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大《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其解答

首都师大《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其解答
首都师大《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其解答

重要思考题(摘自首都师大历史系教学大纲2005。11,10、)

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2、埃赫那吞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试述汉谟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4、试述犹太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5、试述波斯帝国的建立和大流士改革的内容。

6、种姓制度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如何?

7、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有何特点?

8、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和基本教义是什么?

9、斯巴达和雅典在国家形成的途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有何异同?10、试述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11、试述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原因、内容及其阶级实质。12、叙述古希腊在文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13、试述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其后果。

14、试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15、试述屋大维元首政治的内容及其实质。

16、试述罗马帝国公元三世纪危机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7、试分析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的性质、内容和结果。

18、试分析古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重要参考书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朱龙华著:《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摩尔根:《古代社会》,三联书店1978年版。

6、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7、《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阿甫基耶夫:《古代东方史》,三联书店1965年版。

10、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朱龙华:《千古名城巴比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2、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3、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4、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6、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

17、朱龙华:《希腊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

18、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

19、凯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0、阿庇安:《罗马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形成】农业革命后,生产力的提高使商品有了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私有财产的出现,诱发了对财产的争夺。氏族中有地位的人利用自己的权力掠夺财富,于是出现了最早的"穷人"和"富人",从此,人类丧失了已享有百万年的平等,开始步入文明的阶级社会。

【最初的社会组织和家庭】一些学者认为,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应是血缘家族。但真正有考古材料作为证据的原始社会形式是母系氏族社会。伴随母系氏族的出现,族外群婚也产生了。互通婚姻的氏族组成了早期的部落。

母系氏族产生的原因可能是:1、无论是氏族内的群婚,还是是族外的群婚,它的婚姻形式使人们只识其母,难辨其父,所以血亲的系统只能按母系计算。

2、农业革命发生之前,女子从事的采集也比男子从事的狩猎业更加稳定而有保障。

3、在人口资源极为贫乏的当时,对女性的生殖功能的崇拜。

新石器时代族外婚逐渐向对偶婚演化。对偶婚的配偶起初并不居住在一起,而各自居住在自己母亲的氏族里,婚姻采取丈夫对妻子的拜访形式,称"望门居"。后来发展为丈夫前往妻方氏族居住,称为"从妇居"。母系氏族首领往往由年长的妇女担任。

农业革命后,男子凭借强壮的体力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开始过渡到父系氏族。"从妇居"转为"从夫居",氏族首领由女子变为男子。

氏族不再是生产和经济的基本单位,而代之以父系的大家族。婚姻形式从对偶婚转入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父系家族的出现,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但只要土地的私有化没有完全实现,以公社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公社就始终存在,只是不再叫氏族公社,而改称农村公社了。

【军事民主制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最后瓦解时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军事民主制。这时既存在着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又存在着氏族民主制的因素。这种制度大多在部落的基础上构成,基本机构包括全部落成年男子组成的民

众会、氏族贵族组成的议事会和军事首长三个部分。军事首长往往由议事会推荐提名,民众会选举任命。军事首长的重大决策也须得议事会和民众会的同意,但在战争期间他有较大的决断权,对战争所得也可占有较多份额。军事首长的职位一般既非终身也不世袭。当军事首长的权力范围扩大到部落联盟,它就企图使自己的职位保持终身,并得以世袭。一旦军事首长或其他宪贵在原有的氏族部落之外,设立了维护自己利益的警察、监狱和法庭等机构,国家就产生了。

国家是人类组织中的最高形式。所谓国家,就是指占有一定地域,拥有不依附于外部控制的政府和在政府统治下的、有组织的社会。国家的本质是统治权,即立法、司法、惩治犯法者以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力。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

2、埃赫那吞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新王国时期国内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埃赫那吞改革。埃赫那吞试图以太阳圆盘神阿吞神来代替对阿蒙神的崇拜,打击对自己统治不利的阿蒙祭司集团。改革因反对派强大而失败,但这次改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神教思想。一神教崇拜的出现或许是人类的文化或文明从原始、分散形态走向高级、集中形态的标志。

埃赫那吞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意义却是深远而重大的。埃赫那吞宣称阿吞是唯一存在的神,不仅是埃及的神,而且也是全世界的神。他把这个神设想为人类利益的永恒创造者和维护者,设想唯一慈善之心关注一切创造物的天父。这种一神教的思想,是古代社会进入帝国阶段在宗教观念上的反映,有利于形成一种超越地区和民族传统习俗局限的文化形态。以后的犹太教进一步发展了一神教思想,其最初的渊源当与埃及的埃赫那吞有关。

3、试述汉谟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1支阿摩利人占据了巴比伦城,建立起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才成为古代世界的大国。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全境,创建了1个南尽波斯湾,北逾今土耳其南境,东起札格罗斯山,西至叙利亚的大帝国。

【汉谟拉比的文治---《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不仅建立了盖世的武功,还给以后的世界留下了1部完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后来成为闪米特其他各族,如亚述人、加勒底人和希伯莱人制定法律的基础。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3部分组成。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结语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正文共282条,把当时已形成的奴隶制关系、等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和财产关系用法律条文明确

固定下来。其特点是:

1、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牙还牙的原则。"如果1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法典第196、197条)

2、公开维护不平等的阶级制度。贵族打了贵族,罚钱了事。奴隶打了自由民,要割掉耳朵。(法典第20

3、205条)

3、施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规定。如果1个人偷了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法典第6条)

4、颁布了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包括:确定基本商品的价格,限制利率在20%,调整家庭关系,保证度量衡信誉,城市负责对未侦破的抢劫案或凶杀案的受害者做出赔偿。

5、较之苏美尔法律,增加了反对国家的罪名。对诸如"游手好闲"和通奸行为,以及窝藏逃亡奴隶,皆可判处死刑,惩罚显然过重。

【巴比伦的政治、经济生活】汉谟拉比实行的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汉谟拉比时代,巴比伦已广泛使用了青铜器。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巴比伦有3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全权自由民(阿维鲁),无权自由民(穆什根努),第三个阶层就是奴隶。

4、试述犹太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据圣经叙述,摩西在西奈山承接了耶和华颁布的"十诫",希伯莱人的宗教从此有了具体的教义。"巴比伦之囚"时期是希伯莱人宗教发展的成熟期。囚禁于巴比伦的犹太人,倍加思念故土,渴望返回家园。他们在绝望之中,祈求能出现1个"救世主(弥赛亚)"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当时,1位叫以西结的先知在被囚的犹太人中间宣传:犹太将在耶和华的神权之下复兴。而后来波斯灭掉新巴比伦,将被囚的犹太人送归故土后,耶和华开始成为犹太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真神。崇拜一神耶和华的犹太教从此产生。

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旧约》。它同时也是一部犹太民族的历史、犹太民族最引以自豪的文学作品。

5、试述波斯帝国的建立和大流士改革的内容。

【波斯的兴起】波斯位于伊朗高原西南部,靠近波斯湾。在波斯帝国兴起之前,邻近地区先后建立了埃兰人和米底人国家。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乘米底与巴比伦作战和内部发生叛乱之际,在阿黑门尼德氏族的显贵居鲁士(公元前558--公元前530年)的领导下,反抗米底的奴役,经3年战争,于公元前550年灭了米底,建立起波斯王国。

公元前530年,居鲁士率军远征中亚,很快占领了巴克特里亚、粟特和花刺子模。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斯(公元前530--公元前522年)继位,征

服了埃及。此时的波斯版图已包括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巴勒斯坦、埃及、伊朗高原及中亚的广大地区,形成1个横跨亚洲、非洲的大帝国。

