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一)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一)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一)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
我们平时谈孔子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美学思想,其实,在孔子那里,它们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孔子的真善美合一说,集中体现在他的礼乐观之中。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典美学。
一孔子礼乐思想源远流长。
据《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史书记载,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
上古乐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
乐舞是在祭祀活动中举行的,其目的是娱神,期求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这里依约可见礼的因素,也依约见出审美的因素。
礼乐的形成应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为重要。
礼乐的形成应以区别于巫术为标志。
巫术以娱神为主要功能;礼乐则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功能。
前者主要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为人文。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可见在商代,神先于礼,重于礼。
周代则有所不同。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礼显然重于神。
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士虞礼、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等等,《周礼》将其概括成“吉、凶、军、宾、嘉”五礼。
五礼将原始宗教扩大到社会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
《尚书·蔡仲之命》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皇天无私,惟德是依。
”这一思想成为周代意识形态的基础。
周礼与周乐都筑基于其上。
周代礼乐的完成主要是周公的贡献。
孔子顶礼膜拜的人物就是周公。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
儒家的文学观

与民同乐
17
二、批评方法之一:“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 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 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 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 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 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志有之: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 远。
14
5.论雅乐和郑声 《卫灵公》: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 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 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5
·第二节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乐论》:故人不能不乐,乐则 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 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 之声以道之。……凡奸声感人而 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 而治生焉。
音乐(文艺)→人心→治乱
24
本章参考书目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 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 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3
4.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颜渊》: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 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 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ò]也。”
论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

论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艺创作方面,孔子提出了一种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这种原则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文艺美学原则强调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他认为,文艺作品的内容应该深入人心,传达思想和情感,而形式则应该具有美学价值,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只有内容和形式相互配合,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价值。
孔子的文艺美学原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们常常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他们会运用诗歌的韵律、格律、音韵、意境等元素,使诗歌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在戏曲创作中,戏曲剧作家也会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通过舞台表演、音乐、服装、道具等元素,来表达剧作的主题和情感。
总之,孔子的文艺美学原则强调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该相互协调,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这种原则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对中国文艺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更是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如果你想知道这位圣人的美学思想是怎样的,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孔子美学的思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
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历史评价宋元评孔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
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明代评孔继宋元之后,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
与之同时,还出现了与之对立的所学。
呈现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
三者对孔子及其学说亦各自有其阐发和评述。
清代评价在清朝时代,孔学由盛而衰。
论孔者依时代之不同而歧见纷呈,其要者有:1.治统、道统合一论;2.朱学即孔学论; 以孔学批评理学;3.以孔、孟之学批评君主专制;4.“经学即理学”论;5.“六经皆史”论;6.“中体西用”说;7.“孔子改制”说;8.以夷变夏论; 孔子尊君论; 儒学汗漫说。
中国儒家文化与其美学思想

