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实习报告

测量学实习报告
测量学实习报告

测量学实习报告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班级

组别:第五组

姓名:徐白雪

起迄日期:

地点:6号教学楼

指导教师:卫柳艳

河南城建学院

建筑工程管理系

目录

▲前言………………………………………………………….... 1仪器的检校……………………………………………………

1.1水准仪的检校…………………………………………..

1.2经纬仪的检校………………………………………….. 2平面控制测量…………………………………………....

2.1外业……………………………………………………..

2.2内业…………………………………………………….. 3高程控制测量…………………………………………...

3.1外业…………………………………………………..

3.2内业……………………………………………………

4碎部测量……………………………………………………...

4.1准备工作……………………………………………

4.3地形测图………………………………………

4.4地形图检查与整饰……………………………

前言

一、实习目的

教学实习是测量教学的组成部分,除验证课堂理论外,也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格的实践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手段。通过地形图和建、构筑物测设,可以强化测定测设地面点位的概念,能够熟练掌握使用各种测量仪器的技能,提高应用地形图的能力,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的测量问题打下基础。

二、任务和要求

1绘图幅为40cm×40cm,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一张。

2熟练使用常规测量仪器和工作,并能进行检验校正

3.能独立组织和实施图根导线测量、图根水准测量及内业成果整理,测量成果均应符合精度要求。

4.熟练掌握经纬仪测绘法测绘地形图的方法步骤,学会识度和应用地形图。

1仪器的检校

1.1水准仪的检校

1.1.1圆水准器的检校

检验 1.用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

2.将望远镜旋转180度,若气泡仍居中,则满足要求,若不居中,则需要进行校正

校正 1.先松动固紧螺丝,然后调整三个校正螺丝,使气泡向居中位置移动偏移量的一半。

2.用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如此反复进行直至仪器旋转到任何位置圆水准器气泡皆居中时为止。

1.1.2十字丝横丝的检校

检验安置仪器后,先将横丝一端对准一个明显的点状目标。

然后固定微动螺旋,如果标志点不离开横丝,则说明横丝垂直竖轴,不需要校正,否则需要校正。

校正校正法因十字丝分划板座装置的形式不同而异。我们在实习中遇到的来说,应用螺丝刀松开分划板座固定螺丝,转动分划板座,改正偏离量的一半,即满足条件。也有卸下目镜处的外罩,用螺丝刀松开分划板的固定螺丝,拨正分划板座的。

1.1.3水准管轴的检校

检验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之间的夹角不得大于20“,若超限则需要校正

校正转动微螺旋使视准轴处于水平位置,同时使管水准气泡也不偏离中心。

1.2经纬仪的检校

1.2.1照准部水准管轴垂直于仪器的竖轴的检验和校正

检验将仪器大致整平,转动照准部使水准管平行于一对脚螺旋的连线,调节脚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转动180度,此时如气泡仍然居中则满足,若偏离超过一格,应校正。

校正使水准管水平,但竖轴倾斜,设其与前垂线的夹角为a。将照准部旋转180度,气泡不再居中,水准管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a。先用拨针拨动水准管轴校正螺丝,使气泡退回偏离量的一半,再用脚螺旋调节水准管气泡居中。

1.2.2十字丝垂直于仪器横轴的检校

检验用十字丝交点精确照准远处一清晰目标1,旋转水平制动螺旋与望远镜制动螺旋,慢慢转动望远镜微动螺旋,1不离开竖死满足,反之要校正。

校正旋下目镜分划板护盖,松开4个压环螺丝,慢慢转动十字丝分划板座,然后再做检验,满足后拧紧螺丝,旋上护盖。

1.2.3视准轴垂直于横轴的检验校正

1.2.4横轴与竖轴垂直的检验校正

1.2.5竖盘指标差的检验校正

检验安置仪器,用盘左、盘右两个镜位观测同一目标点,分别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读取竖盘读数a和b计算指标差,若超出土1‘,则需改正。

校正经纬仪位置不动,不含指标差的盘右读数为b-x.(x为指标差)。转动竖直度盘指标水准管微动螺旋,使之为b-x,再使气泡居中,反复校正。

2平面控制测量

2.1 外业

仪器:DJ6经纬仪,测钎2根。

精度:经纬仪:6″。

方法:测回法

(1)选点控制点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保存和安置仪器的地方,相邻导线点间通视良好,便于测角量距。点位选定后立即做上十字标记,便于测量。点的密度均匀覆盖整个测区,便于碎部测量。

