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油气新格局及其影响分析

世界油气新格局及其影响分析
世界油气新格局及其影响分析

S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一、世界油气格局的历史演变

油气供需结构蕴含资源、市场、地缘政治等多重信息,是世界油气格局的集中体现,如果以油气供需结构作为主要划分依据,自1859年世界石油工业诞生以来,世界油气格局主要经历了三大时期。

1. 1 5 -1 45年——美国中心时期

这一时期,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者和主要消费者,美国作为现代油气工业的先驱,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油气发展。1920年,全球石油产量9396

万吨,其中美国占64.3%。①

这一时期,虽然全球石油

生产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俄罗斯、墨西哥、委内瑞拉、伊朗、沙特阿拉伯等逐渐成长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的中心仍然在美国。1945年,全球

石油产量增长到36582.9万吨,约为1920年产量的4

倍,美国仍占全球产量的63.3%。

2. 1 45-2000年——“一域两中心”时期“一域两中心”即一个油气生产与出口地域(中东-前苏联),两个消费中心(欧洲和美国)。这一时期,世界油气生产和需求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中东和俄罗斯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主要油气生产和出口中心。

随着波斯湾周围陆上和海上油气勘探的大发现以及二战结束后科威特大布尔干(Burgan)、伊朗阿加贾里(Aghajari)等大油田的投产,海湾地区石油产量迅速增加,并且绝大部分供出口,成为世界主要石油供应地。1961年,中东石油产量已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5.1%,出口占世界总出口量的51.6%。①这一时期,当时的苏联也发现了一批大油田,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上升,1973年苏联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产

① 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② 王才良,世界石油大事记.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世界油气新格局及其影响分析

常毓文 彭 云 赵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 要 世界油气格局历经了美国中心、“一域两中心”和“两带三中心”的三次历史演变。技术进步和油价持续高位运行,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能源消费迅速增长,以及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实施是形成当前“两带三中心”新格局的主要原因。新格局下呈现出资源接替启动和美国依靠美洲实现能源自给两大发展趋势,两大趋势将重构全球油气生产和出口格局,改变油气贸易流向,并对世界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新格局下中国油气供应安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需要打造能源支点国家,优化布局,构建“以中东-中亚-俄罗斯带为中心,以非洲、美洲为侧翼”的油气供应格局。

关键词 世界油气格局 地缘政治 油气安全 中国

吉吉

S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油国。而美国作为世界油气生产中心的地位迅速削弱,1950年美国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重下降到52%,1960年进一步下降到33%,1970年下降到20%,1980年则下降到15%,到2000年已经下降到10%。③这一时期,传统发达经济体即美国和欧洲是世界主要的油气消费主体。1982年以前,美欧油气消费一直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0%以上,其后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45%以上。2000年美国和欧盟15国油气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油气消费总量的约28%和18%。④

3. 2000年至今——“两带三中心”时期

“两带三中心”即“俄罗斯-中亚-中东”和美洲两大供给和出口中心地带,美国、欧洲、亚太三大消费中心。在前两个时期,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和技术创新与应用主要集中在陆上和常规领域,但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生产活动后,除中东、东亚等主要资源区外,全球其他资源区陆上的重大油气发现越来越少,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油气需求。在需求和价格的双重拉动下,丰富的深水和非常规资源作为未来获取油气资源的最现实领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上世纪末以来,美洲深水和非常规领域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以“中东-中亚-俄罗斯”为供给中心带的供应格局,美洲作为世界能源主要生产和供给带的地位日渐显现。新世纪以来,美洲油气产量在世界占比出现波动上行的趋势,2011年美洲油气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8.56%,较上年上涨0.44个百分点;美洲地区石油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9.47%,较上年上涨1.01个百分点。⑤更重要的是,美洲油气生产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前景。加拿大油砂产量预计将从2010年的200万桶/日增加到2015年300万桶/日;美国页岩气产量将从2010年的1378亿立方米增加到2015年2600亿立方米;预计2015年美国致密油产量可达200万桶/日,2025年达到300万桶/日;预计2020年巴西盐下原油产量将达到200万桶/日。⑥ 同时,俄罗斯-中亚-中东仍是世界最重要的常规油气供给中心带,2011年产量占世界年度总油气产量的45%,油气出口量占世界的80.3%。⑤随着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新经济体经济高速发展,亚太地区油气需求增长迅速,作为世界油气消费中心的地位也日益凸显,2011年亚洲地区油气消费量已占世界的27%。传统发达经济体油气消费增速虽然明显放缓,但仍是世界主要油气消费体。2011年美国、欧洲油气消费量分别约占世界油气消费总量的21%和18%。全球油气消费呈现美国、欧洲、亚太三足鼎立的局面。⑦

二、世界油气新格局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1. 技术、油价、政策及全球经济重心东移是油气新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两带三中心”世界油气新格局的形成受技术、油价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拉动,同时也是经济多极化和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结果。近年来,水平钻井、分级压裂、微地震三大技术突破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2000年以来油价的高涨和持续高位运行,则使得高成本的深海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具备经济可行性。

③ 根据王才良《世界石油大事记》以及BP《世界能源统计2012》数据整理。

④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2》数据整理,欧盟15国指1995年之前加入欧盟的成员国,均为西欧发达经济体,包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联邦德国、爱尔兰、丹麦、英国、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芬兰、瑞典。

⑤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2》数据整理。

⑥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能源展望2012》、加拿大能源资源保护局数据整理。

⑦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2》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整理。

S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据IEA统计,全球深海和超深海石油成本35~65美元/桶,重油和油砂成本40~80美元/桶,页岩油成本50~115美元/桶,页岩气和煤层气生产成本2.7~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2008美元价格)。⑧ 2000年以来国际油价进入新的上涨周期——2000年油价为28.5美元/桶,2008年已经上涨到97.26美元/桶,2011年在中东地缘政治动荡影响下,国际油价更是飙升至111.26美元/桶(见图1),这使得深海和超深海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具备了经济性。

高油价对全球非常规资源的开发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但受地质条件和技术水平两大因素影响,非常规资源开发成本出现较大地区差异,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北美作为非常规领域的引领者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据剑桥能源分析,只要油价在60美元/桶以上,美国页岩油开采便具有经济价值。而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继续实施,以及制造业二次复兴的经济发展目标的推进,将为美国非常规油气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关键的政策支持。正是丰富的资源基础、优越的地质条件、领先的技术水平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奠定了美洲

在深水和非常规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得美洲逐渐崛起为新的世界油气供给带。

2. 呈现资源接替启动和形成美洲油气自给圈两大发展趋势

在“两带三中心”新格局下,全球油气出现两大新趋势。其一是资源接替的启动,包括三方面的接替——海域对陆上的接替,非常规对常规的接替以及气对油的接替。根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统计,2000-2011年,全球海域油气产量对油气总产量的占比从17.7%增长到25.3%;非常规油气产量占比从7.5%增长到10.7%;全球天然气产量占比从34.9%增长到39.7%,并将继续保持逐步接替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30年,海域油气产量占比将增长到26.7%,非常规油气占比增长到14.1%,天然气占比

增长到41.2%(见图2)。

其二是美洲能源自给圈的初步成形,即美国将主要依靠自身及美洲资源实现基于美洲的“能源独立”。由于页岩气的大发展,美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从2005年的18%降到2010年的10%,从美洲以外地区进口的天然气仅占总进口量的6%,占消费量的0.9%;2011年美国天然气已

图1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2.

