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台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台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台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台阶》教案《台阶》通过描写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感人故事,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涵。

2、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3、抓住全文线索,学习如何选材。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三、策略和方法:教师导读,学生合作探究。(析读法、讨

论法)

四、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了解课文内

容。老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深深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看到了在困顿中前行的身影,在我们的眼中,父亲是含蓄的、坚韧的,默默承担家庭的重任,压弯了腰板……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父亲。

简介作者,明确学习目标。

李森祥(1956 一):衢州人。作家。1986 年发表处女作

《半个月亮爬上来》。《小学老师》获1991 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 浙江省优秀文学奖。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

(二)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 . 速读课文,简略概述故事内容(提示:谁干什么?)

2. 提示思考:

a、父亲为何要造一间有台阶的房子?

b、父亲是如何造起一间有台阶的新屋?

c、新屋造好后,父亲变得怎样了?

3、学生表述:本文讲述的是一个……的故事。

(三)研读赏析,领悟人物形象

1. 再读课文,看看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父亲,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分析一下。

学生细读、思考、交流。

2. 提示思考:

a、造屋原因的关键一句话是什么?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文眼)。(分析本句,感知父亲形象。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我们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b、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c、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d、品味下列语句,谈出你的感受:

①“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

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e、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3、学生表述:在我心中父亲是一个……的人。

4、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学生表述:台阶是父亲的……

为了台阶,父亲……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父亲是这样一个老实厚道、谦卑而又要强的农民,

那么你认为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房子仅仅是为了显示地位

吗?若不是,那又是为了什么?(生:a、实现自我价值b、

追求人生目标c、为了子孙后代……)

2、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宏愿劳苦了一生,但是,当新屋真的建成了,父亲却付出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的代价,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3、学生表述:父亲,我想对你说……

(五)、布置作业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选一个角度写下来。

小学教育案例《给学生一个“台阶”》

给学生一个“台阶” 那年又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总共四五十人,及格的只有二十几人,优秀的仅有一人,“2分”,“十几分”的竟有七八个。面对如此成绩我很是震惊。据说这个班的学生很“个性”,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时不时会和任课老师来场“战争”:有这样一位女生,就因英语老师在办公室拽了一下她的衣袖,她竟然将衣服一把脱下,扔在了地上。这让我听得有点目瞪口呆,也让我对有个性的他们产生了兴趣。 “把每个困难,都作为对自己的挑战,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常常以此勉励学生,这次,我也自勉一次。既然我与这帮学生有缘,就让我倾尽全力吧。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我开始了与这帮独特学生们的接触。 9月2日中午,开学的第二天。快上课了,我疾步向教室走去,还有好一段距离就听到教室人声鼎沸的声音不绝于耳。连课前准备这样的常识都做不好,不愧是有名的差班,我无名火起,昨天给他们初次见面的思想教育白费了。气冲冲的推开教室门,就看到学生们一个个群情激昂的在背古诗(因为学校要举行古诗背诵比赛,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来个漂亮的开门红,我昨天就特意叮嘱学生一定要对这次比赛充分重视,好好利用晚上时间把自己准备的古诗复习复习,明天我要检查)。我心里掠过一丝暖流,差点错怪了这群小家伙,自己还真是太冲动了。我舒了一口气,问“没背熟的同学请站起来。”没人站起来,“好,五分钟后,我抽查”。 时间快到时,我踱到一男生身边,俯身轻问“背熟了吗?”“背熟了”,“好,”我满意地笑了,“你起来背一下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忘词了。“组长请站起来。”没人站起,“组长请站起来。”我提高了分贝,他同桌不紧不慢地站起来了。一位白净的小姑娘,第一节课时表现很不错的。 “昨天我们讲好要“连座”的,组长,你说怎么办呢?”我半严肃半幽默地征求这位小姑娘的意见。 “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随你便。”真没想到,她会像对待敌人一样,“威武不能

8、《台阶》优秀教案

台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 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 人生。 教学重点: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和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已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父亲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父亲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韧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位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来领略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旨在配合着课件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情绪与本文合拍,自然引入本课。) 二、复述 因为课文比较长,所以课下已经安排了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扫除了文字障碍,熟悉了课文。为了能对文章有更明晰的

