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运动简介

排球运动简介
排球运动简介

排球运动简介

排球运动简介排球(volleyball)运动源于美国。1895年,美国马萨珠塞州(旧称玛省)霍利约克市,一位叫威廉·摩根的体育工作人员发明的。当时,网球、篮球很盛行。摩根先生认为篮球运动太激烈,而网球运动量又太小,他想寻求一种运动量适中,又富于趣味性,男女老少都能参加的室内娱乐性项目,就想把当时已广为流行的网球搬到室内,在篮球场上用手来打。这种游戏开始时,他将网球网挂在篮球场上,用篮球隔网像打网球一样打来打去进行游戏。但室内篮球场面积较小,网球容易出界,于是他作了某些改进:一是把网球允许球落地后再回击的规则改为不许落地;二是把网球的体积扩大;三,篮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预想的方式进行游戏,便改试用篮球胆。而篮球胆又太轻,在空中飘忽不定。玩起来不方便,难于控制。但因经过试用效果很好,就决定采用这种球。

现在国际标准用球虽历经百年,进行了千百次的改进,但球的规格和第一代的球几乎差不多。

规则发展第一个排球规则是美国人卡麦隆(j.y.cameron)先生通过斯波尔丁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当时它规定采用“轮转制”、“每局15分”,1918年又作出了上场人数为6人的规定。从此,欧美开始流行6人排球。

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是排球的发源队,该院的青年会是最早传

播排球运动的组织。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传教士、春田学院毕业的学生,以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队,都成为排球运动的初期传播者。排球1900年第一次传入加拿大。同年传入亚洲的印度。

1919--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美国军队将排球带到欧洲。至于排球是于何时何地由何人介绍到中国的,已无法考证。但现有的历史资料证明,早在1905年在中国的南方广州、香港等地就已开展了排球活动。在排球运动传入我国的初期,除一些教会学校开展并传播外,基督教青年会在推广和传播这个项目上,也引起了相当的作用。

排球运动,1900年传入亚洲,在开展的初期上场人数不是6人而是16人。据菲律宾排球介绍人、美籍f·s勃朗先生说:“当时美国有体育馆,较适合于6人排排球。亚洲人多,又多在室外进行,要考虑多数人能参加排球运动。”因此f·s勃朗先生和f·h 勃朗先生向菲律宾和日本介绍的都是16人制排球。

故在1913年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采用16人制。1919年第四届远东运动会上演变为12人制,1927年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上演变为9人制,1950年7月,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举办的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上,首次介绍了6人制排球规则与比赛方法,1951年正式采用6人制。从此,6人制排球在全国逐步地开展起来。

运动特点广泛的群众性

排球场地设备简单,比赛规则容易掌握。既可在球场上比赛和训练,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动,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于不

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训练程度的人。

技术的全面性

规则规定,每个队员都要进行位置轮转,既要到前排扣球与拦网,又要轮到后排防守与接应。要求每个队员必须全面地掌握各项技术,能在各个位置上比赛。

高度的技巧性

规则规定,比赛中球不能落地,不得持球、连击。击球时间的短暂,击球空间的多变,决定了排球的高度技巧性。

激烈的对抗性

排球比赛中,双方的攻防转换始终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高水平比赛中,对抗的焦点在网上的扣拦上。在一场比赛中,夺取一分往往需要经过六、七个回合的交锋。水平越高的比赛,对抗争夺也越激烈。

技术的两重性

排球是多种技术都可以得分,也能失分的项目,这种情况在决胜局比赛中更加突出,所以说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因此,要求技术既要有攻击性,又要有准确性。

严密的集体性

排球比赛是集体比赛项目,除发球外,都是在集体配合中进行的。没有严密的集体配合,再好的个人技术也难以发挥,更无法发挥战术的作用。水平越高的队,集体配合就越严密。

排球运动发展历史排球项目标志,这是排球的垫球姿势排球(volleyball)运动源于美国。189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旧称麻省)霍利约克市,一位叫威廉·g·摩根的体育工作人员发明的。

当时网球、篮球很盛行。摩根先生认为篮球运动太激烈,而网球运动量又太小,他想寻求一种运动量适中,又富于趣味性,男女老少都适宜的室内娱乐性项目,就想把当时已广为流行的网球搬到室内,在篮球场上用手来打。

这种游戏开始时,他将网球网挂在篮球场上,用篮球隔网像打网球一样打来打去进行游戏。但室内篮球场面积较小,排球容易出界,于是他作了某些改进:一、是把网球允许球落地后再回击的规则改为不许落地。二、是把改变排球外形,其圆周改为为25-27英寸,重量为225-340克。三,篮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预想的方式进行游戏,便改试用篮球胆。而篮球胆又太轻,在空中飘忽不定。玩起来不方便,难于控制。但因经过试用效果很好,就决定采用这种球。国际标准用球虽历经百年,进行了千百次的改进,但球的规格和第一代的球几乎差不多。

第一个排球规则是美国人摩根(威廉·g·摩根)先生通过斯波

“每局15分”,尔丁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当时它规定采用“轮转制”、

1918年又作出了上场人数为6人的规定。从此,欧美开始流行6人排球。

春田专科学院是排球的发源地,该院的青年会是最早传播排球运动的组织,也最早举行首次排球表演赛。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传教士、春田学院毕业的学生,以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队,都成为排球运动的初期传播者。排球1900年第一次传入加拿大。同年传入亚洲的印度。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美国军队将排球带到欧洲。至于排球是于何时何地由何人介绍到中国的,已无法考证。但现有的历史资料证明,早

在1905年在中国的南方广州、香港等地就已开展了排球活动。在排球运动传入中国的初期,除了一些教会、学校开展并传播外,基督教青年会在推广和传播这个项目上,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排球运动,1900年传入亚洲,在开展的初期上场人数不是6人而是16人。据菲律宾排球介绍人、美籍f·s勃朗先生说:“当时美国有体育馆,较适合于6人制排球。亚洲人多,又多在室外进行,要考虑多数人能参加排球运动。”因此f·s勃朗先生和f·h 勃朗先生向菲律宾和日本介绍的都是16人制排球。故在1913年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采用16人制。1919年第四届远东运动会上演变为12人制,1927年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上演变为9人制,1950年7月,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举办的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上,首次介绍了6人制排球规则与比赛方法,1951年正式采用6人制。从此,6人制排球在全国逐步地开展起来。

排球自1949年举行第 1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以来,国际排球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1964年奥运会把排球运动列入正式竞赛项目后,各国对它普遍重视,它的技术、战术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50年代,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排球运动成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60年代,日本女排一跃而夺得世界冠军。70年代,日本、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朝鲜等亚洲队,以快速多变的打法著称于世;在拉美以弹跳见长的古巴队,和进步较快的美国女排,也引起人们注目。1980年初,世界女排呈现出中、日、苏、古、美五强对峙的形势。从男排的情况看,身材高大、实力雄厚的苏联队仍处于领先地位。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中国、波兰、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和南朝鲜等队

