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2009年3月上映的贾樟柯作品《二十四城记》, 不久前被美国《电影评论》杂志评选为本年度十大佳片(未发行) 第二名, 由于其成为2009年北美最受期待的新片, 也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关注, 影片亦真亦假的表现形式使许多观众感到耳目一新。近年来, 将“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已成为世界影视创作的趋势, 并受到国际评委的青睐——— 2007年, 融合了真实事件与虚构表演的纪录剧情片《通往关塔那摩之路》获得第56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2008年, 同样手法的作品《标准流程》(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获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更值得关注的是, 以虚构形式表现的纪录片和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已成为电影院放映的主要片种, 改变了过去传统剧情片在电影院中独霸天下的局面。《帝企鹅日记》(Le Peup leMigrat eur吕克?雅克特2004) 、《北极故事》(Arctic Tale 2007) 、《通往关塔那摩之路》( The Road to Guant anamo迈克尔?温特伯顿2006) 等, 都获得了可观的票房收益, 表现出不俗的市场价值。有专家这样描述: “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 纪录片和虚构的叙事电影一直保持着清晰的界线, 传统的纪录片与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故事片肩并肩地发展, 只是前者常处与后者的光环下。然而, 在本世纪后来的时间里, 这两种形式却时常变得模糊, …纪录剧情片? (Docudrama , 以虚构的方式表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 和…伪纪录片? ( Moc2ument ary, 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 成为影视领域的一道景观。”

一、“纪录剧情片” (Docudrama) ———以虚构方式表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

关于“纪录剧情片”的研究, 过去一直是国内外电影研究的“盲点”, 大概是由于从传统的角度出发, 它既非纪录片范畴亦非故事片范畴。但是, 随着纪录剧情片在欧美逐渐呈现的上升趋势, 很多学者开始对此关注并加以研究。

(一) “纪录剧情片”的定义

“纪录剧情片”英语中还常表述为“drama - doc, ”或者“fact - fiction”, 其中“Docudrama”是普遍的表述方式。代表作品有《通往关塔纳摩之路》、《主角》( Protagonist杰西卡?虞2007) , 《战争迷雾-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生命中的11个教训》( The Fog of War: Eleven Lessons From t he L ifeof Robert SMcNamara, 恩瑞?莫里斯2003) 、《休伊?朗》(Huey Long, 肯?伯恩1997) 、《不可触摸的男人》(Mr Unt ouchable, Marc Levin 2007) 。

在学术研究领域, 对“纪录剧情片”定义就像对“纪录片”定义一样, 存在很大纷争, 从不同文章所引用的不同的作品我们可略见一斑, 有人将《辛德勒的名单》、《刺杀肯尼迪》列入纪录剧情片。然而近几年西方理论界终于达成一致共识, 其代表观点可以用简尼特?斯泰森的表述:“纪录剧情片, 就如同他的名字所表示的那样, 是一种将“纪录片”与“情节剧”混合在一起的再现模式。”

美国电影学者简尼特?斯泰格( Janet St aiger) 在《纪录剧情片》一文中详细描述了“纪录剧情片”的风格特征, 她认为:“…纪录剧情片?大多采用主流电影和电视中的标准戏剧模式用以完整地再现历史。这些手法包括: 一个具有目的倾向性的动机鲜明的角色, 几种(2 - 3) 立体性格中的突出的品性, 一些由个人而非制度(通常是心理创伤而非制度危害) 造成的原因, 一个贯穿整个节目长度的戏剧结构, 还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手法。”

当然, 现实中并非所有的“纪录剧情片”都一定完整具备以上因素, 也不可能完全合乎以上模式。所有个性的艺术创作都会追求个性, 力避模式化的泥淖。因此, 本文认为对“纪录剧情片”特质的理解应该倾向于注重理解其在“观念上”的创新, 也就是它对传统纪录片的突破。

(二) “纪录剧情片”与传统纪录片的异同

“纪录剧情片”来自于纪录片又与传统的纪录片有所差异。

首先, “纪录剧情片”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 因为其中的“真实”多表现为或者由演员搬演历史真实事件或由真实人物重演真实事件, 多采用“准真实”的“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代替原先严谨的“真实”的“未经筹划”的画面。“纪录剧情片”对纪录片传统的突破突出表现在其戏剧因素的增强, 在叙述策略上注意情节的设置, 突出矛盾冲突, 采用演员表演等等。不同于以往纪录片的搬演,“纪录剧情片”中的再现表演更注重故事性, 渗透着许多虚构的细节, 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剧”的模式;

其次, “纪录剧情片”在本质上与传统纪录片又有相似之处, 即以“真实事件”为基础, 其内容以真实事件的再现为主, 尽管它包含了许多戏剧的成分, 但对历史事实的表演具有相当的准确性, 也可以说, 这是一种“非虚构”的情节剧, 这与完全虚构的情节剧有着天壤之别, 因为, 在“情节剧”中, 无论何种题材内容, 真实永远是被作为一种“素材”来运用, 而不是作为“依据”加以展开。

(三) “纪录剧情片”的地位与影响

由于“纪录剧情片”采用了虚构的手段, 传统纪录片中自“直接电影”以来所采取的“摄像机简单记录”的模式被打破了。随着纪录与“时空同步”观念的破突, 创作空间被无限地拓展, 许多新的领域向我们敞开!表现在时间维度上, 过去被时间所遮蔽的历史出现在屏幕上, 一些古老、神秘的文化与未解之谜通过再现手段被再次展示在观众面前。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失落的文明》( The Lost Civilization, 2002 ) 系列、《失落的古城市》( Lost Cities of the Ancient s, 2006) , 透过剧情描述与计算机合成影像, 这些失落的世界受到重建并且回复原本的光彩。而《宗教系列全纪录》(BBC ReligionWholeSeries Treasure Version, 2005) 包括《圣杯传说》( The Legend Of The Holy Grail, 2006) 、《诺亚方舟》(Noah and the Great Flood, 2003) , 将圣经故事众多传说以戏剧手法的再现与现代科学家的考证结合, 以影像生动准确地描绘了人类远古的宗教、文化与历史;表现在空间维度上, 社会生活、宇宙太空、自然万物都可以包罗在纪录片创作中。比如《帝企鹅日记》(Le Peup leMigrateur吕克?雅克特, 2004) 、《北极故事》等, 包含了对自然界各种生命状态的纪录。在这些作品中, 戏剧的情节编制、角色设计等因素被引入纪录电影创作, 这是对传统纪录电影的一个新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说, 由于虚构成分在纪录片中越来越被认可, 传统观念的束缚也被冲破, 各种自由、多元的“戏剧形式”、“电影大片”的制作模式等被纪录片所采纳, 这也带动了纪录片整体水平和地位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作品成为电影领域关注的焦点。正如阿兰?罗森萨尔所说: “纪录片以戏剧艺术方式呈现出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增加了自身的价值, 吸引了观众, 也因此获得更多的被关注的机会。”