【大流士的新政】公元前522年,当冈比西斯在埃及时,僧侣高墨达发动政变,夺取了波斯政权。冈比西斯闻讯回国,暴卒于途中,巴比伦、埃兰、亚述和埃及等地区乘机独立。阿黑门尼德族的大流士(公元前522--公元前485年)联合其他波斯贵族,杀死高墨达及其追随者,夺得政权。大流士和他的部将用了2年多时间,经18次战役,才把各地此起彼伏的暴动镇压下去,稳定了局面。大流士把镇压的经过用波斯、埃兰、巴比伦3种文字刻在贝希斯敦大崖石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敦铬文"。

大流士为加强其专制统治,从公元前518年起,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有:1、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分别委派总督和军事长官管理行政和军事;2、制定统一的贡赋制度,规定贡赋的数额;3、将全国划分为5个军区,统辖各省军事、4、组建由波斯人组成的近卫军;5、制定统一的货币制度6、;修筑驿道,通达帝国各地;7、为适应帝国统治需要,将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或拜火教)奉为国教。

大流士的改革,加强了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统治基础,扩大了帝国境内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关系,促进了帝国境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但对被征服地区的民众来说,它意味着更残酷的统治。

6、种姓制度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如何?

【种姓制度】在吠陀时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化,印度形成了两种日后成为其民族特色的体制,即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吠陀时代的瓦尔那,原指不同人种和社会集团,后来逐渐用来表示社会等级。印度瓦尔那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国家形成之后,划分更趋严格。婆罗门作为第一等级,在社会上有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包括国王在内的刹帝利,对婆罗们都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日后成为婆罗门教的祭司,也可以经管其他行业,但只动口不动手,即作为业主和管理领导人员。他们不仅垄断宗教文化大权,也参与执政,常作国王的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动,甚至随军出征。婆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除这些剥削收入以外,婆罗门正式的补充收入是接受布施,来自国王贵族的布施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战争虏获和国家税收的分配,往往表现为大量的馈赠。婆罗门也是最富有的阶层。

刹帝利作为第2等级是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被视为社会之臂膀,即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机器的人员。在理论上,婆罗门优于刹帝利,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属刹帝利等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种姓之间的争雄,因此有些文献也出现过刹帝利优于婆罗门的说法,只是较少数而已。这种争夺有时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来。刹帝利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量

土地和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富于婆罗门,因为战争掠夺物和国家收入是由他们直接占有的。

第3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组成,日后用以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由于小生产者分化也产生贫富的两极,吠舍中有些少数发家致富之人,甚至从事高利贷活动。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统治之下,吠舍已无政治权利可言,只有交税服役,供养统治者的义务。不过比起第四等级,他们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按婆罗门教的理论,吠舍与刹帝利、婆罗门都属高级种姓,死后投胎可再度为人,因而称再生族。第四等级首陀罗则属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参加婆罗门主持的宗教祭祀和听讲教义,首陀罗则绝对不能。实际上,再生与非再生的界限就是过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异族人、雅利安公社成员与非公社成员判然有别的反映。

首陀罗为第4等级,指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后来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降到这个最卑贱等级的雅利安人。他们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苦无告的低贱地位。他们从事农牧渔猎,以及种种当时被人视为低贱的职业,其中有少数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数沦为佣工和奴仆。作为最低贱的等级,首陀罗的地位和奴隶相差无几,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隶。种姓制度一旦固定下来,各个等级所从事的职业就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它通过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等种种手段为婆罗门、刹帝利两个统治阶层的瓦尔那披上神圣、高贵的光环,让吠舍、首陀罗供养伺奉他们。由于种姓制度在以后各时代有变本加厉之势,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锁链。

7、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有何特点?

8、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和基本教义是什么?

【列国综览】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初,已初步形成16大国,史称列国时代,它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未、孔雀王朝兴起之时。在政治体制上,列国中绝大多数是国王当政,也有个别国家实行贵族共和制。在列国时代后期,摩揭陀国在恒河流域中部称霸,逐渐兼并四邻,才开始走上统一北印度的道路。

【百家争鸣】列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各阶层的新思想、新宗教如雨后春笋,勃兴而发。当时婆罗门教已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冲击和攻讦;宗教改革运动风起云涌;在思想领域中对婆罗门教的批判也导致各种新思潮新教派的产生,它们在佛教文献中被称为"外道"。

顺世论派梵语称"路伽耶陀",意为流行于群众中的观点,故汉译佛经称其为"顺世外道"或"世间行"。传说其创始人为毗诃拔提,至列国时代则日渐活跃,终于成为人民群众中最受欢迎的哲学流派。列国时代,顺世论派主要代表是阿夷多翅舍钦婆罗,其说包括唯物主义观点。该派认为世界由地火水风四大物质元素构成,生命产生于物质,感性知识是认识的源泉。他们否认吠陀之类圣书的权威,坚决反对婆罗门教宣传的灵魂不死、轮回转世说以及杀生祭祀等烦琐礼仪,他们也反对其他宗教流行的禁欲苦修之说,认为这只能使受苦人益增其苦而永远与快乐绝缘。他们更激烈批评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顺世论派的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残酷的迫害,也为婆罗门等宗教派别视为异端邪说,在统治阶级的文化中难以生存。顺世论派的作品全被毁灭,现在所知的片断也是从佛教文献的反对派作品中作为批斥对象而被援引的,当然不免受到歪曲窜改。

另外1个比较重要的学派是主张彻底宿命论的阿什斐迦派,或称为"邪命外道",其代表人物是末伽黎·拘舍罗。该派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按既定程序安排好了的。人的意志和行为不论是善是恶,都影响不了整个既定过程,人生历程不由自已定,也不由他人定,而是由宿命决定。这种彻底的宿命论一方面否定了各种宗教善恶有报的说教,但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人安于无所作为。

在反对婆罗门教特权过程中,耆那教占有特殊地位。耆那教是列国时代在次大陆东北部兴起的新宗教。传说其创始人为筏驮摩那被称为耆那大雄,即战胜情欲的伟大英雄,教徒也称耆那。耆那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不是神创造的。世界无始无终,只有形式的变化。组成世界的万物也都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括两部分,即物质和精神两种因子。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使灵魂脱离躯体,超越轮回,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极乐状态。为了超越轮回,必须奉持"3宝",即正信、正知和正行。正信,就是要完全彻底地信仰大雄和其教义。正知,就是正确地学习和理解耆那教的教义。它要信徒们能够从具体的生灭和变化着的事物中认识到事物自身的永恒,从生物生生死死中认识到灵魂的永恒。正行,就是要求信徒实行5项誓戒,即一不伤害生物,二不说谎话,三不偷盗,四不奸淫,五不贪财。他们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实行苦行,前者是指必须静坐、反省、忏悔,后者是指必须在行动上实行各种自我克制,经受各种使肉体受苦的磨炼;只有极端苦行,才能不造新"业",消除前"业",使灵魂彻底摆脱由情欲而导致的后果("业"),超越生死,臻于极乐世界。耆那教反对用其他生物作祭神的牺牲,主张用战胜自已情欲的办法求得自我解脱;反对以神为主宰的思想,强调人可以决定自已的命运;否认人的种姓差别,强调宗教修养的差别。这些都具有明显的反婆罗门教的时代气息。耆那教的传播,得到一些国家君主和刹帝利的支持,因为他们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也怀有反感。耆那教最重要的戒条是禁止杀生,因而也禁止从事农业,因为耕地时不免伤害地下虫蚁,所以耆那教徒中有很多商人。