一
情推广 到 国家君 臣关 系:君为 一国之主 , 犹如一家之父, 臣为子 , 因此 对 父母 的 “ ” 以扩 大为 对君 王 、 孝 可 国家 的“ ” 忠 。
“ ” 另 一层 含 义 是 修 身 , 道 德 准 则 的 仁 的 对
后, 不禁 击节叹道 :《 尽美 矣 , “韶》 又尽善 也 ;武》 《 尽美 矣, 未尽善也。0 ” 孔子 的音乐
一
子 既 以“ ” 释 “ 仁 来 礼”, 以“ ” 释 又 礼 来
“ ” 仁 。
为根据 , 以仁 为凭藉 , 动于六艺( 乐 活 礼、 等) 的范 围之 中。 ”孔子培 养学生, 就是 以
仁、 德为纲领 , 以六艺为基本 , 学生能够 使
明的实践性, 为后世美学思 想的研 究和 发展奠
定 了坚 实基 础 。 关键 词 : 仁 礼 乐 和
为人处世 的态度。在所 有这 些对 “ ” 仁 的 中华 民族有 着几千年 的历史 文化 积
淀, 形成 了自己独特 而伟 大的民族风格和 民族精 神, 其基本 精神表 现 了 自强不息 、 厚德 载物、 居安思危 、 乐天知足 、 崇尚礼仪 理解 中, 孔子对颜 渊的解答是最为清 晰明 练 的, 克 己复礼为仁” 即“ 。克 己复礼追求
鉴 赏才能 , 表现在他 提倡 中和 美、 还 正声 美和雅乐美 , 反对 强音和“ 淫声” 上。孔子 日:《 “ 关雎》 而不淫 , 乐 哀而不伤 。0由此 ” 可 见 , 子很注 重 音乐 中“ ” 孔 和 的美 学 内
涵 。他 继承 了春秋 时期 前贤对音 学“ ” 和 的美 学观念。孔子说 : 以道为志 向, “ 以德
化 中也包含有情的形式化 , 正是 因为这一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总结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总结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古代中国思想家孔子对美学问题作出的有关美学的主张和观点。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要点,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孔子认为美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他认为,美不仅存在于外在的事物和形象中,更重要的是在于人的内心感受。
孔子注重人的个体感受和情感的发挥,强调美的体验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而非仅仅在于外在的形象。
其次,孔子提出了“道德之美”的观点。
在孔子看来,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与道德的紧密关联。
孔子倡导人们用道德来衡量事物的美丑,认为只有具备了道德的内涵和价值的事物,才能被归为美。
第三,孔子的美学思想中体现了他对“和谐”的追求。
孔子认为,美是一种和谐的表现,并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和谐以及自然界之间的和谐,认为和谐是美的基础。
第四,孔子强调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培养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感受。
孔子提倡人们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美的情操和修养,使之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美的态度和修养。
第五,孔子关注了艺术的作用和价值。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具有启发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功能。
孔子提倡人们尊重艺术,借助于艺术来传达美的感受和体验,使之成为一种对美的追求。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自然美的价值。
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的美,人们应该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然之美。
综上所述,孔子的美学思想具有三个重要的要点。
首先,美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其次,美与道德有紧密的联系;第三,和谐是美的基础。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审美教育和艺术的作用以及自然美的重要性。
这些要点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美学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孔子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孔子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奠基人之一。
孔子的美学理论体系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里仁为美”的主张,这是他对文艺和审美活动进行观察和总结所得出的基本认识。
他认为“乐”是实现“仁”的一种手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乐”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在先秦社会的各种艺术门类中,“乐”占据中心的位置,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因此古代艺术美学中的许多精深见解,常常来自对音乐的创作和欣赏。
另一方面,孔子看到了音乐这一表情艺术的特性,就是乐可以冶性,可以生情,可以成仁。
因为它可以移人性情,感发心志,所以人们乐于接受而行仁道。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明显地重视艺术的功利性,并且把艺术看作人们的一种内在心理欲求,因此只有学习礼乐,才会成为全面的人,合目的的人。
孔子关于“成于乐”、“游于艺”的艺术观,是在正视艺术感染作用的前提下所作的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而对艺术作用的具体阐释,则是他关于“兴、观、群、怨”审美范畴的论列。
按后人的解释,“兴”的价值在于使人“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就是通过作用于人们的情感,使人情感激发。
所谓“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这样孔子便把艺术与社会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意义。
艺术本来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不仅给人以教益,供人以认识的对象,而且还具有美刺社会的功能。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个统一的整体,又各有侧重,总的都是强调艺术的功能和作用。
此后的荀子、曹丕、白居易、苏轼、王安石等人都沿着这个线索,多有发挥,在我国古代艺术美学中,形成一种占据优势的理论观点。
孔子在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方面,还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准则和文(形式)与质(内容)统一的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之选择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之单项选择题第一讲先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B )。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C )。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B )。
A.“尽善矣,末尽美也” B.“尽美矣.又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美矣,未尽善也”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可以兴、观、群、怨”C.“思无邪”D.“辞达而已矣”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 )。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
A.圣人 B.今人C.读者 D.作者7.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D )。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D )。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B.“虚静”和“物化”C.“仁政”和人性论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9.教材指出:《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容,语言并不重要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C )。
从“里仁为美”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从“里仁为美”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里仁为美”的视角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强调其对道德价值和审美标准的统一性。
通过分析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对音乐的看法,揭示了孔子在美学领域的独特见解。
关注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对于深入理解孔子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审美标准和其对美的不懈追求,为当代文艺美学思想提供了新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通过对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孔子、文艺美学思想、里仁为美、背景、音乐、审美标准、传承、影响、当代价值、认识、理解、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贯穿于其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强调“里仁为美”,强调内外修养的统一,这种观念不仅涵盖了审美领域,更深刻地指引了人们的行为准则。
通过研究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也为后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对于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深入探讨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更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孔子文化内涵的必要性研究孔子文化内涵的必要性在于深入探究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和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文化内涵包含了他对仁义道德、音乐艺术、审美标准等方面的见解,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孔子思想的全貌和深刻意义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孔子文化内涵,可以揭示孔子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帮助我们了解孔子对人生、社会、艺术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探究孔子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认识孔子对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态度和观点,为我们理解孔子时代的文艺生活和审美趣味提供重要参考。
(精品文档)儒家思想及其文化演示课件培训讲学

