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生理学

体育运动生理学
体育运动生理学

体育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1、简要说明血液的生理功能。

答:血液的生理功能有:⑴血液的运输功能,血液能够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脂肪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把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尿素、肌酐等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等排出;⑵能够保持血液酸碱平衡,血液中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对,能对酸、碱物质进行中和,保持pH相对稳定;⑶能够调节体温,血液能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并运送到体表散发;⑷有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浆中有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血小板能防止损伤部位继续出血,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试述肾的泌尿过程。

答:肾的泌尿过程比较复杂,它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过程。

⑴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除红细胞和大分子是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较小分子量的血浆蛋白,都可滤入事囊腔内而形成滤液;

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的水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电解质也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代谢尾产物仅小部分被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分泌是指管腔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直接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总之,肾小球滤过生成的滤液,经过重吸收和分泌与排泄处理后,就成了终尿,并排出体外。

3、为什么说运动技能形成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答: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建立一般的条件反射不同,它是在本能和一般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复杂的运动条件反射。

⑴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的中枢是由许多个中枢,有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内脏活动中枢与运动中枢联合进行的;⑵所有的运动技能都是成套的动作,动作之间有如连续的链条,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的刺激信号,使整套动作技能形成一连串的链锁性的运动条件反射;⑶在形成运动条件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条件刺激强化的因素,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运动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所以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4、什么是准备活动,它有什么生理作用。

答: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进行的练习,目的是预先动员人体的功能能力,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为运动中发挥出最大工作效率做好准备。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提高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增强机体内分泌的活动;(2)增强氧运输系统所有环节的活动;(3)使体温适度增高;(4)可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弹性,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5)增强皮肤的血液流和降低泌汗阈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身体过热。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以及与正式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是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主要因素,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应以体温上升为主要标志。

5、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有哪些?

答:运动训练对骨骼肌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早期观点认为出生后肌肉中的纤维数量不再增加,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近研究表明,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加以改造的。即专门性的训练可使慢肌纤维变、为快肌纤维或反之,即:慢肌纤维→快C纤维→快肌纤维。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数量的影响:训练可使骨骼肌组织壮大,肌肉功能得以改善。此与肌纤维增粗、肌原纤维增多,即肥大和肌纤维数量增加(增生)。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耐力训练明显地使肌纤维中的线立体的数量和体积增大,容积密度增加,从而使线立体蛋白增加,使线立体中琥珀脱氢酶、细胞色素C等酶的活性增加,提高了有氧氧化能力。训练对无有氧氧化能力的影响为提高乳酸脱氢酶活性;研究认为骨骼肌具有很大的可性,可能可改变肌纤维类型。

6、分析“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形成原因。

答: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练习开始后的一定时间内,运动员常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客观变化,这种状态称“极点”;“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稍减慢运动速度继续运动下去,这些不适感觉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这种现象称为“第二次呼吸”。

“极点”是某些运动项目正在进入工作状态阶段中,它产生的原因与进入工段状态原因相似,主要是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与肌肉活动对它的需要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的PH值向酸性变化,这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急剧增强。这些功能的失调又引起动力定型的暂时紊乱,运动中枢抑制过程占优势,因此出现了“极点”。

“第二次呼吸”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渐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消除;同时运动速度的下降又减少了乳酸的产生,这样机体的内环境逐步稳定,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呼吸”。

7、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答:静脉回流即指血液的回心,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液的阻力,故凡能影响这三者的因素均可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压。体循环平均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反之则减少。

(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增强时,由于其收缩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心舒期室内压较低,静脉回心血量加大,反之则减少。

(3)体位改变。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由于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因此静脉扩张,容量扩大,回心血量减少;长时间站立不动,回心血量也减少;长期处于卧位而突然站立时,因静脉管壁紧张性降低,腹壁和下肢肌肉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少,回心血量也会出现减少。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作收缩活动时,位于肌肉内或肌肉间的静脉受挤压,加之静脉内有瓣膜,使静脉血流加速回心,即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但若肌肉长时间维持在紧张状态,静脉持续受压,静脉回心血量反而减少。

(5)呼吸运动。胸腔内压随呼吸运动而有起伏,当吸气时,胸腔容积增大,胸内压降低,胸腔内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扩张,有利于外周静脉回流;反之,在呼气时,胸内负压值减少,静脉回流至右心房的血量也会相应减少。但在肺循环情况则正好相反,吸气时,由于肺处于扩张状态,肺血管容量显著加大,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血量减少,呼气时则相反。