二、“伪纪录片” (Mocument ary) ———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

2006年9月的1日的《泰晤士报》一条新闻《布什遇刺身亡?》震惊了清晨出门的市民, 许多人紧张猜测“刺杀肯尼迪”的事件重现了? 但随后的详细报道很快让人们释然, 这是英国广播公司(BBC) 电视四台为其所拍摄的虚构纪录片《总统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1布里埃尔?兰奇, 2006) 作宣传。但是该片在9月11日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全球首映, 仍然震惊了在场观众。《总统之死》以纪录片形式讲述了一个故事: 2007年10月9日, 布什在芝加哥经济论坛发表演讲时遭遇大规模反战示威, 当他在接见与会者及芝加哥市民时被一名狙击手枪杀。影片通过类似一些当事人的秘密特工、警察和嫌疑犯及其家人对事件的回忆, 叙述了总统遇刺后美国人愈发意见不一、恐外和仇外的心理变化。影片中不仅有“布什走出喜来登饭店大门, 遭遇枪击当场倒地”的镜头, 还包括记者对FB I特工、白宫顾问、记者、反战人士、疑犯和其家属的访问, 以及大量布什的影像资料, 因此看上去就像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只是在影片结尾, 创作者打出的一行字幕让人恍然大悟:“此片中所涉及到的真实的人物、公司和单位均与该片的制作生产毫无关系, 他们也未提供任何内容, 电影纯属虚构。”

这种“以假乱真”的策略在《总统之死》中并非首次运用, 它只是诸多此种类型作品中题材较为敏感的一部,而这种模式在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所运用, 并被冠以特殊名称———“伪纪录片” (Mocument ary) 。

(一) “伪纪录片”的定义

“伪纪录片”一词(Mocumentary ) 是由“戏谑”(mock) 和“纪录片” ( documentary) 两个词组成, 英语中也常常表述为“Docufictions”、“flak - documentary”或“Fiction Documentary”, 是用纪录片的手法拍摄一些虚构的剧情, 其代表性作品包括: 《布什之死》、《女巫布莱尔》( The BlairW itch Project, 丹尼尔- 米瑞克, 1999) 、《泽利格》⑧( Zelig伍迪?艾伦) 、《被遗忘的影片》⑨( F orgottenSilver, 彼得?杰克逊2004 ) 、《月之阴影》⑩(Dark Side of theMoon, 威廉凯罗) 等等。

“伪纪录片”和“剧情纪录片”同为一种杂交的样式,是“纪录”和“虚构”的混合, 只不过前者是虚构的内容, 采用了纪录片的形式; 而后者是真实的内容却采用了虚构的手法。在美国学者Gary D1 Rhodes等人主编的《虚构纪录片: 徘徊在纪录片和虚构片的十字路口》中, 很好地表述了二者的特质: “像《女巫布莱尔》、《被遗忘的影片》等…伪纪录片?是将纪录片的形式和虚构的内容加以混合, 就像《中心广场》这种…纪录剧情片?将虚构的形式和纪录片的内容混合一样, 都是一种杂交的样式。”?

(二) “伪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异同

首先, 不同于“纪录剧情片”, “伪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有着本质的差异。“伪纪录片”作品的内容大多完全虚构。比如《女巫布莱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94年10月, 三个学电影的学生带上电影拍摄器材, 来到了布莱尔镇, 为了调查当地关于女巫的传说来到黑山林, 但不久他们却神秘消失了。5天后人们开始寻找他们, 美国政府为此调用了100多人, 使用了直升机甚至卫星, 但10天的搜寻毫无结果??一年以后几个马里兰州立大学的学生在山林的一个非常隐蔽的小木屋里发现了一个包裹, 打开了三位失踪学生拍摄的恐怖录像??该片运用家庭录像的模式构成全篇, 由于那些看似现场DV 纪录的抖动的镜头,低质量的画面, 以及大量当时新闻资料的运用, 影片具有极强的真实感, 造成了以假乱真的效果。但是这个故事完全来自两个年轻编剧的虚构! 后来发行商成功地利用了这部伪纪录片所呈现的纪录片真实性特征进行市场操作, 以7, 000美金的极低投入获取高额票房,成为美国电影史空前的市场成功范例。

在其他一些作品中,也包含些许真实的因素,比如《布什之死》、《月之阴影》等。但是,即便是这些少量真实事件和人物,也只是为增强“虚构情节”的真实效果而存在,在此基础上是大量的编制和虚构的故事。

如果说“伪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有相似之处,那仅限于在形式上对纪录片的竭力模仿。比如,“直接电影”中的纪实镜头、模糊晃动的画面是他们效仿的风格、“真理电影”中的当事人、权威人物的采访是他们追求的策略,同时许多作品还大量利用过去真实的影像、图片和文字素材,以增强“真实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虚构形式表现真实的“纪录剧情片”和以纪录片形式表现虚构的“伪纪录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二者的呈现方式都是将“纪录片”和“情节剧”两种类型融合在一起,跨越了传统对立的“真实”与“虚构”,由两极向中间靠拢。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现象的背后,是后现代真实观的哲学背景。

三、“真实游戏”与“游戏真实”———“真实”与“虚构”融合现象的哲学分析

伊格尔顿认为在后现代文化思潮中,有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的区分,后现代性文化多表现为大众性的世俗文化,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则多是那种能够体现出精英知识分子的哲学性文化显然,任何艺术创作都不可能摆脱同一时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影视创作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的出现,是后现代性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念影响下的必然,和传统纪录片相比,带有清晰的后现代特征。

深受后现代性文化这一哲学基础的影响,当下西方文化的风格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无深度、无中心、自我指涉、游戏性、多元主义,无视雅俗文化界限,以大众性、娱乐性衡量文化的意义。同时,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化中对主客二分价值观的反叛,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也发生偏移,“真实”是偶然性的、零散的、不确定的,这些后现代主义文化和后现性文化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当今文化的主要领域———影视创作。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主要以哲学动机改变了纪录片对真实的追求方式,既然“真实”是不确定的和偶然性的,那么传统的纪录片对“题材采取的态度是过时的和一本正经的,而新的更为大众的纪录片在处理题材时所持的态度更加辛辣”?瑏瑢, 甚至可以以游戏的态度对待真实。这种“真实游戏”观念使得“真实”的表达戏剧化、情节化。同时,戏剧化、情节化可以使真实更好看,以便迎合后现代性文化中的消费意义,更好地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

后现代性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商业动机改变了影视创作者的目的。纪录片真实性所带来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成为“伪纪录片”获取大众信任、获取市场的有力手段,当“真实”走下过去被许多艺术创作视为最高目标的圣坛而成为谋取商业利益的手段时,它只能够被游戏。“游戏真实”的“伪纪录片”将“真实”成功地兑换成商业价值。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时候“真实游戏”的纪录剧情片和“游戏真实”的伪纪录片在游戏的态度之上流露出另一种表情,体现出对真实态度的另一面。“纪录剧情片”中创作者经常以严肃负责的方式向观众呈现这样的道理———当“真实”永远无法抵达时,或许通过“表演”的真实更真实;而“伪纪录片”的创作者也经常以反讽的方式常常提醒人们注意,在当今

媒介强大的功能下,影像所提供的“真实”未必一定“真实”。这不仅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下精英知识分子的真实观念,同时也使我们在哲学层面难以分清,究竟什么是真实? 什么是非真实?

