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诗词
诵读古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2020年第5期学前教育研究诵读古诗词弘扬传统文化曲浙英新疆阿勒泰地区实验幼儿园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
诵读经典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薪火传承的法宝,在幼儿诵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启智幼儿感悟经典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幼儿;古诗词;传统文化我国古诗词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灿烂历史长卷中的绝妙华章,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一、经典诗词诵读的意义(一)有利于增强幼儿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增强幼儿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陶冶幼儿情操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且由于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同经典古诗词呈现出的特色也是各不相同的,且一直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对于广大幼儿来讲,其学习的古诗词知识内容虽然相对比较简单,但在诵读学习中也能够充分感受到先辈对民族的那种忠诚,以及那种强烈的生活热情、对百姓的忧思,也正是因为其蕴藏的文化内涵是极为深刻的,所以即使再过多久,古诗词具有的魅力都是无穷的。
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既丰富了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也帮助幼儿及早有效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感,,增强幼儿的语言能力3-6岁的幼儿正处于语言的敏感期,古诗词韵律感强,节奏性强,古诗词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如《江南》《咏鹅》等古诗词,内容浅显易懂,音韵和谐,幼儿进行诵读,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幼儿的语感。
工整的诗节,对仗的上下句,朗朗上口,使得幼儿诵读变得简单。
幼儿园开展古诗词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从而增强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经典诗词诵读融入幼儿教学的方法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进入了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中,对传统文化中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日益丰富。
幼儿园组织幼儿欣赏、诵读经典诗词,,演讲.表演经典故事等,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关于文化传播的古诗(1)

1、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
——战国:荀子《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新竹》郑燮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
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译文: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
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
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五首·其二》赵翼译文: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6、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就义诗》夏明翰译文:杀了我夏明翰,还会有后来的人继承的未尽的事业。
7、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论诗》赵翼译文: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的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
即使能预支五百年的新意作诗,到了一千年又觉得陈旧了。
2. 与传承文化相关的古诗1、少小离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雄雌。
(苦命的人儿,这些年你都经历了什么?)2、红酥手,黄藤酒,两个黄鹂鸣翠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情怀的诗句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国家,我国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爱国情怀一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诗句的形式来表达我国的爱国情怀。
1.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辛弃疾这句诗源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豁达和自由的情怀。
对于爱国者来说,这句诗表达了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有胸怀坦荡的豁达和志存高远的自由精神。
爱国者应该像鱼儿一样跃出海阔天空,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奋斗。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林徽因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落红在离开树枝后变成了养育新生命的春泥。
对于爱国者来说,这句诗表达了牺牲奉献的伟大意义。
爱国者应该像春泥一样默默奉献、无私奉献,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一切。
3.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这句诗描绘了辛苦岁月中,远离家乡的游子突然回首,发现故乡的人依然在那灯火阑珊处供他守候的情景。
对于爱国者来说,这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
无论身在何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爱国者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愿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
4.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鲁迅这句诗描绘了鲁迅在《热风·三义庙》中,化用《论语》的名句“士冠三日,当归于礼”所制..."。
对于爱国者来说,这句诗表达了对待国家和人民的神圣使命。
爱国者应该像士子一样,在别国三日后,回归国家,视国家和人民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敬畏对象,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奉献。
