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市

创新城市
创新城市

随着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竞争更趋激烈,许多国家都把强化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超前部署和发展科学研究前沿的高技术及其战略产业,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规划,以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创新型城市;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conomic society,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more fierce, many countries have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system as a national strategy, tak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vestment as a strategic investment, advanced deploy and the develop the science and research front of high technology and strategic industry, to carry out a maj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in order to enhance n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innovation ;innovative city.

摘要 (1)

引言 (3)

一、创新型城市的理论内涵 (3)

1.1国外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综述 (3)

1.2 我国创新型城市理论综述 (4)

二创新型城市运行的动力机制 (4)

2. 1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动力机制 (4)

2.2.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动力机制 (5)

2.3 以服务创新为驱动力的动力机制 (5)

2.4 以知识创新型城市为驱动力的动力机制 (6)

三创新型城市运行的调控机制 (6)

总结 (7)

参考文献 (8)

“创新型城市”是一种建立在创新文化基础上,以自主创新为发展方向,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的城市形态。它具有四个特征:①具有独创的创新思维,并用其引导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②具有一套完善的创新机制,能够产生显著的集聚效应,能够优化创新资源配置。通过整合如人才、技术、资金、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使城市发展的创新能力更加持久。③具有系统的卓越的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的一个或多个。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机构等共同参与,施行联动模式,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一套完善创新体系。④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转化效率高。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助于实现资金转变为新技术、新技术转化经济新增长点,反馈到技术上又使其转化到更高水平的良性循环。

一、创新型城市的理论内涵

1.1国外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综述

创新型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目前学术界对其内涵的认识并未达成一致(Scott,2006)。英国创新型城市权威研究机构Comedia创始人的Charles Landry(2004)认为,创新型城市不仅是促进有想象力的行动和都市生活快速提升的号角,而且是城市实施复兴和复苏方案的一个清楚和详细的工具箱,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需具备以下七个条件: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的强烈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以及上网机会。那些具有创新特质的城市往往处于社会和经济变迁之中,大量的新事物不断涌现,融合并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认为时间和机遇对创新型城市的创建十分重要。

1.2 我国创新型城市理论综述

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定义,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争、包容梦想的文化氛围,城市居民具有崇尚创新、向往创新的强烈精神追求,各个社会实践领域普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各行各业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走上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狭义创新型城市是指一个城市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确立并推进以企业为主体要素的自主创新模式,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名牌企业、产品,以技术创新或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得到较多认同的创新型城市是指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纵观“创新型城市”概念的演变,该理论提出的早期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停留在狭义的理解之上,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大家逐渐更认同它广义的概念。在关注以科学进步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加强了司法、行政、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尤其是思维、观念、制度等方面。

二创新型城市运行的动力机制

构建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一个完善的动力机制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从而增强城市的持续创新能力。创新型城市的动力机制是由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以市场、科技创新为导向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构成的。

2. 1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动力机制

创新文化是滋养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土壤。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不可能有创造能力的;一个缺乏崇尚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的城市,是不可能吸引、凝聚一大批创新人才的,也就不可能拥有强大的科技原创力。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芬兰赫尔辛基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偏重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即依托经济繁荣发达和较强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通过文化艺术领域创新,打造全新的城市发展形态。文化创新型城市。总之,在每一座现代化城市崛起的背后,都有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在支撑和推动,这就是现代城市的文化精神。城市的文化精神是构建创新型城市动力机制的基础。

2.2.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动力机制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就决定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从后台推动发展变成为前台引领。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是简单的策略和举措,而是一种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这种转型要求把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从单纯的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转变成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上。这类城市,如印度班加罗尔、美国硅谷、加拿大渥太华等,主要出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是突现科技集成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型城市一般依托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雄厚的科技实力、较强的创新能力与明显的科技产业优势。其通过大力发展先进科技生产力,在协调推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成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的动力源。事实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最根本内涵就是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重要支撑,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2.3 以服务创新为驱动力的动力机制

城市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可以不断满足市民日常的交通、购物、娱乐、休闲、安全、教育等需求。发展服务业有利于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程度这类城市,如美国纽约、德国柏林和日本东京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是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创新型城市的主攻方向,通过不断创新城市的服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着力发展服务型经济,不断满足本地城市居民各种需要,也不断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跨国服务,同时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服务创新型城市第三产业发达,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政府服务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较高。

