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济宁市中考物理试题评析

2013年济宁市中考物理试题评析
2013年济宁市中考物理试题评析

2013年济宁市中考物理试题评析

济宁市2013年中考现已圆满结束,首次采用网上阅卷为物理试题与成

绩的评价分析提供了科学、详实的评估数据。结合一线教师及部分考生的反馈信息,现对物理试题及成绩简要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中考物理试题分析

一、命题理念

2013年济宁市中考物理试题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突出探究能力、关

注学生发展为导向,紧扣《物理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秉承“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命题原则,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所达到课程目标规定要求的程度,注重基础,重视过程,渗透思想,突出能力,强调应用,着重创新,为确定学生是否达到初中物理学业毕业水平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使有利于引导日

常教学摆脱应试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有利于高中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并实现均衡发展。

二、试题结构

1.试卷题量、结构与分值:

按照201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与指导(物理)》上的考试说明,

中考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10个小题,2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40分包括填空题12分;作图与实验题,16分;计算题,12分。全卷共22小题,整个试卷阅读量约3500字。 2.知识内容所占分值、题目分布情况

知识分布

单选题 填空题 作图、实验题 计算题 分值 力学

1、4 13 19 21 16分 声学

12 2分 电学

7 14、15 17、20 22 21分 热学

2、8、10 21 7分 光学

3 11 18 6分 综合类 5、6、9 16 8分

试题中知识点基本全覆盖所学内容,兼

顾到主干知识和了解内容,全面考察初中阶

段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情况,力求为初中

学业水平的评估和高中阶段优秀生的选拔提

供客观、真实的数据。

3.试题难易程度所占分值的分布情况

试题的命制既要兼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最终评估,又要兼顾到高中优

秀生人才的选拔,因此在试题的难度上进行了合理的预设,基本上按照2013

年中考说明的比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的比例约为6:3:1)来进行。

4.基础知识与能力选拔占比

试卷第2、5、7、8、11、12、13、14、

15、17、18、20、21、22等题目中强调

了对各学块基础知识的考查,引领重视

基础、夯实基础,杜绝“水过地皮湿”,

杜绝建造“空中楼阁”, 为确定学生是

否达到初中物理学业的毕业水平提供客

观、公正的依据。

试卷第1、3、4、6、9、10、16、19、

20等题目中突出了对思维能力、方法意识、探究能力、运用数理方法解决

问题能力的考查,同时凸显了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考查,强调重视能

力培养,杜绝“高分低能”的不利导向。有利于高中学校综合评价、择优

录取,并实现均衡发展。

三、试题基本特点

济宁市2013年中考物理试题,考题新颖,密切联系生活,有着诸多特

点:

1.保持稳定,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分值分布 20分 12分 16分 12分 60分

难易程度

分值 分值合计 较易试题

约36分 满分60分 中等试题

约18分 较难试题 约6分

2013年济宁市中考物理试题从题型、题量、试卷结构以及各题型所占分数都与2012年保持稳定。考查知识与技能同时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调科学探究能力及科学态度的形成,今年新增了对物理学史内容的考查。

如第19题,就考查了阿基米德从澡盆水的溢出得到灵感,得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同时考查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重要贡献:杠杆的平衡条件。这里既是对知识的考查,又是对物理学史认知的考查。又如第14题,巧妙地把电池磁感应原理与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放在同一情景中考查,出题方式新颖。

2.立足教学实际,增加原创性、改编性试题的比例,实现中考引领平时教学,兼顾评价的客观与公平性。

试题的编制立足教学实际,从课堂教学和课标要求着眼,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创性、改编性试题命制,以利于通过中考对平时的教学有引领和指导作用。原创性、改编性试题在本试卷中所占比例达到63.6%。

原创性试题占本试卷的比例为36.4%,如:选择题的1、4、6,填空题的15,实验与作图题的18、19、20,计算题的21题等,都是在平时的教学视导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物理原理的理解能力、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物理科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通过这些原创性中考试题的命制,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另外,还有一些试题是通过改编来完成对物理教学的指导和引领的,比例为27.3%,比如:选择题的10,填空题的11、12、13、14和计算题的22题。

3.加强与科学、技术、生产、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如第11题,就借助济宁市2013年中考试卷答题卡中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为情景,既考查了相关光学知识,又增强了考题的实时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是有用的。又如,第17题,以火车上判断“厕所是否有人”的指示灯为情景,考查了学生对电路的判断及连接,充分体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4.凸显“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理念,彰显时代特色。

如第4题,考查了失重状态下仪器的使用,试题似乎有“先知先觉”(呵呵,不谦虚了),将我国宇航员王亚平“老师”的“太空授课”,也考查了进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5.考查知识和技能同时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强调科学探究能力及科学态度的形成。

如第6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不同实验物理方法的判断和领悟;又如第9题,考查了“多次测量”在不同实验中的目的和意义,这些题目都注重了方法的考查。再如第19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评价,并要求回答出科学的做法。这里重点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实验探究的考生,此处很难得到分数。此题彰显了导向功能,引领并促进着教学的改革。

6.加强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如第10题,题目给出了甲物质和水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让学生判断甲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本题是全卷难度较大的试题之一,这里考查学生从图像、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得到了彰显,提升了本题的思维水准,使本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选拔功能。

7.关注热点,强化“中国梦”。

试卷中,第5、13、21、22等题,均以热点话题为情景,“神舟飞船”、“校园安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响应着“中国梦”,引领着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社会、热爱祖国、关爱家园的意识和情感。

总之,试卷考题新颖,密切联系生活,考查“双基”同时,重视考查过程与方法,强调引领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形成科学意识,培养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彰显了导向与选拔的双向功能。

四、一线教师信息反馈

1.试题原创和改编率很高(避免部分学生碰到原题),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2.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一方面注重考察学生计算能力,同时兼顾对过程和方法的考察,注重考察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态度等。能让一批真正经历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物理探究方法的学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3.试题的应用性、开放性较好,能够充分地考查学生的解题思想,体现学生的个性,能够很好的把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4.整体上来看,本试卷选择题难度较大,学生选择题失分率较高,能把难度较大的题合理分配一下更好。

