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公安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公安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公安学概论》

教学大纲

大纲制订人:__ _

大纲审定人:_____ _____

20XX年 3 月1 日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公安学概论

英文名称:public security learn basic theory

课程类型:(必修)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公安学科各个专业

适用对象:公安学科各个专业

总学时:32

学分:2

开课单位:治安系公安基础教研室

开课时间:第一学年第一或第二学期

先修课程:法理学、社会学、犯罪学、社会心理学

并修课程:公安管理学、公安史、中外警察制度、警察心理学

后续课程:各专业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公安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地位、学科体系、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明确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职责、权力、任务、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掌握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公安法制,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森林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责、权力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把握公安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工作对策的知识体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树立警察意识,法制意识,民本意识;提高运用公安学基本知识和观点分析复杂公安现象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学习后续课程、提高警察岗位职业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方法

第一部分公安学基础理论概述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安学的概念及公安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意义;掌握公安与警察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新形势下公安工作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提问法、影视观摩

[本节的重点] 警察的本质

[本章的难点] 公安工作改革的趋势

第一节公安学基础理论概述

公安学概念、公安学基础理论的涵义、性质;公安学学科体系、公安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学习意义等。

第二节警察和警察制度的历史沿革

警察的两种起源观,警察制度的演变发展过程,警察的本质;国际警务合作的主要形式,警务合作的主要趋势;我国的警察学和公安学的异同。

第三节中国公安机关的创立和发展

公安机关的创立发展的几个阶段;公安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工作改革的趋势。

第二部分公安机关的性质与公安工作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安机关的任务;掌握公安机关的性质;理解公安机关的宗旨。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案例法

[本章的重点] 公安机关的性质

[本章的难点] 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公安机关的性质与职能

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的基本涵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安机关的民主职能和专政职能的关系。

第二节公安机关的任务与公安工作

公安机关的任务,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三大责任;公安工作基本涵义,动态警务工作系统,静态警务工作系统,公安专业工作内容;公安工作特点。

第三部分公安机关的职责与权力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公安机关承担的社会义务;掌握公安机关权力的构成,人民警察权力的具体内容;重点理解如何依法行使权力。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本章的重点] 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和警察的社会义务

[本章的难点] 正确行使公安机关权力

第一节公安机关的职责

公安机关职责的含义,特点,人民警察履行职责的原则。

第二节公安机关的权力

公安机关权力的含义,警察权(广义的警察权狭义警察权),公安权力构成体系,公安权力特点。

第三节依法行使警察权的基本要求

合法、及时、准确行使公安权力的基本要求,树立公安权力的权威性,树立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

第四部分公安机关的组织管理与公安工作基本方针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安机关的组织体系,基本的管理体制;理解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掌握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讨论法

[本章的重点] 公安机关的基本方针

[本章的难点] 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概述,各级公安机关组织形式、设置原则、主要职能;公安机关管理体制含义,现行的管理体制概述,公安体制改革。

第二节公安工作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涵义,党对公安机关绝对领导的必要性,各地公安

机关必须置于同级党委和政府的实际领导之下。

第三节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

公安工作方针的涵义,专门机关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内涵,群众路线的中心目标,用好警力和用好民力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五部分公安政策与公安法制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安政策的基本体系、公安策略的基本体系、公安法制公安法规的基本概念;理解公安法制的几个环节、公安策略灵活性与公安政策的原则性有机结合;掌握公安执法监督的几种途径。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本章的重点] 公安法制监督

[本章的难点] 公安策略灵活性与公安政策的原则性有机结合

第一节公安政策和策略

公安政策的含义,公安政策的作用,公安工作的基本政策体系,提高执行政策能力;公安策略的基本涵义,公安策略原则,公安策略的内容,提高运用策略的水平;提高灵活运用公安政策和策略的水平。

第二节公安法制

公安法制涵义,公安法制的基本环节,公安法制的基本要求,公安法制的地位和作用;公安法规的涵义,公安法规体系构成,公安执法的依据;

