用圆圈表示气球画一画 (1)原来有几只气球?画几个圆, 飞走了也就是去掉了几只气球?去掉了1只气球,我们可以怎么画?学生说一说。汇报 (2)划线

观察书上的画法,怎么划的?是什么样的圆圈?咱们试着来画一画好吗? 介绍虚线框虚线来表示去掉。 如果看到图中有虚线框表示什么呢?(去掉) (3)从4的里面去掉1个,我们列算式时候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去掉呢? 介绍减号:写法“一横”,用减号可以表示去掉。 看到减号就表示什么意思?看题说一说。 (4)原来有4只气球,去掉了1只气球,我们应该用算式怎么表示呢?从4里去掉1,我们可以在4和1的中间写上减号“4-1”(5)引导学生数一数,从4里减去1后还剩几个呢,用数字几表示?(6)从4里减去1,算还剩几个我们用减法计算。 看到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什么方法解决? (7)谁能把这个算是读出来。 (8)看图说一说4-1=3各表示什么呢?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其他能用3-1表示的事 物来。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完成第26页最下面的做一做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能够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把下面的4幅图的图意说一说吗?试一试。(4人小组合作完成) 四、巩固反馈 1、P28页的第3题 (1)4人小组每个人说图意,对学得不好的同学要给予帮助和鼓励。 (2)说完图意后,再每个小朋友独立写出算式 小组内由小组长组织大家进行评价,说一说每个人写出的算式是不是符合题意,不对的又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课型本学期第课时 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科书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在平面图形中正确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片纸、小棒、两根制作活动角的硬条. 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丰富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学生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入手,激活促思 1、“摸一摸,猜一猜” (1)介绍一下游戏规则. 谈话: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游戏,看谁最聪明,能不能不用眼睛用手摸,说出老师的布袋子里放了什么图形,比一比谁最厉害. (2)每组派一位同学摸一次,说出摸得是什么图形.并运用已学的平面图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通过摸感知物体有几条边,几个尖尖的角就知道是手摸图形.)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教学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旧知与新知的链结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从实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体画面)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通过百度搜索各种带角的物体)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2)抽象角(多媒体演示)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在角上画弧线) 提问:这些图形都是什么? 说明:这些图形都是角.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3)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看老师来画一个角. 先点一个点,(板书画点)在从这点画两条直的线,(板书画两条射线)这个图形就是——(角) (4)你能指出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现在你脑子里有角的图形了吗?请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

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认识溶液_》教案-最新

第一节认识溶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准备】1、课件2、实验及相关器材 【教学设计】 [引入课题]我们发现,在严寒的冬天,水容易结成冰,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盐水是溶液,是混合物。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认识溶液 [板书]第一节认识溶液 [讲解]下面请大家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将蔗糖溶解在水中 [提问]现在能看见蔗糖吗? [学生回答]不能 [设问]为什么蔗糖会消失呢? [讲解]蔗糖溶于形成的混合物就是蔗糖溶液。蔗糖溶于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状态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溶液 [提问]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蔗糖与水以及氯化钠与水都会不会分离?[学生回答]不会 [提问]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剩下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学生回答]一样 [讨论]请大家相互应怎样来定义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讨论]请大家相互讨论分析一下溶液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思考] [投影]溶液的特点:稳定性均一性 [投影]思考: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液体吗?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和水组的体系都称做溶液,那么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

(完整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学会读写几分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与学具 教具:月饼实物图、圆纸片、长方形纸片. 学具:长方形纸片5张、直尺、彩笔、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学过了“平均分”,如果把14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把9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块? 把2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老师现在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应是几块呢?……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那么,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我们管它叫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老师出示一个月饼实物图,把它对折一下,从中间剪开.提问:老师把这个月饼怎么样了?(分成了2份)这两份的大小怎样?(一样大)说明老师是平均分的.(板书:平均分) 提问:为什么说是平均分的?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我们就说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用 指导书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月饼平均分成2份,横线下面就写“2”,表示这样的1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二分

2.老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了3份,提问:我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请一名同学到前面,分 同学写在自己的小黑板上,老师巡视) 么?(强调:不是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4.让学生用三等分的长方形纸动手折出三分之一,并涂上颜色表示出它的三分之一.提问:我们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要求同桌互相 5.让学生按要求折纸: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观察并填空: (1)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份.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减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减法的初步认识1.使学生建立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的意义. 2.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正确进行减法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会计算减法. 教学难点 正确确定被减数.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 学生填空,说数的分解. 问:你能根据2和3的组成情况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1+1=2 2+1=3 问:2+1=3表示什么意思?

