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成果公报

明航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有李灿佳、逄增梅、王乐一、刘巧利、黄瑞兴、韩二刚、周炳权、王茂元、卢鹏程、孙宏伟、余皖苏、陈吉红。

一、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的思想在国外早已有之。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最早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模式,他在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指出对公社里的所有儿童进行初等教育时,要求他们在学校里既要学习农业知识,又要到城郊田地从事农业劳动。配弟在1648年发表的《威廉·配弟就知识的某些特殊部分的进展致哈特利布先生的建议》一文中,提出了建立“劳动学校”即“科学工场”和“机械中学”的计划。英国经济学家贝勒斯(1654-1752)是英国最早建立工业学校的倡导者,他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利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的劳动学院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合作体,马克思称赞贝勒斯教育改革方案体现了“结束现行的教育和分工”的要求。[i]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实际中有多种具体完成形式,强调的是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密切配合,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共同责任和共同作用。“校企合作”一词在辞典、百科全书和相关的工具书中很难找到,各种期刊和论著也鲜有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和表述,然而与之相关的概念不少,主要有“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工读交替”、“半工半读”等。在实际工作中,“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使用也未进行概念上的区分。那么“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之间有何关系?从概念的主体性、国外相关概念和国内相关概念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定位。[ii]

相关概念主体性的比较。“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均是主谓结构,属主谓词语。“结合”和“合作”是谓语,谓语的动词词性决定了动词“结合”、“合作”的主语必须是双主体。“产学研”、“产教”、“工学”、“校企”是主语,在这些主语中又存在着并列关系,即“产”与“学”或“学研”并列,“产”与“教”并列,“工”与“学”并列,“校”与“企”并列,也就是说这些概念的主语是双主体。这些概念的双主体性体现出他们的词面义与整个词义的同一性,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们都有两层基本的含义:第一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即知识和劳动的结合,强调的是过程的结合;第二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即产业界与教育部门,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的是对象的结合。

国外相关概念的比较。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在培养模式的称谓上也不尽相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是有区别的近义词语。“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于1962年美国成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它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涵盖了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从这一点上来说,上述这些概念又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同一性。

国内相关概念的比较。在1957年至2005年的有关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文件中,最早出现“工学结合”一词的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文件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此前,1957至1990年的政策文件中一直使用“半工半读”,1991年至2005年初职业教育围绕“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进行积极探索,实行校企合作。至2005年3月2日,教育部周济部长在职业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除强调“要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外,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变”时,又一次提到“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iii] 从政策文件中的概念使用可以看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些概念的使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它们不是彼此完全相同的概念,在使用时是有一定区别的,不加区别地将这些概念相互通用或替换使用都是不恰当的。

由上述概念的比较,可以找出校企合作及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一,校企合作及其相关概念均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

第二,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在特定的形势下对合作教育特有的称呼。产学研合作适用于高等教育,尤其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适用于职业教育,尤其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二者都是基于教育体系层面的宏观概念。

第三,合作教育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的最上位概念。

第四,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都是合作教育在各国的具体体现,是相对于合作教育次一级的概念。

第五,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及其他相关职业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引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也由抽象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逐渐深入,在概念的使用上表现为由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变化,因此校企合作正是职业教育在探索产教结合过程中需要充实更多实质性内涵的概念。

当然,上述校企合作及其相关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比较。这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概念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因此,这种概念的顺序排列是相对的、动态的,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在不同的情况下要依据使用的特殊环境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概念,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加强概念的规范使用。

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内涵可表述为:校企合作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形式,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适合不同用人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才的教育活动。

二、现有校企合作制度安排中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仍不明晰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11年。该法的颁布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建立了法律依据,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一些条文已明显滞后于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比如,关于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明文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可以实施同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第十四条规定:“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也就是说,各类职业学校(或普通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才具有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资格,企业不具备实施职业教育的资格。

虽然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但是,一方面,这仅是政府的规定,没有上升到立法的角度予以明确;另一方面,此规定仅仅是要求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企业的职业教育特别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责任没有得到强化,这是职业院校“单头热”的主要成因。此外,这一规定并没有改变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只是为学校职业教育指出了合作的方向。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差

目前,在职业学校已经开展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由于动力缺乏或不足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第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企业对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观念陈旧,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多数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职业学校两个人才来源地。对人才培养成本还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拿来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培育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有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没有看到

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表现为企业的教育和培训成本在企业的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过低,企业设备和设施只发挥生产作用,没有发挥教育和培训作用,致使不少企业没有感受过与职业学校合作的过程,不能判断结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第二,现行行业企业的管理体制、制度和政策不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得与失。在没有政策、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支付的额外教育成本,需要自己独立承担,没有主管部门或政府分担。因此,企业可以或可能少量、单次尝试投入这部分资金,但不可能长期投入。

