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07年第5期当代教育论坛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贾锦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科举时代就广泛存在。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下,读书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这一桥梁步入仕途,十年寒窗仅为金榜题名。因此,一切以科举为中心,形成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恶性循环系统。今天,尽管教育和考试制度在不断地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在高考指挥棒下,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那么,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下面仅从考试和教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对策。

一、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

(一)考试本身的原因

首先,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为应试教育埋下了伏笔。“中国的考试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根据2000年11月‘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始年被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这样,应该说,起码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作为选拔官吏的考试已经在我国产生。”可见,在4000多年前,考试是以选拔官吏为目的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使考试从一开始就带有竞争性。在教育服务于考试的科举时代,考试本身的竞争性直接导致了应试教育。在今天,虽然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在逐渐扩大,但是还没有达到一比一的入学率,不是每一个参加考试的人都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而且,学校之间、专业之间还存在差异。考试本身的“选拔性”导致了考生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并加剧了应试教育。

其次,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即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应试教育存在的根本原因。从考试的历史看,不管是作为选择官吏的手段还是考核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方法,考试都只是作为一个中介和桥梁出现的,而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是与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有直接关系的。人们关注的不是考试的过程而是考试的结果,即通过考试,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变动、个人能从考试中得到什么好处。在科举时代,贫寒士子通过科举考试从社会底层纳入统治集团内部。在今天由于体脑分工和个体差异的存在,高考通过成绩对考生进行了一次社会分工。由于各社会阶层既得利益存在差别而考试能够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因此,考生挤破头皮参加考试,竞争有限的名额,从而导致了应试教育广泛存在。

最后,考试内部存在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存在的重要原因。我国传统的考试内容都是对已有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而最常见的笔试由于试题篇幅的限制,其内容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考查的一个抽样,不可能考查全部知识。这就好像给考试设置了一个既定的隐形范围,考试的内容不是所有知识而是范围内的知识,并且这个范围考试结束时才能自然出现。这个既定的范围给予人们猜测的空间,给猜题压题提供可能,加剧了应试教育。而且今天的应试教育已不再单纯局限于猜题,更多的是带上了工业化时代的气息,通过机械化大量模拟题的训练提高应试效率。

(二)教育方面的原因

1.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科举或高考的关系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首先,它们是彼此独立的。“学校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不一致,则学校衰;考试合于学校,则考试亡;学校合于考试,则学校亡。”学校是教育机构,它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科举或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他们是彼此独立的。其次,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考试。故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趋从考试。换句话说,在学校教育与

[摘要]应试教育在我国科举时代就开始存在。今天,高等教育正在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尽管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不断改革,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依然存在。本文试图从历史

的角度,通过对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比较和对照,从考试本身和教育两个视角分析应

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进而通过教育以及考试的改革为应试教育提供一些对策。

[关键词]应试教育考试教育

24

考试的关系中处于矛盾主要方面的是考试,一切以考试为核心,导致了教育与考试关系的畸形发展。

2.教育目标的单一化。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教育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做官。这一教育目的把考试的选拔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又由于岗位相对稀少,大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了“考试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应试教育体系。今天,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迎合高考。虽然我们提倡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事实上基础教育结束后学生的出路还是参加高考。从这样一个现实的角度出发,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培养学生参加高考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这样相对单一的目的,必然导致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3.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矛盾。首先是供求矛盾,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相对多于高校招生人数。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经济的发展,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而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虽然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大学录取人数增加,但是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录取率。

其次,基础教育的一元化与高等教育模糊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我国目前普通基础教育中尽管有少量的职业学校存在,但总体呈现一元化的单线发展形式,并形成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普通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主要以升学为主,因此,学生高中毕业自然希望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高等教育中虽然存在着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学校类型,但在体系上没有明确,呈现模糊的多元化。一元与多元的对立导致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矛盾。这种矛盾又致使考生激烈竞争普通本科院校,放弃职业院校,进而加剧了应试教育。

4.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不高且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我国现在大多数高职学校都是以前的中等技术学校升格或者传统的大专学校转轨而成,教学质量不高而且特色不明确,毕业生出路不好。这一现实原因导致了考生不愿报考高职学校,只能竞争普通高等学校。

二、应对的策略

以上可以看出,应试教育长期存在是一个历史问题,既有考试本身不可避免的原因,又有长期以来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以下从教育和考试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教育方面的改革

