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各论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

小麦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产量潜力针对某一品种而言,即某一品种在适宜的气候和栽培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潜在产量,有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

2、环境胁迫通常将小麦生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利气候、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称为环境协迫或逆境灾害。

3、营养品质指小麦籽粒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其中主要是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

4、一次加工品质指磨粉品质,指小麦品种能否在磨粉过程中满足和保证出粉率高、能耗低和低成本的要求。

5、二次加工品质指面粉在加工成食品的过程中能否满足加工单位的需求。食品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小麦蛋白质含量、面筋质量、淀粉特性。

伯尔辛克值它主要指将加有酵母的全麦粉面团放入有水的杯中,保持水温30℃,随着发酵产生CO2,面团比重降低上升到水面,继续发酵,直到破裂,下面一半落入水中,那么从放入面团到面团破裂,下面一半落入水中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伯尔辛克值,以min表示。

7、洛类抗源指前苏联用小麦与黑麦杂交后得到的易位系的衍生物。

8、完全异源双二倍体即将两亲本种属的两种来源和性质不同的染色体组相结合而成的新杂种,其染色体数目为双亲染色体数目的总和。

不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即亲本之一的部分染色体与另一亲本的全套染色体组相结合而成的新杂种,其染色体数目不等于双亲染色体数目的总和。

9、双二倍体将具有不同染色体组的两个物种经杂交得到的Fl杂种再经染色体加倍后产生的。

10、收获指数也叫经济系数,是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11、抗逆性育种(小麦)品种对逆境灾害的抵抗和忍耐能力称抗逆性。通过抗逆育种可以从遗传上改良和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从而提高产量的稳定性。

12、T型不育系,我国从1965年起就对小麦提莫菲维雄性不育,简称T型不育系,不育系分为质核互作型不育系和核不育系

13、化学杀雄剂一种能阻滞植物花粉发育、抑制自花授粉、获得作物杂交种子的化学药品或药剂。

14、(小麦)避旱性(drought escape) 在干旱来临前,已完成其生育期。

15、(小麦)免旱性在受旱时,借强大的根系和输导系统或叶片结构特点以及叶片各种功能减少水分蒸发,以保持地上部分较高的水势,免受旱害。

16、(小麦)高光效育种以提高光合效率为主的遗传改良

17、(小麦)冻害指零下低温所造成的伤害和死亡,主要发生在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也包括拔节前后的霜害

18、(小麦)寒害冷害是0C以上,不能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要求的低温对小麦的危害。

19、(小麦)异附加系在小麦原有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或一对外来染色体的系称异附加系

20、(小麦)异代换系异种的一条或一对染色体取代小麦中相应的染色体所得的家系称异代换系

二、填空题

1、我国小麦与国外小麦相比,具有如下比较突出的特点:早熟性、多花多粒性、特殊抗逆性。

2、在小麦矮秆育种上,最广泛采用的矮源是日本的赤小麦和达摩小麦。

3、在小麦矮化育种上,最广泛采用的矮源是日本的赤小麦,其具有矮秆基因 Rht8 、Rht9 ;另外一个是达摩小麦,其具有矮秆基因 Rht1 、Rht2

,其引入美国后作为杂交亲本育成创世界高产记录的品种 Gaines 。

4、在生产上,所应用的小麦类型有三类,最广泛的是采用家系品种;在一些国家近年开始推广,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多系品种仅在少数国家种植。

5、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有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构成,所谓产量构成三要素。

6、根据小麦具体品种的穗部形态和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我国北方冬麦区一般将小麦划分为多穗型、大穗型、中间型。

7、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决定于其构成因素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协调发展。

8、.一般而言,我国冬麦区自北向南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逐渐减少 ,南方多为大穗型品种,北方多为多穗型品种。在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的遗传力最低。

9、小麦每穗粒数是由每穗小穗数和每小穗粒数构成。高产条件下,每穗粒数可以由较少的有效小穗数和较多的每小穗粒数构成,也可以由较多的有效

小穗数和较少的每小穗粒数构成。

10、在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增加每穗粒数是最重要而可靠的指标。

12、在育种过程中选用适当的测试方法对小麦品质改良至关重要。早代材料数目多、样品小,应多注意遗传力高且测试简单的性状,测定方法应简单易行,便于单株选择,结果准确。

13、在小麦抗锈病育种中,1923年碧玉麦从澳大利亚引进,1942年西北农学院用其为亲本,育成的碧蚂一号,到1959年推广面积600万h㎡,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史上面积最大的品种。

14、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我国小麦品种苏麦3号是共认的抗性最好也最为稳定的抗源。

15、意大利育种家将赤小麦作为早熟矮秆亲本育成一系列中秆的推广品种,不但成为意大利小麦育种的骨干材料,而且被许多国家引进利用。

16、小麦矮化育种中,日本用达摩小麦杂交育成农林10号。在美国,用其为亲本与Brevor 杂交, 1961年育成创世界小麦高产纪录的冬性半矮秆品种 Gaines 。

17、小麦现代品种的收获指数已从古老品种的~提高到~,甚至更高。不少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极限,想进一步提高产量,必须注意与生物产量的协调提高。

18、小麦对干旱的抗性有避旱、免旱和耐旱三种类型。

19、小麦主要通过早熟和发育的适应性而表现为避旱性。小麦的免旱性包括和两种机制。

20、一般白皮小麦比红皮小麦中皮薄,且提高出粉率不会影响面粉色泽,表现出较好的磨粉品质。

21、小麦品种出粉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胚乳占麦粒的比例,二是胚乳与其他非胚乳部分分离的难易程度。

22、1913年,Schulz将小麦属分为三个类群,(1)一粒系小麦(2)二粒系小麦(3)普通系小麦。分析确定小麦属三个类群的染色体组成为 AA 、 AABB 、

AABBDD 。

23、普通小麦的A组染色体来自小麦属,,D组染色体可能来源于山羊草属,B 组染色体可能来源于山羊草属。

25、我国先后三批引进意大利品种,在我国育种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1932年引入的南大2419 、矮立多、中农28等品种;二是1956年从阿尔巴利亚引进阿

夫、阿勃等品种;三是1965年从罗马尼亚引进的郑引1号为代表的品种。

26、1951年,木原均首先报道,将普通小麦的细胞核导入尾状山羊草的细胞质中,获得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

27、1962年,Wilson 和Ross指出,将普通小麦的细胞核导入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中获得的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提莫菲维小麦本身具有其细胞质所致的雄性不育性的育性恢复基因。

28、小麦不育系的选育基本上决定于不育性的选择,优良的不育系应该不育性彻底而稳定;有较好的恢复的能力

29、小麦恢复系的选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连续回交转育法、杂交选育法、恢复基因累加法、测交筛选法。