第三,企业的内部环境也存在不利因素。许多企业的教育和培训仍是薄弱环节,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参与教学人员的激励措施。[iv]

第四,对校企合作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据。校企合作既要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和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现实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对校企合作的把握只是依靠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的协议和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等,对学生参与岗位工作的劳动限度、时间限度、质量评价和结果考核尚缺乏法律依据。

当然,完善校企合作除了以上主要宏观政策问题,还存在许多微观和中观层面的问题,如校企合作的课程问题,校企合作的师资问题,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等,在此不再展开。

三、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让校企合作的实施有法可依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经实行多年,但是近1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法没有及时调整,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的指导作用明显下降。尤其对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发展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形式,缺乏有效的指导。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实用性人才,要求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标准是“零距离”。这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培养目标,就决定了职业学校毕业生既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种能力是在课堂无法完成的,是职业学校单方面无法实现的。动手能力必须在企业训练才能完成,只有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才能培养出“零距离”标准的学生,因此必须实行校企合作。然而,目前的企业也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进,原有的技术员工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不能马上顶岗;另一方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很难到企业实习,大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法律保障职业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没有法律保障企业承担培养技术人才的责任。而且,即使职业学校能够促成与企业的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处于完全不平等的地位。这不仅有违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本意,也不利于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因此,建议尽快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在提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法律地位的同时,明确界定企业的法律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的责任,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政府要注重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来协调和支持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我国校企合作中涉及的学生安全、技术保密、成果分配和学生待遇等方面的立法还不健全。各级政府在人事、财务、奖惩、信贷、税收、考核等方面尚未制定配套的支持校企合作的倾斜政策和鼓励性措施,如企业参加校企合作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从而抑制了他们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校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英国政府规定,如果企业和学校实施“三明治”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可以减免教育税。同样,加拿大政府也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校企合作。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及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支持、规范和管理企业的参与。第一,在行业内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参与。如评价审核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资质,并规定获得资质的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教育培训资金、参与职业教育有关活动等方面可得到优先支持。第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对有资格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通过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建立,使那些生产条件完善的企业成为参与职业教育的资格企业,明确其责任和义务,明确校企双方在“结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把开展校企合作的实效和由此推动的企业技术进步,纳入各企业法人任期考核内容;把开展校企合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通过考核评估对合作办学成绩卓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

分级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参加的协会或专业委员会。专门机构的成立,尤其是一级和二级机构,在校企合作实施中应起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大劳动市场信息和人才培养信息的交流,使学校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最新动态,减少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增加学校和企业结合的机会;通过有关制度的建立,如参与企业和学校注册制度或备案制度,使学校和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结合的效果,利用这些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结合程序和措施,使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更快捷、更顺利、更有效;通过各种教学文件的起草和审定,提高结合的水平和质量,使学校与企业的结合能持久开展;通过定期组织召开不同层次机构的联席会议,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交流,加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加强企业和学校双方人员的交流,为双方结合和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信息。

(三)完善弹性学制,让教学管理适应校企合作的开展

从教育内部的看,我国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的改革。随着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入进行,学和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直接,学生和企业对学校的课程提出很多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很有必要将我们的探索深入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朝纵深发展,提高其发展的可持续性。[v]

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是组织实施教学的依据。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的“2+1”模式,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2.5+0.5”(“1.5+0.5”)模式,必须对现有教学方案进行解构,然后重构“校企合作教学方案”。对现有教学方案的解构,就是要对课程设置的功能和作用进行重新评估

与明晰,据此确定教学要求、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学场所(学校或企业),也就是要明晰课程的作用、课程的内容、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序列(如何设置)、课程或作业实施主体(在学校实施还是在企业实施)。在此基础上制订“校企合作教学方案”,方案中要特别明确各专业所面向的实习岗位(群),以保证工作与学习的真正结合,避免工学互不关联。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由教学计划和职业教育条例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学校教学部分的依据,后者是企业教学部分的依据。因此,应针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职业院校和企业生产的特点,组织研究制定具有规范意义和可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将校企间的合作上升到政府规范的层面。[vi]

我国职业教育实施学年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的余地不大,这已成为制约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发展一个瓶颈,因此必须真正实施弹性学制,让校企合作的教学灵活开展。实施弹性学制时,要求改革学校的机构设置,提高实施弹性学制的管理服务功能,完善职业学校的学分制管理,为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和专业发展服务。

