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宙大庙Fe_T_省略_挥发份组成和C_H_O同位素研究_邢长明

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宙大庙Fe_T_省略_挥发份组成和C_H_O同位素研究_邢长明
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宙大庙Fe_T_省略_挥发份组成和C_H_O同位素研究_邢长明

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宙大庙Fe -T-i P 矿床的挥发份组成和C -H -O 同位素研究

*

邢长明

1,2

陈伟3 王焰

1** 赵太平

1

X ING Chang M ing 1,2

,CHEN W e i 3

,W ANG Christi naY an 1**

and ZHAO T a i P ing

1

1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31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香港

11K e y L aboratory of M i n e ralogy and M etallog e ny ,G uangzhou In stit u te of Geoc h e m istry ,Chinese A c ade my of S ciences ,Guangzh ou 510640,Ch i na 21G raduate University of Ch i nese A c ade my of Sciences ,B eiji ng 100049,C hina 31De part m e n t of Earth S cie nces,t h e Un i versit y ofH ong K ong,H ong K ong,Ch i na 2010-12-12收稿,2011-03-18改回1

X i ng C M,Chen W,W ang CY and Z hao TP 120111V ol atile co m ponents and C -H-O isotop ic co m positi ons of Proterozoic

Da m iao Fe -T -i P oxide deposit in th e northern m arg i n of the North Ch ina C raton 1A cta P etrologica S i n ica ,27(5):1500-1510Abstrac t T he ~1174G a D a m i ao m assi-f type anorthosite comp l ex i n t he northern m arg in of the N orth Chi na Craton ho sts a l a rge F e -T -i P ox i de deposit 1V olatil es that w ere trapped i n m agnetite ,apatite and p l ag i o clase o f m ass i ve Fe -T i o re ,m assive Fe -T -i P o re and d i sse m i nated ore w ere m easured by step heati ng m ass spectrom eter at t h ree re leas i ng temperat ure i n terva ls 200~400e ,400~800e and 800~1200e to obta i n m a j o r components and C -H-O iso t op i c compositi on 1Four types o f fl u i d w ere i dentified from t he vo latiles :

(1)m eta m orph i c fl uid re leased fro m plag i oc l ase at 800~1200e temperat ure i nte rva,l ma i n l y composed ofH 2O,N 2+CO and CO 2;(2)m an tle -de ri v ed fl u i d re l eased fro m plag i oc l ase at 400~800e temperature i nte rva,l m a i n l y co m po sed of H 2,H 2O,CH 4and CO 2;(3)surface w ater re l eased from m agne ti te at 400~800e te m perature i nte rva,l m ainly co m posed of H 2O,CO 2,SO 2and H 2S ;and (4)secondary fl u i d released from m i nerals at 200~400e te m perature i n terva ,l m a i n l y co m po sed ofH 2O and CO 21M agnetite i n both m assive F e -T i ore and m assi ve Fe -T -i P ore conta i ns h i gh conten ts o f H 2O and CO 2,i ndicati ng a re l a tive l y ox idized condition due to concentration o f ear l y -for m ed fl u i ds and s u rface wa ter at late stage o f m ag m a fracti onati on sequence ,whereas p l ag i oc lase in d i sse m i nated ore conta i ns abundan tH 2and C H 4,i nd ica ting a re lati ve reduced 1It i s proposed that t he pa renta lm agm a fro m wh i ch the D am iao anorthosite co m plex fo r med m ay have fracti onated under a relatively reduced cond iti on at the beg i nn i ng 1The mantl e fl uids and surface w ater may hav e been i nvo l ved in the later stage o f the m agm a fracti onati on and fracti oned to i ncrease the oxygen f ugac i ty o f the m agm as ,w hich i n t u rn ,triggered the accu m ulati on of m agnetite and apa ti te to f o r m the D a m i ao F e -T -i P ox i de deposit 1K ey word s V o latile ;C -H-O stab l e isotope ;M assi-f type anortho site ;F e -T -i P ox i de deposit ;D am iao ;P roterozo ic ;N o rt h Ch i na Craton

摘 要 华北克拉通北缘~1174G a 大庙斜长岩杂岩体赋含有大型F e -T -i P 矿床。采用分步加热质谱法分别测定了块状F e -T i 矿石、块状F e -T -i P 矿石和浸染状矿石中磁铁矿、磷灰石和斜长石释出的挥发份组成、含量以及C -H-O 同位素组成。依据矿物的释气总量变化特征将释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200~400e 、400~800e 和800~1200e 。根据不同类型矿石中矿物在不同释气阶段的挥发份组成、含量以及C -H-O 同位素组成,可将含矿岩体中的流体类型分成四种:(1)斜长石800~1200e 阶段释出的变质流体,主要以H 2O 、N 2+CO 和CO 2为主;(2)斜长石400~800e 阶段释出的幔源流体组分,主要以H 2O 、H 2、C H 4和CO 2为主;(3)磁铁矿400~800e 阶段释出的地表流体,主要以H 2O 、CO 2、S O 2和H 2S 为主;(4)所有矿物200~400e 阶段释出

1000-0569/2011/027(05)-1500-10A cta P etro log ica Sinica 岩石学报

***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2063、41073030)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0择优支持项目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邢长明,男,1987年生,硕士研究生,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E-m ai:l x i ngch ang m i ng33@163.co m 通讯作者:王焰,女,1968年生,研究员,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E-m ai:l w ang_yan@g i g .ac .cn

的代表后期次生包裹体的组分,以H

2O和CO

2

为主。矿石中的磁铁矿相对富集H

2

O和CO

2

等流体组分,是在相对氧化的条

件下结晶的;而斜长石释出气体中H

2和CH

4

的含量较高,是在相对还原的环境中结晶的。这反映出斜长石可能是在岩浆早

期相对还原的条件下结晶的,而磁铁矿是在岩浆演化晚期相对氧化的条件下结晶的,这一过程的转变可能与岩浆演化晚期,

岩浆中的挥发份逐渐聚集以及地表流体的加入有关。岩浆中H

2O和CO

2

等流体含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岩浆的氧逸度逐渐升

高,最终造成磁铁矿的大量结晶并富集成矿。

关键词挥发份;C-H-O同位素;岩体型斜长岩;Fe-T-i P矿床;大庙;元古宙;华北克拉通中图法分类号P618131

1引言

元古宙岩体型斜长岩常赋存有大型Fe-T i氧化物矿床,

并伴生大量磷灰石(A shwa,l1993)。这类F e-T-i P矿床的形

成机制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不混熔作用对于矿石的

富集尤其是铁钛磷灰岩(nelson ite)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Ph ilpo tts,1967;D arli ng and F lorence,1995),而其他学者认

为这些矿床形成于结晶分异过程,并伴随堆晶作用(Em slie,

1975;D ymek and Ow ens,2001)。

河北承德大庙钒钛磁铁矿床是中国唯一与岩体型斜长

岩伴生的铁矿床(Y e et al1,1996),矿石由磁铁矿和磷灰石

组成。前人开展了不少有关磁铁矿富集机制的工作。王关

玉(1979)和曹亚文(1988)认为是岩浆晚期的不混熔矿浆贯

入成矿;Y e et al1(1996)认为存在岩浆的早期分凝和晚期的

不混熔成矿;陈伟等(2008)则认为磁铁矿和磷灰石的大量富

集主要与堆晶作用有关。然而,何种因素(如挥发份、氧逸度

等)控制了磁铁矿的结晶和富集,则较少涉及。例如,磷灰石

是一个能很好反映岩浆挥发份成分的矿物,它与磁铁矿的紧

密共生是否指示了挥发份或流体参与了磁铁矿的大量富集

成矿目前还不清楚。

实验研究认为,当岩浆中富集大量H

2O和CO

2

流体时,

岩浆的氧逸度增加会导致磁铁矿大量结晶(O sborn1959;H ill

and R oeder,1974),而氧逸度又受岩浆中CO

2、CO、H

2

O和H

2

等挥发组份影响(O sbo rn,1959;Huebner,1975)。基于广泛存在的热液蚀变,卢冰(1995)认为大庙矿石的富集可能与岩浆晚期的超临界流体有关。新近,李立兴等(2010)通过大庙磷灰石和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认为高温高盐度富挥发份的岩浆期后热液携带了大量的成矿物质,上升后与浅部低盐度的大气降水汇合,由于温度和盐度降低导致金属络合物不稳定而析出沉淀。然而,流体是否参与大庙磁铁矿的形成还不清楚。这首先需要了解以下问题:不同类型的矿石中磁铁矿中是否存在挥发份?如果有挥发份,同种矿石中磁铁矿与磷灰石的挥发份组成是否相同?挥发份的来源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本次研究采用分步加热质谱法分别对块状F e-T i 矿石、块状F e-T-i P矿石和浸染状矿石中的磁铁矿、磷灰石和斜长石中的挥发份组成、含量及其C-H-O同位素组成进行测定,以探讨不同类型矿石中磁铁矿和磷灰石中的挥发份的可能来源及其对矿石富集是否存在控制作用。2岩体及矿床地质特征

大庙F e-T-i P矿床赋存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大庙斜长岩杂岩体中。该杂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北缘中-新元古代燕辽-太行拗拉谷的北侧,沿河北省承德市以北的大庙、马营至上苍一带分布,东西长约40k m,南北宽约2~9k m,出露面积为120km2(图1)。杂岩体侵入至太古宙红旗营子群变质岩系中,杂岩体西北部可见有围岩片麻岩的捕掳体(谢广轰, 2005)。岩体由85%斜长岩、10%苏长岩和4%纹长二长岩类(包括石英纹长二长岩、正长岩、花岗岩)以及少量橄长岩(王关玉,1979;Y e et al1,1996)组成,形成时代为1739? 14M a(S HR I M P锆石年龄,Zhao et al1,2009)。杂岩体中还分布有苏长质、辉长质和铁闪长质等成分的脉体。

大量F e-T-i P小矿体以不规则状、透镜状、席状等不连续地分布于杂岩体中(图2a,c),分布总体受NE和NW向两条主要的破碎带控制(王关玉,1979;卢冰,1995)。矿体的直接围岩包括斜长岩和苏长岩,接触边界常有破碎及明显的绿泥石化、帘石化等蚀变(图2b)。依据矿体分布区域,划分成大庙、马营、黑山、罗锅子和乌龙素沟等5个矿区(图1)。不同矿区的矿体在矿石组成上变化很大,例如在大庙、马营和黑山矿区,主要为块状矿体,矿石品位高,而罗锅子和乌龙素沟两个矿区矿石相对品位较低,大多以浸染状矿体为主(曹亚文,1988);不同矿区甚至同一矿区中各个矿体的矿石组成差异也很大,有些矿体磁铁矿和磷灰石含量低,另一些磁铁矿和磷灰石含量高达30%,且矿石矿物含量在单个矿体中分布也不均匀(如图2d)。依据脉石矿物与矿石矿物(Fe-T i氧化物和磷灰石)之间的含量比例,可划分成块状Fe-T i矿石(不含或含少量磷灰石)、块状Fe-T-i P矿石(含大量磷灰石)和浸染状矿石三类矿石。三者如共存于同一矿体中时,相互呈过渡接触关系,且在空间上块状矿石通常位于矿体的下部且与围岩斜长岩接触,浸染状矿石则一般位于矿体上部,表现为硅酸盐矿物(辉石、斜长石等)的增加。在磷灰石含量高的矿体中,磷灰石趋向于上部富集。

