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食品工艺学

发酵食品工艺学
发酵食品工艺学

第一章酱油生产工艺

第一节慨述

一、酱油生产特点

(1)酱油是一种调味品,直接供人们食用。因此,不仅要求其色、香、味、体完整,营养价值较高,而且在卫生方面也要安全,这样才能使消费者乐于接受。

(2)酱油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发酵调味品。我国幅员辽阔,粮食原料品种繁多,发酵工厂可因池制宜合理利用,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3)酱油生产是通过微生物作用。对原料进行逐步降解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影响其作用机理的因素繁多。

(4)酱油生产的工艺方法很多,目前广为采用的有固态低盐发酵,也有固态无盐发酵、稀圈发酵等。但生产技术水平差距甚大,产量也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如何取长补短,把一些落后的企业提高起来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酱油生产的工艺流程

一舱酱油生产均需经过原料处理、制曲、发酵、浸出淋油及加热配制等生产过程,现以固态低盐发酵为例列出工艺流程。

原料处理和蒸煮

原料处理主要是把原料经适当的破碎后加水润胀,再经蒸煮使蛋白质适度变性、淀粉质蒸熟糊化以便被酶所作用,同时也可杀灭原料中的微生物;给米曲霉正常发育创造有利约条件。现在一般利用旋转式蒸锅加压蒸料。

(二)制曲

制曲的目的主要是使米曲霉在熟料上充分生长发育,同时分泌出酱油生产所需要的各种两类,如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酌、纤维素酶等,并促使原料发生变化,为以后发酵创造必要的条件。目前多数厂已采用厚层通风制曲法。

(三)发酵

发酵是将成曲拌以适量的盐水后,置于发酵容器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利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各种两类,将酱醅中复杂的有机质,进行一系列生化反应,例如把蛋白质分解成氨基园,淀粉分解成糖、产生醇、酸、酯;形成独持的色、香、味、体等请项调和的成品酱油。

(四)浸出淋油

浸出淋油是从酱醅中提取酱油有效成分的过程,浸出是把酱油中的成分溶于盐水中,淋油则是把酱油与酱渣通过过滤分离出来。

(五)酱油的后处理

酱油的后处理包括灭菌、配制(勾兑)、质量检查和包装等工序,总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成品酱油有一个稳定的质量标准。

第二节原料

酱油生产的原料历来都是以大豆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大豆里的脂肪对酱油生产作用不大,为了合理利用粮油资源,节约油脂,目前大部分发酵厂都以豆饼或豆粕为主要原料,以麸皮代替面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条件不同,因此应该田地制宜就地取材来获得价廉物美的牛产原料。

一、原料的选择

1.原料选择依据

(1)蛋白质含量高,碳水化古物适

(2)无毒无异味,酿制成的酱油质量好。

(3)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4)容易收集,便于运输和保管。

(5)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争取综合利用

2.工艺配方

目前,各地图条件不同,采纳的配方也不同

(1)豆粕80 麸皮20

(2)豆粕100 麸皮15 小麦5

(3)豆粕100 麸皮10 小麦40

(4)豆粕100 小麦100

(5)豆饼50 蚕豆50 麸皮10

二、蛋白质原科

(一)大豆

大豆是生产酱油的主要原料。大豆包括黄豆大豆的一般成分见表2—1—2。

(二)豆粕

豆粕是大豆先经适当加热处理(一般低于100℃),再经轧坯机压扁,然后加入有机溶剂,以轻汽油喷淋,提取油脂后的产物,一般呈片状颗粒。豆粕中脂肪含量极少,蛋白质含量较高,水分少,易于粉碎,是做酱油较理想的原料。

(三)豆饼

豆饼是大豆用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由于压榨设备和工艺条件不同,豆饼有几种不同的形状和名称。由于加热程度不同,可分为冷榨豆饼和热榨豆饼。冷榨豆饼未经高温处理,出油率低,蛋白质基本没有变性,适用于加工豆制品;热榨豆饼则是大豆经过高温处理后再压榨,含水分较少,含蛋白质较高,质地较松,易粉碎,比较适合于制作酱油。此外,根据压榨机的形状和压力的不同,又可分为圆车饼、方车饼和红车饼。

圆车饼,先将大豆加热,再压扁加入蒸锅蒸煮后,用油草包好,经初压成型,再入压榨机压榨,大豆所受压力为10一14MPa,需3—5h制成,属于热榨豆饼。

方车饼,大豆经粉碎压扁、蒸熟成型后,装入板式或盒式压榨机中,豆饼所受压力为7MPa,时间为3—4h(有时受压28MPa,需30min),制成长方形饼板,称为方车饼。

红车饼(瓦车饼),大豆在榨油前.经过125℃左右的热炒,用螺旋榨油机压榨,最高压力为140一170MPa,压榨时间为1—3min,受热在l 30 ℃以上。属于热榨豆饼。

(四)其他蛋白质原科

豌豆,也称毕豆、小寒豆、淮豆或麦豆。局豆科,1—2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蚕豆,也称胡豆、罗汉豆、佛豆或寒豆。为1—2年生草本植物,我国西南和华北地区栽培最多。

三、淀粉质原料

生产酱油用的淀粉质原料,传统是以面铂和小麦为主。现在多改用麸皮作主要淀粉原料,也有选用其他代用原料的。

(一)小麦

小麦因品种、产地不同,外表及成分各有差异。按粒色分红皮或白皮小麦;按质地分硬质、软质和中间质小麦。

小麦中的碳水化合物(无盐浸出物),除含有70%的淀粉外,还含2%一3%的糊精和2%一4%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小麦含10%一14%的蛋白质,其中麦胶蛋白质和谷蛋白质较丰富,麦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以谷氨酸最多,它是产生酱油鲜味的主要因素之一。小麦谷料分胚乳、胚芽和麸皮三部分,质量分别为83%、2%及15%。全小麦蛋白质有72%存在于胚乳中,麸皮中占20%,胚芽中占8%。

(二)麸皮

麸皮又称麦皮,是小麦制面粉时的副产品,麸皮的成分因小麦品种、产地及加工时的出粉率不同而异。

麸皮质地疏松、体轻.表面积大,除含有表中所列成分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铁等无机盐。营养成分适宜,能促进米曲霉生长,有利于制曲和淋油,能提高酱油原料的利用率和出品率,麸皮中多缩戊糖含量高达20%一30%,与蛋白质的水解物氨基酸相结合,产生酱油色素。麸皮本身含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据测定,每1g麸皮含α-淀粉酶10一20单位(60℃、碘比色法)、含β—淀粉酶2400一2900单位(40℃碘含法)

麸皮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目前国内酱油厂多以麸皮作为主要淀粉质原料。但麸皮中淀粉含量不足,则降低酱油中糖分和糊精含量,影响酒精发酵,酱油香气差,口味淡薄。为保证酱油质量,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适当补充些含淀粉较多的原料是十分必要的。

(三)其他淀粉质原料

凡是含有淀粉而无毒无害的谷物,如地瓜(甘薯)干、玉米、碎米、大麦等均可作为淀粉质原料。

四、食盐

食盐是酱油生产的重要原料之一,使酱油具有适当的咸味。食盐具有杀菌防腐作用,可以使生产发酵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杂菌的污染,在成品中有防止腐败的功能。

五、水

酱油生产需用大量的水,对水的要求虽不及酿酒工业那么严格,但也必须符合食用标准。一般凡可饮用的自来水、深井水,清洁的河水、江水等均可使用,但必须注意水中不可含有过多的铁,否则会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

原料处理

一、原料处理的目的

原料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大豆蛋白质适度变性,使原料中的淀粉糊化,同时把附着在原料上的微生物杀死,以利于米曲霉的生长及原料分解。由于原料的种类不同.所采取的处理工艺也有所区别。热榨豆饼在制取过程中,由于经过了一定的热处理,蒸煮时间可以短一些;而冷榨豆饼和大豆则宜温度高些或时间长些。某些水溶性氮指数偏高的豆粕,为防止结块,以利制曲,可以先干蒸,然后再润水蒸煮。若在一定的压力下蒸煮时间偏短或在一定时间内温度偏低,则蛋白质不能达到适度变性,不易被酶分解,产生许多蛋白质的初级结构,分子量较大,既不同于大豆中的可溶性蛋白质,也不同于酱油中的可溶性胨和肽,难于再分解,稀释加热后易产生沉淀。

