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版教育学概论课件.ppt

叶澜版教育学笔记-(1)

绪论 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绪论。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难点)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一)什么是教育? 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举例)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发展智力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现象教育现象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现象。 (三)教育规律两大规律: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的规律。 ②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相互制约的规律。 我们学习的《教育学》属于普通教育学。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教育日益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教育实践经验长期丰富和积累的结果。 发展阶段:有不同划分法,我们分四阶段: (一)萌芽阶段 封建社会之前,没有独立的教育学,只有教育思想同哲学、政治、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如《论语》、《孟子》、《荀子》等既是哲学、伦理学著作,又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记》为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专著,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教育概论(叶澜)

教育概论(叶澜)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它不包含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4、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5、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6、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类。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 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帮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它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 7、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预先规定,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规定。 8、国家教育制度:在某国家里发挥教育职能的所有机构组成的体系称为国家教育制度。 9、学制: 10、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1、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12、教学: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通过上课的形式进行的学校工作。

叶澜《教育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 2.学校教育 答: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3.教育要素 答:教育要素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

完整word版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

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定义 答:①广义:凡事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②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什么是“苏格拉底法” 答: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问答法。他在教学活动中,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提出各种问题让他们回答。学生即使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再提问题,直至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找到正确的答案。后人将他倡导的这种问答法称之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法”。

3.教育功能的定义 答:教育功能也称为“教育作用”,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般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发面。 4.教育目的的定义 答: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集体来讲,它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5.师生关系的定义 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它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6.课程组织地定义 答:所谓课程组织,是指将课程的各种要素、各个部分、各种成分按一定的方式妥善加以安排,使其力量彼此一致、相互增强,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最大的累积作用与迁移作用。 7.教学的定义 答: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

教育概论叶澜考试重点

教育概论(叶澜) 一、名词解释(研究生补休课上只划了1、2、3;本科生划了1——7全部)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 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3、年龄特征:指个体发展的每一阶段中都存在的,区别于其他阶段的,而又是同一年龄段个体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富有典型性的特征。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由各级各类学校组成。其中,级表示学校实施教育的程度高低的区别,类表示同一级学校中入学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等方面的差别。 确定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确定整个学校系统的级与类,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主办单位与主管部门、入学条件与修业年限、学校间的连接关系及沟通方式等。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的编制等,并对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 6、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它的具体内容是规定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及其结构,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需要培养的能力,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或建议。 7、人性: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调的功能决定的,它也被称为本能,即本原之能。 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级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征。 二、简答题与分析题(第8小题本科生划了,研究生补休课上没划,其他题目都是共同的重点) (注:简答题只要回答条目即可,分析或者简要分析的题目除了条目之外还要解释一两句话。因为老师划题时并没有具体区分简答与分析,所以大多数题目我都按照分析题的标准给出答案,大家在考试时根据题目要求酌情回答即可。) 1、学校教育内容与其他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中的客体比较起来,有哪些显着的特点?

叶澜版教育学笔记

叶澜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绪论。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难点)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一)什么是教育? 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举例)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发展智力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现象教育现象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现象。 (三)教育规律两大规律: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的规律。 ②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相互制约的规律。 我们学习的《教育学》属于普通教育学。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教育日益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教育实践经验长期丰富和积累的结果。 发展阶段:有不同划分法,我们分四阶段: (一)萌芽阶段 封建社会之前,没有独立的教育学,只有教育思想同哲学、政治、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如《论语》、《孟子》、《荀子》等既是哲学、伦理学著作,又包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学记》为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的专著,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独立学科。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能形成独立学科? ①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上升,生产力发生巨大变化,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及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如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等。 ③与教育学有关的哲学、心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完善。

教育概论叶澜测验重点2

9、怎样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怎样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效应”) (1)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 过高与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高于发展个体现有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学提出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有效地推动人的发展。 (2)其次,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 首先要使活动本身的结构是清晰的;其次是依赖于一定次数的重复;还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这样,活动主体才能从具体活动过程中抽象出活动的程式和结构,进而内化为相应的思维结构。 (3)其三,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 人对活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等级是被动应答。第二个等级是自觉适应。最高等级是主动创造。主动创造是最富有发展性意义的活动,尤其是对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尽管它自然出现的机遇不多,却是十分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和有意识地去创设的。 (4)最后,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无论活动的结果是成功或者失败,教育工作者都应引导活动主体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待结果,激发出主体新的更高水平的需求,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推动人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力。活动最坏的一种结果是没有结果、不了了之。在教育活动中最要防止的就是此类虎头蛇尾式的活动。 10、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 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性的环境。学校教育应协调好大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取得正向的一致,最大效度地发掘、利用或创造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有利因素。 (说明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大环境:学校环境;小环境:班级环境) 其次,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学校不仅仅是各门学科加起来,还包括环境。) 再次,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 最后,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叶澜《教育概论》复习笔记+课后习题及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教育”概念的起点 1.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 (1)《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 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2)古希腊对教育的解释 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从两种文字的”教育”的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来,它们的共同含义是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活动。 2.教育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在生物起源说中,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19世纪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自己的著作《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也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教育是扎根于本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 (二)教育的定义 1.广义的教育 (1)普遍意义的广义定义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 (2)两种最广义定义 ①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②从广义来看,教育可以说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 (1)定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是可控性最强的。不仅各级学校内部是这样,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这个特征。 ②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人。 可见,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活动的概括。因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育活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的,也是随着人对教育活动认识的深化而变化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