5.对于综合应用和提高题,再稍加些层次区分,使其更有梯度,可能会更好。

第二部分:中考物理成绩分析

一、总体成绩及得分情况统计

1.全市总体成绩比较

从全市总体情况看,今年的中考成绩与去年相比,平均分高出0.25%、及格率高出1.64%、优秀率高出0.37%,没有明显的差别,应属相当范畴。

2.试题各题型和各部分得分统计

从图表上不难看出,各题型得分率都有待于提高。其中,填空题、作图与实验题得分率稍高,选择题得分率偏低,特别是计算题得分率仅为40.08%,明显低于其他题型。

3.各题得分情况及成绩分布

表一:客观题正确答题率

从图表上分析,第4题明显偏低,仅为8.06%,明显低于其他题。

表二:主观题正确答题率 物理主观题正确答题率

题号 得分点名称 3分人数 3分比率(%) 2分人数 2分比率(%) 1分人数 1分比率(%) 0分人数 0分比率(%)

二 11 / / 44185 70.80 1093 1.75 17131 27.45

12 / / 42920 68.77 13353 21.40 6136 9.83

13 / / 39466 63.24 17511 28.06 5432 8.70 14 / / 19093 30.59 18835 30.18 24481 39.23

15 / / 15192 24.34 22223 35.61 24994 40.05

16 / / 45854 73.47 1084 1.74 15471 24.79

三 17 / / 47442 76.02 819 1.31 14148 22.67

18(作图) / / / / 46162 73.97 16247 26.03 18(填空) / / / / 34058 54.57 28351 45.43 19(1) / / / / 48652 77.96 13757 22.04 19(2) / / 26800 42.94 18798 30.12 16811 26.94 19(3) / / / / 23097 37.01 39312 62.99 20(1) 12368 19.82 17485 28.02 15324 24.55 17232 27.61 20(2) / / 20734 33.22 17830 28.57 23845 38.21 作图 / / 31171 49.95 11057 17.72 20181 32.34 填空 / / / / 22421 35.93 39988 64.07 四 21(1) / / 14949 23.95 11250 18.03 36210 58.02 21(2) / / 22845 36.61 10711 17.16 28853 46.23

21(3) 15720 25.19 8571 13.73 11448 18.34 26670 42.73

22(1) / / 20982 33.62 9277 14.86 32150 51.52 22(2) 19232 30.82 4275 6.85 4896 7.85 34006 54.49

从图表上看,填空题的14、15、16题,作图与实验题的17、19(3)、

20题的填空部分,计算题的21(3)、22(2)失分学生较多,得分人数分

布不太正常。

表三:分数分段分布情况:

总体来讲,2013年济宁市中考物理成绩基本吻合正态分布,难度适中、覆盖面广,体现了选拔与教学导向的双向功能。从图中不难看出,学生两级分化还是相当严重的。考虑到学生中考考查科目多达9门,学生学习、复习压力较大,因此,中考物理试题难度还有可降低的空间。

二、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本能力欠缺

如:第1题,小满是一名九年级学生。下面是与他有关的一些数据,你认为合理的是

A.手掌宽度为2.5dm B.百米赛跑的速度可达15m/s C.脉膊正常跳动的频率为70Hz D.身体的体积约为0.05m3

考查对物体尺度的认识,要求清楚认识物理概念。由于很大一部分同学对频率概念“不熟”,被选项C 所迷惑,错误理解为70Hz就是70次每分钟,易选错;对于D选项,学生如果没有计算过,或者计算能力较差,就很有可能认为人的体积不会这么小,很难选对此项。这道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该题学生答题不好,反映出学生对物体尺度基本感知不好,物理基本素养不高。

又如:第3题.图2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A .a

B .b 和d

C .c

D .a 、b 、c 、d 都是凸透镜 考查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要求学习中,要抓住要点。这里元件对光线的作用,是指将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元件对光线的作用。由于部分学生仅仅依据光线是否聚在一点上,或是形式上是发散的来进行判断,没能理解“会聚”及“发散”的准确含义,故没有做出准确判断。——形成正确的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前提。

如:第21题.为了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目前已有一大批校车投入使用。如图17为实验中学专用校车,其总质量为6.4t ,每个轮子跟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00cm 2。这辆校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8km 用时10min ,消耗柴油2L,受到的阻力是1.8×103N 。(柴油热值3.3×107J/kg,柴油的密度0.85×103kg/m 3,取g=10 N/kg )

求:(1)这段路程内发动机做功的功率。

(2)这段路程内消耗的柴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3)校车对地面的压强。

结合热点情景,综合考查关于重力、功、功率、压强、热量的计算,是平时练习的重点内容,考查的难度不大,但得分不高。(部分学生,对于平时有难度的计算题,都望而生畏,故认为试卷最后两题,肯定很难,直接放弃。很可能是这种心理,加之时间紧张,导致试卷最后两题得分情况不好。)

对于多数学生来讲,本题难点是题目中单位换算这一基础知识。单位换算,这一看似简单问题,实则难倒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和学生共同寻找记忆的方法,死记硬背,往往效果不好!参考方法:1m=100cm ,两边同时平方,故有(1m)2=( 100cm)2,得到1m 2=10000c m 2,以此类推,其他单位间的换算也可得到,体积的单位换算方法同样如此,只需记住长度单位换算,面积、体积的换算也就记住了。

总之,无论在平时教学中,还是从本次中考试题完成情况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还很不够,基本能力还很欠缺,基本物理素养亟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狠抓基础,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

2.“原理”意识淡薄 物理素养不高

2

如第4题,如图3所示,下列哪种仪器在完全失重状态下仍可以使用

图3 考查器材的工作原理及使用特点。学习使用器材,目的在于会用其测量一些物理量,同时学习、领悟器材的制作原理、思路、方法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平时学习中,对器材工作原理认知的缺失,导致本题得分情况极为不好。

物理学科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为载体,强调实验和科学方法,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一门基础性的重要科学学科。对概念、规律、实验、器材等等所有物理知识原理的认识是学好物理、提高物理素养的前提。对原理认知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科学素养不高,物理“功底”不厚。 特别提醒:2013

年3月21日,在金乡召开的“济宁市初中物理课程实施经验交流会暨中考研讨会“上,谈到中考复习时,我在“复习建议”中这样建议:

建议1.把握尺度。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做好研读、交流与实践等工作。克服惯性思维,避免想当然,把握复习的深广度;选择题第2题,就重点考查了惯性思维问题。

建议2.做好突破。对重点、难点问题,要个个击破,要在原理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理解;刚才提到的选择题第4题以及第3、14、15题,都强调了对原理的考查。

