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数学教案

2012—2013七年级(上)数学教案

2.1正数与负数(1)

一、三维目标

1.通过回顾小学里已学过的数,了解其实际来源;

2.通过列举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3.基本掌握如何用正数、负数和0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量”。

4.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正数、负数和0表示量。

教学难点:对负数的理解和应用。

三、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负数的。从,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

)表示。

2.阅读课本P14:“1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例1~例5,完成下列问题:(1)向东和,零上和,收入和,升高和,买进和,都具有相反的意义。(2)你能再举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如:。

3.阅读课本P14—P15“2.正数和负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用小学学过的数能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为什么?

(2)本节课中,告诉了你如何表示和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了吗?那么究竟如何表示和区分?

(3)何谓正数?何谓负数?请举例说明

(4)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五、课堂练习:练习册

六、课堂小结:(1)由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量,(2)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理,哪种意义为正是可以任意规定的。

七、作业布置:1.必做题:课本P15页1~4

2.选做题:练习册P8-9页第9.10题

八、教学反思:

2.1正数和负数(2)

一、三维目标

1.掌握有理数,整数,分数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2.引进负数之后,对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分类表);

3.了解数集的基本概念及一些基本数集。

二、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正确分类及对数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引进负数以后,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如何分类?

阅读课本P15~P16,并完成下列问题:

1.正整数、统称分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统称有理数。

3.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1

整数

(1)有理数(2

4.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简称数集。所有的做。类似地,有整数集、正数集、负数集,所有与

组成的数集,叫做自然数集。

5.不看答案,自己完成课本P16中的例6。

四、课堂练习:课本P17练习第1.2.3题;

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可以或不可以)

4.方法:画一条直线(通常成水平),在线上任取一点作为。

规定:直线上从向为正方向,画上;从原点向为负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从原点向右,每隔一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1,2,3,……;从原点向左,同样依次取点,标上-1,-2,-3,……。如课本P19图2.2.2所示。

5.概念:像上面规定了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

6.

7.基本认识:正数在原点的,负数在原点的请在下列数轴上分别画出表示0,-3,5和6的点。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五、课堂练习:课本P19练习第1.2.3题;

六、课堂小结:1.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提示了数与形之间的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

一、三维目标

从已有的认识出发,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探索在数轴上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方法和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并理解、掌握。

二、教学重点:

掌握在数轴上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理数的方法,并懂得用正确的方法表示。

三、教学难点:

探索并发现在数轴上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的方法、规律。

四、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1和2哪个大?1与0哪个大?3与4呢?

2.探索比较:

(1)任意写出两个正数,如们所在的点有什么位置关系?

(2)1℃与2℃哪个温度高?1℃与0℃哪个温度高?请观察一下家中的温度计,看看它们位置上有

什么关系?

3.发现规律:

在上表示的两个数,边的数总比边的数大。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都大于0,都小于0,正数负数。

4.完善下面的数轴,把下列各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用“<”号连接起来11,232 3

3 ,0.5 ,0 ,2 , 5

解:

∴(在横线上排列并用小于号连接各数)

五、课堂练习:课本P21练习 1 、2

六、课堂小结: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法则是: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根据法则先在同

一个数轴上表示出同一组数的位置,然后用“<”号连接,这种方法比较直观,但画图表示数较麻烦。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数轴上数的位置得出的比较大小的规律,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用这种方法比较更方便,但是比较抽象。

七、作业布置:1.必做题:课本P21P22习题2.2 5 、6 、7 、8

2.选做题:练习册P15页第7、8题

八、教学反思:

§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一、三维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绝对值的意义,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论论证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二、教学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

四、学情分析:数的范围扩大了,学习了绝对值的有关知识后,学生会出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的

潜意识,本节就是在前面学过的用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比较两个负数大小的法则,从而解决有理数大小比较问题。要充分利用数轴和绝对值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1)把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用“<”号连接起来:1213

13.5 2 0 7 10.2 5 4

(2)怎样比较正数、负数和零的大小?

2.新课学习

我们已知,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或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同时,我们知道,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大于一切数。

(1)问题:小学我们已学习过两个正数的大小比较,那么两个负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呢?

例如:2与5哪个大?