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这句诗描绘了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表达的爱国信念。
诵读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5篇可选)

诵读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5篇可选)第一篇:诵读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诵读诗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云锦小学诗词诵读特色文化罗永明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就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人文素养的积淀,每一首诗词里都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诗词的诵读,不仅让学生体味到我国经典诗词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
一、诗词诵读的背景我校是泸县东部边远的一所农村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886人,学生大多是留守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虽高,但多数家长又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孩子们缺少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身上缺少书卷气。
学校有教职工110人,多数教师不能主动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
面对这种现状,学校将诵读经典诗词作为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努力打造“彩云文化,自主课堂,阳光教师,文明学生”的办学特色。
办学的核心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奠基,让每朵花儿都绽放。
办学思想:强化爱与责任,倡导阳光与快乐,培育习惯与文化,构建安全与和谐,成就精彩与辉煌。
办学目标:学校如彩云般美丽,似锦绣般辉煌。
环境是精美的,工作是精致的,生活是精神的,管理是精细的,成绩是精彩的。
课改理念:推行自主课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校训:如云似锦,活出精彩。
校风:文明活泼,团结友爱。
学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风:爱生敬业,求实创新。
领导作风:清正廉洁,务实高效。
校歌:阳光下成长。
校本课程:诗词诵读读本1-12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12册;少年宫活动小组教材上、下册。
二、诗词诵读的意义1.中华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
小学生诵读大量的古典诗词,可以使他们既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
中国诗词大会活动方案

中国诗词大会活动方案一、活动概述中国诗词大会是一项旨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诗词艺术的大型文化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提供一个交流、展示和传承中国诗词的平台,激发公众对于诗词艺术的热情。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日-2021年10月3日活动地点:中国国家大剧院三、活动内容1. 开幕式- 主持人致开幕词,介绍活动背景和意义。
- 表演《诗词之光》:由优秀诗人、演员表演一些经典诗词,展示诗词的魅力。
2. 诗词大赛- 分为初赛、半决赛和决赛三个环节。
- 参赛选手通过初赛筛选后晋级半决赛,再从半决赛晋级决赛。
- 决赛现场进行实时评判,评委由知名文化学者、作家和演员组成。
- 决赛选拔出三甲并颁发奖杯和奖金。
3. 诗词朗诵- 邀请优秀朗诵者,经过选拔提前录制各类经典诗词朗诵作品。
- 播放录制好的朗诵作品,向观众展示精彩诗词朗诵。
4. 诗词展览- 设置诗词展览区域,展示经典诗词作品、诗词创作手迹等文字资料。
- 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5. 诗词讲座- 邀请文化学者、诗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解析中国诗词的历史和发展。
- 聚焦不同诗人或诗词流派,分享诗词欣赏技巧和创作心得。
6. 互动体验区- 设置互动体验区,让观众参与到诗词艺术中来。
- 提供互动游戏、写诗词、演唱等体验活动。
7. 文化市集- 建立文化市集,为观众提供购买相关书籍、音像制品和手工艺品的机会,拓宽文化消费空间。
8. 闭幕式- 展示本次活动的精彩瞬间和成果。
- 颁发参赛选手证书,表彰优秀选手和团队。
- 闭幕致辞,对本次活动取得的成绩和收获表示感谢。
四、宣传推广1. 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 邀请媒体进行现场报道和专访。
2. 社交媒体推广- 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活动信息。
- 邀请网红、诗词爱好者进行线上分享和互动。
3. 海报和宣传册- 设计精美的海报和宣传册,展示活动的亮点和魅力。
关于传承中华文化的诗句

关于传承中华文化的诗句
1. 文脉千年传古韵,中华文化永流传。
2. 古韵流光穿岁月,传承中华心永固。
3. 书经传世承华章,文化之光照人间。
4. 碑林石刻铭中华,传统文化情韵牢。
5. 古韵飘香传百世,中华文化永不灭。
6. 传统艺术飞扬腾,中华文化荡漾澎湃。
7. 古道热肠传家训,中华文化恒久鲜。
8. 经典儒释道丰盛,中华文化底蕴深。
9. 汉字篆刻传千古,中华文化光辉照。
10. 梅兰竹菊传雅颂,中华文化情韵长。
这些诗句表达了对中华文化传承的热爱和赞美,强调了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深远影响。
它们突出了中华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强调了它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激励人们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歌有哪些

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歌有哪些在我们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
那么我们成长路上必备的,我们就应该去传承发扬他。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歌吧。
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歌有哪些1、唐朝·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唐朝·白居易《青石》: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干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若石屹不转,死节名流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呵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沉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3、唐朝·张九龄《荆州作》:先达志其大,求息不约文。
士伸在知己,已况仕于君。
微诚夙所尚,细故不足云。
时来忽易失,事往良难分。
顾念凡近姿,焉欲殊常勋。
亦以行则是,岂必素有闻。
千虑且犹失,万绪何其纷。
进士苟非党,免相安得群。
众口金可铄,孤心丝共棼。
