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原创)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原创)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期中论文by 任力子-00928088

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公元三世纪后,古罗马帝国衰败,东西分治,从戴克里先开始的东方化政策一直延续下来,罗马帝国实际上被东方的拜占庭帝国继承;而与此同时,在欧罗巴的西面,由入侵蛮族初步建立起来的西欧早期国家正在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上酝酿着崛起。

概述:

整个中世纪早期(公元600-1050年),西欧与它的邻邦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比,都是无比的落后,以至于十世纪的一位阿拉伯地理学家将其描述为“身材高大,性格粗暴,举止粗俗,智力低下”。建立在光辉灿烂的罗马文明废墟上的西欧文明,因其蛮族身份显得尤其野蛮,但这个时期并不是很多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个黑暗的空隙期,而是新兴的西欧民族在新的土地上为未来的繁荣发展所做的准备时期

1、主要成就:

1)形成第一个大帝国法兰克王国,并在短期内基本统一了西欧

2)格列高利宗教改革,使得西方基督教独立于讲希腊语的东方基督教,西欧在西方基督教和拉丁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统一的文化意识

3)王国与教会联盟,“丕平献土”,丕平、查理曼加冕,西欧在政治和宗教上都获得独立

4)十世纪,未来的欧洲王国和城邦开始了融合过程,西欧文明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2、几点遗憾:

1)蛮族遗留的继承制度(分封诸子),使得法兰克王国时常四分五裂,难以长期生存

2)农业方面,曾经的游牧民族没有掌握先进的耕作方式,导致虽有肥沃的土地,却不能有好的收成

3)以维京人为代表的北欧蛮族(比日耳曼人更彻底的蛮族),在880-911年劫掠欧洲,猖獗一时,导致西欧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生活。

4)文学艺术方面成就匮乏,仅有少量的史书、传记和福音书(考虑到时常的扩张和蛮族入侵,这一点并不奇怪)

几大特点论述:

1、政治统一

西欧,曾经是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弃子,贫瘠的蛮荒之地,在罗马分裂后,再也难以听从遥远的君士坦丁皇帝的发号施令,近水楼台的日耳曼人轻易夺取了这一地区的统治权,并逐渐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国。

作为经历了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人双重打击而最终生存下来的日耳曼国家:法兰克王国,注定要成为重要的历史力量。早在公元500年,法兰克的奠基者克洛维就将现代法国和比利时的大半领土纳入版图,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他聪明地皈依了基督教,这一举动不仅为他赢得了当地人的支持,还将影响到日后法兰克与教会的重要联盟。又过三百年,到了公元800年,查理曼王朝已经几乎统治了整个西欧,西欧,这个几百年前还很不起眼的地理名词如今已经真真切切地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统一的、不容忽视的政治实体2、宗教独立与自信

与政治上的统一相对应的是宗教上的独立。

早在四世纪,许多日耳曼部落就已经皈依了基督教,而于五世纪兴起的本笃教会则是大大促进了西方宗教相对于东方的独立,本笃教士的热心传道“不仅有利于传播基督教思想,也有利于创造一个西欧文化统一体”。

更加有力的证据是教皇格里高利的宗教改革,他将罗马教皇制与西方的本笃教会修道制相结合,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罗马教会对蜗居东方的拜占庭帝国的疏远和对西方新兴基督教国家的好感。格里高利试图通过与西方本笃教会的“联姻”摆脱君士坦丁皇帝的辖制,而创建一个“具有高度自治权的、西方化的拉丁教会”,格里高利神学所强调的苦行和炼狱后来成为东西方教会的主要区别之一。

如果说本笃教会让西欧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宗教,那么格里高利改革则使西欧的宗教得到教皇认可而更加独立与“合法”。这一宗教上的独立必然促进了西欧文化上的独立与自信。

3、政治与宗教的联盟----对东方的挑战与超越

作为西罗马的继承者(至少从地理上说是这样),西欧(日耳曼人)是作为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来到这片土地上的,在东方,还有一个名义上的罗马统治者,在中部,还有一个神圣的教皇统治着精神与思想。西欧对这两者的辖制的摆脱也是在中世纪早期开始的。

