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生产率理论、测算方法

第8章  生产率理论、测算方法
第8章  生产率理论、测算方法

生产率理论、测算方法

利用生产函数分解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率,称为生产函数法。知道部门或企业的具体生产函数,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劳动和资本并不是同质的,再生产函数法中,并不能明确告诉,只是一个笼统的量。

第1节生产率概念及研究进展

1.1 生产率概念

生产率属于经济概念范畴,最简单的定义是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率。如果引申,概念非常复杂。

从学科角度分析,经济学的生产率与其它学科不同,例如:物理学中效率是指消耗在物理过程总能量的有效能量的比重,是属性相同的两个物理量之比,生产率无量纲。但在经济学中,生产率计算的投入和产出可能是属性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量,例如劳动生产率是人时产出量。

从内容上分析,生产率可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多要素生存率(Multi-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MFP),前者又称部分生产率,劳动、资本、中间投入、设备等的生产率都属于此类。美国经济学家E.Denison认为,某种生产要素的单位投入引起的经济增长就是它的部分生产率。多要素生产率又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它全面反映了技术和效益水平。经济增长可归结为各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要素通过生产提供服务,进而影响产出的增长。

从层次角度分析,生产率可分成总量、行业及企业生产率,它们分别对应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生产率研究。不同层次的生产率测量在范围上存在差异。

从行业角度分析,生产率可以是制造业、服务业或其它行业的,不同行业产出、投入的测度不同,生产率也不同。例如:制造业产出大多采用价值计算,服务业产出有时采用实物量计算。

从比较方式分析,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横向可以是企业间、行业间或国家间的比较,纵向比较可以是同一企业、行业或国家按时间顺序实施的比较。

从估算方法分析。生产率的计算方法主要又计量经济学方法及指数法。

在实际应用中,生产率测算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测算劳动生产率,可在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行业、统一行业不同方法上展开。

劳动生产率是最古老的生产率指标,由于同性质相对较强,便于汇总,在生产率研究之初,劳动生产率估算经常被使用。随着生产率研究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对资本生产率的测算。最初用于估算资本生产率的资本投入只是各种资本投资的简单加总,当资本使用寿命和折旧对生产率的影响也被考虑时,资本投入就开始用资本存量加总代之。后来的研究证明,资本服务流能最好地反映资本投入,因为它既考虑了不同资本的利用,又考虑了资本效率的差异对生产率的影响,目前,计算资本生产率时,资本投入用资本服务流代替。劳动及资本生产率都是单要素生产率,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反映生产率水平。

TFP是综合生产率,它的运用可避免单要素生产率估算产生的片面性。最早的TFP只包括劳动和资本投入,还不能算是完整的TFP。后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关TFP的计算范围争论很大。有人认为TFP的计算应包括劳动、资本、原材料和能源全部要素。有人称TFP是被“忽略的计量部分”、“剩余”、“增长余值”。Hulten(2000)认定TFP是余值,它计量的是所有无法测量的部分的生产率,例如测量误差、无法测量的产品质量改善、环境成本的增长等。理论上,随着测量方法的改进和要素分解的细化,TFP应趋于零。

为了改善TFP的测量,经济学家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包括对投入要素的越来越精细的分解,对无形要素——研发、教育与培训、保健与安全等的研究。最近对TFP的研究证实,设备的改良、工艺方法的革新、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改善,生产组织、管理及计划的改进等都对TFP的变化有影响。

目前。TF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要素引起的生产率变化的经济计量模型;对微观企业的研究(过去侧重于总量和行业的研究);从侧重于工业组织的竞争模式向非竞争模式转变;在生产率增长解释因素中考虑研发和专利;改善产品质量和劳动、资本生产率。未来,非制造业、劳动技能与工作场所关系、数据质量及误差、相关系数的统计特性、微观上的跨国生产率比较及微观与宏观研究的关联性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具体可见下节的方法综述。

1. 2 生产率测算方法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起源于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Douglas)和其助手的著作中,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定量研究由此开始。1942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获奖得者之一,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跨出了超出道格拉斯使用过概念的关键一步,他在资本和劳动投入函数中添加了一个时间趋势,表示“效率”的水平。丁伯根的著作一直到50年代中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斯蒂格勒首次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成为美国经济研究局的一项主要研究计划的起点,该计划包括了诸如阿布拉莫维茨和法布里肯特等经济度量先驱者,达到顶峰的划时代专题著作是肯德里克于1961年出版的《美国生产率趋势》。

把道格拉斯、丁伯根的贡献和肯德里克(1956)编制的国民生产账户融为一体,成为了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Solow)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了《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一文,论文统一了生产的经济理论、拟合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方法,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在定量研究中,索洛将人均产出增长扣除资本集约程度增长后的未被解释部分归为技术进步的结果,称其为技术进步率,这些未被解释的部分后来被称为“增长余值”(或“索洛余值”),也即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E·Dension)发展了“余值”的测算方法,主要是把投入要素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类,然后利用权数合成总投入指数。由索洛和丹尼森等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进入80年代以后,在生产率理论与测算方法研究中成就突出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根森,他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形式在部门和总量两个层次上进行了生产率的度量。他系统阐明了以资本服务的租赁价格为基础的新古典投资理论,通过包含在新增投资中的新技术,解释了生产率的变动。

传统的生产函数法假定生产在技术上是充分有效的,从而将产出增长率扣除要素投入增长率之后的TFP增长率全部归结为技术进步的结果。1977年Aigner,Lovell,Schmidt和Meeusen,Van den Broeck分别独立提出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则允许技术无效的存在,并将TFP的变化分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和技术效率的变化,这种方法比传统的生产函数法更接近于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能够将影响TFP 的因素从TFP的变化率中分离出来,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经济增长的根源。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chmift(1980,1986)、Kumbhakar(1988,1990)、

Bauer(1990)、Kalirajan(1993)、Battese和Coelli(1988,1992,1995)等对技术效率对TFP和产出的影响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使这一方法日渐充实和完善。

非参数的生产率指数法是当前国际上生产率研究领域的新方法。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首先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usis,简称DEA)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是按照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观察值,对同类心型单位进行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新方法。它也是处理一类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理论上完备的方法;更是经济研究中,根据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来估计多投入——多产出的有效生产前沿面的有力工具。有效生产前沿面实际上是生产函数的一种推广。在有效性评价方面,除了DEA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仅限于单输出的情况,所以DEA方法能处理多产出问题,常被作为非参数问题研究的一个优点。DEA方法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展,DEA方法和模型以及对DEA方法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入,新的模型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出现大量研究亚洲国家生产率的文献,Leung(1997)计算了新加坡制造业TFP的增长。Harry Bloch 和Sam Hak Kan Tang(1999)着重比较了技术变化率和TFPG的差异,用一个描述成本结构和新加坡制造业产业平衡条件的内生模型估算了技术变化率,又用传统的生产率帐户法计算了TFPG。Renuka Mahadevan(2000)运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计算了新加坡1975-1994年28个制造产业的技术效率,此外用一个分析模型考察了这些产业技术无效的原因以制定相应政策。Ubiana Chamarbagwala等(2000)考察了亚洲七国经济国外和国内机器装配对制造业生产率的相对贡献,C-D生产函数被用于检验国外机器是否比国内机器更多产。研究建立在一个整合的横截面时间序列模型上,包括香港、新加坡、朝鲜、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印度七国(1975-1990)。结果表明一国的发展阶段、劳动力水平及体现在资本中的技术都将决定内外资对生产率的影响。Marcel P.Timmer(2000)研究了结构变化在解释亚洲四国制造业部门1963-1993间总量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传统的变化共享分析被用于衡量劳动和资本投入变化的影响。这个结果并不支持结构红利假说,此假说认为在工业发展阶段,要素投入变成更多的分支。这一发现是巨大的,它证实了生产率提高是普遍的,并不依赖于与全球技术前沿的距离。