(四)以合同规范办学行为,明晰校企合作中的权力和义务

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十分完善的状况下,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特点,职业院校在具体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等待政府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又要积极探索。但在探索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特点,根据已有法律法规签订由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几方确认的联合培养协议。联合培养协议要保证和明确以下一些问题:一要保证工作岗位与学习专业的相对一致性,以实现工学有机结合,工学相互促进,避免工学脱节;二要保证学生的实习工作在不违反国家《劳动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上开展;三要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几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保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规范、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职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当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这方面仍然是非常欠缺的,亟待从政策、尤其是法律法规的层面上予以完善。

(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良好机制

校企合作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主要特点集中在“企业工作”上,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里的“真实”是指有竞争、有报酬的市场环境。从市场化的角度看,这一目的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计自己的行为;二是实现劳动力的等价交换。事实证明,校企合作的这一做法很受学生的欢迎。与20世纪中期不一样,今天我们很难甚至不可能再像当时那样将学生成批地安排到工厂或农村参加长达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劳动。原因很简单,一是很少甚至没有愿意接受那么多学生的单位;二是要使学生参加长期的、纯粹的义务劳动,学生的受益单一,不符合个人发展的需求,学校也要付出很大的精神代价。因此,完全有必要探索校企合作市场化的运作办法。校企合作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学校的观念转变和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在观念方面,要对校企合作重在能力提高、宽专业对口等有正确的认识;在管理方面,要将学生的工作场所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拓展;对学生工作质量的规范化调控要有严格的制度和措施;完善学分制管理,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改革学校的机构设置与功能,提高学校对外协调的能力,尤其是与劳动力市场协调的能力。[vii]

(六)以教学改革为动力,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新路径

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加快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要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以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要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开展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按照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安排学生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岗位上学习,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职业院校也可以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将学生安排在企业岗位上学习,还可以在保证总量的前提下,将学生在企业的时间分成若干阶段,与学校教学活动交替进行;学生可以在三年内集中完成学业,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总之,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上,鼓励多样化。

改革和完善管理制度,为推进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制定“产教结合委员会”制度,让企业真正参与学校的管理,鼓励企业和学校一道进行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建设;要制定并推进“职业教育学分”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以保证提前取得就业岗位或家庭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要制定“加强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实习制度,加强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制定为参加校企合作学生提供合理报酬和津贴的政策,保护学生合法权益。要制定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度,要求一方面从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要根据校企合作的需要,积极调整学习制度,普遍采取学年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实行不放暑假、每周休息一日、实训环节计学分;要改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价考核办法,确立以顶岗实习单位评价为主体的考试制度等。[viii]

本研究由于经费、时间以及人员精力所限,对校企合作的机制和模式研究还有些更待深入的地方,尤其是模式问题:每一种模式事实上都有其自身的土壤,对于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校企合作而言更是如此。校企合作的模式研究应采取多种研究方式对形成模式的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分析。

--------------------------------------------------------------------------------

[[i]]张俊.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人学高教研究所,2001.7.

[[ii]] 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iii] ]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中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3-3.

[[iv] ]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v]] [7]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vi] ]周耕夫.工学结合:期待制度与法规的哺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7]雷世平.试论推进工学结合的保障条件[J].职教通讯,2006,(5).

国家级科研所名单

国家级科研所名单 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甘肃 上海机电工程科技情报研究所上海 华北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所河北 华北油田井下工艺研究所河北 吉林省油田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所吉林 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技术服务公司工艺研究所黑龙江 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工艺研究所新疆 胜利油田设计规划研究院山东 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所四川 华北石油管理局橡胶制品暨防腐技术研究所河北 化学工业部乳胶工业研究所云南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科学技术研究所湖北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甘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塑料厂研究所江苏 中国轻工总会玻璃搪瓷研究所上海 四川维尼纶厂研究所四川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天津大学天津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天津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扬子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江苏 中国石化销售公司株洲石油储存研究所湖南 萍乡市焰花鞭炮科学研究所; 农业部烟花爆竹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江西化学工业部海洋涂料研究所山东 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二临床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研究所) 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 民政部北京假肢科学研究所北京 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吉林 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四川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 中山医科大学寄生虫学研究所广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西北高科技开发公司陕西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压力加工研究所北京 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北京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北京 北京星航机电设备厂北京 铁道部第五工程局科学技术研究所贵州 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北京

