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讲解学习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讲解学习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讲解学习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

二、名词解释

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个体内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三)简答题

生长发育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

⑧成人期

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

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第二章胎儿期

(二)名词解释

1.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内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三)简答题

胎儿期认知发育: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学习的可能性

第三章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二)名词解释

1.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10.立直反射: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12.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三)简答题

原始反射发育顺序(看课本14个)

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4.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5.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6.立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立位的姿势运动发育是由原始反射的阳性支持开始,立位平衡反应出现后,便出现了独站与步行,体现了由反射到随意运动和连续不断发育的特点。可以分为如下l0个阶段: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

7.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

①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②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③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④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⑤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⑥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

⑦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⑧站立位的膝过伸展。

8.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遵循的规律。

(1)动作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行走的方向发育;

(2)离躯干近的姿势运动先发育,然后是离躯干远的姿势运动的发育;

(3)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发育;

(4)先学会抓握东西,然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

(5)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然后才会从立位时坐下;

(6)先学会向前走,然后才会向后倒退着走。

第四章婴幼儿期精细运动发育

(二)名词解释

1.精细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三)简答题。

1.简述手的基本动作。

手的基本动作包括:非抓握动作与抓握动作两大类。非抓握动作包括悬浮、约束、推、压、触、勾状抓握等;抓握动作又分为力性抓握与精细抓握,前者包括球形抓握、柱状抓握及拉,精细抓握包括指尖捏、指腹捏、侧捏及三指捏。

2.简述抓握动作发育规律。

由无意识抓握向随意抓握发育;由手掌的尺侧抓握向桡侧抓握发育;由不成熟的抓握模式(全手掌抓握模式)向成熟的对指抓握模式发育;由抓握物体向放开物体发育。放开较抓握更为精细,更具有目的性。

3.简述握笔姿势与动作发育。

2~6岁是儿童握笔动作技能迅速发育阶段。

握笔姿势发育包括:手掌向上的握笔动作发育,手掌向下的握笔动作发育,主要以拇指、食指及中指握笔的手指握笔动作发育。

握笔动作发育特征:①握笔部位逐渐靠近笔尖;②离躯干中线越近部位的活动越来越少,而躯干远端部位的活动越来越频繁。

第五章婴幼儿言语语言发育

(二)名词解释

1.语言: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

号系统。

2.言语: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

6.语音:语音是口头言语的物质载体,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内容的声音。

(三)简答题

6.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

简单发音阶段:o~3个月,基本韵母发音较早,声母很少,主要是h音,有时有m音。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发音增加很多,发重复连续音节,开始有近似词的音,半岁时有的音开始有某种意义。

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不同连续音节明显增加,近似词的发音增多,一定的音开始与具体事物相联系,但还没有成为“词”。

正式学话、单词句阶段:1.0~1.5岁,开始有指向连续音节和近似词的音节增多,能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以词代句”;但理解并不限于单词。

掌握初步的语言、简单句阶段:1.5~2.0岁,由单词句进入多词的简单句,各类句子数量比例:单词句占37.7%,简单句占55%,复合句占7.3%。

复合句发展,掌握基本语言阶段:2~3岁,单词句明显下降,而复合句上升到30.5%,句子长度也明显增加,言语内容也更加丰富。

第六章婴幼儿认知功能发育

(二)名词解释

1.同化:同化将自身行为或思考方法构成图式,并能够理解和适应图式的过程称之同化。

2.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其相互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判断能力,是一种高级心理功能。

3.陌生环境法:陌生环境法的产生不仅为依恋的分类提供了实验依据,促进了人们对依恋的具体特性及其本质的理解,而且为人们研究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儿童成长环境的实际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简答题

3.阐述皮杰亚认知发育的阶段理论。(20世纪影响最广泛和深刻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认知发育阶段理论包括: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和运动认识对象;②前运算阶段(3~7岁),思维的片面性和自我为中心;③具体运算阶段(8~11岁),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至成人),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第七章婴幼儿期情绪及其社会功能发育

(二)名词解释

1.情绪: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其产生都是与个体的动机是否实现、需要是否满足有关。

2.情感:情感情感是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如友谊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

(三)简答题

2.简述婴儿的情绪反应的发育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婴儿初生情绪反应的产生、出现或消失、转移,都与其生理需要的是否满足密切相关,随生理需要的出现而出现,并随其减弱、消失而消失、停止。婴儿身体内部或外部引起不舒适的刺激,如饥渴或尿布潮湿等刺激,会引起哭闹等不愉快情绪,只有当直接引起这些消极情绪的刺激消除,这些情绪反应才能停止,代之以新的情

绪。如给孩子喂饱或换上干爽尿布后,婴儿就会立即停止哭声,变得愉快、安静。

(2)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基本情绪反应是人类进化和适应的产物,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无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孟昭兰指出:“人类最基本情绪具有先天性”。新生儿以哭声反映身体痛苦,以微笑反映舒适愉快,这些都是非编码的,不学就会的,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因此,人们常把婴儿初生时的情绪称作“本能的情绪反应”或“原始的情绪反应”。

3.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

(1)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幼儿情绪的丰富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继续分化,引起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有了许多新的需要,继而也就出现了多种新的情绪体验。在幼儿中、晚期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高级社会性情感,如友谊感、集体荣誉感等;此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并不引起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可不断引起幼儿的各种情绪体验。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随着脑的发育以及言语的发展,幼儿的情绪稳定性逐步提高。首先表现为幼儿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逐渐减少;其次表现为情绪逐渐从外露到内隐。幼儿初期的儿童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而完全表露于外,喜、怒、哀、乐都清楚地在脸上反映出来。到幼儿晚期,随着言语和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外部表现。幼儿还可学会在不同场合下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种情绪。

婴幼儿情绪和情感外露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但同时,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是社会交往的需要。