总之,“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亦庄亦谐的态度和风格,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创作手法,既满足了后现代性商品性的文化需求,也完成了创作者背离传统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追求。因此,“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是故事片和纪录片在后现代文化中相互借势、相互趋近必然发展出的艺术样式。

浅谈对影视鉴赏课的认识

浅谈对影视鉴赏课的认识 老实说,刚开始选这门课只是为了凑够那两个学分,也只是想着随便去混混就好了,可是上了一个学期下来,我觉得自己的想法简直糟糕到了极点。这次学习让我知道了很多东西,可谓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这门课和老师对我的影响。 首先,该门课程带给我的影响。 第一、对影视发展的历史有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 我们虽然从小就接触一些影视作品,但对影视作品的认识总是感性的。看过 几遍就忘记了,很少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通过影视教育,我们可以全面、系统了解影视的成长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哑剧、黑白片,到后来的“声色俱全”的作品。从只看情节,到懂于一些拍电影专业手法。从只看演员表情,到关注电影配乐的使用。这种深入的了解,使我们们对影视作品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皮毛,而能够知晓一些影视制作上的事情,拓宽知识面。影视作品里有对过去事实的反应,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第二、加强优秀影视作品对人的积极作用。 我想,这是优秀影视作品所延伸出来的作用,影视教育则大大加强了这一点,起到提点的作用。这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总是有限的,在上大学以前我们基本都是在课余靠看一点课外书来增长点课外知识,整天忙着高考,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备考上,我们也很少主动找一些影视作品欣赏,既没时间也没精力,而上大学之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欣赏好的影视作品。但是我们并没有好好利用这样一个好好增长知识的机

会 老实说,现在都大三了,我们对世界还是充满了好奇,常常会憧憬另一个国 度的生活和模样,常常会幻想亚马逊雨林里的热闹。但是,我们的视线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延伸那么远。而影视作品恰好将世界上各个地方的风俗特点搬到我们眼前,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乃至改变这个世界。影视作品通过多种方式达成我们了解世界的目的,感受不同国家的风情。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凭借我们自己的阅历,看到的世界还是简单的,而这种简单往往都是不真实的,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身边的人和事。 2、促进大学生的成熟和发展。 大学是一个校园也是一个最令人成长的地方。有人说大学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了“社会”,在这个缩小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成熟起来,成熟是一个需要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是蛹化蝶一样的漫长和痛苦。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像一个好的老师,向我们讲述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境遇,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不同的成长经历。有些东西,听别人讲总是枯燥难耐,但同样的道理由影视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往往很容易领悟和接受。正如看《活着》,让我们知道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仅仅会一样两样的本领已经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了,另外,还得做一个易于变通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看《阿甘正传》,让我知道了,只要坚持,大步向前就会成功……影视教育将这些优秀的作品串联起来,给我们系统的接受和推荐,使我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即使得到了影视作品的正面引导。

电影作品的四大鉴赏方法

电影作品的四大鉴赏方法 领略内在的主旨 我们曾经说过,欣赏电影首先要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与剧中人物同悲欢,引起情感的共鸣。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拘泥在作品中而不能自拔,也就难以识得作品的真面目。因而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通观全局,理解作品主旨。这在电影艺术欣赏中是至关重要的。 主旨是一切作品的最高指挥,是其灵魂所在。电影的人物、情节、细节、对话、表演、结构乃至各种表现手段都统帅于其麾下,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没有对主旨的深入理解就无法体味出作品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失去了对主旨的依附,我们对于其他元素的理解也必然失于空泛、流于肤浅,甚至曲解原意。以影片《人生》、《廊桥遗梦》为例,它们都描写了爱情,却都不仅仅为爱情而写爱情,都在以爱情为依托,表现更深远的思想。 把握整体构架 不同的结构往往体现着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构思。结构的优劣对于影片的成败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爱森斯坦曾说过:“如果一部影片中充满了良好的建筑材料,但却没有组成一个建筑艺术的整体,没有得到技术上的合理安排,那就不必指望有什么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影片正是通过结构把人物情节加以合理安排,主次分明、和谐匀称地构成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因而了解了作品的结构,我们也就能大致把握其整体的框架,进而从细处开掘,领会导演的艺术构思,理解影片的主题。 探求连接意趣 不停运动着的画面构成了电影,也造就了电影艺术得天独厚的魅力。这些画面如同散乱的珠子,需要一条隐含的“红线”将它们穿接起来形成一串精美绝伦的项链,其艺术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就要求观众能够连点成线,在变幻不定的画面中,细心寻找出贯穿前后的内在线索,对那些形式上散落的却又一脉相承,丝丝联系的情节点,加以整体把握,才能体会出导演独特的艺术匠心。 于细微之处见功夫 前面我们提到过影片的欣赏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要入情入境达到“情动于中,默会于心。”这就要求欣赏者在掌握基本的电影常识的基础上,发幽探微,深入细致地感受构成电影作品的种种因素与细节,从细微之处体味出作品的内在主题,探求其对总体风格的影响与作用,从而构成对影片的整体印象。对作品细处的把握是进行欣赏的前提与基础。任何忽视细节与局部的欣赏都是不完善的,同时也难求深刻,往往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因此,我们必须先从细处着手,把握影片的内在神韵。 第一,画面

影视作品赏析

《霸王别姬》赏析 上电影赏析课以前也看过《霸王别姬》,但那总是断断续续的看没有完整的看过一次,甚至重来没看到过结局。就算看也是囫囵吞枣,没有以一种赏析的眼光去欣赏这部电影。通过影视作品赏析这门课程,我终于一览这部电影全局,并开始以赏析的方式观看这部电影。 ——题记《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巩俐、张丰毅领衔主演。影片围绕两个京剧艺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 影片《霸王别姬》打从清末民初的北洋时代,一路演到文革以后。片头关师父形容京剧风行的盛况说:"是人的就得听戏,不听戏的就不是人,"乍听下似乎夸张,然而直到片末,此话的真实性都没有被质疑过。日本的入侵,没有丝毫减低京剧的地位,反而经由描写日本军官青木对它的崇仰而更显出它的价值。国民政府军的压迫,文化大革命的改革、贬抑、摧残,都没有改变这项艺术的形式与内涵。在片子开头的倒叙中,当程蝶衣与段小楼在文革十多年后,再度在一体育馆内粉墨登场走位,立即被管理员戏迷指认出来,暗示京剧艺术并未遭文革消灭。诚如一个影评人说的,"《霸王别姬》是艺术的优越胜过政治的破坏与历史的险阻,一个极其有力的象征"。——政权朝移夕转,可是艺术不变。

