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毕业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荇藻(zǎo)白桦(huà)蘸着(zhàn)簇新(zù)

B.蜗行(wō)淤滩(yū)驳船(bó)蓬蒿(hāo)

C.胚芽(pēi)虔信(qián)深邃(suì)纤绳(xiān)

D.黝黑(yǒu)瞰望(gǎn)彻骨(chè)迷惘(wǎng)

2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等。

B.《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

C.泰戈尔,印尼作家、诗人。《飞鸟集》《繁星》是他的代表作。

D.古人称谓“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二、现代文阅读

非连续文本阅读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生怕吵到了身边乘客宁静的阅读。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但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链接一:

世纪老人巴金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的杰作,它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名作(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节选自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链接二:

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父母还会在每天睡前为他们读书或和他们一起阅读。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四:

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你看不到晚上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得热火朝天的,你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的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得只能看书了……

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也因为读书才变得民富国强,这一切都与德式阅读息息有关。

(摘自网络,有删改)

3 .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人在机场、火车站因为没事干,所以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

B.阅读经典可以一挥而就,打开书阅读,就可以变得更好,更纯洁……

C.德国中学生课业很重,学生需要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主题性作业。

D.德国人很重视书籍,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4 . 对“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有丰富的文学宝库,是许多作家留下的杰作。

B.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

C.它们要我们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D.它们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

5 . 关于“令人忧虑”的现状,具体指那些方面?

现代文阅读

时光深处的凝望

王剑

父亲是我生命的源头。而今,这个和我非常亲近的人,却只留给我一段遥远的距离。即使我变成一只矫健的飞鸟,也无法穿越二十年的时空,与他说上一句话。他的身高,他的声音,他的手,他用过的农具,就像一幅幅黑白照片,珍藏在我心灵的深处。每次翻检和凝望,都让我心痛不已。

父亲有一米八吧。我没有量过他的身高,只能估计。记得小时候去邻村看杂技,去晚了,前面黑压压的,全是人。父亲一弯腰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我像一只高出人丛的大鸟,很轻易就看到了场内的绝技:吐鸡蛋。那天杂技

人足足吐了一小筐鸡蛋,父亲也足足驮了我一个下午。父亲是个刚性的人,对子女很少有亲昵的举动。三十多年了,我什么都忘了,唯独记得这个美丽的午后和那个令我骄傲的高度。

父亲能长这么高,真是一个奇迹。他一岁零一个月时,爷爷就病逝了。我奶奶拉扯着四个孩子,生活的艰苦是可以想见的。贫寒,饥饿,战乱,灾难,都没有挡住父亲的长势,他像村头乱石间的那株榆树一样,顽强地抵抗着突如其来的风雨。15岁那年,父亲挺拔的高度已经足以顶起一个贫寒之家的门户。这年,伯父随着路过的八路军走了,父亲只能留下来照顾奶奶。奶奶是一个矮小的乡下老人,灰白头发,大襟衣衫,小脚,弓着背,活在七个大大小小的孙儿孙女中。她给我们做饭,洗碗,在深夜里咳嗽,叹息,直到84岁。现在想来,在有老有小的生活重压下,父亲的一生该遇到多少难过的沟坎儿啊!但父亲一肩扛着责任,一肩扛着日月,一路就这样过来了。奶奶去世时,父亲哭了,那是一个男人撕心裂肺的哭。父亲高耸的肩膀抽动着,像风雨中摇摆的树枝。

我不止一次观察过父亲的背。每年一入夏,父亲都会光着背,在大地上行走。阳光在上面跑过,山风在上面刮过,汗水在上面浸过,父亲的背呈一种古铜色,硬硬地刺着我的眼睛。有一次,父亲扛一袋粮食在前面走,我牵一只羊在后面跟着。山路上满是碎石,父亲走得很沉稳。转过一道山梁,太阳落下去了,父亲高大的身躯就与大山融在了一起。这个画面我一直珍藏着,虽历经岁月的淘洗,依然如在眼前。在我的生命里,父亲沧桑,隐忍,高大,他的高度就是一座山的高度。

父亲的嗓门很大,声音高亢而尖锐,能顺风飘出很远。若是第一次听,很多人都不习惯,觉得这声音里有一种原始的粗犷和野性。但村里人知道,洪亮的声音恰恰是父亲与生俱来的标志。每年春耕的时候,村子四周的田野就是父亲的舞台。坡上坡下,山里山外,沟沟坪坪,花花草草,每一处都盛开着他喝牛的声音。多年来,我一直在想,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吆喝?他哪来的力量?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父亲是在发泄内心的痛苦。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一个大家庭,八九口人,全靠他一个人在地里操持,他不拼命干活儿又能如何?父亲那一声声吆喝里,渗进了他多少生活的苦涩和无奈啊!

