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医疗机构:

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区属各级医疗机构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的专业数、病种数不断增加,入径率、完成率持续提升,为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医疗费用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国卫医发〔2017〕49号,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结合省、市通知精神,现就加强我区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提出如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及时培训

各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到临床路径管理在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等方面的意义,高度重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要强化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管理临床路径的第一责任人意识,进一步调整充实临床路径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负责科室、具体责任人,健全临床路径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医疗机构要重新梳理本机构临床路径管理的职责分工,完善相关制度,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全体医务人员再次系统学习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中、省、市、区印发的一系列文件、方案、规范和20xx年省卫计委印发的贫困人口11种大病临床路径

等,确保人人皆知,主动落实。

二、细化方案,扎实推进

各医疗机构要按照《指导原则》)要求,对本单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全面摸底,掌握基础数据、了解工作进度,尤其要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专业数、病种数、入径率、完成情况进行如实认真统计,客观分析,对未达到上级相关要求的,要深入剖析原因,结合实际修改完善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并认真落实。

各医疗机构要按照《指导原则》要求,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本专业最新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基本药物目录等,优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临床路径中遴选病种,细化完善临床路径及分路径,规定标准诊疗流程时间,制定三类相互关联的表单文本。要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与绩效考核工作相结合,制订临床路径管理评价制度并将其纳入本单位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完善临床路径管理质量控制、效果评价和绩效考核的具体制度与评价标准,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等手段,定期对临床科室与医务人员实施绩效考核。要制定倾斜性政策和奖惩措施,明确奖惩标准,及时兑现奖惩,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来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安全。不断推进本单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管理,定期评估

各医疗机构要对每一名新入院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能够纳入- 2 -

临床路径管理的要及时纳入临床路径,进一步提高符合临床路径管理病例的入组率和完成率。同时,医院职能部门要对临床路径的预期结果进行追踪评价,动态监测变异率,定期对变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估临床路径合理性,指导临床路径的修订,努力提高完成率,降低变异率和退出率。

各医疗机构逐步使用临床路径管理软件,逐步将临床路径管理系统与HIS、LIS、PACS进行整合,做到互联互通,定期提取临床路径管理数据,统计各类临床路径管理指标,及时掌握辖区内临床路径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医疗机构将智能终端、物联网技术等运用到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中,减轻临床科室和管理部门负担,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

四、强化监管,确保落实

各医疗机构要将临床路径管理情况纳入对医院的考核指标体系中,与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结果相挂钩。在医院内不断总结推广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典型做法,不断扩大临床路径的覆盖面。同时,辖区内尚未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医疗机构要进行自查,查明原因,拟定整改方案。

- 3 -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和医改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XX市市中区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正、副主任分别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院长担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负责临床路径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成立XX市市中区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评比、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 三、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管理工作。 四、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五、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六、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每月上旬召开临床路径月度总结评估会议。

七、建立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医院相关科室和行政后勤部门要全力保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和各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工作事项应优先办理。 八、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测。 九、奖惩。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检查考核体系,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医院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例数、费用对比、数据上报、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评比,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不力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视情况提出批评、处罚意见,重点追究有关科室主任的责任。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文本本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科室: 年份: 西充县人民医院

西充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和相关专业的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某种手术指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各临床科室、相关科室应当参照本制度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三、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管理指导评价小组(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工作开展在医院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以下简称“科室实施小组”)具体实施,院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科室主任为科室实施小组第一责任人。 四、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全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对相关临床与医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对院内各部门统一协调、督导并定期

检查各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 五、管理委员会应定期(每季度)组织召开由院领导主持,医疗、护理、质控主管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定期组织召开医疗、护理、医技、药房等部门的协调会;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及相关委员会,对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路径实施科室。 六、科室实施小组应定期(至少每季度一次)召开临床路径总结评估会议,根据本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对试点疾病的监测指标(如入组率、完成率、住院天数、费用等)进行分析评估,并上报医务科。总结影响试点疾病质量监控的问题,对管理委员会的反馈意见及时落实,采取措施,持续改进。 七、临床路径文本的制定应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和文本,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严格按照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要求,对于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 八、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在患者入院时向其详细介绍临床路径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应的诊疗项目等,并将患者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九、经治医师应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十、诊治过程中出现变异的,应当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医嘱及病程记录中,护理应将变异记录在临床路径护理篇中,并对变异情况

