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和腰腰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和腰腰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和腰腰椎病中医辨证

肩背痛总括

[原文]通气太阳肩背痛羌独蒿草蔓防芎

气滞加木陈香附气虚升柴参芪同

血虚当归白芍药血瘀姜黄五灵红

风加灵仙湿二术研送白丸治痰凝

[提要]阐述太阳肩背痛及其兼证的治疗。

[白话解]太阳肩背痛可用通气防风散治疗,其药物组成为羌活、独活、藁本,甘草,蔓荆子,防风,川芎。如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陈皮,香附;如兼气虚者,可加当归,白芍。若兼血瘀者,加姜黄,五灵脂,红花。如风邪日久者,加威灵仙;若湿滞

经络者,加苍术,白术。如因风痰凝滞经络者,用青州白丸子(卷次三十九)研末送吞。

[按语]肩背痛的成因不一,以风寒湿三气袭入足太阳经的居多,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文献中关于痹证的论述始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留连于筋骨,则痛病难已;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汉·张仲景《伤

寒论·太阳篇》论述了太阳风湿的辨证与治疗:“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痛,

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除此之外,仲景治疗历节病、太阳风湿、湿痹的许多处方,如

甘草附子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风汤等,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效方。肩背痛若属风重

的肩背牵强面痛,湿重的痛时麻木面沉重,寒重的痛势较甚若兼见气郁风湿阻络者,其痛常固定在一处,治宜理气行滞;如兼气虚的,其痛时止时作,治宜补益气阳;血虚夹风的,其痛夜间较而时发时止,治宜养血祛风;倘因血瘀者,其痛多发于夜间而

痛无休止,治宜活血祛瘀;风邪久郁而致肩背牵强作痛者,治宜通络祛风;湿滞经络者,肩背麻木,治宜健脾通络;因风寒阻滞经络而痛者,多伴见呕吐痰涎,眩晕等症状,治宜祛风化痰。中医治疗肩背痛,除内服方剂以外,还可结合外治疗法,如外用药剂的外敷或涂搽,以及针灸、推拿等。太阳经肩背痛大致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

围炎、颈肩综合征、冈上肌腱炎、及部分颈椎病等骨关节疾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收效颇佳,可采用内服消炎镇痛药和活血通络中药,结合在病变局部施以推拿等手法治疗。患者自身也需积极配合,进行上肢的练功锻炼,以加快恢复活动功能。

通气防风汤:羌活独活藁本甘草蔓荆子防风川芎

方中以羌活发散太阳经风湿,配以独活,祛风胜湿之力尤佳,独活长于祛下焦风湿。

二活合用能散周身风湿,利关节,止痹通。藁本、蔓荆子、川芎此三物皆性善上行,

祛风止痛,其中藁本为太阳经之引经药。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祛风胜湿止痛之效,而以头项肩背臂膊疼痛见长。通气防风散即李东垣的“羌活胜湿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原书主治“手太阳经气郁而不行,肩背痛,不可回顾者;足太阳

经不通行,脊痛项强,腰似折、项如拔”。项背腰脊皆属足太阳膀胱经。吴昆在《医

方考·湿门》评价羌活胜湿汤云:“外伤于湿,一身皆痛者,此方主之。”《方剂学》(6版)

腰痛总括

(原文]腰痛肾虚风寒湿痰饮气滞与血瘀

湿热闪挫凡九种面忽红黑定难医

(提要]阐述腰痛的病因及危象。

(白话解]腰痛的病因有肾虚、风邪、寒邪湿邪,痰浊,气滞、血瘀、湿热下注及

闪挫劳损等九种。如见到腰痛兼有面色忽红忽黑(即暗青色),病势危急,不容易医治。

(按语]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病证。最早见于《内经》,其中详细论述了腰痛的性质、部位和放射范围。《金匮要略》中提出用肾气丸治疗“虚劳腰痛”,甘姜苓术汤治“肾着”病。朱丹溪把发病原因归纳为“湿热、肾虚、瘀血、闪挫、痰积”五类,并强调肾虚最为重要。清代《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等书把腰痛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湿腰痛、痰腰痛、肾虚腰痛、气滞腰痛、瘀血腰痛,使之辨治

更为系统化。总之,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又足太阳经,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故内伤则不外乎肾虚,而外感总离不开湿邪为患。肾虚是本,外邪、外伤、劳累均是标。内外二因,相互影响,可以互为因果。内、外、骨,妇各科

疾病,均可出现腰痛。一般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脊柱疾患,如类风湿性脊柱炎,结

核性或化脓性脊柱炎等;第二类为脊柱旁软组织疾病,如腰肌劳损,纤维组织炎等;

第三类为脊神经根受刺激所致腰背痛,如脊髓压迫症,急性脊髓炎等。第四类为内脏

疾病,如肾脏病,以及胰腺炎、胆系疾病,附件炎等。西医所谓之腰痛主要指骨伤科

疾病。诊断除根据患者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外,还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腰痛的临床