30、小麦T型细胞质存在两个较明显的副作用,一为恢复源太少,一为T型杂种的发芽率较低。

31、根据常胁恒一郎的研究,山羊草属中许多种的细胞质与普通小麦的细胞核作用,均能产生雄性不育,但大多数有不利的副作用,只有 D2 、 G 、 Mu 、 Sv 四类具有应用价值。

32、诱发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方法,主要有花药培养、孤雌诱导生殖、利用染色体有选择的消失等。

33、我国是小麦重要的次生起源中心,在我国先后发现了三个独特小麦亚种云南铁壳麦亚种、西藏半野生小麦亚种、新疆小麦亚种。

34、加速繁殖小麦种子有稀播高倍繁殖、异地繁殖两种技术途径。

36、六倍体小黑麦是圆锥小麦和黑麦的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37、黑麦是小麦近缘属种中最耐寒的物种之一,但其耐寒性在与小麦的杂交中容易受到抑制。

39、小麦种皮的颜色与品质无直接关系,红粒对白粒为显性。

40、我国小麦具有多花多粒性是育性强的表现,有的品种对T型不育系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

41、我国小麦具有多花多粒性是育性强的表现,有的品种对T型不育系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

42、小麦品种穗粒数的多少,受品种在穗分化时的每穗小穗数和每小穗花数支配,这与品种的光温特性密切相关。在秋播情况下,春性品种穗分化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穗粒数一般比较多。

43、小麦的食品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面粉中蛋白质和面筋的质和量,衡量它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是沉淀值。

44、胡道芬研究表明,在普通小麦上,在花粉的愈伤组织进行花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45、伯尔辛克值反映了面团在烘烤、蒸煮过程中对产生气体的抗性,沉淀值反映了小麦面筋的质和量。

46、根据Mackey分类,二粒系小麦包括圆锥小麦种和提莫菲维小麦种两个种。

47、我国特有的显性单基因雄性不育——的发现,成为轮回改良的有利工具。

48、丁钟荣(1984)研究表明,电阻能反映小麦抗寒性的强弱,电阻大的品种抗寒性差。

49、1918年,首次报道了小麦正确的染色体数目,即一粒系小麦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14 ,二粒系小麦、普通系小麦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和 28 42 。

50、质核雄性不育主要通过小麦与异种属间核互换产生的。其恢复基因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二是。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当代小麦收获指数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欲进一步提高产量,必须注意生物学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协调提高。()

2、最古老的一粒小麦种越冬性较弱,四倍体小麦越冬性显着增强。()

-3、根据Mackey的分类,六倍体小麦有普通小麦和圆锥小麦两个种。()

4、小麦T型不育系不育胞质来源是粘果山羊草。()

5、在大麦与球茎大麦的杂交中,来自球茎大麦的染色体在受精卵发育成胚的过程中逐渐消失,最后形成大麦的单倍体植株。( )

+6、由于我国北方冬麦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特征,因此本区的小麦产量结构类型以多穗型为主。()-7、由于我国北方冬麦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特征,因此本区的小麦产量结构类型以大穗型为主。()-8、八倍体小黑麦是不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9、八倍体小黑麦是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10、1918年,报道提莫菲维小麦染色体组成为AAGG。()

-11、1918年,报道提莫菲维小麦染色体组成为AABB。()

-12、在小麦恢复系的选育中,杂交选育法是我国目前应用最有效的方法。()

-13、在小麦不育系的选育基本上决定于保持系的选择。()

+14、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麦总产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

-15、目前在小麦生产上,应用最广泛的小麦类型是杂种品种。()

+16、小麦产量结构三要素中,粒重的遗传力最高,但与每穗粒数、穗数之间表现为负相关。()

+17、我国不论南方北方,旱地条件或肥力水平较低的地块都必须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的穗数。()+18、在我国发现三个独特小麦亚种:云南小麦亚种、西藏半野生小麦亚种、新疆小麦亚种,所以我国是小麦重要的起源中心。()

19、供体植株的基因型对单倍体的诱导频率起重要的作用,如胡道芬(1983)指出普通小麦杂种一代的出愈率显着高于纯合亲本。()

20、在非干旱条件下选择产量潜力,不一定会产生在干旱条件下同样增产的基因型,因此可以同时选择产量潜力和对不同环境的稳定性。()

+21、化学杀雄剂诱导雄性不育应用最关键的问题是化杀的处理剂量和时间的稳定性。()

22、单倍体育种与常规育种相比,主要省确了性状的分离,加速了纯合的进度,无须进行繁琐的性状鉴定和选择。()

+23、小麦收获指数遗传力高,可在早代的单株上进行测定,测定方法简便。()

-24、1951年,木原均首先报道,将普通小麦的细胞核导入卵圆山羊草的细胞质中,获得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 )

-25、小麦恢复系测交筛选法,方法比较简单,需要一次杂交,可以育成多种类型的新恢复系,但对所选育的新恢复系必须经过多次测交,鉴定其恢复力。()

+26、在小麦矮化育种中,田间选择时,我们可以通过在早期世代筛选基部节间短而壮实、单位长度重量大、具有发达的根系,穗下节间短的材料。()

27、主效基因抗性大多是全期抗病,苗期和成株均表现为免疫或高抗,深受育种家的喜爱。但往往这种抗性也是小种专化性的,面对生理小种群体产生巨大的选择压力,也最容易丧失。()

28、智利的无芒一号1958年引入我国,在各地表现良好,推广种植面积达490多万亩,由于其丰产性好,抗三锈,一度成为我国北方冬麦区的骨干亲本。()

+29、麦的营养品质主要指小麦蛋白质的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的平衡程度。因为色氨酸是小麦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实际中多用它的含量来衡量。()

-30、由于四倍体小麦和六倍体小麦的染色体除A组外,均来源于山羊草属。因此山羊草属应并于小麦属。()

31、小麦与球茎大麦杂交,在受精卵发育成胚的过程中,来自球茎大麦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阶段逐渐消失,最后形成的胚仅含有小麦的染色体。( )

+32、培育小麦品种的抗倒伏性能,应在一定矮化的基础上,加强对茎秆质量的选择。()

33、大多数矮秆基因对小麦产量构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即使广泛应用的Rht1、2、Rht8、9。( )

34、洛类抗源是用小麦与黑麦杂交后得到的易位系的衍生物,这些材料统称1BL/1RS抗源。(+ )

