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技术规范标准)中国联通H技术规范

2020(技术规范标准)中国联通H技术规范
2020(技术规范标准)中国联通H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H.248协议技术规范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2003.2

目次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定义 (1)

4.缩略语 (2)

5.连接模型 (4)

5.1 终结点 (4)

5.2 关联 (7)

5.3 包(Package) (7)

6.命令 (8)

6.1 描述符 (9)

6.2 命令 (20)

6.3 命令错误码 (30)

7.事务交互(Transaction) (32)

7.1事物交互参数 (33)

7.2 事物交互编程接口 (33)

7.3 消息 (35)

8.协议传送 (35)

8.1 命令执行的顺序 (36)

8.2 预防重启动崩溃 (36)

9.安全 (37)

9.1 保护协议连接 (37)

9.2过渡性AH 方案 (37)

9.3保护媒体连接 (38)

10. MG和MGC的控制接口 (38)

10.1 逻辑MG (38)

10.2 冷启动 (39)

10.3 协议版本协商 (39)

10.4 MG故障 (39)

10.5 MGC故障 (40)

11.包定义 (40)

11.1包的定义 (41)

11.2 特性、统计和事件和信号参数的定义 (43)

11.3 列表类型(List) (43)

11.4 标识符的命名 (43)

11.5包的注册 (43)

附录A(标准的附录)本协议语法的ASN.1语言描述 (44)

附录B(标准的附录)本协议语法的ABNF语言描述 (70)

附录C(标准性附录)媒体流特性标签 (85)

附录D(标准的附录)在IP上的传输本协议的要求 (102)

附录E(标准的附录)H.248协议包 (107)

附录F (标准的附录) 在SCTP上传输本协议的要求 (129)

前言

基于H.248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是下一代分组网中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和视频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控制设备与受控制设备之间的接口协议。本标准是以国际电联、计算机标准化组织、软交换论坛制定的相关标准为基础,结合国内网络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国内标准制定的。它是软交换、媒体网关控制器、媒体网关研制、开发和生产的主要依据。

由于基于H.248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本规范重点规定了它的基本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将逐步完善规范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B、C、D、E、F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媒体网关和媒体网关控制器之间, 媒体网关和软交换之间进行通信时的协议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媒体网关、媒体网关控制器和软交换设备的研制、开发和引进。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YD/T 1044-200X IP电话/传真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YD/T 1046-2000 IP电话网关设备互通技术规范

YD/T 1142-2001 IP电话网守设备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ITU-T H.323(99) 基于分组的多媒体通信系统

ITU-T H.225.0(99) 用于不保证质量的业务本地网上的可视电话

系统的媒体流的打包与同步

ITU-T H.245(98) 多媒体通信的控制协议

ITU-T I.363(1997)B-ISDN ATM适配层规范

ITU-T H.248v2(2001)H.248协议

RFC 2805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结构和要求

RFC 1819 RTP协议

RFC 2327 SDP协议

RFC 2960(2000) SCTP协议

RFC 2401 IP协议安全机制

RFC 2402 AH协议

RFC 2406 ESP协议

RFC 2234 ABNF语法定义规则

ITU-T X.680(1997)抽象语法符号定义规则(ASN.1)

ITU-T X.690(1994)ASN.1编码规则

3.定义

媒体网关(MG):MG将一种网络中的媒体转换成另一种网络所要求的媒体格式。例如:MG能够在电路交换网的承载通道和分组网的媒体流之间进行转换。MG可以处理音频、视频或者T.120,也可以具备处理这三者任意组合的能力。MG能够进行全双工的媒体转换。MG可以演示视频/音频消息,实现其它IVR功能,也可以进行媒体会议。

媒体网关控制器(MGC):MGC对MG中的与媒体通道的连接控制相关的呼叫状态进行控制。

软交换设备(SoftSwitch):是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核心设备,也是下一代电信网络的

重要设备之一,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

中继媒体网关(Trunk Gateway):位于电路交换网和分组网络之间的媒体网关设备,用来终结大量的数字电路。

驻地网关(Residental Gateway):位于用户侧将模拟电话终端连接到分组网络的媒体网关,通常一个驻地网关包括一个或多个模拟电话终端。

终结点(Termination): 终结点是MG上的逻辑实体,它发起和/或接收媒体和/或控制流。终结点可用特性来进行描述,如媒体流、modem和承载能力等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组成了一系列描述符。

关联(Context): 表明一些终结点之间的连接关系。空关联是一种特殊的关联,它包含所有那些与其它终结点没有联系的终结点。

描述符(Descriptor):协议中的一种语法元素,用来描述一组相互联系的特性。例如:通过在一个命令中包含适当的描述符,控制器能够设置MG中的媒体流特性。

事物交互(Transaction):MG 与MGC之间的一组命令构成事物交互。一个事物交互可以有一组或多组动作(Action)组成,每组动作又由一个或多个命令组成。

流(Stream):在一个呼叫或者会议中,由一个MG接收或发送的双向媒体流或者控制流。

包(Package):终结点具有可选的特性(Property)、事件(Event)、信号(Signal)和统计(Statistic),这些可选项组合成包,包的定义包括特性、事件、信号、统计和程序五个部分。

根终结点(Root):特殊的终结点,代表整个MG,当root作为命令的输入参数时,命令可以作用于整个网关,而不是一个终结点。

通配值(Wildcard):协议语法中用于标识与终结点或关联相匹配的符号,协议规定通配值可为“CHOOSE”和“ALL”,“ALL”表示需要选择所有满足条件的终结点或关联,“CHOOSE”表示选择一个满足条件的终结点或关联。

4.缩略语

ABR 可用比特率

AH 认证头

ALF 应用层帧协议

ATM 异步传输模式

AAL ATM适配层

B-ISDN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BRI 基本速率接口

CAS 随路信令

CBR 恒定比特率

CDV 信元时延变化

CDVT 信元时延变化容限

CLP 信元丢失优先级CPCS 公共部分会聚子层CS 会聚子层

DTMF 双音多频

ESP 封装安全净荷

FIFO 先进先出

FR 帧中继

GW 网关

IANA 因特网号码分配机构ICV 集成校验值

IKE 密钥交换

IP 因特网协议

IVR 交互式语音应答

MF 中频

MID 消息标识符

MG 媒体网关

MGC 媒体网关控制器

MWD 最大等待时延

PCR 峰值信元速率

PDU 协议数据单元

PRI 一次群接口

PSTN 公共电话交换网

QoS 服务质量

RTP 实时传输协议

SBR 可维持比特率

SCN 电路交换网

SCTP 流控传输协议

SDP 会话描述协议

SDU 业务数据单元

SG 信令网关

SS7 7号信令系统

TCP 传输控制协议

TDM 时分(多路)复用

UBR 未指定比特率

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

UNI 用户网络接口

VBR 可变比特率

VCI 虚通道识别码

VPC 虚通道连接

VPI 虚通道识别码

5.连接模型

本协议的连接模型主要描述MG中能由MGC控制的逻辑实体,连接模型的主要抽象概念包括终结点和关联。

5.1 终结点

终结点是MG上的一个逻辑实体,它发起和/或接收媒体和/或控制流。在一个多媒体会议中,一个终结点可以支持多种媒体,并且发送或者接收多个媒体流。终结点可用特性来进行描述,在终结点中,封装了媒体流参数、modem和承载能力参数,这些特性可以组成了一系列描述符。MG在创建终结点时,赋予终结点一个唯一的TerminationID来标识终结点。

终结点的类型分为半永久性终结点和临时性终结点两类。半永久性终结点可以代表物理实体,例如一个TDM信道,此时,只要MG中存在这个信道,这个终结点就存在。临时性终结点可以代表临时性的信息流,例如RTP流,此时,只有当MG使用这些信息流时,这个终结点才存在。临时

性终结点可由Add命令来创建和Subtract命令来删除。而半永久性终结点则不同,当使用Add命令向一个关联添加物理终结点时,这个物理终结点来自空关联,当使用Subtract命令从一个关联中删除物理终结点时,这个物理终结点将转移到空关联中。

