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元素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元素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元素优秀教案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

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概念。

【教学准备】

1.投影片: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讨论比较(投影)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

联系。引导学生讨论,具体内容

见表: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

论,各小组代表交流

发言,共同完成表内

的各项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

对已学概念的分析、比较

能力。初步学会正确地使

用元素、原子的概念。

微观分析验证旧知有关物质的分子模型卡片。

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

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 + 氯气——→氯化氢

分组活动。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借模型卡片的直观、形

象,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分

析。

通过以上活动,思考: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

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得出结论:在化学变

化中,分子发生变化,

元素不发生变化。

借助卡片,通过有趣的拆

拆、拼拼,轻松得出结论。

打比方(过渡)我们知道,英文单词不计

其数,但字母只有26个;同样,

物质的种类已知的有三千多万

种,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

素种类只有—百多种。

体会、感悟。真切地体会物质的多样

性及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读法及写法:

2.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10月日

________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第二课时)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用途

【教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九年级化学元素化合物

元素化合物 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在中考试题中,占的比重最大,这部分知识具有易懂、好学、难记、难用等特点。这部分主要是从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检验等方面来介绍每一种物质和每一类物质,相互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复习思路如下: 主要抓住“性质”这个核心,把握内在的联系,就可以更全面、深入、清晰地认识物质。 复习这部分知识首先最好是找出分散在各章节中的重要代表物及其重要知识点(见下),跳出章节的限制,将他们的知识点尽可能连成串,让知识系统化(重点要落实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可以采用列表对比法(如CO和CO2,H2、CO和CH4)、口诀记忆法(如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归类记忆法(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知识网络图等。另外,要注意总结和归纳物质化学反应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综合性的问题。这部分重要的知识有: 1.熟练掌握元素符号 2.熟记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3.熟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4.熟记有特征颜色的物质 5.熟记在同一溶液中不能共存的离子 6.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7.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8.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反应关系图(六圈图)

9.连续反应关系 (1)Ca系列: Ca→CaO→Ca(OH)2→CaCO3→CaO (2)C系列: C→CO2→H2CO3→Na2CO3→CO2 (3)Cu系列: Cu→CuO→CuCl2→Cu(OH)2→CuSO4→Cu (4)Fe系列: 考试层次要求和考试内容(据中考考试说明)1.初步了解的知识 ①空气、水的污染与防治; ②灭火器简介; ③水的物理性质; ④铁的物理性质; ⑤浓硫酸的性质; ⑥甲醇、醋酸、煤和石油、能源; ⑦生铁和钢; ⑧硝酸。 2.了解的知识 ①空气的成分与水的物理性质和组成; ②O2、CO2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③O2的工业制法; ④C、CO的化学性质; ⑤石灰和石灰石的用途;

高中物理磁现象和磁场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磁现象和磁场》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磁现象和磁场》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发布者:陈一涵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场》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

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 教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 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 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九年级化学元素1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元素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了解地壳中和生物体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元素概念在举例中导出,认识元素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和收集食品标签等探究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交流成果及评价成果优缺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知识共享意识,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 2.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3.与学生探讨一些在生活中与元素息息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关注化学的发展,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的概念 [教学策略] 1.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学生对于课本P73的27种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的记忆已在开学初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让学生逐渐熟悉,自然记住,到学习本课题时已经基本认识记住了一些常见元素符号,这样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 2.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如在元素概念的引入以及在讨论化学变化前后元素是否发生变化的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又如通过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和收集食品标签等探究活动方式,改变他们在接受知识中消极被动的承受状态,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各方面能力。 3.创设情景,引导诱思。利用学生已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如:选取生活中人们喜爱吃精细食物的现象,广告中要求人们补充“钙”、“铁” 等元素的现象以及在街边有人进行“由水变油”骗术的现象,诱发学生思考,有助新知识的建构。 4.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把一些枯燥乏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通过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将它们尽可能趣味化。例如:将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记作一只羊,两只龟,三头驴,铁笼养;用26个字母与英文单词来比喻一百多种元素可组成三千多万种物质,帮助学生对元素概念及元素组成万物的理解。 5.媒体配合,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了信息面,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增强想象力,使微观抽象变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益。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优秀教学设计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较详细地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材介绍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钙、钠、钾、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为了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则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 这将使学生认识到,不经医生诊断,盲目食用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是有害的。 本教案设计时,主要以Na、Ca、I元素为例,介绍了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Fe、Zn、F、Mg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在《备课资料》中分别说明,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选用,以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意识到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促使学生形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哲学观。 教学重点 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 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提供资料→拓展视野→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投影仪、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问]电视上大家经常看到补充“钙、铁、锌、硒”等广告。大家知道这钙、铁、锌、硒指的是什么?单质?原子?离子?元素? [生]回答:元素。 [问]大家是否知道,人体为什么要补充钙、铁、锌、硒等化学元素呢? [答](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知识可能回答出一部分) 补锌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补钙可以防止得软骨病(或骨质疏松,或佝偻病); 补碘可预防得大脖子病(或甲状腺肿大)和呆小病。 [注:也可给学生阅读保健药剂的说明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 [引入]以上事实证明,化学元素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但是这些元素从哪来呢?是否人体摄入这些元素越多越好呢?学习完今天的课同学们就可以解答这些问题了。 [板书]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讲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组成我们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50多种。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它们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 [板书]一、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50多种。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 [引导学生看课本P95资料(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 [设问]人体内的这50多种元素在人体内怎样分布?它们与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关系? [请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回答内容有:1.人体中,除碳、氢、氧、氮几种元素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外,其余元素都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2.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元素,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种(常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微量元素小于0.01%)。 3.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虽小,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却很大。它们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问]在人体常见的元素中哪些是常量元素哪些是微量元素呢?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

