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对联趣谈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对联趣谈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对联趣谈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对联趣谈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对联趣谈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1.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2.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对联兴趣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

简单对联的写作。

【课改设想】

了解对联,和学生共同领略、欣赏,尝试掌握对联简单的写作要求、格式,内化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语设计

明朝翰林大学士解缙堪称诗词名家,他自幼聪明好学,据说,他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人们都称他为神童。他家与曹尚书家的竹园相对,于是他便在自己家的门上贴了一幅对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见了很不愉快,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哪能让他借用呢?于是,他就命令人把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了,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更加生气,马上命令人把竹子全部砍光。解缙见后又在对联下面各加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这一次,曹尚书感到十分惊奇,就让人把解缙叫来,当面与他对对联,解缙均巧妙作答,不得不佩服他的奇才。

二、学生列举对联故事

三、引入课本中对联故事

1.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三味书屋与寿镜吾先生对对联,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2.清代纪晓岚与乾隆皇帝对对联。

四、归纳对联特点

1.字数相对,对仗工整。

2.内容相对,意境优美。

3.声调相对,平仄和谐。

五、对联相关知识

(一)对联简史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俗称对子,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是适应汉字的单音节、方块形的特点而形成的。可以说;汉字是对联这一形式产生、存在及至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对联分类

一般可作如下分类:一是根据对联的用途,可分为通用联(春联)和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二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可将其分成长联(百字以上)、中联(百字以内)和短联(十字以);三是根据对联修辞技巧,可分为对偶联、修辞联、技巧联;四是根据联语来源,分为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

当然,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分类方法,结合课本中选取的部

分对联,我们共同赏析。

六、对联赏析

(一)文中名联

1.北京潭柘寺中一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明确:这幅对联,是讲度量的,人能达到能容天下万事万物的度量,其思想便是进入禅的高层境界了。大肚能容对开口便笑,容对笑,天下对世间,难容之事对可笑之人,事为仄声,人为平声。

2.明代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确: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3.杭州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明确:青山很幸运,在它那里埋下了岳飞将军精忠报国的英魂与尸骨,而那些可贵的白铁却被拿去给那些奸臣筑坟!岳飞报国爱民的耿耿忠心,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不泯灭,永存后人心中。青山对白铁,有幸对无辜,埋对铸,忠骨对佞臣。

4.杭州西湖孤山石亭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明确:巧用叠字,顺诵倒读均成联。有人将叠字折开,略加移动,读作山处明,水处秀,山明水秀;晴时好,雨时奇,晴好雨奇,别有情趣。

(二)文中趣联

1.数字趣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明确:(氷)一点两点三点是指的偏旁;丁的第一笔是百的第一笔(百头),以此类推,花是万的繁体字的第一笔,即草字头相同。

2.五行趣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明确:上下联五个字的偏旁,包括了火、金、水、土、木

五行,

3.谐音趣联:移椅倚桐同观月,等灯登阁各攻书。

明确:上联:「移椅倚」同音,「桐同」同音。下联:「等灯登」同音,「阁各」同音。

4.回文趣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明确:据说清代北京有个天然居酒家。乾隆微服出游,进店喝酒,忽而想到回文对,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非常得意。

后又将这副对联作为上联,然而他想不出下联,让纪晓岚对,纪晓岚道: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三)补充对联

1.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

明确:合字联。

2.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痷,二个山人。

明确:拆字联。

3.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明确:琴瑟琵琶都是乐器,且头上均为两个王,即为八王在上了,魑魅魍魉为鬼怪,左边儿都是鬼字,所以是四鬼在边了。此联传说是八国联军进犯我们中国时出上联,欺我中华无人能对,八大王意寓八国联军。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对出下联,魅魑魍魉四个字中的鬼都是在边上,四小鬼鬼鬼犯边意寓他们侵犯我们的边境。此联有力打击了洋鬼子的嚣张气焰。

七、练习写作

1.试写出下列对联的下联。

(1)蚕为天下虫,鸿是江边鸟。

(2)常德的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3)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2.我们在诗歌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