五、早期佛教及其启示

【释迦牟尼】佛教是与耆那教同时兴起的,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他成道以后所获的称号,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所提倡的哲理,以及由他开始的宗教运动对东方文明影响深远。释迦牟尼是位于今天印度、尼泊尔交界处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当他29岁时,突然离开宫廷出门修行。当时有志探讨哲理的青年人,往往采取自行流放式的修行途径。他们认为,人人都可出家,自立宗派,以求解脱,时人称为"沙门思潮"。据佛传所述,释迦牟尼追求解脱,经过长期而曲折的历程终于悟道。透悟后建立佛教,广收门徒,被门人奉为"佛陀",意即觉悟者。由于他宣扬的佛教哲理,既博大精深,又平易近人,因而其家乡迦毗罗卫以及恒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接受佛教的信徒越来越多,盛况超过大雄耆那教。

【四谛八正道】佛教同耆那教一样承认生业轮回之说,并认为信教修行的目的是摆脱轮回,达到涅之境。但它不像耆那教那样强调苦行修炼,主张进行哲理思考,了悟万物因缘,进而悟道,达于永恒的存在,这就是不生不灭的涅。在对待摆脱轮回的人生问题上,释迦牟尼倡"四谛"之说,从哲理角度阐述佛教所提倡的真理。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佛教讲道的起点,也就是从人生的各种苦恼现象说起。苦谛,宣扬人生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别离、身心等8种苦。集谛,说明形成苦的各种原因,佛教避免从客观条件出发分析苦因,而专从主观方面探求。佛教认为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而各种欲望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满足。苦是以前欲望的果,果又成了以后的因,因果相袭,人生轮回不已。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是要消灭苦,佛教认为消灭苦的关键在于消除欲望。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8正道:正见即信仰正;正思维即决心正;正语即言语正;正业即行为正;正命即生活正;正精进即努力正;正念即思念正;正定即精神集中,禅定正。8正道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理论上领悟佛陀所宣扬的教义,以提高信徒的宗教智慧;另一方面从静坐中体验佛陀所宣扬的境界,以提高信徒的宗教修养。

【佛教的哲理】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主张"众生平等"。佛教认为神与人及众生都是平等的,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职业分工形成的,而不是自然如此。从这1点看,佛教显然具有积极作用。佛教的心理学学说认为,人的苦恼来源于各种不可能实现的欲望,所以欲望是一切邪恶的根源。佛陀的伦理学强调积极精神而不是消极态度,宣扬博爱,为人服务以及助人为乐等。佛教的哲学基于唯物主义,主张除物质以外无他物,灵魂非实体。由于物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常改变形式,所以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只有变化的法则----生长与消灭才是永恒的。

【佛教的弘扬】释迦牟尼去世之时,佛教团体已初具规模,并且规定在家修行的普通信徒只要表示皈依佛法,接济僧众,并实行不杀生、不偷盗、不

邪淫、不妄语,不饮酒5戒即可,这大大方便了佛教在群众中的流行。1、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佛教第1次在摩揭陀国都集结,首次写定佛教经典,此后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由于佛教本身没有最高领导机构,因而导致分裂。

2、公元前4世纪初,佛教徒举行第2次集结,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并进一步审定律藏。

3、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第3次集结,首都华氏城僧众云集,称一时之盛,主要成果是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经典的编定和佛教向国外的传播。经过这次集结,佛教经、律、论3类经典基本齐备;而佛教的远传,则表现在阿育王派名僧高士奔赴远方绝域宏扬佛法的事业上。阿育王广派传教士,东赴缅甸、南下锡兰,西达塞琉古和希腊诸国,北进克什米尔以及中亚,使佛教不仅在印度内部广为传布,且冲出国界弘扬天下,变成世界性的宗教。这第三次结集成为早期佛教达到鼎盛的标志。

9、斯巴达和雅典在国家形成的途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有何异同?

被抑制了的文明---斯巴达

【特殊的城邦】斯巴达是希腊诸城邦中最大的1个,面积8500平方公里。斯巴达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希腊诸城邦中的例外:它拥有1块希腊城邦中少见的肥沃平原,使斯巴达以农业见长。

【传说中的来库古建制】据传说,当多利亚人侵入伯罗奔尼撒时。斯巴达属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勒克勒斯后裔的孪生2子。故斯巴达以后实行的是双王制。多利亚人来到斯巴达后,经过很长时期才完全征服了原有的居民。到公元前9世纪末开始建立国家。据说,斯巴达建国之初,由1位伟大的立法者来库古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立法,斯巴达因此而有了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明类型。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述,来库古大约在公元前825-公元前800年间推行改革,他宣称是从德尔菲神谕中获得改革启示的。这个神谕被后人称为《大瑞特拉》,主要内容是:"要为宙斯神和雅典娜女神建立神殿;要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建立包括两国王在内的30人议事会,按季节召开民众大会;议事会向大会提建议并宣布休会;公民皆参加大会并有决定之权"。来库古的改革确立了斯巴达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包括双王、贵族议事会和人民大会3种组织形式在内的、以贵族议事会为核心的贵族寡头政治。斯巴达公民大会的权力极为有限:公民无权提出提案,只能就国王和贵族的提案进行表决,表决方式是公民的呼声。此外,斯巴达还有5名监察官,由国王和贵族提名,在公民大会上用欢呼法选出,主要职责是监督法律的实施、判处违纪案件,并督促年轻人的体质锻炼和维护风纪。

【斯巴达的阶级关系】斯巴达的国家是靠征服产生的。国家机器在征服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斯巴达农业城邦的性质决定了它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因而在客观上消除了产生阶级分化的可能。为了在主观上也消除阶级分化,斯巴达人建立了所谓的"平等人公社",每个斯巴达人自称为平等人,

而把矛头一致对外。斯巴达人的平等公社是建立在对希洛人----国有奴隶的压迫与剥削基础上的。据说,斯巴达在攻陷了拉哥尼亚南部的希洛城后,把全体居民变为奴隶,这些奴隶由此叫作希洛人。他们耕种份地,按规定向斯巴达主人交纳贡物,主人不能将他们私自变卖,亦不可超过规定索取产品。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7世纪中期,斯巴达对其邻邦美西尼亚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美塞尼亚战争。斯巴达几经周折才将其完全征服。所有美塞尼亚国土都被"平等人公社"占有,所有美塞尼亚人被作为希洛人,沦为奴隶。除了斯巴达人和希洛人,还有被称为皮里阿西人的第三阶级。

【斯巴达的经济】斯巴达是1个重农抑商的农业城邦,但斯巴达人不务农,9000户斯巴达人的份地都交给希洛人耕种。由于国家规定,斯巴达人不能经商,所以在斯巴达国内从事工商业的主要是皮里阿西人。

【斯巴达人的社会生活】斯巴达的国家是在军事征服中产生的。因此,

征服他人,镇压希洛人的反抗,就成为斯巴达男人唯一的事业,当兵打仗是斯巴达人的天职。斯巴达人崇尚勇敢无畏,吃苦耐劳,视死如归的精神。整个国家就象1个大兵营,社会生活充满着浓厚的军事色彩。全民皆兵,重武轻文的程度在

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他们20岁开始过军营生活,直到60岁。

斯巴达男人几乎都在"公共食堂"就餐,他们的饮食很粗糙,可所有的斯巴达男人,无论是国王、贵族或是普通的斯巴达公民都吃同样的饮食。斯巴达的美食"黑肉汤"在斯巴达人中最具盛名,但外邦人吃了之后,却不想再吃第二次。