二、对原料的要求

(一)原料粒度

豆饼要先经过粉碎,以利于扩大豆饼的表面积。为吸足水分、蒸煮熟透创造条件。豆饼颗粒大小一般应为2—3mm,粉未以不超过20%为宜,豆饼颗粒过大,颗粒内部不易吸足水分,

蒸料不能熟透,同时影响制曲时菌丝繁殖,减少了米曲霉繁殖的总面积和酶的分泌量。如果粗细颗粒相差悬殊,会使吸水及蒸煮程度不一致,影响蛋白质的变性程度和原料利用率。

原料粉碎设备

豆饼粉碎,一般采用粉碎机。粉碎机有锤式、齿轮式等,以锤式(见图2—l—1)较为普遍,粉碎机的筛孔为9mm。

(三)原料细度与制曲、发酵和利用率的关系

原料细度对制曲、发酵和原料利用率的影响甚大。若颗粒太大,不易吸水和蒸热,减少了曲霉菌生长繁殖所须的总面积,而降低了酶的活力,导致发酵不良,影响酱油的产量和质

量。若原料过细,麸皮比例又少,润水时容易结成团块,蒸后易产生夹心,制曲时不易通风,发酵酱醅发粘,淋油困难,影响酱油质量和原料利用率。因此,原料细度必须适当,颗粒均匀,使原料吸水速度相同,变性程序一致,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料利用率。

三、加水及润水

豆粕或经粉碎的豆饼与大豆不同,因其颗粒已被破坏,如用大量的水浸泡,会使其中的营养成分浸出而损失,出此必须有加水与润水的工序。即加入所需要的水量,并设法使其均匀而完全为豆饼吸收,加水后需要维持一—定的的吸收时间,称此为润水或叫润张。

(一)润水的目的

(1)使原料中蛋白质合有适量的水分,以便在蒸科时迅速达到蛋白质适度的变性(蒸熟)。

(2)使原料中淀粉吸水、充分膨胀、易糊化.以便溶出米曲霉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供给米曲再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水分。

(二)润水的设备和方法

(1)最简单(土法)的润水设备是在蒸锅附近用水泥砌一个平地,四周砌一砖高墙围,以防拌水时水分流失,水泥平地稍向一方倾斜,以便冲洗排水。润水方法保拌水泥一样。在饼粕中加入50一80℃热水(水温高、饼粕吸水快,润水时间可短些)。用钉耙与煤铲靠人工翻拌,豆饼拌匀以后堆成丘形,上面覆盖辅料(麸皮或麦粉)堆积30min让豆饼充分吸水润张。最后再一次翻拌,使主、辅料混合均匀。该方法劳动强度较大,除了内地小厂尚使用外,大、中城市中已被淘汰。

(2)利用螺旋输送机(借称绞龙),如图2—1—2所示。将豆粕和麸皮等原料不断送入绞龙。加入50一80℃的热水,通过螺旋输送进入蒸锅达到润水目的。绞龙底部的外壳,要求制成一边可以脱卸,以便于润水完毕清洗干净,以免细菌污染而发臭。

(3)目前国内多数工厂采用N,K式旋转蒸煮锅,如图2—1—3所示,原料经真空管道吸入蒸锅,或用提升机将原料送

入蒸锅,直接喷入50一80℃的热水。开启旋转锅,翻拌润水,操作简便,省力,安全卫生。

以上无论哪种方法,如果采用冷榨豆饼或低温处理的饼柏都需经干蒸后再加水润胀,以免因未受热变性的豆饼水溶性蛋白过多而遇水凝结成团。

(三)加水量的确定

加水量的多少是制曲成败的关键。根据米曲霉的生理特性,制曲时应缩短曲霉的发芽时间,

从而能对杂菌起抑制作用。原料中含有适量的水分是加速米曲霉孢子发芽的主要条件之一。如水分适当,孢子即吸水膨胀。体积增加2—6倍,细胞内物质为水所溶解,为发芽、生长、繁殖提供营养条件。微生物需要从体外吸收养料,而养料又必须被水溶解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已溶入养料的细胞液是靠细胞产生的渗透压而流动的,如水分不足,细胞失去应有的膨胀,就不能产生渗透作用以输送养料,势必影响米曲霉的生长。而且水分不足,豆饼蒸煮时蛋白质不易变性,未变性的蛋白质,虽能溶于酱油中,但经稀释或加热后会产生混浊或沉淀。反之,原料含有充分的水分,不仅有利于米曲霉吸收养料,加速曲霉的繁殖,而且促使米曲霉分泌多量的酶在一般情况下,加水量大,米曲霉活力强,有利于原料利用率和氨基酸生成率的提高。但制曲不是无菌操作,过量的用水,易被杂菌污染(因为大部分细菌、毛霉、根霉的水分活性高于米曲霉),不利于米曲霉生长,制曲较难控制,会出现花曲、酸曲等污染现象。也会造成酱油成品细菌数偏高,不符合卫生标准,酱油呈现细菌性混浊,降低了酱油质量,同时水分大,制曲消耗热量也大,淀粉原料损耗多,部分蛋白质也被分解成游离氨(见去2—l—9)。

从上表看出:

(1)熟料水分为42.5%时,成曲细菌少,但产品中氨基酸含量低,酱油稀释后略混浊,说明部分蛋白质变性不完全,豆饼不易蒸熟。

(2)熟料水分为47.5%一51%,成曲细菌虽成倍增加,但成品氨基酸含量较高,酱油稀释后澄清。

(3)热料水分为54.5%,成曲细菌数成倍上升,且酱油中游离氨含量高,糖分损耗大.酱油呈细菌性混浊。

每百斤豆饼加多少水为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考虑各种具体条件。如原料本身含水量的多少、性质、主辅料的配比、蒸锅的形式、蒸汽的压力高低、制曲的保温条件、通风、有否空调、气候季节的不同等等。

各地的原料配比差异很大。以目前上海地区采用旋转式蒸锅蒸科,厚层通风制曲的原料配比为例。豆粕l00kg,麸皮10kg,小麦粉或4号粉10kg左右,按豆粕计算加水量为80%一90%,即80一90kg水,但由于季度及蒸汽质量的不同。主要以熟料水分为依据。冬天熟料水分为46%一47%,春秋天为47%一49%,夏天为49%一50%。如用粉状的红车豆饼,水分酌情减少1%

一2%。又如我国北方地区麸皮用虽较多,豆粕与麸皮比例为60;40或70:30或55:45等,则100kg豆粕加水量为115—130kg。以上加水量仅供参考,主要还以熟料水分为准。

日本使用豆粕与小麦配比,两者容量比为1:1小麦经过炒焙粉碎处理,加水量(质量分数)控制在50%-130%以蒸料压力与时间为依据,如图2—1—4所示。

各加水线上部是蛋白质完全变性区域,曲线下部是未变性残存区域;当加水量为50%时,蒸煮压力为0.294MPa,蒸料时间需9min。而130%的加水量以同样的蒸煮压力只需3min。说明水分与蒸煮压力(温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日本通常将豆粕的加水量控制在130%(他们的辅料用量大,添加方法也与我国不同),所以蒸煮时间也较短。

(四)加水量的计算

在生产实践中,为了掌握水分,应每批测定熟料水分及成曲水分。对成曲进行感官、细菌数及酶活力的检测,并做好记录,对照酱油质量,以便合理地确定和调整原料加水量。

总料加水量的计算公式(未考虑蒸煮时的水分吸收)。

例如:原料配比中豆讲为900kg,含水分12%;麸皮450kg,水分含量为14%;小麦粉150kg,水分含量为l 2%,经蒸煮冷却后熟料水分要求达到50%;求其加水量应为多少公斤。

按上述计算:

一般蒸料中吸收的水分量约为总料的3%一5%。由于熟料在接种曲时拌入部分干麸皮,可抵消部分水分,假如考虑蒸料时吸收的水分,则在加水量百分率中适当减除之。

四、原料蒸煮及蒸煮设备

原料蒸煮是否适度,对酱油质量和原料利用率的影响极为明显。蛋白质原料在蒸煮时要达到适度变性,即一次变性,在控制蒸煮时间、蒸汽压力等条件方面要求非常严格。

(一)蒸煮目的

蒸煮目的主要使豆饼(铂)及辅料中的蛋白质完成适度变性。消除生大豆中阻碍酶的物质,使酶成为容易作用的状态。未经变性的蛋白质,虽能溶于10%以上的食盐水中,但不能为酶所分解。淀粉原料先是吸水膨化,随着温度的上升,淀粉粒的体积逐渐增大,分子链之间的联系削弱,达到颗粒解体的程度。

蛋白质变性后成为变性蛋白质和少量氨基酸,淀粉糊化后变成淀粉糊和糖分。这些成分是米曲霉生长繁殖适合的养料且易被酶分解。此外,蒸料也可杀死附在原料上的有害微生物,给米曲霉正常生长(制曲)创造有利条件。

(二)蛋白质原料的适度变性

如蒸煮压力(温度)不足或时间不够,水分不充分,就会造成蒸料不熟,即原料中残存着未变性的蛋白质。从空间结构来说,其次级键未完全受到破坏,肽键未彻底暴露,所以难以被曲霉的蛋白酶分解,这部分蛋白质即通常所说的未变性蛋白,虽能溶于酱油中,但经稀释或加热后,仍会生成混浊性物质或沉淀,影响成品质量.