8、为什么说乳酸阈比最大吸氧量更能客观地反映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答: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最大吸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乳酸阈。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通常血液乳酸浓度4 mM/L,大约为最大吸氧量的60-80%。由于个体的差异比较大,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激剧上升的开始起点并不都是4 mM/L,其变化范围大约在1.4-7.5mM/L之间。因此,此时的拐点也称为“个体乳酸阈”。最大吸氧量反映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的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

血乳酸浓度没有激剧堆积时的最大吸氧量实际所利用的百分比,即最大吸氧量利用率%(%VO2max)。其值愈高,有氧工作能力愈强;反之,有氧工作能力愈低。

9、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肌肉活动的影响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肌肉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机体代谢率。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可使产热量超过安静时很多倍。在肌肉活动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能量代谢仍保持较高水平,而后才逐渐恢复到正常。

(2)精神活动的影响人在平静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产热量增加一般不超过4%;但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如烦恼,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时,由于随之而出现的无意识的肌紧张加强,虽无明显的肌肉活动,但产热量已明显增多。另外由于神经紧张状态可促使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分泌,结果使机体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加速,产热量增加。因此,在测定基础代谢率时,受试者必须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人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从食后1小时开始,延续到7~8小时左右),机体虽然处于安静状态,但产热量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饭后2~3小时代谢率升高达最大值。若膳食全部是蛋白质,则额外增加热量达30%左右;若为糖类或脂肪,增加热量约为4~6%;混合食物可增加产热量10%左右。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4)环境温度的影响人在20~30℃的环境中,在安静状态下,能量代谢最稳定。实验证明,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即开始有所增加,在10℃以下显著增加,主要是因寒冷刺激反射性引起寒战以及肌肉紧张度增加所致。当环境温度为30~40℃时,代谢率又会逐渐增加。原因可能是体内生化反应速度有所增加,此外还有发汗机能旺盛及呼吸、循环机能增强等因素的作用。

10.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动作技能相互间的良好影响促进教学和训练?

答:运动技能之间的影响

各种运动技能在很多基本环节或附属细节方面有着相近或相同的动作,在实践中彼此会产生相互影响,这些影响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可能有良好的作用,也可能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影响,而尽力消除不良影响,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

1)良好影响

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良好影响,表现为原有的运动技能可以促进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或同时学习几种运动技能可以彼此促进,或新的运动技能形成后有助于原有的运动技能巩固和完善。如在武术学习中,掌握了里合腿的动作,就有利于旋风腿的动作学习,这是由于动

作之间的基本环节有相同之处。在学习与原有动作结构相似的动作时,大脑皮质内原已形成的运动条件反射中的基本环节,即可作为新的运动动力定型的基础,只需补充某些附属的环节就可形成新的运动动力定型。

2)不良影响

运动技能之间的不良影响是指原有的运动技能妨碍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新形成的运动技能破坏原有的运动技能,当同时形成几种运动技能时相互妨碍。例如,新学蛙泳时,原来所掌握的自由泳双腿打水技术就会妨碍新动作蛙泳蹬水技术的掌握,这是由于两种不同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所致,如果有些附属环节相同,而主要环节不同,往往是那些比较容易或已经巩固的动力定型,干扰新的、较复杂的、较不巩固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复杂的。一般来说,为了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可以把基本相同的动作编成一组进行教学,在选用诱导性练习时,诱导练习动作的基本部分要与正式动作接近或相一致,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作用。在教学安排中也应考虑不同运动技能之间的联系,确定合理的教学顺序。如先学前滚翻,后学鱼跃前滚翻等。

11.试述激素作用的机制。

答:激素按其化学本质可分两大类,即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其作用的机制也不同。

1)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含氮激素分子质量较大,且为水溶性激素,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靶细胞内。该类激素首先与细胞膜上专一性受体结合,从而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在Mg2+存在的条件下,腺苷酸环化酶促使细胞内的ATP转变为环腺苷酸(cAMP),这样,作为第一信使的细胞外激素,将其所携带的信息传递给细胞内的第二信使cAMP,cAMP使无活性的蛋白激酶活化,从而催化细胞内多种蛋白质发生磷酸化反应,包括一些酶蛋白发生磷酸化,最终引起靶细胞的各种生物效应