橘子洲浔阳江天姥山洞庭湖长亭兰亭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

对联专题训练附答案

[典型例题]

1.有人读完《水浒传》和《西游记》后,写了一副对联,下面是下联,请你拟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梁山好汉疾恶如仇杀富济贫得人心。

解析下联是个主谓结构,停顿格式

4/4/4/3。前四字是两个名词构成的,疾恶如仇为成语,杀富济贫是由两个动词并列构成的。最后三字为动宾结构。下联也应符合这些要求,可拟为西游师徒从善如流降妖除魔应天道。

2.下面是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上联是三尺讲台迎冬夏,横批为润物无声,请拟出下联。

解析两联都应围绕赞颂老师默默奉献这个中心。上联停顿为4/3。三尺讲台为偏正短语,三尺是数量词,讲台是名词,迎冬夏是动宾结构,宾语是表示季节的词。下联可对一支粉笔写春秋或两鬓染霜送(谱)春秋或满园桃李笑春秋。

[小试牛刀]

1.阅读《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2.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福州乌山的王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一弹流水一弹月。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A.半入江风半入云B.一味清凉上月时C.二分明月万梅花D.三月细雨春妩媚

4.根据下面这段文字的意思,完成对联。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提问时说: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其中知难不难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所引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看了《西游记》后,出了一幅上联。请你结合《水浒传》中的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化险为夷,师徒取得真佛经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幅对联有一处不妥,请修改。

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7.下列对联分别赞颂了我国的哪位人物,并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或诗句。

A.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赞颂的是_______相关成语_______

B.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赞颂的是_______相关诗句_______

C.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赞颂的是_______相关诗句_______

8.《水浒》第十二回标题为一副对联,上联是梁山泊林冲落草,下联为()

校本课程开发之对联一

校本课程开发之对联一 对联趣谈教案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巧对(两则) 陈摩人 (一) 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二) 清代中叶,连山和睦乡的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三)“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

六年级教案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六年级教案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 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 “我说的是—一鸥游”。

小学对联

对联 1、写景类对联 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2、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5、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6、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7、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8、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 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 9、窗前莺共语,帘外燕双飞。 2、爱国联 1、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3、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义心。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学习做人的对联 1、尽力量为善,振精神读书。 2、吃过黄连苦,方知蜜糖甜。 3、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4、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5、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9、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10、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11、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 1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3、大海有实能容之量,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14、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1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6、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 天下古今愁。 4、趣联 1、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 2、千年老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 3、水近楼台楼近水,山环树木树环山。 4、院满春光春满院,门盈喜气喜盈门。 5、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6、静泉山上山泉静,清水池里池水清。 7、能文能武能创造,敢想敢为敢攀登。 8、马过木桥蹄打鼓,鸡啄铜盆嘴敲锣。 9、开花芝麻步步高,出土甘蔗节节甜。 10、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11、松下围棋,松子忽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