中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附件

附件1、 满洲里市中蒙医院 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病种名称 内二科:中风(脑梗塞)心悸(室心早搏) 内一科:胃脘痛(慢性胃炎)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儿科)普外科:腹股沟疝(疝气)圆翳内障(白内障) 骨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 妇科:带下病(盆腔炎)正常分娩 针灸科:面瘫(面神经麻痹)项痹(颈椎病)

附件2 中医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评估表 路径名称科室名称医院名称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TCD代码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ICD代码(6位码) 入径例数填表人日期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入径病例,填表单位应尽量使用标准中医病名并配用TCD代码,如无标准中医病名 相对应的代码(无TCD代码)请在中医病名后标明病名出处(如诊疗常规版本、教材版本等等)。对应西医病名务必规范准确并配用ICD-10疾病编码,请使用标准6位码。 3.路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认为不规范或不可操作请说明具体情况。

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路径名称科室名称医院名称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 TCD代码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 ICD代码(6位码)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出径病例。本表治疗方法指本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如仅采用其中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单一治疗方法”一栏,注明中医治疗方法名称并进行疗效统计;如联合采用2种或2种以上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综合治疗方法”一栏,依据使用中医治疗方法的种类数量统计病例数量,并进行疗效统计。 3.治疗效果中三项指标依据各病种临床路径中出院标准/出路径标准进行具体填写。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及实施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2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指导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负责临床路径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评比、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 三、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管理工作。 四、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各科室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五、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六、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每月上旬召开本科室临床路径月度总结评估会议。 —3—

七、建立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医院相关科室和行政后勤部门要全力保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和各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工作事项应优先办理。 八、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测。 九、奖惩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检查考核体系,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医院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例数、费用对比、数据上报、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评比,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不力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视情况提出批评、处罚意见,重点追究有关科室主任的责任。 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二O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4—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最新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科室: 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 _________________

封丘县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并同药剂、检验及财务等部门共同制定临床路径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科室实施路径疾病病种:

封丘县人民医院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各科室: 临床路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流程实施(流程图附后): 一、患者住院后病房经治医师首先对患者时行检诊。经治医师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个案管理员及科主任。 二、符合准入标准的,在《临床路径登记本》中登记,经治医师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在长期医嘱中下达“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根据医师版临床 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护士在病房护士工作站录入“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注: “进入临床路径”该条医嘱不收费) 三、相关护理组对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医嘱和相应的护理版临床路径为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环境、制度等)、健康教育、正确执行医嘱、病情观察、护理措施的落实等。 四、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不能空项。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相关护理组完成护士版临床路径表。如果患者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经治医师和相关护理临床路径的原因。 五、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出院时,经治医师要在《临床路径登记本》中逐项登记该患者信息,有无变异等,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的患者信息也要登记,并注明退出原因。

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开始发送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

2020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20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20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近三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近三年来我市临床路径试点病种数150余个,进入路径人数64741人,完成路径人数58218人,完成率89.92%,退出人数4366人,退出率6.7%,平均住院日9.5日,平均住院费用8653.66元。 二、已开展试点病种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情况: 各医疗机构均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同时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加强了组织领导,明确了工作职责。 三、临床路径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1、带动了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的更趋合理,依托临床路径管理手段,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全院门诊平均人次费用和住院平均人次费用更趋合理。 2、带动了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短住院天数,要求各临床、医技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全力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从而带动了全院服务效率的提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 3.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依据“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体现诊疗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近年来我市重视基础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的基本功培训,为加强基础医疗质量,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积极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我院开始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现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召开动员会、临床路径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工作,营造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常设于医护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二是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三是成立由分管院长、科室负责人、医技、药学、护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实施过程中的临床技术指导,定期对工作进行评估与分析。四是成立临床路径质控管理组与临床路径指导评价组。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临床路径的实施制度、临床路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临床路径开发和制定制度、临床路径评价与改进制度、临床路径质量控制制度、临床路径变异处理步骤、临床路径实施考核办法等8个工作制度。 各管理组织坚持例会制,定期开会分析、总结评价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每个季度各管理组织要形成书面报告。并建立三级督查体系,一级为院工作领导小组;二级为质控管理与指导评价组;三级为科室实施小组。一级抓一级,确保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我院在工作开展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工作刚刚起步,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视及对工作的认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文本甚至临床路径本身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卫生部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有较大差别,个别科室没有按照医务科的统一部署成立科主任为组长的相关组织,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费用,会影响自身的收入,因此,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致使对临床科室、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的工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没有及时研究解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实施。 2、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 一部分科室因加床严重、医务人员短缺、医院要求进一步降低平均偿付标准,导致医院效益下降;临床路径的法律地位问题等客观原因,使参加临床路径工作的动因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执行力度。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医护之间选择的路径病种不一致、路径要求检查的设备和技术缺乏等,阻碍了临床路径工作的顺利实施。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3工作得不到病人及家属的支持 有些病人及家属认为临床路径中检查项目太多,担心会增加医疗费用,因而退出临床路径。 4工作再培训不够到位 个别科室主要负责人因故没能参加医院统一组织的培训,导致对临床路径工作理解不到位,部分科室没有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再工作培训,甚至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个别科室还存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会影响科室收入、降低医务人员待遇的顾虑,不利于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如期、顺利进行。 5信息化程度滞后于临床路径管理 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统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量大,相当多的项目数据还无法提供,国家无统一建设标准和要求。也不利于工作后期相关