3.探究思想、方法意识、实验能力欠缺

如:第9题. 在物理实验中,往往对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提高精度,有的是为了寻找规律。下列四个实验中,通过多次测量提高精度的是

A.在探究“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时,测量多组对应的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

B.在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多次改变液体密度、液体深度,测量对应的压强值

C.在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多次更换电阻丝,测量对应的电流

B.弹簧测力计

C.密度计

D.压强计

A.托盘天平

D.在测量“某种物质的密度”时,测量多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值

考查了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意义,考查学生对物理方法的认识。由于部分学生没能真正理解、区分不同的情境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意义,甚至将所有的目的都归为“求平均”,故选错。这里启发学生:即便看似相近的物理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中其目的、意义也可能大相径庭。

又如:第19题. 小满在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时,利用器材进行了如图13的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1)请将表格中第三行的数据补充完整。

(2)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第一组数据明显与其他数据所反映的规律不符。为了得出结论,他将第一组数据中的桶与水重G1改为0.4N ,排开水重G 排改为0.3N 。请你评价他的这种做法。评价: ▲ 。针对此实验数据,你的做法是 ▲ 。

(3)传说澡盆的水溢出给了阿基米德灵感,由此得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重要贡献是 ▲

在考查教材基本实验基础上,重点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把实验方法的分析与改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物理学史一并考查,知识点全面到位,体现出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实验方法的评估,充分体现了探究题的完整性。而现实课堂中,有不少实验探究并没有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精神,是所谓的“假探究”,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科学态度、探究能力,使得学生对于此类题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怎样答题,这是实验探究能力缺乏的表现。还有,在实际教学中,欠缺对物理学史的了解,导致学生最后一空答题不理想。

再如:第20题. 在做电学实验时,我们会多次按照如图14所示的电实验次数 物重

G /N 空桶重G 0/N 拉力F 拉/N 桶与水重G 1/N 浮力F 浮/N 排开水重G 排/N 1

0.6 0.1 0.3 0.3 0.3 0.2 2

1.1 0.1 0.6 0.6 0.5 0.5 3 0.9 0.1 0.5 0.5 ▲ 0.4

图13

路图连接器材并进行实验。

(1)该实验电路图能够进行哪些电学实验?(写出三个实验名称即可)

(2)根据如图15所示电流表、电压表的表盘示数,请你计算出相关物理量。

(3)根据如图14所示的电路图,把图16中提供的器材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如果想利用该实物图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请写出需要增加的器材。

考查学生对电学的综合认知能力、对仪器的使用能力,简单的计算能力。本题题目知识点明确,学生便与识别,是平时教学中的重点,故学生能较容易答出。但由于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故第(1)题,得到满分的同学所占比列不大。对于第(3)题中的添加器材,又是考查到学生的探究能力,平时实验探究中的“假探究”,使得多数学生此处得不到分。

只有真正的科学探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假探究”在中考中是要吃亏的。更重要的是,“假探究”对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无益的。

说明:有的老师认为,第6题考查的是“对比”方法,不是我们初中物理重点学习的“控制变量法”,学生不熟悉。实则所谓的“控制变量法”也是一种对比的方法,只是“对比方法”比“控制变量法”更为宽泛一些。而对比的思想和方法,才正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经常会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只是更为“严谨”。

我们学习“控制变量法”,或学习其他物理方法,是为了掌握一种科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方法,但不能受制于某种方法。对于方法的学习,我们要“入进去”,更要“走出来”, “不识庐山真面目,直缘身在此山中”。只有从方法中“走出来”,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去认识、理解方法, 才能更好领悟方法的真谛,“入进去, 走出来”,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特别提醒:2013年3月21日,在金乡召开的“济宁市初中物理课程实施经验交流会暨中考研讨会”上,谈到中考复习时,我在“命题原则”中对实验、方法、能力的考查都做了特别的强调,做了方向性的引导,希望

图15 “15? 1A ” 5?

图16

各位老师对照一下中考试题,思考一下中考试题与“复习建议”之间的关联。——命题原则要牢记,命题建议需注意。

4.阅读、审题、应试能力差

如:第2题. 在严寒的冬季,小满到滑雪场

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进行人工造雪。他发

现造雪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将水吸入,并持

续地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而在“白雾”

下方,已经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如图1

所示。对于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

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凝固

B .凝华

C .升华

D .液化

这里的物态变化与自然现象的形成发生了变化,要求打破“思维定势”,由于部分学生没能清楚阅读题目,没能找到准确的物态变化,故答错。

教学中,需要培养、提高题目的阅读理解能力,做事细心,细致的品质。

5.学生答题不够规范、严谨

如:第18题. 小文和小满在探究“光的折射规

律”时,通过实验收集到一组实验证据:当入射角为

45°时,折射角为30°。但粗心的小文没有及时在

图中标出折射光线的位置,请你在图12中画出折射

光线。

题目中,有不少学生在画折射光线时,尽管位臵

画对了,但由于作图不规范,导致此处不得分。

又如第20题,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器材并进行实验。这里,同样有不少同学连图时大致意思是对的,但由于作图不规范,因而不得分。不是因为知识点不会,而是由于答题不规范不得分,非常可惜。

这里需要注意,“规范”一种能力,请不要简单理解为是“做题马虎”。

6、学生的识表、识图能力差

第10题. 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同为

2kg 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

的变化关系如图6所示,据此判断甲物质10min

吸收的热量为

A .5.04×105J

B .4.2×105J

C .2.52×105

J 图6

12 图1

D.条件不足,不能计算

考查借助数学工具(坐标图像)对物理量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实际学习中,具备这种能力的同学,并不占多数,本题是选择题中学生认为最难的。

学会利用图、表等数学工具、数学方法,可使物理问题更清晰、明了,更易于寻找规律。

第三部分:教学建议

1.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

教师要将教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提倡“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

2.注重基础,钻研教材并充分挖掘教材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形成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出发,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良好习惯。重视基础还表现为正确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物理内容。

3.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地分析、总结得来的。重视物理实验,应关注学生是否能亲自参与,实验做与不做,学生的收获是不同的,规范的实验操作、细心的器材组装和调整、发现和纠正实验装臵或操作中的错误是优良的实验技能的表现。把实验探究作为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注重联系实际和知识应用

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将知识延伸到课外、校外,以物理知识为载体,选取结合生活实际的事例,把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的每个环节,注意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小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人合作的精神等。

教学中,注意借助情景,进一步引领学生领悟: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不成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积极的态度,态度会决定命运。