2.4 以知识创新型城市为驱动力的动力机制

知识资本是全球性城市的软实力。知识是创新理念、创新产品的基础。该类城市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创新生态学氛围,高效利用城市创新引擎,打造“知识城市”,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例如英国伦敦创新战略的总体目标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伦敦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知识经济实体。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伦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一是特别关注企业创新,重点扶持中小型企业。二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了学校—产业—研究所之间的有效创新平台和运行机制。三是积极营造一种文化创新氛围。通过向各种机构宣传、沟通城市创新战略目标和愿景,来提升市民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文化

三创新型城市运行的调控机制

政府具有公共权威性,它可以通过制定标准、专利行为、税收规则、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的折旧政策,以及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来激励和控制创新及新产品的创过程和扩散。

新加坡政府直接参与投资,改善创业融资环境。新加坡政府透过其政府机构和关联企业,直接参与创业融资,鼓励创业者从事创新活动和承担商业风险。隶属经发局的TIF投资公司,设立专门基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实施1:2的配套, 基金总规模达到了13亿美元。

纽约结合自身在交通、教育、文化、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利用自身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等有力条件,选择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及战略规划,大力发展金融、商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性服务业,并通过抵减应税收入措施来鼓励地方和私人企业投资,吸引全球财富五百强企业将总部设在纽约,使服务业成为纽约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形成服务经济集聚地,并通过活跃的金融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知识溢出和技术传播,带动城市整体创新实力的增强。

总结

总的来看,我国对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需要学习世界主要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经验与策略,为促进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介绍国外创新型城市的模型和类型,进而说明创新型城市的内在机制要求,并对此提出必要的建议和举措。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李军,徐东辉,陈志诚.对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分析与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54-58.

[3]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23~24.

[5]张安录,杨刚桥.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用地管理[J].城市规划,2000,51~53.

[6]王奇,叶文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9~12.

经营城市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

作者:顾戛良来源:论文网添加日期:07年09月11日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城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集中了23%的国民生产总值、34%的工业总产值和外资利用额度。城市还集中了几乎全部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和科技人才,加快了科技产业的步伐。这充分表明城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龙头。没有城市的发展,没有城市的现代化,也就不会有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的蓬勃发展必然会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城市不但要求要建设好、管理好,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不是单纯的投入对象、建设对象和管理对象,而且是可供开发利用的主体。经营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 一、经营城市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经营城市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传播并受到关注。什么是经营城市?目前有不同的概括和解释。笔者认为,所谓经营城市,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素质。其中,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土地、山水、空间等;基础设施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电力、道路、桥梁、通信网络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等;人文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政府资源等。由以上几类资源派生出来的资源还有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形象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等,这些都是可供经营的城市资源。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城市经营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丰富和扩大,新的资源将不断被开拓和产生,经营城市的内容将越来越广泛。 (一)经营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对管理城市理念挑战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推动城市发展?这仍然是一个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不再单纯由政府来推动,而更多改由市场推动。随着我国加入了WTO后,按照WTO规则,政府职能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管理方式转变。城市政府必须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把资产的投资和经营部分交由市场来完成,政府则专门从事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城市资产的监督、管理,从而促进政企分离,有效地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认为,经营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全球化对管理城市理念挑战所作出的正确选择,是突破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实现城市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思路。 (二)经营城市可以极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城市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投入大、周期长、公益性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较长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建设基本上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包揽包办,单一投资,形成了许多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载体,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成为城市之间争夺的对象。城市的土地、公共建设等资源,开始从非经营性资产逐步转化为可经营性资产,市场配置城市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提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政企分开,引进竞争,对大部分的城市资源实行市场化经营。当前,我国城市普遍处在现代化发展的大规模建设阶段,建设资金普遍紧缺。建设资金的来源既靠城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组合评价研究以我国12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为例