+35、小麦的抗寒性是一个很复杂的数量性状,对冬小麦而言,比较强调的是有较好的越冬性。()-36、小麦与近缘属种的杂交是创造抗寒种质资源和抗寒品种的有效途径。在小麦的近缘植物中,黑麦是最耐寒的物种之一,但是黑麦的抗寒性在与小麦的杂交中,容易受到抑制,有一定的局限性。()37、小麦生育期间温度偏低,不利于子粒蛋白质的积累和质量的提高,灌浆期间特别是灌浆的中后期,较高的气温有利于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

38、根据粒长和粒宽的比例,小麦粒形可分为长形、椭圆形、圆形三类,长形籽粒出粉率低,圆形籽粒出粉率高。()

+39、在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中发现,所配制的杂种产量远没达到预期的水平,恢复系的恢复力不够高,丰产性不足,特别是制种产量低,增加了生产的成本,限制了杂种的推广。()

+40、不育系应具有较好的接受花粉的能力。接受花粉能力强的表现为,柱头充分外露,表面积大,存活时间长,开颖时间长,开颖角度大等。()

+41、小麦化学杀雄剂应用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化杀的处理剂量和时间的稳定性,从而产生足够的杂种种子而不致减产和种子品质的恶化。()

+42、在小麦与近缘物种杂交而合成的异源双二倍体中,至今在生产上应用的,只有六倍体小黑麦和八倍体小黑麦。()

+43、八倍体小黑麦是普通小麦与黑麦的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

-44、六倍体小黑麦是普通小麦与黑麦的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45、小麦易位系只导入异种属的含有有利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而且遗传稳定,最能满足育种的需要。易位既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人工诱发。()

四、问答题

1、如何根据我国北方冬麦区气候特点和生态特征确定其育种目标。

北方冬麦区:冬季寒冷、降雨量偏少,小麦生育后期常遇干旱和干热风为害,条锈病是主要病害,近年来白粉病日趋严重,赤霉病、叶枯病和纹枯病、根腐病对部分地区的小麦造成危害。

育种目标:越冬性好、早熟、高产、抗旱和抗倒、抗条锈、白粉病及其它一些病害。

2.、如何根据我国黄淮冬麦区气候特点和生态特征确定其育种目标。

黄淮冬麦区:山东省全部,河南大部,冀中南、苏北、皖北、陕西关中、晋南、陇天水,共8省区。

主要产区,面积约占全国的45%左右。最冷月均℃~℃,无霜期183~211d,

年降水520~980mm,生育期降水约280mm。一年两熟,旱地多实行两年三熟。品种为冬性、弱冬性和春

性。

本区小麦育种目标是高产、多抗、优质。高产的体现,高产的体现,首先是株型合理,光能利用率高,生物学产量高,经济系数大,基本保持原每公顷穗数,适当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多抗是在适应性的基础上,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兼抗其他病害。优质自90年代以来进入各类专用品质品种的选育。生育期以中熟为主。

3、我国小麦有那些比较突出的特点。

4、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构成及遗传特点。

从理论上讲,品种的产量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每粒重量的乘积。高产育种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去寻找这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最大乘积的遗传组合。

1.单位面积穗数是构成产量的最基本因素。一般而言,我国冬麦区自北向南,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逐渐减少,北方多为多穗型品种,南方多为大穗型品种。

但不管北方南方,在旱地条件或肥力水平比较地的田块多选用成穗率较高的品种。

2.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的遗传力最低,在育种的早代进行直接选择的效应很小。通过分蘖整齐度的选择来间接选择单株穗数。因为分蘖整齐度好的品种往往成穗数比较多,而分蘖多但不整齐的品种一般单株成穗率比较低。

3.小麦品种穗粒数的多少,受品种在穗分化时的每穗小穗数和每小穗花数所支配。而每穗小穗数和每小穗花数与决定品种光温敏特性的发育节律有关。

一般认为,增加每穗有效小穗数比增加每小穗粒数有利,因为前者大多穗型较长,籽粒比较整齐,千粒重较高;后者往往穗型紧密,籽粒大小不匀,千粒重较低。从遗传上讲,每穗有效小穗数是一个重要的产量性状,部分显性,且多小穗不抑制其他产量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穗粒数的遗传力比穗数高,达30%,早代选择有一定的效果。

4.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受遗传特性影响最大,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基因控制,广义遗传力达59~80%,早代选择十分有效。但粒重与每穗粒数、粒重与穗数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在增加粒重的同时,必须各产量因素之间的协调。

5、小麦矮化育种中最广泛应用的矮源及其衍生的品种

在世界上小麦矮化育种中得到广泛和最有效利用的是日本的两个矮源:赤小麦、达摩小麦。

赤小麦(Akakomugi) ,在赤小麦染色体 2D和7B上,分别携带有矮秆基因Rht8和Rht9,对小麦植株有较强的矮化作用。衍生品种:Ardito(矮立多)、Mentana(南大2419)、Funo(阿夫)和Abbondanza(阿勃)等意大利品种,引进我国后,对我国小麦生产和半矮秆品种育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达摩小麦(Daruma):在达摩小麦染色体4A和4D上,分别携带有矮秆基因Rht1和Rht2,在不同遗传背景的材料中,表现出不同的效应。衍生品种:日本用达摩小麦杂交育成农林10号,美国Vogel利用(农林10号×Brevor)14选系,育成了创世界高产纪录品种Gaines。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也利用这种选系育成了一系列墨西哥半矮秆小麦品种。

6、小麦矮化育种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控制小麦矮秆的基因,除Rht系列外还有草丛型矮生基因(D1—D4) (grass clump dwarfness)、独秆矮生基因USl和US2(unicuilmstunt)等。

2.株高的遗传率较高,F2根据株高选择单株是有效的。

3.矮秆性状往往同各种叶病、青枯、早衰、千粒重和容重低、品质差等不良性状联系在一起,因此除在亲本选配上注意矮秆基因所处的亲本遗传背景外,有必要加大F2和F3代的群体,才能打破这种不良的联系,育成理想的矮秆高产品种。

4.在矮化育种时,还必须注意其他性状的改良。

5.注意矮秆背景基因型的改良

7、简述我国抗条锈育种的几个发展阶段。

1.南大2419、中农28、矮立多三个抗条锈病品种的引种和利用。

2.以碧玉麦等为抗源的杂交改良:碧玉麦1923年前从澳大利亚引进,1942年西北农学院用其配置成蚂蚱麦/碧玉麦组合,育成碧蚂一号、碧蚂四号等品种,1950年全国条锈病大流行,它们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尤其碧蚂一号,到1959年推广面积600万h㎡,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史上面积最大的品种。