186118661871187618811886189118961901190619111916192119261931193619411946195119561961196619711976198119861991199620012006201114012010080604020

美元/桶

名义价格

2011年美元价格十年均价

⑧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8》、《世界能源展望2009》。

⑨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全球油气资源与战略研究所综合IHS能源咨询公司,WoodMackenzie能源咨询公司,美国能源信息署,国际能源署以及多家国际能源公司公开数据整理得出。

S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基本在北美地区实现自给。据预测,美国若得到巴西盐下和加拿大油砂增加的全部产量,并依靠国内致密油增产、获取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美洲地区石油,则在2020年前后,美国即可利用美洲资源基本保证国内石油供应(见图3)。

三、世界油气新格局对油气贸易及地缘政治的影响

1. 对世界油气贸易的影响

当前石油贸易总体呈现“中东主供亚洲,中

亚-俄罗斯主供欧洲,美洲主供美国,非洲为欧、美、亚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2011年从中东出口的石油约73%流向亚洲;从中亚-俄罗斯出口的石油约70%流向欧洲;从美洲(美国除外)出口的石油约77%流向美国;从非洲出口的石油约34%流向亚洲,31%流向欧洲,29%流向北美。

从发展趋势看,美国正在收缩对美洲以外地区的油气需求,而亚洲是吸纳各地区石油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特别是中国起到引领作用。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大幅增加美洲地区的石油

图2 世界油气产量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908070605040302010

亿吨油当量

非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原油海域天然气海域原油其他常规天然气其他常规原油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年

图3 美国未来原油进口来源预测

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2年。

美国国内产量 进口自美洲 进口自其他地区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年

9

87654321

美洲范围内进口量 美国国内产量

亿吨

S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进口,并尽量控制和降低对中东、非洲的依赖,2011年美国从美洲地区进口的石油占石油总进口的53%,中东仅占17%,非洲占15%(见图4)。中国则快速吸收了中东、非洲、前苏联等地区的石油出口。中国在中东石油出口中的占比从2001年的3.6%增加到2011年的14.1%;在非洲地区石油出口中的占比从3.1%增加到17.9%;在前苏联地区石油出口中的占比从2.3%增加11.4%。

天然气贸易方面,在页岩气革命拉动下,美国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2011年美国天然气产量占全球产量的20%,位居榜首。美国不仅基本实现了天然气自给,而且有望成为天然气出口国。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美国将在2016年成为液化天然气(LNG)净出口国,2025年成为管道天然气净出口国,2021年成为总体天然气净出口国。在美国天然气大发展和欧洲天然气进口多元化的双重压力下,俄罗斯在世界天然气市场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削弱,这将迫使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重心逐渐从欧洲向亚洲转移。

总体来看,随着美国能源独立的不断推进,全球油气贸易流将呈现美国收缩海外油气需求,实现美洲自给,同时“俄罗斯-中亚-中东”地区油气进一步向东流的趋势。美国海外油气需求

的收缩,一方面将为中国提供更多油源选择,相应增加中国油气市场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由北美自给圈和美国石油价差引发的美国油气资源和价格的双重“独立”,将拉动美国制造业再次复兴,并极大地增强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能力,使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油气地缘政治环境。

2. 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一,美国能源进口减少甚至摆脱对中东的依赖,将进一步推动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东移,使美国可以更有效地制衡俄罗斯和中国。“911”事件后,美国全力推行反恐战略,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对外军事扩张,极大地消耗了本国实力,同时也为新兴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中国也赢得了发展战略机遇期,经济实力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但近几年来,美国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利用上制定和实施了新的战略布局。美国在维护中东地区战略利益的同时,力争降低对该地区资源的依赖程度。据美国能源署统计,美国从波斯湾进口的原油比重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约30%下降到2011年的18%。随着美国“美洲能源保供战略”的逐渐实施,必将更为灵活地掌控中东北非局势,并利用宗教和经济等矛盾制造动荡,牵制俄罗斯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利益,使得美国有更多的战略力量从中东转向亚

从美洲地区进口 从中东地区进口

从中亚俄罗斯地区进口从非洲地区进口从亚太地区进口

700600500400300200100

万桶/日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图4 美国石油进口来源地区分布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S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太,制衡中国的发展,主导亚太经济合作的未

来,塑造以美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新秩序。

第二,随着中东世界油气核心地位的降低,可能使得中东北非地区动荡长期化,国际油气合作风险进一步加大。随着中东在维护美国能源安全中的重要性降低,美国维护中东地区稳定石油供给的必要性也在减弱。长期以来,困扰美国中东外交的民主意识形态和现实石油利益之间的权衡可能发生变化。美国将借“阿拉伯之春”重塑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在保持海湾亲美国家(即美国主要中东石油供应国)稳定的同时,有选择地借地区民族宗教、社会民生和政治矛盾推动“中东民主化”进程,使得中东逐渐分裂为稳定和动乱两个板块。最终美国将实现双重战略目标:其一使得美国免受中东地区动荡之害,其二在美国实现国内价格相对独立的同时,使得世界油价仍然在高位持续运行,从而为美国非常规和新能源的发展、为美国制造业能源成本优势的长期维持创造必要的国际环境。

第三,将迫使新兴能源消费大国承担更多国际义务。一方面,美国页岩气的大发展和天然气消费的增加,将极大降低美国碳减排压力,从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使得中国和印度等新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国面临更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印新兴经济体对外油气依存度的攀升,油气供应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维护海外油气投资利益和通道安全的压力增大,很难对相关国家地缘政治动荡置身事外,将被动承担更多国际义务,例如在南北苏丹、中东的伊朗和叙利亚等热点问题上。随着新兴经济体油气消费量继续增长,世界油气“两带三中心”格局将继续深化和明显,我们被动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将会逐渐增多,可能会逐步陷入繁杂的国际事务中,影响自身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四、对中国海外油气供应安全的启示