(3)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表现在情感在社会交往中越来越起作用。幼儿情绪的社会化主要表现为: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内容的增加和表情社会化;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发展表现一定的趋势:从在很大程度上的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转为多和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从容易不随意的外露转向能有意识地控制;从容易变动转向逐渐稳定。

8.列举几种婴幼儿的基本情绪。

哭、笑、恐惧、兴趣、愤怒、骄傲和羞愧。

10.简述婴儿笑的3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0~5周),自发性的笑:婴儿初生下来就可以开始有笑的反应。婴儿出生2~12小时中,面部即有像微笑的运动。但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这是一种生理表现,而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

(2)第二阶段(5.0周~3.5个月),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这时人的声音和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但还不能区分不同人,无论是抚养者,还是陌生人,或无论是生气的面孔还是笑的面孔,婴儿均会报以微笑。

(3)第三阶段(3.5个月之后),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从3.5个月尤其是4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出现有选择性的微笑。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的笑,对陌生人则带有警惕性注意,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12.简述鲍比尔关于依恋形成和发展的3个阶段模式。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1)前依恋期(出生至2个月):婴儿有一种有助于依恋发展的内在行为。新生儿用哭声唤起别人的注意,随后,他们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使成人与婴儿的关系更亲

近。这时的婴儿对于前去安慰他的成人没有选择,所以此阶段又叫无差别的依恋阶段。

(2)依恋建立期(2个月至6~8个月):婴儿能对熟人和陌生人作出不同的反应,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对熟悉的人有特殊友好的关系,并特别愿意与之接近。这时的婴儿一般仍然能够接受陌生人的注意和关照,同时也能忍耐同父母的暂时分离。这表明依恋尚在形成中。

(3)依恋关系明确期(6~8个月至24个月):婴儿对于熟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并出现“分离焦虑”一离开养护者时感到不安和“陌生焦虑”一对陌生人的谨慎与回避。由于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此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

(4)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由于言语和表征能力的发展,此时的婴幼儿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如他现在能够忍耐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还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将会返回。

通过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婴儿认识到母亲是最值得信赖的,母亲在与不在都是安全的。长大后,儿童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一种安全感,指导儿童建立各种亲密的人际关系。

13.情感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开始知道自己和客体的关系,区分自己和客体,认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到1.5岁,小儿开始能够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这种客体感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对自己面部特征的认知上。

14.陌生环境法

陌生环境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提出,它的产生不仅为依恋的分类提供了实验依据,促进了人们对依恋的具体特性及其本质的理解,而且为人们研究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儿童成长环境的实际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八章学龄前期与学龄期

(二)名词解释

1.学龄前期:学龄前期学龄前期指3周岁后(第4年)到人小学前(6~7岁)的时期。

2.学龄期:学龄期学龄期,又称儿童期,指从入学起(约满6~7周岁)到12周岁进入青春期前的时期,也是小学阶段的时期。

(三)简答题

课本P154的表格

第九章青春期

(二)名词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由儿童发展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年龄范围定为10~20岁,女童的青春期开始和结束年龄都比男童早2年左右。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到骨骼完全愈合、躯体停止生长、性发育成熟而结束。

2.骨骼年龄(骨龄):骨骼年龄(骨龄) 通过骨X线摄片,观察身体某一部位骨钙化的程度与标准骨龄比较,即可确定该儿童的骨龄。一般以手腕部最为理想。

3.矮身材:矮身材身高低于同龄同性别健康儿童身高平均值减2个标准差或正常值第3百分位者。

4.性早熟:性早熟指女孩在8岁、男孩在9岁以前呈现性发育征象。

(三)简答题

1.青春期的认知发育的特点

①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②逻辑推理能力加强

③思维中残留自我中心特征

第十章成人期

(二)名词解释

1.青年期:1.青年期青年期年龄大致是18~25岁左右,标志着生理功能发育已处于完全成熟的阶段。

7.成年期:成年期成年期是从25~60岁人生跨度最长的时期,成年期又可分为成年早期(25~35岁)、成年中期(35~50岁)及成年后期(50~60岁)。

(三)简答题

1.简述青年期生理发育特点。

青年期生理发育特点主要表现:①面部皮肤滋润,头发乌黑浓密,牙齿洁净整齐,体魄健壮,骨骼坚强且柔韧,肌肉丰满且有弹性,脂肪所占体重比例适中;②内部各种功能良好,心脏血液输出量和肺活量均达到最大值,血压正常,有时略有偏高;这时期个体消化功能也很强,因此,食欲较好;③自身的抵抗力强,而且能自觉地使用各种方法增进体质,预防疾病,所以这时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即使患上某些疾病,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治愈康复;④体力和精力均处于“鼎盛”期,能承担较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运动员获得冠军,固然以运动技能技巧为主,但与其体力发展和生理特点也有直接关系;⑤男性和女性都有良好的生殖能力。

★8.简述青年期心理发育特征。

(1)认知的发育。

青年人的认知发育核心是思维的发育。具体表现为逻辑性强,产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对事物有独特见解,喜欢怀疑与争论。

(2)自我意识的确立:①理想与信念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心理诞生;③同一感形成。

(3)情绪敏感而不稳定。

(4)人格逐渐形成。

(5)性心理不断成熟。

(6)职业适应问题。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上课讲义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 二、名词解释 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3.发育:发育是个体内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 4.成熟: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三)简答题 生长发育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 ⑧成人期 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 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 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关键龄”,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 第二章胎儿期 (二)名词解释 1.胎儿期: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内发育的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共10个月左右,约280天。 2.胎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三)简答题 胎儿期认知发育: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学习的可能性 第三章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二)名词解释 1.粗大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10.立直反射: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多于出生后3~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 12.平衡反应: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三)简答题 原始反射发育顺序(看课本14个) 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运动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