意忠仗朋信,语勇同败军。
古剑徒有气,幽兰只自薰。
高秩向所忝,于义如浮云。
千载一遭遇,往贤所至难。
问余奚为者,无阶忽上抟。
4、唐朝·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
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
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
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
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
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
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楚想。
5、宋朝·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弘扬传统文化 诗词鉴赏活动

弘扬传统文化诗词鉴赏活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推进,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然而,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却不应遗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组织了一场以诗词鉴赏为主题的活动。
一、活动背景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诗词鉴赏,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感受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表达。
二、活动目的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诗词鉴赏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2. 提高文化素养:诗词鉴赏需要参与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活动,可以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3. 加强文化交流:诗词是没有国界的,通过诗词鉴赏活动,可以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三、活动形式1. 诗词朗诵:邀请专业人士和爱好者进行诗词朗诵,让参与者直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美感。
2. 诗词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解析诗词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3. 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参与者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发现和培养更多的诗词人才。
4. 诗词配乐表演: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通过配乐表演的形式,让参与者更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四、活动效果1. 提升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 增强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激发公众的爱国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总结通过本次弘扬传统文化的诗词鉴赏活动,我们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同时,通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加强各国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诗词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是浏阳市“中华诗词教育三年百校工程”第一批实验学校。
现在我就我们学校几年来的做法,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作汇报,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编印教材,进入课表,保障诗词教学全员普及化
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肯定了中华诗词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小学学生提出了相关诗词学习的要求。
课标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受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
因此我校以语文教材和《古诗文阅读》为蓝本,适当补充经典名篇,根据年龄特点,分年级编印了一套共十册切实可行的《学生诗词名篇读本》教材,分发给每位学生,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学生诵读、积累经典。
同时将诗词教学课写入课表,每周一节,由诗教专任教师授课。
有效建立了诗词教学全员普及机制。
二、诵读欣赏,鼓励创作,扎实推进诗词教学常规化
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诵读、理解、创造能力,“欣赏创作中华诗词”我们着重从“诵读、赏析、创作”三方面入手:(1)诵读:要求学生每周背诵诗词1-2首,上诗词课前,每次检查5、6名学生的背诵情况。
为此每周安排了一个早自习时间用来诵读。
学生熟读后,到小组长处进行背诵,并建立了“看谁背得多”的评比、激励制度,每月一小结,每期一总评,期末对背得多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
这样绝大部分都能达到老师的要求。
(2)赏析:主要蓝本为《学生诗词名篇读本》,利用诗词课,师生共读、品味,此外还引导学生自主赏析,因为《学生诗词名篇读本》的
每一首均已经编写了注释和解析。
(3)实践:创作需要创作灵感,美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首美妙的诗。
我们立足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诗歌,抒发内心感受和生活感悟。
三、依托诗社,形式多样,全力推行诗词教学活动化
一是成立新蕾诗社,开办班级诗词角。
几年来学校布置了新蕾诗社活动室,每周开展了一次诗教活动,如面批作业、辅导讲学、限时写作等。
各班都在教室内创办了诗词角,定期更新,以方便学生平时学习诗词。
二是依托新蕾诗社,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野炊、种菜、采果、凭吊古迹、参观德育基地、每月一次的采风活动等等,指导学生创作了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挖掘了学生创作灵感,培养了学生对世间万物、对生活阅历、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乐于动笔,热爱写作的好习惯。
三是经常举办各种赛事,班级朗诵会、背诗比赛、全校性的诗词吟唱会、创作比赛、诗词书法比赛等,形式不一,使得诗教活动亮点纷呈。
四、搭建平台,展示自我,共同体验师生作品成果化
近几年来学校每学期编印了一集《新蕾诗联选》,刊登师生的优秀作品,同时还积极向外部刊物推荐学生诗词作品。
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将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校制作了一定数量的展板来展示学生优秀诗词作品,供全体学生学习借鉴;几年来我校共收录师生优秀作品1500多首,通过多渠道推荐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学生的作品200多首。