1. 新格局下中国油气供应安全机遇与挑战并存

美国非常规油气开发以及“能源独立”战略的推进,不仅提升了美国能源自给能力,收缩了海外油气需求,还掀起了全球非常规资源开发的热潮,给俄罗斯-中东-中亚传统油气供给带造成越来越现实的压力。主要资源国油气出口将进一步向亚太消费区倾斜,从而将为中国提供更多油源选择,中国在世界油气市场的话语权有望增加;中国同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传统欧美油气供应国的油气合作可望出现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由北美自给圈和美国石油价差引发的美国油气资源和价格的双重“独立”的发展趋向,将极大增强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能力,使中国面临更有力的美国能源钳制和更加复杂的油气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应对油价波动、资源国动荡和油气通道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 中东-中亚-俄罗斯供给带是中国海外油气供应安全的基石

中东-中亚-俄罗斯油气供应带仍然具有其他地区难于比拟的资源优势,是未来油气增量的主要来源。中东-中亚-俄罗斯是世界常规油气最富集地区,原油储量占世界总量55%、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量74%,2011年该地区原油产量占世界总量49%,天然气产量占世界总量39%,油气出口量占世界80.3%。未来油气增量也将主要来源于中东-中亚-俄罗斯地区。据IEA预测,世界油气产量仍将缓慢持续增长,但各大区油气产量增长幅度差异较大。除欧洲地区油气产量持续减少外,其他各大油气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中东-中亚-俄罗斯”增长幅度最大,2020年该地区油气产量增量将占全球油气总增量的

S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32.1%,2030年占全球总增量的57.2%,2035年更是高达70.6%。⑩

此外,“中东-中亚-俄罗斯”油气供应带具有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也是距离中国最近、唯一同中国陆路相连的油气富集带。中东同中亚-俄罗斯板块通过欧亚陆桥伊朗紧密相连,而中国同中亚-俄罗斯直接接壤。中东区块还能进一步延伸到非洲大陆,通过苏伊士运河同北非相连,隔红海、阿拉伯海同东非相望。建立横跨欧亚,覆盖中东-中亚-俄罗斯的陆上油气通道是中国确保油气供应安全、化解“马六甲”困境、摆脱美国能源钳制的最佳选择。虽然当前中东地缘政治动荡,中亚-俄罗斯大国战略竞争激烈,但打造稳定的“中东-中亚-俄罗斯”油气供应带仍是中国需要牢牢把握的战略大方向。

3 .打造能源支点国家,优化布局,构建“以中东-中亚-俄罗斯带为中心,以非洲、美洲为侧翼”的油气供应格局

纵观美国石油进口的历史,呈现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中东、美洲、非洲三大进口来源区,均由2~3个能源进口支点国支撑,目前中东区为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美洲区为加拿大、墨西哥和委内瑞拉,非洲区为尼日利亚、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其二,从历史长周期看,美国能源进口支点国逐渐向政治风险小、美国控制能力强、地缘接近的国家收拢。目前,美国正逐渐走向基于北美供给圈的能源独立。

中国需要抓住美国收缩全球能源需求的时机,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构建有利于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关系,选取地缘政治较稳定国家,打造各大区能源支点,优化原有布局。中东方向,着力打造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中亚-俄罗斯方向,着力打造哈萨克斯坦

和俄罗斯;非洲方向,需要清醒认识苏丹-南苏丹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除传统支点国安哥拉外,着力打造新兴东非产油国为支点国;南美方向,着力打造委内瑞拉和巴西。构建“以中东-中亚-俄罗斯带为中心,以非洲、美洲为侧翼”的油气供应格局。

结 语

随着世界油气格局的改变,全球油气市场主导权可能向“消费”端逐渐倾斜,中国作为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油气消费体,对油气市场的话语权将有所增强。此外,世界地缘政治可能进入新的动荡周期,长期面临地缘政治动荡带来的挑战,将是我国能源安全不得不直面的难题。新格局下我国与中东-俄罗斯-中亚油气供给带以及非洲地区的利益将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而中美间的战略博弈将很大程度上围绕能源展开。维护我国海外油气利益,确保油气供应安全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定明确的战略方向,需要政治、经济、外交共同推动,也需要政府和企业更加紧密的协作。

参考文献:

[1] 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0-2012.[2]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2012.[3] EIA. 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2.[4] 王才良. 世界石油工业140年[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

[5] 王才良. 世界石油大事记[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12-03-20 编 辑:王立敏

⑩ 国际能源署(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12.

英文摘要

Twenty years of Chinese oil companies' "going abroad" --The case of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s overseas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abroa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CNPC) has gone through four

development phases: pilot (1993-1996), infrastructure

(1997-2002), rapid growth (2003-2008), and large

scale (after 2009), each using a different strategy.

In that time China's oil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has

leapfrogged in scale and strength. By the end of 2012

CNPC managed and operated 82 projects in 31 countries,

forming a complete industrial chain from exploration to

development to pipeline to refining as well as an asset

portfolio of onshore and offshore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CNPC continues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 in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improving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differentiating operations and increasing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abroad to achiev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that is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New directions in world oil and gas production and use

By CHANG Yuwen, PENG Yun & ZHAO Zhe, PetroChina

World oil and gas production and use have

through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first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center, then with two consumption centers and one

supply/export domain, and now with three consumption

centers linked by two channels. The latest stage emerged

from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igh oil prices, and rapid

energy consumption growth in emerging economies

led by China and India, as well as eventual US energy-

independence. The new configuration is dominated by

two trends, namely the discovery of alternative resources

and US concentration on North America for energy self-

sufficiency, both of which will reshape global oil and gas

production and export, changing oil and gas trade flows, as

well a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global geopolitics.

The new directions pres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hinese oil and gas supply security. China needs to

reconfigure the oil and gas supply chain with the Middle

East, Central Asia, and Russia at the center, and Africa

and the Americas on the flanks.

Risks and change in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their

in?uence on the domestic oil market

By DAI Jiaquan, GUO Yifan & DONG Zhenyu,

Economics &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s economy has accumulated a lot of problems

along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problems that have become

more prominent post financial crisis and embodied

in: industrial overcapacity caused by government-led

investment resulting in low investment efficiency; gradual

release of globalization dividends and unsustainability

of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gradual elimination of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increasing social pressure

led by an aging population; a real estate bubble and

risk of the economy's hard landing; medium-to-long-

term inflationary pressure from excess money suppl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hould shift from investment-

led to consumption-driven, from heavy-industry-driven

towards services-industry-driven, from investment that

is government-led to privately-led. At the same tim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should improve, consumption

be upgraded, and the incentive for economic growth be

endogenized by improving worker remuneration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well as deepening fiscal and tax

reform. China's future economic growth should be less

high-speed and more robust with less oil consumption

growth; the durable-goods consuming era has brought

rapid growth in car ownership and therefore supported

the strong demand for gasolin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changing with a growing propor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services sector, suppressing growth in diesel demand;

growth in downstream chemicals demand has been slowing

because of the cooling real estate market;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should become new bright spots of

stimulated demand for refined oil.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Vol. 21, No.3, 2013