1.改革高中教育。首先,高中阶段的教育实施学分制。学校为学生提供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必修课程是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性课程。选修课程提供各种实用性课程,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修满学分即可参加高考。其次,高中阶段增加选修性职业课程。该课程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职业的平台,为他们在高中毕业后

选择学校类型以及职业类型时提供有效参考,其目的

不指向就业。

2.改革高等教育。首先,明确高等教育体系。高

等教育中存在普通和职业两种学校类型的现实与模糊

的高等教育体系之间产生矛盾使职业教育处于尴尬的

局面,而考生激烈争报普通高校最终加剧了应试教育。

因此,必须从高教体系上明确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

业教育两种并列的学校体制以及不同职能。

其次,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能

力和质量,并形成特色。质量是一所学校存在和发展

的根本,而良好的就业情况是保证生源的重要途径。

另外,特色可以内化为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现在的问题是,普通学校为了就业模仿职业学校,职

业学校为了提升所谓的档次模仿普通学校,结果是普

通学校学生综合科研素质下降,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不

好,所培养的人才不伦不类,导致人才结构性失衡。

(二)考试方面的改革

1.建立二元高考模式。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

院校这两种类型学校并存的现实要求高等学校招生考

试二元化。而目前的高考,一份试题兼有两种考试的

职能,那么即使这份试题再改革也不可能同时完美地

体现两种考试的目的并选拔出适合各自的考生。因此,

需要两种类型的考试,一是选拔一部分考生到普通高

校以理论学习为主,类似于现在的高考;二是对一部

分考生进行职业适应性考试以检测学生职业倾向为主,

弱化选拔功能。

2.在考试方式上,普通高校采取全国联考,职业院

校采取单独招生。普通高校主要是培养科研型人才,采

用全国联考可以保证考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减少因试

题的偏差或者漏题等客观原因造成选拔的不公正,更重

要的是能避免逐路取人的历史问题,使考试走向公平

化。职业院校由于各校具体特征不同,统一考试有诸多

不利,既不利于学校录取合适的学生,又不能给考生更

多的机会。采取单独招生,可以根据专业情况命题以及

设定考试科目。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报不同学校,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考生在两类考试中自由选择,也

可以兼报。考试的改革使考试明确分类并和高等教育的

明确分类一致,而且给考生选择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海峰.中国考试发展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2.

[3]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8-13.

(责任编辑:何艳云)

教育探索与实践

25

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问 题的措施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表现在: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在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还存在差距,在培养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上还有些停留在表面,未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 宗旨观念不够牢固。从思想上来看,自己对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总以为自己对公安工作比

较熟悉,有时对待来访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工作稍多时,就嫌麻烦,性子就有些急燥,态度不够好,有时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存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致自己为民服务的意识淡化,未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对业务知识不够钻研。表现在: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上级机关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未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认为自己已有 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的出现再想办法解决。对自己所干工作的业务和知识的学习放松了要求,没有自我加压和扩展自身价值的前瞻性。 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表现在:对待

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由于私心作怪,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在政治学习时存在应付心理,没有把参加学习和主动接受思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因此,在看问题、想办法上敏锐性不强,前瞻性不够,只是立足目前,不能放眼未来。在大是大非面前还尚能正确把握,但在小节方面就得过且过,不能从严要求自己。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

