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世界观的认识

我对世界观的认识
我对世界观的认识

班级:铁工六班

姓名:曾迪

学号:20119122

从小学课堂开始老师就常说,每个人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要改造好自己的世界观,那时候还小,对于世界观这个抽象词汇不理解,也不知道什么是世界观,也不知道树立起什么样的世界观才是正确的世界观,怀着这样的疑问,慢慢的去需找答案。

自从在学校不断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就开始慢慢的体会到世界观的含义,它可能过于抽象,也可能过于脱离我们的实际,它高高在上,所以,后来就很少有人去谈论它,在实际的思想过程中,人们也渐渐的淡忘了。但是作为当代的大学学生,又是预备党员,我必须深刻的认识世界观,并且要树立起自己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代表着什么。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我就真正的明白了这点。世界观,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世界观,它有时也被称为“宇宙观”,它包括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一种是狭义的世界观,它一般指人们对人类社会特有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理论体系,作为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既包括广义的世界观,也包括狭义的世界观。作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无疑应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的总和;而作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则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特有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的总和。本文所探讨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主要是从后者的视野解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的,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具有什么样的内在精神和特点。从这个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应包括四个基本的方面,即价值取向或基本态度和立场,对世界本源和规律的基本认识或观点,获得这些基本认识或观点的基本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或人类世界发展所应该具有的最终方向和目标,把这四个方面加以简化,就是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的和最主要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的最主要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这一世界观,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是解读和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辨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的高度统一,因而是有史以来最科学、最进步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物质对精神起着决定作用,精神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但反过来又对物质发生反作用。在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的

分析,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党员干部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从中获得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好为人民的事业甘愿奉献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个具有系统性的宏大的理论体系。要准确解读和认识这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我们首先需要按照逻辑的方法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之加以划分、确认和定义。这是明确一个理论体系最基本的逻辑方法。而在以往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中,往往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内涵和外延的区别,所以对准确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涵首先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属性方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立足点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场按照逻辑结构又可划分为一般的普遍的立场和特殊的、个别问题的立场,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特殊立场和个别问题的立场又都是来源于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般的普遍的立场的必然指向和结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普遍的一般的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普遍关怀,就是马克思主

义的人道主义,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这是贯彻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态度和立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论述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特殊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人类社会的特殊历史阶段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持有的基本态度和立场。这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性精神中。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始终充满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只有反映历史主体性的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才能够有资格代表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才是最革命的阶级,才能够代表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才能够完成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使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立场的个别体现是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具体问题和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如早期马克思争取出版自由,反对书报检查制度;反对君主立宪,主张人民主权;以及后期对“巴黎公社”的支持等等。对这些具体历史问题和具体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的命运的关怀,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是对共产主义前途命运的关怀,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般的普遍的立场息息相关的,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涵的第二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这些基本原理和观点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系统体系,是一个互相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大的属概念范畴如列宁所论述的马克

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创始人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些属概念范畴下又包括了一系列的种概念,如,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可反作用于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价值、剩余价值,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涵的第四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发展指向,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有目标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目标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立场、观点、方法所产生的总结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必然归宿。没有共产主义作为目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不是完整的世界观,舍弃了共产主义这个目标马克思主义就会变成资产阶级也可以利用的庸俗世界观。列宁在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语言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⑤]列宁对《共产党宣言》的评价的这段话,首先说明这是一个新的世界观,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接着他论述了这个世界观所包含的内容,这些内容归纳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目标,而立场、观点、方法都是围绕着共产主义这个目标所展开的。因此,在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时绝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立场、观点、方法、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

整体,舍弃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难以准确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的极大热情和坚定立场,研究人类的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发现了人类社会所存在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等不平等现象仅仅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主导社会发展的是占人类社会大多数的劳动阶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如以往的社会形态一样必然要被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所否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只能是符合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后,就明白了自己前进的道路,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应该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终身。