【精选】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3《中国的水资源》教案

精选地理教学资料 2019.5 《中国的水资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国的自然资源”是介于自然与人文之间的独特内容,是我们学习、研究人地关系理论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章节,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节“中国的水资源”是其中的一部分。水资源的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而且与每个同学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习本节知识,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尤为重要。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区分布悬殊、时间分配不均、节约和每一滴水。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开放性的知识结构给学生更大的开拓空间。故而,在组织教学中主要以三个部分内容为主:一、地区分布悬殊;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解决对策:跨流域调水。二、时间分配不均;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解决对策:兴建水库。三、合理利用每一滴水;措施是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有序的分配教材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二、学生分析 根据初二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合作意识强、求知欲强、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在读图、析图方面需要继续培养,使学生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通过视频、读图使学生知道水是宝贵的资源;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分析我国水资源不足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水资源,危机的意识。 3.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我做起,保护和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台阶》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台阶》教学设计与 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2.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3.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2.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新课导入 一、整体感知 回忆性的记人文章,总会有一根线索贯穿始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开头第一句话告诉我,这篇文章的是围绕什么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 二、那么课文围绕“台阶”写了哪些事?(从小说情节展开的四要素来分析)课件 三、问题研讨(结合上表) 1、课文围绕“台阶”所写的这些事,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对,

就是因为“我们家的台阶低”。而在“我”的家乡,乡邻们常认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很羡慕别人家的高台阶,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既然父亲一生的愿望就是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为什么文章不就造新屋来详写,而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上用了那么多笔墨做文章,有多方面的作用: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挑水时闪了腰,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青石板上跳上跳下,表明当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造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也是写台阶之低。 3、父亲是怎样造起新屋的?(准备造屋) 细节刻画。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是个细节描写,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数量来说明父亲冬天为建造新房的辛苦。 4、在造新屋时,作者对父亲作了怎样的描写?(课件) 造台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父亲个性、人品、精神包括思

台阶教学案例

台阶教学案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台阶》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口文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核心意象“台阶”,承载着父亲,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的思考。这篇小说看上去很像散文。因为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语气像散文一样自然,亲和,小说中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作者刻画了父亲的形象,贴近生活,朴实无华。文章没有刻意营造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节奏舒缓,就像水面一样开层层涟漪。小说中有许多诗情画意的农家生活场景描写,叙述语言如散文一样具有隽永的抒情意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形象。 2、能力目标:结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父亲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三)案例片段描述 1、师:(由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营造氛围)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不仅有许多的歌曲赞美他们,还有许多的文学作品也赞美他们。当代小说家李森祥在一篇获奖小说《台阶》中就塑造了一位父亲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台阶》,一起感受一位农家父亲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简介课文主要内容。生答(略) 老师总结归纳: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可是父亲也衰老了。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生答(略) 老师总结归纳:a、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b、父亲是如何造起一间有台阶的新屋(

(完整版)《台阶》教案(超优秀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台阶》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多角度深刻解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作者李森祥曾说“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的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的望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了我创作《台阶》这篇小说。”那么,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父亲?为什么能让李森祥创作出以父亲为主题的小说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台阶》,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去触摸这位父亲的灵魂。 【板书1:父亲】 2、课堂学习 【凝望台阶,感知父亲】 请你以“我的的父亲,你”的句式,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你对文章中的父亲的解读。 例如:我的勤劳的父亲,你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ft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的半个月你编草鞋和过年,亲爱的父亲啊,你何时才能歇息歇息?预设(要答出的点有) 1、勤劳(上文已有)(亲自踏黄泥)(冬至后鸡叫三遍后就上ft砍柴,黄昏才回来) 2、生活贫困,劳动艰辛(只有过年,才在家里洗一次脚;常年劳作不息) 3、吃苦耐劳(为了建造新屋和台阶耗尽一生的力量) 4、不服输的父亲(坚韧的父亲)(执着的父亲)(一生为修建新屋和台阶而努力) 5、忠厚老实(新台阶修好了,父亲居然不敢放鞭炮,两手没处放,驼背) 这里根据学生的理解,应该可以写出【板书2:漫长一生】 【靠近台阶,理解父亲】 1、【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质朴、忠厚老实、吃苦耐劳的父亲,老师给出的理解是:我的不知所措的父亲,你(出示课件),大家觉得父亲的不知所措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①不敢放鞭炮——骨子里的自卑,让父亲连表达喜悦的勇气都没有 ②手没处放——手足无措的代言人 ③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背是驼惯了的背——插问:文学的本质是象征,你觉得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教案1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清水资源现状,树立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节约的意识,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出一份力。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三、重难点的突破 重点: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建设。 ②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利用意识 难点:调查、整理资料,表达能力的提高。 突破在于通过活动,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分组讨论。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家庭用水调查。 (二)教师准备 水资源课件及材料。 六、设计思路 这节课从认识水资源问题→分析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分布不均的原因→寻求解决途径,各教学环节机密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合理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中出现的浪费污染等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