确诊提供了更大的方便,同时亦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如脊神经根受压迫性腰痛可用

磁共振成像(MRI) 确诊。熟悉西医所谓的腰痛,走中西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道路,

对掌握中医治疗的适应证,排除非适应证,提高中医药治疗腰痛疾病的水平是很有帮

助的。如腰部疼痛不可忍受,而面色忽红忽黑,脉搏细而微弱者,是真阴衰微,真阳

浮越于外,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前兆。剧烈的腰痛如肾结石绞痛,会导致疼痛性休克。

【白话解】腰部悠悠地疼痛,腿膝无力痿软,根据不同兼夹分别可用独活寄生汤、青

娥丸或由葫芦巴、补骨脂、川楝子、续断、桃仁、杏仁、小茴香、怀山药组成的安肾

丸治疗。

【附方】腰痛悠悠虚不举胡芦骨脂川楝续

寄生青娥安肾丸,桃杏茴苓山药盐。

【提要】阐述肾虚腰痛的证治。

【按语】由于腰为肾之府,所以历代医家认为肾虚是腰痛发病中最重要的因素,肾虚

腰痛也是腰痛中最常见的一种。现代概括肾虚腰痛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

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弱,或房事不节,以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筋脉。

症见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

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皖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

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偏阳虚者,用

右归丸为主方以温补肾阳。偏阴虚者,用左归丸以滋补肾阴。如腰痛日久不愈无明显

阴阳偏虚者,可服用青娥丸补肾以治腰痛。若肾虚兼夹风寒湿邪侵犯腰部。见腰部酸

重而痛,疼痛左右不定,腿足屈伸不利,畏寒喜暖,脉迟苔白的,证属本虚标实,可用肾看汤合独活寄生汤以祛风湿,益肝肾肾虚腰痛大致相当于西医学腰椎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交出症和骨质疏松症等病,发病人群多集中于中老年人,西医常用口服镇痛剂、补钙剂、激素以及体位牵引 ,手术疗法等,青娥丸酒炒补骨脂四两姜汁炒杜仲八

两连衣胡桃肉五十枚青盐一两大蒜头四两上药研末,以黄酒一两,米粉一两,调糊

泛丸,每次服二至三钱,用温酒或淡盐汤送下。方中杜仲味甘温,入肝肾经,能补益

肝肾,强腰膝,壮筋骨,为治肾虚腰痛之要药;补骨脂性温助阳,温补命门,能补肾强腰,壮阳固精,擅治肾虚腰痛,与杜仲同用,温肾阳,强腰膝之效尤佳。胡桃肉甘温入肾,通命门,补肝肾,强腰膝,协杜仲、补骨脂则补肾强腰之功相得益彰;大蒜辛温走窜,能通五脏,达诸窍,祛寒湿,则疼痛可缓。诸药相伍,共奏温肾壮阳,强

腰固精之功。青娥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肾虚为风寒湿邪所伤,或坠堕伤损所引起的腰痛,以及头晕耳鸣,溺有余沥,妇女白带等证。本方集诸补肾强腰之

品为一方,故补肾强筋壮骨之功较强,为治肾虚腰痛之证的专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谓此方可治“肾气虚弱骨髓伤败,。常服之,壮筋骨,活血脉,乌髭发,益颜色。”动物实验研究证明本方不仅能抑制骨细胞的骨吸收活动,还能增生成骨细胞,

产生较多的骨基质,使骨代谢平衡,可用于治疗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

安肾丸炒胡芦巴炒补骨脂炒川楝肉炒续断桃仁杏仁白茯苓小茴香怀山药各二两

研末,炼蜜为丸,每次服二至三钱,用淡盐汤送下方中补骨脂、续断,胡芦巴补益育阳,强壮筋骨;川楠子、茴香行气止痛;桃仁,杏仁活血祛瘀;茯苓,山药补督健脾,再加盐汤以味咸人肾,使药力达肾,增强疗效。全方合秦补肾助阳,强健筋骨之功。

本书所载方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安肾丸,在书中主治:“腰痛,阳事不举,

膝骨痛,耳鸣,口干,面色黧黑,耳轮焦粘。”《口齿类要》中记载治疗肾虚牙痛。《杂病源流犀烛》中用于囊汗证。可见该方主要用于肾阳虚衰所导致的各种病证。本

方中补骨脂、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常配合使用治疗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软弱

无力等。

[原文]腰痛属寒得热减五积吴萸桃杜安

寒湿重著胜湿附内实通经硫面牵

风痛无常掣引足经虚当用寄生痊

经实非汗不能解续命汤加牛杜穿

[提要]阐述寒邪、风邪致腰痛及其兼证的证治。

[白话解]腰痛若是属外感寒邪而得者,得热则痛减,宜用五积散加吴茱萸、桃仁、杜仲。寒湿腰痛的,则症见腰脊重坠,常痛在一处着而不移,宜用羌活胜湿汤加附子。若阴寒勰结内实不通的,宜用硫黄、牵牛子加面粉调制的通经丸。风邪致腰痛,则症