R&D与TFP的关系也是近年来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Jeffery.Bernseern和Xiao yi yuan(1996)研究了加拿大和日本R&D溢出与生产率增长,结果表明国内溢出对生产率的贡献大于国际溢出的贡献。Gary Madden(2001)研究了亚洲和OECD国际R&D溢出,建立一个将TFP与国内和国外R&D活动联系起来的经验模型。Vincezo Atella(2001)利用意大利经济的数据论证了R&D对TFP的作用取决于3个方面,一是生产函数的定义,二是用于估计索洛余值的假设数目,三是经验分析中所用数据的整合水平。

大量文献包含了TFP研究的其它领域。Jan Fagerberg(2000)利用1973-1990年39个国家和24个产业的样本研究了专业化和和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冲击,得出了结构变化并不导致生产率的必然变化,但那些致力于提高朝阳产业(如电子)技术含量的国家将比其它国家具有更高的生产率。Ginanis Karagiannis(2000)建立了用利润函数直接估计的参数测量和分解TFP变化的框架。Teame Ghirmay(2001)分析了19个发展中国家出口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表明出口对发展过程产生偶然作用是对效率和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John

K.Mullen(2001)研究了美国制造业长期技术变化和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析产生了行业特定相关参数,以此来捕捉1949-1991年间产出和成本函数中时间序列变化的效应。Kankana Mukhrjee(2001)运用DEA方法测算了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生产率增长,并将技术变化、技术效率变化以及规模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分离开来。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对于生产率的研究起始于50年代,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生产率研究主要局限于劳动生产率。50年代末,开始注意技术进步对生产发展的重大作用,提出了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任务。6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在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时,将提高投资效果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都列为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改革开放之后,通过引进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也逐步加强了对中国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研究。

史清琪(1985)首先开展了度量我国技术进步的研究,王积业等同志探讨了一些地区和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问题。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1988)通过建立自1952-1985年国有工业投资品的价格指数,首次对度量资本存量的固定资产进行了平减,并剔除了投入的非生产性部分,使得用于计算的数据更

加合理和一致。陈宽(1988)和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1992,1995)等对我国的工业生产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得出了大致相似的结论,即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工业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贡献率比改革开放之前大大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京文等经济学者(1993)与美国的乔根森和日本的黑田昌裕等人合作主编的《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中选取了比较先进的乔根森方法,分析比较了中美日三国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该书首次对我国的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定量研究了1953-1990年间资本、劳动和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该书分析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对我国政府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提出了重要的政策建议。但在生产率分析的方法论上,作者依然采用的是增量余值法。

郑玉歆(1995)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算企业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技术进步以及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并按不同的城市、部门和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的分类进行了分析,与采用索洛余值法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是一大进步。与此同时,李宏(1996)尝试着将生产函数模型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相结合估计出前沿生产函数,并由此来分析决策单元的相对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张国初(1996)介绍了利用前沿生产函数把TFP的变化率进行分离的方法,其中包括了一项技术效率的变化率。但他们的分析和研究还没有涉及到对技术效率水平影响因素的探讨。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人们对保罗·克鲁格曼1994年对东亚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所给予的批评的注意,我国的一些经济学者开始总结东南亚长期高速增长的经验和陷于危机的教训,如郑玉歆(1998,1999)则从生产率测算方法的不同说明了东南亚国家的TFP存在被低估的可能,并且强调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及其对处于经济腾飞初期的中国的重要意义[。

刘小玄和郑京海(1998)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分析了1985-1994年期间769家抽样国有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在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主要的因素是产权、人力资本和市场竞争。但是,他们的研究重点,仅限于对技术效率水平决定因素的分析,而缺乏对经济增长因素和TFP变动趋势及其构成因素的定量研究。孔翔(1999)利用具有超越对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算了1990-1994年建材、化工、机械、纺织4个行业的技术变化率和TFP变化率,

并且研究了奖金制度、区域、管理机制改革措施和时间等因素对技术效率水平的影响。刘伟和李绍荣(2001)考察了所有制结构变化对于微观意义上的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特点。得出了所有制的变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特别的解释能力,这种解释能力不仅一般化地体现在增长的数量方面,而且体现在增长的质量及效率方面。郭庆旺、贾俊雪(2005)分析比较了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1979—200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

第2节 主要生产率测算方法介绍

2.1 劳动生产率测算法

劳动生产率的测算有数量法和价值法,其中数量法又分成产量法和时间法。前者测算的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后者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价值法是用价值表示产出量与劳动投入的比值,劳动投入可以是时间、劳动投入的平均人数及人时数。

国际比较种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普遍采用的是价值法,除了比较劳动生产率外还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o

t t t

O LP H = (1)

其中:t LP 表示t 时期的劳动生产率; o t O 表示t 时期以固定价计算的增长值;

t H 表示t 时期的劳动投入

100

ln(

)ln[()/()]t t t t LP O L

LP O L -= (2) 其中:t LP 表示t 年的劳动生产率;

t O ,0O 分别表示t 年和基年的产出;

t L ,0L 分别表示t 年和基年的劳动投入—工作小时

2.2 资本生产率测算方法

资本生产率是产出与资本投入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t

t

O CP C =

(3) ,,1

n

t i t i t i C c A ==∑

其中:t O 表示t 期的产出; t C 表示t 期资本服务流; ,i t c 表示I 类资本t 期的资本成本

2.3 TFP 测算方法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增长会计法,另一类是经济计量法。增长会计法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估算过程相对简便,考虑因素较少,但主要缺点是假设约束较强,也较为粗糙;而经济计量法利用各种经济计量模型估算全要素生产率,较为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估算过程较为复杂。

(一) 增长会计法

增长会计法(growth accounting approach)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将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贡献剔除掉,从而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估算值,其本质是一种指数方法。按照指数的不同构造方式,可分为代数指数法和几何指数法(也称索洛残差法)。

1.代数指数法(AIN)

代数指数法(arithmetic index number approach ,AIN)最早由艾布拉姆威兹(Abramvitz ,1956)提出,其基本思想是把全要素生产率表示为产出数量指数与所有投入要素加权指数的比率。

假设商品价格为t P ,数量为t Q ,则总产出为t t PQ 。生产中资本投入为t K ,劳动投入为t L ,资本价格即利率为r ,工资率为t w ,则总成本为t t t t r K w L +。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假设下,有总产出等于总成本即:

t t t t t t PQ r K w L =+ (4)

