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内容摘要】

近日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本书围绕“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作出了深入浅出的回答。在这七个怎么看中,我就中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相关的了解,并就此展开一系列的相关讨论。

【关键词】发展平衡热点国内

目录

一、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1)

(一)国家发展不平衡为何引起关注 (1)

(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所在 (2)

(三)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2)

二、参考文献 (3)

一、怎么看国家发展不平衡

(一)国家发展不平衡为何引起关注。

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是在中国。

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在江上架一座桥仅需四五十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十分不易。这也是在中国。

重庆市解放碑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贸云集,夜幕下斑斓闪烁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这里的繁荣与活力。这是在中国。

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庆市武隆县大山深处一个贫困村,对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每月几元钱的电费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仍然是在中国。

……

在同一个国家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经济状况,真的很让人想不明白到底那个才是真正的中国。而这种现象的日益突出,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引起了广大民众的热烈讨论。

(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所在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

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经多方探讨大概总结为以下几个组要原因:一是自然原因。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多样,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二是历史原因。中国历史悠久,经济发展多变。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客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四是体制原因。

(三)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10年前,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来根据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又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在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全面超过东部。2009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0.7%、11.7%、13.4%和12.5%,西部地区增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目前,中国经济四大板块逐渐成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今年中央将陆续投入330亿元,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今年中央拟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4168亿元,比上年增加250亿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

干意见》

2.胡锦涛:《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民日

报》2010年2月4日。

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的方法

1.加快中西部地区体制创新 在我国现阶段,制度因素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在国家相关产业结构政策指导下进行,政府必须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为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持。相对于东部而言,中西部地区当前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化程度较低,这是制约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体制性原因。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要改变目前的落后状态,必须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突破束缚西部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尽快形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动力机制。中西部尤其要努力学习东部在体制创新方面的经验,消除阻滞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信用意识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为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 2.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 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撑。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仅仅依靠劳动、自然资源、资金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必须伴随着人力资本储存量的增加。国家和中西部政府应在中西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教育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的职业教育投入和增加对西部人员培训资 本的投入。 3.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 当前,技术落后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西部地区经济大多属传统技术产业,产业结构升级受到落后技术的制约。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西部地区必须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大量的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换代。首先要加速中西部地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品创新和结构创新;其次,与东部地区联合,加快产业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引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再次,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的科技培训,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4.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目前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传统设施的建设,二是进行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国家应该尽可能地往西部投入各种资金。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单靠企业自身投入难以得到较快发展,需要中央财力的支持,应该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实行投资倾斜。跨地区的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政府投资的重点。同时,还要加快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是各国中央政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中国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宜侧重于横向平衡,保证各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衡,以利于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为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促进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在今后的日子里国家应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国家对中西部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一、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 自然原因: 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政策原因: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2006年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针 对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区域不同外界评价迥异 张正河: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 到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广州点击查看广州及更 多城市天气预报、深圳点击查看深圳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香港点击查看香港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他们的 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 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城乡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需关注差距进一步扩大 问:从理论上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呢? 张正河: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 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按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美国经历了70年的 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 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矗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 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 农村内部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就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着手解决。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 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应给予高度 重视。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问: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张正河: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 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 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 差距可能更高。

发展不平衡问题,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 1、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用地区发展存在的“先天性”差异, 2、历史原因。数千年啦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3、政策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4、体制原因。不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的影响,国家为了积累工业化所需要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收到抑制。 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 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和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从经济角度来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发展不平衡,会导致部分地区的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从而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增大,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里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会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具体措施: 1、推动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首先,规划“一张图”。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在城乡大视野中进行谋划,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其次,建设“双驱动”。必须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既推进城镇建设,也把农村建设好。再次,政策改革更惠农。要坚决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民的生产补贴要继续加强,粮食最低收购价要大幅提升。最后,改革要联动。应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 2、多措促协调,奏响区域发展“大合唱”。首先,落实总体战略,用好“指挥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放、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东中部各区域良性发展。其次,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多声部”。各地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生态则生态,逐步建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再次,加强区域合作,弹好“协奏曲”。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多种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发展不平衡