见痛无常处,腰痛牵引腿足掣痛。若风邪中于丝络而体虚者当用独活寄生汤,若风邪

中于经络而表实证,则非用发汗解表的方法不可,宜用小续命汤加牛膝、杜仲,牙山甲。

按语)外感腰痛中常见因风寒湿邢为患,寒湿腰痛,湿重于寒者可见腰部冷痛重者,转侧不利,逐渐加重,每遇阴雨天疼痛加重,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治宜散寒行湿,

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主之。若寒重于湿者而见腰痛如冰,上连脊背,恶寒拘急,转

侧不便,喜得热按,舌淡苔白,脉紧,可选用五积散。风寒腰痛,症见腰背拘急,或

连脊背,或引脚膝,成见寒热,腰间觉冷,得温痛减,脉浮紧,苔薄白。治宜发散风寒,治予人参败毒散。风湿腰痛,腰背拘急,酸重疼痛,活动不利,或见发热恶风,

或见颜面四肢浮肿,脉浮涩,苔薄腻。治宜祛风利湿,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原文中提及的风邪致腰痛牵引腿足掣痛与西医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相仿,因腰椎间盘发生

退行性变以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

髓等引起腰痛,疼痛可牵及腿部。西医对此类腰痛大多采用红外线、微波加牵引等物理疗法,局部使用封闭药,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及手术疗法等。

1羌活胜湿汤通气防风汤加附子。

2通经丸牵牛不拘多少

用新瓦入火烧得通赤,以牵牛顿在瓦上,自然一半生一半熟,不得拨动。取末一两,

人细研硫黄一分,同研匀,分三分,每用白酒一匙,水和捍开,切作棋子。五更初以

水一盏煮熟,连汤温送下,住即已。未住,隔日再作。套通经丸仅由牵牛子,硫黄两

味药组成。硫黄大辛大热,驱散阴寒,配以牵牛子以行气通便,使阴寒凝滞可解,内实不通可除,腰痛得安。

通经丸原名药棋子,出自《本事方》一书,主治腰腿痛,气滞。但是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指出:“殊不知牵牛之为性,能伤肾气,服之未见作效。肾气先有所损失。倘若是气滞腰痛,进一二服即可。”可见医家们在使用牵牛子治疗腰痛上是谨慎的。由于硫黄,牵牛子皆有毒性,所以现代临床已心田此方。

[原文]气滞闪挫通气散木陈穿索草茴牵

血瘀不移如锥刺日轻夜重活络丹

(提要]阐述气滞,闪挫,血瘀致腰痛的证治。

白话解]因气机阻滞 ,闪挫扭伤致腰痛者的,可用由木香、陈皮、穿山甲,延胡索,

甘草,小茴香,牵牛子组成的通气散治疗。如因瘀血致腰痛,则痛在固定的一处,痛如锥刺,日轻夜重,可用小活络丹治疗。

[按语]肝郁气滞所致腰痛可见腰痛连胁,腹满,似有气走注,忽聚忽散,不能久立行走,舌质偏红,苔薄,脉弦细或沉弦,治以调肝行气为法,可用沉香降气汤或天台

乌药散。因闪挫、外伤而致瘀血腰痛者,症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

重则因痛剧不能转侧,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宜活血

化瘀,理气止痛,方用活络效灵丹。瘀血腰痛多见于腰部软组织损伤疾病如急性腰肌

筋膜扭伤、急性腰部韧带损伤等。常因腰部用力劳动姿势不当,跌倒等原因发病。治疗多以口服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解痉止痛药,以及局部封闭、理疗等疗法。

通气散木香陈皮穿山甲元胡索甘草小茴香白牵牛。

方中陈皮,木香,小茴香行气止痛,有较强通利气机的作用。穿山甲,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即可治已成之有形血瘀,又可防治气滞转化为血瘀。佐以牵牛子行气

通滞,甘阜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行气祛瘀,通络止痛之功。县通气散出自《瑞竹堂方》,原书主治小肠疝气,腰腹牵引疼痛,感风寒或旁损腰涌,妇人吹乳,心气脾痛,疮疖不拘溃。该方是治疗气滞腰涌的常用方。盖因腰部轻度闪挫,气机郁滞,脉络不

禾口而致。方中延胡索辛散温通,能活血行气,出止痛佳品。《本草纲目》谓其“能

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块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现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气滞或血