但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4)式往往不成立,可将(4)式改写为:

000[]t t t t P Q TFP r K w L =+ (5)

其中,0r 、0w 和0P 为基年利率、工资和价格。参数t TFP 为全要素生产率,反映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产出的影响。由(2)式可得:

000[]

t

t t t P Q TFP r K w L =

+ (6)

(6)式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代数指数公式。后来,经济学家们又提出各种全要素生产率代数指数,它们的形式虽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样的。

代数指数法很直观地体现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但缺陷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它虽然没有明确设定生产函数,但暗含着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完全可替代,且边际生产率是恒定的,这显然缺乏合理性。所以这种方法更多地是一种概念化方法,并不适于具体实证分析(Caves ,Christensen and Diewart ,1982)。

2.索洛残差法(SR)

索洛残差法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提出,基本思路是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后,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故也称生产函数法。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

总量生产函数为:

()()t t Y t F X =Ω (7)

其中,t Y 为产出,1(,,)t t nt X x x =K 为要素投入向量,nt x 为第n 种投入要素。假设()t Ω为希克斯中性技术系数,意味着技术进步不影响投入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进一步,假设()F ?为一次齐次函数即关于所有投入要素都是规模收益不变的。(4)式两边同时对时间t 求导,并同除以(4)式有;

,1,N

n t t n n t n t x Y Y x δ=??'''Ω=+??Ω????

∑ (8) 其中,,,n t t n n t t x Y x Y δ????

?=?????????

??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份额。由(5)式有;

,1,N

n t t n n t n t x Y Y x δ=??'''Ω=-??Ω????

∑ (9) (9式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索洛残差公式,本质上是一个几何指数。

各投入要素的产出份额n δ往往需要通过估算总量生产函数加以测算。具体估算中,常采用两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C-D 生产函数:t t t Y AK L αβ=,其中t Y 为现实产出,t L 为劳动投入,t K 为资本存量,α、β分别为平均资本产出份额和平均劳动力产出份额。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有:

ln()ln()ln()ln()t t t t Y A K L αβε=+++ (10)

t ε为误差项,通常我们假设1αβ+=,即规模收益不变,则有回归方程:

ln(/)ln()ln(/)t t t t t Y L A K L αε=++ (11)

这是一个双对数模型,可以利用OLS 估算。其中资本存量需要测算,测算公式为:

1/(1)t t t t t K I P K δ-=+- (12)

其中t K 为t 年的实际资本存量,1t K -为1t -年的实际资本存量,t P 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t I 为t 年的名义投资,t δ为t 年的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在确定了资本存量的初值以及实际净投资后,便可以利用(7)式给出各年的实际资本存量。这样,利用回归方程(11),我们可以估计出平均资本产出份额α和平均劳动力产出份额β,带入(12)式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索洛残差法开创了经济增长源泉分析的先河,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Lucas ,1988)。但它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缺陷;索洛残差法建立在新古典假设即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基础上,这些约束条件很强,往往难以满足;具体估算中,由于资本价格难以准确确定,所以利用资本存量来代替资本服务,忽略了新旧资本设备生产效率的差异以及能力实现的影响。此外,索洛残差法用所谓的“残差”来度量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无法剔除掉测算误差的影响。上述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偏差。

3.非参数的生产率测度方法

这一种方法,是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这种方法把观察值到前沿面的偏差都当作无效率的结果,完全忽略了测度的误差。和SFA (随机前沿分析)相比较,DEA 最大的优点是它仅通过使用线性规划的办法,而不需要任何具体函数形式或分布假设,来得到前沿函数。

Malmquist 指数方法,就是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而提出的。它首先由Malmquist(1953)提出,1982年,Caves et al 首度用来作为生产率指数使用。这种生产率指数有两个主要的优点:第一,它不需要相关的价格信息。但是它不能对单一一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样本测算,它必须对包含多个对象和指标的样本才能测度。由于相关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数据较易获得,而要素的价值份额和价格等信息不够完善,故这个优点就显得尤为重要。Malmquist 指数的第二个优点,是其可以分解为生产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两个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中测算出效率和技术的变动情况。

从t 时期到t+1时期,TFP 增长率测度的Malmquist 指数可以表示成:

2

/111

111

1111,),(),(),(),(),,,(?

?

?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y x M (13)

式中,

),('

=it it t i L K x 表示第 i 个地区在时期t 包括资本K 和劳动L 的投入

向量;产出Y 表示成

)

(it t i Y y =;

)

,(t i t i t i y x D 和

)

,(11++t i t i t i y x D 分别表示以t 时期的技

术Tt 为参照的、时期t 和时期t+1生产点的距离函数。从t 时期到t+1时期,以技术Tt 为参照的Malmquist 数量指数定义:

),,,(11++t i t i t i t i t i y x y x M =)

,()

,(11t i t i t i t i t i t i y x D y x D ++ (14)

类似地,以t+1时期技术T t+1为参照的t 时期到t+1时期的Malmquist 数量

指数为:

),,,(1

11+++t i t i t i t i t i y x y x M =)

,(),(1111t i t i t i t i t i t i y x D y x D ++++ (15)

仿照Fisher 理想指数的构造方法,Caves 、Christensen 和Diewert(1982)用上述两式的几何平均值,即(13)式,作为从t 时期到t+1时期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当其大于1时,说明从t 时期到t+1时期发生了TFP 的增长。

式(1)有着良好的性质,它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的乘积。它可以变换成如下形式:

2

/1111111

11,1

1

),(),(),(),(),(),(),,,(444443

44444214434421++?

?????=++++++++t i t i TC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EF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D y x y x M (16)

第一部分EF ,就是从t 到t+1期生产效率的变化;而第二部分TC ,就是从t 到t+1期技术的变化率(更多的内容和图解可见Fare et al.1994)。

为了把这种理论工具应用到实际测度中,就要计算出投入和产出的各种距离函数,而这些距离函数就要通过解第i 个地区DEA 的问题来完成:

0... ... K L K K 0

),( .

.),(max ,211

1

1≥≤≤≤-∑∑∑===n jq

n

j jp j jq

n

j jp j n

j jp j iq i i Y Y q p t s q p λλλλλλαα,,, (17)

式中,p,q 是时期。 然后,再用

1

)),((),(-=q p y x D i q i q i p i α,(p,q)∈{ (t,t), (t,t+1),(t+1,t),(t+1,t+1)}。

这样就可以把距离函数的运算与DEA 模型C2R 结合起来,做出结果。

(二)经济计量法

由于增长会计法存在着较多缺陷,后人提出很多经济计量方法,以期借助各种经济计量模型和计量工具准确地估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在这里主要介绍两种计量方法,即隐性变量法和潜在产出法。

1.隐性变量法(LV)

隐性变量法(latent variable approach ,LV)的基本思路是,将全要素生产率视为一个隐性变量即未观测变量,从而借助状态空间模型(state space model)利用极大似然估计给出全要素生产率估算。具体估算中,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需要进行模型设定检验包括数据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ADF(the 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和JJ(Johanson and Juselius ,1990)协整检验。由于产出、劳动力和资本存量数据的趋势成分通常是单位根过程且三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往往利用产出、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来建立回归方程。采用C-D 生产函数,且假设规模收益不变,则有如下观测方程:

ln()ln()ln()(1)ln()t t t t t Y TFP K L ααε?=?+?+-?+ (18)