收稿日期:2014-05-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3YJC790090);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14WG57);青岛 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刘丙泉(1982-),男,山东新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合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 吕高羊(1991-),男,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组合评价.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组合评价研究 ——以我国12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为例 刘丙泉,吕高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摘 要:通过构建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一致性组合评价方法,对2007—2012年我国12个副省级 以上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总体评价和分项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相对技术创新能力变化不大;不同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不同特点,一刀切的提升政策会破坏技术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机制;均衡发展依然是众多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切入点.关键词:区域;技术创新;组合评价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The Combination Evaluation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xample of 12Sub-Provincial Cities in China Liu Bingquan ,Lv Gaoyang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266580,Shandong China ) Abstract :We construct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nd evaluate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ub-provincial cities in china during 2007-2012by using Consistency Combination Evalu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ub-provincial cities had little changes relatively in the past five years.The sub-provincial cities ha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us the similar policies would destroy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cause resources inefficient.Balanced development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approach to advan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most of the sub-provincial cities. Key words :reg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mbination evaluation 伴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经济的竞争正日趋激烈.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客观合理地评价,将有助于区域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以及区域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目前,已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开展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评价指标的筛选成为众多学者首先关注的焦点,Buesa 等通过知识生产函数法,并结合因子分析和回归模型对欧洲区域创新发展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反映区域创新系统5个重要方面的假设变量[1];邵云

未来城市的发展:绿色+智慧

未来城市的发展:绿色+智慧 4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通知的形式印发了《“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将是指导我国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发展总体目标为:到“十二五”期末,绿色发展的理念为社会普遍接受,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基本形成,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 在理念导向上,倡导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理念,以人为本,以维护城乡生态安全、降低碳排放为立足点,倡导因地制宜的理念,优先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充分利用通风、采光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倡导全生命周期理念,全面考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运行及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内的综合性能。在目标选取上,发展绿色建筑与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同步,促进技术进步与推动产业发展同步,政策标准形成与推进过程同步。在推进策略上,坚持“先管住增量后改善存量,先政府带头后市场推进,先保障低收入人群后考虑其他群体,先规划城区后设计建筑”的思路。《规划》重点任务包括: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房、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着力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老旧城区的生态化更新改造五大方面。 4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新产品博览会上说,近5年,我国绿色建筑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2012年绿色建筑项目数和面积均相当于2008年至2011年的总和。仇保兴说,城镇化要转向新型城镇化,就意味着作为城镇化最基本的细胞——人类的住房必须要更新形式,从传统建筑转向绿色建筑。未来,必须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中。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说明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条件、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 (一)基础条件 城市基础条件状况是城市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创新产生的必备条件。从全球来看,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大人口规模。城市基础条件指标包括人均GDP、每万人拥有的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数和城市环境三个二级指标。 (二)创新投入 创新资源的投入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创新投入主要包括创新人员的投入和创新资金的投入。创新投入指标由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等四个具体指标构成。 (三)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用来反映创新的成果。创新绩效指标由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万元GDP综合能耗、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 的比重和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五个二级指标构成。 (四)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包括创新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提供文化上的支撑。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障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创新环境指标由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科学技术普及、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以及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情况等六个方面构成。 二、指标体系框架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城市环境(%) 创新投入1.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2.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3.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4.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人) 创新绩效1.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件) 2.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4.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的比重(%) 5.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篇) 创新环境1.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 2.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3.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 4.科学技术普及 5.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 6.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 三、数据来源 创新型城市评价数据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数据,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试点城市(区)的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二是各试点城市(区)上报的数据;三是从其它渠道获得的相关统计数据。

国内外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国内外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1.国内外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概况和最新发展趋势 大型医院每天服务患者多达数千,每天消耗的医疗器械、物品更是成千上万。不同的患者的医疗服务流程各有差异,且需多个诊疗部门协同作业。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医疗物品和器械等流动错综复杂,对现有的医疗管理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由于医疗服务管理缺乏强有力的工具支持,依靠人工管理导致有限的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患者等候时间过长,医疗服务成本昂贵和质量偏低等问题。 1.1 医疗管理信息技术依然面临存在的问题分析 1.1.1 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处理使得医疗服务流程变得更加复杂,且增加了医疗服务成本; 1.1.2 医院内物品和人员流动的动态性,使得手工处理信息工作负荷庞大,容易出错、难以保证医疗信息和实际医疗服务的一致性; 1.1.3 无法实现对医护人员、医疗器械和物品的跟踪、状态监控,无法支持医疗资源的优化调度。 1.2 RFID技术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专家纷纷开展了医疗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开始应用于医院所为人员和医疗物品管理,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美国、英国、瑞士和日本等医院与各研究院校合作,开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资源管理系统和医疗资源优化调度系统,并已在医院内实施应用。国内,目前也有科研院校开始研发相应的管理系统,但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产业。由于,我国医疗体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异显著,因此,国外企业开发的医疗资源管理系统难以适用于我国医院的管理。而且,即使国外的发达国家也没有涉及医疗手术管理系统的开发。 2. RFID技术的物联网应用系统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2.1 研究目的