也争相全面提高技术。而在当今的排坛,更是巴西、中国、美国、荷兰、古巴、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波兰等队伍几强相争,泰国、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等队伍进步也很快。

发展形成的排球战术特点当代世界排球技术、战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是:

技术全面有所专精

当前发球虽无更多新技术,但各队竞相采用长距离远程飘球、“高吊球”和一些新的发球方法与策略,以努力寻求破坏对方的垫球,进而破坏其快攻战术的组成。在一传方面,由于训练时间和比重的增加,以及垫球技术的改进,失误率已大大减少,到位率明显增加。今后必须适应各种形式的发球,以便为组成快攻创造条件。在扣球方面,一是打破了按一定步法、一定方向助跑起跳的限制,采用各种变步、变向的起跳,以适应各种临场情况;二是打破了专位分工的限制,要求兼备扣快球和打强攻的两手;三是打破了定位扣球的限制,要求在积极跑动中实现进攻;四是打破了3点进攻的限制,发展为前排的活点进攻和后排的纵深进攻。

在拦网方面,对付强攻时,采用助跑摆臂高跳后充分展肩、伸臂的技术,而在对付快攻时采用连跳技术;对付换位进攻时,不仅采用人盯人、人盯区域的拦网,有时还采用新型的重叠拦网;对付个人战术扣球时,强调提高单人拦网的独立作战能力,有时利用手在空中的移位去拦阻变线扣球,利用手后仰拦网,力图将球拦起后组织快速反击。在后排防守方面,强调掌握多种防守技术和不断发展新技术,如肩滚翻发展为横滚动的防守技术及各种挡球技术等。

高打、快变互相促进

世界排坛的战术风格,多年来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的亚洲型和以高打强攻为主体的欧洲型两种主要的不同风格。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和技术战术的发展,两种风格不断取长补短,相互为用,逐步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别,趋向于互相揉合,结合运用。有些队还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在继承发扬原有特长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打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亚洲型的队在继承发展快变打法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强攻突破能力。

欧洲型的队在不断提高强攻水平的同时,积极吸取快攻的打法。从排球技术的发展趋向看,单纯依靠高度和力量,或单纯仰赖快速和技巧,都难以战胜强大的对手。中国的强队都从自己的条件出发,吸取各国之长,坚持把高度与速度、强攻与快变结合起来,并发展各自的独特打法。

身高弹跳不断增长,扣拦矛盾更加突出随着规则的修改和技术的发展,高度因素已成为当前世界强队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高度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高手长。从198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排球赛看,世界强队,女排平均身高都在1.77米左右,一般都拥有4~5名1.80米以上的队员;男排平均身高都在1.92米以上。1.94米以上的高大队员,各队均有7~9名,一些身材较矮的队也正在极力物色高大选手进行培养。二是弹跳高度。各队都极重视专项弹跳力的训练与提高。作为世界优秀排球运动员,女排摸高一般都在3.05米以上,高者可达3.30米左右,男排摸高一般都在3.50米以上,高者可达3.76米。

队员的高度增加和进攻能力加强,加剧了网上扣拦的对抗。

现代排球比赛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全面技术基础上的网上争夺能力,扣球和拦网是比赛得分的最重要手段。没有强大的攻势和严密的拦网与防守,单靠后排防守是顶不住进攻、赢不了球的。

排球运动简介

排球运动简介 目标:1.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知道排球运动的比赛方法,基本规则和健身价值。 2.通过我国女排的实例,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 重点:排球运动的比赛方法与基本原则。 步骤:一、展示我国女排“五连冠”的部分图片,导入课题“排球运动简介”。 我国女排取得了1984年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排球赛的冠军;1981年第3届世界杯排球赛和1985年第4届世界杯排球赛冠军;1982年第9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和1986年第10届世界排球锦标赛的冠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连冠”。 现在最有影响的比赛是奥运会排球赛;世界杯排球赛;世界排球锦标赛。这三大比赛都是每隔4年举行一次。只有在这三个比赛中取得了冠军,才会被大家公认是真正的世界冠军。 二、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1.运动的起源。 2.取名为排球? 排球运动起源与美国。是由美国人威廉?摩根在1895年发明,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排球是用篮球的球胆做成的,球胆从网球网上拍来拍去,不使球落地。 据说取名为排球,是因为它在比赛时以一排一排的列阵二得来。如16人制的4人一排站4排;12人制的4人一排站3排;9人制的3人一排站3排;6人制的3人一排站2排。 三、讲授排球运动的发展历程 100多年来,排球运动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当前,世界上都采用6人制比赛,仅有日本还保留有9人制排球。1900年排球传入亚洲。 1905年排球传入中国。 1947年成立了国际排球联合会。 1964年排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四、综合图示简介排球比赛方法与基本规则(提问、讲解) (一)比赛方法:排球比赛是两队在用球网分开的场地上实行比赛,它有多种比赛方式,以适合不同性质比赛的需求。如适合少年展开的4人排球,沙滩上展开的2人排球,以及通常所见得6人排球等。比赛采用五局三胜制,一方先胜出三局就取得了比赛的胜利。采用每球得分制,前四局,先以25分并同时超出对方2分时为胜一局。如比分是25比24时,比赛双方继续实行至某一队领先2分为胜一局。比赛双方局数达到2比2平时,应采用第五局决胜局。决胜局的比分为15分,同时胜出对方2分时为获胜。当比分为1:1时,一方先得17分,则为胜队。决胜局中,任何一方达到8分双方应交换场地,位置不变比赛继续实行,直至决出胜负。 (二)竞赛规则简介。 1.比赛场地 比赛场地包括比赛场区和无障碍区。比赛场区为18米×9米的长方形,其四周至少有3米宽的无障碍区。厂区所有的界限宽均为5厘米,其颜色应是与地面和其他项目画线不同的浅色。中线在网下连接两条边线的重点。中线的中心线将比赛场区分为长9米、宽9米的两个相等的场区。每隔场区各画一条距离中线3米的进攻线。中线与进攻线之间为前场区。进攻线与端线之间为后场区。发球区宽9米,位置在端线后。 2.队员的场上位置和轮转 (1)队员的场上位置。在发球队员击球时,双方队员(发球队员除外)必须在本场区内各站两排,每排3名队员。前排位置为4、3、2号位,后排位置为5、6、1号位。在发球队员击球瞬间,双方队员场上的站位必须与填写的上场队员站位表相符。球发出后,队员能够在本场区和无障碍区的任何位置。 (2)轮转。接发球队获得发球权后,该队队员必须顺时针方向轮转一个位置(2号位队员转至1号位发球)。 3.比赛中的三次击球、发球、拦网、触网、持球等规则。 五、启发启发学生讨论排球运动对中学生的健身价值。 初中生通过排球的学习,能够促动身体的生长发育,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提升心肺功能,具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在学习排球的过程中,同学间相互交往、合作, 发展人际关系,促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 板书如图

