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之陕北饮食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不同,使我国的饮食有一个全面的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以及彪炳史册的烹饪技术。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人活七十,就为一口吃食。”这句在陕北流传极为广泛的话,一方面反映了 “民以食为天”这样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同时表明陕北人吃饭的困难,表现了人活一辈子,始终都被这个吃饭的问题困扰着,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只为填饱肚子而奋斗。

陕北的农作物主要有:苦菜、白菜、苜蓿、谷子和糜子、玉米等;传统的陕北饮食,在用料上极其讲究,讲究素荤搭配,粗粮细作;在烹制技术上,烧、烤、炸、炒、蒸、煮、熬、炖、涮、烩、煎、扒、焖、拌等工艺交替使用,制作过程精到细致,以求达到色、香、味俱全的境界,其中以熬,炖,烩为主要的烹饪方法。

陕北民间的各种饭菜,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家常便饭、节日饮食和各种风味小吃。所谓的家常便饭,也就是老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居家过日子所用的饮食,即平常吃的食物,这种饮食制作简单、实惠方便,通常吃的蒸馍馍、熬稀饭、揪面片、等就属于这一类。节日饮食,就是陕北民间饮食中的一些上品美味,它制作精良,而又独具风味,一般在过节时会享用,但在特定的节日外,还可以用来款待亲朋好友,像油糕、烩菜、八碗、饺子、猪肉和羊肉。除了以上两种饭食外,在陕北饮食文化中,还包括有一种所谓的风味小吃,这些风味小吃常常代表着陕北各地不同的地域特色;像榆林羊杂碎、清涧韭盒、绥德油旋、米脂驴板肠、子洲果馅等。这些不同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陕北饮食文化中的一些难得的精华之作。

陕北的家常菜主要有:菠菜烩豆腐、猪肉熬豆角、猪肉熬酸菜、猪肉翘板粉、羊肉大烩菜、红豆熬南瓜、豆糊糊、和菜饭、羊杂碎、臊子面,豆腐汤、粉条汤、片粉汤、醪糟汤、黄花汤等。陕北家常菜的一大特点是:一锅熬、一锅煮、一锅蒸、一锅烩、一锅拌、一锅端、一盆上、一碗盛,体现了陕北人豪爽大方的性格特点。陕北的主食有:油糕、凉粉、碗托、摊黄、杂面、扁食、煎饼

、荞面、油馍馍、马蹄酥、米酒、炸豆奶、沙盖疙瘩、洋芋擦擦、蜜汁南瓜、黄米馍馍、红枣包子、地软包子等。贺敬之曾在他的《回延安》诗中曾赞道:“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足见陕北米酒的引人之处了。

在陕北诸多菜肴中,以陕北大烩菜最具特色。陕北大烩菜包罗万象,营养丰富,荤素皆备,是陕北传统的大众化食品。常见的陕北大烩菜有白菜烩菜、土豆烩菜、萝卜烩菜、大豆烩菜等。其主料为肉、粉条、洋芋、肉,其中肉以小炒肉为佳,也有用红烧肉、丸子、鸡块等。陕北荤大烩菜制作材料为:猪五花肉、油炸豆腐、肉丸子、海带、油炸土豆、香菇、粉条或白菜、适量菜。配料:花生油、花椒、姜片、大葱、大料、酱油、盐、鲜汤等。

榆林豆腐也是陕北的一道独特的风味食品,它以本地的优质大豆做原料,经过炕晒、脱皮、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压制8道工序,并采用清、凉、甘、甜,色度为0度,硬度仅为3至6度的优质泉水——普惠泉的桃花水精制而成,含水量高达80%左右,鲜香绵嫩,皮细膘灵,有骨有肉,极富弹性和韧性,具有8个明显的特点:黄、活、利、细、绵、嫩、韧、虚。

独具特色的榆林豆腐,营养丰富,百食不厌,不仅是榆林地方的第一名菜,也是陕北老百姓每日的必需品;用榆林豆腐制作的“豆腐宴”,是今日榆林的特色盛宴,因其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闻名于中外美食家,许多人不远千里来此就为一尝这美味佳肴。

陕北的农村居民家里大都蓄养山羊,村民们到傍晚时分就赶着羊群去放羊,空旷的山卯上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孤寂之时,吼上几嗓子陕北民歌。陕北的的老一辈人曾用1只整羊和6副羊杂碎,烹制出有108道菜肴的全羊席,其美名叫“羊道”。后来“羊道”的技艺也被传到了京城,成为达官贵人们争相品食的美味,这也是当时国内的一大盛宴。后来,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喜好美食的满清皇室,受“羊道”的启发,特选天下的名品名菜,制作出了更为经典的“满汉全席”后,才取代了榆林“羊道”的霸主地位,但“羊道”至今也一直流传于世,其美味仍不减当年。

陕北人到了腊月时,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大白菜,俗称“酸菜”,冬天的菜就以它为主。这酸菜的腌制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一般都用大瓮来腌制保存,如果不按方法来,腌制的大白菜就会腐烂,发臭。

陕北黄河沿岸的土地适宜种红枣,那里有片片枣林,秋天枣熟了,沿河一带就是一片亮丽的风景。陕北人爱吃枣,因此着一颗颗枣在陕北人手中就

变成了一道道美味的
食品。枣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例如枣糕、枣馍、枣果馅、枣炒面、枣粽子、枣焖饭、枣粥、枣包子、枣角子、乌枣、枣酱、枣蜜等,还有枣酒、枣汁等饮料;冬天,人们把枣用酒腌在瓷器里,就能保持其新鲜,是口感更佳;腊月初一大人要给孩子胸前挂两串枣 ,就是把干草节、大蒜、红枣间隔串起来,保平安。

陕北有句古话叫“三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渣渣节”。每一个节日,人们都会以不同的饮食方式来庆祝。例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禁忌烟火,要吃冷食,即吃昨天已经做好的黄米摊黄、凉拌黑豆芽等;四月八,浴佛节,还吃摊黄,有“四月八,不吃摊黄不得发”之说;五月端午吃粽子,喝雄黄酒;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日,村子里选出的人会拉上自己家的猪到龙王庙上祭牲,祈求关公磨刀时能多蘸些水,并化为雨水滋润庄稼,然后将祭牲品宰杀,然后每家每户按人口分开,回家一起吃,叫吃“贺雨牲”,民谚“凭龙王吃贺雨牲”,也是从这里来的;六月初,羊壮麦熟,便有了“六月六,新白面馍馍煮羊肉”之说,现在已改成了“六月六,西葫芦熬羊肉”了;七月十五,祭鬼神节,要蒸面人祭鬼神,家家户户都会为自家的小孩捏各种面人;九月九,重阳节,家家户户炸油糕,糕也叫寿糕;大雪时节,家里养猪的人家都会在这时杀猪,做一顿“杀猪菜”,此时的猪肉非常新鲜,没有一点油腻的感觉,端一碗给邻居,使得邻里之间更加和睦;冬至日,家家户户都煮羊头和羊蹄;腊月初八吃焖饭;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爷,做枣山。另外,正月初六是小年,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七月初七七巧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等,这些节日,人们也同样会备办不同的佳肴欢度。