提出挑战的是“锤子”查理马特(688-741),他与本笃教会结盟率领英格兰人越过英吉利海峡,到德意志中部宣讲福音,本笃教会在法兰克王国内部实质取代了传统的东方基督教。

接着发出强音的是“矮子”丕平(714-768),在罗马教皇就破坏圣像问题与拜占庭尖锐对立之时,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称谓的“丕平献土”。

也是教皇国的起始。作为回报,教皇派遣圣卜尼法斯为丕平举行了涂油仪式,并为其加冕,丕平成为西欧历史上第一个神授权力的皇帝

完成超越的是卓越的查理曼大帝(768-814),除了“极大地扩大了王国领土”外,其在800年的罗马加冕意味着法兰克实际上控制了教皇国,乃至整个基督教会。这一划时代的事件不仅标志着西欧对罗马教会的胜利,也是对东方拜占庭帝国的伟大超越。“挟教皇以令诸侯”的法兰克人再也不是那个“举止粗俗,智力低下”的蛮族了。

4、战争与动乱

总体看来,中世纪早期的西欧是一个混乱的社会,频繁的战争使得拥有大批肥沃土地的农民没有时机去集中精力发展农业经济,使得当时的生产力处于相当低下的水平。

战争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法兰克与外族争夺领土的扩张战争,例如在查理曼大帝时期,除了英格兰人,西欧几乎每一个发对他的民族都与其发生过战争;二是帝王死后的继承者战争,法兰克王国初期,包括克洛维在内的君主们沿袭了蛮族将土地分割给多个儿子的继承方法,这直接导致了死后王国的混乱局面;三是来自北方的维京人的劫掠,尤其是在九、十世纪,维京人的频繁骚扰使得西欧不得安宁,没有空隙去发展经济。

这些战争都给西欧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

5、文化的黑暗期

也是由于上述的原因,频繁的战乱下,人民尚且没有精力去发展经济,改进耕作方式,又何来的精力去学习文化呢?

被称为黑暗间隙期的中世纪早期最大的黑暗是在文化的遗失上,古罗马的土地被法兰克人继承,文化却尘封在无人问津的古代典籍中。广大群众缺乏正式教育,甚至大多数世俗贵族也都是文盲。偏重实用的查理大帝学术“复兴”也只是为教会服务。仅有的一些文学成果是几本传记史书,如查理大帝传记、传说“贝奥武甫”,艺术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兰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和“使人目瞪口呆的《凯尔斯书》”,至于其他民族的各自独立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的黑暗期。

6、酝酿,积蓄

尽管西欧取得了政治上、宗教上的巨大胜利,然而文化上的倾颓、无休止的战乱、落后的耕作方式和地下的生产力似乎抵消了这些胜利所带来的喜悦。

但是这绝不是原地踏步,在这一时期,西欧积累了政治管理上的经验,宗教上的优越感和对教会的控制,并形成了统一的欧洲意识,手中握有大量沃土的西欧人一旦摆脱了战争的纠缠,实现农业生产上的突破,就将一跃成为左右历史的重要力量,与拜占庭、阿拉伯帝国相抗衡。统一、独立、荣誉、

自信……西欧在中世纪早期所完成的这些积累,必将为日后西欧的崛起奠定基石。

邻近文明的影响

与西欧相比,其他的几个文明都有着怎样的特点,这对我们理解西欧发展历程也有一定作用。

当时,与西欧邻近的主要文明有:东方的拜占庭帝国、中东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帝国和北欧的维京强盗。

其中,拜占庭与阿拉伯处于时不时的交战状态,通过高效的官僚体制和繁荣的贸易,君士坦丁堡维持了千年的独立,抵挡住了阿拉伯人的无数次进攻(尤其是717年的解围战),这给西欧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一方面,有了拜占庭这个壁垒,西欧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与强大好战的阿拉伯人的兵戎相见,从而得以保持相对的宁静与独立;另一方面,虽然少了和阿拉伯的战争(并不是没有,中世纪初期的西哥特王国就被阿拉伯消灭),但是远东的中国和印度的科技,却能够通过阿拉伯--拜占庭这条战争通道传向西欧。

而维京人给西欧带来的更多是灾难,野蛮的入侵始终是文明的阴影。但是,在混乱中积蓄力量的西欧,一旦维京人的抢劫停止,欧洲即可最终把它的潜力释放出来,建立强大的农业国家。