2019中国教育产业研究报告

01 教育产业前沿综述 教育产业发展分析 教育产业发展趋势 02 03

中国教育政策演进三阶段 2015年以前 2015年-2017年2018年至今 以纲领性文件为主推动教育改革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 育健康发展的通知》 各细分领域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并推动其发展 2010《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推进民促法修订,扫清教育资产上市障碍2015.08《教育法律一揽子修正案(草案)》2017.01《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09 新版《民促法》实施进一步推动细分领域发展2016.06《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5.04《义务教育法》修订推进新版民促法实施条例修订&送审,规范民办教育发展2018.0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2019.0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各细分领域顶层设计逐步完善、规范2018.08《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2018.1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8.11《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9.05《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产业升级 科技与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加速进步,AI+教育成为行业内的新浪潮,塑造出新形态。AI 老师、AI 批改作业、人脸识别、个性化推荐等技术被众多教育企业运用在自身业务场景中,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为用户创造新的体验。 作业批改AI 老师 个性化推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取代老师做一部分基础工作,如作业批改、打分等; 还可以根据系统对用户进行口语评测,发音纠正;帮助老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AI 老师拥有全面的知识储存技术,可以24小时在线为用户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了人工不在线问题的同时提升了用户体验。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分析用户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微表情变化并输出智能评测数据,侧面反映出用户的专注度及课堂表现,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用户状态。AI 技术与大数据的结合可以识别不同用户的特点及需求,并定制相应的学习计划;另外可以从海量的学习资源中匹配出符合用户学习的内容,使每位用户获得适合自己知识 程度的教学系统。 人脸识别

研究所大全

中国主要研究所名单 中国航天研究机构 11所陕西动力机械设计研究所(六院)/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一院) 12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一院) 13所北京控制仪器研究所(十院) 14所北京特殊机电研究所(一院) 15所北京特种工程机械研究所(一院) 16所西安(六院) 17所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一院) 18所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一院) 19所北京航天信息情报研究所(一院) 101所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一院) 102所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一院) 165所陕西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六院) 23所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二院) 25所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二院) 203所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二院) 204所北京计算机应用和仿真技术研究所(二院) 206所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二院) 207所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二院) 208所北京电子文献服务中心(二院) 210所西安长峰机电研究所(二院) 31所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三院) 33所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三院) 35所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三院) 303所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三院) 304所北京京航计算通讯研究所(三院) 306所北京特种材料及应用研究所(三院) 310所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三院) 41所陕西动力机械研究所(四院) 42所湖北红星化学研究所。襄樊(四院) 43所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四院) 44所陕西电器研究所(四院) 46所内蒙古合成化工研究所(六院) 47所陕西向阳化工机械公司科技信息研究所。蓝田(四院) 401所西安航天动力测控技术研究所(四院) 502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五院) 503所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五院) 504所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五院) 508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五院) 509所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五院) 510所兰州物理研究所(五院) 511所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五院) 512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五院)

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找到那本神奇的书 冷玉斌 诗人辛波斯卡说教师这一行,“只要他们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挑战,他们的工作便是一趟永无终止的冒险”。 这很好地解释了教师为什么要读书——书,就该是这趟无止境冒险中的路标与向导,当疑问产生,当实践延展,那么,只有读书与思考,才能帮助教师面对所有“新的挑战”。寻找那本神奇的书,是所有教书人注定的脚步。 转眼2017年又近尾声,回头看,不敢说这一年长进几何,到底读书未停。岁首到年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本一本读过去,有惬意、有满足,也有困惑、有迷思。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愚”其实难医,关键是书本提供助力,可明察,可审视,可校正,可笃行,令吾辈多加自省,多得自知,多有自明。 这些年来,读书这件事,早已不外在于生活。从根本上说,正因为一本一本神奇的书,我才成为如今这个“我”。如此,当下生活,无非继续踏着一本又一本神奇的书,往前而去。这一点在今年尤为鲜明。年中,自己的小书《教书·读书》出版,我在《后记》中写道:“平凡如我,一天一天教书,一天一天读书,或许是唯一行得通、靠得住的自己救自己……往后这日子,还是教书,还是读书。” 这是心里话。已经很久没有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无须再问,因为有“读”,才教得有底气;因为要“教”,更加用心去读。这一年,从书中来,往教中去,攒了一堆喜爱的好书,做了一些自己的事情,仍然真真切切感受读书的意义,不在于读了多少,不在于读得有多快,不只是增长知识,不只是享受闲情逸致,而是遇到这些书,读过这些书,人生从此开始不同,从来都是这样,“他们能把我们心灵深处翻腾的模糊想法加以照亮并固定成形”(伍尔夫《普通读者》)。 10万+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认识他人,又该如何做好自己,书里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它们确实在一次又一次提醒我,透过教书与读书,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很难,所以才有意义。一年将尽,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些别于他人的“奇特性”,愿意拥有一张诗人布罗茨基念兹在兹的“表情独特的脸庞”,没有比这更让我欣慰的发现,毕竟,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使命。 今天,“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发布,愿你从中找到那本神奇的书。再想一想,还有这么多同道喜爱着书,还有这么多好书可以去读,心里无比欢喜。是啊,书永远不死,只要有书,世界终是可爱,未来必然可观。(作者系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K.马克思、F.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下: 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①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②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 ③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④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 目录 学会简介 学会职责 学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三章会员制度 第四章组织机构 第五章资产管理与使用 第六章章程修改与解释 第七章终止程序 第八章附则 学会简介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英文全称为:The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Society,缩写为:CERS。正式成立于2006年9月10日。中国教育研究学会由从事教学研究与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自愿组成,是全国性、非营利性、学术性民间社团组织。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会会徽图案为圆形徽章,由科研 图标、书册、萌芽、麦穗及学会中英文 名称组成;背景辅以中国地图和世界地 图。徽标以蓝色和绿色为基调,辅以橙 黄色的麦穗。释义:书能启迪智慧,是 理想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是科研活 动的原动力,产生的能量促使萌芽充满 生机和活力;橙黄色的麦穗象征我们的 研究工作收获硕果累累;寓意所有教育 工作者植根中华大地,团结一心,充满 希望,默默地为人类最光辉的事业增光