(2)根据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可以画数轴进行比较,请在下面画出数轴并进行比较:

结论是:。

(3)计算:5= ,2= 。

(4)概括规律:从上面可知,

52,而 5 2(填“<>=”)

从上,我们发现:两个负数,的反而小。

(5)这是为什么呢?请写下你的答案:。

(6)范例:

4

比较33与的大小(完成下列填空)42

解:∵33= ,= 42

且>

∴33 42

1321与③与91043(7)用以上相同的格式,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①1与0.01 ②

六、课堂练习:课本练习 1 、2 、3 、 4

七、课堂小结: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有两种方法:一利用数轴,二利用法则,注意格式书写,读法和用法。

八、作业布置:1.必做题:习题2.5 1 、 2 、 3 、 4

2.选做题:练习册P22页第9~11题

九、教学反思:

§2.6 有理数的加法(1)

一、三维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勇于探索、敢于发现

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四、学情分析:加法运算是学生最早接触的最基本的运算,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不但是学习其他运算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其他代数知识和应用不可或缺的。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步。

用算式表示,即:23

(2)老师向右走2步,再向右走3步,则他一共向右走了步。

用算式表示,即:23。

(3)老师先向左走2步,再向右走3步,则总的结果是:他向走了步。

用算式表示,即:23。

(4)老师先向右走2步,再向左走3步,则总的结果是:他向走了步。

5

用算式表示,即:23。

(5)老师先向右走3步,再向左走3步,则总的结果是:。

用算式表示,即:33。

(6)老师先向右走3步,再向右走0步,则总的结果是:他向走了步。

用算式表示,即:30

2.从上面情形,可以概括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2);

(3);

(4)。

从法则可知,有理数的加法,要先确定和的

3.计算

(1)(3)10(2)3018(3)13(4) 3.5 5.4 34

六、课堂小结: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首先根据加数的符号确定选用的法则,先确定“和”的正负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

七、作业布置:1.必做题:习题2.6 1 、2

2.选做题:练习册P25页第8、9题

八、教学反思:

§2.6 有理数的加法(2)

一、三维目标: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二、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三、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请叙述(要求背诵)

2.在小学,书的加法有哪些运算律?请举例说明。

(1)加法交换律:例如:5 3.5+

(2)加法结合律:例如:5 3.5 2.55(+ )

(二)探索:

1.问题:引入负数后,这些运算律是否仍然成立呢?即:有负数参与,运算律是否仍成立?

2.实验:

(1)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要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的□和○□ +( ○ + ◇).

6 (2)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的□、○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的结果:

(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能发现什么?

3.结论:有理数的加法

即:①交换律:a b;②结合律:a b c(三)应用

1.利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运算:

(1)459159(2)

18.65 6.1518.65 6.15

(3)28

(4)12345699100

2.10筐苹果,以每筐30千克为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纪律如下: 2 , 4 ,2.5 ,3 ,0.5 ,1.5 ,3 , 1 ,0 ,2.5

问这10筐苹果总共重多少千克?

五、课堂小结: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任意改变加数的,简化运算。常见技巧有:同号集中,凑零凑整,同分母结合,带分数拆开。

六、作业布置:1.必做题:习题2.6 1、2、3、4、 5

2.选做题:练习册P27页第7题

七、教学反思:

§2.7 有理数的减法

一、三维目标

1.经历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理解该法则。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3.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了解转化思想。

二、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

三、教学难点:探索减法法则及正确完成加法的转化

四、学情分析:有理数的减法同加法一样,也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运算,学生

在小学阶段已经熟悉。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据此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将有理数减法化成加法计算,同时进一步体会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

五、教学过程

1.问题: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分别是8844千米和155千米,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

(1)列出的算式是:;

(2)这是一个减法,那么应该如何运算呢?

2.探索:

(1)我们不妨先研究一下简单的算式:83?根据减法的意义,即:()+ (3)=8 显然,()+3=8 34915111751431443

7

∴83( )

又∵83()

∴838()。

(2)从上可以发现:减去一个数,等于。这就是有理数减法法则。

3.不看书,完成下列计算:

⑴325⑵225⑶

7.3 6.8

⑷1221 ⑸8844155⑹037

五、课堂小结:1.有理数减法法则,2.有理数减法要注意两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相反数,3.数轴上两点间的

距离就是这两点表示的有理数之差的绝对值。

六、作业布置:1.必做题:习题2.7 1~6

2.选做题:练习册P29-30第9、10题

七、教学反思:

§2.9 有理数的乘法(3)

——乘法分配律

.

一.学习目标:

探索有理数的乘法分配律,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使之计算简便。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如何确定积的符号?