总述:

中世纪早期,四百年风云,西欧从愚昧蛮荒的寒冷大陆,逐步走向欧洲乃至罗马世界的中心。虽然这一进程并没有在这时完成,但在这四百年中,西欧人所获得的统一的文化意识和因军事征服、宗教胜利而来的自信,深刻地影响到了日后西欧的发展,在罗马衰亡后的西方世界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复习巩固第三十七篇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复习巩固 第三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和农民生活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开来 B、庄园内的“直领地”由领主耕种,“份地”由佃户耕种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中的自由农民的上地 D、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开庭地点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下列关于西欧城市兴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欧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B、一般是作为工商业活动中心,规模较小 C、这些城市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城市都发动了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古时期,在西欧一些地区盛行庄园经济,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为( ) A、佃户 B、贵族 C、领主 D、教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此话说明了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是( ) A、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已不受国王管辖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答案】: 【解析】: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西欧庄园》教案

第8课西欧庄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中世纪的概念;庄园;庄园土地分类;庄园法庭等基本概念,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庄园法庭相关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 通过本课学习分析,庄园法庭的作用、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庄园形成;领主和佃户的关系; 难点:西欧庄园的特点,庄园法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西欧中世纪图片 “中世纪”,指西欧封建社会历史阶段。封建时代的欧洲乡村是如何管理的呢?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呢?本课讲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时间: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庄园里。 2、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 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领主:封建社会中受封领地或采邑的封建主。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行政司法权力及其他特权,大领主除设置官吏、法庭、监狱外,还设关卡、收赋税、铸货币。领主对农奴或农民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领主是国主或上级领主的附庸,要履行服兵役、纳贡赋及其他义务。欧洲中世纪占有领地的僧侣贵族、农奴主、庄园主也称为封建领主。这三大领主占有大部分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在很大程度上占有农奴的人身。 佃户: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在中国,不同时期又有田客、佃客、地客、庄户、佃户等称谓。西欧封建领主制经济下承租份地的农民也称佃农。 (2)在庄园里土地分类 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佃户每周要在领主土地上劳动3天,剩下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3)、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_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市民社会角色的转化和地位变迁问题是目前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学者们普遍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与资本主义的萌芽、发生、发展紧密相连,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革命性改变[1]。 一、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始于10世纪后期及11世纪。毋庸置疑,生产力的发展是当时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11、12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巩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又使得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大大加强,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中的分支行业开始脱离农村的家庭副业和庄园手工业形态,逐渐集中到城市之中。而手工业在“进城”之后,又产生了城乡交流和向外开拓市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日益扩展和深入,西欧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同时,这种经济上的历史性变革也引起了西欧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并非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产 物,而是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体。手工业者和商人作为城市兴起的主要推动者,通过自愿的方式定居在封建城堡或教会城镇的围墙内[2],开始以一种非官方的形式去适应新兴的社会生活,逐渐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市镇机构。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又逐渐改变着民众的生活观念,例如:集市贸易中的平等原则被引入城市生活中,在商品交换中,农奴和有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是作为商品的私有者、交易者出现的;封建主们无论是向集市上的交易者购买商品,还是把自己庄园内的剩余产品运到市场上去卖给需要者,都不得不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和平等身份。因此,大批农奴、自由农和小贵族纷纷抛弃传统的庄园而奔向城镇,由封闭的生活方式转为开放的生活方式,由被奴役的地位转为拥有较多人身自由的地位,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级”出现了,西方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市民的传记时代”[3]。 二、西欧城市争取自由的斗争 西欧城市从开始形成之日起就出现了一股同封建势力相对抗的政治力量———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市民阶层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他们从11世纪起,采用暴力或和平的方式,开展“城市公社革命”,争取城市的自治权和有利于城市市民的社会制度[4]。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 ———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崔晓乐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以及由此引起的市民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为西欧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市民以城市为载体,为维护自己的自由和利益不断斗争,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清城市与西欧城市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制度结构,城市中“雇工人”和工商业者的地位非常低下,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无法在明清城市的发展中诞生。