瘀的各种痛证。

2活络丹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

酒面糊为丸,每丸如龙眼大,每次服一至二丸,用热酒或开水送下。

方中川乌、草乌均为辛热之品,祛风除湿,温通经络,且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天南星燥湿化痰,以除经络中痰湿,亦有止痛作用。佐以乳,没行气活血,以化络中之瘀血,使气血流畅。地龙为入络良品,并加用陈酒以助药势,可引诸药直达纳龍,丘病所。合而用之,则风寒湿邪与痰浊瘀血均能祛除,经络得处通,诸证可愈。本书中的活络丹即小活络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枋聪方》。除能治疗痹证外,还能用于“丈夫元脏气虚,妇人脾血久冷”等诸多病证。明·吴昆《医方考》中用此方治中风后遗症,风湿痰瘀阻于经络而见手足不用者。近有临床报道,运用小活络丹改丸剂为汤剂,治疗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疗效。报道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3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病程7天~2.5年,年龄25~45岁者24例,45岁以上者8例。全部病例

均有典型的坐骨神经痛症状和体征,并排除肿瘤、结核及骨折压迫等疾病。治疗方药:制川乌、制草乌、制南星、乳香、没药各9克,地龙1.5克。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煎后之药渣可外敷疼痛部位。20天为1疗程。

[原文]湿热热注足苍柏·二妙牛杜己瓜芎

腰如物复湿痰畜煨肾椒盐遂有功

[提要]阐述湿热和湿痰腰痛的证治。

[白话解]湿热下注于足部者,可用苍柏散,它是由二妙丸加牛膝,、杜仲,防己,木瓜,川芎组成的。如腰痛且重坠如有物附着者,这是由于湿痰停着于腰部,宜用川椒、食盐,甘遂及猪肾组成的煨肾散。

[按语]湿热和湿痰腰痛均属外感腰痛。现代分型:湿热腰痛可见腰髋疼痛,痛处伴有热感,梅雨季节或暑天腰痛加重,或见肢节红肿,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用加味二妙散。湿痰腰痛,症见腰部冷痛沉重,牵引背胁,阴雨天为甚,苔白,脉滑,以龟樗丸祛湿化痰。湿热腰痛和湿痰腰痛从西

医学的角度来看,大抵是由炎症引起。湿热腰痛相当于腰椎化脓性脊髓炎、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女性的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等引起的腰痛,湿痰腰痛相当于腰椎结核风

湿或类风湿的脊柱性腰痛等,治疗上多以消炎,抗痨及对症处理。

苍柏散苍术黄柏牛膝杜仲防己木瓜川芎

方中黄柏苦寒,清热除湿,且偏走下焦,尤对骨关节走痛,足膝酸痛无力为妙,为治

下焦湿热要药。苍术苦温,善能燥湿,一则可健脾以祛湿,二则可制黄柏苦寒之性。上二药为二妙散。再加牛膝、杜仲以补肝肾,强筋骨,通利关节。防己木瓜祛风湿、止痹痛,舒筋活络。全方共奏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

2煨肾散猪腰子一个剖开,入川椒,食盐,甘遂末,用湿纸裹煨,熟后用酒服。方中川椒辛温,温中散寒,温散痰湿,并有止痛之功。甘遂苦寒性降,善行经隧之水湿,

泻水逐饮之力峻,可将水湿痰饮一并排泄体外,诸药纳入猪肾同煨,以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髓,增强暖肾补阳之功,并以盐味咸人肾,以引药达病所。诸药合用,祛湿逐饮,温散止痛,则湿痰腰痛目除。苍柏散与煨肾散均出自本书,苍柏散由二妙散加味而成。一妙散为治疗湿热走注下焦的基本方,常根据病证的变化加味用之,如治疗湿热痿证可加豨签草、五加皮、,鹿衔草等,以祛风胜湿强筋骨;治湿热脚气,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以渗征降浊;若湿热带下,色黄粘稠,可酌加芡实,樗根白皮、赤饮令,以加强健脾渗湿止带之力;治下部湿疮,可加龙胆草、薏苡仁,赤小豆以清湿热,解疮毒。现临床报道应用煨肾散已少见。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 来源:未知时间:2011-11-03 13:15:44 (一)中医辨证类:寒湿阻络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活血散瘀。 方药: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方中羌活、灵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天麻疗头痛。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温经活血,通络;葛根解痉,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二)中医辨证类: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三)中医辨证类: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气活血。 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对颈椎病进行的辨证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后进行对症治疗的。对颈椎病进行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瘫痪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下肢麻力、无力,腿发软,易跌倒,行走不便,有踏棉花感,甚至可出现大小便障碍。患者常有头颈疼痛等表现。 1、湿胜型: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麻木,行走易跌倒,或有胸闷,腹腹,食欲不佳等。 2、肝肾亏虚型: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头眩,眼花,耳鸣,性功能下降。病情发展很慢。 3、气血瘀滞型:下肢疼痛剧烈,位置固定不移,活动加剧;肢体有麻木感。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瘫痪型颈椎病以下肢运动障碍,发抖,病起缓慢,间歇性发作为主。临床上以脊髓型多见。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痹痛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 1、风邪偏胜者:颈肩疼痛,位置不定,或痛在肩,或痛在肘,或痛及手部,关节活动不利,怕风。 2、寒邪偏胜者:颈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较剧,甚者不能入睡;疼痛遇到寒冷时加重,热敷后好转;颈部僵硬感,活动受限。 3、湿邪偏胜者:颈、背部疼痛,有沉重感;上肢疼痛、肌肤麻木不仁;不愿活动,易疲倦;伴有饮食不良、腹胀、大便稀等。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痹痛型颈椎病以颈肩、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临床上以神经根型多见。治宜温经活血,以桂枝葛根汤或蠲痹汤加减。 三、眩晕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昏、头痛、耳鸣,颈部活动受限,尤不能旋转,甚至可出现猝倒。 1、气血两虚者:眩晕在动作后加重,劳累后发生,休息后好转,精神疲倦,心慌,记忆力下降,面色苍白,头颈无力。 2、肝肾两虚型:眩晕,精神欠佳,记忆力下降,腰酸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 3、痰浊中阻型:眩晕,头昏,头重,昏昏欲睡,恶心呕吐,胸闷,食少,腹胀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眩晕型颈椎病以发作性眩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即发眩晕或猝倒为主。临床上以椎动脉型多见。若属气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以用补中以益气汤加减。属痰瘀交阻者,宜祛湿化痰,散瘀通络,用温胆汤加减。