浅谈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基建”路径

浅谈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基建”路径 创新载体的规模和质量是一个区域创新实力的基础数据,是创新产业和企业的“基石”。从这一点上讲,城市是从零起步的,因为区建立之初,创新载体是一张白纸。与城市比,城市不是基础弱,而是无基础。所以城市最初的发展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研发、技术都是“外来”的,产业特征是“代工”为主的低端制造。 数据显示,城市各类创新载体的增速与高新技术企业增速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高度对应:2017年,城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度破万,然后进入高速增长,2019年达到17000家。从1979年到2010年,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零到突破万亿,用了32年;而从1万亿到2万亿,只用了7年。 创新载体高速增长,与城市决策层的战略认知与政策导向密不可分。城市启动了包括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十大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等在内的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国家五部委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明确城市成为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年初召开的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城市将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行动,携手建设科创走廊;与科教城等一体,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创新载体高速增长,与城市产业发展现状与现实需求的推动密不可分。经过40年的发展历程,城市面向全球汇集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形成了全球最为活跃的创新要素市场,在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应用、智能无人机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形成了最完备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对高端研究、实验有极强的需求。 创新载体高速增长,与城市高端制造企业应对全球贸易挑战的现实密切相关。数据显示,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2018年起突破千亿,全国领先;GDP占比达4.2%,比肩韩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城市企业近5年在境外投资1000万元以上建立的研发机构就有255家。 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要素活跃,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在这样一个创新生态中,更需要有创新成果的引领,汇聚创新要素便捷组合,迅速形成产业和产能。从这个层面观察城市创新载体的发展和发育,就会发现,如同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构成支撑新经济发展的“新基建”一样,创新载体建设就是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新基建”。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城市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城市 ——关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和建议20世纪英国著名城市学家,“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写道:“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一株草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而且发展的结果决不应该损害统一,而要使之更完美;决不应该损害和谐,而要使之更协调;早期结构上的完整性应该融合在以后建设得更完整的结构之中”。同样,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中,人们对居住需要也有着朴素而丰富的阐述,如“安其居,乐其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这些诗人、哲学家们的思想火花无不映衬出古代的中国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立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生活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目标和理想。 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污染的加剧和人地关系的恶化,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势在必行。那么什么是生态宜居城市? 生态的概念,查阅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有关的定义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

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居住。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 因此,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从内涵上讲应该是相互交融互通的,生态的才是宜居的,或者说宜居的城市必然也是生态良好的城市。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宜居城市建设,事关城市的发展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的不断提升、功能布局的调整定位以及“牡丹故里·康养**”特色旅游品牌的不断推进,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作为全市12个县级行政区域之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历史欠帐和“制约因素”较多,特别是地理区位、经济总量受到制约。这一切,决定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我县的基本情况和现状入手,找准切入点、突破瓶颈,攻坚克难,步步为营,扎实推进。 一、 **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的独特优势