岩相学上,块状Fe-T i矿石主要由磁铁矿(>70%)、钛铁矿以及少量斜长石、橄榄石组成。磁铁矿呈他形粒状,内部包含有大量钛铁矿以及少量镁铝尖晶石出溶片晶;粒状钛铁矿呈他形,与磁铁矿共生,无明显出溶结构。块状F e-T-i P 矿石含5%~50%磷灰石,磷灰石呈半自形-自形粒状杂乱分

1501

邢长明等: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宙大庙Fe-T-i P矿床的挥发份组成和C-H-O同位素研究

图1河北大庙斜长岩杂岩体及其F e-T-i P矿床的地质略图(据Y e et al1,1996修改)

A-大庙矿区;B-黑山矿区;C-马营矿区;D-罗锅子沟矿区;E-乌龙素沟矿区

F ig11

G eo log i ca lm ap o f t he D a m i ao anorthos i te co m plex and hosted F e-T-i P ox ide depos it,Chende,

H ebei P rov i nce(m odified after Y e et a l1,1996)

A-D a m iao m i ne area;B-H ei shan m i n e area;C-M aying m i n e area;D-Luoguozi gou m i n e area;E-W u l ongsugou m i ne area

布于磁铁矿和钛铁矿中。浸染状矿石由斜长石+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组成,F e-T i 氧化物呈他形分布于硅酸盐矿物的晶隙中,也见自形的磁铁矿、钛铁矿或磷灰石晶体包裹于辉石中。

3样品与分析方法

本次工作分别从块状F e-T i矿石、块状Fe-T-i P矿石和浸染状矿石中挑选出磁铁矿、磷灰石和斜长石单矿物。块状Fe-T i矿石采自黑山矿区,块状F e-T-i P矿石采自马营矿区,浸染状矿石采自乌龙素沟矿区。

首先将新鲜的样品压碎至20~80目。磁铁矿、磷灰石和斜长石分别在双目镜下挑选至纯度>98%。将分选出来的单矿物颗粒样品分别用013m o l#L-1HC l浸泡以去除碳酸盐污染物,然后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至p H U7,再用丙酮超声波反复清洗以去除有机污染物。最后用去离子水清洗,并在110e烘干保存备用。

采用改进的分步加热质谱法提取矿物颗粒中的挥发份,并进行化学组成、含量和C-H-O同位素测定。所有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完成。详细的实验流程参考Zhang et al1(2007),基本过程如下所述:

对于挥发份组成和含量测定,首先将单矿物颗粒样品在100e真空去气一小时以去除矿物表面吸附气体,然后以100e温度间隔从200e加热到1200e,各温度点恒温1h以

充分释放该阶段气体。同时在加热过程中使用一个液氮冷阱装置冷冻释出的挥发份,以防止其相互反应;使用1个酒精-液氮冷阱装置使H

2

O和其它挥发份分离。最后将H

2

O 和其它挥发份分别导入M AT-271质谱进行组成和含量测

定。分析误差:CO

2

、N

2

、S O

2

、CH

4

、H

2

S、H

2

<1m o%l,H

2

O <5m o%l。

用于C-H-O同位素分析的挥发份提取过程与上述类似。根据以上挥发份组成和含量分析结果,我们分别加热提取了

200~400e、400~800e和800~1200e三个阶段的CO

2

另外又加热提取了400~800e阶段的H

2

O,并通过与金属

Zn粒加热反应转化为H

2

。最后将CO

2

和H

2

分别导入一个

气相色谱-质谱(D elt-p l us X P质谱)体系,用于CO

2

的C-O同

位素和H

2

O的H同位素分析。分析误差:D13C(V PD B)和D18O(VS M OW)为?015j,D D(VS M OW)为?5j。

1502A cta P etro log ica Sinica岩石学报2011,27(5)

图2大庙F e-T-i P矿床的野外照片及钻孔剖面图(钻孔图据曹亚文,1988修改)

(a)-黑山矿区露天采坑:黑色为矿体,白色为斜长岩;(b)-脉状块状矿石与围岩为截然接触关系,接触边界有明显的绿泥石化;(c)-黑山矿区东缘钻孔剖面图:矿体呈透镜状和席状等串珠状分布于围岩斜长岩中;(d)-在单个矿体中,矿石矿物呈相带分布特点,表现为矿石矿物(磁铁矿和钛铁矿)的含量在矿体不同部位的差别

F ig12F i e l d re l a tionsh i p of the D am iao F e-T-i P ox i de depos it and cross secti on of drilli ng ho l es(mod ified a fter C ao,1988)

(a)-H ei shan m ine open p it:ore bod ies(i n b lack)are hosted by anorthos it e body(i n w h ite);(b)-a sharp contact b et w een ore body and anorthos it e body,ch l oritiz ati on is ob s erved at the contact boundary;(c)-a secti on of d rilli ng holes for t h e eastH eis han m ine:ore bod i es are d i s tri buted as l ens-li k e bod i es and s ills w it h i n the anort hos i te body;(d)-differen t grad es of ore bod i es w it h i n on e ore b ody

4分析结果

411挥发份的组成和含量

磁铁矿、磷灰石和斜长石在不同温度下释出的挥发份组

成和含量见表1。根据不同温度下各矿物释气总量的变化以

及单个组分含量变化,可将释气过程分为200~400e、400~

800e和800~1200e三个阶段(图3)。不同矿物各阶段释

气特征如下:

块状Fe-T i矿石中的磁铁矿的释气总量最高,为2136mm3#

g-1。800~1200e阶段挥发份主要以H

2

O(445mm3#g-1)、

CO

2

(136mm3#g-1)和SO2(5015mm3#g-1)为主,此外还有

少量N

2

+CO(1115mm3#g-1)。400~800e阶段主要挥发

份仍以H

2O、CO

2

和SO

2

为主,但H

2

O的含量明显增加

(1218mm3#g-1)而CO2和S O2的含量有所降低(分别为8017mm3#g-1和3511mm3#g-1)。此外,还有少量的N2+ CO(1015mm3#g-1)和H2S(1110mm3#g-1)。200~400e阶段挥发份主要以H

2

O(118mm3#g-1)为主,其次为少量CO2 (1118mm3#g-1)和N2+CO(5170mm3#g-1)。其中400~ 800e释气阶段的释气量(1357mm3#g-1)明显高于800~

1200e阶段(643mm3#g-1)和200~400e阶段(136mm3# g-1),可视为主释气峰。

块状Fe-T-i P矿石中的磁铁矿释气总量平均为1409mm3# g-1,较块状F e-T i矿石中的磁铁矿低。主要释气峰仍为400 ~800e阶段,平均释气量为772mm3#g-1,比800~1200e 阶段(511mm3#g-1)和200~400e阶段(127mm3#g-1)高。

800~1200e阶段主要挥发份以H

2

O(368mm3#g-1)、CO2 (8512mm3#g-1)和SO2(4616mm3#g-1)为主,此外还有少

量N

2

+CO(1015mm3#g-1),这与块状Fe-T i矿石中的磁铁矿释出的挥发份组成一致。400~800e阶段主要挥发份以

1503

邢长明等: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宙大庙Fe-T-i P矿床的挥发份组成和C-H-O同位素研究

表1大庙Fe-T-i P矿床中不同类型矿石中磁铁矿、磷灰石和斜长石的挥发份组成

T able1Co m pos itions of vo latiles re l eased from m agnetite,apatite and plag i oc l ase of t he D a m iao Fe-T-i P ox i de deposit 样品号岩性矿物温度(e)

H2CH4H2S N2+CO CO2SO2H2O总量

含量(mm3#STP/g)

M Y-13块状Fe-T-i P

矿石

磁铁矿

200010001000100017013801132914630123

3000104010001001174213301123717141193

4000108010301002172513601504817057138

5000124010401022159919621816312678192

600718601091179317991855189662100691128

7000149010501284165131281101186146206122

800010201020110219817150017799108120147

9000100010001012120815231445811472131

10000102010001022107412551025615867195

11000102010001002137313821545216360194

12000103010001022128217161675811569185

总量817901222124271657715228193135212149715

M Y-21块状Fe-T-i P

矿石

磁铁矿

2000102010001000155015301072714028157

300011101020001177216601053610540166

4000138010701002101613101104611455101

50001480120211931761015821286217382120

6000189011961443133181913187135154169116

700012901031110219314161016491193111152

80001030100012721521315531406314583122

90001040100011731141914446106143111211197

100001020100010821902317622193116144166112

110001010100010221801188415373190100113

12000104010001013130891491195177136272116

总量21300150101282819921817185188974104132017

M Y-21块状Fe-T-i P

矿石

磷灰石

2000110010201011186018501043311135199

300011101050100311941650106415752164

4000116010701012175517401094719656179

5000127011001003119614801134916659182

6000157010701005102719001205413368110

700017101060100716941460118531066117

8000111010501016133410901445310664108

9000110010301025145316701625216362150

10000109010001024158315101845019359198

11000112010201034182319501935212162107

12000132010401125114817901946017076104

总量21650152012350102541094147552121664118

HS-32块状Fe-T i

矿石

磁铁矿

2000102010101000141018901122818430130

3000118010401001197318501113912945144

400014701080100313170301314913960159

500015301221104217011174711395117118153

6000144013391452146181479157773161814134

7000108010401362152241617197257139292199

800010301000114218451841013891156130180

90001020100010921271716025181106134152114

100001000100010631752311916139113155156194

11000102010001022161391935190101130149178

12000102010001012185541832142123165183179

总量11820173111172717122719986110178011213516

13-6浸染状矿石斜长石

2000101015101001108012401022913731122 3000114213501002104115501023912845139 4000144316701002120213101044716756132 5001138317301002153211601024912059102 6003186410801002192215301035313966180 700291143171010431893150010393144133174 8004116211000106512131560107110198162151 90011113012201088111213301036715189141 1000014101050110271063160010683191115119 110001130100010212120714901036516085147 120001080100010511421218001156917984130总量8813419132013568165421070149710114929136

注:STP表示standard te m perat u re and pressure,即标准状态下的温度和压力

1504A cta P etro log ica Sinica岩石学报2011,27(5)

表2不同温度阶段CO

2的C-O同位素和H

2

O的H同位素组成(D13C标准:PDB;D18O和D D标准:S M OW)

T able2C-O-H iso t op i c co m po siti ons of CO

2and H

2

O re l eased from m i nera ls a t d ifferent temperature i nte rva ls(D13C standard:PDB;

D18O and D D standard:S M O W)

样品号岩性矿物温度(e)13C CO

2(j)18O CO

2

(j)D H

2O

(j)