他的声音有时也绵顺。父亲敬重文化人,见到老师,他的脸上会堆满笑容,甚至浮现出一丝谄媚之态。村里有个民办教师,在乡中教书,他每次回家,父亲都要去串门,说一箩筐好话给人家。这一家人如有现成的农活要帮忙,父亲一准会揽过来,下些死力以表达他的诚意。对此我很不屑,常拿白眼愣他。父亲叹口气,说:“我这样做,也是在修路啊,将来你们上学说不定得靠人家帮衬呢。”父亲当然有他的道理,可惜那时我年少轻狂,并不理解他的一番苦心。父亲去世后,我每年都要回村子里住几天,感觉沟沟坎坎里依然飘满父亲的声音。这些声音像沉重的落叶,每一片都尖锐地砸疼我的心。

父亲有一双结实的手,与这双手相伴的是锄头、镢头、镐、铁锨、镰刀、扁担、井绳、鞭子、犁头、车把。这些农具抚慰了他的手,也摧残了他的手。有一次,父亲的手指上扎了一个葛刺,我拿一个大针帮他挑。握着他的手,我的眼睛有些湿润。这是一双让我震撼的手:青筋裸露,骨节粗大,五指弯曲,手心里到处都是老茧。然而,就是

这样一双手,却是我们这个贫寒之家温暖的依靠。

父亲的手活跃在一年四季的风雨中。在田里,他会捡起一块块石头扔到地边,随手薅起一把杂草,捏碎一个坷垃,扶直一把嫩草、树叶,或者用镰刀割下一些荆条,柳条;在家里,他忙着铡草,喂牛,扫地,拧绳、编筐。苦涩的乡村生活,在父亲的手里风生水起。

父亲粗糙的手也会给我带来恐惧。初一的时候,我和三个同学逃课到山坡上捉野鸡,可能是高兴过头了,我们都把下午的地理复习,忘了个一干二净。结果期中考试时,我的地理只考了18分。父亲恼羞成怒,巴掌朝着我的屁股就是一顿猛揍。父亲用疼痛告诉我:我是他期望很高和一棵庄稼,在生命的拔节中,容不得有丝毫的怠惰。

农具是父亲的战友,他们心气相通,共同承担着“二十四节气”的阴睛悲欢。父亲去世后,这此农具还在,它们站在父亲所在窑洞的墙角,神情黯然。

有一天,一把铁镐来到了父亲的生活里:他要新手造一所新宅子。白天,父亲扛着铁镐走向一块阳坡,起掉土层,凿开岩石,像蚂蚁一样艰难地掘进。晚上回来,父亲要把铁镐擦拭一遍,然后点起柴堆烤他的手。父亲的手背上是冻裂的口子,手心里是被铁镐震出的渗血的“蚂蚱口”。他一边烤手,一边吸溜着鼻子炫耀他的战绩。父亲用了八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他的新宅工程:石砌的墙面,砖砌的拱顶,碎石垒起的院墙,树枝扎成的篱笆门。新潮而又诗意。只可惜新宅盖成后没几年,父亲就匆匆地走了。窑洞前,他亲手载下的那棵葡萄树挂果了,他都没来得及尝上一颗。

父亲属马,他没能成为一匹驰骋沙场的千里马,却像牛一样辛辛苦苦劳作了一辈子。现在他终于变回天马,可以在他的苍穹里自由奔跑了。

父亲去世后的那些日子,我几乎天天梦见他。我的梦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我们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等他收工回来吃晚饭。他打开篱笆门,把铁锨立在墙根,一脸的疲惫。我拿着毛巾递过去,却不见他接。仔细看时,对面却只有一团模糊的黑影。

6 .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粗犷()(2)谄媚()(3)驰骋()(4)模糊()

7 . 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任选其一,做答即可)。

(1) 奶奶去世时,父亲哭了,那是一个男人撕心裂肺的哭。父亲高耸的肩膀抽动着,像风雨中摇摆的树枝。

(2) 父亲去世后,这此农具还在,它们站在父亲所在窑洞的墙角,神情黯然。

8 . 作者回忆小时侯的情景,发出了“三十多年了,我什么都忘了,唯独记得这个美丽的午后和那个令我骄傲

的高度”的感慨,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感到“美丽”和“骄傲”的原因。

9 . 回想当时“对此我很不屑,常拿白眼愣他”这一心理及表情,作者却发出了“可惜那时我年少轻狂,并不理解他的一番苦心”的感慨,为什么?这样的句子与我们曾学过的一篇课文中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表意相近,请写出这篇课文的题目及作者。

10 . 请把“然而,就是这样一双手,却是我们这个贫寒之家温暖的依靠”一句中“这样”指代的内容工整地抄写下来。文中的哪些情节印证了这双手是“我们这个贫寒之家温暖的依靠”?