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2013 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物理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80 分钟。全卷共24 小题 第一部分(共36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 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某机器的能量流向图如图1 所示,据此推测该机器可 能是() A.热机B.电动机 C.发电机D.电热水器 【答案】A 【分析】由图可知,此机械为内能转换为机械能和部分内能。热机:内能转换为机械能+部分内能损 失;电动机: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部分内能损失;发电机为:机械能转换为电能+部分内能;电热水器:电能转换为内能。因此答案为A。此处考察学生对几个常见机械的能量转换。【难度】★★☆☆☆ 2.一般分子的直径约为0.4nm,碳纳米管内部是空的。外部直径只有几到几十纳米,密度远小于钢,而强度远大于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是体积单位 B.碳纳米管可以制造不消耗能量的电动机 C.碳纳米管可以作为制造防弹背心的材料 D.碳纳米管可以制造尺寸小于一般分子的器件 【答案】C 【分析】这是一个信息题,考察学生对信息的读取能力。纳米为长度单位,A 错误;题目当中没有提 供碳纳米管的导电性能,因此无法判断是否可制造不消耗能量的电动机,B 错误;“密度远小于钢,强度远大于钢”可判断纳米材料质量小,刚性强,可以制作防弹背心,C 正确;“分子的直径为0.4 纳米,纳米管外部直径为几到几十纳米”说明纳米管材料比分子大,与D 选项不符,D 错误。 【难度】★★☆☆☆ 3.如图2 所示,灯泡L1 比L2 亮,电压表V2 示数为6V,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V1 示数为6V B.V1 示数大于6V C.V2示数小于6V D.V 2示数大于6V 【答案】A 【分析】此处考察并联电路中电压关系。其中“灯泡L1 比灯泡L2 亮”为误导性 息,灯泡亮度只与电功率有关,于此处电压无直接关系。 【难度】★☆☆☆☆ 4.如图3 所示,磁感应线竖直向下,AB 棒运动,电流表指针偏转() A.AB 棒可能是竖直向下运动的 B.AB 棒可能是水平向左运动的

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物理试卷(答案解析版)

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 1.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 的特性如下表。甲乙相比 () A. 乙音调较高 B. 甲响度较大 C. 声源在发甲声音时动幅度较大 D. 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动次数较少 2.原子核由哪些粒子组成() A. 质子和电子 B. 中子和电子 C. 质子和中子 D. 质子、中子和电子 3.如图所示的摆设,正常运行时,小轮在支架上来回滚 动,每次到达的最大高度相同,小明发现摆设上有一 电源,关掉电源后,小轮逐新停下来() A. 小轮滚动过程中没有力对其做功 B. 正常运行时,小轮的速度一直不变 C. 断电后小轮会停下,说明能量守定律不一定成立 D. 正常运行时,小轮往返一次,摆设一定需要消耗电能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物体温度相同,内能一定相同 B. 两物体相比,分子动能越大的物体,其内能越大 C. 甲物体传递了热量给乙物体,说明甲物体内能大 D. 扩散现象中,分子可以从低温物体运动到在高温物体 5.如图所示,平静的湖中,下列哪处水的压强最小(ρ水=1g/cm3)() A. a B. b C. c D. d 6.导线a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a在磁场中按图中v的方向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 的是(a在A、B选项中与磁感线平行,在C、D选项中垂直于纸面)()

A. A B. B C. C D. D 7.在如图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放入 一杯冰水混合物中(冰是晶体),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 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内液 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A. B. C. D. 8.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密闭装置内部如图所示,装置内部固定着一根竖直的杆,杆顶 有一小球,忽略杆和球间的摩擦。由于装置开始沿某一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小球从杆上落下,刚离开杆时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请由此判断装置是向哪个方向运动()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9.如图所示,把重为G的物体甲从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至B点过程绳的拉力对甲做 的功为W AB;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把重也为G的物体乙沿面从C点匀速拉至B等高的D点,在此过程中的拉力对乙做的功为W CD,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 A. B. C. D.

2013年广州中考物理试卷及详细答案

201 3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物理考试 第一部分(共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某机器的能量流向图如图1所示,据此推测该机器可能是 A.热机 B.电动机 C.发电机 D.电热水器 2.一般分子的直径约为0.4纳米,碳纳米管内部是空的,外部直径只有几到几十纳米,密度 远小于钢,而强度远大于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是体积单位 B.碳纳米管可制造不消耗能量的电动机 C.碳纳米管可作为制造防弹背心的材料 D.碳纳米管可制造尺寸小于一般分子的器件 3.如图2所示,灯泡Ll比L2亮,电压表V2示数为6V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Vl示数为6V B.V1示数大于6V C.V示数小于6V D.V示数大于6V 4.如图3所示,磁感线竖直向下,AB棒运动,电流表指针偏转 A. AB棒可能是竖直向下运动的 B. AB棒可能是水平向左运动的 C.开关断开,电流表指针也会偏转 D.实验说明电路有电流不一定需要电源 5.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大.如图4所示,隔着石棉网同时加热规格相同、分别装上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煤油和水的试管,至管内液体升温到40℃,这个过程中 A.煤油温度先升到40℃ B.同一时刻水的温度比煤油高 C.加热相同时间,水吸收的热量多 D.升高相同的温度,煤油需加热较长的时间 6.图5是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4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B. t2、t3时刻物体内能相等 C. t2时刻物体内能比t3时小 D. ti时刻物体分子动能比t3时大 7.图6中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正确的说法是 A.甲是气态B.乙是气态C.丙是气态 D.甲是固态 8.线圈abcd转动过程中经过图7甲、乙位置时,导线ab所受磁场力的方向

中考物理试卷评估分析报告

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一)、试卷概况 1、考试内容和形式: 2、题型及难度 注:“主、客观题的分值比例”一栏中的客观题仅指各试卷中的选择题分值。 3、总体印象 我省的中考试卷向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靠拢进行命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考查;试题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将物理知识及其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意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又体现了课堂教学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程要求;试题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通过设置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问题,突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考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本科学素质的考查。 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过程和方法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前提和基础,试卷注意对物理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查。内容覆盖面较广,涵盖了声的发生和传播,噪声的防止、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浮力、压强、简单机械、功和功率、运动机械能、流体的阻力等;还有物态变化、热机;家庭电路、电功和电功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电磁现象等核心内容。基础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避免了知识的简单再现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物理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强化了实验考查,凸显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2019年广州市中考物理试题(真题)