2.小学学过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

3.计算

(1)521124(2)174901337 319152

(二)新的探索

前一节,我们已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任意有理数的乘法仍适合。那么,乘法分配律呢?从小学,我们知道:61123

引入了负数之后,乘法分配律仍然成立吗?

1.探索:任意选取三个有理数(至少要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

结果,你能发现什么吗?

□○和◇内,并比较运算□×(○+◇)和□×○+□×◇

8

19例如:∵5259 55

51521109 5

1

5∴5255 2.结论:有理数的乘法仍满足律。

乘法分配律:(1)(文字叙述)

(2)a(b c)(式子表示)

3.应用:不看课本,自己完成下列计算

①30( 1

22221) ②4.985③1111 3555

④33414228⑤848 5431559

时可以反向应用分配律,如第⑤题。提示:(1)适当应用运算律,可使运算简便。有时需先把算式变形,才能应用分配律,如第②题;有

(2)运用分配律时,要特别注意符号。

(三)巩固练习:P47练习 1 2

(四)作业:1、必做题:P48习题2.9 4

2.选做题:练习册P39-10页第6、7题

四、教学反思:

§2.10 有理数的除法

一、三维目标

1.让学生理解有理数倒数的意义,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

2.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0不能作除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除法的运算。

三、教学难点:(1)商的符号的确定(2)零不能作除数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在有理数运算中,除法与乘法依然互为逆运算,也许学生会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的法则进行运算,对此要给予肯定,并明确此法则在有理数范围(-6)÷2=?

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也就是求一个数?,使得(?)×2=-6。

9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2=-6,所以(-6)÷2= 。

我们可求(-6)×()=-3

所以(-6)÷2=(-6)×()

5.练习:

填空:①8÷(-2)=8×();②6÷(-3)=6×();

③-6÷()=-6×12;④-6÷()=-6×。33

做完填空后,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有理数的除法可以,除以一个数等于。

零能做除数吗?。

6.计算(1)(-32) ÷4 (2)

7. 例2 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一人向东走了15千米,用了3小时,问平均1小时向东走多少千米?用算是表示,即(+15)÷3= 。一人向西走了15千米,用了3小时,问平均1小时向西走多少千米?用算是表示,即(-15)÷3= 第一个人向西走了15千米,第二个人向西走了3千米,问第一个人走的路程是第二个人走的路程的几倍?用算是表示,即(-15)÷(-3)= 。

因为除法可化为乘法,所以与乘法类似有有理数除法法则:

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

8.化简下列分数:

(1)53953(3)0÷(4)()(-)() 3164721-28-36

(2) 7-24

六、课堂小结:1.有理数的倒数的意义及求法,有理数除法法则;2.有理数除法的一般步骤;3.注意事项:零没有倒数,零不能作除数;4.本节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转化的思想。

七、作业布置:1.必做题:课本习题2.10 第1,2,3,4题

2.选做题:练习册P42页第9、10题

八、教学反思:

§2.11 有理数的乘方

一.学习目标: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二.学习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三.学习过程

1.复习提问: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怎么确定的?

2. 新知探索:

a·a 记作,读作

a·a·a记作,读作。

a·a·a·a记作,读作。

一般的,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记作,读作。

3. 定义:求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在a中a叫做n

10

n叫做。读作,也可读作

53中底数是,指数是,读作或,表示。

3

中底数是,指数是读作表示(-2)

4.思考(1)23与3一样吗?为什么?

2

(-2)与-2的意义是否相同?运算结果是否相等?(2)(-2)与-2呢?

4

33

4

5.计算

23= 24= 25= 26=

(-2)= (-2)= (-2)= (-2)=

3456

从以上计算你能发现正数幂的特点与负数幂的特点吗? 6.练一练

47

43= (-5)= (-1)=

12100(-1)= -1100= (-)=

3

13133

(-0.2)= (-)= (-2)=

42

四.课堂练习

(1)做课本53的练习:1,2

(2)做课本53的习题2.11 1,2,3,4

五、作业布置:1、必做题:练习册P43页课堂练习和课时作业2、选做题:练习册P44页第10-12题六、教学反思:

§2.12 科学记数法

一.学习目标: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数二.学习重点: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的形式。

学习难点:已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恢复它的原数。三.学习过程

1. 复习提问:填一填,算一算

n

猜想:10中指数n与运算结果中0的个数有何关系?10=?计算:10 10 10 2. 试一试: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0 10000000 1000000000 1000000000000

3. 新知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较大的数,如:全世界人口约是6100000000,光的速度大约是

300000000米/秒,银河系中的恒星约有160000000000个等等。怎样来简单的表示这些数呢?你能把一个比10大的数表示成整数数位是一位数乘以10的形式吗?

