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的引进、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胡萝卜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的引进、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胡萝卜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的引进、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科技计划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胡萝卜雄性不育种质资源的引进、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课题名称:

项目(课题)编号:***********

项目组织单位:***********

项目依托单位:

项目参加单位:***********

小麦雌雄不育的奇特遗传种质

小麦雌雄不育的奇特遗传种质 显花植物的雄性不育现象是人们首先注意并加以研究利用的遗传变异之一;雌性不育虽也有发现,但迄今为止对其产生的内在机制还知之甚少;受一套遗传基因控制的既雄性不育又雌性不育的材料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仅在少数植物上发现过,小麦中尚未见有报道。我们在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过程中,从1株编号为Y8880-5的可育株后代中发现一个雌雄性都不育的奇恃遗传种质。 雌雄不育株除性器官外,其它性状与可育的姊妹株没有不同。在孕穗期,雌雄性不育株的花药比正常株瘦小,为青绿色,个别颜色较淡。雌蕊子房正常,柱头纤细,呈锥形,高出花药之上;随着穗子抽出,花药由绿变黄,开花后干枯,呈黄白色,不能正常开裂。雌蕊柱头分作两叉,呈“V”字形,象山羊角一样,上面光秃秃的,没有接受花粉的“羽毛”。雌雄性不育株自交、异交都不能结实,开放授粉结实率仅为0.98%。而所得种子较瘪,胚凹陷,大部分不能萌发。雌雄不育株是靠可育的姊妹株相交得以保存的。遗传研究确定,雌雄不育性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雌雄不育株的基因型为fms1fms1fms2fms2,可育姊妹株的基因型有8种,其中基因型Fms1fms1Fms2fms2、Fms1fms1fms2fms2和 fms1fms1Fms2fms2的自交后代各分离出1/16、1/4和1/4的雌雄性不育株。 根据试验资料分析,在轮选可育株Y8880-5衍生的F3家系的一个植株 Y90888-01已携带两对控制育性的杂合基因,即Fms1fms1Fms2fms2,这两对控制雌雄性不育的隐性基因可能早已存在,只是分散在不同的品种上,在轮回选择的过程中被重组在一起。在一些世代由于对雌雄性不育现象未给予注意,因而在F5家系中才发现雌雄性不育现象的存在。另一种可能是,一个控制育性的隐性基因在Y8880-5植株上已经存在,并在Y8880-5衍生的F3家系中该基因的携带者又发生了一个与雌雄性不育有关的隐性基因突变,使控制雌雄不育性的两对隐性基因结合在一起,因此在自交后代就能够分离出雌雄性不育株。

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实验十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初步掌握雄性不育系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和花粉育性鉴定技术. 二、内容说明 雄性不育是指雌雄同株作物中,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它的雌性器官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的现象。雄性不育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①细胞质雄性不育型,简称质不育型,表现为细胞质遗传。②细胞核雄性不育型,简称核不育型,表现为细胞核遗传。③核-质互作不育型,表现为核-质互作遗传。无论植物的不育性是那种类型,它们都会在一定的组织中表现出来。雄性不育系花粉的败育,一般出现在造孢细胞至花粉母细胞增殖期、减数分裂期、单抱花粉期(或单抱晚期)、双核和三核花粉期。其中出现在单孢花粉期较为普遍。雄蕊败育大概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一)花药退化型一般表现为花冠较小,雄蕊的花药退化成线状或花瓣状,颜色浅而无花粉。 (二)花粉不育型这一类花冠、花药接近正常,往往呈现亮药现象或褐药现象,药中无花粉或有少量无效花粉、镜检时,有时会发现少量干瘪、畸形以及特大花粉粒等,大多数是无生活力的花药。 (三)花药不开裂型这类不育型虽然能形成正常花粉,但由于花药不开裂不能正常散粉,花粉往往由于过熟而死亡。 (四)长柱型功能不育这一类型花柱特长,往往花蕾期柱头外露,虽然能够形成正常花粉但散落不到柱头上去。 (五)嵌合型不育在同一植株上有的花序或花是可育的,而有的花序或花则是不育的,在一朵花中有可育花药,也有不育花药。 作物雄性不育系则是具有雄性不育现象,并能将雄性不育性遗传给后代的作物品系。 我们都知道,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在很多植物由于单花结籽量少,获得杂交种子很难,从而是杂交种子生产成本太高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是简化制种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杂交种子生产成本,提高杂种率,扩大杂种优势的利用范围。因此,雄性不育在杂交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农作物杂种优势主要是利