M Y-13块状Fe-T-i P矿石磁铁矿200~400-16101218

400~800-6115 800~1200-15141515

MY-21块状Fe-T-i P矿石磁铁矿200~400-14191115

400~800-14101510-11412 800~1200-9191310

M Y-21块状Fe-T-i P矿石磷灰石200~400-4112117

400~800-5172117-12119 800~1200-14181313

HS-32块状Fe-T i矿石磁铁矿200~400-16131913

400~800-12122712-20314 800~1200-17182315

HS-53浸染状矿石磁铁矿400~800-4514

13-6浸染状矿石斜长石200~400-8182216

400~800-8131717-4513 800~1200-10181413

HS-6浸染状矿石磷灰石400~800-11413注:P DB:Pee Dee B el e m n i te,即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白垩纪皮狄组拟箭石化石;S M O W:Standard M ean O cean W ater,即标准平均大洋水

H

2

O(682mm3#g-1)和CO2(5411mm3#g-1)为主,此外还有

少量N

2+CO(1313mm3#g-1)、S O

2

(1013mm3#g-1)、H

2

S

(6110mm3#g-1)和H2(5115mm3#g-1)。200~400e阶段

挥发份主要以H

2

O(113mm3#g-1)为主,以及少量CO2 (8178mm3#g-1)和N2+CO(4152mm3#g-1)。

块状F e-T-i P矿石中的磷灰石释气总量为664mm3# g-1,比同一样品中的磁铁矿以及块状Fe-T i矿石中的磁铁矿的释气总量都低。虽然其在400~800e与800~1200e阶段也表现出释气峰,但释气量分别为258mm3#g-1和261mm3 #g-1;200~400e阶段释气量更低,为145mm3#g-1。800~

1200e阶段主要挥发份以H

2

O(217mm3#g-1)为主,其次为

少量N

2

+CO(2010mm3#g-1)和CO2(1919mm3#g-1),与同

一样品中的磁铁矿相比SO

2

含量(3132mm3#g-1)明显较

低。400~800e阶段主要挥发份仍以H

2

O(210mm3#g-1)为

主,其次为少量C O

2

(2219mm3#g-1)和N2+C O(2212mm3#

g-1)以及微量的H

2

(1165mm3#g-1)。200~400e阶段挥发

份主要以H

2

O(126mm3#g-1)为主,此外还有少量CO2 (1113mm3#g-1)和N2+CO(7180mm3#g-1)。

浸染状矿石中斜长石的释气总量为929mm3#g-1,比块

状F e-T i矿石和块状F e-T-i P矿石中磁铁矿的释气量都低,但比块状F e-T-i P矿石中磷灰石的释气量要高。主要释气峰为400~800e阶段,释气量为422mm3#g-1,该阶段挥发份组成主要以H

2

O(307mm3#g-1)为主,与其它矿物不同的是该

阶段释出大量H

2

(7610mm3#g-1),此外还有少量N

2

+CO (1416mm3#g-1)、C H4(1215mm3#g-1)和CO2(1118mm3# g-1)。800~1200e阶段释气量为374mm3#g-1,挥发份主

要以H

2

O(287mm3#g-1)为主,其次为N

2

+CO(4818mm3#

g-1)、CO

2

(2612mm3#g-1)和H

2

(1118mm3#g-1)。200~ 400e阶段释气量为133mm3#g-1,挥发份主要以H2O (116mm3#g-1)为主,其次为少量的CH4(6153mm3#g-1)、

N

2

+CO(5131mm3#g-1)和CO2(4110mm3#g-1)。

412C-H-O同位素组成

为了探讨主要挥发份H

2

O和CO

2

的来源,分别对200~ 400e、400~800e和800~1200e三个温度阶段中释放的

CO

2

的C-O同位素以及400~800e阶段中释放的H

2

O的H 同位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见表2。

41211CO

2

的C-O同位素组成

800~1200e阶段,磁铁矿、磷灰石和斜长石释出的CO

2均显示较轻的D13C值和较重的D18O值。块状Fe-T i矿石中

磁铁矿的D13C

CO2

为-1718j,D18O

CO2

为2315j。块状F e-T-i

P矿石中磁铁矿的D13C

CO2

为-1217j,D18O

CO2

为1412j;磷

1505

邢长明等: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宙大庙Fe-T-i P矿床的挥发份组成和C-H-O同位素研究

图3磁铁矿、磷灰石和斜长石在不同温度下释出的挥发份含量

F ig13V olatil e co m po siti ons of m agnetite,apatite and plag ioc l ase re leased a t different te m perature i nterv als

灰石的D13C

CO2为-1418j,D18O

CO2

为1313j。浸染状矿石中

斜长石的D13C

CO2为-1018j,D18O

CO2

为1413j。

400~800e阶段,块状F e-T i矿石中磁铁矿释出的CO

2的D13C值和D18O值较800~1200e有所增加,分别为-1212j和2712j。块状F e-T-i P矿石中磁铁矿的D13C

CO2

-1410j,D18O

CO2为1510j;而磷灰石中CO

2

的D13C值和

D18O值较800~1200e均有明显增加,分别为-517j和2117j。浸染状矿石中斜长石的CO

2

的D13C值和D18O值较800~1200e也有所增加,分别为-813j和1717j。

200~400e阶段,块状F e-T i矿石中磁铁矿释出的CO

2

的D13C值和D18O值较400~800e有所降低,但仍显示较轻的D13C值和较重的D18O值,分别为-1613j和1913j。块

状F e-T-i P矿石中磁铁矿释出的CO

2

的D13C值和D18O值较400~800e也有所降低,分别为-1514j和1212j;磷灰石

中CO

2

的D13C值和D18O值较400~800e变化不大,分别为

-411j和2117j。浸染状矿石中斜长石释出的CO

2

的D13C 值较400~800e变化不大,为-818j,而D18O值有所增加,为2216j。

1506A cta P etro log ica Sinica岩石学报2011,27(5)

图4 400~800e 阶段矿物中释出的H 2O 和CO 2的

D D H 2O -D 18O CO 2图解

F ig 14 P l ot o f D D H 2O vs 1D 18O CO 2for re leased H 2O and CO 2

at 400~800e te m pera t ure i nterva l

41212 400~800e 阶段H 2O 的H 同位素组成

该阶段块状F e -T i 矿石中磁铁矿释出的H 2O 显示较轻的D D 值(-20314j )。块状Fe -T -i P 矿石中磁铁矿释出的H 2O 的D D 值具有较大的变化,一个显示为正常的岩浆水(-6115j ),而另一个较岩浆水范围要轻(-11412j );在同一个块状F e -T -i P 矿石中,磁铁矿和磷灰石释出的H 2O 均显示较轻的D D 值(磁铁矿为-11412j ;磷灰石为-12119j )。浸染状矿石中磁铁矿和斜长石释出的H 2O 均显示正常的岩浆水特征,分别为-4513j 和-4514j ,但磷灰石的D D 值较

轻(-11413j )。在D 18O CO 2-D D H 2O 图解中(图4),同一样品中较重的D 18O CO 2值同时伴有较轻的D D H 2O 值。

5 讨论

511 不同温度阶段释出的挥发份成因类型

分步加热过程中,不同矿物颗粒释出的挥发份来源可能包括有吸附在矿物表面和裂隙中的挥发份、流体包裹体、矿物结构、晶格缺陷和空隙中的流体组分、以及样品释出的挥发份之间相互反应形成的新挥发份(张铭杰等,2009)。有效的样品前处理可以去除吸附在矿物表面和裂隙中的挥发份;加热过程中使用液氮冷阱能有效阻止释出的挥发份相互反应而形成其它组分(Zhang et al 1,2007)。对地幔岩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高温区(800~1200e )释出的挥发分可代表/初始的0挥发份,主要由矿物晶格中的挥发份和捕获到矿物晶体内部的流体包裹体挥发份组成,而中温区(400~800e )释出的挥发份主要是捕获到矿物晶体边缘或由于矿物重结晶而愈合的裂隙中的挥发份。低温区(200~400e )释出的挥发份主要是岩浆作用晚期沿矿物边缘或解理充填的流体包裹体(张铭杰等,2002,2008;Zhang et al 1,2007)。

对玄武岩的分步加热实验表明次生包裹体的爆裂温度一般

图5 不同温度下矿物释出的CO 2的D 13C -D 18

O 图解正常地幔D 13C =-3j ~-7j ,D 18O =514j ~610j ;据E iler

et al 1(1997),郑永飞和陈江峰(2000)

F i g 15

P lot of D 13C CO 2vs 1D 18

O CO 2for re leased CO 2at

diff e rent te mperature interva ls

M antl e D 13C =-3j ~-7j ,D 18O=514j ~610j ;aft er E il er et al 1(1997),Zheng and Chen (2000)

低于600e ,而原生包裹体的爆裂温度较高,一般为800e (M attey et a l 1,1984)。因此,分步加热过程中不同温度阶段释出的气体代表了晶体中不同赋存形式的挥发份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矿物结晶时的流体环境。

512 不同挥发份的来源

800~1200e 阶段,块状F e -T i 矿石、块状F e -T -i P 矿石和

浸染状矿石中的磁铁矿、磷灰石和斜长石释出的CO 2的D 13

C

值介于-919j ~-1718j 之间,低于正常地幔来源CO 2组

分的C 同位素组成;而D 18O 值均高于幔源CO 2的O 同位素组成,其中块状F e -T i 矿石中D 18O CO 2值最重(2315j ),而其它矿物的D 18O CO 2值变化范围较小(1310j ~1515j )(图5a )。考

1507

邢长明等: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宙大庙Fe -T -i P 矿床的挥发份组成和C -H-O 同位素研究

图6 400~800e 阶段D D H 2O -H 2O 的含量图解

F ig 16 P l ot of D D H 2O vs 1H 2O conten ts for H 2O re l eased at 400~800e

temperature interva l

虑到大庙杂岩体是下地壳变质基底岩石插入上地幔中发生高程度部分熔融、随后沿深断裂侵入浅部地壳形成的(Zhao et a l 1,2009;陈伟,2009),这一阶段的C -O 同位素特征可能反映了下地壳片麻岩或麻粒岩的特征。但是该阶段CO 2的D 18

O 值比一般片麻岩或麻粒岩的D 18

O 值(6j ~12j ;郑永

飞和陈江峰,2000)还要高2j ,这可能是基底变质岩在变质过程中发生了脱水作用或流体的迁移,从而提高了流体的D 18

O 值(郑永飞和陈江峰,2000)。因此该阶段挥发份可能代

表了来自源区或围岩的变质流体,而该阶段普遍较轻的D 13C 值可能是由部分熔融过程中CO 2的去气作用造成(郑永飞和陈江峰,2000)。

400~800e 阶段,浸染状矿石中的斜长石和块状F e -T -i P

矿石中的磷灰石释出的CO 2的D 13

C CO 2值分别为-813j 和

-517j ,明显高于800~1200e 阶段的相应值,具有幔源CO 2的C 同位素特征(图5b),表明该阶段有幔源流体的加入。块状F e -T i 矿石和块状Fe -T -i P 矿石中的磁铁矿在这一温度段释出的CO 2显示较低的D 13