其中,ln()t TFP ?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假设其为一个隐性变量,且遵循一阶自回归即AR(1)过程,则有如下状态方程:

1ln()ln()t t t TFP TFP ρυ-?=?+ (19)

其中,ρ为自回归系数,满足1ρ<,t υ为白噪声。这样,利用状态空间模型,通过极大似然估计同时估算出观测方程(18)和状态方程(19),从而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估算值。

隐性变量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不再将全要素生产率视为残差,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状态变量,这样将全要素生产率从残差中分离出来,从而剔除掉一些测算误差对全要素生产率估算的影响。同时,在具体估算时,还充分考虑了数据非平稳性带来的伪回归问题。

2.潜在产出法(PO)

索洛残差法和隐性变量法在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时,都暗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即认为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此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换言之,这两种方法在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时,都忽略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力实现改善(improvement in capacity realization)即技术效率提升的影响。潜在产出法(potential output approach ,PO)也称边界生产函数法(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遵循法雷尔(Farrel ,1957)的思想,将经济增长归为要素投入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改善(技术效率提升)三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与能力实现率改善之和;估算出能力实现率和技术进步率,便给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设,y t R 为产出增长率,,TP t R 为技术进步率,t CR 为能力实现率,,yx t R 为要素投入增长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率,,TFP t R 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则有:

,,,y t TP t t yx t R R CR R =+?+ (20)

且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率与能力实现率变化之和,即:

,,TFP t TP t t R R CR =+? (21)

能力实现率t CR 测度了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反映了现实经济的生产技术效率,通常利用产出缺口来度量。产出缺口的估算方法很多,目前较为流行的是HP 滤波(Hodrick-Prescott ,1990),它是通过最小化(T 为样本期):

2

1

*2

****

111

2

(ln ln )(ln(ln )(ln ln )T

T t

t

t t t t t t Y Y

Y Y Y Y λ-+-==??-+---?

?∑∑ (23) 从而将现实产出的自然对数ln t Y 分解为趋势成分(即潜在产出的自然对数

*ln t Y 和周期性成分(即产出缺口*ln ln t t Y Y -)。

如前所述,索洛残差法和隐性变量法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就等于技术进步率,鉴于索洛残差法较为粗糙,所以我们利用隐性变量法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技术进步率TP R ,这样利用公式(23)便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潜在产出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全面考虑了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改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且借助这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它是建立在产出缺口估算基础上,而无论用何种方法估算产出缺口,都会存在估算误差,从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估算偏差。

第3节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我们利用上述索洛残差法、隐性变量法和潜在产出法具体估算我国1979—200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 (一)索洛残差法

利用索洛残差法估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时,我们首先利用公式(7)估算出我国1978—2004年各年的实际资本存量(以1978年为基期),具体结果见表1。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公式(8)给出我国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在估算之前,我们首先利用Wald 检验方法来检验规模收益不变即1αβ+=的假设。Wald 检验是利用无约束回归方程ln()ln()ln()ln()t t t t Y A K L αβε=+++的OLS 回归结果,对ln()t K )和ln()t L 的系数进行线性约束检验,具体结果如下:

0.05P >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我们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我国经济在1978—2004年间经历了规模收益不变。这样,我们通过约束回归方程(6)的OLS 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ln(/)0.88160.6921ln(/)t t t t Y L K L =-+ (24)

(49.8,0.000) Adj R-squared=0 .9796 DW=1 84

由以上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回归结果显著,并较好地通过自相关检验。这样得到α=0. 6921,β=0 .3079,将α、β、实际产出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和资本存量增长率代入(9)式,便得到了我国1979—2004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具体结果见表1。

(二)隐性变量法

如前所述,利用隐性变量法估算我国1979—2004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时,首先需要进行模型设定检验,包括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具体地,我们使用ADF 单位根检验和JJ 协整检验,且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对于我国1978—2004年间的实际产出ln Y ,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原序列为非平稳的。进一步进行单位根检验(对原序列一阶差分项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平可以认为原序列为I(1)序列。同样,ADF 检验表明我国1978—2004年资本存量ln K 和劳动力和ln L 都为I(1)序列。

ln Y 、ln K 和ln L 的协整检验结果如下(取95%临界值):

检验结果表明,迹统计量大于相应临界值,但最大λ统计量却小于相应临界值,所以在5%的置信水平上我们不能拒绝原假设即ln Y、ln K和ln L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这样,我们利用ln Y、ln K和ln L的一阶差分序列ln Y

?、

?和ln L

?,建立形如(18)式的观测方程。我们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借助卡ln K

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将预测误差分解,并利用最大似然估计给出观测方程(18)和状态方程(19)的估算,估算结果如下:

Wald统计量及相应的P值表明最大似然估计显著。状态方程的自回归系数ρ=0. 945非常显著,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具有持续性。有了观测方程(10)和状态方程(11)的估算,便可得到我国1979—2004各年的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率,具体结果见表1。

(三)潜在产出法

我们首先利用HP滤波估算产出缺口即能力实现率,因使用的是年度数据,所以我们采用了OECD的建议,取λ=25。这样由公式(14)便得到我国1978—2004各年的能力实现率,具体结果见表1。我们利用隐性变量法所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技术进步率,这样由公式(23),便得到我国1979—2004各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具体结果见表1。

我们依据各种方法的估算结果,对我国1979—200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分析表明:(1)1993年以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且波动较为剧烈频繁,1993年以来,则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直到2000年才得以缓解,此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逐年攀升势头;(2)1979—2004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增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投入型增长方式;(3)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率偏低、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技术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表1 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