2)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类固醇激素的分子质量较小,且是脂溶性的,可通过扩散或载体转运进入靶细胞,激素进入细胞后先与胞浆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此复合物在适宜的温度和 Ca2+参与下,发生变构获得透过核膜的能力。激素进入核内后,与核内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结合在染色质的非组蛋白的特异位点上,启动或抑制该部位的DNA转录过程,进而促进或抑制mRNA 的形成,结果诱导或减少某些蛋白质(主要是酶)的合成,实现其生物效应。一个激素分子可生成几千个蛋白质分子,从而实现激素的放大功能。

12. 试述不同能量物质的恢复过程及其实践意义。

答:不同能量物质的恢复速度不同。

(1)磷酸原恢复很快。在剧烈运动后,被消耗的磷酸原在20-30s内合成一半,2-3min内可完全恢复。磷酸原的恢复主要靠有氧氧化供能(乳酸能系统也可参与)。根据这一规律,在进行短距离重复跑时,间歇时间应控制在2-3min左右,不可过短或过长。同时,每次跑后可多做些深呼吸,以取得更多的氧量。

(2)肌糖原恢复速度受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另一个是膳食。在长时间中小强度运动后,食用高糖膳食比食用高脂高蛋白膳食恢复速度快,因此,应多食用高糖膳食。在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后,无论食用高糖膳食或[普通膳食,其肌糖原的恢复速度相同。

13.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答: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氧供充足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重要因素。而运动中氧的供应受多种因素制约。

(1)心肺功能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器官的活动吸进肺,并通过物理弥散作用与肺循环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交换。因此,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在系统训练的影响下,使心脏的形态与机能出现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内腔扩张,心容积增大,安静时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其表明心脏的泵血机能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以适应长时间持续运动的需要。

(2)骨骼肌特点当毛细血管血流经组织细胞时,肌组织从血液中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有氧耐力的好坏不仅与心肺功能或氧运输系统有关,而且与氧的利用能力有关。心输出量是决定最大摄氧量的中枢机制,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本身的特点是决定VO2max的外周机制。(3)神经调节能力长期进行耐力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改善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可以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4)能量供应特点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其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和各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在长时间耐力练习中,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从而节省糖原的利用。

14. 试分析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答: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有一定年龄特征:

(1)身体素质呈自然增长不同素质增长速度不同,呈波浪式非等比增长;同一年龄阶段各项素质发展也速度也不同。

(2)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按照身体素质增长速度特点和基本趋势,男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女子可划分四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停滞下降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

(3)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性自然增长,男子速度、速度耐力,腰腹肌力量增长领先;其次是下肢爆发力;臂肌和静力性耐力较晚。女子7—13岁时与男子一致,13—17期间速度、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增长领先,其次是腰腹肌力量;臂静力性力量、耐力最晚,且有停滞和下降趋势。另外,男女力量和耐力素质出现高峰的时间要比速度素质晚。

15. 试述女子在形态、功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与男子有何不同?

答:(1)女子骨骼细,重量轻,承受拉力和压力较差,体型为肩腿狭小、中间宽大。

(2)女子肌肉占体重比例没男子的高,肌力也小,但皮下脂肪含量比男子的高。

(3)心脏重量和容量比男子的低;脉搏频率较快,每搏量较小;女子呼吸频率较快,肺通气量和最大吸氧量比男子的低。

(4)女子有氧能力、无氧能力、力量、速度等均比男子的低,但柔韧性高于男子;女子最大吸氧量相对值与男子相差不大,从事耐力项目的可训练性不比男子的低。

(5)女子在青春期后有月经,基础代谢率比男子低6%~7%,提问调节能力比男子的高,对热的适应能力比男子强。

运动生理学作业试题答案 (1)

1.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 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解释课堂上讲授的生命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能力) 适应性:生物体在客观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应激性,生殖 3.什么是神经调节?什么是体液调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神经系统完成) 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过程。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4.什么是生物节律?如何分类? 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三大类: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 近似昼夜节律:指24小时±4小时区间的生物节律如体温变化,激素浓度变化。 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20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心率、呼吸等节律。 亚日节律:指周期大于28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女性月经周期等。又可分为近似周、月、年节律。 作业2 1.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如:视锥细胞 感受器官——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体构成的器官。如:眼、耳 其感受器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内,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构成。 其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当头部位置改变,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引起有关肌肉紧张变化,同时产生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 2.什么是位觉?位觉的感受器是什么?位于哪里?它们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概念: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包括直线加速度运动和角加速运动)时引起的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3.解释前庭反射与前庭稳定性。 前庭反应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如眩晕、恶、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射。 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前庭功能的稳定性。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及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和特点;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不同水平及方法。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第三节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 第四节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第六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和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概述 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 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