C CO 2值(分别为-1212j 和

-1410j )。所有矿物在该阶段释出的CO 2的D 18O CO 2值均

高于800~1200e 阶段的相应值(图5b)。

400~800e 阶段各矿物释出的H 2O 的H 同位素显示较大的变化范围(-4513j ~-20314j )。一般来说,岩浆水的D D 变化于-40j ~-80j 之间(Sheppard ,1986;K yser ,1986)。K yse r and O .N e il(1984)认为过高或过低的D D 值变化可能是岩浆去气作用、海水加入或低温水化作用引起的。在H 2O 含量-D D H 2O 图解中(图6),从H 2O 含量最高的磁铁矿中释出的H 2O 具最低的D D H 2O 值。一般来说,岩浆在脱水作用的早期往往导致大量H 2O 出溶,并伴有较高的D D H 2O 值,随着去气作用的进行,H 2O 含量和D D H 2O 值都会降低(郑永飞和陈江峰,2000)。因此磁铁矿中高H 2O 含量和以及较低的D D H 2O 值不可能是由岩浆去气作用造成的。在D 18

O CO 2-D D H 2O

图解中(图4),400~800e 阶段同一样品不同矿物中释出的挥发份,表现出CO 2的D 18

O CO 2值越重,H 2O 的D D H 2O 值越轻

的特征,这可能是CO 2与大气降水发生氧同位素交换造成的(Zhang et al 1,2007)。因此,磁铁矿中D D H 2O 值的变化表明该阶段H 2O 的来源为幔源流体和大气降水的混合。大气降水可能与共存的CO 2发生了O 同位素交换,导致了C O 2普遍

具有较重的D 18O 值。

200~400e 阶段,磁铁矿与磷灰石和斜长石之间挥发份的同位素组成仍存在较大差异,但磁铁矿、磷灰石和斜长石分别继承了400~800e 阶段释出的CO 2的C-O 同位素组成特点(图5c),表明该阶段挥发份与400~800e 阶段具有相同的来源。该阶段较低的释气温度和较低的释气量,可能代

表了挥发份主要是沿矿物裂隙或解理缝充填的次生包裹体(H u et al 1,2007)。

513 不同矿石和矿物中挥发份组成的差异及意义51311 块状F e -T i 矿石与块状F e -T -i P 矿石中的磁铁矿

在整个加热过程中,块状Fe -T i 矿石与块状Fe -T -i P 矿石中磁铁矿的主要挥发份的释气趋势基本一致(图3b ,c ,e ,g):即800~1200e 阶段只存在CO 2和S O 2的释气峰(图3e ,g ),CO 2释气量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大量S O 2的释出可能是由于磁铁矿表面粘附或内部包裹的硫化物分解造成的;400~800e 阶段出现H 2O 和H 2S 的最大释气峰(图3c),并伴随CO 2和S O 2的小释气峰,该阶段突然增加的释气量可能与新的外来流体组分加入岩浆有关;200~400e 阶段无明显释气峰,释气量较低,以H 2O 和CO 2为主。

在400~800e 阶段,块状Fe -T i 矿石中的磁铁矿释气量(1357mm 3#g -1)远远高于Fe -T -i P 矿石中的磁铁矿,主要表现在H 2O 和CO 2组分上,其同位素特征表明该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图4),因此,该阶段流体组分可能是多种来源组分的混合和富集的结果。大量H 2O 和CO 2的存在可能会提高岩浆的氧逸度(O sbo rn ,1959),从而有利于磁铁矿的结晶。而块状F e -T i 矿石中的磁铁矿较高的H 2O 和C O 2释气量可能说明块状F e -T i 矿石比块状F e -T -i P 矿石在更氧化的环境中结晶。这一推论与孙静等(2009)计算出的大庙矿床不同类型矿石结晶时的氧逸度结果一致,他们的计算结果表明,块状Fe -T i 矿石形成时l g f O 2最高,为-1617at m ;块状F e -T -i P 矿石形成时lgf O 2较低,为-2011at m;浸染状矿石形成时l g f O 2最低,为-2111a t m 。因此,我们认为,岩浆的氧逸度升高可能是影响磁铁矿结晶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岩浆氧逸度的升高可能与岩浆中H 2O 和CO 2等挥发份的含量增加有关。

51312 块状F e -T -i P 矿石中的磁铁矿与磷灰石

比较同一F e -T -i P 矿石样品中的磁铁矿和磷灰石,除了磁铁矿在800~1200e 和400~800e 阶段有一定量的S O 2释出外,二者挥发份的主要组分类似,主要包括H 2O 、CO 2和N 2+CO 。磷灰石除了CO 2和N 2+CO 分别在1000~1200e 和400~800e 之间有一小释气峰外(图3e ,b),其它组分在整个释气过程中均很低。200~400e 阶段,磁铁矿和磷灰石均

1508A cta P etro log ica Sinica 岩石学报 2011,27(5)

表现为无明显释气峰,且释气量较低,以H

2O和CO

2

为主。

前人研究认为,在F e-T-i P矿床中P本身作为一种挥发份能够降低F e-T i氧化物的熔点,增加其在岩浆中的溶解度,从而抑制Fe-T i氧化物的过早结晶,形成不混熔的矿浆(Ph ilpo ttts,1967;K o l ker,1982;D uchesne,1999)。而当磁铁矿或磷灰石之一开始沿液相线结晶,另一矿物相就会同时大量结晶(To ll a ri et al1,2006)。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磁铁矿的释气总量平均是磷灰石的2倍,800~1200e阶段磁铁矿释

出的H

2O和C O

2

组分的含量远高于磷灰石,这说明块状Fe-

T-i P矿石中的磁铁矿和磷灰石不太可能是同时结晶的,而可能是从富F e、P的熔体中先后结晶出来的。另外,400~ 800e和200~400e阶段磷灰石的D13C

CO2

值(平均为-419 j)显示更多的幔源组分特征,这有可能支持磷灰石结晶的较早,从而更多的捕获了岩浆早期演化阶段来自地幔的流体组分,而磁铁矿的结晶可能晚于磷灰石,因此捕获了大量作为不相容组分富集在演化的岩浆中的挥发份(Zhang et al1, 2009)。另外,李立兴等(2010)对大庙Fe-T-i P矿石中磷灰石单个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气相组

分主要以CO

2、N

2

和C H

4

为主,液相组分主要以H

2

O为主。

这与我们此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51313浸染状矿石中的斜长石与块状矿石中的磁铁矿

斜长石在800~1200e阶段除了N

2+CO和CO

2

外(图

3b),无明显释气峰出现;400~800e阶段出现H

2和C H

4

最大释气峰(图3d,f),以及H

2

O的小释气峰(图3c);200~ 400e阶段与磁铁矿类似,无明显释气峰出现。对于400~

800e阶段H

2和C H

4

的释气特征,马锦龙等(2004)认为H

2

可能是通过C H

4+H

2

O y CO

2

+4H

2

反应产生。但观察该阶

段CO

2释气趋势,并没有显著释气峰出现,表明斜长石中H

2

不可能是由这一反应形成的。因此,400~800e阶段H

2

释出表明有富H

2流体的加入,大量H

2

和CH

4

的存在表明

斜长石是在岩浆相对还原的条件下结晶的。斜长石作为大庙斜长岩体的主要堆晶相,应该是岩浆中最早分离结晶作用的矿物相(Zhao et al1,2009)。这与本次工作发现的其具有还原性的挥发份组成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根据矿物在不同温度下的释气特征以及C-H-O同位素组成,可将大庙含矿岩体的流体组成分成4种:第一种是斜长石在800~1200e阶段释出的变质流体,主要以

H

2O、N

2

+CO和CO

2

为主;第二种是斜长石在400~800e阶

段释出的幔源流体,主要以H

2、H

2

O、C H

4

和CO

2

为主;第三

种是磁铁矿在400~800e阶段释出的地表流体,主要以

H

2O、CO

2

、SO

2

和H

2

S为主;第四种是200~400e从矿物中

释出的次生包裹体组分,主要以H

2O和CO

2

为主。不同类

型矿石中的磁铁矿都捕获了大量的H

2O和CO

2

。这有可能

是随着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进行,挥发份作为不相容组分,趋向于进入熔体相而不易进入结晶相,同时又存在地表流体

的不断加入,因此随着岩浆演化的进行,岩浆中H

2O和CO

2

等挥发组分不断富集,造成岩浆的氧逸度不断提高,从而有利于磁铁矿在一定阶段大量富集形成矿石。同时,挥发份的存在能够降低熔体的粘度和密度,增大熔体的内部压力,有利于富F e-T i的熔体沿裂隙侵入或挤入不同类型岩石的围岩中,因此,矿体的形态是不固定的。这一解释可以很好的解释斜长岩体和围岩中发育各种不同规则形状矿体的野外产状(如图2b)。

6结论

根据矿物中挥发份的释气特征和C-H-O同位素组成区分出大庙含矿岩体中存在4种流体组分:(1)变质流体,主要以H

2

O、N

2

+C O和CO

2

为主;(2)幔源流体,主要以H

2

O、

H

2

、CH

4

和CO

2

为主;(3)地表流体,主要以H

2

O、CO

2

、SO

2和H

2

S为主;(4)次生包裹体组分,主要以H

2

O和CO

2

为主。

磁铁矿中富含大量H

2

O和CO

2

组分,是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相对氧化的阶段结晶的,这可能与岩浆演化过程中幔源岩浆流体和地表流体大量富集在熔体中、导致岩浆的氧逸度升高有关。

致谢野外工作得到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胡俊良工程师的帮助,分析测试工作得到兰州大学张铭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李立武研究员的帮助。匿名审稿人和范宏瑞研究员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References

A s hw al LD119931Anorthos it e1M i nerals and Rocks,211Berli n,

H ei del b erg:Sp ri nger Verl ag,83-128

Cao Y W119881O ri g i n of the Dam iao anort hos i te and associated Fe-P deposit i n C hende,H ebei Provi n ce,Ch i na1M ast er Degree Thes is1 Beiji ng:Ch i n ese A cade m y of Geol og i cal S ci en ces(i n C h i nese w i th

E nglis h summ ary)

Chen W,Zhao TP,W eiGQ and Xu YH120081Genesis of nels on ite fro m t he D a m iao Fe-T-i P deposit,H ei beiProvi n ce,Ch i na:E vi den ce fro m apatit e1A cta Petrologica S i n i ca,24(10):2301-2312(i n Ch i n ese w i th Eng li sh abstract)

Chen W120091Ori g i n of t h e Da m i ao anort hos i te comp lex and hosted Fe-T-i P deposit i n H eb eiProvi nce,Nort h Ch i na.M aster Degree Thes is1 Guangzhou:Guangz hou I n stitute ofGeoche m istry,Ch i n ese Acade m y of S ci ences(i n Ch i nes e w it h E nglis h summ ary)

Darli ng RS and Florence FP119951Apatite li gh t rare earth ele m ent ch e m istry of the Port Leyden n el son ite,Ad i rondack H i gh l ands,Ne w York:I m pli cati on for t h e ori g i n of nelson it e i n anorthosite s u ite rock s1E cono m ic Geology,90:964-968

Du c h esne J C119991Fe-T i depos i t i n Rogaland anorthosites(South Nor w ay):G eoc h e m ical characteri s tic and proble m s of i n terp ret ati on1 M i neraliu m Depos i ta,34:182-198