3.以胜利麦、早洋麦、钱交麦等为抗源的杂交改良

4.以1B/1R类品种为抗源的杂交改良:1973-1975年我国条锈病流行生理小种再次发生变化,而且带有地区性,如陕西关东地区的条中18、19,河北的条中

17.使原有的品种失去了抗性。所以许多课题组进入了洛类抗源时代。

5.以多基因聚合的繁6为抗源的杂交改良:主要在西南冬麦区种植。

8、简述小麦抗寒性育种的途径与方法。

1.抗寒性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其遗传率较高,早代对其选择是有效的。

2.抗寒品种的培育多采用抗寒品种与丰产品种杂交的方法。

3.小麦的近缘植物中黑麦、偃麦草和山羊草的抗寒性较强,可通过远缘杂交创造抗寒种质和选育抗寒品种。

4.黑麦的抗旱性在与小麦的杂交中,容易受到抑制,有一定局限性。

5.偃麦草是小麦近源植物中最抗寒的种属。

抗寒性的鉴定和选择

1.以在田间的直接鉴定和选择为主:根据麦苗越冬或受寒害后的田间死苗率、死蘖率和叶片受冻枯死等冻害程度来评价

2.实验室鉴定方法:可人工模拟冻害、霜害和冷害的条件,研究小麦群体、个体或器官受冻后的表现和变化以及考察组织和细胞在低温下细胞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等。由于抗寒性和越冬性复杂,将实验室鉴定与田间鉴定相结合,可提高鉴定的准确性。丁钟荣:叶鞘电阻值法

9、简述小麦抗旱性育种的途径与方法。

1.避旱(drought escape) 在干旱来临前,已完成其生育期。

2.免旱在受旱时,借强大的根系和输导系统或叶片结构特点以及叶片各种功能减少水分蒸发,以保持地上部分较高的水势,免受旱害。

3.耐旱植株有较强的忍耐水势低的能力,原生质保水力强,受旱后复原能力强,新陈代谢活动仍能较正常地进行,仍能合成和积累一定数量的干物质。

4.进行抗旱育种时,应选用适应当地特定干旱条件的亲本杂交。除品种间杂交外,可通过种属间的杂交或遗传工程方法,将近缘物种的抗旱性基因转移到小麦中。

10、小麦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1、简述环境因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营养品质籽粒蛋白质含量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它与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它一些重要农艺性状间常存在负相关。在育种中要注意协调各方的相互关系。

12、小麦优良恢复系应具有那些特点。

13、小麦优良不育系应具有那些特点。

14、小麦品质育种中如何选用适当的测试方法。

15、简述产生杂种小麦的途径。

16、以小麦品种“京花1号”为例,说明小麦单倍体育种的程序。

17、简述小麦恢复系的选育方法及优缺点。

18、简述小麦诱发单倍体植株的方法。

19、品种间杂交是小麦品质育种的基本方法之一,简述其基本步骤。

20、简述目前杂种小麦应用研究应开展的工作。

21、理想化学杀雄剂的特点。

22、Mackey关于小麦属的分类及依据。

23、关于小麦属的分类,有几个分类系统,其依据、主要内容及优缺点

24、目前正在应用的小麦三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5、八倍体小黑麦合成程序。

26、六倍体小黑麦合成程序。

27、简述小麦近缘属种中有利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的方法。

28、诱发小麦单倍体的主要方法。

29、小麦单倍体育种中,影响花药培养功效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0、如何利用轮回选择,建立和开拓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的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物育种学的任务:(1)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2)搜索、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3)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简述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 4、基本概念:自然进化、人工进化 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相互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基本方向。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 作物遗传方式的种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精子)相互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称为有性繁殖。第二种是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 (1)自花授粉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代表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天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2)异花授粉是指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等。异花授粉的天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3)常异花授粉是指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代表作物是棉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高粱、蚕豆等,常异花授粉的天然异交率在5%-50%之间。 2、论述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作物的育种特点 作物品种的类型: (1)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结合群体。

作物育种学各论(玉米)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 玉米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玉米自交系:单株玉米经过多代连续自交和选择,最后育成的基因型相对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群体。 2、一环系:从异质杂合的群体品种或综合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3、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后代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4、顶交种:选用一个品种和一个自交系或单交种杂交而成。 5、三交种:选用一个自交系与一个单交种杂交而成。 6、双交种:先选用四个自交系分别配成两个单交种,再用两个单交种杂交而成双交种。 7、S型雄性不育系:育性不稳定、配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3表现显性、抗玉米小斑病 8、T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1和Rf2 表现显性互补、高感玉米小斑病 9、C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孢子体不育、恢复基因Rf4和Rf5 表现重叠作用、抗玉米小斑病 10、孢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的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11、配子体雄性不育系:指不育系的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12、测验种:在测定配合力时,用来与被测系杂交的品种、杂交种、自交系、不育系、恢复系等称为测验种。 13、测交种:测交所产生的杂种。 14、轮回选择:轮回选择是反复鉴定、选择、重组的过程,每完成一次鉴定、选择、重组过程便称为一个周期或一个轮回。 15、糯玉米:又称粘玉米,其胚乳淀粉几乎全由支链淀粉组成。

16、普通甜玉米:以su1为基础。在乳熟期,纯合su的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增加,尤其是水溶性多糖(water soluble polysaccharide)增多,使支链淀粉变为水溶多糖。 17、超甜玉米:以sh2和以bt1,bt2为基础,sh2突变体子粒的含糖量是普通玉米的10倍,其作用是在胚乳发育过程中阻止蔗糖向合成淀粉底物的转化,故使胚乳中蔗糖含量增加,淀粉减小。能较长期地保持高糖分水平。 18、杂种优势群:是指遗传基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多有利基因、较高一般配合力、种性优良的育种群体。是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活基因库,从中可不断分离出高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 19、杂交种:指基因型不同的两个植株个体通过雌雄配子融合所产生的后代,作物育种上的杂交种是指基于杂种优势培育原理生产的高产优质作物品种。 20、马齿型玉米:植株高大,耐肥水,产量高,成熟较迟。果穗呈筒形,子粒长大扁平,子粒的两侧为角质淀粉,中央和顶部为粉质淀粉,成熟时顶部粉质淀粉失水干燥较快,子粒顶端凹陷呈马齿状而得名。凹陷的程度取决于淀粉含量。食味品质不如硬粒型。 21、硬粒型玉米:又称燧石型,适应性强,耐瘠、早熟。果穗多呈锥型,子粒顶部呈圆形,由于胚乳外周是角质淀粉。故子粒外表透明,外皮具光泽,且坚硬,多为黄色。食味品质优良,产量较低。 22、甜玉米:是由于一个或几个基因的存在而不同于其他玉米的一种类型。甜玉米是菜用玉米的一个类型。 23、一般配合力:是指某一亲本自交系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对杂种后代的某一性状所产生的平均影响。 24、特殊配合力:是指亲本自交系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对杂种后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产生偏离的情况. 25、雄性不育系:雌雄同株植物中,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它的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并能将雄性不育性遗传给后代的植物品系。26、雄性不育恢复系:雄性不育恢复系是指与雄性不育系杂交后,可使子代恢复雄性可育