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 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应试教育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学生经过极大的努力却不能通过考试,学生觉得心血白费引起学生反社会的心理,唐朝黄巢考进士不第起兵造反,黄巢起兵是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清朝洪秀全四次考秀才不第,一怒之下发誓要推翻清朝,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大起义导致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40年后灭亡。 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当前教学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教学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笔者探讨了教学分析与教学的关系,分析了教学分析的本质属性,指出了在教学分析中存在的对教学的分析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对不同类型的分析模式没有进行严格区分、造成可应用于分析不同类型及功能教师及学生的分析模式混用、对教师和学生的分析偏重于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等问题,并提出了教学分析的改进策略。关键词:教学分析;教学;问题;策略一、教学分析的含义<一)教学分析的定义“分析”一词在《辞源》中解释为“判别、区分”的意思,因此教学分析可以说是对教学的判别和区分。严格地讲,教学分析是系统地收集与教学相关的所有信息,并基于所获得的信息,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教学活动的相关因素依据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衡量和价值判断,以探索教学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丰富和发展教与学理论,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的调控,以期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理解到:教学永远是教和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共性与多样个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教学也是一个过程。教学作为一个过程,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作为认识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间接的认识,有领导的认识和教育性的认识。关于教学过程,讲的最为完整的要算《中庸》中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学的基本规律正是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中。因此,教学分析是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教学作为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一种形式而存在。所以,我们不仅要分析教学的社会功能,更要分析教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事物的发生、发展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进行的,教学也不例外。所谓环境,从其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就是环绕在人们周围的一切生活条件,即是生物学家所说的有机体的生活圈。它包括人化的自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因此,教学分析是对教学活动所处环境的分析。通过教学分析,我们探索教学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与学理论,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的调控,以期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学分析是一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为宗旨,它最终要落实在教学的最优化上。(二)教学分析的本质在探讨教学分析的本质这一重要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思想武 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应该坚持”。既然教学分析基本对象是教学过程,它是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采用某种分析技术对其加以分析从而进行描述、解释、价值衡量与判断的过程,那么教学分析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显然的,它是对认识的认识。分析是全面的、系统的,只有用认识过程才足以概括教学的各种成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同时认识过程也体现了分析的方法性。教学认识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学分析的特殊性。虽然在分析的过程中随着分析视角的不同可能有所变

书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书记存在的主要问题 及原因分析 一、关于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条规定的情况 (一)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情况 我于1991年参加工作,工作开始分配在偏远乡镇,后到等县直机关又到乡镇,应该说自己有一定的正统观念和政治纪律,在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始终还是同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保持了一致,但对照标准和要求,还有很多做得不够。 一是有时立场不是十分坚定。主观上有时发牢骚,特别是工作不顺和工作繁忙时,尤为突出。 二是政治敏锐性不够。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意识,但对一些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的言行没能第一时间站出来予以反驳,缺乏维护自己政党的政治责任和担当。 三是有时存在一言堂,民主集中制坚持不够。有些事该经过党政会议,该让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的没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比如说班子成员分工,就是征求了一些人的意见和少数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在党委会上就进行宣布,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工青妇等团体社会组织独立负责,协调一

致,开展工作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形成你追我赶、活力十足的局面。 (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条规定的情况 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条规定出台后,我也真心拥护,但对照规定,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实、不好、不到位。 一是组织学习传达不迅速。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条规定出台后一段时间,我本人有过观望,认为这也同原来的一些要求一样,走走过场。同时,也认为别人没搞自己不要先搞,以免影响与部门的关系,影响干部的积极性。因此,在传达学习上就慢了半拍。 二是下基层调研不够不实。原来当乡长每年一个村至少要去1-2次,但当书记后,有的村今年还没有去过,有的村去了也是到村支书、村主任家里坐坐了事。 三是厉行节约做的不好。在日常工作中,节约用水、用电、节约使用办公用品的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外出办事随手关灯、关风扇的习惯。 四是作风建设抓得不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没有敢闯敢干的拼劲,在推动作风建设上,缺乏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没有将作风建设当做经常性工作来抓,对一些作风建设特别是上下班纪律差的同志没有理直气壮进行批评教育。 二、“四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员工心理角度 刘泳健 【内容摘要】:企业培训是一个系统地帮助受训人获得概念、知识、规则、技能、态度的过程。有效的企业培训,其实是一种“能量”采集、传输、倍增放大从而提升企业整体活力的过程。然而在具体的企业培训中,存在着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要素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企业培训的效果。本论文主要通过描述企业培训和员工心理的现状,将培训内容、形式等与培训对象的心理要素相结合,从深层心理进行挖掘和引导,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培训体系。这一培训体系在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估等各环节都能体现出价值,对广大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企业培训员工心理培训效果 一.完善企业培训对企业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商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和学习的重要。人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不断提升员工素质,满足职位对员工技能的要求是创建一个学习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培训”成为了很多企业实现目标的有利帮手。 在一个生产型的企业中,机器需要维护,设备需要保养,这是因为硬件设施在原材料转化为一味损耗、一味付出,自身劳动力价值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降低,所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加以弥补。