的重要性,能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上。在教法上,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探究形成主动学习地理的态度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个标志吗?它有什么含义?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含义。 教师点拨:“国家节水标志“有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使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相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教师设疑: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从太空看,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我们应叫它“水球”。由此看来,地球上的水很多,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强调节水呢? 教学新课 出示课题 一、地球上的水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地球上的水体构成? 学生读图回答。(略) 教师质疑:有专家预言言:二十世纪是“石油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水的世纪”。水危机将成为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结合课文和图片思考并发表见解。师生共同总结:水资源是有限的,水是宝贵的资源。 二、我国水资源 老师提问: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如何?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总结。(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量为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缺水状况普遍存在,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缺水,其中严重缺水有110多个。) 师出示图片明确:我国水资源短缺。 教师出示图片:“世界水日”、“水周”。 教师质疑: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所学知识思考回答。(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少,污染、浪费严重。)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讨论:1、水污染的原因?2、生活生产中存在哪些浪费现象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教案 一、目标定向(1′) 1.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二、限时预习10′ 学习主题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1、仔细阅读80页“图3.16”, 为什么说水是宝贵的资源?水是有限的资源? 2、认真阅读80页第二自然段,思考:水资源本来是有限的,哪些因素又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3、阅读80页文字和图片,了解的水资源状况? 学习主题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4、联系前面学习的气候知识,并仔细阅读82~84页的文字,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特点和空间分布特点? 降水的时间(季节)分配特点: 降水的空间分配特点: 5、为解决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举例说明 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是 ,如: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办法是 ,如: 6、阅读课本“图3.20”,以长江三峡为例,说说水库的综合效益。 7、阅读课本“图3.21”,简单介绍一下“南水北调”。 学习主题三: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8、阅读课本85页文字,想一想,我国水资源本来就时空分布不均, 和等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缺水程度。为此, 、才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 9、阅读课本86页,了解农业、工业、家庭的节水措施和亲手画出节水标志。 农业节水:

工业节水: 家庭节水: 三、小组展示20′分配展示任务,以C、D两类为主。 四、当堂达标15′ 1.目前,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来自于 ( ) A.河水、冰川 B.地下水 C.河水、湖泊水、地下水 D.地下水,淡化海水 2.下列地区中,缺水严重的地区是 ( ) A.三江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3.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南多北少,这主要是因为 ( ) A.南方河流较长,北方河流较短 B.南方河流无结冰期,北方河流有结冰期 C.南方河流含沙量小,北方河流含沙量大 D.降水量南多北少 4.解决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的主要措施是 ( ) A.防止水的污染 B.兴建水库 C.跨流域调水 D.节约用水 5.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 ) A.东南多,西北少 B.东南少,西北多 C.夏秋多,冬春少 D.夏秋少,冬春多 6.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主要有 ( ) A.跨流域调水 B.防止水污染 C.兴建水库 D.节约用水 7.读漫画回答问题: (1)此漫画反映的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A.; R 。 (2)解决的途径是: A.; B.。 8.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读“水资源分布图”,分析回答问题。 (1)从图中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为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可以通过 措施解决。 (2)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 的特点,产生原因是 。为解决时间

八年级地理上册33水资源教案新人教版

3.3 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水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了解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分布,知道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分布和比重,了解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路线及影响;了解水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水浪费和污染现象,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析图、释图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水资源利用状况,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收集有关水资源紧缺、水资源利用状况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具体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事实及缺水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学生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水资源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节水惜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①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及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 ②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路线及意义。 ③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④分析图像、表格、文字等各种信息资料。 ●○教学难点 ①学会分析某一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②理解水利工程的作用,如三峡、小浪底工程。 ③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教学准备 ①课前,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每小组以4~6名同学为宜。 ②教师课前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制作本节3课时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③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做好预习,课前收集有关水资源危机及水资源浪费、污染等利用

《台阶》获奖教案

台阶 教学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凹凼( ) 门槛( ) 涎水( ) 砌( )黏性( ) 尴尬( ) 撬( ) 憋( )半晌( ) 揩( ) 二、介绍本节课流程——攀登台阶、体会弄清 三、与文本对话——讲故事 1、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四、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以“父亲是一个---的

人”为话题 总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与作者对话——悟主旨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八、总结… 九、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台阶李森祥 表真情悟主旨评人物讲故事