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试卷及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201*-201*学年第二学期考试科目:植物育种学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 分钟 学号姓名年级专业10级农生、农信、农贸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0空,每空分,共15分) 1、自然异交率≤4%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在50%~100%之间的是典型的 作物,自然异交率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作物。 2、现代化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是、、、适应机械化。 3、下列作物的品种间杂交第一代是否分离?(在空白处注明是或否)小麦; 甘薯;玉米。 4、根据瓦维洛夫的学说,作物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即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 的频率较高,所以又可名为基因中心和中心。 5、杂交育种中,单交组合代分离最大,复交组合代分离最大。 6、〔(甲×乙)×甲〕×甲的杂交式中,甲为亲本,乙为亲本。 7、诱变育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育成大量和提供大 量。 8、诱变育种的M1代应采取方法控制分蘖,只收获上的种子。 9、远缘杂交主要有两方面的障碍:和。 10、同源多倍体无论植株、器官还是细胞的最大特征是。 11、遗传的雄性不育分为:和两种类型。 12、环境胁迫可分为:、和三大类。 13、作(植)物抗病性机制有:、、

和等。 14、根据雄性不育的花粉败育特征,可以将花粉败育分为:无花粉型、、圆败和染败等四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作物育种的基本目的是培育符合()的新品种。 A.自然条件B.生产条件C.经济条件D.人类需要 2、种质资源就是指作物的()。 A.所有品种B.地方品种C.新品种D.一切基因资源 3、水稻品种南种北引时,以()易于成功。 A.早熟品种B.晚熟品种C.高产品种D.所有品种 4、自花授粉作物纯系会产生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有()。 A.自交分离B.基因杂合性C.基因型纯合化D.天然杂交和基因突变5、杂交育种后代的选育方法中,集团混合选择法是在()。 A.早代不选,F4-F8代才开始选株建系 B.分离世代每株只留一粒种子混合播种,F4-F8代才选取株建系 C.在第一分离世代开始按成熟期,株高等相近类型归类,混收混播,至F4-F8代才选株建系 D.分离世代选优株混收混播,F4-F8代才选取株建系 6、在花粉培养中,所培养的外植体的染色体数目是()。 A.单倍体B.双倍体C.一倍体D.二倍体 7、生产上有意义的计算杂种优势大小的指标是()。

生物教学论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A、教学策略 B、教学手段 C、基本理论 D、教学内容 2、下列关于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 B、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 C、它们都是国家制定的统一的要求 D、生物教学大纲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3、关于生物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中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A、前言:主要介绍课程标准的制作背景和制作过程 B、课程目标:包括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它指出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努力方向 C、内容标准:详细描述了不同阶段学习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 D、实施建议:提出了活动和探究的具体内容、方法及课时分配 4、下列关于科学的本质和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科学工作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科学与数学结合在了一起 B、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是向自然界准确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方法 C、量化的预期常常是根据假设做出的,当预期被实验验证之后,便成立了 D、自然科学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部分 5、下列哪个理论属于行为学习理论() A、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B、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C、杜威的经验性学习 D、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 6、下列关于概念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概念图不包含交叉连接 B、概念图不包含具体事例 C、概念图是按递进的形式表现的 D、概念图表达的是学习者个人的理解 7、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的备课理念() A、以学生为中心 B、以书本为中心 C、以课堂为中心 D、以教师为中心 8、“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自行设计、完成小实验、体验……”的学习活动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哪个要素及表述要求() 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 D、表现程度 9、下列哪种讲解模式是从一般性概括的引入开始,然后对一般性概括进行论述、推证,最后得出结论() A、解释式 B、描述式 C、原理中心式 D、问题中心式 10、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育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象达到程度的一种评价方式是()

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试卷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试 卷及答案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201*-201*学年第二学期考试科目:植物育种学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 分钟 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10级农生、农信、农贸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0空,每空0.5分,共15分) 1、自然异交率≤4%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在50%~100%之间的是典 型的作物,自然异交率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作物。 2、现代化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是、、、适应机械化。 3、下列作物的品种间杂交第一代是否分离?(在空白处注明是或否)小 麦;甘薯;玉米。 4、根据瓦维洛夫的学说,作物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即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 基因的频率较高,所以又可名为基因中心和中心。 5、杂交育种中,单交组合代分离最大,复交组合代分离最大。 6、〔(甲×乙)×甲〕×甲的杂交式中,甲为亲本,乙为亲 本。 7、诱变育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育成大量和提供大 量。

8、诱变育种的M 代应采取方法控制分蘖,只收获上的种 1 子。 9、远缘杂交主要有两方面的障碍:和。 10、同源多倍体无论植株、器官还是细胞的最大特征是。 11、遗传的雄性不育分为:和两种类型。 12、环境胁迫可分为:、和三大类。 13、作(植)物抗病性机制有:、、 和等。 14、根据雄性不育的花粉败育特征,可以将花粉败育分为:无花粉 型、、圆败和染败等四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作物育种的基本目的是培育符合()的新品种。 A.自然条件 B.生产条件 C.经济条件 D.人类需要 2、种质资源就是指作物的()。 A.所有品种 B.地方品种 C.新品种 D.一切基因资源 3、水稻品种南种北引时,以()易于成功。

育种学各论——题库

作物育种学各论 小麦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产量潜力 2、环境胁迫 3、营养品质 4、一次加工品质 5、二次加工品质 6、伯尔辛克值 7、洛类抗源 8、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9、双二倍体 10、收获指数 11、抗逆性育种(小麦) 12、T型不育系 13、化学杀雄剂 14、(小麦)避旱性 15、(小麦)免旱性 16、(小麦)高光效育种 17、(小麦)冻害 18、(小麦)寒害 19、(小麦)异附加系 20、(小麦)异代换系 二、填空题 1、我国小麦与国外小麦相比,具有如下比较突出的特点:、、。 2、在小麦矮秆育种上,最广泛采用的矮源是日本的和。

