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摘要:

本文围绕唐宋诗歌,美术,服饰的特点以及例子三个切入点谈论唐宋审美趣味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唐宋的审美区别与各自的特殊审美情趣。

This article is talking about Qi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s different between poem ,art and clothes. In order to kown their’s difference and characteristic.

关键词:唐代,宋代,审美,差异,诗歌,美术,服饰。

引言:

唐宋时期代表中国古代两种不同得社会面貌,拥有各自独特得特点,造就了两个独具特色得中国古典社会。唐宋是中国典型的社会,具有代表意义,研究唐宋审美趣味差异更能理解中国个阶段历史的微妙差异,更能理解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

一.唐宋历史背景:

1.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共历经21位皇帝,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2.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976年10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979年,消灭北汉,中国大部分被统一。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正是唐宋丰厚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奠定了其不同独特审美趣味的形成。

二.唐宋诗歌审美趣味差异:

1.唐代诗歌审美:

唐诗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自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为盛唐时期,这个时期不但有李白杜甫两位诗坛巨人,而且还出现了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自代宗大力元年至文宗大和九年为中唐时期,是唐诗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主流转向了现实,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歌。自文宗开成元年至召宗天佑四年为晚唐时期,这个

时期诗人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他们的诗作体现了大唐末世的衰凉,如回光返照发出凄美的惊艳。唐代诗歌多讲究对仗整齐,诗歌多华丽浪漫。

以唐代杰出诗人李白杜甫为例。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飘逸著称,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没理,其在诗歌方面的艺术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烈的主观色彩。第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拟人艺术手法的运用。第三,形式章法变化无常。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民生疾苦,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作为了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社会人们的共鸣,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

2.宋代诗歌审美:

宋代诗歌是以词的形式为主,宋词也被视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其题材除了爱情,还包括咏物咏史田园风光送别赠答等等方面,后来出现了“豪放”和“婉约”两大类。北宋词延续了南唐词的风流余韵,从内容与形式都延续南唐词的创作倾向,以晏殊与欧阳修为代表。经过长期发展,题材不断扩宽,技巧日益成熟,地位也得到提高,南宋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以苏轼这位宋词杰出诗人为例。苏轼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文为诗”,即诗中多为散文句式,以气贯串;他又以议论为诗,即对事物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抒发感悟。苏轼开拓了新的诗境,在平淡的诗风中透露对人生深沉的感叹,发人深思,其次,在表现方式上,苏诗有丰富的想象与奇妙的比喻,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描绘出不平凡的一面,意境开阔壮大。再次,苏诗风格多样,有清新明快的七绝七律;有雄浑豪迈的古体诗;也有潇洒清单的抒怀小诗。因此苏轼代表了北宋诗坛的最高成就。这也体现了宋人追求理趣,崇道尚文,作诗好议论,具有散文化倾向。

三.唐宋美术审美趣味差异:

1.唐代美术审美:

绘画在唐代以独立的姿态展现,并在技法上日益成熟,由于寺观和石窟盛极一时,宗教在唐代美术仍起重要作用。唐代人物画继承和发扬了南北朝的传统,山水画到初唐已从人物绘画在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继而花鸟画也发展起来。绘画论著发展到唐代时期题材更为丰富,数量也大大增加,体现出唐朝绘画发展的繁盛。唐代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更为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雕塑以豪迈雄壮蓬勃向上的时代气魄和成熟完美的艺术风格著称。宗教雕塑随着石窟的大量开掘和寺庙的大批量修建,变得内容更加丰富,技巧也更加高超。

以唐代雕塑为例。龙门石窟其主要成就在于能够按照雕像的格式要求,塑造出他们各自的体态,这种成就是将外表形象与内在精神完美结合在一起之后才可以达到的。山西天龙山的雕塑具有细致的面容,轻薄的衣物,玲珑的身躯和逼真的自然形态,被称作为唐代雕塑的精品。莫高窟中宗教雕塑的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多样,作品具有很强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唐代雕塑师们高超的技艺。

2.宋代绘画审美:

宋代绘画有以下的表现:首先是宫廷绘画的兴起,其次是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兴起。并且产生了一批职业画家。宋代的宗教也没有唐代的狂。山水画则由北宋的雄壮转为空灵秀雅,还出现了富有诗意情趣的米氏云山和小景山水。宋代城市经济大大发展,以反映城乡生

活为题材的风俗画卷开始大量涌现。

以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例。张泽瑞通过描绘明清时节北宋都城汴梁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生活。全卷构图宏大,内容及其丰富,细致的描绘了各个场景中的人物和情节。画卷中充满了动态叙事和细节描写,成为我国绘画史上不朽的名作。

四.唐宋服饰审美趣味差异:

1.唐代服装审美:

唐代妇女服饰是中国服饰历史上最为浓烈的一笔,使一直受到封建束缚的的古代女性服饰有了新的突破,呈现出独有的雍容大度,百美竟呈的局面。唐代女士服饰多姿多彩,总的风格是开放创新及注重装饰效果。在色彩上唐代女性追求明丽醒目的效果。在服饰的开放程度上也会是现代人惊叹不已,望尘莫及。最能体现的就是袒领,胸部处于半遮半掩的状态。当时更以着男装为美。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男人开放包容的审美。

以曾有美服之称的“石榴裙”“间色裙”为例,都是以鲜艳的石榴红伴随蓝黄绿等极具对比效果的色彩风靡全国。更别有心裁的在裙子上作画装玉镂金。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以百鸟的羽毛为原料,“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体现当时唐代服装华丽变幻莫测的奇妙的特点。

2.宋代服装审美:

宋代女性服装趋于保守,变化不多,色彩也没有唐代鲜艳,质朴洁净为主流。时兴服饰特点是瘦细长。流行的女装主要是窄袖衣,衣长至膝,窄袖,交领,对襟,袖口,腰身清秀苗条。也体现了宋代男人隐秘的审美要求。

以宋代流行的褶裙为例。即“八福大裙”,裙长拖地,掩饰足形,其特点也是以窄为美,腰身细长,下摆宽大,袅袅婷婷。宋代张子野《菩萨蛮》:“簞纹衫色娇黄浅,钗头秋叶玲珑剪,轻怯瘦腰身,纱窗病起人。”庞元英《老妇吟》:“紫襦叶叶绣重重,金雀银凤各一丛。汗湿时装行渐困,横瑭水影同春送。”宋代服饰特点在此可见一斑。

结论:

唐宋发展各有其独特的魅力之处,对现代生活也有一定影响。唐宋珍贵的诗歌美术作品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服饰特点也给现代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尽管唐宋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但是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欣赏。唐宋不同审美趋势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可供借鉴的资源,更多研究的对象,对现代生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唐勇霞《论唐宋时期妇女服饰隐含的审美趋向》

张维青高毅请《中外艺术史要略》

姓名:李雯

班级:服设1102

学号:1101031081

[丽莎,美学,问题]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问题》探析

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问题》探析 前言 《音乐美学问题》是20世纪波兰著名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莎(1)(Zofia Lissa,1908 1980,下文简称丽莎)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这部著作完成于1954年,属于丽莎音乐思想的成熟之作,基本上反映了她在音乐美学学科上的思想和观念。这部著作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思想前提,对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都进行了阐述,并对音乐美学上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所以,认真地学习和研究这部著作对于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音乐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音乐理论界有对该著进行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该著的述评和该著与其他学者美学思想的比较上。由于这些研究尚不够深入,因而使人无法窥知其蕴含的丰富而全面的学术观点。笔者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对该著诸多学术观点的理解和认识上,分别从其对艺术的认识、音乐的基础与功用、音乐的阶级性、音乐语言、音乐的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这部著作的思想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 一、对艺术的认识 (一)艺术和艺术观点丽莎认为艺术和艺术观点是两个有明显区别的概念,艺术属于上层建筑,是艺术观点的基础;艺术要成为上层建筑必须表现统治阶级的美学观点;社会和社会意识决定艺术和哲学的变革,当然也决定着美学观点的变革。丽莎的这些观点体现出了她的唯物史观,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在艺术要成为上层建筑就必须表现统治阶级的美学观点这一点的认识上稍微偏狭了一些;因为艺术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既然是真实、全面的反映,那么艺术就不可能只反映统治阶级的美学观点,而且就音乐美学观点本身的内容和范畴而言,未必会有统治阶级的音乐美学观点和被统治阶级的音乐美学观点那样明确的划分;同时,丽莎又在其他著作中认为音乐中阶级性的淡化是因为社会中各阶级的生活条件、教育方面的差异缩小了,城乡生活的差距也在缩小,传播手段中的节目也趋于一致(2),音乐的阶级性随之弱化。这些观念的调整,足见丽莎思维的敏锐与严谨,她绝不使自己的思考完全囿于某种思想体系。 (二)艺术和科学持续存在的时间问题丽莎认为在科学上,旧的理论会被新的理论所容纳、吸收或者代替,但在艺术领域,旧的艺术作品却不会被新的艺术作品所淹没,而是继续发挥着作用,并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笔者认为,丽莎所指的科学应该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当然会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发生改变,甚至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说由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转变。而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反映出了人类的本质力量,不会随着时代的更替而被淹没,只要它真实地反映了其所处的那个时代,艺术作品就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各不相同。 (三)艺术变化的速度丽莎认为纯粹的民间音乐的素材、内容和形象等因素变化得很慢,而在专业音乐中,部分因素成为了传统而被保留,而另外一些因素则被摒弃,专业音乐的内容、素材和手法等都在迅速变化着。这些观点反映出了丽莎认识到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她是在以一种辩证、全面和动态的眼光来研究和认识音乐的,民间音乐和专业音乐的这些区别表现了不同的音乐范畴和不同的音乐群体拥有不同的音乐观念和审美追求。 二、音乐的基础与功用