斯巴达人的婚姻也很特别。20岁订婚,30岁结婚。婚姻的目的是生育健康的后代,培养出强健的战士和能生育这种战士的健壮的母亲。

斯巴达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中可谓无与伦比。斯巴达战士在酷烈的战斗中从容英勇,视死如归。他们在冲锋时,队列齐整,伴随着优美的笛声,投入殊死的搏斗。出征前,斯巴达战士的母亲或妻子在送别自己的儿子或丈夫时,往往指着盾牌做出这样的临别嘱托:不是携它凯旋,就让它抬着你的尸体而归。

【伯罗奔尼撒同盟】斯巴达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已成为事实上的霸主。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主要希腊城邦,包括科林斯、麦加拉,除了阿尔果斯以外,都被斯巴达纠集起来组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同盟是军事性质的,决策依斯巴达的利害而定。召集同盟会议之权归斯巴达,但决议须有大多数入盟者的同意方能生效。盟中各邦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只是在外交、军事方面听从斯巴达的协调和指挥。斯巴达经常利用同盟镇压境内的希洛人起义,也利用同盟干预各邦内政,支持各邦的贵族统治。

【斯巴达的影响】斯巴达的影响仅限于当时的希腊世界。由于其特有的传统和社会生活,斯巴达人在文化方面的贡献甚小。斯巴达人在征服别人的

过程中,把被征服者变成奴隶,同时也给自己套上了唯恐希洛人起义的枷锁。正是这种恐惧心理,使他们保守,使他们顽固不化地反对改革,对注定衰亡的制度没有任何革新的设想。斯巴达人为维护内部的"平等"和对希洛人的统治,要求每个人有铁的纪律和严格的服从。因此,斯巴达人的集体主义精神贯穿到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每1个角落。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更多地被用于野蛮征服和残暴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粗鄙和仇恨风气的盛行,使斯巴达文化表现出极端的落后性。

在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中,斯巴达人几乎没有什么贡献。不过斯巴达人朴素的道德、刚毅果敢的战斗作风,视死如归的从容态度,还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民主政治----雅典的辉煌与悲剧

【雅典在希腊世界的角色】在希腊文明史中,雅典扮演的角色最有典型性。雅典发达的商品经济、健全的民主政治,使雅典创造了希腊文化中的绝大部分辉煌。按照雅典将军伯里克利的话说:"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

【传说的提修斯改革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雅典所在的阿提卡有4个部落,每个部落有3个胞族,每个胞族有30个氏族。各部落彼此独立,后来由于阶级分化和外来移民,一些贫困的氏族成员被排斥在氏族之外,居民杂居,秩序混乱。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传说中的提修斯改革。根据考古材料和学者们的意见,提修斯改革的时间约为公元前9世纪后期,改革的内容主要是:1、以雅典为核心,设立了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废除了先前各城镇和各部落的议事会和行政机构。2、把阿提卡的公民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3个等级,规定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官职。提修斯的改革使古老的氏族制度遭到破坏,是雅典国家萌芽的标志。他的改革也造成了贵族专权,1年1任的9名执政官全由贵族担任,贵族垄断了宗教、军事、行政、司法等一切大权。贵族还在经济上对平民进行残酷剥削,通过发放以人身为低押的高利贷,使许多雅典平民沦为债务奴隶。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他们不满贵族独掌政治权力的现状,要求推翻贵族统治,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改革。梭伦改革应运而生。

梭伦改革的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两个方面。经济方面包括:1、颁布"解负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取消,因负债沦为奴隶者重获自由。2、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以利商业贸易;奖励外地工匠移居雅典,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3、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关系上的氏族残余。政治方面:1、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等。按年收入的谷物、油、酒总量分别列为500斗、300斗、200斗和200斗以下4级。第1、2级可任高

级官职,第3级可任低级官职,第4级则不能担任官职。(提高公民大会权利,制定新法典取消以前残酷的法典)2、设立400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400人会议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了第4等级外,其他公民皆可当选。3、设立陪审法庭,任何公民都有上诉权。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所有等级的公民,经抽签选出。陪审法庭受理并裁决公民投诉或上诉的案件,相当于雅典的最高法院。

梭伦改革不仅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而且把雅典导向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梭伦在改革中既不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对贵族进行暴力革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改良典范。以后雅典的历史证明了这1点。

【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梭伦改革不可避免地结怨于两边----贵族的恼怒和下层平民的不满足。因而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仍在继续。公元前560年,1个极富政治野心的贵族----庇西特拉图,依靠山地派的支持,当上了雅典的僭主,庇西特拉图不仅贯彻执行梭伦立法,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者和小农的政策和措施:1、对农民实行低息贷款,(降低土地税)把土地税定为收获的1/10或1/20。2、设立农村巡回法庭,现场办公,及时处理农民诉讼,削弱贵族对地方司法的专断和干扰。3、扩展雅典工商业,建造大批商船和战舰。在小亚细亚西北部建立殖民地,以控制黑海的商路和贸易。

4、进行大规模的雅典市政工程建设,在庇西特拉图之前,雅典只是1个2流城市。

5、重视雅典文化事业,出资组织节日庆典,请文人墨客到雅典创作交流,《荷马史诗》的整理工作就是在此时的雅典进行的。

在庇西特拉图统治期间,氏族贵族的权力受到进一步削弱,工商业者和农民提高了政治和经济地位,雅典变得更加繁荣强盛。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有如黄金时代"①。庇西特拉图以独裁的形式推进了民主的进程。

【克利斯提尼改革】庇西特拉图死后,公元前506年贵族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包括:1、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2、建立500人会议,代替400人会议,10个部落中,每个部落任何等级的公民都可经抽签选出50人,并在1年内1/10的时间里,组成公民大会主席团,处理国家日常事务。团内50人通过抽签再选出1名执行主席(相当于国家元首)。(加强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的权利)3、设立10将军委员会,每个部落各选1名,1年1任,委员会中以首席将军权力最大。4、制定陶片放逐法,对想当僭主的人,给予体面的流放。

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以新的地域组织,代替了原始的血缘组织,标志着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他的改革使雅典所有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最高级的政治事务,亚里士多德认为其改革"比梭伦宪法要民主得多"。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至此基本完成。雅典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也告1段落。

【希腊与波斯的战争】公元前5世纪通常被称为希腊的"古典时代"。"古典

"的含义是"最好的"。这1时期,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处在空前绝后的巅峰期,尤以雅典最具代表性。古典时代的序幕和谢幕是以两次战争为标志的。

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米利都发生反抗波斯统治的起义,结果被血腥镇压。而雅典和另1个城邦爱勒多里亚都曾派出军舰支援起义。米利都失陷后,居民惨遭屠杀,雅典诗人普律尼科斯以此为题,在雅典编写并演出悲剧《米利都的陷落》,公元前492年,大流士率海陆军远征希腊,因遇暴风无功而返。次年,他派使者到希腊各邦索取"水和土",许多城邦都屈服了,唯有斯巴达和雅典杀了使者,战争已不可避免。

公元前490年夏,波斯军渡海,经萨摩斯攻陷爱勒多里亚,9月在马拉松登陆,雅典出兵迎击。雅典司令官米太亚德对雅典士兵作了战前演说:"雅典将披上奴隶的枷锁,还是永远保持其自由,关键就在你们身上"。雅典将士群情激昂,跑步冲向敌人,战斗的结果是波斯大败,留下6400具尸体,上船远遁。而雅典只有192人阵亡。为将捷报告诉给雅典父老,米太亚德派1个叫腓力匹得斯的战士飞速跑回雅典,这个战士完成使命后,倒地而死,于是便有了今天的马拉松长跑。

