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猫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猫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猫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猫练习题及答案

17 猫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 ) 蜷.伏( ) 怂恿

..( )

惩.戒( ) 怅.然( ) 妄.下断语( )

2.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三妹便怂恿

..着她去拿一只来。

(2)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

....”了,我以为。

(3)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B.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C.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D.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情感。

C.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D.为防止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5.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误的一项是( )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描写)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

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记叙)

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记叙)

6.动物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小猫的悲鸣中,我们读出被误解的凄凉。

7.文中的第三只猫被“我们”一家误解后蒙冤而死。在生活中我们也难免误解别人或被别人误解,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呢?为此,班级开展了以“消除误解,真诚沟通”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来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人误解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下。

(3)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够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呢?

(泰安中考改编)阅读从“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至文章结尾,

回答下列问题。

8.选文写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请将下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补充完整。

买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相大白

9.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心理变化?这一变化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10.“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1.下面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12.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

B.确保以后不再出现这种过失

C.永远愧对这类弱小的生命

D.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

(原创)

忠犬大黄

朱玲

一天半夜,正在熟睡的我被一阵剧烈的撞门声和狗的狂吠声吵醒,睡眼惺忪的我披衣下床,打开门。一只棕黄色的大狗咬着我的裤管向外拖,这是邻居刘奶奶家的狗大黄。刘奶奶孀居多年,两个儿子一个在国外,一个在上海,接她去他们那儿住,刘奶奶不肯,坚持要独居。随着大黄的引领,我来到刘奶奶家里。躺在床上的刘奶奶脸色紫黑,头歪在一边,奄奄一息。我吓坏了,立即叫来老公,拨打120,救护车很快赶到,但是医生称是脑出血,回天无术。后来我打电话通知刘奶奶的两个儿子,前来料理丧事。大家的心思都在丧事上,没人注意到大黄。刘奶奶的儿子走之前,说是将大黄扔到乡下,由它自生自灭去吧。

可是那天晚上下班,我看到刘奶奶紧锁的家门前趴着大黄,我蹲下细瞧,大黄瘦多了。我不知道这么长的路程,大黄是如何认得路又如何跑来的。它该饿了吧?我到宠物店买了专门的狗粮。但是大黄一口没动。我走近大黄,抚摸它有些干枯的毛皮,我发现有泪溢出了它的眼眶。它是在悼念它的故主啊,我的心颤抖了,为一只狗的忠诚。

过了七八天,我看见那碗里的狗粮没了,心中一喜。大黄用软软的身体摩挲着我的腿,很是依恋,我把它带回家,我这个从来不正眼看狗的人对大黄却有了深深的挂念。大黄很爱干净,大小便都是到卫生间。渐渐地,我发现大黄身体发福了,我以为这是我饲养的功劳,很是沾沾自喜。有一天下班,我看见大黄一瘸一拐地跟着我,嘴里还流着血,血滴了一路,它的腹部有一个钢圈紧紧地卡着,勒得血迹斑斑。我猜测,可能有人把它当成流浪狗,想套去换钱。我心疼地抱着它,试图解开那钢圈。大黄似触电般拼命挣脱,可能是受惊了。老公说,到兽医站打点麻药,再慢慢解开。

我觉得言之有理,就去了兽医站。兽医手一摸说,这只狗快要临盆了。我大惊失色,医生打了麻药,用老虎钳仔细扳断钢圈,钢圈深深地嵌进肉里,大黄的腹部血肉模糊,我和医生双手沾满了大黄的鲜血,医生在伤口上涂上药粉。我回家买来骨头给大黄滋补身体。三天后,大黄趴在床肚下,辗转反侧,痛苦呻吟,不一会儿,一只只小狗就下来了,一连生了九只,我发现大黄刚有点愈合的伤口也被产痛挣裂开,渗出缕缕血丝。可怜的大黄啊。

我看大黄独自哺乳九只小狗,很是吃力,就和老公商量,把九只小狗送人。大黄像听懂我的话似的,时时刻刻警惕地看着我。终于趁大黄吃食时,我瞅准一个空当,将九只小狗装在早就准备好的纸箱内送到二桥一个熟识的理发店的老板,托他送人。

