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养心与以道养生

以佛养心与以道养生
以佛养心与以道养生

以佛养心

佛教是超脱的智慧,是看破尘俗的智慧,我们可以选用七句话来概括佛教的内容。

第一句是:“一切皆为虚幻。”佛教认为,人可以感知的东西都是假的。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坐在菩提树底下苦思冥想,思考了很长时间后豁然开朗。他在想什么呢?在想人苦难的根源是什么,人怎么能够解决苦难。最后他发现,人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从空间上来说都是渺小的,从时间上来说也是暂时的。这和庄子的学说有点相似,比如说寿命,《庄子·逍遥游》里讲,有的人活八百年,有种树活上千年,长不长?的确长。但也有动物朝生暮死,也有花朵朝开暮落,短不短?的确短。但是同样都有结束的时候,最终都归于寂灭。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无论多么漂亮的女子,多么有才情的公子,多么强的权势,多么富足的荣华,最后哗啦啦全完了。《桃花扇》最后也是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当年辉煌之时,宾客满座,胜友如云,到最后都会消失殆尽。所以,人的一生活一百多岁也好,活几十岁也好,都不过是暂时的存在。佛教正是看到了眼前拥有的是虚幻的,任何外在的名利、富贵、美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今天拥有的东西明天可能拥有吗?前半生拥有的东西后半生可能拥有吗?不一定。世上没有不变的幸福,也没有消失不了的痛苦。所以说,一切都是虚幻的。既然一切都是虚幻,何必执着于那些与自身无关的名利、富贵、财货,要好好珍惜当下的幸福,不要有非分之思,不要过分贪婪那些乱七八糟的虚妄之事。

第二句是:“人生是无边的苦难。”佛教把人生看透了,把人世看穿了。人生在世都是因果报应,现在做好事将来是好的报应,现在做坏事将来是坏的报应,这辈子的苦难是因为上一辈子没做好事,现在不做好事下一辈子会跟着受累,这辈子做好事下辈子就享福。对今生来讲,一个人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一生都是避不开的痛苦。这样一来,佛教一下子就把人生看破了:既然人生是虚幻的,努力也没有方法改变,人生注定是不停的痛苦,所以何必改变?既然没有必要改变,又无法改变,那怎么办呢?就要看穿人生,看破人生,看透人生。《西游记》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要不断超越困难、克服困难,才能取到真经。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他克服了八十一难,无非是完成了一个轮回。唐僧本来就是金禅子,是十世修行的高僧,最终回归佛门。他那三个徒弟,对他们来说克服这些困难或不克服这些困难,都不影响他的生死寿夭,克服了困难,无非是消除罪孽,遁入佛门,也是以修炼来完成轮回。既然如此,就要看淡困难、看破虚幻、珍惜眼前的幸福快乐。

第三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颜色的“色”、女色的“色”,它是指所有的景象、所有的幻象,包括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吃到的、闻到的所有,而这些,都是暂时存在的,他们的美丽也是虚幻的,都是心里面生出来的。所有的期望都是心生的,空是所有形象的本原。我们觉得这东西贵重,那是心里面觉得它贵重;我们觉得这个东西不贵重,那是我们心里面没有看到它的价值,所以,境由心生,心生万象。我们举例子,商朝的货币是贝壳,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像指甲盖那么大的贝壳。商朝人在中间钻一个眼,拿着当钱花,我们去殷墟的墓里面看,一堆一堆的陪葬品都是贝壳。那个时候的人拿贝壳当钱币,就是因为在当时,老百姓认为贝壳是比较珍贵的东西,而现在的人又认为不珍贵了;而我们现在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可能再过几十年那些人看来就不贵重了。钱币尚且如此,更何况其

他的万物呢。有时候我们无限地争夺,储蓄为了所谓的富足,其实钱啊,只有自己花了才是自己的钱,存起来不是自己的钱,这样,钱才能发挥它的效用,为我服务。佛教告诉我们的就是:只有心境超脱,才会放下许多羁绊,不受尘俗的诱惑,行到无为品自高。

第四句:“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一朵鲜花就是整个世界,任何人都是如来。佛心迷时,和老百姓没有区别,顿悟时,人人也就成了佛。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当没有想透世界时,佛和老百姓一样。当想明白的时候,每个人都像佛一样。我们去佛寺里参观时就会发现,佛最大的特征是什么?他们都是面带微笑,目光微垂,笑看芸芸众生。在佛教的教义中,佛是高于普通老百姓的,他在上面面带微笑地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一丁点东西大家去哄抢,为了一丁点的利益大家去争夺,都是没有想明白那些东西和利益只是身外之物。要是想清楚、想明白,我们就会善待自己,不空去耗神费力。所以,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是佛心内之众生。无论我们是一朵花,还是一片花丛;是一滴水,还是一片汪洋,只要能体认出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苦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我们就精通了佛理,我们就是佛。有时候拜佛的时候,求佛给我们什么东西,其实不明白,我们期望得到的东西,实际上不能永远拥有。爱情可以永远拥有吗?财富可以永远拥有吗?不一定,佛是把我们奢求的一切看穿了,所以总是微笑面对大家的天真和固执。我们要懂得,学佛应从心中求,要让自己心定,心止,才能从容,便能淡定。拥有一棵树木,也能欣赏生机勃勃、花开花落;拥有整篇森林,同样能心止如水、精神空灵。

第五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教认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静其意,是诸佛教。”人生是痛苦的,人不要执迷于幻象,更不要执迷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回过头来想清楚人生的虚妄,想清楚人生的苦难,就不要再去做恶事,要做善事。要让自己的心智真正的宁静下来,这样的话,就能够掌握人生的真谛。

第六句:“六根清净。”哪六根呢?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这六个方面要自守其静,保持清静,不要受外在的污染。作为正常的人,我们的眼睛喜欢看各种美色,耳朵喜欢听好的音乐,鼻子喜欢闻好的气味,舌头喜欢吃甘美的食品,身体喜欢随心所欲,意念也常常随外在的各种诱惑而波动。所以,要想真正地摆脱痛苦,就要守住自己的本性,不要受外界事物的干扰。眼中只有真实与空灵,待人接物,不会因为对方的穷贱富贵,而引起心里的波动;也不会因为对方的美丽丑陋,而心生区别。只有这样,才是达到了修行的高度,真正的体会到淡定、从容,从而进入到没有痛苦、没有伤感、没有兴奋、也没有失望的境界。

最后一句:“以戒为实。”“戒”,就是戒律的戒。心境开阔平和之人,做事必有原则。佛教讲六戒、八戒,讲的就是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行为坦坦荡荡,内心就会少受折磨。只有把自己的心境完全的打开,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佛教养心,是让我们通过思考、通过修炼、通过顿悟,明白万事万物不过是眼前虚幻的存在,人生在世,不过是一过客,终会得到幸福,也终会失去痛苦。换一种想法,就明白了人生那么多苦难、那么多无奈,要改变的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想通了,就会发现,世界其实已经改变了。

以道养生

道家追求超越。“越”,就是说比一般社会层面上站得高一些。孔子评判人,是看他是君子还是小人,孟子、荀子都是看是性善还是性恶,这都是从品德的角度来衡量人。道家不屑于这么看。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与天一样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人同生于道,道什么样呢?看不见,摸不着,就是一种浑浑沌沌的一种状态。道法自然,人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天性了。人性应该学习天性,人性之中还分什么善恶,其提倡的是要保全自己的天性。