6、待人之本——忠、恕
“忠”即忠诚老实,不背判朋友, 恕,是宽恕。以博大胸怀待人, 为人宽恕与容忍。
.
7、家庭伦理——孝与悌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是赡 养父母亲,而且要对父母和长辈要尊重。
.
百行”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 心
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亡故,子要守孝三年 中国社会是父权社会,孝调整了父子关系 孝在中国被法律化
(精品文档)儒家思想及其文化演 示课件
一、孔子、孟子与儒家学派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名丘 字仲尼 鲁国人(山东) 父亲:叔梁纥,武士 母亲:颜徵在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
主要主张“仁”,“礼”
.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行为规范——礼
孟子的礼——“五伦”: 父子(有孝)、 君臣(有忠)、 男女(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中国文化建立在这种“礼”的基础上,礼仪之邦。
.
2、思想核心——仁
为什么提出“仁”? 春秋末期的社会变动 人与人之间剧烈变化 “礼崩乐坏” 人们失去精神与行为的依托
现代价值:
儒家强调义利之辩,是要人们保持清醒头脑,处理 好二者关系。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守道义;教育 宗旨是义,培养人才,如果以盈利为目的,就是不义。
.
4、孔子的教育思想
知识、智慧、见解、了解、知道。 知仁,循礼,行义。“博学之,明辩之,慎思之。” “因材施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
孔夫子 圣人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第一讲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教育]
![第一讲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446cdc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1.png)
第一讲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概述:孔子主“仁”重“礼”,崇“乐”尚“中和之美”。
孔子“思无邪”、“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兴观群怨”等文艺观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中庸的内涵:符合“礼”,执其两端。
本节另一重点《礼记·乐记》。
第一部分: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论语》节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孔子的美学思想(1)