审美趣味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审美趣味对现代设计和当代设计的意义成绩 专业设计艺术学课程名称、代码设计美学11100802005 年级2011级姓名胡浪滨 学号2110080225 时间2011 年11 月

审美趣味 一、审美趣味的概述 “趣味(taste),是一个感官术语,和人的味觉享受紧密联系在一起,属于身体性感官,而不属于审美感官,它的引申义才是一个审美判断的术语”。(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页)西方美学发展的早期,在哲学家们眼里认为感官意味着肉体的快感和享乐,所以趣味在美学早起理论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16世纪末开始,“趣味”才成为一个审美判断术语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形成有两个关键的契机:一是个体生命和肉体意义的发现。二是艺术表达个人性的出现。“从此趣味作为一个非理性的概念进入审美领域,人们用它来表示自己感受得到却说不出来的审美体验”。(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页)个体感知的个人性和非验证性,使它的使用十分混乱,所以17世纪后,美学家开始对趣味进行研究,通过理智的介入使之逐渐规范起来。不同哲学基础产生不同的趣味观,所以本文主要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及社会学3个哲学层面来了解不同哲学背景下不同哲学家们对于审美趣味的不同观点。 1.1古希腊本体论对“趣味”的排斥 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思想是偏重本体论,哲学家们把自然当成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探讨万物的本原。“这种相互的、直接的哲学思维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认识方法”。他们认为感官所获得的认识并不是真知识,而是“意见”。只有通过理性认识而达到的知识才是世界的本质。 德谟克利将认识分成“真理性的认识”和“暗昧的认识”两种。他的感觉论基本认识方向(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是正确的。而感觉相对主义者普罗泰戈拉却没有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而走向了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道路。他认为“认识万物的尺度;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存在的,不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不存在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7页)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进行判断的起点,是形成人的记忆的直接因素,有了记忆才可能形成经验,从而产生判断”。他将视觉看成第一器官,

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摘要】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分别依托于各自独特的文化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本文立足于现代东西方绘画相互交融的背景之下,分析东西方文化不同的精神关照,对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绘画;趣味;文化精神;再现;表现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绘画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在艺术王国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发展环境的不同,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较大差异的两种特征。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现代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逐渐密切,艺术尤其是绘画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融合。本文就是在这种大的世界环境形势下,根据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去探析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一、中西方绘画审美趣味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绘画发展的环境大不相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中西方绘画作者对待绘画的方式不同,即西方重再现,而中方重表现。“画有两种境界,一是‘画’,一是‘写’,‘画’是描画,‘写’是表现,写胸中逸气。”①这是中国古代画论关于再现和表现一个清晰的说明。“画”是再现,“写”是表现。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传统的绘画大多都是忠实再现所画事物的风貌,力求准确。而中国的绘画则是写,通过中国特有的笔墨纸,加上作者本人对艺术的领悟能力,把自己对所观景物的感觉给描绘出来,这就是把自己心中所想给表现出来。中国古代画论中的“画”和“写”,准确的道出了中西方绘画不同的审美趣味。 数千年来,西方绘画一直重视再现,而对表现则表现出相对的冷淡。我们暂且抛开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时代,就是后来17世纪的古典主义、19世纪的浪漫主义甚至是20世纪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时代,重再现一直是西方绘画艺术的追求。西方绘画的审美心理大多是直接求助于现代科学,即使在抽象主义盛行的时代,也有直接从照像中获取灵感的画家,把绘画的再现与写实的原则推到极端,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思潮——照像写实主义。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传统艺术是重表现而轻再现的。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以“言志说”、“缘情说”为代表的表现理论,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中国绘画注重内在精神的表现,这种内在精神,既包括物象内在的精神,也包括作者主观的情感。几千年来,中国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含书法)都是注重意境的创造,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追求“气韵生动”,强调“立意”和“传神”。早在东晋时代,画家顾恺之就已经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主张,这就是强调画家作画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其内在精神。 二、中西方绘画不同的审美趣味形成的原因