绝密★启用前 2019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物理 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4页,第二部分第4至第7页,共7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同时填写考点考场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吧对应这两个号码的标号涂累。 2.第一部分每小題选出各業后,用2B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業标号涂黑如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写在试题上。 3.第二部分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業,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出指定的区域:除作图可用2B铅笔外,其他都必须用黑色字细笔或签字笔作参。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接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无放 4.考生必须保持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文回。 5.全卷共24小题,请考生检查题数 第一部分(共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如题1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甲乙相比( ) A.乙音调较高 B.甲响度较大 C.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 D.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 2.原子核由哪些粒子组成()

A.子和电子 B.中子和电子 C.质子和中子 D.质子、中子和电子 3.如图2所示的摆设,正常运行时,小轮在支架上来回滚动,每次到达的最大高度相同。小明发现摆设上有一电源,关掉电源后,小轮逐渐停下来( ) A小轮滚动过程中没有力对其做功 B.正常运行时,小轮的速度一直不变 C断电后小轮会停下,说明能量守恒定律不一定成立 D.正常运行时,小轮往返一次,摆设一定需要消耗电能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温度相同,内能一定相同 B.两物体相比,分子动能越大的物体,其内能越大 C.甲物体传了热量给乙物体,说明甲物体内能夫 D扩散现象中,分子可以从低温物体运动到高温物体 5.如图3所示,平静的湖中,下列哪处水的压强最小(ρ水=1g/cm2) ( ) A.a B.b C.c D.d 6.导线a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a在磁场中按图中v的方向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a在 A、B选项中与磁感线平行,在C、D选项中垂直于纸面)( )

2013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完整解析版)

2013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3分)(2013?广东)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 动B.人耳能听到各种频率的声音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2.(3分)(2013?广东)物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以下关于汽车交通安全警示语中与惯性无关的是()A.保持车距B.雨天路滑,减速 慢行 C.行车时系好安 全带 D.禁止逆行 3.(3分)(2013?广东)下列电器中,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是() A.电动机B.发电机C.电烙铁D.电灯 4.(3分)(2013?广东)如题图所示的做法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A. 试电笔的握法 B. 电灯和开关的 连接 C. 发生触电事故 时要立即断开 电源 D. 多个大功率用

电器同时使用一个插座 5.(3分)(2013?广东)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温度越高的物 体所含的热量越多 B . 物体温度为0℃ 时内能为零 C . 双手互搓,手的 内能不会增加 D . 内能可自动地 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6.(3分)(2013?广东)如图所示,以下四个关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现象中,压强P 1、P 2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 P 1 >P 2 B . P 1>P 2 C . P 1>P 2 D . P 1>P 2 7.(3分)(2013?广东)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长为L ,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板M ,右端与桌边相齐,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沿直线向右匀速离开桌边,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M 对桌面的压强变小,压力不变 B . M 对桌面的压 强不变,压力不变 C . M 对桌面的压强变大,摩擦力不变 D . M 对桌面的压 强变大,摩擦力变小 二、填空题(本大题7小题,共21分) 8.(3分)(2013?广东)在银河系、宇宙、太阳系中尺度最大的是 _________ .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电子中质量最小的是 _________ . 9.(3分)(2013?广东)在水银、硅、铁、玻璃中,属于半导体材料的是 _________ .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 _________ . 10.(3分)(2013?广东)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 熔点/℃ ﹣39 ﹣117 ﹣95 80.5 沸点/℃ 357 78 111 218

广州市2016年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2016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2016?广州)历史上把如图示意的长度定为1英寸,1英寸约为()1. (3分) A.2.5km B.2.5m C.2.5dm D.2.5cm 2.(3分)(2016?广州)琴弦H比琴弦L每秒内振动次数多,推断此时H比L 发出的声音() 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 3.(3分)(2016?广州)上层的粒子由下层的粒子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描 述物质结构的是() A.B.C.D. 4.(3分)(2016?广州)使用蓝牙耳机接听手机来电,信号传输示意图如图,蓝牙通信的电磁波() A.是蓝光 B.波长比手机通信的电磁波短 C.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D.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比手机通信的电磁波小 5.(3分)(2016?广州)如图所示,电源两端电压恒定,闭合开关,灯泡L1比灯泡L2亮,则()

A.L1的电阻比L2的大 B.L1两端电压比L2大 C.若L1灯丝烧断,L2两端电压不变 D.若L2灯丝烧断,通过L1电流变大 6.(3分)(2016?广州)如图所示,无风条件下卡通造型的铝箔气球两次均 向带电棒靠近但未接触,气球() A.不带电B.带正电 C.带负电D.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7.(3分)(2016?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燃机是利用电能做功的机械 B.内燃机在做功冲程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内燃机在压缩冲程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随着技术的进步,内燃机的效率能达到100% 8.(3分)(2016?广州)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 A.杯中液态氮放热 B.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 C.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 D.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016?广州)如图所示,水平地面O点两侧粗糙程度不同,物体一直受到沿水平方向3N的力F,物体经过M点开始计时,每经过相同时间,用虚线框记录物体物体的位置,物体在MO段做匀速直线运动,完成9、10题. 9.(3分)物体在() A.OQ段做匀速直线运动B.MN段的速度大于OP段的 C.MN段受到的摩擦力为3N D.OQ段受到摩擦力大小等于F 10.(3分)F在MN、OP段做功分别为W M N、W O P,功率分别为P M N、P O P,则()