如果采用高压(高温)长时间蒸煮,或常蒸煮焖过夜(老法生产)会使蛋白质过度变性(二次变性),过度变性部分蛋白质的多肽链松散紊乱、缠结一团,包在螺旋体内部的疏水基(烃基)暴露出来,从而降低蛋白质的吸水性能,变成不易溶解的物质。这部分蛋白质很难被蛋白酶所分解,过度变性会位豆饼颜色变深。由于豆、麦中含有约3.6%左右的植酸钙镁(是一种环己六醇·六磷酸酯)变成植酸钙镁酸,形成深褐色素。这种物质能抑制米曲霉的生长,影响原料的利用率。

所以蒸料的条件对酱油质量和原料蛋白质(全氮)利用率有十分重要意义。一般地说,原料含有适当水分、蒸料采高压(高温)短时间或常压较长时间的方式,都可以达到蛋白质的变性。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高温短时间的蒸料方式(俗称高短法),较之常压蒸科有利。

日本安田敦等人对最适蒸煮压力、时间与原料消化率的关系进行试验。当加水量在130%的条件下,高温短时间蒸煮的饱和蒸汽压力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1—5所示

AB曲线的左侧,为原料中残留的未变性蛋白质;CD曲线的右侧表示蛋白质二次变性。在AB和CD两曲线之间区域表示蛋白质变性适度。

AB和CD两曲线在增加加水量或者延长预加热时间时,均有向左侧移动的倾向,从上图可知,蒸煮压力(温度)越高,蒸煮时间就越短。加水量大也可缩短蒸煮时间。

采用不同的压力和相对应的蒸煮时间,将蒸煮后的豆饼进行酶分解,试验结果如表2—1--l0所示。说明蒸煮压力高,时间短,原料蛋白质受曲霉菌的酶作用的消化率就高,蛋白质适度变性的比例也大,有利于提高原料全氮利用率。但在高温下若忽视蒸煮时间,不及时降温。会造成蛋白质二次变性。

我国目前大多数酿造厂使用N.K式旋转蒸锅。若采用过高压很不安全,一般不超过19.61×10000Pa。有些乡镇企业还是沿用土法常压蒸煮设备。所以要根据我国目前现有实现条件对蒸煮料设备实行逐步更新改造。

(三)原料蘸煮设备及蒸意方法

1常压蒸料锅

这种设备简陋,原料消化率和全氮利用率均较低一些乡、镇企业和小型酱油厂仍在采用。

它是采用木质蒸桶或者以钢筋水泥代木桶,蒸汽管由蒸桶底进入桶内。尖端侧面有多个气孔,使蒸汽分布桶内(团2—1—6),锅盖多为木质。使用时注意密闭以防蒸汽大量损失。如没有蒸汽,可用简易蒸锅(图2—1—7)木桶放置于火锅上,利用锅内所产生蒸汽进行蒸熟,使用这种装置应注意木桶与锅衔接处的密闭性,防止蒸汽外泄

常压蒸煮,较难蒸熟,为此要采取分层进料法。即蒸料前必须先把锅内水煮沸或开启

蒸汽,把润水后的原料一层层。均匀池洒入锅内,注意洒入原料必须顶着蒸汽,即在冒蒸汽处铺上一层原料,洒料时注意松散,切忌进料太快,压实,避免蒸汽不畅通的地方出现生科。进料完毕,为避免锅底冷凝水聚结,先排放锅底蒸汽冷凝水后,加盖蒸煮1—2h,停火或关汽,焖2—4h,出锅。

2.加压蒸煮锅

为承受一定压力的圆筒形钢板蒸煮锅。锅底部设有假底(竹编或有网眼的金属板),假底下通入蒸汽,并设有排水阀。靠近假底处开有刀门,便于出料。刀门及加盖处配有元宝螺丝。锅盖设有排汽阀及压力表。

加压锅的优点是蒸煮时间快,省煤。蛋白质原料容易变性(蒸熟)。但须注意安全,蒸锅必须符合受压容器的标准,压力计要定时检验,蒸料时不得超过规定压力。

操作时,先开蒸汽,排除冷凝水,待冒汽后,缓慢将润水后的原料洒入,洒料要均匀琉松,随着蒸汽的冒出,逐步洒入,切忌进料太快把蒸汽“压死”,造成蒸煮不适。进料完毕,待面层冒汽后,然后加盖捻紧元宝螺丝,升温,当压力升至4.9×10000Pa时,关蒸汽,开启锅盖上的排汽阀,排除锅内余汽至0,继续开蒸汽,关闭排汽阀,当压力上升到11.77×10000Pa左右,保持15min,关闭蒸汽再焖锅15min。即排尽余汽,打开锅盖开启刀门出锅。

3.N.K式旋转蒸煮锅

N,K式旋转蒸煮锅是一个既能受压加热,又能减压冷却的容器。在润水蒸料时,可以360°碳转运动。旋转锅由锅身、支柱、旋转装置、水力喷射泵及真空泵吸料投料口和出料口等部分组成。20年来,国内旋转锅不断改进,目前罐体以立式双头锥为主,也有球形,容量一般为5—6m 3:。近年来我国发酵技术人员按照高温短时间的蒸煮原理,采用旋转锅蒸料也可实现上述高、短法蒸料的要求。上海酿造五厂对该项设备与工艺做丁如下改进后,得到较好效果。

(1)5m3N.K式旋转蒸煮锅(固2—l---3及2—1—8)每锅蒸科l 225kg(其中豆粕1000kg,小麦片125kg,麸皮100kg)。

(2)排汽管,直径75mm。

(3)水力喷射泵(回2—1—9),用2台BSB—60玻璃钢喷射泵,并联装置。用R1.5m圆弧形管,喷射泵出水用管长3m。抽真空冷却至75℃时间为10min左右。

(4)蒸料操作方法。以上海酿造五厂为例,豆粕与辅料分开润水(前已所述豆粕原料润水充分有利于蛋白质变性。豆粕先润水,有利于豆粕吸水润胀)。豆粕1000kg经提升斗送入锅内。开动转锅,同时开蒸汽干蒸至110℃(豆粕因被提取泊脂后系低温处理的,干蒸使蛋白质凝固,防止产生结块粘糊现象),关闭蒸汽,开启排汽阀,使锅压力降到0后,开离心泵,打入水800kg,豆粕吸水后,旋转锅身浸润40min后停止旋转,然后添加铺料小麦片125ks及麸皮1000kg,再旋转混合20min,开蒸汽升压至490kPa后关蒸汽,开排汽阀降压到0后,关闭排汽阀,继续通入蒸汽。转锅内的温度上升到120℃,压力为147。lkPa左右,维持4min,开启排汽阀5min,压力从147.1kPa快速脱压至0,接着开启两台水力喷射泵抽真空,在10min内抽冷至75—80℃,即可出料。

(5)操作注意事项:

①受压容器要经常检查,压力不得超出规定范围以确保

安全。

②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②出料时锅内残余蒸汽必须排尽。

(工艺技术)食品工艺学实验

食品工艺学实验 实验一糖水桔子罐头的制作 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加深理解水果类酸性食品的罐藏原理,同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各种不同的去囊衣方法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通过实验观察糖液浓度对成品固形物重量及制品形态的影响,同时观察杀菌时间长短不同与罐头品质的关系。 2 实验仪器设备及原辅材料 2.1 实验仪器设备 不锈钢盘及锅、夹层锅、酸碱处理池、排气箱、封罐机、高压杀菌锅、空气压缩机、电锅炉、阿贝折光仪、电子秤、四旋盖玻璃瓶 2.2 原辅材料 桔子、白砂糖、盐酸、氢氧化钠、羧甲基纤维素(CMC) 3 实验内容与步骤 3.1 基本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原料验收→选果分级→热烫→去皮、去络分瓣→去囊衣→漂洗→整理→配汤装罐→ 排气、密封→杀菌→冷却成品 原料要求:要求桔子形态完整,色泽均一,成熟度在8~9成左右,桔子无畸形无虫斑,不腐烂。 选果分级:按果实横径每隔10mm分成一级 热烫:95℃—100℃水中浸烫25—45s 去皮、去络分瓣:趁热剥去橘皮、橘络,并按大小瓣分放 去囊衣:分全去囊衣及半去囊衣两种,采用酸碱处理法。全去囊衣用0.15~0.2%HCL溶液常温浸泡40—50分钟,再用0.05%的NaOH30℃—58℃浸泡5分钟以后以清水漂洗2小时。全去囊衣用0.09%—0.12%HCL溶液常温浸泡20分钟,再用0.07%~0.09%NaOH 45℃浸泡5分钟以后以清水漂洗30分钟。 整理:全去囊衣:橘片装于带水盒中逐瓣去除残余囊衣、橘络及橘核,并洗涤一次。半去囊衣:橘片用弧形剪心刀去心并去核,按片形分大中小径灯光检核后以流动水洗涤一次。 配汤罐装:四旋盖玻璃瓶净重260克,加桔子160克,加糖水190克;汤汁配比:糖水浓度30%,将水煮沸后加白砂糖过滤,温度不低于75℃。 排气密封:热排气采用罐中心温度65—75℃(全),30—70℃,真空排气对真空度控制在300—400毫米汞柱,封罐后检查封罐质量。 杀菌:采用5—14~15min/100℃(水)冷却。 3.2 去囊衣实验要求: (1)取适量原料按上述工艺流程,加工至去皮这一步,采用酸法去囊衣,以10%的HCL 溶液80℃浸泡40~50min后取出漂洗再转入碳酸钠溶液中和再漂洗后作至成品。 (2)取适量原料按上述工艺流程,加工至去皮这一步,采用家碱法去囊衣,以1%的NaOH之沸腾液中放入橘片浸泡30—40s,至橘瓣凹入部变为白色取出放入流动水漂洗,可先用1%柠檬酸中和,而后以原流程做制成成品。 (3)取适量原料按上述工艺流程加工,但工艺参数用下面所述: ①0.2%HCL45℃溶液浸泡10分钟再用0.14%NaOH45℃处理3min。 ②0.09%—0.12%HCL溶液45℃浸泡20分钟再用0.07%—0.09%NaOH45℃浸泡5min 以上基本工艺流程及(1)(2)(3)分别作成全去及半去囊衣,每种至少三罐,标上记号。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发酵食品工艺学(Fermented Food Technology) 课程编号:FFT205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选修 总学时:44,其中(理论学时,20 ;实践学时:24 )学分:2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责任单位:生物食品学院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 发酵食品工艺学是以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发酵基础为支撑,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食品、保健品或添加剂的一门科学技术。它不但是支撑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技术,同时也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为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该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发酵食品工艺学》以发酵和酿造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为主,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对各类产品的发酵、酿造技术和食品工业废弃物的生物学处理进行了论述,为学生从事该领域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熟悉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生产的一般过程,掌握发酵与酿造食品,如酒精发酵与酿酒、氨基酸与有机酸发酵、发酵豆制品、酶制剂等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食品发酵与酿造工业的发展状况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情况。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发酵食品的概念二、发酵食品的种类三、发酵食品的特点四、发酵食品的发展历史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发酵食品的概念、种类、特点及发展历史。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重点:发酵、发酵食品的概念 第二章发酵食品与微生物 第一节发酵食品与细菌 一、乳酸菌二、醋酸菌三、枯草杆菌四、棒杆菌 第二节发酵食品与酵母 一、酵母的繁殖方式二、酵母的糖代谢三、常见的酵母种类 第三节发酵食品与霉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掌握发酵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判别方法和用途,生产出优质发酵食品。 重点:发酵食品常用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

食品工艺学考试复习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 1.食品中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的关系? 答:(1)水分吸附等温线,BET吸附等温线,S形, 第一转折点前(水分含量< 5%), 单分子层吸附水( I 单层水分); 第一转折点与第二转折点之间, 多分子层吸附水( II多层水分); 第二转折点之后,在食品内部的毛细管内或间隙内凝结的游离水( III自由水或体相水) 要会画书上图2-2 2.水分活度对微生物、酶及其它反应有什么影响? 答:对微生物:大多数新鲜食品的水分活度在0.98以上,适合各种微生物生长(易腐食品)。大多数重要的食品腐败细菌所需的最低aw都在0.9以上,肉毒杆菌在低于0.95就不能生长。只有当水分活度降到0.75以下,食品的腐败变质才显著减慢;若将水分降到0.65,能生长的微生物极少。一般认为,水分活度降到0.7以下物料才能在室温下进行较长时间的贮存。对酶:呈倒S型,开始随水分活度增大上升迅速,到0.3左右后变得比较平缓,当水分活度上升到0.6以后,随水分活度的增大而迅速提高。Aw<0.15才能抑制酶活性 对其他:氧化反应:呈倒S型,开始随水分活度增大上升迅速,到0.3左右后变得比较平缓,当水分活度上升到0.6以后,随水分活度的增大而迅速提高。Aw<0.15才能抑制酶活性 对褐变反应:见书上p31 3.食品水分活度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答:取决于水存在的量;温度;水中溶质的种类和浓度;食品成分或物化特性;水与非水部分结合的强度 4. 简述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的差异及原因 答:在这两个相反的过程中,吸附和解吸之间的水分吸附等温线两者之间不能重合(有差异),形成了滞后圈。 滞后现象的几种解释 (1)这种现象是由于多孔食品中毛细管力所引起的,即表面张力在干燥过程中起到在孔中持水的作用,产生稍高的水分含量。 (2)另一种假设是在获得水或失去水时,体积膨胀或收缩引起吸收曲线中这种可见的滞后现象。 5.简述食品干燥机制 答:内部水分转移到表面, 表面水分扩散到空气中。 6. 简述干制过程中食品水分含量、干燥速率和食品温度的变化,画出曲线图 答:食品水分含量:干制过程中食品绝对水分和干制时间的关系曲线干燥初始时,食品被预热,食品水分在短暂的平衡后(AB段),出现快速下降,几乎是直线下降(BC),当达到较低水分含量(C点)时(第一临界水分),干燥速率减慢,随后趋于平衡,达到平衡水分(DE)。平衡水分取决于干燥时的空气状态 干燥速率:食品被加热,水分被蒸发加快,干燥速率上升,随着热量的传递,干燥速率很快达到最高值;是食品初期加热阶段; 然后稳定不变,为恒率干燥阶段,此时水分从内部转移到表面足够快,从而可以维持表面水分含量恒定,也就是说水分从内部转移到表面的速率大于或等于水分从表面扩散到空气中的速率,是第一干燥阶段; 到第一临界水分时,干燥速率减慢,降率干燥阶段,说明食品内部水分转移速率小于食品表面水分蒸发速率;干燥速率下降是由食品内部水分转移速率决定的;当达到平衡水分时,干燥就停止。 食品温度:初期食品温度上升,直到最高值——湿球温度,整个恒率干燥阶段温度不变,即