同时,陕北民间的礼节也特别的多,在餐桌上也有所体现。以婚丧嫁娶为例,在丧事上,老人去世要吃伏三饭,近亲邀请亡者家属吃收泪饭,百天和周年结孝饭等;在婚事上,男方女方初次见面要吃见面饭,女方第一次到男方家要吃看家饭,婚事谈成送话定亲饭,婚前女方亲戚邀请抹脸饭,结婚穿装下剪裁衣饭,结婚当日宴宾饭,婚后三日回门省亲饭,女方过门头年知生饭,女方怀孕产前双方近亲邀请催生饭,生下婴儿洗三饭,产后娘家请女吃离窝饭,过一个月婴儿满月要吃满月饭,上了百天要吃百天饭等等。

陕北的饮食与医疗保健也有密切联系,陕北人常言:一天吃三枣,终身不显老 ;酸枣加白糖,安眠帮大忙 ;红枣茵陈汤,肝病好单方 ;红枣芹菜根,能降胆固醇 ;一天三瓣

蒜,痢疾好一半 ;大蒜不值钱,能防脑膜炎 ;大蒜
是个宝,抗癌效果好 ;一日不吃姜,身体不安康等等,这都体现了陕北的饮食能够起到保健的作用。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因此,陕北的饮食也在不断的改善,不仅要做到色香味俱全,还要做到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拥有悠久历史的陕北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独步一方。目前仍有许多民间的美味佳肴还没有得到推广,陕北人还在不断的钻研,不断地发展陕北饮食,使之能够在中国文化中长远流传。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陕北饮食文化》

《古朴的陕北民俗文化》

榆林日报

榆林美食网







盘点陕北美食,最让人吃不够的便是有土豆与马铃薯之称的洋芋了。它虽然浑身长满了肚脐眼,但却百吃不厌。在陕北农村,时常会有这样一幕情景:每当天刚麻麻亮时,男人和娃娃睡得正香,勤劳的婆姨们就摸黑穿起衣服,悄悄地从热炕上下到地上,洗了脸,然后削起了洋芋皮皮,并用那双妙手将削了皮的洋芋切成匀称的条形状,然后拌上调料、面粉放在锅里蒸……洋芋可做的美食很多,既可做主食,也可做成菜,如拌上面粉蒸熟当主食吃的洋芋擦擦饭、炒着吃的洋芋条条菜、炸熟调着吃的凉拌条条菜,还可以加工成淀粉,做粉条、粉丝吃。
在陕北,洋芋可做的美食只是这一方土地上美食的一个特例。陕北美食大致可分为五谷杂粮、家禽肉以及山野菜三类。五谷杂粮主要是谷子(小米)、硬糜子(黄米)、软糜子(软米)、荞麦(荞面)、小麦、燕麦、豆类等,这些粮食经过加工都可做出许多种美食。小米可做成小米饭、熬成小米稀饭,营养价值高,人们吃着养胃活血,益气提神。黄米既可做成黄米饭,还可加工成粉后做成黄米馍馍,发酵后还可做成米酒喝呢!软米加工成粉后可做成软面糕、油炸糕等美食。荞面可做成饸 、剁荞面、搅团,荞麦糁子还可做凉粉、凉粉脑儿等美食。燕麦加工后可做燕麦炒面等,陕北人出远门拿炒面当干粮,老汉放羊、庄稼人上山种地、学生娃娃上学当做午饭。陕北家禽主要有山羊、土鸡和土猪三类。陕北人过去牧羊,现在圈养羊,羊肉肉质鲜美,肥而不腻,加之独有的地椒做调料,更是增添了一番美味,闻一闻,绝对让你垂涎三尺!陕北人不仅吃山羊肉,而且还吃羊杂碎、羊头、羊蹄蹄,一些人还打烂羊头颅蘸着醋吃羊脑子。在陕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喂猪,那肥头耳的土猪肉也非常好吃的,尤其刚杀的猪槽头肉(脖子)可是上等的好肉,吃着不腻、不腥,还

带着莫名的香,吸引着城里的人。还有那猪排骨也非常囊口,揽猪肉也是香
不可言。陕北婆姨女子会在自家猪杀了后,将瘦肉和肥肉加上盐用大锅揽在一起存放在肉缸里,待农忙时间每天挖出一碗做(蒸)热吃,那可是农忙时间的解馋美味。陕北猪肉好吃,猪头、猪蹄、猪耳朵、猪灌肠也不逊色。猪头、猪蹄、猪耳朵蒸煮熟后,可是正月里招待客人的上等下酒菜。陕北土鸡肉好吃,土鸡蛋也比城里市场卖的鸡蛋要好吃,不仅味道好,而且炒熟后色泽亮黄。
另外,陕北人还会利用山野菜做出美味来,如下雨天捡来地软,与面粉一起做成地软包子;夏季到山上挖山野苦菜、拔苜蓿嫩芽炸熟吃等,而且这些菜食,都是稀有之物,营养价值很好。还有一些合成食物,如豌豆和麦子磨合做成的抿节等。还有红白喜事上的八碗等美食,堪称陕北一绝。











浅析陕北特色饮食文化

I擒要】陕北包括延安、榆林两大地区,行政划分虽隶属陕西省,由于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使得其饮食文化与关中地区即代

表陕西风格的关中饮食文化有很大区别,常说的陕西八天怪主要指关中饮食,而陕北的饮食习惯另有特色之处。

【关键词l炖羊肉;小米;养面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猃狁,白

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

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陕北人胸膛星

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大块吃肉.大碗喝

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下面就陕北典型的饮食特色为例探讨。

1 炖羊肉软绵清香。冬季佳菜

羊肉作为北方民族的传统饮食,其实并不稀奇。而陕北山羊肉之

所以如此影响深远,有fJ皆碑,自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常年雨水稀少.光照强烈,昼夜温