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增加个人价值和能力的最好的方式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而培训就是满足这种要求的一种有效方式。 培训是维持人力资源这架巨大机器运转的润滑油。在企业运行的每时每刻,企业都有可能要通过培训来使员工的能力与企业文化、职业要求相适应,如新员工入职、转岗、晋级,新业务上马、推行新的管理制度等情况。可以说,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每当环境出现了变化,工作提出新要求,但员工的状态和能力又不能与之良好匹配的时候,就需要借助培训去弥补二者之间的差距。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庞大的机器,培训就像大大小小的齿轮之间的润滑油一样,使员工的技能和态度与企业的发展要求相匹配相适应,并能够产生足够的动力。 企业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的一种投资。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必须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 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并用好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竞争优势。培训是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员工对职业的满足程度,以组织、计划和实施的形式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的一种教育投资活动,是通过员工对培训内容转化为工作行动以有效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组织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对改善员工态度、提高员工能力、更新员工观点都有积极影响,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密切相关。企业培训是一个系统地帮助受训人获得概念、知识、规则、技能、态度的过程。有效的企业培训, 其实是一种“能量”采集、传输、倍增放大从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当前中小学生阅读质量令人堪忧。阅读面狭窄,阅读内容单一,以教科书和教辅资料阅读为主;阅读功利性太强,为应试而阅读。缺少课外自由阅读,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比较随意、态度消极。因而造成了阅读质量低下。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存在着阅读速度缓慢,阅读肤浅狭窄等短板。多数学生没有建立积极的阅读心态,缺少科学的阅读方法,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严重地被应试教育束缚了思想,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一切围绕考试转,师生陷入茫茫题海。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应试教育也使得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会积极地去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 2.可供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太少 目前,我们国家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偏重,可供小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3.电视等媒体的冲击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动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获取娱乐的主要途径,这使得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电视、网络对青少年儿童的文本阅读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4.学生难以接触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优秀读物 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人提供给学生的读物多以各种作文选及各种练习册为主,深受学生喜爱的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很难走进学生的世界。课外阅读被视为可有可无。还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课外阅读与学习无益或者影响学习,公然反对学生课外阅读。 5.语文教学的弊端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肢解、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以考查抽象分析能力为主的阅读测试,影响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对于阅读和考试机械割裂的认识误区,使得阅读与考试成为非此即彼的矛盾体。 6.纯功利化的阅读观挫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一些教师把学生的阅读目的指向好词好句的积累,指向为写作服务,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写读后感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7.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完整体系 虽然有些教师和学校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乃至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无论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使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大打折扣。 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都应引

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员工培训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1.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培训,员工能够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他们的工作质量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成本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的降低。通过培训,可以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员工培训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了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员工的个人绩效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绩效是员工个人绩效的集合,员工个人绩效的提高势必会带动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3.有利于满足员工个人的需求。很多员工,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如果在很长时间内能力得不到提高,将会产生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可能会促使他们离开企业另谋他就,企业将失去大批优秀的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论文,企业应及时对员工进行相应培训,以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 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培训的正确认识。第一,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经过培训后,技能提高的同时会不断要求企业加薪,而增加企业的成本;第二,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培训后离开企业,企业将白白浪费培训成本;第三,有的管理者担心,员工培训会耽误企业的工作。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2.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中小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中小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中小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 3.轻视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的工作,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人才,自身能力和素质较高,没有必要进行培训,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基层员工,对于管理者的培训少之又少。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和方向,他们决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不断地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对企业尤为重要,企业应将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作为企业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 4.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指了解企业员工需要参加何种培训的过程。培训需求分析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企业的培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培训的结果与企业的需求不相背离,才能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前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企业管理论文,哪里出现问题就培训哪里,培训工作既没有计划,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和规范,使得员工认为培训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企业的培训效果十分不理想。 三、完善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 1.树立对培训的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形成对培训的正确认识。第一,管理者不应认为,员工参加培训就是为了涨工资,其实,很多员工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适时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会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第二,管理者不应因担心员工存在跳槽的可能性,而减少对员工的培训。可能有的员工正是因为企业缺乏对他们的培训,而导致他们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及时满足员工的培训需求,避免人才流失。第三,管理者不应因担心对员工的培训会耽误工作而减少对员工的培训,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员工经过培训后,个人绩效会得到一定