1、立弓:人体直立时,重力由腰椎经骶骨、骶髂关节、髋臼传至股骨头,形成“立弓” 2、坐弓:坐位时,重力由骶骨向两侧传至坐骨结节,形成“坐弓” 3、足弓:足弓由足的跗骨、跖骨以及足部的关节、韧带、肌腱共同构成的凸向上方的弓形 结构。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左右方向的横弓。纵弓又由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组成 ①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1、2、3跖骨构成,此弓较高,有 较大的弹性,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又称弹性足弓 ②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4、5跖骨构成,此弓较矮,弹性较差,与维持直立 有关,又称支撑足弓 ③横弓:由骰骨和3块楔骨组成 4、关节的分类: ⒈按关节运功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态分为以下三类 ①单轴关节:关节只能绕一个运动轴做一组运动a屈戊关节:又名滑车关节,通常只能绕冠状轴做屈伸运动,如,指骨间关节。b车轴关节:由圆柱状的关节头与凹面状的关节窝构成,关节窝通常为骨和韧带连成环组成。可沿垂直轴做旋转运动,如桡尺近侧和远侧关节等 ②双轴关节:关节能绕俩个运动轴进行俩组运动,也可进行环转运动,包括俩种形式a椭圆关节:关节头呈椭圆形凸面,关节窝成相应椭圆形凹面,如桡腕关节b鞍状关节两骨的关节均成鞍状,互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如拇指腕掌关节 ③多轴关节:关节具有两个以上的运动轴,可做多方向的运动,通常也有俩种形式a 球窝关节:如肩关节和髋关节 b 平面关节:如腕骨间关节和跗跖关节 ⒉按构成关节的骨的数目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单关节:如肩关节和髋关节 ②复关节:如肘关节和膝关节 ⒊按关节的运动形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单动关节:只能单独进行活动的关节,如肩关节 ②联合关节: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独立的关节,在运动时需绕共同运动轴进行活动, 如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 5、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的肱骨头构成,也称盂肱关节。相连两骨关节面大小 相差较大,关节窝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4~1/3。关节窝周缘有关节唇加深关节盂。关节囊薄而松弛,附着在关节盂周缘和肱骨解剖颈之间,关节囊壁内有由滑膜囊包裹的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此腱有加固关节的作用。连接或加固该关节的韧带有: ①喙肩韧带:连于肩胛骨和肩峰之间,防止肱骨头向上方脱位 ②喙肱韧带:自喙突至肱骨大结节,加固关节囊上部,防止关节头向上部脱位。 ③盂肱韧带:加强关节前壁的作用 ④肱骨横韧带:固定肱二头肌长头腱于结节间沟的作用 肩关节的运动: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能绕三个基本轴进行运动。肩关节绕冠状轴可做屈、伸运动,绕矢状轴可做内收、外展运动,绕垂直轴可做旋内、旋外运动,还可做环转运动与水平屈伸运动。 6、肘关节: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构成复关节①肱尺关节由股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 构成的屈戌关节②肱桡关节股骨小头和桡骨关节凹构成的球窝关节③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的车轴关节。 肘关节囊的特点:肘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壁厚而紧张,并有韧带加强。连接和加固肘关节的韧带有①桡侧副韧带②尺侧副韧带③桡骨环状韧带:防止桡骨头脱出

人体解剖学复习要点

人体解剖学复习要点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处稍向前突,称胸骨角,是确定第2 肋的标志。翼点:在颞窝内,额骨、顶骨、蝶骨、颞骨四骨相交处,呈"H"形骨缝,此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薄弱,内部有重要血管通过。 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之间的间隙,其内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膝关节:前方有髌韧带、两侧有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关节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 膈的裂空及通过的结构:膈上有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孔。通过主动脉裂孔的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的有食管和左、右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的有下腔静脉。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下部,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联合腱,内口腹股沟管腹环,外口为腹股沟管皮下环,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鼻旁窦的开口:有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开口于中鼻道的有上颌窦、额窦和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上鼻道的有筛窦后群,开口于蝶筛隐窝的有蝶窦。 咽峡:咽峡是口腔与口咽部相通的门户,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组成。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位置比较固定,其体表投影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1/3交点处,称麦氏点,急性阑尾炎时,此点附近有明显压痛,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齿状线:齿状线是指肛管内由肛瓣的边缘和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的锯齿状环行线,为粘膜与皮肤的分界线。 舌的神经支配:舌的运动神经是第12对脑神经舌下神经;舌前2/3的味觉由第7对脑神经面神经的鼓索管理,舌前2/3的一般感觉由第5对脑神经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发出的舌神经管理,舌后1/3的味觉和一般感觉均由第9对脑神经舌咽神经的舌支管理。 咽各部的结构和联通:咽腔以软腭与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分为三部: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其交通情况为:鼻咽部向前经鼻后孔到鼻腔,经咽鼓管咽口通鼓室;口咽部向前经咽峡到口腔;喉咽部向前经喉口通喉腔。 食管狭窄的部位:食管的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距切牙约15cm;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切牙约25cm;第三个狭窄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切牙约40cm。这些狭窄常为异物滞留和肿瘤的好发部位。当进行食管内插管时,要注意这三个狭窄。 胃的描述: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部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幽门部在第1腰椎右侧附近。胃是消化管的膨大部位,有两口、两壁、两缘,可分为四部。入口与食管相连叫贲门,出口续于十二指肠叫幽门。两壁是前壁和后壁。上缘称胃小弯,朝右上,下缘称胃大弯,朝左下。四部分别是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靠近贲门的部分为贲门部,胃底是自贲门向左上方膨起的部分,胃体是胃中间的大部分,幽门部接近幽门,由大弯侧的中间沟可分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的幽门管。 大肠的特征性结构:大肠有三种特征性结构:①结肠带②结肠袋③肠脂垂。具有此特征性结构的肠管有: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肝脏的描述:肝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可达左季肋区。大部分为肋