审美情趣 人文素养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情趣来源于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标准。正因为审美情趣对人的审美观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审美趣味也称“审美鉴赏力”。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审美趣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审美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审美趣味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健康的审美趣味,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对于大学生的我们,怎么样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呢?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有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俗话说得好:“打铁还要自身硬。”其实,诸如象友爱、谦和、坦白、刻苦、严格、坚忍、机敏、周到、奋勇、讲科学、讲集体观念的思想,都与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关。第二,要教育学生理解美,懂得去欣赏美。美家家克罗齐所说:“只有对于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的人,自然才表现为美,自然才表现为美,自然的美才是人发现出来的。”这就是说,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致,同样需要培养和教育。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观赏那瑰丽的自然风光,时间长了就可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第三,要教给学生美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艺术的教育方面。在艺术领域,无论是造型艺术、无论是声乐艺术、还是表演艺术,都有着多彩多姿的美。但是理解、欣赏、领会艺术美,需要培养、指导,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第四,要教育学生注重灵魂之美。契科夫曾经说过:“人应当一切都美:脸啦,服装啦,灵魂啦,思想啦。”在这些美中,是重要的是灵魂之美,思想之美,一个丑陋的灵魂,不可能有什么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所以,应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方可能培养学生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审美情趣还能提高人的素养,最起码能让人有一种责任感,提高道德意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的定义 (选抄1)作为美学范畴的审美趣味,是指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18世纪法国美学家夏尔·巴德曾经把科学和艺术相比较,认为科学主要诉诸理智,艺术主要诉诸趣味,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要进行艺术欣赏或创造活动就必须诉诸审美趣味。而这里的创造活动就包括我们的现代设计。那么,审美趣味对现代设计有哪些作用和影响,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选抄2)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包括文学鉴赏与批评活动)中体现的审美感受与倾向。 (选抄3)审美趣味是对趣味进行了美学范畴的界定,表现的是社会个体在审美判断的过程中,主观思想上赋予审美对象的特定倾向性。 有句谚语说“趣味无争辩”就是强调了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观照的表现。 审美趣味的高低 (选抄:高审美趣味)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如果结合现代设计这里的差异性可以理解为设计师的创新性。而日本的设计师原研哉这一点就做的比较好,他是一个平面设计师,也是“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最能体现他创造性的作品就是为“无印良品”的广告设计中,他将其主题定为“虚空”——一地平线上,一个近似点的黑衣人面对广袤的苍穹和大地,画面传递的是一种空无的意境。地平线,是天地间的极致。地平线上,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一切均从这里开始。原研哉想要的“地平线”并非纯粹的风景,而是具有容器功能的,能够装载想像力的“地平线”。对于一个消费品的广告来说它显得过于抽象,甚至没有描述自己的产品或哪怕表白一句自己的品牌内涵。这也就呼应了“无印良品”“无品牌”的产品理念。 (选抄:举例)在原研哉的诸多作品中,都非常强调空间与留白,他指出“空”可以装进所有,可以提供给受众自由地想象生活的空间,让生活充满各种可能性。这里的“空”也就是道家“无”的思想。原研哉的作品之所以富有深刻内涵,恰恰与他自己所具有的“好的审美趣味”有关,他能将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和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很好的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他的创新性,从而使他的设计作品能够折射出无限的灵晕,给人以美的享受。原研哉的作品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他的作品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有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现代设计的理念不断从“高科技”转变为“高情感”,“改造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也许这才是未来设计的主题,而这里的“高情感”和审美趣味又有很大的联系,都是从人的情感出发,可见,情感因素在当代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选抄:低审美趣味)审美趣味的消遣化和娱乐化,使审美摆脱了传统经验的无目的的、伍功利的状态,以及在对客体的审美观照下的细细品味,现实情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而今天的视觉文化却无拘束走向了感性的浅白的边缘。视觉文化中感性的过分理性精神的减少,使得视觉文化失去了该有的文化价值。不得不提的是当今科技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产生的过程是便捷的,当人们视觉设计趣味的模糊化。逐渐被消遣和娱乐所代替的时候,视觉文化中对于科技的运用不能说是不利,而广泛的应用科学技术,却又在为我们创造着一个人工的视觉环境。它是一种客观性缺失的主观创造物,使得人们越来越缺少对自然的感受。对真实的自然失去了审美的判断能力,逐渐的将我们的视觉引向虚化。 (选抄:低审美趣味)视觉设计过分的追求感官刺激,一味的强调视觉冲击力,使人的