论中国的发展不均衡 ——形势与政治论文 中国经济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问题或者说是不均衡发展,不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是资源和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地区和少数的人手中,不到1%的人占有了超过41%的社会财富。从而集中引发一些问题,一些城市的房价奇高,普通百姓根本接受不了,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等。 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的风雨磨炼,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三位,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广泛赞誉。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从地理区域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人曾经形象的比喻:经济发展东部开汽车,中部开摩托,西部骑自行车。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部地经济发展无论从贸易往来、经济体制还是产业结构,更容易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入世以后。而中西部地区则缺乏这样的机遇和优势。诚然,造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城乡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从城乡分布看,城市经济发展大大好于也快于农村。城市由于人口相对集中,人口素质相对较高,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来发展经济;城市交通便利,利于商品流通;网络发达,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资源共享。诸多优势,均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观农村,与城市的优势相比,则完全转化为劣势。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就可见一斑。 3、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以城市为例,城市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同样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教育发展不平衡 1、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呈现出东部发展水平大于中部发展水平,中部发展水平大于西部发展水平的格局。 2、城乡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与中国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的教育也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城市中教育的发展,无论从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文化环境、资金投入都优于农村地区。这些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很大联系。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

浅析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及对策

浅析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务教育的基础十分薄弱,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各地的义务教育基础和起点很不相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凸现,集中表现为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即拟对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对策 教育公平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美好理想,而要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是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具有促进社会平等,保持社会稳定的平衡器和稳定器的功能。教育均衡发展的确切内涵应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其含义是:实现均衡的资源配置以搭建竞争平台,通过公平竞争以引发发展中的不平衡,然后通过微调再达到相对平衡。近年来,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在新的形势下又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突出地表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即旨在对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在教育发展方面呈现出的不均衡、不协调性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山区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与发达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已基本达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发达地区学校即更为优越。城区学校和发达地区学校有高标准的教学楼,运动场馆,有高标准的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以及舒适的学生公寓。而乡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山区学校连最起码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这些学校教室紧缺,无实验室、图书室,更就谈不上有体育场、馆和学生公寓,相当一部分乡村学校仅凭简陋的教室,简陋的宿舍,简陋的食堂来办学。就办学条件而言,特别是就校舍、场地质量来看,可谓是天壤之别。 2、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城镇学校,特别是发达地区学校的经费投入远远高于乡村学校的投入(北京、上海城区学校年生均教育经费达上万元)。城镇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多元的,加之办学条件好而走上了规模办学轨道,这样获得国家的生均教育经费的总量就大。城镇学校和发达地区学校的校园绿化美化像商业运作的公园、景点,城镇学校建设一块高标准体育场(跑道)所用的经费相当于3所贫困山区初级中学的固定资产总值。而贫困山区中学因办学规模小,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也就少,并且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有限的经费难以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支出。 3、师资方面的差距。总体而言,城镇学校有充足且优秀的教师数量;而乡村学校则教师编制少,教师数量缺额,并且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功底不扎实,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城区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 二、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 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之所以被提了出来,是因为教育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特别是义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

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 一是要看到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是有客观性、合理性、积极性的一面。只要我们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就必然出现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2006年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针对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区域不同外界评价迥异 张正河: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到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广州点击查看广州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深圳点击查看深圳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香港点击查看香港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他们的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城乡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需关注差距进一步扩大 问:从理论上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呢? 张正河: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按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美国经历了70年的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矗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

如何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认识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刚超过非洲的纳米比亚,但是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个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则与发达国家葡萄牙相当。” “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如今中国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份额只有4.7%,而20%最富裕人口收入份额则高达50%。” “由于中国实行卫生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有70%-80%的农村人口没有医疗保障,这导致成千上万婴幼儿和农村人口等弱势群体不必要的死亡。” 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对中国的地区不均衡、贫富不均衡和社会阶层不均衡所作出的动人心魄的描述。经济学所讲的平衡,是指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处于一种结构合理、相对协调的状态,此时系统功能达到了最优。不平衡则是指相反的一种状态。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二、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