政治学学习心得体会

政治学学习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李老师给我们生动地讲解了政治学,通过对政治学的学习,我对政治学的起源、发展、政治关系和政党制度等等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我深刻的理论引领,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启发意义,现谈谈学习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简述政治学的起源及现实意义 (一)起源 政治学起源于西方古希腊,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在西方,政治学在学术领域的研究也被称为政治研究、或只有政治两字。政治学意味着在学术上的研究领域,政治研究则代表了更广泛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我国政治学起源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中国政治学开始真正发展。也有的学者认为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 但是我认为政治学在我国早已存在,只是没有整理形成一门学说。我国既是政治大国也是政治小国,比如说,我们常听到的“垂帘听政”,在汉朝,汉惠帝不理政事,有了后来的吕后临朝;还有宋朝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里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等都提到过政治。 (二)现实意义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政治知识,也为政治从业人员、政治学从业人员、普通公民提供帮助。政治是一个很抽象的事物,政治似乎离我们太近,又似乎离我们太远;政治有时候很高尚,有时候比较黑暗;政治有时候很伟大,有时候让我们感觉到又很渺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所以正确对待政治,对我们以后学习、工作有很大帮助。 二、浅谈政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好多人谈起政治学都会说很乏味,没有意思,其实政治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无论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都离不开政治。 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政治关系、国体、政体以及政党制度等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结合实际谈谈我对政治关系、国体、政体以及政党制度的理解。

对创新意识的认识

对创新意识的认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对创新意识的认识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成功。 创新意识是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表现。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①新颖性。创新意识或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或是用新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原来的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是求新意识。②社会历史性。创新意识是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而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在阶级社会里,创新意识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影响制约。人们的创新意识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应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创新意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③个体差异性。人们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相

应,它们对创新起重大推进作用。而这些方面,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创新意识既要考察社会背景,又要考察其文化素养和志趣动机。 我们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其次,培养好奇欲。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第三,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第四,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青年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种严肃、严密、严格的创造活动,也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把创新意识培养简单化,表象化和庸俗化,降低创新精神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我们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树立科学的创

认知与社会学习理论

第七章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一、内部原因 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型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的缺陷。 二、外部原因 邻近学科的影响,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把人与计算机做类比。 三、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兴起 勒温场理论:人们受到各自认知的“生活空间”的影响,在表征时会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凯利最早解释个体行为中的差异是由于个体在对世界的感知和信息加工中存在着差异引起的,将认知结构视为人格结构。 第二节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最负盛名的著作有:《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1954)《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运用》(1972)第三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班杜拉简介(美国心理学家) 197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 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 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二、理论观点 (一)交互作用论 强调人是主动的,反对把人看成是被动的、是潜意识行动与过去历史的受害者,或者只是由环境决定的。 主张交互作用论,即人受环境力量的影响,但是他们可以选择行为的方式。 个人与环境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彼此影响,每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情境变量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就是个别差异的原因。 (二)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和观察“示范者”所受到的强化。又称替代学习、榜样学习、模仿学习。 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了自己行为的强化,所以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观察学习的好处:效率高、错误率低;间接学习,不必亲身经历,即可明白该怎么做 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注意过程,只有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辨别出其重点并认识到其特征时,才能通过观察来学习。保持过程,看到某个榜样的次数并不多,为了再现榜样的行为,必须记住它。我们是以“心象表征系统”和“言语表征系统”两种方式在记忆中将榜样行为的重要线索进行编码的。动作再现过程,将先前编码的心象和言语线索转化为动作的再现。 动机过程,虽然没有强化也可以发生观察学习,但对榜样的注意会受到动机的影响,而且我们是否作出所观察的行为,也会受到动机的影响。 (三)对强化的发展 替代性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看到某行为受到奖励后,观察者表现出该行为也随之增加,象是自己获得了强化一样,当他们看到某行为受到惩罚后,他们的相应行为也随之减少,象是自己受惩罚一样。这个现象被称为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一个人在表现某项行为之后,若自己感到有成就,那种满足感,就具有极大的强化作用。 (四)预期作用与行为目标 解释行为的学习与表现的差异 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完全盲目的,而是依照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对行为的后果,有