趣谈灯谜与对联

趣谈灯谜与对联 对联在中国出现的年代很久远了,灯谜就更远了。今天先讲讲对联,再讲灯谜,最后我们大家搞一个小的活动,给点小小的纪念品让大家猜一猜。 一、关于对联 对联源于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那两句话“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今天之所以把对联提前讲了,是因为最近我发现很多商业企业开张的日子,大家送的花篮上面不是对联,就是贺词,但好多都挂反了。贺联和对联一样,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而且要记住关键的一点是,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第三声、四声的字。像“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庆”、“尽”都是第四声。在这方面,我们千万不要搞错。对联俗称“对子”,春联有特殊含义,就是春节用的。现在外面卖的对联良莠不齐,有的对,有的不对。有的上联下联有重复的字,这个犯忌讳。现在书店有好多小册子介绍对联的基本知识,大家看一看,就解决这个基本问题了。在全世界的语系当中,只有汉语有对联和灯谜,这点值得我们骄傲,但这也要求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对二者的基本常识应该粗知浅懂,知道一点起码的知识。首先是要把上下联分清楚,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是第三声、四声――仄声的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的字。这个不能任意改。为什么?因为对子集文学、书法、语言、音乐四大特点为一身,它是一种艺术,我们应该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继承下来。现在有一本书,叫《笠翁对韵》,它从一个字两个字一直到对十一个字,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对联基本知识,相当好。还有,就是过去私塾里面念的“老三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过去的读书就是死记硬背,为什么?你给他讲也不懂,虚岁五岁就上私塾了,好多东西就只能先背,背到滚瓜烂熟以后再给讲,他才能够接受,这叫死学用活,我认为这个适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下面说说楹联。楹联要庄严一些,楹指的是门庭前面的柱子,楹联可以说是对联更高层次的表现,楹联是刻在木板上的,就是桃符。王安石的《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刻在板上的对子。现在,故宫及北京其他文化名胜处的对联基本上都是楹联,下面也有落款。各个庙宇基本上也都是楹联。楹联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应该含义很深,文字很美,经过多少年以后,都不感觉陈旧,能很好的体现汉语的功能。现在有人把故宫和北京市所有的楹联专门收集在一个集子里面,写景的、抒情的等,都有,文学意味很深,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下面讲讲平仄。对联的规矩主要体现在“实对实,虚对虚,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先说“实对实,虚对虚,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怎么讲呢?就是说,对联起码得有四个字,多的有上百个字。如“忠厚传家,诗书济世”,也可以是“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楹联、春联一般都是单数字,因为单数字对音韵来说念起来上口。长联就要用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了。怎么不论呢?不是说了要“平对仄,仄对平”吗?这是说长联的单数字可对可不对,就是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第七个字,跟下联对的时候可对可不对,而双数字就一定要对。例如第二个字,上联是平声,下联一定要是仄声,这个要求很严格。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第一句“白日依山尽”是平仄平平仄,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就是平平仄仄平。这样,除去字词描写很美以外,念起来还有文字搭配的音韵之美。下面两句也是这样的,“欲穷千里目”,“欲”仄声,“穷、千”这两个字是平声,“里、目”两个仄声;“更上一层楼”,关键的“一”字,念平声还是仄声?是平声,上联是仄平平仄仄,“更”跟“上”都是仄声,“一三五不论”,可对可不对,“一层楼”是平平平,我觉得对得很好。对联如果你念着不顺嘴,那就可能是平仄有问题了。对联的平仄相对从哪里来的呢?从唐朝的律诗来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中间那四句也有个说法,前两句可对可不对,中间四句必须两两相对,最后两句一律不对。所以说,对联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谁定的?是多年发展下来并得到人们认同的,就这么定下来了。有个小伙子说那要改改,我跟他开玩笑:你不能叫你爸爸儿子吧?对联的规则也一样不能改。大家

中考语文对联题训练(最新整理)

中考语文对联题训练 一、了解对联知识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 联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有时也会出现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 睛作用的横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联也成为中考 语文的一大亮点。它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也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 意义相关。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节奏相合。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 必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 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 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另外,对联 通常用毛笔竖写,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二、解题技巧

如果是给出上联或下联,要求另写一联的题型,需要从具体的每个字、词上认真推敲。做这类题,一般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句意,据此在头脑中寻找并确定好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然后再对所给出的对联细细分析,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紧接着根据所想好的要写的对联的内容,与该对联在位置相同的地方的找出词性相同、词语结构特征相同的词语与之相对,就这样一个一个词语搜寻下去直到找到满意的为止;最后再从整体上把握,做微观的调整和修改。防患于未然: 三、对联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_______欧阳修_______。 2.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1)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品千古美文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花静鸟淡天 (4)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