中考物理复习计划.docx

九年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2017—2018 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认真系统地研究和整理八、九年级新课标教材知识和能力要求,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最近几年中考题型为基本依据,更新观念,完善教育体制,优化课 堂结构,提高复习效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以致用,抓好每一轮的各环节复习,在想办法激发学生认真复习和学好物理的热情基础上,落实“双基”,提升运用 知识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质的飞跃,力争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良好成绩。 二、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分两年,初二教学主要是热学、光学、力学等部分,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 五分之三的比例,非常重要,可是,学生现在感觉初二物理的知识几乎都忘了;到了初三的电学,学生一方面是感觉理解起来很吃力,另一方面电学、力学用到了很多数学知识,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两 者之间的学生,从一年多新课学习中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历次考试成绩一般, 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 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目标 复习时我们要不断深入到学生身边,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同时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既扩大学生视野,又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学习成绩的腾飞。 1.注重双基,直面中考。 总复习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复习加深全体学生对于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掌握,会用物理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发扬不 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由于我校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较差,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浩如烟海的 复习资料中精选一本最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复习资料。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复习的热情,我们准备精制多媒体课件与动画来引领学生复习,力求做到容量大,形式活,张弛有度,详略得当,我们深知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前提。 2. 提高技能,超越中考 全面覆盖,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是中考取 胜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中考成绩,在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教师要布置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双基”的运用。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对学生的要求 也因人而异。 对于优等生我们要发挥他们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实验技能运用熟练等优势,适当加加担子,如电学的动态电路计算、电路故障分析、力学的综合训练、物体受力分析等。在适当的 时候介绍一些高中的简单的物理知识与方法,扩展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技能,为他们升入重点高中后及时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对于中等生我们要告诉他们其实阜新市的中考并不难,只要认真复习,考试考好很容易,关键是认真二字。复习时要把重点知识疏理好,重点的实验掌握好,能够对中考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每次练习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作业按时独立完成,能够在老师分析之前独立自 主的订正,上课认真听,课后及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的困惑,并及时解决完善,最终实现在中考中取得超出自己预想的好成绩。在基本概念、基本计算的基础上,适当加深难度。

广东省广州市2017年中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2017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为了避免人体肩部受到伤害,专家建议人肩负的书包总质量不要超过人体质量的15%,根据建议,你估计中学生肩负的书包总质量通常不要超过()A.9t B.9kg C.9g D.9mg 2.如图,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30dB变为50dB.说明音叉振动的() A.振幅变大B.振幅变小C.频率变大D.频率变小 3.如图,用带电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带电棒一定带正电B.带电棒一定带负电 C.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异种电荷D.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同种电荷 4.如图中的a表示垂直于纸面的一根导线,它是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它在下图所示各磁场中水平运动时,哪种情况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A.B.C. D. 5.电梯匀速上升过程中,电梯的()

A.动能保持不变B.机械能保持不变 C.重力势能保持不变D.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6.甲、乙两杯水温度各为40℃、8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加热才能使水升温 B.甲杯中水的内能一定比乙杯中的小 C.乙杯中水的温度降低,水的内能一定减小 D.甲杯中的水分子运动一定比乙杯中的剧烈 7.图中小球相对于水平桌面静止.小红通过观察,作出如下判断.正确的是() A.窗外另一列车相对她不动,则她坐的车一定是对地静止的 B.窗外另一列车相对她向东行驶,则她坐的车一定对地向西行驶 C.小球突然“自动”向东滚动,则她坐的车一定向西启动 D.小球突然“自动”滚动,则她坐的车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改变 8.如图是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g的某液体的体积﹣温度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4℃时,液体密度最小 B.温度升高,液体密度不变

2013年武汉市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2013年中考物理真题试题 9.下列做法用来改变音调的是 A.老师用扩音器讲课 B.摩托车上装消音器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 D.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 10.“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11.下列实际应用中,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 A.用纳米薄层和纳米点制造存储器等纳米电子器件 B.用热值较高的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 C.用塑料泡沫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D.用熔点较低的酒精制成能测量较低温度的寒暑表 12. 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D.物体的比热容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 13. 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定值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关系的是 14.如图所示,在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实验中,保持磁体不动,若导线ab水平向右运动,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导线ab水平向左运动,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 B.若导线ab竖直向上运动,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C.若导线ab竖直向下运动,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D.若导线ab斜向上运动,则灵敏电流计指针不会偏转 15.同学们都是未来理想能源的探索者和使用者。关于未来理想能源,下列说法不合理 ...的是 A.必须全部转化为电能,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 B.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 C.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 D.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16.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欢的图案,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 间移动,下列情况不可能 ...发生的是 A.能在墙上看到倒立、缩小的所画图案的像 B.能在墙上看到倒立、放大的所画图案的像

2017年广州中考物理试题最新版含答案

2017年广州市中考物理试题最新版(含答案) 物理 第一部分(共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为了避免人体肩部受到伤害,专家建议人肩负的书包总质量不要超过人体质量的15%。根据建议,你估计中学生肩负的书馆总质量通常不要超过( ) A. 9t B. 9kg C. 9g D. 9mg 2.如图1,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30dB 变为50dB ,说明音叉振动的( ) 振幅变大 B. 振幅变小 C. 频率变大 D. 频率变小 3. 如图2,用带电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带电棒一定带正电 B. 带电棒一定带负电 C.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异种电荷 D. 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同种电荷 4.图3中的a 表示垂直纸面的一根导线,它是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它在图4所示各磁场中水平运动时,哪种情况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 5.电梯匀速上升过程中,电梯的( ) A.动能保持不变 B.机械能保持不变 C.重力势能保持不变 D.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6.甲、乙两杯水温度各为00 4080C C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加热才能使水升温 B. 甲杯中水的内能一定比乙杯中的小 C. 乙杯中水的温度降低,水的内能一定减小 D. 甲杯中的水分子运动一定比乙杯中的剧烈 7.图5中小球相对于水平桌面静止。小红通过观察,作出如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窗外另一列车相对她不动,则她坐的车一定是对地静止的 B.窗外另一列车相对她向东行驶,则她坐的车一定对地向西行驶 C.小球突然“自动”向东滚动,则她坐的车一定向西启动 D.小球突然“自动”滚动,则她坐的车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变化 8.图6是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g 的某液体的体积---温度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04C 时,液体密度最小 B.温度升高,液体密度不变 C. 0 1C 时液体的体积比0 5C 时的大 D.由0 1C 升高到0 8C ,液体体积一直变大 9.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1kg ,丙物体质量为2kg ,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0 1C ,吸收热量如图7,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 ) 乙的比热容与丙的相等 B.甲的比热容与乙的大 甲的温度升高0 1C ,需吸收2000J 的热量 甲、乙的温度都降低0 1C ,乙比甲放出的热量多 10.关于图8、9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有以下的描述 (1) 1234 I I I I === (2) 1234 U U U U === (3) 3124 U U U U =≠ (4) 1224 I I I I =≠ 正确的是( )