终结点可以支持信号,这些信号可以是MG产生的媒体流(如信号音和录音通知),也可以是信路信号(如Hook Flash)。通过编程可以设置终结点对事件进行检测,一旦检测到这些事件发生,MG就向MGC发送Notify消息进行报告或由MG采取相应的操作。

终结点可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当MGC发出审计(AuditValue)请求时,或者当终结点从它所在的关联被删除时,终结点就将这些统计数据报告给MGC。

MG可以处理复用媒体流,例如,H.221建议描述了将多个媒体流复用在几个64kbit/s数字通道上的帧结构。在处理复用媒体流的连接模型中,用于携带部分复用流的每个数字承载通道就有一个终结点相对应,所有处于这些数字通道的起始和终结位置的终结点都与一个称为复用终结点的独立终结点相连接。这个复用终结点使用Mux描述符来描述所使用的多路复用方式。如果一个终结点携带多个媒体,则相应地,这个终结点携带多个Stream描述符。

终结点可创建用来代表复用的承载能力,例如ATM AAL2。当创建一个新的复用承载能力时,就同时在关联中创建一个临时性终结点。当删除这个终结点时,同时也就删除了这个复用承载能力。

5.1.1通配值

终结点可用TerminationID进行标识,TerminationID由MG分配,本协议对TerminationID 分配规则不作规定。本协议规定TerminationID可使用通配值“ALL”和“CHOOSE”,通配值的编码方式参见本规范附录A和附录B。通配值“ALL”用来规定多个终结点,“CHOOSE”则用来指示MG必须选择符合条件的终结点,例如MGC可以指示MG选择一个中继群中的一条中继电路。当命令中的TerminationID是通配值“ALL”时,则对每一个匹配的终结点重复该命令。当命令不要求通配响应时,每一个重复的命令将产生一个命令响应,当命令要求通配响应时,则多个命令只会产生一个通配响应,该通配响应中应包含所有单个响应的集合。

例如,当终结点T1具有以下特性值:

P1 = 1,P2 =3

终结点T2具有以下特性值:

P2 =7,P3 =5

则终结点T1和T2的通配响应为:

P1 = 1,P2 =3,7,P3 =5

5.1.2 终结点特性

终结点可用特性进行描述,每个特性由一个PropertyID标识,由这些特性可以组成了一系列描述符。大部分特性有缺省值,其缺省值在包中进行定义。当创建一个终结点时,通常赋予这些特性缺省值,除非MGC设定的特性值不同于缺省值。通过重新设置处于空关联之中的终结点的特性缺省值,可以改变物理终结点的特性缺省值。当物理终结点返回到空关联中,它的特性值将被设置为这个新的缺省值。

终结点具有一些公共特性以及与特定媒体流相关的非公共特性,这些公共特性与特定媒体流无

关,也称为终结点状态(TerminationState)特性。与特定媒体流相关的特性包括本地(Local)特性和接收或/发送流特性。终结点的非公共特性由包进行定义,这些特性可由包名(PackageName )和特性标识符(PropertyID)来标识。特性具有只读(ReadOnly)和可读写(Read/Write)两种属性,对于可读写的特性,MGC可以设置它们的值。如果某个特性值设置为全局参数(Global),则所有实现了这个包的终结点都共享这个特性值。

当使用Add命令将一个终结点添加到一个关联时,可以通过加入适当的描述符作为命令输入参数来设置可读写的特性值,Add命令中未设置的特性值将保持它们以前的值。类似的,使用Modify 命令可对改变一个关联中的终结点的特性值,Modify命令中未设置的特性值将保持它们以前的值。使用Move命令将一个终结点从一个关联转移到另一个关联时,也可以改变终结点的特性值。

5.1.3 描述符

本协议规定将相关的一些特性组合成描述符,描述符可作为命令的输入和输出参数。本协议定义的描述符参见表1。

5.1.4 根终结点(Root)

本协议定义了一类特殊的终结点“根”。使用根终结点,可以将一个命令作用于整个网关,而不是其中的某个终结点。根上还可以定义包,根终结点可以有特性、事件、信号和统计。根终结点只能作为以下命令的输入参数,除这些命令外,使用根终结点都是非法的。

? Modify命令的输入参数,用来改变整个网关的特性,或者设置需要检测的事件。

? Notify命令的输入参数,用来报告整个网关所检测到的事件。

? AuditValue命令的输入参数中,用来检查在根上实现的特性和所统计的统计数据。

? Auditcapabilities命令的输入参数,用来确定根已实现了的所有可能特性。

? ServiceChange命令,以说明网关处于服务还是退出服务状态。

5.2 关联

本协议规定关联为一组终结点之间的联系。如果一个关联中超过两个终结点,那么关联就对终结点之间的拓扑结构和媒体混合和/或交换参数进行描述。空关联是一种特殊的关联,它包含所有那些与其它终结点没有联系的终结点。

使用Add命令可以向一个关联添加终结点,如果MGC不指明将终结点添加到某个已有的关联中,则MG就创建一个新的关联。使用Subtract命令可以将一个终结点从一个关联中删除。使用Move命令可以将一个终结点从一个关联转移到另一个关联。一个终结点只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关联之中。一个关联中可以存在的终结点的最大数目由MG的特性决定。只提供点到点连接的MG中的每个关联最多支持两个终结点,支持多点会议的MG中的每个关联可以支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终结点。

5.2.1 关联特性

本协议规定关联具有以下特性:

1.ContextID(关联标识符)

2.拓扑(Topology)

用于描述一个关联中终结点之间的媒体流方向。而终结点的模式(Send或Receive等)描述的是媒体流在MG的入口和出口处的流向。

3.关联优先级(Priority)

用于指示MG处理关联时的先后次序。本协议规定“0”为最低优先级,“15“为最高优先级。

4.紧急呼叫的标识符(Indicator for Emergency Call)

MG优先处理使用紧急呼叫标识符的呼叫。

5.3 包(Package)

不同类型的网关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终结点。本协议通过允许终结点具有可选的特性(Property)、事件(Events)、信号(Signals和统计(Statistics)来实现不同类型的终结点。为了实现

MG和MGC之间的互操作,本协议将这些可选项组合成包(Packages),MGC可以通过审计命令(Audit)来确定终结点实现了哪一种类型的包。

包的定义由特性(Property)、事件(Events)、信号(Signals)和统计(Statistics)组成,这些项以及包含的参数分别由标识符(ID)进行标识。MG为了实现某种类型的包,则必须支持此包中定义的所有特性、事件、信号、统计以及信号和事件的所有参数类型。但对一个特定的特性或参数而言,MG可以仅支持其在包中所定义的数值集的一个子集。

包的定义方法参见本规范第11章,本协议定义的基本包类型参见本规范附录E。

6.命令

本协议定义了8个命令用于对协议连接模型中的逻辑实体(关联和终结点)进行操作和管理,命令提供了实现对关联和终结点进行完全控制的机制。

本协议规定的命令大部分用于MGC实现对MG的控制,通常MGC作为命令起始者发起,MG 作为命令响应者接收。但是,Notify和ServiceChange命令除外。Notify命令由MG发送给MGC,而ServiceChange既可以由MG发起,也可以由MGC发起。本协议规定的命令参见表2,命令的使用方法参见本规范第6.2.1至6.2.8节。

6.1 描述符

本协议规定描述符可作为命令的输入和输出参数。描述符由描述符名称和一些参数项组成,参数可以有数值。许多命令引用相同的描述符。

6.1.1 描述符参数

本协议定义描述符由特性参数组成,描述符的文本格式如下:

DescriptorName={parm=value, parm=value….}

本协议规定描述符的值参数值具有“Full specified”、“Under-specified”和“Over-specified”三种属性。

1.Full specified:指定的描述符具有唯一、确定的值。

2.Under-specified:使用通配值“CHOOSE”,允许命令响应方为该描述符选择任意一个所支持的值。

3.Over-specified:描述符具有多个可能的值列表,该列表指定了命令发起方对于这些值的优选权,命令响应方从该列表中选择一个值作为对命令发起方的响应。

6.1.2 Modem描述符

Modem描述符用于定义调制解调器的类型和参数。Modem描述符包含以下调制解调器类型:V.18, V.22, V.22bis, V.32, V.32bis, V.34, V.90, V.91, 同步ISDN, 并且允许进行扩展。缺省情况下,终结点中不包含Modem描述符。

6.1.3复用描述符(Mux)

多媒体呼叫时,媒体流是在一群承载通道上进行传输。Mux描述符将媒体和对应的承载通道联系起来。Mux描述符支持的复用类型包括:H.221、H.223、H.226、V.76以及一些扩展复用类型。Mux描述符的定义由复用类型以及被复用的输入终结点的TerminationID集合组成,例如:Mux=H.221{ MyT3/1/2,MyT3/2/3,MyT3/3/6,MyT3/21/22}

6.1.4 媒体描述符(Media)

Media描述符用于描述所有媒体流特性的参数。媒体流特性参数可终结点状态描述符(TerminationState)和若干个流描述符(Stream)来描述。其中,TerminationState描述符与特定媒体流无关,用于描述终结点的特性,Stream描述符描述媒体流。本协议规定Stream描述符由StreamID进行标识。Stream描述符可分为本地控制描述符(LocalControl )、本地描述符(Local)和远端描述符(Remote)三种。为简便起见,本协议规定LocalControl、Local和Remote可以在一个Media描述符中进行定义。当这三种描述符在一个Media描述符中描述时,Stream描述符的StreamID通常假定为1。

这几种描述符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Media Descriptor

TerminationState Descriptor

Stream Descriptor

LocalControl Descriptor

Local Descriptor

Remote Descriptor

6.1.5终结点状态描述符(TerminationState)

TerminationState描述符包括业务状态(ServiceStates)特性、事件缓存控制(EventBufferControl)特性以及在包中定义的与特定流无关的终结点特性。其中,ServiceStates特性描述了终结点的状态,本协议规定终结点状态有以下三种:"test", "out of service" 和"in service"。“test”用于指示一个终结点正在处于被检测的状态,"out of service"用于指示一个终结点处于退出服务的状态,"in service"用于指示一个终结点正处于服务状态。TerminationState 描述符的缺省值为"in service"。

EventBufferControl特性描述了检测到Events描述符中指定的事件后的处理方式,本协议规定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立即对事件进行处理,另一种是先对事件进行缓存再处理。

6.1.6 流描述符(Stream)

Stream描述符用于指定一个双向流的参数。Stream描述符可分为LocalControl、Local和Remote描述符三种。本协议规定Stream描述符可用StreamID进行标识。通过在关联中的一个终结点上指定一个新的StreamID可以创建一个新的流。如果需要删除一个存在的流,则需要对该流原先所在的关联中的所有终结点设置如下:

1.LocalControl描述符中ReserveGroup和ReserveValue参数为“false”。

2.Local和Remote描述符为空。

本协议规定StreamID由MGC分配,StreamID是MGC和MG之间的局部参数。本协议规定一个关联中具有相同StreamID的流是相互连接。

6.1.7 本地控制描述符(LocalControl)

LocalControl描述符包含模式属性(Mode)、预留组属性(ReserveGroup)、预留值属性(ReserveValue)和包中定义的某些与特定媒体流有关的终结点属性。

本协议规定关联中媒体流的Mode可分为“Sendonly”,“Receiveonly”,“Send/Receive”,“Inactive”和“Loopback”几种。接收/发送(Send/Receive)与媒体流的流向有关,其中,媒体流的流向是从关联的外部来进行确定。例如,如果某个媒体流的模式为“Sendonly”,则此流并不将接收到的媒体传送给关联。信号和事件均不受模式的影响。

预留属性Reserve决定了MG在收到Local和/或Remote描述符后的处理动作,Reserve属性包括ReserveValue和ReserveGroup两种属性,属性值为布尔函数,缺省值均为“False”。

如果Reserve属性值为“True”,则MG在有可用资源情形下,要为Local描述符和/或Remote 描述符中的所有可选特性(组)预留资源,并且在响应中返回已经预留了资源的特性,如果MG不能支持任何可选特性(组),那么返回的响应中的Locale描述符和/或Remote描述符均为空。

如果Reserve属性值为“False”,且Local描述符和Remote描述符存在,则MG为它们各选一个可选特性(组)。如果MG未给选中的特性(组)预留资源,那么MG则为其预留资源。相反,如果之前Reserve属性值为“True”且MG已经为选中的特性(组)预留了资源,则消息交换之后应释放先前预留的多余资源。处理完毕后,MG应向MGC发送Reply响应,响应中应给出Local 描述符和Remote描述符中被选中的特性/特性组。如果MG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任何指定的可选特性(组),则返回510出错响应,错误原因为“Insufficient Resource”。

新设置的LocalControl描述符将完全替代先前设定的LocalControl描述符。因此,如果想要保留现有控制描述符以前的信息,则MGC必须在新设置描述符中包含这些信息,如果想删除LocalControl描述符中的某些信息,则只需在Modify命令中重新发送删除了不需要信息的LocalControl描述符。

6.1.8 本地和远端描述符(Local和Remote)

Local描述符针对MG接收到的媒体进行定义,Remote描述符对MG发出的媒体进行定义。

利用Local和Remote描述符,MGC为MG预留和承接用于信息流和终结点的媒体编解码所需的资源,MG则在响应中通过这些描述符返回它实际预留的资源。如果一些必选属性未在MG发出的请求中给出,那么MG要在响应中添加这些属性。

如果本协议采用文本方式编码,则Local和Remote描述符由RFC 2327所定义的SDP的会话描述来构造。本协议规定的会话描述的语法规定与RFC 2327的语法规定在某些方面不同:·“s=”行, “t=”行和“o=”行可选;

·可用通配值“CHOOSE”替代单个参数值;

·可用可选参数方式替代单个参数值。

如果一个描述符包含多个会话描述,则以“v=”行作为分隔行,否则“v=”行为可选项。具体实现应该参照RFC2327中的规定。

如果本协议采用二进制方式编码,则Local和Remote描述符由属性组组成,属性组可参见本规范附录C。属性组中包含会话描述参数。

本协议规定Local和Remote描述符的值具有以下五种属性:

?Unspecified:例如描述符缺省;

?Empty;

?Underspecified:属性值为通配值CHOOSE;

?Full specified: 属性值具有唯一、确定的值;

?Overspecified:描述符具有多组属性或属性具有多个属性值。

当命令由MGC发送给MG时,本协议规定按如下规则对Local和Remote描述符进行解释:1.如果命令中Local或Remote描述符的值为“Unspecified”,则视为必选参数丢失,要求MG使用此描述符原先的值,如果原先未规定此描述符,那么以后处理命令时忽略该描述符;

2.如果命令中Local或Remote描述符为“Empty”,表明MGC请求MG释放接收到的媒体流(或发送出的媒体流)的所有预留资源;

3.如果命令中Local或Remote描述符包含多组属性,或一组属性含多组值,属性值的选择按优先顺序递减;

4.如果命令中Local或Remote描述符包含“Underspecified”或“Overspecified”的属性,则要求MG为每个属性选择一个或多个所支持的值,并且,“Overspecified”属性的属性值选择优先顺序递减。

在遵循以上规则的前提下,MG接收到Local或Remote描述符后采取的操作取决于LocalControl描述符中的ReserveValue和ReserveGroup的属性值。

如果ReserveGroup和ReserveValue为“True”,则要求MG为MGC预留任何一组MG所

能支持的属性组资源。

如果Local或Remote描述符含多组属性,且ReserveGroup为“True”,则要求MG为MGC 预留任何所能支持的媒体流编解码资源。例如,如果Local描述符中包含两组属性,一组是G.711A-律的音频包,另一组是G.723.1的音频包,则MG必须预留既能对G.711A-律的音频包又能对G.723.1的音频包进行编码所需的资源。但MG不必同时预留这两种音频包的解码所需的资源。ReserveValue的情况与ReserveGroup类似。