什么是天性呢?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逍遥洒脱。在老子、庄子看来,人生活在世界上是非常受累的,真正要想保持自己的性情,最好超越现实。因此,道家提出要退守、要沉默、要虚空、要安静。儒家讲“智者乐水”,智慧的人像水一样,遇到障碍聚集,顺势就流走,放在什么容器里就形成什么样的形状。道家也认为“上善若水”,但肯定水的时候不是看到水的变化多端,而是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万物都离不开水,水滋养万物但不去争功。儒家看到水的变化和智慧,道家看到是水的德行和深沉。

儒家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道家却认为人应往低处走,像水一样。这就是道家的退守之道,叫无为而无不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要轻易去改变别人,不要轻易去改变世界,天下万物自有存在的道理。人生下来像赤子一样,非常单纯,天性纯真。为何后来变得那么复杂?在于后天教育,因此要顺应自然,不是你想把孩子变成啥样就会啥样。道家认为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不要轻易扰乱百姓的生活,今天让他们修梯田,明天让他们退耕还林,会让老百姓无所适从。国君、政府无为,让天下的老百姓像禾苗一样自然而然成长,这就是道家的治国之道。

道家这么认为,是因为他们认为任何事情做过了就是失误,儒家认为培养人就能改变社会。道家说不一定,培养人不一定能改变社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得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失去一个东西;失去一个东西的时候,同时也是得到了一个东西。因此,不要过分的强调是得还是失。人的德行也是如此,培养了伦理意识,就强调远近关系,失去了纯真性情。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老子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委曲的事物容易保全,弯曲的东西能够直立,低洼的地方才能装满,破旧了才能更新,少欲就能多得,多思就会迷惑。这种看问题的角度,优点是看得非常的客观,缺点是有时候就有无所谓的想法:反正这个事福也罢,祸也罢,就这样子。

对于理想,儒家比道家积极;对于社会,道家比儒家看得准,儒家看到的都是社会阳光灿烂的一面,道家看到的则是社会中相对灰暗的一面。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偷一个东西的人被杀了,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第五十七章)治理国家靠推行光明正大的事情,但用兵要用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这就是奇。老子还说:“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真正正直的人和事,看起来像是弯弯曲曲的样子。树要参天,发芽要曲。真正的正直,不是鲁莽地争执,而是忍辱负重地守正道。真正巧的人看起来笨笨的,实际上智慧是在心中;反倒有些人的聪明是写在脸上的,这只是小聪明。真正会说话的人话非常少,反倒不会说话的人整天唠唠叨叨。老子在几千年前,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世事洞晓呀。他还说:“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真实的话听起来不美,美的话听起来不真实。一个人说实话的时候听起来很刺耳,批评的话、实事求是帮人分析的话听起来,并不是那么华美。现在这社会,找表扬容易,找批评难,因为批评别人是要冒险的。因此,我们习惯说美言,而宁肯少说信言。可以说,道家看社会,不仅冷静如老子,而且冷眼如庄子。这与儒家热眼热望,含情脉脉地看,正好相反。

道家虽充满智慧,但总体上来说,他们是反对智慧的,认为社会上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争夺、这么多的罪恶、这么多的杀戮,原因就是智慧创造了财富,有了财富大家都开始抢夺,都想要好的东西。因此,老子说要“绝圣弃智”,就是不要有这么多花俏的智慧。他一方面反对这些智慧所带来的罪恶,另一方面却强调人要讲智慧。说:“知人者智,自知则明。”(《老子》第三十三章)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但能够了解自己的人,简直就是神明。一个人最难了解的是自己,最无法超越的也是自己,我们了解自己是非常难的,道家认为道家如果认识别人、改变社会就更难了,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圣人不要去骚扰别人的事,要顺其自然;不要用语言去教育别人,而是要让他体悟达道,顺应自然。

正因为道家看问题境界的比常人高,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和超越,对社会的关注又少,后来的道家慢慢的开始远离现实,更关注自我的修炼和调养。战国时期,庄子注重的是精神的超越,杨朱强调的是肉体的保全,列子追求成为神仙。这些思想后来进入到道教中,成为道教基本的理论体系。

道教和道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顺应自然的,认为人的生死祸福都是自然运行的结果,人应该顺应而不应该改变;而以杨朱、列子为代表的道家,却试图通过养生、全形延长生命,羽化成仙。后来的道教正是在杨朱、列子的思想上继续发展,建立起了一套养生理论体系。

这套养生理论是以丹道理论为基础的,包括外丹学说和内丹学说。外丹就是用各种矿石炼制成所谓的金丹,配以服食之法,来保养身体,延长寿命。内丹学说是一种调养身心,性命双修的理论,要求修炼者先要修德养性。然后配合以调息、行气之法,以身体为炉,以精气神为药,在体内形成金丹,以全养性命。

内丹学说形成很早,《庄子》的“坐忘”、“心斋”,实际上就是心境的修炼。屈原的《远游》说:“入见王子而宿之兮,审一气之和德。”已经有了调息的记载。调息就是通过调整呼吸来行气。后经过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司马承祯《坐忘论》等阐述,内丹学说逐渐完善起来,成为中国气功理论的基础。

内丹学说以精气神为三宝,认为整个人是由精气神组成的。先天的叫元精,至清至精,如赤子;后天是浊精,由欲念而产生。人要长生,需保持元精不散不浊,真正摒弃后天欲念导致的浊经,怎么办呢?要归于“虚之极,静之笃”,要保持很虚无的状态,把自我忘掉,这时,一要自然,把自己化到自然之中,清静无为,不要多想,闭目养神,做到人与天地同体。二要自如,让自己彻底放松,仿佛天地万物与我为一。这样就能抵制外在的诱惑,做到至清至纯。

道教认为,气分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不是用肺呼吸的,后天的气是用肺呼吸的。小孩在孕育之中不用肺呼吸,这就是所谓的先天之气。先天之气浑然一体,可以滋养元精。

神也是分先天神明和后天认识的,神藏于心,气藏于肺,精于丹田。道家认为先天的神明可以不通过眼睛观察,不通过耳朵谛听,神是好清喜静。因此,内丹就是练气化精,炼精化神,炼神还虚,洞识天地万物之玄理,达到“一纪飞升”,从而延寿长生。

这种修炼具体有这样几个步骤。第一个阶段是筑基守中。先排除杂念,把眼睛、耳朵、口、鼻这四门闭住,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心观自然,完全靠心灵来观察万物,可以止住恶念、欲念。然后开始调息凝神,深呼吸,让意存丹田。筑基以静坐为主,采用集神法。什么是集神法呢?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开始叩自己的牙齿,叩七到十四次,一边叩一边守,不要太响,也不要太轻,做到“不荡不滞,勿忘勿助”,勿忘就是不要走神,勿助就是靠自己去集中精力。

