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8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典诗词之思想内容 课件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典诗词之思想内容  课件

1、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有提示性:
如杨炯 《从军行》—— 表现的内容是从军边塞, 表达了爱国热情。 杜甫《春夜喜雨》—— 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 骆冰王《在狱咏蝉》——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 于物,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分析:题干是“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风’ 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本题考查鉴赏颔联和颈联的意境。 立足这两联内容分析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 中作用。读懂诗,分析本题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 风”等重要意象的特征,指出意境的特点是冷清的,并答出这两联运用的 表现手法——比喻、虚实结合。
早梅 唐·张渭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两句语言质 朴,但着无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
惚;定晴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
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
明确: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我们的友情将像这山溪渡一 样经得起社会风云的考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 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 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思路解析: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应该是既写景又写情的;因为景 是情之本,情是景生的果。“凉”字就是这样的“字”,既写天凉,又写 心凉。“如何营造意境”,分析时主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以及表现的手法。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3 赏析意象 (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3 赏析意象 (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

(2020·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鉴赏 首联通过写绿植和小路,表现了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颔联中的 “果烂”“稻熟”“渚禽肥”写出了农忙时节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颈 联描绘了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寄寓了渴望来年丰收之情。尾联视听结 合,描写了农人送饭归来的悠闲自得的场景。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动静 结合,描写了农村农忙时节的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用语平朴,意境 优美,呈现出浓郁的田园气息。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 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寓意,即 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表现的不 是“惜别怀远”,而是烂漫的春光。
分析意象作用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创设情境,提供背景;③衬托人物,铺垫蓄势;④表情达意,感发兴 寄;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 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 写下自己无尽的思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 诗篇洋溢着一位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右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 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眼前江南,农事 春景 ②表达对儿女的舐犊之情 ③梦回现实,寄诗遥念
点拨关键
分析意象内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 性上去体味。形容词要抓住形容描摹的声、形、色、味等体味。 2.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 独有情味。 3.注意其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 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柳”寓“惜 别怀远”之意。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之思想内容+课件23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之思想内容+课件23张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闲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写景诗 山村、乡间
赞物,闲适,富有生活情趣。
山水田园 生活环境优美、恬 赞美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诗静
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
污、安贫乐道的高洁品格。
边塞诗 战争诗
羁旅诗 贬谪诗
赞美边塞奇异的风光。
抒发山河沦丧的痛苦。 题目中多出现塞 、征、军等字。 久居边关的乡愁。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批评,抒 发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标题中有古迹、古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忧国 咏史怀古 人名,或在题目中 忧民。 诗 有咏、怀古、咏怀 感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等字词。 表达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
在鬓发如丝的时候,第三次外放出任郡守,我却在自己的书斋中潇洒生活胜过禅师。 虽然近来因为身体多病慢慢疏远了歌舞美酒,但还有诗词不负这云山大好美景。 我兴致高昂地在雨中赏菊,在月下秋江边流连忘返。 这世间的荣辱还有什么可言说的呢?这个道理,塞翁都知道,我岂会把进退放在心上。
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6分) 郡斋即事 [宋]范仲淹
古诗阅读之思想内容
概述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 负、愿望、情怀等。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话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 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诗歌分类
诗歌按题材内容可大致分为: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贬谪 羁旅诗、咏物诗、送别诗、爱情闺怨诗、哲理诗等。 具体如下面表格所示:
友人逝去,悲伤、孤独、惆怅的情感。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9 把握情感内涵——家国情怀,潜心体悟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9 把握情感内涵——家国情怀,潜心体悟

课时49把握情感内涵——家国情怀,潜心体悟知识清单(七)古诗情感一、古诗常见情感六大类型1.忧国忧民类2.建功立业类3.思乡怀人类4.生活杂感类5.送别漂泊类6.儿女情长类二、分析概括情感的方法1.词语定情(见《大一轮复习讲义》课时49“活动一”)2.借景察情(见《大一轮复习讲义》课时49“活动一”)3.咏物传情咏物传情即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解答此类情感题目,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一关乎物后志。

4.缘事析情古人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因离家而思乡,因离别而伤怀,等等。

像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等,都是一种即事感怀。

5.典故挖情(见《大一轮复习讲义》课时49“活动一”)6.时空显情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那么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

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很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

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

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离别时自然是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