政治学学习感悟

政治学学习感悟 “政治”一词一直贯穿于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以为对它不陌生,本学期学习了政治学课程,聆听了曹文振、弓联兵两位老师的讲解,将政治上升到一门学科,始觉自己才疏学浅。下面,结合课堂、课余学习以及工作、生活实际,浅谈一下我对政治学的理解和学习本门学科的感悟。 一、何为政治学 谈到政治学,我们必须先明确何为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正直”即政治,它是一种需由贤人从事的行为,正如柏拉图认为必须由哲学家来掌握政权;政治是一种权术,是指主体利用法律、制度等手段进行的治理行为;政治包含一种特殊的人际关起,一种强制性的权力关系;政治还是一个决策过程,通过对税收等政策的决策维护国家的正常发展运行……概括起来,我认为,政治是指政府等政治主体为维护统治、维持国家、团体正常运转进行的社会治理行为,它是社会关系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其内涵和外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政治学是将政治上升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更加系统、辩证、细分的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等政治相关领域。它起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前的时代,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认为是政治学的创始之作,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在相当程度上指出了后来西方政治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而西方政治学引进我国,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洋务运动时。 二、为何要学习政治学 身为一名公务人员,每天忙于繁琐的公共事务,虽从事的与政治有关,但从未系统、宏观、深入的考虑过政治。课程中,老师给了勾勒了一副政治学蓝图,不仅传授了政治学知识,还启发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 第一,关于自由。自由并不是简单的没有束缚,而是在有序规范下的一种相对自由。原始时代没有现在相对完善的制度,那不叫自由,是野蛮。所以我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发展到文明时代的产物。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一个小团体可以没有制度,依靠相互间的关联关系维持正常运转,但当其发展到150至200人时,就必须由制度来规范其运转,所以大公司都有比较完善的公司章程。与此可见,制度规范对团体运行的重要性,一个团体、社会、国家,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才能正常有序运转,而团体、社会、国家的稳定有序是获得自由的前提。 第二,关于批判的看问题。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值不值得提倡”这一问题。大禹治水是我们从

对创新的认识

对创新的认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有事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e,它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e”的拉丁词根,“nove”表示“新”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创新的含义,意味若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创新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创新,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学会辩证的继承。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去喊出自己的声音!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不仅是对外形的改变,而且也可以是功能的增添等的改变。创新要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做出合理的改变,以对消费者有更好地利用价值,让消费者使用起来更舒适、更安全,让产品更具人性化。 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越来越需要创新,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随便盲目的,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遵循实践性原则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衡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二、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化就是创造性的代名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三、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走在思想潮流的前面,引领时代的发展。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学院:艺术学院姓名:吴梅青学号:18620102204529 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中学到大学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记得刚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还是很懵懂,虽然很多的理论知识都了解了,但是却不是非常明白其中的深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开始愈加深刻起来。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更加严肃认真起来。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本认识: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也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更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了三个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由于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终出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它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个世界由此开始走向全新的光明的道路。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基本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蕴含深刻的道理。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同时,唯物史观并不是一种封闭的、主观思辨的逻辑体系,它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宽广的道路。它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换言之,就是唯物史观同样是一种时代的、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同样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新的内容。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传统,是一种真理相传、真理积累和真理探索的传统。一方面,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对新课程标准中创新意识的认识1

对数学课程标准中创新意识的认识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 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 1、对数感的认识。 2、对符号意识的认识。 3、对空间观念的认识。 4、对几何直观的认识。 5、对数据分析观念认识。 6、对运算能力的认识。 7、对推理能力的认识。8对模型思想的认识。9、对应用意识的认识。10、对创新意识的认识。下面就对创新意识的认识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它在各个学科里都应该要提倡,而数学的创新可能更重要,因为数学是非常抽象的和严谨的,而且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种应用的广泛,应该体现在去创新、创造性的应用。所以说标准里面提出创新意识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等等。只有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你才有创新。所以去学习数学,不是只是学现成的数学,不是只解决现成的问题,在你的生活中,提出新问题,发 现新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小学就应该鼓励学生去创造、去创新,就是引导他们在一个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依据现代教育的特点提出的,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要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I、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需要的主动性、创新型的人才。现代教育的任务是按照未来的需要以知识为载体,以开发人的潜能为主要任务;现代教育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各个学科教学必经之路,也是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需要。 创新意识是依据时代需要的特点提出的,培养学生扎实的“双基” 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又是21世纪的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青少年只有具备了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思