浅析应试教育的弊端及其对策

1应试教育的弊端 1.1应试教育中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从素质教育提出至今,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们现在提出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要普及义务教育,不要重少数轻多数。但仍有不少同志提倡他的“应试教育”,鼓吹要理直气壮追求升学率,搞英才教育,对“应试教育”产生的触目惊心的后果,竟然熟视无睹。然而“应试教育”引发的恶性案例,一次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从1985年以来,各类恶性案件从来没有断过,例如1985年某市发生了十二岁女生隋某因父母逼迫考高分服毒自杀案件。 1987年11岁小学生夏斐因考试未得高分,被母亲活活打死,母亲在狱中自杀,从而使一个家庭从社会上消失了。 1990年4月,某高中女生邓某某,因照顾重病的父亲导致成绩下降,被学校列为计划外学生,要交500元学费,服农药自杀。 1992 年4月,《解放日报》有一期情况简报报导,在分数与升学率重压下,有多名中小学生自杀。 1995 年1月,某中学女生毛某某因不堪忍受教师罚抄作业,服毒自杀。 1995 年4月,某小学生刘某某考试成绩略低,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适当的批评,跳楼自杀。 1995年5月,某大学附中一女生因考试成绩差,受到老师的冷落,上吊自杀。 1995年6月,某初中学生李某因违反学校早读不能看课外书的规定被学校老师罚款和打骂,自杀。 1996年6月,某县13岁小学生郭某某因考试成绩差,被老师罚款,在外游荡两天后回家服毒自杀。 1996年10月,某市学生周某因参加数学奥林匹克赛被淘汰,在教室上吊自杀。 1996年12月,某市13岁小学生王某因停电,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罚款,服毒自杀。 1997年3月,某市高三的林某因考试压力大,写了一份遗书,放煤气自杀。 2000年,浙江金华四中学生徐力杀母事件。 上述这些事件都是不该发生的,但是已经发生了,而且还在继续发生。到底是谁的过错呢?家长?校长?教师?家长望子成龙何错之有,校长从严治校责无旁贷,教师呕心沥血更是劳而忘私啊。但一旦出了恶性事件,在震惊、感叹、并引发一阵议论后,谁也不愿承担一点责任,往往以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等借口来平息事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缺乏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好,

应试教育 中国式教育

应试教育 - 中国式教育 学校和社会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使学生深感挫败。 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在中国,绝大多数学校采用应试教育。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立。 应试教育图册 这种教育制度流行于东亚地区,如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韩国,还有东南亚的新加坡等。中国是应试教育大国。 反对人士认为由于应试教育较片面的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及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被一些人评为填鸭式的教育,死记硬背的学习。 但是应试教育在中国香港、澳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事实上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发达也得益于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仅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应试教育 - 应试解读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天天都在次日的凌晨入睡,每天晚自习,早自习,这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在高中,这就是事实,教师通常让学生买非常多的教材和试卷,不低碳不说,还严重损伤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如果你走进学生们的心里,他们心中从来没有爱国二个字。北京精神在学生们心中其实毫无意义。 “应试”的含义,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本来就有“应试”的成分,“应试”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但是,“应试”绝对不能扩大为教育的大部或全部。当“应试”一旦“畸形”蜕变为逐渐占据教育的太多甚至全部空间的时候,教育就变为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不正常状态,此时“应试教育”的说法产生了。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 教育对象 “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的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 教育内容 “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 教育评价

(√)自我批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今后努力方向及整改措施)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4c439368.html,)/实用范文/整改措施 〔自我批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今后努力方向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政治理论学习方面:主动性不强,对学习内容的理 解比较肤浅。 虽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但我在思想上却仍然存在被动学习的习惯。有时不自觉地以工作忙为借口,缺少政治理论学习。对于学习也只是“走过场”,停于形式,集中学习的 时候就跟着大家临时学学,会后的自我学习时间较少。没有将加强自我学习提高政治素养放在完善自我的高度,也没有自觉和系统地学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并深刻领会报告的 内涵和精髓。缺乏学习并且学习形式化、教条化,使自己对党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与实际工作脱钩,没有发挥出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自己的思想水平也在较低层次徘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都明显不足。 2、工作方面:思路不够开阔,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够成熟、稳重。 在工作的处理上,我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旧的思维定势和管理模式,把思路转化为部署、把部署转变为行动、把

行动转变为实效的总体效率不高。作方式上比较简单,缺少灵活性和艺术性,对待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想的不够深不够广也不够周全,有时会比较粗糙,有时也会缺乏迎难而上开创新局面的干劲和勇气、开拓进取精神不足。 二、今后努力方向及整改措施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要主动学习、深入学习不流于形式,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的丰富内涵和精髓,用科学发展观、用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在工作中,要努力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胆大心细,敢于创新。