马拉松战役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希腊人的斗志。但战争远未结束,双方都在备战。公元前480年,波斯新国王薛西斯率军50万左右,再侵希腊,希腊共有31个城邦组成的11万军队与之交战。在中希腊的险要关口温泉关发生了1次悲壮的战事。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斯率领300名斯巴达战士和其他城邦的一些士兵扼守温泉关,与前来进攻数倍于已的波斯大军展开殊死博斗,是为温泉关战役。结果,数倍于希腊守军的波斯近卫军包括薛西斯的两个兄弟横尸阵前,而以李奥尼达斯为首的300斯巴达勇士和一些其他盟邦的守军亦全部牺牲。

温泉关的失守,使波斯军长驱直入雅典。但温泉关勇士的英勇守卫战,已为希腊舰队集结萨拉米海湾赢得了宝贵的战机。雅典人坚壁清野,撤出了雅典,在萨拉米严阵以待。薛西斯攻占雅典之后,率领1000余艘战舰追至萨拉米海湾,与只有380艘战舰的希腊海军(雅典海军为其主力)展开激战。可是战斗的场面很快就让自以为胜券在握的薛西斯从岸边的金制御椅上跳了起来,他看到庞大笨重的波斯舰船在狭小的海湾里被灵活坚固的希腊战舰逐一凿沉、焚毁、俘获。萨拉米海战的结局是:波斯战舰被击沉300艘,希腊则损失战舰40艘。

萨拉米战役的结果改变了希波战争的战局:希腊由此转入进攻阶段,而波斯则转入防御。以后的战事逐渐从陆上转到海上,缺少海上商业利益的斯巴达对战事采取了消极态度,最终退出了战争,而拥有巨大海上利益的雅典凭借强大的海军,逐渐取代了斯巴达在联军中的统帅地位。

公元前478-公元前477年,在雅典的倡议下,建立了旨在反对波斯的全希腊人的海上同盟,因同盟的会址和金库设在提洛岛,所以史称"提洛同盟"。

该同盟在早期希腊反对波斯的战争中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来逐渐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公元前449年,波斯力衰求和,波斯与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缔结了卡利阿斯和约,波斯承认小亚细亚希腊各邦的独立。这场古代的"世界大战"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

【希波战争的影响】希腊的胜利,使希腊人免于遭受东方专制主义的统治,得以保持自己历史发展的特点。

希波战争对希腊两个最主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影响重大。

对雅典而言,大量的战俘奴隶和战利品使雅典的奴隶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因平民尤其是第四等级公民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主势力增强,促使雅典民主政治更加完善;战争使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海上强国,通过提洛同盟,雅典帝国主义的势力迅速膨胀。

对斯巴达而言,大量战利品的流入以及与外界频繁的接触,使斯巴达原有的经济和朴素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原已平息的矛盾重新出现;斯巴达在希腊城邦中的军事统帅地位受到来自雅典的挑战。0020

【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是在平民与贵族长期的斗争中,经过数次改革和立法建立起来的。在希波战争前,雅典还是1个半农村的城市,而到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壮丽和繁荣使希腊所有的城市都相形失色。在这黄金时期,雅典不仅表现出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上的辉煌,其民主制度亦发展到了巅峰。

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表现在:1、各级官职,除10将军以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500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握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权限包括国家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一切大事。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500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力。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4、原有贵族会议的权力几乎丧失殆尽,只处理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事务。古典作家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记述都肯定了1点,"雅典的贫民和平民比贵族、富人更有势力"。伯里克利在1次著名的演说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即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尽管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的剥削与压迫的基础之上,而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都不享有这种民主,民主只在男性雅典公民中间实行,可我们还是有必要为这1小部分自由民的自由寻找根据和意义。雅典开世界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后世留下了1笔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雅典人的这种民主政治

是1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政治,它只能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的产物。它的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公正的,因为让道德学识修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以后的历史表明,雅典的民主政治最后完全沦落为1种暴民政治。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之中,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基于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成也民主,败也民主,这肯定是1个耐人寻味的历史话题。

【古典时代雅典的社会生活】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居民分为3个集团:公民、外邦人和奴隶。

从梭伦改革我们可以看到,雅典人的贫富差别不大,雅典人的生活是朴素的。雅典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工业和商业,使用奴隶的规模不大。

雅典人的家庭往往只是公民睡觉的地方,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议会和市场。雅典妇女的地位是较低的,她们深居于闺房之中。她们作为丈夫的社会和文化伴侣的地位,被外邦的艺妓所取代。

或许由于雅典人太注重对自由与智慧的追求,他们缺乏道德上的自我约束。他们因太过于精明而无法使自己循规蹈矩,他们鄙视愚蠢甚于痛恨邪恶。

10、试述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他们不满贵族独掌政治权力的现状,要求推翻贵族统治,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改革。梭伦改革应运而生。

梭伦改革的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两个方面。经济方面包括:1、颁布"解负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取消,因负债沦为奴隶者重获自由。2、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以利商业贸易;奖励外地工匠移居雅典,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3、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关系上的氏族残余。政治方面:1、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等。按年收入的谷物、油、酒总量分别列为500斗、300斗、200斗和200斗以下4级。第1、2级可任高级官职,第3级可任低级官职,第4级则不能担任官职。2、设立400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400人会议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了第4等级外,其他公民皆可当选。3、设立陪审法庭,任何公民都有上诉权。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所有等级的公民,经抽签选出。陪审法庭受理并裁决公民投诉或上诉的案件,相当于雅典的最高法院。

梭伦改革不仅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而且把雅典导向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梭伦在改革中既不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对贵族进行暴力革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改良典范。以后雅典的历史

证明了这1点。

庇西特拉图死后,公元前506年贵族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包括:1、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2、建立500人会议,代替400人会议,10个部落中,每个部落任何等级的公民都可经抽签选出50人,并在1年内1/10的时间里,组成公民大会主席团,处理国家日常事务。团内50人通过抽签再选出1名执行主席(相当于国家元首)。3、设立10将军委员会,每个部落各选1名,1年1任,委员会中以首席将军权力最大。4、制定陶片放逐法,对想当僭主的人,给予体面的流放。

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以新的地域组织,代替了原始的血缘组织,标志着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他的改革使雅典所有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最高级的政治事务,亚里士多德认为其改革"比梭伦宪法要民主得多"。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至此基本完成。雅典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也告1段落。

11、试述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原因、内容及其阶级实质。(奴隶制民主制奴隶主阶级实行专政的一种手段)

【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是在平民与贵族长期的斗争中,经过数次改革和立法建立起来的。在希波战争前,雅典还是1个半农村的城市,而到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壮丽和繁荣使希腊所有的城市都相形失色。在这黄金时期,雅典不仅表现出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上的辉煌,其民主制度亦发展到了巅峰。

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表现在:1、各级官职,除10将军以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500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握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权限包括国家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一切大事。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500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力。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4、原有贵族会议的权力几乎丧失殆尽,只处理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事务。古典作家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记述都肯定了1点,"雅典的贫民和平民比贵族、富人更有势力"。伯里克利在1次著名的演说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即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尽管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的剥削与压迫的基础之上,而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都不享有这种民主,民主只在男性雅典公民中间实行,可我们还是有必要为这1小部分自由民的自由寻找根据和意义。雅典开世界民主

政治之先河,在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后世留下了1笔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雅典人的这种民主政治是1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政治,它只能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的产物。它的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公正的,因为让道德学识修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以后的历史表明,雅典的民主政治最后完全沦落为1种暴民政治。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之中,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基于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成也民主,败也民主,这肯定是1个耐人寻味的历史话题。

12、叙述古希腊在文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希腊化文明及其影响】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之死显然在世界历史上构成了1个极为重要的分水岭。往昔繁荣昌盛的希腊文明宣告结束了,1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新文明诞生了,这种文明一直持续到基督时代初年,通常冠之以希腊化文明。这个文明所存在的时代一般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明是1种综合古代东西方文明诸因素之后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文明,它对以后地中海地区及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4个方面:

1、在政治方面,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与西方的城邦体制出现了1种结合。在希腊马其顿地区,君主政治代替了城邦政治。在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以及小亚细亚、中亚等原属东方文明的地区,在承袭东方原有体系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些希腊的因素,主要代表就是希腊人在东方建立的自治城市。据说亚历山大在东方建立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就有70多座,已核实的近40座,分布在从地中海到阿富汗、印度的广大地区。这些新建的希腊自治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2、在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3洲1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希腊化各国的君主改变了以往东方宫廷和国库贮藏巨额金银的习惯,将大量金银铸成货币以利流通,形成了1种融和东西方特色的新型经济,这种经济日后又成为罗马奴隶制经济中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希腊化时代的经济繁荣中,有1点却是原来高呼"把财富带回希腊"的西方人未曾想到的,那就是随着亚历山大对东方生活方式的迷恋,新的经济中心已悄悄在东方建立,马其顿希腊人虽夺得了财富,西方却没有繁荣起来,东方始终是希腊化世界的中心,亚历山大里亚更是希腊化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3、文化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融,这使得富于理性和逻辑的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丰富的

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希腊化时代的自然科学发生了突破性的飞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也相互影响,希腊雕像的艺术风格甚至通过印度传到了中国。

4、在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了狭小的城邦界限,不再认为只有自己是"文明人"。人们开始以1种全新的、平和的目光看待世界和别人,那种强调人生而平等,充满世界主义精神的斯多亚哲学在这个时期诞生了。

八、人创造了神---神人同形共性的宗教与神话

【希腊人的宗教观念】宗教到了好奇多思、思想自由的希腊人那里,就被烙上了个性鲜明的希腊特色。

宗教对早期的希腊人来说主要意味着:

1、用1种方法解释物质世界,排除对它的玄秘感和畏惧感,而给人以亲密相关的感觉。

2、获得切实的利益,诸如好运、长寿、高超的手艺和丰饶多产。

希腊人坚信:人活着,最主要的事是完满地表现此时此地人的个性。他们对宗教的态度充分体现了这种古典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希腊宗教的特点】希腊人实际上把神看得与他们自己极为相似,区别仅在于,神更有力量、更长寿、更美丽。由于信奉这样的神,希腊人觉得自己生活在1个由熟悉的、可以理解的力量统治着的世界里,因而无忧无虑,安适自在。希腊人和诸神的关系实际是1种平等交换的关系;他们祈祷和献祭的目的,是指望诸神能对他们表示好意。希腊宗教从未系统地提出过共同的宗教教义或编出1部宗教经典。

希腊人使他们的神具有与他们同样的身体,同样的属性,同人一样的弱点和需求。

希腊诸神的道德品质亦绝非完善,他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类更富于虚荣心,更加妒嫉成性、更加贪婪好色。希腊诸神与人的唯一区别仅在于:神祗们吃的是仙家美食,饮的是琼浆玉液,因而他们长生不死,他们不住在天空或星球上,而是住在奥林匹斯山顶。

除了神人同形共性的特点之外,希腊宗教的另1特点是绝对的多神论宗教,众神之中无1位具有绝对的权威。

【希腊宗教神话的影响】古代希腊宗教的这种神人同形共性的特点,对希腊的思想、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希腊的宗教没有1个统一的经典或教义,也没有象其他多数宗教那样形成1个祭司或僧侣阶层,故没能造成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

2、希腊的宗教和神话排斥权威,毫无禁忌,本身就开思想自由之先河;由此排除了宗教禁区,希腊人可以无所顾及地大胆探索,驰骋想象,这使得希

腊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化特点。

3、希腊的这种人神同形共性的宗教特点,消除了希腊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有助于理性的发展和科学的产生。

4、古希腊丰富多彩和极为生动的神话传说为希腊及至整个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肥沃的土壤。

九、伟大的思想与文化

【米利都学派】希腊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哲学家当属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是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年),他是和梭伦并列的希腊七贤中的名人,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这个观点看似简单,但却涵盖了万物最初皆诞生于水中这1真理。排除了当时流行的神造世界的臆想断说。另1代表人物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公元前546年)主张万物本源是"无限",一切生于无限复归于无限,而无限本身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公元前525年),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气,气亦有稀散凝聚的二元对立运动,由此产生世界万物及其变化。米利都学派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这或许与米利都是1个工商业发达的城邦、人们都比较务实有关。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源的强烈兴趣。

【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哲学转向了形而上学,它不再关心物质世界的问题,而将注意力转向了玄妙的世界。最早表现出这种倾向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的盛年约在公元前532年,生于地中海东部的萨摩斯岛。他曾去过埃及,并在那里学到了数学知识和神秘主义,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这1规律,被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原理。他认为万物皆可用数来表示,万物的根源即为数。他是第一个使用"哲学"和"宇宙"这两个词的人。他认为宇宙是由10组对立物组成的;火与气;一与多;右与左;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正方与长方;善与恶;奇与偶。他或许是希腊思想中二元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灵魂可以轮回。

【赫拉克利特】这位以弗所人的盛年是在公元前504-公元前501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出现,推动了关于宇宙本质的讨论。他们同时代的人巴曼尼德斯和其门生芝诺等人认为:万物的真实性质是稳定和持久性,变化与多样性不过是人感官上的错觉。而赫拉克利特认为:不变是假象,变化才是真实的。世界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1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人不能两次踏入同1条河流","太阳总是新的",没有永远的存在和万古不灭的物质;世间万物,包括人都根据"逻各斯"这1理性或规律

生成。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出生于色雷斯阿布德拉城的1个显贵之家。他是1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和多产的著作家,他的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和政治法律研究的全部基本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原子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原子和虚空组成的。不变的原子在虚空进行永恒的运动中互相冲撞而形成一切可见的物体,形成无数有生有灭的世界,人与树的区别仅在于他们的原子数量和排列方式不同。这种哲学反映了早期希腊思想中唯物主义倾向的最高成就。

【智者的革命】公元前5世纪中叶,正值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期,希腊开始了1场智力革命。由于平民地位的提高和个人主义的成长,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了反对旧思想方法的运动。结果,哲学家放弃了对物质世界的穷理析微,转而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密切相关的题目。代表这种新知识倾向的是"智者"。智者运动的出现,标志着希腊人的思想已从对神秘浩眇的宇宙探索转向喧嚣的人类社会。

智者最初是用来表示在一切"智能"方面都内行的人。他们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宣告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这个古代启蒙运动的根本原则。他们的一些话语现在听起来决不像远古的隔世音,而更像是近现代的观点。安提丰认为: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阿尔基达马说:"神创造的人是自由的,而自然也不让任何人成为奴隶。"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299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人物之一。他是雅典人,父亲是石匠,母亲是接生婆。苏格拉底模仿母亲的职业,称自己的对话式推论方法为助产术他的全部兴趣集中于道德哲学。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一些言论通过柏拉图、色诺芬的著作为我们所知,其主要观点是:"知识即美德","凡合乎法律的就是正义的"。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1个人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极为相似,伏尔泰可以把苏格拉底做为他古代的先驱和战友。

苏格拉底在70岁的时候,被已经堕落的雅典法庭以不敬神和腐蚀青年罪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悲剧性的死亡给他的1生、荣誉、事业、学说和个性增添了无与伦比的严整性、完美性和永久的魅力。苏格拉底的泰然赴死,使有关苏格拉底的一切都闪射出诚实和高度正义的特殊光辉。他以自己的生命为牺牲,在真理的祭坛上为他在后世获得了永恒的尊崇。