(精选)人体解剖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1、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急性实验法,包括离体实验法和在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2、解剖学姿势。 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两脚并拢,脚尖向前。 3、简述轴、面和方位。 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上下、前后、内侧、外侧、内和外、深、浅。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Na+—K+泵:细胞膜上存在的泵蛋白。 3、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作用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4、受体:受体主要指细胞中一种特殊蛋白质,能识别化学信使并能与之特异结合从而引起细胞的生理效应。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转发化学信息的特征。 5、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试比较被动运转和主动运转的不同点。 主动运输:耗能、由低浓度向高浓度、 被动运输:不耗能、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2、钠泵活动的意义。 ①由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②钠泵活动能阻止细胞外Na+和与之伴随的水进入细胞,可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形态③钠泵活动能建立起一种离子势能储备,可用于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 第三章运动系统 1、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以结缔组织连接在相对的骨面之间,具有骨腔。 2、骨连接:骨与骨之间的连接。 1、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运动。 人体各部关节的构造虽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结构都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 基本构造:⑴关节面,是构成关节各骨的连接面。⑵关节囊,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囊(附于关节的周围或其附近的骨面上,可分为内外两层)。⑶关节腔,是使关节囊所围成的密闭腔隙。 关节的运动:关节在肌肉的直接牵引下可以进行滑动、曲和伸、内收和外展、旋内和旋外以及环转等多种运动方式。 2.骨骼的分布。 答:人体骨按部位可分为颅骨(由23块骨组成,有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 第四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血液容积百分比

最新13级康复专业人体发育学A卷答案

13 级康复专业 《人体发育学 》试题( A 卷) (答案) 单选题 (2分/题15X 2=30分) 1、 生长发育取决于( E ) A. 生物学因素 B.社会学因素 C.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 D.生物学因素与社会学因素的交互作用 E.上述各项因素 2、 胎教中首选的方法( D ) A.运动胎教 B.光照胎教 C.言语胎教 D.音乐胎教 E.其他 3、 描述巴宾斯基反射哪项不正确( D ) A.指触动胎儿足底时,足趾成扇形张开、足朝里弯曲的本能反 射活动B.直到出生后第12个月才消失 C.3个月的胎儿已 出现D.直到出生后6个月消失 E.巴宾斯基反射阳性表 明锥体束受损或皮层发育不成熟 4、 握持反射在生后即出现,以后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替代, 其存在的时期为 ( C ) A. 2?3个月 B.3?4个月 C.0?4个月 D.4?5个月 E.0?6个月 5、 拥抱反射又称惊吓反射,其反应分为两型,其中伸展型存在 时期为 ( B ) 8、 小儿可以独自步行,称为独走阶段的月龄为 ( E ) A.8个月 B.9个月 C. 10个月 D. 11个月 E.12个月 9、 绘画动作发育阶段不包括 ( D ) A.乱涂阶段 B.组合阶段 C.集合阶段 D.乱画阶段 E.图画阶段 10、 儿童最早获得的是:( A ) A.名词 B.动词 C ?形容词 D ?代词 E ?连词 A.0?3个月 B.4?6个月 C.0?6个月 6、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存在时期 ( D A.0?1个月 B.0?2个月 C.0?3个月 7、 阳性支持反射存在时期 ( B ) A.0?1个月 B.0?2个月 C.0?3个月 D.6? 8 个月 ) D.0?4个月 D.0?4个月 E.2?3个月 E.0?5个月 E.0?5个

人体发育学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 ●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 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全过 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 胸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 发育,重点涉及儿童的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改变。 ●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发育状态,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在自 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包含各种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服从于“快乐原 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代表人们在满足外部现实制约的同时,满足本我的基本 冲动的努力,是有意识的、理性的,按“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按“至善原则”行动,限制“自我”对“本我”的满足。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胎儿8周时即可出现,妊娠28~30 周是胎动最活跃的时期。明显的胎动有3种类型:①缓慢的蠕动或扭动,在妊娠3~4个月时最易察觉;②剧烈的踢脚或冲撞,从6个月起增加,直至分娩;③剧烈的痉挛动作。 ●胎教:即胎儿教育的简称,就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 影响,根据胎儿各感觉机能发育的实际情况对胎儿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训练和教育,旨在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 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平衡:在不同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主要包括保持体位,在随意运 动中调整姿势,对外来干扰做出安全有效反应。靠视觉、躯体感觉和前庭。 ●运动的协调性:在准确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互相配合,和谐地完成 动作。 ●痉挛:被动屈伸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称为折刀现象,为锥体束损 害现象。 ●精细运动能力: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 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双手协调:是指同时使用双手操作物体的能力将物体从一只手中传递到另一只手中,同 时使用双手进行游戏 ●手眼协调:是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触觉识别:是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无需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是手指的精细感觉●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即人们说出的话 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 ●言语链:是借用“链”的结构形式,形象地说明说话人的意思到达听话人、从而完成言 语交际任务的紧紧相扣的转换过程。包括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译码5个环节,包括三