激情 , 也不是静观之清冷 , 它天然的就是 真善美的 合一 。 这 种合一 既高扬了 美 , 又压抑 了美 。 当今 时代的 中国人 要 批判的继承这种中和之真善美的合一 。 关键词 : 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 真善美的合一 ; 中 和之温情 文章编号 : 978- 7- 80712- 402- 3( 2010) 02- 014- 02
一、 道德之美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世间事物, 皆有其美。艺术有其感性之美 , 如形 色音声等 ; 义理有其理性之美 , 如数学逻辑等。孔子 儒家之美在其道德之美, 道德之美既不是纯粹感性 之美 , 亦不是纯粹理性之美, 实为二者之融融。美之 为美 , 盖因其诚有可美之处 , 但必是因人而美方可。 可美之处诚能感人, 此为美之实, 故人之情意感发必 待流诸于物事而后方能成其美 ; 人之情意固能因物 而发 , 此为美之感, 故美之实也必待感发情意后方能 成其美。美之为美 , 一方面在于物事之条理之美或 表象之美 ; 另一方面在 于主体人选择 不同, 侧 重不 同。择纯粹条理之美者为西方纯粹理性哲学家 , 择 纯粹表象之美者为西方纯粹艺术家 , 择纯粹条理之 美与纯粹表象之美者为西方情感意志派哲学家或美 学家 ( 所关注对象在纯粹表象 , 所表现方式仍为纯粹 理性 ) , 择条理美与表象美之融融而不能确切称其为 何者 , 为中国之道德家 ∀ ∀ ∀ 儒家。道德之美作为感 性与理性之融融 , 条理与表象之融融, 用另外一句话 来概括就是: 对于多数人的正面情感 ∀ ∀ ∀ 爱。此种 爱不是什么感性的纯粹或理性的纯粹, 不是非此即 彼的二分 , 它既是此又是彼 , 它是一种中和的融融 , 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与大 , 用孔子的语言可 以表述为 仁者 , 爱人! 。 孔子强调的这种对他人的爱, 因是超越自身以 外对大多数人的爱 , 所以具有超越个体感性束缚的 社会意义, 因而也就具有了普遍理性意义。但孔子 的 仁者, 爱人! 又是建立在自然血缘基础上的 , 因而 又向个体自我 进行了 收束 与回靠。如# 论语 ∃ 学 而 % :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 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 道生。孝悌也者 , 其为仁之本与?! 仁! 即是这种根 植于 孝悌! 血缘亲情, 然后按照他人与自己关系的
《孔子的美学思想》课件

尽善尽美,思无邪
要点一
总结词
孔子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同时要符 合道德规范。这一观点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 约束,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还要符合 道德规范,具有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他主张艺术作品要表 达出善的观念,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同时,他也强调艺 术作品要真实、自然,不矫揉造作,保持一种天真无邪的 状态。这一观点体现了孔子对于艺术作品的高度要求和期 望,也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中强调道德和责任的一面。
倡导个性化发展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尊重 个性差异,这为未来美育 中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提供 了思路。
强化情感教育
孔子关注人的情感体验和 表达,未来美育应注重情 感教育,培养人们的情感 表达和沟通能力。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2023-2026
ONE
KEEP VIEW
《孔子的美学思想》 ppt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孔子简介 • 孔子的美学思想 • 孔子的美学思想在当代的影响 • 孔子的美学思想与现代生活 • 总结与展望
PART 01
孔子简介
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 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美育与道德的统一
孔子认为美育和道德是相互依存的, 通过美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行 为准则,同时道德修养也能够促进审 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与道德的统一
01
审美与道德的相互影响
孔子认为审美和道德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
论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

论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以论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为标题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智慧,也能感受到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
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不仅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也为后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首先体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
孔子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他的思想观点。
他的语言不仅具有智慧的深度,更注重抒发情感,在表达自己的理念时往往融入了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和体察。
孔子的语言不拘一格,既有直接明了的表述,也有含蓄隐晦的暗示,使人读后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
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其次表现在他的思想内涵上。
孔子的思想以仁、礼为核心,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相处。
他的思想注重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使孔子的文字充满温暖和人情味,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孔子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思考。
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还体现在他的篇章结构上。
孔子的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每个章节都有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他善于运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对话展示不同人物的观点和态度,从而加深读者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孔子的篇章结构既有层次分明的逻辑关系,也注重情节的铺陈和悬念的设置,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产生持续的阅读欲望。
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最后体现在他的修辞手法上。
孔子善于运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修辞手法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还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孔子的修辞手法简练而不失庄重,恰到好处地点明主题,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体现在他的语言表达、思想内涵、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
第一讲儒家文艺思想(上)