【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8年)是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也是整个哲学史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出生于雅典的1个显贵之家,受过

首师大版四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

. 小学科学第四册教材说明 本册教材有《生活中的空气》、《共有的家园》、《植物的花和果实》、《关爱健康》、《设计与制作》、《活动》等 6 个教学单元共 20 篇课文。全学期授课为 36 课时本册教材计划授课 30 课时其余 6 课时为校本课程时间。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空气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课空气的成分 第二课氧气 第三课二氧化碳 第四课燃烧和灭火 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激发和发展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兴趣。 2具有严谨踏实、求真求实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具有爱护空气环境、珍惜良好空气环境的情感和不污染空气环境的责任感。 4 通过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及它们与人类的联系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5向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教育、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 二能力 1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索实验的能力。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测量的方法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认识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通过教与学知道氧气具有支持燃烧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同时指导学生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灭火的知识。 三、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 1、空气的组成玻璃杯、蜡烛、玻璃片、火柴等图片或文字资料、配 2、氧气制氧的实验器材、图片、光盘或图片或文字资料、配 3、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器材] 挂图片或文字资料、配 图、录象片套学具、空气污染资 4、燃烧和灭火灭火学具、挂图、照片、光盘、图片、酒精灯、配套 四、单元教学课时4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学认识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通过教与学知道氧气具有支持燃烧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同时指导学生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灭火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索实验的能力。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的能力。 1、空气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变化的声音首师大版

变化的声音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能力 (1)了解声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以及乐音的作用。 (2)初步具有通过实验探究声音高低、大小不同原因的能力。 (3)初步具有观察、记录实验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学生在了解声音的高低、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利用自制的乐器进行简单的演奏,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高低,大小不同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究声音的高低。 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弦乐器、装有不同量水的烧杯、音像资料 2分组材料:不同粗细长短的橡皮筋、空盒、笔、剪刀、粗细不同的塑料吸管、线、小瓶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喜欢音乐吗?我们来一起听一段音乐。(播放一段琵琶演奏的视频) 2.(出示琵琶的图片)提问: 师:声音有什么不同?(板书:高低、大小) 师:琵琶它有几根琴弦?为什么4根琴弦就可以演奏这么动听的乐曲?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发言) 师:琵琶虽然只有四根琴弦,但却可以演奏出丰富的曲调来。这些音调有时高有时低;声音有时大有时小。猜一猜,演奏琵琶时,弦发出的音调高低和声

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发言,师板书) 二、解决问题: 过渡:为了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下面我们来做实验。 (一)研究声音的大小 1.设计实验 师:怎样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声音的大小是否与力量的大小有关系? 2.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对比) 4.分组活动 5.交流 6.进一步研究 (1)师:观察用力大时和用力小时,皮筋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2)分组活动 (3)交流 (4)小结:声音的大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用力大时,振动幅度大,声音大;用力小时,振动幅度小,声音小。 (二)研究音调的高低 1.设计实验 师:怎样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音调的高低是否与琴弦的粗细或长短有关系? 2.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4.分组活动 5.交流 6.进一步研究 (1)师:观察粗皮筋和细皮筋(长皮筋和短皮筋)在振动时,皮筋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2)分组活动

四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 1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共有的家园 5.地球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队的形状、大小和地表概貌 2.通过阅读介绍有关地球方面的资料,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想象力。 3.激发学生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 重点: 难点:通过阅读资料分析、理解地球是个球体。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的资料 过程: 一、激发学生了解地球的兴趣,了解地球的组成。 1.谈话:你们想不想领略一下从太空用卫星拍摄的地球的风采? 2.(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猜它可能是什么? 师讲述:蓝色的是海洋,白色的地方是大气层,黄色的地方是陆地。 3.谈话:你都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估计: 学生回答教师策略 1.板书:形状:球体

2.组成:动物 问:除了有动物之外,地球上还有什么?(说全之后出示P18页教科书中的图片)揭示地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并板书: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3.xx: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 师板书:内容结构 1.圆形、球形 2.有动物 3.火山,地震 二、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结构。1.讲述:通过倾听我发现大家对地球的知识了解的还真多,令我很羡慕,因为我是通过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获得了一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其中就有刚才谈到的,你们是不是想看看我都查到了什么? 2.活动要求:三人一组,请仔细阅读资料内容,并朗读出来(教室中的墙壁上,贴资料:分三个内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内部结构) 3.听汇报:谁来说说,通过阅读资料你又知道了哪些新知识。 师:回答问题的第一位同学说到哪方面的知识,教师就处理哪方面的,从其他学生的补充。 板书:形状、结构、大小,注:在第一环节中若教师写在了黑板上,这次就不再写了要求:(1.在学生介绍地球内部结构时,师出示相应幻灯片,并进行讲解。 (2.补充:地球为什么是圆的例子,见教参P36页最后一段。 (3.补充:放幻灯片火山,地震是发生在地壳内部的。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地球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5.地球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内部构造等概貌。2.科学能力:能结合模型和生活实际观察、分析、想象、归纳出地球的形状、内部圈层等概貌, 3.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初步具有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欲望和兴趣,热爱地球。(2)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等概貌。 三、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想象了解地球的一些情况。 四、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地球的资料。 2.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地球全貌图片和地球组成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呢?(板书:地球) 2.学生分组交流。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地球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研讨 1.认识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1)小组交流: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有关地球的情况。 (2)全班学生交流。 1)鼓励学生展示介绍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随机出现地球的全貌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从太空遥望地球,白里透蓝的星球表面罩着一层淡蓝色的“大气面纱”,在“面纱”下面,有深蓝色的海洋、黄色和棕色的陆地,墨绿色的森林植被……,除了地球之外,再没有一个星球有如此丰富的色彩。(板书:形状球体) 2)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40077千米,子午圈长约40009米。(板书:大小赤道周长约40077千米,子午圈长约40009米) 2.学生认识人类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1)谈话:人类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2)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可以看从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等方法。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人类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其他故事。 3.学生认识地表情况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关于地球你还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地表情况(教师出示演示文稿):地球表面三分之二以

四年级科学下册 氧气 1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空气 2.氧气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知道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并了解氧气的用途。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感受氧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支架(带多用夹)、酒精灯、大试管、胶塞、棉絮、细玻璃管、胶管、高锰酸钾、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红色的水。 2.分组实验材料:氧气、酒精灯、火柴、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我们上节课研究了空气。空气是由哪些气体混合而成的? 2.教师为每小组提供了一瓶气体。猜一猜它是哪种气体?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氧气的性质 1.认识氧气 提问:在我们的桌上已经放好了两个集气瓶,其中一瓶是氧气,另一瓶是空气。你能把它们区分开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2.分组讨论,认识氧气是什么样的气体 3.做氧气支持燃烧的观察和实验 (1) 木炭燃烧的实验 谈话: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红。先把木炭放入空气瓶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取一瓶氧气,把瓶口的玻璃片移开一个缝,用镊子夹住烧红的木炭慢慢伸进瓶内。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

铁丝燃烧的实验 参照上述实验方法进行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4.分组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5.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二)指导学生以搜集资料的方法,了解氧气的用途 1.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搜集有关氧气的用途的资料。 2.阅读资料后,进行资料整理。 3.交流资料。 板书设计: 氧气 一、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二、氧气能支持燃烧

(完整版)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要点(上)