存在 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措施(最新)

通过学习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对照自查,我对个人进行了认真剖析,深刻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现对自己在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如下整改措施。 一、个人存在问题和不足 1、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不深。在理论学习上存在浮燥情绪,在学习内容上,认为没有业务知识更实用。在学习的方式上,理论联系实际还不够,不能融会贯通到真正的在干中学和学中干。 2、在思想上还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在思维方式上,有时习惯于凭经往常经验考虑问题,大胆探索的方式方法比较少。 3、工作作风有时不够扎实、不够深入、处理问题有时有时还存在不妥之处,工作中还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我思想有时还存在。 二、根据以上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的整改措施: 1、努力强化学习,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自己越来越注意到在当今这个与时俱进、知识与信息不断更新的社会里,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的第一要务,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形式和环境中,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这不但要学习应具备的相关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了今后游刃有余的工作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问题,还要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一个有德有才的大家认可的机关人员,做一个高素质的人。 2、不断提高和改变工作思路,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工作水平。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本领的同时要善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新见解,这样才能把良好的愿望和实际工作效果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争创一流。 3、要在工作中埋头苦干,求真务实,提高效率。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模范地履行一个机关干部的职责。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中不讲条件,“埋头苦干、少说多做”,把每一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全面提高素质。工作中还要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说实话,办实事,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把心思用在具体工作上,把精力放在具体干事上。经常反思自己,做到常学,常思,常用。总之要实实在在做人、高效率做事。 总之,今后我将在局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改正不足,提高自己,真正使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净化、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07年第5期当代教育论坛 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贾锦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科举时代就广泛存在。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下,读书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这一桥梁步入仕途,十年寒窗仅为金榜题名。因此,一切以科举为中心,形成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恶性循环系统。今天,尽管教育和考试制度在不断地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在高考指挥棒下,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那么,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下面仅从考试和教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对策。 一、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 (一)考试本身的原因 首先,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为应试教育埋下了伏笔。“中国的考试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根据2000年11月‘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始年被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这样,应该说,起码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作为选拔官吏的考试已经在我国产生。”可见,在4000多年前,考试是以选拔官吏为目的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考试产生的目的“选拔性”使考试从一开始就带有竞争性。在教育服务于考试的科举时代,考试本身的竞争性直接导致了应试教育。在今天,虽然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在逐渐扩大,但是还没有达到一比一的入学率,不是每一个参加考试的人都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而且,学校之间、专业之间还存在差异。考试本身的“选拔性”导致了考生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并加剧了应试教育。 其次,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即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应试教育存在的根本原因。从考试的历史看,不管是作为选择官吏的手段还是考核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方法,考试都只是作为一个中介和桥梁出现的,而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是与考试所产生的社会结果有直接关系的。人们关注的不是考试的过程而是考试的结果,即通过考试,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变动、个人能从考试中得到什么好处。在科举时代,贫寒士子通过科举考试从社会底层纳入统治集团内部。在今天由于体脑分工和个体差异的存在,高考通过成绩对考生进行了一次社会分工。由于各社会阶层既得利益存在差别而考试能够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因此,考生挤破头皮参加考试,竞争有限的名额,从而导致了应试教育广泛存在。 最后,考试内部存在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存在的重要原因。我国传统的考试内容都是对已有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而最常见的笔试由于试题篇幅的限制,其内容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考查的一个抽样,不可能考查全部知识。这就好像给考试设置了一个既定的隐形范围,考试的内容不是所有知识而是范围内的知识,并且这个范围考试结束时才能自然出现。这个既定的范围给予人们猜测的空间,给猜题压题提供可能,加剧了应试教育。而且今天的应试教育已不再单纯局限于猜题,更多的是带上了工业化时代的气息,通过机械化大量模拟题的训练提高应试效率。 (二)教育方面的原因 1.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科举或高考的关系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首先,它们是彼此独立的。“学校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不一致,则学校衰;考试合于学校,则考试亡;学校合于考试,则学校亡。”学校是教育机构,它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科举或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他们是彼此独立的。其次,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考试。故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趋从考试。换句话说,在学校教育与 [摘要]应试教育在我国科举时代就开始存在。今天,高等教育正在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尽管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不断改革,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依然存在。本文试图从历史 的角度,通过对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比较和对照,从考试本身和教育两个视角分析应 试教育长期存在的原因,进而通过教育以及考试的改革为应试教育提供一些对策。 [关键词]应试教育考试教育 24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 1. 护理队伍不稳定护理队伍人员流失是民营医院所面对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问题, 若此问题未得到控制将严重影响整体护理质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护理工作者感觉地位低下, 工作无保障, 无归宿感, 对未来感到担忧; 二是工作压力大, 待遇低, 生活缺乏保障; 三是“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严重, 跳槽或改行者大有人在; 四是少数人业务水平低, 因工作严重失误而被辞退。以致造成护理队伍流动性大, 忙于培训、教育工作多, 不利于护理管理计划有序进行。 2. 员工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于一所民营医院, 进入的护理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大多数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护士、少数参加工作时间比较长的、有的长时间不干本行工作, 有的毕业后在一些小诊所应付其事, 还有的一毕业就改行从事行外工作, 对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遗忘, 对工作环境生疏, 工作经验缺乏, 操作极不规范。另一方面,相当部分员工缺乏敬业精神, 不能立足并热爱本职工作, 以工作糊口的思想严重, 这就导致了作为白衣天使最起码的爱心和责任心的匮乏。护理队伍中还有少部分员工厌倦工作,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护理工作脏、累的特点, 常常使她们力不从心, 心情烦躁,一遇不顺心的事, 便满腹牢骚, 怨声载道, 严重影响工作情绪。 3. 护士长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 榜样作用不力新建的医院护士多为年轻人, 使得从中产生的护士长也低龄化。大部分护士长是初次从护士岗位推举而上的, 因而管理知识欠缺, 角色难以转变。加上自身业务能力不够, 还不善于思考、解决问题, 在遇到困难时, 便畏缩不前, 有打退堂鼓的现象。有的护士长只顾埋头个人业务, 忽略了管理者的职责。由于在工作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使得管理中不注重工作细节, 不重视及时纠正偏差, 这样因大意造成的工作疏漏, 给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出现差错。 4. 相关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欠健全一所新兴的医院, 一切得从头开始。前期由于护理管理不到位, 制度不健全, 没有制订出一个规范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标准, 使得大家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 造成工作忙乱, 员工疲惫, 效率极低。加之没有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监督激励机制, 没有根据各岗位的风险大小, 责任轻重,操作的难易以及知识含量等决定分配原则, 做多做少一个样, 做好做坏一个样, 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也更不利于各自潜力的发挥, 以致阻碍着护理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对策 1. 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加强队伍建设在护理管理五个基本要素中, 人的管理是最重要的要素, 加强对人的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因此, 只有在稳定队伍的前提下, 选拔出优秀的护士长, 训练一支强有力的护士队伍, 才能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和保证。 2. 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 稳定护理队伍, 提高护理队伍的战斗力 3. 第一实行“感情留人, 事业留人, 待遇留人”多向度的人才吸引模式。首先, 管理者要经常与护士们沟通交流, 及时掌握她们的思想动态, 帮助她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特别是对有辞职想法的员工, 要了解她们辞职的原因并对其尽力挽留,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其次, 管理者通过采取绩效考核、优秀护士评比等措施, 激发员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激励他们不断在工作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地位, 培养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再次, 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给员工购买各种职业保险, 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并按人事部门的职称晋升调整工资级别, 真正让员工得到实惠。 4. 第二对员工实行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优秀的团队离不开优秀的人才, 首先, 要严把护士进入资格关。规定应聘者必须具有正规学校护理专业的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 进院时先行面试,再进行理论考试及技能操作测试。严格遵守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择优录取。其次, 管理者要把员工的需要作为主要追求, 使员工安分乐业、身安心悦, 激发员工的良好感应, 使员工产生对医院的“向心”与“肯干”, 从而实现医院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各尽其力,各安其分, 促进医院护理目标的实现。再次, 培养员工“自律”、“慎独”品质及评判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员工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独立工作, 少出差错。 5. 实行护士长竟聘上岗, 提高护士长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护士长的表率作用从管理学角度讲, 作为一名管理者或领导者必须学习和具备“技术、人文、观念”三种技能, 才能实施有效管理。护士长竞聘上岗, 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 此外还给予护士长送外进修或赴大医院参观学习、定期举行院内培训等特殊