人体解剖学重点复习题

人体解剖学重点复习题 ★运动系统思考题 1.椎体之间得连接有哪些?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 2. 椎弓之间得连接有哪些? 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项韧带,横突间韧带,关节突韧带 3.椎间盘有哪些结构?中央部的髓核和周围部得纤维环 4. 脊柱得前面、后面、侧面观各有哪些特点? (1)前面观:自第2颈椎到第2骶椎得椎体宽度,自上而下随负载增加而逐渐加宽,到第2骶椎为最宽;自骶骨耳状面以下,体积逐渐缩小;正常人得脊柱有轻度侧屈。(2)后面观:所有椎骨棘突连贯形成纵棘,位于背部正中线上。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向后。胸椎棘突细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胸椎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3)侧面观: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 5. 试述胸廓上.下口的组成。 胸廓上口由胸骨柄上缘、第一肋和第一胸椎椎体,胸廓下口由第12胸椎、第11及12对肋前端、肋弓、剑突。 6. 试述胸锁关节得组成。由锁骨得胸骨端与胸骨得锁切迹及第一肋软骨得上面构成。 7. 试述肩关节得组成、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得盂唇附着。可作3轴运动-冠状轴上得屈和伸,矢状轴上得收和展,垂直轴上旋内与旋外运动以及环转运动。 8. 试述肘关节得组成、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构成的复关节。3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肘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壁厚而紧张,并有韧带加强,囊得后壁最薄弱。运动以肱尺关节为主体,允许作屈、伸运动,尺骨在肱骨滑车上运动,桡骨头在肱骨小头上运动、肱桡关节与桡尺近侧关节。桡尺远侧关节联合,参与前臂得旋前和旋后。 9. 桡腕关节如何组成? 由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得近侧关节面作为关节头,桡骨得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作为关节窝而构成。 10. 骨盆得界限如何围成,骨盆下口有哪些结构组成? 骨盆可由骶骨岬向两侧经骶翼、髂骨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环形界线。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 11. 试述髋关节得组成、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髋臼得周缘附有纤维软骨构成得髋臼唇,髋臼切迹被髋臼横韧带封闭,使半月形得髋臼关节面扩大为环形以紧抱股骨头。髋臼窝内充填有脂肪组织。可作3轴得屈、伸、展、收、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12. 试述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膝关节得关节囊薄而松弛,附于各关节面得周缘,周围有韧带加固,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可作屈、伸运动,半屈膝时可作旋内和旋外运动。 13. 试比较肘关节与膝关节在组成、辅助结构、运动形式方面得异同。 组成→异: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关节面构成得复关节,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同:都由3块骨组成,都有关节囊。辅助结构异:膝关节有滑膜囊与滑膜襞,有内“C”外“O”的半月板。同:关节周围都由韧带。运动形式异:肘关

人体发育学试题

人体发育学试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单选 1 A.原始反射模式 B.本体反射模式 C.前庭模式 D.皮肤介导模式 E.运动模式 2 A.从上到下 B.从近到远 C.粗大运动 D.精细动作 E.从泛化到集中 3 A.多见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 B.大部分是不利于正常运动的形成 C.存在过久会干扰正常运动的形成 D.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E.正常情况下2~6个月内消失 4 ~5个月~8个月~11个月~18个月岁 5 %%%%% 6 A.从上到下 B.从近到远 C.粗大运动 D.精细动作 E.从泛化到集中 7 A.对身体的自我感觉(1岁) B.对自我扩展的意识(4岁) C.自我尊重的意识(3岁) D.追求自我的形成(6岁) E.理解自我的形成(成年) 8 个月的婴儿辅音增加 个月的婴儿呈自然反射发音 个月的婴儿已能模仿单音节声音 个月的婴儿出现双音节 个月的婴儿能说出简单的词和重复的字 9 A.生物功能行为问题 B.运动行为问题 C.社会行为问题 D.性格行为问题 E.语言问题 10 A.由头到尾 B.从上到下 C.由近到远 D.由粗到细 E.由动到静 11 A.拥抱反射 B.手握持反射 C.紧张性颈反射 D.跟腱反射 E.紧张性迷路反射 12 A.阶段性 B.渐进性 C.不平衡性 D.程序性 E.个体性 13 A.阶段性 B.渐进性 C.不平衡性 D.程序性 E.个体性 14 A.肌营养不良 B.磨牙 C.儿童擦腿综合征 D.吉兰-巴雷综合征 E.脊柱裂

15健康小儿,能独坐一会,用手摇玩具,能辨认熟人和陌生人,其年龄约为 A.1~2个月B.2~3个月C.3~4个月D.5~6个月E.7~8个月 16 A.生物功能行为问题 B.运动行为问题 C.社会行为问题 D.性格行为问题 E.语言问题问题 17 A.从上到下 B.从近到远 C.粗大运动 D.精细动作 E.从泛化到集中 18 A.从上到下 B.从近到远 C.粗大运动 D.精细动作 E.从泛化到集中 19 A.多见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 B.大部分是不利于正常运动的形成 C.存在过久会干扰正常运动的形成 D.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E.正常情况下2~6个月内消失 个月小儿,可疑为运动发育迟缓的是 A.尚不会爬B.可以坐稳C.会用拇指、示指拿捏物品D.可以翻身E.可独自站立片刻 21 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B.脊髓成熟的重要标志为髓鞘由下向上逐渐形成C.小儿身高和体格明显增大出现在青春期D.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表现仅在青春期生长发育阶段E.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 22 ~2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 23 ~2个月~6个月~8个月~12个月~18个月 24 A.头尾发育规律 B.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规律 C.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规律 D.不随意运动向随意运动发育规律 E.阶段性的发育规律 25 A.注意是认知过程的开始,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形式 岁以后开始发展有意注意 岁以前的注意基本属于无意注意 ~4岁时有意注意已稳定 ~6岁后儿童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26 A.运动行为问题 B.生理功能行为问题 C.社会行为问题 D.性格行为问题 E.语言行为问题 27 A.原始反射模式 B.本体反射模式 C.前庭模式 D.皮肤介导模式 E.运动模式 28 A.从上到下 B.从近到远 C.粗大运动 D.精细动作 E.从泛化到集中