《台阶》教案

第8课《台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父亲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学习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父亲这一农民形象背后勤劳、节俭、富于追求的优秀品质,体会乡土农民自身的生存困境、命运悲哀。 二、教学重点 1、把握父亲的形象 2、解读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 1、感悟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内涵与意义 2、理解小说背后的深刻主题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一生清贫,清贫到让人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他是平凡的,平凡到你难以在人群中将他辨别,他也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一提,但正是这样一位父亲带给我们深沉的感动与思考,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台阶》,走进这位平凡而感人的农民父亲。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把握父亲的形象 2、解读小说的主题 (三)检查生字词预习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学生准确诵读,教师解说部分生字词含义。 凹凼 ..(gān)(gà)黏.(nián)撬.(qi ..(āo)(dàng)门槛.(kǎn)尴尬 ào) 涎.水(xián)揩.(kāi)嘎.叽(gā)晌.午(shǎng)愣.住(lang)很倔.(jua)(教师强调揩的读音、字义,倔的读音,涎水的词义) (学生齐读两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1、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建造高台阶的房屋 教师:父亲为什么要建造高台阶的房屋呢? 学生:台阶高,地位高。 教师总结:台阶有着丰富的象征,它象征一种有地位的富足的生活,房屋台阶高, 身份地位才高,才能被人尊重、看得起。所以,父亲追求的不仅仅是高台阶的房屋, 而是一种高地位的富足的受人尊重的生活。

3.3水资源 教案4(粤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 2、使学生认识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3、使学生知道我国水能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我国水能资源的利用和分布状况。 (二)能力调练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同地形、气候的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对淡水资源的危机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有限的淡水资源。 (四)美育渗透点 1、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解决水资源不足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水资源及其他各种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惜水、节水的新观念,使惜水节水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和美德。 2、教学中指明:丰富的水能开发,规模宏大的水利枢纽的建设使秀丽的山川锦上添花,而清洁的水源,又在默默地美化人们的生活,由此让学生联想到美无处不在、无处没有。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要为美化我们的生活而努力。 二、学法指导 通过课堂教学中以旧带新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不是孤立、零散的,指导学生要学会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个有机的整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2、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二)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三)疑点 “水可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观念正确吗? (四)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读图,识记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在此基础—亡出示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节约淡水资源的必要,树立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地球上水的循环和水的存在形式”、“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各地区水能蕴藏量的比重表”、教学挂图“中国地形图”、“非洲东部干旱”材料。 六、师生互动设计 教师展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读图、填图,讨论发言,从而认识水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和人类利用中的不合理方面,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针对原因让学生找到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弄清楚我国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在世界上的地位及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阅读“非洲东部干旱”和“缺水的华北”材料后,讨论此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台阶》课堂教学实录

《台阶》课堂教学实录 该课获2006年全国初中语文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评比大赛一等奖 晏静华/执教、整理 师:同学们,昨天让大家阅读《台阶》这篇课文,你们阅读了没有? (生纷纷回答“读了”。)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读后了解到的内容? (生举手。) 师:董彦浩,请你来说说。 生1: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位勤劳、朴实、忠厚的农民,他一年四季辛苦劳累维持家庭生计,一刻也舍不得闲着,勤俭持家、老实巴交、“低眉顺眼”,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自己家里的台阶能高一些,为此他耗尽了一生的精力。 师:说得很好,董彦浩用简洁的语言将自己读课文所得表达得清清楚楚。除了董彦浩读到的内容外,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2:这篇小说用了大量细节来体现“父亲”的特点。如“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这个细节,表现出“父亲”建盖新屋的准备过程是很漫长的。 师:冯凌读得很细啊。这篇小说确实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父亲”勤劳善良、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这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农民的特点,所以说认识了“父亲”的特点,也就认识了中国农民的特性。而要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细节描写是最好的入口,因此我们这堂课将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细节,解读“父亲”形象。下面老师先为大家作示范:(多媒体显示第5自然段。) 两个“已经”,第一个“已经”表明“父亲”起得比“我”早,“我”起床时发现“父亲”早就在院子里踏黄泥了,说明“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第二个“已经”表明天气转凉了,“父亲”冒着寒气做着砌台阶前的准备工作。 (多媒体显示第10、11自然段。) “低眉顺眼”写了“父亲”的神态,说明“父亲”平日在村里从不与人争执,是一个老实人。“今天”、“明天”写出准备砌台阶的过程很长;“半个月”是从时间上写出“父亲”的勤劳,一年也没有几天休息的时间。 下面大家就寻找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批注吧。 (师在教室里巡视,与学生小声讨论问题。时间约四五分钟。) 师:好,我看大家都对课文进行了批注,下面我们就交流一下批注的结果。哪位同学先说? 生1:我先说。我批注第10段,“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这个细节中,两个“捡”字写出了“父亲”盖屋的准备过程的不容易。在农村里,盖新屋是一件大事,对普普通通的家庭来说,盖新屋意味着要倾其所有,我家有农村亲戚盖新屋就是这样,新屋盖好了,所有的积蓄也用完了。所以这里的“捡”字既写出了“父亲”的艰难,也表现了“父亲”盖屋的决心和耐心。 师:李雪榕说得非常好,她抓住两个“捡”字来分析“父亲”盖新屋的艰难,还联系农村亲戚盖屋的事实来进行证明,帮我们解决了我们对“父亲”“捡”砖瓦的疑问。谁接着说对下面文段批注的结果? 生2:我批注的是14自然段,“嘎嘎”是拟声词,此处用清脆的声音来表现“父亲”抽完烟后在青石板上磕烟灰时心满意足的样子,“匆忙”写出“父亲”抽完烟后一刻也舍不得闲着,急急忙忙地又投入繁重的劳动中的情景。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冯凌对第14自然段的批注不仅分析出“父亲”舍不得闲着的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 《台阶》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台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受人尊重。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三、研读赏析 1、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 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