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雇工;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中图分类号:K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82(2009)01-0038-03 收稿日期:2008-12-12 作者简介:崔晓乐(1985—),女,甘肃通渭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 第21卷第1期2009年3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Radio &TV University Vol.21No.1March.2009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7日09:18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7月下作者:张椿年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由于各个国家人民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及其统治者对海洋的认识不同,虽都拥有海洋,但不一定有同样的海洋文明,下面笔者就西欧海洋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阐述。 社会需要商业,但内地没有市场,西欧商业只能从沿海开始 西欧海洋文明的本质是商业。罗马帝国在其强盛时期,商业十分繁荣,有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内外贸易四通八达。然而,自公元493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的农奴社会,在农奴社会里,自然经济占据着统治地位,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来源。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村庄,村庄受庄园控制,庄园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封建领主对农民实行剥削和司法审判的社会组织,商业几乎处于零状态。与此相适应,教会谴责商业,教会认为商业追逐利润,是亵渎神灵之举,但是社会又不能没有商业,因为庄园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例如食盐,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即使教会的神职人员也离不开它,但它不是庄园能生产的。再如,建造教堂的材料,也不是每个庄园都具备的。关于商业的重要性,少数高级的神职人员也是承认的。14世纪初,一位法国的修道院院长在他的《商人的箴言》中这样写道:“没有国家能够只靠自己管理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商人们要出去工作,颠簸劳碌。他们的国家缺少什么,就将其带到所有的王国去,因此,人们必须要做的是,永远不要在没有缘由的情况下,苛待他们。因为商人在海上由此地到彼地为国家提供供给,这使得他们受人爱戴。”① 社会需要商业,但在封闭的庄园经济包围中,西欧内地没有市场,商业难以发展,所以商业的复兴,只能从沿海地区开始:一是沿海地区的人民以捕鱼为生,缺少粮食,有强烈的交换生产物的愿望;二是沿海地区交通方便。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他的著作《封建社会》一书中说,在13世纪以前,海上航行比陆路快,假如不是遇到强劲的风,船行速度每天达60至90英里。在陆上,通常每天的行程在19至25英里之间。②商品流通时间的长短对商人来说,至关重要,商品流通时间缩短了就会提高利润率。三是沿海地区可以利用大海进行海外贸易,商人以利为重,进行对外贸易常常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因以上种种原因,南欧的地中海和亚得利亚海沿岸,北欧的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首先成为西欧商业复兴的基地。 南欧的意大利是个半岛,东临亚得利亚海,南濒第勒尼安海。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受邀进军意大利,因为他为教皇平定当地贵族的叛乱有功,教皇加冕他为皇帝,因此,德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因内部的分裂,很难对意大利实行实际的统治,在封建势力较弱的环境下,从11世纪到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了一批城市国家,如威尼斯、比萨、卢卡、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共和国,城市国家的主人是商人、手工业者。意大利沿海城市的商人都把发展对外贸易放在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威尼斯。威尼斯土地贫瘠,可耕地极少,但是它面临亚得利亚海,航海便利,在从事商业和对外贸易方面却具有别人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为环境所迫,威尼斯人不得不向大海索取所需。他们从渔业和制盐业开始,以己之产,换取自己最缺少的粮食,后来竟成了一个地区的粮食集散地。为了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威尼斯的造船业也发展起来,随着力量的壮大,11世纪末叶,威尼斯已在得利亚海东岸树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控制了地中海东面的整个海上贸易,成为一个伟大的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古西欧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王权国家、基督教会和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古西欧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拜占庭文明是古典文明与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也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对欧亚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俄罗斯兴起后,不断侵略扩张,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教材知识梳理】 一、西欧封建庄园 1.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 (1)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容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②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 (1)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特点 ①耕地组成: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②义务:农奴需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③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1.王权衰落 (1)原因: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表现 ①法国:15世纪,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②英国:自11世纪中后期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形成于伊比利亚半岛。 2.教会 (1)特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2)地位: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3.城市发展 (1)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2)城市自治 ①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手段: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③意义: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 (1)形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故称拜占庭帝国。 (2)统治表现 ①境内工商业发达,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扩张: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帝国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 【重点知识探究】