发酵食品与酿造工艺学实验指导

发酵与酿造食品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徐君飞

实验一腐乳的加工 1、实验目的 1.1 掌握豆腐乳发酵的工艺过程。 1.2 观察豆腐乳发酵过程中的变化。 2、原理 豆腐乳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发酵食品,是用豆腐发酵制成。民间老法生产豆腐乳均为自然发酵,现代酿造厂多采用蛋白酶活性高的鲁氏毛霉或根霉发酵。豆腐坯上接种毛霉,经过培养繁殖,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等复杂酶系,在长时间后发酵中与腌坯调料中的酶系、酵母、细菌等协同作用,使腐乳坯蛋白质缓慢水解,生成多种氨基酸,加之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各种有机酸与醇类作用生成酯,形成细腻、鲜香的豆腐乳特色。 早在公元5世纪的北魏古籍中,就有关于腐乳生产工艺的记载“于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明李晔的《蓬栊夜话》亦云:“黟(移)县人喜于夏秋间醢腐,令变色生毛随拭之,俟稍干……”。千百年来,腐乳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是因为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而腐乳本身又便于保存。腐乳品种多样,如红豆腐乳、糟腐乳、醉方、玫瑰红腐乳、辣腐乳、臭腐乳、麻辣腐乳等。品种虽多,但酿造原理相同。 发酵豆制品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在发酵过程中生成大量的低聚肽类,具有抗衰老、防癌症、降血脂、调节胰岛素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利。 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减少患冠心病危险的功能。发酵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苷元型异黄酮,它是大豆和豆腐中原有的异黄酮经发酵转化的,但比原有的异黄酮功能性更强,且更易吸收。60克豆豉、60克豆酱或100克腐乳就含有50毫克的高活性异黄酮,达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推荐预防冠心病的每日摄取量。

食品工艺学实验指导

食品工艺学实验 目录 实验1 果酱罐头的制作 (2) 实验2 奶油冰淇淋的制作 (4) 实验3 面包的制作 (6) 实验4香肠的制作 (9) 实验5 果蔬干制(苹果/甘蓝)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果酱罐头的制作 一、实验原理 果酱是以食糖的保藏作用为基础的加工保藏法。利用高糖溶液的高糖渗透压作用,降低水分活度作用、抗氧化作用来抑制微生物生长发育,提高维生素的保存率,改善制品色泽和风味。 二、实验目的 1.理解果酱制作的基本原理。 2.熟悉果酱制作的工艺流程,掌握果酱加工技术。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 1、实验材料 番茄/苹果、柠檬酸、白砂糖、食盐、果胶、四旋瓶等。 2、设备 手持糖量计、打浆机、不锈钢锅、电炉、过滤筛、不锈钢刀、不锈钢锅、台秤、天平等。 四、实验方法 (一)苹果酱 1、配料

苹果2000g 水600g 白砂糖2080—2600g 柠檬酸5g 果胶5g 2、工艺流程 原料→去皮→切半去心→预煮→打浆→浓缩→装瓶→封口→杀菌→冷却。 3、操作要点 (1)原料选用新鲜饱满、成熟度适中,风味良好,无虫、无病的果实,罐头加工中的碎果块也可使用。 (2)去皮、切半、去心用不锈钢刀手工去皮,切半,挖净果心.果实去皮后用1%食盐水护色。 (3)预煮在不锈钢锅加适量水,加热软化15-20 分钟,以便于打浆为准。 (4)打浆用筛板孔径0.70-1.0mm的打浆机打浆。 (5)浓缩果泥和白砂糖比例为1∶0.8-1(重量),并添加0.1%左右的柠檬酸。先将白砂糖配成75%的浓糖浆煮沸过滤备用。按配方将果泥、白砂糖置于锅,迅速加热浓缩。在浓缩过程中不断搅拌,当浓缩至酱体可溶性固形物达60~65%时即可出锅,出锅前加入柠檬酸,搅匀。 (6)装瓶以250 克容量的四旋瓶作容器,瓶应预先清洗干净并消毒。装瓶时酱体温度保持在85℃以上,并注意果酱污沾染瓶口。 (7)封口装瓶后及时手工拧紧瓶盖。瓶盖、胶圈均经清洗、消毒。封口后应逐瓶检查封口是否严密。 (8)杀菌、冷却采用水杀菌,升温时间 5 分,沸腾下(100℃)保温15 分之后,产品分别在65℃、45℃和凉水中逐步冷却到37℃以下。 4、产品质量标准 (1)感官指标 色泽:酱红色或琥珀色。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

第一篇食品加工的原料和材料 复习题 1、简述果胶、单宁、有机酸的加工特性 2、为什么不能食用发芽和发绿的土豆? 3、在果蔬加工中,为什么要用铝或玻璃器皿而不用铁制品? 4、如何防止果蔬中的酶促褐变? 5、大豆蛋白的溶解度、氮溶解指数(NSI)各是什么含义? 6、大豆中有哪些抗营养因子? 7、面筋蛋白有哪两种形式?为什么会产生胀润作用? 8、方便面、方便米饭加水复原的原理是什么? 9、为什么陈面粉比新面粉筋力好? 10、肉的肌肉组织中,肌肉是怎样组成的? 11、肌原纤维中的蛋白质有哪几种? 12、什么是肉的持水性?酸性极限pH值? 13、肉的成熟有哪三个阶段?僵直期有何特征?如何加速成熟? 14、在加热过程中,肉的颜色和Pr有何变化? 15、为什么鱼肉比猪肉更嫩? 16、鱼类的鲜甜味主要来自哪些物质? 17、鱼贝类的变色有哪些? 18、乳中酪蛋白胶粒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此粒子不稳定? 19、乳脂肪球的结构是怎样的? 20、乳糖的溶解度有哪三种? 21、在加热过程中,乳石是怎样形在的?

第二篇焙烤制品加工工艺 第一章原料(习题) 一、填空题 1. 小苏的受热时的反应式如下: 2. 国家标准规定面粉的含水量,特制一等粉和特制二等粉为,标准粉和普通粉为。 3. 小麦蛋白质是主要成分,因此它与面粉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4. 蛋白质的水溶液称为。 糖会使面粉的吸水率。对于蔗糖来说,制备同样硬度的面团,每增加5%的糖,吸水率。 5. 根据面粉中湿面筋含量,可将面粉分为三个等级:,, 适于制作等食品;低筋小麦粉,面筋含量小于24%,适于等食品。 6. 装饰用奶油以含有,可配奶油作为调味用。 7. 碳酸氢铵有受热分解反应式如下: 8. 面粉蛋白质主要是蛋白质,其中约占80%以上。 9. 小麦淀粉颗粒在面团调制中起的作用。 10. 面筋的筋力好、坏,不仅与,也与能有关。 11. 加水量过少,造成面团发硬,制品内部组织,并且也会。 12. 塔塔粉,化学名为,是制作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之一。 13. 面筋的质量和工艺性能指标有、、和。 14. 酵母的种类有、、。 二、判断题(请在题前括号能划“?”或“′”) 1. ()烘焙食品会膨松柔软,其发生膨胀作用之要素为空气、水蒸汽、化学膨大剂及酵母。 2. ()水为面包原料中最廉价的一种,在不影响面包品质下,面包应尽量在配方中增加水的用量。 3. ()发粉用量太多,会使产品内部颜色加深,颗粒粗大。 4. ()地下水含有较高矿物质,所以使用地下水制作面包时,配方内改良剂的用量应增加。 5. ()为延长烘焙食品的保存期限,最好的方法是添加大量防腐剂。 6. ()加入乳化剂使油水互溶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7. ()面包配方中盐的用量越多,发酵时间越短。 8. ()低筋面粉仅适用于面包或饼干类之产品制作。 9. ()粘度大的物质有助于泡沫的形成和稳定。 10. ()小麦的成份中以蛋白质含量最高。