排球运动概述

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时计划第11周第3课时 一、 1947

时代进入了竞技时代。在此期间,排球技、战术模式由单一模式逐渐向多元化 发展;由重攻轻守逐渐向攻防兼备发展;由追求高度和力量逐渐向讲究技术和 战术发展;由注重个人技巧逐渐向讲究集体配合发展。1949年举办了第一届 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1952年又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1964年 排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1965年和1973年国际排联先后举办了第一 届男子和女子世界杯排球赛。 (三)现代排球 排球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现代排球阶段。它包含全攻全守排球社会化、商业化和职业化排球以及“大排球”等三个内涵。全攻全守的整体排球是技、战术打法,它不只是攻防技术、战术打法的全面发展,也是体能、心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全攻是以攻为主导,以攻贯穿全部比赛过程的总体进攻观念;全守则是全攻的基础,它包括全方位的防守技术、出击防守、前排拦网与后排防守的密切配合、有针对性防守阵型以及防守阵型兼顾防守与反击效果等观念。 三、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前排球运动的发展 排球是1905年传入我国的。1913年我国首次参加了第一届远东运动会的排球比赛。19 14年第二届全运会,男子排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我国的女子排球运动开展得较晚,1930年才被列为全运的正式比赛项目。受远东运动会的影响,我国的排球运动经历了十六人制、十二人制、九人制和六人制的演变过程。 (二)新中国成立后排球运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排球运动作为重点体育项目被加以推广,成为发展较快的项目之一,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普及提高阶段

排球赛比赛规则资料

排球赛比赛规则

排球比赛规则 一、排球运动简介 排球运动由两队各六名选手组成,该运动的目的在于使击出的球稍高于网前伸出的双手,从而使球落入对方的半场而得分。每队的球员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三名网前选手和三名靠近底线的选手。每一方击球过网不得超过三次,原则上一名攻击手将和一名队友在网前拦截,阻止球落入本方半场并可以通过拦截直接得分。简单来说,运动员不得持球,不得连续击球两次。他们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击球,但是如果球从球员身上的某一部位弹到另一部位时,将被认作是两次击球,按违例计算。如果球员在界外击球或击球时身体的某一部位触网将被判失分。 二、排球比赛场地简介 排球比赛场区为18x9米的长方形。其四周至少有3米宽的无障碍区。比赛场区上空的无障碍空间从地面量起至少高7米,其间不得有任何障碍物。国际排联世界性比赛场地边线外的无障碍区至少宽5米,端线外至少宽8米,比赛场地上空的无障碍空间至少12.5米高。成年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比赛,其无障碍区边线外至少宽6米,端线外至少宽9米。场区上的画线包括界线、中线等,所有的界线宽5厘米,其颜色应是与地面和其它项目画线不同的浅色。比赛场地区域分为前场区、发球区、换人区、准备活动区等。球网架设在中线上空,高度为男子2.43米,女子2.24米。 三、排球比赛规则及专业术语简介 1、上场队员位置的规定:①赛前,位置表一经交出,便不得更改。②双方队员(发球队员除外)必须在本场区内站成两排,前排三名队员的位置为4号位(左边)、3号位(中间)和2号位(右边);后排队三名队员位置必须比其相应的前排队员离网更远,其位置为5号位(左边)、6号位(中间)和1号位(右边)。③每方的六名球员按顺时针方向轮流发球。每次本队获得发球权后由发球球员在本方半场发球区内将球发入对方半场重新开始比赛。发球员在发球区内要清楚地将球抛起离手可以用上手或下手发球,用拳,伸开的五指或是手臂都可以。④先由后排1号位队员发球,发球时,发球员的脚不得踏及端线,可以在底线后的任一处发球,允许进行跳发球的队员在落下时进入场内。排球可以落入对方半场的任何一处,该发球队员将继续发球直至本队失去发球权。⑤在发球击球的瞬间,同排队员中的中间队员的位置不能比两侧队员距离边线更近,平行也不行;同列队员中的后排队员,不能比前排队员距离中线更近,平行也不行。⑥后排队员不得在三米线前起跳,否则视为违例。 2、发球:每场比赛发球权由掷硬币决定。

排球基本技术教案讲课教案

排球技术 一、准备姿势与移动 准备姿势和移动是排球运动中运用最多、最广的两项基本技术,是完成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防守和保护等各项击球技术的前提和基础,并对各项技术动作的运用起串连作用。 排球运动具有球类运动的共同特点,来球情况千变万化,随时准备做各种不同的动作,因此必须做好准备姿势,以便应付各种情况。做好准备姿势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迅速起动,快速移动去接近球,与球保持合理的位置,以便完成各种击球动作;同时也为了及时起跳、倒地和做好各种击球动作。 1、准备姿势。 按身体重心的高、中、低可分为稍蹲准备姿势、半蹲准备姿势和低蹲准备姿势三种。但对于保护扣球和防吊球的准备姿势,往往都是用防守准备姿势来代替,其实保持扣球和防吊球是一样的,与防守的准备姿势从身体重心来看都属于低蹲准备姿势。 准备姿势技术: (1)下肢姿势。两肢左右开立应比肩稍宽,一脚在前,两脚尖适当内收,脚跟稍提起,膝关节保护一定的弯曲程度。应根据每个人的下肢力量和习惯,以便于最迅速蹬地向各个方面移动为标准,也应照顾到有利于起跳、下蹲和倒地的动作完成。 (2)身体姿势。上体前倾,重心靠前,膝部的垂直线应在脚尖前面。由于比赛中向前和斜前方移动较多,重心应落在前脚的拇指根处。 (3)手臂的位置。两臂放松,自然弯曲,双手置于腹前,这样为了起动时便于摆臂,也便于随时伸臂做各种击球动作。 (4)全身动作。应适当放松,两眼注视来球,两脚始终保持微动。根据球运行的变化,随时调整身体的位置,方向和重心,使之更有利迅速向需要的方向移动和做相应的动作。 2、移动 移动的目的主要是及时接近球,保持好人与球的位置关系以便击球,同时也为了迅速占据场上的合理位置。影响移动速度快慢的因素很多。如准备姿势是否合理;判断能力的强弱;从接受信息到做出动作的反应快慢;蹬地爆发力的大小;起动后的步频快慢等。这里着重从技术来分析。 移动技术: (1)起动 排球比赛中的移动多数是短距离的,两三步的移动运用最多。从动作结构来分析,主要是起动和制动两个环节,距离稍长时,还包括途中的步法。 以向前移动为例,前脚迅速离地,这样只有后脚一个支撑点,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就落在支点的前面而失去平衡,由于重力的作用,人的身体就要前倾,身体重心也就随之前移。 (2)移动步法 起动后采用的移动步法要根据临场技、战术的需要灵活运用。常用的步法有以下几种: a.并步。当来球距身体一步左右时可采用并步移动。采用并步移动时,可向两侧移动。往左侧移动,左脚微抬起,右脚迅速并上一步,左脚顺势再向左迈出

