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西学东渐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西学东渐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西学东渐

一、课题: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以“西学东渐”一课为主)

二、课时:1

三、教材分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灿烂瑰宝;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基本史实;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灿烂之光?等诸问题。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必修Ⅲ乃至整个必修模块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对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作了简明的阐述。

【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既包括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又包括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整体特点;如何整合知识的方法;以及理性、全

面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变革的思想历程。

2.比较归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特点。

3.体会并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

2.小组合作探究

3.问题式教学:课堂上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少而精,抓住教学的关键之处。创设学生小组合作的问题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

4.创设情境、巧妙利用容闳一生思想转变的历程引导让学生感悟,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应有的情感。

六、教学思路:以容闳一个人思想转变的历程为线索,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七、教学过程

候课——展示第1页课件

教师: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教师;同学们好

教师:(展示第2页课件)教师: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学生:不认识

教师:(播放简介)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曾经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候选人——容闳。

作为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者,容闳的一生见证了……

教师:(展示第3页课件)近代中国先进思想蜕变与新生的历程。这节课,我们就追寻容闳思想蜕变的历程,复习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主题。

教师:(展示第4页课件)本主题在高考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年高考都有所涉及。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从近代中国社会特征把握近代中国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同时要联系必修一、二相关知识,对中外同一时期的思想发展做横向对比。

教师:(展示第5页课件——解读学习目标)根据高考的要求,复习本主题,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我们要注意从时间、阶级两个角度掌握它的发展历程)

2.(通过探究近代中国人不同阶段学习西方的内容及影响)比较归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产生的特点。

3.(在探究的过程中,同学们尤其要)体会并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切换到第6页课件——进入探究学习环节)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容闳思想蜕变的历程为主线,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旅。

(切换到课件第7页)

(探究学习环节,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

(此环节要培训好,限时10分钟左右,展示5分钟,不管是展示什么问题,时间到了必须回到座位上,展示不完没问题,超市环节可进一步补充完善。10分钟4个探究问题未必能完全写完,但4个问题都要有作答,某一个问题作答不完善没关系。10分钟后自动进入讨论环节——此时课堂应进行15分钟左右)

教师:(学生讨论后,要切换到第8页课件,进步学习超市环节。4分钟小组内讨论,6分钟学习超市。此环节教师要搞好培训,一个小组的成员不要集中在一起,分开进行超市。超市快要结束的时候,小组内就“超市”过程中的收获,小组再次头脑风暴,形成到位的认识)教师:(注意掌控好时间,进入表述反馈环节课堂进行大约25分钟,切换到第9页课件)容闳,是唯一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者。……他的一生,像镜子一样映照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后黑板展示的探究题,思考一下:容闳是怎样映照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结合探究1、2、3)

哪位同学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见解?(提前培训好学生,学生结合后黑板的探究题回答)

学生:就像课前老师在课件上展示的那样,中国近代史实质上是一部近代知识分子蜕变与新生的思想进步史!容闳不同的人生阶段,代表了不同阶级、阶层知识分子的蜕变与新生。

少年容闳,代表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本83页左下角的蓝色方框,夷具体指的是军事技术);

中年容闳,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晚年容闳,代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所以说容闳映照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实质上是一部不同阶级知识分子蜕变与新生的思想史!

那么,近代不同阶级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异同点?

教师:我们可以以洋务派与维新派为例来探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下面,结合参考答案,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同时思考总结历史比较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学生总结比较类问题的答题思路,然后回答回答)

教师:(学生回答完,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1页)我们在做比较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分三步走……(针对课件上的内容进行解读)这类问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型,下面,我们就感受一下高考的

魅力。(切换到下一页课件)

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2页,引导学生看材料,思考回答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总结的“三步走”战略思考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地写一下思路(学生看材料,思考)

教师:这个题目的比较项是“自强”,根据材料,就是一个治标和治本的问题。

(展示答案,学生梳理思路)

教师: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有没有实现?(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维新变法的失败,严复的“自强”主张自然也没有实现。就像探究3展示的这样!

教师:(切换到课件13页)晚年容闳和严复一样,投身于维新变法。从少年到中年再到晚年,容闳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蜕变与新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不断前行呢?