第二个阶段是炼精化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耗精神,有太多的东西来耗气息,道士常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修炼精气神。先静坐,静坐以后开始调息,让精气神逐渐起来,行气通过尾闾、夹脊、玉枕三个穴位,使这三关开通,就可以练小周天了。按照道教的说法,子时元气上升,开始采药归炉,遥想天地之灵气,使万物的精华全部通过头顶,通过周身穴位吸入到身体之内,再通过经络汇集到丹田。不断修炼,使之凝成一个丹,这是炼精化炁的阶段。

在练气过程中,讲究采药之时,水源至清,心意至纯,气通用文火,静坐调息,回光内视或内观。文火就是缓缓把气吸纳进来并使它沉下去,让吸纳的东西沉入丹田。在这过程中,会出现回光内视的现象,就是感觉自己能够透视自己的五脏六腑,能够看见气在丹田里凝结,身体哪个地方有病也可以看到,可以用气去治它,或者用丹去救它。

第三个阶段是炼气化神。就是把所炼就的精,所采集的气运行到身体各处,滋养身体,健壮体魄,涵育气质。道教典籍描述说这时有六通之验: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无漏通、他境通、他心通。修炼讲究法财侣地。法财,是要有资金进行保障,穷人不行,得干活,古代炼丹的人要么是富人,要么就找富人,找皇帝支持。侣地,是要有一个很清静的地方,最忌讳惊惧,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否则容易走火入魔。

道教的内丹修炼,常人很难完成。要百日筑基,先静坐一百天;炼精化气,运行小周天,要十月养胎;炼气化神,是把修炼的丹回来滋养身体,要三年哺乳;练神还虚,达到练虚合道,要九年面壁。我们想想可以,现实生活中恐怕没有能力做到,所以既不能长生,也不能成仙。

养生名句

一、保健养生名言录(百条) (一) 悟 1、追求健康长寿是二十一世纪新的主旋律。 2、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社会第一资源,国民第一素质。 3、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保健养生的重点。 4、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 5、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 6、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7、关注健康,储蓄健康,健康保值。 8、人生七十是赤子,万里长征才开始。 百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六十摇篮里,言老没来理。 9、长寿不神秘,九成靠自己。 10、生活有度,人生添寿。 11、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 12、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量平衡。(总则) 13、管住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敞开自己的心。 14、六不:手脑不闲,心情不烦,嘴巴不馋,烟酒不贪,生活不乱,煅炼不断。 (二) 心 15、想长寿不求外,养心是统帅。 16、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逾百年。 17、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为帝王监领四方。(孔) 18心静延年,情颐则寿。 19、前人七十曰古稀,盛世益寿百年期,淡泊心宽似天地,福如东海乐无比。 20、相逢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21、心补才是大补。

22、心理养生有几要(素),不求别人自己找。 高级营养素是善良; 长生不老丹是乐观; 调节心阀是宽容; 增强免疫是淡泊; 强心一剂是赞美。(“只凭一句赞美话,可多活两个月。”马克?吐温语) 23、性情宜怡养,乐观寿年长。 24、要想长生,脑中常空,(忘掉年龄,仇恨,悲痛,气愤,忧愁,悔恨,疾病,名利…) 25、笑一笑,十年少。一日三笑,人生青少;一日三脑,不老也老。 26、酒是烧身的硝熘,气是损心的火药。 27、烦脑是想出来的,开心是找出来,健康是走出来的。 28、养心要八放,寿星我不让: 放下身份,放开心胸,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心自在,放开脚步,放身求乐,放手济世。 29、抓住最早:早锻炼,早预防,早治病,早戒欲。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走路。 掌握最好的享受就是有事做。 30、不是暮年能耐病,道人本来心体宽。(陆游) 31、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 32、医生治病有两件,一是用药,二是语言。 33、养生贵在养心。养心重要是为自己的心松绑;静心在退,洁心在空,宽心忘坎,忍心大度,用心心康。 34、知足胜过常吃药。 3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36、人活在世上,什么事最难?希腊泰勒答:“认识你自己”。 你不认识你自己,谁也代替不了你;你不损伤自己,谁也残害不了你;你不珍爱自己,谁也保护不了你;你不战胜自己,谁也完善不了你。 (三)食

田园养生养老,其实最养心(上)

田园养生养老,其实最养心(上) 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是老年人的理想养老生活。如果在乡村,这儿空气清新,一派田园风光,老年人自由行走在乡野间,追求向往生活…… 为什么追求田园养生养老?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环境已经被钢筋混凝土围合的刚性空间所替代,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泥钢铁森林,这不仅改变了传统建筑围合的空间环境,也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传统生活心理,会让他们无所适从,非常怀念乡村的田园风光,慢节奏的生活。另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老龄人口的增多也促使老龄市场消费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人养生观念的形成。在旅游市场的未来几十年,养生养老市场将越来越火热。所以,田园养老是老年人的理想生活,是他们的归宿,重在养心。而对于旅游市场,也是很有潜力的一块大蛋糕。如何田园养老?在田园中养生养老,享受的是乡村的田园环境,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养生休闲体验。在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依托景观资源、新鲜空气、农事劳作、生态饮食、农耕文化等全方面的为老年人着想,打造养老新天地。(1)乡野景观,追求静生活看久了刚性、硬质的城市景观,向往传统生活方式的老年人迫切需要乡野田园风光。乡村农业资源在滋养着土地的同时,也优化了生态环境,

演绎着多姿多彩的生态景观。田园景观在生态自然环境下,承载着农民的农耕文化,形成了绿色、朴实、宁静、清新的景观氛围,正好为老年人提高了一方净土,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空间。试想,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老年人欣赏着天然的、生态的农业景观,远离城市喧嚣和快节奏的生活,心灵回归到最简单的本真,纵情于田野山水中,慢慢地感受农业景观带来的无限美感,他们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愉悦,尽情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在,这是何等悠哉、快哉!如果你感觉本文有价值请转发到朋友圈给更多人看,支持老汤,感激不尽!!!旅游项目要规划、要方案、要创意,来找汤俊旅游规划师!!!老汤微信:bjtj1717汤俊简介:现任职:北京创行合一旅游规划设计院2001年开始从事旅游规划策划咨 询工作。规划案例: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国招标第一名)洪江区旅游目的地规划(全国招标第一名)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国招标第一名)石家庄市驼梁—五岳寨旅游资源整合总体规划(全国招标第一名)10年规划经验100余项案例积累;曾先后主事于京沪杭甬多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百万余性情文字见之于《汤俊的旅游规划之道》、《特色休闲农业经典案例赏析》著作。汤俊旅游规划师专注于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观设计等旅游项目服务,缔造一个全方位生态链研究互动平台,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这里项目扎堆,这里专家扎堆,这里规划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大家好!很高兴又一次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健康的话题。在当今生活中,大家会发现,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体面,脸色却越来越难看;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可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少;人们吃的越来越好,可身体却越来越糟;当今人们长期处于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竞争环境下,未免会产生焦虑、抑郁、神经衰弱、脾气暴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目前提出了“养生先养心”的养生理念。 中医的最高境界的不是治病,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这里所说的养心不是指保护心脏,这里的心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心态,养心就是调控好心态和情绪。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这样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一个人心胸开阔,将一切看的很淡,不斤斤计较,同时心无杂念,这样一来,体内的正气就会顺畅的运行,机体就不会生病。《黄帝内经》还有一句话说:“百病从心生。”可见心态平和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其实,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一样。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中医学的传统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各种不好的情绪可以直接攻击咱们的脏腑,干扰人体各器官的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中医称为“七情内伤”。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不良的情绪会严重干扰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引起新陈代谢功能失调,生理活动紊乱而导致各种身心疾病。 不良的情绪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有研究表明,很多疾病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会发现,性格孤僻的人比性格开朗的人容易患病,斤斤计较的人比大度爽朗的人容易生病。不良的心理状态象抑郁、忧伤、愤