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促进儿童少年的正常发育、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防治某些疾病,提高运动机能术水平的目的。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assimilation);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dissimilation)。在物质合成时,即在同化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而在物质分解时,即在异化过程中将释放出能量。因此,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material metabolism)和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是同时进行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2)兴奋性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能引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stimulus)。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其表现,称之为兴奋(excitation)。因此,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能力的高低反映了该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一种是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弱变强,这种活动是兴奋活动;另一种是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这种活动是抑制(inhibition)活动。兴奋和抑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生理活动过程。 (3)应激性

学校体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4、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5、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6、学校体育中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学校体育的结构 (1)运动教育。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③课余体育训练。 ④课余体育竞赛。 (2)健康教育。 (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①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②家庭中的体育。 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 (1)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4)具有一定曲折性。 3、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1)学生的需要。 (2)社会的需要。 (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4、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运动单位 4疲劳 5兴奋 6膜电位 7动作电位 8体液 9人体内环境 10红细胞比容 一. 填空 1.可兴奋组织包括( )( )( )。 2.肌肉具有( )和( )生理等特性。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 ),( )和( )。 4.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 ),( )和( )。 5.慢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能( );快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但易( )。 6 较大强度运动时()纤维首先被动员。 7.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 8.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 )和( )。

9.血液总量约占人体体重的( )。 10.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 ),( )和( )。 11.血液的渗透压分为( )和( )。 12.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 );女子为( )。 三.是非判断 1.阈刺激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相反,则低。( ) 2.无论刺激强度多大,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有足够的作用时间。( ) 3.神经肌肉接点可以认为是突触的一种,可将冲动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 4.在正常机体中,骨骼肌的收缩以单收缩形式为多见。( ) 5.有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因为有郎化结使兴奋呈跳跃传导的原故。() 6.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量来源。() 7.血液属于细胞外液。( ) 8.粘滞性对于血液流动速度和血压都有影响。( ) 9.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大。( ) 11.内环境的稳定是指血液理化因素的恒定。( ) 12.血液是属于结缔组织的一种。( ) 四选择题 1.粗微丝由()构成,细微丝主要由()构成。 A肌凝蛋白B肌纤蛋白C肌质蛋白

运动生理学教案(共十五章)

运动生理学教案(共十五章) 绪论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新陈代谢 概念:通过同化和异化过程,生物体实现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即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过程。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吸收能量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产生能量过程。 以上两过程同时进行并相互依存,是需要酶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必然伴随着能量的产生和转移、利用,而能量的转变也必然伴随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应激性 3.兴奋性 概念: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环境变化。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分类,有强度和作用时间的要求。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兴奋: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兴奋性表现:兴奋:相对静止——活动,弱——强 抑制:活动——相对静止,强——弱 例:肌肉活动的兴奋——收缩耦联、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活动、心脏活动的强弱变化。 比较应激性和兴奋性的区别。 4.适应性 概念:生物体所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客观环境的长期影响可使生物体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例:气候服习、高原环境中人体红细胞增多 耐力运动员心脏肥大,肌纤维增粗。运动训练过程实质上为人体机能对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的适应过程。 启发学生结合运动实例说明适应性在训练比赛中的重要性 5.生殖 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及调节的控制 细胞外液——内环境: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存环境。 内环境理化因素相对稳定——稳态 稳态不断受到影响,又不断得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维持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也保持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体内调控机制调节生理机能,使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物节律。 体内主要调控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例:神经系统对运动中代谢率增高的适应性性调节: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变化等内分泌对运动中代谢率增高的适应性调节: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变化等。