100=1×= 1×3000=3×=3×25000=2.5×=2.5×429=4.29×=4.29×

11

n

1712

4. 定义:一个大于10 的有理数可以记作的形式,其中样的记数法叫

例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个数:(1)6100000000 (2)300000000 (3)160000000000

5.学以致用:

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1)88 (2)142.067 (3)-138

(4)20000000 (5)10.4万(6)687.5亿

(7)3百万(8)三亿七千万

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

(1)4.108×107 (2)2×103 (3)5.001×102

四.课堂练习

(1)做课本55的练习:1,2 (2)做课本55的习题2.12 1,2,3,4,5

五、作业布置:1.必做题:课本习题2.10 第1,2,3,4题

2.选做题:练习册P42页第9、10题

六、教学反思:

§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一.学习目标: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二.学习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三.学习过程

1.复习提问:有理数的运算方法我们学过哪几种?小学学过的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

2.计算:

(1)(―2)+(―3);(2)7×(―12);(3);―+;(4)17―(―32);(5)―25;

(6)(―2);131223 6.归纳总结: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10的指数与原数的整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1(7) (―1);(8) 6101?171;(9) 1×(―2);(10)―7+3―6;(11) (―3)×(―8)×25。382

23.新知探索:下面的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 3+50÷2×(-

(1)哪些为第一级运算,第二级运算?第三级运算?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应按怎么的运算顺序进行?1)-1。 5

4. 试一试,指出下列各算式的运算顺序:(下面各题中有哪几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1(1)502()5

(2)6(32)

(3)63 2

(4)178(2)4(3)

1)110

221(6)1(0.5)1339

(7)11(10.543)(5)325022(

12

5. 计算

(1)()()11

3126711161(2)2()(2) 410472 6.(1)做课本57页的思考题

(2)做课本58页的练习:1,2, 3

( 3 ) 做课本59-60页的习题2.13 1

7、作业布置:1.必做题:练习册P50课时作业

2.选做题:练习册P50页第7-9题

八、教学反思:

§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一.学习目标: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二.学习重点: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运用。

学习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律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三.学习过程

1.复习提问: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复习计算:

例1:3502() 1 例2:1(10.5)2(3)21

5132

3.新知探索:

例3:(77778)()() 481283

问:按运算顺序,应如何进行运算?问:你还有其他的简便的方法吗?

法一; 法二:

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5. 当堂练习:

411860.04)(1)201 (2)(1)() 3510155

7573(3)2()181( 1.75) 96184(1)()(18

6.(1)做课本59页的练习:1,2

(2)做课本60页的2, 3

7、作业布置:1.必做题:总复习题第7-12

2.选做题:总复习题B组题

8、教学反思:

§2.14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一.学习目标: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及误差的意义,给一个近似数,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位,有几个有效数字

二.学习重点: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及它的有效数字的个数

三.学习过程

1.探究(一):什么是准确数?什么是精确数?

13 34

2 .下列各数那些是准确数?那些是近似数?

⑴1分钟有60秒⑵七年级四班有50人⑶小明今年全家收入大约是5万元⑷小明身高1.57米

3.探究(二)近似数精确度的两种表示方式

⑴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近似数( )到哪一位。

(小试身手)下列有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

①101 ②0.14 ③8.7千④0.0001

4.探究(三):按要求取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①7.153247 (精确到万分位) ②8057 (精确到百位)

③1.363 (精确到0.01)

5. 近似数0.2和0.20有什么不同?

6 当堂练习:

(1)近似数0.00203 精确到_________,

(2)近似数4.00789 精确到_________,

(3)近似数0.600 精确到_________,

(4)近似数4.10×105 精确到_________,

(5)近似数31.5万精确到_________,

7 (1)做课本62页的练习1,2,3,4,5

(2)做课本62-63页习题2.14 1,2,3,4

8、作业布置:1.必做题:练习册P52课时作业

2.选做题:练习册P52页第8、9题

9、教学反思:

§3.1.1 用字母表示数

一.学习目标: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或某些数量关系。

二.学习重点: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三.学习过程

1. 新知探索:

失物招领启示:小华今天上午在校园内捡到一个钱包,钱包内有人民币若干元,请失主到政教处认领。问:这里为什么要用若干元,而不写清具体的数目,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如果可以,那么这个字母将表示什么意义?