中考物理质量分析

2010年中考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该份试卷的考试形式、总分(100分)、和考试时间(90分钟)均符合考试大纲,题量共35题,题量适中,覆盖率较高,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版面排列合理,试题格式和插图规范、美观,图文并茂;试卷结构简约合理,语言简明易懂;各题的分值较科学、合理,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解答。卷面设计注重了人文性,改变了试题枯燥、生硬的面孔,使用生动、活泼的情景和语言,给学生以亲和感;它设置的情景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同学们通过考试更加关注健康、安全等热点问题,体现了物理教育的人文价值。 各题型分布情况如下: 该份试卷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考查学生,该份中考试题的编制努力做到杜绝了人为编造的繁难试题,避免了成题和陈旧内容试题,加强了试题情景的设置。 二、试卷内容分析: 2010年试卷总体质量良好,力求通过真实情景对三维目标进行全面考查,下面从三个主要方面阐述这些特点 (一)、重视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1. 加强对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等主干知识的考查 (1)考查学生对基本仪器的掌握情况 例如:实验探究题的第28小题着重考查了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第31小题考查了电阻箱和电流表的读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第33小题考查了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与读数等。 (2)考查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 例如:单项选择题的第2小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第3小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第5小题

考查杠杠的辨别;第6小题考查电磁波的特点;第7小题考查改变内能的方式;第8小题考查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第9小题考查了安全用电常识;第17小题考查参照物等第;20小题考查机械能的转化;第22小题考查热值;第21小题考查平面镜成像原理。 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初中生要重点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这些知识零碎地分布在各个章节(各个模块)中。教师在章节复习及中考复习时应帮助学生进行归纳、集中、总结,利于学生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考试作答的过程中,他们对知识的提取效率决定着他们的中考成绩。学生在两年内学习的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提炼与存储,在考试中要提取相关的知识进行作答,其难度是较大的。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是降低知识存储与知识提取之间跳跃的难度。当然,对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要求不能随意提高难度。 (3). 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解释生活、生产和自然界中的现象的应用能力 例如:第2小题、第3、4、6、19、20、22、27小题等 (4)考查的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社会与科技 注重联系生活、社会与科技,在真实情景中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例1、2009年12月6日,在南靖麒麟山公园举行第二届土楼文化节故里专场音乐会,场外附近的听众通过声音的哪个特性来辨别是著名歌手谭晶正在演唱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评析:该题与土楼文化为背景,考查声音的特征知识,本土化教材的选用,增强了学生的亲近感,让学生在了解家乡变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声音特性方面的知识的考查。 (二)、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注重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该份试卷涉及的探究试题考查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新颖性和原创性,强调灵活利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提出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和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等能力的考查,能针对探究过程中的某些要素进行考查,力求使考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真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

2012广州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2012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物理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 到第3 页,第二部分第3 至第10 页,共10 页.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8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2B 铅笔把对应该两号码的标号涂黑. 2. 第一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第二部分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除作图可用2B 铅笔外. 其他都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不准使用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 全卷共24 小题,请考生检查题数. 第一部分(共36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A. 量程3m,分度值1mm B. 量程10m,分度值1dm C. 量程30cm,分度值1mm D. 量程15cm,分度值0.5mm 2. 图1 中符合家庭用电安全要求的是 3. 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A. 音调 B. 频率 C. 响度 D. 音调及响度 4. 一个苹果在阳光下看起来是红色,这是因为 A. 红光透过苹果 B. 苹果只吸收红光 C. 苹果只反射红光 D. 红光折射进苹果 这样用试电笔 接触火线 B 允许最大电流6A的插座 连接多个用电器 A 电冰箱用这样 的插座和插头 C 按这样的电路图 连接插座和电灯 D

2013年上海中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2012年上海中考物理试卷 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 1.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A.120℃B.100℃C.90℃D.80℃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专题:应用题。 分析:(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解答: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温度的含义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就是摄氏温度,在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 2.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45°,反射角为() A.0°B.30°C.45°D.90°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发生光的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由题意知,入射角为45°,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45°.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应用题。 分析:生活中说的音量,就是指物理学中的响度. 解答:解:根据对响度的理解,可知生活中说的调节音量就是指改变声音的响度.故选B. 点评:了解生活中常说的词是指声音的什么特性:音量是指响度,音高是指音调,高保真是指音色,音品也指音色.

2017中考物理试卷分析报告

市2017年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1. 试题数量:试卷共有五大题,共21小题。 2. 试卷结构: 3.试题难度:主要山常规题组成,大部分题LI比较简单,学了就应该会做,部分题目命题比较灵活,全卷也有难、繁的题目。易、中、难的比例为7: 2: lo 二、试题的基本特点 1. 试题难易适当,区分度不好 试题要有较高的区分度才能实现选拔功能,今年中考物理试题的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为7: 2: 1,没有拉开不同水平学生的档次,从阅卷的情况分析使得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分布合理,区分度不好,不利于实现中考的选拔功能。 2. 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 试题没有偏题、怪题和模棱两可的试题。但同样也较为繁琐汁算题。本次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3. 考查的知识全面 试卷中考查的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小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重视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穿插刻度尺读数,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及电压表的使用,天平调节,生活中的杠杆使用等实验技能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的联系。多道试题的设讣是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学生实验探究中设置情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4. 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年的实验题进一步突出了对物理能力和方法的考查,通过对仪器的调节、实验现象的分析等过程,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 5. 试题融入探究性和开放性,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充分体现了探究性

和开放性,题LI的答案极具开放性,如第18题探究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考查图像分析提取解题信息,分析滑动变阻器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好物理的积极性。 6. 综合题,计算难度较大 试卷中的计算题量为两道,计算难度较大,多考查的是基本公式和基本规律的简单应用。计算繁杂。注重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笫21题考查了全自动米糊机工作原理,结合工作过程中电热管和电动机交替工作P-t图象,通过公式W二Pt计算电能,联系比热容的讣算对加热效率相关容的考查。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不好 试卷中的大部分题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其中有些题得分率偏低其至一部分同学综合应用题得0分或直接口卷,表明一些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尚有欠缺。 2. 不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试卷中很多题LI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学生实验探究中设置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应用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解决问题,但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脱离,知识与现象之间仍处于相对游离状态,不能很好的解决。 3. 学生对学科交义与综合方面的知识认识、掌握不够,科学素养不高,利用各学科综合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通过阅卷发现学生的讣算能力普遍较差,很多时候物理公式能写对,相关数据也能代对,就是最后的讣算结果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必须继续加强学生数学讣算能力的培养。 4. 学生的思维方法,语言文字表达,解题过程缺乏规训练,严格要求。(如:计算题不写解、答,不写原始公式,不写文字叙述,乱套公式,乱用字母,不注意单位及换算等。) 四、具体的试卷容分析(识图与作图) 本次试卷中识图与作图题共有4道小题: 1. 第13题“通电螺线管”主要考查右手螺旋定则即安培定则。解析:由小磁针的指向可判断出电磁铁的极性,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源的正负极:有磁性的变化情况可知电流的变化,从而判断滑片的移动情况。解答:小磁针静止时N极向左,则有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知,通电螺线管右端为S极,则左端为N极,根据安培定则则可以判断电源的右端为正极,左端为负极;为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需正大电路中电流,山欧