五、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竭力推进诗教活动科研化、校本化
一是以课题研究带动诗教发展。
我校有淮川诗社社员6人,自2004年下半年起,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结合本地实际和教师特长,开发实施了校本课程“欣赏创作中华诗词”项目,2008年4月总结提升为《欣
赏创作中华诗词,营造诗意校园》课题,被市教科所立项为“十一五”课题。
2010年12月课题胜利结题,并被市教科所评为浏阳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市级优秀课题。
通过课题研究,大大提高了诗词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是每年组织诗词教师集体参加了淮川诗社的年会学习活动,多次组织诗词教师到全国诗教先进单位浏阳四中取经学习。
三是每学期定期开展了3—4次与诗词教学有关的校本教研活动。
四是先后邀请了李光前、罗传学、廖能新等诗词界资深专家来校为师生讲学或指导教学。
诗教师资水平和诗教质量不断提高。
六、诗教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努力探索学校办学特色化
1、初步营造了学校诗意硬环境:从诗词的角度加强了校园文化硬环境的建设,通过几年的时间,我校在教学楼的走廊过道等地方的墙壁上挂上了学生的诗词作品,在文化长廊增设了几块诗词宣传栏,在校门口、教学楼的部分出口悬挂了对联,并经常性地更新。
2、帮助学生初步营造了诗意生活:诵读、评析、创作中华诗词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好方法,是一项高雅的脑力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校园诗教活动,丰富充实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诗词知识得到了积累,在提高学生诵读、评析、创作水平的同时,也在这学习过程中得到了身心的愉悦,感受了诗意般的校园生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爱校护校意识,进而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帮助学生初步奠基了诗意人生:部分学生的成长案例表明: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育人来育诗,以育诗来育人”的双向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
原来一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传统诗词文化和校园诗意环境的的熏陶下,通过校园诗教活动,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有效培养了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有效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初步树立起了伟大的人生理想,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为之奋斗。
为学生诗意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了一定
的基础。
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投入不够,我校在诗教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学校诗教特色向诗教特色学校的转变方面,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挖掘,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同时我也深信:有各位领导的重视,有各兄弟学校的积极参与,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一定会在浏阳大地上越来越红火。
莫嫌“新蕾”芬芳少,诗教之花年年开
——小河中学开展诗教活动情况介绍
一、诗词教学常抓不懈
我校自2004年以来,一直坚持诗词教学,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每学期都亲自过问,特别是今年,主管诗词教学的校本教研组成员里校长副校长三人都列入其中。
科任老师也积极支持,每学期均有专门的诗教老师上课,每班每周上“校本(诗词)”课一节,进入了课表,每期都会安排上一节诗词教研公开课。
开学有计划,上课有教案,课后有作业。
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学校都会进行诗教常规检查,并计入老师个人的教学目标管理分,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2010年我校开通了班班通,在教室上诗词课就更方便了,诗词课件、诗词歌舞、诗配画、诗词
手抄报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均能在屏幕上显示,方便了老师们的教学,更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各班教室均有诗词角,张贴了“古诗词背诵比赛登记表”,规定古诗背诵的记“A”,古文熟读的记“B”,期中期末进行总结表彰。
我校常见的诗词课堂上课流程是:
1、古诗文背诵比赛,有个人背诵、小组背诵、全班背诵等形式,小组背诵的为多,能背的同学站起来背,背诵正确的每人记10分,没背者每人扣5分,不能背完的及时坐下来,最后站着的同学就是正确背完的,当堂评分,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2、学习新的诗词,主要是朗读、背诵;
3、指导写作,传授诗词写作基础知识,学生诗作讲评等等。
4、背诵登记,对学生完成背诵的古诗古文进行登记。
二、诗词创作频出新品
我校于2005年成立了新蕾诗社,经常有诗词基础知识讲座,诗词写作指导,学生每两周交1-2首自己创作的诗词作业,教师及时进行批改讲评,并将好的诗词作品打印出来,在班上展示,期末将优秀作品收录进《新蕾诗刊》。
我们诗社经常开展诗词创作、诗词采风、诗词欣赏等等活动,及时收集诗社社员和其他学生的诗词作品,每年我校收集的学生诗词优秀作品都有200余首。
在期末时打印成册,每期都编印了一本《新蕾诗刊》。
学校每年还将学生的优秀诗词作品交打印社打印好,在校门口、宣
传栏等处展示,并将优秀作品推荐投稿到报刊、诗刊。
几年来,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的作品有100余首。
去年,浏阳的《淮川诗词》刊登了我校学生诗作17首,是浏阳市学生作品刊登最多的一所学校!
三、诗词活动异彩纷呈
除了背诗、读诗、写诗外,我校还经常开展诗词的其他活动,例如今年,我校就已经开展了三个全校性的诗词活动竞赛:
1、诗配画创作大赛,全校有218人参加初赛,有52人参加决赛,收集作品258副,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在段考的总结表彰大会上一并给予了表彰奖励,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2、诗词手抄报比赛,先是班级举行初赛,再举行全校的决赛,有61人参加了决赛,选出了54副优秀的手抄报作品。
3、诗词书法比赛,学生选择学过的诗词或自己创作的优秀诗词作品,用毛笔或硬笔书写参加学校的诗词书法大赛,有58人参加了学校的决赛,收集优秀作品52副。
4、临近“六一”,早在一个多月前,中心校发了通知,要举行全乡性“六一文艺活动”,要求各校要选择1-2个诗词节目(诗词朗诵、诗词歌舞、诗词相声等)参赛,以展示各校的诗教成果。
跟其他兄弟学校相比,我校的诗教活动开展得还不够好,以后要多向先进单位学习,提高诗教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背诗,多读诗,多写诗,坚持长期开展诗教活动,使诗词教
学成为我校的特色,成为学生的特长,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好的载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