添彩、贡献力量;呵护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幼苗茁壮成长。会徽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宗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宣传“科教兴国”思想,团结组织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开展教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科研人才的成长,增强我国教学研究工作者的科研能力,转化科研成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学会职责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职责:接受政府委托,协助主管部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收集整理教育信息和教研成果,为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宣传中国教学研究专家,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辉煌经历,吸收会员、建立教育人才库,向有关教学团体、机关单位举荐人才。聘请优秀知名学院院长、学术期刊编辑、教育企业家、教学研究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和荣誉理事,成立专业委员会,由各优秀学校组成教学研究中心。 学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名称是中国教育研究学会。英文全称为:The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Society,缩写为:CERS。 第二条本会由从事教学研究与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 自愿组成,是全国性、非营利性、学术性民间社团组织。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三条本会宗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宣传“科教兴国”思想,团结组织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开展教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科研人才的成长,增强我国教学研究工作者的科研能力,转化科研成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第四条本会职责:接受政府委托,协助主管部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收集整理教育信息和教研成果,为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宣传中国教学研究专家,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辉煌经历,吸收会员、建立教育人才库,向有关教学团体、机关单位举荐人才。聘请优秀知名学校校长、学术期刊编辑、教育企业家、教学研究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和荣誉理事,成立专业委员会,由各优秀学校组成教学研究中心。

校园欺凌及其解决办法(中国教育报)

校园欺凌及其解决办法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欺凌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在中国,校园暴力一般要到非常严重,甚至已经触犯刑法的程度,才会受到社会注意。例如:邯郸26中女学生吴华被同校七八个女生多次暴打、折磨,被送进医院;广东开平的一位初二女生因为得罪了校园里拜把子的七姐妹,被掳到一家宾馆。七姐妹找来四个未成年少男轮奸了这个女生,对她肆意殴打、凌辱,并将施虐过程录像,上传网络取乐。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除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会很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等等,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等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欺凌是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及预防的问题。但同学和家长的合作也很重要的。 主要表现 校园欺凌会发生在教学区、生活区或者校外。主要表现是欺负、欺负弱小的人,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 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 类型 典型欺凌者 ·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 ·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动欺凌者 ·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 ·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易成为受害者类型 ·性格害羞、怕事 ·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言语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中国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 一、基本情况 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研究院,专门从事石油天然气钻采工艺技术及装备工具研究,并进行钻井试油工程现场特种技术服务。在长期与川渝地区高温高压高含硫地层,多产层、多压力系统地层,各种软硬交错复杂地层的较量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钻井工艺技术,擅长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钻井技术难题。在定向井及水平井、欠平衡钻井、气体钻井、井控和油气井抢险灭火、油气井测试、钻井取心、钻井液及堵漏等多项技术领域名列全国前茅,有的已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我院拥有一支掌握国际先进装备(工具)、技术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0%;我院拥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欠平衡钻井、气体钻井、定向钻井、油气井测试、取心工具和装备,固定资产原值近4亿元。 多年来,我们先后参与打成了我国第一口水平井磨3井、第一口气体钻水平井白浅111井、第一口全过程欠平衡钻井邛西3井,以及三口亚洲第一深井:关基井(7150米)、塔参1井(7200米)、塔深1井(8408米);参加了世界著名的科威特油井灭火大会战。先后获得国家、集团公司、四川省、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近400项,其中国家级奖24项、省部级奖90余项。2006年,我院承担了2项国家“八六三”科技攻关项目。我院的特色技术服务和特色产品已遍及国内各油田以及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埃及、印尼、印度、新加坡、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国,2006年特色技术服务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 二、实习目的和内容 1.实习目的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要学好理论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外,到现场实习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涉及到各门专业课的学习,此时安排学生到现场参观、顶岗、听讲座、搞社会调查等活动的生产实习,有利于学生将课堂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增加感性认识,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