大学体育游戏教案大全

大学体育游戏教案大全 【篇一:大学生活动趣味游戏大全(上、下)】 “听与说”游戏角色分配: 1、孕妇:怀胎八月 2、 3、 4、 5、 发明家:正在研究新能源(可再生、无污染)汽车 医学家:经年研究爱滋病的治疗方案,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宇航员:即将远征火星,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新星球生态学家:负责热带雨林抢救工作组 6、流浪汉 游戏背景:私人飞机坠落在荒岛上,只有6人存活。这时逃生工具只有一个只能容纳一人的橡皮气球吊篮,没有水和食物。 游戏方法:针对由谁乘坐气球先行离岛的问题,各自陈诉理由。先复述前一人的理由再申述自己的理由。最后,由大家根据复述别人逃生理由的完整与陈述自身理由充分的人,自行决定可先行离岛的人。游戏说明的道理(可以请学员一起谈看法): 1、认真聆听别人的话,记住别人的想法,这样别人才会相信你,才会让你去求救。由此可见,聆听非常重要。 2、根据学员的表现评价:好的表达/坏的表达。 他的授权方式 形式:8人一组为最佳 时间:30分钟 材料:眼罩4个,20米长的绳子一条 适用对象:全体参加团队建设及领导力训练的学员 活动目的 让学员体会及学习,作为一位主管在分派任务时通常犯的错误以及改善的方法。操作程序 1、培训师选出一位总经理、一位总经理秘书、一位部门经理,一位部门经理秘书,四位操作人员。 2、培训师把总经理及总经理秘书带到一个看不见的角落而后给他说明游戏规则: —总经理要让秘书给部门经理传达一项任务,该任务就是由操作人员在戴着眼罩的情况下,把一条20米长的绳子做成一个正方形,绳子要用尽。 —全过程不得直接指挥,一定是通过秘书将指令传给部门经理,由部门经理指挥操作人员完成任务。—部门经理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

运动生理学考研真题题库

各校《运动生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选编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请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 一填空选择 1 若增加外液中的Na浓度,可导致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 正反馈的作用是使? 3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 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使突触后膜出现 6 前庭器官的敏感度高对旋转、滚翻等运动能力的影响是 减弱轻度增强大为增强无规律 7 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8 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于 9胸内压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通常都?大于还是小于大气压 10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11 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产热?散热? 12 在水中游泳,若停留时间太长会引起小动脉?小静脉?而出现皮肤和嘴唇紫绀 13 老年人健身锻炼时适宜运动量可用?公式来掌握。 14 反应速度取决于? 15 在鼠长时间游泳至明显疲惫时,大脑中的ATP明显降低时,明显增高的物质是? 16 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17 红细胞比容是指? 18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是由于? 19 肌紧张属于?反射 20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与?细胞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二是非题 1 儿童在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来加大的 2 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 3 对抗肌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4 速度素质的高低与能量输出功率的高低无关 5 血红蛋白的数量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因素 6 大脑皮质处于适宜兴奋状态,有益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7 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该动作就越难改造 8 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皮质的活动 9 肌紧张时由于骨骼肌纤维轮替交换地产生的微弱的收缩 10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在不同的骨骼肌中 11 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若能感受到动作微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本体感受器功能提高了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运动生理学》课程 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 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 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 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学校体育学答案

2012级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 2 学时。 2、在2001年新编订的《课程标准》中,编订者将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P132 3、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有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P67 4、终身体育正在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5、 2002 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6、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改造工作可以概括为分解、提取、改变、重构。 7、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有预期性、结构化、具体化、灵活性。P121 8、早在1917年,毛泽东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9、口令是体育教学的特殊语言。 10、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作用的特征,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1、从竞赛的内容划分,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分为:田径项目、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娱乐体育项目、武术项目、体育节等体育比赛。P331 12、 1990 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13、现代体育由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构成。 14、体育教学方法的结构有目标、媒介、教学手法、教学手段等。P173 15、 1956 年,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小体育教学大纲。 16、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有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 17、在一堂体育课中,某一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称为该项活动的专项密度。 18、以比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法的形式主要有: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 19、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要素。 20、我国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体育课成绩的考核评定是按百分制计核

