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语文备课组主备人:白改敏授课人:董丽萍

【教学目标】知

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 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 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4.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5. 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过程与方法:

阅读体悟,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学重点】

1. 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 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 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 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 探究法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以《隆中对》导入。汉建安十二年(207 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提出伟大的战

略构想,之后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证实了他构想的正确性,但也确实有些想法未能实现。今天我们再对《隆中对》提出后所发生的一些史实进行探讨,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刘备托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 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

2.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公元234 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 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 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3.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初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 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4.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

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

恩威并施。其它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能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第一步交流感知: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要背得抑扬顿挫、感情丰沛,使

学生产生激情。2.教师领读课文片断,学生跟读,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相关读音,多媒体显示:

(1) 生字:

殂(c u )弘(h o )菲(f e i)薄攸(y o u)韦(y i )谏(d n)

猥(w e i)枉(w a )庶(u )弩钝(n u d u n)攘(r a )除诹(z o u)

(2) 通假字:

裨补阙漏(通“缺”,缺点;读作e )

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读作y b u)

(3) 多音字:

以遗陛下(w e i)遗诏(y i )妄自菲薄(b o )性行(x i )行阵(h a ) 塞忠谏之路(s e )长史

(a )裨补(b i )臧否(p i ) 4.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诸葛亮劝说刘禅继承先帝遗志,振兴蜀国。

生2: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对国内政务逐一安排,并表明自己的忠心。

生3:诸葛亮陈述自己出师的理由,并立下军令状,以示决心。

生4: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既向后主提出数条治国建议,又向刘禅陈述出师理由, 表达出师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第二步研读共品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

指导

3.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两人一份;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积累文言知识。

五、思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文意。

多媒体显示:

(1)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用原句回答)

(2) 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3) 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1)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以下建议:

①诚宜开张圣听;

②昭平明之理③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④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⑤亲贤臣,远小人;

⑥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 这些建议可概括为两大方面:国内政事,北伐之举。

从写作背景上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 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

本文陈述的重点是对国内政事的安排。

(3) 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3 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亲贤远佞。

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首揭“开张圣听” ,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开忠谏之路的前提下,谈执法“平明” ,先总提后分述,扣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帏、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府中之事,向向宠请教。最后提出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既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

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

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3.理清全文思路,指导背诵。

师生一同梳理全文思路,多媒体显示本文词语提纲,内容如下:

(1)形势危急——大臣表现——开张圣听

(2)赏罚严明

第一部分宫中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3、4)荐贤臣

营中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5)提建议——亲贤远佞(先汉兴隆,后汉倾颓)

(6)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第二部分报先帝,忠陛下

(7)展望雄图——表示伐魏决心请命出师——表决心

第三部分(8)用贤臣——兴德之言

叮嘱陛下——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第四部分(9)临表拜别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尝试背诵课文。

4.教师播放《三国演义》中“出师表”片断,学生静观画面,静听诸葛亮自陈,感受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和谆谆教诲之情。

5.学生大声读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第三步:互助释疑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思考,突破难点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诱生深思。多媒体显示: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2.文章第5 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3.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 年的经历),好象是逸枝衍菖,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关于第一个问题:

表文开篇点明天下形势,“今天下三分”,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三项治国主张。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执法严明、亲贤远佞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因此可以说,从蜀国形势谈起,这样的切入角度无疑是最佳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经纬成文,思路开阔。

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果如下:

生1: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表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刘禅听来会觉得舒徐入耳。

生2:以自己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生3:二十一年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刘禅继往开来,切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生4 :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生5: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

会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

教师总结:诸葛亮的这段自叙经历的文字,是为了进一步打动刘禅,使他乐于接受自己的谏言,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这一段文字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别开生面,造成文势的波澜起伏,实不能删去。

三、赏读课文,品味“以情动人”的美学特征教师提示: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讨论热烈,并自由发言。

生1:陈述衷情是本文一大特点。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孤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嘱,言辞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生2:我想具体地说明一下。文章第1?5段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承继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 ,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

遇” “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 ,既表达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情真理足,辞婉心切。第6?9 段着重叙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叙述中充分显示自已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艰辛打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不效同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这句话辞情恳切,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耿耿忠心尽袒,勤恳之态毕现。

生3:诸葛亮是向刘禅进谏,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7 次,而提先帝就有13 次之多。不难看出,渚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后主听了,忠言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凝神静听,细细体味忠贞劝勉之情。第四步:巩固拓展

四、延伸拓展,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展示个性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讨论交流,就“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 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思。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第五步总结提高

五、课堂小结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