没有了小狗的大黄,神色戚然,泪水盈眶,我心中实在不忍,抱着大黄去那家理发店探望它的孩子。大黄与它的孩子搂作一团,喔喔地欢呼,我的眼眶有点湿润。短暂的团聚后,大黄咬着我的裤管示意离开,我千叮咛万嘱咐,要理发店老板务必找几个妥当的人家领养。大黄回家的第二天晚上,我没有看到大黄,一连很多天。一天早上,我去买早点,发现刘奶奶的门口卧着大黄,我见神色不对,一摸鼻息,已经香消玉殒了。

所谓的进食发福,原来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选自《意林》2016年第3期) 13.根据下面的文字提示,补充完整故事的脉络。【概括故事情节】

引领邻居,救助主人→________________→身体发福,快要临盘→________________→告别孩子,追随主人

14.文章前面说大黄对口粮“一口不动”,体型“瘦多了”;后面又说“碗里的狗粮没了”,它“身体发福”。这样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文意理解】

15.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品析重点语句】

(1)一只棕黄色的大狗咬着我的裤管向外拖,这是邻居刘奶奶家的狗大黄。

(2)大黄与它的孩子搂作一团,喔喔地欢呼,我的眼眶有点湿润。

16.读完全文,说说大黄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让人欣赏。【分析性格特点】

17.阅读下列材料,联系本文,你想对那些杀狗人士说些什么呢?【拓展延伸】

链接材料:《忠犬八公的故事》电影原型为一只名叫八公的秋田犬。1924年,秋田犬八公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着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然后傍晚时分便到附近的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一天晚上,上野秀三郎并没有如往常般回到家中,他在大学里突然中风,抢救无效死了,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可是八公依然忠实地等着他。春夏秋冬,一直等到自己变老变弱,等了整整十年。

18.请试着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描写一种你喜爱或讨厌的一种动物。(100~200字) 【课文片段在线】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法分析】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般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衬托作者的情感,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这几句话采取间接抒情的方法,通过对猫的外貌和动作的描写,细腻地传达出“我”对猫的喜爱之情。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议论、描写来抒情,采用间接抒情,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参考答案

1.sèquán sǒng yǒng chéng chàng wànɡ

2.(1)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害怕承担罪责而偷偷逃跑。

(3)胡乱说出断定的话。

3.D(解析:D项中的感叹号应改为逗号。)

4.C(解析:C项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在“具有”前加“是否”。)

5.C(解析:C项属于心理描写,也是抒情。)

6.示例:从鸣蝉的欢唱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烈。

7.(1)示例一:用真诚架起沟通的桥梁

示例二:沟通增进友谊,真诚构建和谐

(2)示例:我同桌很喜欢我的一个漂亮本子,有一天我发现本子不见了。我也没调查清楚就怪我同桌,说是她拿了,还和她吵了一架,她哭了。回家后我发现本子竟然在我书包里!后来我向她道歉,她也原谅了我。

(3)示例:遇到事情我们要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进行换位思考,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主动与大家沟通,参与大家的讨论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新*课*标*第*一*网

8.凝望被疑蒙冤受罚

9.不大喜欢——愤怒——虐待——难过。表现出“我”是一个良知未泯、严于律己、敢于自责的人。

10.“似乎”一词不能删去。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推断,并不十分肯定,所以用“似乎”一词。删去后与事实不符。

1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猫的厌恶之情,为下文发现冤屈猫后的后悔自责埋下了伏笔。

12.B(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从文中搜集到相关信息后,联系文章主题做出判断,“我家永不养猫”是因为“我”对一只弱小的生命的残忍,导致“我”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乃至延伸到永远愧对这类弱小的生命。)