差大,致使地表植物生长周期长,耐寒抗旱.适应性较强。而在黄土高

原沟壑之间成长的山羊。生性好动.活动量大.所食杂草.均为无污染、

无公害的天然伺草。它们尤其喜食一种俗称。百里香”的地椒香草.这

种草随处可见.营养特别丰富。冈此该地所产的山羊肉肉质鲜美,脂肪

含量少,食用时香而不膻,肥而不腻,是其他地域和种类的羊肉所无法

比拟的,因此属于纯正的天然绿色食品。“养面和烙羊腥汤。死死活活

相跟上”;。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炖羊肉~手拿羊肉怀揣糕跟上哥哥走”

——这些歌咀所唱颂的。既反映出人们对羊肉的

独特喜爱,同时也阐

述了羊肉的基本食法。在陕北山羊肉系列食品中.尤以清炖带骨羊肉


深受人们欢迎。选用优质成年羊羯子肉,用凉水漂洗干净后,将肉连骨

剁为大块下入冷水铁锅内,先行旺火加热.略加搅拌,待烧开后撇去表

面浮沫,再致中火炖制同时下调料包。当羊肉炖至5成熟时始放盐,随

后改小火慢炖。直至肉烂即可。这一工序。一般需要3—4小时之久。如

此独到的烹制工艺,使得陕北山羊肉出锅后肉烂汤纯.清香四溢.闻之

令人口舌佳津,垂涎三尺,这一传统美食也便随之声誉远播,交L】称

颂。这种羊肉除食肉外,还可品汤。汤中营养充足,还派作泡馍、泡米

饭.加t羊肉面条、烩羊汤麻食等数种功用,叮谓一举多得,兼收并蓄。

在陕北地区,山羊肉在饮食领域中地位昂贵,平时家里来了宾客亲友。

人们往往把羊肉招待当作最高规格和礼仪。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甚至

还将其作为相互馈赠的最佳礼品。

2陕北小米

陕-tM,米亦称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延安人民长期的

生产实践.陕北延安地区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因

而盛产谷子。成熟后稍加工,即成黄灿灿、香喷喷的小米。延安小米曾

对中国革命作出过特殊的贡献.1935年党中央、毛主席长征到达陕

北,小米滋养了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反动军队

的飞机和大炮,从此,延安小米传遍全中国。延安小米色泽金黄、颗粒

浑圆、晶聋明亮、粘糯芳香,其蛋白质含量达13%。还富含多种维生紊,

特别是富含人体既不能合成又不可缺少的赖氨酸和蛋氨酸。小米可

蒸、可煮,熬成粥.黄香柔滑、粘糊性强、回味悠长,喝之满171泛香。可滋

阴补虚,民间有“养人”之说,足老幼、孕妇最喜益的食品。近年来.经过

科学改良的“延安香米”更是米中佳品。

用小米酿制的米酒香醇可口,称为陕北的一大饮食特色。陕北酒

曲道:“烧酒本是糜子水.先软略膊后软腿”。根据配料及酿制t艺不

同,分为黄酒,糖酒、清洒、稠酒等多种。米酒具有黄米的米香味,色泽

黄亮。酸甜适口,口味绵醇。曲香悠长,营养丰富,消腻暖胃,老少成宜。

多于冷天制作。可作药引及料酒。《吴旗县志》栽:“七月初七是农村采

酒曲的日子,这tt要将山上的艾篙和书贝贝草(贝母)等采集齐全,将

麦子推成瓣.采成曲块任其自然发酵,用于冬季配制黄洒用”。因为家

庭酿制.手法相殊,百户百味,故邻晕亲朋。好以酒相赠,互品共享,富


有乡村情趣,婚嫁宴席卜米酒足不可缺的角色,习称家造酒,喝酒先上

米酒.再上白酒(也叫烧酒)。“滚
滚的米酒端上来。一样的朋友一样的

待”,在陕北民歌的祝福声中酒香沁人心脾。

3荞面

是由养麦磨制而成的一种面粉.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

成分.铁、锰、锌等微量无紊比一般谷物丰富.而且含有丰富膳食纤维.

是一般精制大米的lO倍。所以养面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是现代

最后大众欢迎的健康食品之一,由于其含糖量低。长期实用。能够降低

血糖。在陕北,养面的吃法常见有有以下两种:

3.1荞面饴铬

先把莽面用淡碱水和好,然后用一种专门做河漏的工具一河漏(饴

铬)床子,把荞面团压成长条,下入锅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

即可食用,如果你有点感冒鼻子不通,加点芥末,那就太香了。特点:面

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

的功效。

3.2养面碗坨

将荞面用温水和成面团。放入盆内.然后用手蘸水反复揉搓。揉匀

后再蘸水揉搓,直到拽起能吊成线时,舀入碗中。上笼蒸熟,取出后在

凉水中冰凉。养麦糁子制法。将养麦糁子放人盆内.洒凉水少许。浸渗

约卜分钟.倒在案L擀成茸,再放入盆内,逐浙加入凉水。用拳头搋成

糊状,用细箩过滤(面糊稀稠以能挂在勺子上为度).倒人碗内.入笼旺

火蒸十分钟,用筷子搅动几下,再蒸十分钟左右即熟.出笼晾凉。食用

时用刀将碗团切成长薄片,盛入碗内。调入用麻籽油炒过的葱花及芝

麻酱、生姜米、精盐、酱油、食醋.芥末、蒜泥、油泼辣子。如再能加点麻

辣羊肝味道则更佳”。在诸多的养面食品中,碗坨有着鲜明的特色。筋

软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厌,常吃常新。E

【参考文献l

[1】朱合作。陕北饮食文化m.陕北。2008年第1期.

【2】袁占钊,姚正宽.古朴的陕北民俗文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作者简介:孙艳娟(1982~).女。西安思源学院管理分院助教。

[责任编辑:王静】

(上接第171页)应对。

二是加强对安全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学校和公寓管理部门要对安

全设施定期进行详细深入检查。消火栓要保持不生锈,随时出水畅通。

过期和损坏的灭火器要及时更换,安全通道要保持畅通,总之,要尽一

切努力将安全设施保持在良好的战备状态下,保证火灾、火险发生时

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极为重要,只有分析各种客观存在的不安

全因素.