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

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工程09-1班傅德威 0905300134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如何推进,应当采取怎样的战略和策略?有各种主张,如以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从基层民主做起,向上逐步推进,等等。本人认为,从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有先有后地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是可取的一种办法。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过去干革命,充分重视并很好利用了这个特点。今天搞建设,也要重视和利用这个特点。 中国的民主革命如何推进?开始时,一些人主张,在敌人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起义,取得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然后取得全国胜利。正如毛泽东所说,这种不顾中国国情的“左”的战略,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符合的,走向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毛泽东清醒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特点。他说,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他对中国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种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由于这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就比较薄弱,而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再加上其他条件,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革命就可以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正是从这样的国情特点出发,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成功把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推进革命的典范。 进入历史新时期,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仍然面临着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特点。二十多年来,我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特点。 邓小平设计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并很好把握了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又设计了“两个大局”的战略布局。他说,沿海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要求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在世纪之交,党中央依据两个大局的战略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几年来,西部的发展明显加快。实践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很好掌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这是成功把握中国发展不平衡特点的又一个典范。 我国的革命是从发展落后的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始,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建设是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然后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使全国都发展起来。二者掌握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做法不同,但重视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并从积极方面把握这个特点,则是相同的。这就是规律性。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07年与重庆一道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开始了一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变革。3年来,成都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城乡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 蓉城大地的探索实践,可以说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连续7年下发"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还很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我认为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 第二、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 第三、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 第四、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第一、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第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

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 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 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第三、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第四、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影响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基本情况是:东富,西穷,南富,北穷。东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穷。 二、影响 1、区部经济差距大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

怎样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怎样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教育公平的问题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等等。 那么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 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 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虽然国家在各个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与一定历史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四是体制原因。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影响消费

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种种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么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呢?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各项城乡对话机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用更多的财力和政策倾斜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的技术、人才和资金。 3、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4、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深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金融等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我国的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是在中国。 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在江上架一座桥仅需四五十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十分不易。这也是在中国。 也许要问,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它们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

中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内容摘要】 近日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本书围绕“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作出了深入浅出的回答。在这七个怎么看中,我就中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相关的了解,并就此展开一系列的相关讨论。 【关键词】发展平衡热点国内 目录 一、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1) (一)国家发展不平衡为何引起关注 (1) (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所在 (2) (三)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2) 二、参考文献 (3) 一、怎么看国家发展不平衡 (一)国家发展不平衡为何引起关注。 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是在中国。 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在江上架一座桥仅需四五十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十分不易。这也是在中国。 重庆市解放碑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贸云集,夜幕下斑斓闪烁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这里的繁荣与活力。这是在中国。 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庆市武隆县大山深处一个贫困村,对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每月几元钱的电费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仍然是在中国。 …… 在同一个国家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经济状况,真的很让人想不明白到底那个才是真正的中国。而这种现象的日益突出,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引起了广大民众的热烈讨论。 (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所在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问题: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之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 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从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上推进改革,也就是说,不是从某一点上求得突破,而是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上深入推进改革,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改革,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体制改革实际是全局性的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而要做到积极稳妥地推进,根本之点还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到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享受哪些权利,即了解群众需求;第二个问题是现阶段我们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分阶段地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民主政治改革的时候,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让民生得到改善。 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就是人民的利益,或者说我们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改革如果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就是没有意义的。人民在这里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全体中国人民。所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是“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 为人民改革,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要让人民不仅成为改革的推动者、承担者,而且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拥有者、享有者,充分拥有和享有他们应该得到和可以得到的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判断和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终落脚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的价值取向,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是同样的价值取向。为人民改革也不是抽象的政治要求,而有着十分确定的内容与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改革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来推进,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 只有充分调动改革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改革主体接受并自觉参与改革,改革才能顺利推进。这是我们在改革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告诉我们,在当代中国,改革的主体只能是广大人民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