人体发育学试题

一、单选 1此模式多见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大部分有利于正常运动的形成,但如果存在过久则可干扰正常运动的形成,这种模式也可用于临床治疗() A.原始反射模式 B.本体反射模式 C.前庭模式 D.皮肤介导模式 E.运动模式 2 儿童运动发育自头端向足端进行所遵循的发育规律是() A.从上到下 B.从近到远 C.粗大运动 D.精细动作 E.从泛化到集中 3 下列有关原始反射模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多见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 B.大部分是不利于正常运动的形成 C.存在过久会干扰正常运动的形成 D.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E.正常情况下2~6个月内消失 4 幼儿能够理解成人的语言,并能够指出自己的“鼻子”、“眼”的年龄是() A.3~5个月 B.6~8个月 C.9~11个月 D.12~18个月 E.2岁 5 小儿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 A.20% B.30% C.45% D.50% E.60% 6婴儿由最初的全身性的、不精确的动作逐步分化为局部性的、精确的动作所遵循的发育规律是() A.从上到下 B.从近到远 C.粗大运动 D.精细动作 E.从泛化到集中 7下列关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阶段不正确的说法是() A.对身体的自我感觉(1岁) B.对自我扩展的意识(4岁) C.自我尊重的意识(3岁) D.追求自我的形成(6岁) E.理解自我的形成(成年) 8下列有关语言发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4个月的婴儿辅音增加 B.1个月的婴儿呈自然反射发音 C.6个月的婴儿已能模仿单音节声音 D.11个月的婴儿出现双音节 E.12个月的婴儿能说出简单的词和重复的字 9儿童擦腿综合征属于()

人体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

人体解剖学备课笔记

绪论 一、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 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形 态学的范畴。 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分类: 系统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若干个系统,按各个系统进行形态结构等的 巨视解剖学叙述。 局部解剖学:将人体分成若干个部分,按部分来阐明每一个局部有关 广义解剖学诸器官结构的层次排列、局部位置及毗邻关系。 细胞学 微视解剖学组织学 胚胎学 其他门类:断层解剖学、比较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应用解剖学、生长解剖学、艺术解剖学等。 三、人体结构概述: (一)细胞+间质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二)人体九大系统: 1、运动系统: 2、消化系统; 3、呼吸系统; 4、泌尿系统; 5、生殖系统; 6、脉管系统; 7、内分泌系统; 8、感觉器; 9、神经系统。

(三)分部: 1、头部:颅、面。 2、颈部:颈、项。 3、躯干部:胸部、腹部、盆部。 4、四肢左、右上肢:肩、臂、前臂、手; 左、右下肢:臀、大腿、小腿、足。 四、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下垂于躯干两 侧,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二)方位术语: 1、上(颅侧):近头者下(尾侧):近足者 2、前(腹侧):近腹者后(背侧):近背者 3、内侧:近正中面者外侧:远正中面者。 4、内与外:某结构与体腔或空腔脏器的相互位置关系,近腔者为内,远腔者为外。 5、浅、深:体内某点与体表间的距离,近皮肤者为浅,远者为深 近侧:靠近肢体附着者 6远侧:远离肢体附着者 内侧和外侧上肢:尺、桡 下肢:胫、腓 (三)轴和面 1、轴: 1)垂直轴:上、下方向走行; 2)矢状轴:前、后方向走行;

人体发育学考试重点

人体发育学概论第一章二、名词解释、体重、头围、)(身长2.生长: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胸 发育是个体内在的,潜在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表现出其相应的特征,是身体发育:3. 认知,情绪,运动等各种功能有机的统一并伴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质的改变。心理学的成熟是指内成熟是指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稳定的完全的发育状态,4.成熟:在自我调节机制的完成和完善状态。)简答题(三 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分期:⑧成人期7.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9.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10.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15.运动发育的主要特点。①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两部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粗大运动发育在先,精细运动发育在后,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②原始反射的发育存在与消失是以后自主运动发育的基础;③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应的发育是人类建立和保持正常姿势运动的基础;⑤头部运动先发育成关键龄时运动发育会有质的变化;”“关键龄,④每个小儿都有运动发育的熟,上肢运动发育比下肢早,会走之前手的功能已发育较好;⑥头颈躯干的运动发育早于上肢与下肢的发育;⑦所有小儿运动发育的顺序相同,但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⑧粗大运动主要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等运动;⑨精细运动主要指手的运动。胎儿期第二章 名词解释(二) 胎儿期是人体发育的最早阶段,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体宫内发育的阶段,从受孕胎儿期:1. 天。个月左右,约280到分娩共10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2.胎动:)简答题(三:①视觉的发育②听觉的发育③味、嗅、触觉的发育④记忆力⑤言语⑥胎儿期认知发育学习的可能性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第三章名词解释( 二)粗大运动发育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粗大运动发育:1. 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立直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10.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4个月出现,持续终生。~肢间的正常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多于出生后3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平衡反应12.平衡反应: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简答题三)( 14个)原始反射发育顺序(看课本。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4.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5.坐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①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6.立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立位的姿势运动发育是由原始反射的阳性支持开始,立位平衡反应出现后,便出现了独站与步行,体现了由反射到随意运动和连续不断发育的特点。可以分为如下l0个阶段: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 7.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 ①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②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③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④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⑤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⑥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⑦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⑧站立位的膝过伸展。