如果ReserveGroup为“True”或ReserveValue为“True”,本协议规定按如下规则进行处理:1.如果MG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MGC对Local和Remote资源的所有请求,则MG预留的资源至少应能支持Local和/或Remote描述符中所定义的一个资源请求;

2.如果MG不能支持MGC对Local或Remote描述符的任何资源请求,则返回的响应中Local 或Remote描述符应为空;

3.如果MGC请求中包含Local和Remote描述符,则MG对MGC的响应中应返回所有为MGC预留的资源的属性组和属性值组的描述符。如果MG不能支持MGC对Local(或Remote)描述符的任何资源请求,则返回的Local(或Remote)描述符为“Empty”;

4.如果LocalControl描述符中的Mode属性值为“ReceiveOnly”、“SendReceive”或“Loopback”,则MG应准备接收在其响应中包含的任何编码方式的媒体流。

如果ReserveGroup为“False”且ReserveValue为“False”,本协议规定MG按如下规则为Local和Remote描述符中各选择一个值:

1.在能至少支持Remote描述符中一个值的Local描述符中选择第一个可选值;

2.如果MG不能支持Local描述符和Remote描述符的任何值,则返回错误响应510,错误原因为“Insufficient Resource”。

3.MG在响应中返回其所选择的Local和Remote描述符的值。

新设置的Local或Remote描述符将完全替代先前MG中的Local和Remote描述符。如果想保留以前Local和Remote描述符的信息,则必须在新设置的Local和Remote描述符中保留原先的描述符信息。如果想删除Local和Remote描述符中的某些信息,则MGC只需通过Modify命令向MG重新发送此描述符,但该描述符中不必包含需要删除的描述符信息。

6.1.9 事件描述符(Events)

Events描述符包含RequestID 属性以及MG要求检测和报告的一组事件,通过RequestID可以将事件请求命令和事件发生通知Notify命令关联起来。请求事件包括传真音、摘机/挂机和Hook Flash等。

Events描述符中的事件由事件名(Eventname),StreamID,KeepActive标记和其它一些可选参数组成,其中StreamID和KeepActive标记为可选参数。事件名包括包名(PackageName)和EventID两部分,描述方式为PackageName/EventID。EventID 可使用ALL通配符,当EventID 等于“ALL”时用来检测特定包中的所有事件。当SteamID的缺省值为0,表明要检测的事件与特定的媒体流无关。事件可以包含参数,这些参数可对单个事件进行描述,有关事件的详细定义可参见本规范附录E中各个包的定义。

如果Events描述符中包含“DigitMap Completion”事件,则Events描述符中的EventDM 参数用来携带与DigitMap相关的字符和数值。有关DigitMap的内容可参见6.1.14。

当处于激活状态的Events描述符中的事件发生时,缺省地,MG向MGC发送Notify命令进行报告。事件的识别可能导致停止当前的激活信号,或导致当前的Events和/或Signals描述符被替换。除非Events描述符被另一个Events描述符所替换,否则,在事件识别出后,原Events描述符仍保持激活状态。

如果EventBufferControl的属性值为“LockStep”,则检测到此事件发生后,正常的事件处理将暂停。此后,当检测到EventBuffer描述符中描述的事件后,发生的事件以及检测事件发生的时间均加在EventBuffer(FIFO队列)的尾部,同时MG等待新的Events描述符到达。

如果EventBufferControl为“Off”,MG继续按照当前激活的Events描述符进行处理。

如果嵌套的Events描述符被激活,MG继续按照最近激活的Events描述符进行处理。

如果MG接收到的命令中包含新的Events描述符,但MG中的EventBuffer中可能已经缓存了一个或多个事件,则EventBufferControl的值将决定MG如何处理这些缓存事件,具体规则如下:

情况1

如果EventBufferControl=LockStep且MG接收到新的Events描述符,它将首先检查EventBuffer队列,步骤如下:

1.如果EventBuffer队列为空,MG根据新的Event描述符检测事件;

2.如果EventBuffer队列非空,MG从队列的第一个事件开始处理:

1)如果新的Event描述符包含队列中的事件,则MG默认处理是向MGC发送Notify命令并将该事件从EventBuffer中删除,其它处理方式有待研究。Notify命令的时间戳

应为实际检测到事件的时间,然后MG等待新的Events描述符到达,在等待新的

Events描述符时,任何与EventsBuffer描述符匹配的事件将置于EventBuffer中,重

复步骤1;

2)如果新的Events描述符中没有队列中的事件,MG删除该事件,重复步骤1。

情况2

1.如果EventBufferControl=Off且MG接收到新的Events描述符,则根据新的Events描述符处理新事件。

2.如果MG接收到将EventBufferControl设为Off 的请求,则删除EventBuffer中的所有事件。

只要没有延时报告单个事件,MG可以采用一个Transaction报告多个事件。

EventBufferControl的缺省值为“Off”。

通常,事件的识别可能会停止所有激活信号,如果事件包含KeepActive参数,则MG不应中断发生事件的终结点上的激活信号。

事件中可嵌入Signals描述符和/或嵌入Events描述符,如果事件中有嵌套的Signals描述符或Events描述符,则检测到事件发生时,嵌套的Signals描述符和Events描述符可替代现有的Signals/Events描述符。嵌套最多一级,嵌套的Events描述符中不可再嵌入Events描述符号,但可嵌入Signals描述符。本协议规定MGC发送的Events描述符中包含的事件不能同时为KeepActive和嵌套一个Signals描述符。

MG接收到新的Events描述符后,将替换过去的Events描述符,并应结束正在执行的事件检

测,执行完新的Events描述符命令后检测到的事件应按照新Events描述符的要求进行处理。

6.1.10 事件缓存描述符(EventBuffer)

EventBuffer描述符包含一系列事件和一些可能参数。当EventBufferControl等于“LockStep”时,要求MG检测和缓存事件,具体规则参见本规范第6.1.9节。

6.1.11信号描述符(Signals)

Signals描述符包含要求MG应用于终结点的信号集。Signals描述符包含多个信号或信号序列。Signals描述符可以包含空信号,也可以包含信号序列,其中本协议规定对信号序列的支持为任选。

信号在包中进行规定。信号由包名(Package Name)和SignalID进行标识,本协议规定SignalID 不能使用通配值。信号还包括以下任选参数:StreamID、信号类型(Signal Type)、持续时间(Duration)和用于定义信号的的其它可能参数。当StreamID缺省值为0时指示信号与特定的媒体流无关,此时单个信号可以具有多个意义,从而避免产生大量单独的信号。MGC通过“Notify Completion”参数指示希望MG在信号结束时能够发送通知响应,其中“Notify Completion”参数为任选项。导致信号结束的原因可能为:信号超时、被事件中断、Signals描述符被替换或者信号停止或信号由于某种原因不再启动。如果Signals描述符中未包含“Notify Completion”参数,则仅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信号结束时,MG才需要向MGC发送Notify消息。为了能报告信号结束消息,Signals描述符中应允许出现“Signal Completion”事件(参见本规范附录E.1.2)。

Signals描述符中持续时间参数是一个整数值,单位为10毫秒。本协议规定信号类型分为三类:?On/Off -信号一直持续到被关断才会结束。

?Timeout-信号持续了规定的一段时间后结束。

?Brief -该信号持续时间很短,会自动结束,也可能是由于新信号导致原信号结束。此时不需信号超时值。

如果Signals描述符中规定了信号类型,则缺省的信号类型将不起作用。如果On/off信号中指定了持续时间参数,则该参数将被忽略。

信号序列包含信号序列标识符以及一列按顺序起作用的信号。信号序列中最后一个信号可以是On/off信号,其余信号不能为On/off信号。若同一个Signals描述符存在多个信号和信号序列,则它们应同时起作用。当同一信号适用于一个Transaction过程的多个终结点时,MG应该考虑使用同一资源来创建信号。