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

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

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7.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尤其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于诗作者,要从诗人的身份、遭遇、品性、文化背景、创作意图和动机出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思想或观点态度;二是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作共性梳理,从中把握他们抒发感情的缘由和内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课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yuè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①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
去年在荆南时,梅花盛开如雪 ,暗示了诗人仕途遭遇,
一样;今年到了蓟北,漫天的 含蓄地表达了冷暖寒暑、
雪花又如盛开的梅花一般。 苦辣辛酸的感触。
昨南今北,多令人叹息人事的变化 ②对人事的变化不定的叹 无定;只有时光去了又复来,不失 息,对时序的周而复始,
常度,才使人感到高兴。
不失常度而感到欣慰;
耳听守卫边镇士兵的歌声通宵不绝 ③身在边镇,心在京城
,遥望京城的烛火彻夜不息大放光 ,表达了诗人希望重新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情感大类
具体情感
经典诗歌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忧国伤时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零丁洋》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情感 大类
具体情感
经典诗歌
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答案 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 的悲哀。
(2) 此 情 可 待 成 追 忆 , 只 是 当 时 已 惘 然。 答:﹍﹍﹍﹍﹍﹍﹍﹍﹍﹍﹍﹍﹍﹍ ﹍﹍﹍﹍﹍﹍﹍﹍﹍﹍﹍﹍
答案 对美好年华的思念(或表达真 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难以排遣的 心绪)。
(3) 凭 谁 问 : 廉 颇 老 矣 , 尚 能饭否? 答 : ﹍﹍﹍﹍﹍﹍﹍﹍﹍ ﹍﹍﹍﹍﹍﹍﹍﹍﹍﹍﹍ ﹍﹍﹍﹍﹍﹍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2 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课时42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课堂讲义复习任务通过对诗中物象和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与分析,把握物象与人物形象的特征与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之间的相通之处,进而理解形象所寄托的感情。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全国Ⅲ《苦笋》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物象分析①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点与情志。

②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属于轮考点,不是必考点。

2017全国Ⅱ《送子由使契丹》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性格分析知识图要[请同学们课前认真阅读“特别知识清单(三)”,掌握读懂古诗的方法、步骤]活动一分析物象特点与情志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

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鉴赏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如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

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了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

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苦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任务4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教学课件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任务4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教学课件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从登山发端,继而描述渲染途中景物和感受,至尾联方点扣题目,并表明心志。 B.首联在轧轧轿声和轿夫轻健的步伐上用笔,不着痕迹地传达出诗人山行时畅快的心情。 C.山风翻卷,落花如雨,烧田之处,青烟缕缕,春景的萧瑟难减诗人登临的盎然兴致。 D.本诗气脉通畅,用语斩截有力,清新明快,与诗人游途中明朗愉悦的心境恰相契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9分) 咏芭蕉
[清]郑 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唐]杜 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①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注】①上番:初番,头批。多指植物初生。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诗前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长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好了铺垫。 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从而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则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作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我坐在吱呀吱呀的轿子中上剑门关,此时正是春和景明的季节,轿夫们登山的速度比奔跑还快。风吹落红花 会迎来下一季花开,山上缭绕着农民烧田的缕缕青烟。领略如此美景,但没有写出好的诗句,能够解除客游他乡悲 凉情怀的只有美酒。隐居的高士喜欢风吹松树的感受,请不要让残破的梨花进入我梦境之中。
知识萃取 凝练知识,萃精华
参考答案 3.B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错误,郑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在写景基础上抒情,即直抒胸臆。故选B。

高考复习讲座——古典诗歌鉴赏(四) PPT精品课件(共64张)