人体解剖学复习重点

《人体解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骶角:骶骨下端得裂孔称骶管裂孔,裂空两侧有向下凸出得角(就是第5骶椎得下关节突),临床上以此来确定骶管裂孔得位置 2、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2肋,就是计数肋得重要标志 3、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得腭舌及舌根共同围成,就是口腔通向咽得分界,也就是口腔与咽之间得狭部 4、下消化道:消化管有口,咽,食管,胃,小肠(又分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与大肠(又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与肛管)。其中空肠以下称下消化道。 5、麦氏点:阑尾根部得体表投影,通常在右髂上棘与脐连线得中、外1/3交点处。该点称麦氏点。 6、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环行线,环绕肛管内面,叫齿状线。齿状线上、下方得来源,动脉供应、静脉与淋巴回流等均不同 7、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在左、右肺周围各形成一个完全封闭得潜在性腔隙,称为胸膜腔 8、肋隔隐窝:就是在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移行处形成得半环状腔隙,就是胸膜腔得最低部位 9、纵膈:纵膈就是两侧纵膈胸膜之间所有器官与结缔组织得总称。 10、肾门:为肾内侧缘中部得凹陷,就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与淋巴管等结构出入肾得门户 11、膀胱三角:膀胱底得粘膜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得三角区 12、阴道穹:就是围绕子宫颈阴道部得阴道上端得环形间隙,可分为前、后穹与两侧穷 13、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走向周而复始得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14、心包腔:心包腔就是浆膜性心包脏、壁两层之间得腔隙,内含少量浆液,可减少心搏动时得摩擦 15、动脉韧带:动脉韧带就是连于肺动脉于分叉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得结缔组织索,就是胎儿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得遗迹 16、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内,形态与功能相似得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称神经核 17、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内,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称神经节 18、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得腔隙称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下隙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 19、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之间得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有脊神经根与锥内静脉丛通过,腔内呈负压,临床上硬膜外麻醉即将麻药注入此腔,阻滞神经根得传导。 二、填空题 1、骨按形态分长骨、短骨、扁骨与不规则骨四种。 2、滑膜关节得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腔与关节囊;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与关节唇与滑膜襞与滑膜囊。 3、椎间盘连接在相邻得椎体之间,中央为髓核,周围为纤维环。 4、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通过,肩关节得关节囊下壁最薄弱,易发生脱位。 5、关节唇见于肩关节与髋关节关节。 6、胃就是消化管最膨大部分,可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四部。 7、十二指肠就是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降、水平、升四部。 8、直肠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即会阴曲与骶曲。 9、肝外胆道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胆囊。 10、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与各级支气管。其中下呼吸道包括气管与各级支气管。 11、鼻旁窦有额窦、上颌窦、筛窦与蝶窦,其中最大得就是上颌窦。 12、胸膜下界体表投影:锁骨中线平第8肋,腋中线平第10肋,肩胛线平第11肋,后正中线平第12胸椎棘突。 13、肾冠状切面上,肾实质可分为肾皮质与肾髓质两部分。 14、膀胱分膀胱体、膀胱颈、膀胱尖、膀胱底四部分。 15.男性尿道得三个狭窄就是尿道内口、尿道膜部与尿道外口,三个扩大就是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与尿道舟状窝。

人体发育学b卷

姓… 业… 专 学…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人体发育学》试卷(B) 年级_____ 专业康复治疗技术__________ (本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一一二二二-三四总分 得分复核 得分 阅卷人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成熟 2.拥抱反射 3.手眼协调 4.语言发育迟缓 5.认知功能

、选择题(本大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 ) A.2个方面 B.3 个方面 C.4 个方面 D.5 个方面 E.6 个方面 2.人类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一般在( ) A.1?2岁以前 B.2 ?3岁以前 C.3?4岁以前 D.4?5岁以前 E.5 ?6岁以前 3.正常健康小儿前囟约半数闭合时间为 ( ) A.0.5?1岁 B.1 ?1.5岁 C.1.5 ?2岁 D.2 ?2.5岁 E.2.5 ?3岁 4.母亲几个月可感觉到胎动( ) A.3个月 B.4 个月 C.5 个月 D.6 个月 E.7 个月 5..哪个孕期最容易受放射线、药物、感染及代谢毒性产物或胎内某些病变等因素的影 响,不利胚胎发育成长,可致胎儿畸形( ) A.胚芽期 B. 胚胎期(受精后3?8周) C. 胎儿期 D.胚胎期(受精后2?8周) E. 胚芽期(受精后o ?3周) 6. 描述巴宾斯基反射哪项不正确( ) A. 指触动胎儿足底时,足趾成扇形张开、足朝里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 B. 直到出生后第12个月才消失 C.3 个月的胎儿已出现 D.直到出生后6个月消失 E. 巴宾斯基反射阳性表明锥体束受损或皮层发育不成 熟 7. 拥抱反射又称惊吓反射,其反应分为两型,其中拥抱型存在时期为 () 得分 阅卷人

《正常人体解剖学》复习重点

《正常人体解剖学》复习重点2 名词解释 1.矢状面:指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4】 2.肘后三角:当肘关节前屈90度时,尺骨鹰嘴和肱骨内、外上髁三点连成一等腰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34】 3.扁桃体窝:在口咽侧壁上,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有一凹窝,称扁桃体窝,窝内容纳腭扁桃体。【92】 4.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稍后方,以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小球内含 有化学感受器。【156】 5.肺门:为肺内侧面中央的长椭圆形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肺的部位。【113】 6.虹膜角膜角:在眼球前房的周缘,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间隙称虹膜角膜角,又称前房角。【201】 7.周围性瘫痪(软瘫):当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如前角运动细胞、脑躯体运动核、脊神经或脑神经损伤),由 于肌失去神经直接支配,出现肌体肌张力降低,松弛变软,反射弧中断,深、浅反射均消失,称周围性瘫痪或软瘫。【274】 8.内囊:是由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内囊损伤时,可引起“三 偏”综合症。【256】 9.麦克伯尼(McBureny)点:即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脐与左髂前上棘之间的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急性阑尾炎时,此点可有压痛。【97】 10.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细胞体连同其树突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称为灰质。在大小脑表面的灰 质称皮质。【216】 11.正中矢状切面:即沿人体正中线所作的矢状切面。【4】 12.翼点:指在颞窝区内,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神经通过,骨折时,易引 起颅内血肿。【25】 13.Treitz韧带:即十二指肠悬肌,张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腹后壁之间;有悬吊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亦作为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标志。【95】 14.心切迹:左肺前缘下半有一明显缺口,称心切迹。【113】 15.掌浅弓:尺动脉的终末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在手掌合成的弓形动脉,称为掌浅弓。【162】 16.黄斑:在视神经盘的颞侧处,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为感光最敏感的部位。【200】 17.中枢性瘫痪(硬瘫):当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抑制作用,产生功能释 放,活动增强,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瘫痪的肌呈痉挛状态,同时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称中枢性瘫痪或硬瘫。【274】