新的Signals描述符会导致终结点停止产生信号,终结点检测到事件发生也会导致其停止产生信号。

新的Signals描述符可以替换任何现有的Signals描述符。替代后的Signals描述符未出现的信号应结束,而开始新的信号。但以下情况除外:

1.如果替换后的Signals描述符中的信号包含KeepActive参数,而且该信号正在起作用还未完成,则信号应该继续起作用。

2.如果替换后的Signals描述符中的信号包含KeepActive参数,但信号现在未起作用,则信号应被忽略。

3.如果替换后的Signals描述符包含信号序列,并与现有Signals描述符具有相同的标识符,则替换后的Signals描述符中,信号序列中的信号类型和信号序列应被忽略,并且现有

Signals描述符中的信号序列中正在起作用的信号不应被中断。

6.1.12审计描述符(Audit)

Audit描述符规定要审计的终结点信息。Audit描述符规定了需要返回的描述符列表和(或)个别属性。Audit描述符可用在任何命令中用于返回某个描述符的信息,即使在命令中未包含该描述符或描述符未包含“Underspecified”参数时,Audit描述符也会强制返回该描述符信息。Audit 描述符可以为空,此时将不需要返回描述符信息。Audit描述符可包含以下可选描述符参数:?Modem

?Mux

?Events

?Media

?Signals

?ObservedEvents

?DigitMap

?Statistics

?Packages

?EventBuffer

Audit描述符可包含以下个别审计属性:

?Media Properties

?Modem Properties

?EventBuffer

?Signals, Signal Lists

?Statistics

?DigitMaps

?Statistics

?Packages

6.1.13 业务改变描述符(ServiceChange)

ServiceChange描述符包含下列参数:

?ServiceChangeMethod

?ServiceChangeReason

?ServiceChangeAddress

?ServiceChangeDelay

?ServiceChangeProfile

?ServiceChangeVersion

?ServiceChangeMGCID

?TimeStamp

?一些扩展参数

中国联通2017-2018年度集中采购技术规范书

可编辑 中国联通2017年至2018年标准化产品集中采购技术规范书 综合配线架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2017年

目录 1 概述 (2) 2 总体要求 (4) 2.1 总体结构描述 (4) 2.2 外观与结构 (4) 3 主要技术要求和指标 (7) 3.1 机架功能 (7) 3.2机柜内部布局 (8) 3.3 光纤配线单元 (10) 3.4 数字配线单元 (13) 3.5 电源分配单元 (13) 3.6 综合布线单元 (15) 3.7 风扇模块 (15) 4 材料及防腐性能 (16) 5 环境条件 (16) 5.1 使用环境条件 (16) 5.2 检验环境条件 (17) 6. 抗震要求 (17) 7 包装、运输和贮存 (17) 7.1 包装 (17) 7.2 运输 (17)

7.3 贮存 (18) 8.质量保证体系 (18) 8.1 概述 (18) 8.2 质量保证系统和要求 (18) 8.3 附加质量保证要求 (18) 8.4 生产能力及规模 (19) 9 保修期 (19) 10技术文件 (19) 11 技术建议 (20)

1 概述 1.1本文件为中国联通标准化产品集中采购技术规范书(综合配线架)。 1.2 本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本技术规范书依据为YD T1819-2008《通信设备用综合配线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以下简称综合配线架)的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该标准适用于可安装各种无源或有源通信设备的集装架。 1.3 本规范对综合配线架的机架尺寸及对应安装空间、ODF单元、DDF单元、机架材料等提出要求,可实现DDF、ODF单元的互换。 1.4本技术规范书未规定的其它技术要求应不劣于相关的中国国家标准及通信行业标准的要求。 1.5加注*号的技术指标为重要指标;加注★的技术指标为A类关键指标,未达到招标文件要求,按废标处理。 1.6 本次招标采购的综合配线架的应用场景为机房中落地安装。 1.7 本次招标采购的综合配线架包含电源、风扇和配线单元等附件,其中DDF模块、ODF 模块应与数字配线架、光纤配线架技术规范中标准化产品通用。 1.8 设备厂商应提供(一年以内)检测以及符合本规范要求的检验报告。 1.9 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依据本规范的要求对产品实施抽样检验。 1.10 入围中国联通集团公司设备采购的设备厂商,按照本规范向中国联通集团提供设备时,应具备设备制造合法权力,不存在专利技术、授权等方面的争议。 1.11 投标方应对本文件的技术规范所提出的各项条款进行逐条答复、说明和解释,并写出具体技术数据和指标。首先对实现或满足程度明确做出“满足”、“部分满足”、“不满足”等应答。对于规范书中要求列举的条款,必须在点对点应答书中进行列举,不得简单答复“满足”等,否则视该条款的应答为“不满足”。如果回答“部分满足”,需要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满足,哪些部分不满足,并说明原因。

中国联通快速连接器技术规范书

中国联通快速连接器技术规范书

中国联通山东分公司光纤机械连接器 技术规范书 编制单位:济南长光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日期:2009年6月

1. 概述 本技术规范书中规定的产品应满足ITU-T,IEC等相关国际标准的要求,也将满足GB/T 16529.4-1997 光纤光缆机械式接头、YD/T 1636-2007《光纤到户(FTTH)体系结构和总体要求》的相关规定。 2. 产品分类 2.1 光纤机械连接器按使用场合可分为光纤机械冷接子、光纤机械接续插头。 2.2 光纤机械冷接子:一种高性能、使用简便的机械光纤连接器。主要应用于配线光缆和入户皮线光缆、入户皮线光缆之间、皮线光缆和尾纤之间的连接。 2.3光纤机械接续插座:一种高性能、使用简便的机械光纤连接器。可广泛地运用在将FRP皮线入户光缆快速端接和互连的场合,一般配合专用的86面板使用。具备与标准SC连接器同等的接续性能,兼容标准SC连接器和法兰。 2.4光纤机械接续接头:一种高性能、使用简便的机械光纤连接器。可广泛地运用在将FRP皮线入户光缆快速端接和互连的场合。具备与标准SC连接器同等的接续性能,可直接与标准SC法兰相连。3.工作温湿度要求* 3.1 温度:-40℃~+75℃。 3.2 相对湿度: ≤95%(+40℃时) 4. 光纤机械连接器技术要求*

4.1机械接续器件参考下列标准的要求 GB/T 16529.4-1997 光纤光缆机械式接头 4.2器件规格尺寸 ?光纤机械冷接子:小于(包含)40*4*4(长*宽*高mm) ?光纤机械插座:小于(包含)45*22*9.4 (长*宽*高mm) ?光纤机械插头:小于(包含)54*9*7 (长*宽*高mm) 4.3外观 形状完整,无毛刺、气泡、龟裂、杂质等。全部底色应均匀连续4.4适用接续的光缆 4.4.1光纤机械冷接子: ?光纤包层直径为:125μm,外套涂层直径为250μm-900μm 4.4.2光纤机械插座和光纤机械插头: ?FRP皮线入户光缆(3mm*2mm,宽*高);光纤包层直径为: 125μm 4.5光学性能 4.5.1光纤机械冷接子 ?插入损耗:小于0.1dB; ?回波损耗:小于- 40 dB,(小于-60 dB,室温23℃) 4.5.2光纤机械插座和光纤机械插头: ?插入损耗: 小于0.5 dB (与标准SC连接器耦合),在1310 nm & 1550 nm