《政治学》读书心得

《政治学》读书心得 ①体系的结构性 与其他西方学科的基础教材相似,体系的结构性非常明显,呈现了政治学基础框架,同样也使自己对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有了大致的了解。由于自己感觉对自己的毕业论文相关,所以对第2章----政府、体系和政体;第4章----民主;第5章----国家;以及第11、12、13、14、17和19章均重点关注了,其他章节有的部分没有认真阅读,但即使如此,也使我对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如此之广感到惊叹不已,而且也感到自己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建立自己的学习框架。 ②内容的包容性 书中对某一概念与观点进行了详尽的理论介绍,特别是对学派观点的阐述与比较,有时甚至是极为简单的概念,作者依然将其进行详实罗列,当然,不可否认作者对概念进行的简练性表述是独到的而且是启发性的。 读书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现象,作者似乎执着于提出一条不同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第三条路径或选择,或者说作者有着一种多元主义倾向,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尝试,而且经常以与读者讨论的方式提出,似乎是一种选择,但有时又给予否定,当然这也给我以一些启示,也许自己也可以尝试思考一些陈例之外的东西。 ③观点的启发性 通读全书,有时感觉有一点枯燥,但当作者的观点对自己深有启发时,又感到应该好好读完,并且是认真地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与思考。比如: ?赋予投票活动民主特征的,是它授予民众‘将坏蛋踢出去’的权力,由此使政治人物能对民众负责------前提是选举具有竞争性?1。简练而又形象地使我对选举作用与核心特征有了深刻的了解,联系实际生活,深感选举特征的泯灭与选举权利的受无视,使得政府责任变得缺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权力的无所限制与无可监督,而衍生出了行为腐败。 ?联邦制的第二个优点是,分散政府权力形成了有助于保护个人自由的制衡网络?2。虽然我国不是联邦制政府,可能这一观点未有益处,但保护个人自由是不可忽视的权力与权利自由,任何政府与社会均需有着强烈的责任去实践与恪守,而不是肆意践踏公民自由与权利,这一点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政府都必须切实谨守。 作者对大众传媒的谴责性倾向与亨廷顿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媒体是自由社会的牧师,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是其终极价值的守护人,他们揭露并谴责对这些根本价值离经叛道的行为,他们赋予反映这些价值的人和体制以合法性?3。两者的不同角度给了我对大众传媒不同的情感倾向,当然自己依然不可否认两者都是不可否认的。 当然,自己也并不是都认同作者的概念或观念,因为他与我在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经典观点不同,比如对?倍数?的概念表述为:?当总需求的变动在经济中传递时对国民收入产生增大影响的机制?4,其实这是对经济乘数理论的单一解释,因为乘数也可以为负,即对经济的负面作用,由于一个概念的差异就导致了对凯恩斯主义理解的偏向,这是我在此的一个保留观点-----这只是自己的一点班门弄斧。 总而言之,获益之处的观点与见解不胜枚举,这些对开拓我的视野,提高我的学习兴趣都十分有益。 ④人物的新理解 由于本科是金融专业,所以在看到本书对哈耶克的描述时,使自己想有机会拜读哈耶克的几部著作----《通往奴役之路》、《法律、立法和自由》、《自由秩序原理》。自己只是知道,哈耶克是有效资本市场 1[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69 2[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50 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瑞译.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9:P102 4[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67