如何理解审美情趣

如何理解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情趣来源于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标准。正因为审美情趣对人的审美观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审美趣味也称“审美鉴赏力”。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审美趣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和主观爱(包括偏爱)。审美趣味总是与对一事物的喜爱和对另一事物的厌恶相联系,带有能动的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定向功能。它不仅反映客体的审美属性,而且表现出主体的特性。它们以主观爱好的形式反映着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和审美创造的需求,经常在审美评价和审美判断中表现出来。 审美趣味问题是美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西方,古代美学家还没有提出审美趣味问题,大约从17世纪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时期开始,历史上首先发生了关于趣味的争论,并从“趣味”概念本身才分出了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审美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审美主体导向审美对象,始终伴随着审美感知,并成为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得以形成的基础,而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又制约着审美趣味的指向。审美趣味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趣味,比如饮食上的趣味,你爱吃辣、他爱吃甜,这只具有个人的性质,不要求别人的普遍赞同,分不出高下,无可争论。审美趣味则不同,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偏爱”,具有社会性。它体现的不是个人生理的需求,而是社会性的精神文化的要求,它希望社会的普遍赞同,时常会引起争论。各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之间有高下、雅俗、健康与痛苦、进步与落后的分别。因此审美趣味时常成为主体审美能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审美趣味离不开审美主体,由于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心理态度、文化教养、生活环境、社会交往、生活经历、审美能力各不相同,他们在欣赏和判断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也就千差万别,具有个人差异性。审美趣味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物遗传因素、天然素质等生理基础,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天条件,主要是教育和社会实践。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他的审美趣味必然包含体现一定时代民族、阶级共同的审美要求和趋向。因此审美趣味既有个人差异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共同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统一。审美趣味的社会共同性反映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需要,表

苏轼的审美诗意人生

苏轼的审美诗意人生 他在困顿中做出了不朽的前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中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后《赤壁赋》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写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句句都是冬景,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勾勒了两幅截然有别的江山景色图,可见作者描景状物的传神。至于夜间山景:陡壁、怪石、危巢、古木等,都写得逼真而有幽森之气,跟作者“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密切吻合,而与前篇幽静安谧的情景恰成鲜明的对照。叙事方面,前篇但言“苏子与客”,“举酒属客”,“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都是即事而叙,简洁明了;本篇对于客、酒、肴则用详述,写得别有情味。反之,前篇对于泛舟而歌的情景,用大段笔墨加以渲染;本篇则唯有“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寥寥几句,同样情致盎然。剪裁安排之妙,确很值得借鉴。抒情方面,前篇由乐而悲而解脱,过程起伏,但直抒多于想象,作者的观点表达得完整而且显露;本篇则从飞鹤探舟而西展开想象,将鹤与道士合而为一,完全是幻觉和梦境的描述,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仕途与诗文写作艺术人生,审美人生才是苏轼生命的灵魂、生命的依归。这正是笔者之所以将苏轼的人生命名为审美人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几经贬谪之后,苏轼逐渐成熟起来,并逐渐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变化是他真切而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生的艰难,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说人生如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并没有因此否定人生,力求超脱自我,始终保持了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中体现为忠诚、刚正、忘我、爱民。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得势新贵而趋附于那一边。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和理论。鲜明的个性,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尽管始终生活在政治的旋涡中,但他还是一路歌唱,作文,评论,无论在他的仕途路上,还是在他的流放路上。显然,苏东坡深谙山水之乐,宦海沉浮,他一生嬉戏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都能够微笑接受,磨难始终跟随着他,直至死亡临近。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讲求辩证处世,物我合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

品牌形象演变与审美趣味研究

品牌形象演变与审美趣味研究 品牌形象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及其发展的无形资产,有人说就算把可口可乐全部烧光,它依然能够凭借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力重获新生。品牌形象作为视觉及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品牌最直观的表现,消费者主要通过视觉形成对品牌的直观印象和感性认识,然后决定是否进一步走进去了解其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去接受,去传播。品牌形象能够展现企业独特的个性,让企业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给大众留下完整、规范的印象,增加人们对企业的认同感。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动,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结构的改变,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直接的变化。 审美趣味作为一种审美判断标准,直接影响人们对产品的选择、评价和使用,进而影响企业对产品进行包装美化,对品牌形象进行调整。近年来许多公司都更换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如滴滴出行、澳洲航空公司、谷歌、上海银行、优酷等,这些品牌形象的更新反映了企业对品牌形象的重视。那么,这些品牌形象提升的标准是什么?时代发展、品牌形象演变和审美趣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审美趣味如何具体的影响品牌形象?这些是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的问题。本论文立足品牌形象和审美趣味研究现状,结合国内外著作、期刊、学术论文等理论成果,梳理了品牌形象的演变史、品牌形象的内涵和价值、品牌形象更新的驱动力、时代发展与审美趣味的变化等,并结合一些品牌形象案例,分析时代发展、品牌形象演变与人们审美趣味之间的关系,即:时代发展使审美趣味不断更新,审美趣味又推动品牌形象更好的完善自已,审美趣味对品牌形象的提升包括情感上的纵向挖掘和感官上的横向刺激两个方面。 把握时代发展,预见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可以更好的促进品牌形象升级,更好的辅助企业选择和实施品牌战略,创造品牌价值,以上是自己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有关品牌形象的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从网络小说的流行看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从网络小说的流行看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汉语言文学院08级7班刘真真20081110287 人都有追求美的需求,有向美的本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心理需求就促使人们去发现美,建造美。人的建美活动集中体现于艺术创造上。艺术美的创造与人的心理中的美感有直接的关系,艺术美是符合人的美感的创造,是满足人的美感的创造。其中艺术包括音乐、美术、文学、建筑、雕塑等等多方面。 艺术美体现在文学领域则是文学作品所带给人的心理上的美感,即文学美。评价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它能否打动读者,带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和感情上的共鸣。文学的美感就是指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所引起的欣悦、喜悦、羡慕、宽慰、陶醉、迷恋的情绪知觉和情绪体验。同时这种文学美感又不是低级的情绪冲动,它是超越本能饮食男女的精神生活,所以,它是与人的理智和理性相关的。文学美感还必须有道德感,使人在阅读中情操得到陶冶。故而,文学的美感=快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是快感与道德感的统一。 那么,网络小说是否如传统小说一样具有这样的美感呢? 网络小说,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平台,网络作家发表供他人阅读的一种新兴的小说体裁。它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其特点是风格自由,文体不限,更新速度快。与传统小说不同,网络小说宽松的文体使其内容包含很广泛:玄幻、言情、军事、网游、灵异、科幻等都可以进入网络小说,主要体裁以玄幻和言情居多。绝大多数的网络小说是以快餐文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大都情节冗长,情节不符