康复治疗技术考试(基础知识人体发育学)

康复治疗技术考试(基础知识人体发育学) 基础知识:六.人体发育学 第一章正常发育 康复医学角度人体发育:重(运动发育)和(心理社会发育)1.生长发育的一半规律** A:分为:不平衡性逐渐性和个体性 B: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 ①开始发育速度是平均一的 ②发育过程中身高和体格明显增大的两个高峰期,一个婴儿期,另一个青春期 ③器官的功能发育不等速:脑发育最早,5岁时脑的大小及重量已接近成人 ④性器官则要到青春期才迅速发育 C:生长发育的逐渐性表现: 由头到尾、由近道远、由粗到细、由动到静的规律 D影响生长发育的差异是: 遗传、环境 2.运动发育规律** A:①第一年:人类特有动作—手的动作和直立的出现,标志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②第二年:相对稳定 ③第三年:迅速发展时期

B:①从泛化到集中:婴儿最初动作全身性,不精确的,以后局部性、精确的动作,由不协调到协调。 ②从上到下:头到足 ③从近到远:从生体中部,越近躯干部位动作发育越早,然后逐渐向远端发育 C:粗大运动发育顺序** ①指:姿势或全身(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跃等 ②抬头:新生儿几俯卧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抬头较稳定;4个月抬头稳定; ③坐: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坐稳 ④翻身:7个月有意仰卧位→俯卧位→在到仰卧位 ⑤爬:8-9用双上肢向前爬 ⑥站、走、跳:11可独自站立片刻:15月独自走稳;24月双足并跳;30单腿跳 D:精细运动发育规律** ①指:手和手指的运动及手眼协调能力 ②精细动作多为小肌肉的运动,在全身大肌肉发育后迅速发育;手指是精细动作重要。 ③3-4月握持反射消失 ④6-7月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 ⑤9-10月可用拇指、食指拾物,喜撕纸 ⑥12-15月学会用匙,乱涂画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掌握试题 [含参考答案]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掌握试题 [含参考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喉软骨支架中,唯一完整的软骨是:() A.会厌软骨 B.甲状软骨 C杓状软骨 D.环状软骨 E.小角状软骨 2.甲状软骨的说法何者不正确:() A.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对软骨 B.左右侧甲状软骨板前缘相交形成前角,又称喉口 C.借环甲膜连与舌骨 D.下角与杓状软骨形成关节 E.以上说法全错 3.右主支气管的叙述何者正确:() A.细而长 B.粗而陡直 C.异物不易落入 D.前方有下腔静脉 4.胸膜腔:() A.呈负压状态 B.完全位于胸腔内

C.两侧胸膜腔相通 D.内容纳肺 E. 胸膜腔只有一个 5.喉腔最窄处为:() A.前庭裂 B.声门裂 C.喉口 D.与气管相连处 E. 前庭襞 6.喉室是:() A.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的部分 B.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C.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间隙 D.前庭裂以上的部分 7.肺尖和胸膜顶突入颈根部的位置是()A.高出锁骨外侧份以上2-3厘米 B.高出锁骨中份以上2-3厘米 c高出锁骨内侧份以上2—3厘米 D.高出胸锁关节以上2厘米 E高出第一肋以上2~3厘米

8.在直立姿势下炎症的脓液最不易引流的鼻旁宴是() A.筛窦前群 B.筛窦后群 C额窦 D.蝶窦 E上颌窦. 二、D型选择题 1.声韧带连于哪两者之间() A.杓状软骨声带突 B.会厌软骨下端 C.甲状软骨下角 D.喉结 E. 甲状软骨前角后面 2.下列哪两种胸膜转折处形成较深隐窝() A.膈胸膜 B.纵隔胸膜 C肋胸膜 D.脏胸膜 E. 胸膜顶 3.前庭裂界于哪两者之间() A.咽腔 B.喉前庭 C. 喉中间腔 D. 声门下腔 E. 口腔 三、填空题 1.呼吸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鼻旁窦中最大的一对是________________, 并开口于________________。 3.覆盖在固有鼻腔内的粘膜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两部。

人体发育学试题.doc

第一章人体发育学概论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生长发育取决于()1.E A.生物学因素 B.社会学因素 C.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 D.生物学因素与社会学因素的交互作用 E.上述各项因素 2.人体发育学属于() 2.C A.儿童精神医学的分支领域 B.儿童行为医学的分支领域 C.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 D.儿童心理学的分支领域 E.儿童保健医学的分支领域 3.人体发育学是在() 3.A A.发育心理学与发育行为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B.发育心理学与儿童保健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C.发育心理学与儿童精神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D.发育行为学与儿童保健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E.发育行为学与儿童神经病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4.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代表人物为() 4.D A.比奈 B.格塞尔 C.赫伯特·斯宾塞 D.弗洛伊德 E.特曼 5.《儿童的思想与起源》的作者为() 5.E A.皮亚杰 B.布鲁纳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E.瓦隆 6.美国的《发育与行为儿科学杂志》发行于()6.E A.20世纪60年代以前 B.20世纪60年代以后 C.20世纪70年代以后 D.20世纪80年代以前 E.20世纪80年代以后 7.《儿童心理之研究》的作者是() 7.C A.艾华 B.陈大齐 C.陈鹤琴 D.黄翼 E.朱智贤 8.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于()8.E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3年 E.2004年 9.格塞尔提出的儿童适应性行为,主要包括()9.B A.知觉、定向行动、姿势、移动、运动等发育 B.知觉、定向行动、手指操作能力、注意、智力等发育 C.知觉、定向行动、模仿能力等发育 D.知觉、定向行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等发育 E.知觉、定向行动、相互理解沟通能力等发育 10.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 10.B A.2个方面 B.3个方面 C.4个方面 D.5个方面 E.6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