Dy m ek RF and Ow ens BE120011Petrogenesis of apati te-ri ch rocks (nels on i tes and oxi de-apatite gabb ronorite)ass oci ated w i th m ass i f anort hos i te1E conom ic Geology,96:797-815

E il er J M,Farl ey KA,Valley J W,H au riE,C rai g H,H art SR and S tol per

EM119971Oxygen is otope vari ati on s i n ocean island bas a l t phenocrysts1Geoch i m ica et Cos m och i m ica A cta,61:2281-2293 Em slie RF119751M ajor rock un its of t h eM ori n C o m plex,southw es t ern Queb ec1Geo l og i cal Su rvey of Canada Pap er,74:37-48

H illR and Roeder PL119741The crystallizati on of sp i nel fro m b asaltic

1509

邢长明等: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宙大庙Fe-T-i P矿床的挥发份组成和C-H-O同位素研究

li qu i d as a f uncti on of oxygen fugacit y1Jou rnal ofG eol ogy,82:709 -729

Hu PQ,ZhangM J,Tang ZL,L i CS and W ang J Z120071Che m i cal and stab le i sot opic co m pos iti ons of vol atil es i n m an tle p eri doti tes i n t h e Yush i gou oph i olite i n Q ilian orogen ic b el t,w estern Ch i na1Acta Petro l og i ca S i n ica,23(1):169-176

Hu ebner J S119751Oxygen f ugacity values of f u rnace gas m i xt u res1 Am eri can M i n eralogist,60:815-823

Kolker A119821M i n eralogy and geoche m istry of Fe-T i ox i de and apatite (nels on i te)deposits and evaluati on of t he li qu i d i m m isci b ilit y hypothes i s1E cono m i c G eol ogy,77:1146-1158

Kyser TK119861S tab l e isotop e vari ati on i n the m an tl e1In:Valley J W, Tayl or Jr HP and O.Ne il J R(ed s1)1S tab l e Is otopes i n H igh T e m perat u re Geo l og i cal Processes1M ineral og i ca lSoci ety ofAm eri ca, 16:141-164

Kyser TK and O.Neil TK119841H ydrogen i sot ope syste mati cs of sub m ari ne b asalt1Geoch i m i ca et C os m och i m i ca A ct a,48:2123 -2133

L i LX,L iHM,Chen ZL,W ang DH and C hen W S120101H ydrother m al m inerali zati on and fl u i d i ncl u si on s t udy on theH ei shan i ron depos i t,

C hende C ounty,H ei bei P rovi n ce,Ch i n a1A cta Petrolog i ca S i n i ca,

26(3):858-870(i n Ch i nes e w it h E nglis h ab stract)

Lu B119951G eoch e m istry of t h e Da m iao anort hos i te and ass oci ated

H ei shan Fe-P deposit1Pos t-Doctor R esearch Report1Guangzhou:

Guangz h ou Instit u te ofG eoche m istry,Ch i n ese A cade m y of S ci en ces

(i n Ch i nese w ith Engli sh s ummary)

M a J L,T aoM X,Y e XR and Zhang XJ120041Degassi ng c h aracters and its origi n of m an tle aenolit h s of Y is hu Fract u re Zone1Acta Sed i m en t ologica S i n i ca,22(1):176-181(in C hinese w it h Eng li sh ab stract)

M attey DP,Carr RH,W ri ght I P and Pilli nger CT119841Carbon i sot opes

i n subm ari ne basal ts1E art h and Planet ary S ci en ce Letters,70:196

-206

O s born EF119591The role of oxygen press u re i n the crystallizati on and

d ifferen ti ati on ofb asalticm ag m a1Am erican J ournal ofS ci en ce,257:

609-647

Ph il potts AR119671O ri gi n of cert a i n iron-tit an i um oxi de and apatite rock s1E cono m ic Geology,62:303-315

Sheppard SM F119861C haracterizati on and i sotop i c vari ati ons i n n atural w aters1In:Valley J W,Tay l or JrHP and O.Neil J R(ed s1)1S t ab le Is otopes i n H i gh T e m perat u re Geolog i cal Processes1M i neral og i cal Soci et y ofAm erica,16:165-183

Sun J,Du WH,W ang DZ,Li J,Xu GX and H an YC120091Geol og i cal charact 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H eis han V-T im agnetite deposit i n Da m i ao,Chend e,H ebei Province1Act a G eol ogica S i n ica,83:1344 -1364(i n Ch i n ese w i th Engli sh abstract)

To ll ari N,Top lis M J and Bar n es S J120061Pred icti ng phos phate sat u ration i n sili catem ag m as:An experi m en tal study of t h e eff ects of m elt co m position and te mperat u re1Geoch i m ica et C os m och i m i ca Acta,70:1518-1536

W ang GY119791Th e feat u res of rocks and ore deposit i n Chend em as s i-f anort hosite i n H ebei Prov i nce1H ebeiGeological In f or m ation,4:1-28(i n C h i nese w it h Eng lis h abstract)

X ie GH120051The Petrol ogy and Geoche m istry of Da m i ao M ass i f Anorthosite and M i yun R apak i v-i G ran ite:Involvi ng D i scuss i on on

D istri buti on and S i gn ifican ce of G l obal M assi-f Anorthos it e and

Rapak i v-i G ran it1Beijing:S ci en ce Pres s(i n Ch i nese)

Ye D H,Yang Q W and X i ng J R119961Th e Da m i ao anort h os i te and vanad i c-titano m agnetite and apati te depos i ts associ ated w ith t h e anort hosite i n Chend e,H ebei1Fiel d T ri p Gu i de T216,The30th

I n ternati ona lGeological Congress,Beiji ng,C h i na

Zhang M J,W ang XB,L iL W and W ang YL120021M ode of occeren ce of H2i n m antl e-d eri ved m i nerals1A ct a Geo l og i ca S i n i ca,76(1):39-44(i n C h i nese w it h Eng lis h abstract)

Zhang M J,H u PQ,N i u YL and Su SG120071C he m ical and s t ab le

is otop i c constrai nts on t h e nat u re and ori g i n of vo l atiles i n the s ub-conti nen t a l li thos pheri c m antl e beneath east ern Ch i na1L ithos,96: 55-66

ZhangM J,M eng GL,Hu PQ,L i L W and L i GZ120081Che m i cal co mpos i ti on s ofm an tle vol atiles i n ancient Q ili an ocean1Jou rnal of Lanz hou Un ivers it y(Natural S ci en ces Ed i ti on),44(4):1-8(i n

C h i nese w it h E nglis h abs tract)

Zhang M J,N i u YL and H u P Q120091Vol atil es i n t he m an tle lit hosph ere:M odes of occurren ce and c h e m ical co m pos iti ons1The L it h osphere:Geoche m i stry,Geology and Geophys i cs,171-272 ZhangM J,L i YX,Hu PQ,W ang XB,N i u YL and Fu PE120091 Recycl ed crus t al volatil es i n t he s ub conti nen tal lit hos pheric m an tle beneat h easter n Ch ina1A cta Geologica S i n i ca,83(3):311-323

(i n Ch i n ese w i th Engli sh abstract)

Zhao TP,Chen W and Zhou M F120091G eoch e m ical and Nd-H f i sot opic constra i nts on t he ori g i n of t he~1714Ga Da m i ao anort hosite co mp lex,Nort h Ch ina C raton1L i thos,113:673-690

Zh eng YF and Chen J F120001S tab l e Isot ope Geoch e m istry1Beiji ng: Science Press,1-316(i n Ch i n ese)

附中文参考文献

曹亚文119881河北承德大庙斜长岩体及铁磷矿床成因研究1硕士学位论文1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

陈伟,赵太平,魏庆国,徐勇航120081河北大庙Fe-T-iP矿床中铁钛磷灰石的成因:来自磷灰石的证据1岩石学报,24(10):2301 -2312

陈伟120091河北大庙斜长岩杂岩体及其Fe-T-iP矿床的成因研究1硕士学位论文1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李立兴,李厚民,陈正乐,王登红,陈伟十120101河北承德黑山铁矿床热液成矿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1岩石学报,26(3):858 -870

卢冰119951大庙斜长岩及其中赋存的黑山铁磷矿床的地球化学1博士后出站报告1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马锦龙,陶明信,叶先仁,张小军120041郯庐断裂带中段幔源包体单矿物中的气体释放特征和成因1沉积学报,22(1):176-181孙静,杜维河,王德忠,李健,徐国新,韩玉丑120091河北承德大庙黑山钒钛磁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1地质学报,83: 1344-1364

王关玉119791河北承德地区斜长岩体的岩石及矿床成矿特征1河北地质情报,4:1-28

谢广轰120051大庙斜长岩和密云环斑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兼论全球岩体型斜长岩和环斑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1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铭杰,王先彬,李立武,王永莉120021幔源矿物中H

2

赋存状态的初步研究1地质学报,76(1):39-44

张铭杰,孟广路,胡沛青,李立武,李钢柱120081祁连古大洋地幔流体组成1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4):1-8

张铭杰,李延鑫,胡沛青,王先彬,N i u YL,傅飘儿120091中国东部陆下岩石圈地幔中的再循环地壳流体组分1地质学报,83

(3):311-323

郑永飞,陈江峰120001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1北京:科学出版社, 1-316

1510A cta P etro log ica Sinica岩石学报2011,27(5)