问题1:

(1)加法交换律用文字与字母两种方式怎样表达?

(2)你还可以举出类似地用字母表示的公式吗?

问题2:

为了测试一种皮球的弹起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试验,得到下面一组数据(单位:厘米)

14

(1)你能从表中发现每一对(上下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吗?

(2)如果我们用b(厘米)表示下落高度,那么对应的弹起高度为多少厘米?问题三: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进行,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我设想(用投影)以这种形式从左往右搭2008个正方形,谁能告诉老师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

问:(1)搭1个正方形需要___根小棒。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根小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根小棒。

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根小棒。搭10个正方形需要___根小棒。搭2008个正方形需要__根小棒。

(2)搭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从上面的例子,你能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啥意义?

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如5×b可以写成,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如s×t可以写成。 2.当堂练习:

(1)如果m表示有理数,那么m的相反数可表示为,m的绝对值可表示为,m的3倍可表示为,

比m大5的数可表示为,m的平方可表示为

(2)某村有村民n人,耕地100公顷,人均占有更大公顷。

(3)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a米和b米,则长方形的周长可表示为米,

面积可表示为平方米。

四.课堂练习

(1)做课本75的练习:1,2

(2)做课本79习题3.1 1,2,3

五、作业布置:1.必做题:课本习题

2.选做题:练习册P60-61页第9、10、11题

六、教学反思:

§3.12 代数式

一.学习目标:了解代数式的意义,能根据简单的数量关系列代数式。二.学习重点:正确地列出代数式,并能准确地说出一个代数式表示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正确的列代数式。

三.学习过程

1. 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某种瓜子的单价为16元每千克,则购买n千克需要元。

(2)小刚上学步行速度为5千米每小时,从小刚家到学校的路程为s千米,则他上学需要走小时。

(3)钢笔每枝a元,铅笔每枝b元,买两2枝钢笔和三枝铅笔共需元。

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2.新课学习:代数式

(1)什么是代数式:。

(2)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是代数式吗?。

你能举出一些代数式的例子吗?

(3)下列各式中,你认为哪些是代数式?如果不是代数式,请说明理由。1S(a b)h ①2ab1②222③④a1>b ⑤7 ⑥a b ⑦a(b c)ab ac

(4)在书写代数式时应注意哪些?

3.当堂练习:

填空: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___千克.

2.甲同学身高a厘米,乙同学比甲同学高6厘米,则乙同学身高为______厘米.

15

3.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40%,则女生人数是_______。

4.一个两位数,个位数是x,十位数是y,这个两位数为________,如果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所得的两位数是_________.15.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4,5。

五、作业布置:1.必做题:课本习题

2.选做题:练习册P60页第9题

六、教学反思:

§3.13 列代数式

一.学习目标:能正确理解含有数量关系的问题语句,准确把握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关系列代数式

二.学习重点:正确地列出代数式。

学习难点:能正确判断数量关系中的运算顺序,根据语句正确分层,正确的列代数式。

三.学习过程

1. 知识回顾

下列式子书写正确的有(),如果书写不正确请改正。

①2×b;②m÷3;③50x;④2

2.列实际问题中的代数式:

①基本数量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②有关面积问题:如长方形面积=长×宽.③数字问题:如个位数字为a,十位数为b,百位数为c,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切不可写成cba.填空:

①三角形的底为a,高为h, 面积为_______________。

②某人以5千米/时的速度走了x小时,他走的路程是_______________。

③a千克大米的售价是6元,1千克大米售元。

④某校学生给“希望小学”邮寄每册a元的图书240册,若每册图书邮费为该书的5﹪,则共需邮费。

3.例题讲解

做一做:某地区夏季高山上的温度从山脚处开始每升高100米降低0.7℃。如果山脚温度是28℃,那么山上300米处的温度为_________,一般地,山上x米处的温度为________.