排球运动简介

排球运动简介 排球比赛是两队各6名队员在长18米、宽9米的场地上进性集体的攻防对抗,比赛场地由一条中线分为两个均等的场区,中线上空架有一定高度球网,比赛的目的是队员根据规则的规定,将球击过球网,落在对方场区的地面上。 一、排球运动的起源与传播 1895 年美国人威廉·摩根首创了排球运动。 1896 年美国开始有了排球比赛。最初的排球比赛没有人数规定,可在赛前由双方临时商定,原则上只要双方人数相等就行。 排球运动在美国问世以后,由美国的传教士和参加战争的美国军官和士兵带到了世界各地。由于排球运动传入的时间及采用的规则不同,世界各国开展状况不同,因而世界各地排球技术水平的发展很不平衡。 1900 年首先传入加拿大, 1965 年传入古巴, 1912 年传入乌拉圭, 1914 年传入墨西哥,传入亚洲的时间是 1900 年左右,首先传入日本, 1910 年传入菲律宾。排球传入欧洲的时间稍晚,于 1917 年传入法国,以后才传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东欧诸国。 二、我国排球运动发展概况 (一)、我国正式采用6人制以前排球运动发展概况 体育历史学家一致公认排球是1905年传入我国的。1913年2 月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东远会上,东道主临时决定增设排球比赛,但报名者只有东道主一家。为了完成计划,执意邀请中国队参加。中国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从田径和足球队员中挑选出队员组成排球队。在听取了东道主介绍比赛方法和规则之后就上场比赛。第一届远东会后,参加比赛归来的广东选手就在广州加以推广。 我国女子排球是1921年在广东省运动会上开始的。 排球运动传入我国后,经历了16 人制,12 人制,9人制和6 人制的演变过程: 1905年到1919年我国排球比赛采用16 人制。16名队员分成4排,每排4人,位置固定不轮转,当时水平很低,打法也比较简单。后来,双方从托来托去发展到由前两排中间的队员打高远球进攻,但尚未出现拦网技术。 1919年到1927年采用12 人制。12名队员分为3排,每排4人,位置固定不轮换。技术发展到采用上手发球,并且出现了单人拦网和倒地救球。进攻从中间转为两侧队员扣球。 1927年到1951年采用9人制,9人制在我国经历了24年之久。9名队员分成3排,每排3人,位置仍固定不轮转。 (二)、我国6人制排球运动发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球运动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有了较快的发展。1951年根据国际规则,结合国内情况制定了我国6人制排球规则,经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审定通过并在全国试行。同年举行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正式采用6人制排球比赛。 我国6 人制排球的发展分七个阶段加以叙述: 第一阶段:继承学习阶段(1951-1956年):这一阶段主要继承我国9人制排球的上手传球,勾手大力发球,正面及勾手扣球,快球和拦网等技术,以及快球掩护进攻和集体拦网等战术。学习苏联和东欧先进技术,并逐步推广6人制排球。 第二阶段:摸索发展阶段(1956-1966年):这一阶段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始摸索发展各自不同的风格和打法。周总理邀请大松博文带领当时的世界冠军日本女排访华。明确地提出“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对当时排球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走自己技术发展的道路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第三阶段:低潮阶段(1966-1972年):十年动乱使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排球运动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刻苦顽强的训练作风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优良传统遭到彻底破坏。 第四阶段:恢复阶段(1972-1980年):1972年召开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明确了

排球运动概述

世界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据史料记载,排球运动于19世纪末始于美国。189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市基督教男子青年会体育干事威廉摩根(Willian Morgan)认为当时流行的篮球运动过于激烈,于是创造了一种比较温和的、老少皆宜的室内游戏。1896年,美国普林菲尔德市立学校的艾特哈尔斯戴特博士把摩根游戏起名为"volleyball",并沿用至今。1896年在斯普林费尔德体育专科学校举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排球比赛。1897年,摩根制订了排球比赛规则,它有力地推动了排球运动的发展。1905年传入中国,1906年一名美国军官约克把排球带到了古巴,1908年传到日本,1910年传入菲律宾。亚洲最早的排球比赛是在191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1947年,排球运动世界性组织--国际排球联合会成立。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规则也逐步完善。1964年排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沙滩排球在本世纪20年代初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海滩兴起。在1930年,圣莫尼卡举行了第一场双人配合的沙滩排球赛,这种阵形成为现在最普及的打法。1996年沙滩排球首次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概况 排球运动在二十世纪初就传入我国广东等地。1913年第一次远东运动会;1914年列为全国性比赛项目。1921年女子排球在广东运动会上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排球运动和其它运动项目一样,有了较快的发展。下面安排球运动发展的情况和规则演变的规律,分为五个阶段加以叙述。 第一、继承学习阶段(1951-1956)。主要是继承我国9人排球的技、战术打法,特别是继承了9人排球的上手传球、大力勾手发球、正面及勾手扣球、快球和快攻等技、战术。1950年我国男排学习了苏联的高打强攻、倒地防守等技术和"两次球"进攻战术。 第二、探索发展阶段,各省、市、自治区队,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始发展各自不同的风格和打法。在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上,广东男排发展了快攻,上海男排体现了战术的灵活多

排球运动简介和特点

排球七彩课程教材 张小根

前言 排球运动是用双手做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和拦网等动作来组织进攻和防守的球类运动项目之一。排球英文“volleyball”的原义是击空中球或“空中飞球”。排球分为室内排球和沙滩排球两种。 排球场地设备简单,比赛规则容易掌握。既可在球场上比赛和训练,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动,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训练程度的人。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我编写出下面的排球专项校本教材,教材包括了排球常识、排球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和排球规则、裁判法等知识,基本能满足我校不同年级的需要,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多提意见。

目录 一、排球运动常识 (4) 二、专项身体素质练习部分 (6) 三、排球运动简介和特点 (10) 四、排球技术 (11) 五、规则介绍 (17) 六、锻炼常识 (19)

排球运动常识 一、排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 排球运动于19世纪末始于美国。189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市基督教男子青年会体育干事威廉摩根认为当时流行的篮球运动过于激烈,于是创造了一种比较温和的、老少皆宜的室内游戏。1896年,美国普林菲尔德市立学校的艾特哈尔斯戴特博士把摩根游戏起名为“volleyball”,并沿用至今。1896年在斯普林费尔德体育专科学校举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排球比赛。1897年,摩根制订了排球比赛规则,它有力地推动了排球运动的发展。排球运动约在1900年传到印度,1905年传入中国,1906 年一名美国军官约克把排球带到了古巴,1908年传到日本,1910年传入菲律宾。亚洲最早的排球比赛是在191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1947年,排球运动世界性组织——国际排球联合会成立。1964年排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12年排球场的规格发生改变,改为35英尺宽,60英尺长。排球的尺寸和重量统一:周长26英寸,重量在7盎司至9盎司之间。另外还有两项重要的改革:球员的人数被确定为每队6人,发球轮转制同时开始实行。1994年9月国际排联对排球规则进行修改。新规则规定运动员可以在底线后任何位置发球;防守队员身体的任何部位接触来球都不算犯规;取消接发球持球的规定等。1998年,国际排联决定增设自由人的位置,并改用蓝、黄、白三色排球进行比赛。 排球比赛场地长18米、宽9米,由一条中线分为两个均等的场区。中线架有一定高度的球网。比赛双方站在两边,每队上场队员6人,分前后排站立。在发球队员击球时,双方队员(发球队员除外)必须在本场区内站成两排,前排三名队员的位置为4号位(左边)、3号位(中间)和2号位(右边);后排队三名队员位置必须比其相应的前排队员离网更远,其位置为5号位(左边)、6