中国联通光传送网(OTN)技术规范v1.1

中国联通光传送网(OTN)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OTN Equipment (v1.0)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V 中国联通光传送网(OTN)技术规范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缩略语 (1) 4 OTN系统组成与结构 (4) 4.1 OTN系统的组成 (4) 4.2 OTN系统分层结构 (5) 4.3 OTN网络分域 (5) 4.4 OTN网络参考点 (5) 5 接口要求 (6) 5.1 OTN接口结构 (6) 5.2 OTN帧结构 (8) 5.2.1 OTUk 帧结构 (8) 5.2.2 ODUk 帧结构 (8) 5.2.3 OPUk帧结构 (8) 5.3 OTN开销 (9) 5.3.1 OTS、OMS 和Och的开销(可选) (9) 5.3.2 OTUk、ODUk和OPUk的开销 (9) 5.3.3 开销描述 (10) 5.4 维护信号 (11) 5.4.1 维护信号概述 (11) 5.4.2 OTUk维护信号 (12) 5.4.3 ODUk维护信号 (12) 6 复用和映射结构 (13) 6.1 复用和映射结构 (13) 6.2 比特速率和容量 (16) 6.3 OPUk虚级联 (18) 6.4 客户信号的映射 (18) 6.4.1 SDH业务 (18) 6.4.2 OTUk业务 (18) 6.4.3 以太网业务 (19) 7 OTN设备类型和基本要求 (19) 7.1 设备类型 (19) 7.1.1 OTN终端复用设备 (19) 7.1.2 OTN电交叉连接设备 (20) 7.1.3 OTN光交叉连接设备 (21)

中国联通无源器件设备采购招标技术规范书模板

中国联通无源器件设备采购招标技术 规范书

********************************************** 中国联通室分无源器件 采购技术规范书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4月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对投标方文件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对投标方的其它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设备规格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设备主要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备件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测试及验收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设备抽检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服务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6845313.html,(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QB/CU ×××—××××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一分册总册 Transport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报批稿) ××××-××-××实施 ××××-××-××发布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缩略语 (1) 4 概述 (2) 4.1 中国联通传输网网管现状 (2) 4.2 系统建设目标 (2) 4.3 系统管理范围 (2) 5 系统体系结构 (4) 5.1 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分级管理结构 (4) 5.2 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EMS/NMS之间的接口(接口1) (5) 5.3 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接口2) (5) 5.4 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接口3) (5) 5.5 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接口4) (5) 6 系统技术要求 (6) 6.1 系统总体要求 (6) 6.2 软件技术要求 (7) 6.3 管理能力要求 (7) 6.4 性能要求 (7) 6.5 系统安全要求 (7) 6.6 DCN要求 (8)

前言 本规范是《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技术规范中的第一分册。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 (1)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 (2)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二分册总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 (3)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三分册一干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 (4)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四分册省级(二干、本地)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 (5)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五分册部省级综合网管系统接口规范; (6)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六分册 SDH接口规范; (7)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七分册 WDM接口规范; (8)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八分册部省级接口测试规范。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中国联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贵宝,丛日刚,王燕,张德华,陈忠民,李财云,牛莹。 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有限公司。

中国联通快速连接器技术规范书

中国联通快速连接器技术规范书 技术规范书 编制单位:济南长光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日期:2018年6月

1. 概述 本技术规范书中规定的产品应满足ITU-T,IEC等相关国际标准的要求,也将满足GB/T 16529.4-1997 光纤光缆机械式接头、YD/T 1636-2007《光纤到户(FTTH)体系结构和总体要求》的相关规定。 2. 产品分类 2.1 光纤机械连接器按使用场合可分为光纤机械冷接子、光纤机械接续插头。 2.2 光纤机械冷接子:一种高性能、使用简便的机械光纤连接器。要紧应用于配线光缆和入户皮线光缆、入户皮线光缆之间、皮线光缆和尾纤之间的连接。 2.3光纤机械接续插座:一种高性能、使用简便的机械光纤连接器。可广泛地运用在将FRP皮线入户光缆快速端接和互连的场合,一样配合专用的86面板使用。具备与标准SC连接器同等的接续性能,兼容标准SC连接器和法兰。 2.4光纤机械接续接头:一种高性能、使用简便的机械光纤连接器。可广泛地运用在将FRP皮线入户光缆快速端接和互连的场合。具备与标准SC连接器同等的接续性能,可直截了当与标准SC法兰相连。3.工作温湿度要求* 3.1 温度:-40℃~+75℃。 3.2 相对湿度: ≤95%(+40℃时) 4. 光纤机械连接器技术要求* 4.1机械接续器件参考下列标准的要求

GB/T 16529.4-1997 光纤光缆机械式接头 4.2器件规格尺寸 ?光纤机械冷接子:小于(包含)40*4*4(长*宽*高mm) ?光纤机械插座:小于(包含)45*22*9.4 (长*宽*高mm) ?光纤机械插头:小于(包含)54*9*7 (长*宽*高mm) 4.3外观 形状完整,无毛刺、气泡、龟裂、杂质等。全部底色应平均连续4.4适用接续的光缆 4.4.1光纤机械冷接子: ?光纤包层直径为:125μm,外套涂层直径为250μm-900μm 4.4.2光纤机械插座和光纤机械插头: ?FRP皮线入户光缆(3mm*2mm,宽*高);光纤包层直径为: 125μm 4.5光学性能 4.5.1光纤机械冷接子 ?插入损耗:小于0.1dB; ?回波损耗:小于- 40 dB,(小于-60 dB,室温23℃) 4.5.2光纤机械插座和光纤机械插头: ?插入损耗: 小于0.5 dB (与标准SC连接器耦合),在1310 nm & 1550 nm 小于0.7/0.9 dB (与现场组装型连接插头耦合),在1310 nm &

联通内部门户技术规范

目录 目录1 前言4 1 总则5 1.1 背景5 1.2 编制目的5 1.3 适用X围5 1.4 文档结构5 1.5 规X起草单位6 1.6 规X解释权6 1.7 参考文献6 1.8 名词解释和缩略语6 2 概述7 3 系统总体架构7 3.1 省分(总部)门户系统逻辑架构7 3.2 两级门户体系架构8 3.3 省分(总部)门户系统参考物理架构9 4 门户系统总体功能概述10 4.1 门户系统应用10 4.1.1 用户管理10 4.1.2 认证管理10 4.1.3 访问策略管理10 4.1.4 安全管理10 4.1.5 个性化服务10 4.2 企业应用集成10 4.3 统一的用户目录管理10 4.4 用户认证及访问权限控制11 4.4.1 用户认证流程11 4.4.2 访问权限控制11 5 两级门户互联12 5.1 门户互联访问类型12 5.2 门户互连实现技术12 5.2.1 门户互联技术列举12 5.2.2 推荐方式及性能对比13 5.3 统一待办集成13 5.3.1 概述13 5.3.2 集成方式13 5.3.3 表结构设计14 6 单点登录实现15 6.1 省分门户内的单点登录15

6.2 集中应用系统接入各门户系统的单点登录16 6.3 跨门户访问的单点登录18 6.4 CDSSO功能实现的技术细节19 7 网络组织20 7.1 网络拓扑结构20 7.2 门户系统与应用系统的网络层互连21 7.3 IP地址及DNS规划22 7.3.1 IP地址规划原则22 7.3.2 DNS调整原则22 7.3.3 NTP配置要求23 7.3.4 域名要求23 8 门户系统技术要求24 8.1 总体设计技术要求24 8.1.1 系统设计要求24 8.1.2 系统性能要求24 8.1.3 系统监控设计要求29 8.1.4 备份和恢复设计要求30 8.1.5 安全性设计要求31 8.1.6 接口要求32 8.1.7 编码原则33 8.2 门户对被集成系统的技术要求34 8.2.1 C/S接入系统技术要求35 8.2.2 B/S接入系统技术要求35 8.2.3 域内应用系统集成的实现方式35 8.3 主机设备37 8.4 操作系统37 8.5 存储备份硬件设备37 8.5.1 存储设备37 8.5.2 备份设备37 8.6 数据库38 8.7 门户平台软件39 8.8 目录服务平台软件40 8.9 机房环境要求40 8.9.1 机房温、湿度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8.9.2 防尘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8.9.3 防电磁干扰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8.9.4 接地错误!未定义书签。 8.9.5 其它环境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9 系统安全42 9.1 系统的可靠性42 9.1.1 系统可靠性、稳定性保障机制42 9.1.2 硬件可靠性42 9.1.3 软件可靠性42 9.1.4 平台稳定性要求42