练习:某市的出租车的起步价为5元(行驶不超过7千米),以后每增加1千米,加价 1.5元,现在某人乘出租车行驶P千米的路程(P>7)所需费用是()

4.根据关键字、关键词列代数式

例1:设甲数为x,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4)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3)乙数比甲数大16%;1ab;⑤90-c 2

分析:列代数式要注意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关键词,如“大、小、几倍”等。要注意(3)中的百分数。

例2:设甲数为a,乙数为b,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的和的2倍;

(2)甲数的1与乙数的1的差;(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即平方的和);

16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偶数,奇数

分析:列代数式时按“先读的先写”的原则,并巧妙利用语句中“的”进行分层四.练习

(1)做课本78练习1,2,3

(2)做课本79习题3.1 6,7,8,9

五、作业布置:1.必做题:课本习题

2.选做题:练习册P60页第10题

六、教学反思:

§3.2 代数式的值

一.学习目标: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

二.学习重点:当字母取具体数字时,对应的代数式的值的求法及正确地书写格式

学习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三.学习过程

1. 知识回顾:用代数式表示

(1)a与b的和的平方;(2) a,b两数的平方和;(3)a与b 的和的50%.

2.新知探究

为了开展排球比赛,我校12个班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分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总共需要多少个排球?

如果全校有15个班呢?

如果全校是n个班呢?

问题1:用上面所得公式验算n=12,15,20时,代数式的结果。

当n=12时,2n+10=

n=15时,2n+10=

n=20时,2n+10=

问题2:为什么同一代数式(2n+10)有不同的结果?你是怎样理解的(让学生讨论)?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代数式的值

4.例1 当a=2,b=-1,c=-3时,求下列各代数式的值:(注意解题的格式)2222(1)b4ac;(2)a b c2ab2bc2ac;(3)

a b c.2

5.当堂练习:试求代数式的值:

(1)3x+2,其中x= -3; (2)x-2x+3,其中x=5 2

1122,b= (4)-2x-2xy+y,x= -2,y= -3 23

6.例2.某企业去年的年产值为a亿元,今年比去年增长了10,如果明年还能按这个速度增长,请你预测一下,(3)3a-4b,其中a= -2该企业明年的年产值将能达到多少亿?如果去年的年产值是2亿元,那么预计明年的年产值是多少亿元?四.练习

(1)做课本81练习1,2,3,4

(2)做课本82习题3.2 1,2,3

五、作业布置:1.必做题:课本习题

2.选做题:练习册P60页第11题

六、教学反思:

17

§4.6.1角

一、三维目标:

1.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理解角、平角、周角的定义和有关知识,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能进行有关角的单位的换算,掌握有关方向角的初步知识。

3.结合图形理解定义、定理,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使学生认识到角的美感,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角的定义、单位的换算及角的表示法。

三、教学难点:角的定义、方位角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原有的角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形象直观地进一步认识角,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对于两种角的定义不要求学生死记,但通过角的两种定义尤其是旋转定义可以使学生明确“角“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要注意到角的表示法、角的分类等到。

五、教学过程

1.角的相关概念: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_______组成的图形,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______?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符号为______,_______ 叫做角的顶点,_______ 叫做角的始边,______ _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表示:

B α

记作:记作:记作:记作:

练习:任意画一个∠AOB,在∠AOB的;如果为钝角,则;

如果为直角,则= ;如果为平角,则= ;

如果为周角,则= ;

4.角的单位换算(阅读课本P128完成以下练习)000

10角:如果把周角等分成360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1度记作10。

000认识角的有关单位:1周角= ,1平角= ,1’",1’"

00练习:(1)把1024’化为用度表示的角;(2)把9.12化成用度、分、秒表示的角。

5.方位角的认识(阅读课本P128-129例2后完成以下练习)

如图,指出OA是表示什么方向的一条射线?仿照这条射线画出表示下列方向的射线:

(1)南偏东60°;(2)北偏西70°;(3)西南方向(即南偏西45°).

六、课堂练习:课本练习1,2,3

七、课堂小结:本节的学习中,同学们应从这几方面来掌握知识点,首先是有关的

定义,应该从动态、静态两个角度去理解;再就是角的单位换算以及角的表示法、方向角的表示等。本节课涉及的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类比等思想方法。

八、作业布置:1.必做题:课本习题4.6第2,4,6题

18

2.选做题:练习册P99页第9题

九、教学反思:

§4.6.2角的比较和运算

一、三维目标:

1.掌握分别用度量法与又叠合法来比较的大小的方法。

2.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及其简单运算。

3.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两个角的大小比较所隐含的意义,能从“量“与”形“上进行转化。