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

九年级化学元素周期表口诀

第一周期:氢氦---- 侵害 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鲤皮捧碳蛋养福奶 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 那美女桂林留绿牙 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 嫁给康太反革命 铁钴镍铜锌镓锗---- 铁姑捏痛新嫁者 砷硒溴氪---- 生气休克 第五周期:铷锶钇锆铌---- 如此一告你 钼锝钌---- 不得了 铑钯银镉铟锡锑---- 老爸银哥印西提碲碘氙---- 地点仙 第六周期:铯钡镧铪----(彩)色贝(壳)蓝(色)河 钽钨铼锇---- 但(见)乌(鸦)(引)来鹅铱铂金汞砣铅---- 一白巾供它牵铋钋砹氡---- 必不爱冬(天)第七周期:钫镭锕---- 防雷啊! 下面是竖着按族背: 氢锂钠钾铷铯钫请李娜加入私访 铍镁钙锶钡镭媲美盖茨被累硼铝镓铟铊碰女嫁音他 碳硅锗锡铅探归者西迁 氮磷砷锑铋蛋临身体闭 氧硫硒碲钋养牛西蹄扑 氟氯溴碘砹父女绣点爱 氦氖氩氪氙氡害耐亚克先动

化合价可以这样记忆:一家请驴脚拿银,(一价氢氯钾钠银)二家羊盖美背心。(二价氧钙镁钡锌)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一至五价都有氮铜汞二价最常见 正一铜氢钾钠银正二铜镁钙钡锌三铝四硅四六硫二四五氮三五磷 一五七氯二三铁二四六七锰为正碳有正四与正二再把负价牢记心 负一溴碘与氟氯负二氧硫三氮磷 元素周期表中各种元素名称的读音 第01 号元素: 氢[化学符号]H, 读“轻”, [英文名称]Hydrogen 第02 号元素: 氦[化学符号]He, 读“亥”, [英文名称]Helium 第03 号元素: 锂[化学符号]Li, 读“里”, [英文名称]Lithium 第04 号元素: 铍[化学符号]Be, 读“皮”, [英文名称]Beryllium 第05 号元素: 硼[化学符号]B, 读“朋”, [英文名称]Boron 第06 号元素: 碳[化学符号]C, 读“炭”, [英文名称]Carbon 第07 号元素: 氮[化学符号]N, 读“淡”, [英文名称]Nitrogen 第08 号元素: 氧[化学符号]O, 读“养”, [英文名称]Oxygen 第09 号元素: 氟[化学符号]F, 读“弗”, [英文名称]Fluorine 第10 号元素: 氖[化学符号]Ne, 读“乃”, [英文名称]Neon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课堂电阻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实验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实验多为接受式(再现式)实验,即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目的的确立,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等都由教材和教师来决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操作兴趣、研究和探究欲望却受到了压抑。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多为探究实验,亦即探索式(发现式)实验,笔者发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实验的课堂教学将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为此,在《电阻》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案例过程:(第一课时介绍电阻,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设疑引入 师:(出示图片, 粗铜线 甲 创设情景) 细铜线 乙 细铜线 丙 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提出问题,激励学生) 二、猜想与假设 生1:可能与导体的粗细有关 生2: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生3: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累死了 好难走啊… 跑得好舒 服…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师:以前的实验多数是由老师来演示的,今天,老师想改变一下,你们想不想自己来亲身体验一下探究的过程?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先来看一下,要验证大家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继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导线若干、电源、开关、电阻器(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所需器材,气氛非常活跃) 师:还需要什么器材? 生1:一根长导线,一根短导线 生2:一根粗导线,一根细导线 …… 师:如果一根是锰铜线长些,一根是镍络线短些,行吗? 生:不行,导线不同,长度不同,不好进行比较 师:那,我们该怎样验证它呢?(启发,引导) 生:(思考、回忆后)运用控制变量法(表扬:很好) 师:不错,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曾经讲过,当有多个变量时,我们就需要采用控制变量(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方法来研究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新伙伴——电阻示教板(出示电阻示教板,老师介绍,学生观察) 三、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实验搞探究 师: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 还可以多个人)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设计 四、根据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 师:哪组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的验证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动手实验,其余的仔细观察,并做