目前世界各大洲(区域)石油分布现状

目前世界各大洲(区域)石油分布现状 世界海洋面积3.6亿平方千米,约为陆地的2.4倍。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埋藏在海底。今后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 世界海洋面积3.6亿平方千米,约为陆地的2.4倍。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埋藏在海底。今后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 世界分区域石油探明储量图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其余依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4.8%和 4.27%。 2000年全球石油消费为34.6亿吨,消费主要在发达国家,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0%,其中北美占30.2%(仅美国就占22%),欧洲占23%,亚大地区(不包括中国)占22%,而非洲仅占3.3%,南美占6.3%,中东为6%。

世界石油储量比例图 世界各国、各地区石油分布如下: 巴西深海油田 2007年年底以来,巴西在被称为“盐上层”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大油田。所谓的“盐上层”地区,延伸数百公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深海石油储备区域。2008年4月,巴西又在大西洋巴西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油田,国际地质学家预计该油田的最大埋藏量为330亿桶,可能成为历史上发现的第三大油田。 南美地区的常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254.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8.2%.截至1999年底,南美地区共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2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8.7%;1999年石油产量达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9.5%.其中以委内瑞拉石油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巴西。 俄罗斯-中亚地区俄罗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相当丰富。2000年底的剩余探明储量达75亿吨,占世界的5.3%.2000年该地区石油总产量达到 3.88 亿吨,占世界的10.8%.俄罗斯剩余探明储量67亿吨,占世界的近5%.生产石油3.2亿吨,约占世界的10%,在世界产油国中列第二位。出口原油 1.2亿吨。 马拉开波湖 马拉开波湖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湖泊,总面积1.4344万平方公里。马拉开波湖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石油湖,开采历史已有90多年, 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诞生在这里。在马拉开波湖东南部500多公里,是全球有名的奥里诺科重油带,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委内瑞拉政府和石油专家估计该地区蕴藏着2350亿桶重油。 墨西哥湾 在美国东南角近海地区,墨西哥湾上钻井平台星罗棋布,717个海上平台每天生产130万桶原油、2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全美国原油产量26%、天然气产量11%。墨西哥湾也是墨西哥

世界石油工业预测分析报告文案

21世纪世界石油工业预测分析报告 总体来说,20世纪是廉价的石油时代,低廉而又充足的石油支撑了人类工业的大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廉价的石油在20世纪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几次石油危机使世界为之震撼。20世纪世界石油工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高潮也有低谷,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迷茫,因为我们到现在为止也不清楚地球到底蕴藏多少油气资源,只是凭借我们现有的手段来发现我们能发现的油气资源,尽量提高采收率,产出更多的油气来。石油工业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21世纪的世界石油工业充满了希望,但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及油气资源的不断减少,决定了油气资源——这种不可再生能源——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 有人预测21世纪石油时代即将终结,因为人类已经通过各种手段从地

下开采了一个多世纪的石油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油气的产出急剧加大,油气消费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油气需求还在以比较快的速度增加着,以这种趋势持续发展下去,人类将会在21世纪用完地下的油气资源,石油时代将要在21世纪终结。而21世纪油气对人类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还得依靠油气资源来维持发展。这里我们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和认识,对21世纪的世界石油工业做一些初步展望。 一、有限的油气资源将成为21世纪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 虽然我们现在不能确定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油气资源,但是我们确信,油气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在不久的将来某一段时间将出现枯竭,产量将逐渐下降,新发现储量将难以弥补产量的下降,但是人类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并不会因此而减少,所以能否继续找到更多的油气资源,能否把地下以前没有采出的油气资源充分利用,能否改进各种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油气资源,将成为21世纪世界石油上业的最大特点。同时,有限的油气资源将影响和制约着21世纪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这是我们对油气资源远景趋势的一个初步判断。 (一)短期油气资源展望 从总体上来看,世界油气资源丰富,在将来几十年仍然能维持人类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但是油气资源分布明显呈不均状态,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现实。人们对世界油气资源数量的评价呈上升趋势,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是不断增长的。

从20世纪的发展看世界石油工业的趋势和动向

从20世纪的发展看世界石油工业的趋势和动向 从20世纪的发展看世界石油工业的趋势和动向 (1) 一、石油的影响和地位 (2) 二、石油、天然气生产 (3) 三、美、苏(俄)两大产油国 (3) 四、中东 (4) 五、石油输出国组织 (5)

[摘要]从20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1)石油需求大幅度上升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世界石油消费总量还将逐步缓慢增长。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石油的比重正在下降。(2)1980年以来,世界石油生产进入了在波动中缓慢增长的阶段,预计今后10-20年内仍将是同样的趋势,而10年后世界天然气的产量可能会超过石油。(3)美国作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源地,由于储量接替不上,原油产量逐步下降的趋势难以逆转。俄罗斯石油资源丰富,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和石油工业吸引外资力度的加大,石油生产的潜力还相当大。(4)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仍在稳定增长,2000年为932亿吨,占世界的66.5%,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该地区将是世界的石油资源重心。(5)经历了40年风雨的欧佩克已重新认识到维护内部团结和加强外部合作的重要性,它将积极寻求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新的对话渠道,推动市场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经评论·北京) 一、石油的影响和地位 在进入20世纪的时候,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照明,主要产品是煤油。当时,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正在取代石油。20世纪头10年代,福特的变革使小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也使石油从“煤油时代”进入“汽油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汽车挽救了巴黎;率先实现军舰以油代煤的大英帝国海军战胜了德国,初步显示了石油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一战以后,汽车、拖拉机和飞机工业的崛起,产生了对石油的巨大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双方动用了大量汽车、装甲车、坦克、舰艇和飞机,石油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战后,来自中东的大量廉价石油促进了西欧、日本等国能源结构的变化。1967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的比重超过煤炭而居首位。60-70年代,石油的地位达到了顶峰。石油不仅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燃料和动力,而且由于石油化工的蓬勃兴起,也成为主要的化工原料。石油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几乎一切领域。全球年石油消费量1953年为6.49亿吨,1973年跃到28.2亿吨,增长了3.34倍。1973年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动用“石油武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日本和西欧造成严重的经济和政治的振荡,更显示了石油影响之巨大。 作为转折点,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推动了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大调整。在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用油工业的比重从1977年的22%降到1997年的17%;石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1年的8%降到1998年的3%。海湾战争显示出高科技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素。从整个世界来看,石油需求大幅度上升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世界石油消费总量还将逐步缓慢增长。石油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逐步下降,1983年为23.3%,1987年已下降到6.1%。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也正在下降,1970年为48.7%,1980年48.6%,1990年下降到38.6%,1999年为40.57%。天然气的比重正在上升,1950年为9.7%,1970年18.6%,1999年已上升到24.2%。 尽管如此,石油仍然是世界第一能源,仍然在人类经济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来石油的主要用途将从燃料转为化工原料,它的“孪生兄弟”天然气将取代石油成为第一能源。对石油的最大挑战将是新能源(特别是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但这可能还需要10-20年。 与石油相应,石油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经历了大变化。20世纪的前80年,石油公司的地位节节上升。1980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前3名是石油公司,在前10名中石油公司占8家,在前50名中占20名;美国500强中,第1、2名是石油公司,前10名中石油公司占4家,前50家里石油公司占15家。但是,80年代以后,石油公司的地位逐步下降,1999年在世界500强的前10名中,石油公司只有1家,前50名中只有4家;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文/胡文瑞鲍敬伟胡滨 近10 年来,国内外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2001—2011 年,全球新增石油剩余可采储量614.0×108 t,新增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39.9×1012 m3,其中,中国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2.2×108t,累计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8×1012 m3,相继探明了姬塬、塔河、蓬莱19-3 等15 个地质储量大于1×108 t 的油田和苏里格、普光、徐深等14 个地质储量大于1 000×108 m3的气田。在油气资源勘探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油气勘探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1 油气勘探新成果 21 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勘探对象日益复杂,然而由于认识的深入、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进步等,发现的油气田储量和数量不断增长,勘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1 年,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达2 343×108 t,比2001 年增长了35.5%;全球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达208.4×1012 m3,比2001 年增长了23.7%。一些大型油气田不断被发现,2000—2008 年,全球共发现大油气田(可采储量油大于6 850×104 t、气大于850×108 m3)90 个,主要位于被动陆缘深水、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老油气田、新区新盆地等领。2010 年全球新发现的7个大油气田合计探明可采储量达31.4×108 t 油当量(见表1),占当年全球新增探明可采储量的40.5%,而数量仅占2010 年全球新发现油气田数量的1.4%。 2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2.1 从储油气层到生油气层 以前认为,油气勘探的基本要素是寻找“生、储、盖、圈、运、保”组合,具备此条件就有可能找到油气田,且油气生成后从原生地层(烃源岩)“二次运移”到储油(气)层,原生地层是生油(气)层,但不是储油(气)层。现在勘探开发的视野已扩展到原生地层,即从原生地层中寻找油气资源。某种意义上,“回归原生地层找油(气)”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和理论的挑战,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美国页岩气和致密油资源的成功勘探开发证明,传统意义上的生油(气)层已成为了勘探开发对象。美国产页岩气盆地超过30 个,产层包含了北美地台区所有的海相页岩烃源岩地层;致密油产于原生地层或与其互层、紧密相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是继页岩气之后美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新热点,2012 年美国致密油产量突破7 000×104 t,预计2020 年全美致密油产量将达1.5×108 t。