塔里木海相克拉通盆地研究

论 文 第52卷 增刊Ⅰ 2007年9月 塔里木盆地海相成因天然气的两种聚集模式 王红军① 赵文智① 胡国艺② 胡剑风③ (①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 ②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廊坊065000; ③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研究院, 库尔勒841000. E-mail: whj@https://www.360docs.net/doc/4c14731917.html,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发现的和田河气田、轮古东气田、塔中气田属于海相成因天然气藏, 气源来自寒武系烃源岩. 模拟实验表明, 滞留于烃源岩内的分散可溶有机质晚期裂解成气, 是海相天然气的主要成因. 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通过两种方式聚集成藏, 一种是在晚期构造运动强烈的断裂带上一次成藏, 形成和田河典型的干气气藏气田; 另一种是在轮南和塔中继承性隆起带上形成的凝析气藏, 通过裂解气与原油的混合模拟实验证实, 是由于这些隆起带上早期发生过大规模的原油聚集, 晚期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对古油藏充注混合后形成的.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海相 天然气 成因 裂解 成藏 2006-12-20收稿, 2007-05-08接受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2001CB209100)资助 塔里木海相克拉通盆地天然气藏具有相似的气源成因, 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值轻于?28‰, 表明其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 [1~4] . 寒武系烃源岩目前实测R o 值达到 1.9%~3.3%, 属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 对海相Ⅰ, Ⅱ型干酪根成烃演化的研究表明, 原始母质结构决定这类烃源岩在成熟阶段主要以生油为主, 高- 过成熟阶段以液态烃裂解成气为主[5]. 赵文智等人[6]最近提出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 重点研究了滞留于烃源岩内的分散可溶有机质在高-过成熟演化阶段的成气时机与潜力评价问题, 指出在中国一些海相盆地中, 广泛分布着中低有机质丰度的烃源岩. 如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 分布面积很大, 但总体上有机质丰度TOC = 1.0%左右, 与国外海相盆地烃源岩差别很大. 这类烃源岩排液态烃效率在40%~60%之间, 大量液态烃滞留于烃源岩内部, 在高-过成熟阶段发生裂解成气. 从机理上回答了高-过成熟烃源岩生气潜力的问题, 对于开辟新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本文遵循有机质“接力成气”的思想, 选择塔里木盆地海相成因天然气藏进行实例研究, 论证了分散可溶有机质成气的现实性, 并通过进一步的天然气与原油混合实验, 建立了天然气聚集的两种模式, 以期对克拉通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评价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1 典型海相成因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 塔里木盆地已发现和田河、塔中、轮古东、英南 2、满东1等一批海相成因天然气(田)藏和含气构造 (图1). 天然气主要赋存于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和志留系碎屑岩中. 塔中和塔北隆起奥陶系气(田)藏的圈闭类型以大型古隆起上的(潜山)背斜圈闭和斜坡区的礁滩体岩性圈闭为主, 为凝析气藏; 巴楚隆起和田河气藏圈闭类型以奥陶系风化壳以及石炭系构造地层圈闭为主, 为干气藏; 北部凹陷满东1气藏属志留系砂岩背斜圈闭类型, 为湿气藏. 和田河气田位于巴楚隆起玛扎塔格断裂带上, 构造型圈闭, 储层为石炭系生屑灰岩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 探明储量超过600×108 m 3, 是目前发现的台盆区最大的气田. 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74.6%, 乙烷以上重烃含量1.2%, 非烃气体含量24.2%, 表现为干气气藏. 甲烷、碳同位素值?37.6‰, 乙烷、碳同位素值?37.2‰. 储层中仅发育一期与气态烃共生的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75~90℃, 与目前储层实际地温相当, 反映天然气是晚期充注圈闭成藏的[7,8]. 轮古东奥陶系气藏位于轮南凸起东部, 属于构造-岩性圈闭, 储层为奥陶系颗粒灰岩. 探明储量近300×108 m 3. 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84.5%, 乙烷以上重烃含量7.2%, 非烃气体含量8.3%, 表现为凝析气藏. 甲烷、碳同位素值?33.8‰, 乙烷、碳同位素值?32.5‰. 储层中发育三期与烃类共生的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为67~95℃及104~115℃的包裹体反映加里东晚期与喜山期储层地层温度, 代表早期两次液态烃的充注成藏. 均一温度为136~142℃的包裹体与气

大别造山带东段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间缝合带的位置

第30卷第3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Vol.30 No.32005年5月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May 200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No.T G19990755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0472177,40072070).作者简介:江来利(1957-),男,博士,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和岩石大地构造研究.E 2mail :lailij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4731917.html, 大别造山带东段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间缝合带的位置 江来利,吴维平,储东如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大别山为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构造-岩石单元的岩石组成、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和构造关系表明,大别山东段主要由扬子陆块北缘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基底和少量浅变质盖层组成,没有代表蛇绿混杂岩和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侵入岩建造.各主要构造-岩石单元间的界线为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形成的伸展型剪切带,大别山北部的伸展-逆冲推覆构造也是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伸展构造的一部分,其中不存在具有缝合带意义的重要构造界线.因此,在大别山东段,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间的缝合带既不是水吼-五河剪切带,也不是磨子潭-晓天断裂.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推测,南北陆块间的缝合带应分布在信阳-舒城断裂的前缘,但现在覆于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沉积之下.关键词:大别造山带东段;缝合带;北淮阳带;信阳-舒城断裂.中图分类号:P542 文章编号:1000-2383(2005)03-0264-11 收稿日期:2005-01-18 Location of the Suture Zone bet w een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Blocks in E astern Dabie Orogen J IAN G Lai 2li ,WU Wei 2ping ,C HU Dong 2ru Geological S urvey of A nhui Province ,Hef ei 230001,China Abstract :Dabie mountains are a collision orogen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the North China blocks.The rock components ,isotopic dating and tectonic relation of the tectonic 2petrological units in the eastern Dabie orogen indicate that the Dabie oro 2gen is composed mainly of the metamorphic basement suffered different 2grade metamorphism and low 2grade metamorphic cover of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without ophiolitic m élange and Paleozoic vocanic 2intrusive rock association in the south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ectonic 2petrological units is extensional shear zone developed in the exhumation process of the ultra 2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and the extensional 2thrust and nappe structur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Dabie Mountains is also one part of the extensional structures in the exhumation process of the ultra 2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There is no key tectonic boundary indicat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suture zone.Therefore ,not the Shuihou 2Wuhe shear zone ,nor the Mozitan 2Xiaotian fault are the suture zone between the Y angtze and the North China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4731917.html,bining the geophysical data ,the Xinyang 2Shucheng fault is the Indo 2Chinese suture between the Y an 2gtze and the North China blocks ,but now is covered under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deposits of the Hefei basin.K ey w ords :eastern Dabie orogen ;suture zone ;North Huaiyang belt ;Xinyang 2Shucheng fault. 大别山为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根据超高压变质作用年龄(Ames et al .,1993;Li et al .,1993;Rowley et al .,1997;Hacker et al .,1998)及卷入前陆褶冲带变形的最新地层(徐 树桐等,1992a ,1994),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最终碰撞发生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超高压变质岩是扬子陆块陆壳沿着缝合带向北俯冲到大于90km 的地幔深处经受超高压变质作用然后快速折返至地壳浅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克拉通盆地特征

克拉通盆地具有地台型构造性质,主要是稳定大陆壳板块区内以均匀沉降为主,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和内陆棚海。陆壳克拉通内部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活动和岩浆活动,因此不发育火山沉积建造类,主要形成稳定型陆源建造和、隐定型内源建造。建造的物源是古陆风化剥蚀区或由浅水陆表海水中直接或间接沉淀下来的内源沉积物(孟祥化,1990)。 克拉通并不是均质的完整块体,而是具显著非均一性的拼合体,克拉通是在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由大、小岩石圈碎块通过组合、分开、再组合而成的拼合体。克拉通构造上的非均一性表现在地壳块体间或内部存在一系列构造带(克拉通焊接缝合带、前寒武纪造山带、绿岩带、岩浆弧及前寒武纪裂谷)。克拉通在岩石学上的非均一性可表现出岩石质量的差异分布导致浮力的不均一和热导率、流变性的差异(张光亚,1995)。 发育在古老克拉通块体上的盆地大体可分为两类:克拉通边缘在拉张分裂时可形成大陆边缘盆地(前渊),在挤压拼合时可形成前陆盆地。克拉通内部则主要发育相对简单的坳陷型盆地,一般称为克拉通内盆地(张抗,2004)。 克拉通内盆地又称简单克拉通盆地,其性质主要表现在稳定大陆板块区内以均匀、缓慢、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沉积为主,在陆表海沉积的基础上盆地深度加大,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形状的狭义简单克拉通盆地。陆壳内部克拉通盆地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因而形成了稳定型的内源沉积和陆源沉积以及与板块边缘无关的沉积矿产(张立平,1994)。克拉通内盆地沉积物主要是碳酸盐岩,并含少量高成熟度的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岩、海绿石质石英砂岩等,克拉通内盆地陆源碎屑沉积主要由单一而稳定的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岩和石英质砾岩组成(张立平,1994)。克拉通内盆地沉积韵律性明显,旋回层序发育。陆内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建造主要为稳定型的陆源沉积,其中海绿石沉积和风暴沉积是其主要的稳定沉积建造的鉴定标志。根据Leighton和Kolata(1991)的研究,他们认为克拉通内盆地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与板块构造体制的主要变化同时发生,即板块运动方向和板块加速或者减速速率的变化。每一个板块活动体质下均有相应的克拉通盆地发育。伸展阶段以裂谷作用及地堑或拗拉谷的发育为特征。在聚敛阶段,伴随弧前、弧后盆地的发育以及克拉通边缘前渊的开始形成,克拉通内盆地开始发育。在碰撞阶段,由板块碰撞驱动的板内应力场可导致克拉通内盆地的分化和相邻隆起、弯隆的抬升(张光亚,1995)。 克拉通边缘的前陆盆地体系域发育往往不完整,其实在克拉通稳定边缘的一侧的沉积体系配置单一,一个层序往往由层序界面→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更多的是由层序界面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赵玉光,1997)。克拉通边缘盆地的逆冲块群的周期性逆冲导致了盆地由于应力载荷而下沉,构造效应是其可容纳空间的主要贡献因素。前陆盆地的可容纳空间受到边缘逆冲带周期性活动的制约,大大超出了全球海平面升降对层序发育的影响。 克拉通内盆地(也称稳定克拉通盆地或简单克拉通盆地)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现在尚有争议,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设:(1)岩石圈地伸展及热隆起(sleep,1971;sleep,1976;Haxby,1976,等);(2)造山时期发生的逆冲载荷(Leighton,1990);(3)自由热对流(Deming,1992);(4)辉长岩-榴辉岩的相变或其它变质作用引起下部地壳或岩石圈密度增大也能引起均衡沉降,但这种沉降一般是局部的(张立平,1994);(5)沉积负荷引起的沉降作用,这种沉降一般不超过水体深的3-4倍。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过程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 与板块构造过程 李江海1 , 牛向龙1 , T.KUSKY 2 , A.POLAT 3 (1.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Department of Earth and Atmos pheric Sciences,Saint Louis Universi ty,St.Louis,MO 63103;3.Depart ment of Earth Sciences,University of Windsor,Windsor,ON,Canada N9B 3P4) 摘 要:板块构造理论为20世纪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如何在新世纪发展板块构造、推动大陆动力学研究成为新的挑战。世界古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花岗岩绿岩带、高级变质区,新太古代造山作用,早期大洋地质记录与古板块构造,以及超级大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此全球构造背景下,华北早期地质演化的相关重大问题包括:新太古代典型造山带地质演化、碰撞过程及其盆山耦合作用。围绕新太古代蛇绿岩的研究,特别是豆荚状铬铁矿及地幔岩,将提供早期大洋岩石圈性质、扩张运移过程的重要线索,并提出早期板块边界划分标志及其洋陆作用过程。华北中部造山带及蛇绿岩混杂带的洲际对比,对认识华北与最古老超级大陆聚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古板块;太古宙;华北;碰撞造山;超大陆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4)03027311 收稿日期:20040803;修订日期:200409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2066,40242014,49832030);北京大学985项目 作者简介:李江海(1965)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从事前寒武纪地质研究。E -mail:j hli@https://www.360docs.net/doc/4c14731917.html, 0 前言 古大陆地质演化与早期地球历史一直是地质学 的研究热点问题。在过去的20年中,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问题:(1)古大陆的增生与克拉通化过程;(2)板块构造起始过程或与前板块构造的交替机制。世界各地(北美、西澳、非洲 南部、格陵兰等地)克拉通基底构造的研究不断揭示和积累不同类型古造山带及其板块作用的重要证据,围绕早期板块边界性质、俯冲碰撞过程、高级区 低级区关系,典型造山带组成、变质和运动学,早期大洋地质记录进行研究探索,证明板块构造过程至少在新太古代(3.0~2.5Ga 前)以来就成为全球构造的主导机制。 在华北早期构造演化研究中,如何面对这些挑战,从其地质实际和长期研究积累出发,准确鉴别和 恢复早期碰撞造山带格局、几何形态、运动学和古板 块演化已非常重要,特别是蛇绿岩缝合线的研究已成为重要的前缘国际科学问题。与其他古大陆相比,华北克拉通研究程度较低、陆块规模较小、后期再造强烈、大地构造属性不明、大陆克拉通化事件(2.50Ga)滞后等。随着华北地区的研究进展及其国际合作交流的开展,特别是美国彭罗斯会议(北京,2002)、华北大陆构造演化中美双边会议(北京, 2004)的召开,华北早期地质演化正成为国际研究的 热点之一。 本文在评述国际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华北地区的长期研究积累,提出华北早期大陆构造演化近期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1 新太古代造山带构造模式及其造山 记录 尽管对古大陆生长的构造模式尚无完全一致的认识,但普遍认为太古宙为陆壳最重要的生长与稳定时期,其中新太古代陆壳发生快速生长。目前对克拉通的早期演化可以归结为两类认识:板内作用模式与造山模式。前者是传统认识,并不断地受到 第11卷第3期2004年9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Vol.11No.3Sept.2004