简述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

简述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体质不断深化完善,科技创新在我国的地位与影响日 益突出,尽管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巨大好处,但是,却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尤其近年来,人口疯狂增长,资源严重匮乏,环境越来越恶劣等诸多的问题。今 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获得巨 大进步,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核心。从14世纪 以来,人类就开始逐步摆脱封建社会的思想束缚,摆脱对旧生产方式物质的束缚,而且进入了一个发展不断加速的大变革,摆脱这些束缚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发展。伴随着现代社会进入信息化,科学创新和科技资源是相互制约的,科技资源是科 技创新的基础,科技资源直接制约了科技创新任务是否能顺利进行并取得多大的 成效,本文将对制约科技创新发展因素进行简述。 关键词:科技创新;制约 前言 科技创新发展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现代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 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 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如果运用不恰当,将会带来科技 退化,环境污染泛滥成灾。 一、科技创新的背景 科技创新,英文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指原创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简称,也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与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产方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 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又分为一下几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管理。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 现产业现代化的决定》,文中着重提出技术创新发展,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 新工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港的希罗 于一世纪发明的汽转球,这就是蒸汽机的雏形,后来瓦特运用科学理论,逐渐发现了这种蒸 汽机的毛病所在,从一七六年到一七九零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比如行星式齿轮,平 行运动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等等,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纽科门机的三倍多,最终发 明了蒸汽机。 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持 续性的发展不仅又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还要解决发展过程中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严重遭 到破坏等问题。加快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科技创新人才的短缺 在对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出高要求的同时,求职者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却不容乐观。 由于我国长期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着重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 导致从小就制约了学生创新元素的能力,导致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求职者缺乏冒险创新精神,无法适应发展迅速、关系复杂的社会。 科技创新元素的培养取决于宽松,有利的环境,才会慢慢养成创新意识,才会有创新的 能力,认识到创新才会进步。 科技创新涉及政府单位、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 公众等多个主体,具体包括人力资源、企业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它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这种现象是一种开放 的复杂巨系统。 二零一六年五月二十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全国科学代表大会的三 会召开前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三步走的 战略目标,从2020年、2030年到2050年,中国逐步要实现科技创新强国的梦想,要成为世

从专利申请看城市的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发展――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

从专利申请看城市的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发展 ——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 摘要:通过对1998—2007年苏州市专利申请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苏州市近年来专利申请总量及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均迅速提高,专利构成得到了优化;对苏州市专利申请的IPC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苏州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势区为电技术、生活需要、作业、运输等方面,而化工、纺织、建筑、机械、物理等是其弱势区。根据专利申请的总体情况,从宏观上分析了苏州市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进一步完善苏州市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专利申请;技术创新;IPC分布;苏州 0引言 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现技术创新为目的,同时也是技术创新最主要的激励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专利是国家或地区科技资产的核心和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市场的发达程度,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竞争实力,对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 作为专利评价的两项指标,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都可以用来反映技术创新能力,但国外经济学界常采用专利申请量来衡量科技创新,那是因为专利授权量受到政府专利机构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使专利授权量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增大而容易出现异常变动[1]。因此,本文选择专利申请量作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申请地址为苏州(包括张家港、常熟、昆山、吴江、太仓等县市)进行检索,分析苏州市近年来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发展状况,以便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创新体系建设。

1.苏州市专利申请总体情况统计与分析苏州市 1998—2007年的专利申请总体情况[2]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998—2007年苏州市专利申请增长迅猛,从1998年的1 096件上升到2007年的33 752件,申请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专利申请总量(件)1 096 1 884 1 653 2 167 2 755 3 384 4 117 5 429 12 874 33 752年增长率(%)34.8 71.9-12.3 31.1 27.1 22.8 21.7 31.9 137.1 162.2发明专利年申请量(件)73 151 181 144 250 302 612 883 2 002 4 666比例(%)6.7 8.0 10.9 6.6 9.1 8.9 14.9 16.3 15.6 13.8年增长率(%)28.1 106.8 19.9-20.4 73.6 20.8 102.6 44.3 126.7 133.1实用新型专利年申请量(件)544 923 774 1056 1 397 1 480 1 676 1 988 2 841 4 106比例(%)49.6 49.0 46.8 48.7 50.7 43.7 40.7 36.6 22.1 12.2年增长率(%)52.0 69.7-16.1 36.4 32.2 5.9 13.2 18.6 42.9 44.5外观设计专利年申请量(件)479 810 698 967 1 108 1 602 1 829 2 558 8 031 24 980比例(%)43.7 43.0 42.2 44.6 40.2 47.3 44.4 47.1 62.4 74.0年增长率(%)20.4 69.1-13.8 38.5 14.6 44.6 14.2 39.9 214.0 211.0表1苏州市1998—2007年专利申请情况统计量增长了30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了64倍。由此可见,苏州市近十年来的专利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3种专利的构成来看,1998—2003年中发明专利的比例在10%左右,2004年后发明专利所占比例明显增长,平均达到15%左右,可见专利的整体水平与技术含量在 不断提升;实用新型专利所占的比例从1998年的49.6%下降至2007年的12.2%,呈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而外观设计专利所占的比例则从1996年的43.7%上升至2005年的74%,增长迅猛。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