2020(技术规范标准)中国联通H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H.248协议技术规范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2003.2

目次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定义 (1) 4.缩略语 (2) 5.连接模型 (4) 5.1 终结点 (4) 5.2 关联 (7) 5.3 包(Package) (7) 6.命令 (8) 6.1 描述符 (9) 6.2 命令 (20) 6.3 命令错误码 (30) 7.事务交互(Transaction) (32) 7.1事物交互参数 (33) 7.2 事物交互编程接口 (33) 7.3 消息 (35) 8.协议传送 (35) 8.1 命令执行的顺序 (36) 8.2 预防重启动崩溃 (36) 9.安全 (37) 9.1 保护协议连接 (37) 9.2过渡性AH 方案 (37) 9.3保护媒体连接 (38) 10. MG和MGC的控制接口 (38) 10.1 逻辑MG (38) 10.2 冷启动 (39) 10.3 协议版本协商 (39) 10.4 MG故障 (39) 10.5 MGC故障 (40) 11.包定义 (40) 11.1包的定义 (41)

11.2 特性、统计和事件和信号参数的定义 (43) 11.3 列表类型(List) (43) 11.4 标识符的命名 (43) 11.5包的注册 (43) 附录A(标准的附录)本协议语法的ASN.1语言描述 (44) 附录B(标准的附录)本协议语法的ABNF语言描述 (70) 附录C(标准性附录)媒体流特性标签 (85) 附录D(标准的附录)在IP上的传输本协议的要求 (102) 附录E(标准的附录)H.248协议包 (107) 附录F (标准的附录) 在SCTP上传输本协议的要求 (129)

中国联通IMS系统设备技术规范v3.0

中国联通IMS系统设备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IMS system equipments (v3.0)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 II 中国联通IMS系统设备规范v3.0 .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缩略语 (2) 4 概述 (4) 4.1 网络架构 (4) 4.2 功能实体 (5) 5 设备功能要求 (10) 5.1 P-CSCF功能要求 (10) 5.2 I-CSCF功能要求 (17) 5.3 S-CSCF功能要求 (19) 5.4 E-CSCF功能要求 (28) 5.5 BGCF功能要求 (29) 5.6 HSS/SLF功能要求 (29) 5.7 MRFC/MRFP功能要求 (36) 5.8 MGCF功能要求 (38) 5.9 IMS-MGW功能要求 (41) 5.10 IBCF功能要求 (46) 5.11 TrGW功能要求 (50) 5.12 PCRF功能要求 (50) 5.13 SPDF功能要求 (50) 5.14 SBC功能要求 (54) 5.15 SEG功能要求 (55) 5.16 SRVCC AS (55) 5.17 ATCF (55) 5.18 VIG (56) 5.19 IM-SSF (57) 5.20 AGCF (58) 5.21 ENUM/DNS (73) 5.22 SIP AG功能要求 (76) 6 设备容灾要求 (79) 6.1 P-CSCF容灾要求 (79) 6.2 AGCF容灾要求 (86) 6.3 SBC容灾要求 (91) 6.4 S-CSCF容灾要求 (100) 6.5 I-CSCF容灾要求 (108) 6.6 HSS/SLF容灾要求 (108)

中国联通240V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规范v1.0

中国联通通信机房配套设备技术规范第一分册 240V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规范V1.0 China Unicom Telcom Station Ancillary Equipment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Part 1: 240V DC Power Supply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V1.0)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I 240V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规范V1.0 (1)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名词和术语 (1) 4 总则 (2) 5 环境要求 (2) 5.1 240V高频开关电源设备 (2) 5.2 蓄电池组温度范围要求 (3) 5.3 机房洁净度要求 (3) 5.4 设备使用地点 (3) 6 系统组成 (3) 7 设备配置 (4) 7.1 设备配置原则 (4) 7.2 高频整流模块的配置 (4) 7.3 直流配电设备的配置 (5) 7.4 各级开关选择及配置 (5) 8 240V直流设备主要技术要求 (6) 8.1 交流输入 (6) 8.2 直流输出 (6) 8.3 整流模块 (6) 8.4 蓄电池管理功能 (8) 8.5 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8) 8.6 绝缘监察 (8) 8.7 保护功能 (9) 8.8 系统电磁兼容性 (10) 8.9 系统可靠性 (10) 9 导线的选择和布放 (10) 9.1 导线的选择 (10) 9.2 导线的布放 (11) 10 监控系统要求 (11) 10.1 监控系统要求 (11) 10.2 告警系统要求 (12) 11 接地与安全要求 (12) 11.1 接地要求 (12) 11.2 安全要求 (12)

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QB/CU ×××—××××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一分册总册 Transport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报批稿) ××××-××-××公布××××-××-××实施 中国联通公司公布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缩略语 (1) 4概述 (2) 4.1中国联通传输网网管现状 (2) 4.2系统建设目标 (2) 4.3系统治理范围 (2) 5系统体系结构 (4) 5.1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分级治理结构 (4) 5.2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EMS/NMS之间的接口(接口1) (5) 5.3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接口2) (5) 5.4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接口3) (5) 5.5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接口4) (5) 6系统技术要求 (6) 6.1系统总体要求 (6) 6.2软件技术要求 (7) 6.3治理能力要求 (7)

6.4性能要求 (7) 6.5系统安全要求 (7) 6.6DCN要求 (8)

前言 本规范是《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技术规范中的第一分册。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及名称可能如下:(1)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 (2)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二分册总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 (3)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三分册一干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 (4)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四分册省级(二干、本地)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 (5)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五分册部省级综合网管系统接口规范; (6)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六分册SDH接口规范; (7)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七分册WDM接口规范; (8)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八分册部省级接口测试规范。

中国联通通信局房安全供电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通信局房安全供电技术规范 China Unicom Telcom Station Safety Powe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1.0)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 中国联通通信局房安全供电技术规范V1.0 . (1) 1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名词解释 (2) 4 市电供电系统 (2) 4.1 市电供电标准分类 (2) 4.2 市电供电质量 (3) 5 变配电系统 (4) 5.1 高压供电系统 (4) 5.2 变压器 (4) 5.3 低压供电系统 (5) 6 备用发电机系统 (6) 7 UPS供电系统 (7) 8 直流供电系统 (9) 9 蓄电池组 (10) 10 母线及电缆 (11) 11 交、直流系统防雷 (12) 11.1 交流系统防雷 (12) 11.2 直流系统防雷 (13) 11.3 接地 (13) 12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14) 13 机房环境 (14) 14 应急措施 (15)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16)

前言 供电系统是通信网络的基础,是全程全网畅通的保障,但是我国各通信企业的电源系统运行状况确实不理想,电源系统中存在大量故障隐患,各地不时出现或大或小的故障,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时刻面临来自供电系统的影响。 为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进行故障隐患整改,提高通信网络供电系统的安全性,保证通信局房的用电安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管理规范,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为中国联通内部的技术性、规范性文件。本规范与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有矛盾时,应按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为准。 严格执行本规范,将切实有效地降低中国联通供电系统的故障几率、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性,从而提高通信网络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 本规范由中国联通公司运行维护部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联通公司技术部归口管理。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运行维护部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滕达许伟杰刘宝庆王路李福生王志刚吕威刘吉克 本规范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增补部分)