第三节公安执法

公安行政执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公安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公安行政执法的措施手段;公安刑事执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公安刑事执法的基本原则,公安刑事执法的措施手段;公安执法监督概述,公安执法监督含义和特征,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公安外部执法监督,全面加强公安法制。

第六部分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录用条件和程序,辞退的条件和

程序,理解人民警察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与能力,掌握如何全面提高民警的素质的途径。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本章的重点] 人民警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本章的难点] 提高人民警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途径

第一节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公安队伍建设的含义,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必要性,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正规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第二节人民警察的基本素质

人民警察素质的含义和具体内容,人民警察基本能力要求,提高人民警察素质和基本能力的途径。

第三节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含义,内容,人民警察的职业纪律含义,内容,加强职业道德纪律培养的途径。

第四节人民警察的录用和辞退

人民警察录用的条件和程序,人民警察辞退的条件和程序,警衔制度。

第七部分森林公安机关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森林公安创立和发展概况,森林公安机关的性质,掌握森林公安机关的职权、任务、组织管理形式,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本章的重点] 森林公安机关的职权、任务、组织管理形式

[本章的难点] 森林公安工作的改革

第一节森林公安机关的创立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森林公安工作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森林公安机关发展和完善,我国森林公安工作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第二节森林公安机关的性质、职权与任务

森林公安机关的性质、职权、基本任务,我国森林公安机关在林区和非林区的治安防范方法和手段。

第三节森林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森林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概况,森林公安机关设置的基本原则、现行的管理体制,发挥森林公安管理的优势。

第四节森林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

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加强森林公安组织机构的正规化建设,加强森林公安教育训练的正规化建设,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内务正规化建设,加强森林公安执法执勤的正规化建设,监督机制的正规化建设。

五、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公安学基础理论是一门融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所有公安专业学科的总概括,是各门专业课的基础。它以法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学、行政法学、刑事诉讼法等课程为基础,对公安现象的一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对策进行研究,体现公安学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处理好与公安管理学、公安史、中外警察制度,警察心理学等课程相关知识的交叉重复,教学时要整合这些课程知识点,形成本课程独特的知识体系,注意和后续开设的各专业课程的联系与衔接,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结课后采用闭卷考试方式,结合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小论文、平时作业、出勤情况、课堂纪律等)作为本课程的总成绩。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或建议教材)

马建文主编:公安学基础理论,[M].公安大学出版社, 2月

辅助教材:刘德伦贾延安主编:公安学基础理论教程,校内自编讲义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刘家瑞.新编公安学概论. [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1

2.陈云华等.当代中国警察学.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戴安良,刘德伦.森林公安治安管理概论.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2001

4.孙娟.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形象战略.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5.樊京玉.公安基础知识.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6.康大明.广义公安论. [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7.公安部教育局.公安学基础理论教程. [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9

8.汤正才等.公安学概论新编. [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9.陈家逊.公安领导与现代公安管理艺术. [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10.公安学基础理论教材编写组:公安学基础理论教程. [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11.柳小川:公安学基础理论教程.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12.戴文殿:公安学基础理论研究.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13.汤正才等:公安学概论新编. [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4.张开贵等:公安学基础理论新编.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15.王庆功:非传统安全与中国警务变革 .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6.罗峰:首届中国警学论坛文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7.王光,魏永忠:和谐社会与警民关系.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8.张兆端.警察学原理.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三)其他可以利用的参考书籍、文献

1.程小白,章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察学内涵与框架的思考. [J]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XX年第2期

2.何银松:论我国警察学科体系建设的现状与任务. [J] 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

3. 石启飞:谈公安学基础理论内容的重新建构. [J]辽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

4.张兆瑞:现代警学基础理论研究30年. [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第2期5.陈晋胜:警察法学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冯德文:警察学概论.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7.公安部外事局、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公安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欧洲主要国家警察概况. [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8.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 .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9. 何家弘,杨宗辉:公安学论丛 .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0.宋万年,宋占生,刘艺林,侯玲:外国警察百科全书.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11.王大伟:英美警察科学 .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12.朱恩涛:英美警察体制概况 . [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13.王明泉:警察学教程 .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