第十一章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第十一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1.概念:雄性不育:是指雄性器官发育不良,失去生殖功能,导致不育的特性。 2.雄性不育性在植物界普遍存在。据Kaul(1988) 报道,已经在43科162属617个物 种及种间杂种中发现了雄性不育,其中包括玉米、水稻、小麦、高粱、油菜、棉花 等主要农作物。 3.雄性不育可作为重要工具用于各种作物的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 4.当杂交母本获得了雄性不育性,就可以免去大面积繁殖制种时的去雄劳动,降低生 产成本,提高杂种种子质量,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5.雄性不育可分为能遗传的和不能遗传的。 第一节雄性不育的遗传 遗传的雄性不育分为质核互作不育和核不育两种类型。 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解释 (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解释 1.概念: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是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常被简称为胞质不育(CMS)。 2.遗传:①当胞质不育基因S存在时,核内必须有相对应的隐性不育基因rr,才表现不育。②在杂交或回交时,只要父本核内没有显性可育基因R,则杂交子代一直保持雄性不育,表现细胞质遗传的特征。③如果细胞质基因是正常可育基因N,即使核基因是rr,仍然正常可育;④如果核内存在显性可育基因R,不论细胞质是S或N,个体均表现育性正常。 按照细胞质中有可育基因N或不育基因S,细胞核中有显性可育基因RR,隐性不育基因rr,杂合基因Rr,质核结合后将会组成6种基因型如表11-1。6种基因型中只有S(rr)一种不育,具有这种基因型的品系或自交系就称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A)。其余5种基因型都是可育的,如果以不育型为母本,分别与5种可育型杂交将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十一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第十一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1. 概念:雄性不育:是指雄性器官发育不良,失去生殖功能,导致不育的特性。 2. 雄性不育性在植物界普遍存在。据Kaul(1988) 报道,已经在43科162 属617个物种及种间杂种中发现了雄性不育,其中包括玉米、水稻、小麦、高粱、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 3. 雄性不育可作为重要工具用于各种作物的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 4. 当杂交母本获得了雄性不育性,就可以免去大面积繁殖制种时的去雄劳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杂种种子质量,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5. 雄性不育可分为能遗传的和不能遗传的。 第一节雄性不育的遗传 遗传的雄性不育分为质核互作不育和核不育两种类型。 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解释 (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解释 1.概念: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是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常被简称为胞质不育(CMS)。 2.遗传:①当胞质不育基因S存在时,核内必须有相对应的隐性不育基因rr,才表现不育。②在杂交或回交时,只要父本核内没有显性可育基因R,则杂交子代一直保持雄性不育,表现细胞质遗传的特征。③如果细胞质基因是正常可育基因N,即使核基因是rr,仍然正常可育;④如果核内存在显性可育基因R,不论细胞质是S或N,个体均表现育性正常。

按照细胞质中有可育基因N或不育基因S,细胞核中有显性可育基因RR,隐性不育基因rr,杂合基因Rr,质核结合后将会组成6种基因型如表11-1。6种基因型中只有S(rr)一种不育,具有这种基因型的品系或自交系就称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A)。其余5种基因型都是可育的,如果以不育型为母本,分别与5种可育型杂交将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S(rr)×N(rr)→S(rr),Fl全部表现不育,说明N(rr)具有保持不育性在世代中稳定传递的能力,具有N(rr)基因型的品系或自交系称雄性不育保持系,简称保持系(B)。 (2)S(rr)×N(RR) →S(Rr),或S(rr) ×S(RR) →S(Rr),F1全部正常能育,说明这两种基因型都能使不育性恢复正常,具有N(RR)或S(RR)基因型的品系或自交系称雄性不育恢复系,简称恢复系(R)。 (3)S(rr)×N(Rr) →S(Rr)+S(rr),或S(rr)×S(Rr) →S(Rr)+S(rr),F1表现育性分离,说明N(Rr)或S(Rr)具有杂合的恢复能力,N(Rr)的自交后代能选育出纯合的保持系N(rr)或恢复系N(RR);而S(Rr)的自交后代能选育出不育系S(rr)和纯合恢复系S(RR)。 3.应用: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一大特点是能实现三系配套,并能通过三系法将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 (二)多种质核基因对应的遗传 1.同一植物内可以有多种质核不育类型。例如:玉米中38种不同来源的质核型不育系,根据其恢复性反应的差别,大体可分为T、S、C三组

雄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系:是一种雄性退化(主要是花粉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母水稻, 由于花粉无力生活,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只有依靠外来花粉才能受精结实。因此,借助这种母水稻作为遗传工具,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 保持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后代,仍然是雄性不育的。因此,借助保持系,不育系就能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 恢复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所产生的杂交种雄性恢复正常,能自交结实,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用于生产。 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 两系杂交稻:一种命名为光温敏不育系的水稻,其育性转换与日照长短和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它表现雄性不育;在短日平温条件下,恢复雄性可育。利用光温敏不育系发展杂交水稻,在夏季长日照下可用来与恢复系制种,在秋季或在海南春季可以繁殖自身,不再需要借助保持系来繁 殖不育系,因此用光温敏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叫做两系杂交稻。 超级杂交稻:水稻超高产育种,是近20多年来不少国家和研究单位的重点项目。日本率先于1981年开展了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在15年内把水稻的产量提高50%。国际水稻研究所1989年启动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要求2000年育成产量比当时最高品种高20%-25%的超级稻。但他们的计划至今未实现。我国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其中一季杂交稻的产量指标为,第一期(1996-2000年)亩产700公斤,第二期(2001-2005年)亩产800公斤。 三系杂交水稻 三系杂交水稻是水稻育种和推广的一个巨大成就,所谓三系是:(1)雄性不育系。雌蕊发育正常,而雄蕊的发育退化或败育,不能自花授粉结实。(2)保持系。雌雄蕊发育正常,将其花粉授予雄性不育系的雌蕊,不仅可结成对种子,而且播种后仍可获得雄性不育植株。(3)恢复系。其花粉授予不育系的雌蕊,所产生的种子播种后,长成的植株又恢复了可育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