2019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201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2010年是我国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这一年,教育研究也取得新的进展。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理论成果众多,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告根据有关文献,对2010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评析。 一、育人为本与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构建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 (一)育人为本: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学者们普遍认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强化了教育培养人的重要使命。 有学者指出,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服务对象——国家和人民,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不断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1]有学者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都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

中船重工----7打头的各研究所介绍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各研究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由中央管理。 中船重工是我国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拥有48个工业企业、28个科研院所、15个控股、参股公司,分布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包括驰名中外的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新厂、渤海造船厂、山海关船厂、北海造船厂、武昌造船厂和中国舰船研究院以及中国船舶贸易公司、中国国际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等。 中船重工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可承担30万吨超大型船舶在内的各种民用船舶、海洋工程和大型水面水下战斗舰艇、各种军辅船和水中兵器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究、设计、建造和修理。自行设计、建造的上百种民用船舶、海洋工程和其它机电产品,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利用造船和军工技术开发的数百种非船舶产品进入国内航天、冶金、轻工等20多个行业和领域。 中船重工的经营范围包括:集团公司和成员单位全部国有资产;承担以舰船为主的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经营国内外民用船舶、设备和非船舶产品的设计、生产、修理;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境外带料加工、工程建筑、安装、境内外投融资以及国家授权、委托法律允许的其他业务。 (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研究所)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3209099.html,/news/hire.asp?id=595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是我国从事舰船研究设计的国防核心科研事业单位,被誉为“战舰的摇篮”。本部位于湖北武汉市繁华市区,在上海设有分部。 本中心由多种专业、多学科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组成主体队伍,其中包括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学者和科技精英。 本中心下设有总体研究室(部)、专业研究室、计算中心和情报研究室等部门。建有国家级电磁兼容性重点实验室,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舰船电磁兼容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获得34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连续多年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又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热忱欢迎有志投身舰船事业的高层次人才到我中心建功立业,谱写出你人生辉煌的一页。 七○二所 建于1951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地处太湖之滨-江苏无锡,在上海设有分部,在职职工800余人占地1000余亩。主要从事舰船及水中兵器、海洋工程等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和声隐身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与水下工程的研究设计与开

聚焦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聚焦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房山教师进修学校周长凤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是首次在国际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明确使用“核心素养”一词。自此,我国基础教育界便“卷起”了一股核心素养的“旋风”,教育也由知识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关注与讨论,承载着人们对教育寄予的所有美好期望,其尊重双基、功能论思想(指向问题解决)、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等诸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合理性。核心素养关注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指向的是学习结果。所以,在近两年时间里,一些与学相关的高频词“学生”“学习”“学习科学”“深度学习”等不断见之于报端和学术论文中,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关心的话题。本文笔者仅围绕“深度学习”展开讨论,谈谈如何通过深度学习,让核心素养“软着陆”。 一、深度学习的提出、理论基础与内涵特征 (一)深度学习的提出 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对学习的认识也日益深刻,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特定学习概念的表达以及相关的专题研究实际已由来已久。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 开展了一系列对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并在 1976 年联名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①一文中根据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将学习者分为深度水平加工者和浅层水平加工者,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这两个相对的概念。此后,Ramsden、Entwistle 和Biggs 等学者在这一概念基础上都对深度学习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相对而言,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最早是由教育技术界广为关注,这与 AECT2004 教育技术概念的传播有密切的联系。2004 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重新修订了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突出强调了深度学习的思想理念,并将促进深度学习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目标②。随着 AECT2004 定义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广泛传播,深度学习也开始得到国内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关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Marton F,Saljo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Out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46): 4-11. ②雷钢.从 AECT 定义演变看教育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3-15.