14.樊京玉:公安基础知识 .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15.孙金钰:人民警察道德修养.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6.康大民:论中国特色的公安 . [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17.宋万年等:中国公安大百科全书 .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8.金镛:中国警务再造 .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9.王大伟:欧美警察科学原理 .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0.赵可:国外警学研究集萃 .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21.罗峰,朱恩涛:世界警察教育概览 . [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22.唐松波等:世界警察大全. [M]北京:警管教育出版社,1992

23.现代世界警察 .现代世界警察杂志社,1990—1997

39.苏惠民:森林公安工作基础知识 . [M]北京:林业出版社,2008

40.曹立海:警察形象塑造论.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41.余凌云:警察行政强制措施的理论与实践 .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2.余凌云:警察预警与应急机制 .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3.上海市公安局:上海现代警务机制探索·实践 .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四)网络资源

1.各本科院校精品课程网站

2.公安信息网:中国公安部网站:hppt//https://www.360docs.net/doc/4c12098853.html,/nlb/index.html 3.CNKI全文数据库

4.中国政法大学网:hppt//https://www.360docs.net/doc/4c12098853.html,.en

5.法天下网:hppt//https://www.360docs.net/doc/4c12098853.html,/index

6.法律思想网:hppt//https://www.360docs.net/doc/4c12098853.html,/

7.各地方警察网站

《运筹学》教学大纲

《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0532003 课程英文名称:Operational Research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应用统计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运筹学各主要分支的基本模型及其求解原理和方法技巧;通过原理介绍、算法讲解、案例分析等,使学生建立起整体优化的观念和系统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运筹学模型并进行模拟、预测方案和分析结果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运筹学软件(如LINDO、LINGO等),使学生具备能用计算机软件对各类运筹学模型进行求解和对求解结果进行简单分析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运筹学整体优化思想及课程中各基本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线性规划、目标规划等基本模型的功能特点以及运输、分配等问题的求解方法。 2.基本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适当的运筹学模型的能力;运用运筹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 3.基本技能:使学生获得运筹学的基本运算技能;运用计算机软件求解基本模型和分析结果的技能。 (三)实施说明 1. 本大纲主要依据应用统计学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应用统计学专业建设和特色发展规划和沈阳理工大学编写本科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及全国通用《运筹学教学大纲》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行编写的; 2.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3.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内容不相关的部分可以自行安排讲授顺序; 4. 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相结合的多种手段开展教学。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及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的选取应体现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计算方法及应用,以教材上习题为主,实验环节见运筹学实验教学大纲。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课程中各基本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模型求解能力及方法的运用和分析结果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及小测验等)占20%,实验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运筹学》,胡运权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doc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类专科各专业方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信息管理方向的必修课,以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 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设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11常的面授辅导应若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

《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82002 英文名:Management Operation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 前置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统计学、管理学原理 后置课:生产运作管理、管理系统工程、企业战略管理等 学分:4学分 课时:72课时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是工商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运筹学”各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掌握运筹学整体优化的思想和若干定量分析的优化技术。因此,开设运筹学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筹学理论把实际问题构建成数学模型,选择适当的优化方法,求出最优解或满意解全过程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运筹学概论(2学时) 1.主要内容: 运筹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运筹学的主要分支。 2.基本要求 了解运筹学的产生、发展及最新发展动向和成果;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内容、特点及研究方法。3.自学内容:线性代数 4.课外实践:无 (二)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14学时) 1.主要内容: 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单纯形法。 2.基本要求 (1)初步掌握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方法 (2)掌握线性规划模型特征;如何化线性规划模型为标准型 (3)掌握两个变量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4)了解线性规划理论依据---几个基本定理、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基本思路 (5)了解引入工人变量目的 (6)牢固掌握大M法和两阶段法求解过程、判别什么情况下无解 3.自学内容:矩阵论 4.课外实践:无 (三)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10学时) 1.主要内容: 改进单纯形法、线性对偶规划对偶问题的经济学解释——影子价格、对偶单纯形法、灵敏度分析与参数线性规划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模板】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及其与农业的相关性有更具体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原理和地质观测与研究方法以及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知识和方法,使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野外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目的、任务与意义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通过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有助于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同学们更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学内容,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特别是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弥补校内教学中标本和器材不足的弱点。 2)实地观测并记录各种岩石及其所含矿物特征和野外产出状态,认识各种岩石中的代表岩石类型,特别是沉积岩中的各种代表岩石,如砂岩、砾岩、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各种岩石在野外的产出状态和一般特征。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野外实践中得到验证,使理论知识有了实践基础。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认识基本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不仅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实际验证,而且能有新的认识,开阔视野。 4)观察不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观察不同岩层在野外的出露情况,寻找典型地段观察并分析各种岩石演化为土壤的过程和机理。这都有助于对农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 第一天: 1)观察晚古生代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的特征;