科技创新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我们的个人发展更是相当重要。在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的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层出不穷,社会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然而创新又使这个速度不断加速着。因此,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主题。 在学这门课之前谈起“科技”,总有一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感觉,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去知道这种高科技的东西,自己学不会的,也没什么用处,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学了这门课之后,就发现学习科技创新其实对我们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和重要性。 科技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知识型时代和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家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的能力,社会需要,用人单位更需要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企业的前途、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优秀人才,科技创新的能力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点重理论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事业上科技创新的能力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基本必备素质之一。有很多跨国公司的用人部门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关于中国大学生过于浅薄的创新能力,可见在他们的眼中,最好的员工,值得他们用最好的待遇去挽留的员工是那些勇于创新、勇于挑战、勇于开拓的人,而不是那些空有满腹经纶而不知道如何去运用、去发挥的人。现如今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知,甚至已经成为人才取舍的标准之一。所以如果想要在求职过程中觅得一个理想的

职位,发挥自己的能力,培养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便是关键之一。

此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需要。科技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可分,所以,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同时善于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另外一方面,科技创新又是一项综合素质,需要多方面领域学科知识的支持,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没有足够的视野和视角,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了,因此科技创新对于知识的需要可以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主动性。这便让我们的知识面更广,视野更宽阔,学到更多,生活更加丰富。 科技创新活动又能激发我们成才的动力。社会的需求是学生成才的主要动力之一,市场经济急需创新型人才,因为创新型人才才能成为国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骨干,在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活动时,能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很多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等。也正是社会的这种需求大大调动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成才的欲望日益强烈,科技创新的热情也因此高涨。科技创新也是一个要求团队合作的项目,因此,参与科技创新也可以树立我们良好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培养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可以培养起在遇到挫折时承受挫折和抵御压力的健康心理。 最后,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个人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并勇于挑战。挑战意味着不断追求思想解放,不固守既有的结论,有自己的见解,不盲从别人的结论,不迷信权威。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能促进个性发展,它以大学生广泛而浓厚的兴趣为依托,充分的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或者某

创新城市

随着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竞争更趋激烈,许多国家都把强化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超前部署和发展科学研究前沿的高技术及其战略产业,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规划,以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创新型城市;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conomic society,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more fierce, many countries have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system as a national strategy, tak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vestment as a strategic investment, advanced deploy and the develop the science and research front of high technology and strategic industry, to carry out a maj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in order to enhance n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innovation ;innovative city.

创新城市发展理念 努力塑造城市形象

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努力塑造城市形象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间人才、资金、市场等要素越来越趋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引起世人的关注与青睐?其出路在于:塑造城市良好形象,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名片。近年来,大渡口区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大力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建设档次,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城市建设新路子。 一、创新理念,推进城市建设新型化 大渡口因重钢而立、因重钢而兴,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同时受到重钢发展影响,具有较浓重的工业城市色彩。如今,重钢即将环保搬迁,大渡口进入经济、城市、社会“三个转型”重要关头。为此,大渡口抓住转型的良好契机,创新理念,强化三种意识,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新型化。 强化战略意识,确立城市发展新座标。大渡口区域面积小,土地资源稀缺,当前的十年,决定着今后的一百年。如何集约发展,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一座精品城市,是推进城市建设新型化的重要课题。为此,大渡口树立世界眼光和全局思维,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中的超前性和长远性,牢牢把握城市发展新趋势,坚持生态、低碳、循环的建设理念,提出建设重庆的CRD,把建设“生