世界石油分布情况

世界石油分布情况 巴西深海油田 2007年年底以来,巴西在被称为“盐上层”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大油田。所谓的“盐上层”地区,延伸数百公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深海石油储备区域。2008年4月,巴西又在大西洋巴西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油田,国际地质学家预计该油田的最大埋藏量为330亿桶,可能成为历史上发现的第三大油田。 马拉开波湖 马拉开波湖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湖泊, 总面积1.4344万平方公里。马拉开波湖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石油湖,开采历史已有90多年,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诞生在这里。在马拉开波湖东南部500多公里,是全球有名的奥里诺科重油带,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委内瑞拉政府和石油专家估计该地区蕴藏着2350亿桶重油。 墨西哥湾 在美国东南角近海地区,墨西哥湾上钻井平台星罗棋布,717个海上平台每天生产130万桶原油、2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全美国原油产量26%、天然气产量11%。墨西哥湾也是墨西哥石油工业的集中地。2006年,墨西哥在墨西哥湾西部尤卡坦地区坎佩切湾的坎塔雷尔巨型油田每天生产原油370万桶,占墨西哥原油总产量80%。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共和国拥有和管理的水闸型运河,经过狭窄的巴拿马地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由于巴拿马航道的影响,只能通过载重6万吨至8万吨的油轮,因此,能够顺利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油轮被称为巴拿马型

油轮。巴拿马型油轮既不是大型原油轮也不是小型成品油轮,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占据的份额虽然不大但地位却举足轻重,已成为国际海运中一种标准的油轮类型。 加拿大油砂 在常规石油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占全球石油资源70%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世界性的话题。世界上所探明的油砂资源有95%集中在加拿大。其已探明的油砂和重油资源多达4000亿立方米(合2.5万亿桶原油),相当于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蕴藏量。目前,加拿大在阿尔伯塔省共有26个油砂项目投入生产,总生产规模达到每天83万桶,占加拿大石油产量的43%。 松辽盆地 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非海相沉积盆地。位于此的大庆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大庆也即将迎来油田50岁华诞。50年间,大庆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的“三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已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至15个百分点,1976年到2002年实现持续27年原油年产量5000万吨以上。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东连南海,西接安达曼海,是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桥梁,也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之一,每年经过这一航道的5万多艘船只,运载着占世界运油量一半的原油,即占世界贸易量三成的产品,而且这些

海洋石油技术七大发展趋势

海洋石油技术七大发展趋势 2015.7 世界海洋油气储量丰富,海洋油气产量稳步上升,成为世界油气产量增长的源泉。由于深海的极大魅力,未来几年,在深海的投资将会不断增大,深海油气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第46届美国海洋技术大会(OTC),作为参加人数最多的石油界盛会和世界海洋石油技术及市场趋势的风向标,会议呈现的海洋石油工业七大发展亮点值得关注。 1.世界海洋石油工业前景依然乐观 国际油价暴跌给世界石油工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海洋石油工业同样不能幸免。 在专题论坛、专题早餐会和午餐会上,多数专家认为,随着国际油价企稳并逐步走出谷底,“严冬期”总是要过去的,曙光就在前方。他们对世界海洋石油工业尤其是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前景依然乐观,业界的信心逐渐恢复。 据Douglas-Westwood公司的最新预测,2015~2019年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将增加69%左右,即从上一个五年期间的1240亿美元增加到2100亿美元。 2.合作是应对低油价、实现共赢的必然选择 无论是油气项目的开发还是新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合作,在低油价时期更是如此。无论是油公司还是服务公司,都在通过合作寻求发展。 BP公司认为,合作对于技术开发至关重要,为满足未来的技术需求,海洋石油工业需要在业内外开展合作。正因如此,BP的技术开发模式正从传统型转向更加对外合作型。 斯伦贝谢公司同样认为,合作和整合是应对低油价挑战的有效策略,通过资源整合可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供更高效的一体化服务,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3.安全环保文化建设不容忽视 BP墨西哥湾泄油事件之后,包括政府、行业和公司在内的各界对深水作业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特点与十大油田