合逻辑,有时情节虚假,废话连篇,结构松散,内容有时前后矛盾。当然,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比如网络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但是大多数水平较低,使网络小说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状。 然而即使网络作家水平不高,创作出来的网络小说艺术性不强,它们仍然为网络读者所接受,甚至是追捧。其中的原因除了客观因素——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需要“快餐式”的文化,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得从网络小说的文学美感上说起。 首先,网络小说能带给读者阅读上的快感。比如,玄幻小说那种虚幻的情节,传奇性的人物,曲折又惊心动魄的遭遇吸吸引了大多数的男生。因为男生在阅读玄幻类小说时,满足了他们追求身体到权力的强大的精神渴求并获得了阅读上的快感。女生喜欢言情类小说同样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阅读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满足了她们对梦幻般的爱情的渴望。网络小说夸张的描写,天马行空似的想象,不受现实、道德“枷锁”的束缚,确实能带给网络读者巨大的阅读快感。 2001年著名的网络小说家“今何在”出版了他的网络小说《悟空传》,这是第一本在现实中出版的网络小说,并由此引发了国人对网络小说的无限热情。随之是许多知名网络小说商业网站的兴起,如起点中文网,17k文学网等等。网络小说的商业化使其内容更加趋向于低级趣味,无聊低俗的小说开始泛滥。其中有大量宣扬不道德行为,扭曲社会价值观的小说作品出现。以盈利为目的,发表了大量垃圾文学。虽然其中也有具有真正思想的作家,但却是凤毛麟角。陈思和先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摘要: 本文围绕唐宋诗歌,美术,服饰的特点以及例子三个切入点谈论唐宋审美趣味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唐宋的审美区别与各自的特殊审美情趣。 This article is talking about Qi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s different between poem ,art and clothes. In order to kown their’s difference and characteristic. 关键词:唐代,宋代,审美,差异,诗歌,美术,服饰。 引言: 唐宋时期代表中国古代两种不同得社会面貌,拥有各自独特得特点,造就了两个独具特色得中国古典社会。唐宋是中国典型的社会,具有代表意义,研究唐宋审美趣味差异更能理解中国个阶段历史的微妙差异,更能理解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 一.唐宋历史背景: 1.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共历经21位皇帝,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2.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976年10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979年,消灭北汉,中国大部分被统一。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正是唐宋丰厚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奠定了其不同独特审美趣味的形成。 二.唐宋诗歌审美趣味差异: 1.唐代诗歌审美: 唐诗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自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为盛唐时期,这个时期不但有李白杜甫两位诗坛巨人,而且还出现了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自代宗大力元年至文宗大和九年为中唐时期,是唐诗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主流转向了现实,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歌。自文宗开成元年至召宗天佑四年为晚唐时期,这个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制作人员:李台扬宁子俐赵壮航董仕森指导教师:郭刚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

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其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 韩柳欧苏四大家", 他写的诗歌被尊为[ 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 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

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 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