九年级上册化学 元素试题

元素 同步测试(一) 一、填空题 1.元素是具有相同数(即数)的一类的总称。 2.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 3.用“=”“>”和“<”填空,正确表示下列各数在原子中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 4.根据元素周期表填下表。 5.化学上将众多原子划分为不同元素的依据是 A.原子核的大小 B.核内中子数 C.核电荷数 D.核外电子数 6.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肯定不相同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大小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是 A.C、H、O B.N、O、S C.O、Si、Al D. Fe、Al、Cu 8.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我国政府即将启动“酱油补铁工程”。这里的铁是指 A.铁元素 B.铁单质 C.四氧化三铁 D.铁原子 9.元素符号“Hg”不能表示 A.汞元素 B.一个汞原子 C.含汞的化合物 D.汞单质 10.“2H”表示 A.两个氢元素 B.两个氢原子 C.氢元素 D.两个氢分子 11.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含量如下:(单位mg/L)Ca 20,K 3,Mg 3,Zn 0.06,Fe 0.02等,这里的Ca、K、Mg、Fe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无法确定 12.某物质经化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最肯定的说法是 A.一种化合物 B.一种单质 C.化合物与单质的混合物 D.即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三、判断题 13.钙的元素符号为Ca,一氧化碳的元素符号为CO。() 14.在生物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氧元素。() 15.元素只分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16.元素是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四、推断题 17.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B的单质在A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C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D的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根据以上条件回答: (1)写出A、B的元素名称:A:B:(2)写出C、D的元素符号:C:D:

九年级化学元素练习题

课题2 元素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的概念。质子数的多少决定元素的本质和种类。 答案:核电荷数相同质子数核内质子数质子数不同 2.地壳里含量前四位的元素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的识记能力。平时学习时要有意识地按知识点进行归纳。 答案:氧硅铝铁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物质组成和构成的化学用语。 答案:(1)正确。元素和物质是宏观概念,有关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要“宏观对宏观”,即描述物质的组成用元素。 (2)错误。元素只能论种类,不能论个数。 (3)错误。二氧化碳、碳原子和氧分子是三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性质不同,从宏观上说,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从微观上说,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 (4)正确。分子和原子均是微观概念。有关物质的构成的叙述中要“粒子对粒子”,即描述分子的构成用原子。 2.下列物质:①氢气②硫磺③二氧化碳④液氧⑤氯化钾⑥矿泉水⑦空气⑧四氧化三铁⑨石灰 ○11○12水(以下空格填序号) (1)属于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属于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属于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属于金属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6)属于非金属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进行类别归纳的能力。 答案:(1)⑥⑦⑨○11(2)①②③④⑤⑧⑩○12(3)③⑤⑧○12(4)③⑧○12(5)⑩(6)①②④ 3.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 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模式的训练。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玻片、水、金属钠、钾、酚酞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酒精灯、装在玻棒上的铂丝,Na2CO3、CuSO4、KCl、BaCl 2、CaCl2溶液蓝色钴玻璃。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第二课时:焰色反应及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https://www.360docs.net/doc/4c18147459.html,)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碱金属元素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为什么把它们称做碱金属? [引言]本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碱金属元素。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讲解]人们把锂、钠、钾、铷、铯等叫做碱金属,并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来进行探讨。 [板书]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教师]首先,我们来分析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差异。 [投影]

[学生分析总结] [板书]相同点: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不同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解]根据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可进行如下分析: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这个推测。 [板书]二、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9]取Na、K同时放在石棉网上灼烧。 [演示实验2—10]Na、K分别与水反应。 [讲解]实验证明,Na、K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K比Na更容易燃烧,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更剧烈,说明K的金属性要比Na强。 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如果说K与Na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碱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而引起的,那么K比Na性质活泼又应该怎样解释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元素