液化天然气的计量方法及其标准化

液化天然气的计量方法及其标准化 液化天然气, 标准化, 计量 第36卷第2期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HEMlCAL ENGlNEERlNG OF OlL& GAS 1575 液化天然气的计量方法及其标准化 张福元王劲松孙青峰。罗勤许文晓 (1.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2.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南京计量检测中心 3.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送分公司LNG处). 摘要介绍了国际贸易中通用的液化天然气计量方法和相关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 了液化天然气计量方案的建议。 关键词储罐容积标定液位测量密度计算/ } 液化天然气(以下简称LNG)是一种新兴的一级能源,其形成产业的历史尚不足50年。与压缩天 然气(.G)一样,LNG也是商品天然气的一种特殊形式,生产此种形式天然气的目的是解决资源地域分布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特殊矛盾。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LNG生产和储运工艺技术开发都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LNG产业的发展极为迅速。近10多年来,LNG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16%,远高于其它一级能源(天然气:2.20%,核能:2.47%,水力能:1.52%,石油:1.06%,煤炭: 0.85% )。 为缓解天然气供不应求且缺口严重的矛盾,在充分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做出大 规模引进LNG以解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问题的重大决策,并于2001年审批了中海油的广东LNG试点项目和福建LNG项目。而后又审批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其他8个LNG项目。目前广东项目已经投产,福建项目将于2007年投产。我国的LNG产业步人了高速发展的轨道。由于LNG属新兴产业,目前在我国基本上是个空白的领域。为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244)于2000年设立了液化天然气标准技术工作组,着手制定急需的技术标准,并开展LNG专业的标准体系研究,目前已经发布了1项国家标准,报批了3项国家标准,发布了2项行业标准。这些标准都属于基本建设类的标准,没有涉及到计量方面。 l 液化天然气计量方法 从LNG产业链看,其计量可分为液化前、气化前和气化后的计量,液化前和气化后的计量属于管 道天然气计量,国内的技术和标准化都处于国际水平上,在此只讨论LNG气化前的计量方法。从原理上讲,LNG气化前的计量与油品类似,可分为动态和静态计量两种方式。由于LNG气化前是处于极低温度(约一165 oC)下储存和输送,虽然个别流量计(如质量式)能对其流量进行动态测量,但流量计当时尚不可能进行检定或校准,故其量的测量只能使用静态计量方式。LNG静态计量与油品的静态计量类似,都是通过测量储罐的液位等参数后计算其体积,再使用密度计算质量,不同的是;所使用的设备和方法受到极低温度的限制,在能量计量方式中,还要计算发热量和能量。当前国外LNG气化前的计量方法概要如下: (1)储罐容积标定。储罐容积标定方法有物理;测量、立体照相测量和三角测量3种方法; (2)液位测量。液位测量有电容液位计、浮式液位计和微波液位计3种; (3)液相和气相温度测量。液相和气相温度测.量有电阻温度计和热电偶2种; (4)样品采集。要求使用特殊设备采集液体样品,并使之均匀气化,压缩到气体样品容器中供组成分析 用; 158 液化天然气的计量方法及其标准化 (5)组成分析。LNG的组成分析方法与管输天然气的方法相同; (6)密度计算。使用组成分析和测量的液体温度数据计算; (7)体积计算。使用测量的液位、温度和压力,利用储罐容积标定(校正)表计算; (8)质量计算。使用计算的密度和体积计算;

全要素说生产率

编辑本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编辑本段概述 经济学角度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宏观经济学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 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中国,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 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估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 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13 %。王小鲁(2000) 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3—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

范文范例最低工资率测算方法

最低工资率测算方法 最低工资率测算方法 国际上确定最低工资一般考虑城市居民生活费用支出、 经 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可用公式表示为: M=f (C 、A 、L 、U 、E 、a ) M 最低工资率; C 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用; A 平均工资; L 劳动生产率; U 失业率; E 经济发展水平; a 调整因素。 国际上采用的确定最低工资率的具体测算方法有八种, 累加 法、超必需品剔除法、平均数法、生活状况分析法、 下面重点介 绍比重法和恩格尔系数法。 1. 比重法即根据城镇居民家计调查资料,确定一定比例的最低人均收入户为贫困户, 统计出贫困户的人均生活费用支出水平,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 2. 恩格尔系数法 即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物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 结 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 准,再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 以上方法计算出最低工资率后,再考虑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社会救济金和待业保险金标 准、就业状况、劳动生产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必要的修正。 举例: 食物费用为6 0元,恩格尔系数为0.7,平均工资为2 5 0元。 1 ?按比重法计算得出该地区最低工资率为: 最低工资率=90X1.5 + c = 135 + c 元 2 ?按恩格尔系数法计算得出该地区最低工资率为: 最低工资率=60*0.7X1.5 + b = 128.6 + b 元 国际上一般最低工资相当于平均工资的4 0 — 6 0 %, 则该地区最低工资约为100 — 15 0 元。 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失业率、 分别是:恩格尔系数法、比重法、 分类综合计算法、经济计量分析法。 某地区最低收入组人均每月生活费支出为90元, 每一就业者赡养系数为1. 5,最低 (c 为调整数) (b 为调整

成品油计量方法

成品油计量计算标准 关于产品计量(摘自98国标) 1、产品按空气中的质量计算数量 2、当在非标准温度下使用石油密度计测得产品的视密度时,应该用表59B 查取该产品的标准密度(ρ20)。 3、在计算产品数量时,产品在计量温度下的体积通常要换算成标准体积。产品的标准体积(V20)用计量温度下的体积(Vt)乘以计量温度下的体积修正到标准体积的体积修正系数(VCF20)获得,见公式(1)。而体积修正系数是用标准密度和计量温度表查表60B获得的。 V20=Vt* VCF20 (1) 4、在计算产品在空气中的质量(商业质量)时,应进行空气浮力修正,将标准密度(kg/m3)减去空气浮力修正值1.1 kg/m3,在乘以标准体积,就得到产品质量(m),见公式(2)。 m= V20*(ρ20—1.1) (2) 关于产品数量计算举例 1、某一产品侧的输油温度为40,输油体积为1240.62m3,用石油密度测得该产品在40下的视密度为753.0 kg/m3,计算输油质量。 2、由产品在试验温度40℃下的视密度753.0 kg/m3查表59B得 ρ20=770.0 kg/m3 3、由标准密度770.0 kg/m3和输油温度40℃查表的60B得 VCF20 =0.9775

V20=1240.62*0.9775 ≈1212.706 m3 输油质量=1212.706*(770.0-1.1) ≈932449.6kg ≈932.450t 4、由ρ20=770.0 kg/m3查表E1得ρ15=774.3 kg/m3,再由ρ15查表E3得桶/t系数为8.140桶/t,则 输油桶数=输油质量*桶/t系数 =932.450*8.140 ≈7590.1桶 5、为了使用方便编入了表E1——产品20℃密度到15℃密度换算表、表E2——产品15℃密度到20℃密度换算表1、表E3——15℃密度到桶/t系数换算表E4——计量单位系数换算表。 标准密度计算方法 1、实验温度:也叫杯中温度,指测量员取到样品后,在实验室测量的样品在实验杯中的温度; 2、实验密度:也叫视密度,指测量员取到样品后,在实验室测量的样品在实验杯中的实际密度; 3、关于59b表:该表是标准密度表,根据试验温度和试验密度查59b表可以获得标准密度。我公司已经将该表输入成mdb数据库文件,数据库文件名称为syjlb.mdb,59b表名称为t_p20 ;