传统发酵食品工艺学复习提纲

发酵工艺学 1、我国发酵食品的工艺特色 采用多种原料,且多以淀粉质原料为主。多菌种混合发酵,且多以霉菌为主的微生物群(国外多以细菌、乳酸菌)。工艺复杂、多用曲:董酒生产制的曲用72味中药。多为固态发酵:醅、醪。 2、生产酱油用的原料、菌种有哪些?P7 原料包括蛋白质原料(豆粕、豆饼、花生饼、大豆、其它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麸皮、小麦、碎米、米糠、玉米、甘薯、大麦、粟、高粱等)、食盐、水及一些辅助原料(苯甲酸钠、山梨酸钠,丙酸)。 菌种①霉菌主要为曲霉(米曲霉、黑曲霉、甘薯曲霉、黄曲霉)、毛霉和根霉,其中最重要的是米曲霉(有些酱油发酵料会受到黄曲霉的污染),其产酶能力较强。②细菌有有益的醋酸杆菌、乳酸菌等,有害的小球菌、短杆菌、马铃薯杆菌、芽孢杆菌和粪链球菌等;③酵母菌有有益的鲁氏酵母、假丝酵母、汉逊酵母,有害的醭酵母、毕赤氏酵母和圆酵母等菌属。 3、酱油发酵剂: 酱油发酵料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发酵前和发酵后有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发酵前温度较低,适合各类微生物生长,当进入高温期(55~60℃)后,大部分微生物被淘汰,仅剩下一些高温且耐盐的微生物继续生长。 从微生物优势菌群变化情况来看,低温发酵时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霉菌,再次是酵母菌;当发酵进入高温期后,细菌大量衰亡,被霉菌中少数耐热种取代,但芽孢菌的数量和优势变化不大。 酱油发酵料中的主要霉菌为曲霉、毛霉和根霉,其中最重要的是米曲霉(有些酱油发酵料会受到黄曲霉的污染),其产酶能力较强。酱油发酵料中主要的细菌有有益的醋酸杆菌、乳酸菌等,有害的小球菌、短杆菌、马铃薯杆菌、芽孢杆菌和粪链球菌等;酵母菌有有益的鲁氏酵母、假丝酵母、汉逊酵母,有害的醭酵母、毕赤氏酵母和圆酵母等。 酱油发酵醪液的初始pH值一般为6.5-7.0,由于蛋白质被酶降解成氨基酸和低肽以及乳酸菌的发酵,pH会迅速降低。酱油醪中的主要乳酸菌为酱油足球菌、大豆足球菌以及植物乳杆菌。 如果pH低于5.5-5.0,这些菌生长将逐渐趋缓。在酱油醪中主要发酵酵母的耐渗透压酵母,在18%的盐溶液中最适pH为4.0-5.0。因此当醪液的pH降至5.5-5.0时,酵母发酵取代乳酸发酵。 当pH在这个范围内时,常添加耐酸酵母菌的纯培养种子。在酱油发酵醪中,耐渗透压酵母、假丝酵母,耐渗透压酵母和假丝酵母的水活度分别为0.78 -0.8 1和0.84-0.98。这两种酵母都能在24%和26%的盐溶液中生长。 产膜酵母是引起酱油污染的主要菌。比如异常汉逊酵母和膜醭毕赤氏酵母这两种酵母就会在酱油表面氧化生长,并形成白色的薄膜,从而降低酱油的感官和营养品质。当酱油的盐分降低至15%以下还会生成一些对酱油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的乳酸菌,如胚芽乳杆菌,降低酱油的风味。 4、酱油加工的生化变化有哪些?P21 ①原料植物组织的分解②蛋白质分解③淀粉糖化④脂肪的水解⑤酒精发酵⑥酸类发酵 5、生酱油需经过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杀灭酱油中残存微生物,延长酱油保存期。破坏微生物所产生的酶,特别是脱羧酶和磷酸单酯酶,避免继续分解氨基酸而降低酱油质量。还有澄清、调和香味,增加色泽作用。 6、简述酱油的酿造原理和工艺流程。P12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分解成多肽、氨基酸,谷氨酰胺酶使谷氨酰胺转化为谷氨酸。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糖化作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食品工艺学题库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库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食品工艺学》课程组

一、名词解释16分 1.软饮料; 2. 果味型碳酸饮料; 3. 原糖浆; 4. 调味糖浆; 5. 碳酸化; 6.果肉饮料; 7. 混合果肉饮料; 8.果蔬汁饮料; 9. 乳饮料;10. 配制型含乳饮料;11. 发酵型含乳饮料; 12. 植物蛋白饮料; 15. 酪蛋白;16.酸乳;17. 异常乳;18. 乳粉;19.乳清;20.配制乳粉;21.灭菌纯牛乳;22.酸奶发酵剂;23.纯酸牛乳;24. 乳清蛋白;25.牛乳的滴定酸度; 26.巴氏杀菌乳;27.纯酸脱脂牛乳;28.灭菌脱脂纯牛乳; 29.焙烤食品;30中种发酵法; 31. 湿面筋;32.面包陈化;33. 面团醒发;34. 酶促褐变; 二、填空题20 分 1. 按软饮料的加工工艺,可以将其分为采集型、提取型、_____和_____四类。 2.天然水中的杂质主要包括_____、胶体物质和_____和_____三部分。 3.水的硬度分为____、____和非碳酸盐硬度。 4.总硬度是____硬度和___硬度之和。 5.水处理中最常用的混凝剂是___和___。 6.离子交换膜按透过性能分为_____和_____。 7.目前常用的阳离子交换膜为_____型,阴离子交换膜为_____。 8.按所带功能基团的性质,一般将离子交换树脂分为_____和_____交换树脂两类。 9.常用的水消毒的方法有____、____和____。 10. 可乐型汽水使用的着色剂是____,酸味剂主要是____。 11.我国将含乳饮料分为____和____二类。 12.乳成分中受其它因素影响变化最大的是___,其次为,不易变化的为和。 13.速溶乳粉加工的两个特殊工艺是___和___。 14.全脂牛乳进行均质处理时,常需控制___和___两个条件。 15.乳清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无机盐和水溶性维生素。 16.制备母发酵剂培养基所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或___。 17.正常牛乳的酸度为 _o T,密度(20℃)为。 18.脱脂乳加酸或凝乳酶处理可得到和 2部分。 19.脱脂速溶乳粉一般采用方法加工,全脂速溶乳粉一般采用方法加工。 20.乳房炎乳的值升高,降低。 21.加工巴氏杀菌乳时,当原料乳脂肪不足时要添加或分离。 22. 加工巴氏杀菌乳是时,当原料乳脂肪过高时要添加或分离。 23.当使用75%的酒精判断牛乳的新鲜度时,若呈阴性,则说明牛乳的酸度低于o T,牛乳的酸度与牛乳的和有关。 24.酸奶发酵剂按其制备过程分类,可将其分为、、中间发酵剂和。25果蔬取汁的方式有____和___。 26.果蔬浸提取汁的方法可以采用____法和___法。 27.粗滤的方式主要有____和___两种。 28. 导致果蔬汁混浊的因素主要包括两类____和___二类。 29 面筋含量在35%以上的面粉适合加工;面筋含量在26~35%以上的面粉适合加工;面筋含量在26%以下的面粉适合加工。 30.为使面包膨松柔软,可在面包中加入、、碳酸氢氨及。 31. 小麦面粉中的蛋白质主要包括面筋性蛋白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非面筋性蛋白质主要是清蛋白、球蛋白、糖类蛋白及核蛋白。

发酵食品工艺学复习

第一章酱油的生产技术:1、酱油发酵中主要微生物及其在酱油酿造中的作用 2、固态低盐法酿造酱油的工艺流程及关键步骤 3、酱油颜色与风味等的形成机理(重点) 酱油:是以植物蛋白及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经过微生物酶的作用,发酵水解生成多种氨基酸及各种糖类,并以这些物质为基础,再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具有特殊色泽、香气、滋味和体态的调味液。 酿造酱油: 以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为主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泽、香气、滋味和体态的调味液。 按发酵工艺分为两类: 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①高盐稀态发酵酱油②固稀发酵酱油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配制酱油: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 配制酱油中的酿造酱油比例不得少于50%。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以及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 ) 化学酱油: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以含有食用植物蛋白的脱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料,经盐酸水解,碱中和制成的液体调味品(安全问题:氯丙醇。) 生抽——是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并按提取次数的多少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特别工艺制成浓色酱油,适合肉类增色之用。

酱油酿造的原料包括: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食盐、水、其他辅助原料(重点)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酱油酿造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阶段是制曲,主要微生物是霉菌;第二个阶段是发酵,主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和乳酸菌。 用于酱油酿造的霉菌应满足的基本条件:1)不生产真菌毒素、2)有较高的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的能力;3)生长快、培养条件粗放、抗杂菌能力强;4)不产生异味。 一、曲霉 1、米曲霉 ?是生产酱油的主发酵菌。 ?碳源:单糖、双糖、有机酸、醇类、淀粉。 ?氮源:如铵盐、硝酸盐、尿素、蛋白质、酰胺等都可以利用。 ?基本生长条件:最适生长温度32-35℃,曲含水48%-50%,pH约6.5-6.8,好氧。 ?主要酶系: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蛋白酶分为3类: ——酸性蛋白酶(最适pH3.0) ——中性蛋白酶(最适pH7.0) ——碱性蛋白酶(最适pH9.0-10.0 2、酱油曲霉 ?酱油曲霉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酶活性较高。