中世纪西欧社会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演变过程,以其查理帝国的分裂。 (2)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3)西欧中世纪庄园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经济单位,了解庄园内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4)了解西欧中世城市的一般特征。 2.能力与方法 (1)对比查理曼帝国版图与今天西欧行政区划版图,增强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认识到一个国家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2)观摩由名著改编的能够反映欧洲历史的影片(如“堂吉珂德”等),了解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近代欧洲社会风尚和礼节的影响。 (3)作一次网上专题旅游,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基本风貌,增加对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一起构筑了近代欧洲文明的两大基石(如希腊理性主义和罗马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当时的日耳曼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从文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法兰克王国,还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查理曼帝国,在许多方面都要落后于昔日的罗马帝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向前推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导语 本课导语讲述的是法兰克国王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的故事,其主旨是引发同学们去思考,这个昔日的蛮族国王为什么能够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呢?由此导入课文。 子目内容 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本目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讲清封地(封主分封给下属的领地)与义务(受封者要为封主履行出征打仗的义务)是维系封主和受封者之间的纽带。第一段大字概述了公元5世纪西欧历史的背景,同时强调了在众多的日耳曼人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之所以日渐强大,教会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段大字介绍了西欧封建化开始的时间(公元8世纪)、方式(通过层层分封)和结果(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第三段大字讲述查理曼帝国是如何建立的。无论是法兰克王国的对外扩张,还是查理曼帝国的建立,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有关。在中世纪西欧,教权与皇权常常是相互利用的。第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复习特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复习特训第一百篇 第1题【单选题】 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交往形式主要有两种,下列历史事件所体现的交往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罗马的扩张 D、马可·波罗来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由此可见,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是( ) A、驱逐出庄园 B、送入监狱 C、处以罚金 D、没收财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 ) A、庄园大体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庄园大体上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庄园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和农民生活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开来 B、庄园内的“直领地”由领主耕种,“份地”由佃户耕种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中的自由农民的上地 D、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开庭地点 【答案】: 【解析】:

第8课 西欧庄园

第8课西欧庄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 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

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图片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

第8课西欧庄园

第8课西欧庄园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 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物品都可在庄园内取得②每个庄园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村子组成③在庄园内耕种的农奴,需向领主交纳租税④庄园内大家笃信基督教,但却必须到庄园外的教堂参加固定聚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中世纪的西欧,两个相聚仅几百英里的地方,一个地方有大量的粮食,另一个地方却在遭受饥饿是很正常的事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欧出现了等级君主制,大封建主仗势以邻为壑 B.国王以粮食为武器,限制粮食贸易,反对城市自治 C.庄园制经济封闭和自给自足,人们生活范围小,交往少 D.奥斯曼帝国崛起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西欧商业环境 3、某剧组要拍摄一部反映西欧中世纪庄园的殿试连续剧,他们设计了以下场景,但其中有一处有明显错误,它是() A.庄园土地耕作一般实行轮作制,耕地分为春耕、秋耕和休耕地 B.农奴在位领主修盖房屋 C.庄园中有领主的堡垒、农奴的农舍,还有教堂 D.流动商贩在庄园里叫卖食盐、铁制工具、水果、腊肉等 4、“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享用一日三餐(三餐的内容不尽一样)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中世纪庄园 B.西周诸侯国 C,古希腊城邦 D,印度种姓制 5、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亚帕充满仇恨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

《英国庄园生活》 ---------中世纪英国农民生存状况研究 摘要:农民作为中古世纪社会底层的生活群体,虽地位卑微,但对于社会的运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可以说是社会建筑的基石。研究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于研究中世纪历史有着巨大的帮助。 ·宗教,“十字架的巨大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古世界”。 中古世纪庄园制达到了顶峰,也是西方封建制度的高潮。尽管英国某些地方从未实行过庄园制度,但毋庸置疑的是庄园农奴是农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活在庄园中的农奴来说,庄园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与外部的接触无外乎一年当中去几次集市,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因此庄园中的一切都会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他们的价值观。位于庄园中心的教堂,作为庄园中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与农奴破旧的茅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难使农奴不对其印象深刻。教会对农奴们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 对于中世纪的住民来说,教会无处不在,它对于人们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路旁随处可见的十字架和圣陵无时无刻不提醒农民要对神、上帝、死亡和救赎充满敬畏。大多数农民并不识字,抽象的教堂壁画也不能帮助农民很好地理解圣经的精髓,因此中世纪农奴只能借助弥撒等宗教仪式,或者通过教士的布道来形成自己的信仰。但不幸的是对于文盲来说,整个弥撒当中他们只能不断重复“主啊”,“万福玛利亚啊”这两句。至于复杂的仪式,他们并不理解,教士口中的用拉丁语叨念的祷告词他们根本听不懂。日复一日的重复使得这些仪式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更加糟糕的是,大多数教士并不了解这些仪式到底代表着什么,他们并不比农民博学,这些无知的教士构成了中世纪宗教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很多教士就是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仅会拉丁语而已。其思想当中带有很多迷信的成分,就如同普通的农奴一样。很多教士不仅不能胜任神职,反而带头亵渎教义,与女人私通,放高利贷,主持弥撒时衣冠不整等。因此某些乡村风气败坏,道德沦丧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21集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复习进程