最新最新346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合集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 3、神经调节 4、体液调节 四、简答题: 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练习 一、是非题: ()1、肌肉收缩需要有A 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 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一)题库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一) 课程名称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实验名称:肺通气功能测定 学时数:2学时 目的:学习和掌握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的测定方法。 仪器:微型肺活量测定仪、肺量计、消毒棉球、75%酒精、嘴夹 分组方法:每四人为一组 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与统计 实验内容和方法: 1.肺活量的测定:仪器归零。令受试者取站立位,竭力深吸气后,由吹气口向筒内作最大限度的呼气,记录数据,连续测量三次,取最大一次的数值作为肺活量值。 2.时间肺活量的测定:受试者取站立位,夹上鼻夹,口含橡皮吹嘴并与外界相通,作平静呼吸数次;之后,令受试者作最大限度深吸气,关闭三通开关,吸气之末屏气1-2 秒,此时开动快鼓(25mm/秒),令受试者作最快速度用力深呼气,直到不能再呼为止。从记录纸上测定第一、第二和第三秒内呼出的气体量,并分别计算出它们各自占肺活量的百分比。健康成年人第一秒平均值约为83%,第二秒约为96%,第三秒约为99%。 3.最大通气量的测定:肺量计内充入4-5 升新鲜空气,受试者取站立位,夹上鼻夹,口含橡皮吹嘴,转动三路开关,使口与肺量计相通,开动慢鼓记录平和呼吸曲线。然后开动中速鼓(1.67mm/秒),令受试者按主试者口令在15 秒钟内尽力作最深、最快的呼吸。根据呼吸频率与每次呼吸深度,计算出15 秒内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然后乘以4,即为最大通气 注意事项: (一)受试者在测试前应了解测试指标,掌握测试方法。 (二)受试者使用吹嘴前,应进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吹筒,避免交叉感染。 (三)在测试时,要戴好口嘴及鼻夹,不要漏气。 (四)每一单项指标测完后,需平静呼吸几次,然后再测下一个指标。

学校体育学真题

2008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体育教学常规: 2.体育教学评价: 3体育课运动负荷密度: 二简答题 1.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的? 2。简述影响体育课程实施因素? 3.简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特点? 4.简述终身体育打基础,体育教学原则及贯彻该原则的要求? 5.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分解法时应注意些什么?(07,08) 1)划分动作的段落和部分时,不能破坏原动作的有机联系,2)使用学生明了所划分的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3)要与完整法结合使用。4)在建立完整动作概念的基础分解动作。 6.简述分解教学法及运用该方法是的注意事项? 7.简述水平教学设计的步骤? 8.简述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 09年真题(学校体育学) 一.名词解释 1.发现式教学法: 又称问题法,它是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发展 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结构化的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2.学校体育: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 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 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示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过程。 4.课外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某项运动特长的学 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5.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 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15章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15章) 运动生理学试题集1-3章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刺激 4、应激性 5、兴奋 6、兴奋性 7、适应性 8、神经调节 9、体液调节 *10、正反馈 *11、负反馈 四、简答题: 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B、D、A、C) 6、(B、A) 7、(C) 8、(C) 四、简答题答案: 1、答: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和适应性。 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第一章肌肉收缩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记为“—”) 1、肌肉纤维是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一、课程所属类型及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专业:体育教育本科(四年制)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运动生理学实验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研究生理学的基本方法,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是学生逐步掌握人体基本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科学的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实验要求: ⑴实验前:认真预习,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所需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⑵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耐心的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实验结果,遵守实验室的规则。注意安全及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其他物品,爱护器材。 ⑶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所用器械应擦洗干净,打扫实验室卫生。整理实验记录,认真书写并按时交实验报告。 三、学时分配及实验项目表 本课程实验共安排10学时,为必选实验。

四、实验课的考核 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分两部分: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30%,根据实验报告上交次数、书写是否认真及结论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实验操作占70%,根据出勤率,实验态度,操作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爱护仪器设施进行评分。 五、实验指导(参考)书和实验报告: 1、实验指导书:《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实验报告的要求 ⑴实验报告书写应注意文字简练、通顺、清楚、整洁。 ⑵注明姓名、班级、实验日期。

大学体育课教案羽毛球

大学体育课教案(羽毛球)班级:2005 课的类型:组织教学人数:30课次:10教师:方征教学 内容1、复习 2、2000长跑测验 教学 任务1、进一步提高所学技术 2、争取通过率达到100/100 课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次数时间备注 开 始 部 分 一、集合整队、师生问好 二、教师布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三、慢跑5圈 四、徒手操 1、伸展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侧运动 4、体转运动 5、腹背运动 6、压腿 7、颈部活动 8、四肢关节活动 一、正手击高远球技术 技术要点: 判断准确,步伐及时,侧身引拍,重心稳定,抬肘 发力,整体运动,吃球要实,回位要快。 二、学习反手击高远球技术 要点: 注意选择正确的击球点,登腿、转身、抬肩、提肘、翻腕整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以正拍面将球击出。