4.感受类比思想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运用叠合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从“数量”的角度引入到从“形”的角度分析两个角的大小比较。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角的有关知识以及在线段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角的大小比较,教材中介绍了叠合法和度量法两种。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特殊的角,注重类比的思想方法来形成知识,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教材分析 本章包含相交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移等4节内容,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第4节是有关平移的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 对于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教科书首先引入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即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线的性质,教科书接下来对命题、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作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 本章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有关平移的内容.从《课程标准(2011版)》看,图形的变化是“图形几何”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通过将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教学重点 1.垂线的概念. 2.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教学难点 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5.1相交线约4课时 5.2平行线及其判定约2课时 5.3平行线的性质约3课时 5.4平移约1课时 小结约2课时 机动约2课时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有理数第一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难点、教学重点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

理.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运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运算律, 算上. . 有理数法则的理解,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课时分配课时内容 1 正数和负数1 . 1 4 有理数 2 . 1 5 有理数的加减法 3 . 1 4 . 1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有理数的乘方 5 . 1 2 单元复习与验收教学建议(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入,从而使学

生自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自觅规律..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2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体现代数的特点表示数的优越性,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讲解有理数运算时,有理数加法及乘法法则的导出借助数轴 2在此,会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法则要着重强调

初一数学教案(下册)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1.1相交线(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三、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的内容.) ○ 1回答“探究”中的问题并填空白; ②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 ○ 3注意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检测 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 2.检测题: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分别是哪些? (2)∠AOD 邻补角是 . (3)如果∠AOD=35°,则∠BOD 、∠BOC 、∠AOC 分别等于多少度? 分别让3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 D B C A O

五、后教 (一)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3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 (二)讨论: 评(1):对顶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一个公共顶点.○ 2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板书). 评(2):邻补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邻补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公共边○2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角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教师板书).【注意 ∠AOD 邻补角有两个,不要漏。】 评(3):∠BOD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邻补角互补. ∠BOC 、∠AOC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相等.再问对顶角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说出:同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拓展引申: (1)∠1的对顶角是---------- (2)∠1的邻补角是---------- (三)归纳:1分钟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六、课堂作业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 必做题:P8 2 选做题:P9 7 思考题:P9 8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5.1.1垂线(1)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 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A B E F C D

初中数学七年级教学案

初中数学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1)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养成检验的习惯. 2.理解把握等式性质,并能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 3.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将一元一次方程变形成“x=a ”的形式. 学习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自学指导:请自主学习课本P 95-P 96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 x= 时,方程2.分别把0、1、2、3、4代入下列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1)2x-1=5; (2)3x-2=4x-3 3.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下列各未知数的值,哪个是方程5x-1=7x-2的解 x=0, x=-1, x=3, x=12 . 4.什么叫做解方程? 5.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二.例题学习 例 解下列方程: ① x + 5 = 2 ② -2x = 4 三.自主学习反馈 练习1.解下列方程: 练习2.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文献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它的全部,它 的7 1 ,和等于19”.你能求出这个数吗? 62x )1(-=+(2)3x 34x -=-1(3)x 32=(4)6x 2-=

初中数学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值代入计算的过程,领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异同;归纳等式的性质;利用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填写下表 当x=__________时,方程2x+1=5成立 2.分别把0,1,2,3,4代入下列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1)2x-1=5 (2)3x-2=4x-3 3.见课本P95-P96用天平测物,联想到等式的几种变形.探索得出:如果我们在两边盘内同时添上(或取下)相同质量的物体,可以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x+2=5→x=5-2,3x=2x+2→3x-2x=2;如果我们将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扩大到原来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也会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 2x=6→ x=6÷2.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 二.自学质疑提升认识 组内交流自学指导部分,采用学生代表进行讲解、生生互动、教师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约需10分钟,应留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捕捉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以及还存在疑惑的地方。对于自主学习反馈练习的解题可由一个组讲解,其他组补充的方式进行,营造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为生生交流提供素材。 三.交流展示形成知识构建 (一)概念教学 1.出示问题情景(1)后,学生考虑:怎样求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分别将1、 2、3、4、5代入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新课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课件

课题: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 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 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 重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 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 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 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 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 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 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 过的数的类型, 归纳出我们已经 学了整数和分 数,然后,举一 些实际生活中共 有相反意义的 量,说明为了表 示相反意义的 量,我们需要引 入负数,这样做 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 生来说,更多地 感到了数学的枯 燥乏味为了既复 习小学里学过的 数,又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创设如下的 问题情境,以尽 量贴近学生的实 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 学生探究的欲 望,学生自己看 书学习是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重

2016年—2017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 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第1页共149页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 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 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 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 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 ∠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第2页共149页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与数学交朋友(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数学;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与观察,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看课本图片,教师诵读文字部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数学伴我们成长 出生——学前——小学,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大家不妨举出一些我们身边用到数学的例子,看谁说的例子多。 在回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数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三、人类离不开数学 展示蜂房图、股市走势图、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图片,解说(解说语参见课本,从第2页倒数第二行至第3页文字部分)。 四、数学应用举例 例1.一个数减去4,再除以2,然后加上3 ,再乘以2,最后得8,问这个数是多少?