创新意识的心得体会

创新意识的心得体会 篇一:创新思维心得体会 篇一:创新思维心得体会 10月24日,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创新与超越性思维的专题讲座,在短短的3个小时的学习中,会议室内气氛热烈,掌声不断。王健教授从新时代与创新思维、超越性思维等不同侧面,借助一系列智力问题、游戏和案例,阐述了思维创新的全新理论研究成果,听来既生动有趣又开拓思路。通过学习,使我们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我结合本职工作浅显地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创新思维,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创造“入口”。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群众是否乐意接受和执行。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加强训练。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的习惯,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借鉴比较,寻找启发。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找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寻纽带。找到了联系,认识了共性,我们就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进行借鉴比较,启发自己的思路,去创新求解。三、要勇于付诸实践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如果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层次、新水平。在实际工作当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

政治学心得体会 学生

政治学心得体会学生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政治知识,也为政治从业人员、政治学从业人员、普通公民提供帮助。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政治学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政治学心得体会学生本学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我了解了很多基础知识,思想上收获很多。所以对很多事也要重新定位,毕竟学习让我们变“深”了。现在如果有人问你,“思想政治教育”课后,你的思想收获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对一般事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的同时,我学会了如何看待一个问题、一件事,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正确的成为社会人。具体感想如下: 1授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生培训班,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为学生工作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学院组织的学生各项活动中,基础课教师身先士卒,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以高尚的心灵感染人、以模范的作用引导人,以他们高尚的师德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课“这门课很实际,在生活中处处可用,不像有些课程必须在特定的领域,特定的环境下,才能施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很生动,很吸引人。以前的政治课教师总是没忘没了的板书和知识要点,课后死死地背诵,好

不痛苦。而现在老师的授课方式很轻松,愉悦,她不会把课本翻来覆去的朗读,她不会强迫我们记忆,更重要的是,她口中的故事总是娓娓动听,变幻无穷。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呀! 3人之贵,贵在思想;人之美,美在心灵,心灵美也就是行为美,思想美。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让我深受美学的启发。人无完人,而学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后,让我自身有了一种对美的渴望。让自从第一次上此课程开始,我们便从大学开始的做人的基础上能够明白了做人不仅是生理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在以后的课程中,更是针对我们大学生的信念、爱国精神、人生价值、道德修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意识上进行全面剖析。大学生不仅要成才,但更重要的是成人。就象我们在学期末举行的诚信考试,更是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实践考查。明白了做人不仅是“君子以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也是这就是我学学完后最深的感悟。己不断的去追求美,而且这种美不单局限于外在美,更是深入到了心灵行为。 学习此课程后,我们一定不忘加速自己的步伐,无论是学习,还是思想上紧跟时代的发展,继续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用科学先进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大脑,不说为四化建设出一份更大的力,也许该向家乡的人们证明点什么,或者更好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政治学心得体会学生这个学期,李老师给我们生动地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学习意义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中学到大学我们一直 没有停止过学习马克思主义, 记得刚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还是很懵懂, 虽然很多的理论知识都了解了, 但是却不是非常明白其中的深奥。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以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开始愈加深刻起来。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更加严肃认真起来。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 40 年代由马克 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 放的学说。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也是工人阶级政党 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更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 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了三个大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由于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础、 条件和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关 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终出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可 以说它是 19 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无产 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是无产阶 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1840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这个世界由此开始走向全新的光明的道路。 蕴含深刻的道理。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 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但是,同时,唯物史观并不是一种封闭的、主观思辨的逻辑体系, 它没有穷尽真理, 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宽广的道路。它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换言之,就是唯物史观同样是一种时代的、 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同样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传统, 是一种真理相传、 真理积累和真理探索的传统。 一方面,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基本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认知心理学课件(全)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心理学内部对行为主义的反抗 2、认知心理学对前辈的继承 3、认知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语言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 二、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符号:模式,如语言、标记、记号等; 符号结构:语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一个程序 信息加工系统: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进行操作 三、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AA Aa 星形在十字之下十字在星形之上星形不在十字 之下十字不在星形之上 星形在十字之上十字在星形之下星形不在十字 之上十字不在星形之下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三、“开窗”实验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四、出声思考问题行为图 五、计算机模拟 第二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1、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知觉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2、知觉的刺激物说:知觉只具有直接的性质 三、知觉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都是间接知觉的观点 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与知觉的刺激物说差异不明显 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内温的实验:总体一致的三种关系 1)一致:听到和看到的字母相同 2)无关:被试听到的是字母,但看到的是长方形 3)冲突:被试听到的是一个字母,但看到的是另一个字母 四、模板说 新的补充:预加工过程;其次,外部刺激同时与所有可能的模板进行匹配。 五、原型说 记忆中贮存的不是模板而是原型,它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浅谈对艺术的理解