食品工艺学课程论文(苹果罐头的加工与制作)

苹果罐头的加工与制作 生命科学与化学系生物工程专业 122712011046 吕坤指导老师:谭属琼 【摘要】苹果是人们生活最常见的水果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果蔬菜等食品的所需量大大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论文中我们将介绍苹果罐头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苹果罐头的加工工艺。罐头工业在食品工业中也占重要地位,罐头工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苹果;罐头;加工工艺;市场前景; 1、水果罐头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旅游不断增加,食品消费观念和方式正在悄然改变,罐头食品正以其方便、卫生、易储存的特点,适应人们的日常需要,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国内市场尚未真正启动,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罐头行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国际市场上极富竞争力的一支生力军。然而,多年来过度依赖国外经销商的发展模式,使罐头行业逐步呈现重外销轻内销的"瘸腿现象"。由此,打开国内市场的消费闸门是企业的当务之急。救命草能否救命,其品牌建设、产品创新、渠道建设或成关键目前情形下内需不足成为整个罐头行业的发展瓶颈。对此,罐头工业协会理事长梁仲康表示,必须要加强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在品牌建设、产品创新和渠道建设上有所突破,才能让企业走的更远[1]。2、苹果罐头 2.1苹果的营养价值 苹果有“智慧果”、“记忆果”的美称。它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都很高,每100g鲜苹果肉中含糖类15g,蛋白质0.2g,脂肪0.1g,粗纤维0.1g,钾110mg,钙0.11mg,磷11mg,铁0.3mg,胡萝卜素0.08mg,维生素B1为0.01mg,维生素B2为0.01mg,尼克酸0.1mg,还含有锌及山梨醇、香橙素、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2]。 (1)苹果具有降低胆固醇含量的功效作用 (2)苹果还具有通便和止泻的双重功效与作用 (3)苹果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2.2苹果罐头的种类 苹果的罐头制品种类很多,通常来说,凡是苹果加工产品装罐者,均为罐制品。按照加工方法,可分为糖水类、果酱类、果汁类、果酒类、清汁类等。若按加工容器分,又分为铁皮罐头、塑料瓶罐头、铝合金皮罐头、软包装罐头等[3]。 罐头生产原料质量好坏是决定成品质量的主要因素。用于罐头生产的果品原料要求新鲜饱满,成熟度适中,具有一定的色、香、味,没有虫蛀及各种机械损伤等缺陷[4]。苹果没有罐藏的专一品种,一般以果肉致密、果型整齐、果个小、风味浓、果肉白色、耐煮制、不发绵为宜。果肉绵软、煮制后肉色淡红色或黄色的品种不宜罐藏。 苹果酱是打浆后的果肉加糖煮制成中等甜度的,具凝胶态的,带有小块果肉的酱装制品(包括果泥、果冻等)。制作苹果酱的原料要选择肉厚、可食部分多、富含果胶物质和有机酸,且色、香、味优的品

食品工艺学习题

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影响原料品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1)微生物的影响; (2)酶在活组织、垂死组织和死组织中的作用; (3)呼吸; (4)蒸腾和失水; (5)成熟与后熟; 2.食品的质量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感官指标;营养素含量;卫生指标;保藏期。 3.常见食品的变质主要由哪些因素引起?如何控制?以饼干、方便面、冷冻食品、罐头食品、饮料等为例来说明。 答:1:微生物的作用;酶的作用;物理化学作用。 2:(1)维持食物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2)抑制食物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3)应用发酵原理的食品保藏方法; (4)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 3: 第二章食品的脱水加工 1.水分活度 答:衡量水结合力的大小或区分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用水分子的逃逸趋势(逸度)来反映,将食品中水的逸度与纯水的逸度之比称为水分活度 2.水分活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食品的腐败变质通常是由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反应造成的,任何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以及多数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以水作为溶剂或介质。/干制后食品和微生物同时脱水,微生物所处环境水分活度不适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就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环境条件一旦适宜,,又会重新吸湿恢复活动。 干制并不能将微生物全部杀死,只能抑制其活动,但保藏过程中微生物总数会稳步下降。 由于病原菌能忍受不良环境,应在干制前设法将其杀灭。 3.水分活度对酶及其它反应的影响。 水分减少时,酶的活性也就下降,然而酶和底物同时增浓。在低水分干制品中酶仍会缓慢活动,只有在水分降低到1%以下时,酶的活性才会完全消失。 酶在湿热条件下易钝化,为了控制干制品中酶的活动,就有必要在干制前对食品进行湿热或化学钝化处理,以达到酶失去活性为度。 4.干燥机制。 干燥过程是湿热传递过程:表面水分扩散到空气中,内部水分转移到表面;而热则从表面传递到食品内部。 5.预测微波干燥的干制过程特性。 加热速度快,仅及常规方法的1/10~1/100时间; 均匀性好,内部加热,避免表面硬化。微波穿透深度大致在几十厘米到几厘米的厚度;

_发酵食品工艺学_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_牛广财

第15卷第4期2008年4月 现代农业科学M o d e r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V o l .15N o .4 A p r .2008 文章编号:1005-4650(2008)04-0128-02 《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牛广财,李志江,李兴革,左 锋,关 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发酵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质量工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对该课程实验内容、实验考核体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关键词: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中图分类号:G 642.423 文献标识码:A T h e R e f o r m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o f E x p e r i m e n t T e a c h i n g o f F e r m e n t a t i o nF o o d T e c h n o l o g y N I U G u a n g -c a i ,L I Z h i -j i a n g ,L I X i n g -g e ,Z U O F e n g ,G U A N C h e n (F o o dC o l l e g e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u g u s t F i r s t L a n d R e c l a m a t i o nU n i v e r s i t y ,D a q i n g 163319,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F e r m e n t a t i o nF o o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s t h e s p e c i a l i z e d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u b j e c t o f f o o d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I t i s a n e x t r e m e -l y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c o u r s e .U n d e r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t e a c h i n g q u a l i t y p r o j e c t a n d i n n o v a t i v e p e r s o n n e l t r a i n i n g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e x p e r i m e n t s a n d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c h e c k i n g s y s t e mo f f e r m e n t a t i o n f o o dt e c h n o l o g y a r e m a d e s o m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s ,i t h a s o b t a i n e dt h e e x -t r e m e l y g o o d e f f e c t . K e yw o r d s :f e r m e n t a t i o nf o o d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 ;i n n o v a t i o n 收稿日期:2008-03-17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育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牛广财,1971年生,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发酵食品与功能性食品。E-m a i l :g u a n g c a i n i u @y a h o o .c o m .c n 《发酵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极强、与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重要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食品发酵的科学原理、实验技能、科学研究及实际动手能力非常重要。国内高校食品学科根据自身办学的特色不同,所开设的《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的种类及项目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在向着实验室小试※中试※生产性试验方向发展,而且很多实验内容都是将单元操作与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应用发酵食品工业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因此,如何使《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紧跟学科发展的时代步伐,培养和造就一批高高素质具有创新性和竞争性的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根据教育部及学校的“教学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本课程实验教学利用学科建设和实验设施较好的优势,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 目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重构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新世纪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在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中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高新技术在食 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发展,重新整合优化实验课内容,突出学生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实验内容。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因此存在以往《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次数少、学生在实验室从事实验时间短等诸多问题。另外,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人均占有实验资源率的下降,这些完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认为应该首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实施高起点实验教学。 鉴于实验教材的缺乏,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根据近几年来的科研工作编写了一本较系统的实验指导书《发酵食品工艺实验指导》。减少过去陈旧的实验内容,增加反映新技术的项目,使其具有指导性和参考性。对固体发酵、液体发酵,以及下游分离技术等设计了合适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在了解发酵工艺流程的同时,也对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有清楚的认识,掌握各参数影响发酵工艺过程的机理。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调整与选择,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增开了学生感兴趣的纳豆发酵(细菌型)、丹贝发酵(霉菌型),以及大型综合发酵实验———啤酒发酵等实验项目。在实验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中,避开了与基础课验证性实验可能产生的重复,避免学生实验陷入简单作坊的工艺操作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发酵食品工艺学期末复习资料样本