排球发展的阶段

百年来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娱乐排球、竞技排球和现代排球三个阶段。排球运动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娱乐性较强的游戏被人们所接受的。人们隔网拍打,追击嬉戏,以不使球落地为乐趣。这一阶段排球运动的特点是从开始的娱乐游戏性质,慢慢向竞技对抗方向发展。国际间的比赛没有统一的组织、统一的竞赛制度和统一的竞赛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6年8月26日,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三国排球的代表在布拉格召开会议,倡议成立国际排球联合会。1947年4月间,国际排联在巴黎正式召开成立大会。会议制定了国际排联宪章;选举了法国的保尔?黎伯为第一任主席;指定巴黎为总部所在地,英语和法语为联合会工作语言;成立了技术委员会、竞赛委员会和裁判委员会,并正式出版通用国际排球竞赛规则。同时会议决定于1948年在罗马进行欧洲排球锦标赛,1949年在布拉格举行世界男排锦标赛。国际排联的成立标志了排球运动从娱乐游戏时代进入了竞技时代。其后,国际排联出色地领导和组织了一系列的世界大赛。这些比赛已经形成传统,每两年或四年举行1次延续至今。此外国际排联下属的各洲联合会也定期组办洲锦标赛,洲运动会排球赛,洲青年锦标赛等。排球运动自80年代进入了现代排球阶段。现代排球的概念是广义的,它包括全攻全守排球,社会化、商业化、职业化排球和“大排球”三个内涵。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贴吧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豆瓣MSN 对我有帮助 5运动起源 排球 排球(volleyball)运动源于美国。1895年,美国马萨珠塞州(旧称玛省)霍利约克市,一位叫威廉斯·盖·摩尔根的体育工作人员发明的。当时,网球、篮球很盛行。摩根先生认为篮球运动太激烈,而网球运动量又太小,他想寻求一种运动量适中,又富于趣味性,男女老少都能参加的室内娱乐性项目,就想把当时已广为流行的网球搬到室内,在篮球场上用手来打。这种游戏开始时,他将网球网挂在篮球场上,用篮球隔网像打网球一样打来打去进行游戏。但室内篮球场面积较小,网球容易出界,于是他作了某些改进:一是把网球允许球落地后再回击的规则改为不许落地;二是把网球的体积扩大;三,篮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预想的方式进行游戏,便改试用篮球胆。而篮球胆又太轻,在空中飘忽不定。玩起来不方便,难于控制。但因经过试用效果很好,就决定采用这种球。现在国际标准用球虽历经百年,进行了千百次的改进,但球的规格和第一代的球几乎差不多。 编辑本段规则发展 第一个排球规则是美国人卡麦隆(J.Y.Cameron)先生通过斯波尔丁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当时它规定采用“轮转制”、“每局15分”,1918年又作出了上场人数为6人的规定。从此,欧美开始流行6人排球。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是排球的发源队,该院的青年会是最早传播排球运动的组织。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传教士、春田学院毕业的学生,以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队,都成为排球运动的初期传播者。排球1900年第一次传入加拿大。同年传入亚洲的印度。1919--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美国军队将排球带到欧洲。至于排球是于何时何地由何人介绍到中国的,已无法考橡胶排球 证。但现有的历史资料证明,早在1905年在中国的南方广州、香港等地就已开展了排球活动。在排球运动传入我国的初期,除一些教会学校开展并传播外,基督教青年会在推广和传播这个项目上,也引起了相当的作用。排球运动,1900年传入亚洲,在开展的初期上场人数不是6人而是16人。据菲律宾排球介绍人、美籍F·S勃朗先生说:“当时美国有体育馆,较适合于6人排排球。亚洲人多,又多在室外进行,要考虑多数人能参加排球运动。”因此F·S勃朗先生和F·H勃朗先生向菲律宾和日本介绍的都是16人制排球。故在1913年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采用16人制。1919年第四届远东运动会上演变为12人制,1927年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上演变为9人制,1950年7月,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举办的全国体育工作者暑

北京市黄城根小学排球运动简介

北京市黄城根小学排球运动简介 开展及获奖: 1995年9月北京市黄城根小学开始开展排球运动,并组建校女子排球运动队1997年9月黄城根小学女子排球队夺得了第一个北京市级排球比赛冠军: 北京市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比赛小学女子乙组冠军 黄城根小学女子排球队至今累计已获得: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比赛、北京市中、小学振兴中华杯排球比赛、北京市中、小学排球联赛、北京市小学俱乐部杯排球比赛等市级排球比赛小学女子甲、乙组冠军称号多达:六十余次。 发展模式、目的及成绩: 发展模式:与世界接轨的:校园排球与体育运动俱乐部相结合的模式 发展目的:使孩子在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和好的大学完成学业及排球技能训练发展成绩:15年来已直接向北师大实验中学、北京市101中学等市、区重点中学校输送了大量女排特长生;间接向重点大学输送了数量可观的女排特长生(包括向清华大学女排输送的两名女排特长生:李卉、史小婧同学)。 命名及荣誉: 2001年7月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体育局(委员会)联合命名为: 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 2002年—2011年间多次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体育局(委员会)评为: 北京市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003年12月被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 青少年(排球)体育俱乐部 2012年7月在北京市三大球项目开展先进单位表彰大会上被评为: 全市唯一一所开展小学女子排球运动项目的先进学校 未来及展望: 让我們共同见证:黄城根小学2013、2015、2016、2017届校女排代表队以及刚刚组建的2018届校女排代表队续写上述历史! 资料: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青少年排球俱乐部 2012年9月