节能量计算的第二定律方法及其应用_周少祥

第31卷第4期2016年4月 热能动力工程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Vol.31,No.4 Apr.,2016 收稿日期:2015-11-03;修订日期:2015-12-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6059) 作者简介:周少祥(1963-),男,湖北武汉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文章编号:1001-2060(2016)04-0012-05 节能量计算的第二定律方法及其应用 周少祥1,刘玉梅2,孔维盈1,刘浩1 (1.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北京102206;2.北京兴油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100080) 摘要:鉴于第一定律的节能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导出节约能量计算的一般化方法,从热力学实质上揭示节约能量正比于节能技术改造带来的能源利用系统总熵产的减少。针对火电机组,给出了系统总熵产计算模型。以输入燃料一定为条件,推导出超超临界机组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用于加热凝结水的节约能量计算公式,进一步揭示机组总熵产的减量正比于总热损失的减量,这意味着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节能量计算和审计可以通过改造前后的系统总体热平衡分析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节能;熵产分析;余热利用;单耗分析 中图分类号:TK115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46/j.cnki.rndlgc.2016.04.003 引言 根据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耗分析理论[1-6],造成燃料消耗或产品燃料单耗增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能源利用过程的不可逆性。因此,节能的根本措施在于减小系统的不可逆性,节约能量的大小应与节能改造前后系统熵产的减小直接相关。然而,目前国家法定的节约能量计算方法是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简单地以节约能量的绝对量进行计算。但是根据第二定律,不同品质热量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以绝对量计算节约能量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一问题阻碍着国家节能减排事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探讨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般化节约能量计算方法,拟为节能技术改进的科学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1节能评价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方法 单耗分析理论是华北电力大学宋之平教授提出的[1],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2 5]。这一理论方法告诉我们,对于一定产品产 量P的生产,如果所消耗的燃料量为B kg标准煤,则有如下火用平衡方程式: B·e f =P·e p +∑I r i(1)式中:B—燃料消耗量,kg或kg/s;e f—燃料比火用,kJ/kg;根据热力学原理,取值标准煤的理论最大发电量,即e f=Δhθl,s/3600=29307/3600=8.141 kW·h/kg;P—产品产量。对于火电厂,产品P为机组供电量W、kW或kW·h,对于电厂锅炉,产品 P为锅炉热负荷Q b ,kW或GJ/h等;e p —产品比火用,对于火电厂的供电量W、kW或kW·h,其比火用的量纲是kW/kW或(kW·h)/(kW·h),对于电厂锅炉热产品GJ/h,其比火用的量纲可以是(kW·h)/ GJ;I r i —第i种不可逆损失,kW或kW·h等。 式(1)两边同除(P·e f),得能源利用系统的单耗分析模型: b=b min+∑b i(2)式中:b min=e p/e f—理论最低燃料单耗,kg/(kW· h)或kg/GJ等;b i =I r i /(P·e f )—系统内某环节设备火用耗损引起的附加燃料单耗,kg/(kW·h)或kg/ GJ等。 一个能源利用系统节能技术改进的节能量计算可以通过定产品产量(输出一定)开展,也可以通过定燃料输入开展。根据式(1),在相同燃料输入B kg/s标准煤的条件下,节能技术所带来的产品产量的增量为: ΔP=- ∑ΔI r i e p (3)而在产品产量P不变的条件下,则由式(2)可得产品燃料单耗的减量为:

节能减排指标计算指导意见

节能减排指标计算指导意见 1、矿井综合能源消费量:即考核期内矿井的用电消耗量和用煤消耗量之和,折算成标煤。 标准煤折算系数为: 1吨原煤=0.7143T标煤 1度电=0.123千克标煤 2、单位生产综合能耗:即矿井生产吨煤能耗=矿井综合能源消费量/考核期内矿井原煤产量。 3、节能量:即考核期内矿井节约的电能和煤耗。 4、煤矿在用主通风机工序能耗 (1)、计算公式 6 10 f W E Q P =? ? (1) 其中:E f-统计报告期煤矿在用主通风机工序能耗。kW·h/Mm3·Pa; W-统计报告期主通风机耗电量,kW·h; Q-统计报告期主通风机抽出(压入)的风量;m3; P-统计报告期主通风机的平均全压;Pa。 (2)、煤矿在用主通风机工序能源消耗限额等级指标

5 、煤矿主排水工序能耗的计算 (1)、 计算公式 E S =Hc Q W ??100·γ1 (1) 其中:E S —统计报告期煤矿主排水工序能耗,kW ·h/(t ·hm ); W —统计报告期煤矿主排水的耗电量,kW ·h ; Q —统计报告期煤矿主排水排至地面的矿井水总量,t ; H c —主排水泵实际排水高度,m ; γ—斜井排水工序能耗修正系数,(见附录A ),对于立井取值为1。 斜井主排水工序能耗修正系数γ值

(2)、煤矿主排水工序能耗的限额分级指标按表1的规定执行表1 煤矿在用主排水工序能源消耗限额等级指标

6、 煤矿在用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的计算 (1)、 计算公式: 2.398ln(10)k g W E P Q ?= ? (1) 式中:E k -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kW ·h/m 3 ; W -统计报告期空气压缩机总耗电量,包括空压机用电,循环或复用水用电及其它辅助用电,kW ·h ; Q -统计报告期空气压缩机组公称排气量,m 3; P g -统计报告期空气压缩机组平均绝对排气压力,MPa 。 (2)、 电量 统计报告期控制开关柜电能表抄表电量,包括主机和为主机服务的辅机电量。 (3)、公称排气量 公称排气量(Q )是将工作状态下的排气量(Q g )折算到吸气状态下的排气量 ,计算公式如下: x g g g x T P Q Q T P ?= ?? (2) 式中:Q g ――统计报告期计量仪表统计排气量,m 3; T x ――统计报告期平均绝对吸气温度,K ; T g ――统计报告期平均绝对排气温度,K ; P x ――统计报告期平均绝对吸气压力,MPa 。 P g ――统计报告期平均绝对排气压力,MPa 。 (4) 煤矿在用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目标级(A 级):E k ≤0.107 kW ·h/m 3 (5) 煤矿在用空气压缩机工序能源消耗限额分级指标按表1的规定执

2020最低工资规定

2020最低工资规定 想必大家都十分关心自己的工资问题,20xx最低工资出台了,今天我就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xx全国最低工资规定,希望大家收藏! 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不是指职工的基本工资,而是指包括基本工资在内的职工的全部收入。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应包括基本工资(或标准工资)、奖金以及国家和省市规定发放的物价补偿性质的津(补)贴。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正常劳动,是指劳动者按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在法定工作时间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生育 (产)假、节育手术假等国家规定的假期间,以及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也适用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来讲,最低工资标准只适用于在岗职工,它不适用于退休人员、内退职工、待岗职工和下岗职工。 最低工资规定: 第一条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根据劳动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节能技术改造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与计算方法

节能技术改造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 量审核与计算方法 篇一: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量计量方法 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量计量方法 一、节能量计量之目的 节能量既是企业衡量EMC公司节能技术能力的标准,也是EMC 公司评价节能项目的可盈利性的标准,因此节能量的计量对EMC 公司与企业都很重要。 但是,能源系统的各项参数是可以被测量的,节能量则不能被测量的。在实施节能改造之前,节能量是假设的推估值;实施节能改造之后,节能量是各种数据的综合统计值。节能量在各个时期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它随气候、使用条件(如面积、人数、设备、产量、时间)、能源价格等许多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节能率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使用环境、设备负荷率的变化而变化。一般的情况下,能源总是越用越多的。 二、节能量计量之方法 节能量计量之方法可以在EMC公司与企业的节能合约中协商解决,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与验证。在此我们提出四种方法: 1、设备性能比较法