世界石油资源成因、分布特点与十大油田 秦为胜 石油是黑色的金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对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乙烯的年产量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石油是发热量最高的矿物能源,又是制造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武器装备等都需要石油及其产品提供燃料油、润滑油和原料。 自石油行业开始规模发展以来,石油的有机成因论和无机成因论的争执就从来没有中断过。纵观石油生成理论的发展史来看,一开始是无机成因论作为主导,最早提出无机成因论的科学家就是大名鼎鼎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而且在无机成因论的研究来看,也一直是俄国人走在前面。无机成因理论认为,石油与天然气的生成与生物遗体没有关系,是由幔源沿着断裂向上运移到合适的储层聚集而成。但是随着石油勘探的逐渐进步,发现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气田都分布在富含生物化石和有机物的沉积坳陷环境中。生物标志物等问题无机成因论无法解释。因此“有机成因论”始终占据绝对优势,有机成油论成为了石油业的指导理论,而无机成油论仅有少数学者依旧赞同。 近代石油工业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相继发端于欧洲和美国,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前,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委内瑞拉和苏联,1950年总储量只有104亿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迎来了能源消费的“廉价石油能源时代”,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勘查活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因而迅速增长,到1970年即达720亿吨。其中波斯湾地区的储量竟占全世界的60%,同时在苏联的西西伯利亚、中国的松辽平原、美国的阿拉斯加及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几内亚湾沿岸也找到了一批大油田,世界石油地理由此发生巨大变化。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世界海底石油探明储量大增,七十年代末已达250亿吨。1982年初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达到939亿吨。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上相对集中在中东波斯湾、中亚里海沿岸,非洲撒哈拉沙漠和几内亚湾沿岸、美洲墨西哥与加勒比海沿岸、俄罗斯、北海等地。首先,全世界共有600多个沉积盆地,已发现油、气田的只占四分之一,其中37个盆地就集中了全世界较可靠的石油远景储量(1,500亿吨)的95%,仅中东阿拉伯—波斯湾盆地即达710亿吨之多;其它还有6个石油储量在40~60亿吨的大盆地,它们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57亿吨),苏联的伏尔加—乌拉尔(54亿吨)、西西伯利亚(50亿吨),墨西哥的雷费马—坎佩切(50亿吨),美国的佩米安(42亿吨),利比亚的锡尔特(42亿吨)。其次,以全世界已发现的约三万个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_赵靖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4月,第34卷第2期,Apr .,2004,V ol .34,No .2Journal of N orthwest U niversity (Na tural Science Edition ) 收稿日期:2002-08-06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99-111-01-04-05);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1BA605A -02-01-06) 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男,陕西临潼人,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赵靖舟1,李启明2,王清华2,庞 雯1,时保宏1,罗继红1 (1.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65;2.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 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重因素控制;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以及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分别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以及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斜坡部位有利于保存,是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特点;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后期特别是晚喜山期普遍受到了调整改造,以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最为突出;保存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特别是优质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关键。结论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是塔里木克拉通区与前陆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关 键 词: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Ⅹ(2004)02-0212-06 塔里木盆地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陆上含油气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叠合复合型盆地或改造型盆地,具有多种盆地类型、多期构造运动、多套烃源岩、多个含油气系统、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再分配的石油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十分复杂。因此,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许多学者曾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10]。近年来,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其油气富集规律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深入研究和总结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不仅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或改造型盆地的特点,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受多 种因素控制,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成藏期以及断裂和不整合面等,均是重要的控油气因素。 1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油 气最为富集 1.1 继承性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区油气最富 集的地区 古隆起控油的重要性已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分布受古隆起控制也是世界古老克拉通盆地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塔里木盆地海相油藏形成时间较早,现存古生界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喜山期是早期油藏的重要调整时期与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11~19] 。因此,具有古隆起背景 是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 DOI :10.16152/j .cn ki .xd xbzr .2004.02.022

世界油气资源现状

一、世界油气资源发展现状 (一)全球油气现有储量及其分布 据最新资料(BP世界能源统计2006),世界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石油探明总储量为1567亿吨。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开采30~40年。从静态的观点分析,世界石油资源是丰富的,发展潜力很大。2005年全球剩余的探明储量为1636亿吨,与上年相比,增长了61亿吨。新增的探明储量几乎全部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2005年全球的石油储采比为40.6年。然而全球油气储量的分布却很不均匀,从石油储量分布情况来看,中东储量仍然稳居第一,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二)全球石油供需总量基本实现平衡,但供求结构极不平衡 1.在总量上,当前世界石油生产基本上与世界石油需求相适应 近20年来,世界原油供需大体平衡,供需总量大体在70亿~80亿吨/年左右波动。2004年,全球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8.53亿吨和38.91亿吨)均创历史新高,总体供不应求,缺口近50万桶/日,2005年全球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40.5亿吨和41.2亿吨),缺口近137万桶/日。 数据反映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和原油产量不断增长,来自全球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明显。从世界石油供求平衡状况发展趋势看,市场均衡日益趋紧。 2.石油供求区域结构不平衡,资源竞争日趋激烈 油气资源作为天然的自然禀赋资源,全球分布极不均匀,由于全球资源分布和消费格局的不一致,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目前,世界石油市

场的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石油供应过度集中,二是石油资源的供应、生产和消费三者间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失衡。 (1)全球油气资源储藏和供应分布极为不均。中东是世界油藏最丰富的地区,作为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要供应者,OPEC国家在世界石油供应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2/3在OPEC国家,远高于1980年65%的水平,处于历史高位。当前,排在世界前11位的主要石油资源拥有国中就有8个是OPEC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20%)、伊朗(10%)、伊拉克(9%)、阿拉伯联合酋长国(8%)、科威特(8%)、委内瑞拉(6%)、利比亚(3%)、尼日利亚(2%)。此外,OPEC国家还控制着全球40%以上的产能和55%的出口量。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地理上的失衡与不对称,更加凸显了世界石油供需格局的紧张局势,势必使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围绕着国际油气资源竞争更加剧烈,从而使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越来越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波动日趋频繁。 (2)全球油气资源产、供与需之间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从全球石油的供需对比来看,中东和亚太是失衡最严重的两个地区,但是两者失衡的方向截然相反,中东地区是严重的供过于求,而亚太地区是严重的供不应求。目前亚太地区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总量为4.2%,石油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0.4%,消费却占世界的26.45%。 2005年,中东地区日均生产石油2457万桶,却只消耗528.9万桶/天,大约为其产出的1/5,供需差额高达1928.2万桶。同期,亚太地区每天需要石油2 344.6万桶,其日均792.8万桶的产量只能满足消费量的1/3。2004年