中医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中医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试行) 医院各科室: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一)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评价小组)。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应当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以下简称实施小组)。 (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三)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四)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

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医务科、药学、护理、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五)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二、临床路径的制订 (一)实施小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原则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结合本院实际,优先考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 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一、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小组,工作开展是在医院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由科室试点工作实施小组具体实施,院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科室主任为实施小组第一责任人; 二、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对相关临床与医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对院内各部门统一协调、督导并定期检查各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 三、领导小组应定期(每三个月)组织召开由院领导主持,医疗、护理、质控主管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定期组织召开医疗、护理、医技、药房等部门的协调会;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及相关委员会,对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路径实施科室。 四、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应定期(每三个月)召开临床路径总结评估会议,根据本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对试点疾病的质量、费用及成本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影响试点疾病质量监控的问题,对领导小组的反馈意见及时落实,采取措施,持续改进。 五、临床路径管理表单的制定应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和文本,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严格按照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要求,对于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

六、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在患者入院时向其详细介绍临床路径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应的诊疗项目等,并将患者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本科室护理组。 七、经治医师应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八、诊治过程中出现变异的,当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临床路径表单中,并对变异情况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对于较普通的变异,可通过科内讨论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索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找出变异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讨论情况应写入病程记录;对于较复杂而特殊的变异,应上报临床路径领导管理小组进行重点讨论。 九、对于因各种情况必须退出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人,应进行告知,根据病人情况,按相关诊疗常规实施后续治疗,病人退出情况应有记录并定期分析总结。 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科室,要建立相应的临床路径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进入、离开临床路径的时间,离开原因等相关信息; 十一、临床路径管理病人出院时应填写《医院住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满意度调查表》,科内留档。 十二、奖罚 1.对临床路径开展比较好的科室进行奖励: 医院每半年组织一次评估,根据科室完成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人数量进行奖励;每一年组织一次院内评估,评选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开展比较好的科室和个人进行奖励。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方案 全院各科: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省卫生厅、市卫生局文件精神,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继续推行“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的服务承诺,推行单病种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参照兄弟单位单病种临床路径流程及我院实施方案如下: 一、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回顾 我院从2010年4月14日实施起,临床路径管理已开展三年,临床路径是一种新的医院管理模式,它可以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改善医护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我国各地实践证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在缩短住院日、减少压床病人,降低药品费用等方面效果明显。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及近三年来开展临床路径情况,实施了共36个病种;各病种专家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临床路径,各自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能切实执行,明确诊断情况及处置办法,明确到应用药物的名称及剂量等;结合运行情况逐步修改不适当成分;虽然经近三年来的临床路径应用,我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与国家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仍需进一步努力。借着单病种付费的春风,我院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逐步全面开展临床路径工作。 二、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各科认真按照临床路径进行诊治。 (二)选择合适病人进入临床路径,一经进入临床路径,无故不得中途终止,需终止需书面写出理由,并上报医务科。