13.不肯吃食,悼念故主产下小犬,遭遇送人

14.不矛盾。因为前面大黄悼念故主,所以拒绝食物,瘦多了;后文交代它快要临盆,为了把孩子生下来,它才肯吃食。

15.(1)示例:句子中“咬”“拖”两个动词很精当,形象地刻画出大黄引领邻居救主的急切行为。

(2)示例:句子中“搂”字体现了大黄见到孩子时的慈爱之举;“喔喔地欢呼”绘声绘形,足见大黄与孩子团聚的快乐。

16.①忠诚:因为主人离世,拒绝吃食;离开孩子后,追随主人而去。②爱孩子: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开始进食;孩子被送人后“神色戚然,泪水盈眶”;见到孩子后“搂作一团,喔喔地欢呼”。

17.示例:狗在带给人们陪伴和欢乐的同时,更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希望人类尊重和善待动物,不要轻易去伤害它们。

18.【例文】我家养了一只云雀,开始,那云雀的叫声很好听,像唱歌一样,打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颤儿。可是时间一长,那叫声就不如以前那么脆了。我给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鸣叫,就百般逗弄,于是它就又叫起来了。但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

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猫》练习题

《猫》练习题;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作者是,现代、、。 2. 全文用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2、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找出最恰当的一个答案() A.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猫咬鸟。 B.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 C.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发现时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肯定地说:“一定是猫” D.因为猫会吃鸟。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7、“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8、花白猫在晒太阳时,不幸遭到了“我”的恶棒相加,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猫,在挨打后,它会想些什么? 9、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10、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1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13.如果让你来处理“猫吃鸟”事件,你会怎么办? 14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15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答案: 1、叙事散文郑振铎作家学者翻译家2、第一快乐辛酸、愤恨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知识讲解

《猫》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上)】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刊》(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就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当然,这些观念是五四启蒙思想的产物,属于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 知识积累 1.涩.(sè):这里是不光滑的意思。 2.绫.(líng):一种丝织品。 3.怂恿 ..(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 4.丫头:这里指女孩子。 5.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6.惩.(chéng)戒:惩罚使警戒。 7.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8.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9.怒气冲天:形容愤怒到极点。 10.妄下断语:轻率地下结论。 11.一缕.(lǚ) 12.蜷.(quán)伏13.衔.(xián)着 14.悲楚 考题例析 1.(2015?江苏常州中考)把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括号内。 商务印书馆今年3月付梓.( )出版了《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色彩斑lán()的植物世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jiǒng()异名称与寓意的植物zī(),并追溯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 ),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网) 2.(2015?湖南株洲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别能力。4个字词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梓zǐ”出现在《范进中举》的“桑梓”;“斑斓”都跟文字旁有关;“迥”字书写时,不能在口上加两点形成错别字。“络 luó”声母是边音,不是鼻音。此题题型较为新颖,将字词的注音书写放到语境中来,体现了“字不离句”的特点。答案:zǐ斓迥姿luó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年份看数字,可以筛选出特点。根据农村和城镇的数据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

第16课《猫》 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 2.第三只猫的特点、遭遇和结局 教学难点: 1.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猫,是一种温顺、活泼的动物,非常讨人喜欢,你能否讲一讲你和它之间的小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故事更让我们加深了对猫的了解,(播放猫的图片)郑振铎先生和猫之间也发生了很多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养猫的经历和感受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你又结识了几只小猫,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只?

(15分钟左右的时间)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小组间进行合作交流 生:四只猫,写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和感受 教师:请同学们用下列句式进行交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只猫,从文章第段的“”这句话中看出,它是一只的猫 学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只猫,我从文章第3段的“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看出,它是一只活泼有趣、顽皮可爱的猫师:齐读这几句话,注意动词“跑、跳、晒”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只猫,我从第1段“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句话中看出,它也是一只很漂亮,很活泼的猫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第二只猫,从文章第3段的“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这句话中看出,它是一只能干的猫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只猫,从文章第1段的“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看出,它非常的活泼、顽皮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只黑猫,从文章第29段“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可以看出它身手非常敏捷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看法,集中谈到了前面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猫,还有的同学谈到了那只作为凶手的黑猫,有没有同学喜欢第三只