如果说从清末到民国,从民国到抗战,那时期虽然是乱世,但是当时的社会对艺术人生的诉求是不变的。不管当时的这会是什么样的人掌握了权利,但是当权者对艺术是尊重的。因为意识形态病没有变化,管理社会的主体主要还是依靠精英阶层。但是到了解放之后的时代,就是对艺术人生的摧残和亵渎的时了… 毕竟,农民是没有艺术可言的,更不用说文革的影响。因此,这个影片主要讲的也有文革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破坏。我们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不要说对艺术扶植了,连那种让其保持原生态,自生自灭的气量都没有了。而那个曾经听话的好孩子“小四”,也因为受到政治运动的利诱,终于变成了一个狂热的革命份子,完全背弃了当初跪在逝去的师傅的灵堂前那种对艺术的完美追求的本质。这个时候的小四已经是早饭派的头头,打着新文化运动的幌子做着那些破坏艺术的事情。因此,影片最后程蝶衣的“死”,突显了艺术大师辉煌执着的一生,而影片最后,早已经不再提及那个背叛者“小四”,他早已经被人所遗忘……他是死是活,都已经无关紧要了。 艺术是超越政治的。艺术通过程蝶衣,艺术达到了永恒,而小四呢?只能是政治的牺牲品、革命的牺牲品。艺术是不妥协的。不管是民国还是日本人,对艺术是珍视的。对艺人是尊重的。在艺术面前,没有政治之分,只有更高的追求。而影片中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士兵集体殴打戏子的一幕,虽然说明了国民党士兵对艺术理解能力的低弱,但是起码还能说明那时候人性偏好的本

新闻作品赏析

《女班长宿舍碰撞遭同学围殴抄水果刀将同学捅死》 新闻作品赏析 从作品的标题来看,标题中主要揭露了新闻六要素中的四要素,即人物(女班长、同学),地点(宿舍),原因(碰撞),结果(将同学捅死),这四个基本要素,就可以大体的传达了整个事件的信息。此标题,准确客观的交代了新闻事件,并且“女班长”捅死同学,使得这个新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作品的导语来看,“走路碰一下引宿舍群殴,湛江一初中女班长将同学一刀致命。公安局长称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集中体现。”该导语语言简洁明了,简明扼要的概述了整篇新闻的内容。“走路碰一下引宿舍群殴”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湛江一初中女班长将同学一刀致命”交代了事情的人物地点结果。“公安局长成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对该事情的发生做出了分析,在原新闻的基础上了进行了扩展延伸,从局部到整体,由小见大,引出了该新闻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与新闻标题相比,该导语是在新闻标题的基础上作了近一步的扩展发散,整个事情的新闻要素也比标题中的多了,使得事情情节渐渐丰满,有血有肉了,其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加强了。且三句话中使用的句式各样,动宾句、主谓句,不雷同,比较活跃生动,长短句结合,更加增添了它的生动性。而且,句子有短到长,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总而言之,该导语是比较成功的。 从作品的主体来看,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分为:事件回放、家长反思、校方坦言、公安局长张荣辉案件分析和女班长的忏悔等几部分。这些部分比较全面的叙述了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主体部分的内容是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角度出发叙述问题的。“事件回放”这部分,大概由三四百字构成,叙述的是该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时间为记叙线索,真实客观了把新闻全貌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记者在用词造句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可以说是“用最少的字,来揭露最真实、最多信息的新闻”。“家长反思”这部分,是从与新闻主人公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家长的角度来对这个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反思的。家长从这个新闻事件中得到了要好好教育子女的启示,反思到以前的那种对子女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不能只一味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他们道德法制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家长反思”这部分,引发了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现象的反思,这非常具有社会意义,并且很具有典型性,其新闻价值是比较大的。“校方坦言”这部分,则是从学校的角度来叙述的。学校经过这个事件,对法制教育的缺失做出了思考。因为不学法、不懂法,则不知法、不畏法,如此才有此等悲剧的发生。这个轻率犯法的事件,势必会引起学校对法制教育的真心关注。如此看来,其新闻价值算是很大的,能使得学校做出改变调整,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这对以后的学生来说,就是件大幸事。“公安局长案件分析”部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叙述分析的。这个部分使得整个新闻上升到了一定的社会层面——青少年犯罪,其典型性逐渐显现出来。作品的深度也有了拓展加深。由这个案例延伸到其他的类似案例,从而对此类现象做出了分析处理。这部分的延宕性较强、典型明显。最后一部分“女班长的忏悔”则是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记叙。由女班长的忏悔,给广大的青少年以警戒。希望能起到“前车之鉴,后世师之”的作用。 作品中所提到的角色是较为全面的,但若是能加上对那几个对女班长群殴学生的采访,可能就更加的好了。整体而言,该新闻作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是比较大的。是部较为优秀的作品。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一、创作的必要条件 (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活素材和广博的生活知识 1.有多样的生活兴趣,广泛地了解生活。 2.对所写的生活内容?烂熟于心?。 3.在开阔生活视野的同时,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做深入的体察。 4.依靠直接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做到知识广博。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艺术观 1.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叫宇宙观。世界观影响着作家基本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道路。 2.审美观和艺术观是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价值和使命的基本看法,它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个性、艺术趣味和创作质量。 (三)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艺术技巧 1.艺术修养是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所必需的艺术气质、素养与才能。 获得艺术修养的途径:⑴开发自己的艺术禀赋。 ⑵汲取前人艺术杰作中的艺术营养来构建自己特殊的智能结构。 2.艺术技巧是熟练地运用创作手法与技术去创造活的形象,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能力。 作家要掌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技巧。因为艺术技巧是: ⑴使生活变成艺术的必要途径。 ⑵使艺术形象具有深厚意蕴的必要手段。 ⑶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条件。 丰厚的生活基础、正确的世界观和熟练的创作技巧,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条件。生活经验是创作的基础,世界观是创作的灵魂,艺术技巧是创作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 二、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即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理论上三者有先后次序,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三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错的。 (一)艺术积累(材料储备)阶段 艺术积累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心灵去把握生活素材的实践活动。 陆文夫说:?不写小说的人观察生活,较多的着眼于事,人是作为事的参与者而存在的。小说作者较多的着眼于人,事是作为人的一种连续性表现而存在的。? 艺术积累应该把?人?当作第一目标。 作家进行艺术积累和情感酝酿的基本途径,是对生活的观察、记忆、感受与体验。 1.观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看和审查创作对象。 ⑴观察要有广度。⑵观察要有深度。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记忆:把观察得来的信息、素材储存在头脑中。 ⑴艺术积累中的记忆,是经过作家筛选的印象。 ⑵记忆在艺术积累中,起酝酿、孕育、发酵的重要作用。 ⑶艺术积累中的记忆,不仅是外部材料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主体自身在观察中获得的情绪心境的聚积。《契诃夫手记》 3.感受:作家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承受外物的刺激,从而产生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感觉