摸索出内在规律,实施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

保证学生公寓的安全。e

[责任编辑:■明明】

217


万方数据

浅析陕北特色饮食文化

作者: 孙艳娟

作者单位: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刊名:

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010,(21)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2条)

1.朱合作陕北饮食文化 2008(1)

2.袁占钊.姚正宽古朴的陕北民俗文化 2001(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c18178935.html,/Periodical_kjxx201021482.aspx

授权使用:苏延科(wfxnny),授权号:9c4ec76d-2d39-4f96-b4c7-9ea2011284c7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0日__



陕北人把馒头叫馍馍,或者叫蒸馍馍,而把用白面蒸成的馍馍叫白馍馍。据考证,人世间能有白馍馍这么一种美好的吃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
这主要是因为要蒸出好看好吃的白馍馍,需要的条件实在多。
首先,蒸白馍馍得要有白面。而要有白面,又需要两个起码的条件,一要有麦子,二要有加工磨面的技术。人类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石磨,一块石头片上附加一个石头棒,靠人们的双手推动石棒摩擦石头片。这一种摩擦能磨出一点面粉来,但这样的面粉也较粗糙,大概那时候也没箩子,是磨不成精细的面粉的。而人类社会终于有了像现在陕北庄户人家这样的石磨,是汉代前后的事,大致在秦汉时期,人们才掌握了比较高超的面粉加工技术。
陕北的老百姓,自懂得了种植小麦的好处后,种麦的积极性就很高,陕北的小麦是冬小麦,要头一年秋天种,第二年夏天收。于是,在头一年秋天时,人们就又翻地,又播种,又掏地畔又施肥,即便就是遇上了灾荒年,又总是要以“饿死爹娘,不吃籽赏(种子)”的古训为宗旨,将新麦子种进土地里,把希望播在田野里,盼着来年的好光景。而来年一打春,首先给陕北人带来信心的,也就是这冬小麦。
冬小麦越过一个严寒的冬天后,在第二年夏天可是最早收获的作物呀!端午麦,端午杏。第二年端午至杏黄时,陕北的新麦子也就上来了。这时候,人们不光能蒸白馍馍,也可以烙饼子,还可以揪面片,那新麦子面粉做出来的面食,是没有一样不充满着清新的香味的!
这当儿,若是谁缺少一点零钱,还可以蒸一锅白馍馍上街去卖钱——顺便讲一个陕北人卖馍馍的故事吧:
一户人家中缺零钱,婆姨就蒸了一锅儿馍馍,让男人上街去卖钱。谁知这男人是个老实人,背着一锅白馍馍,在人群里混了一天也没有卖出去一个,眼看集市要散了,害怕回家要挨骂,就鼓足勇气喊了一声:“蒸

馍——怕什么!”
而这么一喊呢,这一锅蒸馍很快就卖了个光。
这个故事很有趣。这个故事的象征意味也很深
刻。“蒸馍——怕什么!”就是的,怕啥呢?咱们陕北的老百姓,要是有了白面馍,那胆气就会大大地壮起来。只要有了白馍馍,种地有劲头,做事有胆量,赶集上会脸上也和别人不一样——光彩照人呀!

菠菜烩豆腐

榆林豆腐是用优质黄豆和“桃花水”磨制加工而成,点豆腐用酸浆,则做出的豆腐色白、嫩软、味美。康熙皇帝巡榆时,当地名厨上了此菜,味美鲜嫩,皇上赞不绝口:“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从此名传古今。

粉浆饭

绿豆粉浆放在热处捂得略带酸味,入锅烧开,将淘净的大米、黄米下入锅熬烂熟为止。吃时可加入做好的羊肉丁、豆腐,用盐腌好的芫荽、韭菜、老咸菜和调味品,食之光滑清淡,酸香味美。

炸豆奶

榆林名菜。主料有豆奶、猪油、水芡、白糖、鸡蛋、面粉和糖精。用三分之一豆浆,加鸡蛋、水芡和成糊状,另将三分之二豆浆加糖精少许,倒入锅内烧开,慢慢将制好的糊倒入锅内,搅动成熟,晾冷后撒上干面粉切成指头粗长条。油锅旺火烧至七成熟,投入豆奶条炸至金黄色捞出,撒以白糖。此菜色泽美观,脆软细嫩,香甜可口。

羊杂碎

将羊头、心肺、肚用水洗净,羊肚打去肚渣,放入水中,加入椒面、盐、酱油煮七成熟捞出切成丝,用羊油爆炒,加入花椒面、盐、酱油、蒜片、葱花,加汤,放进生姜末,文火炖烂,放入炸豆腐条和肉汤、菜丝共烩,倒一层油炸辣椒,色泽鲜艳,味香麻辣可口,风味浓郁。
已被评选为“中华名小吃”。

拼杂烩

将熟猪肉切成宽1公分的片,红烧红焖各半,洋芋炸成片,粉皮切成条;用生肉加调料制成水丸子、炸丸子、酥肉块。肉汤加水烧开,放入猪肉、丸子、酥肉块、粉皮,再配以虾米、水木耳、水黄花、海带丝、生姜、胡椒面、韭黄、葱花、芫荽、盐、酱油、味精、菠菜等配料。此菜色泽鲜艳、醇香味浓,如在原料内加入羊肉、鸡肉,谓之“拼三鲜”味道鲜美,香气袭人,乃榆林红白喜事及宴席的压轴大菜。

豆腐宴

驰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细腻、营养丰富的特点,远方来客都以品尝榆林豆腐为趣。古城大街的塞上饭庄是一家以豆腐宴闻名的老店,在那里游客们可以了解榆林豆腐文化,一解千里豆腐缘。 豆腐宴菜谱:
海参烧豆腐、鸡抛豆腐、沙芥溜豆腐、荷花双味豆腐丁、菱角豆腐
香菇百花豆腐、糖醋三丝豆腐卷、炸豆奶、水煮豆腐、沙锅豆腐
龙眼豆腐、羊肉焖豆腐、菠菜烩豆

腐、酥饺、西湖豆腐羹、豆腐三丝

高原,神奇的陕北高原。一个亘古以来创造奇迹、逾越平常的地
方。

香味飘远,越过千山万壑,飘荡于碧空蓝天,吸附着大地厚土,穿透着华夏儿女的心房,名扬天下。这便是陕北高原上一个个把锄头、背庄稼、举链枷的婆姨女子们的杰作———陕北美食。

在陕北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人们生活历来枯焦,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此,人们总是为填饱肚子而穷思竭虑谋食物,加之在历史长河中,这一地带曾经是北方少数民族长期征战、杂居、融合的一个活跃地带,所以,当地人的饮食中自然而然地就吸纳了少数民族的饮食元素,时而久之,便形成了品种繁多,风格风味各异的饮食习惯。