2)观察石灰岩中燧石结核的特征及其产出规律; 3)观察石灰岩中珊瑚、菊石等化石的特点; 4)认识一般的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褶皱); 5)介绍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二天: 1)学习使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2)认识砾岩、砂岩、泥岩; 3)在泥岩中寻找和观察植物化石; 4)学习观察河流二元结构。 第三天: 1)观察差异风化; 2)观察层内揉皱; 3)观察断层并判断其性质; 4)观察褶皱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5)观察燕山期正长斑岩的特征及其产出状况; 6)观察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泥岩、页岩中的笔石和灰岩中的腕足类动物化石。 第四天: 1)观察上白垩统浦口组角砾岩及其层理构造; 2)认识河流阶地和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层状构造特点; 3)观察石灰岩表面的溶蚀现象以及溶洞形态,并分析其成因; 4)观察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生长状况; 5)观察三级溶洞—地壳三次抬升的证据; 6)观察直立岩层和倾斜岩层; 7)观察背斜核部的特点并学习绘制素描图; 第五天: 1)上白垩统赤山组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2)观察火山构造; 3)观察玄武岩与下伏的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4)观察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的玄武岩; 5)观察玄武岩的球状风化; 6)辉绿岩岩墙; 第六天: 1)观察和描述晚古生代地层剖面:五通组石英砂岩、黄龙组灰岩、船山组生物碎屑灰岩; 2)观察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3)观察洞穴形态; 4)观察洞穴堆积类型—石柱、石钟乳、石笋; 第七天 1)观察玄武岩及其中的橄榄石包裹体,仔细观察并描述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气孔状构造; 2)观察玄武岩的基底岩石-第三纪中新统浦镇组砾石层、砂砾层;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汇编

绪论 一填空题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岩石圈。 2、地球是由若干不同状态和成分的物质呈同心圈层所组成的。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 3、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我们主要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作为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或界面或间断面。其中莫霍面、古登堡面、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内核和外核。 、地壳元素中的氧、硅、铝、钙、钠、钾、镁等八种元素含量最高,占地壳总量的98.74%,称为造岩元素。 、地壳由一个不连续面康拉德面分为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和硅镁层或玄武岩质层上下两层。 8 9、地球内部的三个基本圈层是薄的,铝镁硅酸盐地壳,铁镁硅酸盐地幔和铁镍为主的地核。 10、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地质学上采用相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绝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具体时间。 11、根据地之作用的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大类。 12、相对低质年代是根据地质时期中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古生物阶段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相对先后关系。 13、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时间、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解性等特点。 1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综合分析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学 2、地壳 3、岩石圈 4、软流层 5、地质作用 6地质年代 7克拉克值 三、单选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 ( b)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 a)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 d、地核 3、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 c) a、地壳b、岩石圈c、大气圈d、地球表层 4、直接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 a、元素b、矿物c、岩石d、矿石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b) a、硅b、氧c、铝d、铁 6、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 (a) a、地震b、高山削平c、海底上升d、油田形成 四、双项选择 1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是 a、康拉德面 b、莫霍面 c、古登堡面 d、莱曼面 e、地表面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a、硅铝层 b、洋壳 c、陆壳 d、硅镁层 e、铁镁层 3、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构造作用 b、岩浆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e、沉积作用 4、地球内部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是 a、物质交流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能量传输 五、判断题 1、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地壳(F) 2、矿物是尊称地壳的最基本单位(T) 3、地球是若干个相对状态而成分不同的物质是同心圈层所组成(F)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 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 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 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 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过程中,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运筹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筹学英文名称Operations