这个问题也是同学样在探究过程中疑问比较多的一个。(回扣前黑板“我的疑问”)

(结合前黑板展示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教师: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为了救亡图存,以容闳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踏上了一条蜕变与新生的思想历程。所以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先进思想产生的特点是由浅入深,向西方学习与探索救亡道路相结合。

教师:(切换到课件14)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探究4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课件和前黑板展示的内容作一下整理。

教师:(切换到课件15页)教师:晚年的容闳,积极投身维新。但维新变法很快失败,容闳的蜕变有没有就此终结?(学生回答:没有)垂暮之年的容闳将如何延续他的救国之路?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续写这段历史,帮帮容闳。(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太好了,你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事实就是如此,维新变法失败后,容闳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中去,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他后来能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结后选人的重要原因。

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6页)回顾历史,近代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踏上一条为救亡图存而蜕变与新生的思想历程。展望未来,民族复兴的道路,漫漫漫修远!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人,为民族的觉醒,为国家的复兴,努力前行……

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继续前辈们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掀起讨论的高潮)(学生可能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其实我们一直在践行着前辈们的理想和信念。现阶段,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位同学记住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

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7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光要记住这24个字,更重要

的是内为成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高中三年,我们一直在践行着前辈们的理想和信念,朝着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前行。过去,我们选择蜕变,未来将会新生。有没有信心?

(学生大声回答:有)教师:相信大家!

教师:(切换到课件第18页巩固反刍)下面,把本课所学整理消化一下。

教师:(注意把握时间,最好在课堂剩余1分钟的时间,切换到课件第19页)下面,请1组为大家作点评。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3-3-2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三、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荒诞派戏剧的主要成就。 (2)理解:分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3)运用: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阅读一些文学史的材料,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掌握个性化学习方法。 (2)充分扩大教学资源,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真正做到生活即历史。 (3)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渊源、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这些成就和作品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让学生能以历史眼光去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体现的时代特色。 难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兴盛的的背景;《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佳作《西风颂》诗篇结尾的预言。文学艺术是现买生活的一面镜子,雪莱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和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反抗封建专制统治。他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和控诉,热情讴歌了人民争取自由和主的斗争,对未来作了大胆的设想,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家”。 恩格斯为什么高度评价雪莱?这一时期文学上取得了哪成就?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二自然段,并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对浪漫主义文学作的说明。提示:背景及思想倾向。 1.背景及思想倾向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面对启蒙理想的幻灭,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于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 而教材在阐述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时,提到了两个方面: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揭露丑恶现实和憧憬美好未来。 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其理想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之前的反封建贵族社会的政治思想而来的;与此相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浪漫主义作家或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通过强烈的怀古意识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强调主观的作用、个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的主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和表达个人的理想,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但对大自然充满激情,尤其着力描绘自然界中那些不平凡的现象;在表现手法上以尽可能的夸张与强烈的对比为主,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它充满着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富有浓郁的抒情性和主: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教材中涉及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5课 导学案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其传播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出现制度和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前6世纪, 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4世纪时,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②文学: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③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艺术。 ④数学:发明“数字”和进位计算法。 (2)传播: ①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②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文化(东亚):古代朝鲜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朝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科技和文艺:634年修建了台;12世纪完成《》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13世纪开始使用活字印刷。 ②创制了本民族文字“”。音乐歌舞出名。 (2)中朝联系: ①教、教和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②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朝鲜乐舞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三、古代日本文化(东亚):古代日本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日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约9000年前,日本逐渐发展。12世纪后,逐渐形成。 ②文学:诗歌集《》和小说《》享誉世界文坛。 ③建筑和艺术:法隆寺;大和绘和浮世绘;茶道。 (2)中日交往:9世纪形成了“文字”;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四、美洲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培育出的农作物有哪些?印第安文化的代表是哪几个?分别说出他们的主要文化成就。后来,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1)农作物:印第安人培育出、、、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 (2)三种代表文化及主要成就:文化、文化和文化。 ①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创造了文字,发明了 “历”,创造出进位法。 ②12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荣。 ●阿兹特克人:使用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印加人:建造庙,能使用,制定了历和历。 ③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玛雅人创拜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神。 (3)急剧衰亡:16世纪后,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原因:开辟后,殖民者的入侵。 【重点聚焦】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 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 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 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 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 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宝红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变法通议》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 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精品文档 3-3-2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 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二历史1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 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 A .①④⑤ B .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C.朱熹D.王阳明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完美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课程目标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揭示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从《诗经》到唐诗 (一)《诗经》 1.内容: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 1.形成: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开创了新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风骚”(《诗经》、楚辞)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 (三)汉赋 1.汉赋:汉朝时,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诗 1.原因:(1)唐代国家统一,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2)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发展概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精练(带答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 出题人:景秀敏审题人:侯宝玲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2.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3.“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D.胡适 4.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5.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 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 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 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