盘点起陕北美食,不由得让人口水水直溜溜的流呐!陕北美食中最为常见,最让人吃不够的便是那有土豆与马铃薯之称的圆个蛋蛋形状的洋芋了,它虽然看起来不起眼,浑身长满了肚脐眼,但你可别小瞧它,它可以做许多美食哩!而且百吃不厌!在陕北农村,时常会有这样一幕情景:每当天刚麻麻亮时,男人和娃娃睡的正香之时,勤劳的婆姨们就抹黑穿起衣服,悄悄地从热炕上下到地上,洗了脸,然后削起了洋芋皮皮,并用那双妙手将削了皮的洋芋砌成匀称的条形状,然后伴上调料、面粉放在锅里蒸……洋芋可做的美食很多,既可做主食,也可做成菜,如拌上面粉蒸熟当主食吃的洋芋擦擦饭,炒着吃的洋芋条条菜,炸熟调着吃的凉拌条条菜,不仅如此,还可以加工成淀粉,做粉条、粉丝吃呢。

在陕北,洋芋可做的美食只是这一方土地上的美食的一个特例,那些真正的美食还待慢慢道来。做陕北美食所用的原料大致可分为五谷杂粮、家禽肉、蔬菜瓜果三类。五谷杂粮主要是谷子(小米)、硬糜子(黄米)、软糜子(软米)、荞麦(荞面)、小麦、燕麦、豆类等,这些粮食经过加工都可做出许多种美食。小米可做成小米饭、熬成小米稀饭,营养价值高,人们吃着养胃活血,益气提神。黄米既可做成黄米饭,还可加工成粉后做成黄米馍馍、黄黄馍,发酵后做成米酒喝呢!软米加工成粉后可做成软面糕、油炸糕等美食。荞面可做成饸鉻、剁荞面、搅团,荞麦篸子还可做凉粉、凉粉脑儿等美食。燕麦加工后可做燕麦炒面等,燕麦炒面可是过去人们经常吃的东西哩。以往走进陕北,随时随地都能看见人们吃燕麦炒面的情景,陕北人出远门拿炒面当干粮,老汉放羊、庄稼人上山种地、学生娃娃上学当做午饭。陕北家禽主要有山羊、土鸡和土猪三类。

陕北人过去牧羊,现在圈养羊,羊肉肉质鲜美,肥而不腻,加之独有的地椒椒做调料,更是增添了一番美味,闻一闻,绝对让你垂涎三尺!陕北人
不仅吃山羊肉,而且还吃羊杂碎、羊头、羊蹄蹄,更有甚者,一些人还打烂羊头颅攒着醋吃羊脑子。在陕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喂猪,那肥头紥耳的土猪肉也非常好吃的,尤其刚杀的猪的槽头肉(脖子)可是上等的好肉,吃着不腻、不腥,还带着莫名的香,总是吸引着城里的人。还有那猪排骨也非常囊口,爤猪肉也是香不可言。陕北婆姨女子会在自家猪杀了后,将瘦肉和肥肉加上盐用大锅爤在一起存放在肉缸里,待农忙时间每天挖出一碗做(蒸)热吃,那可是农忙时间的减馋美味。陕北猪肉好吃,猪头、猪蹄、猪耳朵、猪灌肠也不逊色。猪头、猪蹄、猪耳朵蒸煮熟后,可是正月里招待客人的上等下酒菜。陕北土鸡肉好吃,土鸡蛋也比城里市场卖的鸡蛋要好吃,不仅味道好,而且炒熟后的颜色也不一样,炒熟后的土鸡蛋色泽亮黄,市场里的鸡蛋却显得灰白。蔬菜瓜果类可做的美食主要有白萝卜做的萝卜干,盐大白菜做的熬酸菜等美食。

另外,陕北人还会利用山野菜做出美味来,如下雨天捡来地软,与面粉一起做成地软包子;夏季到山上挖山野苦菜,拔苜蓿嫩芽炸熟吃等,而且这些菜食,都是稀有之物,营养价值很好。还有一些合成食物,如豌豆和麦子磨合做成的抿节等。还有红白喜事上的八碗等美食,堪称陕北一绝。

陕北美食不提则已,一提一箩筐,日日餐桌上见的,书里写的,口口相传的,还有深藏不显的。说不完,道不尽,吃不遍。

俗话说,“十里乡俗不一般”。在吃食上,陕北各县区也都有各自的名优特色美食。较有名气的是吴起山羊肉、甘泉豆腐干、子长煎饼、延安油糕、延安擀面皮、府谷碗饦、子洲果线、绥德抿节、宜川花馍、神木粉浆、横山油馍馍、靖边大烩菜……少说也有百儿八十种,都是远近闻名的美食。好些外来游客都是慕着陕北美食的名而来,想亲口尝尝它们是不是名副其实。

由于地方相近,地域特征类似,有些地方名优吃食也相同,如靖边与定边的大烩菜;子长与清涧的煎饼;子洲与绥德的果线等就是典型的例子,都是名震一方,弄的人不晓得哪个地方才是此类美食的发源地。其实作为一名食者,我们大可不必为了知晓饮食的渊源而浪费心思,只管吃美食就是了,尽情地享受美食带来的舒心与痛快。只要这个地方的美食闻着幽香,吃着爽口,想着过瘾,就是唯美了,至于美食的渊源,自有那些饮食

专家会去考究的。

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汹涌浪潮,陕北美食正逐渐由传统做法向现代做法转变,正以昂扬之势走出陕北之门,融汇华夏美食之精华,源远流长,
扬名天下。

这就是陕北美食,它生在陕北,却香飘万里。闻一闻让你馋的流口水,尝一尝让你香到心尖尖,想一想让你魂牵梦绕,听一听让你的食欲油然而生,不由得想到陕北来品尝那原汁原味的陕北美食哩!