《运筹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筹学》 英文名称:Operations Research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程编号: 所属系部:数学与统计学院 周学时:4学时 总学时:72学时 学分:2学分 教学对象(本课程适合的专业和年级):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预备知识: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运筹学是管理与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整数规划、目标规划、运输与指派问题、网络模型、动态规划、排队论、存储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使学生在运用运筹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为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管理人才服务。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掌握运筹学的思维方式,能应用系统的、科学的数学分析方法对系统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模拟模型,求解数学模型来解决生产、生活中比较复杂的问题,达到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最优决策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运输

问题、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分析、存贮论、对策论和决策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运筹学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 课程教材:自编讲义和课件 参考书目: 1.熊伟,《运筹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Handy A.Ta ha,《运筹学导论初级篇》英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3.李宗元,《运筹学ABC》,经济管理出版社 4.FrederickS.Hillier,GeraldJ.Lieberman, 《IntroductiontoOperationsResearch》(第8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英文版),2006年 5. 运筹学编写组,《运筹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姜启源,《数学模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编写日期:2007年4月制定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应用模型举例,线性规划的一般模型,图解法,线性规划的标准型,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普通单纯形法,大M和两阶段单纯形法,有关单纯形法原理及计算公式。 2.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对偶线性规划模型,对偶问题的性质,影子价格的应用,对偶单纯形法,灵敏度分析与参数分析(价值系数的灵敏度分析,资源限量的灵敏度分析,综合分析,参数分析),WinQSB软件的应用。 3.整数规划 整数规划:整数规划的数学模型,纯整数规划的求解,求解纯整数规划的分枝定界法,求解IP的割平面法,0-1规划的求解,隐枚举法求解BIP问题,分枝-隐枚举法求解BIP问题。WinQSB软件的应用。 4.目标规划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肉眼观察和描述手标本的一般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的鉴定特征,学会设计地层柱状图;培养学生进行地质科学实验的兴趣,掌握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分析地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要求: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堂实验尤为重要,它是掌握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践性启蒙教育,普通地质学实验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野外实习至关重要,因而必须加强训练,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要求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二、实习内容 三、实习方式 在实验室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阅读地质图,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 四、实习时间及安排 总共14学时,根据理论课程进展情况,安排进行各实习。 五、实习成绩考核 每次实验要求写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