初一上册语文第17课猫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语文第17课猫练习题及答案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蜷伏()怂恿() 惩戒()怅然()妄下断语() 2.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2)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3)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A.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B.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C.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D.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B.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情感。 C.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5.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误的一项是()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描写)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 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记叙) 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记叙) 示例:从小猫的悲鸣中,我们读出被误解的凄凉。 7.文中的第三只猫被“我们”一家误解后蒙冤而死。在生活中我们也难免误解别人或被别人误解,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呢?为此,班级开展了以“消除误解,真诚沟通”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来完成以下任务。 (2)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人误解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下。 (3)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够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呢? (泰安中考改编)阅读从“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至文章结尾,回答下列问题。 买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相大白 9.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心理变化?这一变化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10.“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1.下面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12.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

《猫》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猫》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按照学案的1,2的要求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相关内容,分组给猫建立小档案 1、第一只猫从何而来?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 学生发言。 2、品味语句: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明确:跑、翻滚。与白雪球照应。更显活泼 (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 鲜与快乐。 明确:花费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3、这只猫结局如何? 五、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猫相比,有什么不同? 明确:更有趣,更活泼。它会爬树,捉蝴蝶,不怕生人,捉老鼠 2、品味语句: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动词传神轻捷活 泼 (2)、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富有情趣可爱活泼(3)、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 本领之大令人意外 3、这么可爱的小猫,结果怎样? 4、第一只猫的死和第二只猫丢,家人态度有什么区别?

《猫》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猫》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讨论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能说说自己所喜爱的动物以及和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吗?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污涩(sè )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

婢女(bì) 蜷伏(quán )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不愉快的样子。 诅骂(zǔ)红绫(líng )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分层次。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解答。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词语句子。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人教部编版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

《猫》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猫》。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安排提出的要求,考虑到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对此,我制订了相应的教学环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逐一的为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猫》选自《郑振铎文集》,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收录的五篇课文都是描写动物的佳作。本课更是通过描写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之一——猫,来启示大家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它们和人类是平等的,正是有了它们,才使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因此,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们值得我们用心去珍惜和呵护的。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指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分别概括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以及对我的影响。 2.跳读课文,通过作者对第三只猫的亡失而产生的心里感受与前两只猫进行对比,说出文章主旨以及你得到的启示。 《猫》这篇文章描写了“我”三次的养猫经历,曲折的表达出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告诉读者: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否则就难免出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的第一点:概括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以及对我的影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说出文章主旨以及得到的启示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我将采用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高,并且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将用1个课时来完成,我将分为以下五个环节进行:1.课堂导入(1分钟);2.预习检测(5分钟);3.自主学习(14分钟);4.合作学习(15分钟);5.反馈练习(10分钟)。 首先,进入我们的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我大概用1分钟。 我是这样导入的:如果生活中没有动物为伴,我们该失去多少欢笑;如果自然中没有动物的身影,世界将褪掉多少颜色。如果因为你的主观臆断而造成一个小生灵亡失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郑振铎的《猫》,去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对待自己家的三只小猫的。 阅读文本前,首先要扫清阅读障碍。因此,学生将进入下一个环节的:预习检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识记字音字形,我在课堂上利用5分钟的时间考察学生的预习效果。我将采用听写的形式,听写文中8—10个字词,然后让学生同桌互相批改,当堂订正,以确保学生的头天的预习正确有效。 扫清阅读障碍之后,便进入自主学习环节,这一环节我将采用14分钟的时间。在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描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对“我”的影响的语句,给“我”家的三只猫建立小档案。在学生自学之前,我会提出明确要求:1.全班同学快速默读课文,划出相应语句。之后,三个大组分别填写三只猫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17《猫》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3、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 污涩.()怂恿 ..()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猫》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猫》同步练习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nüa()待yuān()枉懒duò()鸟1óng() biàn()诉sǒng()恿安xiáng()乞gài() zhòu()骂 chàng()然叮zhǔ()suān()辛 quán()伏ch?ng()戒消hào()屋jǐ() (二)阅读理解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2)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3)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咛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4)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5)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6)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7)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象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8)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9)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10)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11)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12)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1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4)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15)隔了几天,张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16)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17)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 》教学设计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齐读第30、31段 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背景透视:本文郑振铎从事创作的早期作品。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已经传入中国,郑振铎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身体力行。他以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以热烈、真挚的情感,纯朴、坦率的童心努力探讨人生的真谛。 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