比较节能改造前后所投入的新旧设备的性能,结合设备运转时间,即可简单地评价出节能效果。该方法适合于负荷输出较恒定、种类较单一的场合,例如灯具的更换,对于负荷变化大的设备亦有参考价值。 2、前后能源消耗比较法 节能改造前后,比较相同时间段的能源消耗,即可评价出节能效果。该方法适合于负荷输出较恒定、种类较繁杂的场合。例如星级宾馆、连锁商场,这类企业管理比较规范,全年的能源消耗跟历年比较,变化不大。 3、产品单耗比较法 企业的营业额、产量等均与能源的消耗量有直接的关系,商场的营业额大、宾馆的接待旅客多、工厂的产量多、写字楼的出租率高等,能源的消耗量自然就大,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统计不同类型的产品单耗,比较改造前后的单耗数据,即可得出节能率的大小,结合实际消耗的能源费用,即可计算出节能效益。该方法适合于负荷变化较大、生产品种单一的用能场合。 4、模拟分析法 建立改造前后两套计算机仿真系统,用分析软件计算前后的能源消费量,并结合实际测量数据校正计算结果。该方法可独立计量节能效益,也可作为上述三种方法的补充方案。 该系统的投入应该不会增加太多的成本。 三、节能量计量之实施程序

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第46卷 第8期 2019年8月 天 津 科 技 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 V ol.46 No.8Aug. 2019 基金项目:天津市重点招标项目“2017年天津市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18ZLZDZF00210)。 收稿日期:2019-07-18 科学与社会 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孟 媛,张 弛 (天津市科技统计与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51) 摘 要:国内外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很多,例如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是索罗余值法。通过简要梳理索罗余值法的推导过程,归纳较为普遍的关于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即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的质疑,以及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说明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进步是不完全准确的。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索罗余值法 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204;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9)08-0094-02 Literature Review on Measur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y Solow Residual Method MENG Yuan ,ZHANG Chi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 Center ,Tianjin 300051,China )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measurement method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stochastic frontier method, data enveloping method and so on.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is widely used. The gen-eral doubts about its basic assumptions (namely, constant scale benefit and Hicks neutral) are summarized by briefly combing the derivation process of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s discussed, indicating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technical progress b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not completely accurate. Key word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olow residual method ;technical progress 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测算方法不一,包括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索罗余值法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简要介绍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根据其适用的前提条件探讨测算的局限性,进而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1 索罗余值法简介 索罗[1]并不是第一个将生产函数与生产率联系起来的人,早在1942年Tinbergen 就探索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索罗的开创性贡献在于他在生产函数和指数方法之间建立了较为简洁且实用的理论联系。 索罗余值法是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CD 生产函数)得到的,以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 性(Hicks neutral )为基本假设前提。规模效益不变指 的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要素价格不变时,产出增加的比例等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希克斯中性指的是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的比率不变。CD 生产函数为: (,)t t t t Q A F K L = (1) 式中:Q t 指的是产出,K t 指的是资本投入,L t 指的是劳动投入,希克斯A t 指的是在资本和劳动投入水平不变时产出增加的部分,即全要素生产率,经常被用以衡量“技术进步”。 上述公式(1)变形,可以得到相对希克斯效率A t /A 0,即Q t /Q 0作分子,生产函数中要素积累的部分F (K t ,L t )/F (K 0,L 0)作分母。但是由于各投入要素的计量单位不同,这样并不能直接得到希克斯效率。 索罗运用非参数指数法,将上述公式变形得到: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Q K K L L A Q Q Q K Q K L Q L A ??=++?? (2)

劳动法日工资标准按几天计算.doc

劳动法日工资标准按几天计算 劳动法日工资标准按几天计算 按劳动法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法定的公休日为104天/年,法定节假日为11天,并按下述规定方法计算工作时间和工资: a.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b.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 12月=21.75天 劳动法工资标准的形式

有最低工资标准、固定工资标准和浮动工资标准等形式。 最低工资 2011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季度13个省区市根据当地实际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0.6%。最低工资标准是指企业中从事最简单、最不熟练劳动者,单位工作时间的工资数额。最低工资标准是确定工资差别的基础,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宏观工资的总体水平。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主要根据企业自身特征,但也要考虑以下3个因素的影响: 1)国家法定的最低工资率,或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是一个概念,但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国家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2)以企业内最简单、最不熟练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为依据。 3)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不应是一个固定的量,应该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该企业工资基金规模的变动适当的做出调整。 固定工资 固定工资标准的含义是每一个工资等级只规定一个工资数额,一旦确定,长期稳定不变,与企业经济效益没有直接关系。文章

【最新2019】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或降为2.7%word版本 (1页)

【最新2019】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或降为2.7%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或降为2.7%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10日表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正在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并将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降为2.7%。 图片源自网络 请看相关报道: China should take actions to cope with its fall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TFP ), a senior expert with a government think tank said Sunday . 1月10日,政府智囊团的一位资深专家表示,中国应采取措施应对全要素生产率下滑态势。 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TFP ),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是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和财富水平提高最终要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第七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说,在人口红利 ( demographic dividend )消失以后,中国经济增长要寻找新动力。目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现下行趋势,他预测全要素生产率“十三五”时期会下降到2.7%。 他指出,要通过四方面措施进行调整:改革户籍制度( reform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把义务教育扩大到更大范围( exp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more people ),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labor force );解决各个领域的产能过剩( overcapacity )问题,进一步降低杠杆率( leverage ratios );创造好的制度条件、政策环境,让企业能够自由进入,并让那些不再有生产力提高潜力和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退出( create a policy environment where promising enterprises can easily enter the market and non - competitive ones are forced to exit )。

计量校准规范

2009版 计量校准规范 JJF 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02-1998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定规则 JJF 1004-2004流量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05-2005标准物质常用术语和定义 JJF 1006-1994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 JJF 1007-1987温度计量名词术语(试行) JJF 1007-2007温度计量名词术语(试行) JJF 1008-1987压力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08-2008压力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09-2006容量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10-1987长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11-2006力值与硬度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12-2007常用湿度计量名词术语(试行) JJF 1013-1989磁学计量常用名词术语及定义(试行) JJF 1014-1989罐内液体石油产品计量技术规范 JJF 1015-2002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和型式批准通用规范 JJF 1016-2002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编写导则 JJF 1017-1990使用硫酸铈-亚铈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JJF 1018-1990使用重铬酸钾(银)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JJF 1019-199060Co远距离治疗束吸收剂量的邮寄监测方法 JJF 1020-1990r射线辐射加工剂量保证监测方法 JJF 1021-1990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 JJF 1022-1991计量标准命名规范 JJF 1023-1991常用电学计量名词术语(试行) JJF 1023-2008常用电学计量名词术语(试行) JJF 1024-2006计量器具的可靠性分析 JJF 1024-2008计量器具的可靠性分析 JJF 1025-1991机械秤改装规范 JJF 1025-2008机械秤改装规范