师:除了加法以外,你还知道有什么算法? 生:减法、乘法、除法.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减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减法的初步认识) 学习新知 1.调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师:有关减法的知识,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知道得真不少!老师也想把自己知道的和你们进行交流,可以吗?学习减法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对,它就是减号(出示-),减号表示去掉的意思.有了它,我们就可以做减法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减法. 2.建立减法概念 演示动画减法的初步认识 师:这个小女孩儿手里拿着几个气球?

继续演示动画减法的初步认识 问:她不小心,怎么样了? 生:飞走了1个. 问:还剩几个? 师:小女孩儿原来有两个气球,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对!要用减法. 边演示边讲解边板书:原来有2个气球,飞走了1个,就是从2个里面去掉1个,应该用2-1. 问:2表示什么? 师:是从总数2里面去掉一部分,所以要把2写在减号的前面. 问:2个气球,飞走1个,还剩几个? 生:还剩1个. 师:所以2减1就等于1(板书:=1). 问:谁会读这个算式?

小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它的特点。 (2)初步学会画角。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情感目标: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三)教具学具:圆形纸片、活动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课件说: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一群小客人,小朋友们你们看它们是谁呀?(生:喜羊羊、、、) 2.师:今天它们要去参观新房子了,你们想不想跟他们一起去啊 只要你们开动脑筋,闯关成功,就能和羊羊们一起去参观新房子了。 3.教师出示三角板问:“认识它吗“?(生:”三角板“) 师:“为什么叫三角板“?(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板书课题:角

师:生活中你在哪个地方见过“角”?(学生举例) 师:你们已经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实际上在“角”的身上还有好多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探索“角”的秘密。(补充完课题)二、探究新知 认识角 1.观察课本38页图,找校园生活情境图中的角。 2.这些物品中也有角,剪刀、吸管、水龙头,让学生找角 3.总结角的特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角,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所组成的图形 师:这些都是角,它们由什么部分组成呢?生:顶点,边 4.做游戏,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下面图形是角的请拍拍手,请角进屋子;不是脚的跺跺脚,请那些图形回去。 折角 1.你们都好聪明啊,老师喜欢动脑的小朋友,更喜欢动手的小朋友,下面我们进行第二关,折角,看看哪些小朋友们能闯关成功 2.教师示范折角。 3.学生动手折角,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折角情况。 摸角 1.师:出示自己折的角,学生拿自己折的角。让学生与教师一块用手指感觉一些角的边、角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这个尖尖的叫角的顶点。平平的叫角的边。观察角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以后我们见到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图形就可以认定这个图形是角。 [设计意图]在折角摸角的活动上,学生对角有了认识,通过折角摸角使学

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金属的冶炼与防护同步练习4

《金属的冶炼与防护》同步练习 1.用一块废旧的铁丝石棉网,将铁丝望剪成几小片,用稀盐酸除去铁锈,放入锥形瓶中。如图,再向锥形瓶中加入3~4mL饱和食盐水润湿铁丝,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的一端伸入红色的水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铁丝片生锈 B、红水上升到玻璃管中 C、铁丝片生锈且红水上升到玻璃管中 D、铁丝片消失且红水上升到玻璃管中2.“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请你应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参与有关废品收购的实践活动.(1)假如你在打扫卫生,清理出下列物品: A.废纸、B.矿泉水瓶、C.易拉罐、D.霉变的蛋糕、E.生锈的铁钉 其中应放入“可回收垃圾箱”的是(填字母);废品收购人员发现金属铝做的易拉罐“不生锈”,而铁生锈最厉害,便认为金属铁比铝性质活泼.你认为易拉罐“不生锈”原因是. (2)废旧电池中含有汞,如果随意丢弃,会造成污染,威胁人类健康.汞的元素符号是,它在常温下的状态是.常用的干电池内部填有氯化铵和二氧化锰等物质,若通过分离得到氯化铵,在实验室需进行的操作是:溶解、过滤和;得到的氯化铵在农业上又可用作. 3.光亮的铁钉在下面几种情况下,最不容易生锈的是( ) 4.铁最容易生锈的情况是() A.在干燥的空气中B.在潮湿的空气中 C.浸没在纯净的水中D.浸没在机油中 5.在高温条件下,能将氧化铁还原为单质铁的物质是()