广州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物理 第一部分(共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图1是常用的5号电池的示意图,其型号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为“14500”,前两位数是直径,后三位数是高度。这型号电池高度为() A.14mm B.145mm C.500mm D.50.0mm 2. 静置的密封容器内只有氢气。若以○表示氢气分子,图2中最能代表容器内氢气分子分布的是() 图2 3. 吉他上的弦绷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 A.振幅一定更大 B.振幅一定更小 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 D.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4. 对比图3中我国2017年发电量和2030年预测发电量,预测() A.火电发电量将减少 B.水电发电量将增加 C.我国将以核能发电为主 D.风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将减小 图3 5. 如图4所示,通电导线a、b固定不动,左磁体对a的作用力为F a,右磁体对b的作用力为F 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4 6. 如图5所示金属球使小芳带电,则小芳() A.得到电子 B.失去电子 C.得到原子核 D.相互排斥的肉发带上同种电荷 7. 如图6所示,OQ是水平地面,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从O匀速直线运动到Q。OP段拉力F1为300N,F1做的

功为W1,功率为P1;PQ段拉力F2为200N,F2做的功为W2,功率为P2,则() A.W1>W2 B.W1P2 D.P1G乙。甲受到的摩擦力() A.大于5N B.等于5N C.大于乙受到的摩擦力 D.等于乙受到的摩擦力 9. 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8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气、固、液 D.液、固、气 图8 图9 图10 10. 如图9所示,甲、乙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相同高度静止释放,假球下落过程中经过P、Q两点,忽略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着地瞬间,两球的动能相等 B.甲球在P点和Q点的机械能相等 C.释放瞬间,两球的重力势能相等 D.从释放到着地,两球所受重力坐的功相等 11. 向前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给小芳连拍两张照片如图10所示。拍照过程中车可能() A.向西加速 B.向东加速 C.向西减速 D.向东减速 12. 将物体分别放在甲、乙凸透镜前,物距相同,通过甲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通过乙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图11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甲透镜的光路图,图12中哪幅图可能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乙透镜的光路图() 图11 图12 第二部分(共64分) 二、填空、作图题(共24分) 13. 两条光线通过透镜的管路如图13所示。 (1)该透镜是透镜(选填“凸”、“凹”)。 (2)光线a射向水面。在图中①画出a的反射光线;②大致画出a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③标示出反射角r1和折射角r2。 (3)逐渐往容器中加水,光线a在容器底形成的光斑会(选填“左移”、“右移”、“不动”)。

2020年广州市中考物理试卷及答案

2020年广州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为试卷示意图,你正在使用的物理试卷宽约为() A. 27m B. 27nm C. 270cm D. 270mm 2.甲音叉发声时每秒振动256次,乙音又发声时振动频率为512Hz,相比于乙音叉,甲音叉() A. 发声时振幅一定更小 B.发声时振动频率一定更高 C. 发出声音的音调一定更低 D. 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更大3.物质M因发生物态变化放热,M在该物态变化前后都具有流动性,则这种物态变化为() A. 熔化 B. 凝固 C. 液化 D. 汽化 4.如图所示,轻质棒M放在绝缘支架上,与毛皮摩擦后带上负电的绝缘棒L靠近M的A端时,A端被L吸引,则() A. M一定带负电 B. M一定带正电 C. 摩擦时,L失去电子 D. 摩擦时,L得到电子 5.图为注射器,小芳迅速下压活塞,注射器内密封的气体温度升高。此过程密封气体的() A. 内能增加 B. 分子动能减小 C. 分子热运动速度减小 D. 内能转化为活塞动能

6.金属球用细绳挂在车厢内,并相对于车静止,位置如图甲所示。下列选项中能导致球突然从如图甲位置变成如图乙位置的是() A. 车向西起动 B. 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 车向东直线运动时加速 D. 车向东直线运动时减速 7.球竖直向上运动,并落回地面,这过程中先后经过M、S两点。球在这两点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如图所示,则球在M点的() A. 速度比在S点的大 B. 机械能大于在S点的 C. 机械能等于在S点的 D. 离地高度比在S点的低 8.如图所示,小明分别使用甲、乙、丙、丁四种机械匀速提升物体(绳长不变),测得拉力和物体M、N所受的重力如表所示,则() A. 甲的机械效率比丙的大 B. 乙、丁的机械效率相同 C. 使用丙提升物体M时省力 D. 实验测得的数据无法算出机械效率 9.矩形铜线框在某磁场中的位置如图所示,ab、bc、ed和fe段都受到该磁场的作用力,下列哪两段受到该磁场的作用力方向相同()

物理2016年中考质量分析内容及改进措施

2016年中考已经结束。为认真落实教育方针;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促进我校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对今年中考物理学科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校参加中考学生340人,物理学科平均分为34.0 5,及格率为25.59%。优秀率:3.53%从成绩分布情况来看,最高分68分,最低分7分;从总体看来,全县平均分37.2 6,我校34.05,比平均分低3.21,从整体看该学科成绩分数偏低,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整体水平欠缺。优秀生不够多,中等生比较少。成绩低学生较多。 二、试题分析 理综(物理和化学)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物理占70分,物理共四道大题,26个小题,试题题型包括选择题28分、填空题10分、作图与实验与探究16分、计算题16分。现在我将各试题做具体分析如下: 第1题考察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连通器的基本概念,学生应该容易得分。第2、8题对日常生活中的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

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这几道题应该容易得分。. 第3题:声音的特性,本题是一道综合了日常知识的特点,考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 第5题: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是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容易得分。 第6题: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安全用电是解决该题的关键。第7题:此题主要考查了力学的应用,我感觉这道题学生丢分的比较多,有的学生不会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对物体移动速度和电动机移动速度不会分析,丢分应该较多。第8题: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如果在平时不注重对凸透镜成像的三个规律让学生理解,学生对这道题容易丢分,所以教师在复习时应重点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的应用。 第9题:知道并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解决该题的关键,教师应强调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10题:此题以红绿灯为素材,考查了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