段吉方: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的美学分析

段吉方: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的美学分析 更新:2006年6月 21日来源:(投稿)美学研究作者: 段吉方 阅读:6138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A 自从鲍姆加登在十八世纪创立美学学科以来,美学话语就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鲍姆加登的《美学》开篇就直接地说,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1,美学的目的就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认识)”2。康德曾把这 种感性认识视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途径,他说,“为了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 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连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像力(或者想像力和悟性相结合)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3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 不是逻辑的,它的形成来源于“用愉快的感觉去意识它”4。这句曾被黑格尔认为 是“关于美所说过的第一句合理性的话”5正说明了美学话语的感性特征自始就被认为是美学和美学研究的学科标识。 凡是对美学话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学话语的这种感性特征使它钟情于审美体验的发生和审美感受的感知而区别于逻辑上的明晰认识。但是,伊格尔顿却不这样看。他以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自信批驳了那种反对美学与任何理性分析相联系的观念,并且把审美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对审美话语作了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解读。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审美意识形态》之中。 《审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著作,谈的是西方美学家的思想。从舍夫兹博里,一直到后现代视野中的福柯、利奥塔、德里达,都在他的视野之内。用伊格尔顿自己的话说,这部著作不是一部西方美学史,而是对这些西方美学思想家的美学思想进行的历史性考察。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不但它有着美学史的效果,而且伊格尔顿的历史考察中也强烈地渗透着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一贯关注和对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认识上的深化,因此,它是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思考中的一部重要的作品 伊格尔顿的思考是从审美话语产生的历史语境开始的。他注意到,在启蒙主义时代以来,随着人类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觉醒,现代欧洲思想就已经开始重视审美了。但是审美并不是一个自在的特殊的感性领域。在欧洲的思想发展中,审美在承认人类需要和感性欲望的基础上,不断地向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的理想的普遍王国和人的特殊欲求之间的断裂发起批判性进攻,所以,审美话语并不仅仅是感观体验的直接综合,它同时也包含了一种理性观念,审美话语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 这是伊格尔顿中对美学话语进行思考的一个基本的原则。他认为,自美学诞生以来,审美话语之所以在人类文化思想的演进中起到如此突出的作用,关键是因为审美话语对它所置身的意识形态语境提出了异常有力的挑战,并为人类提供了探索意义和价值本原的话语方式,所以,审美话语自始至终都明显地表现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痕迹。伊格尔顿的这个观点明显地突出了审美话语的意识形态内涵。在对审美话语的认识上,虽然历来都存在着“艺术论”和“人生论”两种认知取向,但伊格尔顿在审美话语的价值属性上明确标举意识形态性并上升到对美学问题的基本认识,这却不啻为一种惊人之谈。伊格尔顿从美学学科产生那一天开始讲起。在第一章《审美的兴起》中,伊格尔顿综述了审美兴起的过程,考察了审美与资产阶级主体性确立的关系,以及审美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构成关系,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

=美学研究>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论审美趣味X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审美趣味 摘要:随着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移,心理学分析也就逐步深入,因而美学中有关主体的各方面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审美趣味的问题就成了18世纪整个欧洲美学研究的中心概念之一,几乎与美的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这一点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成熟的代表人物那里表现得成为突出。休谟和博克对此都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深入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5-0528-03 On aesthetic delight by the br itish empir ical aesthetics ZNANG Yu-neng(College o f Chinese La nguage and Liter a tur e,Centr al China No r mal Univer sity,W uhan 430079,China) Key words:Britain;Empir ical Aesthetics;aesthetic delight Abstr act:Along with t he tr ansition of the focus of philosophy research from ontology to epistemology,psycholog2 ical analy sis gradually penetrates.Therefore,the problems around subjects become more and morepr ominent and aesthetic delight was the central concept of the18th centur y aesthetic r esearch in Europe,which was almo st as important as the concept of beauty itself.Both Hume and Burke made compar at ively deep analysis of it. 审美趣味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爱好、兴趣和倾向。它当然与人的审美能力或鉴赏力密切相关,但毕竟不是同一个东西。但是,休谟却把二者等而视之。因此,他首先从人的先天能力上来区分人的心灵和解释人们审美趣味的千差万别。他认为,科学和理论问题与审美问题不同,在科学和理论问题上,人们的歧异往往是对一般,而不是对具体,只要把名词概念说清楚了就没什么可争的了,而在审美问题上人们的歧异却是在具体方面显示出来的,各种审美趣味都只有相对的意义。这种根源恰恰在于二者所涉及的领域是不同的。他说,/理智传达各种人为的知识,趣味则产生美与丑和美与恶的情感。前者按照事物在自然中的实在情况去认识事物,不增也不减;后者却具有一种制作的功能,用从心情借来的色彩去渲染一切自然事物,在一种意义上形成一种新的创造(5人的理解力和道德原则的探讨6)。也就是说,科学和理论涉及的是理智功能,而审美趣味主要涉及的是情感的功能,所以,前者是客观的如实的对事物的反映,而后者则是饱含主观情感的新的创造,因而后者必然是歧异的、相对的。他不仅从情感功能来分析审美趣味的差异,而且从想象功能上来进行分析。他指出,/人的想象是再自由不过的。它虽不能超出内在的和外在的感官所提供的那些观念的原始储备,却有不受局限的能力把那些观念加以参拌,混合和分解,成为一切样式的虚构和意境0(5论人的理解力6),因而他就提示了文艺创作中的想象作用: /诗歌中甚至雄辩中的美常常是依靠捏造和虚构、依靠夸张譬喻和使文词违反天生意义的歪曲和滥用。但若想制止这种想象力的奔放,叫一切表现手法符合几何真理和精确性,那就和批评法则完 第33卷第5期Vol.33l.5 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r nal o f Anhui Nor mal Univer s ity(Hum.&Soc.Sci.) 2005年9月 Sept.2005 X收稿日期:2005-05-12 作者简介:张玉能(1943-),男,湖北武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轼的诗意人生