(可用算术法或代数法解,答案是6。) 例2.这是一道数学填空题,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入学试卷中选出的。请在下面这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再那根横线上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 (分别是由正反数字1—7拼成的对称图。这个趣例说明学习中需要细致观察,需要对数字、图形有一种敏感,也需要想象。) 例3.关于课本第4页的“密铺问题”。思考:①那些基本图形可以密铺? ②为什么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③讨论课本第4页左下角的“想一想”。 五、课堂小结(略)。 六、布置作业:《数学作业本》第1—2页。

新课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课时(介绍)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单元整体说明 本章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章的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2)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作必要的准备。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学习本章将为其他各章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本章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本章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结构体系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第11页的练习第1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 5.给学生提供合作、讨论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本章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学习形式。例如对第12页的云图中提出的“如果一家四人,结果是否一样呢?”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按“3个大人和1个小孩”、“2个大人和2个小孩”等不同情况得出结论。 6.本章得练习、习题中,有一些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如第10页的练习第1题,由于考虑得方式不一样,会发现前面的数具有各种不同的规律,这样答案自然就不同了。 7.评价时,请考虑以下几点: (1)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利用适量的开放题,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 (3)安排调查活动,评价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写读后感,评价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5)开展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6)提供成果展示机会,评价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 一、课题§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30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校:团陂中学

教学时间 2、25 课题 5.1.1 相交线 课时 1 教学媒体 多媒体、黑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 方法 经历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思想,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培养说理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合作探究 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12∠∠和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3∠∠和呢?

(2)12∠∠和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3∠∠和呢? (3)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四、成果展示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在上图中,你还能写出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2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 五、巩固练习 例1:如图,直线a 、b 相交,(1)∠ 1=o 40, 求∠2,∠3,∠4的度数。 (2) ∠1:∠2=2:7 ,求各角的度数。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七、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反思与回顾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2020最新参考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2020最新参考 篇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整理了关于“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设计 武夷山中学 周丽英 学习目标: 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探索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体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 学习重点: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以及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难点: 如何正确地去括号以及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的寻找和确定. 一、设置情境 问题1: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 000 kW·h(千瓦·时),全年用电15 万 k W·h.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 用电是多少? 温馨提示:1 kW·h 的电量是指1 kW 的电器1 h 的用电量. 思考: 1.题目中涉及了哪些量? 2.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月平均用电量×n (月数)=n 个月用电量 上半年的用电量+下半年的用电量=全年的用电量 (二)探究解法,归纳总结 分析: 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量列出方程x kW·h ,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为(x -2000) kW·h .上半年共用电为:6x kW·h ;上半年共用电为:6(x -2000) kW·h .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6x +6(x -2 000)=150 000 (怎样使方程向x=a 的形式转化?) 去括号 6x +6x -12 000=150 000 移项 6x +6x =150 000+12 000 合并同类项 12x =162 000 系数化为1 x = 注: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去括号是常用的化简步骤. 问题1: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 000 kW·h(千瓦·时),全年用电15 万kW·h.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是多少? 思考: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设上半年平均每月用电x 度 150******** x x +-=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有理数第一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 活.难点、教学重点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理.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运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运算律, 算上. . 有理数法则的理解,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

课时分配课时内容 1 正数和负数1 . 1 4 有理数 2 . 1 5 有理数的加减法 3 . 1 4 . 1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有理数的乘方 5 . 1 2 单元复习与验收教学建议(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入,从而使学生自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自觅规律..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2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体现代数的特点表示数的优越性,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讲解有理数运算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七年级上教案|全套】 目录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展开与折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截一个几何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从不同方向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积的乘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数怎么不够用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数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绝对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有理数的加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有理数的减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7水位的变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8有理数的乘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9有理数的除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0有理数的乘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计算器的使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字母能表示什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代数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代数式求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合并同类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去括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探索规律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线段、射线、直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角的度量与表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角的比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平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垂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7有趣的七巧板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你今年几岁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解方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