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不等式(第1课时) 教学设计

9.2.1 一元一次不等式(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 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过程与方法】

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会求不等式的整数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依据不等式的性质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过程中,加深对化归思想的体会。(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2011课标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第二课第一节的内容。

2.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教学难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步骤的确立。

4.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微视频分解本课的知识点,并通过类比探究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比较解法的异同点。通过小组竞赛解题。激发学生应用新知的积极性,通过习题讲解,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解题的能力,渗透归化的思想和类比探究的思想。设计相应的练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的程度。

(3)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及解法,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化归思想有所体会但还不够深刻。因此,运用化归思想把形式较复杂的不等式转化为xa的形式,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需引导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分析形式较复杂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结构特征,并与化简目标进行比较,逐步将不等式变形为最简形式。

(4)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

(1)思考

回忆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一元指的是什么?一次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教师指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 引导观察,获取新知

(1)类比一元一次方程,试概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学生回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点,并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类比。

师生共同,归纳获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给出不等式,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考查概念:

①下列式子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 )

(1)x2+1>2x;2>0;

(3)x>y;≤1.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②若(m+1)x|m|+2>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则 m=( )

A.±1 B.1

C.-1 D.0

3. 类比探究

(1)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完成下列2道计算题(视频)

学生活动: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小结解法:

归纳异同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方法、步骤的异同点:

①基本步骤相同:都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②基本思想相同:与解方程一样,解不等式的过程,就是要将不等式变形成x>a 或x

③特别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改变。

4. 小组竞赛,应用新知

(1)(基础题)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① X-7<8 ② 2X<3X-3

③2(1+X)<3 ④2X+3≤ -5

⑤2(X+5)≤3(X-5) ⑥ 5X+15>4X-1 ⑦

⑧ -2X<6

(2

学生板演,小组讨论,派代表上台书写,教师点评5. 巩固练习,小组攒积分

(1)解不等式

下列去分母正确的是()

A.2x+1-3x-1≥x-1 B.2(x+1)-3(x-1)≥x-1 C.2x+1-3x-1≥6x-1 D.2(x+1)-3(x-1)≥6(x-1)

(2)解不等式

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一步是()

①去分母,得5(x+2)>3(2x-1);

②去括号,得5x+10>6x-3;

③移项,得5x-6x>-10-3;

④系数化为1,得x>13.

A.①B.②C.③D.④

(3

6. 链接中考

(1)不等式2x+9≥3(x+2)的正整数解是________.

(2)(2016·怀化)不等式3(x-1)≤5-x的非负整数解有()

A.1个B.2个

C.3个D.4个

7. 归纳总结

(1)小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

注意: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需要考虑负数的情况,运用不等式性质3。(2)疑问与收获

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②还有什么困惑?

8. 布置作业

教材P126第1、2、3题

9. 板书设计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化为x>a ,或x

1. 去分母

2. 去括号

3. 合并同类项

4. 系数化为1(注意不等式性质3)

5. 画数轴表示

(五)教学评价

1.总体情况

本课教学环节安排合理,学生掌握程度较高,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课通过微视频分解本课的知识点,并通过类比探究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比较解法的异同点。通过小组竞赛解题。激发学生应用新知的积极性,通过习题讲解,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解题的能力,渗透归化的思想和类比探究的思想。设计相应的练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的程度。

2.主要亮点

本课是学习解不等式的第一节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探究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比较两者解法的异同点,设置小组讨论研究解法,比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设置小组竞赛解题,限时完成练习题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应用新知的积极性,增加了课堂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使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好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教学反思

(一)教学可取之处

1.本节课一开始复习了学生以前学生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引起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试着理解本课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自然地导入新课知识。

2.在本节教学设计及实践中,我以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的方程类比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极易接受新知识,小组讨论探究习题的解法,并设置有梯度的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和进阶题两大类型的习题,通过计时器要求学生限时完成相应的基础习题,并通过小组代表上台书写解题过程,剩下的组员对照代表写的解题过程,给予点评和补充,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重视过程,主动建构,突出应用的原则,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其新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不足之处

1.时间控制不够好,超时一分钟,最后的本课总结比较匆忙。改进方法:在前面点评时注意点评的时间。以及针对不同班级的情况,分配不同的点评时间。

2.练习题的设置要有初中数学教学的大局观,设置习题的梯度时,要考虑习题难度的阶梯式递进,不能直接给出难题,让学生从易到难地过渡性解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