苏轼的诗意人生 姓名:王月鹏班级:12电气自动化(3)学号:127301331 当今世界,有些人迷失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他们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整天庸庸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所以说,我们真的应该去读读东坡词,了解苏轼的诗意人生,看看他是怎么对待人生的,从中悟出对待人生的态度。 对苏轼,我们都有所了解,在我看来他是个豁达的人,对于他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我比较欣赏。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经世济民、针砭时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处变不惊、诙谐幽默的人生态度;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热爱生活、寄情山水人生情趣。 他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很小就“奋厉有当世志”,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有志兼济,准备干一番济世救民的事业。“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以看出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但心中仍有杀敌报国之志。表现出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也足以表现他经世济民、针砭时弊的人生态度。 在他不得志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感受写进了诗篇当中,流露出一种痛苦、愤懑的心态。“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重。“乌台诗案”之后,人生命运的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换,他感叹人生如梦。有人说这样的感叹是苏轼对人生的否定,其实未然,而是他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自我超越。而在被贬黄州后,苏轼的思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像《定风波》中写的那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时的他那种宁静的心境已使他处世不惊,使他心在闲暇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人生,从而认识到不再以政治抱负为重点,而是努力排遣政治失意的苦闷方法,把热情投放到大自然中,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上。这印证了他处变不惊、诙谐幽默的人生态度。 官场上的失意,并没有将苏轼打击的沉沦下去,反而是这些坎坷的人生路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宝贵,更加热爱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他开始注重养生,注重自己的身体。而在精神方面,他主张实现精神自由,超然物外,他喜欢然自己的身心完全放松在大自然中的感觉,所以他经常出外游

抖音短视频中的大众审美趣味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8426505.html, 抖音短视频中的大众审美趣味分析 作者:郑思佳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6期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消费时代。在消费社会和快餐文化下,生活节奏快,大众的时间和信息呈碎片化,人们更倾向使用小视频。因为它时间短,且风格多样。消费时代的抖音短视频审美似乎给了大众极度的自由,去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但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它并不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是被欲望所驱使的带着镣铐的舞者,以虚假信息为导向,以符号消费为手段,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是一种典型的虚假趣味。 关键词:消费时代;抖音短视频;审美趣味 一、引言 抖音,是于2016年上线的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用户可以选择音乐,然后拍摄形成自己的作品,时间为15秒。迄今为止,超过500家政府、媒体机构入驻,使用抖音的人已经有7亿。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趣味有着很大的联系,审美趣味包括兴趣和品味,抖音短视频中就充分的满足了大众化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甚至超出了真实生活。从中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出,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主要是以消费符号为主、趋于日常世俗化和从众化、娱乐化且由理性变为感性的特征。 二、以消费符号为主 在短视频诞生前,人们处于文字、图片、广播、电视等传播的时代。而新兴的视频影像是通过音频和视频等视觉符号来构成的。与文字传播不同,它是借助于视觉感官来传播信息进行互动的。在视觉传播过程中,视觉符号和它的接受者之间也是一种消费关系,也存在一种意义的“暗示”。这就是世界是由视频符号组成的,是视频化的,符合视频制作规则的人和事,更容易成为人们眼中的“世界”和“真实”。视频作为一种信息消费符号是网络社交、新闻传播和社会话语呈现的主要方式。根据博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任何物品要想成为消费对象,必须首先成为符号,这种符号与商品本身的能指与所指系统是不一样的。在视频符号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追求的不是视频符号的具体所指之物,而是被视频表现出来的物的价值。费启鸣是抖音最原始的一批网红之一,他最初是凭借着自己的脸和笑走红的,他的脸被大家誉为标注的“男友脸”,他那标志性的微笑符合大家对“治愈”的解读以及对阳光男孩的幻想。费启鸣抖音粉丝现在高达1924万,并已经开始录制各种综艺节目,出道拍戏了。还有摩登兄弟的主唱刘宇宁,他在抖音上翻唱的歌曲大多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歌曲,随便一个唱歌的视频点赞量都高达上百万,浏览量更是惊人。他们的走红不是因为他们的短视频比别人做得好,而是他们有自己的风格,然后用大众喜欢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费启鸣的笑也好,刘宇宁的歌曲也好,消费他们的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