《影视鉴赏》

校级选修课《影视鉴赏》学习要点 主讲教师: 孙景曾 1、课程性质 《影视鉴赏》是盐城工学院艺术审美类校级选修课之一。1998年秋学期首开该课程,是教育部推荐的高校公共艺术主干课程。也是我校选修课特色课程。 24学时,八讲。 2、教学目的 该课采取理论修养与鉴赏能力双重并进、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 通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影视艺术的流派、语言、类型、结构、导演、表演、文化等内涵,并把握方面的或综合的鉴赏评价作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 3.教学特点 解析式――流派、类型、语言、结构、导演、表演、文化等方面鉴赏 练习式――讲理论、看作品、作练习 以下列32个学习要点解答★ 第一讲影视鉴赏绪论(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认识影视艺术的特质、影视艺术鉴赏的意义、影视艺术鉴赏的层次和途径,把握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了解课程学习的要求,从而有效进入课程的学习。 ★影视艺术的特质是什么? 影视是人类知道其创造日期的新艺术门类,被称为"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影视艺术是我们形象地有效地深刻地反映我们所感知和表现的主客观世界的手段载体和窗口. ★影视艺术四大特质是什么? 运动性镜头的运动、画面的连贯、时空的真实再现 造型性人与物动态形象可视,是影视叙事的最重要手段 假定性一旦假如,必有果然;同时艺术逼真来自舞美化妆表演及制作的特殊创造逼真性镜头前、画面上比真实还要真实 ★影视艺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 1.生活娱乐意义 2.文化认知意义 3.艺术审美意义 4.文艺评论意义 5.思想教育意义 ★影视艺术鉴赏的层次和途径有哪些? 层次1.艺术技巧层次 2.艺术思想层次 3.文化内涵层次

数据新闻案例分析

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又叫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发生质和量的飞跃。数据新闻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数据新闻案例分析: 为何观看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时,听着背景音乐《My Heart Will Go On》,看着Rose与Jack念出“You jump,I jump.”的台词,观众会被他们的爱情感动;而当宋小宝在小品中,在配乐中用东北腔念出同样的台词,我们感到的却是滑稽? 因为《泰坦尼克号》将爱情符号化为台词与背景音乐,并用恰当的镜头语言组合,形成符合爱情电影的“信息秩序”[1]。如此,我们才准确接收到“欣赏动人爱情”的信息。而在宋小宝小品中,演员虽然也进行高质量演绎,但通过众多元素的“错位”组合,导演使观众体验到的是幽默感。由此可见,同样的信息经由不同组合,会呈现截然不同的效果。 笑哭,还是落泪? 同样,优秀数据新闻作品在写作和数据搜集等工作上,已花费大量精力。那么,需要如何组合呢?首先要理解网络新闻是如何被浏览的。

阅读活动分为看到内容、符号化理解、深入分析、判断、反馈五个步骤。[2]“看到内容”作为读者处理信息的首步,直接决定了信息接收度,以及反馈阶段的传播效果。 而网络新闻的浏览作为数字时代阅读行为之一,数字界面赋予它一定特殊性。2018年实施的一则眼动实验表示,人们阅读手机app 界面时会先注意到图片、色块等直接刺激视觉的信息,随后注意到就近——尤其是下方的文字[3]。除此以外,经调查,相较传统阅读,在数字时代的阅读活动中,眼球凝视屏幕的时间更长,停留更久,读者对像素的对比更灵敏,对字的布局、色彩乃至动画效果的概念认同都有了更高的要求。[4] 数据新闻是采用多种信息形式共同呈现的。因此,在保障内容的基础上,提升内容的可视化交互将成为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 新制造,不“新”的交互 马云在2018云栖大会提出的“新制造——服务结合生产”概念指明,未来生产模式的驱动力应是用户需求,并依据它的不断改变及时改进。 现代的媒介互动中,信息成为了一种上述类型的“产品”,阅读新闻是交换信息的活动,传受双方扮演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为提升传播效果,消费者的阅读需求与心理也受到了更多关注。 因此在可视化交互方面,网络新闻的评价和改进也要围绕消费者的阅读心理。据2016年一则阅读心理调查,数字时代阅读心理除去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差不多信息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28/2/1.5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0 授课时间:2018-2018学年第二学期授课地点:艺术楼A301 所属院〔系〕:师范学院 任课〔/助课〕教师姓名:诸小妮职称: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课余时间、艺术楼A202、面谈 【二】课程简介 影视鉴赏课是从文学、社会学、美学角度动身研究影视艺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侧面,展现一个或真实或虚假的客观世界,从而使学生了解影视表现是怎么样一门艺术。这门课程既表达了电影、电视美学的独特艺术,又表达了电影与文学、社会、历史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课程目标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们了解或掌握影视艺术的差 不多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进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丰富学生们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了解影视进展的历史,结合美学理论知识, 用艺术的眼光鉴赏电影,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展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们 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影视鉴赏课程能够运用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去观赏影视艺术,用审美的眼光去发明美的生活。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作为美育课,本课程与《艺术观赏》课程是点与面的关系。《艺术观赏》为本课程提供了艺术特征、鉴赏方法等,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程的理解;《美学原理》为分析影视艺术现象及作品等提供观点与方法上的参考,是本课程更加 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影视鉴赏》,李中会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2、推举参考书:《影视艺术鉴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 表1理论教学进程表 周 次 教学主题要点与重点要求学时 第一周次影视艺术概说 中国电影的产生与进 展、世界电影的历史进 展 要点:影视艺术的概念、中国 与世界电影的历史 重点: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及 能力培养、中国与世界电影历 了解:影视艺术的含义与 过程、港澳台及国外电影 进展状况 掌握:影视艺术鉴赏方 2

影视作品赏析

本学科概况 学时数: 要课程内容:对影视作品赏析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包括电影的发展史,电影的基础知识、作用、影响等。 课程目标:让学生对影视的赏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一章世界电影发展史 一、【电影的孕育和发明时期】 (1832--1895) 早在19世纪初,人们就开始了对电影发明的探索与研究,直到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正是将拍摄的胶片公开放映,电影才算是正是诞生。 19世纪初,随着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胶片、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电影就越来越来接近诞生。许多人开始进行电影放映的试验,有英国人、俄国人、美国人,有的在实验室,有的未作公开放映。但都不能和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活动电影机”的成就所比拟。所以,目前国际电影界根据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12月28日这天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用“活动电影机”将自己拍摄的胶片(《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墙》等几部短片)放映至银幕上这一史实,一致公认将1895年12月28日作为世界电影的发明日。也就是说:活动影像的摄取和放映在技术上最终成为可能。电影算是正式诞生了。