(完整版)排球基本知识

排球基本知识 比赛场地长18米、宽9米,由中线将球场分为两个相等的场区,中线设置长9.50米、宽1米的球网。男子网高2.43米,女子网高2.24米。球由皮革制成外壳,内装用橡皮或类似物质制成的球胆,重260~280克。比赛方法采用每球得分制,为五局三胜,前四局每局先得25分者为胜,第五局先得15分者为胜,若出现24平或14平时,要继续比赛至某队领先2分才能取胜。双方上场的运动员必须轮转位置。上场运动员每队为6人。每方必须在3次以内将球击过网。 基本技术 1 排球基本技术概念 排球基本技术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采用的各种合理击球动作和未完成击球动作必不可少的其他配合动作的总称。 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和拦网是排球运动中5项完整的击球动作,又称有球技术。凡属没有触及球的各种准备姿势、移动、起跳以及前仆、滚翻、鱼跃、倒地等均为配合动作,或称无球动作。合理的击球动作和配合动作,首先要符合规则的要求,符合人体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同时要结合个人的特点。完成动作时要做到协调、轻松、正确、省力,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体能和技能,能充分运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排球技术主要有步法移动和击球手法组成。排球规则允许比赛中运动员可用身体的任何部位接球。 基本技术分为六大项:准备姿势和移动、传球、垫球、发球、扣球、拦网。 1)准备姿势和移动:准备姿势就是准备迎接各种来球的身体姿势。在排球比赛中攻防的多数技术都是在准备姿势或快速移动后完成的,因此它是完成各项基本技术的基础。移动的作用是为了接近球,保持好人与球的位置关系,以保证击球动作的合理。 比赛中常用的移动步法有滑步、交叉步、跨步和跑步。 2)传球:传球是在额前上方用双手(或单手)借助蹬地、伸臂动作,通过手腕手指的弹击力量来完成的击球技术动作。传球主要作用是把接起的球传给前排队员进攻。一个队的进攻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队的传球水平。为了争夺网上优势,使进攻战术快速多变,二传手更起着核心作用。 3)垫球:是在距腹前一臂距离处借助蹬地、抬臂动作,用双手前臂的前部,利用来球的反弹力将球击出的技术动作。垫球在比赛中多用于接发球、接扣球和接拦回球,是比赛中争取多得分、少失分由被动变主动的重要技术。 4)发球:由队员自己抛球,用一只手将球从网上空两标志杆内击入对方场区的技术动作。发球是比赛和进攻的开始。是排球技术中唯一不受别人制约的技术动作。攻击性强的发球不仅可以直接得分,还能破坏和削弱对方的进攻,打乱对方的部署,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威胁。

排球运动概述

世界排球运动得起源与发展概况 据史料记载,排球运动于19世纪末始于美国。189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市基督教男子青年会体育干事威廉摩根(Willian Morgan)认为当时流行得篮球运动过于激烈,于就是创造了一种比较温与得、老少皆宜得室内游戏。1896年,美国普林菲尔德市立学校得艾特哈尔斯戴特博士把摩根游戏起名为"volleyball",并沿用至今。1896年在斯普林费尔德体育专科学校举行了世界上最早得排球比赛。1897年,摩根制订了排球比赛规则,它有力地推动了排球运动得发展。1905年传入中国,1906年一名美国军官约克把排球带到了古巴,1908年传到日本,1910年传入菲律宾。亚洲最早得排球比赛就是在191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得。1947年,排球运动世界性组织国际排球联合会成立。随着技术水平得不断提高,规则也逐步完善。1964年排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沙滩排球在本世纪20年代初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海滩兴起。在1930年,圣莫尼卡举行了第一场双人配合得沙滩排球赛,这种阵形成为现在最普及得打法。1996年沙滩排球首次成为奥运会得比赛项目。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概况 排球运动在二十世纪初就传入我国广东等地。1913年第一次远东运动会;1914年列为全国性比赛项目。1921年女子排球在广东运动会上出现。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以后,排球运动与其它运动项目一样,有了较快得发展。下面安排球运动发展得情况与规则演变得规律,分为五个阶段加以叙述。 第一、继承学习阶段(19511956)。主要就是继承我国9人排球得技、战术打法,特别就是继承了9人排球得上手传球、大力勾手发球、正面及勾手扣球、快球与快攻等技、战术。1950年我国男排学习了苏联得高打强攻、倒地防守等技术与"两次球"进攻战术。 第二、探索发展阶段,各省、市、自治区队,根据各自得特点,开始发展各自不同得风格与打法。在1959年得第一届全运会上,广东男排发展了快攻,上海男排体现了战术得灵活多变,解放军女排发扬了勇敢顽强得作风,北方各队发展了高打强攻。60年代初,学习了日本队得训练经验,提出了"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等号召。我国男排创造了"盖帽"拦网得技术与"平拉开快球"扣球得技术,推动了我国排球运动得发展。 第三、低潮阶段(19661972)这个阶段由于我国得排球运动受到十年浩劫得严重干扰,运动技术水平普遍下降,运动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现象。 第四、恢复阶段(19721978),1972年恢复了排球比赛,建立了漳洲排球基地。男排创造了前飞,背飞,拉三拉四得打法;女排发展了快速反击,运动水平有了进一步得提高。 第五、高峰阶段(19791988)1979年底,我国男、女队双获亚洲冠军,并取得了参加奥运会得资格。1981年至1986年,我国女排五次荣获世界冠军实现了中华人民与运动员得愿望。 第六,坦途曲折阶段(1988至今,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之后,比赛成绩有所影响。男排未进入决赛圈 排球运动得特点与锻炼价值 (一)、特点: 1、广泛得群众性:排球场地设备简单,比赛规则容易掌握。既可在球场上比赛与训练,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动,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训练程度

排球运动的竞赛规则简介

排球运动竞赛规则简介 一、器材与设备 1 比赛场地(图) 比赛场地包括比赛球场区和无障碍区,而且是对称长方形。 1.1范围 比赛球场是一个18 x9M的长方形场地,四周设有相互对称且至少3M宽的长方形无障碍区域。场内自地面向上至少7M的空间必须无任何障碍。 FIVB世界性及正式比赛,场外无障碍区域,自边线外至少须有5M;自端线外须有8M;自地面以上高度至少须有12.5M。 1.3球场界线 1.3.1所有的球场界线皆为5公分宽,且必须为浅色,并与地面及其它线条颜色不同。 1.3.2界线: 比赛球场由两条边线及两条端线所构成。边线与端线均包含在比赛球场范围内。 1.3.3中线: 中线把球场分割成每边9x9M,此线从网下延伸至二条边线为止。 1.3.4攻击线 攻击线位于中线的中心点向后三公尺处。 1.4场区及区域 1.4.1前区 FIVB世界性及正式比赛,在攻击线约两侧各划五段长15公分宽5公分,间隔20公分的虚线,虚线总长为1.75M(含线宽)。前区延伸至边线以外至无障碍区底为止。 1.4.2发球区 发球区为一位于端线之后(不含端线)、宽9公尺的区域。此区域两侧受到两条位于端线之后20公分、长度15公分的短线延伸至边线。两条线皆计入此区域的宽度范围内。深度方面,发球区可延伸至场外无障碍区域尽头。 1.4.3替补区 替补区是由两条攻击线的假想延伸线至记录台问的区域。 2﹒球网和网柱 2.1球网高度 2.1.1球网置于中线上方,成年男子网高2.43M,女子2.24M;少年甲组男子网高2.35M,女子2.15M。2.3标志带 两条宽5公分、长1公尺的白色带子垂直紧系于两边线上方球网上。标志带视为球网的一部份。 2.4标志竿 标志竿是一支具有弹性的竿子,长度为1.80M,直径为10公厘。标志竿由玻璃纤维或类似的物质制成。两支标志竿紧系于标志带的外缘,两边各一支标志竿上部80公分的长度超出网顶,标志竿应视为球网的一部分且作为有效穿越空间的两侧界限. 3.1球的规格 圆周:65公分到67公分。 重量:260公克到280公克。

排球基本技术动作要领.