2010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0年颈椎病(项痹病) 的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慢性退行性变,导致颈部关节失稳引起颈椎骨、关节与颈部软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出现颈臂痛、头晕、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项痹病”、“颈筋急”、“肩颈痛”等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BGS000 西医病名:颈椎病M47.821 二、疾病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

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

(完整word版)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羌活30g 独活30g 防己10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 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法半夏12g 陈皮9g 红花12g 丹参12g ,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 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

颈椎病诊疗指南

三.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 ~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 ~60 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 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 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 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 基底供血不全而 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第三部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一.颈型颈椎病 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 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颈椎病中药方

【颈脉通】葛根 25克,当归15 克,川芎30 克,黄芪35 克,蜈蚣 3 条,天麻9 克,地龙15 克,白芍15 克,钩藤 20 克,五灵脂 15克,泽兰 15 克,丹参 20 克。功能补气养血,袪风散寒,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加减:兼手指麻木者加羌活 10 克,地龙 12 克,鸡血藤 20 克,首乌藤20 克;兼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 克,竹茹 15 克,天南星 6 克,炒 白术 15 克,生姜 6 克;痛甚者重用葛根35克,秦艽15 克;肝肾亏损者加续断15 克,炒杜仲 15 克;风寒痹阻型重用防风15 克,独活15 克,荆芥 15 克,羌活 15 克;血瘀重者加水蛭 3 克。临床运用该方临床可配合颈椎牵引、理疗、针灸及中药离子局部熏蒸效果更佳。 【老中医赵淑炳验方】威灵仙15 克,羌活15 克,当归15 克,白芍20 克,熟地15 克,川芎 15 克,葛根15 克,伸筋草20 克,黄芪30 克,姜黄15 克,乳香10 克,没药10 克,党参 10 克,甘草 6 克。每日 1 剂,水煎分 3 次服,连服10 剂为 1 疗程。煎取第 3 次药汁,用纱布或毛巾浸泡后热敷颈部,每天 2~3 次。笔者屡用效果明显,一般服药 1 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这个我吃过有缓解但容易复发 【颈眼综合征31 例】均有视觉障碍或闪光暗点,视野缺损 ,甚至幻视 ,伴头痛、头晕 ,颈部酸困僵硬或肢体麻木 ,汗出等颈椎病表现。眼部检查排除眼睛的原发性病变,X 光检查颈椎有病理性改变。(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给予川芎嗪240mg~ 320mg, 加入 10%葡萄糖液 500ml 中静脉滴注 ,每日 1 次。(同时服中药颈椎方):太子参 20g、杭芍 30g、葛根 10g、枸杞 10g、菊花10g、决明子10g、补骨脂10g、怀牛膝20g、当归 20g、川芎 20g、生龙牡各 30g、灵仙 15~20g、白芥子10g、胆南星10g、桑枝 30g、泽泻 20g、连翘 15g,每日 1 剂水煎服 ,7 天为 1 个疗程 ,一般治疗 2 个疗程。痊愈19 例,有效 9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 90.3%。有效9例中 6例于短期内复发 ,但再用上述方法仍有效。(典型病例)芮某,男 ,46 岁,视力障碍伴两眼发作性灼 热 ,眼睑垂坠半年余 ,曾多方治疗无效,近期出现发作性眩晕头痛。诊见颈椎生理弯曲消失,颈4~5 后缘骨质增生 ,眼底检查和颅脑CT 扫描无异常改变 ,诊为颈眼综合征。予上法治疗,1 周后症状消失 ,2 周后临床获愈。嘱其注意颈部锻炼,勿长久低头伏案工作,睡眠时保持枕头松软 低位。随访 1 年未复发。 【脊髓型颈椎病案】主诉:双手麻木、握力弱,双下肢乏力 3 个月。加重 1 周。 3 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握力弱。一周前,上述症状加重,双手笨拙,持筷系扣不能,双下肢乏力,易 跌倒,束胸感,走路似蹋棉花,二便正常。颈椎后伸明显受限,双前臂尺侧,左手4、5 指、中指尺侧,右手尺侧 1个半手指感觉减弱,胸6、 7 节段感觉减弱,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 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双侧 Hoffmann's征、双 Babinski's 阳性。肌电图报告:双手内在肌(尺神经支配)和右尺侧腕伸肌失神经改变。96年 10月 10 日颈椎 MRI(GE,1.5T)报告: C5、6 椎间盘突出明显,压迫脊髓。苔薄,脉沉细辨证:早期痉证,晚期痿证(脊 髓型颈椎病)治则:早期益气化瘀利水,晚期益肾温经通络:黄芪 30g川芎 9g 白芍 9g白术 9g 汉防己 9g 米仁 30g 制半夏 9g生甘草5g。