做人在于养生,养生在于养心

做人在于养生,养生在于养心 做人在于养生,养生在于养心 ——读周国平《清高和嫉妒》有感 文/ 近日读了一些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人周国平先生的小文章,自觉的还是有些心得。也许是年龄日长、阅历渐丰、思考渐多的缘故,每每读过思过之后总有一吐为快之感。刚刚读过《清高与嫉妒》这则类似于寓言式的小故事,竟让我突然想到了做人的话题。先来读读这则小故事: 两个朋友在小酒店里喝酒,聊起了他们的一个熟人。 在任何世道,小人得志、下流胚走运是寻常事。他们的这个熟人既然钻营有术,自然春风得意。他升官、发财、成名、留洋,应有尽有。还有一打左右的姑娘向他奉献了宝贵的爱情——姑娘们从来都真心诚意地热爱成功的男人。 其中一个朋友啪地放下酒杯,激动地说:“我打心眼里蔑视这种人!”接着有力地抨击了世风的败坏和人心的堕落,雄辩地论证了精神生活的高贵和身外之物的卑俗。最后,尽管他对命运的不公大表义愤,但仍以哲学家的风度宣布他爱他的贫困寂寞的命运。 显然,他是一个非常清高的人。由于他的心灵暗暗受着嫉妒的折磨,更使他的清高有了一种悲剧色彩。 另一个朋友慢慢呷着杯里的酒,懒洋洋地问道:“可是,那个家伙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是啊,“和你有什么关系呢?”也许两个朋友本是为了快乐地相聚,喝两杯小酒,唠两句心里话,可最终竟被别人气上了(当然,实际还是自己)!犯得着这么折磨自己吗?一个多么不快乐的家伙。我不知道“另一个朋友”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但至少从这里看得出,他要幸福得多。这一切都是心态惹的祸,这不过是普通人都明白的道理。 何必呢?伤人又伤身,伤情更伤心。由此看来,养生首先在于养心。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难免要将自己推销出去,难免要与人打交道,更免不了要接受各种结果——别人对自己的,自己对别人的。 人们常说,做人是有境界的。其实,养心正是在修炼做人的境界。清高是不自知的表现,可能也是不知人的表现,从现代观点来看,这显然不是“以人为本”的做法,也是一种个性有明显缺陷的表现。可以想像,这种人不会有什么市场的。那么,比较高的境界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要能善待自己。钱财、荣誉说到底都是身外之物,能拥有肯定是件好事,确实得不到又何必强求?别人能得到是别人的本事,又何必自我折磨呢?如果换一种心态,去祝贺去借鉴,如何?岂不更加快乐?其次,应宽容别人。本来别人自己做人做事做来的,得点名利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你的嫉妒可能给别人造成伤害,有必要吗?至于别人如果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你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也大可不必妒火怒烧。最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命途中,不平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不去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呢?为什么不去努力给自己给别人创造快乐呢?当然,有清高之心和嫉妒之心并非全是坏事,利用得法还是有利于人和自己的。 看来,还是要少一些清高,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嫉妒,多一些宽容。

浅谈音乐对身体的好处

浅谈音乐对身体的好处 懂得养生的人除了注意身体健康外,还会重视心理健康,以求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从而拥有幸福生活。而重视心理健康就要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常怀一颗平常心、仁爱心、喜悦心,为人处世心气平和,自然诸事顺利,万事不愁。如今的人养生养心,多会选择诸如运动、旅游、食疗、药补等方式,在这里告诉大家一种养生养心之法—一音乐。音乐也能养生,更能养心。 中国古代有“五音疗疾”的记载。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与人体内的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同时还与人的五志怒、喜、思、忧、恐相连。角调音乐具有木气属性,通于肝,可防治气郁,具有通肝解怒、养阳保肝、补心利脾、泻肾火的作用;徵调音乐具有火气特征,通于心,有促进全身气机上炎、防治气机下陷的作用,可养阳助心、补脾利肺、泻肝火;宫调音乐具有土气特性,通于脾,能促进全身气机稳定,防治气的升降紊乱,可养脾健胃、补肺利肾、泻心火;商调音乐具备金气特点,通于肺,能促进全身气机的内收,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防止气的耗散,可养阴保肺、补肾利肝、泻脾胃虚火;羽调音乐为水气的体现,通于肾,能促进全身气机的潜降,防治气的上逆或过分上炎,有养阴、保肾藏精、补肝利心、泻肺火之效。总之,音乐能影响人体气机运化,平秘阴阳,调理气血,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属性,在听音乐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听,如要养

心,就可以选择听徵调为主的音乐,兼听其他,也可以采用自然的选择法,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听后最感觉舒适的调适。快乐心,以达到养心、养生之效。 清热方剂以针对压力过大、焦虑上火、身心疲惫者为宜,可多聆听明快活泼的乐曲,能令人心情愉快、精神开朗,有减轻生活压力、 消除忧虑的作用。 滋补方剂主要针对紧张忧虑、信心不足、患得患失者,可多听抒情柔美的乐曲.能令人心情舒畅、胸怀开阔,有舒缓紧张、增强自信、消除浮躁心理的作用。 理气方剂主要针对烦闷气滞、情绪低落、食欲缺乏者,可多聆听欢快高昂的乐曲,把情绪调动起来,提升身体功能,能释放心中不快使人精神振奋。 润燥方剂主要针对口千舌燥、失眠多梦、易焦虑易怒者,可多聆听平稳柔和的乐曲,令人心平气和、情绪安宁,有降燥火、平稳和谐地修养心灵的效用。 总之,音乐能养心护正气,愿音乐能给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每一个朋友带来平静、平和的心境,带来温馨、美好的气和健康长寿创造一个祥和、宁静的环境。