世界最大油气田分布

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气田的分布 全世界目前已发现并开发油田共41000个,气田约26000个,总石油储量1368.7亿吨,主要分布在160个大型盆地中。全世界可采储量超过6.85亿吨的超巨型油田有42个,巨型油田(大于0.685亿吨)328个。其中最大的当属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它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114.8亿吨,天然气储量9240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中国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的两三倍,是中国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的一半左右(56.3%)。世界第二大油田是科威特的布尔甘油田,原始可采储量105亿吨,世界第三大油田仍属沙特阿拉伯海上的萨法尼亚油田,原始可采储量为50.5亿吨。 加瓦尔油田位于波斯湾盆地,阿拉伯地台东缘的油气区,沉积岩厚度达5000多米,主要产层为侏罗系阿拉伯组D段石灰岩。该油田是一个巨型的背斜构造,含油构造长250千米,宽15千米,构造走向南北,其上分布六个高点,由南向北分别是哈德拉、哈维亚、乌德曼尼亚、舍德古姆、艾因达尔和法桑。 从1948?1957年先后在六个构造上发现石油,表明它是整体含油的特大型油气田。波斯湾盆地集中分布着世界10大油田中的7个,其储量占10个大油气田储量的83.9%。 世界上有天然气田26000个,探明储量142万亿立方米,最大的气田是俄罗斯的乌连戈依气田,储量为8.1万亿立方米。第二号大气田是亚姆堡,储量4.76万亿立方米,它们都分布在西西伯利亚盆地。该盆地储量超过l万亿立方米的超巨型气田有8个,其中包括世界上排前四位的四个储量最大的气田,所以说,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世界上天然气富集程度最高的盆地。 乌连戈依气田位于西西伯利亚盆地中部的乌连戈依长垣中部的乌连戈依背斜,长209千米,宽20~30千米,含气面积5000平方千米。产气层为白垩系?侏罗系砂岩储层,气层厚度大,物性好,具有统一的气水界面(-1198米),是一个生物成因气田。

最新世界石油储量排名

从储量上看,世界上排名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 第一名:沙特阿拉伯,362亿吨; 第二名:加拿大,184亿吨; 第三名:伊朗,181亿吨; 第四名:伊拉克,157亿吨; 第五名:科威特,138亿吨; 第六名:阿联酋,126亿吨; 第七名:委内瑞拉,109亿吨; 第八名:俄罗斯,82亿吨; 第九名:中国,60亿吨; 第十名:利比亚,54亿吨。 一、全球原油资源分布和储量 (一)全球原油资源分布 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1、中东波斯湾沿岸 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在世界原油储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东国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 2、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原油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和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以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最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区。美国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但因消耗量过大,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石油。墨西哥是西半球第三大传统原油战略储备国,也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 3、欧洲及欧亚大陆 欧洲及欧亚大陆原油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其中,俄罗斯原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也是该地区原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挪威、英国、丹麦是西欧已探明原油储量最丰富的三个国家,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产油国。 4、非洲 非洲是近几年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海湾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湾地区和北非地区。专家预测,到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苏丹排名非洲原油储量前五位。尼日利亚是非洲地区第一大产油国。目前,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埃及等5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85%。 5、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委内瑞拉、巴西和厄瓜多尔是该地区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委内瑞拉原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七位。巴西原油探明储量仅次于委内瑞拉。巴西东南部海域坎坡

海洋石油油田分布1

【埕北油田】 1972年12月发现,中日双方合作进行开采,1985年10月B平台投产,1987年1月A平台投产。 【渤中油田群】 由渤中28-1油田、渤中34-2油田和渤中34-4油田组成。其中,渤中28-1油田于1981年5月发现,1989年5月投产。渤中34-2油田和渤中34-4油田于1983年5月发现,1990年6月建成投产。 1999年最新发现渤中29-4油田、渤中25-1油田。 【渤西油田群】 由歧口17-2油田、歧口17-3油田、曹妃甸18-2和歧口18-1油田形成渤西油田群。其中,歧口18-1油田于1992年1月发现,1997年12月投产。歧口17-3油田于1993年6月发现,1997年12月建成投产。 1999年最新发现曹妃甸11-1油田。歧口17-2油田新打31口生产井,平均井深2262米,平均建井周期5.66天。200年6月14日。歧口17-2油田提前半个月投产。年生产能力为55万吨。 2000年发现歧口18-2含油构造。科麦奇发现了曹妃甸12-1含油构造。 【渤南油田群】 南堡35-2等。 【锦州20-2凝析油气田】 油田于1985年11月发现,1992年8月投产。 【锦州9-3油田】 油田于1988年11月发现,1999年10月30日投产。该油田年产能力为100万吨,地质储量3080万吨。 【绥中36-1油田】 绥中36-1油田是迄今中国海上发现的最二大的油田。它位于渤海辽东湾海域,距辽宁省绥中县近岸46公里。油田所处水深为32米,一般年份冬季有流冰,寒冷年份将出现冰封。 该油田于1987年6月正式发现,发现时油田面积为24平方公里,地下油藏深度1600米,油藏储量2亿吨。由于该油田的原油属重质高粘原油,且天然气含量少,油藏深度浅,地下

我眼中的中石油的14个油气田及分布图

我眼中的中石油的14个油田 如果说,中石油的油田组织成一个油田班级的话,接下来为您细解各个油田成员状况。 话说人都分三六就等,当然,我得先自我批评下,现代社会都讲究个平等,还分什么三六九等,高低贵贱,那姑且就说小编还未开化吧。今天小编就先给中石油的13家加浙江这个常常被忽视的油田,共计14家油田分分层级,谈谈我眼中的中石油的14个油田,不得当的地方还请多多批评。 先,直接上梯队: 第一梯队,年产油气当量超4000万吨及以上:长庆油田、大庆油田 第二梯队,年产油气当量保持在2000万吨及以上的:塔里木油田 第三梯队,年产油气当量1000万吨及以上的:辽河油田、新疆油田,西南油气田 第四梯队,年产油气当量500万吨以上的吉林油田、青海油田和华北油田、大港油田 第五梯队,年产油气当量500万吨产量以下的吐哈油田、冀东油田、玉门油田、浙江油田1.长庆油田: 英文名,Changqing Oilfield ,地处陕甘宁,老区人民,陕北的汉子啊。2013