二、[电影艺术发展的初期阶段] (一)、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都是世界电影的先驱和开拓者。但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影片以真实纪录生活为主,人们称为纪录性现实主义的创始人,而梅里爱则是运用了电影技术,把电影作为艺术品,从而创造了真正的戏剧电影。 (二)、百代时期 当英国的影片生产还处于手工阶段时,法国的查尔·百代已把影片生产纳入工业化的轨道。出身平平的查尔·百代在万森建起了电影企业。在1903—1909年期间,在世界电影史上创作了一个“百代时期”。领导百代公司影片制作和生产的是齐卡,他在模仿和继承梅里爱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技巧和艺术。他第一部成功的影片是《一个犯罪的故事》(1901年)。随着“镍币影院”的颇大赢利,美国电影已逐渐显示出压倒性优势。鲍特从1896年起当摄影师,开始并不出名。由于《火车大劫案》使他闻名于世,并成为美国早期电影的杰出代表。(三)、好莱坞初具规模 好莱坞本是洛杉矶郊外的一个荒凉的小村庄,但风景优美,阳光充足,气候宜人,是拍摄电影的最理想的地方。1908年初导演鲍格斯为拍摄影片《基督山伯爵》,在那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摄影棚,并被起名为“HOLLYWOOD”意即“长青的橡树林”。随即,便有许多独立制片商纷纷在此搭棚建厂,到1913年前后,一座新的电影城便初具规模了。此后逐渐成为美国的“一座巨大的金库”。 三、【无声电影走向成熟时期】(1913-1926)

创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创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创作是非常复杂的。它的具体过程又是不一轻易划分的。然而为了对她有较明确的理解。还是要详细的说明。法捷耶夫曾经说“任何艺术工作的过程都可以假想地分三个时期。(一)积累素材时期(二)构思和酝酿作品时期。(三)写作时期。”这也是一种创作阶段的划分法。但是所谓积累素材时期,大约可以认为是创作的准备分阶段,不宜算作创作的一个时期;而所谓的构思时期和写作时期又和认识阶段和表现阶段是一致的。如果是短篇作品,也许有可能先行构思好了,然后在写作中一挥而就。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创造较大的作品时,都不可能把构思和写作截然划分为两个时期。当然在写作之前。总得先有构思。但是写作之前的构思。往往只是形成大致轮廓,而在写作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加以补充修正。使它成为更具体,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因此把创作过程简单的划分为构思时期和写作时期。也不是那么合适的。 我们不从创作过程的时期和阶段着想,而从创造活动的具体任务着想。却可以看出整个创造过程中有几个主要环节。题材的选练,主题的发掘,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修饰。有的,看来是比较单纯的,有的显然是很复杂的。而从完成整个创作任务来看,这几项都是重要的,是一般文学创作都不可缺少的。 作家从事创作。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写什么,因而首先要负担的一个任务就是选择题材,进而要提炼题材。由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对文学的种类与体裁的应用不同,一般的说,作家道选择题才,往往是由于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过观察,体念、研究、分析,对某种生活现象,得到较强烈的感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因而引起创作的欲望,试图把它写出来。这种印象,也许来自间接的传闻和历史的记载,虽然不是直接接触的实际生活,但终究也还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谓文学的反应现实生活是广义的,作为题材的选择对象也是广泛的。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当前的世界生活。 而且关于题材的选择,从初步的试图写它到确定写它,还需要反复斟酌的,未必是一次就能订妥的。即使经过选择,认定可以作为题材了,而到把它写进作品中去,不能还不是照原来的印象的直接摹写,还需要进行加工改造,正如选定一款森t用来作为制造某种机器的材料,还笑,把他反复锻炼除掉他的杂质,并锤炼成一种特定的形状。才能合用一样。世界上同样的生活事迹和同样的历史故事,在不同的时代要求中,在不同的作者的笔下,在不同的文学种类和体裁中,可以写出种种不同性质,不同意义的作品。如我国的开过典礼这回事,就有不少作家写过诗歌和回忆录等;又如:廉颇负荆的故事,也有一些作家写过诗歌和其他作品。这些作品都不同,都或多或少的表现着题材处理的不同。因此同样的生活现象和同样的历史故事,由于作家所考虑的角度不同,所感兴趣的重点不同,于是所写出的题材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关于题材的选炼,从作者的主观来看,主要是为了体现他的思想感情。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为了体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鲁迅谈到他的创作经验时又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再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如阿Q正传的写阿Q这个人物的生活事迹,就是因为阿Q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最不幸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掘出啊Q的精神胜利法,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给他性格上,所造成的病态。使人们觉得这种病态是可悲可恶的,是必须治疗的。于是作品中所写的正是体现当时鲁迅的思想感情。鲁迅又说:为了要“听将令”“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这里的“将令”,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吧。文学创作都有主题,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什么是主题呢?主题是怎么来的呢?既然文学创作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作品的主题也就只能是从社会生活

影视作品著作权经典案例分析

影视作品著作权经典案例分析 杨静,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 一、综艺节目及其市场 (一)综艺节目的定义 今天主要具体地探讨一下我们在前沿的司法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有关娱乐法的相关法律问题。近几年来中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应该是当前中国普通公众娱乐消费的一个重要领导,那么娱乐节目的品种产品也是层出不穷,各个电视台都竞相推出了多款的娱乐节目。 目前好像还没有对于综艺节目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法律上的定义。但是通过审理案件我们发现,这类节目有几个要素是必备的。大家看到这几档节目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好声音、春节晚会、中国最强音、我是歌手。所有这些节目,首先它要有一个主题。比如说好声音,中国最好的声音,它是选歌手的。那么春节晚会,它的主题就是全球的华人怎么欢度春节,一个祥和喜庆的主题。 所以综艺节目有一个主题,它有一整套自己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说当你打开这个节目的时候,随便选一个片段,你就知道它不是其他的节目。它有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一套具体的套路。另外,它一般都有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主持人、有嘉宾、有演员,还就各种的舞美、灯光、音响效果,配合形式的这么一个舞台,它是一个现场表演。再次,它还要有现场运用电视的影像语言进行设置,包括舞台的旋转,大屏幕的分割,这是一种技术上的拍摄过程。最后,它要在电

视台播出。 (二)当前中国的综艺节目市场 那么目前中国的综艺节目市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大概从四五年以前,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这一档综艺节目推出之后,国内的各个地方台的综艺节目竞争就变得非常非常激烈,各个台大量的巨资投入在做这个综艺节目。为什么呢?因为两个驱动力,一个是观众,一个是广告商。他们的收视率,所有的电视台现在都能够转变这个认识——无论是新闻强台还是文化强台,真正能提高收视率的是综艺节目。 我们到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去调研和走访,各大电视台都认为收视率的指标是对于他们最重要的一个考核。就像我们办案子,我们的结案率是最重要的考核。现在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所有的广告商,他们去投资发布广告,只选综艺节目。而且有一个现实情况,就是一般他们选择的节目是从国外引进的有成熟经验的节目,有成熟模板的节目。如果是本地原创的,新推出的节目,可能不会吸引很多的广告商。 二、综艺节目侵权诉讼方面的问题 (一)综艺节目的类型 下面介绍一下目前中国法院,我们接触到相关侵权诉讼的一些情况。在此之前先介绍一下节目的类型,因为要审理这类案件,我们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法院大体上对综艺节目做了几个分类,这个分类的角度是按照法律的思维,它有哪些主体,这些主体在制作过程中有