( 14 剂) 二周后,双下肢肌张力正常,束胸感、踏棉花感消失。再予益肾温经通络,处方如下:黄芪 30g 赤芍、白芍(各)9g 川桂枝 9g射干 9g生地熟地各 18g熟附片 9g补骨脂 30g 巴戟天 30g 汉防己 9g生甘草 5g。用七周后,除Hoffman's 征阳性,双下肢乏力外,余皆 正常。肌电图检查示:右手内在肌少量失神经改变。续按上法治疗 3 个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97 年 6 月 10 日在同样条件下做颈椎MRI 检查示: C5、6 突出椎间盘明显变小,受压 脊髓较治疗前变宽。 【毛德西 --疏颈活络汤】疏通经脉,散寒活络。葛根30 克,川羌活10 克,桂枝10 克,细辛 6 克,赤芍 30 克,鸡血藤 15 克,木瓜30 克,桑枝15 克,薏苡仁15 克,生甘草 10克。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的证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其中以落枕型及痹证型最为多见。 1.落枕型颈椎病 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之气渐失旺盛,如兼气血亏虚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导致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个别合并有眩晕或偏头痛者,每次发作三五天后,可有一段时间缓解。 2.痹证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风寒及劳累可加重症状。症状以一侧肩臂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为多,间有两臂麻痛者。从主诉及症状的轻重不同,又可分为疼痛型、麻木型和萎缩型三种。 (1)疼痛型:发病较急,颈、肩、臂、手均觉疼痛、酸胀,肌力和肌张力也有所减弱,大多系一侧发病,患者头部微偏向患侧,以减轻症状。咳嗽可有震动痛,夜间症状加重,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如侧卧时患侧在上等。 (2)麻木型:发病较慢,肩臂和上胸背麻木不仁,或兼有轻度疼痛,麻木以前臂及手为主,夜间症状较为明显,白天可无症状,皮肤痛温觉减退,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 (3)萎缩型:患侧上肢肌力减弱,大小鱼际肌萎缩松弛,肌力明显减退时影响劳动,但无疼痛、酸麻感觉。 3.痿证型颈椎病 肝肾久虚,筋骨痿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痿细。如兼气血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宗筋弛纵,则症状逐步加重,可兼有二便失控。 4.眩晕型颈椎病 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眩晕为特点,还可见头痛,急躁易怒,偶有肾气亏损、气血俱弱而突然晕厥、跌倒者,但较为少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比较多见的是眩晕时作,头重脚轻,走路欠稳,或同时有偏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5.五官型颈椎病 较少见,症状多不典型。或眼睑无力,眼胀痛,易流泪;或耳鸣,听力下降;或感咽部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簇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当归15g 桂枝 15g黄英30g炒白术 15g白芍12g茯苓30g狗脊15g全蝎10g炙甘草10g羌活30g独活30g防己10g, 水煎取450ml, 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尖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一一葛根18g当归15g桂枝9g黄董12g白术12g白芍 12g茯苓12g狗脊15g全蝎6g炙甘草6g法半夏12g陈皮9g红花12g丹参12g,水煎取450ml, 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 颈椎病中医辨证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方案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体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 【诊断依据】 1、实验室检查 1.1、颈椎X线平片检查正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环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环枢椎融合等;侧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狡窄,后韧带钙化,生理前凸消失,关节突肥大,椎体半脱位;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形、狭窄、椎间关节及钩椎关节增生或肥大等。上述X线平片所见尚不能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1.2、脊髓造影(MRI、DSA)对疑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应作空气或碘油造影,如有条件最好作MRI检查,能清晰的显示椎管狭窄或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对疑有椎动脉型的患者,可作椎动脉造影,如有条件可作DSA。 1.3、颈椎CT 能显示颈椎骨赘部位、范围大小,以及椎管周围软组织改变等。 1.4、其他还可作心电图、血管B超、脑血流图、头颅CT、MRI等排除心脏、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变 2.诊断要点 2.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2.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3.各型颈椎病诊断原则: 除上述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分别为: 3.1、颈型:

颈椎病中药方

【颈脉通】葛根25克,当归15克,川芎30克,黄芪35克,蜈蚣3条,天麻9克,地龙15克,白芍15克,钩藤20克,五灵脂15克,泽兰15克,丹参20克。功能补气养血,袪风散寒,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加减:兼手指麻木者加羌活10克,地龙12克,鸡血藤20克,首乌藤20克;兼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克,竹茹15克,天南星6克,炒白术15克,生姜6克;痛甚者重用葛根35克,秦艽15克;肝肾亏损者加续断15克,炒杜仲15克;风寒痹阻型重用防风15克,独活15克,荆芥15克,羌活15克;血瘀重者加水蛭3克。临床运用该方临床可配合颈椎牵引、理疗、针灸及中药离子局部熏蒸效果更佳。 【老中医赵淑炳验方】威灵仙15克,羌活15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熟地15克,川芎15克,葛根15克,伸筋草20克,黄芪30克,姜黄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10剂为1疗程。煎取第3次药汁,用纱布或毛巾浸泡后热敷颈部,每天2~3次。笔者屡用效果明显,一般服药1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这个我吃过有缓解但容易复发 【颈眼综合征31例】均有视觉障碍或闪光暗点,视野缺损,甚至幻视,伴头痛、头晕,颈部酸困僵硬或肢体麻木,汗出等颈椎病表现。眼部检查排除眼睛的原发性病变,X光检查颈椎有病理性改变。(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给予川芎嗪240mg~32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服中药颈椎方):太子参20g、杭芍30g、葛根10g、枸杞10g、菊花10g、决明子10g、补骨脂10g、怀牛膝20g、当归20g、川芎20g、生龙牡各30g、灵仙15~20g、白芥子10g、胆南星10g、桑枝30g、泽泻20g、连翘15g,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痊愈19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有效9例中6例于短期内复发,但再用上述方法仍有效。(典型病例)芮某,男,46岁,视力障碍伴两眼发作性灼热,眼睑垂坠半年余,曾多方治疗无效,近期出现发作性眩晕头痛。诊见颈椎生理弯曲消失,颈4~5后缘骨质增生,眼底检查和颅脑CT扫描无异常改变,诊为颈眼综合征。予上法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2周后临床获愈。嘱其注意颈部锻炼,勿长久低头伏案工作,睡眠时保持枕头松软低位。随访1年未复发。 【脊髓型颈椎病案】主诉:双手麻木、握力弱,双下肢乏力3个月。加重1周。3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握力弱。一周前,上述症状加重,双手笨拙,持筷系扣不能,双下肢乏力,易跌倒,束胸感,走路似蹋棉花,二便正常。颈椎后伸明显受限,双前臂尺侧,左手4、5指、中指尺侧,右手尺侧1个半手指感觉减弱,胸6、7节段感觉减弱,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双侧Hoffmann's征、双Babinski's阳性。肌电图报告:双手内在肌(尺神经支配)和右尺侧腕伸肌失神经改变。96年10月10日颈椎MRI(GE,1.5T)报告:C5、6椎间盘突出明显,压迫脊髓。苔薄,脉沉细辨证:早期痉证,晚期痿证(脊髓型颈椎病)治则:早期益气化瘀利水,晚期益肾温经通络:黄芪30g 川芎9g 白芍9g 白术9g 汉防己9g 米仁30g 制半夏9g 生甘草5g。(14剂) 二周后,双下肢肌张力正常,束胸感、踏棉花感消失。再予益肾温经通络,处方如下:黄芪30g 赤芍、白芍(各)9g 川桂枝9g 射干9g 生地熟地各18g 熟附片9g 补骨脂30g 巴戟天30g 汉防己9g 生甘草5g。用七周后,除Hoffman's征阳性,双下肢乏力外,余皆正常。肌电图检查示:右手内在肌少量失神经改变。续按上法治疗3个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97年6月10日在同样条件下做颈椎MRI检查示:C5、6突出椎间盘明显变小,受压脊髓较治疗前变宽。 【毛德西--疏颈活络汤】疏通经脉,散寒活络。葛根30克,川羌活10克,桂枝10克,细辛6克,赤芍30克,鸡血藤15克,木瓜30克,桑枝15克,薏苡仁15克,生甘草10克。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 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 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 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 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神经根型颈椎病(项痹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颈椎病从词义看应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表现 (一)、症状颈椎病中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50%-60%)。是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剌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临床上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即可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 (二)、体征可见患侧颈部肌痉挛,且肩部上耸。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 (三)、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二、诊断标准 参照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神

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三、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1.寒湿痹阻型: 辨证要点:头颈肩背疼痛,畏寒喜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痰瘀阻络型: 辨证要点: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头重眩晕。舌黯或有瘀斑,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3.气血不足型: 辨证要点:头项酸痛,肩臂麻木不仁,自汗,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肝肾亏虚型: 辨证要点:颈肩不适,头胀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弦细。 四、治疗 1、一般治疗:(1)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本病的发病机理、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第一部分概述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而发生椎体骨质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骨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血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血痹”、“骨痹”。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气血不和所致。 一、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西医分型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颈型颈椎病 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 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多数无明显外伤史。大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且有麻木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麻木为主。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无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力减弱。颈 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