第21集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

第21集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 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时间跨度从罗马帝国的衰落延至文艺复兴早期。中世纪的生活首先体现在将政治、军事、经济权力结合为一体的封建等级制、以农奴制为典型的对劳动力的人身束缚、罗马教会的巨大影响。在其盛期开始出现了一些缓慢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随着商业发达、国际文化科技交流的逐步增长而加快。 城堡是西欧中世纪国王、公爵、伯爵等大贵族的大本营。中世纪是王权、教权、贵族领主权鼎立,混战频仍的世纪。城堡的首要职能是军事防卫,此外它还是贵族的管理中心,设有治安、司法和税收等官署。出于军事需要,城堡多建于战略要地,如高地、港口、山道、河叉等。城堡一般都在城市,一方面因为许多城堡是在城市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因为城堡建立后,商人们趋之若鹜,在城堡周围就逐渐形成了城市。一但战争来临,城堡也是市民的避难所。 初期的城堡都是土堡,伴随着建筑技术的革命,城堡变成了石体结构。城墙通常高30到40英尺,下有深沟,有的沟中注水。城墙上建有塔楼,驻弓箭手矢射,塔楼之间距离不超过一箭之遥,即二百英尺,以保证全部防线都在射程之内。外人需走过吊桥才能接近城门。此外城堡还有多个小旁门,供守军出击之用。城堡内最重要的建筑是内堡,它是堡主的住所,内堡还设有一圈高大的围墙,以备外墙失守后据守。这个时期,城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要经得住敌军的长期围困。因此,城墙内除住房外,还有各种生活设施,如粮仓、磨坊、厨房、面包房、酿酒坊、铁匠铺、马厩、教堂等一应俱全。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新成)“在中世纪的西欧,家庭这个概念和我们今天中国人所理解的是有区别的,英文family这个词它是从拉丁文来的,从古罗马那个时期,家庭或者family这个词的拉丁文原形它指的是在同一个屋顶下生活的人,那么在这里生活的主人的家庭,主人的亲属甚至主人的奴隶都属于家庭成员。在中世纪,这个家庭概念基本上是从罗马那里沿袭下来的,它指的是几代同堂的一个家族,还包括他们的一些亲属、甚至远亲,同时也包括他们的仆人,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家庭是一个核心家庭有很大的不同。” 堡主的家庭规模在50到100人之间。卫士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役的骑士,另一类为出身无地农民和城市劳动阶层的雇佣步军,有的城堡有少量雇佣骑士。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新成)“骑士,在当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当时西欧实行封土制,所谓封土就是这个土地的占有者把一块土地分封出去,领受这块土地的人作为代价,要为分封土地的这个主人服一定的义务,所谓骑士是一种领受封土的人,他要为领主服军役,在服军役的时候他要自备马匹、自备武装所以称为骑士。骑士应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里贵族的一部分,是属于贵族的最下层。” 雇工包括从火夫到技术工匠的众多服务于骑士和卫兵的人,此外还有若干司职教堂的僧侣,他们均受雇于堡主。 城堡中各阶层生活方式差异甚大,堡主全家住在内堡,内堡有自来水供应。多数贵族在用厚布垫包裹的大木桶里洗澡。十三世纪的一些豪华内堡已建有浴室,配有冷热水箱。 内堡用餐程序十分复杂,主人之外最重要的位置留给宗教显贵和其他重要客人。就餐的规矩也很多,一份十三世纪行为守则上写道:在指定的座位落座,不要把沾过自己嘴的食物放回木盘,不许用手动耳鼻,尽量克制打嗝等等。贵族家饭菜品种丰富,主食除面包外偶有蛋糕,酒是每餐必备的,以葡萄酒和啤酒为主。 贵族不从事任何体力劳动,连洗脚、穿衣都有人伺候。冬天,仆人要把衣服在炉火旁先烤一下再给主人穿上,仆人的生活不见得比农夫们疲惫枯燥的劳动好。贵族的生活有时也很繁忙,迎来送往占去他们大量的时间,因为当时没有商业饭店,出门只能投亲靠友,管理家产也会耗费他们的精力。 册封仪式很庄重,通常在户外进行,鼓手乐队也前来助兴。被册封的年轻人,在履行必要宗教仪式之后,身着盛装,骑骏马进入现场,换上一套闪闪发光的甲胄,然后向一具假人发起冲击,仪式结束后,举行盛大宴会和舞会。 比武大会的另一个特色是两组骑士进行一场模拟战争,人数有时达到数百。 狩猎分犬猎与鹰猎两种,在贵族中很流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新成)“骑士之爱,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一种没有性爱的爱情,之所以在当时出现一种现象,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在当时基督教统治的社会,‘性’被认为是一种很龌龊的事情,所以感情当中是不应该夹杂着性的,这样,特别是贵族当中,他们的感情发展就要排斥性的因素,所以出现了这样一种所谓骑士之爱;第二个原因,在当时贵族阶层当中联姻有很大的政治色彩,其次要考虑到经济上门当户对,真正有感情的婚姻是为数极少的,这样,在贵族当中我们所说的婚外恋,就成为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另外,骑士之爱还特别强调,骑士对于妇人的一种绝对的服从,这是把骑士的那种慷慨献身的精神和这种变形的爱情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形式。我觉得骑士之爱,它是对当时那样一种感情压抑、性压抑的形式下,一种感情上的发泄。” 总之,城堡只对贵族来说才是天堂,但这也只限于和平时期。而中世纪的农村生活,是一种在生死线上的挣扎。 西欧中世纪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人说,那时的老百姓可能对国界毫无概念,但对村界一清二楚。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课后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四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 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究其影响,反映在( ) A、对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B、一般是工商业活动中心、规模较小 C、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的城市发动争取自治斗争,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城市衰落了,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你知道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于哪个世纪( ) A、9世纪 B、10世纪 C、13世纪 D、15世纪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10世纪起,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 ) A、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B、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C、封建城堡的修建 D、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法国有一个城市叫作琅城,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11、12世纪的哪一史实( ) A、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B、琅城市民的反侵略斗争 C、琅城市民抵御了日尔曼人的进攻 