影视作品鉴赏

《影视作品鉴赏》B卷试卷第 1 页共 1 页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试卷课程名称:影视作品鉴赏适用专业: 全校选修 2015年—2016年学年度第春季学期任课教师:洪代星姓名:____宋磊____学号: 134A2461 成绩: 1、请从影片的镜头、剪辑、故事的某一方面就影片《可可西里》写一篇鉴赏文章。 要求:字数不少于1200字。 题目自拟。 杜绝抄袭。 《可可西里》的传奇 《可可西里》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影片,记录片风格的流行可能还有更深入的精神原因。在这个信息决定生存机会的时代,对信息的需求发展成为人们一种强迫症,成为一种无论何时何地的盲目渴望,人们渴望知道更多"真实的'事情。很不幸,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谎言,因为绝大多数的信息在本质上都是宣传和广告。由于人们所"听"到的主要是些明显的谎言,于是不信任听觉,转而相信视觉,人们想"看"不想"听"。 《可可西里》是个社会学式和人类学式的故事片,属于"看"的欲望。它是个关于可可西里民间自发的巡山队和偷猎者的真实故事,命运把他们双方卷入到环环相扣的暴力、血腥、博弈之中,但是没有女主角——看来陆川不需要这个作料。一个难得一见的充满男子汉情怀的影片,刚毅,果断,义无反顾。尽管命运不可抗拒,但没有一个情节是可以预料的,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它是一个作品对观众智力水平的尊重。最后一枪没有铺垫,一打就死,没有废话。《可可西里》基本上都以这种干脆利索的时间节奏在叙事,以至于这个影片需要再看一遍。 如果是说这个影片的镜头、动作、音乐和色彩等等很美,这样有目共睹的东西并不需要这样愚蠢地指出来。而且,按照习惯,"美"这个词汇通常用来谈论那些多少有些浮华的景象,比如优美、柔美、秀美之类。这不适合陆川的电影,尤其不适合《可可西里》,当然,也许我们可以说它是"壮美"的,但这样一些美学词汇未免不合时宜,尽管说得没错。法国人类学家进一步说,他说的当然不是有目共睹的视觉美,而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那种在"残酷真实"背后的美。他补充说,因为这种无形的美,这是他十年来看到的最好的片子。 《可可西里》是个很好的美学个案,它表达了一种值得分析的美学观点。我感兴趣的是,《可可西里》是如何超过当代作品的文化陷阱的。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一群悲壮的英雄和他们荒谬的生活现状;我们看到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弱小和悲哀,我们欲哭无泪!一群连几百元工资都不能按拿到的英雄在为了保护藏羚羊而奔波卖命,可他们自身却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保护和支持;他们或饿死,或被盗猎者打死,或被流沙淹没,他们并不如一只藏羚羊活的轻松,可是他们却背负者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责任艰难的生活!后来他们幸存下来的竟然有8人被政府起诉,判刑,理由是他们私自卖了从盗猎者手中缴获的藏羚羊皮。 通常,一个作品总有其"自己的"美学观点。这个说法有些古怪,需要解释,显然,即使最没有个性的作品也总有一点点自己的"书写痕迹"——也许德里达会看重这种由任意性所形成的所谓"个性"。不过,我们通常却不会在"书写痕迹"的意义上谈论到个性,因为它终究并不代表什么意义,即使从对意义的解构的角度去说,没有力量的"书写痕迹"其实也解构不了什么。我疑心后现代主义过分夸大了"另类"和"个性"的价值。意义总是公共性的,或者说,如果一种意义不具有公共性,就没有力量,因为没有公共意义就不能构成社会事实,因此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也就没什么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自己的"记录片缺乏力量和魅力的一

数据新闻案例分析

无根据案例分析 “没有根据”被翻译成“没有证据可依赖”。这是环球邮报“2017gen数据新闻奖”的获奖作品。经过近20个月的调查,发现加拿大约有五分之一的性侵犯案件被警方认为是没有根据的,这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值得称道的是,为了突出这种“无证据可依”现象的区域性和严重性,数据新闻采用多维处理和数据组合,结合文章色彩、页面跳转等互动方式,调动广大读者,达到强大的传播效果。 接下来,我将分析“毫无根据”的视觉效果、阅读心理和服务主题。 >>>视觉效果<<< 1强调“极简主义”,少即是多 有一种颜色叫做“平面设计”,它是指将传统的三维图形转换成二维图形,并用单一的色块和图标来简化复杂性。2012年,这一设计在同年的Windows8系统和ios7系统中首次采用,使得UI界面交互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7]

插图还采用了平面设计:简单的线条画,晕染,虽然画笔笔触不多,但图像的区别突出了;同时,采用了二进制颜色,红色警示,黑表正常。警察对五分之一的案件不予理睬。极简主义绘画方法摒弃了不必要的元素,使读者更加关注呈现的内容。 “五分之一数据”中“非常容易忽略”的五分之一数据非常容易被忽略。因此,笔者用大比例尺的插图来强调重要性,用简单的画风来省略画面的细节,而具体的画面则强调数据,充分说明“少即是多”。 视觉包含隐喻,集中的排列代表精致,少量的配色代表严肃。 标题的设计也采用了这一原则,用“过多”的空间来集中读者的注意力。同时,当标题位于图像的中间时,水平长度与水平空白长度的比率正好等于水平和垂直空白的比率,即“黄金比率”。视觉上,这种类型的布局为人们提供了最好的视觉体验。 2专注于流利,不要太酷 屏幕切换的动态流畅性也会影响视觉体验。本文的动态效果采用与颜色一致的“极简”风格,以及“酷而一般的不受欢迎”,如下图所示:

影视作品的鉴赏方法

影视作品鉴赏需要掌握影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影视作品解读可以分为文本内解读和文本外解读,文本内的解读是画格、镜头和段落的分析,而文本外的解读则是多角度、多视域的社会、文化、时代、审美、政治等方面的分析。影视作品是视听艺术,基本的结构单位是镜头,这就需要准确掌握影视作品的镜头与镜头的结构方式:镜头语言、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对影视作品的结构的掌握同时也是对其意义的解读。影视作品的结构按照层级可以划分为画格、镜头、段落。画格是影视作品最小的单位,就是一格画面的图像。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画面静止的内容就是一格画面,也是一格胶片的内容。对画格可以进行构图分析,对拍摄对象、位置关系、光线、色彩、前景、后景和背景等进行仔细的分析。镜头的内容其实就是画格的集合,镜头会因此产生人物的运动,从而进行叙事,镜头分析是影视作品的基本分析单元。对镜头的构图、色彩、光线、场面调度和镜头中人物的身体、表情、动作等等方面的分析是影视作品意义解读的基本组成部分。镜头之间的组合形成段落,段落可以交代场景,也可以进行叙事,形成一个小情节。 镜头之间也可以产生修辞效果,形成抒情性段落和表情段落。在镜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段落分析,最后形成影视作品的分析。对一名选修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或影视艺术初学者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从视听语言出发,理解作品的美学、社会和文化含义,对作品的主题、叙事、人物等方面进行准确的分析。 一、影视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影视作品是现代传媒时代的艺术,这种光影构筑的世界具有独特的魅力,分析影视作品的情感、美感和艺术内涵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些方面才能感受到影视艺术的独特感染力。 1.重视影视知识的积累 专门的影视分析与一般的观众观看电影电视是不一样的。观众看电影或电视作品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而专门的电影或电视作品分析则不大一样,首先是需要一定的影视知识的积累。作为一般的选修者或爱好者,需要积累的影视知识很多,阅读的书籍也很多,首先可以系统地涉及专门的中外电影史或电视史、影视美学以及影视评论;其次则可以阅读关于中外经典电影、本章内容的写作主要参考了《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王心语著《导演艺术基础》,林洪桐著《表演艺术手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等,特此感谢。033奥斯卡获奖电影和其他电影节获奖的影片等介绍或分析的书籍。只有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影视作品介绍或分析的论著才能具有比较系统的影视知识,从而可以对影视作品进行正确的意义解读和全面的审美体验。当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一定的影视理论知识,有意识地培养专业的影视思维,培养视听语言体验和欣赏的习惯,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事情。但是现阶段影视教育在中国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专业的影视专业老师很少,初学影视艺术鉴赏的学生如果完全是自学,那么就特别要注意影视知识的系统学习。 2.不断扩大知识面 影视艺术鉴赏需要一定的影视、美学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后可以对影视作品进行专业的分析及表述,否则只能陷入文学的泥淖,把影视作品当作文学作品来分析。因此,除了掌握一定的影视知识之外,美学知识的学习可帮助观众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对作品进行文本内外的阅读,即对影视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进行到位的阅读。文化方面的修养可以使得观众拥有广阔的知识面和多维度的视域,从宏大的文化视域对作品进行恰当的分析。 3.养成写影评的习惯