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课堂练习:请写一段令你内疚或难过的文字,100字左右.(你和父母顶撞过吗?你被同学误解过吗?你被老师冤枉过吗?……) 要求:(1)10分钟,最好用上伏笔手法。 (2)写好后,先自己修改,再小组互改。推荐好作文,朗读. 四、课堂总结。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 《猫》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猫》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nüè()待yuān()枉懒duò()鸟1óng() biàn()诉sǒng()恿安xiáng()乞gài() zhòu()骂 chàng()然叮zhǔ()suān()辛 quán()伏chéng()戒消hào()屋jǐ() (二)阅读理解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2)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3)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咛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4)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5)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6)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7)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象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8)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9)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10)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11)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12)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1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4)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15)隔了几天,张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16)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猫1

26猫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划分层次,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感情基调,讨论结尾处语言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对弱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注。 2、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猫 二、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省长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还有《猫》。 三、检查预习 字词辨析 怂恿(s?ng y?ng):鼓动别人去做。 蜷伏(quán):躯体伏卧。 诅骂(z?):恶毒地谩骂;咒骂。 涩(sè):不光滑。 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四、介绍写作背景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猫》

《猫》的教学设计 阳高县东小村中学徐艳青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饶有趣味,这为本节课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注意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感情读文,品味揣摩重点句子,体会文章描写细腻、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次朗读这一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每一次阅读的侧重点都不同,这样的阅读过程,由浅入深,提高了阅读效率。 2.采用让学生讨论、探究的方式,教会学生分析、把握课文内涵的方法,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 2.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还处于孩提时代,心理比较稚嫩,对身边周围的小动物非常喜欢,并溺爱他们。本文作者紧紧抓住他们的好奇心,迎合他们的心理,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羞涩感,大多数孩子内心的深处还是想表现一下自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采用了让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并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拓宽思维,多角度的探究问题,多谈自己的看法。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3.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或事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味的。但打动我们的,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事与物。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郑振铎的《猫》中,来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看看作者借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猫教案

《猫》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理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3、把握文章主题,培养善待动物、爱护生命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作者运用对比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作者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 教学设想 1、采取“自主学习——明确目标——整体感知——精读品析——展示交流——总结反思”几个步骤组织教学。 2、以学生自读、讨论、交流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积累生字词 2.简介作者 3、学生朗读精美句段。 三、探究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四、(一)研习课文第—部分:第—只猫的故事 1.学生齐读课文第—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只描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是自身的形态,刚宋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②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

16 猫 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它们的生命也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是不是也该学着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与那些用血肉之躯供我们吃穿、赏玩、奴役的生灵们的相处方式呢?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chèn) 郁.闷(yù) 一缕.(lǚ) 污涩.(sè) 怂恿 ..(sǒng yǒng) 婢.女(bì)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曲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白。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3.作者链接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③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③篇】。 《猫》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性”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抓痒、踩印、梅花”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拿出一本卡通书《多啦A梦》)这本书你们都喜欢看,谁能告诉我这本书的主角是谁?(生答:大雄和机器猫)。没错,除了大雄外就是那

只可爱而且无所不能的机器猫,但是它不是真实的猫,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猫(课件展示猫的图片)。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他养的猫。 板书:猫(齐读)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新词 1、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反馈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请同学上台听写 c。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辨析多音字:“的”、“和”、“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七年级语文下册猫教案人教版 (37)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编了《猫》、《动物笑谈》、《狼》三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猫》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第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和学生的生活认识比较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解读文本含义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教学时,结合圈点勾画、品味赏析等,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激发学生善待生命、关爱弱小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公平公正、善待生命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点】品析重点词句,解读文本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品读感悟对话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二、合作与探究

(一)继续研讨 1.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2.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二)写法探究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交流点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养猫故事,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结局,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交流点拨】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