年生产原油2433万吨,生产天然气346.8亿立方米,10年连续增产。已经完成了4000万吨的油气当量,信誓旦旦要拿下5000万吨,2012年全国油气当量总量第一。其实长庆油田的家底薄弱,出身贫寒,典型的三低出身(低渗、低压、低风度),世界罕见的超低渗透油藏,因储层致密、开采难度大,一度被国际权威机构断定为没有开发效益的边际油气田。基本功也不行,原油品质很差,自古就有“破棉袄”(扔掉可惜,穿着不保暖)、“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说法。但这些年是中石油里边发展最快的油田之一,一度被说成中国最有前途的油田,属于油田里班级里,学习成绩进步最快的,可以封长庆为石油班里的学习委员。石油班里的第一梯队。 2.大庆油田:英文名,Daqing Oilfield ,中国油田里爷们中的爷们—东北大爷。如果中石油的油田组成一个班的话,大庆油田就是班长!!!资历老,成绩也很不错。地理位置在中国大东北的大黑龙江的小大庆。这个油田已经连续11年4000万吨的产量了,为了维持中石油油田的老大位置,中国的油田老大的位置,大庆油田这些年真的很努力啊,目前油田各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在国内油田里边都最好的。大庆油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油田南北长138 公里,东西宽73 公里,含油面积410 3.37 平方公里,勘探区域面积72 万平方公里。大庆油田这个超级大油田,人好多,据说有10多万的员工。该油田的一个特色就是:大。一直以来的老大,当然是第一梯队。 3.塔里木油田英文名Tarim Oilfield,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新疆库尔勒市。1989年建成投产,沙漠之舟,身处戈壁。尤其是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如果它的天然气能够取得较大发展,它的规模还将扩大。2012年原油产量为580万吨,天然气产量193亿立方米,油气当量2124万吨,全国第四。还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石油班里来自偏远的朴素的人,家境不错,学习成绩也一直在进步。中石油新疆地区的也进入第二梯队的家庭富裕且一直努力的优良生。 4.新疆油田:新疆油田是个美女,家在克拉玛依,一个让人充满神奇西域向往的地方。但是那边的风好像很大。言归正传,地处住噶尔盆地的新年油田2013年原油产量1160万吨,连续12年稳产的千万吨;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上亿吨,储量大,家里条件殷实。2012年油气当量为1351万吨,中石油油田梯队里的第三梯队的。 5.西南油气田:Southwest Oil & Gasfield 。地处祖国的西南四川,是个美丽的川妹子。2012年油气当量在1000万吨以上,2000万吨以下,中石油油田班级里的第三梯队的美女。2013年油气当量超2000万吨,原油产量超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西昌盆地,现已成为中国天然气的主力产区之一,是我国天然气工业的摇篮,发展潜力巨大。 6.辽河油田:英文名Liaohe Oilfield,顾名思义,油田地处辽河流域,坐落在辽宁省的盘锦市,对于石油外行来说,盘锦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土。在中石油油田梯队里的第三梯队,2012

世界油气资源现状说明

一?世界油气资源发展现状 (一)全球油气现有储量及其分布 据最新资料(BP世界能源统计2006),世界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石油探明总储量为1567亿吨?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开采30~40年?从静态的观点分析,世界石油资源是丰富的,发展潜力很大?2005年全球剩余的探明储量为1636亿吨,与上年相比,增长了61亿吨?新增的探明储量几乎全部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2005年全球的石油储采比为40.6年?然而全球油气储量的分布却很不均匀,从石油储量分布情况来看,中东储量仍然稳居第一,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二)全球石油供需总量基本实现平衡,但供求结构极不平衡 1.在总量上,当前世界石油生产基本上与世界石油需求相适应 近20年来,世界原油供需大体平衡,供需总量大体在70亿~80亿吨/年左右波动?2004年,全球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8.53亿吨和38.91亿吨)均创历史新高,总体供不应求,缺口近50万桶/日,2005年全球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40.5亿吨和41.2亿吨),缺口近137万桶/日? 数据反映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和原油产量不断增长,来自全球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明显?从世界石油供求平衡状况发展趋势看,市场均衡日益趋紧? 2.石油供求区域结构不平衡,资源竞争日趋激烈 油气资源作为天然的自然禀赋资源,全球分布极不均匀,由于全球资源分布和消费格局的不一致,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

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石油供应过度集中,二是石油资源的供应?生产和消费三者间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失衡? (1)全球油气资源储藏和供应分布极为不均?中东是世界油藏最丰富的地区, 作为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要供应者,OPEC国家在世界石油供应中占举足轻重的 地位?2005年,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2/3在OPEC国家,远高于1980年65% 的水平,处于历史高位?当前,排在世界前11位的主要石油资源拥有国中就有8个是OPEC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20%)?伊朗(10%)?伊拉克(9%)?阿拉伯 联合酋长国(8%)?科威特(8%)?委内瑞拉(6%)?利比亚(3%)?尼日利亚(2%)?此外,OPEC国家还控制着全球40%以上的产能和55%的出口量?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地理上的失衡与不对称,更加凸显了世界石油供需格局的紧张局势,势必使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围绕着国际 油气资源竞争更加剧烈,从而使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越来越与国际政治经济 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波动日趋频繁? (2)全球油气资源产?供与需之间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从全球石油的供需对 比来看,中东和亚太是失衡最严重的两个地区,但是两者失衡的方向截然相反,中东地区是严重的供过于求,而亚太地区是严重的供不应求?目前亚太地区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总量为4.2%,石油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0.4%,消费却占世界的26.45%? 2005年,中东地区日均生产石油2457万桶,却只消耗528.9万桶/天,大约为 其产出的1/5,供需差额高达1928.2万桶?同期,亚太地区每天需要石油2 344.6万桶,其日均792.8万桶的产量只能满足消费量的1/3?2004年的数据 显示,北美地区的石油消费量相当于其石油产量的1.74倍?这意味着,为了满

目前世界各大洲石油分布现状

世界海洋面积亿平方千米,约为陆地的倍。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埋藏在海底。今后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 世界海洋面积亿平方千米,约为陆地的倍。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埋藏在海底。今后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 世界分区域石油探明储量图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其余依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和%。 2000年全球石油消费为34.6亿吨,消费主要在发达国家,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0%,其中北美占%(仅美国就占22%),欧洲占23%,亚大地区(不包括中国)占22%,而非洲仅占%,南美占%,中东为6%。 世界石油储量比例图 世界各国、各地区石油分布如下: 巴西深海油田 2007年年底以来,巴西在被称为“盐上层”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大油田。所谓的“盐上层”地区,延伸数百公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深海石油储备区域。2008年4月,巴西又在大西洋巴西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油田,国际地质学家预计该油田的最大埋藏量为330亿桶,可能成为历史上发现的第三大油田。 南美地区的常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亿吨,占世界总量的%.截至1999年底,南美地区共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2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999年石油产量达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其中以委内瑞拉石油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巴西。 俄罗斯-中亚地区俄罗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相当丰富。2000年底的剩余探明储量达75亿吨,占世界的%.2000年该地区石油总产量达到亿吨,占世界的%.俄罗斯剩余探明储量67亿吨,占世界的近5%.生产石油亿吨,约占世界的10%,在世界产油国中列第二位。出口原油亿吨。 马拉开波湖 马拉开波湖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湖泊,总面积万平方公里。马拉开波湖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石油湖,开采历史已有90多年, 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诞生在这里。在马拉开波湖东南部500多公里,是全球有名的奥里诺科重油带,面积约为万平方公里,委内瑞拉政府和石油专家估计该地区蕴藏着2350亿桶重油。 墨西哥湾 在美国东南角近海地区,墨西哥湾上钻井平台星罗棋布,717个海上平台每天生产130万桶原油、2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全美国原油产量26%、天然气产量11%。墨西哥湾也是墨西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