养生之道重在养心养德

養生之道重在養心養德 養生之道,各家自有論述,各抒己見,總之離不開堅持鍛煉,飲食有節,起居有時,戒煙限酒,這是必不可或缺的;但我認為“養心養德”更是重中之重,如果養不好心,其他一切也是不全面的。古人雲:“憂則傷身,樂則長壽”,所以為人要心地善良、寬容大度、性情隨和、笑臉常開、不愁不怨、以和為貴,以忍為高,行善積德,辦事儘量做到順應客觀規律,避免發生口角與心理衝突,根據自己力所能及去為社會服務,回報社會。茲就“養心養德之道”淺談管見: 一、寬容大度是養生之要決 寬容大度是人的品格與美德,是一種博大胸懷,是一種樂觀與豪爽,是維持心理健康的“營養素”,也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寬容大度的人能屈能伸,知進知退;原北京大學馬寅初校長曾因其“新人口論”而獲罪,當他兒子告訴他被革職,他只是漫不輕心地“噢”了一聲。數十年後,扒亂反正,仍是他兒子告訴他已平反,馬老仍是輕輕“噢”了一聲;這種淡薄榮辱,豁達大度的美德,令人敬佩,正因為有這寬容大度的胸懷,使他安享天年,活到101歲。 筆者認為:“大度”就象一個容器,如十斤容量的水桶只能裝下10斤的水,如果再加半斤就容納不下了;如果100斤的水桶,倒入十斤的水,只占該桶的十分之一,易如反掌;所以大度的人,胸懷博大,不計較個人得失,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俗雲“量大福大”,“讓人三分天寬地闊”,就是這個哲理。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裏珍貴東西被盜,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在回信中說“謝謝你的安慰,我現在很平安。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又沒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的慶倖的是他做賊,而不是我”。人生在世福禍無常,總有得失,何不寬容灑脫一些,象羅斯福那樣自我解脫,豁達人生,值得借鑒。 全國有名的書法家,被譽為“國寶”級藝術家啟功大師,享年93歲,晚年更有著名的“二不怕之說”,“一不怕病,二不怕死”。他患有頸椎病,常做“牽引”治療,他面對類似“受苦刑”之療法,不為病魔所恐嚇,反而以豁達心態用灰諧幽默之詞,更見偉人病而彌堅的人生定力和笑對病苦,他的漁家傲詞曰:“痼疾多年除不掉,靈丹妙藥全無效,自恨老來成病號,不是泡,誰拿性命開玩笑,牽引頸椎新上吊,又加硬領脖間套,是否病魔還會鬧,天知道,今天且唱漁家傲。” 白居易養生詩:“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睡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白居易的修身養性已達到很高境界。 著名詩人陸游詩:“讀書有味身忘老,無詩三日卻增憂,更吃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更童心”。 據專家們對我國幾百名80多歲以上的健康老人的調查,結果表明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寬容大度,心情開朗,胸懷坦蕩,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事業孜孜追求,對社會無私奉獻,對誤解包涵寬容。余在《杏林之道》一書中寫有“寓語”一篇,其中有一條“為人當仁善,問心無愧,坦然面對,這是戰勝誣陷、冷落、冤枉的最好武器,亦為修德長壽之奧秘”。又曰:“念人之功,忘人之過,揚人之長,避人之短,誠如是,何罪之有?”眼看不少子女對父母挺孝順,值得慶倖;也有不少人成了家,就忘記了父母養育之恩,我也寫了一詞條:“不孝容易孝順難,需知父母養育艱,來日你也為父母,方知父母不好當。” 二、靜坐可養生 靜坐可健身防病,自古歷代文人,不僅親身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還有大量的贊詩與 1

夏季养生饮食

夏季养生饮食 夏季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尤其是长夏,是脾气最旺盛、消化吸收力最强之时,但是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都吃不下喝不下,所以,夏天饮食是一门大学问。 一. 夏季不宜多吃的食物 1、少吃温热性水果 水果含有维生素,因此很多人在夏季都会选择大量吃水果来补充水分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但在选择水果的时候要注意,千万不要选择一些温热性水果,比如荔枝、桂圆、樱桃、番石榴等,这些水果都属于温热性水果,如果过量食用的话除了不利于人体健康之外,同时还会导致出现上火的情况。 2、少吃坚果 无论是在家休息还是外出旅游,大部分人总喜欢备一些坚果,边吃边聊天看电视,看起来的确十分惬意。但你可能不知道,坚果吃多了也会出现上火的现象,比如腰果、松子、瓜子、杏仁、开心果等。因为在坚果中含有较高的热量,如果不注意过量食用的话,就会使体内产生过量的内热,从而导致上火。所以夏天吃坚果时一定要保持适当的量,在50克瓜子仁中所含的热量相当于一大碗米饭,所以坚果也是非常容易导致上火的食物之一,夏季要尽量少食用。 3、少吃肉类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我们人体中的血液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当气温超过35℃时,血液就会变得黏稠,如果在这个时候还吃一些肉类食物的话,只会让情绪变得更加糟糕。而且在肉类食物中还含有大量的动物蛋白,它会使脑中的色氨酸含量减少,从而让你有侵略、忧虑的倾向。 夏季高温天气如果过量吃肉的话,会造成体内钙浓度太低,这同样也会增加人易怒及暴躁的倾向。而且吃太多的肉类食物还会导致血管硬化,进而升高血压,而血压增高是造成人情绪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预防上火有很多方法,比如多吃一些维生素食物或者凉性食物,就能有效的降低体内的内火。 4、少喝鸡汤 夏季要以清补为主,如果某些菜馆还推荐乌鸡、老母鸡汤这样温补的汤,就适得其反了,而应选择鸭汤或鸽子汤。 5、少吃糖 夏季,如果大量的糖分进入体内,会升高血糖,当血糖过高时,一方面会促进被汗液污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访文化学者李土生 ■ 半月谈记者张曦 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8月底的北京终于告别了酷暑,迎来宜人的秋风。一个丽日蓝天的下午,记者就养生话题采访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土生国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李土生。李土生的观点是:“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半月谈记者:请您谈谈怎样理解养心? 李土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古人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半月谈记者:那么,能介绍一下古人是如何养心的吗? 李土生:古人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为基础,融合了儒、释、道及百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综合来说,古人养心主要通过神、情、德三种方式。 半月谈记者:如何通过养神来养心? 李土生:在古人看来,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反之,则身体羸弱。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二是“致虚极,守静笃。”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 半月谈记者:对有些人来说,“少私寡欲”说到容易做到难。 李土生:其实,儒家和道家都强调“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当然,古人讲的“寡欲”绝非是消极逃避和无所作为。正因为“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古代先贤才强调“清心寡欲”,目的是鞭策人们培育并保有正能量,防止被负能量侵害身心健康。 半月谈记者:“以情养心”怎么理解呢? 李土生: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

古人养生经典语录_关于养生的唯美句子_养生养心的句子

古人养生经典语录 养生先养身,养身先习动;养生先养心,养心先习静。古人养生有很多好的习惯值得我们去学习,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古人养生经典语录,欢迎大家来参阅。 古人养生经典语录 1、心逸则日休也。 2、苦茶久食益意思。 3、食不语,寝不言。 4、养生如病,不得他求。 5、太饥伤脾,太饱伤气。 6、治已病,不若治未病。 7、数好十个数,能活大岁数。 8、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9、智者养生也,必须四时而调寒暑。 10、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 11、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 12、风者,百病之始也。古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13、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 14、合理膳食,脍不厌细,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15、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16、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多,身体好。不知保养不算巧。 17、读书益养法;锻炼动养法;膳食滋养法;饮茶润养法。

18、私欲要节制,冷暖要注意。体检要定期,有病要早医。 19、冬寒犹可近火,火在表也;夏热必纳凉,凉入里也。 20、补药要少用,烟酒要少尝。骨折要防止,运动要坚持。 21、游山乐养法;对弈智养法;日光熙养法;气功意养法。 22、以虚养生,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事。 23、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4、大凡快意外,即是受病处。老年人随事预防,当于快意处发猛醒。 25、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窍。清心又寡欲,乃是长寿道。 26、调节情绪,走出低谷,方法有六,下列陈述:音乐:唱歌曲,听音乐。 27、性情气暴刚烈,或多思焦虑容易衰老;性情缓慢柔和,或少思寡欲常可延年。 28、快走慢跑健身操,治疗疾病是法宝,药疗食疗与神疗,三管其下疗效好。 29、水之生不杂则清。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 30、三分治病七分养,八分护理十分防。忙着治病不忙防,没有忙到点子上。 31、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32、晨前皮包水(喝温开水),睡前水包皮(热水烫脚),健康