课题3 元素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重点:元素及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课前预习】 1.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情境导入】(展示)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0.013,锶0.0596…(单位mg/L )。 这里的硒、锶 等是指元素、原子、还是…? 二、自主探究: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 格二 【填空】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 ,这样的原子都是 。 2.原子中的 都是6,而 、 不同,是不同的 。 【归纳】元素概念:具有相同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的种类由 决定。 【阅读】P 73图4-4资料,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 、 、 。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分别为 、 、 、 。 【思考交流】1.根据P 73页讨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小结:反应前后,分子 ,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 。 2.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补锌”、“加碘”的广告,这里的“铁”、“钙”、“锌”、“碘”指的是什么?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阅读】阅读课本74页—76页,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元素符号?国际上对元素符号是怎样规定的? 2.识记课本75页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写一写记住了几个。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 4.一个元素符号能表示几个涵义? 5.元素可分为几类?你能通过元素名称确定氧、铁、硫、氦四种元素分别属于哪一类吗?【填空】 1.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1)书写:“一二”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第二个字母要 (2)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Fe表示;也可以表示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元素(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 2.元素分类:元素(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 稀有气体元素 【思考交流】 1.P、5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下列两组符号能组成几种元素的符号?Ⅰ:A B C M N Ⅱ:a u e l g 【阅读】课本76页,完成下列填空: 1.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8、9、10三个纵行),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共有16个族。每一横行随着的递增,开头是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0元素,结尾的是元素。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_________, ________ 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3.从一个元素符号图片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是:(以铁为例)元素名称;元素的种类;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电子数。 【交流讨论】1.完成课本76页“活动与探究”中的内容。 2.同桌互相检查元素符号的记忆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课题2 元素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元素 【导入新课】我们学过的有关元素的知识: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100多种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什么叫做元素呢? 下面介绍几种原子: 碳元素和氧元素本质区别是什么?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呢?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 【概念解析】不同元素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说: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如以下问题:

1.水分子中含有原子; 2. 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原子; 水是由组成。二氧化碳是由组成。 3.氧气分子中含有原子;氧气是由组成。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推论】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为核电荷数不同,但中子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展示下列四项内容图片) 【分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氮;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氢、氯、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氮、氧。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里的氟、钙、碘、铁指的都是元素。 【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 + O 点燃 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 【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物理教学案例.docx

物理教学案例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 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 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 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 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 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例 1:“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 能的数量。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度电。我们家少用度电。我们家少用度电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度电、度电、度电、 1 度电的家庭数字。师:好,少用度电的家庭数是 10 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 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 灭。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 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 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 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 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 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教案

第3课时 [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知道了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门捷列夫当时怎样认为的 [生]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门捷列夫认为元素的性质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 [师]不但门捷列夫是这样认为的,在他之前的纽兰兹、迈耶尔、德贝莱纳等在探索元素周期律时也是以此为标准的。与他们不同的是:门捷列夫并没有机械地完全相信当时所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从而,使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也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在化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所说:“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没有周期表,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生]元素原子的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师]这里的“一种碳原子”指的是哪种碳原子呢 [生]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即碳—12原子。 [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真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吗要想知道究竟,我们还须了解以下两个概念。 [板书]四、核素、同位素 [师]我们以前学过元素,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知道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那么,它们的中子数是否相同呢 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组成氢元素的氢原子,就有以下三种: [投影展示] 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原子符号质了数中子数氢原子名称和简 称 ①1 H氕(H) 1 ②2 H氘(D) 1 ③3 H氚(T) 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设计目的、时间分配 《 3.3. 1 元 素》 课题: 讲课教师: 科目:化学 课时:1 总课时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过程 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设计目的、时间分配 等) [复习提问] 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 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引入] 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 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 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 第1课时: 元 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 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回答]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列举 回答 2′ 5′ 10′ 从前面讲过的知识入手由浅入深,易与理解

初中化学常见元素表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和常用口诀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常用元素化合价歌: 一价氢、锂、钠、钾、银, 二价氧、镁、钙、钡、锌, 铜、汞一、二,铁二、三, 碳、锡、铅在二、四寻, 硫为负二和四、六, 负三到五氮和磷, 卤素负一、一、三、五、七, 三价记住硼、铝、金。 正一氢钠钾和银,正二镁钙钡和锌; 铝价正三氧负二,以上价数要记真。 铜正一二铁二三,最高四价硅和碳; 硫显负二正四六,负三正五磷和氮; 氯价最常显负一,还有正价一五七; 锰显正价二四六,最高正价也是七。 多看看书,多背化学方程式挺容易的化学不难慢慢就记住啦 呵呵刚看见个顺口溜也许可以帮到你,其实也不用刻意地去记,我觉得 元素化合价常用口诀表(金属显正价,非金属显负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单质价数都为零。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一、课程背景材料 我校进行物理教研活动中,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初三(1)班,授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摩擦力》这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 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实验(1):如图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