纪晓岚对联精选

纪晓岚对联精选 牛头喜得生龙角 狗嘴何曾长象牙 (上联为老和尚所出,当时纪晓岚头上梳着_髻) 小童子暗藏春色 老宗师明察秋毫 (纪晓岚参加童生试前被担任主考的教谕大人看见他拿着一根树枝玩耍,便把树枝藏在衣袖里向教谕问好) 十岁顽童,岂有登科大志 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 (纪晓岚当时十岁,考官在朝中任职三年) 门上将军,两脚未曾着地 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 (考官看着门神出上联) 盲人看牡丹,心中富贵 哑巴念左传,腹内春秋 (纪晓岚的启蒙老师得了眼疾,近乎眼盲)

五月五日,五弟篮中提五粽 三更三点,三嫂床上抱三哥 (纪晓岚在家中排行第五,按照习俗,五月初五这天拿粽子给三嫂)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老师施先生把纪晓岚养的小鸟压死了,纪晓岚对上下联以报复) 水月寺鱼游兔走 山海关虎跃龙飞 (水中有鱼,月中有兔,山中有虎,海中有龙,对得自然贴切,天衣无缝) 鬓边斜插一枝带叶嫩海棠 腰间悬挂半截连毛老山药 (上联为纪晓岚赞美女友文鸾,下联为文鸾所对,山药即红薯。无意中引起一场搞笑,甚是滑稽)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纪晓岚向马家求婚时,小姐马月芳出上联考验他)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二九佳人逢佳期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一个痴人说痴语 (新婚之夜,轮到纪晓岚出上联,马月芳对下联,对完后,一男一女就钻进被子里为所欲为,大干特干) 二猿伐树,看小猴子如何下锯 一马犁田,瞧老畜生怎样出蹄 (纪晓岚两个族侄玩耍爬树,折断不少树枝,被老和尚看到,出了上联,纪晓岚对下联解围) 中秋八月中 半夜二更半 (族侄的老师出上联当中秋节作业) 三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 (纪晓岚为铁匠写的春联) 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

中考语文复习专项训练:仿写与对联(含答案)

仿写与对联 1.[2019·重庆A卷]参照示例,请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要求:表意清楚,用上修辞,句式不限。示例:讲台讲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洁白的粉笔,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耕耘着智慧和希望。 备选词语:窗台操场林荫小道 2.[2019·泰安]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请从“幸福自信成长土壤感恩成功”中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不超过50个字) 3.[原创]仿照加点部分,在横线上补写语句,使语意完整。 每个季节的风都给人不同的感受。春天的风是灵动的 .............; ...,轻盈的身姿惊醒了沉睡的大地夏天的风是,; 秋天的风是,; 冬天的风是,。 4.[原创]仿照加点部分,在横线上补写语句,使语意完整。 语文学习能引领我们走上一段美好的征途。徜徉于美丽的文字间,汲取天地精华,领悟人生智慧。读诗歌,;读小说,;读散 文,;读戏剧,读.《屈原 .............。 ..》在风雨雷电中吟唱不屈的情怀 5.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三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6.阅读下面文字,补写三个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同、修辞方法一致、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 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1),; (2),; (3),。 7.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空白处填写三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广阔的语文世界,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拍案叫绝; 意蕴深厚的唐诗宋词,让我们回味无穷; (1),; (2),; (3),。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大自然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 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看到了春天的生机; (1),;(夏) (2),;(秋) (3),。(冬) 9.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我爱古诗词,不仅仅因为它是汉语最美丽的珍珠,更因为它带给我无数瑰丽的梦想。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小镇,在绵绵的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情调;我梦想,,,;我梦想,,,。 10.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一头连接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连接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 它是平坦的桥梁,让中国这辆高速列车畅通无阻地行驶在快车道上; 它是广阔的天空,; 它是全新的航线,; 它是无际的草原,。 它让中国与世界沟通,它让中国腾飞。 11.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我喜欢旅行,喜欢在别人的思想里旅行。我想与陶渊明一起重访桃花源;想与范仲淹携手登临岳阳楼;(1)想与。我想追随毛泽东先生去欣赏那蓬勃奋飞的北国的雪,(2)想追随;(3)想追随。 12.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荫; 如果你是,; 如果你是,; 如果你是,。 让我们共同创造辉煌。