《地质学基础》(一)实验教学大纲(水文) 一、实验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实验性质 《地质学基础Ⅰ》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了解通过手标本认识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的鉴别。 2、实验的目的 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表达书写能力、观察与判别能力。 3、实验的任务 通过对实标本的观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矿物、岩石手标本肉眼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基础Ⅰ》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2008年中山大学地质学基础A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c12098853.html, 1考研高分学姐总结出的考研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考研政治的试题分为两大部分,在答题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法。在历年的研究生考试中,各位考研高人得出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在经历考研并且成功之后,针对这类问题结合我的经历,我总结出两类题型的解答技巧,与大家分享。 题型1评价分析型 题型特点:评价分析型选择题一般以引文作为材料,引文的内容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该类题目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这类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出现最多,所考查的知识点本身并不难,但对考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扎实掌握政治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要注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解题诀窍:对这种类型选择题,考生要能够理解引文中蕴涵着哪些观点,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引文中的错误是什么,错误原因又是什么。要特别注意:(1)如果题目是考查考生对引文的理解,那么判断备选项是否正确并不是以这个备选项所显露的“事实”正确与否为依据,而是以该备选项的观点是否蕴涵在材料中为依据。即使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可能选。(2)如果题目是考查分析引文中作者的观点是否错误及其原因,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还是站在材料的作者或漫画中的人物的角度。 题型2因果关系型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c12098853.html, 2题型特点: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主要是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知道结果考原因,题干为果,选项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常用引导语是“因为”、“其原因是”、“之所以”。另一种是知道原因考结果,其引导语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因此”、“所以”等。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解题诀窍 1.要分清是考查原因还是考查结果。解答因果关系选择题,应把题干和备选项结合起来分析,找好切入点。如果题干为因,备选项应该是此原因的结果;反之亦然。问结果的选择题的选项都比较发散,往往是“一因多果”。 2.要正确理解题目常用各种原因的含意,把握和理解各种原因的区别与联系。 (1)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一般来说,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诸多因素中事物发展的客观因素是客观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主观原因。 (2)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如果题目要求分析主要原因,那就要对选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主要原因。 (3)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规律的要求。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李华伟 审核人:王宏兰 编撰日期:2008-9-1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管理实践问题。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按照管理的原理、方法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管理方法的领会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能运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准确地掌握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系统地了解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各项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掌握计划、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中常用的方法;系统了解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对其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管理系统 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系统、理解管理者的分类及素质要求、了解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形态分类、掌握影响管理环境的因素、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管理的含义与实质,理解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明确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其内涵。清楚管理者的分类,能区分谁是管理者,理解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管理系统构成及其要素。清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管理机制含义,内容和一般的管理方法,掌握管理环境的分类。 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及其内容,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容。 一般掌握:管理者的分类,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体系。 难点:管理的概念与内涵的清晰、明确认识,管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应用。第二章管理思想 教学内容:管理理论与思想的演进、现代管理原理、组织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管理理论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有代表性的重点理论;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原理与原则;掌握组织文化的功能与组织文化的建设。 重点掌握:掌握“人本管理”、“组织再造”、“学习型组织”等现代管理思想

《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按章编写)

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是描述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能力,可以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判断等描述预期成果达到的程度。 四、课外学习要求 (一)课外软件学习 1.目标

培养学生软件使用能力,论文撰写能力提升。 2.学习内容 spss软件基本操作,MATLAB软件操作,excel软件操作 3.学习要求 搜集相关资料,或者仿照书中案例,用软件完成操作,并撰写论文。 4.时间安排 各章教学工作完成后。 5.评价方式 以百分制记入平时成绩。 (二)课外作业 1.目标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理解和运用。 2.作业内容 完成各章节中的题目,并按要求利用软件完成计算过程 3.作业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4.时间安排 每两周交一次作业。 5.评价方式 批阅为主计入平时成绩。 五、课程考核

注:“考核方式”主要有:作业、案例分析、实验/实习/调研/设计报告、平时表现、考试等。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运筹学基础及应用(第六版)》,胡运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02月,9787040289893。 参考书: 1.《计量地理学基础》,张超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9787040028744。 2.《运筹学教程》,胡运权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年12月第五版,9787208128736。 3.《运筹学习题集》,胡运权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08月,9787302230700。 4. 《运筹学基础及其MATLAB应用》,李工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三版,9787302445760。 大纲执笔人: 审核人(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 制定时间:2020年 3 月 16 日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普通地质学是对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是面向地质学及地质类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于地质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开设的一门先导性课程,每学年授课64学时(含48学时讲课与18学时实验课程)。课程包括以下基本教学内容: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与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地球环境与资源、地球系统科学概述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地质思维与地球系统科学观,为进一步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面向低年级地质类专业开设,学生通过普通地质学的学习,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教学模块:地球基本知识、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圈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人类与实验教学等五大部分。 地球基本知识主要介绍最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地质年代等内容。 地表动力地质作用介绍各种地表动力作用和产物,和主要包括外动力地质作用与 - 4 -