米馍馍

“黄米馍馍老酵头。”这是清涧河流域的婆姨们,嘴头上最爱说的一句话。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意思大致就是说,黄米馍馍蒸得好与坏,那发面时的一份酵子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可是,这黄米馍馍又是一种什么馍馍呢?
黄米馍馍是清涧河流域的人们过年时,所吃食的一种年茶饭。
年关将近时,把家中新碾的黄米拿出来一两斗,在清水中泡一夜,到第二天太阳下来时,把从清水中已捞出来一两小时的黄米,在大碾子上一遍一遍碾成黄米面,再加进那个非常关键的“老酵头”,在很热很烫的大炕上包上被子好好发一夜。这么着,次日早晨老公鸡一叫,就可以蒸黄米馍馍了。
蒸黄米馍馍实在是一种很紧张很辛苦的事。
黄米馍馍分两种,一种是不包“含子”(馅儿)的,一种当然就是包含子的了。
黄米馍馍的含子也很特别。含子的基本原料是豇豆和红枣。将煮熟的豇豆和红枣用力挤压掺合在一起,做成一种豆枣泥,这就是黄米馍馍的含子了。枣多的含子会甜一些,枣少的含子就淡一些。
不包含子的黄米馍馍最好蒸。揪一块黄米面团在手中往圆滚一滚,再一圈一圈摆进热气腾腾的大锅中,十来分钟以后就蒸熟了。有含子的黄米馍馍蒸起来复杂些,要先作一个米面皮,再包进去一小团枣泥馅,才可以放进锅里蒸。
实际上,蒸黄米馍馍的辛苦和紧张还不在于黄米馍馍是不是包含子,主要是这黄米馍馍一蒸就要蒸一两斗黄米面,一蒸就需要从早到晚整整蒸一天──这一天黄米馍馍蒸下来,你不叫辛苦才怪呢!
不过,这蒸黄米馍馍即就是辛苦也值得。这一天黄米馍馍蒸下来,有时候整整一个正月都吃不完,一直可以吃到二月出了头,以后的日子自然就轻松了。所以,一般到了蒸黄米馍馍这一天,一家人兴致都很高。如果一个家中有五六口人的话,则男人们总是蹲在地下管烧火,婆姨们都是坐在炕头捏馍馍。至于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们,经常是一边往嘴里吃馍馍,一边到院子里抱柴火──蒸馍馍要蒸一整天,自然要烧掉不少的柴火了。孩子们抱柴火

抱得高兴了,嘴里还会念叨出一首古老的歌谣来:
猪搂(抱)柴,
狗烧火,
猫坐在炕头上捏馍馍!
而念罢了这一首歌谣后,在通常情况下,这蒸黄米馍馍的气氛就会变得更热烈。“猪搂柴,狗
烧火,猫坐在炕头上捏馍馍。”把人们比成猪或狗,在清涧河方言中就成了骂人的话,可让人们当猫却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事。清涧河一带的人们都认为,“人学三辈好,才可以转一个猫”,所以人人都愿意当猫不愿意当猪狗。而当猫的都是捏馍馍的婆姨人,所以,婆姨人们尽管捏 馍馍捏得很辛苦,但由于受到了表扬,心中也高兴,也好象并不觉得累。这么着,一家人欢欢喜喜的蒸一天,也就把十几锅黄米馍馍全蒸出来了。
不过,即就是蒸完了黄米馍馍后,也不敢忘了要留下一块“老酵头”。因为黄米馍馍是一种年茶饭,每年过年都要蒸,都要用酵子来发面。而一旦没有了这“酵子”,那米面就会起(发酵)不好,黄米馍馍就会蒸成一种欠酥欠软的“石砭砭”。吃又不好吃,不吃又可惜,把人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中,这样多不好!但有了“酵子”就好了,将头一年留下来的酵子先单另提前一天发起来,则黄米馍馍保证蒸得又酥又甜又大样,待客送人都光彩。你看这酵子重要不重要?
那么,这酵子又究竟是什么呢?酵子实际就是一团小碗大小的发酵出来的黄米面。把头一年蒸黄米馍馍时的一小团黄米面,留一块珍藏到第二年,这就是所谓的酵子了。
可不要小看了这酵子。这酵子可是从老辈人手中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黄米馍馍老酵头”。这极其深刻的经验,也是老辈人总结出来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酵子实际上就是黄米馍馍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黄米馍馍自然“活泛”不起来。自然要变成一种又酸又硬的“石砭砭”。这样的黄米馍馍自然不好吃,这样过年自然也过不好。黄米馍馍是清涧河流域。人们一种主要的年米脂小米,是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一种特产。广而言之,又称延安小米。它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明亮,质粘味香,储存数年,米质不变;焖成干饭,香甜松软,越嚼越香,回味无穷;煮成稀饭,粘糯爽口,清香四溢,饭汤表面有一层明亮的米脂油。米脂小米,因其质优,誉满全国,为我国“四大著名小米”之一。四大著名小米为山东“龙山小米”、山西“沁州黄小米”、山东“金乡金谷米”、陕西“米脂小米”。曾是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米脂小米

营养丰富。据测定,蛋白质含量达11.2%~13.4%,脂肪含量4.5%

,比普通小米高1%~3%。所含蛋白质、脂肪均高于大米、面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丰富而比例协调。如赖氨酸0.22%~5.24%,蛋氨酸0.4%,色氨酸0.25%,亮氨酸1.87%,苏氨酸、异亮氨酸及缬氨酸等含量在0.42%~2.88%之间。维生素的含量亦
较丰富,而粗纤维的含量又是几种主要粮食作物中最低的。为产妇、幼儿及老人的滋补佳品。
小米,学名粟,又称粟米。粟又称“谷子”,古代又作“禾”,也叫“粱”。现在,一般称没有去壳的为谷子或粟,去壳之后称作小米。为禾本科(Gramineae)、狗尾草属草本植物,是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谷子原产于我国,是世界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在山西夏县西荫村古代的遗存中,发现了一种原始的谷粒化石,据今约有5万多年,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谷粒化石。此外,在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斗鸡台、华县泉护村,甘肃永清大何庄,河南淅川县黄楝树村,河北磁山,青海东都及长城内外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中,都曾发现过大量碳化的粟粒或粟壳。由此可知,我们的祖先早在距今7000~8000年前已经培育出粟品种,并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普遍种植。同时,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已有大量的关于粟的记载,可以说是我国关于粟的最早文字记载。
根据历史记载,从商代开始,一直到秦、汉时期,谷子都是我国广大人民的主要粮食。在公元5世纪,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编撰的《齐民要术》中,已经记录了86个谷子的品种。近些年来,从全国各地收集到谷子的农家品种约有16000多份,类型极为丰富。这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富遗产,是历代劳动人民辛劳汗水的结晶。
谷子的祖先(或称原始种、野生种)称作“莠”,或叫“绿毛莠”、“狐尾草”,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常可以见到。莠就是狗尾草,至今仍生于原野,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杂草。它秆矮、叶短、穗小,和当今的谷子相比,相差甚远。后来,经古代劳动人民驯化选育而成为可食用的谷子。
谷子最初从中国传至朝鲜、日本,而后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谷子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从南纬40度至北纬6l度,从平原到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都有它的踪迹。我国谷子的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其次为印度、朝鲜、日本、埃及、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全世界谷子总面积为11亿亩,平均单产45公斤多。最高的是埃及,为259公斤。我国谷子的栽培遍及各省区,其中以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辽