浅论新闻作品赏析的方法

浅论新闻作品赏析的方法 O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way news works and new ideas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新闻作品赏析中常见的方法和新思维。新闻作品的赏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两者关系密不可分。除常见的新闻作品赏析方式外,经过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作品的赏析中又出现了新的思维方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news reports, the common appreciation of the methods and new thinking. News appreciation the work is divided into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inseparable. In addition to common works of appreciation approache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news Appreciation of the work appeared in a new way of thinking. 关键词:新闻作品新闻作品价值赏析方法新思维 Keywords: news reports, news reports, the value of appreciation of methods and new thinking 正文: 所谓新闻作品就是:可指一篇稿件、一张图片、一个栏目、一个版面,也可统称新闻作品。其一是能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二是根据新闻的基本规律,把握和体现新闻事实的正确性、真实性、生动性、及时性;三是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新闻作品的具体的形式有8种:新闻链接,图表新闻,表格新闻,滚动式新闻,采写人物新闻,采写系列报道,采编连续报道,采写跟踪摄影报道。新闻作品的价值在哪里?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二是使读者产生先睹为快的审美感觉;三是从作者公正客观的态度中吸取教益;四是通过传播媒体引起广泛的社会反映;五是使人们茶余饭后有了谈话消遣的材料。但笔者认为,新闻作品的价值远不只于此。好的新闻作品,它不仅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永恒的历史意义。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新闻事件时站得高,看得远,从宏观角度架构,从微观处入手。所谓宏观,就是要求作者站在历史发展、人类文明进化、时代精神演变、社会经济走向的高度,去认识把握自己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而这些事件,又必须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它必须抓住社会现象、阶级矛盾的本质,要能象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那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微观,就是作者能从复杂纷纭、司空见惯的平凡事件中,发现其隐藏的闪光点。这就是于毫发处见泰山,“于无声处听惊雷”。用文学创作术语说,新闻作品的微观,就是以小见大。一篇能载入史册的新闻作品,必须具备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的特点。由此可见全面分析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好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新闻作品赏析的方法(宏观上) (一)、政治学的分析方法: 主要要新闻事业的政治性决定的,侧重于作品的思想内涵即新闻的倾向性和指导性. 倾向性: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或明或暗表现出的特定的政治立场,也指记者通过新闻事实暴露出的思想倾向.举例说明,2009年8月2日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

新闻评析作品

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佳作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主题专一,中心突出。刘熙载〔清〕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的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细、写深、写透,能把一个事件、一个意思写清楚、写透彻,这篇文稿便算是好文章;要是分散笔墨,这也写一点,那也写一点,成了“大杂烩”,不仅篇幅会拉长,而且什么问题也没有写清楚。兵书上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写作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一篇文章中,宁可集中反映和说明一个问题,也不可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罗列十个问题。这篇通讯就是这样一篇主题专一、中心突出的好新闻。 报道从大局出发,围绕当前党的中心工作,披露了安徽省淮北市某些领导为了出“政绩”,盲目决策,上马一些有形象、有影响但不切实际的招商引资项目,在政治上、经济上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令人民群众失望和不满的事实。文章主题重大,寓意深刻,提出问题尖锐,但行文并没有咄咄逼人,更没有戴帽子、打棍子,而是在平和、客观的陈述和剖析中渗透着对淮北现象专一的批判,凸显其力度。也正是由于此,文章很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真正收到了“治病救人”的效果。 ——足够的投入,高质量的产出。在许多人眼里,记者“上通天下入地”,“吃香的喝辣的”,是地道的“无冕之王”。然而,美国一权威机构曾做过一项关于劳动量大小的调查,排第一位的是矿工和码头工人,其次便是警察和记者。参加过悉尼奥运报道的中新社体育记者魏群说,在悉尼期间,每天工作时间最少是16个小时,一个汉堡一顿饭是常有的事,许多棒小伙儿都累趴下了。如果没有敬业精神,恐怕难以胜任记者一职。农民种地没有足够的投入不会有好收成。企业家做市场没有足够的投入就难以创出名牌。军事家攻城略地没有足够的兵力投入就难以取胜。当然并不排除农民碰上了好天气,企业家碰上了好运气,军事家靠敌人的疏忽大意侥幸取得成功的,但从规律上讲,要有足够的投入才会有比较大的胜算。 同理,要写出新闻精品,也要有充分的投入。要投入思想,投入智慧,投入情感,投入精力,没有足够的投入,或者投入不到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报道。记者就像猎人,武器再先进,也要到深山中去,否则是难以打到好猎物的。 据介绍,2002年年初,人民日报编辑部和淮北市一些干部群众告知人民日报驻安徽记者站,淮北一些领导干部盲目决策,要在这个人口不到200万、经济又不发达的城市里上马高尔夫球场、建设耗资30亿元的高消费的温哥华城,结果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和形象损失。作者敏锐地感到,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各级干部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而对淮北现象的核实和剖析,正能从反面揭示这个主题。当地干部为了“政绩”而搞形象工程,问题的实质是没有处理好“做官”与“为民”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出政绩与办实事的关系,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道而驰。为此,记者排除重重困难,先后两次到淮北,跑工地,进农家,拍照片,采访干部、外商、工人、农民等150多人,收集了大量材料,历经两个多月方正式成稿。采写过程中,编辑部与记者进行了多次沟通,并精编此稿。由于有了足够的投入,因而写出的稿件主题集中、鲜明,行文简练、明了。仅2000字,就将一个涉及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失误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写得很有说服力,不能不说这是一篇深入采写、精心修改出佳作的成功范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