四年级科学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经历科学 1、科学家发现水杉的研究过程是: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证据)——提出猜想——进一步收集资料验证——得出结论 2、科学家研究发现维生素B1时还经过了以下过程: 提出新问题——进一步调查和实验——提出新猜想——继续研究有了新的发现 3、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摆进行了研究发现: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一般用温度计,-20℃是指是度。 第二单元植物的叶和茎 1、一个完整的叶是由叶柄、叶片、和托叶组成的。少其中一部分的叫不完全叶。一个柄上 生有一个叶片的叫单叶(杨树、向日葵)。一个叶柄上生有片以上小叶的叫复叶(槐树)。 2、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的。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叶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 要场所。叶脉是叶片骨架,又是叶片中的运输管道,叶脉的形态特点对鉴定植物有很大的价值。 3、按叶片的形状分类有针形(松树)、条形(柳树)、带形(玉米)、扇形(银杏)、掌形(枫树、 法国梧桐)、圆形(荷叶)、椭圆形(柿子)等。 按叶片的叶脉特点分类可以分为网状脉、平行脉和叉状脉。 4、植物在枝条上的叶有互生、对生和轮生三种方式。同一枝条上的叶片,以镶嵌的状态交 错排列而不互相遮挡的现象叫的叶镶嵌,可以使每张叶片接受阳光的面积最大。 5、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洋葱的叶变成了鳞片状、豌豆的叶变成了卷须状。变态的还有 猪笼草、茅膏菜……等等。 6、植物的茎上有节、节上有叶、叶腋有芽。两节之间叫节间。 7、杨树的茎主要有树皮和木质部两部分,这样的茎叫木质茎。一般比较高大坚硬,生有木 质茎的植物叫做木本植物。有明显而直立的主茎多年生木本植物叫乔木。没有明显主茎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叫灌木。 8、像各种野草、蔬菜和粮食作物大多是草质茎,这些叫草本植物。 9、在植物的茎里有运输水分的管道叫导管。能把根吸收的水送到叶、花、果实和种子里。 还有一种运输养料的管道叫做筛管,把养料运输到花、果实、和根里。有了导管和筛管,水份和养料就能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0、植物茎大部分在地面上能向上直立生长(直立茎),杨树、向日葵 有的以螺旋方式缠绕在其他物体向上生长(缠绕茎)。牵牛花、架豆 有的附着其他物体向上攀升(攀缘茎)。葡萄、爬山虎 还有的匍匐在地面上蔓延(匍匐茎)。甘薯、草莓 11、植物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茎也有多种变态:有的变成了卷须(丝瓜、葡萄),有的 卷须末端变成了小的吸盘(爬山虎),也有的茎变成刺(皂角)。 12、还有些植物的茎生长在地下叫地下茎。有块茎------(马铃薯、菊芋)、有球茎------- (芋头、荸荠)、有鳞茎-------(洋葱、水仙)、有根状茎-----(藕、姜)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科学第三册全册备课

一、经历科学单元 体现新课标:本单元给学生一次跟着科学家去进行科学探究的历程,通过学习科学家进行工作的过程,为自己今后学习科学,探究科学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科学家的工作 2、学做科学一 3、学做科学二 教学目标: 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观察、实验、收集整理资料、做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知道科学家在发现水杉的过程中做了观察和收集资料的工作;知道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中做了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工作;知道同一个摆,摆动快慢是一致的,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和摆线的长短有关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使用温度测量水温、体温。最终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尊重事实的科学价值观,教学重点: 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观察、实验、收集整理资料、做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使用温度测量水温、体温。最终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尊重事实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难点: 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观察、实验、收集整理资料、做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学会使用温度测量水温、体温。

1、科学家的工作 教学目标: 学生在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的过程中。知道科学家在发现水杉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和收集资料等工作。知道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工作。体验科学家认识植物的活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 1、知道科学家在发现水杉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和收集资料等工作。 2、知道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B1的过程中进行了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工作。 教学难点: 体验科学家认识植物的活动。 器材:图片、书籍、计算机课件。

四年级科学下册 氧气 2教案 首师大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氧气 2教案首师大版 2、氧气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知道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并了解氧气的用途。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4、感受氧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知道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能支持燃烧的性质,了解氧气的用途。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教学用具:水槽水高锰酸钾铁架台烧瓶试管酒精灯火柴玻璃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空气是否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它是由哪几种气体组成的?(学生回答)谈话: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气体氧气。(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谈话:桌子上放着两个广口瓶,其中一瓶是氧气,另一瓶是空气,你知道哪瓶是空气,哪瓶是氧气吗?你的依据是什么?提问:你认为氧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出示氧气瓶(或氧气袋)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氧气和空气,交流个人观点学生思考交流学生通过眼、鼻观察氧气是什么样的气体,汇报

观察结果小结: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谈话:氧气还有一些特点你知道吗学生讨论交流讲解实验: 1、木炭燃烧实验点燃酒精灯,由镊子夹住一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红,放入空气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在放入氧气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丝燃烧实验与上面实验相同,将木炭换成铁丝(学生按要求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汇报 分析实验结果)小结:氧气有支持物体燃烧的性质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利用倒氧气,你知道在哪些地方我们利用氧气吗?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小结:氧气利用在: A、为动植物提供生命能量 B、焊接金属 C、火箭发动机的氧化剂 三、巩固教学概况本课内容板书:2氧气无色支持燃烧氧气无味提高生命能量

四年级科学下册 搭支架 2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设计与制作 18. 搭支架 教学目标 知识: 认识三角形的结构比较牢固、不容易变形的特征。 能力: 尝试搭支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结构比较牢固、不容易变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把容易变形的方形结构加固。 教学准备: 1.小棍、皮筋若干根。 2.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出示教材第48页图和自然图册第29页的图。 2.提问:这些是什么?它们的结构什么形状最多? 生:(三角形) 3.提问:为什么要把它们制成三角形结构呢?(学生回答,不论回答怎么样,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研讨 1.比较三角形支架和方形支架的牢固程度 (1)讲解:为了弄清起重机的起重臂为什么有许多的三角形结构,让我们来做个实验。请你用桌子上的小棒和皮筋,扎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演示三角形支架、方形支架)(2)学生分组扎支架。 (3)讲解: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你们扎成的三角形支架与正方形支架,哪一个比较牢固,不容易变形? (4)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得出:三角形支架比较牢固。 (5)想一想:怎样使这个正方形支架变得比较牢固些,不容易变形呢?

(6)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实验。 (7)思考:为什么在方形支架中斜着捆一根棍子或交叉捆两根棍子,支架就比原来变得牢固了呢?(方形支架中加了一根斜棍或交叉的两根棍以后,中间的形状变成了三角形)(8)这说明了什么?(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 2.比较立体三角形支架和立体方形支架的牢固程度 (1)演示立体的三角形支架和立体的方形支架。 (2)问:立体的三角形支架和立体的方形支架,它们谁更牢固些呢?请一部分组的同学们捆三角形支架,另一部分组的同学捆方形支架。看看谁捆的支架更牢固。 (3)学生分组捆支架,然后交换对比。讲解:比一比,哪种比较牢固,不容易变形。 (4)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情况。 (5)这说明什么?(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 (6)讨论:怎样加固立体方形支架?有些怎样的方法?怎样加固又牢固又省材料? (7)学生实验并汇报结果。(这一实验,教师宜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想出多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三角形结构的支架比较牢固,不容易变形。 (9)回答:为什么起重机的起重臂上有许多的三角形结构? 3.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看见过哪些物体应用了三角形结构? (2)学生讨论回答。 (3)演示三角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这些物体的哪个部位是三角形,这种结构有什么作用?) 三、巩固反馈: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一个什么秘密?(三角形结构比较牢固,不容易变形) 2.思考:如果你是一名桥梁设计师,你将怎样使你设计的桥梁既牢固又省材料,可以设计成什么样? 板书: 18.搭支架 牢固 三角形支架 不易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