A.O2 B.CO C.N2 D.CO2 6.铁是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 (1)在酱油中加入铁强化剂,是我国为解决________(填“甲状腺肿大”、“贫血”或“骨质疏松”)而实施的项目。 (2)铁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净水剂,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3)常见的食品脱氧剂多为无机铁系脱氧剂,其主要成分为活性铁粉。请将下列脱氧中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Fe(OH)2+O2+2________===4Fe(OH)3;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 7.钢铁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请回答: (1)炼铁厂常以焦炭、赤铁矿石(主要收分是Fe203)、空气等为主要原料炼铁,请写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每年全世界钢铁的产量很高,但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和共同作用的结果;铁也能在酸性溶液中被腐蚀,写出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为了防止钢铁锈蚀,人们常采用的方法(任写一种)来达到目的。 (4)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03 ,用盐酸可以除去铁锈。写出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 8.炼铁厂以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焦炭、石灰石、空气等为主要原料炼铁,主要反应过程如题图所示: 请根据题图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生铁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炼铁厂用来炼铁的主要设备是。 (3)反应过程①②③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填序号)。 (4)原料中焦炭的作用有、 9.下列措施有利于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是( ) A.农具上的铁锈没有及时除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的认识(二) 学习过程: 课前交流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我们9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你们知道周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吗?其实周老师最喜欢敢提问题的孩子。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设疑导入新课 老师还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很多奖品,准备奖给敢提问题的孩子,有信心得到吗? (课件出示2只小猴)今天这2个猴宝宝也表现得很好,看,猴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什么奖品?(课件出示1个桃) 你能猜透猴妈妈的心思吗?猴妈妈要把桃子分给两只小猴。只有一个桃可怎么分呀?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哦,我们原来学的整数不够用了,然后分数就来了。 提问:分母2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有几个?我们看猴妈妈的心思是不是和 我们一样?课件展示:把这个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能从这2份中取1份,这一份可以用1/2来表示,那另一份也可以用1/2来表示。得到猴妈妈的奖励,这两只小猴会越来越棒,就像我们班的小朋友一样。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时,可以用表示。 谈话:这个分数你们认识吗? 是啊,分数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那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真是个会提问题的孩子,你们心目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呢?)

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和期待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对这个朋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二、操作交流,探索新知 1、认识整体的。 (1)果不其然,这两只小猴得到猴妈妈的奖励后,表现的更好。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再来猜一猜猴妈妈的心思:猴妈妈会怎么分? (出示课件:一盘桃用布遮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如果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能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师引导: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怎么分?怎么取? 学生回答后板书:把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盘桃的。 (2)猜这盘桃的个数。(猜好了先轻轻告诉你的同桌再全班汇报) 先请一个学生猜这盘桃的个数,再请一个学生上台来分桃, 其他同学思考:每只小猴能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把相应的桃子图贴在黑板上,画线分。如果学生猜到其他的双数就用磁铁代替桃在黑板上分)(不但摆的好,说的也很好) 如果这盘桃有2个,每只小猴能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如果这盘桃有4个,每只小猴能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如果这盘桃有6个,每只小猴能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如果这盘桃有8个,每只小猴能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如果这盘桃有5个呢?在这过程中,师始终强调:2份中取1份。

减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莒县第四实验小学王林花 学习内容: 人教版第一册教材第26—27页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减法的来源和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并知道减法算式各个数字表示的含义,并会利用5以内数的分与合计算相关的减法算式。 2、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3、培养学生的看图说图意、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 4、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理解减法的含义,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教具、学具 第26页的相关图片及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还喜欢看马戏吗?看,马戏团里的小丑又来了。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拿到他手里的气球? 1、复习 2、 3、4的组成:全班拍手读。 用课件出示5以内数的分与合,让学生进行抢答比赛。 2、开火车口算比赛,并说计算方法。 1+1= 2+2= 3+1= 1+2= 2+1= 1+3= 2+3= 3+2= 4+1= 1+4= (二)展示学习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利用5以内数的分与合解决一些新的数学问题。 1、激趣导入 考考你的眼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老师左手2枝铅笔,右手拿着3枝铅笔,把他们合在一起,现在一共有几支铅笔?我们就可以用加法来计算,2+3=5(枝)。现在老师拿出1枝铅笔奖给坐的最端正的同学,老师现在还有几只铅笔?(4枝)接下来看谁还能得到铅笔的奖励。 2、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减法。请全班学生观察: A、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图意。 教师课件演示课本第26页例题。通过课件演示,小丑手中飘走了一个气球,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问:“你从这动画演示中解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原来小丑手中有4个气球,放走了1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