排球基本技术动作要领 一.自垫要领 1.准备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宽,其中一脚稍向前,两手持球于腹前。 2.手形:两手交叉成叠握,拇指并拢手腕压,用力夹肘不放松。 3.触球部位:腕关节以上10厘米,挠骨内侧平面触。 4.用力顺序:两腿自下而上蹬伸,两臂随着摆置腹前触球。 二.正面双手垫球要领 1.准备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宽,其中一脚稍向前,两膝微屈成半蹲,后脚脚跟微抬起, 双手放在体侧边。(肩过膝膝过脚尖) 2.手形:两手交叉成叠握,拇指并拢手腕压,用力夹肘不放松。 3.触球部位:腕关节以上10厘米,挠骨内侧平面触。 4.用力顺序:两腿自下而上蹬伸,两臂随着摆置腹前触球,身体重心稍前倾。 三.正面双手传球要领 1.准备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宽,其中一脚稍向前,两膝微屈成半蹲,后脚脚跟微抬起, 双手放在体侧边。 2.手形:两手自然张开成半球形置于距额头前上方10厘米处。(拇指八字或一字) 3.触球部位:全(拇指)三(食指、中指)二(无名指)一(小指)。 4.用力顺序:蹬地伸臂送,触球手张开,指腕缓冲弹。 四.正面下手发球要领(以右手为例) 1.准备姿势:面向球网,两脚前后站立。 2.持球姿势:单手或双手平举至胸腹前。 3.抛球要领:单手或双手平稳抛至身体右上方。 4.击球部位:用手掌或掌根或拳的上部击球的中下部。 5.发力顺序:自下而上蹬腿摆臂。

五.自抛自扣球要领(以右手为例) 1.准备姿势:左脚前右脚后左右间距10厘米。 2.持球姿势:单手或双手平举至胸腹前。 3.抛球要领:单手或双手平稳抛至身体右上方。 4.挥臂与触球动作:挺胸展腹,上体稍右转,挥动右臂于肩上(肘略高于肩),肩、 肘、腕形成鞭甩动作至前上方最高点时,用全手掌击球的后中上部,使球前旋,触 球后手臂继续向前挥动,收腹,含胸,身体重心前移。 5.发力顺序:自下而上蹬腿摆臂。 六.步起跳扣球要领(以右手为例) 1.准备姿势:左脚前右脚后左右间距10厘米,两臂自然下垂。 2.三步起跳与划狐动作:右脚向前一小步,左脚向前一中步,双脚向前一大步,同时 两臂向后划狐,跳起时手臂继续向上挥至头前上方。 3.挥臂与触球动作:挺胸展腹,上体稍右转,挥动右臂于肩上(肘略高于肩),肩、 肘、腕形成鞭甩动作至前上方最高点时,用全手掌击球的后中上部,使球前旋,触 球后手臂继续向前挥动,收腹,含胸,身体重心前移。 4.发力顺序:自下而上蹬腿、展腹、挥臂、收腹。

排球运动简介

排球运动简介 排球运动简介排球(volleyball)运动源于美国。1895年,美国马萨珠塞州(旧称玛省)霍利约克市,一位叫威廉·摩根的体育工作人员发明的。当时,网球、篮球很盛行。摩根先生认为篮球运动太激烈,而网球运动量又太小,他想寻求一种运动量适中,又富于趣味性,男女老少都能参加的室内娱乐性项目,就想把当时已广为流行的网球搬到室内,在篮球场上用手来打。这种游戏开始时,他将网球网挂在篮球场上,用篮球隔网像打网球一样打来打去进行游戏。但室内篮球场面积较小,网球容易出界,于是他作了某些改进:一是把网球允许球落地后再回击的规则改为不许落地;二是把网球的体积扩大;三,篮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预想的方式进行游戏,便改试用篮球胆。而篮球胆又太轻,在空中飘忽不定。玩起来不方便,难于控制。但因经过试用效果很好,就决定采用这种球。 现在国际标准用球虽历经百年,进行了千百次的改进,但球的规格和第一代的球几乎差不多。 规则发展第一个排球规则是美国人卡麦隆(j.y.cameron)先生通过斯波尔丁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当时它规定采用“轮转制”、“每局15分”,1918年又作出了上场人数为6人的规定。从此,欧美开始流行6人排球。 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是排球的发源队,该院的青年会是最早传

播排球运动的组织。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传教士、春田学院毕业的学生,以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队,都成为排球运动的初期传播者。排球1900年第一次传入加拿大。同年传入亚洲的印度。 1919--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美国军队将排球带到欧洲。至于排球是于何时何地由何人介绍到中国的,已无法考证。但现有的历史资料证明,早在1905年在中国的南方广州、香港等地就已开展了排球活动。在排球运动传入我国的初期,除一些教会学校开展并传播外,基督教青年会在推广和传播这个项目上,也引起了相当的作用。 排球运动,1900年传入亚洲,在开展的初期上场人数不是6人而是16人。据菲律宾排球介绍人、美籍f·s勃朗先生说:“当时美国有体育馆,较适合于6人排排球。亚洲人多,又多在室外进行,要考虑多数人能参加排球运动。”因此f·s勃朗先生和f·h 勃朗先生向菲律宾和日本介绍的都是16人制排球。 故在1913年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采用16人制。1919年第四届远东运动会上演变为12人制,1927年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上演变为9人制,1950年7月,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举办的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上,首次介绍了6人制排球规则与比赛方法,1951年正式采用6人制。从此,6人制排球在全国逐步地开展起来。 运动特点广泛的群众性 排球场地设备简单,比赛规则容易掌握。既可在球场上比赛和训练,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动,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于不