教育重演论与中国教育改革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教育重演论与中国教育改革 ●张红霞 聂克?福斯克特 一、教育重演论的概念与历史 教育重演论(R ecap itu la tion theory of ed u2 ca tion)的基本原理是,第一,一个人的教育发展是一个过程。进入高一级的教育阶段一定是以通过了低一级的教育阶段为前提,阶段不可跳跃或颠倒。第二,现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原仅限于欧洲文化,本文将其引伸为整个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Cog n i2 tive)意义上的重演,即现代人的认知发展(Cog2 n itive d evelopm en t)是对其祖先认知水平长期演化过程的浓缩,①恰以生物学上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重演祖先的进化过程。根据对儿童语言发展及语言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伊根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划分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四大阶段:神话(敏感)阶段(4、5岁—9、10岁),浪漫(敏感)阶段(9、10岁—14、15岁),哲学思辨(敏感)阶段(14、15岁—19、20岁)和隐喻批评(敏感)阶段(大于19、20岁)。② 处于神话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与历史上使用神话阶段的人类相似。他们的智力工具和知识成份不是理性的和逻辑的,而是情感上的和道德上的。据前人研究③,神话的特殊作用有四,一是提供使用者智力上的肯定感、安全感。而神话阶段的儿童也恰好要求精确、具体、肯定的概念。第二,神话和孩子们一样缺乏时 空观,规律观,缺乏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第三,神话忽视世界的客观性和统一性。第四,神话故事往往建立在简单的二元论的基础上,生死,好坏,勇敢与胆小,自然与文化等等。这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中最原始的二元化概念相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兴趣进而开始注意现实中的二元对立物与神话中的二元对立物的差异。现实中的能力有限的英雄会比神话中的能力无比的英雄更有吸引力。这标志着他们已进入了“浪漫阶段”。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孩子们又开始懂得,界于二元对立体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连续体;他们开始注意事物的规律性。这已是进入“哲学思辩”阶段的标志。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会发现某些既定的定律不能完美地解释所有相关的现象,因此他们要发明自己新的模式去解释世界,这就是隐喻批判阶段。这里要稍加说明的是,此外“浪漫”和“哲学”二词是广义的、超出我们常用的含义。 教育重演论还进一步指出,为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内容应该放在一定形式的文化背景之中。以读、写教学为例,对于孩子来讲,没有内容的纯粹的读、写技巧的训练不仅是低效的,而且破坏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不要作大量的认字和默写生字的训练,而要作大量的读故事、写故事的练习。大量的阅读不应该被看做是课外的任务,而应该是包括

一个月中国教育报实习总结

一个月中国教育报实习总结 三峡之行结束后,我在家呆了14天就返回京城。不是做志愿者,而是去中国教育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为此,我错过了 8月1日xx省境内的日全食,西安360一遇的日全食。为此,我也没有能和家人、朋友过多地相聚。 但是因为提早来了三天,我有了两个发表文章的机会。祸福相依,孰能辨之。 历数在教育报实习的一个月,除周末外早上七点半起床,赶九点半到报社,下午四点半之后就可以离开。有两天请假,一周休假,一天采访,算来在报社的日子不过13天而已,真正实习的时间,就是15天。这十五天里,我发表了三篇文章,每一篇都曾四易其稿;排了两个版,有一个版由于粗心数错了行,连累了高老师和排版工作者周六回报社改版;采访两次,一次在紫竹院公园采访4位xx市民,一次在学校用英语采访一位外国奥运志愿者;撰写一份策划,关于高校学生媒体的情况。目前这篇大稿还在酝酿中。 一个月里,我认识了徐老师、高老师、两位张老师、石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还结识了几位实习生,他们现在都是我的朋友。 一个月里,我接触到正规的报社工作,看到了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关于报纸的收获,虽然不多,但也相当受用。

1,定位 教育报的定位是面向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内容都是针对知识精英提供他们的所需。如此一来,中国教育报成为了教育行业的领跑者。专业化,是教育报做强做精的制胜法宝。也许中国教育报的发行量不如中国青年报大,知名度也没有中国青年报高,但是它的广告收入和记者待遇,确是远远好于前者。正是因为定位准,才容易出奇制胜。相反,如果和其他报纸一样都做大综合,竞争太过激烈,想要做到不可替代,实在不那么容易。 横向定位于教育行业,纵向还要定位于主流媒体。既然是主流媒体,那么重大事件、主流声音就绝不能缺少,否则就是将自己边缘化。所以汶川地震、奥运会这些所有媒体都在报道的事件,教育报也出了若干个专版,而且做得很精彩。 经纬坐标精确定位之后,接下来便是细分工作。文化周刊一周四五六日出版,每个版面分别定位为“人文焦点”——关注教育周围时代文化现象,“人文博艺”——培养知美爱美文化情怀;“人文文史”——为教育提供人文常识;“人文笔记”——记录教育时代的心灵和生活。 我第一次对定位和口号的感觉如此清晰。人文焦点记录文化新闻和学术事件,人文博艺是阳春白雪的琴棋书画,人人文史介绍历史故事和文化常识,人文笔记则刊登教师们的感悟和点滴。这些文章的起点都非常高,因为精品的层次都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浏览字体: 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03-31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简介:该研究成果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集体项目“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0839;批准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结论部分刊登在2010年8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教育学》2010.10)。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正确对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基于这一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从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努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案例,解读我国教育热点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力图形成促进教育自我完善、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化解矛盾,引领教育研究的方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2008年8月正式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工作。为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2—3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收集到大量意见和建议,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热点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主要以《教育规划纲要》意见征集为基础,对公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近年来两会代表意见中显示的教育热点问题、地市级教育局领导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课题组采用SPSS15.0的描述统计方法,对确定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并排序。位列前10位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高考招生制度问题、农村教师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择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师评价问题、政府教育投入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幼儿教育普及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这些热点问题反映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切与期盼,其主要特征:一是覆盖面广,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因此,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今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特别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起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希望,这与我校一直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学校一直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现在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