3、在小麦矮化育种上,最广泛采用的矮源是日本的赤小麦,其具有矮秆基因、 ;另外一个是,其具有矮秆基因、 ,其引入美国后作为杂交亲本育成创世界高产记录的品种。 4、在生产上,所应用的小麦类型有三类,最广泛的是采用;在一些国家近年开始推广,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仅在少数国家种植。 5、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有、和构成,所谓产量构成三要素。 6、根据小麦具体品种的穗部形态和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我国北方冬麦区一般将小麦划分为、、。 7、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决定于其构成因素、和的协调发展。 8、.一般而言,我国冬麦区自北向南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逐渐 ,南方多为大穗型品种,北方多为品种。在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的遗传力。 9、小麦每穗粒数是由和构成。高产条件下,每穗粒数可以由较少的和较多的构成,也可以由较多的和较少的构成。 10、在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增加是最重要而可靠的指标。 11、我国小麦与国外小麦相比,具有如下比较突出的特点:、、。 12、在育种过程中选用适当的测试方法对小麦品质改良至关重要。早代材料数目多、样品小,应多注意的性状,测定方法应,便于单株选择,结果准确。 13、在小麦抗锈病育种中,1923年从澳大利亚引进,1942年西北农学院用其为亲本,育成的,到1959年推广面积600万h㎡,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史上面积最大的品种。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1-4及参考答案(1)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第1套*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 和要求。 2、多媒体:是指集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的输入、输出以及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于一体的系统,能同时 获取、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3、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4、效标参照评价:指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育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象达到程度的一种评价。 5、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 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 渗透形成的学科课程。 2、在科学研究中,有三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和。 3、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和等方面都有 了很大的改变。 4、生物教育科学研究常见的两种具体方法是和。 5、教学语言中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6、观察是指利用视、听、味、、五种感觉和一些工具来感觉事物。 7、教育实验法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和。 8、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 论、。 9、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讲解、变化、强化、演示、结束、课堂 组织十个方面的技能。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容标准”中确立了 A 8个一级主题 B 10个一级主题 C 6个一级主题 D 12个一级主题 2、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这种生物学素养分为四个水平,其顺序是 A 结构化的—功能化的—肤浅的—多维的 B 肤浅的—结构化的—功能化的—多维的 C 功能化的—肤浅的—结构化的—多维的 D 肤浅的—功能化的—结构化的—多维的 3、下列各项中与讲述法的基本要求无关的是 A 科学正确,切合学生实际 B 善于组织和诱导 C 与其它教学形式相配合 D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4、学生的能力培养 A 与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B 与知识增长有密切的关系 C 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D 与以上三者都有密切的关系 *来源于网络

作物育种学试题库汇总

《作物育种学总论》试题库 二级学院:农业科学学院 出题负责人:夏明盅吴昊尹福强华劲松 适用专业:农学 章名:01|绪论 题型:04|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 难度:1|易 1.品种 答: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2.作物育种 答:作物的人工进化,适当的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 3.植物学上的种子 答:指种子植物由胚胎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 4.农业生产上的种子 答:指凡在农业生产上可以直接被利用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都统称为种子,有真正的种子,类似种子的果实,营养器官三种类型。5.DUS 答:农作物的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既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简称DUS。

题型:02|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难度:2|中 1.()和()是群体进化的主要动力。 A.遗传 B.变异 C.选择 D.重组 E.突变 答:CD 题型:03|填空题(每小题1分) 难度:1|易 1.生物的进化决定于三个基本因素、和。答:遗传变异选择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包括:研究育种规律、、繁育良种,实现种子标准化三个方面。 答:培育新品种,实现品种良种化 3.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学研究的对象分别是和。答:作物品种种子。 4.作物育种学是研究及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答:选育繁殖作物优良品种

题型:05|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 难度:1|易 1.品种的植物分类地位低于种。() 答:× 2.作物育种实际上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是适当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 答:√ 题型:06|简答题(每小题5分) 难度:2|中 1.作物优良品种在发展作物生产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分),改进产品品质(1分),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1分),扩大作物种植面积(1分),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良、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分)。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研究作物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2分);2搜集和创造种质资源(1分);研究良种繁育的方法和技术(1分);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1分)。 3.作物育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1分);种质资源的搜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考试答案 一、选择与填空(30分,每空1分) 1、根据种质资源的类型与性质,可以将种质资源分为地方品种、主栽品种、 原始类型、野生近缘种等。 2、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介导法。 3、选择的实质就是造成有差别的生殖率,从而能定向的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基因频率与 基因型频率是群体遗传组成的标志。 4、“先杂后纯”和“先纯后杂”分别是指组合育种、优势育种育种途径。 5、只改善某一品种的1~2个缺点,常采用回交或诱变育种途径。 6、亲本性状互补是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重要原则,它的含义是①不同性状互补,②同一性状不同单位性状互补。 7、回交育种对非轮回亲本的要求是输出性状特别优良,并是质量性状。 8、多倍体育种时常用的诱变剂是秋水仙素,它的作用原理是作用于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能抑制纺锤丝的形成, 而不抑制染色体的复制,从而使细胞的染色体加倍;多倍体的鉴定方法有形态鉴定、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鉴定等。 9、根据遗传,园艺作物雄性不育系可分为:核雄性不育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基因 工程雄性不育系等。 10、根据品质测定的方法,可将果树、蔬菜的品质分为感官品质和化学品质。其中化学品质又可分为营养品质、 卫生品质和药用品质。 11、对某一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时,入选亲本的后代群体的平均值与最初原始群体平均值之差,称为 C 。 A、遗传力 B、选择差 C、遗传进度 D 、选择强度 12、母系选择法常用于 A 的选择。 A、异花授粉作物 B、常异花授粉 C、自花授粉作物 D无性繁殖园艺作物 13、在杂交育种中只对F1进行选择的园艺作物是 D 。 A、异花授粉作物 B、常异花授粉 C、自花授粉作物 D无性繁殖园艺作物 14、单子传代法最适用于 C 杂交后代的选择。 A、行株距大的自花授粉园艺作物 B、行株距小的自花授粉园艺作物 C、行株距大的异花授粉园艺作物 D、行株距小的异常花授粉园艺作物 二、名词解释:(2分×10=20分) 1、驯化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种植物适应范围较窄,只有改变其遗传性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需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的称作驯化引种。 2、母系选择法:与系谱法的区别主要是在入选株不进行隔离,对花粉来源不加控制,选择只是根据母本的性状进行,所以称为母系选择法,又称为无隔离系谱选择法。 3、播种品质:与种子播种成苗相关的性状,包括发芽率、发芽势、千粒重等指标。 4、异源多倍体:来源于不同亲本的基因组进行融合获得的多倍体称异源多倍体。 5、新品种保护: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 6、特殊配合力:也称组合配合力,是指某两个亲本所配特定的杂交组合与所涉及的一系列杂交组合平均值相比,其生产力高低的指标。即指某种特定组合的实际观察值(如产量或其它性状值)与根据双亲的普通配合力所预测的期望值的离差。 7、自交不亲和系:系统内植株雌蕊正常,授予外来的花粉能正常结籽,但系统内花期自交不结籽或结籽率很低的系统。 8、临界剂量:受辐射处理后材料的存活率或生长量是对照40%的剂量。 9、体细胞杂交:也称原生质体融合,是在离体条件下将同一物种或不同物种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培养并获得杂种