D、这里是罗马征服时的古战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0—13世纪,西欧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巴黎、马赛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 A、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B、西欧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C、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西欧庄园》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8课西欧庄园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图片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3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中世纪西欧社会》教学设计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 教学目标 1.知道公元5世纪西欧进入中世纪,中世纪西欧的代表性国家及其发展情况(查理曼帝国是由法兰克王国发展而成,帝国分裂后的三部分成为后来德意志、意大利和法兰西的雏形),基督教会对政权扩张的作用。 2.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和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通过教师的介绍,使学生理解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开始复苏和兴起,在兴起中逐渐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为以后欧洲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通过对西欧封建化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图解的方法来解释西欧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从而认识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庄园、城市兴起是中世纪欧洲区域文明的主要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 难点:西欧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西罗马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它的灭亡在历史上有什么重大影响? 生: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的终结。 师:从那时起(相当于中国的北朝),西欧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中国封建制形成是在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比西欧早了近千年),通常被称为“中世纪”。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世纪西欧社会。 一、查理曼帝国 公元5世纪,西欧社会正处于大动荡时代。在昔日西罗马帝国的疆域上,日尔曼人建立了几个王国,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的对外征服扩张,得到了基督教会的大力支持。(一)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是法兰克王权与教权开始结合的标志。法兰克王国逐渐发展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二)查理曼帝国 1、查理的扩张战争 查理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空前强盛。他在位46年,发动了大大小小53次战争,其中有31次查理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法兰克王国已扩大到今天西欧的大部分地区。所占领的地区相当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到814年形成了西起大西洋,东至多瑙河,南到意大利中部,北达波罗的海的庞大帝国。 各抒己见: 查理曼帝国是靠武力建立起来的,你能列举出历史上还有哪些依靠武力建立的帝国吗?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2、查理加冕 公元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典礼,正式授予他“罗马人的皇帝”称号。 (图:查理加冕)查理双腿下跪,两手合拢,万般虔诚;教皇利奥三世双手捧着金冠戴在查理的头上,三呼:“奥古斯都查理,承上帝之命,致和平的罗马人的大帝万岁!” 从此,查理成了查理曼(意为查理大帝),他所统治的国家被称为查理曼帝国。在欧洲,教权与王权结成了联盟。 思考:查利—这位几乎统治整个西欧的国王,为什么要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教皇为查理加冕,意味着什么? 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皇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 相关考点: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C ) 【2012.1-静安36】 (1)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4分) (2)封建等级制:伴随着8世纪采邑制度的改革,封建主层层分封土地而形成;等级君主制:12世纪以后,城市复兴,商品经济活跃;君主专制:15世纪末,百年战争结束后英法成为民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君主立宪制:17世纪以来,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专制王权成为阻碍。(4分) (3)政治制度要应时而变;政治制度的变化要有利于社会进步等。(2分) 【2012.1-闵行38】表格中的历史(10分) (1)时代:11世纪的中国处于北宋时期;(1分)特征:多民族政权并立,以“重文轻武”为国策,文化、科技发达,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任意3点,3分) 时代:11世纪的西欧处于中世纪;(1分)封建制度基本确立,政治上二元体制,封建割据,经济上庄园林立,文化上深深打上基督教的烙印。(任意3点,3分) (2)主要原因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化浪潮席卷西欧,德国、法国等国现代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西欧经济迅速发展。(2分) 【2012.1-淞江36】 (1) 唐时:西欧处于封建制度形成时期(采邑改革、教权与王权二元政治、庄园制、封建等级制、基督教神学笼罩);清乾隆时期:西欧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启蒙运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德意志四分五裂)。 (2) 逆转:由宽容、开放走向保守、封闭。分析:其一,文化上,唐时文化开放,“允许外国人自由传教”,清朝不许“购买中国书籍”。其二,政治上,唐时允许外国人参与政治,法律地位平等,清朝推行防夷政策。其三,社会生活上,唐时对外国人宽容宽松,允许居住、通婚,清时对外国人严加限制,排斥的心态。 【2012.1-崇明37】 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 天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西欧庄园练习题(含答案)