2018/12/1
王守雪· 中国文学批评史
乐:来源于劳动和祭祀的音律、节拍,加以推 广、普遍化,发展成为人生的艺术。 中国文学与艺术是在礼乐文明活动中发育生成 的。
2018/12/1
王守雪·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乐教——礼乐文明的重要表现 《周礼· 春官》: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论、言、语 以乐舞教国子: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 濩、大武。
2018/12/1
王守雪· 中国文学批评史
孔子由技术而通精神的世界,由精神世界把握 具体的人格。正可以看出一个伟大艺术家艺术 活动的过程。
2018/12/1
王守雪· 中国文学批评史
(二)孔子对于音乐的研究整理 孔子对音乐不只是欣赏,而是研究整理以通于 创造。 《论语》中关于孔子与音乐的记载:
2018/12/1 王守雪·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善美合一:仁与乐的统一
《论语· 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 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018/12/1
王守雪· 中国文学批评史
尽善,属于道德评价;尽美,属于艺术评价。 二者结合在一起来评价古代著名的音乐作品, “尽善尽美”,表达了孔子及儒家善美合一的 文艺思想。
2018/12/1
王守雪·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八佾》: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语鲁太师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 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
2018/12/1
王守雪· 中国文学批评史
《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 乐至于斯也。
第一讲儒家文艺思想(上)资料

王守雪·中国文学批评史
子曰:乐在宗庙之中,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 敬;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所以崇和顺,比物饰节。节奏合以成文, 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 之意也。——《白虎通·德论》
2021/7/17
王守雪·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二者统一于天道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者殊事和敬
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 相沿也。——《乐记》
2021/7/17
王守雪·中国文学批评史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 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 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 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 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 矣。——《乐记》
2021/7/17
王守雪·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二者统一于人心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乐记》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 也。——《乐记》
2021/7/17
王守雪·中国文学批评史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 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 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乐 记》
语言艺术兼具实用与游戏。
劳动和祭祀是原始艺术产生的活动母体。
2021/7/17
王守雪·中国文学批评史
(二)礼乐文明
礼:来源于劳动和祭祀的动作,表现为仪式, 加以推广、普遍化,发展成为人生的规范。
2021/7/17
王守雪·中国文学批评史
090216第一课 孔子与孟子的文艺思想

引言——孔子是谁? 孔子是谁? 引言 孔子是谁
荀子·儒效: 荀子 儒效: 儒效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於人之国?”孙卿 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 者也。人主用之,则埶(yì)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 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喂,必不以邪道 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 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埶在人上 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 隐於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 庄子·齐物论 齐物论: 庄子 齐物论: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 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1.1.3 仁——文化的精神层面 文化的精神层面
孔子论“礼”与“仁”: 孔子论“ 论语·八佾第三 论语 八佾第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论语·颜渊第十二 论语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子——人格层面 1.1.4 君子 人格层面
君子与“ 君子与“仁”: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 学而第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 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 里仁第四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宪问第十四 论语 宪问第十四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 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概述:孔子主“仁”重“礼”,崇“乐”尚“中和之美”。
孔子“思无邪”、“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兴观群怨”等文艺观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中庸的内涵:符合“礼”,执其两端。
本节另一重点《礼记·乐记》。
第一部分: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论语》节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i)如也;从(zong)之,纯如也,皦(jiao)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然后完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论到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论到武,说:“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陈亢(ga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您在老师那儿,也得着与众不同的传授吗?”答道:“没有。
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
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道:‘没有。
’他便道:‘不学诗就不会说话。
’我退回便学诗。
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过。
他问道:‘学礼没有?’我答:‘没有。
’他道:‘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
’我退回便学礼。
只听到这两件。
”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道:“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
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对他儿子的态度。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哩。
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得到很多意思,]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德说。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
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
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
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u),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侫人。
郑声淫,侫人殆。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第二部分:从《乐记》看儒家的文艺思想《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礼记》中所说的“礼”,不仅包括今天我们所说的各种礼节。
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和各种规则,以及作为各种文化现象和规则根基的最基本的原则。
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礼记》中有很多精彩的哲学篇章,诸如《大学》、《中庸》、《礼运》等,其中《礼运》构造了“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当然,《礼记》对“礼”——也就是人类文化的准则——论述得最为深刻。
《礼记》认为,礼之所以产生的基础有两点;首先,礼是自然秩序的体现,自然与社会是同构的,人类文化的准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即所谓“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礼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
其次,礼的产生是基于人性的需要,《礼运》篇将人性归纳为“七情”和“十义”,而只有“礼”,才能节制人性恶的一面(“七情”),并且使人性的优秀之处(“十义”)得到发扬光大。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讲信修睦,谓之大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