三、正反手网前搓球技术 动作要领: 准备动作:左脚支撑,右脚向前蹬跨,手持拍于胸前向来球方向伸出。 击球动作:手腕由右向左以斜拍面切击球托的右后侧部位,球呈下旋翻滚过网。 击球后动作:击球后手腕伴有制动动作,蹬地迅速回位。 四、学习反手发网前球技术 动作要领: 击球时手腕由外战至内收捻东乏力,靠手腕和手指控制力量,以斜拍面向前轻轻推送且击球托,使球尽可能低地沿网上方飞过,并落入对方前场罚球线内。 五、2000米测验 一、要求: 1、队伍整齐、精神面貌好。 2、声音洪亮。 二、要求:

认真听讲,充分了解课堂上应注意的各项要求。 三、要求: 慢跑速度适中,身体微出汗。 四、要求: 1、认真练习,动作到位。 2、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特别是肩、肘等关节部位。 一、教法及要求 教法: 1、教师讲解示范动作技术 2、学生做分解练习 3、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要求: 1、技术基本正确 2、动作放松 3、基本将球打到后场 二、教法: 1、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 2、学生做徒手模仿练习

运动生理学作业试题答案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4.解释课堂上讲授的生命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能力) 适应性:生物体在客观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应激性,生殖 5.什么是神经调节?什么是体液调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神经系统完成) 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过程。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6.什么是生物节律?如何分类? 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三大类: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 近似昼夜节律:指24小时±4小时区间的生物节律如体温变化,激素浓度变化。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20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心率、呼吸等节律。 亚日节律:指周期大于28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女性月经周期等。又可分为近似周、月、年节律。 作业2 1.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如:视锥细胞 感受器官——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体构成的器官。如:眼、耳 其感受器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内,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构成。 其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当头部位置改变,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引起有关肌肉紧张变化,同时产生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 2.什么是位觉?位觉的感受器是什么?位于哪里?它们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概念: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包括直线加速度运动和角加速运动)时引起的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3.解释前庭反射与前庭稳定性。 前庭反应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如眩晕、恶、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射。 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24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24 篇一:实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题目: 姓名学号: 所在院系:体育与科学学院 指导老师:肖国强 提交日期: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实验题目】 跑台实验对心率,血压和体重的影响 【实验目的】 通过跑台实验进行有氧运动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后的心率,血压和体重的数据,并与实验前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跑台实验对心率,血压和体重有无影响。 【实验方法】 ⑴研究对象:本小组所有成员 ⑵实验器材:跑台机,血压心率计,电子秤⑶实验场地:

院楼六楼实验室 ⑷观测指标:体重(kg),心率(次/min),血压(mmhg) 【实验步骤】 ⑴步骤一:对本组所有成员原始心率,血压和体重进行精准的测量,并将测量的数据登记在笔记本上; ⑵步骤二:将跑台机设定好。设定的状态为:10km/h(匀速),30min; ⑶步骤三:组员按照顺序分别进行30min的跑台机的匀速跑。每当一个组员跑完后,即刻利用血压心率计对其进行血压和心率的测量,紧接着进行体重的测量,将数据记录在笔记本上; ⑷步骤四:运动后20min,对组员进行适当的补液,并再次进行血压,心率和体重的测量,将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心率,血压,体重数据 表1 实验后即刻心率,血压,体重数据 表2 实验后20min心率,血压,体重数据 表3 分析: ⑴通过表1和表2,我们可以知道:经过30分钟的有氧

匀速运动后,由于运动使(: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24)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大,血压升高,心率随着人们进入运动状态加快。在有氧运动中,运动30分钟后,身体开始利用脂肪氧化供能并且体液流失,因此,体重也下降了!⑵通过表3我们可以知道,在运动后20分钟,心率和血压约恢复到实验前的数值,血压虽有个别组员下降或上升,但变化不明显。但是,心率却基本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有氧运动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促进作用,使安静时心率低于非锻炼人群! ⑶通过表2和表3,我们知道,运动后20分钟体重比即刻运动后有所上升,但是通过表3和表1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运动后我们进行了补液,但是每位组员的体重还是比原始体重有所降低。 【实验结论】 ⑴可能由于样本和实验检验方法的原因,在本实验中,有氧运动对血压的变化 没有明显的影响。 ⑵有氧运动对心率的降低有显著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心脏搏出量的增加引起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心率减慢。建议大家坚持长期的有氧运动锻炼。 ⑶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可以使身体利用脂肪氧化供能,为身体提供能量,从而消耗脂肪。因此,长时间有氧运动具有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讲解学习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 第一章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填空题 1、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现端倪,其中“骑士七艺”的内容与形式与现代体育相似,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 2、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与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3、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的标志是由德国的德绍学校开设的体育教育,包括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等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史称德绍五项 4、裴斯泰洛奇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 5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二简答题 1、简述主智主义体育理论的特点 答: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注重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课程结构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在教学原则上采用凯洛夫的五大教学原则即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等。 2、简述21世纪体育课程的新特征

