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2.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或由于细菌死亡、崩裂所释放 的大量内毒素能进入血液并引起特殊的毒血症状
3.L型细菌:是指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4.异染颗粒:又称迂回体,最早是在迂回螺菌中被发现并可用美蓝或甲苯胺蓝等染料染成红紫色
5.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乙和丙型副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6. 外斐试验:用变形杆菌菌株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定量凝集反应,用于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试验
7. 病毒体:指具有感染性的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
8.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但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更好,以有氧时进行呼吸产能为主,无氧的时候通过发酵或无氧呼吸产能
9.热原质:泛指那些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按其来源可分为内源性热原质和外源性热原质
10.抗生素:抗生素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或由其他方法获得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有机物质
11.细菌素:是某些细菌合成的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类物质
12.纯培养:取某种细菌的一个菌落接种于适当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即可获得此细菌的纯培养物,称作纯培养
1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由单个细菌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细菌群体
14. IFN
15核衣壳:病毒蛋白质衣壳和衣壳中心包含的病毒核酸的合称,病毒只有核衣壳构成的是烟草花叶病毒。
感染性核酸:某些病毒经化学方法处理去除外壳蛋白后,仍具有进入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的能力
17.刺突:包膜表面常有不同形状的突起,,也称包膜子粒
18.复制周期:从病毒侵入细胞到子代病毒生成释放,称为一个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与释放5个步骤
19.隐蔽期:是指在病毒基因控制下进行病毒核算和蛋白质合成的阶段,因用血清学方法和电镜检查在细胞内找不到病毒颗粒,故称隐蔽期
20.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若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等,则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作顿挫感染
21.缺陷病毒:有些病毒因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发生改变,进入宿主细胞后不能

单独复制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缺陷病毒
22.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完全相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23.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24.朊粒:是一种不同于细菌、病毒或类病毒的在分类上尚未定论的病原因子。是一种至今未检出任何核算,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很强的蛋白颗粒。朊粒又称为传染性蛋白粒子或蛋白侵染颗粒,简称朊粒或阮病毒
25. 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颗粒,呈球形,直径为42nm,具有双层衣壳,又称大球形颗粒。


抗原:能刺激T,B细胞产生抗体和致敏细胞,并与之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决定基: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为表位
共同抗原: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 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这种抗原被称为交叉抗原或是共同抗原
超抗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在极低剂量水平能活化大量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
TI-Ag:胸腺依赖性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协助
佐剂: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后,能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TCR: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BCR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B细胞的功能是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分子,是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抗原提呈:抗原提呈细胞所摄取或合成的抗原被加工、处理、降解为多肽片段,继而与MHC分子结合为多肽-MHC分子复合物,并转运和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供T细胞特异性识别的过程。
协同刺激分子:协同刺激分子(CM)是存在于APC表面,能与Th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激活活化第二信号)的分子。
专职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它们均可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类似的球蛋白
抗体即抗体,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 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互补决定区(CDR):重链和轻链V区(VH、VL)各含3个由

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称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
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 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 Fc受体结合,促进吞 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的吞噬,此即抗体的调理作用
ADCC作用: IgG(Fab段)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通过Ig Fc段与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如NK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即ADCC
独特型:指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又称特异性
同种型:作用下指同一种属所有个体的Ig分子共有的抗原表位,为非遗传性标志
高变区:重链和轻链V区(VH、VL)各含3个由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称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类似的球蛋白
抗体: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 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互补决定区(CDR):重链和轻链V区(VH、VL)各含3个由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称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
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 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 Fc受体结合,促进吞 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的吞噬,此即抗体的调理作用
ADCC作用: IgG(Fab段)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通过Ig Fc段与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如NK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即ADCC
独特型:指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又称特异性
同种型:作用下指同一种属所有个体的Ig分子共有的抗原表位,为非遗传性标志
高变区:重链和轻链V区(VH、VL)各含3个由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称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组编码,称为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发现于外周血白细胞表面,故称人类白细胞抗原,其编码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称HLA复合体
免疫应答:指抗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MHC限制性
初次应答:病原体初次侵入抗体所引发的应答称为初次免疫应答
再次应答: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中枢耐受:

克隆消除及克隆流产
超敏反应:S是指抗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凝集反应: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团块,这一类反应称为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血清蛋白质、细胞裂解液或组织 液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沉淀物,这一类反应称为沉淀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是用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或化学发光物质等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发将固相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也向中的游离成分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