养生应遵循养生之道

养生重在遵守“养生之道” 目前流行养生的方法很多,但大多属于“术”的范畴,真正的养生却应立足于“道”,有了“道”的坚实基础,“术”才能起作用。因此,养生最忌舍本而逐末,舍“道”而逐“术”。真正值得我们研究并坚守的,是顺天应人的“养生之道”。 一、睡子午觉 睡觉是养生的第一要诀。睡觉并非睡够时间就行,关键要“顺应天时”。简单来讲,应该是“天黑就睡,天亮就起”。从四季来看,春夏两季要晚睡早起,秋季要早睡早起,冬季要早睡晚起;从时辰来看,是睡子午觉。根据《黄帝内经》,人体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就是体内阳气逐步散失的过程。人的阳气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逐年下降。因而,从某从意义上讲,养生就是养阳。而子时(晚11点到凌晨1点)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这时人应该处理睡眠状态,这样才能最好地呵护阳气。午时(中午11点到1点)是阳气最强的时候,这时应稍眠片刻,同样可以让保养阳气,让你整个下午精神抖擞。总之,睡好子午觉至关重要,其它时辰睡得再多也无法替代子午觉。 二、吃饭三字决:少、杂、素 吃也是非常重要。吃的第一要诀是“少”。其实,吃进体内的所有东西都会产生毒素,而所有的消代,代谢、解毒都需要人体来完成,吃得越多,身体的负担越重。第二个要诀是“杂”,每天应该吃不少于30种食物,而且各种颜色的食物都要吃,这样才能营养均衡。第三个字是“素”,美国营养学大师坎贝尔教授在其专著《救命饮食》中指出,动物蛋白摄取过多其实是很多癌症的直接诱因,而且,植物蛋白的营养比动更蛋白更全面、更均衡,更实于人体吸收,因而,建议一定要尽可能少吃动物胆白。另外。吃还需注意的两点是“淡”和“慢”,吃得要尽可能慢,也要尽可能淡,这样才有助于养生。 三、每天运动半小时 运动的关皱键是持之以恒,如何做到这点?首先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40岁以后,人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温和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另外,最好选择一个人便可以完成的项目,以免爱到别人的影响。第三,一定要在运动中发现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养生之夏季时令与饮食起居

夏季时令与起居饮食 立夏已过,夏季来临,这是一个人体消耗很大、比较难与外界调和的季节。如何顺乎自然、安度盛夏是我们每一个人关心的话题。 中华民族自古有人天合一的理念,经历了几千年的生活实践,证实我们古人的养生之道是极其科学的。作为中国人,不识自家的珍宝实在太可惜了。 《内经·素问》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以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起于立夏,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止于立秋前一天。夏季,艳阳普照,地热蒸腾,天地之气交合。这是自然界万物繁荣,争芳斗妍的好时节,《内经》称之为蕃秀。在这个季节,应较晚一些睡觉、早一些起床,不要被白天的漫长所困厌,应保持情志的愉快,切勿发怒,这样才能使我体之英华与大自然的蕃秀相应而成其秀美。 要使气机通畅,毛孔疏泄正常,好象人的阳气对外有所好一样,向外舒展,不要郁闭在体内,造成诸多疾患。因此,夏季应尽量少开空调,让毛孔得以疏泄,同时也把体内积聚的废物、毒素随汗液排出体外。 在万物昌茂的盛夏,人也应有充沛的精力去参加户外活动,如到海滨游泳、球类运动等。 古人认为夏季的养生之道是:调节自己的肌体来与夏日时令相适应,符合夏“长”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违背了这样的夏季养生法则,就会伤及人体的心。发展到秋季,还会产生疟疾。秋天为丰收季节,如果秋天患病,自然吸收一年四季之精华较少,精力储存不足,到冬天,还会产生许多杂病。 夏季心神安宁之法

在夏三月,要想使精神安宁,就应该表现出更多的忠孝之心,履行更多的孝顺,辅助正义,平熄燥火,澄和心神,远离外界声色之乐。要到高而明朗的地方去,眺望远方,使心情畅爽,早睡早起,不要厌日,行日光之浴,顺应夏季正阳之势。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会使肾和心相对抗,水火相克,火病就会由此而产生。 夏季去风明目法 夏天三个月,每天应梳头一二百下,不要让梳子撞到头皮,并且应该在没有风的地方梳,这样自然能去风明目。 夏季饮食调节 逐月调养 1. 农历4月:肝气已病,心火渐壮。宜增加酸味而减少苦味,以补肾助肝,调养胃气。 2. 农历5月:肝气休,心火旺。宜减少酸味而增加苦味,益肝补肾,以固精气。 3. 农历6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盛。宜节制饮食疏远女色。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食冷,便多有暴泄疾患。需饮食温软,不要太饱,时常饮粟米温汤(小米粥),豆蔻(多年生的绿色植物)熟水最妙。 不宜冷食:夏季的特点是心旺肾衰,即使很热时也不宜饮冰水、吃冷饮,引起脾胃虚寒。如果饱腹受寒,必然会引起霍乱吐泻。 多补充酸甜果品、饮品: 瓜果类:西瓜、黄瓜、番茄 粥类:绿豆粥、荷叶粥、西瓜翠衣粥 饮料类:银花饮、山楂饮、柠檬饮、麦冬饮、陈皮饮等 其他注意事项:饮食不要吃得太饱,可少吃多餐。夏天热,适宜食应季豆类,以安抚滋养消耗大的身体,并尽量少吃肥腻油炸食物。