作物育种学各论复习精华

一.水稻 1.水稻的育种概况 (1)我国水稻的种植概况 我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分布极广:南起,北至东乡,西起盈江,东至桃园。 水稻栽培历史极为悠久:余河姆渡(6950±130BC)桐乡罗家角(7040±150BC)舞阳贾湖遗址(8000BC) (2)水稻矮化育种源于我国,被誉为水稻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比国际水稻所育成IR8时间早十年。杂交水稻被誉为水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第一个系统选育而成的半矮秆品种是矮脚南特(,来自南特16号,1965)。 第一批杂交选育的半矮秆品种是广场矮、珍珠矮和江南矮等) (矮源:广西矮仔占;育成单位:农科院)。 (3)我国的育种简史 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水稻育种,但1949年前水稻生产和育种发展缓慢。 50年代以来,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3个重要发展时期: ①高杆良种的评选利用(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后期) 早籼南特号,中籼胜利籼,中粳黄壳早廿日,晚粳老来青 ②矮化育种阶段(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 3个里程碑式的品种:矮脚南特,广场矮,台中在来1号 ③杂种优势利用阶段(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 袁隆平,必湖,颜龙安,谢华安;汕优63 (4)我国的水稻育种成就 1.水稻品种高产稳产水平的持续提高, 是最显著的成就。 矮脚南特、第一代杂交稻、桂朝2号、特青2号、汕优63。

2.稻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取得重要成果。 3.育种方法和技术是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的显著特点。 (品种间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花药和花粉培养 技术) (5)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 2.新(理想)株型:集中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优良性状,使其获得最高的光能利用率,并能 将光合产物最大限度地输送到籽粒中去,通过提高收获指数而提高籽粒产量。 Figure 1国际水稻研究所设计的新株型农业大学设计的直立穗型超高产粳稻株型(守仁) 3.矮秆品种的增产作用是通过: (1)降低个体的植株高度、增加密度; (2)增施肥料,减少倒伏、提高产量; (3)降低茎秆所占比重、提高收获指数。 (注意:高产必须以生物学产量为基础,植株高度也不是越矮越好,育种家普遍认为,在抗倒伏的基础上,增加高度,提高生物学产量,是提高经济产量的重要条件) 4.

(完整word版)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考试题

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与填空(30分,每空1分) 1、根据种质资源的类型与性质,可以将种质资源分为地方品种、主栽品种、 原始类型、野生近缘种等。 2、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介导法。 3、选择的实质就是造成有差别的生殖率,从而能定向的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基因频率与 基因型频率是群体遗传组成的标志。 4、“先杂后纯”和“先纯后杂”分别是指组合育种、优势育种育种途径。 5、只改善某一品种的1~2个缺点,常采用回交或诱变育种途径。 6、亲本性状互补是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重要原则,它的含义是①不同性状互补,②同一性状不同单位 性状互补。 7、回交育种对非轮回亲本的要求是输出性状特别优良,并是质量性状。 8、多倍体育种时常用的诱变剂是秋水仙素,它的作用原理是作用于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能抑制纺 锤丝的形成,而不抑制染色体的复制,从而使细胞的染色体加倍;多倍体的鉴定方法有形态鉴定、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鉴定等。 9、根据遗传,作物雄性不育系可分为:核雄性不育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系等。 10、根据品质测定的方法,可将果树、蔬菜的品质分为感官品质和化学品质。其中化学品质又可分为 营养品质、卫生品质和药用品质。 11、对某一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时,入选亲本的后代群体的平均值与最初原始群体平均值之差,称为 C 。 A、遗传力 B、选择差 C、遗传进度 D 、选择强度 12、母系选择法常用于 A 的选择。 A、异花授粉作物 B、常异花授粉 C、自花授粉作物 D无性繁殖园艺作物 13、在杂交育种中只对F1进行选择的园艺作物是 D 。 A、异花授粉作物 B、常异花授粉 C、自花授粉作物 D无性繁殖园艺作物 14、单子传代法最适用于 C 杂交后代的选择。 A、行株距大的自花授粉园艺作物 B、行株距小的自花授粉园艺作物 C、行株距大的异花授粉园艺作物 D、行株距小的异常花授粉园艺作物 二、名词解释:(2分×10=20分) 1、驯化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种植物适应范围较窄,只有改变其遗

中学生物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1、请你想一想什么是“教”和“学”,谈谈在备课时应该怎样体现教和学的关系 答:"教”与"学”是统一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地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为的转换,由教学中心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在备课时,我做到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设计教案。要熟悉学生基础,了解学生知识面,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起点”。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够了解什么,需要学习什么。2.依据情境,巧妙教学。(1)利用学生积极学情,充分传授知识。(2)巧妙引导课堂,消除消极学情。3.三、注重反馈,反思教学课后,教师应该思考课堂上传授了什么给学生,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自己在讲课中哪些地方引导得好,学生理解透彻;哪些知识没有讲清讲透讲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同时,要注意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调整方向,为下一步更好教学作准备。同时,也能切实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研水平。 4、某广告声称:“科学研究证明,冷冻水果比罐装水果更具有营养。”在接受这种说法前,你需要了解哪些问题的答案 ①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 ②学会生物学教学的方法、技能,并能应用于实践。 ③学会反思,找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5、你认为学习本课程应该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优势:(1) 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2) 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3)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不足:(1) 不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被动授受知识。(2) 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3) 长时间的讲解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 6、试述讲解技能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优势:(1) 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2) 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3)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不足:(1) 不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被动授受知识。 (2) 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3) 长时间的讲解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 7、直观教学的优势有哪些 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直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直观教学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直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8、高中生物新课程计划在2010年在全国推行,谈谈你对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模块的认识。 答:高中阶段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应用。2)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认识科学的性质、技术的性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5)初步了解生物科学及相关的应用领域,为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必要的准备。 9、论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大学习理论派别的基本观点,并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谈谈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而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生接受教学所传授的客观世界知识,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便达到了学习目标。认识主义者虽然强调了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但认为学习是将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者提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已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更深刻地探讨了课堂学习的本质过程,而且以现代者的眼光透析了课堂学习的策略.形式.环境.对象等,从多角度发展和丰富了课堂学习理论。 10、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使学生在生物技术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中,能更好的生活。生物教师要努力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渴求生物科学知识和一些生物技术的需要,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能领略到这些领域的工作和成就。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几方面的知识及技能:

作物育种学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 绪论 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答:(1)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只是与研究方法。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紧密的联系。(2)任务:A、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B、搜集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 C、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突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4、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能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之中包括有意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相互关系: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6、品种:是指某种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的遗传性和充分一直的生物学特性与形态学特征,并以此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第一章作物的繁育方式及品种类型 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1)作物繁殖的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 A、自花授粉是指痛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花朵的雌蕊柱头上,代表的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B、异花授粉是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的,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的呢过,异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C、常异花授粉是指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

作物育种学各论(水稻)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 水稻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垩白质:是松散的淀粉,易碎,外观差 2、糊化温度:即在米饭蒸煮时,稻米淀粉粒加热吸水膨胀至不可逆时的温度。此时淀粉粒在偏光显微镜下失去双折射现象,所以也称双折射终点温度。 3、糙米率:稻谷去除果皮后的% 4、精米率:糙米去除种皮、胚后的% 5、整精米率:去除碎米后的整米% 14、短日高温生育性 15、雄性不育系 16、雄性不育保持系 17、雄性不育恢复系 18、孢子体不育 19、配子体不育 20、光敏核不育性 二、填空题 1、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仅次于小麦。全世界种植水稻的国家和地区有112个之多,但栽培面积集中在亚洲,占世界水稻总栽培面积的90 %以上。 2、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总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3、我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普通野生稻分布极广:南起海南三亚,北至江西东乡,西起云南盈江,东至台湾桃园。 4、我国水稻分布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气候带,世界上种稻最北点在我国黑龙江省漠河,53°27’N 。 5、我国水稻育种史上水稻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两大事件被誉为水稻的绿色革命。 6、50年代标志着我国水稻矮化育种新纪元的3个里程碑式的矮杆品种是 矮脚南特、广场矮、台中在来1号。 7、我国水稻区划分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

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等6个稻作区。 8、江苏属于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按照本省的水稻区划又可分太湖稻作区、 镇宁扬丘陵稻作区、沿江稻作区、里下河稻作区、沿海稻作区、徐淮稻作区等6个稻作区。 9、根据江苏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适合本省种植的粳稻品种为、 、、等4个熟期类型。 10、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主要有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11、生产上栽培的水稻品种千粒重一般为18 至34 g。 12、稻米品质具体包括外观品质、蒸煮和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和 营养品质。 13、根据国家优质稻谷标准,稻米的外观品质指标主要有胚乳的半透明性和 垩白质2项,籼稻还包括粒型指标,用长宽比衡量。 14、根据胚乳的透明程度,可将稻米分为两类,糯稻米为不透明,普通稻米为不透明、模糊和半透明。一般直链淀粉含量低于 2 %的称为糯稻。 15、国家优质稻谷标准衡量稻米蒸煮品质的指标有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2项。 16、与粳米相比,通常籼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高。 17、糊化温度常用胚乳碱扩散值来表示,糊化温度越低,胚乳碱扩散值越高。 18、胶稠度用米胶冷后的凝胶长度来衡量,凝胶长度越长,则胶稠度软。 19、水稻的最重要的两大病害是指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20、近年来生产上逐年扩展、发生严重的水稻病害有条纹叶枯病和纹枯病,它们均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 21、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籼稻品种株高多由矮秆基因sd-1控制,矮秆表现为半矮生型。 22、水稻生育期的长短与水稻的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特性和感温性有关。? 23、水稻花青素着色遗传是受C 、A 、P 所构成的一个互补系统控制。 24、稻米的胚乳是3倍体组织,正反交WX(或wx)基因的剂量效应对杂种F1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影响很大。 25、水稻的学名是Oryza sativa L.,属禾本科稻属(Oryza)。 26、稻属中有两个栽培种,即亚洲\ 普通栽培稻和非洲\ 光身栽培稻。 27、普通栽培稻分籼亚种、粳亚种2个亚种。 28、普通栽培稻为2倍体,染色体组为AA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或性细胞染色体数为12)。

(完整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卷(第五套)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卷(第五套) 一、名词解释:(共10个,共20分)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进行某一学科教学的能力基础,是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是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所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的详细计划。通常称课时计划为教案。 观察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确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模象直观:模象直观是指实物、事物的模型和图像,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如模型、图片、图表、图画以及幻灯、电视、电影等。 标准化考试:是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STS教育思想: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理科各科教学应与本学科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阐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学科教学与本学科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获得各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STS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常态记分法:或称正态记分法,即用简单文字等第或数字把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表示出来的方法。 二、填空题:(共50个空,共25分) 1、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_面向全体学生、_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_倡导探究性学习_。 2、中学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有(至少三个)_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__ 、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反映现代生物学科学水平。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绪论 1.作物品种的概念: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具有三性(DUS):特异性(Distinctness) 、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 2.作物品种类型: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 3.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生产上所谓的良种,包括具有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的双重含义。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 1.不同作物的授粉方式: 自花授粉作物(<4%): 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等 异花授粉作物(>50%): 玉米、黑麦、甘薯、白菜型油菜 常异花授粉作物(5-50%): 棉花、甘蓝型油菜、高粱、蚕豆等 2.自交不亲和性:具有完全化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却上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3.雄性不育性:植物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4.无性系: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5.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细胞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包括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6.自交的遗传效应 ①保持纯合基因型 ②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Xmn=(1-1/2n)m ③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 7.异交的遗传效应 ①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杂交) ②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8.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突变或杂合基因型连续自交和选择育成的基因型同质纯合群体。 9.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自交系)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10.群体品种: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一群植株群体。 11.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的一个群体。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及参 考答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第1套*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 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多媒体:是指集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的输入、输出以及各种信息的加工、 处理于一体的系统,能同时获取、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3、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4、效标参照评价:指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育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 象达到程度的一种评价。 5、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 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 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课程。 2、在科学研究中,有三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 和。 *来源于网络

3、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和 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4、生物教育科学研究常见的两种具体方法是和。 5、教学语言中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6、观察是指利用视、听、味、、五种感觉和一些工具来感觉事物。 7、教育实验法最显着的两个特点是和。 8、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 证据、得出结论、。 9、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讲解、变化、强 化、演示、结束、课堂组织十个方面的技能。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确立了 A 8个一级主题 B 10个一级主题 C 6个一级主题 D 12个一级 主题 2、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这种生物学素养分为四个水平,其顺序是 A 结构化的—功能化的—肤浅的—多维的 B 肤浅的—结构化的—功能化的—多维 的 C 功能化的—肤浅的—结构化的—多维的 D 肤浅的—功能化的—结构化的—多维 的 3、下列各项中与讲述法的基本要求无关的是 A 科学正确,切合学生实际 B 善于组织和诱导 C 与其它教学形式相配合 D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