排球基本技术动作要领

排球基本技术动作要领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排球基本技术动作要领 牛奔排球基本技术动作要领 (一)准备姿势一般来讲,准备姿势分为半蹲准备姿势、少蹲准备姿势、低蹲准备姿势三种。技术特点:屈膝提踵,含胸收腹,微动。 (二)发球正面上手发球(以右手为例):面对球网,两肢自然开立,左脚在前,左手托球于体前。左手用掌平稳而准确地将球抛在体前右肩前上方,高度约50 厘米。同时,右臂抬起,屈肘后引,肘略高于肩,上体稍向后仰。五指并拢,指尖朝上,手腕稍后仰保持一定的紧张,眼睛注视球体。击球时右脚蹬地重心前移,以收腹、屈体迅速带动手臂的挥动。挥臂成直线,在右肩前上方,用手掌坚硬部位击中球的后下部。 正面下手发球:下手发球动作技术简单,是学习发球技术的入门,面对球网,左脚在前,两膝微屈,左手持球于胸前,右手自然下垂,眼视前方。左手将球在体右侧抛起,高约20 厘米,抛球时,身体重心后移,同时右手后摆。击球时右脚蹬地,身体重心前移,右臂伸直,以肩为轴向前摆至腹前,用掌根击球的后下部。击球后,随着击球动作身体重心前移,迅速入场。 (三)传球正面双手传球:是最基本的传球方法,它控制球面积大,手和全身动作容易协调配合,传球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也高,是掌握和运用其他各种传球方法的基础。正面传球多采用稍蹲准备姿势,两脚左右开立,约同肩宽,两膝稍弯屈,上体自然挺起,两手自然抬起,放松,置于脸前,准备传球。当球下降近额前时,蹬地伸膝,伸展,两手向前上方迎击来球。当来球距额前约1 米左右时,则开始向上伸臂和伸膝,两手迎击来球,击球点约在额前上方一球左右为宜。传球的用力动作,主要是以手指、手腕的弹力及伸臂伴送和

《排球》课程介绍

《排球》课程介绍 我是《排球》课程的主讲教师,将代表《排球》课程教学团队介绍本门课程。说课内容主要分为七部分,分别是课程定位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团队、实践条件、教学效果和评价和今后课程改革思路。以下我将详细说明每部分。 一、课程定位及目标 1、课程定位 排球运动是通过场上12名队员利用排球,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进健康、促进交流为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排球课程作为学院体育选修课自开设以来一直深受学生欢迎。学院排球课程是一门以排球基本理论作为主要素材,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2、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向学生传授排球的历史来源、排球基本技术知识、基本竞赛知识以及其他排球相关知识。 (2)技能目标 通过排球运动的学习和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提高学生排球运动技能。 (3)素质目标 教育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接受新知识、具有一定审美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组织 教学内容分为必学模块和选学模块,必学模块包括体育基本知识教学、术科教学和考核;选学模块是裁判法的学习和排球教学比赛及竞赛组织。体育基本知识教

学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与教法演示,使学生了解排球系统理论知识,掌握排球基本理论知识,并在理论指导下促进排球技术学习和培养教学能力。术科部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心爱护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引导。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扩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理论、实践教学过程形成排球课程的认知,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重点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 在教材选用上,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学科特点,选用陕西人民出版社刘传宝主编的《新编体育教程》教材。本教材在排球教学知识方面,以全面素质教学为基础、技术培养为本位的思想作为指导比较好的遵循了职业教育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符合学院的教学大纲要求,适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 说课案例的教授内容为传球。第一步,整队集合,清点人数,安排见习生(5分钟)。第二步,准备活动和游戏(15分钟)。带领学生慢跑一圈,后做徒手操,组织学生做扔球喊号游戏,活动身体,避免拉伤。第三步,学习新知识,教师演示传球(20分钟)。演示过程中具体讲解正面双手传球技术要点、侧面传球技术要点和背向传球技术要点。第四步,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纠正错误(20分钟)。学生练习原地徒手做传球动作,自传高度约离手一米左右,体会正确的击球手型与手指手腕控制球动作,教师边示范边纠正动作。第五步,学生分组练习(25分钟)。二人一组、三人一组、四人一组逐步分组练习。第六步,教师总结要点,结束(5分钟)。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方法及手段 (1)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2)术科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法、示范法、纠正错误法和比赛法。 2、考核方式。 成绩由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和技能考核三部分组成,学生出勤占10%、课堂表现占10%,技能考核占80%。

排球运动的基本知识简单介绍

排球运动的基本知识简单介绍 排球是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的一种运动,一直以来也都是破位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接下来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排球知识的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排球知识的介绍【中国排球之排球的起源】 排球运动开始于1895年,在美国马萨诸洲霍利约克城,一位名 叫威廉·G·摩根的天主教青年会体育教育督导在辅导人们进行各种 体育锻炼的实践中感到当时流行起来的篮球运动固然很好,但运动 剧烈,不太适合年纪大的人,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他 创造了一种新游戏:在网球场上用篮球内胆进行比赛,双方人数不 限但要相等,各据一方。 将球胆在球网两边来回传托,使其在空中飞来飞去,这就是排球最早的雏形。最初的排球运动只是一种消遣,比赛人数的多少,球 的大小,比分的多少都由比赛双方临时协商决定。 很快这个游戏就在基督教青年会中广泛的传播起来,最早被摩根和斯普林菲尔德市体育干事弗兰克·德博士及消防署林奇署长共同 商定名位"小网"(Mitontte),1896年第一次表演赛之后,改名为"Volleyball"这个名称一直被沿用至今。 排球运动的传播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首先传到美洲的加拿大、古巴、巴西等国家,后又传入亚洲、欧洲等地。传入的渠道多是通 过教会。 排球传入亚洲是从1900年开始的,首先是印度,然后波及亚洲 诸国。传入亚洲是经过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最后发展到6 人制。传入欧洲的时间比亚洲稍晚一些。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14-1918),排球运动随着美军士兵的远涉 重洋,登上欧洲大陆,当时正是排球规则开始逐渐走向完善的阶段,已采用运动员轮转、15分和6人制。

1917年进入意大利、法国和前苏联,1919、1921年先后在捷克和波兰等地开展。1964年进入奥运会,成为深受世界人民喜欢的运动。 排球知识的介绍【球网、网柱】 (1)球网构造 球网宽1公尺,长9.50公尺,垂直张挂于中线轴的上方。网面由10公分见方的黑色网孔组成。网顶有7公分宽的水平带子,系以自帆布对折,沿球网的全长缝住。 带子的两端各有一个孔,孔中穿有绳索与网柱相系,使网顶呈拉紧状态。带子的中间有一可弯曲的钢索,以利于将球网紧系于网住上。在网的下方(无水平带),有一条绳子贯穿于网孔之中,以系紧两网柱,使球网下半部呈拉紧状态。 (2)球网高度 球网置于中线上方,男子网高2.43公尺,女于2.24公尺。 球网高度的测量,以测量竿自比赛球场的中央量起。球网两端(边线上方)距地面之高度必须相等,并且不得超过规定高度2公分以上。 (3)网柱 网柱为支撑球网,位于球场与边线相距0.50至1.00公尺处,其高度为2.55公尺,且最好能够调整。 网柱为圆形且平滑,不使用金属铁索以固定网柱于场地上,其装置必须无妨碍和危险。 排球知识的介绍【标志带和标志竿】 (1)标志带 两条宽5公分、长1公尺的白色带子垂直紧系于两边线上方球网上。标志带视为球网的一部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