中国古生代扬子_华北及塔里木克拉通统一体特征_田海芹

中国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克拉通统一体特征 田 海 芹 (石油大学石油资源科学系,山东东营257062) 摘要 对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三大克拉通的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史、基底和盖层性质及演化史以及克拉通盆地形成、发育、充填及演化史等方面的统一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克拉通是一个统一体”的新观点假说。如果这一假说成立,将会对研究我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学、沉积学、油气分布规律和油藏成藏机制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可能会提高我国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地区的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主题词 中国;扬子地区;华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克拉通;统一体 中图法分类号 P541 作者简介 田海芹,男,1958年出生,副教授。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7年在石油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 现在从事碳酸盐岩沉积学、古地理学及层序地层学研究工作。 引 言 对我国扬子、华北及塔里木三大克拉通进行了反复对比及综合研究,发现这三大克拉通在区域构造背景、区域构造演化史、基底及盖层的性质和演化史、克拉通盆地的形成、发育、充填和演化史以及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等方面均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中国的现今地形图来看,在扬子(克拉通)、华北(克拉通)与塔里木(克拉通)平地之间,有一条向北东方向凸出的呈“半月形”的高地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又有一块向北东方向凹进的“半月形”平地。整体观察,塔里木盆地好像是从扬子和华北地区中被挤出去的一部分。由此推测扬子、华北及塔里木三大克拉通在中、新生代可能发生过位移。所以,这里提出“中国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三大克拉通是一个统一体”的观点或假说。如果这一假说成立,它将会使我国的区域构造地质学、地层学、沉积学、古地理学及与其相关的一切学科的理论和体系得到补充和发展,同时它也将会影响我国的油气及其它矿产的勘探和开发。 1 三大克拉通的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1.1 三大克拉通的形成时期 1.1.1 扬子克拉通的形成时期 扬子克拉通的基底形成于晋宁期或扬子期(约800Ma前),并经历了3个重要的构造期:即吕梁期(约1700Ma前)、四堡期(约1000Ma前)和晋宁期或扬子期(约800Ma前)。不同时期的洋壳俯冲及岛弧带的形成,使分散的陆核、孤岛增长连在了一起,最终形成了克拉通(地台)的统一褶皱基底。 扬子克拉通基底形成后,自震旦纪开始就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克拉通发展阶段。 1.1.2 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时期 华北克拉通的基底基本形成于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运动。自中元古代开始,进入了盖层发育阶段,即华北克拉通形成于早元古代的吕梁期。但长城系、蓟县系及青白口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 1.1.3 塔里木克拉通的形成时期 塔里木克拉通的基底亦可以说是形成于早元古代晚期,亦可以说是形成于中元古代青白口纪末期的塔里木运动期。因为塔里木克拉通前震旦系的阿克苏群亦为结晶变质岩系,但其原岩已具盖层岩层的性质。自震旦纪开始才真正进入了克拉通发育阶段。 扬子克拉通与塔里木克拉通的形成时期完全一致。不过,华北克拉通自在早元古代晚期形成以来,中、新元古界盖层的分布范围十分有限,基本仅限于京、津、唐等的华北北部地区,且亦多有变质现象。 1998年 第22卷 第6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the U niversity of Petroleum,China Vol.22 No.6 Dec.1998 收稿日期:1998-02-17 本文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重点攻关项目的部分内容。 马永生、狄明信、马玉新、肖尚斌、于文芹、赵勇生、刘克奇、张卫海、胡书毅、文玲、李红南等同志参与了本项研究工作。

扬子地区构造演化

1 晋宁(雪峰)期(Pt2—Pt3) 晋宁(雪峰)期,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两弧夹一盆”的模式。 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间夹上元古界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中国南方中一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一弧一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地。 2 早加里东期(Z1—O) 早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发育成克拉通台地和南华小洋盆的开启。 扬子古板块西缘因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的影响,整个板块显示西高东低台地相的沉积态势,江南隆起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南华小洋盆的过渡区。南华小洋盆当时,有浊积岩充填,到早加里东期闭合,形成了宽约350km的褶皱区。向东由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地块组成的元古宙岛弧,成为赣中和赣南震旦系一寒武系浊积岩的物源区;早加里东期卷入郁南运动,形成华南褶皱区的东缘。这个时期华南板块向东增生扩大,由南华小洋盆、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岛弧、丽水一海丰海沟或断裂组成了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3 晚加里东期(S) 晚加里东期,南华小洋盆关闭,扬子古板块大隆大坳构造背景形成。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洋壳沿丽水一海丰海沟发生俯冲,使南华小洋盆关闭,下古生界地层褶皱变质和火成岩体侵入,仅在钦州一防城坳陷保留残余海槽。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作用力向西传递,使扬子古板块变形,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如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和湘鄂西坳陷等。 4 海西期(D-P) 海西期,扬子古板块及其周边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中。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扬子古板块北缘出现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西缘出现康定、木里等三联点,南缘出现南盘江裂陷槽。扬子古板块内部出现攀西裂谷带,并以此为中心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它代表了地壳演化的一次特殊构造事件,二十年前我们曾命名为”

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

文章编号:1000?0550(2015)01?0021?15doi:10.14027/https://www.360docs.net/doc/4c14731917.html,ki.cjxb.2015.01.003 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15ZX0506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编号:2012F?47?02)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科技项目(编号:2012B?0504)基金联合资助 收稿日期:2014?02?24;收修改稿日期:2014?04?25 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 ① 徐政语1 蒋 恕2 熊绍云1 梁 兴3 王高成3 郭燕玲1 何 勇3 饶大骞3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地质研究院 杭州 310023;2.犹他大学能源与地球科学研究院 盐湖城 UT84108; 3.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 杭州 310013) 摘 要 为了深入探讨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与分布特征、建立沉积模式,系统收集与整理了扬子陆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与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大量数据,选取贵州省三都县渣拉沟及四川省筠连县昭104井两个典型剖面与井岩芯进行了系统观察与采样,对扬子陆块范围内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岩性与沉积相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早古生代以来,扬子陆块受被动大陆边缘扩张与陆缘造山挠曲坳陷两类成盆 环境影响[1?2],牛蹄塘组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扩张环境,缘于上升洋流与缺氧事件复合沉积模式,富有机质页岩以扬子陆块东南缘深水陆棚—斜坡相区最为发育、厚度最大、有机碳含量最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沉积于加里东期周缘前陆造山环境,缘于浅水陆棚—闭塞滞留海湾沉积模式,富有机质页岩以中上扬子陆块东南缘深水陆棚区最为发育、厚度最大、有机碳含量最高。 关键词 沉积模式 发育特征 富有机质页岩 下古生界 扬子陆块 第一作者简介 徐政语 男 1964年出生 博士 高级工程师 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 E?mail:Xuzy_hz@pet?https://www.360docs.net/doc/4c14731917.html, 中图分类号 P512.2 P595 文献标志码 A 0 引言 受传统技术所限,以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主要关 注烃源岩周缘颗粒粒径相对较粗、物性(孔、渗等)相对较好的常规砂岩或碳酸盐岩类储层,忽略了颗粒粒径相对较细、物性相对较差的硅质岩或泥质岩类储层。近年来随着全球常规油气资源份额的逐渐减少,一些储集非常规油气(煤层气,页岩油与页岩气,致密油与致密气)资源、颗粒粒径相对较细、物性相对较差的致密岩或有机岩类储层日渐成为当今勘探开发研究工作的热点领域。许多学者便于区别,将以往研究的常规储层岩类称为粗粒沉积岩,将现今关注的颗粒粒径小于1/16mm 的硅质岩、泥页岩、黏土岩以及煤岩等非常规储层岩类称为细粒沉积岩,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岩石学研究领域,拓展了储层研究范畴,发展了传统沉积学与储层地质学。 包括泥岩、页岩在内的细粒沉积学研究工作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四十年代 [3] ,初期主要注重宏观环境 与岩相学研究,如海底水道与海底扇[4-5]、浊流与浊积岩[6]、潮汐流与潮汐岩[7]、淡水湖泊[8]与盐湖[9]环 境中泥质岩类沉积、海洋环境中风尘沉积[10]等;至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逐渐拓展至沉积岩石学[11-12]与 沉积建模方面研究,创建了包括深海悬浮沉积[13]、浊流与等深流沉积[14]、潮汐流沉积[15]等在内的多种模式,探讨了陆上湖泊环境中细粒岩沉积成因[16],进行 了细粒沉积实验[17]与模拟[18-20]研究,分析了细粒岩沉积机理[21],注意到了富有机质岩细粒沉积建模研 究[22];至九十年代逐渐关注到细粒岩沉积微观构 造[23]与控制因素方面研究[24]。本世纪以来随着非 常规油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建模与 机理研究备受关注[25],目前已建立有多种类型模式, 主要包括有上升流模式[22]、大洋缺氧事件模 式[22,26-27]、远洋悬浮沉积模式[28-29]、黑海模式[30]、陆 缘斜坡—海盆模式[25]、浅水陆棚模式[31-32]、周缘前 陆盆地沉积模式[33]以及内陆湖盆沉积模式[34-35]等,认为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与发育需要满足三方面条件,即:①大量的有机物质供给;②快速的沉积速率;③贫 氧或缺氧的水体环境。从有机物富集、淀积与保存三方面限定了沉积环境。 有关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与分布特征研   第33卷 第1期2015年2月 沉积学报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Vol.33 No.1Feb.2015