项痹(颈椎病)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临床表现 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 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 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证候诊断 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慢性退行性变,导致颈部关节失稳引起颈椎骨、关节与颈部软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出现颈臂痛、头晕、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项痹病”、“颈筋急”、“肩颈痛”等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BGS000 西医病名:颈椎病M47.821 二、疾病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 一、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10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项痹病(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颈椎病)(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颈椎正侧位X线片。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如何治疗

中医怎么治疗颈椎病? 中医治疗颈椎病,有按摩法、膏药法、艾灸、热敷法等,以下中医专家重点为大家介绍了四种中医特色治疗颈椎疼痛的方法 按摩穴位治疗颈椎病 问一:很多人会提到中医按摩可以缓解颈椎疼痛,按摩哪些学位可缓解?要如何进行按摩? 中医:风池穴是治疗颈椎病的一个重要穴位。平耳垂过来,摸到的这个凹陷就是风池。自己按摩可以缓解颈椎病,可以改善脑供血。用拇指合适,两边各一个。不要直接摁着,稍微有点揉按,一次5-10分钟。能揉得局部酸酸胀胀的最好。 中医:天柱穴,沿着发际的水平线上,在大筋的边缘,与风池穴有相似的功效,按摩手法近似,按照上面的方式进行按摩即可。 中医:另外,缓解颈椎疼痛还有其他穴位,如:夹脊穴,肩井穴。这些穴位都要两边同时做,左右平衡,这也是中医的阴阳平衡。 涂抹祛痛膏药治疗颈椎病 瑶金堂中药颈肩松按摩膏:使用时,取颈适量.涂于使用部位后,顺时针按摩使其吸收。按摩切勿过度用力。按摩3-5min,至皮肤微微泛红,油膏完全吸收即可。 “颈肩松按摩膏"是有老中医熬制而成,对于治疗各类肩周炎、颈椎病都有疗效,颈肩松按摩膏可直接透入皮肤产生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 艾灸治疗颈椎病 问四:艾灸对治疗颈椎疼痛有效么?要怎么做?

中医:推荐大家用艾条,比较简便实用。点着了以后在疼痛部位治疗,一般都是在穴位治疗。艾是直接熏烤到这个穴位,也是用热力刺激,艾药的刺激,艾燃烧发出的红外光的刺激达到治疗作用。治疗时要特别关注经络,对于腰部疼痛主要就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还有的是带脉的问题。腰痛跟这三条经脉关系比较大。 中医:我们推荐的是温和灸,艾条对着皮肤两三个厘米的距离,开始距离近点,热了时候可以拉开一点。5-7分钟就可,或者说皮肤发红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雀啄灸,就是手拿着灸,手腕的一上一下的动,这样灸离皮肤就是一远一近。还可以买温灸盒,木头做的温灸盒上面有纱窗。这样可以大面积的烤,这时需要20-30分钟左右。 中医教你热敷法 问三:据听说热敷对治疗颈椎病有效果,怎么热敷?要注意什么? 中医:热敷也是中医的一种疗法,为大家推荐一种热敷的药袋,其组成处方有:大青盐(大粒盐)1000g,生龙骨50g,生牡蛎50g,灵磁石50g,紫磁石50g,青磁石50g,鹿角霜50g,滑石块50g(共1350g)。 中医:上述药装入纯棉制的口袋中缝住。这个药袋也适合中老年人腰腿痛。使用方法:在微波炉用中高火加热2分钟,以不烫皮肤为准。放在疼痛部位,可以横放,竖放。 中医:针灸和拔罐也可以治疗颈椎疼痛,但是针灸最好不要学习了,要找专门的医生治疗。大家在家可以做拔罐,用真空拔罐。 颈椎病常见传统治疗方法 牵引法:通过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使头颈部相对固定于生理曲线状态,从而使颈椎曲线不正的现象逐渐改变,但其疗效有限,仅适于轻症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牵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肿加重;牵引期活动受限。

颈椎病中医辨证讲课稿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羌活30g 独活30g 防己10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 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法半

夏12g 陈皮9g 红花12g 丹参12g ,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 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 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关节、筋脉、肌肉失养,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为气血两虚之征。 治法: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党参30g 熟地15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4、脾肾亏虚型 证见颈项酸软胀痛,四肢倦怠乏力,或双下肢软弱无力,行走吃力,头晕,耳鸣,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细弱或虚而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先天肾精亏虚,不足以濡养经脉;后天脾气化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血不上荣,经脉失养而发生疼痛,活动不利,且患者舌干红少苔,脉细弱、虚而无力为肝肾不足之征。 治法: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山药12g 枣皮12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