浅谈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的反映本质是审美的而不是科学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的反映,是拟人化的反映,即它的反映是体验的、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 从哲学和科学角度说艺术是人类表达真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政治学角度说艺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从社会角度学说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心理学角度识艺术是人类心理需求的补偿形式;从伦理学角度说艺术是道德情感的净化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从工艺学角度说艺术是技艺等。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艺术变成了哲学科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工艺学等的附庸。 艺术不直接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法律对话,而是通过美学与他们对话。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和结晶,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家通过艺术不是要表达他的政治意识、哲学意识、道德意识等其他意识形式的,表达这些意识有比艺术这种形式更便捷、更准确、更适当、更纯粹的形式,艺术是为了表达审美意识而创造的。 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为人们提供美感享受而创造的,因此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身心和谐的自由体验而创造的,至少遵从一个愉悦的原则。 艺术的功能是以审美为中心,兼有认识、教育、娱乐等作用的价值系统,艺术的功能应该主要为我们提供审美愉悦的。 艺术描绘以人为中心,换言之,艺术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卢卡奇在《审美悟性》中认为,审美的真理由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一个循环,“认识你自己”的冲动把人们引向世界,使人们转向外部,对社会和自然有所认识,这种对客观现实的追求同时使人们认识到他自己本质的最深层。从写人到写社会,从写社会到写理想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往复运动,相互支撑,相互深化。 艺术不仅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又是一定的物质媒介,不仅是精神创造活动,还涉及到技能技巧,不仅是静态的认识深化过程,被动接受生活的过程,更是随着深入生活,不断对生活提出理想要求并在现实中追求它、实现它的实践过程。艺术家不仅是生活的理性关照者、守护者,更是介入生活的实践者、创造者,因此艺术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是思想与技艺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艺是指工艺,术是方法、途径。艺术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道德理念下,经过人为的发现和改变,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中最为美好的事物的生动再现,是一种方式、方法或技巧。在这里有个前提,也就是说,这种方式方法必须得到多数人们按照当时审美观念的认可,艺术才能够成立。若不认可的,也就称不上是艺术。艺术是伴随时代的境迁而发生变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是研究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一门科学。学科性质: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潮,从狭义上说是一门学科。它从性质上属于理论学科。 2、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一)内部原因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失败 2、早期心理学研究传统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3、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二)外部因素 1、系统科学的发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2、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3、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的要求 趋势: 1、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2、自然认知与社会认知相结合,加强了研究的生态效度 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扩大了研究范围。 3) (一)反应时法 1、反应时相减法 (1)基本内容 由荷兰唐德斯提出,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过程是由一系列加工步骤组成的,每个人制过程都是独立的。基本原理:某加工过程的时间=复杂反应时-简单反应时 把反应时分成三种: 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有一种刺激、一种反应,要求被试看到刺激呈现就立即做出反应。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是多个刺激,每个刺激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反应。 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有多个刺激,但只对特定一个刺激做出反应。对其与刺激不做反应。(2)减法反应时方法的条件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断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揭示某种信息加工作业中包含的主要加工阶段。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完成时。 2、因素相加法(又称加法反应时实验) (1)基本原理: 由斯腾伯格提出,完成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的完成时间具有独立的效应,那么这些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不同阶段。反之,这些因素影响到同一加工阶段。 (2)加法反应时的条件 某种作业的信息加工必需由一系列独立的加工阶段组成,在每种加工阶段前一加工所得的信息以某种方式被转换,然后继续通向下一阶段。每一加工阶段的信息加工的速度与转换的性质不受其它阶段的影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信息论基础》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docx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信息论基础》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引言 自从1998年,教育部将“信息与计算科学”列为数学类下的一个新专业以来,各个高校参照专业建设规范,在专业内涵、专业规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实践[1-4]。信息论基础与应用作为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从备课、授课和课后反思等方面作了分析总结。通过相应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这三方面狠下功夫,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极大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备课的感想与体会 笔者认为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备课和讲课,下面我们就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先从备课谈起,备课要注重三个方面:备专业知识、备教学方法和备学生状况。 (一)备专业知识 众所周知,在授课之前,任何一位教师必须对该课程的整体构架、主要内容有精准的全盘把握。这是“备专业知识”的前提。在此前提下,笔者认为主要研究以下两点:1)分析掌握章节重点和难点,理清各知识节点之间的联系。明确重点难点,才能集中精力讲透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层次,才能有利地从整体上驾驭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学完课程后,可提升整体专业认知水平。就像听易中天教授讲授三国一样,豁然开朗。 2)引进与信息论有关的最新科研信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论相关理论也在不断的更新。利用我院本专业课任教师均是博士的优势,教研室在每周一次的例会中,经常探讨各专业课程的研究新进展,相关老师在教学中适时地介绍新观点、新技术,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数学建模的实践,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锻炼了查阅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备教学方法 授课前,教师需根据课程特点安排设计相应教学方法,诸如探究式与启发式教学法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备教学方法至少需考虑以下二个方面: 1.如何讲清重点难点,做到详略得当[5] 对于数学类课程来讲,学生较难理解的往往是抽象概念和定理证明,这也是对教师的