沉积岩、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地下水地质作用等。 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介绍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和产物,包括岩浆作用和岩浆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震活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 地质环境与人类主要介绍与地质相关的环境和对人类的影响,主要包括地球资源、地质环境、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实验教学主要介绍和培养学生的地质基本实践技能,主要包括晶体模型、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罗盘使用和地形图、地质图填绘以及图切剖面等实验教学内容。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普通地质学课程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质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全院每年平均有60余名学生学习该课程。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是结晶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质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对祖国河山与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地质园地,培养学生地质学思维方法、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地质学的时空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学会地质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分析和研究地质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课后作业和地质实践技能训练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和实验报告。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 - 4 -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1.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 2. 地球圈层结构: 一、外三圈:(1)大气圈<主要成分氮占78%、氧占21%、其他是二氧化碳、水汽、惰性 气体、尘埃等占1%>、 (2)水圈 (3)生物圈 二、内三圈:(1)地壳 (2)地幔 (3)地核 3. 莫霍面或莫氏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位于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一 级不连续面。 4. 地壳(A 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地壳(A' 层),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叫花岗质层,又称硅铝层;下层地壳(A'' ),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叫玄武质层,又称硅镁层。 5. 地质作用: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6.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7.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 物质 8. 矿物的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 成 2 种或 2 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即同质多像. 9. 条痕: 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 10. 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11. 摩氏硬度计: 5 正长 [标准矿物名称/硬度级别]滑石?1石膏?2方解石?3萤石?4 磷灰石石?6 石英? 7 黄玉?8 刚玉?9金刚石?10

12. 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13. 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 善程度互相消长的。 14.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 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15. 岩浆作用: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16. 火成岩: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的物质,如岩浆冷却固结形成的 17. 侵入作用: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 壳 之中冷凝而结晶,这种岩浆活动称侵入作用. 18. 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动: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这种活动称喷出作用 19. 火山喷发类型: 一、裂隙式喷发(又称冰岛式喷发类型) 二、中心式喷发:(1) 宁静式喷发型; (2) 斯特龙博利式喷发型; (3) 爆烈式喷发型。 20. 近代火山分布规律 (1) 环太平洋火山带; (2)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 (3) 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21. 产状:是指岩体的形状、大小、与周围的接触关系,以及形成时期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 22. 根据火成岩中SiO2 的多少,如同对岩浆分类一样: 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 52%、中性岩(52%-65% 和酸性岩(>65% 四大类。 23. 沉积岩: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23.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一)先成岩石的破坏 1.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 、生物- ) 2. 剥蚀作用(有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两种方式) (二)搬运作用 1. 机械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重力等都可进行机械搬运

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基本文件模板 课程教学大纲: 《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运筹学/Operatio nal Research 课程总学时/学分:72/4 (其中理论60学时,实 验12学时) 适用专业:适用本科四年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一、课程简介 「 本课程的授课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曰 础必修课。《思运筹学管理思以定量 整数规% O 生,合,课应研H 业基曲 规切相内态 密学、模 决策。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旨在使同学们正确、全面地掌握各级管理工 作中已被广泛应用、发展比较成熟的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优 化问题,为后续课程奠定定量分析基础。在已学过高等 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 等课程基础上学习本课程,通 过教授、自学、复习、作业练习、辅导、上机等教学环 节达到上述目的。学习中要注意到学科系统性,数学概 念和逻辑的严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但不偏重 纯数学 方法论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算法 步骤的掌握,了解各种方法特点和实用价值,提高建立 模型、分析求解能力和技巧。应注重实际应用中建立模 型,选择可行求解的理论方法,运用计算机工具求解这 模、检验和求° 线丿 模型运得最优 过果程 丙模的运 苗述、本模型