高考复习讲座——古典诗歌鉴赏(四) PPT精品课件(共64张)
此诗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烈场面:唐军 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 丧身“胡尘”。三四句把现实与梦境虚实对 比,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 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5
湖州歌(05年天津卷)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高考复习讲座
——古典诗歌鉴赏(四)
鉴赏 诗歌 的思 想情 感与 内容
1
评价诗歌 思想情感内容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
抱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2
题目类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从情与景 的角度来评价一下这首诗?请结合诗歌的内容来赏析这首 诗?根据诗歌内容说明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情感的诗?从题 材上看,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 提问变体:这首诗为什么要写XX,请分析其中的思想感 情?XX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人 认为这首诗表达了XX感情,也有人认为它是表达XX感 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 答题步骤:一、描摹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 造的意境描摹出来。二、概括意境特点。用简练的话语概 括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有什么特点,如幽静,萧瑟…… • 三、分析思想感情。根据诗歌的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 3 的感情。
寄情山水之悠闲
生活杂感 仕途失意之苦闷 羁旅愁思 边关思乡
青春易逝之伤感 告慰平生之喜悦
思乡怀人
思亲念友 闺中怀人
13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建功报国——渴望
书愤 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48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课堂讲义复习任务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新高考Ⅰ《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诗句含意理解①与传统命题重视古诗情感理解分析相比,现在命题越来越重视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这几乎是一个热点与重点。

考生应高度关注高考命题这一悄然变化。

②考查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只是考查是否读懂了诗歌,更在于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诗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哲理。

这也是考生复习的重点。

③高考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视自然引起选诗的变化:偏重“理趣”的宋诗居多。

新高考Ⅱ《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句含意理解全国甲《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主旨概括2020全国Ⅱ《读史》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哲理概括新高考Ⅱ《赠赵伯鱼(节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主旨分析2019全国Ⅰ《题许道宁画》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诗句含意理解2018全国《野歌》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诗句含意Ⅰ请简要分析。

(6分)理解知识图要活动一精准理解诗句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正是读懂诗歌之道。

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

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

一、理解句子含意(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鉴赏“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

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

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两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画家凝固在尺幅画间。

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

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

及至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

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

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

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简斋(陈与义号)此诗,可证此论。

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极。

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

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

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①描写开阔雄浑的画面②赞叹画作意境深远、无法表达精做试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解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

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

1.准确理解字面意。

一首诗词,我们想要领会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文字的意思。

通过填充省略、调整语序、词语活用等手法准确理解字面意义。

2.结合语境,联系表达,揣摩深层含意。

结合该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该句的意象及其所用的用典、双关等表达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层意蕴,尤其是背后的情感。

二、分析句子关联含意(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鉴赏这首诗意思比较浅显,不太难懂。

首联先向儿子发问,我自己岁靡廪粟,无功无劳,这一点我是有自知之明的,那么你们将拿什么来报效国家、报效这个圣明的时代呢?颔联教育儿子,不管是种地的农夫,还是读书的士人,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对待国家,侍奉双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不欺”,要诚恳。

颈联继续写对儿子的教导,六经之中,大道岂有尽头?所以要常常读书明道。

百亩之田,只要勤劳耕种,生活就无饥馁之患。

中间这四句是在告诉儿子,要耕读传家,尽忠尽孝。

尾联道出嘱咐的重点,如今把自己最关切的事托付给儿子们,那就是要“熟读周公七月诗”。

“周公七月诗”的典故意指王业艰难,国运多舛。

最后这两句是在告诫儿子,千万不要忘记为国效力,重整河山。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①事国事亲不欺②学习先贤,耕读悟道2.家教诗尽管学界无“家教诗”这一提法,但该诗的确属于家教诗歌类。

读此类诗,最主要的是明确家教对象,把握训诫内容,从中学习生活、读书与做人的道理。

精做试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答案C解析“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

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诗人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

不同于上面试题,以及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6题,只求理解一个诗句,这道题要求理解的是两个诗句,这从题干“诗人指出……,又让……,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可以看出。

从所给答案来看,它只是分别解释了两句话的含意,这是必需的,但该题的实质是要求考生读懂两句诗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背后作者的真实心意。

这两句“道在六经”与“熟读七月”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有“大与小”或“远与近”的分别,其心意也不难领会:大道不弃小道,济天下必先善其身。

答这种诗句关联题,既要分别阐释其意,也要理出句意关系及作者意图。

特别提醒对某一诗句的理解,特别需要读懂全诗,具有整体观照意识。

活动二概括提炼主旨及哲理一、概括诗歌主旨(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

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鉴赏首联紧扣“出山”二字,写出山路途。

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

颔联承接上文,写出山路上所见。

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

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

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

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①先生出山风采②愿为苍生鸣不平精做试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答案C解析颈联“不及鸟飞浑自在”是说曾巩出山从政,不如飞鸟自在,而不是说僧人不如飞鸟自在。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1.知人论世。

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