启发创新意识

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是知识竞争的一个大舞台。要想在这一个大舞台上大展拳脚,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而这个素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能力。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充分认识到科技要立足世界,必须造就众多的创造性人才。要承担这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教育责无旁贷。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教材的具体特色,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抓住发展思维点,启发创造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提高想象力的关键在于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给思维插上翅膀,让它在广阔无限的世界中自由驰骋。 在六年级语文科的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抓住发散思维点,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创造新的社会环境,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如教《凡卡》(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册第21课)一课,课文结尾是“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我抓住这个发散思维点提出:凡卡睡醒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第二天爷爷接他回乡下,理由是邮递员认识凡卡的爷爷;有的说,凡卡写信用的文具忘了收拾,被做礼拜回来的老板发现了毒打致死;有的说,凡卡仍旧过着这种痛苦的学徒生活……学生在想象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思维。 二、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有的知识和智慧,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寻求若干个答案或结论。同时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发展思维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册第13课)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如果说将课文改编为电影剧本,请你设想一下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学生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展开了讨论,他们设计了多种开头:以高高的山峰为特写镜头,突出邱少云崇高的革命形象;清明时节,一队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到革命烈士纪念碑扫墓,举行了庄严的仪式后,请邱少云的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政治学与行政学 王琦琪 13820092200457 对于每个生长在大陆的中国人来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词都不会陌生,仿佛提起政治,无外乎就是这些,以至于作为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总会被问到政治学是不是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常被我们挂在口头上,但真正能了解它的又有几个人呢?初中、高中的教育只是让我们知道,中国最先扛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长期的、不求甚解的灌输,甚至让我们对关于“马克思”的一切产生了抗拒情绪。我们常常自以为是的认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非就是告诉你“世界是物质的”、“要辩证的看问题”,殊不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试想,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红色政权是否还会产生,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是否还会燃起,是否还有关于真理的大检验,是否还有现代化的新中国……不可否认,这一切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也让我们期盼着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与其他一切哲学相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能很好的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如果说一般的哲学学术是意识形态上的幻觉,那么就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粉碎了笼罩在哲学学术上的意识形态神话,并且把自觉地发现和揭示社会现实的任务交给了哲学学术。而其本身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理论为导向,立足于现实生活,解决发生在人们生活中那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再通过这些问题发现其内在本质,完善理论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活着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并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在全世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在各个民族和地区生根发芽,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以中国为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