3 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量确定原则和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3 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量确定原则和方法 附件 1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格式年云南省省级财政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申请报告申报项目名称: 负责人: 项目实施单位: (加盖公章)年月主要内容(节能技改奖励项目按此提纲编报,其他申请补助项目参照编报)一、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申请报告正文部分 1.项目申报材料真实性声明 2.项目申请报告 2.1 项目申请表。 项目单位填报《云南省省级财政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申请表》(附表 1),州(市)工信委和财政局签署审核意见后上报。 2.2 企业基本情况表(附表 2)和项目基本情况表(附表 3) 3.企业能源管理情况 3.1 企业能源管理目标 3.2 企业能源管理组织结构、人员及职责 3.3 企业能源管理规章制度 3.4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及管理情况 4.项目实施前能源利用状况 4.1 项目实施前工艺流程和主要生产装置的规模(用文字和图表说明) 4.2 项目实施前消耗的能源种类、数量 4.3 项目实施前能源计量措施(文字、图表说明) 4.4 项目实施前产品种类、数量和统计方法 5.项目拟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 5.1 项目实施节能改造的工艺流程和主要生产装置(用文字和图表说明) 5.2 项目改造后拟使用的能源种类、数量 5.3 项目改造后能源计量措施(文字、图表说明) 5.4 项目 1 / 8

改造后产品种类和数量 6.项目节能量测算和监测方法 6.1 项目节能量测算的依据和基础数据 6.2 项目节能量测算公式、折标系数和计算过程 7.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二、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申请报告附件部分 1.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示范项目、能力建设项目可为项目建议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计划文件等); 2. 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备案(核准、审批)、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按照项目投资要求应当具备的文件; 3. 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登记证及有关资质证明材料复印件; 4. 其他可对项目进展、效益等有补充说明作用的工程合同、发票、照片、第三方评价报告等资料。 附表: 1.云南省省级财政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申请表 2.企业基本情况表 3.项目基本情况表附表 1 云南省省级财政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申请表单位: 万元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名称企业法人所有制形式所属行业注册地址职工人数注册资本资产总额负债额所有者权益 2019 年现价总产值 2019 年销售收入 2019 年度实现利润 2019 年实际已交税金总额其中: 企业所得税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审批、核准或备案文号项目建设起止年限环评批复文件文号项目节能量(吨标准煤)项目总投资项目竣工投产后预计产生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期其中:

经济发展论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述评

经济发展论文: 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述评 摘要: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假设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文章以上述分类方法为基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总结了不同方法在测算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数据包括分析法 一、引言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深入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但这些文献对TFP的估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引发了许多争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不同,二是测算方法不同。测算TFP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对象,究竟哪种方法更为恰当,哪一个研究的结果更为准确,哪种方法或哪种研究思路对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分析更为适用?为此,有必要对既有的TFP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利于研究者对TFP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进而进行科学的计算。 目前测算TFP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假设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参数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拓展的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法等,非参数方法主要有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法等,本文以上述分类方法为基础,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 二、参数方法 1. 索洛余值法。索洛余值法最早由索洛(Solow,1957)提出,基本思路是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后,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余值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故也称生产函数法。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 由于模型简单,合乎经济原理,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这种方法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如邹至庄(1993,2002)、张军(2002)、郭庆旺等(2005)、涂正革等(2006)等,尽管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但绝大多数研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增长是低效率的,TFP增长十分缓慢,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质量比改革开放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国企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集体企业等。 在利用索洛余值法测度TFP时,存在着如下缺陷和不足: (1)该方法中TFP通过方程的“剩余”计算出来,不能直接求解,这种通过“剩余”得到的计算结果,包括了整个方程的计算误差,由此得到的结果的精确性有待提高。Jorgenson & Grilliches(1967)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实际是一种计算误差,引起这种误差应归因于两个原因:

节能减排计算方法

光伏发电节能减排效果的计算方法 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火电厂的耗煤发电数据:平均每千瓦时(即每度)供电需煤耗为360g标准煤(理论值);然而工业锅炉每燃烧一吨标准煤,产生二氧化碳2620Kg及二氧化硫0.06Kg、一氧化碳0.0227 Kg、氮氧化物0.0360Kg、HC 0.0050Kg、烟尘0.0110 Kg等(因此燃煤锅炉排放废气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1.2MW光伏并网电站,年发电量约为180万度,即系统年节能量180万KWh,因此,项目的节能减排量为:(日新科技园为例) 单位面积节能量=180万KWh÷3.09万m2=58.25KWh/ m2 年节煤量约:360×1800000×10-3=648000(Kg) 标准煤 年减排量约: CO2量:2620×648000×10-3=1697760(Kg) SO2量:0.0600×648000=38880(Kg) CO 量:0.0227×648000=14709.6(Kg) NOx量:0.0360×648000=23328(Kg) HC量:0.0050×648000=3240(Kg) 烟尘量:0.0110×648000=7128(Kg)

[节能减排]:“能”指代“标准煤(热量单位)”;“排”指“二氧化碳(CO2)”排放或“碳(C)排放”。 [标准煤]: 亦称煤当量。能源的种类很多,所含的热量也各不相同,为了便于相互对比和在总量上进行研究,我国把每kg 含热7000大卡(29306千焦)的定为标准煤(ce),也称标煤。标准煤严格意义上是一个热量单位。即1kgce=7000大卡=29306KJ≈29.3M J。

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分类

最低工资标准 测算方法分类 公式法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应考虑的因素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一般考虑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可用公式表示为: M=f(C、S、A、U、E、a) M 最低工资标准; C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用; S 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A 职工平均工资; U 失业率; E 经济发展水平; a 调整因素。 通用法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 1.比重法即根据城镇居民家计调查资料,确定一定比例的最低人均收入户为贫困户,统计出贫困户的人均生活费用支出水平,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 2.恩格尔系数法即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物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 以上方法计算出月最低工资标准后,再考虑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社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就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必要的修正。 举例:某地区最低收入组人均每月生活费支出为210元,每一就业者赡养系数为1.87,最低食物费用为127元,恩格尔系数为0.604,平均工资为900元。

1.按比重法计算得出该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 月最低工资标准=210×1.87+a=393+a(元)(1) 2.按恩格尔系数法计算得出该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 月最低工资标准=127÷0.604×1.87+a=393+a(元)(2) 公式(1)与(2)中a的调整因素主要考虑当地个人缴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费用。 另,按照国际上一般月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月平均工资的40—60%,则该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范围应在360元—540元之间。 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20.92÷8)×(1+单位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比例之和)〕×(1+浮动系数)浮动系数的确定主要考虑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工作稳定性、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福利等方面与全日制就业人员之间的差异。 各地可参照以上测算办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具体方法 比重法 比重法是目前中国各地区在确定最低工资方案时使用最多的方法。该方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先根据本地区家计调查资料,确定本地区整个城镇劳动者家庭中一定比例的人均最低收入户为贫困户,统计出贫困户人均生活费支出水平,作为职工本人的最低生活费;然后乘以职工平均赡养系数,得出赡养人口所需生活费用;再适当考虑劳动者教育和训练等费用,加总得出最低工资额。计算出月最低工资标准后,再考虑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社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就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必要的修正,得出最后的最低工资标准。其计算公式为:最低工资标准=低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人均赡养系数调整因素a 其中:调整因素a主要包括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社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就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对最低工资标准的影响因素。 例如:通过统计调查,某地区最低收入组人均每月生活费支出为297元,每一就业者赡养系数为1.91。 按比重法计算得出该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 月最低工资标准=297×1.91 a=567.27 a(元) 得出月最低工资标准后,则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 ÷20.92÷8)×(1 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比例之和)]×(1 浮动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