出汗过多伤阳气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docx

养生先养心,如何养心 (一)夏天,心最累心是人体最累的器官,人体所有器官所需的气血,都要由心的工作才能推动。心像一头老牛一样自始至终都在为我们效劳,我们已经睡着了,它还在不停地跳动着,没有休息的时候。心昼夜不停地工作,人体的五脏中,肾有两个,坏了一个还有一个,肝脏、肺脏都有两叶,惟独心只有一个,所以心至为宝贵,也最辛苦。一年四季都应养心,但夏天尤其要着重养心,因为心为火脏,心气应于夏,一年之中,心与夏天的关系最大。夏天出汗多,也是伤心阴、耗心阳最多的时候,夏天也是心最累的季节,所以夏天要重点养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心者生命之本……为阳中之太阳,应于夏气。”(二)夏天如何养心?1. 野心静自然凉冶一年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阳主动。加之心为火脏,两火相逢,所以心神易受扰动而不安,出现心神不宁,引起心烦;心烦就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会加重心的负担,那就不利于养心。所以,夏天首先要心静,“心静自然凉”,静则生阴,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静养心,首先要做到心静,如何做呢?要要要清心寡欲少一分贪念,就会少一分心烦。还要善于调节心情,尤其不能大喜大悲,中医有“过喜伤心”之说。要要多闭目养神有空就闭目养神,闭目可帮助我们排除杂念。要要多静坐静则神安,哪怕5分钟都可见效。可在树荫下或屋内静坐15~30分钟即可。也可采取听悠扬音乐、看优美图画、钓鱼、打太极拳等方法入静。2.夏天要心慢夏天,天气炎热,血液循环加速,心脏容易负担过重,所以夏天要慢养心,不能劳累。只有心先慢下来,呼吸才慢得下来。工休时要减慢生活节奏,使心跳减慢、呼吸频率降低,生命活动的节奏慢下来,心脏才能得到休息。3.乘凉袁适当出汗气温高能使人体体温升高,细胞分裂加速,代谢加快。夏天温度高易导致血流加速,心跳加快,加重了心脏负担。夏天出汗多,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伤心之阴阳。加之夏天温度高,体表的血量分布多,这样容易导致心脑缺血;并且夏天出汗多,易引起血液浓缩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夏天要降低活动强度,避免高温环境,多到树荫下乘凉,避免过度出汗,并适当喝一点淡盐水。要提醒读者的是夏天属阳,阳气主泄,所以该出汗时要出汗,不能闭汗,开空调的时间不能过长。4.养心安神之品不可少夏天的养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5.夏天要善于养心阳夏天不宜多出汗。夏天属阳,阳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阳虚的人出汗多就会加重病情。那么,什么是心阳虚?特点是什么?心阳虚是心气虚的发展,心气虚指心脏功能减弱,主要特点是心慌心跳、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如不注重保养,发展为心阳虚就会出现心慌、气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弱无力。有心气虚或心阳虚症状的人,夏天尤应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如因汗多出现心慌气短,可用西洋参泡水饮(3~5 克),或服生脉饮(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口服液。6.夏天要养心阴夏天阳亢,心阴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养心阴。什么是心阴虚?心阴虚有什么特点?心阴虚是指心阴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而出现的病症。因为血属阴,心阴虚可有部分心血虚的症状,但又不等同于心血虚。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出现虚性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胸心、两手心、两足心)、咽干失眠、心慌心跳、舌红、脉细数。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多吃养心阴之品,如麦冬3~5 克、酸枣5~10 个泡水喝,或冰糖大枣小米粥,或百合藕粉,或银耳莲子羹。7.夏天要养心血心血虚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脑髓及五脏失于濡养而出现头昏脑空,乏力疲倦,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脉细而弱。可吃鸡血、鸭血、猪血及大枣、阿胶、当归炖肉等。8.充足睡眠袁少累心心是人体最累的器官,加之夏天天气炎热,更增加了心的负荷。所以夏天要注意休息、减少劳累,睡眠要充足。9.心情愉快袁享受夏天夏天心情要愉快,轻松,既不要过怒也不要过喜,在“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中,心虽然和喜悦的关系最大(心志喜),但也不能过喜、过悲,否则易伤心。为什么古时候范进中举大喜后突然晕厥?就是因为过喜伤心之故。《黄

如何养心 心的养生方法

如何养心心的养生方法 如何养心心的养生方法,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如何养心心的养生方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养心 一、充足睡眠,并且按时睡眠。 睡觉最养心。心主神,心能有所思有所虑,但若过思过虑,则会伤心。伤心则精神疲惫,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皆下降。养心的方法很简单,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神清气爽,心神明亮。 若熬夜,或睡眠不足,就容易导致第二天精神疲惫,思考能力下降。况且少睡觉或熬夜还会增加肥胖以及糖尿病的风险,而这些疾病也会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 二、饮食清淡,建议素食。 清淡饮食,则身体轻松。若经常饮食膏粱厚味,会导致身体沉重,而且,亦影响心主神的功能。因为气血过多地流向脾胃,导致心主神功能下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若吃的过于油腻,往往身体懒惰,

不想动,也不想思考。 心含君火,君火明亮,则心主神功能正常。素食不容易扰动相火,有益于让君火保持明亮,心神清静,人的思维力和记忆力都能变的敏捷起来。反之,经常大鱼大肉,容易扰动相火,让人欲望增多,不利于静心。我自己体会,吃素后思维远比吃荤更敏捷,思考问题的深度大有提高。 若有虚火上浮,建议可喝点绿茶,绿茶性凉,有清心宁神之功。再者,绿茶中含有可降低胆固醇的抗氧化剂,有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 三、不吸烟,少饮酒,并远离二手烟。 烟中含有燥火,容易焦燥血液。而心主血脉,故说吸烟伤心。有研究认为,被动抽烟一小时相当于抽烟三根。 酒可通阳,酒可助兴,适当饮酒可以让气血流通,让人阳气升浮,有益于健康。特别是抑郁患者,清阳不升,通过饮酒适当兴奋一下阳气,大有好处。但过量饮酒却会耗阳,兼可导致心神受损。试看不少人酒后胡话连篇,甚至做出过激或丑恶的行为,皆是酒伤心神。

读书养生养心的故事

读书养生养心的故事 霸州市第四中学郑瑞贤 时光荏苒,来到霸州市第四中学已经将近六个年头了。在这将近六年的光阴里发生的师生故事太多太多了,虽然我一直在现代教育技术处(科室)兼任的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可是即使这样我也从未让自己放松过,记得鲁迅在《鲁迅全集》中说过“人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何尝不是这样,因为我们经历过,如果你一旦松懈,生活、工作就会一团糟,逐渐的你也会像懒惰妥协,我好像就完全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2008年我怀着美好的理想踏入这个美好的校园,现在想来倒没有到中国梦这么远大,但是初出茅庐,我的确很想在自己新的工作岗位上大有作为。(题外话:写到这我才发现其实我和我们的课改真的很有缘分的,因为我们学校也是2008年开始实行的课程改革)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也只能承认,自己骨子里比较懒惰,虽然开始积极奋进,参加更种培训,响应学校各种改革,但是慢慢的我的行动就有些脱节了,即使思想上还是保存一定的积极性。慢慢的我总是等到需要用到知识时才赶紧“补充养料”——看书学习。依仗自己参加过几次培训,讲课有了一定的雏形,以后讲课就总是依葫芦画瓢。其实自己知道临时抱佛脚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读书不能一蹴而就,这样你只能得到一时的知识,换句话说,你不能得到永久的知识。2011年我们办公室申请到了一个课题,《农村地区普通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现状调查及培训策略研究》,我们开会确定了每个人必须负责的一个部分,最后我们在集体汇总,这下我可有些傻眼了,这时我很后悔原来开会的时候没有认真的学习,没有认真地看相关的书籍,以前开会我都参加了,可是我没有用心记啊!当时我就怀着“和我没什么关系,也用不太上,就不用用心记了”这样的心态来学习,这样你说我能记住吗?可现在……,当时我知道自己负责的一部分内容后的心情,我现在仍记忆犹新。 面对生疏的内容我有些悔不当初,好在我还有机会,而且机会就来了。2011年6月24日廊坊的沙老师来到我们这做课题培训,我又信心倍增,坐在会议室里,我就下定决心,这次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沙老师讲的很细,从开题报告讲起,从课题的申报,申报的流程,到我们的课题选题存在的问题,再到课题的研究方法、培训的策略以及创新之处等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讲解。会后我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引航的明灯,现在学习还不晚,于是我上网搜集资料,找相关的书籍开始充电。真是万事开头难啊,我找了一堆东西,然后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最后汇总集中学习,但是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记得那时候老公看到我这个样子还打趣我说“你怎么又回到大学时代了,从上班也没见你这么用功过,每天挑灯夜读,书都堆成山了”,我也不理他,每天就这么耐下心来安静的读起书来,一点一点的读,慢慢的整理。最后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们科室集体的努力,2013年12月我们的课题结题成功了,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更是我们的带头人石老师的功劳。 我想讲的是,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我看到了读书带来的好处,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之中,会有如此的闲情惬意,所以读书于我,是生命的另一个世界,是精神的别一重家园。记得自己晚上读书的那段时间,我在台灯下细细的品尝书中的知识,伴着老公、孩子的鼾声,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很安静、很祥和。以前一到晚上我会觉得时间很难熬,电视没有好节目,孩子很闹腾,不知道该干点什么好,现在每到晚上我会打开自己爱看的书,细细的品读起来。记得有一次晚上刚吃晚饭,我就读起来《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到“把握阅读良机”这一部分时,我突然抬起头来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儿子正和老公玩游戏呢,这怎么行,就像书中说到的那样,我要教育儿子啊,这个机会多好,于是,我把儿子叫过来,让老公也把电脑关上,我对儿子说:“儿子,咱们不玩游戏了,妈妈给你讲故事好吗?”儿子有点不高兴,但是他说“好”,于是我就给他讲起了故事,他听