尊师对联

天地君亲师趣谈对联中的尊师重教 作者:解维汉发布者:学科专家来源:国学网发布时间:2012-09-20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庙堂奉祀的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老师占有一席;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阐述了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经典《白虎通义》特别强调:“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教师被列入与君、父共同受尊敬的行列。而这种尊师重教的美德在历代的对联里也闪现着灼灼之光。 书院尊师联 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既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也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儒家先师先贤在书院享有相当高的地位。大的书院里有道南祠、依庸堂、体圣堂、崇贤堂,甚至还有礼圣殿、大成殿,俨然就是一座小孔庙。随处悬挂的楹联也极力烘托了这种师道尊严的气氛。如山西灵石修身书院牌坊联:“春风化雨恩浩荡;身教名传德崇隆。”南京尊经书院联:“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这些联语高度强调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恩德和职能。 不少书院楹联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含有尊师的典故。如明万历二十二年,由巡抚许孚远创建的福州共学书院中的道南翼统祠有联:“坛

上弦歌思孔壁;阶前雪色映程门。”登封嵩阳书院立雪堂有联:“九转金丹,虚夸妙药求方士;程门立雪,还似菁莪育俊英。”这两副楹联都包含有“程门立雪”的典故,其出自《宋史·杨时传》。“程门立雪”与“子贡尊师”、“张良拜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陆佃千里求师”、“宋濂冒雪访师”等被后人引申为尊师重道的范例。 长沙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976)正式创立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其讲堂侧门有一联:“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贤关,进仕途之门径。圣域,圣人之境界。明确指出要进入贤关圣域,惟有经过“严师”导引。 文庙尊师联 春秋时的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是教育界的祖师爷,就连天下至尊的皇帝,对其也要顶礼膜拜。尊师重教不仅在民间百姓、学生、士大夫中形成风尚,上层统治阶级也是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当然,统治阶级尊师在于重道,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和统治秩序。祭祀孔子,是历代朝廷典章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帝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各地都建有文庙或孔庙对他供奉,其中许多楹联也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传统理念。如河北正定文庙大成殿是五代时期的建筑,刻有门联:“万世尊崇称至圣;千秋景仰奉先师。”安徽舒城文庙大成殿有

小学六年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对联趣谈

小学六年级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对联趣谈》[认识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欣赏故事] 巧对(两则) (一) 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二) 清代中叶,连山和睦乡的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指路给你。”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于是,辞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内容说明] 《巧对》两则,分别讲了彭希商和邓维森两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内容真实、生动有趣且充满智慧。彭希商因对对子而成为秀才,邓维森因对对子大受江右名士称赞,能让学生从中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故事中的两对对联无论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方面都对得很工整。 第一则中的对联,属于异字同音对,即把一个字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分别字排在一副对联内。如“诸”和“猪”同音,“百”和“柏”同音。上下联都是七个字。上联末字音调是去声,属仄声;下联末字音调是阴平,属平声,符合对联的仄起平落,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诸肉”对“百花”(名词对名词),“不如”对“怎比”(虚词对虚词),“猪肉”对“柏花”(名词对名词),“味”对“香”(形容词对形容词)。并且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联讲的是所有的肉类都不如猪肉的味道,下联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所有的花都比不上柏花香。 第二则中的对联,上下联都是十一个字。上下联末字分别是“下”和“底”,同样符合对联“仄起平落”的要求。且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一池”对“两株”(数量词对数量词),“浮萍”对“乔树”(名词对名词),“许多”对“若干”(副词对副词),“藏”对“宿”(动词对动词),“底下”对“其中”(副词对副词)。上联讲的是在浮萍下藏着许多鱼虾,下联讲的是在乔树中宿着若干鸟雀,内容也相关。 《“头落地”对“角朝天”》讲了一个书生问路应对的有趣故事,对联同样充满智慧。此联属复字对,即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如对联中的“头”和“角”字。除此之外,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上也对得十分工整,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研讨与练习] 一、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对联趣谈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对联趣谈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对联趣谈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1.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2.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对联兴趣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 简单对联的写作。 【课改设想】 了解对联,和学生共同领略、欣赏,尝试掌握对联简单的写作要求、格式,内化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语设计 明朝翰林大学士解缙堪称诗词名家,他自幼聪明好学,据说,他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人们都称他为神童。他家与曹尚书家的竹园相对,于是他便在自己家的门上贴了一幅对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见了很不愉快,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哪能让他借用呢?于是,他就命令人把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了,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更加生气,马上命令人把竹子全部砍光。解缙见后又在对联下面各加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这一次,曹尚书感到十分惊奇,就让人把解缙叫来,当面与他对对联,解缙均巧妙作答,不得不佩服他的奇才。 二、学生列举对联故事 三、引入课本中对联故事 1.鲁迅先生小时候在三味书屋与寿镜吾先生对对联,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2.清代纪晓岚与乾隆皇帝对对联。 四、归纳对联特点 1.字数相对,对仗工整。 2.内容相对,意境优美。 3.声调相对,平仄和谐。 五、对联相关知识 (一)对联简史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俗称对子,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是适应汉字的单音节、方块形的特点而形成的。可以说;汉字是对联这一形式产生、存在及至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对联分类 一般可作如下分类:一是根据对联的用途,可分为通用联(春联)和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二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可将其分成长联(百字以上)、中联(百字以内)和短联(十字以);三是根据对联修辞技巧,可分为对偶联、修辞联、技巧联;四是根据联语来源,分为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 当然,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分类方法,结合课本中选取的部