(2)水平角观测

用测回法观测导线内角一测回,要求上、下半回之差不得大于40“,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不得大于土40“√n 其中n为导线观测角数。

(3)边长测量用检定过的钢尺往、返丈量导线各边长,其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3000,特殊困难地区限差可放宽为1:1000。(4)连测为了使控制点的坐标纳入本校或本地区的统一坐标系统,尽量与测区内外已知高级控制点进行连测。

(5)观测数据具体数据详见数据表

(6)选点示意图

2.2 内业

(1)平面坐标计算方法首先校核外业观测数据,在观测成果合格的情况下进行闭合差配赋。然后由起算数据推算各控制点的坐标,具体辅助计算见坐标计算表。

(2)结果坐标计算值如下:1(500,500),2

(547.11,500),3(582.08,506.80),4(579.83,588.59),5(544.65,591.75),6(494.57,590.42)7

(449.86,584.49),8(454.29,502.67)

3高程控制测量

3.1外业

仪器:DS3水准仪,双面尺一对。

仪器精度:水准仪:3mm;双面尺:1mm。

方法:变换仪器高法

(1)选点同平面控制测量选点一样

(2)测量在两点之间安放仪器,目估使前后视的距离大致相等,进行调平对中,用变动仪器高法进行测量,读出后视读数与前视读数,计入手簿,观测数据详见数据表。

3.2内业

(1)计算方法高差等于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两次仪器高测得的高差之差不大于6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平均高差。(2)计算检核后视读数之和减去前视读数之和应等于高差之和,也等于平均高差之和的二倍。对于高差闭合差应进行计算调整,将其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高差上。

(3)计算待定点高程根据已知高程点的高程和各点间改正后的高差分别计算其余点的高程,最后算得的1点的高程应与已知值相等

(5)结果各个点的高程分别为1(10m),2(9.8339m),

3(9.3598m),4(8.3215m),5(8.8074m),6(9.0359m),7(9.9714m),8( 12.2971m).

4碎部测量

4.1准备工作选择较好的图纸,用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格网,格网边长10cm,并进行检查。展绘控制点,展点时,先要根据控制点的坐标确定所在的方格,再由坐标值量得点最终所在位置,并在点的右侧以分数形式注明点号及高程。最后用比例尺量出各相邻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与相应的实地距离比较,其差值不应超过图上0.3mm。

4.2地形测图测图比例尺为1:500,测图方法选用经纬仪与小平板仪联合测绘法。

设站时平板仪对中偏差应小于0.05xM,M是测图比例尺分母。比较远点作为定向点并在测图过程中随时检查,再依据其他图根点作定向检查时,该点在图上偏差应小于0.3mm。

经纬仪测图时,对中偏差应小于5mm。归零差应小于4‘,对另一图根点高程检测的较差小于0.2基本等高距。

4.3地形图检查与整饰

检查首先检查图面,查看图面上接边是否正确、连线是否矛盾、符号是否正确、名称注记有无遗漏。发现问题要记下,便于野外检查时核对。野外检查时应对照地形图全面核对,查看图上

地形与位置是否与实地一致,地物是否遗漏,注记是否正确齐全。

整饰对图上所测绘的地物、控制点、坐标格网、图廓及内外的注记,按地形图图式所规定的符号和规格进行描绘,提供一张完美的铅笔原图,要求图面整洁,线条清晰,质量合格。

5结束语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水准仪、经纬仪的基本操作,接触了地形图测量的新知识,对绘图要求也很严格,对测量整个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熟悉,把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具体的结合了起来,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把握的更好,积累了实际操作的经验。

当然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测量不准确误差太大,这使得我们的数据严重不合格,不得不再重新测量。对每个点的角度测量,每一测站的高差测量,导线的距离测量以及碎部点的测量,我们都认真测量,有的甚至测了好多遍,直到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对数据的处理,我们是算了一遍又一遍。确实在测量的过程中,大家都很累。有过争吵,争论,但不管怎样我们把测量完成了,大家都很高兴。这次小组实习把

我们大家的距离拉的更近了。我们学会了合作,知道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大家得到了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更深的友谊。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各种问题在我们的争论中一个一个被解决大家甚感欣慰。当我们完成了一张一张的表格,绘图完毕时,你会发现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这就是团对的意义所在。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是我深刻体会到的,不要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互相学习才会提高。

本次实习圆满结束,这样的实习确实很有必要,学校对这方面应当加强,让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获得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