三方面训练的有机结合。 三、教学基本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系统地学习《运筹学》的全部内容。系统掌握线性规划、运输问题、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能借助Excel、Lingo等电子计算手段,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第一节运筹学的定义与发展简史 1、运筹学名称的来历; 2、运筹学的发展简史。第二节运筹 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方法 1、运筹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2、运筹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运筹学主要分支简介 1、线性规划; 2、非线性规划; 3、动态规划; 4、图与网络分析; 5、存贮论; 6、排队论; 7、对策论;& 决策分析;9、整数规划;10、多目标规划;11、其它。 第四节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1、运筹学的诞生既是管理科学发展的需要,又是管理科学研究深化的标志; 2、运筹学在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运筹学的研究应用已经给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基本要求: 1、让学生了解运筹学名称的来历和发展历史; 2、使学生正确理解运筹学研究的基于特征和基本方 法; 3、让学生了解运筹学的主要分支; 4、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筹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旅游管理 【学分】:3 【总学时】48 【先修课程】:无 二、教学目标 如今了解地球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已经更紧迫地显示出来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向地球作了更多的索取,然而人类如稍有处置不当,便会招致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只有当地球上的居民都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才能和它友善相处,和谐协调,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大学生,理应首先了解地球科学知识,带头向社会传播,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专业工作中去,以造福于人类。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建立地球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一些实际的技能,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激励大家了解地球,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地球科学的学习目的、意义和课程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二)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通过练习作业初步掌握地球上主要地形特点及其名称。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的特征 2、难点:理解宇宙观 第二节行星地球简史 (一)教学要求 概略地了解:宇宙应是无限的(但在自然科学中,却作为一个有限的研究对象来对待),这个宇宙产生于约137亿前的大爆炸,是现今比较流行的看法,冷的气体与宇宙尘埃组成的星云逐渐形成太阳系,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假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们有共同的起源,是自然本身演变的产物。重点掌握:将今论古、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应是无限的 2、难点: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 第三章地球的结构 第一节地球的物质组成 (一)教学要求 地球的元素组成,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元素或化合物,具有自己的物理、化学特征,矿物内部的晶体结构是决定其外部形态及特性的主导因素,由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构成地球的主体。一般了解元素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不断迁移和重新组合。 (二)重点、难点

地质学基础知识点

Chapter 2 Mineral Section 1 Some basic conceptions 1.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由元素组成. 2.元素是构成地球的最基本物质,由同种原子所组成. 2.1 元素(element):周期表共有112种,自然界有92种 2.2 同位素:是中子数不同(原子量不同)的同种元素的变种. 同种元素的同位素,物化性质基本相同.总共有300余种. 2.3 可分放射性和稳定两种同位素(radio & stable isotope).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 2.4 半衰期(half-life):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其原来数量的一 半所需时间. 半衰期: Rb87-Sr87 : 500亿年, Th232-Pb208 : 139亿年, U238-Pb20645亿年, K40-Ar40 :15亿年, U235-Pb207 :7.13亿年, C14-N14 : 5692年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 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2.5 同位素研究是当代倍受重视的国际前沿,地化专业主攻。 3.克拉克值Clark value: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公里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又称丰度Abundance。国际通用。 单位ppm=10-6,即克/吨。目前还用ppb=10-9。 克拉克值≠克拉值;5克拉=1克。 3.2 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 其中, O,Si,Al,Fe,Ca,Na,K,Mg,Ti,H 10元素占99.96%; 而O, Si, Al, Fe, Ca 5元素占了92.46%。 4. 晶体(Crystal)定义: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 或晶体是具有晶格构造的固体。 这种固态物质称结晶质(晶质)。习惯上,将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物体称为晶体(即,晶体是原子有规律排列的外观表象)。相应地,将不具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Crystal grain。 存在二种晶体:天然晶体(绝大多数)和人造晶体(少数)如人造石英、金刚石等。非晶质体Non-crystal: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律性重复排列的固体.如火山玻璃,超冷液体。自然界极少。 在一定条件下,非晶质体可向晶质体转化。如火山玻璃→玉髓。 准晶体quasicrystal定义:其内部结构由多级呈相似的配位多面体在三维空间作长程定向有序分布的固体。 quasicrystal为一种新的凝聚态固体,但其内部原子既不像非晶质体那样成完全无序的分布,又不具有像晶体那样的三维周期性排列有序。目前尚未发现天然产出的准晶体。 5 矿物Mineral定义: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但一 般并非固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均匀固 体。自然界广泛。 准矿物Mineraloid: 在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 等方面均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标准结 晶构造的均匀固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