对联趣谈作文

对联趣谈作文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 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 象力。 “对联”无疑在中国文学里占有一定的位置。中国古代文人就是将对“对联”来显示自己水平的高低。民间也把“对联”广泛地用在生活中:春节贴“春联”;喜事有“喜联”;丧事有“丧联”;有的就连招聘女婿也要采用对“对联”的形式。在不少文学作品和戏剧里都有关于对“对联”的故事。“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小妹的“举手推开窗前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了解风俗人情,增长人文知识,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收集1~2副比较有趣的对联,和一则对联故事,课前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则故事或一副对联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中的乐趣和知识。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对联吗。那请大家说说我们在哪些场合要用到对联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对联类型,(出示幻灯片)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 看来大家平时的确接触过一些对联,对对联都有初步印象,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生活中运用如此广泛的对联是怎样出现的呢? 二、对联常识知多少 1、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过渡: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下面我们看一段看短片,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一个问题:一副规范的对联应该符合哪些要求?(播放周星驰主演《唐伯虎点秋香》片

校本课程 对联趣谈.

对联趣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本课程开发之民间对联 对联趣谈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充满趣味和智慧的对联世界。 巧对(两则 陈摩人 (一 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二 清代中叶,有个人叫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指路给你。”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于是,辞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研讨与练习 一、仔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二、读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身体会。 三、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如行业联、装饰联、春联、寿联等。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 课本内容说明

2017年语文中考中考语文对联题训练

中考语文对联题提升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_______欧阳修_______。 2.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1)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品千古美文 (3)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花静鸟谈天 (4)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 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联:安塞腰鼓,誉满华夏 从下列提示中选出一个对象对出下联:妙法禅寺、长城遗址、南海湿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教师节某学生献给辛勤园丁的一副对联,请你拟写下联。 上联:无声润物三春雨 下联: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凭借才智,辅佐刘备争得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盖世功业。相传他曾推演兵法,聚石布成八阵图。下面一副对联是杜甫对他的评价,清你补充完整。 上联:功盖三分国 下联:名成______________ 4.徐特立九生曾经赠给青年人一副对联,请你补充完整。 上联:有关家国书常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楚汉战争时期由于萧何的推荐,韩信被拜为大将,也由于萧何的计谋,韩信又惨遭杀害。韩信少时,常常挨饿,漂母怜而饭之才得以生存,而最后他又死于吕后之手。请你用一副对联来概括韩信的一生。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后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他在总督府写了一副对联以自勉,表示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请你补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7.杭州西湖边上岳飞墓前有秦桧等四人的铸铁跪像,人们借此来贬恶扬善。当年秦桧等人谋害岳飞,为后人唾骂理所当然,但用来塑像的白铁则是无辜的。请你据此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8.《醉翁亭记》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美感。请以“欧刚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联趣谈-精品文案范文