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等省区为最多,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
谷子的适应能力极强。它既耐旱、耐贫瘠的土壤,又耐酸、耐碱。尤以耐旱能力最强。农谚说得好:“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所以谷子除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之外,在我国南方某些干旱、贫瘠的山区,
也有种植,比种其它作物产量高,经济效益自然较好。

老榆林酒神奇的传说

据传,很久很久以前,榆林这块地方,确是一片名副其实的榆树林,那时,这里榆树苍郁,牧草葱茏,百鸟飞翔鸣唱,牛羊结队成群,人们在这块祥和的土地上狩猎、放牧、稼穑,其乐融融。后来,随着外族的入侵,战事频繁,榆树林便日渐凋,土地便日益沙化,人们的生活就越来越不安定。
何时再能过上好日子呢?皇天庇祜子民,厚土不负百姓,在一个清风和煦的早晨,榆树林边,驼峰山前,突然有一只金马驹现身。那金驹,昂首人立,一声长嘶,然后展开四蹄,从树林边跑过。一霎时,天空霞霓喷射,地下金光漫溢,但见驼峰山肃立,榆树林静穆,鸟雀则振翅翩飞,八音和鸣……从此,人们对生活又有了新的渴盼,因为他们相信,金马驹定会带来吉祥,带来好运。
然而,盼望中的鸿运并没有如期降临;在金马驹跑过的地方,只涌出一股泉水,流淌得清格粼粼。仅凭一般泉水,怎能改变人们的命运呢?慢慢地,人们发现,这泉,水量丰富,涌流不竭,甘甜清冽,沁人心脾,春夏清凉爽口,秋冬热气蒸腾,于是,人们便围泉而居,久而久之竟形成了村庄。偏巧又有一位仙家,也在泉旁结庐而居,且又栽得桃树几株。人们就将这泉水称作桃花水。说来也怪,这村庄的居民渐渐又发现,女人们饮过桃花水,竟都改换了容颜,一个个面如凝脂,灿若桃花,倾倒塞北江南;用泉水做的豆腐,清香扑鼻,细嫩滑韧,白玉一般,可用秤钩子提了去卖;而用泉水酿造的老酒,则入口绵甜,余味隽永,芬芳无比,能醉倒十里行人。于是,人们恍然大悟:这一切,不正是金马驹带来的福泽呢?百姓们情不自禁,围着泉水,喝起了信天游;榆树林边榆林庄,桃花泉水沿街淌。榆林庄里出佳人,泉水酿造美酒香。美酒醉倒真君子,佳人爱煞多情郎。
从此,以榆林庄为中心,南至刘官寨,北到古城滩,人们竞开缸坊,一时间,酒市红盛,酒家遍布,“酒保殷勤邀沦茗,道翁佝楼出迎门”,“深深绿树隐莺蹄,酒帘闪闪招醉客。”而酒家当垆者,则多以胡女,谓之酒家胡。曾有诗曰:“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

五,春日正当垆”。就这样,榆林老酒以及由老酒而派生的酒文化,便辈辈沿袭,不断发展。人们以酒会友,必得推选令官,猜拳、掷骰、斗酒曲;尤其是达官贵人,每每就在月白风清之夜,以船载酒,溯榆溪而上,在红石峡饮酒品茗赋诗填曲,好不尽兴!

陕北红枣


陕北红枣主要产于黄河沿岸的宜川、延川、清涧、吴
堡、佳县、神木、府谷等县,它以国大、核小、皮薄、肉厚、位醇、油性大、色红、酸甜可口、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闻名于世。枣果馅、油枣、滩枣、木枣、狗头枣等佳品,均可在西安的农贸市场、主要百货副食商场选购红枣是陕北著名土特产。由于陕北土质独特,光照、气温、降雨量等自然条件适宜,因此所产红枣果大、肉厚、色红、味甜。
红枣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但可以食用,还可入药,深受人们喜爱。

果馅(子洲小吃)


子洲风味小吃(榆林网黄河工作室整理)。用油酥面团手套皮,包枣泥馅,用木模压中点红,外沿鼓园如轮,成形数个之后,摆入平底炉锅内,上下文火,烤至焦黄。其皮酥内甜,枣香宜人。古人常用来祭祀祖先或敬供神灵,故又名:“果献”。南乡民俗青年男女订婚,男方要送女家8至24个馃馅为礼,平时也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子洲周家硷的果馅最有名气。

炉馍馍


定边炉馍馍以做工精细、酥脆可口、馅味清香而闻名遐迩。做炉馍馍的工艺、用面、用油最为考究。面要用上好的春小麦面粉,猪油要色白纯净。面粉和油要严格按比例配制。如10斤面,要用3.3斤猪油。馅子的配料更为讲究。首先将面粉(米面最佳)用温火炒熟,拌上白糖、红糖、核桃仁、花生仁、青红丝、梅桂酱、芝麻、陈皮面等,再加上适量的熟清油、烧酒,搅拌均匀即成。加工炉馍馍时,先将l/3的面粉全部用油和起,叫“酥子”,余下2/3面粉,倒人剩下的猪油,再用开水和起,加入少许烧酒,即为皮面。皮面和酥子分成相同的若干份,一个皮面包一个酥子,擀成长条状,反复折叠擀三四次,擀成方块,包上馅子压平。擀面皮要手放轻、放活,不能压的过死,包馅时要底薄面厚。将包好的馍馍,点上红绿花,放进鏊子内烤熟。石洞沟乡群众做的炉馍馍,层层多,底薄面厚,火色适中,酥脆清香,用口吹其表面,可将表面一层一层吹掉。炉馍馍是定边群众春节、中秋节必备的食品,也是走亲访友所带的上等礼品。

羊 杂碎飘香


榆林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烹调经验,有许多佐餐佳品受人喜爱,逐步形成了诸多的地方风味