答:(1)图突破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传授,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体质目标的达成,努力改变传统体育课程过于重视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构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运动成绩,过于注重甄别功能的倾向。 (5)强调课程的分级管理和教师在体育额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之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心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二、填空题 1、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与意志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三、简答题 1、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大学体育课教学设计

大学体育课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体育 年级学期:二年二期 任课教师:唐红兵 授课单位:

2013 学年第1学期课程表 教学常规

1、课前常规 (1)教师必须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除教研室进行集体备课外,个人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写出教案,才能上课。 (2)上课应提前10分钟到达教学场地,及时检查、布置、安排场地、器材等。(3)按时上、下课,并随时注意自身衣着、仪表。 (4)随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健康状况、教学效果,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课堂所需场地、器材、设备必须在上课前一小时通知教辅人员做好准备。 2、课堂常规 (1)上课时由体育委员整队集合、向教师报告人数,师生互相问好,布置课的内容,任务。 (2)检查学生着装,登记出勤。安排见习生。 (3)注意教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严格按教案教学,目标明确,科学组织,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5)必须做好准备活动及安全保护措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6)严格管理并教育学生爱护场地、器材、设备。 3、课后常规 (1)认真做好课堂小结。适当布置课外作业及下次课任务。 (2)清点归还器材。

(3)每学年结束后,教师主动将教案、考勤登记表交资料室存档保存。(4)加强对任课班差生的课外辅导工作。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2-2013学年第12学期教学周历 课程名称公共体育

说明:1、教学内容按每次授课内容填写。 2、考核方式分考试与考查两种。 3、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开课以前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周历,一式四份,经学院(系、室)院长审阅同意后,一份自存,一份交所在系,一份交所在学院,一份交学生。 学院(系、室)远战签名:任课老师签名: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大学体育课教案

最新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生殖 3、兴奋性 4、稳态 5、自身调节 6、反射弧 7、反射 8、非条件反射 9、体液调节 10、局部体液调节 11、反馈 12、正反馈 13、负反馈 14、神经调节 15、神经-体液调节 16、前馈 17、生理学 18、反应 19、阈刺激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动物学 D.体育科学 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血液和淋巴液 C.组织液 D.细胞外液 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A.收缩反应 B.神经冲动 C.电位变化 D.反射活动 4、维持机体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正反馈调节 B.自身调节 C.神经调节 D.负反馈调节 5、下列生理过程属于前反馈调节的是。

A.负反馈调节 B.正反馈调节 C.减压反射 D.比赛前运动员出现心跳加快 6、下列生理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分娩 C.排便反射 D.减压反射 7、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A.细胞内液 B.脑脊液 C.血液 D.淋巴液 8、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 A.固定不变 B.随机多变 C.相对稳定 D.绝对不变 9、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属于。 A.神经调节 B.自身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10、内环境与体内细胞的关系是。 A.细胞的生存环境 B.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C.物质交换的场所 D.细胞排泄废物的通道 11、回心血量增加使心肌纤维拉长而收缩力加大是属于。 A.神经调节 B.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12、负反馈的调节作用是。 A.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途径 B.使血压 C.使心率不致上升过快 D.使排尿反射进一步增强 13、运动会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是由于。 A.自身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调节 14、体液是。 A.细胞内的液体 B.细胞外的液体 C.细胞内液加细胞外液 D.血液 15、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D.细胞内代谢水平稳定 16、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B.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C.分泌激素的细胞有内分泌功能 D.体液调节不一定是全身性的 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神经冲动 D.正反馈调节 三、填空 1、运动生理学中,对人体常用的实验测定方法有________法,法。运动生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世纪年代开始的。 2、细胞外液包括位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和血液中的。 3、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_______,它由构成,是与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4、运动员听到枪声起跑属于调节。 5、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至少包括、、和三个特征。 6、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和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