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 对联趣谈 对联趣谈 北宋苏东坡少时曾自恃才高,于门口写一对子: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天,一白发老翁拿一本小书登门“求教”,苏轼竟不识书上的任何字。于是羞惭,老翁去后,即改写了门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虽只加入四字,其意却大变。苏轼终有惊人成就。 据说,一天苏轼访一友人和尚。进门后他闻到鱼腥味,知鱼在罄中,便念出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和尚随口对出:积善人家庆有余。苏 轼就说:既然罄(庆)中有余(鱼),那就拿出来吧,两人大笑。 苏小妹、苏轼、佛印和尚泛舟江上。妹见和尚将竹蒿打在自己的倒影上,遂出一联。和尚想到苏小妹前日井边打水情景即对出下联。(小妹)和尚撑船,蒿打江心罗汉,(和尚)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轼为试小妹才华曾出一对,句里有词牌三个,而小妹见一丫环端酒缓缓而来竟灵机一 动,说出下联。 (坡)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妹)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贵阳北关桥头有一副对联耐人寻味。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握手还疑梦里逢。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藏克家题联。千载传佳话,一身系安危。邯鄣吕仙祠黄梁梦亭有一对联别有趣味。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淄博蒲松龄故居,郭沫若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苏州沧浪亭、梁苣林集句题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庐山简寂观、李笠翁题联。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说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自先师。汤阴岳飞故里,岳府、吴雪樵题联。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希望本文对联趣谈能帮到你。 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

2017年语文中考中考语文对联题训练

中考语文对联题提升训练 1.根据课文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楼上仲淹作文寄情,_______欧阳修_______。 2.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1)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品千古美文 (3)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花静鸟谈天 (4)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 下联: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联:安塞腰鼓,誉满华夏 从下列提示中选出一个对象对出下联:妙法禅寺、长城遗址、南海湿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教师节某学生献给辛勤园丁的一副对联,请你拟写下联。 上联:无声润物三春雨 下联:______________ 3.诸亮凭借才智,辅佐备争得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盖世功业。相传他曾推演兵法,聚石布成八阵图。下面一副对联是杜甫对他的评价,清你补充完整。 上联:功盖三分国 下联:名成______________ 4.徐特立九生曾经赠给青年人一副对联,请你补充完整。 上联:有关家国书常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楚汉战争时期由于萧何的推荐,信被拜为大将,也由于萧何的计谋,信又惨遭杀害。信少时,常常挨饿,漂母怜而饭之才得以生存,而最后他又死于吕后之手。请你用一副对联来概括信的一生。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林则徐赴查禁鸦片后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他在总督府写了一副对联以自勉,表示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请你补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7.西湖边上岳飞墓前有桧等四人的铸铁跪像,人们借此来贬恶扬善。当年桧等人谋害岳飞,为后人唾骂理所当然,但用来塑像的白铁则是无辜的。请你据此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8.《醉翁亭记》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美感。请以“欧刚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妙的对联》学案

《奇妙的对联》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2、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进而热爱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收集1~2副比较有趣的对联,和一则对联故事,课前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则故事或一副对联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中的乐趣和知识。 一、今天我们学习《奇妙的对联》。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常见的对联,(出示教学卡片)大家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生活中运用如此广泛的对联是怎样出现的呢? 二、对联常识知多少(10分) 1、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过渡: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请看下面示例,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一个问题:一副规范的对联应该符合哪些要求? 2、对联的特点和特殊对联的欣赏 (卡片1)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师:这上联出得妙吗?妙在何处?—— (卡片2)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师:下联对得如何?—— 板书:普通对联第一个基本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