初中七年级语文《台阶》优秀教材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台阶》优秀教材教案 《台阶》小说中的父亲这一形象,就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是一位普通劳动者。通过教学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语文《台阶》优秀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台阶》优秀教材教案一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 (kan) 涎(xioan)水揩(kai) 嘎 (ga)筹(chou)划黏(nian)尴尬

(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大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 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台阶》,《台阶》 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 复述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 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 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考题: 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 然后进行课堂发言。 提示: 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 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 法形容。 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台阶》教学预案

《台阶》教学预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方法与过程: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运用比较方法,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和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学习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能用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

1.本文写台阶,但内容离不开父亲,快速阅读课文,在“父亲”与“台阶”中加一个词语,来概括内容。 父亲______台阶。(预设:和、嫌、做、坐、造……)2.请根据记叙的要素,用第三人称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学习,理解“台阶”在文中的作用与意义。 1.为什么不以“房屋”为题,反而以房屋的附属“台阶”为题?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为建造这个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付出多吗? 4.新屋造好了,父亲的追求也得以实现了,你认为父亲是否得到了他追求得到的东西? 四、概括父亲形象,评价作品的意义。 1.你认为父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2.你喜欢这位父亲吗? 五、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这篇小说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坐

台阶教学设计

《台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 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 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 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教学重点: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和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研讨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父亲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父亲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韧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位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来领略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分析父亲形象。 3.理解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 4.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的写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复述课文,概括内容。 因为课文比较长,所以课下已经安排了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扫除了文字障碍,熟悉了课文。为了能对文章有更明晰的认识,我给大家提供了三个要点,作为复述这篇文章的提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几句较完整的话,包括这三个要点,来概括、复述本文。 (通过复述,学生再次熟悉了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通过课下、课上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中抓住重点的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教案 李梅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2、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一、时空分布不均: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分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示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

《台阶》优秀教案15(共计两课时附板书设计)

6 台阶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极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同卑微的你我他,还有那平凡的父亲、母亲。李森祥的《台阶》中所写的父亲就是这种卑微而又韧性极强的人。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4.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人生 / 是一级一级的台阶 / 许多人渴望 / 在台阶上找到 / 自己的高度 / 父亲是不是 / 也如此……”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讲述父亲的小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位父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凼.(dànɡ)叮嘱.(zhǔ)尴尬 ..(ɡān ɡà) 2词语解释 凼:方言,水坑。 活做得去:方言,能干活的意思。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3作者名片 李森祥,生于1956年,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传世之鼓》等。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何种文体,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点拨明确】(1)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本文讲述了父亲造台阶的故事。 (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为分析人物做初步准备。) 2统领全文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点拨明确】“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3本文的故事情节完整,请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 【点拨明确】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二)深层理解 1父亲为什么要造台阶? 【点拨明确】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的台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的台阶只有三级。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父亲想提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被人认同、被人尊重。 2这表现出父亲怎样的心理? 【点拨明确】父亲是一个很有志气、非常要强的农民,他不甘人后,他要立于受人尊敬的人的行列。 3父亲是怎样造台阶的? 【点拨明确】一年到头几乎不得休息;一块砖,一片瓦,一角票地积攒;种粮食,砍柴卖钱,几十年如一日准备了大半辈子;为造台阶的工匠们做准备工作,不辞辛劳。 4从父亲为了修建新的台阶作准备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点拨明确】父亲有着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的品格,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5 新屋、新台阶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点拨明确】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四、走进主题 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或象征了中国普通农民人生奋斗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