中老年养心之道40字诀(上)

老年人的养生以养心为先。古籍《灵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这说明,人的心理精神健康是肉体健康的主导因素。照现代人的观点,人们心理的高级神经系统是调节人体内外环境使之保持相对平衡的司令部,倘若这个司令部的调节功能失常,则肌体的防病和自疗功能减弱,因而百病乘虚而入。 然而,中老年人如何养心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弃其烦琐,撮其纲要,老年人养心之道以“心平、心怡、心静、心觉、心神、心气、心思、心性、心善、心安、心宽、心诚、心纯、心正、心志、心乐、心足、心斋、心禅、心智”这40字诀为妥。 一、心平――养心平 心平谓心平气和,态度温和;养心平即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也指抑制或重新克制自我感情、达到心平气和的养生方法。《礼记?深衣》:“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宋?司马光《与范景仁第四书》:“窃谓医书治已病,平心和气治未病。”养心平是一种平心意静的闭目宁神瞑思养生方法,可以达到宁静藏神、平衡心理的目的。而心理平衡是心平气和的关键,闭目宁神能带来心灵的平静,前提是有规律的,最好是每天在一定的时间内闭目宁神。为此,必须保证每次至少有1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不用任何依靠,背挺坐直,闭眼,只注意自己呼吸,要在平心意静中感觉到吸气、呼气,这时意识与意念会宁静藏神,平衡心理。此外,养心平也可以平怒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之事,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行闭目宁神之前,轻松身体,闭目端坐时用自己的手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二、心怡――养心怡 心怡谓心怡神悦,心旷神怡;养心怡即达到心境开阔,心安神怡,精神愉快的养生方法。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引起:“不知君子那三件至乐的事,另有心怡神悦形容不到的田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1回:“……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人生的旅程不会一帆风顾,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既然绕不过去,就得努力去跋涉。沉溺于悲观失望,只能损害自己的身心。只有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笑对人生,就会化忧为乐,自得其乐,自寻其乐。保持心怡神悦的健康心态,这也是一切快乐养生的源泉。 三、心静――养心静 心静谓心境平和,内心宁静;养心静是一种境界,是精神与灵魂的平静,心静能化解很多的矛盾,则万物莫不自得。一个人要做到心静养,必须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与善于使自己在浮躁或混乱的表面现象中保持自我。《养生四要》言:“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管子言:“人心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唐代大医孙思邈更明确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每天白昼如能闭目静坐30~60分钟,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了,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安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和延年益寿之目的。 四、心觉――养心觉 心觉谓心灵觉悟,心智觉明;养心觉是人们把握思维或意识的一种心理养生活动。《庄子?齐物论》:“且有心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心觉今是而昨非”。佛教语:谓能去迷悟道的心。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尊生》:“能照见其妄,而斩断念头,?u 家谓之觉心。”养心觉是一种具有玄妙神奇效应的超觉心理自控疗法,其要点是端正姿势,调控呼吸,闭目安神,内视自己,以心觉意识控制其它所有感觉与情绪,把心觉意识集中于一

养生、养性、养心

养生、养性、养心 养生是饮食起居要懂得卫生。素食对于健康大有好处,特别是中年以后。中年以后不知道在饮食上摄生,对于你晚年身体健康会有很大影响。这是从饮食起居,我们一般讲‘卫生’养性是调养自己的情绪、性情。世间人都懂得讲求卫生,可是还有重要的,大家疏忽了,那是什么?就是养性。‘性’是好的性情,它会影响生理。所以伊斯兰教(回教)他们的饮食有很多规矩,有很多东西他们都不吃的。我曾经研究他们的教义,为什么不吃?原来那些动物性情不好。凡是性情不好的动物、植物,他都不吃。为什么?怕影响自己的性情。他懂得卫性,保护一个好的情绪,我们今天讲‘情绪’,这就比一般人高明。 养心,就是培养自己的善良之心,慈悲之心。除了讲求卫生、卫性,还讲求卫心,保护自己的慈悲心,保护自己善良的心。 在素食蔬菜里面,有五种蔬菜不吃,这五种叫‘五荤菜’。诸位想想看,‘荤’是草字头,荤不是肉,肉叫‘辛’。‘荤’是指这五种菜:葱是一种,大蒜、小蒜(荞头)、韭菜、洋葱,这五种东西不吃。为什么不吃?这五种东西生吃刺激生理,容易发脾气,因为这个原因,防止你少发脾气、少动肝火,所以戒除。熟吃,这个东西能够产生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是这么个原因,不是别的。但是,如果用这些东西做香料,配在菜里面,这个可以。为什么?它不起作用。 戒酒。酒本身没有过失,酒醉了,怕你干杀、盗、淫、妄。所以酒是防止的,本身没有过失。但是在做菜里面用料酒,这个没关系。这个料酒,你就想到,它不会醉。在某一种时期可以饮酒,七十岁以上身体健康状况差,血液循环缓慢,每一餐饭都可以饮一杯酒。为什么?帮助血液循环,当药用。中药里面,有很多是用酒做药引,统统都许可用。 你明白这些规律,并在生活中实行,就能得大自由、大自在,断恶行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然就会选择素食,欢喜素食。 你懂得养心,懂得养性,又懂得养生,你的身体当然健康,你怎么会生病?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二岁,她常说:‘我们要长寿,我们不要老,我们不要病’。一百零二岁了,每天还照顾许许多多穷苦的病人,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一百零二岁,除了头发白之外,牙齿只掉一个,再就看不出她的毛病了。健康、活泼,跟年轻人一样。所以在新加坡,大家都知道‘一百零二岁的年轻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效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