(三)各科每月30日对进入临床路径的病种例数统计上报医务科汇总。 (四)变异控制原则;凡纳入按临床路径管理而中途退出者计为变异病例,我院的变异率不得超过15%,每超过1%扣罚科室500元。 (五)严格执行备案登记制度及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建立院科二级质量控制组织,加强质量和服务监督,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每季度由 医务科进行临床路径管理及病历讨论,实行动态监控,分析和评 价,对比入径病人及未入病人入院、治疗和出院情况,并评价费 用比。 (六)各相应科室对进入临床路径病人开绿灯,确保县先检查,先治疗,已顺利完成临床路径。 三、今年经院领导及全院各科室商议,制定出临床路径第二批疾病病种。 附件1 、调整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 2、关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方案 3、2013年唐河县人民医院纳入第二批临床路径管理的疾病种 类 唐河县人民医院医务科 二零一三年十月十六日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第一章制度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定本原则。 第二条各临床科室、相关科室应当参照本指导原则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我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 第四条委员会由院长和有关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一)制订我院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第五条指导评价小组由原则或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第六条各临床科室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

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七条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的管理制度 第八条我院应按照以下原则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一)常见病、多发病; (二)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三)结合我院实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第九条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临床路径管理先进经验介绍

抓临床路径管理促医疗质量提高 —江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值此春暖花开之际,我们迎来了江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根据会议安排,我谨代表江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就2018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做会议发言,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我汇报的题目是:抓临床路径管理促医疗质量提高。 临床路径管理是医院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更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根本要求之一。如何做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对医院医疗业务管理的考验。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开展的初期,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概念和临床路径的认识还不到位,积极性不高。部分人认为,医生业务技术水平的发挥可能会受到约束,惯性思维和经验性诊疗的意识比较强。 针对此种状态,院领导及时召开中层干部会议,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卫健委相关文件中对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工作要求,指出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是医院和医生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要与贯彻落实18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相结合,更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使大家明白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意义,提升了站位,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 二、宣传动员,成立组织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医院在全院大范围内进行宣传动员。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学习普及了关于临床路径的概念和开展路径管理工作的意义,以及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现状和我们存在的差距,使大家形成了共识。 同时,根据临床路径管理的工作要求,成立了江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各科室成立了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并明确了相关职责和工作要求。研究制定了《江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以及相关的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科学遴选,规范路径 根据二级综合医院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工作要求,研究分析了辖区的内常见病、多发病的疾病谱,结合医院的业务技术水平,对常见、多发、诊疗效果明确、技术成熟、操作规范、适于进入路径管理的病种进行科学遴选。各临床科室根据专业特长,会同药学、检验、医技等部门协商,遴选出相关专业病种,结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推荐的临床路径参考文本和本院实际工作条件,初步挑选出适合本院开展的路径病种,并制定出路径表单等,报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医务科)审核。进一步规范路径并组织实施。 2018年,我院共制定并开展临床路径128个病种,涵盖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关于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医疗机构: 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区属各级医疗机构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的专业数、病种数不断增加,入径率、完成率持续提升,为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医疗费用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国卫医发〔2017〕49号,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结合省、市通知精神,现就加强我区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提出如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及时培训 各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到临床路径管理在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等方面的意义,高度重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要强化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管理临床路径的第一责任人意识,进一步调整充实临床路径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负责科室、具体责任人,健全临床路径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医疗机构要重新梳理本机构临床路径管理的职责分工,完善相关制度,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全体医务人员再次系统学习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中、省、市、区印发的一系列文件、方案、规范和20xx年省卫计委印发的贫困人口11种大病临床路径

等,确保人人皆知,主动落实。 二、细化方案,扎实推进 各医疗机构要按照《指导原则》)要求,对本单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全面摸底,掌握基础数据、了解工作进度,尤其要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专业数、病种数、入径率、完成情况进行如实认真统计,客观分析,对未达到上级相关要求的,要深入剖析原因,结合实际修改完善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并认真落实。 各医疗机构要按照《指导原则》要求,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本专业最新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基本药物目录等,优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临床路径中遴选病种,细化完善临床路径及分路径,规定标准诊疗流程时间,制定三类相互关联的表单文本。要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与绩效考核工作相结合,制订临床路径管理评价制度并将其纳入本单位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完善临床路径管理质量控制、效果评价和绩效考核的具体制度与评价标准,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等手段,定期对临床科室与医务人员实施绩效考核。要制定倾斜性政策和奖惩措施,明确奖惩标准,及时兑现奖惩,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来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安全。不断推进本单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管理,定期评估 各医疗机构要对每一名新入院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能够纳入-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