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西欧庄园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有学者将欧洲的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这一时期所发展的一套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是() A.城邦B.封建等级制度和庄园生活 C.市民政治D.议会政治 2.西欧中世纪的基础是() A.城市B.手工作坊 C.庄园D.法庭 3.我们从历史文献The Book of the Office of Seneschal《管家之 书》中可以了解到13世纪________、管家、采邑官、监守官以及犁倌、马车倌、羊倌、猪倌等各自的职守。空格内填入哪一项最合适?( ) A.奴隶主B.庄园主 C.城堡主D.工场主 4.“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享用一日三餐(三餐的内容不尽一样)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丰盛的晚宴……”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中世纪西欧庄园B.西周诸侯国 C.东汉的庄园D.古代希腊的城邦 5.中世纪的西欧庄园盛行的经济形式是() A.资本主义经济 B.自然经济 C.商品经济 D.公有制经济 6.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物品都可以在自己的城堡内取得 ②庄园内最重要的是农事③在庄园内耕种的佃户,需向领主缴 纳租税④庄园内大家笃信基督教,但却必须到庄园外的教堂参 加固定聚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在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一向以司法审判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的 角色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庄园法庭的主持者是 () A. 从自由农民中选举产生的审判官 B. 领主或他的骑士 C. 领主或他的管家 D. 从农奴中选举产生的审判官 8.下列有关庄园法庭的叙述,正确的是() A.法庭开庭的地点固定 B.罚金全部归领主或者管家所有 C.庄园法庭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D.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