小吃。其中有绥德式的油旋、清涧的煎饼、镇川的干烙,、定边的养面饸饹等,特别值得品尝的是羊杂碎。 羊杂碎(也称羊杂烩),是由羊的血、心、肝、肺、肠、肚等混合烩制而成,故得此名。羊杀后其内脏均以副产品处理,因此,也有“羊下水”的俗称。
榆林自古以来以农牧业为主,牛羊成群,牛羊“下水”丰富。但是,早先榆林人并不
吃羊杂碎,人们杀了羊后,羊肉留下,肠肠肚肚、头蹄杂碎都喂了狗。有一回,一家财主杀羊待客,羊杂碎太多,狗吃不完,便让长工扔掉。长工觉得可惜,便送给一家穷人,穷人经过加工,烩制的羊杂碎香飘十里。从此,羊杂碎这道菜在榆林出现了。
羊杂碎贵在杂和碎。因此,羊的头蹄下水,心肝肚肺都要。烩制之前,先将各部分内脏反复清洗,一副肠肚往往要洗上10多遍,然后在清水中浸泡一夜,取出放人各味调料分别煮熟。出锅后,用刀切成式样不同的小片、块、丝、条,再配些粉丝,杂拌人锅,温火熬烩。食用时,心肝血肺搭配均匀,配上羊脑子,添些鲜辣椒、鲜香菜、葱丝、姜粉、蒜瓣,五味俱全,香味扑鼻。
烩制羊杂碎的锅子里咕嘟地叫唤着,好像在招唤顾客。锅中的羊杂碎,形色繁多,肉质各异,汤鲜味美,吊人胃口。在气候偏冷的陕北,羊杂碎即可充饥,还可御冷逐寒,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风味小吃。榆林具有绿豆生长发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产的大明绿豆粒大、整齐、色泽好,是国内外市场上的名牌产品,无毛绿豆、无硬实豆,千粒重6.6—7.6克,是籽食和生豆芽的上乘产品。
一、分布
绿豆是榆林传统种植的主要食用豆类之一,栽培历史十分悠久,分布极为广泛。全市东南西北都有种植,面积约4万公顷,主产区集中于市北部。其中,面积较大的依次为横山县、佳县、神木县、府谷县和榆阳区,南部的米脂,绥德近年发展速度较快,其余各县也都有零星种植。
二、生产
大明绿豆在榆林的农业生产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全市从南到北都有种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全市种植面积约2万公顷,之后,随着绿豆科研开发和经济价值的提高,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世纪末达3.5万公顷,总产量2万多吨,目前仍呈上升趋势。
由于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过去大明绿豆产量水平较低,平均每公顷产量仅为150—300千克。随着绿豆科研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栽培管理技术普遍改善,大明绿豆的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平均产量已达到每公顷750千克以上,最高产量达每公顷2550千克。近年来,旱作农业新

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绿豆生产的发展。目前,大明绿豆已成为产区农民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榆林创汇农业的主要特色产业之一。
三、销售
榆林既是我国绿豆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绿豆主要出口基地之一。大明绿豆以其粒大、整齐、皮薄、色泽明亮、硬实率低、品质好而享誉国内外市场,有“金豆子”之称,每年出口约8000—10000吨
,占总产量的50—63%,主要出口日本、台湾、香港、东南亚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价格高居国内其他产区绿豆之上,在绿豆大战的1996年每吨收购价高达5800元,近几年,随着生产销售环境的改善,大明绿豆收购价稳定在每吨4000—4500元之间。出口之外,约有10%左右的大明绿豆销往国内大城市,其余部分自产自消
米脂小米,是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的一种特产。广而言之,又称延安小米。它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明亮,质粘味香,储存数年,米质不变;焖成干饭,香甜松软,越嚼越香,回味无穷;煮成稀饭,粘糯爽口,清香四溢,饭汤表面有一层明亮的米脂油。米脂小米,因其质优,誉满全国,为我国“四大著名小米”之一。四大著名小米为山东“龙山小米”、山西“沁州黄小米”、山东“金乡金谷米”、陕西“米脂小米”。曾是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塞上香哪
香哪,是榆林传统名食品中的一绝,其历史悠久,用料考究,制作独特。其渊源可上说溯至1000多年前的唐代。今天,"榆林香哪"的用料和制法根唐代的"消灭饼"一脉相承,只是有所改进和提高。它与其他油炸食品相比较,最独特之处在于制作时用酒和面,另外加熟猪油等其他原料,经复杂精致加工,制成坯饼,先入油浸泡,再用旺火炸,捞出洒上白糖即成。
塞上香哪"色泽油白,清香绵软,有浓郁的酒香味。数百年来,一直是榆林一带的传统风味食品,不仅是当地宴席和馈赠亲友的上乘美点,而且远销国外多地方。
定边羊羔肉
羊羔肉也叫崽羊肉,这个风味小吃是定边人待客的上乘菜,古今有名。
羊羔肉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清蒸法,即将羊羔肉带骨肉剁成一寸见方的块,将清油至锅中七八成熟,放入花椒面、姜丝、蒜片、葱丝等,爆出香味,投入肉块,用旺火烧约10分钟左右,待肉块呈白色状,加入面酱,再烧二三分钟,待锅中水干后,将肉置入盆中或碗内,入笼蒸熟,撒上味精、芫荽即食用,这种吃法最佳,味道鲜美,酥嫩清香,久吃不厌。二是清炖法,将肉块投入烧至七八成熟的油锅里,烧10多分钟,待肉质呈白色状,加面酱再烧至肉本身水分消失,再

加温水、盐等,用温火炖1小时左右,方少许味精、葱丝、芫荽即成。
手抓羊肉
定边靠内蒙古,受蒙古族生活习俗的影响,这里也有吃手抓羊肉的习惯。手抓羊肉,就是将羊肉按个人需要量,切成大块,做好标记,置入锅中炖熟,每人拿上标有极好的大块肉。即便是白水煮食,也清香可口,味美不膻。
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这是陕西关中一带对传统风味小吃荞面饸
饹的赞语。荞面饸饹是用荞麦面压制的一种细长的圆条形面食。它冬可热吃,夏可凉食,风味独特,有健胃消暑的功效。西安有很多专门经营饸饹垢餐馆,小摊点更不计其数,论其质量,以清真大寺西北角的教场门饸饹最负盛名。
饸饹,是我国北方的传统风味食品,已有近几年历史,古时也称为河漏。元代王祯《农书.荞麦》中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荞麦含有60%到70%的淀粉,11%左右的蛋白质,2%的脂肪,还含有铁、磷、钙和维生素B等物质,是营养丰富的粮食。荞麦亦可入药,有消食化积,止汗和消炎的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