态文化之区、生活品质之城”作为战略目标,推进城市建设新型化进程。 强化环境意识,重塑城市新形象。多年来,由于重钢污染的影响,我区环境承载压力大,城市最基本的宜居功能缺失,极大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优美的环境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基本前提,深刻的历史教训让大渡口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更加珍惜重钢搬迁后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此,大渡口强化环境意识,坚持“环境就是资源,就是资本,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大力调整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坚决关闭和拒绝污染企业,努力改变大渡口就是重钢,就是“钢城”、“灰城”的外界形象。 强化改革意识,形成城市建设新机制。近年来,大渡口不断提高改革意识,加大城市建设机制的改革力度,投入和建设机制不断得到创新。比如,放活城市设施投资权、建设权、经营权、冠名权,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政企合作建成了双山公园和锦天广场等公益项目,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区域形象和价值,带来了长远效应,企业获取了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居民则多了休闲的设施,提升了居住品质,实现了政府、企业、居民的三方共赢。同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率先开展控规三维仿真系统应用工作。 二、规划先行,推进城市建设科学化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纲领和蓝图,是打造品牌城市的重要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10-09T11:52:54.5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作者:郭少芳[导读] 打造智能管理、智能生活、智能产业的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智慧城市更是新四化中“信息化”、“城镇化”的落脚点。身份证号:41052119880314****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病”成为困扰各个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难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破解“城市病”困局,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由于智慧城市综合采用了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因此能够有效地化解“城市病”问题。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城市变得更易于被感知,城市资源更易于被充分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从而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技术创新;策略 1智慧城市概述 1.1智慧城市的定义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概括得出智慧城市定义——智慧城市就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感知技术等高新技术,来充分、高效的获取公众用户、各行业、城市管理等海量数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打造智能管理、智能生活、智能产业的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智慧城市更是新四化中“信息化”、“城镇化”的落脚点。 1.2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在提倡建设智慧化城市,智慧城市全面建设,使得我国城市建设进入到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是让城市更科学、更高效、更美好,实现城市(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提高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相互通信、相互联系、对信息技术产生的作用进行全面感知和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变的更美好,而且也能够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管理的能力,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2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认识不全面 目前,虽然有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但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却并不一致,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操作大多都还停留在技术表层,对上层架构鲜少有触及。有些地方的那些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而还是采用以前老旧的技术思路和模式。同部门、不同地区间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2.2规划不系统 当前,我国国家层面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门性规划尚未出台,现有规划主要对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智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向做出了原则性和纲领性的指导。而根据数据显示智慧城市的建设存在“一哄而起”的过热现象。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标准体系和基本技术支撑,信息共享、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就没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缺乏科学、实用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和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2.3标准不规范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标准化也已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为数字化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物联网技术在高频领域主要采用国际标准,但是最主要的超高频领域,其标准是有国外组织所控制的,如果我国照搬这个标准,各区的城市都将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所以,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标准已经是当务之急。3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原则 3.1利用与被利用并行 智慧城市,“智”鲜明的体现了当前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资源的相互结合,信息技术的有效开发和掌握,能够全面的掌握城市的运行状况,对城市信息的归纳与总结,是城市管理系统相互协调更加全面的基础。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因此智慧城市也是一座要有效被人利用的城市,要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对智慧城市的利用有效的协调在一起,用先进的科技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才能够为人们提供更高才层次的服务。 3.2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智慧城市的建立归根结底是能够为人创造出一个和谐环境,高效管理的现代化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不应该只是看到管理利用的简单一部分,应该多角度的看待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从环境的角度,考量环境的生态需求,也要从人文的角度,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智慧城市应该是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统一的发展模式。既要在经济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也要在生态上,注重环保的环境利益。 3.3要彰显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应该在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条与其发展相匹配的道路,而不是随意的模仿,让智慧城市的构建中表现的千遍一律,避免模板化,要在与城市适应的情况下不断创新。4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策略 4.1强化“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 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混乱状态,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因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建设步调不一致,主要是因为城市建设管理层的支持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只有从顶层出发完成合理设计,推动城市建设的深入化规划才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自十八大以来,国家开始推动城市化建设的新方向与新方式,但城市化建设的步调必须与国家政策联系在一起,不能盲目建设,并将智慧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方案当中,以智慧理念建设智慧城市。 4.2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

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动力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不断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进而成为第一生产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新技术;第一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推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永不停息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类认识、利用、适应自然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进而成为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根据当代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在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后,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韩国这个曾极度落后的东方小国,在短短50年内,昂首迈入世界发达工业国家行列,也是和科技创新分不开的。韩国战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科技投入加大,政府重点扶持一些大型企业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在韩国,三星、现代、起亚、LG等跨国公司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这些公司都是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主的,例如三星和现代基本上垄断了世界存储颗粒芯片一半以上的份额,依托起亚和现代韩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制造国。韩国由于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目前已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只有坚持走科技创新的路子。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美国政府的科研投入只占社会全部科研投入的20%,日本政府更是把这一比例降到了10%以下。它们大量的科研工作,甚至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都是由企业唱主角。中国在科技上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落后。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使科研人员如鱼得水,企业发展如虎添翼,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实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还是靠人才。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要把尊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