第一章绪论 1. 名词解释: 发酵、酿造、发酵工业、酿造工业 ( 1) 、传统发酵: 描述酵母菌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汁产生气泡的现象, 或者是指酒的生产过程。 ( 2)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 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 3) 、工业上的发酵: 利用微生物在无氧或有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 酿造(brewing): 中国人们对对一些特定产品发酵生产的特殊称法, 是未知的混合微生物区系参与的一种自然发酵。 酿造工业: 经自然培养、不需提炼精制、产品由复杂成分构成并对风味有特殊要求的食品或调味品的生产过程。如黄酒、白酒、清酒、葡萄酒、酱油、醋、腐乳、豆豉、面酱等。 发酵工业: 经纯种培养和提炼精制获得的成分单纯、无风味要求的产品的生产过程。如酒精、抗生素、柠檬酸、氨基酸、酶、维生素、某些色素等。

2.发酵食品历史上的几个阶段和重要的转折点 天然发酵阶段( 古代--) →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19 --) →通气搅拌发酵技术( 1940年--青霉素→抗菌素) →代谢控制发酵( 1950年--氨基酸,核酸) →开拓发酵原料时期( 1960年--) →基因工程阶段 第一个转折点: 纯培养技术 第二个转折点: 深层培养技术 第三个转折点: 人工诱变育种和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 第四个转折点: 发酵动力学、发酵的连续化自动化工程技术 第五个转折点: DNA重组技术, 动、植物细胞发酵, 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 3.请画出工业发酵的流程示意图。 空气保藏菌种碳源、氮源、无 机盐等营养物空气净化处理斜面活化 扩大培养

种子罐 灭菌 主发酵 产物分离纯化 成品 4.影响发酵产物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哪几个因素? 营养物质的浓度、种类、比例 溶解氧浓度 氧化还原电位 CO2 发酵液黏度 温度 pH值 泡沫 酶和代谢产物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专业代码:040333W ◇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与毕业要求最低学分 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85.5学分 ◇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食品工程 相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院系负责人:胡善风审核:陈国平校长:汪建利 ◇修订日期:2012年8月 一、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是培养适应中国烹饪行业发展的需要,具有本专业本科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可从事烹饪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烹饪与营养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中西餐菜肴的加工切配及烹制方法和餐饮企业管理的工作方法,具备从事中西餐菜肴制作、餐饮管理、烹饪 教育的工作能力。 (1)知识要求 1)掌握公共课的基本知识; 2)掌握烹饪技术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管理学、营养学和卫生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2)能力要求 1)具有熟练掌握中西餐菜肴的加工切配及烹制方法的能力; 2)具有熟练掌握中西点制作方法的能力; 3)具有中西餐厅管理、厨房管理的能力; 4)具有资料收集、社会调查、实证研究、论文写作等能力; (3)执业要求 1)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2)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3)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4)其它要求 1)具有考取国家高级中式烹调师或面点师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3、理论教学体系 专业主要课程:烹饪概论、烹调工艺学、中国名菜、安徽名菜、现代厨房管理、面点工艺学、中医饮食保健、西餐烹调工艺、食品工艺学。 理论课程按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含基础和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五类进行设置。 各类课程学时分配见下表: 各类课程学时分配表及比例 4、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课程实验:水调面团品种制作、油酥面团品种制作、米粉面团品种制作、膨松面团品种制作、花卉类雕刻、动物类雕刻、拼盘制作、畜类原料烧制类菜肴制作、禽类原料炸制类菜肴制作、水产类原料烧制类菜肴制作、植物类原料菜肴制作、徽菜宴席热菜设计制作、显微镜使用与细菌形态观察、抹布上微生物平板菌落计数、食品中含糖量的测定、 食品中总酸度的测定等。 主要集中实践环节: (1)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专业实践的重要一环,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基础,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论文进行为期24周的毕业实习,搜集资料,并结合实习内容写作实习报告,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毕业论文。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论文不少于8000字,要求论文结构合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清晰,论点正确,论据充分,并且有一定的创新性,符合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完成后,由学院组织论文评审小组进行论文答辩,并评定毕业论文成绩。 实践教学模块结构:实践结构模块分为课内实验(实践)模块、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含思想政治课实践)、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育等环节等)和综合素质及能力提升模块。 实践教学模块学分分配情况见下表: 实践教学模块学分分配表

食品工艺学复习题

食品工艺学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15x2 1:饼干面团的类型、配方特性方面。 4. 下列哪类饼干需要热粉调制面团( B ) A苏打饼干 B 韧性饼干 C 酥性饼干 D 甜酥性饼干 5.下列焙烤制品的面团进行面带辊压时一般要进行90°转角以调节筋力的方向( AB)。 A 韧性饼干, B 苏打饼干, C 曲奇饼干, D 威化饼干 ▲在面团发酵过程中,酵母可能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能无氧发酵,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有氧呼吸:在有氧状态下,酿酒酵母主要为增殖,并利用低糖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热量。每g葡萄糖产生215ml二氧化碳。 无氧发酵:在无氧状态下,产生少量二氧化碳和热量,同时产生乙醇和其它副产物。 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而且产生的热量是无氧发酵时的25倍 饼干生产工艺 ▲简述饼干的品种。 1.三大传统饼干1)酥性饼干:2)韧性饼干:3)发酵饼干(苏打饼干):2.市面上常见的其他饼干(或特性饼干)1)曲奇:2)华夫饼干:3)蛋卷:4)其他饼干(薄脆饼干、夹心饼干、蛋圆饼干、粘花饼干等) ▲请对比韧性饼干、酥性饼干和苏打饼干的配方特点及其各自的面团特性。 1韧性饼干:配方特点:油:糖比1:2~3,油糖:面粉1:2~2.5。 面团性能要求:适中的弹性、优良延伸性、光滑柔软、不粘,适度可塑性。 2酥性饼干:配方特点: 1)用弱粉。 2)油糖比大,一般为1:2,甜酥性饼干达1:1.35; 3)油糖与面粉比大,1:2,甜酥性达1:1.35; 4)用水量小:一般添加2~3%的冷水。 面团性能要求:可塑性极好,弹性和粘性较小,延伸性小,属于半软性 或软性面团 3苏打饼干:配方特点:1)油脂部分是用于调制油酥的,并不直接加入面团; 2)不加糖。少量糖主要促进发酵; 3)加盐,形成咸味; 4)酵母:促使深度发酵。 2:商业面包的气调包装保质期这方面的问题。(生产环境、工艺要达到什么要求?)

发酵食品工艺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 名词解释:发酵、酿造、发酵工业、酿造工业 (1)、传统发酵:描述酵母菌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汁产生气泡的现象,或者是指酒的生产过程。 (2)、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3)、工业上的发酵:利用微生物在无氧或有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 酿造(brewing):我国人们对对一些特定产品发酵生产的特殊称法,是未知的混合微生物区系参与的一种自然发酵。 酿造工业:经自然培养、不需提炼精制、产品由复杂成分构成并对风味有特殊要求的食品或调味品的生产过程。如黄酒、白酒、清酒、葡萄酒、酱油、醋、腐乳、豆豉、面酱等。 发酵工业:经纯种培养和提炼精制获得的成分单纯、无风味要求的产品的生产过程。如酒精、抗生素、柠檬酸、氨基酸、酶、维生素、某些色素等。 2.发酵食品历史上的几个阶段和重要的转折点 天然发酵阶段(古代--)→纯培养技术的建立(1905年--)→通气搅拌发酵技术(1940年--青霉素→抗菌素)→代谢控制发酵(1950年--氨基酸,核酸)→开拓发酵原料时期(1960年--)→基因工程阶段 第一个转折点:纯培养技术 第二个转折点:深层培养技术 第三个转折点:人工诱变育种和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 第四个转折点:发酵动力学、发酵的连续化自动化工程技术 第五个转折点:DNA重组技术,动、植物细胞发酵,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

3.请画出工业发酵的流程示意图。 空气保藏菌种碳源、氮源、无 机盐等营养物空气净化处理斜面活化 扩大培养 种子罐 灭菌 主发酵 产物分离纯化 成品 4.影响发酵产物生产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有哪几个因素 营养物质的浓度、种类、比例 溶解氧浓度 氧化还原电位 CO2 发酵液黏度 温度 pH值 泡沫 酶和代谢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