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范文

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范文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表现在: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在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还存在差距,在培养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上还有些停留在表面,未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 (二)宗旨观念不够牢固。从思想上来看,自己对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总以为自己对公安工作比较熟悉,有时对待来访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工作稍多时,就嫌麻烦,性子就有些急燥,态度不够好,有时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存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致自己为民服务的意识淡化,未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三)对业务知识不够钻研。表现在: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上级机关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未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认为自己已有 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的出现再想办法解决。对自己所干工作的业务和知识的学习放松了要求,没有自我加压和扩展自身价值的前瞻性。

(四)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表现在:对待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由于私心作怪,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在政治学习时存在应付心理,没有把参加学习和主动接受思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因此,在看问题、想办法上敏锐性不强,前瞻性不够,只是立足目前,不能放眼未来。在大是大非面前还尚能正确把握,但在小节方面就得过且过,不能从严要求自己。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二)工作方法简单。只安于表面,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存在的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时把工作作为负担,未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 (三)在工作作风方面不够实,怕麻烦、怕辛苦,只讲“过得去”,不讲“过的好”,公安工作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有时对工作存在着较多的麻

应试教育

教育,是一个民族希望的所在;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所在。教育的发达就是一个民族的昌盛;教育的失败就是一个国家的落伍。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这种由国家机制保障、全体国民趋之若鹜的应试教育,深深误导了中国家长的教子观念,误导了广大学生的成才观念。应试教育绑架了学生,挟持了老师,误导了家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层层加压,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齐心协力为考分拼命。这种局面愈演愈烈,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 目前,中国的教育最缺的不是钱,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转变教育理念,要先从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切入! 第一,应试教育导致道德教育虚化 人才,无非是“德”与“能”的统一,缺一不可。古今中外,一切贤达有识之士无一不把“立德”作为树人的首要准则。 德育的核心是建立价值体系。没有价值体系的人,就是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没有行为标准的人,他的行为模式会非常紊乱。有人批评现在的年轻一代“百无禁忌”,就是说他们的价值体系已经乱套。 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孩子可以成为功能强大的“机器”,或者是成为马戏团里一只技能高超的“动物”,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就是“教育”和“驯兽”的不同。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器”。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成“小器”靠的是知识,成“中器”靠的是能力,成“大器”靠的是品德。 但是,应试教育的体制认可的却是“分数才是硬道理”,于是,从家长到校长,从学生到老师,都瞪圆了双眼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一俊遮百丑,有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哪个家长真正把培养孩子的品德放在第一位?于是,我们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弱化、虚化,甚至基本上只是个幌子而已。因为,每年高考,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因成绩差而落榜,有几个是因为品德差而落榜?人们无力改变这种高考录取机制,那就只能适应这种机制——学生,家长、老师,齐心协力为分数而战。 因为品德教育对于升学率没有实际作用,于是,现在学校也很少研究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往往用知识教育的方法来培养品德,因而效果不佳。 我们的小学都开设有思想品德课,期末自然也有思想品德课的考试。试问,思想品德课的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有关系吗?思想品德课考试成绩好,是因为学生死记硬背了教科书上万口一辞的套话空话,只会说套话空话的人也许将来成为没有独立思想的庸才和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速度进一步加快,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之一些环境保护体制的不够健全,使得环保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就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关键词关键词;城市化;环境问题;对策 环境质量的好与坏,事关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环境保护适应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中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1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保护的法律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制度名目繁多,各项政策建议也是林林总总,但是仍然不能扭转我国目前环境恶化的局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具体表现在一些现有的法律虽然有一定的约束效应,但是不够与时俱进。还有些法律中一些条款只是制定了基本原则,却不具备实施条件。一些主要的环境法律尚有空白,立法的缺失,使人身健康以及所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1.2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与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在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大体是这样:我国的地方环保是由各级政府负责,因而基层环保的人事权和财务全都只是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而环保总局对基层的环保部门只是业务上的指导关系。这样使得基层环保部门在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发生利益冲突时不能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在环保队伍建设上,目前各地基层环保人员数量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缺乏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所以,即使有了法律作为武器,环境问题依然频频发生,基层环保部门素质不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3 环境保护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 从国外环保工作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最为突出的一个缺陷就是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虽然也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措施,但是一些关键技术在世界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