山东省大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

一、山东省地形特征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东北段,地处黄河下游,介于东经114°47′30″—122°42′18″、北纬34°22′54″—38°27′00″之间。是我国地势划分中的第三大阶梯中,海拔高度除一小部分山地超过千米以外,大部分山地丘陵都在50Om左右,地势起伏较小,相对高度多为200—350m,坡度在20°以下。 按照地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全省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和鲁西北一鲁西南平原区三大地貌分区(图1)。按照地理位置,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可称为鲁中南地区,鲁西北一鲁西南平原区由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组成(二者以位于山东与河南分界处的黄河段为界),它们统称为鲁西地区;鲁东丘陵区可称为鲁东地区(或胶东地区),由鲁东北(胶西北)地区和鲁东南地区组成,二者大致以牟平—即墨和青岛—五莲一线为界,鲁东南地区包括威海地区(牟平—即墨线以东)和日照地区(青岛—五莲线以南)两个地理区。 自然地理特征:现代山东省自然地理特征,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中经受了多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综合结果的反映,尤其是新近纪中新世以来板块构造发展演化的结果。 山脉分布情况:山东省主要山脉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鲁东丘陵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山脉主要由早前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构成,鲁东丘陵区山脉则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构成。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山脉多呈NW向和近东西向展布,鲁东丘陵区山脉则多呈近南北和近东西向展布。 水系概况:山东水系比较发育,自然河流平均密度在0.7km/m2以上,干流长度大于50km的河流有1000多条。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湖泊集中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与鲁西南平原之间的鲁西湖带,以济宁为中心分为两大湖群,以南为南四湖,以北为北五湖,前者以微山湖为首,后者以东平湖最大。

盆地分析小结

盆地分析总结 一、盆地的分类。 答: 1、Dickinson的盆地分类(1974年)。 Dickinson(1974)提出的较有影响的盆地分类是依据盆地位置与岩石圈基底类型,即板块构造环境来进行划分的。Dickinson划分出五大类沉积盆地: (1)大洋盆地,指具有洋壳的海洋盆地; (2)裂谷性大陆边缘盆地; (3)发育于岛弧—海沟体系的盆地; (4)缝合带盆地; (5)内陆盆地,以克拉通盆地为主,稳定的板内环境。 这一分类显然忽略了发育于走滑环境的沉积盆地,但它奠定了当代盆地分类的基础。随后Bdy和Sndson的分类(1980表)、Ingos011的盆地分类(1988)以及Mid(1990表)等的沉积盆地分类都是以盆地发育的板块构造背景为主要依据的。 课堂笔记:根据地理相对位置来划分,没有考虑动力学过程,没有考虑走滑转换类型盆地。

2、Mail盆地分类。 课堂笔记:依据是板块相互作用(水平方向),没有考虑岩石圈的深部作用(垂向)。另外也没考虑到陆地盆地的形成(例如松辽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无法依次来分类);没有区分陆壳和洋壳,例如日本海无法据此分类。 3、以板块构造为背景分类的盆地类型。

(1)与伸展作用有关的盆地。 在大陆破裂、离散过程中,可产生一系列与不同拉伸、离散阶段有关的盆地。 ①克拉通内断陷或内陆裂谷盆地或盆地群。发育于在大陆受到拉伸、破裂的早期,拉伸量小,常常伴随有地壳的减薄和地慢隆升作用。拉伸作用可以停止或进一步拉伸形成。 ②陆间裂谷,或具有扩张中心的。 ③大洋盆地。随着海底扩张形成。 ④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一些裂谷盆地是伴随与之垂向的大洋盆地的形成而发育的,这些裂谷没有进一步扩张成洋盆而夭折,因而称为夭折裂谷(fmled dabasin)。 ⑤拗拉谷(Aulacogen,裂陷谷)。拗拉谷最早是由苏联的地质学家沙斯基(1960)提出的,指的是一种与地槽褶皱带相垂直的深断带。Burke等(1974)后来解释为三叉裂谷系的一个衰亡支。 ⑥碰撞谷,如莱因地堑,是由阿尔卑斯山的碰撞造山导致垂直方向的拉伸的结果。 ⑦弧后盆地,其形成与俯冲板块造成深部物质上涌生的拉伸作用有关。 ⑧走滑伸展盆地,由走滑作用导致的拉伸作用形成的。 (2)与挤压挠曲作用有关的盆地。 与岩石圈挤压挠曲作用有关的盆地发育于聚合、碰撞或挤压环境。这类盆地主要有: ①俯冲带挠曲变形形成的深海沟和前弧带; ②大陆碰撞带岩石圈挠曲产生的周缘前陆盆地;

扬子克拉通南华纪碎屑锆石U_Pb年龄_Hf同位素对华南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指示

第34卷第1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34No.1 2009年1月Earth Science)Jour nal of China Univer sity of Geosciences Jan.2009 扬子克拉通南华纪碎屑锆石U2Pb年龄、Hf同位素对华南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指示 谢士稳1,2,高山1,2,3,柳小明3,高日胜4 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3.西北大学地质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 4.中油国际海外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对采自宜昌三峡地区南华纪沉积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U2Pb定年,新元古代锆石U2Pb年龄在833Ma、785Ma出现高峰,说明此时期有两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结合前人的Hf同位素结果,新元古代锆石U2Pb年龄与E Hf(t)值关系图表明:910~890Ma 之间锆石E Hf(t)值表现为高正值(U10,接近亏损地幔演化值),890~840Ma锆石E H f(t)值明显降低,并有负值出现,另外在890Ma处有年龄峰出现.笔者认为扬子和华夏板块的拼合可能在890Ma发生了由俯冲到陆-陆或陆-弧的碰撞,之前的高E Hf(t)值由洋壳俯冲造成,之后碰撞作用陆壳物质熔融造成了E Hf(t)值的降低;840~800Ma的锆石E Hf(t)值有正也有负,800~ 780Ma的锆石E Hf(t)值小于0,780~750Ma的锆石E Hf(t)值大于0.这些数据与830~795Ma、780~745Ma两期地幔柱事件吻合.关键词:扬子板块;锆石U2P b定年;地幔柱;R odinia超大陆;Hf同位素. 中图分类号:P597文章编号:1000-2383(2009)01-0117-10收稿日期:2008-10-10 U2Pb Ages and Hf Isotopes of Detrital Zircons of Nanhua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Yangtze Gorges:Implications for Genesis of Neoproterozoic Magmatism in South China XIE Shi2wen1,2,GAO Shan1,2,3,LIU Xiao2ming3,GAO Ri2sheng4 1.F aculty of Earth Sciences,China Univer 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2.State K ey Labor atory of Geological P 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 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3.State K ey Labor 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Depar tment of Geolog y,Northwest Univer sity,Xi.an710069,China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4731917.html, P C Inter national Resear ch Center,Beijing100083,China Abstr act:This paper repor ts LA2ICP2M S U2Pb dates of det rita l zircons from the Nanhua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Yan2 gtze gor ges.Neoproterozoic U2Pb ages show two peaks at833Ma and785Ma,assumably cor responding t o two large2sca le pe2 r iods of magmatism.E Hf(t)values for the910-890M a zircons are positive(U10,similar to the value of the coeval depleted mantle),while those for the890-840Ma zircons tend to decr ease t o negat ive values,and there shows age peaks at890Ma. These data allow us to infer that tr ansformation of oceanic subduct ion into continenta l collision or continental2ar c collision oc2 curr ed at about890Ma via amalgamation of the Yangt ze and Catha ysia blocks.The high E Hf(t)values prior to890Ma resulted from t he subduct ion of oceanic crust.T he subsequent dr op of E H f(t)va lues was caused by the crust melting and crusta l colli2 sion.E Hf(t)values for the840-800Ma zircons a re either negative or positive,whereas E H f(t)values for the800-780Ma zir2 cons are all negat ive and E Hf(t)values for the780-750Ma zir cons are most ly posit ive.T hese data ar e in coincidence with two stages of the mant le plume beneath the Yangtze craton at830-795Ma and780-745Ma. Key words:Yangtze block;zir con U2Pb dat ing;mantle plume;Rodinia super continent;Hf isotope. 基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研究计划项目(Nos.IRT0441,306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No.40521001);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No.B07039). 作者简介:谢士稳(1983-),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岩石圈地球化学专业.E2mail:swxie210@https://www.360docs.net/doc/4c14731917.html,

盆地类型

一、前陆盆地:波斯湾盆地 1、概念:位于褶皱山系和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 2、构造特征:形成于挤压环境中,结构不对称,靠近造山带一侧较陡;在其演化过程中遭受变形作用强烈;盆地近克拉通一侧较宽缓,与地台层序逐渐合并,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前陆盆地可划分为三部分:①褶皱–冲断带;②深凹(拗)带;③稳定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 一般存在一套或几套由细变粗的反旋回沉积,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边缘尖灭线不断向克拉通方向迁移。 3、石油地质条件: ①具有两类烃源岩系:为被动的大陆边缘沉积型和前陆拗陷型,岩石类型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页岩和陆相泥页岩。成熟的生油中心总是靠近深拗带一侧,所生成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或渗透储集层向上或向克拉通一侧进行运移。 ②储集岩有两大体系:下部以台地相的碳酸盐岩为主体 上部以陆相的碎屑岩为主体 ③易于形成油气藏的圈闭类型以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为主。 4、油气藏分布模式: 油气分布主要受圈闭展布特点的控制: ①在靠近冲断带一侧或冲断带内,主要是背斜和断层圈闭油气藏; ②在靠近克拉通一侧的前缘斜坡带主要分布砂岩体上倾尖灭或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与张性或张扭性断层有关的断块油气藏; ③在前缘斜坡带也存在因基底冲断作用形成的基底卷入型厚皮构造圈闭。在平面上,前陆盆地内的油气围绕生油中心呈条带状盆地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上。 由于造山带活动以及冲断不断挤压,盆地内油气藏会受构造运行而不断调整、改造和再分布,因此,前陆盆地都是油气藏遭破坏比较严重的一类盆地。

二、裂谷盆地 1、概念:因大型岩石圈拉张破裂而形成的长型断陷或拗陷,具有陡而长、两壁平行的沉降谷 2、构造特征:裂谷是张性作用的结果,构造形态多种多样,有断槽状、锯齿状、雁裂状、三叉状等。我国东部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大体可划分为:①裂谷前期;②裂谷断陷期;③裂谷拗陷期。不同阶段的石油地质特征差异较大。 3、石油地质条件: 1、油气生成特点:在世界主要裂谷盆地中,从寒武系至下第三系都有烃源岩分布,岩性以泥岩、页岩、碳酸盐岩为主,含有大量水生生物为主的有机物质。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拗陷期,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多的特点,地热较高,故有机质演化成烃条件优越。 2、储集条件:拗陷型裂谷,由于沉积环境稳定,储集层发育、规模大、横向稳定、成熟度高。断陷盆地,储层发育规模小、横向变化大、储集层成因类型多。 3、盖层条件:岩石类型以泥岩、页岩、盐岩、石膏和裂缝不发育的致密碳酸盐岩为主;区域性盖层宏观上控制了盆地内的油气运聚和分布,直接盖层直接影响着油气藏内油气的聚集。 4、运移特点: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具有多期运聚、重新分配、多期成藏以及一源多藏的特点。 5、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类型多,以背斜、断块、岩性、地层不整合以及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 4、油气藏分布模式: ①拗陷型裂谷盆地中部一般发育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 ②断陷盆地陡坡带则主要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在洼陷带岩性油气藏发育,缓坡带则以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