11 . 在文中,作者通过父亲自身的特征及与其相关的农具,饱含深情地刻画了父亲这一形象。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

12 . 作者以梦境中再现父亲劳作后回家时的情景来结束全文,有何作用?

三、句子默写

13 . 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②,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⑤更深月色半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方平《月夜》)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⑦“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的颁奖词中的一句,化用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南宋词人辛弃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

⑧温庭筠的《梦江南》绮丽清新,描摹出江南女儿的相思之梦。其中表现女子盼夫早归,望眼欲穿的深切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赵准,藁①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②。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③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明]朱国桢《藩国名臣》)

(注释)①藁gǎo②埒liè:等同。③矱y uē:尺度。

14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日记数千言_______

(2)赵先生耻居其下_______

(3)卒获有所闻_______

(4)俟其欣悦________

15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为讲说甚详恳/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C.以身先之/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D.门人弟子填其室/问其姓氏(《湖心亭看雪》)

16 . 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17 . 翻译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18 . 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学生,赵准“为讲说甚详恳”,“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以身先之”。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9 .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是___________的意思,第二个是_____________的意思。

20 . 请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六、语言表达

21 . 阅读材料,联系人物身份恰当表达。(3分)

26岁的王保保被尿毒症折磨了五年多后,终于要换肾了,父亲借了二十万的债,母亲决心捐出自己的一颗肾。2014年元月当王保保手术成功,顺利出院时,却面临法院的审判。为了筹集换肾费用,王保保曾三次贩毒被抓。令人没想到的是,9月26日,一审法官宣判王保保死刑。

《南方周末》记者就判决结果采访了王保保、法官及王保保父亲。请你联系人物身份,代人物向记者表达观点:

(1)王保保:

(1分)

(2)法官:

(1分)

(3)王保保父亲:

(1分)

语文实践,口语交际。

22 . 2013年10月1日,四川乐山迎来大批外地游客。假如你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对他们的接待工作。在某景区,你看到一位游客正要往墙壁上刻字留念,你会怎样劝说他放弃这个念头?

23 . 听话听音,例如邻居说:“你家小华真刻苦,每天晚上12点多,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他在弹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七、综合性学习

全民阅读书香中国

(新闻摘要)

2014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又曾两度提及此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

(权威调查)

调查一: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民阅读的氛围浓厚,阅读几乎成为大部分受访者生活的必需品。大部分受访者几乎每天都会阅读,每天阅读多于1小时的比例更是达到36%。近一半受访者保

持着大量阅读的习惯,过去一年的阅读量达10本以上图书,几乎是一个月一本。在阅读载体的选择上,电子阅读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使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可大幅度提升阅读总量,72%的Kindle用户全年阅读总量超过12本,其中50% Kindle用户的年阅读量超过24本。

调查二: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利用“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等零散时间阅读的比例明显上升,2014年利用零散时间阅读的受访者比例达39%,而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29%。

调查三:数字化阅读趋势在亚马逊“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得到了体现,2014年看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达78%,相比2013年增长11%。从亚马逊中国销售数据来看,2014年Kindle书店电子书下载量是2013年的3倍。在电子书阅读介质上,Kindle成为除手机外最受读者欢迎的电子书阅读器。从调查反馈中发现,Kindle使用者80%集中在18-35岁之间,Kindle使用者每次的阅读时长为65分钟左右。读者购买、阅读电子书的主要原因是“电子书携带方便以及更低的价钱”,而读者最看重的电子书阅读器功能前三名为“快速翻书功能”“内置智能词典”“跨设备无间断阅读”。

(网民心声)

读书是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来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优秀的领导人都不遗余力地倡导读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强不息、开拓未来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历来有“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为什么?因为书籍积累了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积累了人类走向美好生活的经验,积累了成功与失败的例证,能给人以重要的精神启迪。

(媒体观点)

打造全民阅读时代,就需要出版部门转变观念,不是只有阅读纸质书籍才叫阅读。我们是不是该将更多纸质书籍的精彩内容搬到网络上?网络上的电子书不少内容低劣,这何尝不是传统出版部门的拱手相让?我们是不是也该依据年轻人的阅读喜好,多创作短小精悍的优秀作品?是不是也能出版更多的正规电子书?

(根据光明网、环球网等媒体资料整理)

24 . 阅读(新闻摘要),简要归纳其内容要点(20字以内)。

25 . 阅读(权威调查),概括出目前我国全民阅读呈现的三个特点。

26 . 阅读(权威调查)二、三两则材料,分析电子阅读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

27 . 阅读(网民心声)和(媒体观点),简要陈述我国领导人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并就“打造全民阅读时代”向出版部门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八、作文

28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你一定有过许多有意义的出行——或是走进了博物馆,或是走进了大自然,或是探访了一位好友……诸如此类,一定会让你感到不虚此行吧,请你以“不虚此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请你以“______的温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