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技术规范书 增订部分 (讨论稿) 中国联通客服与呼叫中心业务部 2003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一、前言 随着电信业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市场将逐步呈现从规模扩张到规模效益型发展的转变、从提供普遍和基本服务到提供多元化、 个性化、多层次服务的转变态势,客户服务能力和水平也成为竞争的 重要因素,电信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客户服务质量是企业最重要的核 心竞争力。电信企业必须以客户为中心,获取较高的客户满意度和 忠诚度,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客户服务中心是联通公司与客户沟通的桥梁,也是维系客户关系和保证客户体验一致性的窗口。随着客户对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 必须扩充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渠道,贯彻客户关系管理 的理念,体现客户服务的规范化、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改善和 提高中国联通的客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中国联通从2000 年启动全国各分公司的客户服务系统的集中化改造工作,经过三年的持续投入,客户服务系统的支撑平台已经实 现了规模化、集中化,在呼叫处理能力方面已经基本满足了中国联 通客户的普遍化服务需求,为中国联通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发挥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联通深刻意识到客户服务工作必须不断适应客户对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的需求,在利用客户服务系统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的同时,开展主动客户关怀和主动市场营销工作,逐步实现客户服务

中心由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转变。 为了全面提升客户服务系统对客户服务工作的支撑能力,适应中国联通对未来客户服务工作的规划思路,本次规范将重点放在支持 客户差异化分层服务的本地化客户资料建立和分层服务功能、实现主 动服务的呼出功能和提高坐席代表工作效率,建立客户服务中心知识 积累的知识库管理功能、完善客户 服务质量管理的工作流管理功能上,通过对上述功能的规范来指导各 分公司客户服系统的建设工作,使客户服务工作能够有效支撑中国联 通总体战略的实现。 本规范是中国联通客户服务系统新增功能规划和建设以及未来客户服务工作的依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司应以本规范为指 导,进行客户服务系统新增功能的具体项目建设和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客服系统新功能整体描述 本规范主要包括客服系统新功能建设的六个组成部分: 客服系统本地用户资料库 用户分层服务功能 座席咨询知识库 客服运营管理系统 主动呼出系统 电子工单闭环管理系统客服系统建立本地用户资料库主要存储客户基 本资料、用户基本资料、部分帐务资料等信息,通过确定的接口

中国联通-48V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规范v1.0资料.精讲

中国联通通信机房配套设备技术规范第五分册 -48V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规范V1.0 China Unicom Telcom Station Ancillary Equipment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Part 5: -48V DC Power Supply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V1.0)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I -48V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规范v1.0. (1)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名词解释 (1) 4 总则 (2) 5 环境要求 (2) 5.1 -48V高频开关电源设备 (2) 5.2蓄电池组温度范围要求 (2) 5.3机房洁净度要求 (3) 5.4设备使用地点 (3) 6 系统组成 (3) 7 设备配置 (4) 7.1设备配置原则 (4) 7.2高频整流模块的配置 (4) 7.3直流配电设备的配置 (4) 7.4各级开关选择及配置 (5) 8 -48V直流设备主要技术要求 (5) 8.1交流输入 (5) 8.2直流输出 (5) 8.3整流模块 (6) 8.4蓄电池管理功能 (7) 8.5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8) 8.6保护功能 (8) 8.7系统电磁兼容性 (9) 8.8系统可靠性 (10) 9 导线的选择和布放 (10) 9.1导线的选择 (10) 9.2导线的布放 (11) 10 监控系统要求 (11) 11 接地与安全要求 (11) 11.1接地要求 (11) 11.2安全要求 (11)

096-2013 中国联通绿色IDC技术规范V2.0

中国联通绿色IDC技术规范V2.0 China Unicom Green IDC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缩略语 (2) 4 数据中心建筑节能 (3) 4.1 数据中心的选址 (3) 4.2 机房楼建筑布局要求 (3) 4.3 建筑节能设计的一般原则 (3) 4.4 围护结构及其材料节能要求 (4) 4.4.1 墙体节能设计要求 (4) 4.4.2 门窗设计节能要求 (4) 4.4.3 屋面节能设计要求 (4) 4.4.4 楼地面节能设计要求 (5) 5 机房规划与布局 (5) 5.1 机房分区 (5) 5.2 机房布局规划原则 (5) 5.3 数据中心机房设备布局 (5) 5.3.1 机架列间距 (5) 5.3.2 机架列长 (6) 5.3.3 维护间距 (6) 6 IT及网络通信系统节能 (6) 6.1 IT与CT设备选型 (6) 6.1.1 IT及CT设备选型原则 (6) 6.1.2 主机设备选型 (6) 6.1.3 存储设备选型 (7) 6.1.4 网络与安全设备选型 (7) 6.2 IT与CT设备使用 (7) 6.2.1 IT及CT设备使用原则 (7) 6.3 IT及CT设备的部署与维护 (7) 6.3.1 部署及管理要求 (7) 6.3.2 设备日常维护要求 (8) 7 机房专用空调系统节能 (8) 7.1 空调系统选择原则 (8) 7.2 空调设备选型 (8) 7.3 空调系统配置原则 (9) 7.4 空调系统节能 (9) 7.5 气流组织优化 (10) 8 供电系统节能技术要求 (10) 8.1 设备选型 (10) 8.2 优化供电系统 (11)

中国联通基站天线技术规范(含说明)

中国联通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规范 V 0.1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 中国联通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规范V0.1.. (2)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天线分类 (2) 3.1 分类定义 (2) 3.2 电调天线的种类求 (3) 4 电气性能要求 (3) 4.1 电性能指标判定依据 (3) 4.2 全向天线电性能指标 (5) 4.3 定向单极化天线电性能指标 (5) 4.4 定向双极化天线电性能指标 (7) 4.5 电调天线电性能指标 (10) 5 械性能指标及环境条件要求 (14) 5.1 一般结构要求 (14) 5.2 天线支架要求 (14) 5.3 重量 (14) 5.4 风速要求 (14) 5.5 温度 (14) 5.6 摄冰 (14) 5.7 防腐 (14) 6 外观、包装及存储要求 (14) 6.1 标志 (14) 6.2 包装 (14) 6.3 贮存 (14) 附录:基站天线测试方法 (15) 1.1概述 (15) 1.2增益测量 (15) 1.3方向图圆度(全向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交叉极化比的测量 (16) 1.4天线电下倾角测量 (17) 1.5驻波比测量 (17) 1.6隔离度测量 (18) 1.7交调测量 (18) 1.8功率容限测量 (19) 1.9一般结构要求试验方法 (19) 1.10环境试验方法 (19)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联通MM车载UICC卡技术规范XXXX

中国联通M2M车载UICC卡技术规范 China Unicom Machine to Machine automotive equipment UICC Car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1.0)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1) 1范围 (2)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缩略语和定义 (2) 3.1 缩略语 (2) 3.2 定义 (3) 4概述 (3) 5使用环境定义 (3) 5.1 环境属性分类 (3) 5.2工作和存储温度(TX) (3) 5.3湿度/回流焊 (4) 5.4 湿度(HX) (4) 5.5 腐蚀(CX) (4) 5.6 震动(VX) (5) 5.7 接触腐蚀(FX) (5) 5.8 冲击(SX) (5) 5.9 数据保留时间(RX) (5) 5.10 最小更新次数(UX) (5) 6M2M车载UICC物理特性 (6) 6.1 M2M车载UICC卡一般物理特性 (6) 6.2 M2M车载UICC卡特定物理特性 (6) 7UICC和终端之间电气规格和逻辑规格 (8) 7.1 电压支持 (9) 8设备匹配机制 (9) 8.1 安全通道匹配 (9) 8.2 CAT应用匹配 (9) 附录A:针对MFF的PCB布局 (9)

中国联通车载卡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车载卡技 术规范

中国联通M2M车载UICC卡技术规范 China Unicom Machine to Machine automotive equipment UICC Car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1.0) 中国联通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1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2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3缩略语和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4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5使用环境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环境属性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工作和存储温度(T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湿度/回流焊............................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 湿度(H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 腐蚀(C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6 震动(V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7 接触腐蚀(F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8 冲击(S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9 数据保留时间(R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联通移动方舱技术规范书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2011年移动方舱技术规范书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黑龙江省分公司 2011年3月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双方职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投标方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招标方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分工界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部分工程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程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通信实现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部分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传输系统配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电源系统配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方舱制作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升降系统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平衡系统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监控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防雷接地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