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不能盲目地去抛弃旧的教学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个教学步骤都是在训练学生的一种能力。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 在上次执教的《一千根弦》一课中,我问孩子“一千根弦代表的含义?”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句子,进而学习的重点就在体会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脚点是在“含义”二字。这样我的课堂就有着一条很清晰的思路。深切地感受到课堂提问的艺术,而我,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去学习、去探究。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一等奖(15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名次学科姓名单位成果名称 成果 形式 发表出版单位或 适用范围 1 教育发展战略郝克明国家教育发展 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着作广东教育出版社 2 教育心理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 心理学整合研究 着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3 教育发展战略“中国教 育与人力 资源问题 报告”课 题组 教育部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 国 着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基础教育魏国栋人民教育出版 社 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建设 现代化研究与实践 研究 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 5 教育经济与管 理 陈玉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价学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教育心理莫雷华南师范大学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系列 实验研究 论文心理学报 7 体育卫生美育杨贵仁教育部体育卫 生与艺术教育 司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 研究 报告 大中小学校 8 教育经济与管 理 杜育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着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9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课堂教学社会学着作南京师大出版社 10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廖哲勋 田慧生 华中师范大学 中央教育科学 研究所 课程新论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11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12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刘海峰厦门大学中国考试发展史着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 13 国防军事教育雷渊深军事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教育发 展史 着作军事科学出版社 14 国防军事教育于清吉总参军训和兵 种部 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类型结构 研究 研究 报告 军委、各总部 15 国防军事教育向德全空军工程大学军事教育评价发展研究研究 报告 总部机关、军事 院校 二等奖(73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简介:本报告系2008年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Y200846;课题承担单位: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课题负责人:王素。本报告曾摘登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7日第四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竞争,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 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要素和基础。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教育竞争力则是国家竞争力在教育领域里的体现。国内外对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广泛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而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各国人才与教育的竞争,教育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教育竞争力的内涵 一般认为,竞争是指不同主体之间由于机会、资源等问题而产生的,为获得或实现既定利益与目标的行为过程。竞争包含了几大要素:竞争主体、竞争缘由、竞争目标和竞争领域等。英文中“竞争”(competi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ompetere,意指“寻求”,适时适地为疑难寻得适切的解答。现代英语中compete为动词,是指为赢得某一对象而与他人进行对抗、比赛;竞争为名词,可指参与竞争的人,也可指力量、技巧、能力等的较量或对抗行为。 竞争力是指不同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之对手处于优势地位的能力。从竞争主体来看,竞争力是其具有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组织能力、盈利能力、市场销售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或综合能力;从主体比较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的某种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投入要素的优势,也可能是竞争过程中的行为优势,或者可能是投入产出的效率优势,还有可能是竞争主体所处的环境方面的优势;从竞争客体来看,竞争力是主体对客体(要素)的吸引力;从竞争结果来看,竞争力最终反映在主体的获益大小上,可以是出口份额及其增长,也可以是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课题主持人:王素;核心成员:方勇、孙毓泽、苏红、王小飞、李协京、李建忠、姜晓燕、田辉、胡玲、蓝建;报告执笔人:王素、方勇、苏红、孙毓泽。

关于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关于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之国内对义务教育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文试图运用文献内容分析法对2000~2007年义务教育的研究论文进行总结,通过梳理纷繁复杂的义务教育研究来分析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及不足。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是提升国民素质、弘扬本民族文化、传播人类科技和文化基础知识、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2006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及“二免一补”政策实施之后,义务教育更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文运用的是内容分析法的发展分析模式,即A-X-T模式。发展分析模式是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内容资料量化结果的比较,分析该对象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模式。本文试图运用此模式来分析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及不足。在本文中,A表示选取的样本来源,即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核心期刊,X为同一内容变量,即有关义务教育论文,T表示抽取样本的不同时间,T1~T8分别表示2000~2007年。具体操作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义务教育”为检索词,时间分别设为2000年到2007年,范围为核心期刊。本文主要从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的问题领域、研究性质、作者单位、研究形式、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研究及相关结果 1.义务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对每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义务教育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